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路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这些年来,我国铁路行业发展迅速,线路的维修也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线路维修要向着有利于线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研究课题要考虑到线路的合理经济化维修,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困难的课题。
二、铁路线路维修的基本
铁路线路是由路基、道床和轨道等组成,它是一个整体工程结构,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改变或损坏,都将影响整体功能。铁路线路设备常年在大自然中,经受着风雨冻融和列车荷载的作用,轨道几何尺寸不断变化,路基及道床不断产生变形,钢轨、联结零件及轨枕不断磨损,因而使线路设备的技术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线路维修养护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经常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维修质量,才能使列车以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
三、我国铁路线路维修的发展动向
从宏观的角度把线路修理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线路维修工作, 要研究外部条件对系统的联系和制约, 以及系统内部线路维修与轨道结构、管理体制、作业方式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1.强化轨道结构
在一定的运输条件和轨道条件下, 轨道变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目前我国的轨道结构仍然以50kg/m钢轨为主型钢轨, 截至2013年末,50kg/m钢轨占正线延展长度的58.7% ,这种结构不能适应机车轴重2 3t、货车轴重21t、平均货运密度1800万吨・公里/公里的运输条件的需要, 轨道部件折损和结构变形加剧, 无法按正常周期安排修理。
2. 坚持线路修理中的三级修程制度( 大修、中修和维修) 和维修中的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制度。
大修、中修、维修是线路修理中的三个环节, 只有合理适时进行大修和中修, 才有可能合理安排维修工作。大修的任务是彻底消灭线路永久变形, 使大修后的线路质量完全恢复到原有标准或达到更高的标准, 主要内容是全面更换钢轨, 清筛补充道床, 更换失效轨枕等。中修是在两次大修之间消灭线路一定程度积累的永久变形, 主要内容是加强道床、解决道床不洁及厚度不足问题, 同时, 更换失效轨枕。在保证这两种修程周期及质量的基础上, 维修的任务是要维持大修和中修质量。各修程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作业内容, 降低大、中修质量而增加维修工作量, 或以维修手段延长大、中修周期都是不科学的。
线路维修包括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综合维修是在大、中修间或两次中修间按周期、有计划地对线路进行综合性修理, 主要内容是改善轨道弹性, 调整轨道几何尺寸, 整修和更换零部件; 恢复线路的完好技术状态。经常保养是根据线路变化情况, 在全年度和线路全长范围内, 有计划有重点的养护, 以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子均衡状态。临时补修是对突发性的轨道部件折损和几何尺寸超限进行整修, 保证行车平稳和安全。
3.按“ 可靠性” 原理制订计划预防性维修的临界周期。
我国铁路线路维修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解放初期的 “ 事后修” ;50年5代中期开始的一年一遍综合维修的“ 计划预防性维修” ,80年代开始按不同轨道结构, 以累计通过总重密度为依据确定线路综合维修周期的维修改革。不同阶段的维修方针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 对保证行车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宜用现代的技术观点去评价过去的技术决策。
国外线路进行维修的目的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认为线路维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道床弹性; 另一类则认为是消除轨道几何不平顺。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综合维修的重点应该是改善道床弹性, 作业性质和内容介于苏联的起道修和综合维修之间。在一定的轨道类型及运输条件下, 线路变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它
基本上与累计通过总重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因此, 确定线路维修周期应以累计通过总重为坐标, 而不能以时间为坐标。
四、改善维修的技术开发
改变轨道维修中的人工作业, 实现高效、省力的目的。如附图所示。
其中, 可以认为轨道结构革新是最根本的。可是, 在营业线上实现轨道革新需要巨额资金和很长时间, 从合算性观点出发, 其适用范围必须限定。因此, 即使不进行板式轨道那样真正的省力化轨道的革新, 而是通过构件强化、革新等延长维修周期, 将必要的作业量控制在当前可能实现的水平, 也成为重要的课题。可以说, 除了预测运输量极大、难以确保必要维修作业量的进行之外, 在当前阶段后者是更为现实的。
另外, 自动化检查和机械化作业对提高维修水平来说, 也是十分重要的、实质性的研究课题。关于这些问题, 主要工作是作业方式的分析和机械开发研制.可是, 轨道检测理论及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等, 已纳入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应积极开展的课题。其具体内容概要介绍如下:
1.轨道结构的强化和长寿命化
板式轨道作为省力化轨道自开发以来已有四分之一世纪之久, 已被正式用作以新干线为首的新建线路的标准构造。可是, 日本铁路公司占全部线路90 % 依旧是传统的有碴轨道, 今后将这种既有营业线有碴轨道改造为省力化轨道的技术开发, 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这个问题, 可以认为施工效率和成本是目前的关键,基于这一观点今后必须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此外, 虽不是在铺成的路面上或在土路基上铺设板式轨道这种正式的省力化轨道, 一直在进行通过赋予轨道以弹性来减少道床恶化的方法的研究, 尤其近几年来, 有碴弹性轨枕的省力化效果引人注目, 作为有碴轨道较简单的降低维修作业量的轨道已试行铺设。有碴弹性轨枕在降低枕下压力的同时, 还具有在全部频率范围内降低道床振动, 以及防止道床下沉和道碴细粒化的效果。与在高架桥、隧道等刚性路基上采用道碴垫层防止道床恶化的情况不同,有碴弹性轨枕不仅对刚性路基产生效果, 在土路基上也能期望获得一定的降低维修作业量的效果。
2.自动化检查和机械化作业
检查业务在线路业务中所占的比例约30%,与维修业务相同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检查, 以前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依靠人土完成。今后, 为了实现线路维修大幅度省力化的目的, 在重新评价检查项目的同时,实现主要项目的自动化检查很重要。
实现检查业务自动化的重点是, 开发各检查项目相应的传感器技术和对结果判断的评价方式。随着新干线的高速化, 除了需要采用不同于以往所述的新检测技术外, 还从提高检测效率的观点出发, 进行以双转向架高速轨道检测车为首的新的检测方式和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3.轨道维修的系统化
轨道维修业务的大部分是轨道不平顺修理业务, 很早就使用轨道检测车定期检测轨道状态, 在一定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称为近似于状态监视保护的维修体系。
关于维修安排的优先次序和维修工作量, 在缺乏数据根据时, 将调动可能动员的维修劳动力, 对异常值进行优先管理, 或者是根据经验和直觉, 依次分配剩余劳动力。
五、关于高速化技术开发课题的应用
原国铁时代, 由于经营状态的不断恶化、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日增等原因, 新干线和既有线的列车最高速度, 分别在1964年和1965年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停滞不前。直至2009年,东北、上越新干线的最高速度只不过提高到24Okm/h。其间, 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 在以高速化恢复铁路活力方面进行了脚踏实地的技术开发工作。有关铁路高速运行技术,稍有落伍的感觉。但是, 民营化以后, 由于日本铁路公司集团对改善经营状况有很高的积极性, 和1975年以来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技术积累, 铁路高速化的时机终于来到。
1.防止道碴飞散的对策
随新干线高速化产生的严重问题之一, 是列车在降雪期落雪及列车风造成道碴飞散的现象。对前者, 在东海道新干线通车之初即有人指出。近年来由于大幅度提高列车速度, 需要重新考虑万全之策。而对后者, 东北新干线通车之前的综合试验线(小山地区)上的高速试验已确认了这一现象, 但由于东北、上越新干
线通车时将最高速度限制在220km/h,且道碴区间的延长不到全线长度的10%,故问题并未明显表现出来。
其结果, 通过试验弄清了产生道碴滚动的列车速度和碎石形状的关系, 与此同时还弄清了道碴飞散的发生机理。另外, 还结合防止列车落雪造成道碴飞散的措施, 对诸如用塑料网覆盖道碴主要部分的道碴网, 在轨枕中间部位预先设置高背轨枕, 以及促使道床颗粒相互粘合的粘合剂等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虽然分别确认了这些措施的效果, 但各种防治工程的耐久性和降低成本是今后实用化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2.涂油改点油
