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9: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人才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人才培训

篇1

一、改革理念

目前,通信的“三网融合”正在实现,固定电话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无线(移动)通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移动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是当前的技术热点。前些年,高校的通信网实验室建设基本上是基于有线传输平台的程控交换和计算机网络,不能实现无线通信接入和个人移动通信接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在2009年获得了浙江省财政资助实验室“移动通信技术综合实验室”的立项。该实验室以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架构,以3G标准建设技术平台,使信息通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目前通信领域所应用的技术保持同步,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支持。在此之前,我校和浙江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已开展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合作,一个小型的3G标准无线基站和接入网系统的硬件平台已基本实现。以上述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为平台,以移动通信专业方向为切入点,通过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华为公司的深入合作,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其目标是:提高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能力,以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为通信行业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通信专业建设水平,使之逐步向工程教育方向发展。这里所指的产学研是指:“产”,接收人才输出的用人单位;“学”,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情况,指将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已有的科研力量、环境和校外资源联系起来,共同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培养计划和实践环节。无数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的思路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思路如下:1.改造课程体系对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无线通信模块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合原有的课程(数字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络、通信网设计与管理、通信标准与规范等),删除陈旧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合并重复的内容,以“轻理论,重应用,强实时,合需求”为原则、以3G移动通信系统(以一种制式为主)为主线重新构建该模块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级、网络级的综合知识与技术为重点,保持教学内容对专业核心技术的跟随性。2.改革实践教学在3G移动通信接入网设备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和系统级的实验,使得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原理验证性实验和仿真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系统技术为目标的综合性技术训练。传统的模拟实验设备,比如实验箱、模拟操作台等,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上的确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实际工业系统上的技术训练应成为专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在系统级和网络级的设备、技术的综合实训中,知识点在实验过程中融合和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达到对整体专业技术的综合理解,并具备针对此类系统的基本工作能力。3.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研究生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接入网、设备平台、网络规划优化等方面的新技术培训,选择部分教师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参加岗位认证。在通信技术更新迅速的现实状况下,虽然靠教师自学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难于从时效、质量和整体水平上得到保证,因此培训是必要的手段。只有具有实际工程技术的教师才能开展以工程技术实践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还可以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企业大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的工程化、教学方式的互动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平台上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岗位认证的相关内容,与企业资深工程人员一起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教师走进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企业人员直接来校讲授课程;针对就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实习实训项目;联合进行移动信息终端和移动信息服务业务的技术研发,建立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办学关系。四、结束语针对当前移动通信教学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移动通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在师资培训、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通过此次改革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希望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作者:金小萍 金宁

篇2

1.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基建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8年7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共批准了6个示范建设专业和48个实验实训室(区)建设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项目正是其中之一,将以高压实验室为基础进行扩建。

学院原有的高压实验室是为满足“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而设立的,教学仪器设备少,仅能开展几个常规的高压试验项目和气体放电的验证性实验,因场地和课时有限,基本上都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动手机会少且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建设好电气试验实训室,秉承学院“服务川电、面向全国、走向市场、科学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办学理念,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思路,加强与行业内电力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进行调研,与来自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

考虑到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和一次设备以及投资费用、教学安全等因素,实训室的基建以试验仪器设备购置为主,能基本实现电力设备预防性项目试验方法、原理和结果分析判断等实训功能,满足“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生产技术服务及承办技能比武”的要求,确保每一位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操作次数,达到真正掌握各项试验技能的目的,并体现出建设的先进性、生产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示范性。

项目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后,学院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到货验收、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

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实训室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项目的建设成效。

实训项目的开发既要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良好条件,践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服务于企业、社会的培训功能需求,可以对电力企业生产岗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培养电力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和供电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了55个实训项目。在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后,编写了《电气试验实训指导书》。这本指导书是参照企业电气试验工作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在按照教学规律提炼加工后,以教学模块形式展现,共有55个具体试验项目的实训指导书。考核标准采用的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这些教学资料的准备一方面能满足“电机设备运行与检修”、“电气设备检修”、“高电压技术”和“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及电气试验实训环节的教学需求,培养在学校生具有电气试验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服务社会,承担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服务于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变电检修工的岗位资格培训、在岗学习、技能调考、职业技能鉴定、优秀技能人才选拔等需要以及四川省电力公司新进人员和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

二、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特点

1.实训教学场地机动灵活

为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及适应电气试验实训项目增多的变化,电气试验实训突破了原有实验室的场地限制和被试设备的依赖,将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及其电力设备一并作为教学设施开展电气试验实训教学。电气试验实训教学没有固定场所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随电力设备流动,只要具备试验条件就可以开展实训教学。

2.实训教学以点带面

实训项目的开展依赖于电力设备的配置。鉴于教学场地和投资有限等因素,作为被试设备的电力设备不可能包含生产性企业所有种类、规格的设备,但设备配置尽量兼顾了代表性和前瞻性。因此,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开展要立足现有电力设备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辅以教方法、教思路,注重能力培训,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然不落伍。

3.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

首先是电力设备模仿变电站间隔进行布置,其次是配备了与企业班组水平一致的工器具,最后是相关的安全设施一样不少,电气试验完全可以现场化。一个合格的电气试验人员首先要具备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良好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在学校学生来说,安全也是第一重要的。在学校学生没有从业经验,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4.实训动员

为强调电气试验工作的严肃性和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将电气试验工作与医生的诊病工作进行对比,医生给人看病需要责任心、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医疗检测仪器与手段,电气试验人员也同样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试验仪器与技术。要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试验人员的工作失误可能既危及电网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又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悬在所有电气试验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始终。

