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贸易条件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贸易条件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贸易条件理论

篇1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首要理性。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用图1加以简单说明。

图1是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世界有三个国家:本国(H),本国潜在的盟国(F)及代表世界其余国家的第三国。左图代表本国,Dh与Sh分别代表本国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本国的价格是Th。假设国际市场价格为Pw,由于国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本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本国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持本国对该种产品的生产,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PwTh,征收关税后本国的价格为Th。右图代表本国潜在的盟国,Df和Sf分别代表盟国对该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盟国的价格是Tf。由于与本国一样,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盟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盟国也是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同样假设盟国为保护其生产者的利益,维持对该种产品的生产,也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PwTf,征收关税后盟国的价格为Th。

现在假设本国打算与F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谋取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假设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自对非成员国维持的关税仍为原来的禁止性关税,只是内部取消了相互的关税。由于本国的关税水平高于盟国的关税水平,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初期,本国的价格肯定高于盟国的价格,这样就会形成盟国的产品向本国流动的动力,产品的区内流动会导致本国的价格下降,但价格的下降具有界限,最低价格为Tf,原因是本国的进口来源是盟国,而盟国的最低价格为Tf。要知道本国最后的价格为多少,关键在于确定本国市场的供给。由于本国的价格间于Th与Tf之间,而且只要本国的价格高于Tf,盟国的产品就会全部供给本国市场,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后,本国市场的供给实际上就是两国市场的供给之和。图中的Sh+f就是两国供给曲线的横向加总,也是本国市场的实际供给曲线。本国市场最后的价格取决于Sh+f与Dh的交点的位置,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高于或等于Tf,则该价格即为最后的价格,相反,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低于Th,则最后的价格即为Tf。在此为方便分析,假设Sh+f与Dh的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恰好是Tf。由于本国与盟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价格由Th降为Tf,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梯形ThABTf的面积,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了梯形ThACTf的面积,由于政府原来没有关税收入,所以社会净福利增加了三角形ABC的面积,新增加福利皆来源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其中ABD为消费效应,即由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增加了一部分消费数量所引起,ADC为生产效应,即由较低成本的进口替代了一部分较高成本的国内生产所引起。对于盟国来讲,其市场价格始终为Tf,其出口并不会导致其国内价格上升,因为一旦价格高于Tf,其国内的消费者就会转而消费第三国的进口产品。在例中,盟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相比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前均没有发生变化,但盟国的社会福利也会得到改善,原因是盟国消费者的消费全部来源于进口,消费数量为Q1,由于政府得到了为面积为TfEFPw的关税收入,此即盟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净社会福利增加额。

以上的分析表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自由贸易区两个重要效应,前者有助于改善福利,后者则会导致福利的恶化,自由贸易区能否改善成员国的福利,关键取决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能力,贸易创造型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改善成员国的社会福利。但现在的问题是,本国如果不是采用跟盟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而是采用方面削减关税的形式,同样能达到甚至会超过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在图1中,如果本国将关税由Th削减至Tf,本国的净收益为增加额同样为三角形ABC的面积。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国家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为什么通常采用构建自由贸易区而不是单方面削减关税的经济理性问题。

贸易条件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

仅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显然无法解释以上所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问题,根据经济研究通常的思路,解释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从改变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入手。在第一部分的模型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本国与盟国都是小国,这意味着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前后对贸易条件没有任何影响。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可以用图2加以分析,假设整个世界有三个国家组成:本国、本国潜在的盟国和由世界其余国家组成的第三国。本国和潜在盟国是进口X产品,出口Y产品,Oh和Of分别为本国和潜在盟国的提供曲线,为方便分析,假设初始情况下两国的贸易提供给曲线正好重合。第三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Ow为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X和Y的相对价格就由本国、盟国及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共同决定,假设初始情况下,世界市场用Y产品表示的X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0(即本国的贸易条件),此时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可以用贸易无差异曲线U0代表,盟国的情况跟本国一样。现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的生产者,对X产品的进口征收某一数量的关税,征税的结果是本国的提供曲线Oh向内移动,现假设移动至Oh',贸易条件相应变为P1,对本国来说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在P1贸易条件下,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U1所代表,显然与自由贸易相比,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F国的福利水平图中也得以改善)。这种提高显然纯粹来源于贸易条件的改善。现假设本国潜在的盟国跟本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相应将关税提高至本国的水平,这样盟国的贸易提供曲线移动至Of',与本国的贸易提供曲线Oh'正好重合。此时贸易条件演变为P2,两国新的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U2代表,相比本国单方面提高关税来说,两国的福利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获取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会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如果此时本国单方面削减关税,贸易条件将会恶化,福利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普雷维什和辛格早在1950年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辛格等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恶化趋势(Singer,1999)。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从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初级产品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这一点得到有关学者和机构的证实。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1957-1982年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21%、饮料下降了28%、农业原料下降了45%、金属下降了28%。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联合国在2000年1月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随着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从1980至1999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30%,矿物价格下降了45%。

其次,从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占据同样重要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角度考察。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由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没改善,而是继续呈恶化趋势。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

最后,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考察。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1980至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NBTT)和收入贸易条件(ITT)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这意味着,即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还会延续。这种延续将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基本现状,发展中国家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单方面削减贸易壁垒的形式走向自由化的经济理性,主要是基于贸易条件方面的考虑。

参考资料:

篇2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贸易条件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贸易条件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我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比较研究。本文经过梳理将这些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四类:1.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2.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3.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研究;4.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现综述如下:

一、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国内关于贸易条件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我国长期的贸易条件发展趋势方面。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的总体趋势是不断恶化的(王如忠1999;赵玉敏2002;朱锦娟2008;黄满盈2008等),收入贸易条件不断改善(陈飞翔2005);单要素贸易条件长期以来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关于双要素贸易条件,多数学者计算了我国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得出90年代以后,我国与美国、日本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益改善,我国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不容乐观(胡靖2008 汪素芹2008 张烨2004 王晓婷2008)。很多学者从贸易条件构成、产业机构、FDI、技术进步等不同的角度对贸易条件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不同的原因。

