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防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9: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消防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消防教育

篇1

网上搜索“学生伤亡”会有数千条结果,搜索“学生伤亡纠纷”也会有千条结果。可以说,校园学生受伤事件被报道的多了,产生纠纷的也多了。在给当事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同时,也给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产生了影响。“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穿在自己的脚上才知道”,身楦咧猩,如何看待校园学生受伤事件?2016年暑期,对小学、初中同学做了访问,共调查106个学生,分别分布在郑州的19所高中、河南其他地市的5所高中、河南外的3所高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

一、高中生校园内受伤的基本情况

(一)完全学生个人行为的受伤:A男同学在下午放学时,急着去图书馆还书,下楼梯时跑的快了,在楼梯上摔倒,造成脚大拇指骨折;B女同学在没有体育课的周末,穿高跟鞋路过学校广场水泥地,不小心摔倒,造成膝盖软组织损伤,休息一周;C男同学课余在宿舍楼前的小运动场自由活动,突发奇想去玩单杠,飞身一跃后落地,大腿受伤,缝合两针。

(二)学生在正常教学实验活动中的受伤:D男同学在体育课上练习跳远,落地时斜倒,肘部擦伤;E男同学在生物实验课上,用小刀切实验用品,小刀滑动,手指被切伤;F女同学在学校组织的励志远足活动中,抵达终点后突然晕倒,平静后恢复;H男同学,在体育课上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准备工作,冲进球场踢球,倒地后脚踝红肿;I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没有听老师讲完操作程序就点燃酒精灯,造成衣服被烧,头发烧掉少许。

(三)学生间相互嬉戏造成的伤害:J男同学,课间和其他同学闹着玩,被其中一个同学一脚踢中小腿,当场出现清淤。K男同学和同宿舍同学在楼道玩耍,一个同学从背后推了他,因完全没有防备,正面倒地,眉毛上方擦伤,缝合两针。

(四)同学间的故意伤害或者老师故意伤害学生:调查中没有此案例,但新闻报道中此类案例有发生。学生间故意伤害一般发生在卫生间、宿舍等老师监管不到的地方,基本为多人对一人的伤害,报道的基本为恶心案件;教师故意伤害学生比较少见,新闻报道的多数为体罚学生过重造成的伤害,包括尺子打手、书本打脸等。

(五)校外人员进入校园伤害学生:调查中没有此案例,新闻报道的也为个案,基本为社会人员恶意闯入校园对学生进行伤害,性质一般较为恶劣。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中有学生反映,有个别家长进入校园指责另外一个学生的现象,为自己的孩子撑腰。

(六)造成的学生受伤:极个案。

二、学生校园受伤事件的处理和法律关系

(一)在类型一中的学生受伤后,有家长认为学校有监护权,就应该承担责任。 以前也有部分观点认为,学生进校后,监护权自然就交接给学校了。现在,法律界公认的,“单位能够成为监护人的,应当是未成年学生父母的单位或未成年学生住所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这其中没有教育机构。学生被家长送到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并非把监护权转让给学校,也不允许把监护权转让给学校。

(二)在类型二中的学生受伤后,应该理清学校和学生之间有基于教育目的的合同关系,学校对高中生承担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学校尽到了管理义务,建立了必要的防范措施,落实了一定的防范手段,提供给学生的设备、用具符合国家标准,进行了必要的安全教育,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学生受伤后,或者由于学生自身失误而造成的受伤后,学校可以没有责任或者部分没有责任; 如果学校没有尽到法定义务,比如提供的学习、运动、生活场馆和运动、实验设备不符合标准,导致学生受到伤害,或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课外活动中,预判失误或者防范失误,有明显监管不到位,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学校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

(三)对类型三中的学生受伤后,学校和家长可能都会认为需要对方担责。 这个法律关系比较复杂,首先是嬉戏学生和受伤学生之间的关系,双方如果都未满18岁,需要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 其次是学校和受伤学生之间的关系,责任划分基本和类型二一致。

