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价值观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探索价值观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探索价值观的方法

篇1

我国每年约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介人治疗已成为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冠心病参与支架手术胜利后大约有10%~15%左右患者可能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因此患者应该在术后6个月内做冠状动脉造影复查[1]。支架术后为预防血栓形成,需长期服用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药物如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此类药物在复查冠脉造影减压过程中有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现象。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改变止血器的放气时间来减少患者穿刺点出血、渗血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半年复查冠脉造影检查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岁。患者桡动脉搏动良好,艾伦(Allens)实验阳性。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TR Band止血器。

12方法①实验组。术后3 h止血器缓慢放气2 ml,4 h再缓慢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如患者术肢肿胀、疼痛、麻木剧烈,术后2 h止血器缓慢放气1 ml,4 h再缓慢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②对照组。术后2 h止血器放气2 ml[2],4 h再放气2 ml,6 h再放气2 ml,8 h后完全放气,观察2 h无异常后撤除止血器。如在放气的过程中穿刺局部有出血、渗血情况时,立即充入同量气体加压止血, 完全放气时间达10 h。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渗血发生率及止血器完全放气时间。

2结果

3讨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抑制剂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其药物可延长出血时间,对于有伤口时止血时间可能比往常长。另外硫酸氢氯吡格雷与拜阿司匹林之间可能存在药效学相互作用,两药合用时会使出血危险性增加[3],所以支架术后复查冠脉造影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机会增加。实验组护士认真评估患者支架手术后服药情况及平时有无异常出血等情况,采取有效的止血器的放气方法,大大减少了穿刺点的出血、渗血现象及完全放气时间,避免反复充气带给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篇2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大学生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影响。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不仅大学生价值观不断地受到影响,而且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身经验也会不断地完善、改变,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在外界的环境影响下,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与经历的不同,便会形成多样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也随之出现,它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文化的多元化势必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价值观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在意识上不断影响着大学生。其次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了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媒体作用的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流通速度的不断加快,这些都为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学生的价值观在飞速的网络信息化时代,经受着冲击与考验,大学生面对着文化的多样、纷繁的信息、文化形式以及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等,势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所进行的“德育”课,是培养大学生接受主导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个社会都极其重视价值观教育,社会成员一旦价值观出现失序、混乱,冲突,那么人类的道德将面临缺失,社会将面临混乱的局面,信仰将面临崩塌,会严重阻碍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因此,价值观教育在任何一个社会都非常重视其教育内容,高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在不断地探索价值观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在宣扬主导价值观的同时,通过文学、管理、电影等手段与方式,有意或无意中阐述着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

价值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担负着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个人精神层面的修养、科学价值观的塑造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着精神领域教育的弱势,加强高校德育的实施,加强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使大学生成为科技的掌握者,同时又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节操,良好的品行,真正成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全方面人才。

三、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下的创新性

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各种观念、文化、利益主体能够共同存在,在相互融合与冲突中,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化价值观正是这种复杂社会环境的衍生物。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高校价值观教育应当形成一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价值观教育机制,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篇3

与以往相比,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如下。

1.落实三维目标时,缺乏整体性。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部分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三维目标”的现象。一方面不能把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分解到课程目标中,造成目标偏差或目标确立过于抽象,目标虚拟;另一方面全面否定传统教学的经验,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开放”,把三维目标人为地“肢解”,造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该落实的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些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在教育教学中只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处理实验教材时,缺乏创造性。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课本上的情景图没有现成的动态课件的展示过程,很难发挥出最大、最有效的功能,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致使许多教师在理解教材本意时发生了偏差,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师认为,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至部分教师完全照搬教材,不管其中的教学材料如主题图等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只管照搬教材上课,处理教材时缺乏创造性,脱离了实用性。

3.选用教学方法时,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中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就是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

