时间:2023-06-21 09:18: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党的十报告在谈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时,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就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借鉴,可以为现代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培养提供良策。
(一)教师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陶先生将毕生精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为了大众的幸福,他毅然放弃南高师教务主任的优厚待遇,投入到乡村教育的创办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曾搭帐篷、睡牛棚,当起了“挑粪校长”。办育才学校时更为艰苦,他经常过着所谓“老妈子”似的困苦生活。他曾多次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与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可谓天壤之别。但是,仍有少数教师不知满足,不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创收上,这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办好教育,当今教师必须学习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工作。
(二)教师要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能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是基于他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理解上。他曾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始终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大事”。他认为,乡村小学教师,尽管所从事的是“有许多人简直当他为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但此事关系劳苦农民的家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他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教育如此重要,然而如今,却有许多教师只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未将教育摆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不能认识到教育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害。当今教师应该有视教育为国家兴亡的视角,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教师须具备教人求真的魄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一名教育家对教育目标的至高要求。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学生也不能只读书,其任务主要是学习做人的道理。那么在他看来,应做怎样的人呢?他要求学生做“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手脑并用的人”,做真善美合一的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相悖,目前有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一味追求及格率、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当今教师应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教师要有谦虚好学的品质
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要想让学生不断进步,教师首先要力求上进,在给学生一杯水前,让自己争取有一桶水。他对那些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教师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谈过的旧教科书,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另外,他指出,教师在谦虚好学的基础上,还应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时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教师要谨遵陶行知先生的教诲,谦虚好学,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
(五)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作风
“师者,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曾说,“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还说“要人敬你,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另外,在他的著作里,也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勉勉人”、“自达达人”、“自化化人”等词语。他也一直以此为座右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与陶行知先生不同的是,目前有少数教师忽略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同时,自己却言语粗鲁、举止轻浮,不找寻自身原因,却在抱怨当今学生难教、难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素质,这些教师应当学习陶行知先生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道德水准,争取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六)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情操
“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陶行知先生曾多次这样说,这体现了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内心深处。” 因此他主张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教育甘愿付出一切。热爱学生,并非只爱好学生,而应该关爱全部学生,甚至突破学校门槛,去爱全天下的劳动人民,“爱人类中最多数却最不幸的中华民族”,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正体现了这一点。育才学校就是要把那些穷苦孩子中有特殊才能的加以培养而不致枯萎,哪怕是麻子、癞痢头和缺嘴。热爱学生,并不是要老师处处护着学生,也不是要老师光严格要求,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陶行知先生一贯反对体罚学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师德要求,增进自身师德修养,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感触颇深。他热爱教育、教人求真、谦虚好学、以身作则、爱满天下的优良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教师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结合十报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方明等编.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著.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幼儿犹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希冀和光芒,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陌生而神秘的事物充满好奇,思想幼稚单纯,正是人格塑造的绝好机会。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主人教育”中提出:“小孩子是国家的小主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为了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态度,我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主人意识,让他们勇当小主人。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只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如在“现在我当家”角色表演中,我说:“谁愿意扮演小主人和小客人?”许多孩子争相举手。我只向他们简单说明表演的要求,其他也没有多加指导,没想到他们的自主发挥得出乎意料的棒。扮演客人的小兰和小明敲门说:“请问这是小敏家吗?”扮演小主人的小敏微笑着说:“是的,请问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有什么事吗?”“我们是你妈妈的朋友,今天正好路过这儿,顺便来看看你妈妈。”小兰回答道:“哦,我妈妈刚刚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你们进来坐会儿,先喝杯茶。”小敏边说边去倒茶。“叔叔、阿姨,请喝茶。”小敏给客人递上热茶,“谢谢!小朋友,你真懂事!”小明边接过茶杯边夸奖。“不客气,爸爸、妈妈不在家,现在我当家!”小敏自豪地说。真是人小鬼大,没想到他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表演大方自然,真是个不简单的小主人。
在平时的音乐、手工、绘画等活动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当学习、活动的主人,将活动时间留给他们,将展示表现的机会让给他们。我只是在旁边欣赏鼓励,适时助他们一臂之力,推动他们进步,促使他们形成“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互为感化――培植健康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幼儿的情绪变化是无常的,我们要培养他们适度的情绪反应,形成他们尊重、关爱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互相传染感化的,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感化学生,也可以幼儿之间互相感化。
