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优化的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篇1

(一)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构成

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力与物力支出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阐述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为降低整体工程成本,应用供应链预算工具对系统内各关键管理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工作的总称。

区别于现有基于具体造价构成要素孤立地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式,本文将何成旗等(2013)提出的“项目效益管理方圆图”的基本思想引入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工作,从供应链各环节全过程、分层管理的角度将现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具体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决策成本主要是指公司总部在目标市场定位以及平衡供应链各环节相关关系主体的利益关系过程中间接发生的损耗支出,主要由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构成(如非目标客户的流失成本)。其管控效果在集团公司层面综合经营绩效中具体体现。

二是管理成本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以及公司总部在有效整合上游规划设计单位,下游物资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过程中发生的连接整合成本(如物资仓储成本、二次搬运成本、信息维护成本)和关系整合成本(如集团资金、税负以及物资集中采购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管控的效果在核心企业经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三是运营作业成本指供应链内部具体业务循环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相关人力与物力损耗。根据其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区分为合同成本、责任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三部分(运营作业层次相关成本效益关系见表1)。其管控的效果在供应链各环节运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二)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控体系

当前国有电力施工企业多是以各地市供电公司集体产业平台的形式存在,其生产供应网链多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电力施工单位,处于业务上游的物资供应公司、设计与监理单位、成套设备制造商,以及位于业务下游的终端用户三部分组成。赵林度(2007)构建了一个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组件构成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姚建明(2014)提出,公司战略决定其运营战略,而运营战略通过平衡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进而决定企业如何构建和管控运营系统(即“内外部供应链网络”)以及如何管理运营流程(即“供应链物流”)。本文将上述供应链管理框架同电力施工企业低成本战略以及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层次相结合,构建基于成本控制导向的电力工程供应链分层协同管控体系。另外,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管理初级阶段,公司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流等供应链要素整合程度不高的现状,本文仅对电力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股权关系的各个成员之间供应链成本的整合管控进行分析。

1.公司的运营战略是在对当前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公司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策与运营管理的工作原则,是判断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是否“做正确的事”的依据。

2.供应链网络平台的构建是指在充分梳理供应链成员构成以及各环节间业务流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层面业务主体的职责分工以及与之匹配的供应链仓储配送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减低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合理、各业务环节渠道不畅通,给公司整体带来的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损失。

3.供应链网络平台的管理是指通过应用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相关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相关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电力工程物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等进行引导与筹划,实现对整个工程供应链物资供需关系的相对均衡,提升公司资产、物资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对内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固化业务流程的方式实现核心企业与相关业务单位之间的工作协同。

4.供应链网络平台的运营是将项目管理各业务环节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按照可控程度,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造价管理部门、项目部以及市场投标部门),并通过应用绩效和供应链预算等管理工具有效控制公司的项目运营成本。

二、电力工程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存在的不足

较之于房地产等其他类型的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活动具有管理颗粒度较小(项目数量较多且金额不大)且管理对象差异明显(采购物资种类规格繁杂)等特点。这给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控还存在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整体成本管控观念缺乏,导致相关决策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对目标市场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是强调外部订单的数量和金额,而对该订单的利润水平、自身的产能情况考虑不足,对外接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加大了公司的决策成本。

二是各供应链主体业务协同观念不足、相关内部管理成本较高。首先,各成员单位倾向于按照自身绩效目标和生产计划组织相关作业,其成本管理工作只关注特定的作业活动成本,而对于某一方面的作业成本削减可能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上升的后果考虑不足,加大了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成本”。其次,对供应链相关成本职能和相关管控流程的协同性分析不够。例如:在需求计划管理中部分设计单位技术规范编制质量较低、与现场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需求单》上技术参数填报不完整、描述不准确以及技术规范书与ERP申报行信息不一致等现象,使得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不高,导致供货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部分库存物资长期积压的问题屡见不鲜,加大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成本”。

三是成本控制方法单一、具体运营成本的管控效果有待改进。首先,现有的项目成本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工作对象颗粒度过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不足(往往只考虑具体项目层面的直接费用支出),对于消耗主要资源的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鉴别,这导致了生产性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许多公司的项目信息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同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水平不高,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供应链视角下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优化措施

地市层面的电力施工企业(多为各级供电公司下属的多经企业),为用户提供35千伏以下配电线路与设备的设计和施工服务是其主要业务范围。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准入门槛低,业主方对于施工方的选择余地较大。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上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低成本运营战略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目标客户,构建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的柔性化运营网络和管理手段并按照项目环节组织生产运营活动,有效降低项目总成本。

(一)选择低成本运营战略、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成本损失首先,对于具体的终端电力用户而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其更看重的是项目成本,即便将来交货期略长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对于公司自身能力而言,作为专业从事电力施工业务的单位,公司熟悉城市电网系统接入要求和技术标准、售后服务有保障,较之于其他外部施工单位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拓展外部业务市场过程中,公司的投标报价只要与竞争者最低报价偏差不大或者略高,公司获得用户订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因此,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采用低成本运营策略,应选择那些用户对电力工程个性化技术需求不多、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项目回款较为容易的门槛型客户,作为公司外部市场拓展的重点,以期充分发挥公司规模化运作、标准化施工的组织和技术优势,有效减少由于盲目对外投标,给企业带来的决策成本损失。

(二)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平台,降低内部整合管理成本

一是明确公司总部、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构建全面覆盖的供应链管控架构,防范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清给企业造成的“关系型管理成本”支出。(1)以物资管理全过程业务覆盖为基础,横向向前延伸到前端设计规划单位、向后延伸到物资供应商及下游的成套设备制造厂商。(2)遵循决策权与管理指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在纵向形成由战略决策中心(总部)、生产调度中心(核心施工企业)、业务作业中心(各供应链成员企业)三级中心构成的供应链网络架构,负责实施具体的业务操作。

二是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构建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仓库和配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仓储配送效率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生产进度的需要,而给企业带来的“连接型管理成本”支出。一般采取集中库(主要针对标准化、贵重以及小件类的物资)与工程现场库(主要针对非标准化、大件、二次搬运成本较高的物资)相结合,集中配送、互为调剂的方式开展物资的调配工作。

(三)依托精益化的供应链管理工具,提升工程成本管控效果

一是统一不同业务环节之间信息的沟通标准和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失真给企业运营效率带来的损失。首先,构建面向工程一体化管理的项目ERP系统,揭示供应链内部不同项目物流运动之间的流向以及流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物资积压、库存周转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其次,通过物资分类编码、技术参数、技术规范的“三统一”,打造集团层面的物资信息标准体系,为后续运营环节开展集中采购规模、实现设备通用互换、供应链成员间资源调剂共享、有效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分层次、分责任主体对各环节的业务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提升成本管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完善供应链成员经营绩效的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供应链团队成员对外接单的程序和行为。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对供应链“经营效益”情况负责;核心施工企业作为利润中心对整个供应链“结算效益”完成情况负责;项目部和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对“管理效益”完成情况负责。其次,通过供应链成本预算同生产计划双向联动,以综合生产计划指导工程供应链成本预算计划,以成本预算计划验证和支撑物资需求计划,以物资需求计划引导采购计划,建立采购与需求双向联动的计划管理模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四)强化核心企业对业务的横向引领、减少供应链运营成本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电力施工企业应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要求,在物资平衡利库的基础上,牵头对供应链的相关业务环节开展成本协同管控工作,有效降低供应链总运营成本。