在高寒地区, 由于冬季道床冻结, 线路动道床作业不能进行, 过去利用这段相对清闲的时间进行螺栓涂油, 无论是多人的“松―涂―紧”流水作业, 还是单人的“松、涂、紧”作业, 都存在着钢轨放缩, 人为造成应力调整, 使轨缝变大、钢轨爬行串动。为克服以上弊端,我们将过去的涂油改为用挤压式油壶在螺栓上点油。改进后, 省工省力, 不会因为松动扣件使线路指标超过规定标准, 也不会造成钢轨爬行串动。因为油虽点在顶端, 但在春夏秋季进行, 太阳一晒油能够渗漏到内部, 同时油在螺母上端能防止螺母上部锈蚀, 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油料。
六、结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线路维修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线路维修的发展方向,为铁路维修专业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提高铁路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鲁希孔、钟国藩 铁路道岔养护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2]何佩瑜、陈汉娥 铁路曲线养护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单招电子线路课程是机电专业中理论综合部分考试所占分数比较多,也是复习难度比较大的一个科目。针对这样的科目,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考纲进行研究,明确考试怎么考、要考什么,进而根据考纲内容,一项一项地复习。
1.精心处理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复习效率,方法有很多,但是就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考纲对教材的内容努力钻研,进而制订出一套既适合考试又适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复杂电路一课时,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是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更是考纲中的重要考点,并且该考点还时常出现在戴维宁定理的相关解题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将所涉及的考点都串联在授课的过程之中。
2.精选练习题,忌重复,忌题海战术
很多教师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就是大搞题海战术。在单招电子线路课程中,最忌讳的就是题海战术。题海战术虽然是一种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但是绝不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题海战术不但是一种效率较低的复习方法,同时还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身体压力,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习该科目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自主性。所以,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精心研究,为学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考试复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复习的心理情况及时调整,并寻求适合学生的方法和策略。
1.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提高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告知学生复习的过程应该是以课本为中心,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认真梳理一遍,对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心存疑虑的地方要及时跟老师沟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细致回顾,教授处理综合问题的技巧。
2.要理解知识,科学记忆
在复习的过程中,难免有很多公式需要学生记忆。对于这些难以记忆的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上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例如电动势、电压等概念,学生就可以将这两个概念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再如正弦交流电路的关系式、计算式等知识,可借助脑海中电压、阻抗、功率三个相似三角形来记忆,形成直观记忆等。理解性记忆能够帮助学生长久记性,也有利于考试答题。
三、加强心理指导,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357-02
1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内容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 RCM),是充分利用设备本身的固有可靠性,在“以预防为主”的计划预防维修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维修思想。该维修思想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影响设备可靠性因素的具体分析和试验,应用逻辑分析决断法,科学地制定维修内容和维修方式,确定出合理的设备维修周期,达到最低的设备全寿命费用并充分利用设备的使用可靠性。其维修思想包含如下内容:第一,设备的固有可靠性是由设备设计和制造决定的。第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设备维修工作。第三,不断收集和分析设备使用中的故障数据。
2 断路器的可靠性指标
2.1 非计划停运系数
UOF=UOHPH×100%
UOH:非计划停运小时;PH:统计期间小时
2.2 强迫停运系数
FOF=FOHPH×100%
FOH:强迫停运小时;PH:统计期间小时
2.3 可用系数
AF=AHPH×100%
AH:可用小时;PH:统计期间小时
2.4 运行系数
SF=SHPH×100%
SH:运行小时;PH:统计期间小时
2.5 非计划停运率
UOR=UOTUY
UOT:非计划停运次数;UY:统计台年数
2.6 平均无故障操作次数
MTBF=TN(次/每非计划停运间隔)
T:操作次数;N:非计划停运间隔数
3 应用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思想,进行SF6断路器检修的实现
3.1 对SF6断路器分类排序确定检修重点
断路器可按照电压等级、操动机构、生产厂家等标准分类。按照可靠性指标统计,可得到各类断路器的可靠性排序,可以作为一项基本的检修优先选择依据。分类是对研究对象初步分解,形成比较具体的研究对象。
(1)按照电压等级分类:在SF6断路器应用在35 KV,110 KV,220 KV二个电压等级上,按电压等级分为3类,用P1,P2,P 3表示。可靠性指标(a,b,c,d…)
[P1]=[a1,b1,c1,d1…];[P2]=[a2,b2,c2,d2…];[P3]=[a3,b3,c3,d3…]
通过计算[P1]-[P2],[P1]-[P3],[P2]-[P3]初步确定三个电压等级的SF6断路器可靠性排序,进而确定检修重点应放在哪个电压等级的设备上。
(2)按照生产厂家分类:在每个电压等级中有若干生产厂家的设备,不同厂家的设备质量不同,具有不同的固有可靠性,每个电压等级的设备按照厂家可分为若干类Q1,Q2,Q3,Q4…用同上的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生产厂家设备的可靠性排序,确定关注的设备。
(3)按照操动机构类型分类:SF6断路器操动机构是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故障率最高的部分之一。SF6断路器常用的操动机构有弹簧机构、液压机构、气动机构。分为三类,用I1,I2,I3表示。用同上的方法,可以确定不同操动机构的可靠性排序。
3.2 断路器故障模式分析
故障模式分析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基础,维修的目标是针对设备功能故障判定的,维修是为了处置故障模式,以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
(1)操作机构(含传动部分)故障:操作机构类型主要有弹簧机构和液压设备。气体机构应用的不多,永磁机构是近年才发展应用的,但为数也不多。从近年来的运行情况来看,液压机构的缺陷和故障率最高,弹簧机构故障率相对最少。而从计划检修的工作量、检修所耗的工时来看,液压机构最多,弹簧机构最少。近年来在1l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断路器中,弹簧机构已逐步取代了电磁机构而大量应用,取代了许多液压机构,因其少维修和无泄漏而受检修、运行人员欢迎。
(2)断路器本体的设备故障:本体设备故障主要包括瓷瓶损坏,连接部位松动,零部件损坏和异物卡涩等,安装检修质量差,各零部件有错装、漏装现象。如逆止阀、安全阀片、锁紧螺母等少装或错装或安装不到位,内部严重不清洁,有异物未清除等,断路器的零件质量不良,如瓷瓶强度不够,密封圈质量差,套管绝缘劣化,铸件不合格等。
(3)绝缘故障可分为内绝缘故障和外绝缘故障:其中内绝缘故障危害一般较外绝缘故障更大。内绝缘故障主要是由套管和电流互感器因进水受潮、油质劣化、油量不足,裂纹、受损、主绝缘下降等原因造成故障。外绝缘故障主要是因瓷瓶污秽,泄漏距离较短,使断路器在内、外过电压下发生闪络、放电、爆炸的事故。
(4)开断和关合性能发生故障:在电网运行中可靠完成开断、关合任务是断路器的重要的工作性能,是断路器在运行中最严酷的考验。该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断路器有明显的设备缺陷,如机构的分合闸速度和时间严重不符要求,灭弧室装配质量出现问题及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等造成断路器开断容量远低于铭牌参数值。
(5)导电性能不良发生故障:因导电性能不良在正常运行负载下,断路器出现发热异常。其主要原因是装配、检修过程中工艺不正确,造成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接触压力不足或接触面积太小或接触处螺钉松动,软连接折断等设备上的原因造成的。但总的来说由于实际负载一般远低于其额定工作负载,而且在工艺要求上容易得到保证和控制,故其故障比例较少。
4 断路器维修方式的选择
4.1 可靠性维修的方式
