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理护理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护理措施

篇1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肝癌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加之难以忍受的疼痛,会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导致不良的心理、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消极的心理活动会加剧病情的恶化。癌症的治疗不仅在于提高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其生存质量,护理人员进行躯体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配合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42例肝癌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均经彩色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肝癌患者。通过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得到好转。

2 心理特点

2.1 恐惧焦虑 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精神和心理受到强烈刺激以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的影响。同时肝癌患者多疗程的化疗及辅助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加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及癌症治疗效果差,患者担心预后,怕拖累家人,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慌、焦虑情绪,有的自暴自弃,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有的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或者乱投医、找偏方、精神崩溃、食欲不振。其表现为紧张、急躁、烦闷、哭泣,厌食、失眠,爱发脾气,对亲属百般挑剔、无理取闹,影响综合治疗。

2.2 悲观绝望 由于疾病和肿瘤治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乏力、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疼痛等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当疗效不显著或没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产生无能为力感,面对自身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渐渐地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心,加上肝癌疼痛的折磨,有的脾气暴躁,有的沉默寡言,还有的绝食自杀,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自卑感重、情绪压抑、苦闷、埋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对生活产生怀疑。肝癌增加了家庭财力和人力负担,常有配偶提出离异或子女相互推诿,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

2.3 孤独忧伤 患者的求生欲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即使意识到自身疾病不能治愈,仍然希望奇迹的出现,这是人积极的心理状态。患者离开了家庭,接触的都是陌生人,与人交谈的时间较少,对亲人的依恋需要不能满足,患者很易产生孤独失落感。

3 护理

3.1 大多数患者具有焦虑和恐惧心理,精神紧张,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这是由于对癌症认识的错误造成的。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的住院环境,使其尽快对环境适应起来。用良好的语言和行动来调动患者的能动性。诱导患者将心中的沉郁宣泄出来,使患者得到宽慰;介绍攻克肝癌方面的新进展、新药疗法。讲解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2 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愉快的接受治疗与护理。巡视病房的时候多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对失去心理平衡和意志薄弱的患者专人护理。与患者家庭成员及其朋友联系,使其给患者更多的关心和体贴切,让患者体会到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激发生存欲望。

3.3 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情况及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医师、护士、家属等的默契配合。对消极悲观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时调整患者的心态,做好生活指导。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护士要有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同情心,有敏锐的观察力,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交谈中亲切耐心,语气温和,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接受其合理建议;多食抗抑郁食物:香蕉中含有一种生物碱的物质,有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的作用;葡萄有提神醒脑作用,能净化繁杂思绪功能;菠菜含有叶酸,缺乏叶酸会导致抑郁症。

3.4 护士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患者,使其有良好的心态,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可适当组织文娱活动,使精神振奋、愉快;增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根据不同性格所表现的不同心态及应激能力的强弱,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使患者充分宣泄情绪,并给予相应心理疏导。

3.5 基础护理 帮助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常翻身以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并及时更换;护理操作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依靠;在饮食的选择上尊重患者的饮食习惯,增加食欲,满足心理平衡,使患者感到在家一样,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乏力、疼痛、骨髓抑制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感到沮丧、绝望。按医嘱予止呕、镇痛等对症治疗,同时向患者解释这是疾病治疗的必然阶段,消除恐惧心理。

参 考 文 献

[1] 邓嘉.肝癌晚期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S2):240.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6-0092-02