三、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组织

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学结合,是参照四川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实训教学过程分为试验准备、试验、试验总结和考核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按照实训指导书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必须的工作任务,教师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等的考核。

1.试验准备

(1)准备工作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要现场勘察,掌握现场实际情况;二要做好技术准备,相关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制订试验方案并获得批准。

(2)作业人员要求。学生(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良好;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基本掌握本专业作业技能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电气试验实训指导资格。

(3)仪器仪表和工具点检。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核查试验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名称、规格和数量。

(4)危险点分析。教师向学生详细交代试验中可能危及安全的事项:作业场地的特点,如带电、交叉作业、高空等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工作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工具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操作程序颠倒、接线错误、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学生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其他可能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做好安全措施。教师向学生交代安全措施:接拆试验电源应采取的措施;使用各类工器具的措施,如梯子、电动工具等;特殊工作措施,如高空作业等;专业交叉作业措施,如检修、保护传动等;设备加压应采取的措施,被试设备设围栏、加压前注意监护并大声呼唱等;试验过程中仪器仪表移位、消除故障的措施;试验结束后,接地放电、拆除试验线和短路线的措施;对危险点、相邻带电部位所采取的措施;工作票中规定的安全措施。

(6)试验分工。教师明确每个学生所承担的试验项目,明确每一项试验项目的接线人和仪器操作人。

2.试验

(1)开工。办理工作票,在现场教师以工作许可人身份向学生交代工作票及安全措施,教师又作为工作负责人和学生共同负责检查安全措施;教师交代工作票内容及危险点;学生在工作地点设安全围栏,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至少每5m一个标示牌。

(2)试验项目和操作标准。教师交代试验项目、方法、接线、安全措施注意事项、试验结果判据和责任人。试验器具应靠近被试电力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应互相隔开,面向试验人员并处于视线之内。操作者的活动范围及与带电部分的最小允许距离应满足规定要求。因试验需要断开电气设备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恢复连接后应进行检查。试验接线应清晰明了、正确无误,操作顺序应有条不紊。

(3)竣工。学生关闭试验电源、拆除试验线;清点工具、回收材料、清理工作现场,不留任何物品;教师检查现场恢复情况后,学生撤出试验现场,填写试验记录,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

3.试验总结和考核

(1)学生应根据试验记录,对试验项目、测量数据、被试设备名称和编号、仪器仪表名称、气象条件及试验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作为分析和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对被试电力设备做出整体评价;记录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2)教师对学生执行指导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安全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试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学生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较为熟练的试验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以评定为“合格”等级。

四、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篇3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55

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电商换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摆脱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束缚的“利器”。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伴随不断涌现的新型经济体,逐步跨界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多种新的经营业态,引发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同年6月,义乌市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迅速开展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训30万人次电子商务人才。

1 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已经不仅是一种技术或者商业模式,而且是一场变革,一场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义乌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依托实体市场和发达的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在有形无形市场双向融合转型的先行先试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电子商务“洼地效应”日益显现,逐步呈现“井喷式”态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义乌外贸出口实现逆势快速增长,这其中,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交易模式功不可没。从实际情况来看,义乌电子商务正逐步趋向专业化、高端化,但科学规划电子商务发展仍将是当前乃至未来义乌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1.1 强化电商培训是破除固化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保障

目前,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使是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个体或中小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和自觉应用电子商务,还是习惯沿用传统的坐等上门客、依靠老客户赢得“回头客”、参加产品交易会、让业务员面对面推销等传统营销方式。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把建立网店同电子商务画等号,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上网,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借以宣传企业形象,并未根本上认识到电子商务会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是赶时髦,实际意义并不大。为促使电子商务发展驶上快车道,解放思想“总开关”非常重要,而培训不仅可以给广大企业主打开视野,获取更多的商业资讯,更可以思想上解雇认识问题,让广大中小企业家跟上时代变化和电子商务发展。

1.2 强化电商培训是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电子商务人才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门人员。不少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特别是营销手段会带来革命性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想从外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而忽视对企业员工的电商知识充电。目前,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加上电商领域涉及面广、细分化程度高等因素影响,造成电商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导致企业缺乏相关经验,没有充分体现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不同程度上限制着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3 强化电商培训是解决信心不足、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路径

义乌市80%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由于电商创业在软硬件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不一定能立马产生效益,尤其是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所以,在面对电商发展的新机会时,部分中小企业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主在发展初始阶段,在资金、设施等基础保障上都比不过大企业,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很容易被挤压。所以,在电商发展中长期的思考和规划,缺乏发展后劲,这些也给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障碍。通过电商培训,可以给全市各中小企业带去人员、经验和技术,增加发展的机会,减少探索的弯路,增强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在面上营造电商创业的浓厚氛围。

2 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探索实践

探索电商人才培训是助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一个创新之举,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烙有显著的义乌特征。这项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照搬照抄的模式,需要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摸索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有力推动了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的发展。

2.1 创设网络化组织体系,凝聚培训力量

围绕电子商务发展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加强正面引导,拓宽工作渠道,在氛围营造和区域辐射等方面做文章。召开全市电子商务培训大会,进行电商培训总动员。成立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电商培训工作。各镇街、机关单位成立相应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安排落实联络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培训工作由市财政予以全额经费保障。

2.2 构建分层化教学模式,激活培训功能

确立“分阶段、按层次、立体式、广覆盖”的培训思路,有序开展工作。培训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一是电子商务理念普及培训,主要对象为工业企业、市场和专业街商户业主以及全市干部群众。二是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培训,按“启蒙班”“基础班”“初级提升班”分类授课,开设综合技能提高班培训,按“白班”和“晚班”分时段教学。三是电子商务能力提升培训,不定期举行运营、视觉、数据、客服等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电子商务总裁班等形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化电子商务高级管理和应用人才。