一是项目前期环节,合理确定“项目合同成本”,做好工程成本预控。首先,应做好投标项目的“质量”评价,严格杜绝“低于成本”报价的不合理行为。其次,应依据历年工程单位造价数据资料的积累,合理确定公司的投标估算报价,提升公司对外市场拓展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应尽量采用ECP(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对外投标,提升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二是工程前期环节,正确设定“项目责任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益效率。首先,通过推行标准化设计提升物资标准化程度和年度需求数量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历年的单位造价数据,合理确定现场施工环节的“项目责任成本”。其次,通过合理选择采购的方式(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采购方法(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三是在项目施工环节,通过提升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协同度,有效控制人、材、机以及现场管理经费等“项目实际成本”支出。首先,建立采购计划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联动机制,统筹安排采购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采购适时、供应及时。其次,建立物资需求“先利库、后采购”的常态机制,有效盘活公司资产,避免重复采购。最后,物资需求计划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为生产进度计划的前提条件,发挥其对生产作业的优化和引导职能,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和缺货,避免造成机会成本损失。

四是在项目结决算环节,在确保决算明细项目取费、算量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索赔、调概补差等相关“开口项目”的结算工作,努力提升公司项目结算的效益空间。

篇2

摘要: 本文就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的流程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 : 供应链;财务流程;精益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1-02

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把企业战略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审视,把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供应链环节下的财务流程是是供应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而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是对供应链核心资金流重新梳理,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提升绩效,降低工作成本。

1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的描述

在理论中,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设计以企业的可持续为基础,注重事中实时控制。此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展财务业务的外延范围,还有助于丰富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上,供应链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益于企业形成与成功实施战略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包括前期采购、中期制造和后期销售这三大部分组成。优化设计供应链管理时,应兼顾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内外部产品、信息订单和对应的资金流,最后降低库存、运输等浪费环节,以此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

财务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基于市场规律,结合经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下构建科学的财务流程,并从以顾客为中心、流程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三方面角度出发,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2.1 以顾客为中心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供应链获得长远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供应链当中所有运作环节的最合理的评价。第一,财务流程的设计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基于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视角,为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财务流程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要以完善的顾客服务体系为基础要素,更多地关注顾客关系维护和顾客服务质量提升。第二,财务流程的设计要完全面向顾客,通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整体资金流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帮助其提升业务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增值。第三,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流程应该能介入并控制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以确保通过关系的维护实现经营目标。

2.2 流程整体化管理 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整体化管理,而不在是传统的每个企业单独进行割裂式、片段式的管理。

首先,利用精益思想,对财务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一是掌握整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运作情况。二是基于经济性、柔性、运行绩效及实现难度等指标分析评价各项业务的运作流程,从中遴选出最佳方案。三是针对所选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其次,对业务流程实行精益化价值分析时,借助六西格玛方法技术综合分析财务流中每一个小环节,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进行双目标优化。第一,最大化满足顾客;第二,满足供应链的运营需求。前一种能力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增值空间为主要目的,后一种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流程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此来拓展更多客户群。

2.3 注重事中质量风险控制 当前,对财务流程的设计多强调评价及反馈。这种事后控制方式无法防止由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改变或战略失误导致的危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要突出事中的财务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定财务流程控制方案,以保障财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在实施中,加强对全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采用链条式思路综合管理服务质量相关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技术,调整业务流程,基于客户要求提高时效,降低价格,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构建高效的测试评价体系。

3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

构建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能够有效地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财务运转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高效。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流程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面向顾客的财务流程机制,并且能够让顾客参与流程的运作及优化设计过程,促进顾客及全流程的价值增值。企业可以在六西格玛管理技术中融入精益化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己任,不断创新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理念。精益强调暴露问题,通过对价值流的考察,发现非增值活动及资源浪费;六西格玛则是借助管理技术或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办法加以改进。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理念,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流程设计方法—DFSS-SM(Design For Six Sigma-Service Manufacturing)。该方法涵盖了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五大阶段。

3.1 定义阶段 明确现有资源及财务流程的内容和范围。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工具定义价值增值方向及须改进项:①定义顾客需求,锁定变异项或浪费情况,寻找改进机会;②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及现有资源;③明确财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业务范畴、关键输出及所用资源。

3.2 测量阶段 第一,分析和识别与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有关的顾客,并明确其需求和需求内容的多项关键质量特性。其中,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第二,进行数据采集,对影响财务流程各个环节相对于顾客增值大小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3 分析阶段 明确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深度查找问题,保证各环节无缝链接。控制变异项,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是财务流程运作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从顾客价值增值的角度上去分析流程浪费的原因,提升增值空间。

3.4 设计阶段 基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行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以顾客需求和供应链运营需求为双层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满足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环节功能设计,并进行简单测试。

3.5 验证阶段 对财务流程进行测试,检验是否能够在供应链环境下满足顾客需求与企业运营需求,并进行试运行。

4 总结

供应链环境下对财务流程的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流程的优化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供应链所处的整体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本文在描述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这不仅为供应链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一、供应链中的SCOR模型应用

在供应链管理中,SCOR模型是一个由供应链协会提供授权并开发的管理标准,其标准的模式就是将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组合,确定核心管理业务以及最佳的业务分析基础,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物流模式。可以说该模型是一种诊断工具,其包含了供应链的所有行业。具体看SCOR模型的基本框架由核心的业务流程构成,其中包括了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订这五个项目。每个业务都由相对固定的系统进行支持。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将其业务进行重组和优化、对流程进行评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这就完成了模型构建。其具体的业务功能如下:1.计划,对供需进行全面的计划,力求在计划阶段对一些列的业务方案进行计划,这样可以为其他流程设定目标;2.采购,按照计划进行物资采购;3.生产,按照计划进行产品制造;4.配送,按照供应计划和订单进行仓储与配送;5.推定,完成配送与销售后,对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或者采购原材料等进行退货处理,包括了次品返厂、多余产品的退货等。

整个过程在管理中在计划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借助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动态化监控,对每个环节出现的异常,即违背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确定其风险等级,然后对其进行调适,这样就实现了供应链核心业务的优化与动态化管理,也就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

二、在SCOR模型下的供应链一体化风险控制

1.目标化管理

在SCOR管理体系中,目标化管理是风控的重要内容,因为所有的风险管理活动都将在战略目标的指挥下完成,要在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战略下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风控目标是其核心的管理内容。根据SCOR 的业务模型的关联性,核心企业因为不同的战略思路会产生目标的差异,这就是风险的根源,所以在风控中应将目标利用关联性统一起来,这就使得企业的风险目标达成共识,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风控系统形成。这也是SCOR模型的一个子系统,该子系统具有开放型系统的功能,供应链中的信息在此实现共享,并进行交流,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这也就可以帮助供应链实现风控。

