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钱学森的故事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9 20:46: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钱学森的故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钱学森的故事

篇1

“今天天气好,我泡完脚就到步行街去转转。”每天上午,家住杨家坪正街9号的102岁老人张国成,吃完早饭就习惯性地打开电动按摩脚盆。待水烧热后,老人就开始泡脚。

“我每天早晚要泡一次脚,春夏一般泡半个小时左右,秋冬要泡一个小时。”老人泡脚的习惯保持了数十年。以前没有按摩脚盆,老人自己烧热水泡。这个习惯源于老人年轻时当码头搬运工,“因为搬运一天的东西双脚酸痛发胀,泡泡热水脚,疲劳就要小多了。每天早上出门前泡下脚,感觉精神好些,干活时也有劲些。”

老人说,年纪大了以后,双脚就容易冰冷,尤其是冬天,如果哪一天没泡脚,浑身就暖和不起来,“老年人泡泡脚,容易促进血液循环”。

爱劳动 坚持天天做家务

如果说泡脚是老人养生之道的话,那么爱劳动,则是老人一辈子健体的好习惯。

年轻时当搬运工,退休后老人也不闲着,帮别人扫大街、替学校维护治安等。岁数大了,家人不让老人外出做事,老人就“抢”做家务活。

每天吃完早饭,老人雷打不动地扫地、抹桌子、擦窗户。“客厅、厨房和三间卧室,他都要认认真真地扫一遍,卫生间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婿王富荣说,老人勤劳了一辈子,想阻止他做事还会被老人责怪。至今,老人的内衣内裤都是自己洗,“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老是不动,骨头都会生锈的”。

收拾完家务活后,老人就要外出溜达。逛逛步行街、找找老人摆摆龙门阵。“天气好时,他就会出去转转。”女儿说,家人都鼓励老人多外出走动,“慢慢走慢慢逛,既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保持心情愉快”。

乐资讯 听坏十余台收音机

还有一个逗老人开心的“法宝”,那就是老人的收音机。每天,收音机陪着老人迎接新一天的开始,又伴着他步入梦乡。

“收音机就是他的伴儿,已经听坏了十几台收音机了。”女儿张新兰介绍,老人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醒了,睁眼的第一件事准是打开收音机,听天气预报、国内国际新闻等,直到6点半左右起床。

别看老人一百多岁了,很多新知识、外界信息,老人清楚得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收音机是个好东西,里头啥子都有,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学了很多东西。”老人闲暇无事时,就把收音机打开,一个频道一个频道地换听着节目。除了收听外,广播中的节目内容,也是老人跟家人交谈的主要话题。

当然,老人也成了家里的“天气预报”,每次天气有变时,他都会及时提醒家人外出前要记得带伞,或者增减衣服等。(郑蒙)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09年,钱学森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说到:“四菜一汤就挺好”。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篇2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这本书描写了我国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一生中的传奇经历。

在钱学森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935年,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前他的导师王士卓特意告诉他,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对祖国不敬。祖国富强,人民光彩;祖国落后,大家脸面无光。祖国是大家母亲,儿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骂亲娘。在我们国家,谁要是打骂父母,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会马上遭到社会的谴责,被孤立,变成臭狗屎。这是谁也难以改变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称中华民族为优秀民族,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钱学森谨遵导师的教诲,1950年钱学森想要回归祖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金布尔气急败坏低吼道:“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但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仍然不顾危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回国后不久就接见了他。用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这本书描写了我国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一生中的传奇经历。

在钱学森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935年,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前他的导师王士卓特意告诉他,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对祖国不敬。祖国富强,人民光彩;祖国落后,大家脸面无光。祖国是大家母亲,儿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骂亲娘。在我们国家,谁要是打骂父母,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会马上遭到社会的谴责,被孤立,变成臭狗屎。这是谁也难以改变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称中华民族为优秀民族,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钱学森谨遵导师的教诲,1950年钱学森想要回归祖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金布尔气急败坏低吼道:“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但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仍然不顾危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回国后不久就接见了他。用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篇4