2.3 建立多元化运作机制,提高培训效率

举办中国(义乌)世界电子商务大会和全国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论坛等国际高端电子商务论坛,开展全省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示范培训班、青年电子商务夜校、电商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全社会学习氛围。吸纳引进包括8所高校在内的22家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教学,邀请16名本地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家现身说法。组织189名大学生村官、320名商位管理员分别进驻企业和市场商位,开展电子商务操作技能“一对一”培训。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空中课堂”,组建电子商务培训专家顾问团,成立教学评审小组,负责对各培训机构教学进行指导评审。设立“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建议箱”,开通热线电话,征求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3 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问题反思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电商理念得到普及,电商人才不断增加,广大企业参与电商的激情被点燃,电商在助推义乌转型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调查和走访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3.1 电商人才培训范围仍留有盲区

电商人才培训在市民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但调查发现,知晓度的高低与群体的年龄、身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培训总体方案,市场商户、工业企业是电商培训的重点,因此面向这部分群体的宣传培训力度较大,培训参与度也较高。而商城集团之外的商业服务业、各行业自由职业者群体并未纳入培训工作重点,尽管有关部门适时推出市民公益培训作为补充,但对这部分群体的宣传培训覆盖面仍十分有限。

3.2 电商人才培训模式仍不够精细

从职业技能培训层次来看,先期培训主要以初、中等级低层次的技能培训为主,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进入基础操作技能培训以后,学员满意度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逐步转入专业提升培训阶段后,“小班化”的培训方式以及培训的需求调研,就成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石。但由于受平台规则差异、专业工种多样、学员基础不均、培训师资匮乏、培训教材滞后等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3.3 电商人才培训内容仍有待充实

前一阶段,主要涉及电商理念普及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在技术层面帮助电商从业人员掌握开店流程、产品、网店经营等专业技能。但对课程设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与学员需求契合度不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法规还不完善,在从事电商的人员中普及度较低。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初涉电商人员的网络违法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义乌市作为电商发展全国示范城市,应不断强化电商涉法教育培训,确保电商行业在规范、有序轨道健康发展。

3.4 电商人才培训机制仍需要健全

电商人才培训为期两年,培训达30万人次,经过理念普及、技能培训等环节,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当前电商人才培训依旧由政府主导,属于“填鸭式”的初期培训,由市场主导的,由企业自发的培训机制没有形成,私人定制的培训需求不大,高端专业的机构也不多,电商实战培训氛围还可以更加浓厚。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培育体系作保障,专业人才匮乏仍将会是我市电商发展的最大制约。因此,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培训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的长效机制建立上。

4 提升电商人才培训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电商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畅通生源渠道、搭建培训平台、强化培训管理、促进机制创新,又要充分开发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的组织形式和交易形式。客观地说,电商人才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这项工作仍处于摸索提升阶段,与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和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平台的要求对照,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电商人才培训的下阶段工作应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模式,加强培训行业政策体系建设,推进培训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训供需平台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推动培训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机构品牌化、规模化、个性化发展;注重培训需求导向,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推动紧缺人才培训产业发展;通过展会、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氛围。

4.1 以“三个转移”为方向,调整培训重心,积极寻找培训增长点

实际效果是衡量培训成败的硬杠杆。下一阶段培训工作既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也不是原有培训内容、重新架构培训形式的“冒进”,而应当根据电商业界的发展水平和我市商贸基础的实际需求,适度调整,逐步完善。一是培训重点向高管转移。调研发现,90后已成为电商企业的主流人员,大多都属于一线操作人员。然而,企业的整体经营和发展则被高层管理人员所掌握,因此这部分群体的电商理念亟待根植。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项目制”培训,重点突出电商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设定项目标准后,拟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二是培训形式向一线转移。菜单式的传统培训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培训需求,要及时梳理汇总企业发展应用电商存在的问题,不定时开展企业和机构对接活动,探索组建电商顾问团,组团入驻有需要的企业开展把脉、问诊培训服务。依托国内著名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知名企业建立的培训基地,以板块培训为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企业公司领导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员工回炉轮训机制。三是培训内容向多元化个性化转移。打破单一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束缚,设置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内容,直面实际操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继续创办好电商网络学院、电商大讲堂和电商论坛等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抽调市场监管、科技、人社、司法等部门法律业务科室骨干及电商业内资深人士,组建电商应用法律宣讲团,组织企业主、市场商户开展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学习。打破院校与企业的围墙,发挥院校人力资源优势,以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联合电商应用企业建立见习培养基地,强化学员实习实训和定向培养。

4.2 以“三个体系”为举措,强化激励引导,不断提高培训实效性

激励机制的缺失或缺位,是影响和掣肘培训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性问题。因此,不断规范、适度激励、持续营造,应成为下一阶段工作创新有效举措的关键词。一是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资质管理体系。建立培训机构资质管理机制,严把“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环节,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与项目招投标、政府拨款等挂钩。每年度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审查,出现问题的立即予以整改,情节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销注册。二是探索建立电商人才评价体系。随着电商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电商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与科技创新人才相比,电商人才的评价界定难度较大,一批业绩明显、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还享受不到现有人才优惠政策。要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权重的电子商务实用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对达到一定层次的电商人才给予适当的奖励。三是健全完善电商荣誉体系。要通过评选电子商务示范单位和企业,表彰优秀的蓝领电商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标杆和榜样的引领作用。要加强项目招商宣传推介,开展义乌电子商务城市形象策划,强化“城市、市场、会展、电子商务”四位一体宣传引导,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影响力。