(1)事后维修方式:事后维修方式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去进行维修,使出现故障的设备恢复正常功能的一种维修方式。
(2)定期预防性维修方式:根据经验及设备的故障统计数据,规定每隔一段确定的时间对设备进行一次计划性的维修,而在规定时间前发生的故障,则进行事后维修。
(3)视情维修方式(或叫定期检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得到设备的状态,并以此来确定维修时机。
(4)监控维修方式(或叫在线监测):通过监控,监测系统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连续监控,直到发现设备某种故障征兆的时候,才进行维修。
4.2 确定维修方式的逻辑分析决策法
一般确定维修方式可采用如下图1所示的逻辑分析决策法.根据设备的故障统计数据,确定设备故障的性质,明确是偶然性故障还是耗损型故障。采用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方法,确定机械零部件的故障是否会引起其他故障及安全性、环境性影响后果。根据设备故障发生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情况,确定采用哪种最经济的维修方式。分析设备故障对设备使用可靠性的影响情况。分析设备的可维修性和可监测性,根据设备结构复杂性、使用可靠性和维修方式的选择原则,确定出具体的维修方式。
图1 确定维修方式的逻辑分析决策法
5 确定维修级别
现行的维修级别主要有临修、小修、大修三种。临修针对的是随机故障的事后维修,目的是尽快恢复送电,一般工作量不大。小修一般指不需要解体的计划性维修,以试验、检察、清理、为主,或更换单一简单部件。大修指需要大量解体检修、更换零件的计划性维修方式,单位工作量大,停电时间长,检修彻底。现在的SF6断路器一般都按免维护设计,可维修性差,但可靠性也相对较高。日常维护以检查、清扫为主。主要故障发生于电气回路上,机械部分的故障很少。小修工作主要针对控制回路和SF6气体管理。大修工作主要针对灭弧室,由于检修条件限制,难于在现场开展,多依赖于返厂大修。断路器的维修方式与维修级别一般遵从下表1: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状态量都可以找到监测的方法,使得断路器的大部分故障模式处于可监测状态。积极使用状态检测方法,应用视情维修,是发展的趋势。这为提高设备使用可靠性,提前消除隐患,减少停电时间,提高检修计划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仕义.电力设备可靠性维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吴波,黎明发.机械系统可靠性维修及决策模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国电力企业家协会供电分会.变电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2-01
1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本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相互促进的特点存在于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其中,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只有科学的进行营林生产和经营,才能够不断推动我国森林规模的扩大,在这一过程中营林经济效益也将有所增加,为实现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1]。
相反的,如果经济效益成为营林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林业生态将受到严重的忽视,林业发展无法同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营林生产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将是短期的,不仅会严重危害林业生态,还将影响我国的经济效益以及整体的生态平衡。
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实现营林科学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吉林省公主岭二十家子林场为半山区,位于公主岭市南部地区,共拥有4640公顷的林场面积,其中16.65万立方米为活立木蓄积,拥有52.1%的森林覆盖率和2315公顷的林地面积[2]。该林场在发展中,主要生产销售育苗、迹地更新和森林保护,新时期为了相应国家号召,努力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了以下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优化种植产品
吉林省公主岭二十家子林场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地质、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的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对种植的产品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大营林品种市场调研力度,对各种营林品种的优势以及成本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判断,同时针对不同营林品种,有针对性的选择种植技术,确保苗木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为创造更多的营林效益、维护生态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注重产品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是积极展开营林生产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林场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科学的进行市场调查,对板材的市场需求量以及质量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对林木产品进行合理的升级和开发,同时应用先进的技术对其就行精加工,提升林木以及板材的质量,同时通过合理的价格,不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
例如,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的林业资源产生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林场经营过程中,就必须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确保制造出来的筷子具有较强的环保性和重复利用的功能,从而为林业资源的节约做出重要的贡献。
2.2 健全法律法规
长久以来,我国在发展中,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发展都存在不健康的特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具有紧密的联系。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来实施监督职能,各种肆意放牧、乱砍乱伐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林木资源,导致林木资源利用率下降,在破坏了林业生态的基础上,还给国家长久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4]。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在积极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通过严格的法律,不断提升相关林业工作人员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工作中来,为节约林业资源、加大环境 保护力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相关林场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培训,促使其不断的提升林业种植的专业技能,并对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在全身心投入到林场经营当中的过程中,更加合理的保护林业资源,为我国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合理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上目标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实现。
在对林业资源保护、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进行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还应当促使其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从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法律法规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在积极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合理的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更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我国各个地区林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肆意放牧和滥砍乱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惩罚和治理力度,并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才能够为林场和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丽娟,万志芳.基于DEA方法的黑龙江森工林区营林生产效率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2013(4):329-334.