doi:10.14033/ki.cfmr.2015.16.051

手术治疗是目前外科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常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一些不良的反应会影响麻醉及手术的进行,易导致一些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对患者手术后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2]。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一系列焦虑、恐惧情绪,严重影响手术的开展。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患者试试有效的临床护理,有助于改善医患之间关系,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对提高护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3]。心理护理体现了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护理宗旨,使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保持最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为术后患者身体的快速恢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为研究心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40例,其中男74例,女66例,年龄14~72岁,平均(35.7±5.2)岁。140例患者中,21例患者接受过高等教育,49例患者接受过中等教育,67例患者接受过初等教育,3例患者为文盲。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等,并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将全部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接受文化程度、病情、心理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2.1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患者在入院初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积极主动,热情地为患者讲解医院的环境设施,以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消除患者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避免其产生痛苦、不安的情绪,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快速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的距离,这对患者可以主动向护理人员说明自己的病情,发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沟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与患者进行沟通,要帮助患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还可以让患者体会和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予以支持,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护理人员还应学会合理运用语言技巧与患者进行交流,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悉心照顾患者,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尽早解决[5]。

1.2.2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患者在手术之前会有很大的心理改变,对治疗产生怀疑态度,感情容易受伤,希望得到身边家人以及护理人员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渴望得到重视。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开导交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心情,在进行疏导的时候,可以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患病情况等,采取合理的沟通方式,同时,可以考虑在手术之前,使患者服用一些具有镇定效果的药物,保证患者在手术前具有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1.2.3 开展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手术治疗和麻醉技术等医疗知识的缺乏,导致患者对治疗方案缺乏信任感,胸外科手术位置特殊,使患者更加容易担心手术会带来疼痛、手术中出现出血情况、对身体器官造成的损害以及手术后的效果等,为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和手术治疗对其疾病的积极意义,要主动向患者解释其病情和手术方案。在手术之前,患者应对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有一个简单初步的了解,医护人员可以在手术前一天到病房看望患者,帮助患者增加手术信心。

1.2.4 手术期间心理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案越来越得到普及,但手术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特别是心胸外科手术,若手术不当会导致患者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严重时可以导致患者死亡。在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手术室环境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向患者描述手术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患者配合做的工作,为患者送上关怀和温暖,在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的同时,增加手术成功的信心。在手术进行期间,医生或护理人员也应及时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作用、必要性以及安全性,希望患者可以充分配合工作。

1.2.5 手术后心理护理工作 由于患者的病情和进行的手术不同,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术后护理工作,尽量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和不适,若患者出现任何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可以尽早痊愈出院。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手术期间的各项身体情况,主要通过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情绪变化及手术期间表现等,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及反应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病情都有所改善。试验组70例患者中,38例无不良心理反应,32例有不良心理反应;对照组患者中,13例无不良心理反应,57例有不良心理反应。试验组患者心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对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以及在治疗期间,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进而达到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围手术期又被称为手术全期,从护理人员迎接患者进入病房开始,一直到患者经过治疗痊愈出院为止[6-8]。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可能性远高于试验组患者,这说明在围手术期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的。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的重要部分,在接受外科手术时,患者常会由于对手术的不了解,对手术产生不必要的担心,进而出现不能不在手术期间积极的配合手术,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病情的痊愈有着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成会.心理护理于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15(33):177-179.

[2]邓莹,王艳,孙红玲.心理护理在减轻胸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程度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30-231.

[3]申凌慧,胡海珍,赵鹏伟.胸外科患者分级心理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43-145.

[4]李莲英.胸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41-242.

[5]陈淳.心胸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J].全科护理,2011,9(17):1561-1562.

[6]郑书芹,王学英.心理护理在胸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24):2926-2928.

篇3

①疾病、外伤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肢体残障程度和身体外表的改变;②置身于吵杂且陌生的环境;③与家人和亲友的分离;④环境改变,睡眠受到影响;⑤生理需要无法获得满足;⑥疾病的疼痛及不适感;

⑦无隐私权;⑧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致患者无法说话,自己的各种需求无法用语言表达;⑨肢体被约束;⑩支持系统改变;B11必须依赖医疗仪器维持生命;B12因患者背向窗户及灯光24 h的照射,易对环境的感受产生扭曲现象,如:意识混乱、失去定向力,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及不合作。时间概念混乱。