1.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

几乎所有的文献中我们都能找到我国总体的价格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这一结论。具体到我国的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分析,我国的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持续下降(张海波2006;黄满盈2002;朱锦娟2008;李汉君2009等),而制成品目前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因而我国总体贸易条件呈下降趋势。中国属于人口大国,劳动力供给可以视为无穷大,出口企业主要依靠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产品附加值低,价格弹性低。目前我国在全球化的生产体系中,我国的生产位于下游,外贸方式也多以简单的加工贸易为主,所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造成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难以快速上涨;而我国进口以高技术的机电产品为主,国外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导致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价格只上不下,从而导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都晓岩等(2004)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NBTT恶化的原因,认为旧有的贸易制度和贸易体制是制约我国NBTT改善的根本因素。孙慧(2006)以贸易战略为立足点,理论上分析了我国80年代以后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转移情况,认为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完全自由贸易战略是导致我国NBTT恶化的基本原因。

外资企业出口也是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初级产品进口是随工业制品的出口而影响贸易条件的,而外资企业出口对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效应大于其对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效应(韩青,2006)。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进口品的价格相对提高;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我国通过利用企业内贸易,采取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机器设备, 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以达到转移价格、减少税负、转移资金与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品的价格却降低了出口品的价格,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

2.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

近二十年来收入贸易条件长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出口贸易数量的激增,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ITT指数更是加速上升(陈飞翔,2005)。出口数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产业,其次是我国的出口鼓励政策(崔津渡2006;朱锦娟2008)。世界经济的全面增长和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性的提高也是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程敏,2006)。可见,出口数量激增和出口鼓励政策在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同时,也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产生了深深远影响。

3.我国要素贸易条件变动原因

早期的文献研究里,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一些学者仅仅研究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刘志永(2009)在此基础上,主观估算了我国的要素贸易条件后,确定我国的贸易条件整体情况。显然这些分析方法在从整体上来看是片面和不完善的。一方面,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的贸易利益受损。例如,如果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是由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所致,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我国出口产品供给的同时,虽然恶化了价格贸易条件,但只要其单位出口产品价值的下降幅度低于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加幅度,我国的出口收入水平仍是会改善的;另一方面,在融入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全球的国际贸易量不断增长,与伙伴贸易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都是处于上升趋势。从贸易双方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贸易利益受损的事实。因为它并不能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实际竞争能力。只有进一步考虑到双要素贸易条件,我们才能更深入且全面地研究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变动。

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的长期增长毫无疑问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在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上,产生了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具体包括: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工业制成品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劳动效益系数(张烨2004)以及要素产出率(王晓婷2009)。无论运用哪种标准来衡量劳动生产率,其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攀升都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

从双要素贸易条件看,中国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基本上是趋于改善的,但是与韩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的波动则比较大(胡靖2008),甚至处于恶化趋势(汪素芹2006)。黄勇峰、任若恩(2002)对中美两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进行了实际测度,建立起1985年双国比较的标准,以表明中国与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实际差距和我国价格竞争优势形成的本质原因。结果显示,虽然在中美两国间存在巨大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但由于劳动小时工资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却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使我国的产品获得价格的优势,相比之下,资本生产率与资本服务价格水平与美国却大致相当。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我们不能对我国与美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日趋上升的现状盲目乐观。

总体来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供给丰裕所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急剧扩张和出口价格的持续偏低引起的;其次,我国的进口产品大多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并且这些进口产品富有价格弹性。再次,我国的出口加工行业的技术附加值低导致制成品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而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提高了进口中间产品成本的上升而且压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并且抬高了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人为恶化了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最后,我国近十多年来鼓励出口的政策,导致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在这一过程中汇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导致出口价格一直上涨持续低迷。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在于劳动供给的丰富导致的出口数量的激增。单要素贸易条件在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持续上升。

二、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

在梳理所参考的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中,笔者把影响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归纳为经济增长、汇率、关税、劳动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结构、技术进步和贸易战略等因素。

事实上,早在1999年,王如忠教授就较早地对我国的贸易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他从理论上分析了最优关税、关税同盟、货币贬值、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作用,并且指出:大国征收最优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关税同盟内部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对各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一国货币贬值只有跟本国的进、出口供给弹性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本国货币贬值是否会引起本国货币同比例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不同型态的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效应也不同的。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谢建国(1999)认为汇率的波动不仅通过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改善或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 而且还通过贬值后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成本效应对贸易条件产生滞后影响。姚旦杰(2008)、杨娉(2009)认为,汇率变动能够改善初级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却使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汇率变动对各行业进出口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低于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但总体上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张学忠(2007)认为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实际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而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修正作用并不显著。

与汇率不同的是,所有学者都肯定了技术进步在贸易条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武海峰等,2004;陶旺生,2008);除此之外,贸易结构也是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承认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健康发展(王允贵2004;曾铮、胡小环2005;李汉君、孙旭2009等)。张建华和刘庆玉(2004)将贸易条件变化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黄满盈(2005)对1980-2004年中国贸易条件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生产率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负,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关税及FDI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正。并且通过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分解的结果,指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确实呈长期恶化趋势,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呈递减的趋势,这种波动性主要是由“国别价格效应”引起的。

三、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

尽管贸易条件一直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的指示器,价格贸易条件长期处于恶化趋势,我国的贸易利益是否因此受损?我国是否进入了贫困化增长阶段?长期以来,这些疑问也一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张先锋、刘厚俊(2006)理论上分析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我国贸易条件之间的关系,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条件会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贸易条件可能会呈“U形”变化。单纯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不能充分说明我国福利水平的降低。我国目前需要纠正因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林桂军、张玉芹(2007)通过Sawada (2006)的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的指标, 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来研究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并通过计算我国年度贸易条件、GDP年损失率、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得出我国的贫困化增长系数,发现尽管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我国并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谢飞(2003)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利用Cypher&Dietz(1998)模型分析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动态贸易利益,据此认为当存在技术进步效应时,贸易条件恶化并不一定会产生“贫困化增长”;刘志永(2009)测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估算了我国的双要素贸易条件,发现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而价格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呈不断恶化趋势,据此认为我国虽然目前没有出现绝对的贫困化增长,但我国有“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

四、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途径

无论我国是否进入贫困化增长阶段,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是个不争的事实。诸多学者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探讨了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途径。首先,运用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外资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李蕊,2007;于刃刚等,2008);其次,提高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产业链的联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赵玉敏等,2002;张宏建,2008;陶旺生,2008;武海峰,2004;张先锋,2006等),引导外资合理流入我国新型产品的开发中,利用外资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朱廷2007;姚旦杰,2008等)。再次,积极扩大海外市场, 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大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东欧、南美洲、非洲等) 及周边国家( 如俄罗斯、韩国、东盟等) 的贸易往来, 使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变化带来的冲击(孔庆峰等,2007)。

五、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外学术界从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开始,贸易条件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一直成为热点,到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但这些理论基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例如,目前国内外学者仅限于对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进行孤立的研究,未能理清各种贸易条件变动之间存在着的种种内在的联动机制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

其次,实证方面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单一的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会造成样本数据比较少,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存在众多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里,这一弊端显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比较短,样本数据的选取比较有限,这也就成为我国在实证方面的缺陷不可避免。

最后,我们认为对贸易利益的研究,贸易条件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对外贸易更多地通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进出口企业生产率方面获得贸易利益。因此若研究贸易利益方面的问题,应更多关注后者。

注释:

①朱廷.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条件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 2007.01.