在美国,因为他有杰出的才能,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拥有金钱、地位、名誉,但他身在异国,没有因为优厚的条件而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母亲。再想想我们自己,假如你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也向钱学森一样,什么都有了,可他却一听到的消息就马上决定放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毅然决定踏上回国之路。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像他一样。可见他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篇5

一、温故知新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巩固旧课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绿》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自然美不胜收,五彩斑斓、景色秀丽,每天都带给我们诸多视觉盛宴。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万马奔腾、一泻千里,其声如千人击鼓,使人惊心动魄。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绿》的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吧!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新课时,故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逐步导入新课,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若能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先听一个故事‘胆大的钱学森’。六十年代,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因操作有误,弹体瘪进去一块。在场的人看了都十分紧张,认为这是一个大故障,导弹不能发射。钱学森听完汇报后,亲自爬到发射架上,查看故障后,认为不影响发射,所以他主张发射照常进行。钱学森的科学分析虽然很有道理,但他的决策仍有很大风险,许多人表示担心,拒绝在报告上签字,后来钱学森一人将报告送到北京得到批准。结果如钱学森所料,这次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个故事突出了钱学森的胆识和学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被引入到新的情境之中。

三、多媒体导入

使用集形、声、光为一体的多媒体手段,是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性强、感性鲜明、场面突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教学《项链》时,我用电视机给学生播放项链的表演短片,让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理解了课文内容,并对文章的主人公有了感性认识,也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明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得心应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四、巧设问题导入

语文课堂的教学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以教学“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新课。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就会主动去解决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在教《留学巴黎》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留学意味着什么?②留学都需要哪些条件?③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冼星海何许人也?学生思考后,对每个问题都做了认真地回答。前三个答案都是从当今社会的角度回答的。“留学意味着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术;留学需要大笔的金钱、学校的推荐;留学的真正目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报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留学巴黎》看看冼星海是如何留学的。”教学气氛一度高涨,也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情境中。

五、利用时事导入

篇6

记者:十二中创办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初衷是什么?

王自勇:北京十二中作为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近年来,在李有毅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已经跻身北京市一流学校行列,学校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等高端项目。此外,我校所在的丰台区具有丰富的航天资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院所、科技场馆都是我们的科技教育资源。因此,我校与位于东高地科技馆的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以下简称“少科院”)合作开展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培养计划。

学校创办“钱学森班”旨在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模式,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早期后备人才进行有益尝试和努力。由于地理位置和科技教育特色,我校一直有为航天领域培养人才的传统。在神舟十号卫星发射时李有毅校长到指挥现场观摩,偶见负责重要发射岗位和任务的两位科技人员都是我校的校友。

记者:钱学森班的课程设置如何?教育资源比普通班级有何优势?

王自勇:对于国家设置的课程,十二中针对“钱学森航天实验班”进行校本化改造,在课程结构上做科学合理调整,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学校为该班设置了必修的特色课程,如《航天概论》《航天发展史》《钱学森思想》等。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两年,高一年级主要以拓展航天知识的授课和参观考察学习为主,高二采取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的教学方式,课题都与航天科技有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和科研能力。另外,少科院在师资、场馆等科技资源方面给予我校很大的支持,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场馆进行探究实验和体验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培养。

从2011年创建开始,钱学森实验班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模式,配备我校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除了定期去校外场馆参观和进行课题研究外,每年高一的学生都有一周的京外社会实践活动,每次京外活动安排都不同。第一届学生到武夷山考察学习;第二届到上海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和航海馆等地。我们还组织过学生去山西太原观看火箭发射、去俄罗斯参观俄罗斯宇航中心等,未来计划组织学生到美国参观美国宇航中心。2013年入校的新高一有10名学生到西昌发射基地观摩嫦娥三号发射。2013年6月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校15名学生参加地面课堂,课后新闻记者采访了参与学习的两名学生,这两人都来自我们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在师资方面,我们安排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学生授课,保证学生在传统科目方面也保持较高水平。我们请东高地科技馆的专家老师承担钱学森班的一些固定课程,还曾邀请航天领域的专家,如王永志院士、李颐黎教授来为学生们做报告、开讲座。2011年钱学森实验班到太原参观发射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副总设计师尚增雨教授亲自陪同学生们,为他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像这样与专家、院士近距离接触是其他大部分学生不可能遇到的,同学们在与前辈的交流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孩子的人生是一份难得的体验。

