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服务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通信服务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信服务概念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5.07.090

由于移动通信服务的复杂性,其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我国移动通信服务市场中存在的挑战与竞争所带来的服务营销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有关顾客满意理论中服务满意决定因素的不确定性。在服务业中,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顾客所感知的质量。为建立更为完善的校园移动通信服务市场顾客满意度前因模型和服务质量测量量表,本文主要整理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移动通信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

1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

1.1 移动通信服务的概念

移动通信服务就是移动通信企业的立身之本,可以说移动通信企业本质上就是为了服务而存在的。可以说移动通信服务是移动通信企业利用其网络、设备为用户提供满足顾客某种需求的一些服务及相关附加服务的总和。

1.2 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及评述

本文对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初步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关系质量、资费因素确定为影响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来进行研究。

1.2.1 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指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产品性能。

Song Seokha(2000)以服务质量和网络质量等两种要素为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衡量因素。他把服务品质分为服务支援性能、服务运营性能、服务可用性能等因素。把网络质量分为资源、设备、可用性能、传播性能等因素。

1.2.2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顾客在接受通信公司的服务时感知到的前后台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效果。PZB(1991)进行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中选取的行业为保险、银行和电话等行业,采用了SERVQUAL量表。研究结果发现在通信公司服务质量五维度中用户感知重要维度的顺序为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

1.2.3 资费因素

资费因素是指顾客对感知服务定价结构水平的合理有效性。Athanassopoulos(2000)对个体顾客和商业顾客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定义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期望被满足的程度的。研究结果认为,个体顾客满意度受到产品性能、价格、公司形象、便利、创新等因素的影响;而商业顾客满意度受到产品性能、价格、公司形象、创新等四个因素的影响。

1.2.4 关系质量

关系质量定义为对服务人员之前的表现持续满意,同时顾客依赖于服务人员的诚实,并对服务人员的未来表现有信心。对关系质量的构成有些学者认为关系质量是由满意和信任两个维度构成。还有些学者则认为关系质量由信任、满意、承诺三种因素来构成。很多学者认为新认识影响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

2 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

2.1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服务质量这一概念可以看作为被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这一概念与顾客满意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虽然两个概念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但两者是分离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关于顾客满意度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2.1.1 顾客满意度是服务质量的前因变量

Oliver认为顾客形成对某一物的第一次态度是以期望为基础,之后则根据消费经验后的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来调整其态度,Oliver认为满意度是态度的前因变量。

2.1.2 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度的前因变量

Cronin and Taylor(1992)指出顾客满意对顾客的购买意图有显著影响;服务质量为顾客满意的前因变量;服务质量对购买意图的影响不如顾客满意度。

Taylor and Bake(1994)指出顾客满意是比服务质量更高一级的概念,认为服务质量会影响顾客满意度。

近年来研究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的学者认为,从整体交易的层次或单次交易的层次来考虑。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服务质量只着重于服务因素,而顾客满意所涉及的范围比服务质量广,它受价格、产品质量、个人因素、情景因素及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前因变量。

2.2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不同竞争条件和行业中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得到高满意的顾客才会产生较强的忠诚,而得到低满意度的顾客对提高忠诚度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完全垄断的行业中,得到低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的顾客都显得很忠诚,但垄断被打破时这种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Oliver(1999)总结了上述不同学者对满意与忠诚的概念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1)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2)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核心,顾客满意决定顾客忠诚;

(3)顾客忠诚不能理解为顾客满意的核心,仅仅是顾客满意的一部分;

(4)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是总体忠诚概念的元素;

(5)顾客忠诚包括顾客满意的部分因子;

(6)顾客满意是通向顾客忠诚的基础,即顾客忠诚应建立在顾客满意基础之上。

学者们对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相关性研究认为顾客忠诚应建立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之上。同时,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之间虽然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却不是线性关系。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有积极作用,当顾客的满意度越高,则购买的产品就越多,对公司及其品牌忠诚度就越久。本文认同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顾客满意是通向顾客忠诚的基础。

2.3 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关系

Cronin & Taylor(1992)的研究时考虑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对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影响后结果表明,服务质量对行为的影响小于顾客满意度对行为的影响。Baker等人(2000)对旅游业的研究结果与Cronin & Taylor的研究结果一样,服务质量对行为的影响小于顾客满意度对行为的影响。同时,服务质量通过满意对行为倾向有间接作用。

Anderson & sullivan(l993)通过对瑞典22300名顾客进行了调查后发现顾客满意与重复购买意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关系,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或产品的企业应具有更多的满意的顾客,同时这些顾客不会流失。顾客感知质量包括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产品质量,因而可以得出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Caruana(2002)提出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和服务忠诚的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在模型中Caruana对与服务忠诚的定义服务忠诚包括顾客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和服务忠诚的多维度关系研究主要是建立在Caruana(2002)提出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和服务忠诚的关系模型基础上,将服务质量分为PZB(1988)提出的五个维度,服务忠诚分为态度和行为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

篇2

云通信是通信产业的未来

面向个人用户的云通信形态多种多样,除了Gmail和QQ,我们平时使用的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都可以划入云通信的范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完全普及,各类具有通信功能的APP扩大了云通信的范围,而提供基础通信服务的传统运营商则面临着沦为“管道”的命运。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运营商只是提供文本、数据和语音通信链路,而以数据通信为基础的云通信却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层多媒体通信。这个链条好比物流,运营商只是修筑高速公路,云通信平台是汽车,具有运输不同的货物的能力,人们交流的信息是货物。所以,云通信成为数字时代的通信平台,而运营商的底层通信能力只是云计算架构的基础管道。

随着4G牌照的下发,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我们知道,4G标准TD-LTE事实上只提升了数据业务的性能,传统语音呼叫要切换到2G/3G上。 4G的数据业务未来将给云通信提供更强大的支撑。未来,天然处在应用层的互联网服务商将是云通信——或者说通信的主导者。

尽管个人用户已经在通过Gmail、QQ、微信、微博等工具进行不同形式的通信沟通,但沟通的效率并不是个人关注的重点。但是在企业通信领域,企业用户追求高效沟通,所以业界早已推出了统一通信解决方案。

统一通信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使不同的终端具备数据、图像和声音的通信能力。统一通信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它将语音、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短消息、多媒体和数据等所有信息类型合为一体,从而为人们带来选择的自由和效率的提升。云通信早已被统一通信服务商和企业客户接受,基于SaaS的云统一通信服务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企业级云通信领先发展