2.组织改进

在风险控制中,组织是实施各种措施的基础,风险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具有持续性管理的组织机构。基于SCOR供应链的一体化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高层管理的支持,在组织上应由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高层直接担任领导,这样的组织不是挂名而是应切实的实施领导,履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风险控制的各种职责,因为风控已经在战略目标上形成了一致,所以在组织改进上也不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利益。

3.过程强化

在供应链的SCOR的模型下,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必须利用过程化的思维来进行,并以此解决其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尤其是对风险控制的问题处理必须建立在过程化的模式下,利用导向思维将风险管理划分为多个过程,并且所有的过程都在不同的要素上实现关联,此时不仅要研究分析供应链各项流程和业务活动也要研究各项流程与人员之前的相互关联,这样就可将供应链风险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事件上。这样就可将多个过程整合起来形成以不同业务为核心的主链,以此达成全面风控,同时也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将风控任务下达到每个岗位。

4.强化风控机制

供应链一体化之后形成的风险控制机制不仅仅应满足系统的战略需求,也应满足SCOR模型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的业务流程,各项活动和供应链决策层的风险控制目标,将计划、实施、跟踪、反馈等风控环节有效的组织起来,这就是风控机制的完善。在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风险管控都应将两个层面的管理要素考虑到对人员和流程的优化上,即风控管理必须满足战略需求和风控需求上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而才能使一体化的供应链所产生的风险保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从而通过风控优化供应链管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供应链的一体化风险管理应依靠SCOR模型,实现对供应链风险框架的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对风险管理的识别与应对机制,协调整个风控工作形成一个阶梯系统,从而实现对各种流程的全面控制,从而将结构设计、模型选择、风险决策、风险响应、风险反馈突出在风控中,并将其量化与监控、评价等实现全过程的管理效果。

三、结束语

在SCOR模型下,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风险控制其本质就是建立一个控制平台,利用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式与方法促进供应链范围内的风险控制系统和相关活动的一体化,从而促进战略职能、关联互动、决策支持等统一到一起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阶梯化风控系统,从而保证各种措施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JIT 零库存 卖方策略

随着JIT(Just-In-Time)技术和管理应用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和施行“零库存”的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和利用效率,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响应。响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代表企业,包括计算机制造企业戴尔(DELL)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丰田(TOYOTA)以及作为连锁超市的沃尔玛(WAL-MART)。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条码、现代物流技术以及近期RFID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买方从JIT策略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效益。

但是,在这样的供应链体系结构中,如果卖方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安排组织生产、库存和运输,同时还要满足买方的要求,那么将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效率和增加成本为代价。可以预见,在供应链整体效率并没有提高的情况,所谓买方所实现的效率增加和成本降低是通过“转移”到卖方身上来实现的。面对具有很强议价能力的买方,卖方处于相对的劣势谈判地位。同时,也正因为买方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其选择的卖方在行业内也往往有处于具有领先竞争优势的地位。在牺牲自己的效率和效果的情况下,卖方将不可避免地损害自己的竞争能力,长期则有可能对其领先地位产生危害,因而行业内领先的卖方向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进行“零库存”供应也许并非是一个理性的“最满意”选择。

因此,卖方面对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在买方采取合作与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转移还是优化,从而形成简单转移的合作型转移、向上游传递的非合作型转移、卖方优化的非合作型优化和整体优化的合作型优化四种供应链策略模式。本文通过对在买方占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的策略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卖方既满足买方的“零库存”的需求,又可以使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交易条件下受益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结果可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从而长久地保证卖方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JIT模式下买卖双方合作与定量模型理论综述

根据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将企业间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以技术与管理革新为特点的传统企业关系阶段、以制造创新与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物流关系阶段和以协作为宗旨的合作伙伴关系阶段。随着供应链中企业关系的演变,库存策略也从服务于传统企业关系的减少单一企业库存策略而逐步演变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优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策略。在供应链关系中,不仅买方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为了供应链各个参与者整体能够更加健康和长效地发展,卖方也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库存降低策略需要从传统的“转移”变成利用在途时间进行协调的“连续”系统,由此再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系统。

近年来出现的VMI策略即是合作供应链的典型代表。VMI是由供应方管理买方的库存即供货方决定什么时间补货和补多少货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降低物流成本和压缩库存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商品,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不采用常规的手工商品订购单据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可有效避免断货。

JIT 策略在过去数十年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an和Liao(1989)提出一个简单的适用于JIT 采购的EOQ模型,它将一次采购分成n次送货;Fazel(1997)提出一个数学模型来比较JIT 策略和EOQ 策略;Kim和Ha(1998)研究了在有限计划期内的批量分割问题。

研究证明,如果买方实行JIT的管理模型,那么买卖双方的紧密合作对双方都非常重要,充分而及时的信息交换将帮助双方获得显著的成本改善。例如,Chapmen and Carter(1990)利用汽车制造公司的历史数据,对JIT模式下的买卖双方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买卖双方的紧密联系、快速的工艺交流与有效的JIT运营是紧密相联系的。O'Neal(1989)强调通过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来替代原来买卖双方的传统关系,他认为卖方需要对库存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对买方的长期运营给予更多的支持。Aderohunmu、Mobolurin and Bryson(1995)则通过公式推导和数据验证,表明如果及时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买卖双方中分享,双方都可以获得显著的成本节省优势。Gollhar和Sarker(1992)发现如果以小批量进行送货,买方和卖方的成本都能得到有效降低。

同时,很多研究表明,买卖双方的合作是可以建立在一定的数量模型基础上的,这样的数量模型和应用将可以有效地帮助买卖双方在减少库存管理方面取得效果:Banerjee(1986)给出了联合经济批量模型,该研究对买卖双方各自的最优经济批量进行了讨论,并对谈判过程的定价给予指导。Joshi 和Campbell(1991)提出了在几种库存品种之间确定对买方的最优运输批量。Li等人(1995)应用博弈模型来构建和阐述买卖双方的合作模型。

总之,这些研究对于买卖双方在JIT模式下的合作与定量模型进行了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了买卖双方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双方获得成本节省的优势与效果。但是,对于卖方在买方基于JIT模式下的零库存要求如何选择策略,还缺少有效的策略分析与总结。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买卖双方供应链管理环节的观察与分析,探求与总结在买方占有优势情况下卖方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处在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卖方对其策略选择的不同倾向。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构建以及在后续可能研究中的实证检验,将为卖方在买方零库存采购压力下的策略选择和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买方优势下的卖方策略选择研究模型分析

随着买方在供应链中掌握越来越多的侃价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对供应链效率优化的更高要求,特别是IT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大规模应用,卖方的供应链策略从传统供应管理、简单供应链、买方主导的优化供应链正逐步向合作型供应链模式进行转化。因此,卖方在面对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在买方采取合作与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转移还是优化,从而形成简单转移的合作型转移、向上游传递的非合作型转移、卖方优化的非合作型优化和整体优化的合作型优化四种供应链策略模式。

