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数字经济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海洋数字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海洋数字经济

篇1

首先是,传统形式上的石油钻井作业生产成本较大。其次是,传统形式上的石油钻井作业开发难度较大。最后是,传统形式上的石油钻井作业开采产量较低。

2简要叙述电子自动化技术中的智能勘探技术在海洋石油钻井作业中的应用

2.1智能勘探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定位

在海洋石油钻井作业过程中,针对某一区域的石油勘测情况,我们可以借助于智能勘测技术中能够快速定位功能来对海洋石油油田进行快读准确定位,这样能够为了后续海洋石油开采提供便利,提升了后续石油开采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后续石油开采的工作难度。在智能勘测技术中快速定位功能主要应用的现代自动化技术有两个,首先是GIS自动化技术,其次是GPS智能技术,这项应用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大大节省海洋石油勘探以及定位的时间和人力,能够较为准确的定位石油开采区域,为后续的石油开采提升技术上的便利。

2.2智能勘探技术能够实现全面勘探

智能石油勘探技术另一个应用优势就是能够较为有效地进行全面勘探。在海洋石油开采进行的过程中智能勘探能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进行全面的勘探和检查。能够最大限度地阐述和分析勘探区域中的石油储量情况,能够分析在勘探区域中是否符合石油开采的条件,是否有足量的石油供后续石油开采。目前智能勘探技术能够保障在海峡200米的位置进行详细的物质勘探,根据勘探过程中反馈的数据和信息对石油的开采后续工作进行相应的布置和规划,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开采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以及人力。

2.3智能勘探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分析

智能勘探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数据全面分析主要就是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开采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处理。开采数据中的油田储量数据以及油井深度等数据都能够通过智能勘探技术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智能勘探技术的数据分析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海洋石油钻井作业进行前期的勘探准备,确定钻井的位置以及钻井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最主要的一个优点是能够在智能勘探的过程中分析出海洋钻井作业的钻井深度。

3简要叙述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存储虚拟化技术在海洋石油钻井作业中的应用

3.1简述存储虚拟化自动化技术中的复合分层应用技术

复合分层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通过不同分层在作业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处理,这样能够在钻井作业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作业数据库。复合分层自动化技术中的分层主要就是讲在作业过程中搜集到的数据通过科学有效地分析划分来应用到钻井作业的不同层面上,这一技术主要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平台来对数据进行自动化搜集和处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海洋钻井作业的准确性。

3.2简述存储虚拟化自动化技术中的容错能力应用技术

在海洋钻井作业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出现作业数据库的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容错能力的全面应用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自动化容错技术主要的作用就是能根据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来对钻井过程中的单点作业故障进行有效地规避,这样能够实现作业数据的有效存储和备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作业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排出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

3.3简述存储虚拟化自动化技术中的动态扩展应用技术

自动化技术中的动态扩展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应用对象就是自动化系统的存储空间,能够借助于动态扩展技术来不断的提升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空间,来优化和改善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海洋钻井作业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动态拓展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整个过程中的自动化操作进行系统性的结构调整,并且要对存储形式进行有效处理,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动化系统的有效控制和调整。

4简要叙述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调控自动化技术在海洋石油钻井作业中的应用

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调控自动化技术可以显著地提升石油钻井自动化水平,从而有效提升石油钻井质量。

4.1简述调控自动化技术中逻辑表达应用技术

逻辑表达技术是存储虚拟化的前提,在运行存储虚拟化技术后要使用到逻辑表达,从而有力地促进数据信息的调控。借助于这一技术可以对钻井多项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处理,从而为制定钻井方案提供参考。

4.2简述调控自动化技术中自动操作应用技术

自动操作技术主要应用于钻井设备的自动化操作,石油企业可以基于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等搭建自动化调控平台,从而实现自动化操作。例如通过计算机可以对制定的钻井工艺进行分析模拟,从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及时调整。

4.3简述调控自动化技术中信息传递应用技术

信息传递主要负责将井下勘测数据技术准确传递到控制中心,从而引导控制人员控制油井的深度。这一技术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于数据信息的共享,同时也保证了钻井自动化操作的持续性。

作者:周泱丞 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沈忠厚,王瑞.现代石油钻井技术50年进展和发展趋势[J].石油钻采工艺,2003(5).

篇2

信息革命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加速发展于70年代,全面展开于90年代。在今天,信息科学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领域,数字化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当海洋的科学审视加载了信息化的滤镜,海洋在人们的视野中就必然会呈现数字化的场景。

换句话说,海洋以数字化的风姿步上信息时代的T型台,并进入我们的取景框。“数字海洋”是由海量、多分辨率、多时相、多类型海洋立体监测监视数据及其分析算法和模型构建而成的总体海洋系统。“数字海洋”是海洋科技的战略性把量,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一努力必然强化客体主体化的进程和质量,迄今为止的一切关于海洋的生疏感和神秘感终将被消除,使我们置身海洋“有如回到老家之感”,使我们的海洋话题如数家珍。

全球化背景和法制海洋建设

全球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化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必然。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凸显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会呈现什么样的意识流和思想冲动呢?在地球村里,村民发现原来我们的家园是水乡,海洋其实是我们的田园、道路和街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海洋,如同村庄不能没有田园、道路和街市。