2 重症监护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2.1 无力感 是重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指个人缺乏控制事件或情况的能力,具体行为表现:害怕、焦虑、生气、敌意、淡漠、不安、失眠、不配合治疗、攻击性防御行为(自行拔管、打骂医护人员等)、退行(哭泣、要求医护人员陪伴在身边等)。

2.2 生气 为一种情绪的防卫表现。其行为表现为:沉默、无理的批评、对医护人员的过分要求、常对医护人员及家属发脾气。

2.3 害怕。

2.4 忧虑、焦虑 担心疾病预后、担心住院费用等。

3 针对重症监护患者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采取的措施

3.1 增强患者的自尊 ①护士在接班前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下班交班后向患者告别,以表示对患者的尊重;②在护理之前须先向患者解释,以姓或全名称呼患者,不能以床号代替;③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尊严,在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暴露患者的身体;采取任何治疗和护理措施时,须向患者解释目的及过程;在患者未参与的情况下,避免在床旁讨论患者的病情。

3.2 降低环境压力 ①控制噪音:减少不必要的吵杂声,降低工作人员说话的音调,将监护仪器的声音尽量降低;尽早去除不必要的监护仪器及设备;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尽量将病房的门关上;向患者解释各种仪器的警报声音代表的意义;预防仪器警报声音的发生;当各种仪器报警时,应尽快消除警报声音并予以处理;②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促进患者睡眠,并使之不受干扰:控制环境的声音;关掉不必要的灯光;在房间内悬挂时钟、日历。

3.3 降低情绪压力 ①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②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关心询问患者,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引导患者说出不适及担忧的问题;

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家属探视的次数及时间,让患者及家属相处;

④帮助和鼓励家属可用轻柔的技巧抚慰患者,以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感情交流;

⑤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清楚的回答,不能回避;

⑥尽量安排固定的护士护理;

⑦除工作需要外,护士不要离开患者身边,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4 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4.1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每2 h协助患者翻身、更换、肢体活动。

3.4.2 采取一些相应的缓解不适的措施。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90-0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要求医护人员要对生理因素对产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对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处于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状况都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充分了解该类产妇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分娩和母婴的预后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处于分娩期分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帮助临床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特征进行全面了解,以便临床对分娩期产妇进行更加周到的护理,使产妇在分娩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研究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抽取来我院就诊70例处于分娩期的产妇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1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27.8岁;该组研究对象中孕周最长者42周,孕周最短者33周,平均孕周38.4周;其中包括26例初产妇和9例经产妇;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42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28.3岁;该组研究对象中孕周最长者43周,孕周最短者32周,平均孕周39.1周;其中包括24例初产妇和11例经产妇。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将70例研究对象资料,进一步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5例,采用常规方式对A组产妇进行护理;在A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模式对B组产妇进行护理。对两组产妇的在分娩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产妇在分娩期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产妇,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处于分娩期的产妇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紧张、焦虑、恐惧、委屈。针对该现象临床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对孕期保健工作一定要予以积极开展,产前宣教工作也不容忽视。妊娠期妇女虽然会出现明显的心理以及生理变化,但是基本上属于健康状况,可以说是正常人的一个特殊生理阶段。产妇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还要将分娩前后的相关情况向产妇进行介绍,使她们的紧张情绪得以消除。在产前开展有效地宣教工作能够使产妇思想顾虑得到消除,树立其分娩信心。②助产人员在产妇进入待产室或者是产房之后应该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产妇的到来。将待产室或产房的环境、相关的医护人员、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情况向产妇进行介绍。让产妇能够尽快对新环境予以熟悉、使陌生感得以消除,并且还要对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热情和耐心的回答[2]。③若是能够得到产妇的信任以及配合能够使产妇的恐惧感得以消除、使产妇的安全感增加。医护人员要多与产妇沟通,维持一个良好的护患关系。除此之外,在产妇进行各种检查时,在操作方面要尽量轻柔熟练,对产程进行主动细致的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予以处理。使医护人员与产妇之间的关系尽量融洽,对产妇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帮助,会使因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预后得到减少。④在产程中无论医护人员做何种检查或是处理,均应及时将其作用、目的以及必要性向产妇及家属进行解释。让产妇和家属能够对产程进展中宫缩、宫口以及胎儿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使产妇感受到所有人均为她服务,均以她为中心[3]。