1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 这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国家科委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各部门科技发展规则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在情报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同类研究单位,以及向专家的调研,综合分析,组织论证,并进行综合研究和平衡后,而编制的攻关项目计划。这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国务 院批准后,提交人大通过而下达实施,这类课题,如“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此外,各部门的课题仍然需要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组织论证方式,确定各部门的重点课题,便于有关单位投标竞争。
个人选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就应该提出问题,捕捉联想,形成一种意念;随之查阅文献,建立假说,选择科学手段来证实假说。这样在有了科学的假说、证实假说的手段、合理的构思,再用确切的文字表达主体来确定课题,这就是个人选题、立题的基本过程。在确定选题以后,准备申报标书之前,为了增加获准的机会,应该初步写一份意向书,在本科室有关人员之间进行讨论,论证本课题的科学性以及证实假说的手段是否恰当,这样有利于标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一些临床科技工作者,自选课题后,查阅资料闭门造车埋头书写标书,既不想找上级讨论,更不愿在科室集体讨论,自以为标书一定合格。这类的标书上报,很多是不合格的,甚至连院部的评审都不能过关,当然更不可能得到资助,这样的标书上报,很多是不合格的,甚至连院部的评审都不能过关,当然更不可能得到资助,这样就会影响申请者的积极性。因此,个人选题进行论证是非常必要的,应集思广益,使标书更趋完善,这是申请过程中不宜忽视的问题。
(二)具体措施的选择
临床科研选题途径有投标、接受委托和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自选题目,不论是哪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应注重下面的具体措施。
1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后,竞争体制引入科技管理。国家攻关项目、部门重点科研项目和基金项目,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所选择的科研课题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中标,从而得到科研经费的资助。为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办法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努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形成“拳头”课题。各地、各部门情况不同,科技人员素质也不一致,总之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在全国或全省,如果把各方面的优势都集中起来,肯定会形成很强的科研力量。就单位而言,如能组合各科室的优势,进行课题协作,也会形成强有力的科研队伍。
充分利用、人力物力临床医学选择课题,要遵循卫生事业及经济建设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超出经济力量所允许的限度。我国卫生事业经费一般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6% ,而医学方面的科研经费仅占卫生事业费的 3%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较低,因此用于医学研究经费绝对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为悬殊。而且近几年内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绝对不能把课题搞得太大,内容太分散;必须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出成果、出人才。
3 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开发研究 临床医学是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一门科学,这就注定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必须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科学依据,没有相当的基础研究力量和成果,应用研究也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在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基础科研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开发越来越得到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今后还需加强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特别是省市以下科研机构,主要应当搞好成果推广应用和开发研究。从全国来讲,科研课题经费比例卫生部要求基础研究占 15% ! % ,应用研究占 65% ! 5% ,开发研究占 1% ! 15% .
4 分层次找目标、避免低水平重复我国的经济建设以计划管理为主,反映到科技政策上,也是以计划管理为主。从国家级科研课题、卫生部招标课题、卫生厅申报课题,各有不同层次。每位医药卫生科技人员,固然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要评估自己的科研水平与技术力量,申报力所能及的课题,应以地区或国内先进水平为起点,开展研究工作,避免同类工作低水平的重复。
(三)申报标书的途径 标书是课题基金的申请书,因此要按照国家部门的要求,确定课题,填报申请书,按照自己的实力,向不同层次的部门申请。由于投标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因而在希望成功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接受可能失败的局面。申报的途径,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1 国家级科研课题 主要分四个层次。国家和各部门分不同层次,开辟了许多资助科研课题的渠道,其中与医药卫生关系比较密切有下列几种。
(1) 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每 5年为一阶段,如“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其中医学部门为国家医学科技攻关计划,由卫生部主持实施,分解出课题或子课题、招标范围、招标内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科技人员可参照《招标指南》,结合自己进行的科研工作,选择投标课题,投报标书
()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为了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中先进技术,国家安排了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其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活性物质、单克隆抗体、肿瘤的基因治疗等。这些项目国内能够承担的单位
不多,招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宜面向社会。国家计划的攻关项目或高科技计划,多属于指令性计划下达的科研任务,即通过政府文件下达的计划,要求承担单位和参加研究的科技人员,都要全力以赴,完成这项特殊的国家级科研任务。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该基金在临床医学上主要资助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印发《项目指南》,供申请者投标时选择课题。该基金资助的范围相当广泛,此外,还有鼓励研究领域。故拟申报基金者,每年都要关注《项目指南》,一般在年底发出,于次年第一季度各单位申报完毕,一旦被批准,资助额度相当可观。
(4)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为了配合博士生培养,国家教委设立该项基金,资助部分医科大学博士点导师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博士的科研、教学质量。招标时虽有招标通知,但并没有具体课题,只规定申报大学的课题限额数及经费额度,有关单位可根据招标通知要求,进行申报。
部、省级科研课题基金
(1) 卫生部医学科研基金为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医学科学水平,面向全国医药卫生部门招标、资助有创造性与开拓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每两年申请一次(双年申报),申报范围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传染及地方病、药物、新技术和新方法、社会医学及软课题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等。目前是各级医学院校及各级医院医学科研经费资助的主要渠道,因而凡具有科研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应结合自己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投标途径,选择适合的科研课题。
() 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 各省卫生厅,每两年也有招标通知,根据各省特点制定相应内容,提供省内各医学院校或医院申请,虽然资助额度不高,但足以作为苗圃工作,奠定科研基地,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青年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及部分省市都建立了有关的医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范围是 35岁以下的医学青年科技工作者。目的是发现、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思维体系,促进他们尽快成才,给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招标时发招标通知,同时还公布招标课题和范围。
(4) 省科委科研课题基金 各省科委不同时期有重点不同的课题,包括理、工、农、医各项课题,科技工作者应在招标时,向科委了解有无适合本人研究性质的课题,以便按时投标申请。
3 地区及市级科研课题基金地区及市卫生局根据当地财经预算情况,多数均有一部分资金提供科研基金,所属地区医院或市级医院科技人员,每两年可向有关当局咨询科研课题基金招标情况,由于范围较小,竞争性也比较小一些。因此,估计申请省级课题基金水平不足者,不妨转向地区或市内申请,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来源。
以上是申报科研课题基金的不同渠道,青年科技工作者,应通过不同层次进行申请,不能因为一两次投标失利而丧失信心,要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本”,要不断创造科研条件,写好标书,不断争取科研课题经费。
(四)可行性的评估 我们对申报课题的可行性评估时,既要考虑到课题本身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还要考虑到申请者的研究能力与基础设施,评估时要依照下列几个条件,作好综合分析。
1 立题的科学性 首先要看申请者立题的科学依据,对国内、外情况分析及掌握国内、外动态是否十分清楚,以及该项课题研究目的及其科学意义是否十分明确。科研课题的提出如缺乏科学性或者立题依据不充分,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也更谈不到可行性的问题。
研究水平的估计申请者在文献复习以后,对国内、外研究水平应有明确的分析与了解。结合自己所提出的课题,可以看出是否达到国际水平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无创新之处,与国内其他单位研究的重复性是否过多。如果一个课题有创新特点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就可增加在申请科研基金中的竞争性。要是一个课题与他人重复较多,没有新的见解,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在评审中就完全失去了竞争性。因此,对自己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水平的比较,在可行性的评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在计划书中的实施方案必须要明确、具体,然后在方案实施中的技术路线也要清楚,这样就可评估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有部分申请书的实施方案,只提了一些实验技术的名称,如 PCR、斑点杂交、Suhen 印迹杂交、DNA分析、基因克隆等,而在其后面缺乏具体内容,这样会使评审者认为申请人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实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就这会降低可行性的评估。
4 经费预算及标本数量经费是进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完成标书中的实施方案必需有确切的经费预算,而且要符合招标单位的额度要求,经费估算过高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再者,样本数量也需要作合理的估计,例如,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需 8 例患者,但每月平均能收治 5! 6例,要想一年内完成该项研究工作可行性就成了问题,这就需要申请者延长研究时间或与他院协作进行研究来完成这项任务。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LUO Chai-qin,CHEN Yan,ZHANG Zhi-jian,et 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35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 hospital.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in 102 research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from 2002-2006, to assess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conditions for experiment,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the funds and incentive system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letive rates of research projects. These factors originate from three aspects on researchers, scientific reach administration section of hospit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Conclusio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such as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etter lab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 time for researchers, creating attra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s,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dminist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raising more research funds from various sources, rational monitoring the expenditure of the research funds, enhancing the ethic censoring on sci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 on.