全球化背景下的海洋是法制海洋,亟需健全“游戏规则”和权威的裁判,从而使人们的海洋活动正当而有序。不然的话,海洋世纪会成为诉讼世纪甚至战争世纪。无论就国际还是国内而言,海洋法制建设都是必需和紧迫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1970年12月17日开始酝酿,到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经历了24年的漫长岁月。它的诞生,是世界海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确立,表明人类向往和平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市场化背景和经济海洋建设

市场化不仅是我们期望的一个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市场化背景下的海洋因其经济价值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区域,海洋经济开发是具有国际性的热门话题。

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浩瀚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人们的目光。中国是海洋大国,珍惜“蓝色国土”,开发利用海洋,是发展中国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化“经济海洋”和“海洋中国”的理念,对中国周边的海洋动向有高度的政治警觉和经济敏感,加速制定应对的战略。

近几年,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对海洋经济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已开始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海陆一体的经济发展架构,“蓝色产业带”的轮廓已经清晰可见。不少科学家预测海洋技术在21世纪可能有重大突破、发展,包括海水淡化技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和海洋能利用技术、生物生态技术、养殖和病害控制技术、海洋医药生物技术以及海底金属资源开发技术等,凡此种种,都将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和原料供应格局。

生态化背景和生态海洋建设

从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森《沉寂的春天》,到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再到莱斯特·R·布朗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表明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把发展纳入生态化轨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化思维拷问科技进步与应用的双重结果,反思人类行为的生态效应;关注生态效益,关心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共荣。这不仅给遭受污染重创的陆地带来新的生机,而且也规约着人们的海洋开发行为。

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与陆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渗透性。目前,陆源污染是海洋污染的重要方面,加上航运污染、盲目开发、过度捕捞,已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保护海洋环境,建设生态海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定为第33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促进污染防治与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为人类留下清洁的海洋。

人文化背景和文化海洋建设

篇3

一、引言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的起跑线,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珠海是海洋资源大市,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和海岛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海岸线长691公里,海区分布大小岛屿共147个,有“百岛之市”的美誉。着眼于海岛,利用“互联网+”思维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实现岛屿之间、岛屿与陆地之间无缝链接,互联互通,打破地理、行业、信息孤岛的限制,实现跨界融合、精准协同、协调发展。

二、数字图景

纲举目张,“互联网+”思维将整合行业群,是催生数字经济新生态系统的“纲”,以达到经济在结构、系统、绿色、效益上的最佳效果。“纲”最关键就是要以系统性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想象。下面构想海洋经济两大数字图景:

1.海洋休闲数字化经济

发展具有珠海特色的海岛经济,首先要做好战略定位。假设考虑主要有海岛度假、海上运动、海上垂钓三大业务,每项业务均高度信息化,然后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层级式整合,成为全市海洋休闲经济总“纲”。如,海岛度假涉及特色海岛上的一切地理生态和风景名胜、岛上餐饮娱乐住行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可预制,岛上的所有基础设施及设备运营、维护、保养基本实现数字化,根据顾客需求、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的推动,对海岛环境品质进行提升同样运用数字化,这个数字化过程就是“互联网+”的实现过程,“点击”操作就可最大可能地实现各生产力要素简洁直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省去不必要的中间过程环节,达到经济系统优化,提质增效。

再如海上垂钓,已有数字海岛信息系统,适合垂钓的海岛附近,通过海底布点的传感器、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实时在线了解当地海下环境、鱼种和数量等情况。通过平时的传感器及遥测统计系统,经过综合大数据平台自动统计分析,预测当地各鱼种当天24小时出现的概率,从而选择自己喜好的垂钓地点,坐上水上飞机快速直达。

把海岛度假、海上运动、海上垂钓三大数字化的业务,再通过“互联网+”与勘查部门、规划设计部门、建设部门、运营部门、保障部门、相关利益群体等进行互联叠加,就构成了立体多维的珠海海岛休闲数字化总门户,实现“一个门户,点击向往,快捷直达”。

2.海产品数字化利益链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分支,是“互联网+”应用的新天地。为了简洁表达,以深海网箱养殖名贵海产品为例。主要环节分为: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消费,“培训”贯穿全过程各个环节,但各环节之间又相互关联。研发方面,主要基于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新品种孕育和成品加工改良,由“互联网+研发”子系统完成。生产方面,伴随科技进步,价廉质优的传感器带来廉价的解决方案会广泛地应用于渔业生态系统中,渔业生产过程采用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或水下机器人,快速、实时、高精度地采集获取海底环境、水质、气候、温度、压力、化学耗氧量、风电、作业过程、生长过程等各种变化信息,基于这些具体数据分析,形成宏观管理与预警决策体系,由“互联网+生产”子系统完成。加工方面,主要利用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由“互联网+加工”子系统完成。销售方面主要依托电子商务子系统完成,同时建立供需管理与预警决策体系。物流方面,由现代精准物流子系统完成。消费方面,由先进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三维码识别追溯机制、科学的烹饪配方、顾客个性化需求定制及满意度反馈机制,由“互联网+消费”子系统完成。各子系统互联互通,如消费、销售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交互,以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研发子系统与消费子系统交互,尽可能实现海鲜产品“营养”和“舌尖”上的最佳等等。各子系统又通过“互联网+”集成海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生态链,实现一切要素的细胞级连接,形同一个神经丰富、活力灵敏的“生命”系统,产生几何级数而不是简单倍数的效益递增,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数字经济新生态。