总而言之,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处于分娩期的产妇进行护理,可以使产妇在这一特殊阶段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保证顺利生产,使母婴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篇5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在轻松、舒适的环境里,在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照顾中渡过自己的手术时刻,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外许多资料表明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对于身体的健康,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外科护士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心理护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工作中遇到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而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手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人人院后,环境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为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诊治主管的医生和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针对病人对施行手术通常表现的焦虑及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不适应住院环境、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及手术必要性、缺乏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担心疾病预后、术后并发症及经济负担,也担心医护人员态度恶劣、动作粗鲁。因此要及时掌握这种心理,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可靠。

此外,我们充分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讲述手术前、中和后的注意事项,还可邀病区中手术成功的同种疾病患者介绍其经验和体会,经常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

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属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劝解病人克服悲观情绪,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家属的鼓励有时能起到医护人员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克服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护士要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大概过程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

2.手术中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去病房接患者到手术室时,态度要和蔼,动作要轻柔。病人进了手术室以后,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环境的变化可能刺激患者心情紧张。

患者进人手术室后,要将患者安排在已经准备好的手术间内,由于患者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所以手术室内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此刻患者十分重视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的说话声音应轻柔和谐,态度亲切和蔼。外科术前准备中护理操作最多的是备皮、清洁灌肠,应告诉病人备皮、灌肠的目的,使病人消除羞涩的心理负担,同时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技术要熟练,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病人能以稳定、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

手术室护士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以便手术顺利进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术中要正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感,和病人聊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同时也要做个好听众,认真听病人的谈话,不要随意发言,当病人过度激动时应给予安慰,也可诱导继续谈些别的话题。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用心工作不要闲谈,不要谈易使病人误解的话,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术后的心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术后疼痛是造成外科病人术后痛苦的主要症状之一,往往使病人身心形成较大的压力。病人语言不多,通常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及频繁的变换来反应疼痛状况。护士应创造适宜的环境,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分散其注意力,或采取必要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等措施,解除疼痛所造成的身心压力,使之尽快康复。伤口尚未愈合,活动受限及预后效果是病人最关心的问题。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可列举同种疾病康复的实例,给予精神安慰,配合饮食调理,使病人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对疾病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5-02

儿科的心理护理就是既要注重患儿的生理需要,又要满足患儿的心理需要,儿科注射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儿科的心理护理是很微妙的,为使患儿得到合理的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就要不断掌握患儿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患病和住院会使患儿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心理护理可给与患儿和家长在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并且直接影响着治疗和护理效果。由于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也是有很多困难,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学习,进行研究探讨。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以及有效的护理沟通技巧,学会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及有效的规范用语,懂得尊重患儿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及个人隐私等[1]。努力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便进行护理工作。

1 临床资料

选取儿科注射的患儿90例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31例,年龄在5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在4.17±1.20岁。

2 不同阶段的心理需要的评估及护理

2.1 婴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细微变化,此期患儿对周围的所发生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容易受惊吓,怕见生人,尤其是对穿白大衣的护理人员,产生非常强烈的紧张、恐惧心理,害怕从她母亲怀里把她抱走,对这些,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就要和患儿建立友好关系,给患儿身体上的接触,如抱抱患儿,抚摸患儿,用玩具哄他玩等,护理要通过亲热的表情、神态,姿势给患儿建立信任感,给与心理安慰,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关怀,和亲切的态度使患儿得到安慰和安全感,为患儿创造和谐轻松地氛围,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要尽量分散其注意力,要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护理人员要以母亲般的关怀,给患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以后的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发展[2]。