小兵的爸爸是一个残疾人,父母离异后跟爸爸生活。许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甚至还有人笑话他没有妈妈。这样的境况让他万分痛苦,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自我封闭。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找小兵谈心,企图温暖感化他,但是我的努力没有能够融化他那冰冷孤寂的心。于是,我想到依靠小朋友们的力量。我找来几个班上的活跃分子,说出我的想法:“小兵的爸爸残疾,家境贫寒,又没了妈妈的关爱,你们每个人都有温暖的家庭,天天幸福快乐,可不可以把你们的快乐和幸福与小兵分享,让他也能开开心心?”“老师,小兵很可怜,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可爱懂事的孩子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课后主动接近小兵,和他聊天,拉着他到室外一起玩游戏,有些小朋友还将自己带来的牛奶、糖果分给小兵品尝。小兵有了朋友,不再孤独,脸上有了笑容,集体的温暖终于让他冰封的心灵融化。
集体的力量无法估量,没想到孩子们的作用竟然比老师还要厉害,我们应多依靠集体,在集体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感化,以情移情,用爱传爱,培植每个人的健康情感。
三、生活历练――培养坚强意志
陶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即教育,我们应以生活为源泉,让幼儿在生活中实践历练,使其脆弱的意志变得坚强健实。
翻开《中国教育改造》①,有不少篇章都是论述农村教育的。本文联系当前的农村高中教育实际,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农村德育工作的借鉴作用。
第一,培养农村高中生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毕业后献身于新农村建设事业。
新农村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特别需要一大批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的劳动者。但现实情况呢?有不少出生在农村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和创业,他们把目光盯在城市,即使在城市找不到的合适的工作。这样下去,农村的面貌"涛声依旧",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请看《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陶行知先生这样论述:"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并且,他指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我想,对于农村高中来说,抓升学率当然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忽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观念的教育。不要教学生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农村大有发展,农村的天地很宽!所有农村高中学生都要确立为新农村建设献身的可贵思想。
①《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后文所有引用都选自该书。
陶行知先生提倡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说:"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他强调,乡村教师要领导学生去学习那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要试验,研究,调查,推广,只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方能成功。反思目前的高中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学科都要结合家乡农村实际情况,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将来建设乡村的思想。例如,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我校就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太湖上游宜兴段的水质情况,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把真实情况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让高中生在高中学习时期就体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自豪感。
第二,培养农村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认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认为,如果学生自治办的妥当,就有四种好处: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如何自治呢?
我们就要培养农村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施加的教育影响必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才能发挥教育作用,产生教育效果。"我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构建平台,我校有三级助理:班主任助理、年级组长助理、政教主任助理。他们及时向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反映学生的各种要求和愿望。我们还建立班、年级学生自管小组,使自管小组成为组织和管理校园学习、生活、活动的主体。学生成了校园的主人,就有一种主人翁意识。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丰富学生道德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反思目前的高中施行的管理模式。学校把学生的时间分割成块,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教师无限制地盯住学生,管住学生,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怨声载道。如果领会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思想,那么学校的管理者不也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吗?
第三,培养农村高中生创造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民主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20-01
一名教师,只有履行自己的师德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的幸福。看到许多教师兢兢业业、辛勤付出后,我理解了陶行知的一句话:“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人民教师应该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把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最大志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创设环境,提供舞台
爱岗是师德的基础,爱生则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倡导每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非得终身从事不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还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树立良好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思考与行动。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幼儿轻松自如地学习、探索。我们还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反复磨炼,敢于解剖自己,努力克服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
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师德的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确有一些教师对师德“不够讲究,不够坚定”,有的甚至“违背和践踏”。他深入分析,在这些人当中,有“不信仰这事”的,认为当老师是不得而为之,认为“教师薪水少,功课多,辛苦得很,哪有快乐?”陶行知认为当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心”,应坚信“教育是有大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1. 用自己的爱心、关心去感动孩子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他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每一个学生。初为人师的第一天让我永生难忘。那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笑容满面地站在教室门前,等待每位幼儿的到来,因为我直接带的是大班,孩子们对于郑老师已经都非常熟悉了,看到我这个陌生的老师也都给予了欢迎,让我心里暖了好一阵。可是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看到我总是不予理会。发现这个情况,我马上对这个孩子增加了许多的热情,和他一起玩桌面游戏,和他聊聊家常,试图拉近我们的距离。可是孩子似乎还是不太愿意和我做朋友,弄得我有点没辙了。后来想了一下,我不应该太着急,可以和孩子慢慢地接触,慢慢地成为好朋友。在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对这名孩子特别关注,关注他的言行举止。我发现这个孩子有一点孤僻,不太愿意主动和别人交谈。后来得知,他家的生活状况比较糟糕,生活拮据,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导致他失去家庭温暖,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常感愧不如人,再加上自理能力也很差,就越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对老师有抵触情绪。在后来,我们几位老师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这位孩子渐渐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己。通过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光有慈母般的爱是不够的,更要有师爱。