4.创设情境时,缺失“数学味”。一位教师上“数学广角”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进行了如下的组织: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学生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目的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学生按一荤一素自由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是肉丸子、虾,素菜是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整节课师生都在写菜名、说菜名,与菜名打交道,考虑的是怎么吃更合口、更营养。可以说“生活味”很浓,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然而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至今,这样的情境创设,仍为数不少。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我们应依据数学知识的线索,努力创设“良好的”“合适的”情境,并充分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关系,“数学地”理解情境,让情境多一点“数学味”。

二、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自身的素质跟不上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首先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表现在:

算法多样化过量――当前在教学“数的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算就用什么方法算”,以为算法越多越好,越个性越体现新课程精神,不引导表述算理,不体现必要的优化,致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严重滑坡。

合作学习过头――时下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放任”代替“自主”,“放开”代替“开放”,动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忽视了教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联系生活过滥――近几年,数学教学生活化一度成为一些年轻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在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创设生活情境,想方设法模拟热闹的生活场景,而忽视了数学学科抽象、严谨的本质特点,让过浓的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

尊重学生过度――“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有些教师过于尊重、赞赏学生,以至于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对错、纪律遵守优劣,只要他们敢说、敢做,一律给以表扬,不批评、不教育,严重违背了课堂应有的常规教学。

可见,尽管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已逐步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要真正把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上,还面临许多具体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理性的反思,许多课堂把传统教学中采取的策略不加筛选几乎全盘丢弃,课堂上就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是教师数学素养与新课程教学要求存在差距。

新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大纲教材相比,内容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统计领域的内容,增加了投影几何的内容,还增添了一些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数学功底去解读。如所有版本的实验教材都增加了“位置”这一单元,许多教师就觉得这样的内容很简单,无非让学生认识“上下、左右、前后”而已,至于这样的内容与直角坐标系有怎样的关联,就极少有人问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尽管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提高,但他们的学历教育所学的内容基本与数学无关。

2.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制约了教师实施新课程。

(1)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由于生源的自然减少,教师编制紧张,无论在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还是完小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包班现象,在被调查的92名教师中,周课时数15节以上的占19%,20节以上的占36%,两项合计达55%,可以想象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以至很多教师根本无力潜心钻研教学业务。

(2)教学资源匮乏。在调查中,有21位(占23%)教师除了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外,其他任何与新课程教学有关的学习材料,甚至连《数学课程标准》都没有。许多教师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新的课程标准同教学大纲一样,都是国家指令性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规范和指导教学最重要的依据。如此匮乏的教学资源,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3)工作环境单一、封闭。受环境和工作量的制约,一般村完小每个年级就一两个班,每个年级就一个教师,年级组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各完小之间地理位置分散,校与校之间的相互联络又不便利,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师之间自然就少了横向联系,各自只能局限于自己一片小天地里单兵作战。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同伴互助”只能是空谈。

三、思考与建议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更是困难重重。如何全面有效地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确保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关键。根据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切实领悟新课标精神实质。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看,绝大多数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实质理解不透所致。因此,建议大家要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思考与研究新课标,各校年级组要进行经常性的研讨,每周或隔周进行集体备课,在上课后要进行反思、研讨与总结,不仅要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要寻找到改进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使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更好落实,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同步发展。

2.加强理论培训和专业培训,丰富自身数学素养。新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师很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而且由于新课程课堂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以前,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除了要精通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深入了解并掌握支撑这些知识背后的基础理论,做到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另外,新课程实施以后,在增加了许多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学段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及时充电,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不但要学习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还要学习更高阶段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整体,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教学定位,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化对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中等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许多影视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例如,《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女二号钱小样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这个性格坚强的女孩子面临着许多她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有无奈、有喜悦、有惊奇也有期待,但她从来都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为我们树立了正面典型和榜样示范力量。再如《奋斗》更多体现的是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一些必须面对的压力、拌折和内心的浮躁,这部片不仅教你如何奋斗,而且教你找到促使你奋斗的力量,只有找到这股力,让这股力量伴随青春和生命厚积薄发,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这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通过影视文化的正面典型,找到生命的支撑点、生命的力量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1.2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影视文化当然也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各种影视作品的思想火花碰撞在一起,呈现于荧幕前、网络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盛宴,更重 要的是引导了当代大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从近些年美剧的火热程度可以窥见一斑,我们都知道美剧的最大魅力就是具备创新思维的剧情构建,题材新颖广泛,引人入胜。以《越狱》为例,它最大的卖点就是开头很有悬念,扣人心弦。从观赏的角度看,美剧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思维细胞,使他们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注视着荧幕,而是有更多的思想空间。这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呼唤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2影视文化对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影视文化导致了学生历史观的混乱