②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徐建斌,尹祥朔.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J].世界经济,2002(01).

[2]王如忠.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刘渝琳,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7(07).

[4]王允贵.贸易条件持续恶化[J].国际贸易,2004(06).

[5]韩青.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

[6]姚旦杰.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协整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7]曾利飞.南北贸易模式与中国贸易条件决定模型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05).

[8]刘志永.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贸易条件变动趋势的角度[J].国际经济合作,2009(02).

篇3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5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的全球化大背景的出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成为世界分工格局中的一员,国际贸易成为世界性的行为。然而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却具有不对称性,先发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凭借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技术享用着贸易带来的无限好处,而广大的后发国家由于资本、技术及国内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世界分工格局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得失的重要指标之一――贸易条件都有长期恶化的趋势。中国――后发国家的典型代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拉动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对外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仅206.4亿美元飞跃至2006年的17 604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开放条件下自贸易的利益。然而,现实生活中贸易规模的扩大伴随的却是贸易条件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的却是贸易条件难以回升的局面,这不禁让人怀疑贸易条件衡量贸易利益的准确性。本文就中国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实际情况,对后发国家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自己的利益作一简单说明。

一、新的开放格局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确定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经典定义,贸易利益通常是指一国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的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要比一国实行自给自足办法时多。这种定义更多强调的是开放前后商品数量上的对比,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则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它认为每个国家只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就会带来整个世界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要素使用的节约。这种贸易比较利益是贸易的静态利益,也叫狭义的贸易利益,它的获取途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从交换中获得的利益,表现在通过贸易获得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太高的产品;二是从专业化生产中获得的利益,即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通过出口剩余产品获得利益。可见,狭义的贸易利益是每个国家在开放条件下参与国际贸易所追求的基本利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内涵和外延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贸易的静态利益难以继续说明一国的贸易所得。这就要求对于贸易利益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量的方面。而发展经济学中的贸易利益更倾向于贸易的发展利益,即一国通过贸易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益。这种定义不仅包括贸易的静态利益,更重要的是涵盖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引进先进的观念、制度等。应该说,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广义的贸易利益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所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动态利益的地位还将不断提升,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它将成为各国特别是后发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着眼点。

因此,贸易利益不是单纯的指贸易的静态利益还是贸易的动态利益,它是一个既包括量,又涵盖质;既涉及直接利益,又侧重间接利益的综合性的概念。

二、中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矛盾性分析

一直以来,国际经济学界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关系就存在广泛的讨论。在对二者关系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西方激进的经济学者支持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和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否定。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会减少本国贸易利益的方面。本文认为,贸易条件并不能准确衡量一国的贸易利益,后发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贸易利益的变化需要更加动态的去考虑。

(一)贸易条件衡量贸易利益的局限性

1.多样的贸易条件难以全面有效反映贸易利益的内涵

贸易条件不仅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还包括要素贸易条件,但每种贸易条件的概念都存在不足之处。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交换能力的强弱,属于效率范畴,它的改善不一定伴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所以很难反映出由于贸易规模扩大带来的动态利益的产生;收入贸易条件在价格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察了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对一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的不足。但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收入贸易条件并不能很好的说明一国相对利益的变化,它忽视了单位商品的获利情况,有可能出现收入贸易条件改善、国民福利却持续恶化的情况;单要素贸易条件把价格变化与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考察了劳动生产率对贸易利益的影响,认为只要一国劳动生产率上升或下降幅度超过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幅度,则该国贸易利益增加;双要素贸易条件综合考虑了价格、本国出口部门与外国出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素,更能全面的反映了贸易利益变化的原因,但美中不足的是要素贸易条件很难量化。

2.分工模式变化引致的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不协调

以往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争论是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为时代背景前提的。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深化,要素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新的主导模式。贸易条件研究的基础是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它是相对某一国的产品而言的,是属地的概念;而贸易条件理论最终是要反映的是利益归属问题,是相对一国居民而言的,是属人的概念。在古典情况下二者是统一的,但在国家间存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用属地概念反映属人概念就会出现不协调,有可能一国贸易条件恶化,国民福利却改善。而且在新的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不全归贸易国所有,其中一部分将被跨国公司所控制,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通过进出口来计算东道国的贸易利益已不准确。

(二)中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变化的实证分析

1.对贸易条件的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贸易条件总体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据统计1993―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分类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在考察期内出现了价格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而收入贸易条件却大幅上升的状况。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出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但从整体上而言,中国的贸易条件是趋于恶化的。

2.对贸易利益变化的考察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最直接的利益就是获取贸易的静态利益。根据金德尔伯格于1956年提出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公式,并将收入贸易条件作为衡量静态贸易利益变动的指标,中国静态贸易利益的变动如下表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静态贸易利益的获取效率是不断下降的。虽然中国的静态贸易利益获取效率变低,但对于后发国家而言,贸易动态利益的经济效应远远大于静态利益的经济效应。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中国利用的外资数量逐步增加,动态贸易利益获取的渠道更加宽阔。主要的动态利益是:

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FDI进入中国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本国稀缺的管理知识、资本等要素,而且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竞争,通过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关联效应、渗透效应以及示范效应,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1990年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94.54%,在出口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中国的产业结构已逐渐从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到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

对国内就业人员的吸纳效应。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贸易、投资的蓬勃发展使得中国一部分就业人员被顺利吸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统计,2006年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大约为747万人,占注册登记就业人员总数的6.69%。

跨国公司战略性资源的外溢效应。跨国公司最主要的战略性资源优势来源于垄断性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国内的技术进步一部分就是由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来实现的。