【Key words】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Completive rate;Influencing factor;Countermeasure of administration
科研课题结题率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标志之一,按时结题验收则成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我院是福建省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有一支较为庞大且快速发展的科研队伍。1996~2006年期间每年立项的科研课题大约为20~90项,平均57项,其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计划课题,其中有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其他省部级、厅级、医科大学等部门资助的科研课题,以及由医院基金资助扶植的项目。我院的科研课题按时结题率(不包括院级资助的B类课题) 2003年为90.91%,2004年为73.1%,2005年为82.61%, 2006年为89.29%。2003~2006年的平均课题结题率为83.97%,离科研管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分析影响按时结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科研课题的结题率,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按时结题是以研究者在科研课题合同的研究期限内完成科研任务,并提交合格的结题材料为准。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承担过科研课题的医务人员共138人,除因出国、下乡、退休、调离人员外,其中可进行问卷的102人。自制问卷表,内容主要包括结题情况、研究时间、研究设施、经费、协作等共设了32个问题,先对8名专家进行预调查,征求专家对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后,再修正调查表,调查表采用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结果统计以构成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发出问卷102人,收回有99人,收回率97%。具体结果如下。
2.1 结题情况 调查对象中课题未按时结题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30%。其中,因研究未完成的占11.11%,因材料和论文未整理的占9.09%,其他原因10%。
2.2 时间因素 92.93%科研人员主要依靠业余时间完成科研,有31.31%的研究人员认为研究时间不足;有部分人认为科研结果已被他人抢先或重复他人的研究。
2.3 实验条件 大多数人认为本单位实验条件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半数人因实验条件影响课题的进展。
2.4 经费问题 82.83%研究人员认为上级经费下拨滞后,11.11%人认为经费滞后或管理问题影响课题的进展。另外,课题经费预算不合理的占49.5%,其中经费不足占49.5%,经费有剩余的占3.03%。
2.5 协作情况 77.8%的科研涉及协作,16.6%因协作问题影响课题进展。
2.6 其他因素 ①有半数以上人认为是因申请课题时对研究条件与困难估计不足,而导致不能如期结题;②因研究成员变动、负责人外出进修学习或试剂材料购买出现问题,也影响了课题进展;③对医院奖惩制度认为奖惩合理的占33.33%,没感觉者占42.42%,觉得奖励较同行低的为20.20%,还有1.01%认为奖励较同行高。
3 讨论与建议
综上调查结果,影响课题进展的因素主要有科研时间,科研条件,科研设计、经费、科研协作和激励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有来自研究者、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主管部门3个层面的原因。
3.1 研究者层面
3.1.1 科研时间紧缺问题显凸 科研时间是科研活动的重要条件。医院的性质决定了承担科研课题的人员同时肩负着临床、科研、教学多重任务,相当部分人员还兼管理任务,使得大多数人员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做科研的,调查中65.66%科研人员认为无多余精力搞科研。因此承担科研项目单位提供给研究人员适当的脱产研究时间是必要的。我院2006年开始实施了承担国家、部级和省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享有脱产完成科研项目的待遇(科研假),科研假期为项目合同预算投入时间的1/2,脱产期间视同在岗,大大缓解了医务人员因科研时间不足造成的压力,也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3.1.2 经费预算不合理 ①经费不足。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课题的进展,研究者在申报课题时要认真根据科研课题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申报项目,使支持的经费强度、项目的性质及其他要求与课题相符。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是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本着“政府投入为主, 单位自筹为辅,争取企业适当赞助”的原则,除上级科研项目拨款和本单位配套的经费外,如自筹资金、争取赞助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协作的资助等来弥补经费不足。但目前科研经费来源大部分为上级拨款的纵向来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医院可出台相应的办法,在严格防范商业贿赂的措施下,大力支持横向的科研经费来源。②课题经费过剩时有存在。一方面由于下拨经费滞后,先启用了其他费用,结题时造成经费过多的剩余;另一方面反映出课题计划和预算有缺陷,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同样不符合结题的要求。③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研究者使用其他课题经费作为启动经费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但给结题时的经费决算带来困难。可从个人或单位先预支、主管部门加快经费下拨的办法来协同解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问题。④科研人员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知识。组织专题讲座,做好财务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的宣传工作,使科研人员掌握经费预算和使用的正确方法;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经费预算的形式审核、把关以及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
3.1.3 课题研究的困难估计不足,项目合同预期目标制定过高 缺乏相关研究背景,申请时没有一定的预实验来支持申报项目,造成对课题困难估计不足;合同的成果提供形式过高,导致不能完成合同任务。因此课题设计时研究方法先进、可行,技术路线清晰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队伍、研究基础与研究条件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保证。重视课题论证,查新是保证课题的创新、避免重复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经常存在先写完标书才有查新报告,造成来不得及修订研究方案。课题组研究成员结构应合理,配备符合实现课题目标要求的人员,不能只为了尊敬老同志、高职称人员过多或挂“人情”成员,使得实际研究工作人员不足,而影响课题的进展。
3.1.4 研究期间成员的变动也不同程度影响课题研究的进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因进修、调动、出国、攻读学位、下乡等原因,造成课题研究无法按计划进行,以至不能如期结题。除了医院应对有对科研项目在身的医务人员的出国、进修、调动、攻读学位、下乡等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外,申报者在申报前也应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审核,确保能完成课题任务,最好备有应急预案。
3.1.5 少数科研人员科研态度存在偏差 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科研课题立项成为职称评聘考核的硬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但有些人员申请课题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评聘职称硬件的需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一旦晋级职称成功后,便将课题研究抛到一边,转为被动的延期完成,甚至不完成。因此要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才能保证项目合同的高质量完成。
3.2 管理部门层面 主要指科研依托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的管理部门。
3.2.1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刻不容缓 科研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培养具备有创新意识、创新管理能力和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迫在眉睫。科研管理人员应能熟悉和掌握国家科技法规政策及管理办法,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科研动态,有收集科研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咨询指导的能力;具有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有良好职业道德,求真务实、公正严谨、无私奉献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精神,主动服务的工作态度;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英语水平,才能有效发挥科研管理的职能。所以有关部门也应适当提供管理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和更新知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3.2.2 加强医院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平台建设,为科研提供环境保证 ①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老化、落后的设备,改善科研环境。在医院医疗任务重、科研经费少的情况下,应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采取横向合作,解决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及医院自身科研人员的培养。医院往往忽视实验室技师的培养,实验员大多由非专业人员替代,临床医务人员在课题立项后要靠自己摸索学习,去掌握有关操作技术,既消耗了时间,又不能保证质量。医院培养与引进技能娴熟、有上进心、不断更新知识的合格实验室技师是必要的。专业技师可通过实验前对实验人员的岗前教育,实验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发挥对非实验室人员的传帮带的作用,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②开展定题服务。定题服务(SDI)是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进行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提供利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1]。医院的图书馆人员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服务至上为宗旨,主动开展定题服务,发挥医院图书信息的作用,使科研人员更好在申请课题前做好情报调研,在科研过程中抓住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跟踪掌握发展动态,使课题组研究人员把握方向,以便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2.3 加强科研过程管理 科研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要以人为本,抓好课题的执行、指导和控制,建立与科研人员协调、服务、保障的关系[2]。①领导重视,完善科研目标管理。倡导科技兴院,推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医院在制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科研管理责任制,有科研过程管理的规定和措施,使科研指标和临床其他指标携手并进;②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除了按上级部门要求,定期提交课题执行情况表外,更重要的要检查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③重大课题应定期组织协调会,由课题负责人、专家、主管和管理部门有关人员参与,讨论存在问题,跟踪执行情况,落实课题计划。
3.2.4 加强科研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和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 ①加强课题申请书的形式审核。规范的形式审核标准与程序,对课题起到正确的导向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在提交申请书前,应严格审核,尤其对初次申报者给予耐心的指导。②临床科研的伦理审查。医学科学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从项目设计开始就可能涉及到有关医学伦理学原则问题。2007年卫生部关于印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中规定,除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2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只要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性应用的活动须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进行审查。科研人员必须知晓规定的伦理原则,研究方案应符合伦理审查要求,避免因伦理问题导致课题的终止。
3.2.5 发挥管理协调职能,解决科研协作困难 协作困难也是课题实施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随着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临床、医技、基础等多学科合作,当前跨学科、跨地区、甚至跨国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加,协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以有利于协作困难问题的解决。
3.2.6 健全激励与制约机制 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已起到了肯定的作用,随着科研人员价值观发生变化,激励更热衷与职称晋升、学术地位、长远事业目标相联系,但利弊共存。因此制约机制不可忽视,如对科研量化考评结果的公布;对无特殊原因未按时完成科研合同计划者冻结经费、通报批评;限制其他课题申报等措施,可遏止不良现象发生,并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3 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层面
3.3.1 解决经费滞后的问题 主管部门经费下拨滞后较为普遍,是研究者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如何简化经费下拨程序,加快工作效率,缩短下拨时间,应是今后的工作目标。虽然推迟合同中课题进度时间,可以缓解经费的问题,但易延误科研时机。承担单位及个人从其他渠道解决启动资金仍是可取的互补方式。