记者:学生们在高考中如何选择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

王自勇:高考仍然是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学生选择出口的主要途径,专业主要是依据个人的成绩、志向、特长、兴趣等自主选择。不过从近三年的项目研究过程来看,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创办的目标已经初步达成。很多学生对航天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有的学生正在考虑报考航天航空相关专业,有的学生还参加了航天员选拔考试。更重要的是该班的学生们学会了以怀揣科学意识、航天精神的态度来学习、生活、工作。学校规划将来以更广阔的思路吸纳人才,寻求更灵活的渠道向社会输送人才,现在十二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今后能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乃至航天科技领域领军人物。

记者:在座的三个年级的同学都曾到发射场参观过火箭发射,亲身到现场体验发射感受如何?见到了什么平时不能见到的东西?

高一刘姝蕾:我去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嫦娥三号发射,刚开始听说有这样的机会时我很激动,所以非常果断报了名。虽然以前看过电视转播,但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看电视是完全无法比拟的,非常难忘。

高一张霖:嫦娥三号发射场地非常冷,但是因为大家都很激动,所以忘记了寒意。我们在山上的观礼台上,虽然离火箭挺远,但是火箭点火的闪光和轰鸣还是特别震撼。我们一直看着火箭飞到天上越飞越小,我们都激动得欢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高一段纯清:听老师说嫦娥三号发射条件复杂,是非常困难的一次发射。亲身参与体验卫星发射,震撼就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航天有了新的认识,真正了解了航天精神,产生了今后从事航天工作的冲动。除了发射场,我们还去了西昌邛海和螺髻山采集水样和植物样本做研究。我们在黑龙潭旁边采集样本,收集了土壤和新下的雪水,还带回了一些当地特有的植物做成标本。以前我们觉得那个看着很普通的山头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当我们缩小范围,走进大自然,才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那里我们也不畏艰苦,趴在地上寻找植株,体会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

高三孙艺峰:我们曾经到山西参观火箭发射。山西之行持续三天,当时是冬天特别冷,尚增雨工程师也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和我们一起爬山、熬夜、挨冻。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穿衣比较少,回来时还遇到堵车,堵了十几个小时,但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尚教授也和我们在一起等待。那次发射时间是半夜,我们先去了航天基地。晚上我们和发射人员一起进晚餐,他们非常朴素,饮食很简单。参观发射场时,现场特别冷,航天人的工作条件也很苦。看着有些人在加燃料,很多燃料都有毒,但是工作人员依然很认真地在灌注。这种航天精神不亲眼看是感受不到的。

高三王悦楠:山西那次晚上开始下大雪,半夜后雪逐渐凝固,鞋子都冻冰了,航天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条件,实在是辛苦。凌晨一点时,我们跟着专家爬上山,寻找一个合适的观看场所。发射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火箭声音非常大,我们距离火箭大概有一两千米,但还是震得胸口受不了。看着火焰爆发出来,一下子亮的眼睛都睁不开,火箭升空的过程十分震撼。

记者:通过航天课程讲授的内容和多次去发射场学习的经历,同学们对探月工程有何看法?

高三王悦楠:航天概论课程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比如地球上的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中国是人口大国,平均资源更加稀少,所以如果能开拓月球上的氦-3资源,对人类今后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高一王亦丁: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地球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该对月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以后开拓太空空间甚至是移居太空都有用处,月球甚至可能作为我们探索更远深空的中转站,或是能源补给站。

记者:当初中考时,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十二中的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呢?现在已经在这个班级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有何体会?

