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礼仪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际交流礼仪,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际交流礼仪

篇1

一、引言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作保障,而国际物流的发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物流人才的管理等,但是,近年来我国国际物流已经初具规模。虽不能与发达国家跨国大型物流企业相比,但是在世界物流业中取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物流业是当代最具影响力、关系到每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物流业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面对不断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物流企业开始不断寻求“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途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积极的通过招标竞争参与国外跨国大型物流企业在中国的物流业务,加强在国际物流市场的竞争力。但是,在国际贸易中,物流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面对不断发生的物流风险中找到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对国际物流进行创新,是各国际物流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基本特征

(一)高运输能力

国际贸易物流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涉及区域比较广泛的国际贸易交易手段。由于国际贸易物流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国际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做基础,使国际物流的功能得到更快提升,从而加快商品的周转,推动国际物流服务效率的提升。

(二)高信息化

国际物流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进口国、出口国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因此,透明化的信息对于节约双方的成本和费用、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国际贸易物流的正常运转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持。目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在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三)高标准化

国际贸易物流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的,由于各个国家针对物流制定的标准不同,统一国际物流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国际间商品的流通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贸易物流的整体运行效率。目前,国际上已经对条形码技术、集装箱的规格、托盘的统一规格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规定,这不仅节约了各物流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更提高了物流的运转效率,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物流组织网络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企业商品经营的范围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因此,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物流进行选择和配置。为了保证国际物流的顺利进行,有必要在国际间建立起强大的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国际间物流组织的合作与协调,最终保证物流企业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的实现,不仅能加强世界各国的合作,还能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我国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物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面对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物流风险逐渐显现出来。

(一)存在于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风险

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商品在中转中的安全性与成本的问题,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是一项主要组成部分。通常而言,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成本越高,存在的风险就越大。对企业物流风险体系的控制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的盈利效果。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一般工业商品从出厂再到消费者手中,其中的物流费用将占到商品总售价的50%左右,而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销售中,物流费用高达70%。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费用过高,无形中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成本。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商品物流费用仅占到商品售价的8%。国际贸易物流成本的增加将加大我国出口贸易的风险,而作为国际商品交易的重要工具,只有大幅度降低国际贸易物流的运营成本,才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目前对国际贸易物流风险的研究发现,物流风险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一些中小企业,物流风险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国际贸易中物流成本的结构内容

要想更好地防范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成本风险的发生,必须先了解物流成本的结构内容。国际物流成本主要是由库存成本、管理成本、运输成本这三部分构成的。库存成本主要是指为了商品的库存、保管货物而发生的成本,例如:仓储、保险、货物的损坏、税收等都属于库存成本,另外还包括库存商品所占用的资金成本。运输成本主要是指包括公路、航运、水运等方式运输商品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和货主费用,如: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方式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其中货主费用主要是指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处理和装卸费用。面对这些费用,获取能否按时到达、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等都是影响物流的潜在风险,在这些费用的支付程序上、谈判细节上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物流成本。

(三)我国国际物流中的现实问题

国际贸易中如果国际贸易物流的服务跟不上将是企业的信用受损,因此,存在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物流风险就十分明显。影响国际物流的因素很多,在我国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物流技术的应用不足将直接导致物流风险的产生。例如:在我国很多商业企业中,运用最多的就是POS机和条形码技术,而其他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运用较少。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我国国际物流业中的物流技术和物理服务标准也不太统一;一些商家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理念,没有将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落后的技术、落后的管理理念、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影响国际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外,在从业人员的素质方面,合格的物流人才较少,人才布局分散,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业尚缺乏透明、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

四、促进国际贸易物流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加速我国国际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贸易中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货物无法在国家与国家间进行正常的流动,因此,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物流的正常流动提供基本的保障是促进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首要条件。我国政府必须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宏观的决策,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的步伐。同时,对于我国科研院校在物流方面的科研及技术成果,要及时在物流企业中运用,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例如:在海运方面,在重视运输集装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大批散装能源与物资的装卸问题。包装的规范化、装卸的机械化、运输的集装箱化都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手段。

(二)加速对第三方物流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物流专业人才是很好的防范物流风险的要素。由于对高素质、全面运作物流人才的缺乏,很多企业根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应付复杂多变的贸易物流环境。如果引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网络化、专业化的特点,可以为用户提供策划计划、优化管理等综合性的服务。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在职物流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从生活上关心在职员工,吸引并留住高级物流人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管理队伍才是防范物流风险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加速我国国际物流的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

