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9:18: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中的数量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情感、态度不积极,意志薄弱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网络游戏等的诱惑。在学习中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基础薄弱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学习方法不适应,思维薄弱
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
二、控制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形成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照顾困难学生,让困难学生体验成功。
小组合作竞赛,营造学习竞赛氛围。夯实教学功底,提高教学艺术魅力。
(二)教会方法,学会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当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监督、呵护之下进行的,加上小学数学的学习负担不是很重,学生一般只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得上,这样,在父母们的“配合”之下,学生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可一进入初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家”到了“学校”,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住校,这样,他们就离开了父母的管辖,像出笼的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与学习背道而驰,形成恶性循环,而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越发爱学,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2.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强。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学习的课程增多,特别是数学科的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比较大,教师辅导较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在中小学更替之后,随着学生适应能力的强弱而导致两极分化。
3.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小学而言,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在知识结构上,前后衔接比较紧密,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达不到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过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要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 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都带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进入初中以后,这种依赖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胜任了,学生的学习必须靠自觉为主,在没有任何监督的前提之下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此,进入初中以后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指导上和思想的引导上都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了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3.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够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1.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1.2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1.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2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2.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33-01
新课标要树立“全面发展观”,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显然违背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精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导致的。下面笔者就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做一分析,然后从中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 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及表现
由于升学压力的原因,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畏难心理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的这种抽象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有些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于是开始产生分化现象。
2.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接受能力有限,当外界条件的影响超过这一限度时,他们的心理体验即会由饱和状态转入对抗状态,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逆反心理。由于数学课程难度逐渐加大,给部分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反感或抵触,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和竞争意识。这些情况是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根源。
3.自卑和自弃心理
这种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宽裕,学生不愿吃苦,认为学不学一样,打工也可以挣钱。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数学学习就有抵触情绪。(2)个别学生适应性和心理素质较差。本来成绩不错,但有一两次突然考差了,不是好好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是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与成绩提高总不成正比关系,导致厌学,进而丧失信心。
二 解决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责任心首先体现在老师的爱心,老师爱学生,这种爱心使他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这种爱心使他有了一双慧眼,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即使面对好学生也能及时发现他的不足,帮助他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即使面对后进学生也能及时看到他的闪光点,鼓励他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在成功的道路上昂首前进。”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前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从学生的心灵入手,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心理疏导,用爱的钥匙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之锁。
1.用微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道:“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一个完善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气氛,借用表情、声调和态势等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经常用微笑、赞许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用肯定融解学生的思想冰河
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在作业中利用语言评价表扬学生的进步。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不妨在作业中给他留一些或鼓励或表扬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样学生就树立了自信心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其作出不同的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而学生也通过老师的评价受到鼓舞,逐渐取得进步。
3.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及实践经验,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把学习兴趣作为学习的不竭动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讲授“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时,讲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教师不妨先从举例入手,如“汽车与车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接着再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也存在这一关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踊跃发言中,挑选出一些典型错例,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会有多把钥匙,从而更加深了对“一一对应”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尽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只要教师综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就不再是一个空谈的口号。
1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但又不敢问,也没机会问。问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假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团体中提出问题,因为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会有合作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小组人人去肯想,肯动脑筋,让他们在课堂上会想,会说,会做。为差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创设成功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精心设计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根据小学生不能长久坚持学习,爱动,精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图画,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困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教师要真爱学生。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异,无论如何他们也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总有他们的优点,作为教师要善于用真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不要根据成绩的好坏“喜欢”优生而“厌恶”差生。在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激励性,鼓舞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待回答错的学生或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可以用“是这样吗?”“再想想”“你能站起来说大家已经很高兴了,没关系,慢慢来”,这样更能有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认真观察了解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如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于因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问题,进行及的点拨,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对讨论中出现的层次浅,表面化的问题,要深化引导。面对新课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一个普遍的教学原则,我们要牢记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一名话,“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3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学时可以适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用栩栩栩如生的鲜活画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4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民主化、人性化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要能体现出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本校初中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课程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在中小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能力表现不一,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形成知识断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另外农村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更换比较频繁,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策略和专业知识存在差异,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缺乏完整的体系。