云计算的优点在云通信中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弹性扩展、快速部署、免除维护、系统稳定性高等等。统一通信借助云计算强大的业务扩展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将最新的视频会议、社交媒体等技术集合进来,帮助人们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任意工具进行沟通交流。云端统一通信的融合,还帮助终端实现了“瘦身”,人们可以通过一个终端使用多种通信方式沟通。

NEC曾经对企业应用统一通信的情况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统一通信在企业内的主要应用场景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用于企业内部沟通,二是用于联络客户,三是用于联络合作伙伴和供应商。这三种沟通场景下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沟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统一通信帮助企业降低办公通信成本,加速信息的获取,从而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统一通信方便企业与客户沟通,提高了销售的转化率,也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统一通信也方便了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提升合作伙伴关系,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可以获得外部专家的支持。

可以看到,统一通信兼顾内外沟通的需求,公有云或者混合云模式下的SaaS云通信服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国内从事云通信业务的厂商非常多,不仅能够提供整套的统一通信云解决方案,也能提供完全基于云端的云通信租赁服务,代表厂商有华为、263、全时等。

华为eSpace统一通信是业界领先的云通信解决方案。它通过一个客户端实现多种会议模型,支持消息、语音、视频、数据多业务协同,实现渐进式沟通;支持与华为智真会议系统融合,无缝嵌入OA/Outlook/CRM/ERP等办公系统。华为UC&C云协作平台秉承了“云管端”的设计理念,“云”将分布式部署的基础设施形成有机整体的管理系统、呼叫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资源;各种类型的接入网络和骨干网络,包括企业内网,公网和移动网络形成“管”,提供统一的体验;不同网络接口、协议、媒体能力的用户终端构成“端”,适应终端多样化的需求。

263云通信是国内公有云SaaS统一通信服务的代表。263云通信是建立在云计算、云存储的基础上的统一通信平台,业务涵盖企业邮箱、日程管理、企业网盘、网络会议、电话会议等;整合大量的第三方企业应用,包括OA、ERP、CRM等等,单点登录实现不同应用间无缝切换;实现通讯录同步,企业应用可以和平台上的消息互相推送。在管理方面,263云通信平台提供了统一的简单便捷的管理模式。

以云视频会议为基础的全时云会议同样属于公有云SaaS服务。全时云会议倡导“简单易用、共享协作”,融合视频、语音、数据共享、白板等远程会议手段,实现多维度远程协作,具有“简单、移动、协作”的特点。云会议2.0可实现跨平台一键快速入会,通过邮件、客户端、office插件、手机/电话都能接入会议,同样具备终端多样化优势。

从以上三个简介不难看出,企业级云通信市场无论是概念还是产品、解决方案都已经成熟,云化趋势已蔓延至整个应用通信市场。

融合通信是未来趋势

篇3

一、绪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居要求的条件不断提高,对各种高档的甚至普通的住宅小区,都提出了智能化小区的概念[1]。随着中国持续不退的房地产热,国内不少企业也看准了远程抄表行业的发展势头,积极组织人员研制各种远程抄表系统,但由于该行业比较年轻,规范不全,目前远程抄表行业发展的特点是技术较成熟、发展较迅速、问题较多、行业仍有待规范。

本系统针对远程抄表系统对数据传输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抄表方案,该方案的意义主要体现:(1)该方案的提出改变了目前人工抄表上门难,水损大以及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及时处理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本系统充分利用GPRS无线网络传输的特点,实现了水表信息的远程采集和数据管理,规范化了供水企业员工业务工作流程;(3)系统建立了供水管网实时运行监控框架,对水管网的水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处理,为管网故障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系统架构

系统主要由远传水表(带GPRS传输通道),通信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监控客户端以及Internet组成,其中,通信服务器上主要部署了通信服务软件、数据服务器上主要部署了数据库平台软件,监控客户端上主要部署了数据请求服务软件和水管网监测客户端软件。

三、系统功能

系统软件主要由通信服务软件、数据请求服务软件和水管网监测客户端软件组成。其中通信服务软件主要实现与远程水表之间的数据通信功能;数据请求服务软件完成数据存储功能;水管网监测客户端软件主要实现了水管网相关数据的查询统计等功能。(1)通信服务软件模块。通信服务软件主要用来和远传水表进行通信,同时响应数据请求服务软件的数据请求,通信服务软件具有面向公网的固定IP和端口,水表和通信服务器之间通过TCP协议进行通信[2]。(2)数据请求服务软件模块。数据请求服务软件主要是向通信服务软件请求数据,同时将数据解析,存储到数据库中。为了减轻服务器的负荷,数据请求服务软件向通信服务软件请求数据后,再由数据请求服务软件将数据解析后提交给数据库进行存储,在通信服务软件部分不作数据存储。通信服务软件和数据请求服务软件通过在公网Internet利用UDP协议进行通信。(3)客户端监控软件模块。客户端监控软件主要是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维护。

四、系统关键技术

(1)GPRS通信技术。服务器端安装GPRS通讯模块,通过GPRS网络与设备端建立通讯;首先服务器端处于等待状态;设备端主动发起连接;服务器端一旦检测到连接,即发送读地址命令;服务器读取设备端的IP和端口地址[3];根据地址读数,检测到设备位置,读取设备发送的计量数据,包括当前累计流量,结算日累计流量,时间等。(2)数据存储转换技术。本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对于数据存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数据存储的有效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将会采用触发器、存储过程和自定义函数等数据库技术。

五、结论与展望

本系统采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据库和Delphi软件,充分利用GPRS无线网络传输的特点和优势,实现了水表数据的远程读取。提高了水管网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抄表人员的工作强度。

尽管设计基本满足系统的要求,但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软件的功能还需要针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例如在管网故障诊断功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正是软件可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技术点。GPRS无线通信技术在今后的数据传输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4]。本系统主要采用GPRS传输数据,施工简单,可靠性好,遭到破坏时影响范围小,查错方便。而且系统运行成本比较低,操作起来方便,更加规范化,在无线远程监测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郭亮. 智能小区远程抄表系统的低功耗设计,2010

篇4

报告摘要

1云通信发展概述

1.1云通信的概念定义

1.2云服务与云通信概述

1.3云通信的核心价值

1.4云通信的分类

1.5云通信的应用场景

1.6云通信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1.7中美云通信发展比较

1.8云通信产业链

1.9云通信产业图谱

1.10云通信的商业模式

2云通信企业典型案例

2.1融云

2.2梦网科技

2.3云之讯

2.4声网

篇5

1前言

通信系统是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它的可靠性与信息传输的快速性决定了系统的适用性。为建立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内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一个最好的办法和途径,就是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以实现各装置间的无缝通信,最终实现变电站的数字一体化。