2. 规范言行,为孩子做榜样
一天,我请欣欣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我则坐在旁边听她与幼儿交谈,听着听着我忽然觉得这些话语似曾相识,好像哪里听到过。只听她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上课的时候小眼睛看哪里呀?小手怎么放呢?老师可是只喜欢坐的好,表现好的小朋友哦!”听到这些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原来那些话都是我平时无意间经常说的,小朋友都记在心里了。教师作为他们生活中的导航灯,在他们生活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关注着。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更多孩子赢得尊严、享受快乐、体验成功。良好的教育语言是平时教育的一种支持手段。这样幼儿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更好地得到发展。
3. 无私奉献,净化孩子心灵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幼儿园的孩子像刚出土的嫩苗,需要“园丁”的呵护和培养。到幼儿园工作之前我对于“奉献”二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认识,但是来到了幼儿园,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之中慢慢体会到了“奉献”二字的真正内涵,更体会到了奉献精神对于一名幼儿教师的重要性。只要幼儿园的每名教师都能够做到将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同事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对“奉献”二字就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中,活出不平凡的自己。我每天面对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让我心中充满着爱。我们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绝不能让一些不良风气玷污校园这片净土,影响幼儿纯洁心灵的塑造。
总之,良好的师德,对于教育发展、国家振兴是一种强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提倡师德师风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全体教师的身体力行,以陶行知为师,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实际行动,在实际的工作中把优良的师德师风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去感受。
默默从事教学多年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是无尚光荣的,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高校是我国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任。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在当代,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树立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除了学识渊博、教学得法之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这是没有功利目的的,而是完全出于对社会、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责任感。能承担如此重任,那么首先教师自己做人的层次要高,要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对于陶行知本人,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85-02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崇高人格、渊博学识以及关心学生和平易近人的品质,实为当代班主任的楷模。班主任的工作有许多,最重要的一块就是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班主任工作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塑造人的艺术,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真诚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和启示。
一、“爱学生”应成为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本能
关爱学生,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陶行知以博大、深沉、执著、持久的爱,关注每一个学生。他认为:“人生的最大目的还是博爱。”其他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他把爱学生、爱人民、爱民族、爱人类统一融入他博大的胸怀之中,成为万世师表。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也非常重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爱”的使者。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曾有一个学生吴某,他喜欢上了本班的女生梁某,两人都没心思学习,纪律松懈,成绩下降。为这事,我找过他们单独做思想工作,也狠狠地训斥过他们,还拿“再不纠正就停学”来吓唬他们,可是收效甚微。后来我又把他们的家长找来学校,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也没收到什么好的效果。我当时很着急,也很烦恼,然而冷静下来认真分析后,觉得自己之前简单粗暴的做法肯定得改。于是我耐心地跟他们聊家常,谈生活,在与他们的倾谈中得知:吴某爸妈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生活在一起,而梁某因父母离异,心里有了阴影,情绪很不稳定,是爱的缺失让他们渴望相互关爱而陷入早恋。我觉得更应该从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方面来转变他们。事有凑巧,有一天的体育课,吴某不慎扭伤了脚。我立刻开车把他送到医院进行治疗,还把他送回家,安慰他好好休息,脚好了再回校。过两天他回校后,我又及时关怀他,问他的脚伤如何。看到他行走还是不太利索,我给他买了一瓶药酒让他继续擦脚。最终,他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认识到以前做得不对并决心改过。这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说:“你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只要用心学,考上高中是没有问题的,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能行……”从此吴某恢复了信心,重新确立了目标,学习也越来越认真了。到毕业时,他真的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爱,真的是雨露,甘醇。
二、“会讲理,尊重人”是班主任工作的技巧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会讲理,尊重人”。不但要把理讲清,更需要通过尊重学生、进行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俗话说得好:会讲话,人心良。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道理讲得不好,生硬,好经也会念歪。态度生硬、粗暴,不尊重人,会让学生反感甚至记恨。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是游戏高手,是网迷,打游戏废寝忘食,晚上爬墙出去通宵达旦也是常事。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也多次训斥过他,甚至骂他是班上的“渣滓”,然而收效甚微,他依旧如故。无奈之下,我采取了更极端的做法――上报学校政教处,停学一周处理,让家长带他回家反省。一周后该生复学,夜晚出去上网虽有收敛,但仍时而有之。他还认为是我不尊重他,故意整他,故意跟他过不去,甚至发展到讨厌我的地步。怎么解开这个结呢?一段时间冷静反思后,我决定改变策略,从静心讲理入手,从尊重学生人格开始去做他的思想工作。于是我放下了老师的架子,在班会上公开向他道歉,承认自己态度简单、粗暴,骂他“渣滓”有辱他的人格,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并保证以后会尊重他,尊重全体学生。后硭见我态度诚恳,也解除了对我的敌意,还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决心戒掉网瘾,好好学习。后来每当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及时表扬他,鼓励他。在爱的感染下,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该学生终于“戒瘾”了,我的思想工作艺术也得到了升华。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班主任工作中“会讲理、尊重人”不愧为一味灵丹妙药。
三、“生活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强大源泉
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我们要讲究方法,要源于生活,潜移默化。当前,有些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班主任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守则,就会使本具有生活意蕴和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被动地对道德规范与道德守则的遵从。这种德育,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地融通、渗透、互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如能关注学生日常生活,抓住生活细节,往往能收到德育的“奇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中接受道德教育。有了生活的强大源泉,班主任工作也就有理有据了。
我在带新生班级时,对管理学生的内务也有过深刻的体会。开学的第一周,我每天都巡查学生宿舍,发现没有整理好床铺的,责成立即重做。开始效果还好,学生基本注意了内务的整理,但一放松检查,学生又不注意内务的整理了。强压也不是好办法,教师辛苦,学生的良好习惯也难养成。于是,我从生活的细微处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个人品德养成的作用及对人生的影响。并给他们讲积小恶成大恶,积小善成大成的故事,如美国著名品牌福特汽车创始人成功的故事。福特就是在应聘面试时看到大厅地板上有纸屑,便低头把纸屑捡起放到了垃圾篓里,结果打败了前面不少条件比他好却对纸屑无动于衷的应聘者,获得了老板的录用。福特不解地问老板:他们的条件都比我好,为什么你却录用了我?老板说:小事都干不了的人,怎么去干大事。后来,福特在工作中一直小处着眼,大处用心,工作勤勤恳恳,老板十分赏识他。最后,福特成了美国著名的汽车大亨。这个故事对学生触动很大。我又在班上开展“教室净化”“我为班级添光彩”“今天我克服了一个小毛病”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由于对生活教育常抓不懈,所以我带的班级学生品质都较好,班级也常被评为校先进班。