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与分析,初二下学期是学生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形成,提高学习数学能力和学习的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略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一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二是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教师可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开展学习竞赛活动;三是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将数学知识趣味化;四是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率问题、增长率、函数变量等学生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就是所谓的油耗上了灯不亮,这是学习不适应性和方法不当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形成正确的解题习惯,特别要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加强指导,解题时步骤要到位,避免跳跃式思维,这是数学解题的大敌。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时多和学生沟通,多和学生谈心,多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鼓励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数学有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喜爱数学教师,信赖数学教师。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动手操作,适时鼓励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思维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要适时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鼓励。鼓励多了,表扬多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就大了,学习动力也充足了。
三、转变教法,主动学习
有相对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常常是不相信学生,不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学习、依赖学习,代替、带包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味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学会展示、学会评价、独立思考、独立检测,独立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吃透教材,灵活驾驭
对于课改教材,教师一定要吃透、悟透,充分领会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同时又能“跳”出来,这样便能用活教材,教活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归纳总结成网络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五、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38
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十分突出,这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处于被动状态,在初中阶段,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和八年级整个学年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初中数学学习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所以无法适应初中数学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造成两极分化,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1.学生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性格极不稳定,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不再事事唯师命,逆反心理强,不能适应初中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意志力不坚定,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2.学科突增因素
在初中阶段,随着学科的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数学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不能再像小学那样以多练代替理解,初中数学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更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达不到教材大纲的要求,就会跟不上其他学生的学习步伐,成绩落后。
3.教师观念因素
从数学学习要求来看,七年级下半学期及八年级整个学年是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七年级下册开始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及格率和优秀率,大搞“题海战术”,题目多而不精,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去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没有注意到培养和训练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二、应对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可充分挖掘教材,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谈心,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后进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鼓励,给予他们“一定能学好数学”的心理暗示,椭他们树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鼓励、赞赏都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后进生,可降低学习难度,设计基础题;对于中等生,则在其“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引导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对于优等生,则可设计拓展性探究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层教学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4.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原因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教师需从七年级开始,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利用直观的教具、多媒体设备等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通过对十几所初中学校以及近百位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现阶段诱发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自身的问题、家庭问题以及教师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1.意志力较为薄弱。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克服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习的意志,是学生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与小学数学相比更为复杂,所包含的内容也更有深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使得初中数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反差,教师的辅导也渐渐地减少,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渐渐地变得重要起来。因此,很多学生在面对初中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难度较高而产生畏难心理,严重时还会丧失学习兴趣,致使两极分化问题产生。
2.学习方法出现问题。与小学的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知识更有难度,对于初中数学知识,不再是学生仅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技巧才能掌握。而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致使其数学成绩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下滑。而对于那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来说,因为其能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所以能够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产生了十分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
(二)学生家庭的影响因素
在很多学生家长的固有思维中,孩子只要踏出小学的校门,就表示其已经成熟了,因此,应当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孩子,这样严格的要求和脱离实际情况的期望值,使得大多数的初中生都背负起了过重的思想压力。在一项由多国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联合开展的面向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如果给予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情况。其次,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也是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又一主要原因。就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都面临着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等问题,这样的情况会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
(三)教师自身的问题
尽管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学生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仍旧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因此,如果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较低,那么其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二、解决学生两极分化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点
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学习兴趣,那么其就能够形成较强的求知欲,能够让自己自觉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要办法。就目前学生的情况以及素质教育的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采取鼓励式教学,又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采取吸引式教学。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师都必须要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正视差异性,合理开展分层教学
人与人之间,因为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以及认知过程的不同势必会产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且无法解决的,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克服因为学生差异性而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就必须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的差异性,要合理地开展分层教学。首先,对于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做好学习情况分析,了解其问题产生的原因,继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要及时地为其制定补充教材,帮助其更好地发展数学才能。
一、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1、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下学期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5、“清”学生。我们认为,只要及时的发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积累,达到对学习弱势学生的转化目的。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在教学上实行四个“清”,把反馈矫正的时间缩短在一节课之内,一天之内,一周之内,一月之内。从帮助学生克服累积性误差(知识缺陷积累)这一重要学习问题入手,以此为突破口转化学习弱势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有下面的做法:
(1)堂堂“清”。要求每堂课后必有检测,利用教研室所提供的当堂测试题或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筛选进行测试,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辅导补差(同学结对互助、教师辅导相结合),避免困难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