2.2 1-3岁幼儿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操作要尽量人员固定,护士进行连续全面的护理,使患儿产生安全感,尽量满足幼儿住院前的喜好和生活习惯,了解患儿的习惯用语和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为患儿讲熟悉的故事,玩熟悉的玩具,帮助患儿减轻陌生感,使患儿发挥其自主性。幼儿期患儿智能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日渐增速,情绪高度急躁,尤其是有病,愿意哭闹,容易产生厌恶,自卑,患儿模仿力强,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要正确引导,耐心启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适宜喂养保证生长发育,使其智力得到发展。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干净舒适,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和患儿接触后能唤起患儿的欢乐,消除紧张情绪,充分调动起积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3-6岁学龄前期心理护理 3-6岁患儿变得性格比较固执,不听话,有的甚至反抗,这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违拗心理。不可过于严格控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的人也陌生,对医护人员怀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他们常常坐在那,闷闷不乐,一声不吭,对他讲话也不理不睬,医生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时,进行哭闹、反抗、甚至逃跑,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沟通技巧,主动去亲近他,主动和他玩,使他尽早熟悉环境,在他高兴的时候,因势利导,尤其是对不合作的患儿,护理进行操作时,让其他患儿给他做示范,使他减轻害怕的念头,我们护理人员要经常在生活上关心患儿,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态度要和蔼,尽量分散其注意力,力争做到操作快,稳、准。针刺静脉一次性成功,使患儿觉得护理操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痛,慢慢的习惯接受治疗和护理。

2.4 学龄期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主要是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怀疑受到惩罚,护理人员要保持稳定,有足够的耐心,尊重患儿的人格,热情、周到、体贴的为患儿服务,努力和患儿建立感情,使患儿感到温暖。促使患儿尽快熟悉周围环境和有关人员,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词语,和特殊方式,方法,解释治疗和护理的主要过程,减少患儿顾虑,利用恰当的机会,说明注射治疗的原因,使患儿相信住院不是一种惩罚,是治疗疾病的需要,同时对患儿进行素质教育,合理安排生活,供给充足营养,介绍病情,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案,并告知这个方案是根据你的病情制定的。

3 讨 论

小儿各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当受到不良影响时,可以干扰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从患儿住院时,就应经常与患儿互动,和他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和他交朋友,要用慈母般的温柔、亲近患儿,语言要亲切,使患儿感到如亲人,尽早熟悉每一名患儿的性格特点、习惯及要求,尽量用各种办法满足他的需求,给他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和护理环境,护理人员通过体贴、周到,热情的服务,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消除患儿紧张情绪,增加亲近感,换来患儿的满意,取得患儿的信任,减轻心理负担,调动起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儿早日康复,取得理想的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24-01

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基础都有所提升,伴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安逸的生活,同时也带来疾病的困扰。由于人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医院的护理水平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不光需要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也需要全方位的护理措施,这样一来,对护理者的要求就更加严谨。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壮大,护理的模式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专业化。神经内科相对于其他科系护理难度系数更高,神经内的病人一般治疗时间长,大多数患者都会患有功能,所以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 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特点

1.1 焦躁

神经内科疾病成因相对复杂,有一些疾病甚至尚且缺乏治疗方案,为了更好的掌握患者的护理需求,必须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将不良的心理因素从患者心理消除,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由于神经内科的确诊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全然顾及患者的内心感受,使患者产生焦躁的心理。有些疾病是突发性的,患者在患病时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更容易紧张激动,加速病情的恶化。面对医护人员的反复检查而产生惧怕的心理,激烈的情绪波动致使患者不配合治疗,更有甚者会发生医疗纠纷。

1.2 惧怕

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的病情都是缺乏了解的,这样很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患者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也是恐惧感产生的原因之一。加上病痛的折磨会让患者自知能力降低,因而感觉到孤独和抑郁,。