(一) 变量与指标

企业库存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采购过程发生的库存,包括原材料库存、零部件库存;生产过程发生的库存,包括半成品库存;生产过程完成后的库存,包括产成品库存。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就是要使上述三种形态的库存在时间和成本上尽可能低,甚至趋向为“零”。

买方为了实现零库存的管理目标,除了要使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和产成品状态的库存最低,这主要是通过优化订单、销售和加强生产控制来实现,还要使自己的供应商,即卖方能够配合自己的销售活动和生产计划,能够做到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库存和零部件库存在时间和成本上尽可能为零。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在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并且要求实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零库存管理目标时,卖方应该采取的策略,从而可以在满足买方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优化卖方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是,在整体供应链的环节中,卖方越靠近上游环节,越会受规模优势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生产的计划与活动将更需要满足规模化和连续生产的要求,而为买方提供买方零库存需求所要求的供应弹性将对卖方在平衡自己的生产能力与库存管理的两难选择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卖方如果不采取策略与措施来改进自己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计划,将不得不依靠牺牲自己的“零库存”目标来满足买方的“零库存”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卖方的产成品库存管理效率的降低。

在衡量卖方库存管理的效率方面,本文引进两个指标变量:时间和成本。时间指标主要是衡量平均每单位产品库存时间,成本主要是指单位产品库存成本(包括订货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成本、能力关联成本等)。在衡量卖方满足买方零库存管理能力方面,我们计划引用供应链柔性作为衡量标志,供应链柔性主要是指卖方相对于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能力。

(二)卖方供应链策略演化模型

通过以时间和成本为指标的卖方库存管理效率指标及供应链柔性指标,笔者构建了如图2的卖方供应链策略演化过程。

在传统的简单供应管理模式中,无论是供应链柔性还是卖方库存管理效率都是比较低的。目前中国的农副产品供应模式即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卖方的库存成本通常比较高,并且由于多层级复杂交易体系的关系以及农副产品的特性,卖方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要求很难实现。

随着IT系统和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简单供应链模式开始出现,在这种模型下,最先满足的就是卖方降低库存成本和减少库存时间的目标,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买方零库存的需求满足并没有受到卖方的关注。例如,中国的家电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早期,即通过引进物流管理和IT技术来优化自己的产成品库存。

随着买方对自己零库存目标的更高要求,特别是JIT生产技术对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和IT制造企业的影响,由于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卖方开始被要求提供更高的柔性供应,以更好地满足买方的需求,因此卖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库存管理效率来换取对买方零库存目标的响应。

但是,上述由买方主导的供应链效率提升并不能使卖方享有长期的利益,因此尽管在买方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仍然有动力来改进双方的供应链模式,在提高供应链柔性的同时来提高自己的库存管理效率。

(三)卖方策略选择

尽管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买卖双方能够合作,通过提供及时的库存、生产信息,双方都可以从显著的库存成本节省中获得收益(Aderohunmu,Mobolurin and Bryson,1995),但是买方在占据优势地位时,出于心理的以及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买方也许仍然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在买方提出“零库存”要求时,卖方有两种基本策略可以选择:转移或优化。选择转移策略时卖方会将由于买方所要求的弹性供应所要求的库存管理压力进行转移,包括向上游的转移以及其他方式的转移。当卖方可以调整自己生产计划以配合买方的供应弹性要求时,他们就可以要求自己的卖方提供同样的供应弹性;卖方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或布局,从而更好地满足买方的库存管理需求,比如卖方可以把自己的仓库设立在买方原料或零部件仓库入口,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买方多次小批量的供货。而如果选择优化策略,则要求卖方采取措施来改进自己的库存管理水平,或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与措施来减少库存的时间与成本,从而满足买方的库存管理需求。

当买方采取合作的态度时,卖方可以选择合作型优化、合作型转移策略;当买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时,卖方可以选择非合作型优化以及非合作型转移的策略。如图3所示。

合作型转移策略:卖方可以在买方合作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生产与仓储设施建立在买方生产与仓储设施周围,缩短产品供应的时间与距离。例如,TOYOTA与NOKIA公司要求自己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将生产基地建立在自己的生产设施周围,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于“零库存”的要求。

合作型优化策略:买卖双方也可以通过紧密合作,来共同实现买方零库存与卖方库存管理效率的提高。WALMART与P&G公司通过共享数据库以及由P&G公司代WALMART公司管理库存等措施,成功地使双方的库存成本减少了18%。

非合作型转移策略:在买方不合作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转移策略将自己提供高弹性供应的压力与成本向上游转移。不过,此种策略会受到卖方生产特性的限制,并且在自己对上游供应商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非合作型优化策略:尽管买方不合作,卖方仍然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库存与供应管理,来提供更高的供应弹性。台湾鸿海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制造中心为了能够向其客户提供更及时的供货,从而积极推动深圳海关的电子化报关技术的实现,并且成功地使自己的供货时间及时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

本文在以上的研究中对卖方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归纳,但是在实践中,几种策略的混合采用对卖方提高自己的供应弹性和效率也是有帮助的。相比于转移策略,如果通过优化涵盖买卖双方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双方在库存效率与提高供应弹性方面可以获得双赢的更优结果。

从供应链整体来说,卖方选择将库存时间和成本“转移”时,越靠近供应链两端的卖方在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能力方面越弱,而处在中间环节的卖方将具有比较强的响应能力(如图4所示)。通常来说,处于供应链中间的卖方能够有更多选择来转移或优化自己的供应链和库存管理;相比较而言,处于供应链两端的卖方响应能力则比较弱,一方面是原材料供应商的弹性供应能力受到更多的制约,因为其生产往往是规模化和连续性的,其对买方零库存的响应将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库存效率作为代价;另一方面,处于供应链下端的卖方,必须保持一定的库存以满足顾客购买的即时需求。比较典型的是DELL通过将获取更多的交货时间进而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实现,其供应链系统对客户即时交货的需求则比较难以满足。

结论及展望

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在供应链中,如果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当买方实行零库存管理策略时,卖方将面临提供及时供应以及买卖双方供应链环节的成本与效率提高的两难选择。

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其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按照买方是否合作以及卖方选择转移还是优化形成四种策略:合作型优化、合作型转移、非合作型优化以及非合作型转移。而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越靠近供应链的两端,卖方对于买方的零库存要求响应的能力越低,而处在供应链中段的卖方则具有更强的响应能力。

另外,从长远发展观点看,采用合作型供应链优化策略,将可以对双方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转移策略将在短期实现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本文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卖方策略模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不同卖方策略下买方、卖方的利益最大化模型和供应链整体效率的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Fazel,F..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ventory Costs of JIT and EOQ Purcha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7(8)

3.Kim, S., Ha, D.. An Inventory Model for Effective Buyer-supplier Linkage. International Decision Science Conference, Las Vegas,U.S.A. 1998

篇5

1供应链绩效评价背景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衡量供应链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提供经营决策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供应链的绩效,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当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问题,且容易与主观感受挂钩,进而为企业管理带来问题。本文基于农业物流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