四、“内修素质”是班主任工作魅力之所在
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与质量。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先生的学识、修养不愧为一代师表。在我有幸参加的“陶行知学术研讨会”上,八十多岁高龄的汤翠英老师介绍了她在教学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的原因,就是事事做学生的表率,事必躬亲的。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下,平时的工作中,我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严于律己。作为一个班主任,在道德上能成为学生的模范,在知识上能成为学生的导师,在生活上能成为学生的益友,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欢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获得学生认可甚至尊为偶像的教师,他必然能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一个胸怀广阔,对“学困生”充满情怀和爱意的教师,会让不少“学困生”长成栋梁。
我教过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却又常会做恶作剧的学生,她有点让人讨厌,但她的书法、美术作品总是得奖。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讨厌她,也没对她失去信心,而是耐心地开导她、鼓励她,并给她展示才华的机会。有一次,我把写教室标语的任务交给她,她很尽力,完成得很好,得到其他学生的称赞。后来,我把每次出版板报的任务都交给了她,她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于是我就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她对学习的兴趣。她觉得自己在老师及同学的心目中有了一定的位置,由此树立了信心并J真学习。她的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最终以优异的艺术成绩考进了县示范高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继续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 参 考 文 献 ]
陶行知作为中国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创造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创造教育是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
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从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联系来看,包含着脑体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明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人才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农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消解束缚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不仅是一种遗传素质,更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使之得以充分发挥。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儿童的创造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发挥。反而被成见所蒙蔽。因此,他主张实施“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人们头脑中蕴藏的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大社会的万千现象,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三)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的社会和学校有一个陋习,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大的缺点也就在于不敢问,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问。
(四)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
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中的学校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反对这种过分的考试制度。
(六)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鸟笼式学校使儿童精神营养非常贫乏,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样做是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个有机、全程、相互贯通的整体,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全面提出了改革传统教学的主张对我国当前农村仍然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解决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等问题,开辟农村广阔的教育天地,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多管齐下,充分彰显创造力培养方法的整合效应
(一)实施“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他特别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包括行动、试验或玩科学把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他认为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当前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需要“从做中教”“从做中学”,使教与学都统一在做当中。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一方面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来把握教学的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教师要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实施创造教育并非一日和一时之事,而是一项经常性的、有计划的系统性工程。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期间实施的《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每天四问》等体现了注重学生基础的做法。农村学生要开辟农村广阔的发展天地,培养创造能力,就需要扎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在学识与做人方面打好基础。就像陶行知提出的“以严格认真态度律己”、“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的三条方针,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处世、治学的习惯、态度和作风。这在当前农村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三)善于生活。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陶行知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大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在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通过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来进行创造活动。陶行知这种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的活动,强调集体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把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碰撞以产生新的真知灼见,成为智育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进取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拓宽开展德育的新途径,不仅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而且对我们当今开展德、智、体、美等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21-02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传播者,被称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师承杜威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在批判中继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和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思想,呕心沥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曾称他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实际,有选择地接受外国教育理论,确保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一、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
(一)教育目的的超越