作为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应该向我们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和轨迹,而不是胡编乱造,戏谑无厘头。纵观2011年来的影视剧,历史剧占了绝大多数。有华美的古代穿越剧,也有歌颂抗战年代的英雄剧。如《宫锁珠帘》这部剧已经不仅仅是篡改历史,改变人物形象,完全是一部穿越言情偶像剧。既然是偶像剧,为何要借助于歪曲历史来达到效果,殊不知这容易误导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这些穿越剧要尊重历史,这个意见对于现今的影视业来说是一个非常中肯而有意义的提议。就算要创新,要充满想象力,也要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精雕细琢,精工细作,选取符合历史人物性格的演员,这样拍出的历史片、古装片或者是武侠片不仅具备很高的娱乐价值,同时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2.2影视文化导致了学生思维意识的惰性

电影、电视剧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娱乐休闲和审美文化功能,但是如果沉迷于其中,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易造成思维意识的惰性乃至于思维的退化。现在一些冗长的电视剧包括国内一些情感剧,套路都羞不多,观众通常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只要沿着缓慢的节奏进行就可以,这样下去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沿袭电视剧的剧情发展,养成遇事不喜欢动脑的习惯。可见我们应该汲取影视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努力保持清醒、活跃的思维。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正确的思想动力。

3影视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和探索价值观的新理念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自我熏陶、自我修养的过程。学校作为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主要阵地,担当着 不可推卸的重任。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影视文化的宣传和讲解工作,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塑造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

3.2加强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和环境整治

首先要健全媒体监管体制。当前,一些影视文化作 渲染的虚幻华丽的场景就是诱导大学生去接受享乐丰义、歼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非理性的人生态度。治理这些问题不仅要靠媒体的自律,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只有把制度管理做好,才能提高影视媒体的成效。

其次要加大惩治力度。毫无疑问,影视文化给学生带来道德滑坡的背后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在金钱的面前,许多文艺家完全成为金钱的奴隶,不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利益问题。对此,政府应采取舆论导向,只靠媒体宣传是不够的,必须将法治与监管相结合,这样才能保学生接受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陈业宏.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5).

篇5

情感不仅仅是人主观的心理反应,它是人在自然界中整体感知力的一部分,它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及复杂性,是一种基于心理和生理共同的体验和认知。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会由于种种干扰因素,而对自然界的个体及事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往往又会藉由生理行为而外显。这种生理行为的外显就会和人机工程和人机交互而联系起来。    

当下,社会整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在不断加强,这使得社会人士对于设计的品质及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是严格。“人人皆用户”甚至“人人皆产品经理”的情况似乎也越来越普遍。大众对于设计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简单的功能性层面,而逐步提升至内涵、思想和文化层面,用户开始希望自己与产品,有更多的可以达成“共鸣”的可能。基于此,传统的交互设计也亟需作出改变。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功能性、实用性、可行性之外,要开始注重对于用户行为的探索,试着以多种方式,去了解用户的习惯,感受到用户的需求,更多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主观造物”。    

文章认为,设计,就是要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欲望,基于人的欲望,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进一步促使了设计的产生。欲望是人性的基础组成部分,低级的欲望仅仅满足一时之欢或者片刻之欢,仅基于片面来满足需求,或是产品的实用,抑或是产品的适应面广等;而高级的欲望可以满足长效性的渴望,从用户的使用反馈中,来表现出一种魅力,而在构建这种高级欲望产品的过程中,其所需要考虑的,必然超于产品本身,给使用者更多带来倩感上的交流,这样,也更能贯彻设计师“以人为本”的意识。