2相关概念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简言之,就是使运输、贮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研究现代农业物流之上产生的现代农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其既研究了农业生产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了农业产前、产后物流的科学流动,达到供、产、运、加、销有机衔接,使产前、产中、产后与市场之间联结成满意的系统优化运转状态。供应链管理绩效度量可分为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高层管理人员需要采取财务措施进行管理水平的决策,而较低的管理层和员工则需要提高日常业务的操作水平。目前公认的一个供应链绩效度量框架包括很多方面。一是计划度量:订单入库方法、订货提前期、客户订货路径、供应商评价、战略水平措施、战术层面措施和操作层面措施。二是生产层面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能力利用、调度技术的有效性,交付环节的评估、交付绩效评估、总分配成本。三是衡量客户服务和满意程度:灵活性、客户查询时间、客户服务的事后交易。四是计量供应链和物流成本:与资产和投资回报相关的成本、信息处理成本。五是在业绩衡量标准中应使用几种衡量标准:平衡的方法、战略、战术和业务水平以及财务和非财务措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在不同的管理或操作级别上进行测量。战略层面的措施影响最高管理层的决定,也能反映对广泛的政策和对组织目标遵守程度的调查。战术层面处理资源分配和根据要实现的目标衡量绩效,以取得战略层面规定的成果。操作级别的测量和度量需要精确的数据,而决策是由低层管理人员做出的。在运营级别上,度量与日常业务相关,因此主要度量是与时间相关的和非财务的度量。非财务指标包括订单准备时间和交货提前时间。这些指标中有许多是与时间相关的,但也与成本相关。这些指标是针对高层管理人员战略决策以及长期计划制订的。

3农业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挑战

篇6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为经营目标,涵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销售商、客户和服务商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运输、仓储、顾客服务等内容。供应链中各环节都存在库存,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一、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库存管理

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有三个:(1)高品质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2)总成本最小化(降低采购成本、库存成本)。(3)业务流程最优化 (错误成本和浪费点的消除)。其中的库存(Inventory)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在和将来的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包括原燃料、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同于传统单一企业的库存管理,它是根据客户需求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中快速协调,以使供应链各节点库存达到位置最优化、数量最优化,从而降低供应链库存总成本。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横向协调运作、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未形成集成化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系统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为政,从短期效益出发,片面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影响整体最优。(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供应链环境下,时间与速度已被看作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ERP只是打通了企业内部环节,而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数据资源传递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管理效益。成员企业间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由于数据资源的垄断造成信息不能共享,企业对客户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无法做到实时准确分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信息。(3)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成员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企业间缺乏相互信任,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固的根本原因。(4)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需求计划时,无法顾及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内部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市场变化引起的产品需求波动等,都会对企业安全库存产生影响。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建立集成化供应链。首先,要树立相互协作的互赢理念。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一同去追求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其次,在各成员企业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将其组成一个“虚拟组织”,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条件下,整个供应链内部流程运作透明化,使供应链库存管理数据能够实时、快速传递到各个节点,各成员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信息等不确定因素,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降低企业安全库存成本。

(2)精简供应链结构。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类型、数量多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供应链库存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精减供应链结构,使其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供应链的节点数,简化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保证供应链各节点信息传递顺畅高效的关键,也是做好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

(3)优化信息流程。供应链库存管理要达到库存成本最优化,各节点关键数据必须做到实时更新、精确计算、完全共享。自动化操作和精确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减少了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我们要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形成一个虚拟的、适时的供应链。合同制造商可以通过外网连接至生产执行系统,了解到可能发生的订单类型和数量,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实时共享库存管理中订货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状态、缺货情况、运输安排等数据,同时做到精确计算,减少失误。信息整合也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能共享有用的信息,各个成员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4)建立完整的库存管理运行机制。无论构成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数量的多少,也无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类型、层次有多少,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各成员企业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体系需要一种明确的制度来强化各成员企业合作的稳定性,实现整体目标化,达到全局最优。首先,建立信息流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各成员企业共同合作目标、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利益的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确保关键信息在供应链上准确、及时传递。其次,建立供应链库存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制定合同规则、协作交易规则、库存优化及控制方法、订单处理规则、财务结算规则等规则章程,确保各成员企业间合作的良性循环。第三,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关键指标评价、流程协作等指标考核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与经营状况,依据考核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齐严.美国供应链趋势及其对我国物流业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0(10).

[2] 汤中明,刘志学.易逝品VMI与TPL集成供应链研究[J].管理评论,2010(01).

[3] 肖红,陈旭娜.VMI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日本近铁国际物流公司实施VMI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

[4] 张民,贾东浇.VMI模式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5] 曹武军,李成刚,王学林,胡于进.VMI环境下收入共享契约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01).

篇7

供应链流程管理可以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信息共享、互相合作,将原材料、产成品在内的存货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采购成本,库存成本,提供企业的资金周转率。

一、企业供应链流程优化的战略意义

(一)供应链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绩效

在传统的企业竞争方式中通常采用资本控制或者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当价格竞争程度激烈时,将导致全行业的利益损失,甚至是恶心循环的不良后果。而现代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根据客户的订单需求制造产品,小批量及时送达,实行库存控制计划,通过供应链流程优化,不断提供供应链流程的绩效水平。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以生产企业为例,企业经营者更加关注供应链流程绩效,实际上,生产企业从事或参与企业的供应链流程优化和改进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利润率的提高,库存成本的降低,这些都涉及到企业供应链流程服务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切实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的益处。

(二)供应链流程绩效考核

企业通过对供应链流程的诊断,帮助企业识别供应链中的机会和瓶颈,针对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关键因素给出流程改进优化的措施和手段,然后咋企业之间推进新的供应链流程标准,提高企业供应链流程的绩效。供应链的绩效考核是对供应链流程服务能力的判别,在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存货管理等层面上,供应链管理都应该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根据指标定量衡量,来制定企业流程优化的目标。在面对当前客户日益提高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持续改进企业供应链流程的方法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二、企业供应链流程的优化与方式选择

(一)供应链流程优化的环节

供应链流程中主要作业环节是由生产和物流活动相关带来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及废弃物物流五个部分构成的,在一般的生产企业供应链流程当中,主要是由场内的生产物流,及其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销售,有时还可能包括包装材料的回收等环节。通过提高各环节的运作能力,并有效协同衔接各部分使流程顺畅运作,就是供应链流程优化的目标。本文由于篇幅有限,这里重点阐述一下对供应链流程优化给采购和库存带来的益处。

(二)供应链流程优化中采购流程的方式选择与策略

时至今日,当企业保有较高库存或者出现产品缺货时,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库存较高是采购的问题,而出现产品缺货甚至不是一个问题,是销售情况较好带来的现象,实质上这些都是由于供应链流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点才可以认识到流程优化的意义。在企业确定了对采购流程进行优化时,可以通过采购流程重组和采购流程信息化共享改进现有的供应链中的采购流程环节。采购流程的业务重组是企业采购部门与企业原材料提供的长期供应商、产品客户建立信息化数据分享,使产品信息、产品需求都能通过采购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得到快速有效地传递,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保证信息不失真,降低牛鞭效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影响。