杜威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资本主义国家培养良好公民,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陶行知早年虽然受到杜威的很大影响,但又不完全照搬其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在劳力上劳心’,这一命题突破了杜威思想”[1],他主张培养“在劳力上劳心”的现代人,能够为劳苦大众服务、改造社会的人。从陶行知一生办学的实践来看,在党的帮助下,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艺术人才和为革命献身的干部,这与杜威培养垄断资产阶级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教育内容的超越
陶行知的教育内容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体现的大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实现了对杜威教育理论内容的超越。
1.“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生活引进学校,貌似将在天空中的鸟儿关到笼子里,然后再模拟自然界,创造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而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实践,到劳苦大众中去体验生活,接受教育。他极力主张“生活即教育”,并身体力行,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2.“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吸取一些社会生活到学校里面做样子,让学生模仿和体验,而并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则进行了超越,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生活教育“不是摩登女郎的金钢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2].他把学校放到社会里面,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校就提供什么教育,但并非要取消学校教育,“说我们在企图取消学校教育,绝非我们的本意”[3],将学生从学校里面解放出来,让学生投入社会的洪流中接受教育,发展成才。
(三)教学方法的超越
杜威主张“做中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认为生活从属于教育,把社会缩小进学校,采用实验主义教育法。而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亲知,从人民利益出发,深入广大农村和农民生活,主张“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生活教育”[4]。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说,从而改造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教育新理论。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自然,我的思想,不是抄袭他们的,他们有的只启发我想到某一面,有的我把它反过来,就变成了真理,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动手很重要,这个东西创造一切”[5]。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6]。“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7]。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与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走向了完美的统一。
二、当代价值分析
(一)哲学理论价值
1.尊重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杜威和陶行知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国情不同,因此制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方法也就不同。这启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要遵循实际情况,要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方法,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各方面教育改革。正如陶行知所说:“以前的教育,都是象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8]。
2.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不是一成不变和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陶行知虽师从与杜威,但是却不是照抄照搬杜威理论和经验而是超越了杜威,根据我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批判中发展、创新和超越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后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应在批判中继承前人的教育成果,找出适合我国当前教育和国情的道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应在社会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亲身实践,融入社会生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育,要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参与到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活动乃至社会实践中,实现教学做合一。
4.走与人们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陶行知深入农村和农民,获得第一手的生活资料。教育也要贴近人们生活。教育要走群众路线,为大众服务,不能脱离群众。这给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以深刻启示,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状况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情况相适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5.不断扬弃,在批判中继承和发展。周洪宇先生的“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9]评价非常贴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理论的成功改造,“正是由于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得以形成其生活教育理论。其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智慧的光芒,其原因也正在于此”[10]。同样我们当今的教育理论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螺旋式上升。
(二)教育实践价值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陈桂生教授认为:“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11]。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12]。有了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共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学相长,创设多元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面谈、笔谈、电话交谈、网络对话、短信交流等方式,抑或是通过班会、团队活动来交流,在和谐中沟通,在沟通中和谐。不光重视学生智育,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美育、体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
2.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使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多管齐下,使学生成长的环境得到净化和升华。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3]。离开了生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教育的目标,也没什么目的”[14]。只有植根于生活实际,教育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生活的目的不在于作为终极目标的尽善尽美,而是在于持续不断的改善,在于持续不断的成长与进步。笔者认为今后我们的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独立完整充满活力的主体,以友善的途径使生活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在生活中发掘新的教育内容。根据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个体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状况,不断发掘新的德育内容。社会在转型期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网络教育、生态教育等都应成为我们不断创新的教育内容。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适应生活,扩大人际交往,提高社会技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陶行知否定了杜威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石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创造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本人的勇于探索和创新超越精神以及他的理论贡献、对教育改革的突出成就在今天看来都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因此,今后应继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实践成果和优秀品质,从而促进我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过程的和谐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07-208.