二、移动应用与情感交互式设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力提升,也带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移动应用的直接载体,开始充斥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截止2015年10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5亿,约占总人口数的70%。考虑到部分用户所持有设备不止一台,估计10.5亿台移动设备,每天打开超过20次,每次平均使用8分钟以上,单个用户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于2.7小时,接近3小时;根据艾瑞M USERTRACKER显示,2016年10月,日活跃数超过1亿的APP共有8款。调查同时显示,绝大部分的手机用户表示,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对于移动应用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更乐于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探究、享受、愉悦的心理感受。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的使用机制及使用环境中,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使用效果反馈也不同。因此,对于移动应用中的情感交互式设计的研究,不仅要停留在常规观察分析层面,更要有一套系统的认知和研究思路。

三、情感式交互设计在移动应用中的体现    

(一)功能上的实用   

功能指的是物体或者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有效作用。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APP,“落网”的功能就是为小众的音乐爱好者人群,提供独立音乐的一个内容载体。例如,每日更新的“音乐期刊”。与其他音乐类APP,在上线初,就推出很多种门类的音乐及歌曲,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音乐来听的方式不同,落网在上线伊始,其功能仅仅只有向听众单方面输出推荐歌曲,然后用户听歌这一种模式。    

基于这种单向的功能输出模式,笔者认为这是落网在无形中积累忠实用户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给予开发团队的维护以及APP自身发展前景的一个探索阶段,这种方式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落网开始逐步上线“单曲”、“专栏”、“活动”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功能,同时也对以往推介的历史期刊进行了细分,并且开始与独立音乐人合作,在固定板块进行“原创推荐”。以上,笔者认为是“落网”在基于用户需求及软件基本功能方面的考虑后,揉合情感化交互设计,做的一次初步尝试。    

当“人脸识别”开始风靡并被一些其他门类的移动应用进行实际应用后,“落网APP”旗下的另一个音乐软件“EMO”已经上线。“EMO”一词来源于EMOTIONAL,即情绪摇滚。"EMO”的功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来识别用户情绪,并根据用户的情绪来匹配音乐。其功能简单,却深受用户喜爱,一是因为它有趣的功能契合了很多音乐爱好者“随便听听”的态度,二是落网通过长期的用户积累,已经形成了“高质量、小众、独立音乐”的感受,简单的界面设计直截了当,可以让用户获得最简单的功能,但是却丰富、有趣的倩感体验。这种贴心的功能设计,“润物细无声”般地打动着用户。    

(二)视觉设计上的走心    

视觉设计作为用户对于一个产品或者一款移动应用的最直观感受,其往往起到了能否在第一时间打动用户,吸引用户的作用。落网的识别标志,简单大方,但同时又很美观,独特的天鹅造型,给人一种舒适、亲密,却又不同于其他音乐软件的心理感受,与“落网APP”独立音乐的内容相辅相成。于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落网”围绕该天鹅形象,开发出一系列周边衍生品及文创产品。     

“落网”的用户界面设计,整体清爽,功能一目了然。而同期的其他音乐类软件,如QQ音乐、搜狗音乐、酷我音乐盒等,普遍存在页面复杂,功能性承载较多,在识别度上,“落网”具有独特性;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包合了一定的匹配度和情感适配意义;同时由于视觉界面设计的高辨析度,也相应提高了“落网”用户对于该软件的识别度和记忆度,无形当中增加了用户黏性。    

(三)内容上的情感交叉    

内容是移动应用的基本竞争力,移动应用是内容的载体和输出介质,而不断更新并且创造可以吸引用户的内容,便形成了移动应用的活力。      

“落网”关注优质内容的推荐,注重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每日的“音乐期刊”中,不仅包含歌曲,亦包含一张与音乐风格相配套的封面图,同时还有关于音乐的背后故事,或者音乐人感受之类的文章,丰富且多元。在诱导用户使用APP功能的过程中,“落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引起用户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去探索软件的深层次内容,把“落网”的价值观,传达给用户,同时,这也是情感式交互设计中亟需探索和深究的问题。    