1.3 低迷

神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药物疗效没有特别显著,又容易反复发作,这将带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对此会表现的情绪低迷,甚至不配合治疗。患者治疗信心的丧失,将直接导致病情的严重恶化,影响初期的治疗效果。

2 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神经内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甚至有智力障碍、走路不稳、偏瘫等疾病,要是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耐心和责任心,就很容易造成患者跌倒。同时也存在一些患者认为自己有能力下床,私自下床后却因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而摔倒。

脑疾病很容易致使脑袋产生麻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会进食困难、喝水容易呛水。要是进食方式不对或者速率过快很容易导致窒息。

还有一些老年患者会患有间歇性老年痴呆,对这一类型的患者要是护理不到位,就会有走失等问题出现。

神经内科所使用的药物大多都是具有渗透性的,这样渗透性的药物就会对心脑血管的刺激程度较大,再加上神经内科患者的年龄层次过大,所以产生静脉炎的频率是颇大的。

3 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分析

3.1 护理质量的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人们对护理的服务态度普遍较为看重。精神内科的疾病患者身体和内心同时忍受着巨大煎熬,有不少患者因为不能正视疾病,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焦虑、悲观等情绪。所以,在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主动讲解病理,让患者以正确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病症。同时医护人员对待患者时要更加细心,多给患者正能量上的鼓舞。护理过程中的语言也要更加礼貌,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3.2 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日常的护理当中,如病人询问自身病情医护人员无法准确解释,就会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怀疑。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的对自身进行充电,多学习专业上的知识,并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知识,让患者安心治疗。

3.3 协调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在日常护理当中,医护人员应该通过沟通来让患者放松心情。不同文化下,不同年龄的人说话语气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和患者更畅通的沟通,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倾听患者心理上的不安,抚慰患者焦躁的内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住院的过程中,患者们可能会更加关注病理等问题,所以医护人员在交流的时候应尽量围绕于此进行交流。

3.4 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给患者营造更加良好的心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入院前,病房应该及时整理出来,让患者在进病房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以缓解患者的紧张之情,也会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并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安抚。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给患者以安心、定心,让患者可以感性的去认识自己的疾病,主动的治疗,通过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去影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让治疗的时候更加轻松。面对越来越多的疾病产生,人们不要产生惧怕的心理,往往就是这种心理,才是最致命的的,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迟迟不肯面对自己的病,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更加会对家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良好的心态就是我们面对病魔的利刃。

篇8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透析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以及疾病的不可逆等,均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总结2008年03月至2010年03月37例我院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和疏导,使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取得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提高了透析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2例,女15例,年龄46~68岁,平均55.4岁。急性肾功能衰竭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8例,其中初次血液透析10例,2次以上血液透析27例。

1.2 临床表现 3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及不同临床表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为恐惧、担忧、悲观、绝望、焦虑、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等。

2 心理特征

2.1 恐惧、担忧心理 血液透析治疗需要通过体外循环来实现,患者对此治疗及可能出现的治疗反应缺乏了解,担心出现意外、出现生命危险,担心病弱的体质经不起有风险的治疗,事与愿违。病情重,担心治疗强度难以承受。

2.2 悲观、绝望心理 认为将来要依靠机器生存,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加之有些家属对患者态度冷漠而使患者产生无能感,对将来不抱希望,消极、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常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拒绝治疗。

2.3 焦虑、抑郁 是透析病人较常见的心理症状 [1] ,患者因身患重病,对自身生存状况感到没希望、没未来。对血液透析目的、意义、透析成败缺乏了解,对所患的疾病缺乏足够认识以及透析费用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情抑郁、自我评价降低、自责、烦躁、失眠、食欲下降、性格孤僻、社交活动减少、情绪不稳。

2.4 易激惹 患者因需长期透析维持生命,求生欲望与病情的迁延不愈,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死亡的恐惧等,往往对人态度强硬,语言尖刻,脾气暴躁,易激惹等。