三、优势分析

1.“互联网+”是一种创新发展手段,“互联网+渔业”大势所趋。本文将离散的产、学、研、用环节和群体,通过“互联网+”与海岛经济这个核心进行关联,信息驱动,流程优化再造,提高工作效率,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互联网+”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工具。产业链整合发展具有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扩张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同时它还是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形式。

3.“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互联网+”将引起中国经济社会新的变革。

4.“互联网+”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表达值得深入研究。还涉及结构经济、信息经济、系统经济等交叉研究。

参考文献:

篇4

拓展合作新蓝海

多位专家认为,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可能成为今年中欧合作的一大亮点。

崔洪建认为,海洋合作可能成为今年中欧合作的新方向。“中欧双方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增长和环保等角度发展海洋合作”,他呼吁欧方转变观念,不要过多地将精力集中在海洋争端和上,而是在务实领域拓展合作。

篇5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篇6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篇7

奚国华指出,两岸互联网业界首度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两岸互联网发展普遍关心的问题,加强交流,寻求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对于两岸互联网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互联网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两岸经济的繁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奚国华说,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产业,近年来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态势:

一是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1月份的统计,大陆网民数已经达到3.16亿,居世界第一。

二是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丰富人民生活等方面,体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互联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大陆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1.7%,金融危机并未影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流。

四是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3G所带来的网络带宽的优化及终端功能的丰富,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并将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

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奚国华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五个方面继续扎实推进大陆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加快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运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三是着力加强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四是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积极营造互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五是积极开展互联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举行

6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在南京举行,共有62家国外发包商携项目与近300家我国接包企业进行洽谈对接,在动漫、软件应用技术研发和医药研发四大类达成接发包及投资合作意向2.6亿美元。

本届大会由商务部支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大会通过主题论坛和研讨交流,探讨了“中国服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法国凯捷集团、毕马威、加拿大高新技术联盟的高管等在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探讨了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科学发展与转型升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多名学者在“名人会”上就中国经济及服务外包等进行了研讨;在总裁对话和其他专业研讨会上,海内外与会代表为中国承接国际外包转移,打造“中国服务”献计献策。本次大会总展区约一万平方米,展览全面展示了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示范园区的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展示了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接包能力。

全国人民法庭统一配发审判法律应用数据库

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法庭统一免费配发《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人民法庭版)。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切实解决基层法院实际问题,加强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是一种在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或单机上使用,以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检索为核心,对审判工作中法律应用过程进行全方位支持的数据库系统。人民法庭版是在《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为人民法庭量身定做的一套以法律法规检索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库系统。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表示,《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是推动人民法庭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研制配发,是实现人民法庭建设瓶颈突破的一个综合性举措。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审判工作水平和司法管理水平,是人民法院落实“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工作方针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人民法庭司法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

《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包括“中国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全库”,“中国法院裁判文书库”等6个数据库,50多万个法律规范性文件,裁判文书和案例,目前全库大约15亿字,相当于5000册30万字的图书,同时大量的数据还会不断更新。

天津市将对个体工商户实行计算机定税

天津市个体工商户纳税核定工作将进^计算机定税系统,目前税务机关对个体工商户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已经展开从明年起,地税管辖的近2万户个体工商户将由计算机定税缴纳税款,纳税人定额税收将更加公正、透明,客观。

目前天津市个体工商户缴纳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及其附税,主要是由税务部门根据个体户的营业额估算核定征收的,这种传统的征收方法很难全部准确反映个体工商户的营业状况,也容易出现“人情税”、“关系税”的问题。实行计算机定税征收,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反映个体工商户实际纳税情况,减少定额核定征收的人为因素,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而且可以促进个体工商户建账经营工作,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计算机定税系统包括定额项目、纳税依据,营业要素,行业系数等多项指标,各区县地税局从6月份开始对个体工商户总户数进行统计,对“自管户”进行行业划分,确定不同行业计算机定税主参数范围。同时,各区县地税局采取下户采集的方式,组织个体工商业户填写《天津市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情况申报核定表》,辅导个体工商户填写基础信息,完成采集基础资料微机录入工作。随后,税务机关按照不同行业确定主参数值和调整相应的系数,并与2009年实际核定的税款进行比对,使主参数和调整系数的设置更趋于合理。从明年1月份起,地税局管辖的个体工商户将按照计算机定税的税额缴纳税款。

天津市首个禁毒网站正式开通

为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工作力度,6月25日,天津市首个禁毒网站“天津禁毒在线”互联网站(网址:省略)正式开通。网站的开通,为天津市搭建了一个崭新的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的平台,该平台将在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减少违法犯罪。降低危害等方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

6月11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周伯华局长在会上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商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大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工商业务的融合,力争用3~5年时间,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全系统协同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比较完备的信息化标准化体系,加快工商信息化一体化步伐和信息资源共事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优化网络结构和提高网络性能;进一步完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管理平台,不断提高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和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能培训,建设一支

既熟悉工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我国首个“数字海洋”公众服务系统在津启动

6月12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启动了“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信息服务系统,这是我国首个“数字海洋”公众服务系统。该系统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三维地球球体表达技术,通过其中包含的海洋调查与观测,数字海底、数字水体,海洋资源,海洋预报海上军事、海洋科普,探访极地大洋和虚拟海洋馆等子系统,实现了海底、水体海面、海岛等多种海洋自然要素和海洋现象的直观表达,为公众展现了一个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虚拟海洋世界。