高一周天元:我从本校初中考入钱学森班,在初中时我们就了解到钱学森班的学长们创造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很早就想进入这个班级。还有一个原因,在我们班的同学里,有很多人的家长父母就从事航天工作,是航天人,因此我们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现在也很想把一直向往的吃苦、攻关、奉献的航天精神自己身体力行地发扬下去。另外,初中更注重文化课学习,不过到了高中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航天课程发展我们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我们高中也汇聚了很多北京市的精英学生,我们在一起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到很多知识。

高二熊健:当初我对理科很感兴趣,也知道十二中高中有一个特色理科实验班,所以就报考了这里。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发现实验班的活动非常多,开展了很多课题和项目,帮助我

们提升了创新意识。

高一张霖:虽然以后我们可能不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航天有了初步了解,至少有很多航天相关的经历。在与别人聊起航天时我们会感到很亲切,让我感到在十二中学习的自豪。

记者: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特色课程对你们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高一周天元:我们物理课正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段学习让我对航天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火箭发射要选在酒泉、西昌这些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明白了火箭基地要选在低纬度、隐蔽的地方,在山谷里最好。

高二熊健:航天课也传授了我们航天精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团结合作这个方面。我们现在有很多航天活动、课题研究都是以小组方式开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小组必须团结协作,要互相理解体谅。我们组在做课题时也有分歧和争论,我们总要经过辛苦的交流和探讨才能在最后达成一致。现在我们学到的团结精神,令我们受益终身。

高一王亦丁:李颐黎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过一句话:“我是钱学森的学生,你们也是钱学森班的学生,我们都是钱老的学生。”这样平易近人的话对我们的激励作用很大,所以我们都还一直记得很清楚。其实专家亲自来为我们授课,这本身也是非常励志的事情。我们同学中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祖父辈讲他们年轻时建造火箭的故事,后来又听父母辈这些人讲他们的故事,这都吸引着我以后想往这方面发展。

记者:请你们谈一谈你们的理想和对自己规划。

篇7

文本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所呈现出的态度、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课前做好预习文本,搜集信息工作,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分析、建构、再生,另外,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1.工具式预习拓展――深入文本前奏

工具书是学生预习时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求知时的向导。预习时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扫除“拦路虎”,还有疑问的,要求学生画上“?”。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兴趣,还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效率。

如学习《秦兵马俑》时,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兵马俑,因此课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预习目标:搜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上交流。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感受到兵马俑的壮观了。对兵马俑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容易理解。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

2.导向点搜集拓展――体验文本背景

如教学六上《钱学森》,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学森,理解为什么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搜集有关钱学森的生平、故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这些资料汇成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比较完整地认识了钱学森的伟大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学生就会产生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从而更加敬佩钱学森。

二、课中拓展――彰显学习魅力

课中如何让有效拓展,服务于文本,又拓宽文本呢?关键是找准文本拓展点。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精心钻研这个例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材特点,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文知识引向纵深,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1.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厚实文本内容

文本中有许多地方留有“空白”,这些“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又可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意、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执教《明天,我们毕业》,文章中描写了多处学校的场景展现了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眷念。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要毕业了,你觉得还有哪些场景值得你们去怀念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涛涛不绝地:“学校的腰鼓比赛值得留念”“每年的书香展演我最难忘””班级举行的班会活动我喜欢……”根据学生说的内容,让他们写一段文字补充在书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在质疑问难时拓展――生成教学资源

如教《船长》一课,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既然要全部救出去,为什么船长却死了?我对学生的提问给予了赞扬,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解决这个矛盾。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走向正确,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教材矛盾之处进行质疑,有助于学生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课后拓展――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有计划地进行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1.有效指导延伸拓展――丰富文本积淀

教师或学习小组组长课余时间检查了解学习的延伸效果。经过延伸,学生更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容量的目标就会实现。如上完《学与问》后,我让学生们在课外去查阅资料,请教行家、长辈,然后开一节“最有价值的问题”的说话课,让学生们汇报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寻找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认真思考,效果很好。学了《牛郎织女》故事后,让学生收集还有哪些民间小故事,学了《钱学森》课文以后,学生查找名人爱国的故事,正所谓故事的外面还有哪些故事。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2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发现,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虽然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当追问“为什么”时,很多学生却回答不上来了。这是因为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不深的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阅读现状,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入呢?