因此,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贸易条件衡量贸易利益的作用被弱化,相对于改善贸易条件而言,后发国家更应注重动态贸易利益的获取。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面的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得失,但在实际应用和反映国际贸易长期的动态利益时存在较大的缺陷。对于广大的后发国家而言,大多数都会面临着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这是因为:后发国家大都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以价格低廉、附加值低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起点低引致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先发国家快等。但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完全意味着后发国家贸易利益的损失。由国际贸易带来的对国内经济的拉动,如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制度优化等,贸易条件指数无法一一准确衡量。因此,后发国家贸易利益的获得与维持须从多个方面客观考虑,处理好短期损失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大国,必须对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的贸易利益的得失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但最终有利于国家发展壮大的政策。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坚持并不断努力的方向是:

(一)比较优势仍是基础,不断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我国贸易条件之所以不断恶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几乎处于无限供给的状态,廉价劳动力成为我国的比较优势。在现行的多种分工模式并存的分工格局下,究竟是坚持还是摒弃比较优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文认为,在要素分工为主导的新的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仍然是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及投入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共同决定的。我们不仅要考虑本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我国的现实比较优势――劳动力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又要注重进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维护和扩大贸易利益。具体来说,要从以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低的工业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工业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初级产品和低端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也不能忽视,应加快其与先进技术与要素的有效结合,实现比较优势的高级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贸易条件也会起到改善的积极作用。

(二)适时培育稀缺要素,并提高原有要素的使用质量

当今的国际分工格局是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与核心。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特征是要素的全球流动,但不同要素的流动性强弱是不同的。我国劳动力大部分属于一般加工型的劳动力。流动性极低,这就决定了在全球贸易的利益分配中,我国处于不利地位。从参与国际分工的长远目标和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不仅要考虑对国外要素的合理利用,而且重点要考虑对稀缺要素的培育,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稀缺要素培育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制度竞争的基本理念。要创造一个有效的体制环境,以形成稀缺要素的成长环境。除此之外,提高原有要素的使用质量也是改善贸易条件、维护和扩大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劳动力要素的素质从整体上来看还明显较低,为此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储备各种人才资源,尤其是高技术人才与先进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改变我国在国际上的要素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隋福民,饶鹏.开放条件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2]张二震.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J].南京大学学报,1995,(4).

[3]刘力.贸易的动态利益与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1997,(5).

[4]赵顺龙,赖寒.基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贸易条件研究[J].学术月刊,2004,(12).

[5]和睦.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比较与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2006,(1).

[6]张先锋,刘厚俊.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再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7]任燮康,胡东波.国际贸易利益新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8]陈利霞,王长义.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的维护[J].商业研究,2005,(3).

[9]任志成,马志娟.论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利益[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篇4

一、引言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转贴于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篇5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4―0065―0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美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逐年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442.6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19%;2007年1~4月中国出口总额3495.2亿美元,对美国出口约占我国总出口的20%,加上香港转口部分,向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例会更大,而美国的对华出口只占美国总出口的很少一部分,这几组数据凸显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逐年增长,但是中国从中获得的利润却没有那么多。传统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产品内分工发展带来的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去分析中美贸易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提出

(一)垂直专业化和产品内贸易条件

Feenstra(1998),Kei-Mu Yi(2003),Grossman与Helpman等学者把国际贸易在过去20多年的飞速增长归因于“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Feenstra形象的用芭比娃娃的生产与销售过程为例,对垂直专业化作了说明;Grossman与Helpman(2005)根据WTO的1998年度报告,给出另一个“垂直专业化”的例子:“在一辆美国轿车的价值中,约30%是由韩国的装配线生产,日本的部件与先进技术占价值的17.5%,德国的设计占价值的7.5%,台湾与新加坡的零件占价值的4%,英国的广告与市场营销服务占价值的2.5%,而爱尔兰与巴巴多斯的数据处理则提供了价值的1.5%。这就是说,美国国内所创造的产值只占37%。”这种垂直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与一体化的市场营销之所以可以解释世界贸易在过去30年内的飞速发展,并解释国际贸易对于全世界平均关税下调的非弹性,其深刻原因在于作为最终产品组成部分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反复经历各国海关。

产品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ra-product Trade)是我国学者新近提出的基于产品内分工角度的贸易条件计算方法。国际经济学界对贸易条件的研究经历了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等几个阶段,对应于国际贸易发展的进程,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不同的经济学解释,也反映了国际贸易参与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的变化。自从印度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提出“贫困化增长”以后,贸易条件一直就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原来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产品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在此基础上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就称为产品内贸易,它是继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以后,国际贸易领域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的出现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恰当的参与产品垂直分工,更好的实现产品价值链的攀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关注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为贸易条件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二)产品内贸易条件的推导

影响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主要因素有垂直分工程度和价格贸易条件两个方面,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的获利能力主要由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进口用于出口的数量)以及加工产品的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与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用价格贸易条件来体现,生产加工产品的数量指标可以用Hummels所测算的垂直专业化比重来表示,由此发展中国家产品内贸易条件的表达式为Tvs=T×VSS。其中,T为价格贸易条件,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share)为垂直专业化比重,它也是产品内贸易条件计算的关键。

本文采用Hummels计算垂直分工程度(VSS)的公式。假设经济中有n个部门,用MIi表示i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Yi表示i部门的总产出,Xi表示i部门的总出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二、我国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TIPT)的计算

计算垂直专业化比重需要的数据主要是投入产出表和商品进出口数据。我国只在逢0、2、5、7年份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而逢0、5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2、7年份的延长表。对其他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平新乔(2005)的计算方法采用代替法解决。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是包括了国内外的总投入,本文需要的是国外的投入,因此要计算出中国投入商品中来自国外的比例。其次,无论是中国对世界还是对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出口都占一大部分,所以本文选用投入产出表的八个制造业部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后,进出口数据采用各国报送联合国的商品进出口数据,由于联合国的进出口数据是采用SITC分类标准,并没有现成的关于这八个部门的明确分类,本文根据联合国数据自己整理得出,主要采用了SITC编号为0,00,12。33,32,55,61,65,66,69,71,72,73,74,78,79的进出口数据。本文选取1995~2005年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选取制造业八部门的数据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主要考虑制造业内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选取了典型的八个制造业部门,可以用计算得来的数据说明制造业内部垂直专业化程度具有效性。此外,本文采用中间投入品的数据并没有考虑资本的因素。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价格贸易条件虽然没有要素贸易条件全面,但它更直观的反映了一国贸易利益的变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1给出了1995~2005年11年的价格和收入贸易条件,用以和下文计算的TIPT进行对比。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11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99年略有提高,然后恶化并趋于稳定,2004和2005年又有轻微改善;收入贸易条件总体来看具有上升趋势,呈台阶式发展,1999~2001、2002--2005分别是两个层次。其主要原因