“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是我国自2006年正式实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以来,取得的第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应用成果,对于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提高公众海洋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作为宣传海洋文化的窗口,传播海洋知识的阵地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是我国“数字海洋”从起步建设迈向应用服务的一个重要标志。

天津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试开通

6月上句,天津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试开通。该平台运用12355网站(网址:省略)和呼叫中心电话(电话号码12355)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心理疏导、法律服务,青年交友、维权在线,青少年健康成长指导,青年就业创业等内容的线上线下服务和活动,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可通过登录网站和拨打电话进行咨询或寻求帮助。

天津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开园

6月22日,天津高新区软件园三期――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开园仪式暨金蝶软件等四家软件企业签约仪式举行。

天津高新区软件园三期――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规划占地3.0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1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89亿元,其中产业区投资89亿元,配套服务区投资300亿元,2007年10月开始动工,2011年全部竣工。

天津高新区软件园三期的正式开园,为天津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营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入推进的宏观政策支持下,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软件,服务外包、集成电路设计和动漫游戏企业入驻。

我国首个网站信用联盟在浙江成立

6月30日,阿里巴巴、淘宝网,中国化工网,中国小商品城网等31家浙江著名互联网企业共同签署信用自律公约,成立了我国首个网站信用联盟。

入盟的各企业代表签署了“浙江省网站信用联盟自律公约”,明确提出各网盟成员要严格检查在网站上销售的产品,恪守有关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制度,确保交易安全和数据安全,不擅自泄露消费者和会员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对卖家会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省内市场主体单位的会员则要通过企业数字证书“亮照”经营。

同时,网盟成员企业还必须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危害食品安全、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管理力度,及时公开处理结果;必须把举报投诉入口放置在首页醒目位置,并成立消费纠纷调处机构。对拒不履行承诺事项的成员下调其信用等级,并及时公开处理结果。

深圳市启动组织机构数字证书发放工作

6月29日,深圳市组织机构数字证书发放工作全面启动。这一被称为企事业单位“网上身份证”的组织机构数字证书,将对该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国家信息资源体系和国家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深圳市发放的组织机构数字证书是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推进实施的,具有“一证多用”、“一证通用”的特点,能够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安全便捷的网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业务,推动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政府部门信息共享。

美国正式组建网络司令部

6月23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组建网络司令部,以统一协调保障美军网络安全和开展网络战等与电脑网络有关的军事行动。

根据盖茨当天签署的一份备忘录,美军战略司令部将负责组建一个指挥网络战的次级司令部,并在9月1日前向国防部提交相关实施计划,最初运行时间不得晚于10月。盖茨在备忘录中称,美国在各方面正越来越依赖网络空间,同时来自网络的威胁也越来越多,增加了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风险。新的网络司令部必须能够对美军在全球的行动进行整合,并能为美国的非军事部门和国际伙伴提供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网络战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其应用于实战的国家,但美军尚未形成统一的网络战指挥体系。当地舆论认为,组建网络司令部,意味着美国准备加强争夺网络空间霸权的行动。

欧盟将从明年起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

欧盟委员会6月29日宣布,世界10大移动电话制造商已自愿签署一份备忘录,计划从2010年起向欧盟用户提供统一标准的手机充电器。

篇8

区域网络化是指通过规划新建或技术改扩建,对在役海上油气区域内的主要油气田通过原油管线、天然气管线等输送管道进行联网,使其成为具有高效能传输、高资源共享、高技术支持的新型开发系统工程区域网络。例如,渤海油田开发区域网络目标就是以全海域的油田为整体进行区域开发规划,在原有在役油气田管道基础上,通过工程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三横二纵”原油和天然气大型管网,以及油田注水局域管网和海上平台电力组网等。2009年初,为了改变渤海油田“渤南多气、渤西少气、曹妃甸冒气”的天然气资源不均衡现象,运用区域开发理念技术实现了海上跨区域、跨体系联网供气和开发,建成投产了渤西南天然气管网,打破了平台与平台、油田与油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工程应对策略。其中,“两头”指渤西油田群和渤南油田群2个区域,“一根扁担”是指跨越渤西油田群与渤南油田群,贯穿山东龙口至天津塘沽的1条直径为3048mm、长度为256km的天然气“大动脉”通道。通过这条近东西走向的大管网把沿线约10个海上中、小型油气田联络起来,解决了埕北等油田因缺少燃料气而在平台常年烧柴油的顽疾,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6500t以上,从而减少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约为306t和163t,节约操作费近千万元,使老油田开发重获生机;把渤南油田群富余的天然气输往渤西地区,解决了附近陆上民用燃料气短缺问题;兼顾了曹妃甸及蓬莱等油气田的天然气综合利用。同时,沿线曹妃甸等多个油气田群的放空富余天然气也全部进入这条管网,在整个生产期内可累计减少约17亿m3天然气排放。渤西南天然气联网开发的成功实施,达到了节能减排和天然气资源综合有效利用的目的,实现了不同开发区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区域开发的新格局,并进一步促进了该区域的滚动勘探开发。2013年11月,锦州251南天然气田至辽宁营口仙人岛上岸管线建成,每年可向营口地区提供24亿m3以上的天然气,改善了该地区的能源结构,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渤海辽东湾利用已有或待建的海底管网构成了全长约230km的原油和天然气通道,所形成的“十字型”海上油气局域网络连接了辽东湾锦州251南等6个主力油气田和3个油气处理终端,这是海上油气田开发区域网络化又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将已有或待建的海底管网综合规划并利用起来,有利于辽东湾地区各油田群伴生气综合利用,可有效动用石油地质储量7098万m3,增加年产油气当量规模253万m3(其中原油190万m3,天然气63亿m3),实现经济效益408亿元;同时,每年可以节能594万kW·h,生产期内将减排天然气1863亿m3,减排污水1021万m3;增加了供气市场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也为今后周边油气田富余天然气或潜力出路提供了依托基础。另外,2006年5月提出的涠西南油田群电力组网设想已经成为我国海上第一个由多机组高压输送与低压配电网络组成的电力系统,通过电力组网设计形成了海上区域的供电中心及电力网络,使整个区域的油田电站可以互为备用和共享备用机组,从而增加了供电灵活性和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为今后形成更大规模的区域供电中心打下了基础。