(四)类型四、五、六中的学生受伤,轻微案件适用于类型三和类型二的方法,严重案件一般为刑事案件,由执法机关处理。民事部分应该适用于类型二和类型三的推定原理。

三、对学生校内受伤的基本建议

(一)和为贵。曾经有学生在游戏中被另一个学生无意推倒受伤,在送医住院期间,老师自己垫钱为孩子治病,协调加害学生家长积极探望,给双方家长讲清楚利害关系,顺利达成赔偿协议。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带加害学生给受害学生补课,让两个学生相互理解,效果非常好。建议家长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冷静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对方的孩子,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理解,和平解决,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二)教育为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长,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乐光、阳关、向上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能正确面对挫折。对安全教育,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放在安全措施的落实和安全应急方法上,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

篇2

二、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行为主体对语言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会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属于心理行为能力范畴。语感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成为判断语境、理解予以、创造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只要把握好语感,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语感培养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和源泉,生活的宽广决定了语文的广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感的培训应高从生活体验开始,学生要全面开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多引导和点拨,善于让学生将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逃避等心理,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后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学与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就是对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产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并能够在乐此不彼的学习心理状态下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涵盖了默读和出声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举。学生在阅览过程中,手、眼、脑等感官协调互动,这是训练学生直觉感官能力的基本方式。快速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视觉上呈现的不是独立零碎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组合起来的整体篇章,在阅读古城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直觉感官思维、期待预设思维来简化阅读过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辨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能够将其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于听觉,而其余来自于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朗读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强对语言、词义以及句意的理解。

4.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除了具有字面含义之外,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而这些言外之意的勘破需要用到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懂得真实内在含义的,只有透过语表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在脑海中联想或想象出来,实现了固定化想跳跃性和自由性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篇3

二、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行为主体对语言产生的一种直接感受,这种感受一旦形成会对语言形式和意义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属于心理行为能力范畴。语感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成为判断语境、理解予以、创造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只要把握好语感,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语感培养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土壤和源泉,生活的宽广决定了语文的广度。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语感的培训应高从生活体验开始,学生要全面开启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多引导和点拨,善于让学生将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畏难、逃避等心理,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后才会全神贯注于学习,学与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就是对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产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动力,并能够在乐此不彼的学习心理状态下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语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处于引导地位,因此营造轻松自由的语文教学环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文化、自由化、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为核心,激活语文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自身必须调整好自我心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每一个学生,仪表整洁大方,面带微笑,尽量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和言语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涵盖了默读和出声朗读,与诵读的作用并举。学生在阅览过程中,手、眼、脑等感官协调互动,这是训练学生直觉感官能力的基本方式。快速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视觉上呈现的不是独立零碎的语言文字符号,二是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组合起来的整体篇章,在阅读古城中学生可以调动自身的直觉感官思维、期待预设思维来简化阅读过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分辨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能够将其语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人获取知识,五分之三来自视觉,五分之一来自于听觉,而其余来自于触觉、嗅觉以及味觉。可见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朗读也是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之一。朗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文本朗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汉语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汉语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汉语语言的热爱,同时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重难点。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感知能力,即语感,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教师在开展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比如词句停顿、轻重音等,这样有助于加强对语言、词义以及句意的理解。

4.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言作品除了具有字面含义之外,往往还具有言外之意。而这些言外之意的勘破需要用到联想和想象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中,会出现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懂得真实内在含义的,只有透过语表文字进行联想和想象,将书面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在脑海中联想或想象出来,实现了固定化想跳跃性和自由性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学习探究中获得创造性的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篇4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选择研究

展览馆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为了在众多优秀的文化当中找寻到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需要我们把相关内容上升为方法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是讲解内容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中小学的讲解中,应该侧重于对实现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需要讲解员在众多的讲解内容中,寻找出适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突出贵阳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举措,促进中小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讲解内容充分结合中小学生的教材实际和接受能力。对于中小学生的讲解,应该是基于中小学教材衔接的基础,与讲解内容融会贯通。中小学生的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但是涉及面广。在我讲解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针对中小学生的讲解内容,主要是和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讲解中着重讲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关键是培育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中小学生的参观特点,主要讲解了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风貌、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的历史发展等,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材的很多学科都有涉及,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讲解内容突出专业展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例如在讲到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不仅给大家介绍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讲解城市的布局、城市道路规划、贵阳城市设计等内容,让中小学生对城市、对自己生活的家乡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从小立志做社会的栋梁之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中小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让中小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讲解方式研究