一、在还原背景中,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形象的塑造都与一定的写作背景分不开的。还原背景就是指把学生放到文中故事发生的最初的背景之下,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以一种宏观的立场和全方位发展的角度看待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在更深层次看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将走向更深处。

如,教学苏教版《钱学森》一课时,要想使学生获得对钱学森的深刻认知,就离不开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旧中国工业的落后,百废待兴,急需科技人员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展示钱学森当时在国外的待遇状况:一是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二是他还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小组的5个成员之一;三是钱学森返回到祖国的过程受到美国方面的重重阻挠,历经5年之久才终于回到自己的祖国。在还原背景中,学生对钱学森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对钱学森的归心似箭、满腔热情的报国之心,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入。

这个教学案例中,对钱学森崇高精神品质的了解与认识,教师主要采取了还原背景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对深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在发散思维中,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都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

如,苏教版的《珍珠鸟》一课,主要描写了“我”因为喜爱鸟,因而为“小鸟创设了温暖而舒适的巢”,以至于珍珠鸟对“我”产生了无比的信赖,甚至“它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才回到父母身边。在学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说:“我明白了,应该善待小动物,只有你爱它,它才能爱你。”有的学生说:“我觉得作者并不是真正爱小鸟,如果是真正爱小鸟的话,就应该放了它。”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你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有的学生说:“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爱护地球这个我们共有的家园。”有的学生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时期对事物的态度、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作者没有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佩的人。”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众说纷纭,发表各自的意见、看法。如此,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了深入。

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对待珍珠鸟的态度上,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学习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正确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在原型辨析中,提升学生思维的厚度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就要让学生亲自去辨析一下。在原型辨析的过程中,不仅打开学生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更深层次地认识事物。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打白骨精》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电视里已经多次看过《西游记》,在阅读到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兴致特别浓厚。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吴承恩小说中的《三打白骨精》的描写展示给学生看。同时,要求学生从环境描写、村姑外貌描写和老婆婆、老公公等方面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在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原型对比阅读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又提出一个的问题:“既然是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村姑的美貌,老婆婆、老公公的可怜呢?你能体会到作者吴承恩这样描写的良苦用心吗?”如此一来,在与原型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了深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由于课文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大量的改动,为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主要采取了与原作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在点拨引导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效度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引导点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效度。思维的效度,就是指学生思维的有效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领与点拨,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不断得到提升。

如,苏教版的《半截蜡烛》一课,最后写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屋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这时小女孩杰奎琳走出来了。“她为什么要走出来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感受到这时情况最危险,杰奎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小女孩的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进行阅读品味。在这过程中,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吗?”经过思考,学生认为小女孩的娇声娇气的语言更能迷惑德军,使他们不起疑心,以便巧妙地把情报转移出去。接着,笔者再从“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杰奎琳为什么非常镇定,难道她不害怕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真正地走向了深入。

篇9

一、展览概述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2020年8月,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光影科学梦——2020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活动”(以下简称巡映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展科学家电影公益展映,包括《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等三部科学家电影。2020年5月开始,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委会面向全国开展了“致敬新时代,礼赞科学家”为主题的向科学家致敬征文绘画作品征集活动。

为更好的达到活动效果,中国科技馆将遵循“见物见人见精神”原则,以《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三部科学家影片为核心,配套开发适合在科普场馆展示的图文展板,介绍影片中科学家故事及背景资料,总结提炼科学家精神,展示我国科学家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美术造型吸引观众参观,引导公众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同时,展示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书画科学家”作品,展示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家、崇敬科学家、感恩科学家”的心声。