一、二次设备之间实现全数字化通信,变电站内智能装置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因此全站智能装置必须采用统一的数据建模及数据通信平台才能实现互操作性。互操作性是实现变电站内无缝通信理念的重要保障机制,设备的互操作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原来的软硬件投资,实现不同厂家产品集成。

IEC 61850是目前为止最为完善的变电站自动化的通信标准,它按照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监视、控制和继电保护等功能,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模型及相关服务,为不同厂商实现互操作和系统无缝集成提供了途径,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因此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系统应基于IEC 61850建立。本文将探讨基于IEC 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IEC 61850产生的背景及组成

2.1 IEC 61850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特别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前提下,IEC中主要以欧洲的如:ABB、SIEMENS、ALSTOM等为代表的制造者深感以前各个厂家自己所制定的通信协议都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电力通信的发展了。而各大厂家在互连时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了将当前无序的通信协议规范化十分必要和紧迫。

IEC 61850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目标:

1)互操作性:来自同一厂家或不同厂家的智能装置之间交换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协同操作的能力。

2)功能自由分布:功能自由分布强调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自动化功能的可分布性,而不仅仅是自动化装置的分布,可实现跨越自动化装置边界的自动化功能之间的协调配合。

3)可扩充性:IEC 61850面向变电站自动化的所有应用,全面地支持信息扩充是标准应用适应性的重要体现。

4)长期稳定性:为了适应历史的、目前的和未来的通信技术,IEC 61850对通信服务采用了抽象定义的方法,即抽象通信服务,而将具体的通信协议应用特定通信服务映射加以规定,适应了通信技术的发展变化。

国际电工委员会TC57 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IEC 61850,该标准是基于通信网络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IEC 61850通信协议是对站内设备的数据对象统一建模,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应用此协议可以实现变电站内的无缝通信。采用该标准将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

2.2 IEC 61850的组成

IEC 61850国际标准协议共分为 1O 个部分:

1)IEC 61850―1: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1:序论和总介,包括IEC 61850的介绍和概貌。

2)IEC 61850―2: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2:术语表。

3)IEC 61850―3: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3:综合要求,包括质量要求(可靠性、可维护性、系统可用性、轻便性、安全性),环境条件,辅助服务,其他标准和规范。

4)IEC 61850―4: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4:系统和专案管理,包括工程要求(参数分类、工程工具、文件),系统使用周期(产品版本、工程交接、工程交接后的支持),质量保证(责任、测试设备、典型测试、系统测试、工厂验收、现场验收)。

5)IEC 61850―5: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5:功能和设计模型的通讯要求,包括逻辑节点的途径,逻辑通信链路,通信信息片的概念,功能的定义。这部分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子功能进行了分类和定义,并引入了逻辑节点的概念这些对于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及互操作性有重要作用。

6)IEC 61850―6: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语言,包括装置和系统属性的形式语言描述。

7)IEC 61850―7: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7:变电站基本通讯结构和馈线设备。

8)IEC 61850―8: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8:特殊通讯服务映射SCSM―映射到MMS(ISO/IEC9506),即变电站和间隔层内以及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通信映射。

9)IEC 61850―9: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9:特殊通讯服务映射SCSM一连续单向多路点和节点,即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通信的映射。

10)IEC 61850―1O:变电站的通讯网络和系统一部分10:一致性测试。

3 IEC 61 850的特点

3.1分层

IEC 61850除了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分成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之外,每个物理装置又由服务器和应用组成,将服务器分为:逻辑装置逻辑节点数据对象数据属性。从应用方面来看,服务器包含通信网络和I/O。由IEC 61850来看,服务器包含逻辑装置,逻辑装置包含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包含数据对象、数据属性。从通信的角度来看,服务器通过子网和站网相连。每个IED(Intelligent Electrical Device)既可扮演服务器角色也可扮演客户的角色。

3.2采用与网络独立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由于电力系统生产的复杂性,信息传输的响应时间要求不同,在变电站的过程内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网络。IEC 61850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就很容易适应这种变化,只要改变相应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就可适应不同的网络。

3.3面向对象、面向应用开放的自我描述

与IEC60870―5系列标准采用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不同,IEC 61850标准对于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自描述。采用“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在信息传输时数据收发双方必须事先对数据库进行约定,并一一对应,这样才能正确反映现场设备的状态。协议一旦确立之后,如果要增加或删除某些信息就必须对协议进行修改,这是一项耗费资金和时间的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变电站内需要传输的新信息不断增加, “面向点”的数据描述方法已不大适应新的要求,因而使新功能的应用受到限制。

面向对象的数据自我描述在数据源就对数据本身进行自我描述,传输到接收方的数据都带有自我说明, 不需要再对数据进行工程物理量对应、标度转换等工作。采用面向对象自我描述的方法后,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的数据都带说明,马上可建立数据库,使得现场验收的验证工作大为简化,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量也大为减少。

3.4电力系统的配置管理

IEC 61850提供了直接访问现场设备的协议,对各个制造厂的设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访问。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重构配置,很容易获得新加入设备的名称并用于管理设备属性。

3.5数据对象统一建模

IEC 61850标准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数据模型。IEC61850有一个任务就是从SCADA数据库到过程的对象统一建模,和INIEC61970的数据模型协调一致。

特别地,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性是制定IEC61850标准的重要驱动力。为保证互操作性,必须开展智能设备的一致性测试。用IEC 61850―10的一致性测试方法,可测试智能设备是否符IEC 61850标准,保证与其他符合IEC 61850标准智能设备的互操作性,可以大大减少现场的通信联调工作量,并且更换或新增设备时基本不需改变原有设备和系统。可以说数字化变电站采用通过IEC 61850一致性测试的智能设备,是解决互操作性问题的捷径。互操作性所依赖的信息语义具备如下特征:

①针对应用领域的确定性;②不影响互操作性前提下的可扩充性;③信息语义的自由分解和组合;④信息语义的可性,并能够得到一致性检查。

反映到 IEC 61850的建模思想上就是结构化模型,IEC 61850在利用抽象通信服务(ACSI)和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提供的通信语法、通信语义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依靠结构化模型为互操作性提供保障。

4数字化变电站的接口模型

4.1接口模型

IEC 61850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继电保护三大功能,从逻辑上将系统分为3层,即变电站层、间隔/单元层、过程层,并定义了3层间的10种逻辑接口,如图l所示

过程层通过接口4和接口5与间隔层通信,主要完成开关量I/O、模拟量的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该层的物理设备主要是远方I/O、智能传感器和传动机构。

间隔层的功能是主要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本间隔的一次设备产生作用,如线路保护设备或间隔单元控制设备就属于这一层。间隔层通过接口4和接口5与过程层通信,通过逻辑接口3完成间隔层内部的通信功能,该层的物理设备主要包括每个间隔的控制、保护或监视设备。