(四)核心情感价值的提炼及完善    

移动应用中最基本的就是完成功能性的呈现,而这些往往是用户下载移动类软件的初衷。而交互设计,则直接影响用户在探索功能过程中的感受。交互可以分为“用户可见的交互”、“被用户认知”、“被用户认可”三个阶段。这其中牵涉到的,其实是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及完善过程,也是核心竞争力逐步凸显的一个过程。随着“落网”的发展,其SLOGAN也由“落网,我们记录独立音乐,转变成为“独立,不独于世”。这是一种自我表述,亦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软件由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开始向思想契合等方面的转变,在价值观上,获得用户更多的认知。

四、基于价值主张设计的移动应用情感式交互设计    

(一)价值主张设计与传统设计思维的不同    

较之传统设计思维中,人们习惯于从分析问题开始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方案,这其中会诞生好几种解决措施,而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之中的人们,会择优选择解决路径。无数分析法、理论论证法、数据采集法等方法的面世,无疑让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在潜意识中采取理性思维。过度理性思考的弊端就是,会忽略行为主体“人”的感受,人作为事件的主导者及参与者,其人性并未得到极大的释放,反而被抑制。这时,大众开始呼吁“以人为本”。    

(二)价值主张设计实施方法      

“价值主张设计”的方法,主要是在一张纸上进行九宫格划分,在设计伊始就将设计主题进行明确标注(这点将有利于把握设计方向和思考的中心点),同时把设计师和设计参与者等基本信息进行填写,右上角的‘旧期”以及“版本”标注则更有利于把握团队设计进程和设计思考的记录。    

从画布中,我们不难看出,“价值主张设计”直指设计各个环节的核心点。九个不同的格子,用便笺书写后贴在画布上,每一张纸,涉及用户、对应产品、渠道、工程师等不同信息,代表成千上万种可能性的替代方案,这点是为了帮助设计师和设计参与者找到最佳的方案。其中,方形图代表的是客观因素和设计工具的存在,圆饼形图则对设计的主观情感因素进行了细分,在整个设计思考过程中,把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进行良好整合。而使用便笺最大的好处就是便利,且可以随时替换。在这整个对于设计的探究中,将帮助我们的设计思维进行推敲,由迸发灵感到整理灵感,由零散趋于完整,由多点多面的切入趋于核心点集中。设计师及设计参与者,在这样一个自由环境中,以平等的方式彼此讨论,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和信息整理,将会更直接地意识到客户的重要性,也更能知晓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整个“价值主张设计”的画布,即围绕大,展开,进一步探讨“价值”。      

(三)价值主张设计的用户本质    

引用自张凌燕在((设计思维一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一书中总结的传统商业思维与设计思维的不同点的对比图,笔者在这张图的基础上,结合设计思维,比较分析了传统设计思维与价值主张设计思维之间的区别。    

将上面两张图进一步对比和对表格进行延伸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当结合设计思维来思考问题时,传统思维和价值主张设计思维,其最终的指向就是“物”与“人”,传统设计思维用产品来反映设计,而价值主张设计思维,则是用“价值”来彰显设计。把整个设计实现的过程,真正落实到了实践中,用“机遇”的视角来分析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思路明晰,不断尝试,进而进行不断地创新,直至解决问题。

五、移动应用中的情感式交互价值主张设计

移动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设计师开始更多地换位思考,人与产品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使用关系,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倩感关系。    

价值主张设计,把设计思维中的核心关注点,真正地引向用户本身,这意味着一切设计始于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更好地为个性化需求服务;而不以事物或者问题为中心,不仅可以规避设计过程中的繁琐和失败,还可以强调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注,把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目标。把对于设计的思考高度提升至人类本身,这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平衡。它将指向更加良性、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更加充满愉悦感的生活。

篇6

促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创造一个有得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本次《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与图形”,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中都作了较大的调整。