〔2〕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北京:三联书店,1949.3.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45.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90.
〔5〕潘冷云.现代生活与现代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21.
〔6〕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5.
〔7〕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5.
〔8〕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7-18.
〔9〕周洪宇.继承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继承[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4):27.
〔10〕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源[J].云梦学刊,2006(4):118.
〔11〕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7-11.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集中表达了陶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对于“生活即教育”,陶先生精辟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学生就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思想品德课。例如,在学习《家,温馨的港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庭生活中最温馨的一件事”,让孩子们陈述自己生活中的亲身经历,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领悟“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才会有“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教学从德育灌输转变为自我体验,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用“社会即学校”来指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扩大教育资源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基本观点,是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的。他主张: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隔绝的状况。这就大大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场所,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新课程也指出,教材、教师、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因此,应用“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学生跨出校门,走进社会,可以大大地拓展教育资源的范围,可以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和富有生命力,可以使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在学习《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时,在星期天,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我们居住的社区参加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有的小组捡垃圾,有的小组打扫楼道,有的小组清除路边的小广告等。这一活动不仅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快乐,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把对学生的教育从校内延伸到了社会,从而优化和拓展了教育资源。
三、用“教学做合一”来倡导学生服务生活,内化品德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90-03
“担当”是一种重要的内在修为,是一种境界。2007年5月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之际,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信中在表达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时谈到了“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通俗易懂,但是把“四个新一代”连在一起,使人们感到其中沉甸甸的份量,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提出来,更显得非同寻常。
非同寻常在哪?要求新一代敢于担当。人民日报说得很干脆:“看干部,要看敢不敢负责、有没有担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1];《人民日报 》2012年2月更提出:“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总理则告诫干部要“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2]。可见,担当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担当教育应当迫切的进入基础教育课堂,让担当成为中学生的自觉与常规。
担当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其实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的。比如“平民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被称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和事业。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他也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强调“处处读书,人人明理”。
“平民教育”是一种教育公平的诉求,但也有必要探讨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到底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有这样几个:(1)“叫人求真,学做真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2)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
这一切都渗透着“担当”二字。担当首先是人的基本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真人”、“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担当教育。担当其次是一种素质,知识也好力量也罢,只有在担当中才能彰显其功能;担当更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可见担当教育就是践行着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原则。“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基础教育只是一个平台,应该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指导学生成为有担当的人。所以,基础教育培养承载责任、勇于担当的人才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具体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阶段,是中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奋斗意识等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群体中开展担当教育适时而且适宜。
我国的担当精神传承已久。《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是一种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是一种担当;“为国举鼎,虽不可能,亦勉力为之”是一种担当。同志对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同样昭示着教育理念中必须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担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依据道德对象从人到自然的扩展及全球化背景下伦理观转化的新向度――由信念理论向责任理论转化”[4],担当教育面临着新背景、新价值观念、新教育模式等众多挑战。如何深刻剖析担当教育的内涵,探讨担当教育的实施方式,评价担当教育的接受效果等,值得深思。