采购流程优化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优化也涉及到企业外部的供应链。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统一采购标准和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采购作业对各部门的影响情况集中起来,并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将各部门对采购的要求统一集中管理,使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物流部门等组成为一个以采购流程优化为目标的有机整体。例如,原材料采购可以和销售部门沟通对本季度销售情况及未来一个订货周期内的销售情况的预测,能够合理调整订货批量;与质量管理部门沟通对产品当前生产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原材料规格、质量是否合适,与其供应商是否要继续合作,都可以通过采购环节来反映出来,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可以准确把握生产材料的需求,产品的质量、实现降低采购成本间接地降低了库存成本的目的,提升企业的价值链增值能力。这种愿景的最终实现还需要建立在供应链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流程中的不合理性,使其更适合企业的生产运营。

(三)供应链流程优化对库存控制的影响和作用

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库存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会出现库存过剩的问题,这是由于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被放大了,即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根据其上下游的企业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就回沿着供应链相互传递,产生了逐级的放大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牛鞭效应,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上游企业占有更多的库存。那么如何通过供应链流程优化来改进库存水平,降低库存成本,要从供应链流程优化的综合作用结果反映出来。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影响企业原材料库存的主要因素来自于销售模式、库存模式、采购模式,要想将企业的库存水平整体降下来,要将几个模块综合考虑到,通过这些模块的相互合作和沟通,降低库存水平才能实现。当前,企业库存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准确地预测库存周期,因此库存很难控制,管理者为了保证产品不缺货,因为由缺货造成的机会成本不是有库存管理者来承担责任,这种管理认识对企业控制库存是极其有害的,现在大多数的仓库保管员更多是以自己的经验来下订单,确定订货批量,只有少数知名企业采用了仓储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得到库存量,有的企业认为,我上了仓储管理系统订货批量就应该科学合理了,怎么库存水平还是很高呢?那是由于在应用系统时,管理者没有系统数据进行分析,而是依然采取原始的经验策略采购原材料,因此,库存水平始终保持较高的位置。

(四)供应链流程优化在其他环节中的实施策略

企业供应链流程中的生产环节,是流程优化和控制的核心环节,生产流程的布局和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效率,生产线的合理布置可以提升生产物流活动的效率,节约成本,企业在设计和安排生产设备的同时,应该根据供应链流程优化的全局角度来考虑,优化和改进生产过程中的场内物流效率,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提高。在供应链流程优化的产品销售环节,要建立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定期回访调查,与客户之间沟通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并将客户的要求和意见反馈回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保证信息的共享和及时性,同时,保证客户信息的隐私性不被侵犯,通过信息传递反馈,在产品的生产、改进、创新、设计等方面有所体现,实现供应链运作绩效的提升。

(五)供应链流程优化需要遵循的原则

要以客户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整合企业资源,提高供应链运作绩效水平,改进和优化供应链流程,最终实现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的目标。其次,要将供应链流程优化的战略意义传递到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范围内,要提高员工对流程优化的认识和执行力度,将不断改进供应链流程的这个理念传播到企业文化当中,向员工适当授权,以从基层业务层面上认识根本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对于流程中反映出的缺陷和瓶颈,除了要给出解决方案,还应持续跟踪监督,考核执行结果,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再次分析和诊断问题,不断改进流程,实现供应链流程的优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时要考虑企业的承受新事物能力,给予恰当的培训和适用期,以保证技术和设备能够在生产运作中发挥作用,起到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

三、结束语

企业供应链流程优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话题,也是现代企业正在不断进行的工作,我们在提高对供应链流程的重视的同时,不要忽视基础物流活动、生产销售活动等的作用和衔接,经理人要有长远的利益目标,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看待供应链流程优化的过程,供应链流程的优化不仅带来价值的创新,而且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水平,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因此,现代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首先要做强企业的基本业务服务水平,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升企业实力,优化供应链流程提升绩效水平,从而在行业中逐步领先。

参考文献:

篇8

1.1第四方物流的内涵定义从内涵来讲,第四方物流是对企业客户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服务功能和技术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对物流全过程评估后的优化再造,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过程[1]。煤炭第四方物流企业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煤炭供应链、与煤炭相关的上下游钢铁供应链和化工用品供应链等物流系统进行优化,降低整体供应链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通过协调资源提供一个全面集成供应链管理方案。

1.2煤炭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容煤炭第四方物流公司业务主要是组织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根据供应链运作策划方案,达到同步运作,实现一体化。策划内容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的上下关系进行改进,进行系统规划、优化、方案实施和运行。系统规划是进行供应链过程的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使得供应链整体战略和各单位战略基本一致;优化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改善供应链上企业职能,包括销售运作计划、采购战略、运输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等,实现职能间的无缝对接;方案实施包括帮助客户实施新的业务方案,客户具体业务运作;运行是直接担任供应链中的部分职能,如采购、库存、运输、配送等业务。

2第四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2.1第四方物流企业运营一般模式目前第四方物流的运营模式基本有3种,复杂程度逐渐递增,但都体现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涵,是在制定企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最大范围整合全供应链的资源和信息,并提出针对企业客户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低成本运行。1)协同运作模式。第四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不直接接触企业客户,而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内部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市场。由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技术和经验,需要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向其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决策、市场准入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等补充功能,第三方物流企业再将这种供应链解决方案应用实施到企业客户的物流流程中。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以采用合同方式绑定或采用战略联盟方式形成。2)方案集成商模式。方案集成商模式是目前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直接服务于客户,并作为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和枢纽,将客户与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连接,实现集成多个服务商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方案集成商模式一般是在同一行业中,业务关联的企业范围内运行。在此模式下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需要与客户关系紧密,长期稳定,优点是业务相对明确集中,最大程度维护客户利益。与协同运作模式的区别在于,在制定客户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第四方物流服务商还要对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对客户服务。3)行业创新者模式。行业创新者模式在方案集成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面向上下游行业多个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高级阶段。针对多行业多企业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一个多行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整个供应链条“革命性”的变革,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服务的高端化。

2.2煤炭第四方物流企业业务介绍煤炭行业第四方物流企业开展业务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1)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业务。将客户原来由多个外包公司完成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环节统一承接,通过调集和管理组织第四方物流公司自身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资源、能力和技术,为客户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在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业务中应侧重于一体化整合煤炭供应链。煤炭行业物流公司一般形成了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组织和信息网络,具有从事以煤炭为主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优势。通过一体化整合煤炭供应链,同时动态优化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为煤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煤炭生产企业、钢铁企业、电力企业、化工企业等)提供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物流金融等一系列服务。2)基于国际贸易需求的物流一体化服务业。依托各地保税物流园区、贸易公司,为客户提供由国际贸易引发的物流需求服务,制定并实施采购与分销、贸易商务服务、关务服务、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维修、国际物流和国内运输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供应链服务方案。具体包括进出口通关、国内国际采购、国内国际销售等。3)行业培训。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物流业务进行咨询和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公司能够从中获取大量的经验,同时也会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可以吸引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效仿,因此可通过培训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顺利转移,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拓展第四方物流市场,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理念的扩散。