一、内容编排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强调数学的学习应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一。《标准》教材大力精简了一些缺乏实际背景、技巧性过高、枯燥无味的内容,而增设了一些“现实的数学”,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如《标准》大力精简了一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和繁琐的计算题。却大幅增加“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有关知识是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是他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所不可缺少的素养,如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等,而事实上,“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本身与现实生活又是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并富有重要的数学价值,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又如负数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的联系非常密切,如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的表示法,银行取款的表示法及水位警界线的表示法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负数的知识。对此,《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这一目标的实现,让学生经过对负数的认识,将更深刻地认识数,同时,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在一年级分类概念的教学中,教材是从学生熟悉的“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生活情节导入的,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的操作过程;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从中去充分体会分类的作用与分类的技巧。

二、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社会,人们对一些数据的处理,取近似值的比例高于精确值,因此,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000年的《大纲》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各年级应适当加强估算。”但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并没有将估算落实到某一知识点上。

《标准》对估算的要求则提出明确的落实点。例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第二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根据给出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提倡算法多样化也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本的计算方法是有的,但是不是只有一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而且一种基本方法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基本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来说,也许另一种方法才是基本的。算法的多样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质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是指一个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方法。

三、重视现代信息技术,鼓励使用计算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标准》强调学生结合现实背景理解运算的意义,在养成按一定规则进行基本运算的基础上,鼓励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世界、解决复杂问题。如“任意给定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对所得的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利用计算器)”按照过去,学生要发现上述的规律,需要做大量的运算,这样,学生就将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计算之中。而计算器的运用,则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运算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篇7

作者简介 王远美,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院长、副教授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由此而论,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价值教育教学创造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价值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在知识教育、价值教育、行为教育这个有机的教育系统中,价值教育主要承担的是“情”的教育功能,既是在追求事实真理的前提下教学生追求价值真理的教育,又是为行为教育提供诸多强有力依据的教育。

理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把握:

从内涵方面看,价值教育的实质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和提升自身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换言之,就是探寻人的生命意义、生活目的和人生境界。从外延方面看,理解价值教育重在厘清它与其他相关教育的区别。一般而言,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又有所不同。道德教育较为注重应然的问题并告知应该如何去做,比较注重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多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价值教育既注重挖掘自我的价值又注重挖掘人的社会属性的价值,还注重人的价值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的过程。可见,价值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较既相关又存在区别,它更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层面的教育,包括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价值归属,这是价值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关键点。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看,一名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养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其中,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自我、专业性向、专业情操和专业理想。具体来说,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独特的人格特点、适合教学的个性倾向、教师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以师爱为中心的职业感和奉献精神等。教师的专业情意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的价值归属,还有社会交往的价值如尊重、爱心、责任、奉献等,而这都与价值教育的内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一旦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了,一定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三维目标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看,教师是否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效落实或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已成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三维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升华,三者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缺一不可。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又对过程与方法有着良好的认识,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弱一些,那么可以想见,他的课堂教学时很难有教学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较难由此升华,内心不容易被感动。假设教师的前两个目标不变,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养强一些,那么学生的情感升华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价值教育的范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能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从而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的战略主题上,《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最为基础的地位。这里的德育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等。这里的德育内容有一些是与价值教育交叉重叠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德育的质量,从而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二、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分析,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通过政策导向策略,提升教师的政策转化能力

价值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战略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敏锐把握教育政策中的价值教育要素,并及时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深化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价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被写进了《纲要》中。《纲要》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尊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教育,即尊重他人、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环境和尊重星球上的资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教育政策的学习,及时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所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提升将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能力。在教育政策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是桥梁。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行为,培养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政策从宏观走向微观,落地生根,见教育实效。

(二)通过课题研究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价值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国外早已开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还是融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的。随着价值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价值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笔者所在单位曾围绕国际理解教育立项了北京市教育教育科学规划多项重点课题,如“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01年)、“奥运背景下的国际意识行动研究”(2007年)、“首都国际化进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2011年),以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教师能力建设的国别比较和实施策略研究”(2013年)等。各课题研究团队都联合中小学教师开展协同研究,共同经历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开题论证、研究过程、课题结题等重要环节,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聚焦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理念、基本内容、实施策略等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研究能力。