变电站的功能分为两类:一是与过程层相关的功能,主要指利用各个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站的一次设备发生作用的功能。如母线保护或全站范围的联锁等,间隔层之间通过接口8完成通信;二是与接口相关的变电站层功能,主要是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本地运行人员的人机界面接口 HMI 与远方控制中心的接口 TCI 以及与远方监视和维护工程师站的接口 TMI,主要通过接口1、6、7完成通信功能,该层的物理设备主要包括带有数据库的变电站计算机、运行人员的操作平台、远方通信接口等。通过逻辑接口9完成变电站层内部的通信功能。

IEC 61850的分层模式与现有大多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不同,在现有系统中过程层的功能都是在间隔层设备中实现的,因此就没有独立的接口4和接口5。但是随着智能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使用,现代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将越来越多的间隔层功能放到过程层中去,这也说明IEC 61850是一个适应未来的开放的标准。

4.2现有产品的差距

目前产品多以物理装置为单位提供通信服务,并没有IEC 61 850逻辑概念的服务器,以及依赖于服务器的逻辑通信点的概念,以至不具备逻辑上的多路通信,也不存在严格的模型层次和结构,使得信息语义的交换缺乏应有的模型支持。另外产品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等等。

在目前产品中存在的与IEC 61850的差距是导致产品无法实现互操作性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以实现互操作为目标,依照IEC 61850对产品的改造也将是全面和深入的。

采用IEC 61850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装置(保护、测控及其他自动化装置)如何公布自己的信息模型,以及自动化系统如何识别和建立系统的信息模型。

对于已经在现场大量使用的智能装置,最根本的任务是采用SCL语言对其信息结构进行重新描述,使其符合IEC 61 850的语义约定和结构,再根据ACSI映射法则实现对特定通信协议的映射,也就在最小程度上支持了IEC 61850。

篇6

1 网络分层体系的功能分工关系分析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根据“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通信应要求所有联网计算机之间都能互相通信,也即所有计算机相互间都具有可进行通信联系的可达通路。这是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实现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的基础。

根据这一要求,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全联通型网络。②交换型网络。③类型称为广播型网络,它又可分为:a寻址问题。b访问冲突问题。

2 网络通信体系分层的基本分析

2.1 网络通信中的点-点通信与端-端通信概念。当我们想在两台相邻计算机间通过某种直达通信线路实现点-点通信时,当然要在两台计算机上设计相应的通信软件。这种通信软件除了在各自操作系统管理下接口外,还应有两个接口界面,即向上面向用户应用的界面与向下面向通信线路的界面。因此通信软件的设计自然将考虑划分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以分别向上处理与用户接口的通信应用请求和服务及向下处理与通信线路接口的收发数据,从而形成用户服务层US和通信服务层CS两个基本层次体系。

2.2 端-端通信中网络服务层的引入。端-端通信线路,既然是把若干点-点相邻结点间的通信线路通过中间结点链接起来而形成的,要实现正确可靠的端-端通信,除依靠各自相邻结点间点-点通信联接的正确可靠以外,是指发送端结点与接收端结点间预先进行通信联系的过程,通常由发送端发送一个带目标端结点地址的联系控制报文,经网络中各路由结点到目标端结点,目标端结点在一定条件下回答一个同意通信联系的报文给发送端,从而建立了双方的联系。

2.3 OSI标准七层模型层次划分的结构分析。根据上述对网络通信分层体系三个基本层次的划分,在网络系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基本层次又进一步被细分为更多的层次,形成了现在网络通信体系的OSI标准七层参考模型。虽然现在许多流行的实际网络系统的网络通信体系结构并不一定完全符合OSI这种七层标准模式,如有的分五层,有的分六层等,但ISO(InternationalStandard Organization)的OSI分层模型毕竟是在国际范围综合了各种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经验而形成的,并为大多数计算机和网络厂家、公司所表态支持,所以我们仍以OSI七层模型为参考,分析网络分层体系各层的基本功能分工关系,并着重于分析各层基本功能的区别。①通信服务层划分为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通信服务层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相邻计算机结点之间的点-点通信。②网络服务层划分为网络层、传输层与会晤层,网络服务层的引入是用以实现网络中不相邻结点间的端-端链路通信。③用户服务层划分为应用层与表示层网络通信分层体系的高层(即用户服务层)的功能主要是用以处理网络用户接口的应用请求和服务。它支持网络中任意两个端用户应用进程之间通过端-端通信链路实现端用户应用数据的正确、可靠传输。

2.4 网络通信体系的树形层次结构分析。网络通信体系的低层(即通信服务层),是一个面向通信的层次。实际的通信系统环境,可能是由各种性质很不相同的通信信道或通信子系统组成。例如各种高速的同轴电缆、光纤远程的电话交换网、公共数据网以及各种微波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网络系统要增强系统低层的可联性和开放性,应该从通信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尽可能支持这些不同的通信信道和通信系统。因此,无论是OSI网络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还是各种现代流行的具体网络通信体系结构,都已不只是单一地支持一种线路、一种协议,而是能支持多种线路、多种协议。并且同一种数据链路还可支持多种不同物理线路,而多种数据链路则由唯一的网络层管理,也即网络中不同通信介质、通信方式构成的各种点-点线路通过网络层。

统一路由选择而形成端-端链路。所以网络通信体系的低层结构是一种向下的树形层次结构,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从开始单一层次的体系结构到现代树形层次的体系结构的发展,是网络系统总体结构开放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现代网络通信体系结构的重要持征。低层的树形结构使网络系统可以方便地使用和实现各种不同的通信系统互联。从而可以进行灵活的系统拓扑配置,也自然解决了LAN与WAN的结合,提高了网络系统对应互联环境的开放性。高层树形结构,使网络系统提供多种丰富的应用服务功能以适应多种应用需求,提高了网络系统对于应用环境的开放性。

2.5 子层问题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作为网络通信的一种共同遵循的通信方法和规程,一方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利于网络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有可发展的灵活性以适应网络技术、网络系统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3 网络分层体系的垂直接口关系分析

3.1 网络分层通信过程、原理及特点。分层体系结构不仅在网络系统中应用,在许多软件或硬件系统中也常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网络通信分层体系结构的分层,则是围绕网络中计算机之间通信的要求和目标而划分的。