1.2设施标准化

海洋环境工程条件的特殊性不仅带来海洋工程技术挑战,而且直接造成海上油田开发建设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海上工程设施标准化设计是基于科学论证、成熟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提出的。对于开发规模及油品相近、环境参数类似、平台处理流程和能力相近的多个中小型油田,采用海洋石油平台标准化设计可实现场址规模系列化、工艺技术定型化、平面布置统一化、工艺设计模块化和方案投资最优化。例如,以渤海海洋平台上部工艺处理设施设备标准化和结构设计标准化为切入点,由此形成类似的井口平台组成、具有相同的井口槽数和甲板总体布置以及具有相同的导管架腿数、腿柱间距及类似的桩径,节约了平台设计工作量,方便了材料采办和平台建造。对于水深差别不大的平台场址,通过调整导管架过渡段长度来适应不同的水深要求,可使结构钢材料标准化设计的比例高达70%以上,从而有效缩短设计和材料设备采购周期及海上油田工程建设周期,加快海上油田投产。标准化设计和建造可实现海上各平台设施以“搭积木”式扩建,有力推进了海上油田高效开发。这种用工程设施标准化设计及其“能力冗余”适应油田开发变化需求,以标准化设计和建造所带来的“提前投产效益”改善油田开发项目的收益指标的做法,已在我国多个海上油田取得成功实践。例如,1997年渤海绥中361油田二期工程就首次对6座井口平台导管架、甲板组块采用标准化设计,每座平台设计35个井槽,从而缩短了设计和建造工期,节约了材料采办成本,降低了工程费用。绥中361油田二期工程井口平台标准化设计实践中所形成的标准化设计技术已在随后的秦皇岛326、渤中251等油田后续开发工程设计中得到全面推广运用。海上平台实现设计标准化的前提是在满足规范要求和确保平台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适度选择设计标准及设计参数,这也是大力推行设备材料国产化、优化工艺流程和降低工程造价的基础。例如,1999年投产的渤海歧口172油田,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结构设计标准进行认真分析,并对上部工艺流程及设备进行了优化,节约工程投资约8500多万元。对于开发规模及油品相近的海上油田,对海上生产平台油气生产过程中相同工艺流程、类似装置等做出统一的、能够重复使用的定型化与模式化设计,可带动工程下游各专业和各环节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平台建设施工进度,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1.3油田数字化

油田数字化管理是指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场生产数据与数据整合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换技术等实现油田远程和职能控制,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工程设施数字化是将海上油田的工程设施资料电子化与虚拟三维模型有机结合,保证在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实现设计建造、状态跟踪、故障修复、维修改造等业务的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环保。针对渤海油田地理环境和海洋工程建设特点,中国海油自2007年起探索了工程设施全寿命期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渤中281南、绥中361等油田进行了技术性试点研究获得成功后,于2010年正式启动海上工程平台数字化推广应用(EDIS)项目,实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经过新建平台试点与在役平台试点,完成了在建33座平台数字化和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实现了“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从而达到了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随着海上油田工程设计中全面推广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通过物探调查及潜水探摸采集数据,建立了海上设施(平台、海管、海缆)电子信息系统,将平台及管线电缆等工程数据自动导入,实现了工程数据合理、规范、有序管理,为安全生产及海底预警防碰防撞提供了切实保障。2013年初,我国海上第一个整装油田数字化建设在中国海油规模最大的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启动,标志着工程设施数字化进入了以生产运维应用为导向、工程数字化与设施全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有机结合的开创性阶段,主要针对油田生产设施的全面数字化,包括新建与在役设施、水下管线电缆、陆地终端等完整体系的数字化,形成了包括设施检测、水下安全防护、船舶水下管缆预警施工、在役设施数字化等系列配套技术。绥中361油田水上设施、水下管缆数据的完善,最终形成数字化油田,实现了该油田生产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绥中361油田水下生产设施、平台设施(包括新建和原有在役设施)的全面数字化,满足了区域开发油田安全、环保和后期周边油田接入或改扩建等要求,及时避免了新建平台因安装位置冲突可能对在役设施造成的安全风险,为老油田整体调整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方法。未来我国海上油田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工程平台数据系统可以与其他生产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包括海管完整性、安全应急管理等系统,为工程、生产、HSE等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全面实现全油田统一的油藏生产管理、平台维修和工程安全环保等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目标,将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等产生积极意义。