(三)通过课程建设策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国家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笔者所在单位以北京市地方课程立项申报为契机,组建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课程建设团队,积极探索价值教育范畴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国际理解》教材,为基础教育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理解、和平、共生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通过教师培训策略,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提升离不开专业培训的支持。基于价值教育旨在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的形成、价值理性的提升、价值信念的建立以及基于正确价值原则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在教师培训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价值教育创新能力的发展。以笔者参与策划设计的另一价值教育内容,即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为例。我们结合学习者和价值教育的特点,确立了基于价值观念建构—能力形成导向的培训理念,探索专家引领—教学观摩—课堂实践—同伴研讨—拓展训练—人文考察—成果交流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教师创建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和平、共生价值理念的单学科和跨学科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开展价值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又如,在“文化多样性主题”的培训中,我们确立了以下培训目标和方式:

培训目标:让教师对多样性产生了解与赏识;重视多样文化以及它们在所有层面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了解和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理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欣赏不同文化的好处与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培养教师传授文化尊重的能力。寻找通过教育促进文化尊重的途径。

具体方式:列举从地方到全球层面上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好处;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来了解其它文化;在课堂中传播文化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念。通过培训,引导教师认识多样性是事物的属性,也是人类文化的属性,文化的多样性是由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造成的,是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促进教师形成对世界多样文化的尊重、包容和欣赏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五)通过学生活动策略,提升教师的活动策划能力

学生活动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结合价值教育主题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价值情感,逐步构建价值观念,确立价值原则并践行价值原则。教师通过策划设计学生活动开展价值教育,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一是学生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学生活动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学生活动要和学科教学以及学校主题活动有机契合,处理好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活动创新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需创设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活动环境和氛围,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中小学教师结合学校主题和学科教学内容,策划和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模拟国际论坛和国际文化日活动。例如,以英语演讲会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学校运动会模拟奥运会,以历史、政治、经济等专题辩论会模拟某个国际组织的会议活动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参与体验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和平、民主、平等、公正、尊重、宽容等价值观念,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的

几点思考

篇8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树立全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

传统的物理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纯知识、纯理论的问题训练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生活知识的缺乏给物理学习带来的障碍,在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学生实践活动、作业布置等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立足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开发心智,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实验是达到这个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常常除给学生以“新、奇、好玩”以外,没有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

(1)敏于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和“看的方法”,即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步骤、部位、顺序等。

(2)勤于做。拓展实验空间和增加实验时间,让一些演示实验从讲台向学生的座位拓展,甚至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演示,真正实现实验的目的。

(3)善于思。经常给出一些设计性实验是调动学生动脑、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力求使学生感到设计性实验有探索价值,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激发其独立思考,联系教学实践,理解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提高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和量,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学生的有效学习,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学习的困难。

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利用学习策略的教学,可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如在一章的教学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梳理,组成知识网络。在操作中,教师可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和归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课题探究,提高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课题探究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还可以是探索性实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使学生主动参与、投入,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师生共同探究物理规律。探究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在情境中捕捉各种信息、分析信息、产生疑问,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

如在“测量凸透镜焦距”课题探究中,要求每组学生带好刻度尺、凸透镜、一张白纸和一副太阳镜。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在太阳底下两人一组开始测试凸透镜的焦距。开始时,有同学还不明白带太阳镜的真正作用,但当他们看到白纸上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既小又亮的白斑时,才知道没有太阳镜会损伤眼睛。在测量中,有的同学在白纸上得到的是一椭圆光斑,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的同学将白纸平面与凸透镜的中心平面垂直后再正对太阳,这时在白纸上测的是不完整的大光斑到透镜的距离。虽然同学们测得的焦距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体验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以及对测量焦距的方法有了一个亲身的体验,使其在宽松、好奇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