结合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等特点,为了取得较好的参观效果,讲解方式具有独特性。一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方法。即通过讲解各个展区的重点知识,开阔大家的眼界,适合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在讲解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展区的重点知识,能够吸引中小学生的参观注意力,讲出展区的亮点和重点。为了保持中小学生的参观兴趣,避免中小学生的参观疲劳,讲解员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参观的效率和效果。二是“抛砖引玉”启发式的讲解方式,通过讲解员的提问,主要是增强讲解员与中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增添了参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观热情。这一种讲解的方式,多用在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上。在每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掌握提问的节点和时间尤为重要。讲解员的提问次数在两到三次为宜,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增加参观的整体效果。结合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的实际情况,在介绍贵州黄果树瀑布的时候,做出提问,让大家主动介绍贵州省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美丽风光;在讲到贵州的红色文化板块,以会址的相关内容为引子,让大家讲出自己所了解的贵州红色旅游的地点以及参观的感受;这种讲解方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效果较好。有的在讲解之外,还会和讲解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触类旁通、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即通过中小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回忆,过渡到要讲解的内容,能够激发未成年人的参观兴趣,取得较好的讲解效果。中小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逐步了解到外部环境的情况,所以,有必要从中小学生熟悉的内容讲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种讲解方式主要是在讲解贵州省的生态文化展区,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对其人生目标的设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5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情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发现问题。

(一)找题眼

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抓中心词句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揭矛盾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四)比好坏

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抓感兴趣的部分

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三、让学生的问号延伸到课堂之外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能提出新的问题。能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才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篇6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7

2.在精讲多练中纠正学习英语的错误。要精讲,就要精心备好课。教师要备好新课标、备辅助教材、备学生、备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上教师精讲之后,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练习,通过练,发现问题,当堂讲解,给予纠正。

3.抓住学生练习中有代表性的错误。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错误一点就破,有的错误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逐渐得到克服。如果见错就抓,发现错误就纠,就会使练习的气氛冷冷清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要把握住教学重点,抓住那些大量存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将知识融会贯通。

4.随时提醒,给予忠告。对一些在课堂上屡犯错误,同时又爱开小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课堂直接提醒、示警、批评损伤其面子,引起对立情绪的负面效应,教师可在上课前准备好写有不同忠告赠言的小便条,在他们开小差时,有针对性地将便条悄悄放在其课桌上,忠告他们集中注意力。

5.采用错解归正法,强化思维的准确性。讲课或练习时,教师有时郑重其事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引出错误的结论,然后发动学生找出错误的关键,分析原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这种练法往往对学生产生的震动较大,富有启发性,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同时留下的印象也是难忘的。

6.调动全体学生共同纠正错误。纠错不能只针对出错的某个学生,而要使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和争论得出正确答案,从个别错误中引出带普遍性的思维错误。那些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通过争辩而练会的东西是很难从记忆中消失的。那些持有正确认识的学生也可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指出错误的过程中立论有据,从而强化自己的认识,加深印象,增强信心。有些错误可写在黑板上,引导全体学生分析、修改,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8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我在导入课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时,在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场地采用半圆形、梯队形、五角形、马蹄形、梅花形等不同常规的设计,给学生好奇、新颖的感觉。在热身活动时,可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我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掌握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文的工作,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低段年级的学生应从明意开始,会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的要求、简易的做法等。中段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图明意,能对文字部分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意;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边读边议,逐步认识结论。高段年级学生要求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在课前去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经过质疑问难,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课前主动了解课文知识、思考课文内容、探讨知识疑点等。

篇9

我校从2009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办学宗旨,令课堂更加实效,学生表现自然,师生关系融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有效性是关系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更好地了解中学生学习的现状,探索适应中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组织了本次抽样问卷调查活动,并对本次活动的调查情况展开交流研究,现将问卷调查及交流研讨的情况及思考报告如下:

一、调查概况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我校初中部七、八、九年级各年级的一部分学生,抽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共回收200份,回收率达100%。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经过严格数据统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方面。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回收的200份问卷进行分析和讨论,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是听课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1.有的同学表示课前预习对自己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习惯预习;而有的同学表示预习对学习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预习。你呢?