展示地点:中国科技馆西大厅

展览面积:280m2(40米×7米)

展出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

展览性质:小型即时展览

二、展览形式

1.展览形式:

(1)《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三部科学家影片通过异型展板展示,如图1。插画采用分层打印的方式来排布,可在亮的地方安装光源(如太阳,星星等处)。

头部为主题和前言,尾部为电视放映和主办单位,电视放映内容为巡映电影海报、片花等(相关视频由中国科技馆提供)。书本上的二维码可以链接到网站内容。

 

图1装置样式

(2)“书画科学家”作品通过展板展示。需要展示的优秀作品共有50幅,除绘画外,还需展示作者姓名、学校、获奖情况等信息。拟用2个展板进行展示。

 

图2“书画科学家”作品展示效果图

2.展览材料:书本的外形拟采用石膏材质;插画的分层打印采用亚克力。

3.展板尺寸:书模型每个高3米,宽度大约6米,按三维模型比例。(详细尺寸见模型)。

字体:汉仪粗宋简;汉仪闫锐敏行楷简。

4.展览整体效果图:

 

图3展览整体效果图

 

三、展览文本

1.前言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立下了一座又一座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最闪亮的星,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则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之情和创新之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国40余家科普场馆共同举办“光影科学梦”2020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首次在全国近40座城市全面开启科学家电影巡映之旅。

活动将面向公众公益展映《我是医生》《袁隆平》《钱学森》等3部优质科学家电影,影片跨越历史时空,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科学家形象,再现了科学大师们为推动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卓越历史功勋。

在三本历史的书卷里,描绘了钱学森的航天征程之梦,袁隆平的禾下乘凉之梦,吴孟超的大医治国之梦。时间流逝,科学家精神永不消逝,2020年盛夏,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定格,走进光影世界,体会一场盛大的光影科学梦。

2.(1)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语录:在很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2)钱学森——航天征程梦

语录: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

(3)吴孟超——大医治国梦

语录: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 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吴孟超

3.尾部

指导单位: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75-03

【作者简介】李传庚,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小学(南京,210003)校长,高级教师。

杜威说,学习,就是学会思维。此论确定了学习依赖于思维,学习与思维存在密不可分的属性。自20世纪80年代师范毕业走上从教岗位后,我一直将思维视为儿童有待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2004年我调任南京市底蕴深厚的三牌楼小学分管教学,三年后担任校长。该校坚持科研兴校,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定的传统和基础。本校自上世纪末开始了“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多年的积淀中确立“小小探索者,大大思想家”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探索课本世界,探索心灵世界,探索生活世界,探索网络世界”等“四大探索”的实践体系。促使本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跻身一流,尖子生的思维素养优势在“小升初”角逐中逐渐获得凸现。

探索是新课改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三牌楼小学确立的“探索教育”其内核是思维。我认为,应当将过去实践探索研究中内隐的“思维”要素大力彰显出来,并使之打造成本校教育的“品牌”。按照这一主旨,我在学校工作中不断探索,从课程开发、样态谋划、课堂流程和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脚踏实地推进了诸多课改新举措。

一、建设校本新课程:开办大大的“钱学森班”

长期以来,我校邀集由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等专家组成的顾问组指导办学,专家“术有专攻”,“顾问”名副其实。

(一)创意缘由溯源

2011年10月8日下午,南京市教科所原副所长宋宁先生照例来校调研指导,寻求“求索教育”突破口。在碰撞中,大家i定“思维”,认为应当将“思维”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思维科学”一下子蹦了出来,通过百度搜索之后得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并组织专家进行过系统研究。张光鉴教授是当年全国思维科学筹备组的组长,也是钱学森教授思维科学研究的得力助手,张教授现正常住南京。在谷力博士引荐下,我与张光鉴教授相识,随后通过张教授引荐,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非常支持我校成立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班”,叮嘱我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去研究思维科学,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2012年5月31日,三牌楼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班”,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少儿思维科学体验馆”也同时开办落户我校。