4.革新教学手段,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多媒体、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上的独特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适时播放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视频动画和图片等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缺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物理生活知识,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仅凭死记硬背学到的有限知识,而不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针对学生的心理,我拿出近几年,特别是去年的中考题让学生看一看,大家明显的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改革、创新、素质教育的气息,发现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试题已荡然无存,而开放型试题越来越多。试题比较重视考查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注重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中学生要具备的素质是:勇敢,敢于冒风险;自信,独立性强;勤奋,进取心强;热情,有幽默感;坚韧,有恒心;认真,一丝不苟。

一、 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依赖心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心里十分严重。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培养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适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自主探索,在复习课中,每开始复习一个章节,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给出知识点、知识网络,然后小组讨论、补充,最后在黑板上给与明确。

关于合作交流,每次考试完毕,我最多花10分钟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另外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学生。错误的纠正,解体的方法技巧,都有学生自己解决,并由学生自行进行针对检测。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使自己的情感与数学学习相交融,有了长足的进步。

与传统教学不同,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但集体授课仍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作交流的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自主探索——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由此可见,教师的授课几乎是每一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将合作学习中传统课堂讲授等同视之。合作学习中的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也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着较强的研究与探索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

二、因为是改革,因为是要摒弃旧的不良的习惯,学生总有点担心:这种搞法会不会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学生的活动是否肤浅?事实证明,在复习过程中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平行班级相比较,在历次考试中遥遥领先,而且,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整个班级团结协作,学习气氛浓厚。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合作精神,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分配小组为前提

一个班大约分六个小组,每小组8、9人,而且从各方面给与均衡。例如,按成绩给与均衡,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其他的同学;按性格的不同给与搭配,使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性格开朗、勇于发言、探索、爱帮助同学的学生。采取教师协调,自愿调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表达(口头、书面)的能力等方面取长补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协作,保证顺利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打下基础,而且在无形中让一些学生得到身心的锻炼,具备了一些良好的素质。

2.培养带头人为基础

各组选出组长,挑选几个数学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公正、热心的学生,让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有所了解,取得他们的支持,让他们在日常课堂中起积极带头作用,及时与老师沟通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刚开始时,甚至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他们接受了,并且从中尝到了甜头,就越发的喜欢这种方式,并能自觉的运用到课堂中去。

3.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保证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课改不只是那些精英们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坦率的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看到老师的变化,学生从背后走了出来,不再害怕说错、做错。

4.探索和合作为关键

通过探索与合作,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目的,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都包含在内。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想、能做、能说的就大胆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索性的教学情景,提供让学生思想、常识、探索、发现的机会,形成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合作性评价为激励:各组活动情况如何,最后要进行评比,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合作的积极性

首先是学生自评、互评,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探索与合作中的得与失,各组相互交流,采用竞赛、展评等方式。再是教师点评,主要对学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述,使学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方面有待于改进。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团队荣誉感,呵护学生的思维锋芒和锐气。

篇10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to carry ou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Shen Bing-zhen

【Abstract】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train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improve their quality, basic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and basic skills training,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of teaching. In teaching and self-learning method should combine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church, and then using the child's curiosity, ambition characteristics, so they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learning content generated strong interest, thereby affecting their emotions, eager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psychology. Primary education teach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 also a student to spend more time courses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key and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to discuss.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而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他们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注重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每个人在接收能力和理解水平上有差异,传统“应试教育”的“齐步走”和“一刀切”之所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所有的学生都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学习不适,教师教授困难。素质教育则要求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如在作业方面,要在不增加负担情况下,区分差等生,中等生和优等生,针对他们各自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标准。例题相仿型的作业比较适合差等生,训练他们牢牢掌握基本知识,为举一反三,开拓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等生,作业的题型要稍难,要求他们通过例题,发散思维,解决一些新旧相关的题目。而要将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题型介绍给优等生,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聆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主动探索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把各种各样的学习,解题方法介绍给学生,鼓励他们举一反三,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习此题来发散思维解决彼题,把学生逐步带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课堂是不仅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教师要学会分割课堂时间,要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并转化思考结果,质疑问难,使其和教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学生们学习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还要锻炼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其发展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小学数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们队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要鼓励他们动手练习,引导其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训练他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