3第四方物流企业风险分析

与第三方物流等其他物流模式相比,第四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同的有:①自然风险,由于地震、水灾、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及火灾、交通事故等灾害性事故引起的不可抗、不可预测原因导致的服务变动、中断或终止;②社会经济风险,由于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带来的政治动荡、战争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利率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体制机制、产业政策的变化同样会引发第四方物流的风险;③市场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成员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第四方物流企业具有自身特点的风险包括以下两方面。

3.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系统结构特点决定的,使得供应链系统功能发挥有效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1)能力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技术、人员、管理等综合能力各有差异,导致的“木桶效应”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并降低供应链的稳定性;构建完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短期效率”的低下,第四方物流集成服务商,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评估,确定合作企业,完成签约,此阶段产生的时间及机会成本,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供应链个体成员的利益[2]。此外,供应链体系的稳定决定其资产专用性和利润的延续性,因此供应链成员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可能会因为某个成员的退出,产生内部消耗和牵制,导致供应链效率的下降。2)资金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资金风险是指,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不确定性破坏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信用担保、垫付货款、仓单质押等合作方式,产生资金的直接或间接关联,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会导致当某一企业占用上下游大量资金并出现资金危机,可能引起整个第四方供应链面临崩溃。

3.2组织协调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上的各成员,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的战略合作关系,决策和行为受自身利益驱动影响,因此在供应链解决方案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组织协调不顺,导致合作平台失效的风险。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管理风险。由于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管理能力及管理方法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可能给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成员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需要协调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内多成员的资源和信息,同时第四方物流企业也需要权衡成员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综合各类需求,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管理等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第四方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不足,会导致协同效应的缺失,损害供应链成员的利益。2)沟通风险。在第四方物流企业对供应链进行规划再造过程中,需要成员企业有效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传递,面对复杂的信息传递拓扑结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3],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信息延迟、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重要信息泄露等风险,风险会随着供应链的传播逐步扩大,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方案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增加运营成本。

4防范第四方物流企业风险的主要措施

4.1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整合全供应链资源和信息,并制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内部成本与质量管理能力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第四方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持续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规避上述管理风险及市场风险,保持企业在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地位[4]。

篇9

2企业产品发展的3个阶段

企业采购管理的3个层次与企业产品线开发设计所处阶段息息相关,特别是采购管理上升到第三个层次,采购和开发设计实现整合,可以获得总体价值的增值。采购通过跨职能团队方法推进设计降本,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企业产品设计是否满足采购供应链建设的需求。如果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无序,没有标准化,以及立足于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定位,采购单方面强力推进降本就形同空中楼阁,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针对通过纵向集成形成的大型企业来说基本上无法实现。因此,需要针对产品设计所在阶段就势而为。一般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所处的3个阶段包括产品工程定制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和产品立足于供应链的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2.1产品工程定制阶段

国内部分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一般处于此阶段。企业已开发了某类产品,但标准化程度不够,往往根据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由具体设计人员自行增减设计,交付的均是工程化定制产品,最终导致一类产品衍生出多个工程定制产品。这些产品之间选型个性化突出,相互关联度不足,没有立足于设计共享、供应链集中等层面进行设计,设计管理粗放,主要定位于设计任务完成,没有产品型谱系列。从采购管理角度看,采购物料分散,选型多样,对应供应商数量多而分散,核心供应商不明显,此阶段采购与设计没有协同关系。

2.2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工程定制产生了大量衍生设计,加大了设计工作量,此时从设计自身需求出发,开始将原工程定制的多样性设计进行优化梳理,企业进入产品标准化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逐渐细化,设计规范逐步推进,产品向标准化方向收敛整合,形成产品的型谱系列,产品的设计选型也开始按照核心、重点、一般等进行分类。从采购管理角度看,产品选型物料集中,对应供应商数量减少,供应商分类开始体现。在产品标准化阶段,设计的选型优化还主要立足于设计技术自身,更多关注技术可行性和互用性,虽然兼顾考虑成本及供应商等因素,但没有上升到体系化层面,此阶段采购与设计开始出现自发性协同。

2.3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即IPD开发方式,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矩阵式管理,研发体系涉及营销、研发、采购、生产、财务等多个角色,产品开发设计综合技术先进性和互用性、采购成本、供应链稳定性、选型物料生命周期、可制造性等多方面,产品设计过程实现多层面协同。产品设计完成时供应链也基本建成,采购降本管理在设计时即已介入,并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里联动供应商实现同步设计优化降本,此阶段采购与设计深度协同。企业产品设计发展的3个阶段并不是均要经历,有的企业一开始可能就是第二或第三阶段,有的企业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而也有企业尚在第一阶段徘徊。

3针对企业产品发展阶段有效开展采购管理

当企业确定了加强采购管理、建设供应链的目标后,不能主观地制定统一的采购管理及供应链建设规则,按照同一计划同一步骤推进,特别是纵向集成较多的大型企业,由于多数下属分公司是通过收购并入企业的,更容易存在发展水平不一的情况,如果不深入分析产品发展现状,而是自上而下硬性开展集中采购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措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拔苗助长。应该对各分公司及产品线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结合产品线的设计发展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购降本管理。

3.1针对企业产品发展阶段建立采购管理的阶段目标

大型企业开展采购及供应链管理时,首先应该对各分公司及产品线进行分析,了解其分别处于哪个阶段。由于产品设计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产品设计人力水平、管理能力建立采购管理阶段性目标,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形成产品线标准化互用、多产品之间标准化互用的几个阶段,具备条件时逐次推进采购管理深化,最终企业各分公司达到采购管理及供应链建设的统一要求。

3.2产品工程定制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在此阶段,在完成采购交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不要急于就具体物料自主联系具体设计人员推进优化选型。由于设计人员尚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不同的采购人员联系各自对应的设计人员,采购人员毕竟不是专业设计人员,采购优化的出发点与产品设计的定位不一定能保持一致,而设计人员之间又不能保持统一的优化思路,优化选型的结果可能是供应商愈发发散,表面上采购实现了降本,但从总成本角度看却是负面的。此时,强行推进集中采购、硬性归并选型和供应商也会带来隐患。在此阶段,采购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就该产品线的物料选型、成本及对应供应商资质、行业定位、交付能力、供应商主要供应客户等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产品线设计负责人员,推动设计人员了解选型物料的成本、供应体系与该产品线的对应程度;二是采购部门通过主动联系供应商将该产品线物料选型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给设计部门,推动设计部门建立产品线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位;三是将企业内与该产品相关的产品线选型物料信息进行梳理并提交设计部门,推动设计部门为企业内产品物料及供应商梳理整合做好铺垫;四是企业管理层要求该分公司或产品线启动标准化设计或IPD集成开发设计,同时,需要结合该产品线的人力配置及管理基础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五是在该产品设计标准化进程中,采购部门主动配合设计部门完成物料的核心、重点、瓶颈、一般的分类及对应供应商分级工作,建立设计部门与重要供应商的沟通平台,并有序推动重要供应商在设计优化等方面主动介入服务;六是随着设计优化的进展,采购部门有步骤地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建设工作,逐步提升该产品线进入到第二、三阶段。