4.3 以“三个机制”为基点,推进培训市场化,不断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初期通过引进培训机构组织培训,以政府统揽培训学员、费用的模式,从实效来看较为合理。但随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模式显然将难以为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培训新体系已是迫在眉睫。一是形成常态化培训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继续强化电商办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考绩作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功能,督促镇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督促镇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形成培训市场化竞争机制。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鼓励电商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做好面向社会的“市场化”培训转型。结合招商办展工作,争取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电商应用发展理念的大型培训机构和行业精英。适当改变政府补贴发放的对象和流程,探索以考促学机制,强化过程监督,提高职业培训效能。通过项目招标、委托等方式,选择优秀的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及机构作为“职业培训包”项目的承担单位。三是形成电商培训合力推进机制。整合工团妇、科协、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训力量,对全市各类人员开展电子商务公益培训。建议成立一批活跃的电商行业协会,与培训机构加强合作。鼓励平台开发商开办如淘宝大学等培训机构,帮助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优先解决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电商人才白皮书》,包含电商紧缺人才需求导向目录和电商行业薪酬指导价等内容。拓展就业空间,畅通就业渠道,让培训的电商人才以企业招聘或人才网推荐等形式实现直接就业上岗。

参考文献:

[1]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47-05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4年末,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 173公里。到2015年前后,我国建成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到2020年前后,我国28个城市共有117条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总长将超过7 400多公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出现大量缺口,范围涵盖融资、组织、设计、建设、监理、供货、运营等多个领域。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各级参建单位和运营单位的人员大多数从事过铁路或市政工程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上马出现人才瓶颈的情况下转行至该领域,虽然有着一定的铁路或市政建设经验,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问题的处理经验。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新的投融资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新的管理模式及技术不断涌现和采用,必要的人才支撑相对匮乏,人才创新驱动明显滞后,制约了行业发展。在此形势下,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磁悬浮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2]。涵盖专业主要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两个大的类别[3],土建类别包括线路、车站、车辆段等建筑;机电设备类别包括:车辆系统,轨道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动力照明、给排水、暖通空调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特点是:技术复杂,接口众多,安全等级高,管理难度大,这对参建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在职培训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不同的培训特征:

1.培训主体需求各不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培训,侧重于咨询培训一体化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能力提升、资格认证的培训;对参与社会竞标的培训,要提供教师、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配套设施等成套服务。

2.专业培训受众对象较小。与铁路行业人力培训由铁路总公司负责全国各路局总体安排不同,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众多,但其培训由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导和实施,落实到单个城市或企业,可组织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人员数量较少。

3.专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比如供电系统受电装置分为接触网和三轨[4]两种形式,安全门门体分全高和半高形式,相同专业也需根据具体线路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教学内容。

4.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师资力量分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虽然规模较大,但发展时间不是很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培训的专业教材较少,且专家队伍分散在各个建设单位,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的分成三类,分别为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分类(见下页表1)、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加单位分类(见下页表2)和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建人员层级特点分类(见下页表3)。

三、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领域的培没有统一主管部门,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需求各不相同,具体课程受众对象较为单一,授课内容深浅程度难以统一、授课师资力量较为分散等情况。因此,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对提高行业人员职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改革发展规划,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起到以下良好作用:(1)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建设;(2)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重点专业、重点人员的选拔体系;(3)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且稳定的培训方案、培训教材和教师队伍;(4)对专业性强且需要持续学习深化的专业领域设计针对性及可持续性的培训课程;(5)开展结合工作岗位特点的课程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人才理念、知识拓展、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技术适应、创新驱动等能力提升训练,完善行业知识结构,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升员工职业发展能力。

四、基于FAST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课程开发研究

1.FAST模型理论分析。FAST课程开发模型[5]是在人力绩效改进技术和邱伟讲师多年企业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有ADDIE模型进行深入和优化,而形成的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品课程开发流程。其方法分为四个步骤:聚焦问题显价值,整合方案重实效,精选教法做引导,优化成果促精品(见下页图1)。

FAST模型在课程开发上有四方面优势:第一,聚焦于企业所发生的绩效问题;第二,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结合,让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更加专注;第三,每个步骤采用流程式模块设计,可由培训师独立完成所有开发任务,也可团队分工完成;第四,多年实践检验,符合企业培训发展需求。

本文提出基于FAST理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调研方法,可以开展全面的需求分析、系统的培训实施跟踪和全过程培训总结及反馈,较好地助力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

2.FAST模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在FAST模型应用中,根据培训的进展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保证课程_发的顺利进行,常用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法、综合观察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第一,访谈法。访谈法在调研工作中,是一种常见的定性调查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新趋势[6]。成功完成一次当面调研访谈需要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分析阶段。访谈法可以充分了解被调研者的需求、困惑和建议,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可以对被调研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这种方法的难点是收集的信息分散,信息整合和分析过程比较复杂,访谈人员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在访谈中,要按照事先准备的事实性问题、需求性问题、结果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和确认性问题来提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总结分析阶段,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归纳总结共性的问题。

访谈法调研效率高,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可以深入了解调研项目在被调研者人群中的影响力。

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量化研究方法,它是通过把标准化的问卷分发或邮寄给有关的人员,然后对问卷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7]。

问卷调查法覆盖范围最为广泛。问卷调查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广泛调查,发现被调研者希望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范围广、实施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问卷调查法很难预期被调查者如何解读设定的问题,回应率可能会比较低,无法获得问卷以外的内容,并且很难在收集信息的同时挖掘解决方案。