担当教育内涵深刻。开展担当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手段和载体使青年学生明确责任,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并内化为自主行为。首先是认知层次,明确责任,即明确担当什么;其次是探讨层次,即途径在哪儿,如何承担责任;最后是做行合一,践行层次,即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
当代中学生应该担当什么责任?从宏观上讲,是指社会责任,就是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也包含人际责任,即个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微观上讲是指自我责任,就是自我对其个人人生、事业、发展及生命所承担的主体责任。
中学生如何担当自己所应承担的三种责任?其方式和渠道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包含的情感本质和道德内涵却十分相似。
手语歌《感恩的心》中学生都喜欢,为什么?因为这首歌唱到了学生心灵最深处。感恩是理解责任的源头。追根溯源,感国家和民族的渊源之恩、感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社会与他人的互助之恩都是对自我责任的最初感悟。自信是承担责任的基石。相信自我的能力是感恩践行、勇担责任的力量源泉;热爱是责任担当的动力,对祖国的热爱让青年挥洒热血,对亲人的挚爱让青年孝心拳拳,对他人和自我的深爱让青年满怀热忱;沟通是有效担当责任的渠道。良好的沟通让青年享受权利、明确义务,也让中学生在与他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交融中找到勇担责任的最好方式。
践行是责任担当意识过渡为日常行为的现实表现,其最终目标是责任担当意识内化为习惯和无意识行动,这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项检验标准。先成人,后成材,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每天有进步,让家长每天都放心。应大力实施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把学生管理纳入班主任工作考评中,并对每个班级实行百分制考核。从男生头发“前不搭眉后不搭领”、女生不化妆,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痴迷网络,以及每天的起床、早读、跑操、就餐、上课、自习、就寝等都进行规范。这就是外在环境与内在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
毋庸讳言,学生的责任意识尚存不足。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受社会、教育、家庭及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中学生责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主流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民族、亲人和社会深怀热爱,乐观自信,敢于承担责任;他们重视自我价值,张扬个性,对事业、人生有较深刻的理解;他们富于激情,渴望沟通,维权意识强烈,善于思考权利和义务。这是主流。
在肯定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有部分中学生的责任感不同程度上带有实用性、利己性和矛盾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在理想追求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在责任观念上,重视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忽视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在宏观上他们热爱祖国,但未能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上,他们希望得到尊重、理解,但未能很好地尊重、理解他人;在微观上他们向往美好人生、事业成功,但对于挫折和失败明显认识不足也努力不够。
担当教育切合中学生成长特点,很有必要实施。开展中学生担当教育要紧密围绕其内涵,立足认知和内化的客观过程开展工作,适应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尊重中学生的人生成长规律,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紧扣核心问题,构建担当教育的完整体系。
开展担当教育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教育途径和内化推进,形成完整的责任担当教育体系。必须将担当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形成正确的责任内涵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与载体,融入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讲座报告等鲜活的载体,让中学生体会、感悟担当的过程。
把握认识规律,推动担当教育的过程递进。要充分认识到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教育内涵。入学之初,要积极加强担当教育的认识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人际责任和自我责任;在学习生活的进程中,要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不断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理想,回报师恩亲恩,回报祖国社会,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厚重的责任感和高远的理想,转化为刻苦读书、奋进成才的实际行动;在学生面临高校选择的竞争阶段,适时地加强毕业指导教育、人才使命教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目标。如此促进担当教育最终的行为内化,让担当意识成为中学生心灵的烙印,使之受益终生。
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担当教育的实施效果。贴近学生包括三方面:(1)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以达到不空谈、不浮夸的效果。例如,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榜样,给同学以共鸣。邀请杰出校友和公众人物与学生交流,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2)要充分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责任担当的内涵,使学生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不灰心不气馁;(3)要强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老师坚决不能对学生态度粗暴、冷嘲热讽、歧视侮辱,更不能进行体罚。教师一旦出现有损学生自尊心和身体健康的言行,都将追究责任并纳入师德考核。
呼吁社会关注,优化责任担当教育的大环境。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互动是难以实现的。作为学校,首先要与学生家庭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共同构建责任担当教育的体系;其次要强化全员育人,将教育、管理、服务作为责任担当教育的实施载体,以良好的风范熏陶学生、以公平的政策激励学生、以完善的资源设施保障学生;最后要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使责任担当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和青年成长的有益环节。
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并给学生的理想插上有力的翅膀。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很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还要激发学生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担当教育的初衷,也是担当教育的永恒目标。时代呼唤高扬理想、勇担责任、大胆创新的人才,时代赋予了培育担当精神的使命,必须高度重视、把握规律,努力培养引领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担当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开.没有责任担当不是小问题――“看干部看什么”之一[N].《人民日报》,201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