2.5 渴望、期待心理 患者渴望能同正常人一样健康的生活,希望透析治疗病情好转后,能摆脱透析治疗,但由于透析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使患者信心减退,从而从渴望、期待心理转为悲观、失望。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自我及介绍治疗环境,主动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陌生感。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的宣教,做好心理疏导工作[2]。适当向患者解释病情,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对治疗、护理步骤能了解、掌握,并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血液透析治疗。

3.2 实施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满足其心理需要,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治疗。 有意识培养其坚强的特质。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透析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并发症、紧急预案,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顺利接受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3.3 加强沟通和交流 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及血液透析的正确认识,产生不同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恐惧、担忧心理 、悲观、绝望心理、焦虑、抑郁、易激惹、渴望、期待心理等,对这些患者给予加强沟通与交流。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与其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加强和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与患者家属交谈,使其理解患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情的转归,使亲属和亲友给予主动的情感支持,以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如易激惹者对其适度发泄给予理解和关注,悲观者劝其回顾过去生活中有价值片断,使其对治疗效果产生向往,恐惧者通过交流消除其恐惧心理。为患者争取得到家属、单位、社会的支持,尽可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减轻患者因经济上的问题产生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重新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的生活兴趣和存在价值感[3],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态,保证透析质量。

4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障碍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总结我院37例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健康指导,将心理护理贯穿治疗过程的始终,解除或减轻了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和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所以,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乃至家属,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努力保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才能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合理治疗和愉快生活。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高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丽叶.128例血液透析病人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52-153.

篇9

性传播疾病的种类繁多,包括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二十余种,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传播[1]。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因其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彻底,普遍存在着对疾病的恐惧,同时由于患者的文化层次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其心理压力的来源也是不同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对其进行普通护理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少其心理压力,能够更好地完成治疗[2]。回顾性分析妇科门诊就诊治疗的145例性病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心理压力的来源,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治疗的性病患者共计14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37.5±6.9)岁,患者均有经过实验室检查确诊,病程3 d~14个月不等。患者病种类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锐湿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发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小、肛周、会、阴道壁、宫颈等。

1.2 治疗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压力来源,根据其心理压力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做到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可对其产生歧视,余患者交谈语气中不可存在责备、训斥等情绪,要对患者保持同情心,细心的听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进行沟通,准确的了解患者心理压力的来源,对其进行对症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正确的对待疾病,积极的进行治疗。

2 结果

145例患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有治疗费用134例(92.41%)、治疗效果140例(96.55%)、对家庭有所影响124例(85.52%)、影响性生活治疗130例(89.66%)、担心疾病恶化132例(91.03%),本组患者担心治疗效果最多,占到本组所有观察患者的96.55%,担心对家庭影响的最少,仅占到85.52%,然而均超过本组患者的75%。

3 讨论

性传播疾病作为一种传播途径特殊的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女性,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常常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更重,患者常出现一些恐惧、悲观的心理,导致拒绝就医或羞于就医,导致疾病发展更加的严重,反复多种感染,更加难以治愈。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也更加重要,完整的治疗不仅是治愈患者的疾病,同时也要给患者一个健康的心理[3-5]。

在本组观察的145例患者中,有140例患者担心治疗效果,占到总人数的96.55%。这就说明,绝大多数的患者是渴望得到治疗,希望能够一针治愈。这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担心对家庭影响的心理状态,患者往往存在求医心切,却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所患的疾病,这样容易导致患者病急乱投医,听信江湖游医,到私人诊所进行不正规的治疗,结果反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导致疾病的传播,最后依旧会影响到患者的家庭。

对于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应当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详细的介绍此类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并发症、预防以及治疗、疗效等基本情况,同时也应当在患者心中树立信心,使患者明白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也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同时做好患者配偶或者的思想工作,动员早日就诊,同时治疗,避免反复感染,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组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有134例,占到92.41%,对于担心治疗费用的患者,应当仔细向患者解释,同时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提前计算好患者所需的疗程,以及大致所需要的花费,减少患者对于费用的压力。