第三,焦点小组法。焦点小组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具有代表性的被培训者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法本质是一种引导技术,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8]。焦点小组法可以在收集绩效问题和挖掘问题要因时使用,有助于相同专业的人群达成共识。

焦点小组法特别适合用于收集被培训者的主观偏好、态度、观点、需求等方面的想法,因此可以应用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多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四,其他方法。其他常用的调研方法还有综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等。不过,这些方法适合企业对于员工的调研、评价,并不适合行业服务性质的培训。

五、FAST理论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1.FAST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的应用实例。在城市轨道交通课程开发中,应用FAST理论课程开发模型,成功完成一次课程设计和实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跟进三个阶段,通过当面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权威性人群、代表性人群、特殊性人群和协人群四类人群进行跟踪。该模型的课程开发具体应用如下:(1)准备阶段,主要完成课前调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提出全年培训实施方案前进行,重点对企业上一年度培训情况、培训反馈意见、当前突出问题、技术创新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在一定分析方法的基础提供下一年培训建议;第二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参加培训前进行,对参加培训学员进行访谈,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业务中的重点和难题,梳理汇总后反馈至授课教师,请其在授课中讲授对应策略和具体办法。(2)实施阶段,在教学阶段进行,主要采用当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培训需求,填写调查表,提炼和归纳有效信息和培训建议,反馈有效信息至培训主办单位和授课教师,为后续课程提供优化建议。(3)跟进阶段,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进行,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对前期不确定性问题再次调查。同时,建立专业问题库,将专业问题汇总、整理,提供至被培训单位分析研究。

2.根据FAST理论,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根据FAST理论,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跟进阶段三个部分,模型应用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六、结论

篇5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开启了对外贸人才的巨大需求,与此对应,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解决外贸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本、专科的外贸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并未帮助外贸企业找到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很多外贸专业学生转向其他行业,很多企业选择花更多的钱雇佣有实操经验的老业务员帮助其拓展业务。

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其设立由国家教育部审批,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全国本科层次的独立院校有259所,而其中很大部分设置了经济类专业的一般都会有国际贸易这样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独立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更高,相比正规本科院校又有所差距,而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因此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锁定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独立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对于解决我国外贸人才缺口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和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成功经验,专门探讨提高独立院校培养外贸专业人才的策略。

一、当前独立学院本科外贸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实际间题

在帮助我校外贸专业同学(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就业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首先,目前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本身财力有限,有些老板自己不懂外贸或者是懂外贸但没有时间培训业务员,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很强,而大部分外贸企业却不愿意或无条件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机会。

其次,虽然独立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更高,但是由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更为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课的要求降低,学生都被鼓励去考取更多的专业证书如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将考取某些具体的职业证书作为毕业的前提条件,这就使得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放弃了对于学历的要求,转而寻找大专院校的学生,这使得本科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学生的优势在减小。

再次,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步履较快,实操性课程的比重在加大,但是学生实操能力的提高却有限,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时期内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可见简单地增加实务课程比例并不能增强外贸专业学生的实操技能,反而要在对外贸企业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改善课程安排,通过与企业加大多方面的联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训班项目背景与在我院的实施效果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传统的通过展会或者面对面交谈的贸易洽谈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国际贸易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借力电子商务,根据美国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数据公司的统计,网络贸易额将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将要达到42%。鉴于网络贸易交易金额相对较小,从交易量上来算的话,网络贸易的百分比将会过半。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大的网络科技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网上贸易平台,截至2009年9月,其旗下网站阿里巴巴国际站目前拥有1048万注册用户,122万家企业网站/商浦,收费会员20.3万,全球各个国家都有阿里巴巴国际站的注册会员,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09年10月,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后阿里巴巴将自己对其会员企业的服务延伸到了替企业培养并招聘外贸人才,将自己的经营领域扩展到了培训行业,其设立的“阿里巴巴外贸实训班”经过了在江苏省的试点向全国铺开,目前该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全国已开办了数十个班级,学员反映整体良好。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和中国外贸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阿里巴巴17%的外贸会员企业,因此自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开始了与广东省独立院校的合作,向广大有志于从事夕卜贸行业的待毕业生推行此班。

在业界,该班的设立引起了专业老师的热烈讨论,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通过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阿里巴巴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对未来的实际工作有更深的体会;而另一方面,学校推荐培训班给学生,除了看好阿里巴巴的就业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阿里巴巴的这种纯应用性的教育模式对高校教育的补充左右。为了做好学生就业的工作,我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选择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并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与阿里巴巴合作招生成功并开班的高校,学生培训后全部通过了阿里巴巴的认证考试,大多到阿里巴巴所推荐的就业岗位工作,普遍反响较好。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我也是与阿里巴巴外贸培训合作班的项目负责人,全程跟踪了此班的招生、培训和推荐就业的整个流程,试图以此来思考和审视大学教育中已有的外贸专业培养方式的不足,通过借鉴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有益之处,探讨独立院校培养更具实践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的策略。

三、对当前外贸实务相关课程设置的改进策略

基于对本人在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及对阿里巴巴外贸培训班的了解,现综合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做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及相关 课程的衔接

目前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把外贸实务课放在大二下学期,单证课放于大三上学期,而与两门课程都有很大相关性的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等内容并无专业分工,两门课程的老师对于其中的具体内容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使得学生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零零散散,不全面具体,而这些贸易惯例,是当前国际贸易实操的基础和国际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为外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单证课程以外贸实务课程和专业英语为基础,而一些学校并未开设专门的外贸英语课程,仅仅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并不能满足外贸专业学生制单、处理发盘、询盘以及外贸实际业务的需要。