1.4用海和谐化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21世纪实现国民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支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就以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提升,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近海各地用海的传统格局已被彻底打破。例如,渤海油田开发项目建设运营与海上交通航运、渔业养殖、生态保护区和旅游区的建设用海规模逐步扩大所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产业用海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海上油田区域开发。因此,排解用海矛盾,从政策上要符合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和发展方向,从海洋工程技术上要积极采取对策与措施,通过工程技术的创新来推动解决海洋石油开发用海与其他行业发展的矛盾。比如从2009年起,在渤海浅水海域水下生产系统及潜没式生产处理装置系统研究中,针对锦州202油气田开展了废弃改水下系统方案总体研究和设计工作,拆除原有平台后利用4口老井安装简易泥线采油(气)树和新建2口气井的水下生产系统,通过脐带缆对水下井口进行控制,实现了“水上井口”转“水下井口”,让出了一定海域空间。另外,由于渤海油田开发具有开发耗能大、电站燃料消耗大的特点(渤海油田当前用电负荷为600MW),近些年开展了渤海核能发电与稠油热采适应性等系列研究,考虑将核能作为渤海油田替代供电,将节约的伴生气或原油转化为产能,可带来非常可观的间接产量收益。据估算,渤海油田未来用电负荷将达1000MW以上,若用核能发电,每年可节省天然气30亿m3。

2思考与建议

区域开发是我国近海油气田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勘探开发一体化及区域开发,离不开整体工程方案应对策略的确定。工程应对技术策略是区域开发管理能否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其核心是形成区域的统一电网、水网、气网等,为区域稳产创造条件。为了提高区域油气资源整体开发效益,实现区域开发的“高效”“高速”建产,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区域开发及工程技术应对策略的研究工作。

2.1根据海上油田区域开发特点,加强“工程预留冗余度”研究

确定合理的“工程预留冗余度”是区域开发工程应对策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通过全面筹划、统一部署,首先摸清楚在役生产平台管线等工程设施规划和能力,再结合海上油气田开发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质特征和油气藏类型,通过历史数据拟合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工程预留冗余度”的关键因素进行量化排序,最终确定合理的“工程预留冗余度”量化指标。

2.2通过工程规划和建设,形成海上油田开发区域网络大格局

以渤海油田为例,要以全海域的油田为整体进行区域开发系统规划,在原有在役油气田管道基础上,通过合理“工程预留冗余度”量化指标来指导工程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渤海“三横二纵”原油和天然气大型管网,形成海上油田开发区域网络大格局,为勘探开发一体化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油田注水局域管网和海上平台电力组网等研究。

2.3采用“系列标准化”设计和建造工程设施,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海上平台管线等工程设施标准化设计建造不仅可以降低前期工程投资,而且所带来的油田“提前投产效益”可明显改善油田开发项目的收益指标,“系列标准化”设施还有助于油田开发后期调整时以“搭积木”式扩建。实践证明,能否有效地实施海洋石油平台标准化设计,应从海上油田的区域地质特征、油气藏类型、油品物性、开发规模、环境情况、平台的处理能力及操作者的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路线是简化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水平标准化设计及其“系列标准化”海上工程设施建造和安装的前提和基础。

篇9

江苏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将近1000千米,海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3以上,全省海 洋资源的综合指数排在全国第四,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前景广阔,潜力无限。针对上述情况, 作 为江苏 省沿海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如何依据海洋经济文化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以图书馆人才、信 息资源、技术、设备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向外延展和辐射,积极参与地区经济 、文化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及其有意义的课题。

1 沿海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对社会尽一定的责任和 义务,利用自身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沿海高校图书馆除了为本院师生提 供服务以外,还要面向社会开放。在信息化社会里,沿海高校图书馆有着自 己独特的优势。

1.1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

沿海高校图书馆,占据所处的地域优势,秉承着数万年海洋文化历史,拥有德天独厚的文化 宝库。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发信 息产品,占领区 域经济市场提供了丰厚的信息保障。尤其是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的建设, 使高校图书馆之间可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公共检索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1]。如 我馆不仅拥有126万多册的纸质文献,还拥有海洋专题数据库、清华镜像站、万方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BSCO数据库、国道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文社会 科学 索引、人大复印资料、SbringLink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等电子资源。尤其是海洋专题数 据库,不但对我校的教学、科研有很大帮助,而与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密切相关。

1.2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检索手段优势

随着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多 沿海高校图书馆都拥有计算机、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等较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设备。除此之 外,高校图书馆还通过“中国教育网”与全国高校相链接,与全球信息网接轨。再加之日 益强大的联网检索功能和网上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更具备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技术 、设备和检索手段优势。[2]如我馆除了利用传统的印刷型检索工具:《全国报刊 索引》《国外科技资料目录》《CA》《EI》《FSAT》等为检索手段以外,还利用功能强大、 快速、便捷的光盘检索、联机数据库检索、Iternet检索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从而极大地 提高了检索的速度和效率。

1.3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优势

信息服务是一项集知识、技术与智力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能否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需 求,关键在于人才。英国图书馆专家哈里森说:“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 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沿海 高校图书馆在长期服务、教学、科研的工作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情报信息专业人 员,已经形成了以中青年馆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管理开发团队。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备 较高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不但在信息的搜集、检索、鉴别和传递等方面具有 明显的优势,而且在信息开发、整合方面也具有非凡的能力。如我馆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由正 教授带队,其成员包括副教授1名,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2名,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 2名,计算机专家1名。除此之外,我馆还以本校众多的专家学者为依托,完全具备了 高层次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自2006年以来,由这支团队经常提供情报信息服务 的校企、院所,共合作完成各类项目300余项,申请专利100余个,累计创造直接、间接的社 会经济效益约50亿元。其中我校的阎斌伦教授主持的“河蟹秋冬季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成果已在江苏沿海大面积推广,据初步估计,这一成果仅在江苏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 超过十亿元。