3.3.2 把握国家科技方针路线,提供政策性指导 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结合地方科研资助情况,给予下级科研管理部门政策性指导,使管理人员更好地贯彻落实,让研究者的研究更具有方向性。
3.3.3 完善项目立项竞标规范,提高中标课题质量 科研课题的评审,成为科研单位、个人关注的焦点和敏感的问题。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真正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可提高中标项目的质量。监督科研计划合同的实施,对实施情况和后期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合同的履行和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
3.3.4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甘做“人民的公仆” 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应以人民的公仆的要求鞭策自己,认真履行工作职能,避免作风,加强与基层科研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联系沟通,主动服务,营造一个有利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科研和管理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晓英,王盛,王洁利,等.医院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58-59.
2 杨文艳,李博欣 ,孙洪范.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思考。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39-341.
On the Apply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Management of Science Project in Research Institute
Lan Wang, Xiaofeng LIU, Shuwen GUO
(Weapon Industry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Xi'an City, Shaanxi 710065)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factors measuring popularity of an institut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r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an important work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organize declare project and carry out research.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projects,extensive knowledge and high risks,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earch projects,must take the appropriat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research tasks on time with high quality.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Knowledge areas, Management
目前在一些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类似问题,如项目研究范畴雷同,经费核算不准,过程控制不够及时,评价验收不规范,技术推广滞后或者未推广等问题,结果造成很大浪费[1];再加上科研管理涉及知识领域广、受控因素多、工作量大,这一切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项目管理的手段,使科研项目的管理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既出人才和成果,又创效益。
1 科研项目管理新特点
项目管理体系包含对进度、范围、质量、资金、人力资源、采购、风险、沟通、整体等九大管理领域,其中前四项属主体领域范畴,最后一项属综合管理,其余四项属辅助领域范畴[2]。就科研所科研课题管理而言,其内容涵盖一般项目管理框架外,还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1 创新性
创新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产品。科研项目创新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新发现,体现出对新知识体系的贡献,即基础性研究,也可以表现为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体现出技术的先进性和潜在的效益,即开发研究。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创新是各类创新的源头,那么科研管理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为使创新在复杂的智力系统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往往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灵活的反应机制,服务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创新,即在课题管理中,找寻一种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管理组织方式,将课题研究思维模式转化为创新性的课题管理思维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从理念上和行动上增强对课题管理的成功标准把握。因此科研管理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1.2 知识性
科研所科研项目组研究成员是知识密集型群体,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知识产品,因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升其开发创新能力、转变和创新其管理思路及管理方式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在对项目组织所拥有的和能接触到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提取、判识、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就是科研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1.3 不确定性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是辨识风险,查找它们的来源信息,一般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对内部成员有效沟通失败,成本预测不全面,项目进度把握欠佳、评价体系不完整等;外部信息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前景瞻望不深远,市场预测偏移,外部因素干扰等。当获取信息渠道不通畅时,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随之增加,当信息能够充分获取时,未知因素减少,风险概率随之降低。针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采用量化的方法评估风险,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或者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综合研究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建模,进行技术风险评估和市场风险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2.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既然科研课题管理有自身特点,属于一个特殊的管理范畴,那么从项目前期准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评价结题到成果转化等各阶段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使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以下从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申报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全过程管理。
2.1申报准备阶段,强化长期科研的意识,为申报课题做铺垫
在项目申报通知前,一方面积极组织讲座及交流会,聘请有科研经验的专家讲解和宣传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增强职工和科研人员科研信心,发扬雷厉风行、协作配合的科研作风,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以此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将来项目申报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提前开展系统论证和大体设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一个无结束的过程,一般项目从组织申报到上报申报材料往往半个月,仅依靠这么短的时间准备科研项目的申报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申报者在了解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时间的前提下,有一个长期的科研申报准备,需要从事科研的人员具有“长期科研”意识;最后在制度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在配套经费、试验设备、办公环境、成果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引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
2.2申报立项阶段,切实组织好科研选题和队伍组建工作
申报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以往的的课题申报过程中,由于选题不当或填报表格时,没有认真研读吃透通知精神,导致申报的课题偏题、课题重点不够突出、研究思路不明晰、项目目标不明确等失误,导致申报的项目中标率偏低。因此该阶段须做好:
第一,选好课题,严把申报质量关和遴选关。科研管理部门接到申报通知后,要及时有力地进行动员,鼓励生产人员及科研人员认真填写科研申请书。申请书是专家评审时的唯一依据,填写申请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能否申报成功,这其中题目重要性可以达到50%~80%,所以说题目的选定又是重中之重。一个好题目首先要有新意。“新”不可能全新,可以老题新做,也可以“小题大做”,尽量使问题细化,从纵深挖掘,从内涵挖掘;其次要有有价值,能体现某个领域的创新或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最后要有竞争力。总之,选择科研课题既要考虑能够最佳发挥自己具有的知识贮存、知识结构和研究才能,又要遵循可创新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原则。在填报申报表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邀请组织专家评议申请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等,把好选题关、论证关、申报关,确保研究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得当、研究价值高的申请课题预选上报,从一开始就使课题的申报立足于高起点,提高立项成功率。
第二,组建好研究团队。对于一个研究所而言,科研实力的强弱并不是单个学科、单个部门或者单个项目成果的累加。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有意识地引导,首先提倡勇于奉献、热爱集体的精神,其次整合优势,挖掘特色,将科研实力集中到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上来,全局统筹规划,以联合协调的科研格局,协调组织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申报,适时引入“外援”,当然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主体必须是研究所本单位人员,并注意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有机结合,组成多学科的课题组联合攻关,避免个体的、单一学科的、分散的研究活动单打独斗。对于主要参加者人数不应太多,也不要太少,一般依课题的内容选择3~5人较为合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综合研究或应用对策研究,生产部门的人员最好有一些,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题尤其应如此;在成员搭配时,尽可能合理,如分工、专业特长、学科特长等,使科研课题研究在一个团结、和谐、技术过硬的团队中开展。
2.3项目实施阶段,切实做好中期检查及进度、成本、技术统一协调
申报立项获准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给课题组转发科研管理办法,积极抓好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组织落实等科题启动工作。一旦课题研究实施,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地对课题进行查促,避免过程管理失控或者由于管理不规范,致使经费超标和课题延期,出现弄虚作假甚至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科研项目能否按时结题及确保资助效果的关键环节是科学的中期管理工作。
第一,严格执行中期检查。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科研课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定时实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节点进度控制管理。通常科研项目启动后3个月和结束前3个月必须各设定一个节点检查,检查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凡在科研计划书中明确的课题节点任务、目标执行情况应逐一检查,形成节点检查报告,将作为阶段性预算分割、产值分配和考核项目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对项目研究意义、进展程度、研究水平等进行阶段评估与考核,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解决,以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3]。
第二,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的自始至终,是反映项目研究状况最直接的指标,经费管理要实现专款专用,科学地管理。如果经费管理不当,不仅不能够有效约束项目研究人员遵守管理规定,而且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导致课题目标不能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并严格执行,切实发挥经费资助实效,这种在经费使用上先算后花,预先控制,可以有效避免项目超概算严重,对课题研究尤其重要,是科研所项目管理手段中最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手段。
第三,进度、成本、技术管理统一协调。项目进度计划、成本计划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控制结点,在以进度和技术为依据,以实现既定的技术性能、满足客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 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注重预测性,从时间、经费、技术等各方面预判,做好应急预案,解决突发事件;二是注重均衡性,在进度、经费、技术这几个约束因素间寻找平衡,以获得整体上利益最大化;三是利用“矩阵管理”的特点,及时调整项目组,使项目管理在灵活运用人力资源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2.4 项目总结阶段, 做好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申报转化工作[3]