虽然,单证课与外贸实务课程是作为两门课程,但实务课的各个部分如:合同、保险、运输、结算等内容都包含对于单证的要求,因此或多或少地会被提及,而又不能提及太多,一方面是因为授课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短时间内吸收效果有限;此外还会影响后面单证课程的效果。

针对如上所述的现实情况,建议采取如下策略:第一、将单证、外贸课程合并为一门,分两个学期上课。这样学生可以系统学习外贸中单个流程的全部内容,掌握起来更细致、全面;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外贸专业英语课程或者代替传统的商务英语;第三、可开设单独的“国际贸易惯例”课程做为选修课程,系统讲解外贸领域重要的惯例,以培养学生利用国际法规惯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改进措施

双语教学即运用外语(主要是英iA)教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可以概括为:(1)知识目标,即通过外语的学习增加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2)语言目标,即学生通过对学科专用术语与语句,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的掌握,能够读懂该学科的英文教学资料,进而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的交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3)思维目标,即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能力。养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鉴于国际贸易工作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十分必要,然而双语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大,受到学生英语水平和教材选择的种种限制,例如当前在国内就找不到一本较好的本科级国际贸易的双语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的情况。另外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尤为关键。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国贸专业双语的改革应注重:首先应将双语课置后,学生学过专业英语之后再开设双语课程;其次应注重双语教材体系的开发建设,与其选用汉语教材也不能用不合格的教材,这样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要注重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多提供机会给老师学习交流,多提供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三)增加设置外贸专业电子商务实训课程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外贸方式的极大变革,新条件下的外贸人才是指那些能够很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找 到客户并拿到订单的外贸业务员,能否高效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就是衡量其的一个重要指标了。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班的一个亮点就是结合电子商务平台 的利用,这样就弥补了一般高校教育的一个空缺,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外贸实操能力和就业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增开了“阿里巴巴外贸实训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此课程的优势在于借助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电子商务外贸平台,使学生结合已学的外贸知识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学习客户发掘、在线信息、询盘管理、客户管理等重要技能。学生学过这门课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很好地应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先关课程的积极性,目前该课程正在进行中,学生反响较好。

(四)灵活教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培i)II班的老师上岗前经受过企业专业的培训,老师讲课沿袭了阿里巴巴以往给客户做培训的一种风格,教学气氛相对轻松活跃,老师会采取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安排一些实操竞赛;设置一些奖项来表扬可以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设置一些表演节目的环节甚至通过一些小游戏减轻学生的困乏感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连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评价和讨论的方式互相学习促进等。

虽然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有些剥专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无法复制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人数较多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阿里巴巴外贸班是小班教学(30人左右),教学时间是整天的课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尤为重要。但是如果大学校园的老师能够更多地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适当地选取一些激励措施提高课堂参与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裨益的。

篇6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可以规划为以下部分:装备物流基础理论、管理理论、发展理论研究;装备供应链理论研究;装备物流标准化理论与应用研究;装备物流采购与筹措管理研究;装备物流仓储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运输、配送规划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包装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物流保养理论与技术研究;物流设备技术研究;装备废弃物流研究;战时装备物流仿真评估研究;装备物流信息化技术研究。

三、实验室建设路径

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涉及内容多,建设难度大,要根据建设要求,成立课题组,负责实验室建设的论证、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确保建成高水平实验室。首先,深入相关物流教学、科研院,所和有关物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现代物流前沿技术和实验室建设情况,到军队有关院校和相关研究所等就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学习调研,掌握装备物流工程试验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沿。其次,按照装备物流发展需求和装备保障实际情况,制定试验室建设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第三,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条件,并优化组合现有装备物流科研基础设施,横向联合,聚集优势资源。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采取总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思路,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并重,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统筹结合,区分主次,分期有序完成装备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划设计功能,为系统开展装备物流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等服务。

篇7

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笔者针对船舶行业及地方企业对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在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及与之匹配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共同探讨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2.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

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将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等前沿技术引入培训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对“焊接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对已经建立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调整课程体系。

3.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与行业企业接轨,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严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按照最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职业鉴定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进行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培训教材的开发研讨。

4.建立“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优秀、理论水平高,同时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团队。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训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0%以上,师生比达到1:17。具备智能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的教师至少达到3名,充实高技能人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5.建立“六位一体、校企共享”的培训基地

按照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根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校内实习培训基地现有的基础上,建成集职业素质养成、生产与技术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科研和智能化焊接应用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校企共享的焊接综合培训基地,完善焊条电弧焊培训车间、气体保护焊培训车间、新增智能焊接实训室各一个。

6.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两个结合、四方参与”的多元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体系,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与学员四方共同参与。组建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制定《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等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培训课程评价体系。

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企业支配着广泛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础、最典型的组织单元。依据区域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区域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框架,从而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对流”,齐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提升培训质量。

1.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实现多种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创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使“互联网+教育”应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2016~2017年度,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1个以上的科研课题;将校企合作开发的焊条电弧焊实训、CO2气体保护焊实训、钨极氩弧焊实训、焊接机器人操作等培训主要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动画、视频、考核方案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2017~2018年度,开发新的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2.校企合作共同培训教师,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一方面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办法,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研究,并参与生产操作,同时了解和掌握新设备和新工艺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努力培养满足高职院校教学与培训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采用企业专家“请进来”的办法,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充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请企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来校参与理论教学,指导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将企业生产实际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增加企业人才培训数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大力开展企业职工专业培训,在原有培训能力及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焊接设备使用的培训,提升培训层次,增加区域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数量,提高企业职工整体技术水平。