3.3产品标准化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从采购角度看,此阶段和集成产品开发阶段的物料特征相似,如设计选型比较统一,物料和供应商相对集中。采购部门比较容易开展集中采购规模降本、建立供应链体系等工作,但一旦采购部门快速开展该项工作,就使此产品的设计相对固化下来,掩盖了该阶段设计标准化并没有全面梳理成本及供应链合理性的不足,因此,采购管理就此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推进该类或相似类型产品物料的集中采购工作,推动规模降本。同时,保证采购供应、满足项目需要。②采购部门同样将该类产品线物料成本、供应商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设计部门,推动供应链层面的选型优化。③采购部门同样主动联系供应商将该产品线物料选型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梳理交付设计部门,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④企业管理层要求该分公司或产品线启动IPD集成产品开发,同时,需要结合该产品线的人力配置,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⑤随着该类产品线IPD研发进展,采购融入矩阵化管理组织,采购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模式。

3.4集成产品开发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集成产品开发是比较完善的产品设计发展阶段,其立足于市场需求、供应链、项目运营等层面,采购与供应商已经实现早期介入。但针对纵向集成的大型企业来说,可能存在分公司自身IPD研发体系完善而该分公司的采购与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组织隔离的情况,这仍然不利于企业的整体采购管理和供应链建设。因此,采购管理就此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将该分公司或产品线的采购纳入企业整体采购管理,但维持其在该产品线的采购角色定位。②将该产品线提升到企业层面开展集中框架采购和供应链管理。③企业管理层将该分公司的运行模式在其他分公司进行合理化复制,但要结合其现有人员组织配置及管理基础。④推动该分公司或产品线立足于企业各类相关产品线层面进一步优化选型,为企业产品线贡献更多的CBB(公用构建模块),优化供应链结构。

3.5根据各产品线的发展阶段目标逐次提升企业总体采购管理水平

随着各产品线设计与采购整合的阶段性推进,逐步将相关产品线进行优化,从而开展企业级的采购降本管理和供应链建设,有序推进集中框架采购,发展集成供应链,最终实现全企业IPD加ISC运营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7日

一、河南省外贸企业经营环境现状

自中国加入WTO组织以来,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图1和图2分别分析了河南省近五年(2008~2012)的进出口变化情况和出口总值的增长状况。(图1、图2)

但根据WTO规则,WTO组织各成员之间不能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外贸企业享有“国民待遇”;跨国公司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也不断增长,这使国际贸易中的许多投资环节得以压缩或简化,供应商和用户直接交易的机会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对专业外贸公司传统中介的地位发起了很大的挑战。目前,河南省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外贸企业并没有为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积极的调整。河南省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固守简单的进出口业务运作模式,大多数外贸企业不生产产品,而是根据外商需要临时寻找生产厂家,其职能局限于寻找买方和卖方,充当中间商。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容易出现生产企业跳过外贸企业直接与外商交易,从而将外贸企业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另外,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资源的透明度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原来充当供货商和客户之间纽带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传统的外贸企业越来越被认为是供应链的多余环节。因而,在现有的基础上,外贸企业必须对所处的供应链进行评估,分析自身应选择何种类型的供应链模式,通过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模式优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现状

(一)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现状。河南省外贸企业目前采用的供应链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供应商——生产商——外贸企业经销或——国外客户”;二是“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目前采用前者的大约占70%,采用后者的大约占30%。河南省外贸企业目前采用的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或经销其他生产企业的产品,代为出口;二是外贸企业自己有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两种方式都有,既有自己的生产加工实体和产品目录,同时又代其他企业出口,赚取额外利润。

从近几年的出口金额分析,采用第一种方式的企业占20%,采用第二种方式的企业占到25%,采用第三种方式的占到55%。在整个外贸供应链中,企业获得订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国外客户主动下单,这一类型占到25%;二是由外贸企业主动开发客户,这一类型占65%,两种方式同时使用的占到10%。从河南省外贸企业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地位来看,一部分外贸企业在供应链中参与到了前期的产品设计、生产计划以及后期的质检测试工作,并始终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管理过程;这一部分企业占到55%,但也有一部分外贸企业不参与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及管理工作,这一部分占到45%。

(二)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组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过程中实现连接和协调来进行。河南省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理解主要关注在自身企业和供应商的层面上,关心的问题主要是考虑保证货源和客户及降低成本等,而对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等考虑较少。

1、上游供应商管理信息水平较低。外贸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管理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并设立专业人员管理供应商关系,但从总体上看,供应商管理水平仍较低,外贸企业应加大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虽已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从对客户的管理水平来说,很少外贸企业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管理客户。虽然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产品在供应链下游的情况,为新产品的研发和售后服务反馈信息,但其服务水平仍有不足。

3、供应链管理缺乏柔性。多数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式,不确定性的应变能力较低。

4、供应链存货成本较高。目前,外贸企业供应链存货规模整体水平偏高,部分企业的库存占销售量比重的10%以上。这就造成了较高的供应链成本。另外,高比例的库存意味着低效率的资产周转,这也使得供应链的成本较高。

三、河南省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选择及优化

(一)外贸企业供应链模式选择。外贸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并培养了有国际贸易经验和熟悉产品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基础。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关联、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按照供应链绩效管理评价模型SCPR1.0的评价标准,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来看,采用“供应商——生产商——外贸企业经销或——国外客户”供应链模式的企业的绩效水平得分在80分以上的达45.5%,在70分以上的企业达到73%;采用“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供应链模式的企业的绩效水平50~70分之间的企业达25%,75%企业的绩效水平低于50分。从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类型的总体的绩效水平不难看出,“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这一类型的供应链模式的绩效明显要高。由此可见,“供应商——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并管理——国外客户”这一供应链模式,是河南省外贸企业合适的选择。

(二)外贸企业供应链优化策略——虚拟企业模式。河南省外贸企业大多规模小,造成了资源浪费、信息流通不畅及效率低下等问题,这就需要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以外贸企业作为核心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作为合作伙伴,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重新组合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供应链上信息的共享,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需求。虚拟企业模式能对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起到优化作用,具体的优化措施如下:首先,外贸企业要做好角色转变,从传统的贸易中间商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变。河南省外贸企业对本地的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十分了解,并拥有有贸易经验和熟悉产品的专业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关系,外贸企业应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供应链管理能力;其次,在外贸产业链中,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上游的设计、研发环节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环节附加值较高,外贸企业要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再次,外贸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要逐步创建自主品牌;最后,构建虚拟企业模式,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外贸企业为基础,建立基于该条供应链的虚拟企业,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和风险分担,来提高供应链的柔性,保证外贸企业按时保质保量满足国外客户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