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快,而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价位低、附加值低;收入贸易条件改善是因为出口数量扩张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进口能力损失。这样我们就不能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截然相反的趋势中去判断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获利情况。可见,传统的贸易条件对于贸易利益的说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图2是根据产品内贸易条件公式所计算的结果。我们所选取的八个部门的TIPT中,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外,其它部门与收入贸易条件总体趋势基本是一致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品内贸易条件数值最高,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门。从实际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具有更方便零散化生产的特性,也就便于零部件的全球分工和采购,产品内贸易条件最低的部门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处于比较低的范围,计算的数据和现实是基本吻合的。而中美贸易摩擦最严重的纺织业产品内贸易条件处于中游,并且多年来呈平稳趋势,只在2002年后呈上升趋势。计算11年间各部门的平均产品内贸易条件从高到低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从八个部门的发展趋势来看,在1995年八个部门很明显的分为三个层次: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位于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个部门位于第二层;其余三个部门位于第三层。第一、第二层的TIPT发展比较稳定,第三层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并逐渐脱离第三层。随着我国参与世界分工的程度的加深和贸易量的扩大,从1997到2003年间,第二和第三层TIPT数值和趋势逐渐接近,到2002年以后,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以外的其它部门TIPT逐渐提高并分散发展,不再像1995年一样层次分明。这和我国制造业八个部门全面、深入的融合到世界分工中有必然的联系。

三、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和价格贸易条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影响TIPT,决定了各部门TIPT的分布,价格贸易条件则影响了数值的高低,两者共同对总趋势产生影响。

分行业来分析,在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TIPT最高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2005年为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品内贸易条件为16.06%,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78%)。中美贸易摩擦频繁的纺织业的TIPT比较低,大约在7.67%,主要是因为该部门成本主要来自国内,较少采用国外中间产品,这也是中美纺织业摩擦较高的症结所在。其他TIPT比较低的部门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纺织业对美国出口量巨大,同时也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来说,因为其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比较发达,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相对弱小,政府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资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中美贸易,部分美国学者认为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了美国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使工人失业、工资降低。和垂直专业化程度一样,TIPT越低说明中国在出口中的净得益较大,就容易引起美国的抵制。

篇6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62-03

贸易条件指数是国际经济关系中衡量相对贸易利益变动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贸易条件指标只适用于供给约束型经济,而不适用于需求约束型经济,而当前的世界经济总体上是属于需求约束型的[1]。但我们认为,价格贸易条件作为静态指标,或许存在缺陷而不能衡量贸易利益的分配;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作为时间序列性的动态指标,则不失为最简单客观的衡量比较利益变动趋势的测量方法。为了叙述方便,如没特别说明,本文中的贸易条件均指价格贸易条件。

一、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与贸易额的显著增长和贸易地位的快速上升相比,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贸易条件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下降,进口价格水平上升,这是典型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现。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平均售价下降9.7%而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售价却上升16.6%[2]。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研究员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2002)通过编制和计算各项贸易条件指数得出:1993―2000年间中国整体价格贸易条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下降14%,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下降2%,所以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下降是导致中国整体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主要原因[3]。张海波、刘洪钟(2008)通过对1981―2007年中国贸易条件的测算发现:中国总体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速度分别为4.6%、2.6%和5.1%[4]。世界银行统计资料则显示,从1981―2007年,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呈波动性下降,总体下降了34.2%,最近几年持续下降。另外,李志弘(2002)、黄满盈(2006)对近十多年的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分别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各类价格贸易条件进行了分析,也得出中国贸易条件处于不断恶化趋势的结论[5~6]。

二、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从贸易条件的定义看,直接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当然就是进出口商品价格,所以任何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现实中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所以贸易条件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是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因素呢?我们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商品结构、汇率和关税税率。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对于贸易小国来说,其经济增长会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但是它们仍只是国际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其经济增长不会对其贸易条件产生影响。但对于贸易大国来说,它们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其经济的增长会推动产品供求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贸易结构和规模,进出口商品价格也因此变化,从而贸易条件发生改变。当一国经济增长时,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消费效应和生产效应。前者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品的需求会增加;后者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生产能力扩张国内进口品的供应数量也会增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要看这两方面效应的大小。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两个,一是要素禀赋的增加,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增加;二是技术进步。一般来说,前者会使贸易条件下降,而后者会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

出口商品结构(RMP)表示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与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比值。多年来,中国都在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优化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从1985―2007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从1985年的49%上升到2007年的95%;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则从1985年的51%下降到2007年的5%。然而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仍然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又缺乏核心品牌,所以出口商品还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由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国际市场的供求平衡从而影响到中国的贸易条件。汇率(R)是一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则是用本国货币或外国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比价,所以汇率必然与贸易条件存在紧密联系。国内学者对汇率与贸易条件关系的研究也很多,从表面上来看,本币升值会抬高出口价格降低进口价格,从而改善贸易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方向及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谢朝阳(2008)通过研究发现本币升值能够改善贸易条件其实是一种错觉,能否改善贸易条件取决于许多因素,短期要看贸易条件计价结算时选择哪种货币,只有当出口时用本币而进口用外币时才改善贸易条件,长期则取决于进出口供求弹性大小[7]。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常被使用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方法。即,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两者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一国货币贬值会改善其贸易收支从而改善其贸易条件。罗宾逊夫人曾论证过进出口商品供求弹性之间的数学关系,其结论是:当SmSx>DxDm时,本币贬值导致本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当SmSx=DxDm时,本币贬值不会影响本国的贸易条件;当SmSx

关税(T)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国内市场和本国幼稚产业,关税也可以通过调节进出口商品价格从而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在别国不存在关税报复的前提下,如果是贸易大国征收出口关税,则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有利于其贸易条件改善。同样如果贸易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话,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减少其进口量,因为贸易大国能够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所以其进口量的减少会降低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从而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一般来讲,在别国不存在关税报复的情况下,只要征收关税的是贸易大国,不管其征收的是进口关税还是出口关税都会有利于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三、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拟构造的经济计量模型如下:

LnNBTTt =Ct+αLnGDPt+βLnRMPt+γLnRt+δLnTt+εt

其中,NBTT是被解释量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GDP、RMP、R、T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出口商品结构、汇率和实际关税率,α、β、γ、δ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GDP、RMP、R、T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模型中对各变量取对数是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的数据且不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贸易条件指数NBTT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以2000年为基期,该年的贸易条件指数为100。国民收入因素的GDP指数,数据来源于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与贸易条件指数相匹配,本文将GDP指数也重新换算成以2000年为基期。出口商品结构RMP其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份和本文的计算,计算方法是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值与初级产品的出口值(亿美元)之比。汇率R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单位为人民币元,其数据直接取自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实际关税率T,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本文的计算,计算方法是进口关税实际征收总额与进口总额之比。

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首先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对经过处理的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指数、国民收入指数、出口商品结构、汇率、实际关税税率的对数形式进行单位根形式的平稳性检验。

2.协整检验。首先,主要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或施瓦茨准则(SC)确定滞后阶数k,根据取得AIC的值或SC的值最小的k值的原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ADF检验已显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依据上文分析关于各因素对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贸易条件的影响,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对经济模型进行AR(1)形式回归,并剔除t检验值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LnNBTTt=0.455509LnGDPt- 0.558364LnRMPt+ 0.528482Ln

(2.557543)(-3.270488) (7.481551)

Rt+ 0.169945LnTt+ 0.504087LnNBTTt-1

(2.410579) (4.459245)

R2=0.757284 R2=0.700175 DW=2.104994

回归结果中,R2的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达75.7%,拟合较好;DW检验值为2.10,基本排除了模型的自相关问题。查t分布,可以看出上式中LnGDPt、LnRMPt、 LnRt、LnTt的系数在0.05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t检验,都是显著的。为了避免伪回归,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t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平稳,结果为残差项的ADF检验值(-4.57)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4.46),即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t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则该方程不是伪回归。因此,LnNBTTt与LnGDPt、LnRMPt、LnRt、LnTt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下面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商品结构、汇率、关税与价格贸易条件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此处采用AIC和SC来确定最佳的滞后阶数,经过筛选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2。检验结果(见下表)。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从上表的检验结果的概率值可以看出,在滞后2期时,在5%显著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也即 LnGDP、LnRMP、LnR、LnT是LnNBTT的格兰杰原因。

四、模型结论和政策建议

1.模型结论。从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关税率、汇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都是正的,只有出口商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负的。

(1)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条件。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贸易条件存在正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明显。前面理论分析部分已经阐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提高进而产出的增加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孙旭蕾(2007)通过对中国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表明经济增长与中国贸易条件成正相关关系[8]。(2)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条件。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贸易条件成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日渐上涨,而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而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现已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贸易条件呈负相关关系。时琳(2007)通过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相关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9]。(3)汇率与贸易条件。汇率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为正。表明中国货币的贬值有利于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依据罗宾逊夫人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与外国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小于中国与外国的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之积。李平、辛佳(2008)研究也表明,中国货币贬值将有利于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10]。(4)实际关税率与贸易条件。实际关税率的系数为正,表示实际关税率对中国贸易条件有正的影响。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符合,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不管其征收进口关税还是出口关税都有利于其贸易条件的改善。

2.政策建议。虽然贸易条件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国贸易利益的总体下降,但是理想的状态还是应该追求贸易条件趋于改善。如何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呢?本文提出以下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对策。

第一,解决突出问题,保持经济合理稳定的增长。尽管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应大力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向,实现从偏向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增长向偏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增长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这些年虽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是由于中国制成品中很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所以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低价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提高中国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实现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现主要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向出口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实现中国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改革汇率体制。我们不能片面看待升值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处理汇率问题关键要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不丧失经济竞争力和保持经济的均衡发展。长期来看,汇率变动的内在趋势不应该被人为扭曲,人民币必须改变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即中国为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利益,特别是为了提高外贸效益,必须在长期内改革目前的汇率政策,应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行政力量作为一定的辅助手段向更加完善的汇率制度改革。第四,合理运用关税。我们应在WTO的框架下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关税水平改善中国关税水平和调整关税结构。首先,在调整关税总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进口关税的梯形结构和降低关税总水平之间的关系。其次,尽可能减少关税造成的扭曲,可以对进口需求弹性高的产品征收较低的关税,对进口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

参考文献:

[1]刘巍,陈建军.历史与现实:贸易条件逻辑的前提假设分析[Z].

[2]孟凡伟.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5:20.

[3]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7):18-25.

[4]张海波,刘洪钟.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2008,(12):10.

[5]李志弘.论加入WTO后中国平行进口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2,(7):7.

[6]黄满盈.中国贸易条件实证分析1981―2004[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3-10.

[7]谢朝阳.升值是否改善贸易条件――本币升值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551.

篇7

Effects of Foreign-owned Investment in China on Chinese Trade Terms

Guo Lei

Abstract The changes of the terms of trade indicates the change of the gains from trade. the paper bY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tries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foreign-owned investment in china on Chinese trade terms,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analYses the waY how the foreign-owned investment influences Chinese trade terms,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trade term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Trade terms;Foreign investment companies;Transfer price;FDI

引言

贸易条件与一国的贸易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常从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相对比较的角度出发,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随着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它是衡量一国获取贸易利益空间大小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改善表明一国可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换回更多的商品进口。显然,贸易条件越改善本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1]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现状及发展问题

(一)中国贸易条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成为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已经占到出口的绝对比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在2004年度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但是贸易额的突飞猛进并不代表贸易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编制了中国贸易条件指数,报告认为,从1993年至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到2005年相当于当年GDP的1%到1.2%。统计数据还显示从1998到2003年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由于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的不断增大,2003年该比重约达到出口总值的92%,因此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必将导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随之恶化。虽然1999年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逐渐开始好转,但由于初级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且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有限,因此未能带来整体贸易条件的好转。由此可见,我国的贸易条件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得到改善。[2]

(二)外商在华投资与我国贸易条件的关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及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及广阔的市场,纷纷开始或者继续扩大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改革开放20 多年来,我国累计吸引外资已高达6000 多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大量跨国企业的进入也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