篇8

——创新人才培训方法。要学习借鉴当今国内外先进的培训经验,不断创新各类人才培训的有效方法:一是注重目标。经过规范的程序确定目标体系。二是注重技术。目标体系确立之后,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技术要领和操作措施,使所有参与培训的机构和人员都能够按照一套完整的、分步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技术要求开展培训工作。三是注重过程。要对实现目标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进行监督。对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技术措施是否得当、组织者和受训者是否满意、资金能否保证等情况,及时分析、调整和改进。四是注重效率。要把培训效率和效益作为对培训流程进行评估和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注重结果。切实通过培训,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和运用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全方位、大视角、深层次、高品位地培训各级各类人才,开拓教育基地。

——创新人才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实际,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优化培训内容,分级分类推进,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认真开展公务员培训。结合实施《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全面开展公务员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门业务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认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采取政策推动、典型带动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各系统主管部门结合行业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认真开展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人才资本的增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条件,增加人才资本的存量,提高人才资本的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靠企业人才培训,要通过培训,造就一大批掌握当今世界最新的企业理念、运营模式、竞争规则、经营之道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健全和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运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外,要适当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管理,制定和执行准入规则,要加强宏观指导,放手微观操作,努力营造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生动局面,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培训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努力构建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的资源整合机制。要更新观念,放开视野,建立开放的人才培训“大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的高等院校,建立政治理论、经济理论、行政管理知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高层次学历(学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训基地,负责实施不同类型的培训任务;充分发挥驻外办事机构的优势,开辟人才培训基地,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培训合作项目,探索省外培训的新形式;与发达地区的施教机构建立长期的人才教育培训联系,开辟大批量培训人才的新渠道。在积极拓展培训基地的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采取挂职锻炼、进修深造、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中选聘教师,构建开放式、高层次的师资库,努力实现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

篇9

二、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现状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当前,石油高校在石油专业人才培养的方面没有明确的定位,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其一,教师团队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前,大部分石油高校的教师都是较为年轻的讲师,基本都是工科院校出身,并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师范专业的学习,而且这些大学教师大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教学,他们对于石油专业的实践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读书时期导师提供的科研课题,缺乏真正的实际的应用能力。这些教师在石油方面的实践知识不具备完整的体系结构,不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系统,使石油专业的理工科的讲师缺乏工科教师应该具有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石油高校给这些教师也提供了例如学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技能等与师范有关的短期培训,但是对于这些具有科研背景的讲师来说,侧重点还是存在偏差,他们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对于石油知识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增强。这说明他们的教学理念还是存在较大问题,科研做得好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大学讲师。在此种情况下,已经严重影响了石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专业的教育质量;其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石油高校的教师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进行单一的专业知识点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训练课程十分有限,石油专业的作业量很少。石油专业实验课的内容经常性地进行简化,缺乏系统性。如今大部分石油专业的讲师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并且经常以科研课题的汇报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使授课内容过于公式化,过于精练,没有充足专业知识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具备正常的结构。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严重阻碍了石油人才的培养;其三,不具备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训环节。石油高校都有石油专业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也是石油专业大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石油高校的实验课程大部分都是对于教学理论进行的验证,这样使实验局限于较强的理论性,不能对石油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实验表达能力的综合教学训练。很多的石油企业由于安全的原因,不能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环境,这会让实习效果没有真正的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不利于应用型石油人才的培养。

第二,石油企业人才培训的现状。石油企业只有经过对于人才的培训,才能提高石油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我国的石油企业以往并没有对石油企业的员工进行过系统的培训。目前我国很多的石油企业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培训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培训的内容非常落后,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培训内容不具备多样性,经常是老生常谈,使石油企业人才的素质无法有效地得到提高。石油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是延用老师进行当面授课的讲课方法,培训的内容还是以教材的理论知识为主,不具备规范、系统的石油人才培训模式。不同的石油企业,不同的石油企业管理者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具有不同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各个企业的发展缺乏均衡性。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石油人才的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石油企业对于人才培训的实效性。石油企业不能对石油人才的培训效果进行准确的评定,不能有效地对受训人员进行成果的标准性转化。受训的员工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好地运用培训的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训的石油企业员工回到企业继续工作时,应该将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目前的工作中,并且可以利用培训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性的问题。但是现今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对此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石油高校对于石油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其一,建立新型教学团队。当今社会的各个学科的研究都不是独立的,所有的学科都是重叠与交叉的。各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学科知识。现在许多不同领域的学科间都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团队间共同合作与研发。建立新型的石油专业教学团队是石油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组建以教学名师为团队核心的高质量教学队伍;建立以本系教授作为主要核心,并且加入石油专业的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实验人员等组成石油教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发挥所有教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为这些精英老师搭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一些经验缺乏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在正式讲课前进行岗前试讲,并对试讲提出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运用水平,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二,创新教学模式。对现有的石油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实施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所授内容进行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进行知识的讲解,并针对讲解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全体性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教学中加重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石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其三,提升实践教学环境。石油专业最重要是实践的教学内容。石油高校可以在校内建立石油专业的生产与实习基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融合。石油高校可以将校内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开放,对于石油高校的全部实验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在校石油专业的学生建立具有开放性特点实验的环境,让石油高校变成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化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教师要辅助学生进行石油专业的各种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成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学生的实践性实验服务。使石油高校的实践教学形成开放的多元化、具有针对性的石油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石油高校要不定期地聘请石油方面的专业人士、学者进行现场的教学指导,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对于创新性的实验操作水平。