3.2 层间服务与层功能的关系。OSI文本中对每一层应完成的功能及向它相邻上一层提供的服务都分别列了不少条文。各层的功能如上一章我们所讨论的那样都有一些不同的内容,但也有不少相同的内容,功能与提供服务的内容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3.3 网络分层体系中的链路通信与拓扑结构分析方法。服务访问点SAP的概念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是OSI网络通信分层体系结构中层间接口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定义(n)-SAP为:“n层实体向n+1层实体提供服务的地点”。可见服务访问点的概念也是建立在层间服务关系的基础之上的。(n)-SAP也可直接理解为n层向n+1层提供服务,或n+1层使用n层服务所通过的n与n+1层边界上的接口。

3.3.1 由服务访问点构成的分层通信链路与拓扑结构。我们在讨论网络系统中点-点通信与端-端通信概念时曾指出,点-点通信是相邻结点间的线路通信,而端-端通信则是不相邻结点间通过中间结点构成的链路通信。这个链路是在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图上看到的链路,是以计算机为结点,以计算机之间的物理信道为线而串起来的。现在我们将在网络分层体系和网络分层通信这个层次内讨论通信链路与拓扑结构。它涉及计算机内部层间通信的结构,可以看成是网络系统拓扑结构与链路通信概念的延伸与扩张。

3.3.2 多链路拓扑结构中的多路复用。上面讨论的网络分层体系拓扑结构是假定计算机中只有单用户、单应用及单一线路联接的情况,所以是一条单一的线形链结构。在实际网络分层体系中,如前面指出,高层可能是多用户、多应用,低层可能是多种线路联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网络分层体系的拓扑结构将是多链路多路复用的复杂结构,它不仅与系统配置、系统拓扑结构有关,也与具体所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以至系统的应用环境等有关。

3.3.3 网络分层体系中的编址、寻址问题。在网络通信分层体系拓扑结构中,只要有链路的分支出现,就意味着数据单元向前传送时可能有多条链路可供选择,而选择链路实际上就是选择它的端口SAP,所以网络分层通信中的选址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层间接口上多个SAP的选择。当(n)-SAP多于一个时,每个SAP应给出在这一层内可以唯一识别的标识,SAP的这种标识就是SAP的地址,对SAP标识的安排就是编址。OSI定义(n)地址就是(n)-SAP地址,是指出在哪里能找到(n)-SAP的标识符。OSI对(n)-地址和(n)SAP地址的这种定义也说明,在网络分层通信中关于地址的概念对各层都具有通用性。这也意味着每一层都可能有多个SAP的编址、寻址问题;只是由于各层基本功能的差别,各层SAP地址的具体含义也可能有很大差别,编址、寻址问题也需作具体分析。寻址方式,原则上应由发送端的高层用户在请求网络访问服务时,把需要与之通信的目标端用户的有关地址信息,以明显(如结点名、目标用户名等)或隐含(系统根据用户访问目标分配)方式在请求网络服务时交下来;然后,各层网络软件分别根据本层分配的寻址功能,按一定协议规定的格式,把本层需处理的寻址信息装配到本层头(协议控制信息PCl)中;接收端的对应层根据这一地址信息寻址,并分配应送的SAP和链路。

参考文献:

篇7

长江航运通信(以下简称“长江通信”)始发于建国时期,经过60多年的沿革和发展,通信手段日益完善,通信技术日趋先进,通信总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攀升,为保障长江航运安全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江通信已变得举步维艰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代通信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给长江通信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长江通信自身也面临着重重困难甚至是生存危机。那么,如何在困难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是当前摆在长江通信面前的重大课题。

 

体制是发展之殇

 

长江通信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稳步发展、改革发展和快速发展等四个发展阶段,可以说,长江通信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真实和深刻地反应了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变化,凝聚着长江通信几代人的汗水和智慧,同时长江通信也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长江通信是公益通信,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一旦离开了国家政策的护持,长江通信必将会走向幕落甚至以消失的代价惨淡收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之下。

 

体制是公益事业的重要保障,这一点毋容置疑。当前,体制问题已深深困扰着长江通信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制约长江通信的至关要隘。

 

因此,长江通信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别的问题,就是其体制问题,体制问题解决好了,就好比有了龙头,其它问题诸如经费、人员、设备、设施等问题当可迎刃而解。也惟其如此,长江通信才会迎来高速的发展和全新的蜕变,也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来不断满足长江航运安全的通信保障新需要。

 

规划是发展之要

 

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对工作开展具有前瞻性、科学性、有序性和指导性的。规划的事情,不仅是方向性的问题,而且是战略性的问题。如果一个规划的定位不准、方向不明、起点不高、立意不新、概念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模式不先进、统筹不宏观,那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讲必将是灾难性的。长江通信的发展必须克服上述各种弊端。所谓上兵划谋、规划先行。长江通信当谋定而后动,制定出一个好的规划,方能引领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长江通信的规划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规划好内河通信相关法律法规,象内河航道就有航道法,长江通信也需要这样一个内河通信法律法规做依托才能有力保障内河安全通信的有法可依。

 

其次,需规划好内部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企业的内在引擎,一个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能够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应变能力,长江通信就迫切需要这样一个运行机制来驱动其全新发展。

 

第三,需规划好各通信要素协调发展,如通信设施要规范、通信队伍要壮大、通信技术要领先、通信手段要多样、通信措施要管用、通信保障要可靠等。

 

嬗变是发展之道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般意义而言都要经历初步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等发展阶段,尤其是当企业步入稳步发展阶段以后,生产的各种要素都将达到了穷尽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个时候,嬗变才是发展之道。长江通信的发展之道也必然需要革命性的嬗变来驱动引领。

 

长江通信的嬗变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没有稳定发展就意味着衰退和败落,长江通信要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再进一步的向前发展,步子可以小一点,但一定要是向前的,这就需要采取技术升级等举措来驱动发展。

 

其次,需突破传统思维“进中求变”,《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准确诠释破穷之变之发展之道,即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因此,长江通信也必须要在前进中求变革,这就需要积极推进技术转型等举措来驱动发展。

 

第三,需攻坚克难“变中求新”,换言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能力越强,发展动力就越足,因此,长江通信也必然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需要开展技术创新等举措来驱动发展。

 

服务是发展之本

 

长江通信作为公益通信,做好长江航运安全通信服务是长江通信的本职所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服务来谈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做好长江航运安全通信服务是长江通信的第一要务,换言之,上面所论述的“体制、规划、嬗变”等发展课题都要围绕着“服务”来展开,而不是其它。

 

长江通信的通信服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明确服务对象,就是通信服务是“为了谁”,即给谁提供通信服务,这就要回到长江通信的职责上去了,职责显然是个条条框框的东西,规定了你要干什么,但服务对象却可能是模糊的、宽泛的,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和明确,否则会出现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现象。

 