(二)发力体制创新

1.面向“全体”办大班。我既关注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更专注于其思维科学视野下的创新精神培养,避免开办钱学森班固化于某个特定班级的做法,将全校视为一个大大的“钱学森班”,所有学生也就成了钱学森班的学员。学校相继出台了“钱学森班公约”和“钱学森班章程”。

2.创新设置二合一。开办小学“钱学森班”无先例可循,学校从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活动依托两者考虑,追求二者合一,创新运行体制,实行“班”“所”一体,“教”“研”结合。学校在“钱学森班”下设置了“金童话”“小问号”等六个少儿专题研究所,各配数名教师参与辅导。

3.建设课程重引领。在开办“钱学森班”的“求索”之中,“课程”成了一个萦绕脑际的热词。我一直在思索两点:一是坚持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只有通过建设课程,才能将教学改革理想变成现实行动;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路径。既然“钱学森班”需要开发相应课程,那么如何建构?这就需要将“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该课程的价值引领,而且让钱学森班课程依附于国家课程,并以此进行拓展和创新。

(三)勇立课改潮头

北京等地虽有多个大学和中学钱学森班,但他们基本上着眼于科技创新方面,有的甚至成了重点实验班代名词,我们小学不能照搬中学和大学开办“钱学森班”的经验。校课题组展开研究中,“儿童”“宽容”“形象思维”“创意”等词语不断涌入头脑,迸出口中――“头脑风暴”就此展开。后来在专家指导下,课程整体架构就此产生,一年级“金童话”课程:提倡“具象与经验”,创造儿童最美的语言;二年级“小问号”课程:推崇“鼓励与宽容”,鼓励儿童常提问,教会他们会提问;三年级“1+1”课程:着眼“猜想与推理”,在“美味”等生活细节中感受趣味,体味数学的味道;四年级“金苹果”课程:主张“自由与快乐”,在生活“痛点”“关爱”中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五年级“小飞罗”:提倡“惊异与追问”,让哲学鸟“小飞罗”带领儿童来到动漫、成语故事之中,呼吸“哲学”的空气;六年级“E时空”课程:追求“链接与设计”,通过跨界学习,实现“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校长实现课程领导,就要全力落实课程建设执行力。学校用了一个学期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并在每个年级选定“专职教师”,教导处将钱学森班课程教学纳入“课时”;进入课堂教学之初,学校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期末将“钱学森班”课程学习评价写入学生个人“成长脚印”。一系列后续工作如此顺当与高效,得力于学校上下团结一心,与我一起“勇立潮头”。这也反映了一个品牌学校管理的“功底”所在。

(四)思辨课程经验

1.推进课改反思。校本课程改革推进实施一年后,大家对六门课程分年级设立提出质疑,一致认为“分设”容易形成割裂状态。于是,学校着手改编教材,尝试某个课程教师进行“走班”教学,即一个人可在两三个年级实行分段教学,延展课程分享。

2.组建儿童社团。在校内组建了诸如吉米工厂、创意机器人、小荷文学社等相应的学生社团,以此深化钱学森班课程建设。

3.梳理课程建设。两年后,校级团队带领课题组骨干教师,回顾“钱学森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求索之路,写成近40万字教育专著《儿童创新思维求索论》,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获评为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树立教学新样态:倡导教学的场景学习

2015年10月3日,正值国庆休假,一群专家齐聚我校会议室,商讨“十三五”儿童思维发展研究的突破口。其间,柳夕浪先生对我校提出的“培养有深度的思维”教育主张颇为欣赏,成尚荣先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提炼。“暖认知”由此进入三牌楼小学求索园中。大家由“有温度的思维”谈及当前“思维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分离,人与脑的割裂,思维缺乏良好人际环境的支持等问题。研讨谈论至此,“场景”一词契合了当时的语境。继而,我提及当今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碎片化、浅表化、同质化”等倾向。专家现场建议将上述关于教与学状态的认知加以整合。于是,“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课题呼之即出。继思维高峰课题之后,我依然紧扣思维,明确场景建构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而且在针对儿童思维现状问题导向的基础上,促进其相应发展。