第二,石油企业对于石油人才培训的改革与创新。其一,提升培训理念。石油人才是石油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也是石油企业重要的软实力。培训所体现的价值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效果在短期内不能立即显现。现在石油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急于求成,只想看到短期内是否会发生改变。这种心态非常不利于石油人才的培养,会阻碍员工积极上进的脚步。现在的一些石油企业并没有设置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这使培训工作无法见到良好的效果。石油企业应该提升培训理念,并让它达到战略性的标准。企业的各层管理者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石油企业的领导要对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增加对于石油人才的培训经费,确保提升理念的战略构想顺利实施。人才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石油企业也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培训理念,并使此理念成为一个系统化的企业培训体系。石油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企业更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出的员工能够达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石油企业要积极转变培训理念,如果不具备牢固的理念基础,石油企业的培训也有失去了它的意义,也是一种对于培训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要提升培训理念,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其二,对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进行创新。当前各石油企业的培训方法十分陈旧,已经不能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需求。

石油企业应该更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对于石油人才培训教材的编写水平。石油企业的员工因为脱离学校太长时间,已经不能很好的习惯正规的培训方式,如果长时间进行这样的培训,会使员工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后续的培训工作。而且培训的内容多为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员工能真正领悟的东西就更加寥寥无几了。因此为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增强参加培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企业的培训人员应该使用一些新型的培训方法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尽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企业的培训人员要尽量做到简化培训内容。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参与培训的员工。企业培训人员要针对培训员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教学。最大化的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实行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知识竞赛等具有调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充分激发培训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培训热情,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经过这样,员工的培训效果才能够显现。我们的培训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培训人员同时也要重视培训教材的挑选,使培训教材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目前员工的知识水平,让他们的学习能够更加的顺利。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培训人员要侧重它的修改工作,因为很多的专业术语都比较高深,员工不易理解,所以培训人员要对培训教材进行适当的简化与修改。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之后,石油企业员工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三,开展石油企业与石油高校的合作模式。石油高校是石油企业人才的摇篮。

石油高校长期的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使石油企业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石油企业要与石油高校建立长期的培训合作模式,使石油高校能够更好的利用其教育教学的职能,帮助石油企业进行人才的培养,并为石油企业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石油企业可以作为石油高校的培训基地,石油高校可以将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检验的场所设在石油企业,这是实现石油高校实现培养石油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对石油企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方面,企业和高校都要将各自的环境优势和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各自的有利资源进行共享。石油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资源,而石油高校具有潜在教学、师资的资源。双方可以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远程和网络教学,这样石油企业的员工可以在网上接受石油高校教师的在线培训,使培训过程变得更加精简。石油高校的教师可以定期地为石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石油企业为石油高校提供实习与实验的专业化环境。使石油企业和石油高校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协作,实现共赢。四、结束语石油人才培训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能为石油企业储备更具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艳,姜民政,丛蕊,等.面向石油行业的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88-188.

[2]李美艳,雷毅,韩涛,等.石油院校培养创新型焊接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6(102):9-9.

[3]赵提财.石油类高校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改革[J].赤子:上中旬,2015(3):109-109.

篇10

(一)拓宽渠道引进人才

近年来,我市立足“大人才”、“大开发”理念,将人才引进作为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引进域外人才。一是积极引进国内人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多渠道了解外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人才智力信息,利用“海峡两岸科技与人才交流洽谈会”、“半岛城市群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各类人才洽谈会和籍在外地高层次人才资源,通过组织企业参加、、等外地招聘会,为企业人才招聘广告等措施,积极为企业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二是引进国外专家智力。市人社部门组织企业和区域化管理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国专家。近年来,招聘25名硕士研究生到我市卫生系统就业;引进国内专家、学者50人次,外国专家35人次,智力成果20多个,解决生产、科研难题100多个;外贸食品有限公司草莓种植基地被原省人事厅批准为省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成为省级引智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市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能力。

(二)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围绕打造人力资源强市的目标,我市坚持人才优先发展,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推选和考选工作。近年来,我市有7人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7人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评审通过正高级技术职称,25人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被评为市首席技师,12人被评为市首席技师。我市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先后招录332名高校毕业生和14名退役士兵充实到市直事业单位。招考的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7名,本科生270名,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三)多措并举培育人才

在抓好人才引进的同时,我市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一是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加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培训。每年对约800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坚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基础能力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率达到95%以上,每年参加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2000多人。三是坚持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通过现场指导、举办讲座等形式,针对工农业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使技能型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在农村人才和地方特色产业人才培训方面,培训人员在3000人次以上。在优势企业人才培训方面,注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如在酒业集团建立了技师工作站,实现以点带面的人才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认真落实“新技师”培养计划和“金蓝领”培训工程,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2000名。四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训。我市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办学,为我市培养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研究生25人。同时,从村镇、企业选派6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培训了种植、养殖和产品加工技术。

(四)完善政策激励人才

在引进、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完善落实相关政策,以激励人才发挥作用。一是认真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起草了《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意见》。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奖励激励力度。我市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制定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奖励政策,对贡献突出的实行重奖;对技术研发人员,完善科技奖励政策,设“科技成果创新奖”,对发明科技成果的人才实行重奖。同时,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三是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待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两代表一委员”和各类先模人物推荐中,优先推荐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认真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就学、家属就工等实际问题,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才安心创业。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逐步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调整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使我市的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调查发现,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从我市人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及行业分布、地区分布来看,传统型人才较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较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型人才较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够强,服务质量还不够高。一些部门和单位在人才工作中思想还不够解放。四是人才引进难、易流失的现象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三、几点建议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形式,广辟引才渠道,加大对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要充分利用鲁台经贸洽谈会等平台,利用现有的人脉资源优势“以才引才”,利用重点项目、高端科技研发平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广泛联系在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工作、在海外留学、在国家级机关事业单位任职的籍高层次人才,引进他们或通过他们引进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