其次,必须明确服务清单,长江通信的通信服务应有服务清单,服务清单上应明确提供哪些必须的通信服务,清单上注明的则应必须提供,清单上没有明确的则应慎重提供,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所提供的通信服务必须是为了保障长江航运安全的需要这个大前提。

 

第三,服务手段必须行之有效,服务手段是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重要接口,将直接体现在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上,因此,长江通信的通信服务手段不应贪求华而不实的“高大上”政绩观,而应贴近服务对象,要能够用之可行,行之有效。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134-01

当前信息时代中,人们对于信息的消费总量和沟通的需求都呈现出空前高涨的需求。而对于油田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有线通信服务和区域内无线通话业务,构成了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信息消费独有特征,因此,如何能够更为有效地提供与实际需求相契合的通信服务,就成了油田通信领域工作的重点。而油田环境中的电信计费管理工作,作为能够正确和及时反映实际信息消费需求趋势和走向的重要工具,在整个系统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1 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的概念以及设计原则

当前对于电信计费工作而言,出现了相对于之前的明显复杂性,一方面用户对于电信服务以及信息的消费方式和水平都有所变化,消费方式从之前单纯的语音通信需求,逐步向数字化需求扩展,而与此同时,消费水平和总量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趋势。另一个方面,用户对于电信账单的支付手段以及电信消费状况的查询需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针对于此种状况,电信计费管理系统在电信运营过程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并且越来越成为电信服务领域确保正常工作的重要控制工具。

通常而言,一个相对完备的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首先应当从稳定、响应速度以及弹性几个方面确保其具体性能。所谓稳定,就是要求计费管理系统能够保持连续正常的工作,这是从系统健康的角度对计费系统提出要求。一个表现稳定的系统,能够全时段提供连续,并且具备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其中也应当包括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手段。而响应速度,则是作为信息时代之下更为个性化的需求满足。当前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很强的并发特征,而这种需求同样表现在对于其自身信息消费状况的获取之上,即对于计费管理系统的查询要求也会呈现出很强的并发特征。这种并发特征来源于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消费群体两个方面,因此在响应时间上必须能够有所保证。最后,对于系统弹性方面的要求,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予以理解认识。横向方面,电信营业管理系统需要对其他的应用保持有标准数据接口以及友好特征,确保其获取到的统计数据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而从纵向方面,在对计费系统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其自身在未来发展的需要,为未来的发展留足余量。

2 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的结构以及发展趋势

不同的电信通信服务环境下,其计费管理系统也会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与环境的需求相契合,也因此从功能和应用层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但是究其根本,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通常都具备有一些典型的功能,其中包括用户档案管理、计费数据管理、查询以及输出、系统设置四个主要方面。这其中,用户档案管理是计费管理系统的根本,虽然这不是最为直接的目标体现,但是只有对用户实现妥善的管理,才能对系统内外两个环境同时实现价值;而计费数据管理则是管理系统首要的工作任务,是其自身价值的必要体现;查询和输出是系统中的一项基本支持功能,为其他各个模块的实现提供着基础依据;而系统设置则体现着整个系统的自动管理思想,它同时也为系统的横向合作提供着必要的接口。

计费数据管理是整个系统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这一部分的职责在于对整个电信体系环境中的用户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并且记录过程,最终形成对应于每个用户的账务信息。对于这一方面的功能而言,其核心并不在于对用户消费过程的统计和账务的形成,这些都属于相对而言较为基础的功能,而就目前的情况看,计费数据管理功能更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应当在于实现业务统计和分析。这种业务层面的统计和分析,不仅仅能够向管理系统内外的不同用户提供更为深入的报表信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于电信通信系统本身发展方向的决策支持,对于深入分析话务以及数据需求主要表现形式和潮汐等问题,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计费数据管理的数据基础之上,用户档案管理是整个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其存在价值的最终体现。无论是电信服务本身还是计费管理系统,其存在的最终价值都是更好地服务信息消费群体。在相对更为完善的数据支持基础上,用户档案管理能够实现数据层面对于信息消费主体的更好识别,借以进一步分析出信息消费主体的行为特征。这种分析结果一方面可以保持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呈现出动态弹性,与消费需求保持更为紧密的一致性,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帮助通信系统更好在相关行为数据基础之上展开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实现信息传输体系内外的多层面发展。

查询以及输出功能本身是源于环境中存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功能延伸。无论是通信服务提供系统中的工作人员,还是通信系统所需要服务的信息消费主体,都存在有获取消费状况信息的需求,这种产自于信息消费主体的需求推动了查询以及输出功能本身的成熟。这个功能能够为计费管理系统内外多层次的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并且能够支持在允许权限之下的打印输出。对于这个功能而言,最重要的在于并发性的妥善处理,多用户同时在线发起查询请求是这个功能的特点之一,因此保持多线程运作维护响应时间是这个功能的核心所在。

最后,系统设置功能用于实现针对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自身的参数设置,同时也应当关注数据安全以及标准化数据接口的形成和实现,对于存在于系统中的数据外接功能模块的管理,也应当在这个功能构件中予以实现。

3 结论

电信营业计费管理系统本身是自动化办公系统发展的一种极致体现,它一方面能够帮助电信系统服务层面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展开服务,另一个方面还能够对信息消费主体提供必要的多层面自助服务获取接口。而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中所产生的诸多数据,还能够对电信系统自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决策支持作用,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篇9

企业实施CIMS的实践给CIMS应用集成平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归纳为:缩短应用开发和集成周期;提高企业CIMS的运行效率;降低系统维护费用;提供通用的通信和信息访问服务,使应用软件功能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协议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提供通用的应用编程接口和图示化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能够集成企业已有的系统和信息源,充分发挥企业过去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的效益;保证所开发的软件具有高度的可重用性。

一、CIMS应用集成平台的概念、功能和基本特性

(一)CIMS应用集成平台基本定义。

CIMS应用集成平台是一个支持复杂信息环境下CIMS应用开发、应用集成和系统运行的软件平台。它基于制造业信息特征,在异构分布环境(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下提供透明、一致的信息访问和交互手段,对其上运行的应用进行管理,为应用提供服务,并支持CIMS信息环境下各特定领域应用系统的集成。

(二)CIMS应用集成平台的功能。

(1)通信服务:提供分布环境下透明的通信服务功能,使用户和应用程序无需关心具体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处的网络位置,而以透明的函数调用或对象服务方式完成它们所需的通信要求。

(2)信息服务:为应用提供透明的信息访问服务,使应用以一种一致的语义和接口实现对数据(数据库、数据文件、应用交互信息)的访问与控制。

(3)应用编程(集成)接口:是一组高层接口,以函数或对象服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使用户可以方便地集成现有应用和开发新的应用。应用编程接口按照它们的通用程度又分为独立于应用的编程接口和依赖于应用的编程接口。