随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日益融合,外商在华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FDI 的大量流入一方面能够推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还改变着我国的资本存量,影响着我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的变化将影响一国的贸易模式,进而进一步影响贸易条件。虽然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体现在丰裕的劳动力要素上,但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密集型行业较过去也有着较大程度的发展,贸易条件理论上来说相对于以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应该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贸易条件却出现了长期恶化的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外资企业与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关系。尤其是当前外资企业的进口、出口总额均占据了我国进口、出口总额的50%以上,因此我们检验外资企业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及变量的设置

本文截取1994-2005年共12年的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容量为12,包括两个变量,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自然对数;X为解释变量,代表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的自然对数;μ代表误差项。具体数据见表1,表2。

(二)模型的确定及参数估计

本文采用如下模型进行拟合,可以利用Excel或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Yt=α0+α1Xt+μt

以自然对数的形式作为变量的原因在于,本文重点在于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以及当解释变量发生变化时,被解释变量会相应的发生如何的变化。另外,利用软件进行曲线拟合时,对数形式的函数形式也是众多的曲线拟合得比较好的一个函数形式。采用对数形式还有一个很大的功用就是直接可以以弹性的形式反应两者的关系。

我们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其中置信度取95%,α=0.05)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Y=8.087-0.981X(R2=0.813)

(0.577) (0.149)标准误差

(14.001)(-6.586) t stat

其中Significance F值为0.00006<0.001,表明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下,该回归方程是极高度显著的,线性拟合图见图1,我们可以看到拟合的状况非常好。

(三)对回归方程的分析

通过此回归方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的增大而不断恶化。由于我们选取的原始变量的自然对数形式作为为模型的变量,得到模型的系数,也就相应地是因变量对自变量求偏导数的结果。在经济学意义上就应该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弹性,即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程度,也就是当自变量(这里是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总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发生百分之一的变动时,因变量(这里指贸易条件指数)会发生0.981倍的反向变动。因此通过此模型我们可以对贸易条件与外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够根据此模型对今后我国贸易条件走势进行预测。[5]

三、综合分析

(一)外商在华投资对贸易条件的主要影响方式

1.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

所谓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内部进行商品、劳务或技术交易时所采用的内部价格,它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跨国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目标。外资企业的转移定价主要通过企业内贸易来实现,主要表现在跨国企业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贸易行为。现实中,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内贸易主要是为了利用转移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在我国跨国公司往往通过高价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而低价出口制成品的策略,通过转移价格从而达到调节利润、逃避税收、享受优惠等多重目的。由于目前我国针对跨国企业转移价格方面的法律、法令尚不健全,转移定价现象在跨国公司较为普遍存在,这不仅对我国国际收支有着不良影响,这种做法还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6]

2.FDI流向部门

流入我国的FDI从产业投向上来看,多集中在具有一定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较小仅占20%左右。虽然外资企业在机电产品的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流入机电行业的外资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为加工装配型企业,这就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部分机电产品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计算机、通讯设备和电子类产品) 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甚至超过了80%。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这导致出口的扩张,形成出口的超额供给;另一方面,我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却随着出口的增长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形成超额需求。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重要原因。[7]

(二)针对外商在华投资造成贸易条件恶化的应对措施

1.针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处理转让定价问题,应首先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加大对跨国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监管力度。其次,要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现行的跨国公司价格转移实施的立法准则散见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没有形成系统、完整、详细的法律文件,因此完善现有转移定价税制,增强可操作性,刻不容缓。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税收协作,建立境外审计制度,加强海关对外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的监督,我国迄今尚未与有关国家在反国际价格转移上达成协议,致使我国的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境外业务审计一筹莫展,无的放矢,从而限制了我国对外商转移定价的税收管理。[8]

2.针对FDI流向部门

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大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FDI大量流入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虽然有利于增加我国的贸易量,但会使贸易条件恶化。我国贸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其中外资的不合理的流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外资投向。在当前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按照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鼓励外商投资于第一产业;大力吸引外资企业外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此外应有步骤的放宽外资在金融、保险、电信等领域的经营范围,逐步减少外资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的比重,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9]

参考文献

[1]谢飞.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J].财贸研究,2003(6):1-6.

[2]刘舜佳.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经贸,2004(2):78-81.

[3]崔津渡,李诚邦.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5年状况分析,2006(4):27-29.

[4]吕春成.国际贸易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章江益,张二震.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利益分配问题新探[J].世界经济研究,2003(9):48-51.

[6]孟凡伟.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同济大学,2006.

[7]牛宏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贸易条件趋势分析.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14-17.

篇8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和谐发展与其采用的汇率水平是否恰当有着重要关系。汇率失调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可能导致国际摩擦。就我国而言,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曾探讨:究竟怎样的汇率适合中国?但不管怎样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就是创汇和用汇均衡是用于贸易双方的最佳汇率,也就是说不能偏离了均衡汇率。爱德华兹等人证明,均衡汇率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发展中国家汇率的评估和评价。

由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因此可以借鉴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和评价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他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关键是如何选择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特点且对人民币汇率有显著影响的基本经济因素,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视觉所在,事实上,斯坦为代表的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把反映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增长力这一指标在模型中加以体现比较适合转型中的中国。因此,本文试图综合以上特别是实际汇率理论和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成果,浅究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和基本经济因素。

1. 基本经济因素变动与均衡汇率

爱德华兹、威廉姆森和斯坦等人曾深入地分析了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得出了重要结论,我们在借鉴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分析贸易条件、外资流入、关税、出口补贴、技术进步等基本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

1.1贸易条件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贸易条件改善会产生收入和替代两种效应。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条件改善首先会增加实际收入,从而不仅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对非贸易品的需求,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因此会上升,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同时,贸易条件改善的直接后果是进口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原先的国内需求将有部分转移到贸易品上,这会减少对非贸易品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又要求均衡汇率贬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一般情况下,由于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结果是导致均衡汇率升值。相反,如贸易条件恶化,即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特定的经济条件制约,在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现象。这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贸易条件恶化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2关税与均衡汇率。关税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进口品的价格来达到调节进口量的目的。假设其它条件不变,那么降低关税就意味着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加,如果马歇尔---纳勒条件成立,将会打破原来的经常项目平衡,这时就会产生均衡汇率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关税降低还会产生进口品对非贸易品的替代,消费者会因为进口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对它的消费,导致非贸易品均衡价格下跌,这也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