循着专家的指引,我带领校内骨干团队先行实践,尝试寻找儿童思维研究的场景载体和途径:课堂、场馆、“E时空”和社区家庭。

小学教育如何建构学习场景?学习场景与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情境”有什么关系?如何由场所走向“场景”……对于一个原本比较有感觉的话题,经过深入思辨,由无疑开始,一下子冒出许多小问号。接下来,我广辟理论资源,向书本学习,阅读了商界畅销书籍《场景革命》《罗辑思维》等,还阅读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J・莱夫等著《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书,研读建构主义关于经验学习的论述文章等。

2016年春季,恰逢“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规划申报之际。学校果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凭借项目“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申报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以全市中小幼第一名成绩被成功立项。

项目申报前后我都在思考,思考由模糊到比较清晰。“场景”概念在我心里立了起来,初步具有了如下的认识:

“学习场景”属于经验学习,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其建构是为了儿童的学习,“场景学习”将会成为三牌楼小学“十三五”期间乃至中长期教改研究的主题词。

我初步规划,场景学习的研究载体可以分为:课堂场景、场馆场景、E时空场景和社区家庭场景等类型。如此细化分类,使得学校的教育视野更宽阔,让儿童生长成为大家的教育追求更自然。

场景创设是为了儿童学习的建构而存在,而儿童学习的建构方式又是多样的,场景是小学儿童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承认场景学习是有边界的。

场景学习是儿童基于学校教育学习的新样态,因此,不应建构场景学习的模式来固化课堂,但应当主动地给课堂注入新元素,让场景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样态。

场景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的发展,绝不是泛泛的发展,或者高大上的“创新发展”,应该是针对思维发展五种现实问题的,这也就是说,要将推进儿童思维的多样化发展,有机地与场景建构结合起来加以开掘和研究。

这样,一本基于我校课程教学研究的探索新著《场景学习:点燃儿童思维》正进入实质性谋划及撰稿之中。课题项目的推展为何如此快速、高效?因为学校就在教育和课改的“场景”中;教师们在宝贵的教育教学时空中,保持了明确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师们正被研究热情所激发,“锅巴须当乘热断”――教育求索思维正处于被激活的“高峰”之中。

三、打造学校新课堂:追寻课堂思维高峰

学校教育确立了班级授课后,课堂就成了最大的“学习场景”,同时也成了场景建构的难点所在。因为,传统的观念犹如坚固难摧的堡垒,坚持课改推进就需要花大气力攻克它。

2011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三牌楼小学会议室,围绕课堂的理想状态――思维高峰,教研骨干们与专家一起碰撞对话。课堂上的思维高峰,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激发状态,属于群体灵感思维。它“可遇”但也应“可求”,如何获得呢?当时我先发言,举了一个例子,专家就此提炼出相应策略。因为参会者都是一线教学骨干,大家纷纷分享案例,一个下午就罗列、汇集了十多条登攀思维高峰的“金点子”。

经过梳理后,我灵感闪现,发出倡议:何不出一本有关小学课堂思维高峰的探索专著?冲动之后是要付出“代价”的,学校随后召开区级分享活动“思维高峰:课堂的幸福境界”。活动着实推进了研究进程,活动中又收获了一些经验与建议。我还带头阅读理论书籍给“策略”寻找理论依据。研究中,“情感点”“链接点”“冲突点”“发散点”“建构点”“评价c”,成为思维高峰的“引爆点”,也成为理论探索的生发点。教师们的初稿,特邀教研专家、省数学特级教师陈今晨先生进行审改修订。2012年5月《小学课堂思维高峰求索论》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该专著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