(三)CIMS应用集成平台的基本特性。

(1)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生产和设计领域提供良好的应用编程接口和应用集成接口。

(2)提供支持CIMS应用开发、应用集成的应用开发工具、应用编程接口、应用原型系统。

(3)支持不同的企业规模和多种多样的企业信息环境。集成平台可为不同的企业规模和应用范围提供最佳的结构和功能配置,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

二、集成平台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一)国外集成平台研究及产品情况。

美国和欧洲一些研究单位对集成平台和集成框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集成的框架。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开发了许多集成平台产品,其典型产品有:①Monitrol/UX和BASEStar。Monitrol/UX是美国HILCO公司提供的一种车间控制软件开发平台,它允许用户根据特定或不同的制造环境和生产过程开发相应的应用。onitrol/UX的基本功能包括:实时数据库RT-DB、报警和事件管理、过程图形、统计管理图、趋势图、产生报告、数据输入表格、设备间通信、管道管理、一般数据管理和历史数据查询等。该平台由三部分组成:BASEStar核心(提供基本的平台服务,实时分布式的数据管理、报文传送、进程管理等),设备连接管理(提供独立于具体设备型号的访问及控制的通用功能),设备访问软件(完成车间设备特殊协议与设备连接管理模块通用协议的转换;②DAE和Plantworks。9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了其CIM体系结构,其集成框架由其结构内的系统使能器和应用使能器组成。前者由DAE平台实现,后者由Plantworks平台实现。DAE构成了CIM体系结构的基础,用户可以利用API进行应用程序与另一个应用、设备、数据库或人进行通信。DAE采用的是C/S模式,运行DAE的计算机既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服务器,或同时是客户和服务器。DAE包括四种功能:通信服务、数据管理、设备管理和用户接口。Plantworks通过提供通用功能和接口来支持应用进行配置设计,它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包括数据显示、图形工具、报表、逻辑等。

(二)国内集成平台的研究状况。

近几年,集成平台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发展较快,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协作单位对“控制工作站开发平台”和“调度控制平台原型系统”进行了开发和研制。控制工作站开发平台的主要功能为实时监控、作业计划生成、数据管理和生产统计,并提供支持工具。该平台由四个子平台和独立的用户接口组成。这四个子平台分别是运控开发子平台、界面开发子平台、数据库子平台、通信子平台。调度控制平台原型系统具有五个比较独立的应用模块,分别是人机图形界面、实时数据库、作业调度、作业监控、运行仿真。该原型系统中采用了对象和类的概念,将应用和实际设备用对象加以描述。此外,国内其它许多单位也从不同的应用角度对CIMS应用集成平台进行了研究。

三、CIMS应用集成平台的发展趋势

分析国内外应用集成平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企业对集成平台提出的要求,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状况,我们认为CIMS应用集成平台的发展方向是:

(一)为企业实施CIMS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方便现有应用的集成。

篇10

一、普追服务的催生与演进

自上世纪初以来,普遍服务一直是电信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最初提出普遍服务时,普遍服务的内涵并不十分明确,它只是美国电信公司AT&T年报中的一句口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服务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于消费者而言,是因为其中包含以便宜的价格让尽可能多的消费者享受基本电话服务;于电话公司而言,每个公司都可以将共网络联通到全体电话用户,从而使网络增值;普遍服务要求向低收入消费者、高成本地区的消费者和非商业机构提供必要的电信服务,这些服务有时需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提供。尽管随着市场的发展及电话普及率的提高,需要补贴的普遍服务项目和范围越来越少,但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来说,广大的农村及西部地区还未享受到基本的、先进的电信服务,实现普遍服务的政策,代表着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目标。

(一)普遍服务的产生与形成

普遍服务一词首先出现在1907年,当时美国电信公司A丁&丁总裁威尔在AT&T的公司年报中使用了一句口号式的语言。一个系统、一个政策、普遍服务’。在以后的7年中,威尔将这一思想不断充实并广泛宣传。但他最初强调的普遍服务是不同电话系统的互联,电话服务对电话用户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今天的普遍服务强调的是提高电话或电信服务的普及率,使电话或电信服务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

具体而言,“一个系统、一个政策,普遍服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电话服务的价值随电话用户的增多而增加,一个不与任何其他电话相联的孤立的电话没有任何价值。(2)整个电话网络应该是一个集中控制与协调的整体。所谓相互联通并不是指将两个电话系统机械式地结合在一起,而是需要集中控制与协调,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3)电话市场上没有真正的竞争。威尔认为,在电话系统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因为任何竞争的两个电话网络所服务的用户都是不同的。(4)应该用管制来代替竞争。威尔在谈到垄断时指出,政府应该对电话产业进行价格和服务管制,从而使该产业远离竞争。威尔提出普遍服务的口号时,并没有扩大电话普及率的内容。他所宣传的主要思想是将全国的电话网络统一在一家公司的管理之下,用一个政策、一个系统取代当时竞争的多元系统,实现电话用户间的普遍通信而非有限制的通信。

(二)美国《1934年电信法》与普遍服务概念的发展

美国《1934年电信法》的前言中首次对普遍服务作了定义:为了使尽可能多的美国人民以合理的价格、充足的设施享受快速、有效、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有线与无线通信服务。这段文字包含了提供普遍服务的基本原则,即:(1)可获得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只要人们需要,都应该可以获得全国范围内的电话服务;(2)非歧视性,所有的用户都应被同样对待,在价格、服务和质量、地理位置、种族、性别、宗教等各个方面不应该存在歧视;(3)可承受性,电信服务的价格应该在为大多数用户所能承受的水平。

但是,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对普遍服务的基本定义和实现途径给予过多的重视。政策的制定者也并没有意识到提供普遍服务应该成为电信政策的目标。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普遍服务,在产业界有几点一致的看法:(1)垄断性市场结构是实现普遍服务的前提。从1907年威尔提出的‘一个系统、一个政策,普遍服务”的口号开始到30年代末期提出电信法修正案,各州严格禁止其他电信公司进入市场提供竞争性的交换业务:(2)按服务价值定价是实现普遍服务的基础。有了按服务价值定价,电话服务的价格就可以按全网平均的方法来计算。这样,就使得高成本地区的用户与低成本地区的用户享受一样的价格成为可能;(3)交叉补贴是实现普遍服务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普遍服务的目标,就必须在不同的用户之间,在不同的电话业务之间进行交叉补贴。如:长途电话用户对本地电话用户的补贴,城市用户对农村用户的补贴。正是基于以上对普遍服务的理解,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电信政策框架就是维持管制垄断下的交叉补贴,维持本地电话价格的低收费,从而实现电话的普遍服务。