1.3外资流入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外资流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因为流入外资的一部分,会通过结售汇或银行间外汇调剂市场,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就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从长期看,如果外资是以借债的形式流入的,由于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所以这些流入的外资,如果全部进入消费部门而不创造任何生产力,最终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如果是进入投资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如果外资是以产业投资的形式流入的,特别是投资于外向型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4出口补贴与均衡汇率。出口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负关税,岁调节出口有较大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出口补贴会使出口商的出口利润减少而抑制了出口。出口减少会使结售汇需求不变,则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这是减少出口补贴所产生的供给短缺效应。另一方面,出口补贴减少同时会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的这部分购买力若最终被用于非贸易品支出,则会增加非贸易品需求,从而促使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又会产生均衡汇率升值的压力。在现实中通常是由于政府支出结构比较多样同时其作用有滞后性,即前者的效应大于后者,所以减少出口补贴一般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会导致升值。

1.5技术进步与均衡汇率。正常情况下,技术进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最直接结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显著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改善对外贸易条件,这时就要求均衡汇率升值,以维持外部部门可持续平衡。我们知道,均衡汇率指在国际收支不受流动性约束的前提下,能够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的汇率。它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均衡汇率的关系,技术进步能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品部门具有开放性和面临国际竞争力的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相对来说总是比非贸易品部门快。这样就会促使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加尔 不断地下降,从而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实际上,以上两个方面是共同作用、相互转化的,所以技术进步对均衡汇率的升值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篇9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和谐发展与其采用的汇率水平是否恰当有着重要关系。汇率失调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可能导致国际摩擦。就我国而言,许多学者和专家都曾探讨:究竟怎样的汇率适合中国?但不管怎样应遵循基本的原则就是创汇和用汇均衡是用于贸易双方的最佳汇率,也就是说不能偏离了均衡汇率。爱德华兹等人证明,均衡汇率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发展中国家汇率的评估和评价。

由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因此可以借鉴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它们之间存在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和评价人民币汇率。均衡汇率理论的核心是分析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并利用他们之间存在着的系统联系来估计均衡汇率。关键是如何选择能够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特点且对人民币汇率有显著影响的基本经济因素,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视觉所在,事实上,斯坦为代表的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把反映中国国民经济综合增长力这一指标在模型中加以体现比较适合转型中的中国。因此,本文试图综合以上特别是实际汇率理论和自然均衡汇率理论成果,浅究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和基本经济因素。

1. 基本经济因素变动与均衡汇率

爱德华兹、威廉姆森和斯坦等人曾深入地分析了基本经济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得出了重要结论,我们在借鉴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分析贸易条件、外资流入、关税、出口补贴、技术进步等基本因素变化对均衡汇率的影响。

1.1贸易条件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贸易条件改善会产生收入和替代两种效应。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条件改善首先会增加实际收入,从而不仅会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也会增加对非贸易品的需求,非贸易品相对价格因此会上升,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同时,贸易条件改善的直接后果是进口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原先的国内需求将有部分转移到贸易品上,这会减少对非贸易品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这时又要求均衡汇率贬值。这是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一般情况下,由于贸易条件改善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贸易条件改善的结果是导致均衡汇率升值。相反,如贸易条件恶化,即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特定的经济条件制约,在贸易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现象。这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贸易条件恶化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2关税与均衡汇率。关税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进口品的价格来达到调节进口量的目的。假设其它条件不变,那么降低关税就意味着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地增加,如果马歇尔---纳勒条件成立,将会打破原来的经常项目平衡,这时就会产生均衡汇率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关税降低还会产生进口品对非贸易品的替代,消费者会因为进口品价格下降而增加对它的消费,导致非贸易品均衡价格下跌,这也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

1.3外资流入与均衡汇率。一般来说,外资流入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因为流入外资的一部分,会通过结售汇或银行间外汇调剂市场,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在外汇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就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从长期看,如果外资是以借债的形式流入的,由于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所以这些流入的外资,如果全部进入消费部门而不创造任何生产力,最终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如果是进入投资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如果外资是以产业投资的形式流入的,特别是投资于外向型部门,则会导致均衡汇率升值。

1.4出口补贴与均衡汇率。出口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负关税,岁调节出口有较大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减少出口补贴会使出口商的出口利润减少而抑制了出口。出口减少会使结售汇需求不变,则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这是减少出口补贴所产生的供给短缺效应。另一方面,出口补贴减少同时会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政府的这部分购买力若最终被用于非贸易品支出,则会增加非贸易品需求,从而促使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这又会产生均衡汇率升值的压力。在现实中通常是由于政府支出结构比较多样同时其作用有滞后性,即前者的效应大于后者,所以减少出口补贴一般会导致均衡汇率贬值。相反会导致升值。

篇10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是反映其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实力或竞争地位的指标,经济学含义是每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贸易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我国是贸易大国,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我国目前还不完全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者和制定者,但也绝对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会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都比较高,主要侧重于关键设备、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等。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在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对进口商品的总需求将会不断减少,未来的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具有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逐渐升级的趋势,这必然会使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同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已经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贸易条件却没有得到改善,这与我国出口商品加工程度低、粗加工比重大、附加值低、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低价位水平是分不开的。这说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交换的比价,而贸易条件是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的比价,因此本外币比价之间的变动必然直接导致以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变动。理论认为,本币升值有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但从我国数据来看,人民币升值以来贸易条件仍然延续了恶化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元贬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效应,美元贬值推高了国际价格基准,加之供需紧张和期货市场投机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上涨,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降低效应。

从总体上说,剔除生产成本上升后的出口价格仍显著上升,说明人民币升值确实提高了我国出口价格并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而且,人民币升值以来,剔除国际价格上涨因素后的进口价格涨幅则有所下降,同时优化了我国出口结构,高附加值和定价能力较强的行业出口占比明显增加,从而也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汇率的适度升值将改善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为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及利益,特别是为提高外贸效益,必须在长期内逐步改革目前的汇率政策,应该让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将行政力量作为一定的辅助手段。

非关税壁垒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由于关税壁垒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约束和限制,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已经较少采用,而非关税壁垒由于其多样性和隐蔽性,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却屡屡得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愈演愈烈,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了巨大影响,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新贸易壁垒,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FDI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FDI)多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难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内部采购行为使得加工贸易原料的进口价格居高不下。从总体上来看,由于FDI对我国的熟练劳动及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对非技术人才数量增加的作用偏小,因而它加大了我国收入的不平等,拉大了技工与非技工的工资差异,城乡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若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应该适当引导FDI进入我国的第一产业,使之发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作用,并且要引入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使我国逐步完成从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最终提高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