第一,严格执行项目结题验收。科研项目最终形成的是科研成果,按照项目结题程序,认真履行结题验收,既能鉴定项目完成的质量,也能衡量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3],因此科研结题验收对于促进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推动科研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很有意义。一般情况下,在把好项目申报关、中期检查关的前提下,课题研究都可以按时结题。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科研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种材料,并认真初审提供的材料,对已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科研项目,再向立项单位提出结题申请并交结题验收评议组,以便检查验收,通过结题的项目及时移交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注重科研成果申报和转化。科研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项目就此结束,而是项目的另一个新的起点。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科研项目验收后的追踪管理,以此为契机,推动项目成果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加强科研档案归档意识,规范管理,做好备案工作,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将科研项目结题的全部材料整理成册,报送并存档,并提供所有材料的电子版,这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连续性;二是督促课题组在时机成熟时申报鉴定成果,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是指新发明、新产品、新技术转化成成品、样机、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人员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从优化政策环境、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机制等方面,保障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三是抓紧成果的报奖申请,通过科技奖励达到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认可和评价。
3. 结束语
总之,研究所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符合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与国际化、开放型、现代科研院所相适应、充满活力、高效精干的科研管理制度,达到提高科研水平、丰富科研成果、促进人才培养、增加科技收入、实现科技目标,从而整体提升科研所研究实力。在管理中应做到:
3.1针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等特点,实施以柔性管理为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3.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科研人员为原则,开创项目管理新思维。从服务的角度进行过程管理,管理过程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造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使研究所多出成果和多出人才[4]。
参考文献:
[1]徐敏.项目管理在设计院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2):156-158.
1、促进科研管理的规范化
中医药科研现代化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药科研工作的不断加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研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科学化、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对于各单位、各部门科研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科研管理能力,除了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提高管理水平外,相关信息的掌握也非常重要。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有正确获取、利用、评价信息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国内各类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申报、资助情况,了解基金动态,做好上传下达,鼓励、指导中医药科技人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基金项目。
良好的信息服务是促进中医药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信息服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了解、掌握相关部门、行业国内外动态,积极向领导与科研管理部门谏言献策,当好科研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同时要针对管理部门的需求,搭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平台,进行专业软件、数据库的开发研制,使科研课题立项、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分配、科研成果评审等管理更加先进、规范和科学。
2、做好科研项目的检索查新
科研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保证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而医疗工作者要在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其创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项目要有创新性,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不仅要了解本行业、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还要从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获取信息,借鉴其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对项目进行查新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科研人员对科技查新工作不够重视。其实,课题立项前的文献检索查新十分必要,不仅可以防止部分课题申报人员由于时间紧,或专业检索知识的欠缺,对自己所报选题信息掌握不足、了解不够的弊端,而且通过专业信息服务人员对该项目研究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相关文献检索,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对比,提供给用户一些可以参考、借鉴的技术文献,使科研人员能事先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新的创意与想法的产生,从而提高项目的创新能力。
中医药信息服务人员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时与课题负责人沟通,对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检索查新,使科学研究少走弯路,避免科研课题的低水平重复。这对有效利用国家财力资源,对于保证科研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评审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3、进行课题定题跟踪服务
定题跟踪就是围绕科研课题,为科研人员定期提供有关的文献资料,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这项服务对科研课题的开展非常有必要。定题跟踪不是简单的提供文献,而是要求信息服务人员主动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去,经常与课题负责人与科研人员沟通,领会该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了解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文献检索、加工、分析,为课题组提供最新的国内外资讯。该项服务能够及时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差,并充实完善课题的建设内容,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开展。目前国内在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中,文献定题跟踪服务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上,专业的文献定题服务对课题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科技成果只有经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达到真正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医学科学研究现状来看,普遍存在重科研课题的申报,忽略科研成果推广的现象。一些科研人员,因为职称晋升等原因,在课题申报时积极性非常高,而对课题完成后的科研成果转化不够重视,从而影响许多应用开发性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特别是一些技术较先进、较成熟、简便易行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大部分曾获科技成果奖励或申报了专利,已在本单位或本地区推广使用,取得良好效果,但这些科研成果往往由于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而束之高阁。影响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原因,除了个别研究人员认为成果是否转化与己关系不大,积极性不高外,中医药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够完善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除了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还必须加强中医药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创建中医药科研信息服务平台,构筑科研人员与药厂、医院等之间的桥梁,使一些良好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推广应用,服务于临床与新药开发。
5、提供高质量的情报分析
情报是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筛选、整理、分析后,传递给某一特定的主体,辅助人们在解决科研、生产中具体问题时有参考或决策价值的信息。中医药科研的发展,离不开情报信息的获取,所以提供高质量的情报分析也是中医药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医药信息服务人员要针对性的进行国内外相关情报的搜集,并对所搜集的情报进行对比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最新、最及时的专业信息。同时,高质量的情报分析也是领导决策的主要依据。要做好情报分析工作,就意味着信息服务人员要有敏锐的眼光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信息服务人员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对一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要注意搜集、归档、分析、研究,这样才能为领导、不同的研究学科人员提供最新、最及时的信息。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2-02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其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生物学(Biology)是高等学校自然科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针对生物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主要设置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二者均以专业性理论学习为基础,兼顾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本科学习阶段,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验技能良好的专业性人才。随着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对生物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熟练的实验技能和卓越的科研思维。学生科研素养养成、研究能力强化与提升成为当今生物学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任务。
1. 目前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对生物学本科学生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一直是生物学本科生教学的重点。实验教学作为学生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其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学生实验教学这一环节却往往比较薄弱,其仅仅针对最为基础的生物学实验进行简单的传授,学生学到的仅仅局限于已经模式化的常规实验操作,而不能获得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这未能在对学生实践与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微生物的接种培养与革兰氏染色是生物类本科生需要学习的常规操作技术,其能够让学生学习部分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且十分容易掌握。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却未对微生物生长机制与细菌胞壁功能方面的探索进行拓展分析,这也就使学生仅仅学会做基础实验,却没有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思路与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一现象成为生物学本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专业竞赛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强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动手能力、课题设计与执行能力,将有助于增强其科研素质的养成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培养出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优异、专业竞争力强的本科人才。