2 沿海高校图书馆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沿海高校图书馆要跟上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借着海洋文 化的东风,打造海洋文献资源品牌,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2.1根据地域经济、文化特点,实现特色服务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地处渤海与山东半岛的沿海城市——连云港。连云港海岸漫长,文物古迹 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西游记》《镜花缘》文化的发源 地,是一座山海文化交辉的海滨旅游城市。连云港港口是中国十大沿海港口之一,目前已和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一千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国 际过境集装箱运输任务。[3]作为全国四大核电站之一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也坐落在 连云 港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目前已全面投入商业运行,将为江苏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连云港地区经济和特点,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应在传承海洋文化,服务地区经济,创建 海洋文化名城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考虑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综合实力、港 口经济、核电站建设等为内容,建设特色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特色服务。

2.1.1设立特色文献中心。 我校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面向海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办 学思路。我馆乘势而上,本着服务于本校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宗旨,以海 洋品牌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建成了具有海洋学科特色、地方特色资源的JALLIS海洋与核能 文献中心,成为我馆的品牌文献中心,形成特色资源。

目前,该中心拥有海洋与核能类图书11189册,馆藏海洋与核能类中文期刊50余种,自建的 海洋专题数据库已经拥有全文文献7万余篇。海洋与核能文献服务中心的建成,极大地促进 了我馆海洋与核能特色信息服务水平,深化了服务层次,扩大了淮海工学院的知名度。

2.1.2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沿海高校图书馆要想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要想在信息服务市场中 确立自己独特的优势,必须加强特色文献的书目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 首先,要 根据本地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搜集、整理、研究、介绍、记述蕴含本地区政治经济、 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 声像等载体的文献。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建成权威、系统地反映本地经济 和 文化特色的数据库。[5]其次,将自己馆藏海洋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整合国内外 的优秀涉海资 源,跟踪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前沿领域,建成高效共享的海洋信息资源平台,为地方海洋资 源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如我馆建成的海洋专题数据库,该库包括6个子数据 库,海外海洋数据库、海洋标准数据库、海洋法规数据库、中国海洋鱼类原色图库、中文海 洋数据库、海洋视频数据库。海洋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将填补我省海洋学科方面文献资源的空 白;将为我省高校向国内外展示我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贡献出一份成果;并可借助网 络为全省高校和地方科研机构最大限度地提供海洋文献资源的共享出一份力量。另外我馆还 开通了海洋科技信息网,保证了网络资源更快、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建立了海洋与核能文献 中心的专业博客(hywxzx.blogbus.com/),加大海洋与核能文献中心的宣 传力度,同时更好地提供信息服务。

2.1.3挖掘海洋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地方特色。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6]。海洋文化的发展不但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而且可以为 地方经济的发展 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因此,沿海高校图书馆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反映地方特色的 海洋文化体系,开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数据库、阅览室或陈列室等,使地方海洋 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根据连云港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特点,通过与地域 文化研究基地合作,深入而系统地搜集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鱼俗文化、海洋 旅游文化、海洋沙雕文化、海洋美食文化、海洋景观文化中彰显连云港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 信息,开发建成具有连云港海洋文化特色的数据库。重点挖掘、整理那些代表连云港古文明 的古遗迹和古文化。如:昭示万年之前,这里曾经出现人类文明起源的将军崖岩画;把华夏 文明传向东瀛诸岛的徐福东渡;帝王、文人墨客到此的巡游;谱写中华民族海运外交史新篇 章的“海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古东夷文化、古海州文化、古郁州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 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彰显连云港海洋文化特色。

《西游记》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发源于连云港、起源于花果山。 2004年花果山世界儿童联欢节暨《西 游记》文化节完全可以说明《西游记》文化不再只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文化艺术,也是世 界人民普遍喜爱的文化艺术。因此,我馆在2007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期间,与本市《西游记 》研究学 者联合举办了“西游记文化陈列”展。展出的展品包括各种《西游记》版本、相关图片、文 字资料、摄影以及《西游记》中塑造的各种人物的历史版本、花果山的考证资料、吴承恩本 人在 海州地区生活的一些足迹等。通过大量的资料与实物充分阐述了西游记文化的渊源及影响, 此展受到了评估专家及广大读者的赞誉,不但弘扬了西游记文化,同时也提升了连云港 城市品位。

2.2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沿海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让信息资源走出校门,走向 社会,积极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具体做法为:1)开 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沿海高校图书馆要凭借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通信等手段 ,为政府决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研究、市场需求、产品竞争、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等 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如:检索服务、定题服务、查新服务、文献传递、文献加工、带 查 带译、情报研究、企业策划等。2)建立专家、学者主题知识库,由情报信息员定期搜集 和采集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不断充实到主题知识库中,为用户提供跟踪服务;3 )提供信息中介服务,据统计,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到30%,大量科研 成果由于缺乏宣传而被束之高阁,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宣 传、推广和交 流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7]也可以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 手合作,为企业推荐相应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既可以为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可也帮助企 业解决人力资源问题。4)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及时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 求提供针对性强、使用价值高的情报信息服务。5)建立信息导航,让用户准确、快 捷地了解与之需要的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国际发展趋势,节省其搜寻信息所花费的时 间。图书馆应利用搜索引擎、BBS、网上信息指南、虚拟图书馆等各种方式,为用 户 提供信息导航服务。6)与地方企事业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经济问题研 讨班。7)与市图书馆、文化局联合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检索培训班,对本市大、中、小 学校教师、各企业科技人员等进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总之,要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当 好参谋,共同发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