A.不预习 B.很少预习

C.老师布置预习才预习 D.经常预习

9%的学生选择了A不预习,31%的学生选择了B很少预习,36%的学生选择了C老师布置预习才预习,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D经常预习。不少学生习惯于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表明预习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当薄弱的环节。

2.如果你预习,那你都经常预习哪些科目?(注意:上面选不预习的同学不用填)

A.自己喜欢的科目

B.自己喜欢的那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C.家长强调的重点科目

D.预习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科目

3.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常用哪一种?(注:不预习的同学这一组题目不用填)

A.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

B.阅读要学的内容,并归纳出重点和难点

C.阅读要学的内容,归纳出重难点并划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D.阅读要学的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难

从这两道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只把预习当成额外作业去完成,没有作为能力去培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能力。我们应该把预习当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的一个途径,力争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长期依赖教师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

4.我们现在在课堂上常用的学习方法有 (选三种)

A.听老师和别人讲 B.做作业练习

C.动手实验操作 D.自学

E.小组讨论交流 F.读读背背

G.与同学合作学习 H.读课外书

I.用电脑 J.先独自学习再听老师讲解

K.其他

5.对你来说,下列哪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最高(指听得懂、学得快、记得牢)?

A.独立自学 B.老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

C.听同学讲 D.给同学讲

E.和同学一起学 F.其他

6.我喜欢的老师是怎样的?(可多选)

A.幽默、风趣 B.一讲到底

C.一堂课全让我们自己学习

D.耐心辅导学生 E.不拖堂

F.采取各种方法激发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G.经常用电脑给我们上课 H.作业少

篇10

中图分类号:H319

目前,素质教育及创新理念的倡导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各个教学工作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最主要环节。

一、创造舒适的教学氛围

一个舒适的教学氛围的创造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师的作用,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利用一切条件建立出一个能够发挥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必须营造一个舒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真正的形成创造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提供各种教学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强调的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思想教育工作。一个思想作为正派的人才能够有较高的思想创新意识,因为他的创新意识来自于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崇高理想的追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利用著名科学家及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他们学习,给他们讲述发明创造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引发他们对于发明创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告诉同学们科学家是如何用蝙蝠在夜间进行活动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的故事来激发同学们对于身边事物的思考,比如可以请他们将生活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搜集并就各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请同学们讨论,经过交流之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观察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

三、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开阔的视野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视野的开阔及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在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将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发散思维的培养上,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进行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自由性及独立性,对于学生的奇特的思维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进行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来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对各个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的特长,可以请具有各种不同特长的学生用自己的特长进行创造性的创作。比如可以将自己知道的与课文意境相符合的诗歌朗诵出来;可以将课文中的景色用画笔描绘出来;也可以将一首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曲子弹奏出来等等。总之教师要创造一切的机会为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基础条件和设备。比如在发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各种发明创造的东西,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看看他们能想到生活中所需要的发明创造还有那些,并鼓励学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来丰富自己的想象。

四、提倡质疑问难,探索求知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行刨根问底的询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开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内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尽力钻研,不压抑他们的独立见解与思考,使学生敢想、敢问、敢答。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还有许多的矿物有待于我们继续的发现,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及其工具去发现它们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小学语文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条件,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放在首位来抓。

五、结语

创造性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传统模式的转变,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在长期的教学引导过程中,真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延伸、创新运用等事项进行渗透运用,使学生在掌握住更多的知识的时候,有效的提高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