(三)美国《1996年电信法》对普遍服务的规制

在1996年电信法中,不仅普遍服务的概念得到了明确,而且其内涵较以前也有了明显的扩展。在一般意义上讲,普遍服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是教育、公共健康与公共安全必需的;(2)经过用户的市场选择,被大多数居民用户所选用;(3)己经在公共电信网络上实现;(4)与公众的利益、便利与需要是一致的。从特殊需要看,普遍服务还应该包括一些满足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医疗机构特殊需要的服务。

电信法对联邦通信委员会建立普遍服务政策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它要求(1)高质量的服务应该在一个公正、合理和可承受的价格水平上提供;(2)在全国所有的地区都应该能够接入先进的电信服务和信息服务;(3)全国所有的消费者,包括低收入消费者和居住在农村、海岛和高成本地区的消费者,都应该可以享受到城市消费者所享受到的长途服务、先进的电信服务和信息服务,而且价格不能相差太大。(4)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应该平等与非歧视的基础上对维护和发展普遍服务作贡献。等等。

二、政府规制普遗服务的基本动因

就我国而言,国土面积辽阔,地形极为复杂而且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东部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差异已经造成了电信发展区域上的差异,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差异化已经影响到我国电信事业的平衡发展。根据2000年对各省电信发展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家庭电话平均普及率为133.71,已经处于饱和阶段,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已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普及水平。中部地区的家庭电话的平均普及率为55.83,普遍服务水平介于世界低收入、中低收入国家之间。西部地区主要是边远、落后、地形复杂多变和人口稀少的地区,电话普及水平更低。我国电信网络普遍服务低水准的供给状态使得普遍服务成为政府规制电信产业的主要目标。

(一)电信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公共产品被定义为:不具备消费或使用的竞争性的产品,任何不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在公共产品中又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之分,类似国防、环保、法制等即使不为其支付费用也能够享受消费的产品即为纯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而电信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原则上对用户收费。把电信产品尤其是本地电话这样的产品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看待是合理的。因为,基本的通信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沟通和交流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产生的渴望,而通信是人类交流最现代化的手段,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减少信息的交换,通信网就是目前人类信息交换最重要的途径,它无疑属于整个社会和公众。

公共产品由公用事业所提供,公用事业是拥有特殊权利和特殊责任的企业,是与政府具有独一无二关系的企业,其具有排他的政府授权,并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和一些特定的市场中从事活动。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消费者提供‘合理”服务。可以这样认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具有普遍性,而且政府以“保证人”的身份出现,换句话说,公共产品(本文指电信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千家万户,与消费者福利息息相关,因而推进电信网络的普遍服务就成为政府规制者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电信市场竞争的推动

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电信业基本处于政企不分的状态,在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前,中国电信处在独家垄断的地位,普遍服务则也由其独家承担,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渐放开,此种以行政命令规定的普遍服务承担义务也没有改变。这种规定不利于中国电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组织生产经营,因为大量利润丰厚具有可竞争性的领域,如长途电话领域已引入竞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电信的赢利空间,令其独家承担需要大量补贴的普遍服务义务,显然有失公平。现阶段,基础电信市场已逐步放开,竞争主体也正走向多元化,由各竞争主体共同合理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已是必然的趋势。

(三)资费政策的变化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为了确保“普遍服务”原则的实现,采取由电信服务的消费者承担所需投入的做法,不同形式的“交叉补贴”被规制者认为是必然的、别无选择的。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费用补贴、城市对农村的费用补贴、长途电信对本地电信的费用补贴、国际电信对国内电信的费用补贴,等等。国家通过资费政策规定由一部分消费者承担另一部分消费者的电信资费支出。

当前,我国电信市场正在逐步引入竞争,企业内部的交叉补贴机制与竞争机制之间还存在矛盾之处:第一,引入竞争后,如果仍实行交叉补贴,可能会导致无效率的市场准入。因为在价格超过成本的服务领域,即使效率低于原有运营商的潜在进入者,通过将价格设定在略低于原有运营商的水平,其进入也是可能的,这无疑将导致供给体系的低效率化;第二,市场开放后,新进入者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往往不愿经营亏损的业务,而只从事带来高额利润的业务,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高利润业务的利润受到挤压,使原有企业再无力利用高利润业务弥补亏损性业务,这将使普遍服务的目标难以实现。正如波斯纳(RieharPosner)所指出的,竞争削弱了使用垄断部门作为“税收”和“补贴”工具的能力。第三,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于2000年12月公布了中国加入W丁O的协定书及有一关法律文件,

其中包括开放我国电信服务业的承诺,根据电信开放承诺文件的规定,中国在电信领域预防反竞争行为,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运营商实施反竞争行为,反竞争行为特别包括实施交叉补贴的反竞争行为,对于我国保留的交叉补贴项目,也应当以一种透明的、非歧视性和竞争性的中性方式履行。

三、完善我国普遍服务的制度建设

(一)确定普遍服务的内容、范围

所谓普遍服务的内容,是指电信运营商在向消费者提供电信服务时可以享受“补贴”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在语音级上接公共交换网,并可进行电话通信;(2)专用回路服务;(3)接入急救服务;(4)接入长途服务;(5)对低收入消费者的提供有限制的长途服务,等等。电信运营商只有在提供服务的地区内和用自己的设施(或自己的设施与其他公司转售的设施组合)提供全部普遍服务时才能获得普遍服务基金的资助,并且,所有的普遍服务项目必须公告公众。

对于普遍服务的范围,规制机构应当在既有利于竞争又有利于普遍服务的原则下进行划分。一般包括以下项目:(1)农村、海岛和高成本地区。对高成本地区进行补助,以确保高成本地区的消费者能够以与其他低成本地区消费者相当的价格享受到基本的电话服务是实现普遍服务的基本内容和目标。(2)对低收入消费者提供资助。主要满足以下目的:第一,在全国范围内,使所有的低收入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急救求助线路服务;第二,必须在技术中性和竞争中性的基础上分配对低收入消费者的补助金,使低收入消费者享受一些基本的电信服务。(3)对学校和图书馆提供资助。因为学校和图书馆为非营利机构,而且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4)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资助。此点对我国尤为必要,一方面因为农村医疗机构普遍面临资金的困难,同时却又肩负着对广大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对以上项目的明确,就可以把握普遍服务基金的合理流向,提高普遍服务的社会效益。

(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普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使本国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电信服务。它通过补贴的方式,向低收入家庭、高成本地区、农村医疗机构以及学校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电信服务。为此,每个国家政府都尽力筹集普遍服务基金,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