许多患者存在悲观的情绪,对于性别的认识、危害、传播不了解,认为染上了艾滋病等不治之症,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的状态,导致患者出现悲观的心理。对于这种患者应当在对患者进行基本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对患者介绍精湛的医疗技术,耐心的了解患者的接触史,同时向患者介绍普通性病和艾滋病的不同之处,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培养出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一种舒缓患者心理压力有效地措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性别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有这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女性性病患者中,其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正确且有效地心理疏导能够帮助患者积极地面对治疗,使得患者能够积极地、规范的进行治疗。因此,有效地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的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Kim HY,Kim BJ,Kim JH,et al.Early congenital syphilis presenting with skin eruption alone:a case report[J].Korean J Pediatr,2011,54(3):512.

[2] Battaglia LA,Vannelli F,Belli,et al.Giant condyloma acuminatum of the anorectum:successful radical surgery withreconstruction[J].Tumori,2011,9(7):805.

篇10

1 分娩前的心理应激因素

1.1 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

1.2 担心分娩不顺利,害怕手术,害怕分娩时的宫缩痛。

1.3 陌生的分娩环境,周围产妇的痛苦或嚎叫,医务人员冷漠的面孔或语言刺激。

1.4 其他 为胎儿性别烦恼、担心分娩后遗症、担心胎儿不能存活、担心产后无人照顾、担心经济费用等。

2 应激产生的心理反应

2.1 焦虑、恐惧、抑郁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

2.2 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神经介质分泌增高,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胎儿缺氧。

2.3 在应激状态下,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而缺乏自信。

2.4 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行为的自控力降低或丧失。

3 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接待产妇,介绍入院环境,使孕妇熟悉医院及分娩的环境和医护人员,减少入院分娩的陌生紧张情绪。

3.2 医护人员的某些言谈举止,针对产妇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素质等特点,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建议融洽的社会关系,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听取,适当讲究策略地给予回答。忠于产妇的利益,主动关心产妇的需求,以获得其信任,从而使产妇产生安全和信赖感。

3.3 做好知识宣教工作,向产妇讲解有关正常的分娩知识,临床后出现的征象,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告诉产妇怎样减轻疼痛以及分娩时应如何配合,使其知道分娩是正常的生活过程。如有妊娠合并症患者应注意异常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4 产妇对产痛的耐受力除与各人的痛阈有关外,还与心理状态有关,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当产妇的心理状态不佳时,常表现为一有宫缩就不止,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甚至拒绝饮食,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导致宫缩乏力,造成难产。助产人员应根据产妇的不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安抚与陪伴,示教肌肉松弛及呼吸技巧减轻疼痛,对于产妇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及表扬,增强分娩的信心。

3.5 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在进行检查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态度认真,手法准确、轻柔、熟练、观察要细致,记录要及时,随时告知准父母产程的进展及胎儿的状况,使其感到自己受尊重、受重视,以增加其信心,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到积极的行为中,以最佳的心理迎接分娩的到来。

4 分娩后产妇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应对措施

4.1 心理应激反应 关心新生儿有无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儿性别,有的表现为喜悦,有的则表现为失望和悲伤。

4.2 应对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医护人员应向夫妇祝贺,并告知新生儿是健康的,并且无畸形。至于性别方面医护人员要事先进行了解,主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以免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精神受打击,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如新生儿畸形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暂时不告诉产妇,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同时给以安慰。

笔者通过200多例产妇的临床实践,体会到心理护理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行、服务质量、熟练的业务技术,应用六心(细心、耐心、诚心、关心、热心、同情心)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取得了其信任,消除了其紧张、恐惧感,同时对家属也做了大量的心理工作,使产妇愉快度过了分娩难关。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