培养生物学专业本科人才,依赖于高校整体科研水平与科研方向。其中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与竞争力培养过程中,科研课题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科研课题设计主要表现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或竞赛课题设计。各大高校针对本科生科研指导方案各具特色,其主要基于导师指导。但是由于本科生理论课程多、学生自由度大、科研时间较少等原因,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学生培养与指导方案,故只能让学生开展技术路线简单、可实施性强、创新水平低的科研课题。这使得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受到限制,其在各类科技竞赛(如挑战杯等)中竞争力也较为薄弱。
2. 本科生专业科研能力与竞争力提升方案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学生培养方式,开展实际调研,对我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课题设计指导情况进行了解,旨在提高生物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竞赛竞争力,提出以下方案:
2.1 明确专任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职责
目前,我校本科生毕业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导完成。指导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专业科研素质与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教学经历与良好的学术造诣,且熟悉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环节。但在对学生科研课题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仅参与课题布置与论文审阅的过程,对学生整个科研过程的监督力度不足,对其科研方向的引导作用也较为薄弱。而在读研究生在引导本科生整个科研过程中往往扮演主要角色。由于在读研究生专业基本知识与解决方向性问题的能力较为局限,使得其指导的本科生科研工作浅显且缺乏创新性,这就限制了学生科研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进而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竞赛竞争力。因此,明确专任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地位,拟定教师指导过程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全程监督与引导作用,将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人才。
2.2 建立学生科研素质养成方式
优秀的科研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与精湛的专业技术。科研素养的养成是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先决条件,端正的科研态度与良好的实验习惯将极大的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明确指导教师职责的基础上,针对科研分流的本科生应该首先强调科研素质的培养,这对学生科研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拟定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方案
指导方案包括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目标、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等,其可以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指导效果。因此,对学生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前,需要制订较为详细的指导方案。需要兼顾方案执行的过程及需求,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1)指导目标要明晰;2)内容详实可行,具有创新性以及应用或科研价值;3)形式具体,兼顾特色;4)时间安排合理得当。合理的详实的指导方案,可以保证对学生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间接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拓展学生科研眼界,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研究水平,直接促进其专业竞争能力。
2.4 制定一套科研课题创新性考核评价标准
科学课题的创新性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灵魂。具备较强创新性的课题通常能在专业技能或课题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从课题原创性、应用潜力及对后续科研的支撑性等方面拟定科学可行的科研课题创新性评价体系,并主要对课题的创新能力与解决科学问题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估。学生按照指导方案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通过专任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科研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形成自选课题,通过指导教师的专业评估后进行开题,这就从源头上保障了学生科研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选题的创新性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衡量:1)原创性;2)应用性;3)衔接性;4)基础性。而整个创新型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从以下几点考虑:1)所获数据的原创性;2)课题成果的产业应用度;3)成果对后续研究的指导意义;4)成果刊出的期刊级别。对完成的课题进行评估后,推荐创新性强的项目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例如“挑战杯”等),这将有助于提高本专业本科人才在竞赛过程中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高校在强调生物类专业本科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设计环节,采用合理的指导制度与评价标准,将对学生科研素质养成与专业科研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琳, 赵欣平, 王健美, 等.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分制指导老师工作体系建设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3): 225-226.
[2]吕春, 彭博文. 对高校科研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7: 17-19.
1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建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稀缺资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学学科教育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以思想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研究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原理,针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善于发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创新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培养建筑学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创新型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宽阔深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实践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个性品质,三者要有机统一。其中,宽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等工具类相关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专业实践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个性品质是指具有对科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见图1-1。
图1-1 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素质结构1
建筑类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实践是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导师和任课教师是培养建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应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这对于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出于经费等制约,研究生很少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氛围相对封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灌输知识,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学术问题的探寻,难以对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目前高校对建筑类研究生考核形式还主要集中在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等几方面,而对于研究生心理综合素质、实践训练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缺少评价机制。
2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创造三构成理论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阿马比尔(Amabile)教授提出的创造三构成理论较有影响力。他认为,创造三构成理论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Skills)和工作动机。在阿马比尔的创造三构成理论中,专业知识是创造者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而创造技能是开展创造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动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见图2-1。
图2-1 阿马比尔的创造力三构成理论2
2.2 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
在研究生显性培养环节中,课程的设置对研究生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研究生在所修课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其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不同、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不同,其教学内容就会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方法不同也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创造三构成中的专业知识来看,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天赐,而是必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显性培养环节与隐性培养因素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几乎同等重要。导师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是否完成了实践环节,还应该关注其有效性,以明确显性培养环节和隐性培养因素的效果。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创造三构成理论为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3 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
将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可通过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践中整合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由一名学生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研究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实践中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研究新方法、新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途径。导师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将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导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兴趣,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点容易产生创新点,应重点关注。课题应具备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同时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的确立,从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建筑学研究生应熟悉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面对新现实和新课题,能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目光独具,及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总结凝练成学术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使之解决。
3 结语
建筑学研究生应兼具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培养时间中,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传授一整套研究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资料和提高研究技能的要求,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建筑学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中间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师生应该是一种科研伙伴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启发,共同合作,以便顺利完成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丁金华.“五位一体”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J] . 四川建筑, 2015,(2) :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