2.3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地方经济、文化,急需培养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图书馆要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管理学知识、广博地域文化知识、外语知识 和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并进行鉴别分析与加工整理的高素质复合型 人才。应以培训、进修、引进等方式进行系统培养专门业务方面的人才。只有培养 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情报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3结语

沿海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以外,还要顺应时展的需要,解 放思想,走出校门,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沿海特色资源为依托,挖掘和宣扬优秀的 海洋文化,实行特色化服务,为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师晓青,宋云龙.中小城市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模式探讨——兼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 书馆服务地方的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

[2]曾荣玉,闫道全,李宏伟.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效益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J].科 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李娟娟.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6).

[4]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M].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

篇10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文化观念,促使人类走向新的文明。信息化水平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才能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作用,由此可见,为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信息化规划的总方针和总任务,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围绕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自己部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中目标和主要任务,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在新的形势下为使国土资源信息化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向前发展,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做好规划,统一思想,分工协作,全力以赴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

一、 国土资源信息化概述

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指国土资源数据的数字(数据库)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业务管理流程的计算机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是一项涉及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级别的系统工程。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特点:一是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数据量大;二是业务管理内容流程复杂;三是数据共享程度高,时效性强。鉴于以上特点,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考虑,进行统筹规划,为了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不走弯路,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规划,通过规划,理清思路,确定方针,提出目标,明确任务,才能有序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在国土资源部(国家)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土资源评价、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中启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土地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土地、地矿、海洋、测绘、地质等领域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进程。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其基本三大任务: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三个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在现阶段,重点是加强基础数据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和实现工作流程的信息化。以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家层次土地与地矿领域的重点信息化建设,并通过统一规划、标准建设和试点示范等措施,推动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同时,从“数字地球”的战略高度系统集成与整合有关地球表层的国土资源空间基础信息,为社会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服务平台,落实资源共享。

二、 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国土资源信息化就是在国土资源部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加速实现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领域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进程。那么,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将通过工作流程信息化改变以手工和纸介质为主的传统资源模式,实现新技术条件下工作。通过各类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成各类国土资源资料和数据的快速交换、储存、加工和使用,使得以往几乎无法想像的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分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以实现,从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国土资源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全社会共享。

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取得明显进展。在土地管理信息化方面,服务与专项业务工作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定级估价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等已在一些市县土地管理局建成,并投入使用;具有先进水平,基与网络环境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土地网上交易)已在绝大部分城市得以应用。在地矿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在国家和省(区、市)两级建立了一批基础地质数据库,完成了全国1:50万地质图数据的建设1:20万地质图数据库相继建成;围绕矿政管理建立了一批登记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利用GIS技术开展了矿产资源评估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地质资料文献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开发都取得重要进展。在海洋领域,通过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实施,全国海洋信息化工作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建成并运行了海洋监测预报网络系统、海洋调查资料处理系统和海洋污染监测网络系统;完成了1:100万和1:50万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国家公共数据通讯网建立了综合性海洋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对海洋宏观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等海洋信息的授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及信息产品服务等综合功能。在测绘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全国1:100万和1:25万地形、地名数据库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建设,完成了1:400万地形数据库,大地数据库建设;建成长江三峡地区1:5万和七大江海重点防范区1:1万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数据库;加快了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和我国陆地边界谈判与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应用工程的建设。总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涵盖了土地、地矿、海洋、测绘四大门类。

三、 国土资源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当承认: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虽然某些地方和部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但国土资源工作主流程并未实现信息化,尚未真正摆脱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作方式;数字化信息积累量严重不足,建国六十年来积聚的大量国土资源资料,绝大部分仍然以纸介方式保存;过去十几年建立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许多国土资源资料仅限于行业部门和单位内部甚至个人掌握使用,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和水平比较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基础差、起步晚、投入不足、加之人才匮乏,缺少经验,致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偏低。

2. 信息化法制建设落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加之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相互协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各自为攻,重复建设的局面,使得信息系统建设效率不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困难,共享程度较低。

3. 对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数据、重开发、轻维护的倾向,使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受到制约,一些信息系统建设仓促上马、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

针对发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应有一清醒的认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牵动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涉及到庞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支持以及安全可靠的网络信息交换,而且涉及到科学规范的管理以及以此为基础而构成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系统。所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既是前沿性和技术创新性复杂系统工程,关乎国计民生,又是现行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事关全民的战略任务,必须在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抓住重点、全面推进。

总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内容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工作,是一项庞杂多学科系统工程,各级部门在编制规划、落实任务时务必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化建设正处在一个上下重视,各方参与、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我们一定要把握新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齐心协力,按照统一规划和部署,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的进程,为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提示:论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概述、内涵、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举措,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三个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达到服务国民经济,资源共享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宣小红,2008年6期《档案学通讯》载《中国信息资源市场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