信息化与标准化发展是任何企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很多国际贸易物流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很难与国际同步。因此,必须对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相关标准进行标准化、信息化设计,以便快速与国际接轨。例如:加快物流基础上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的标准化设计。先进的信息网络化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所在。例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在国际物流业中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国际物流的效率。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企业在对内管理与对外联络方面都可以实现网络化管理。例如:将物流信息及时的反映在企业内部的网络数据库中,有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对外的联系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网上的登记需求和支付,这种对物流跟踪式的管理可以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物流的发展,减少物流风险的发生。

(四)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各种风险的发生与信息的不对称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运用,不断提升信息的搜集和应用,对防止国际物流风险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促进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它打破了实践、空间、地域的界限,加快了商业周期的周转与循环。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购买商品的从传统观念,很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己称心的商品。如果将电子商务活动的优势扩展到国际贸易中,将很好的规避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第一,很好地规避国际贸易壁垒。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主要是以增加关税作为前提的,但是现在的贸易壁垒形态主要是以技术性壁垒为主导的。电子商务模式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实现了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的全球贸易伙伴关系,及时考虑到国际物流成本带来的风险也能有效的规避风险。第二,降低了商品贸易的交易成本。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贸易主要包括产成品和中间产品两类。如果按照国际贸易中传统的销售手段来销售商品,将给企业带来销售难度,尤其是在危机时期。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我国的“敦煌网”主要就是开拓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式的专门网站。国际贸易网站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快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商业信息,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无边界性和连续性,降低了商品交易的成本。可见,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调整,更是对国际贸易的创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物流,不仅满足了一般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完成了对国际电子商务物流的要求。

总之,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的风险很多,只有不断强化并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加以防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国际贸易活动的范围将更大,我国国际物流必将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国际物流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物流体系,提高我国国际物流贸易的效率,降低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光罗.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张莹.基于物流保险发展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5(08)

[3]戴小芳.浅谈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J].科技与管理,2008(01)

篇2

一、赴澳留学概况

澳大利亚作为传统的国际教育大国,在全球国际教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AEI)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已达464,787人,接近2012年全年赴澳的留学生人数(515,853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仍然居于在澳国际学生人数之首,约占澳大利亚留学生人数的30%。

二、澳大利亚留学热分析

与传统欧美留学目的国相比,澳大利亚留学热在中国学生中持续升温,是因为澳大利亚留学具有以下优势:

2014年,《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200所顶尖高校中,“澳洲”位列其中,而中国仅有复旦大学入围,由此可见,其教育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内大学。澳大利亚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其教育质量和学历资格受到全球雇主和教育机构的普遍认可。澳大利亚的留学教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海外学生服务和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20世纪末开始,澳大利亚许多高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各类国际性课程,以满足国际教学多样性的需要。

澳大利亚在学生服务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留学生教育服务(ESOS0)法案2000》中消费和资金保障条款对所有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学生提供保护。作为第一个立法保障海外学生权利的国家,澳大利亚每一所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在此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寻求一切帮助。

澳大利亚的学费比欧美国家要低廉许多,尤其受到近年来汇率下降的影响,赴澳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做出的性价比非常高的留学决定。另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治安环境非常好,犯罪率也是相当低的。同时,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不断改革,相较于以前更加宽松,这对于吸引留学生赴澳读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签证申请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签证办理效率及通过率,受到海外留学生的欢迎。

作为一个新移民国家,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一个包容和兼收并蓄的社会,澳大利亚人的友好和热情也使留学生的生存环境非常宽松。同时,持有澳大利亚学生签证的学生,享有一周20小时的打工许可,而无须另外申请。

三、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目前对国际教育的战略定位是以经济利益作为驱动,还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抑或是借此实现国家的外交和人才战略?上述国际教育发展目标,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规划中并未得以体现。某些高校和地区以提高国际化水平为口号,盲目招收留学生,却对留学生质量不加以控制和甄别,从长期看来看,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留学生教育尚未纳入我国的人才培养战略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着眼于提高留学生来华的人数,却并未对留学生学成之后的出路加以考虑。因此,在搭建国际交往的桥梁方面,如何发挥这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和热爱的留学生的优势,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留学生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许多高校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作为校方而言,如何利用这些留学生的国际化背景、积极组织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以此扩大本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本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实现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很多高校在为留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上,缺乏创新和特色,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此影响到国际留学生招生宣传的口碑,这也将成为高校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瓶颈。

四、我国国际教育经验借鉴

逐步树立我国的教育品牌,将国内一流大学推向世界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一流大学的世界知名度,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沟通,逐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科专业(比如汉语言教学和中医药专业)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同时拓展专业设置,提高留学生培养水平,继续保持我国在优势专业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内教育中介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学生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篇3

日前,日本银行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特点适时公布了《危机后时代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报告,介绍了2009年6月以后日本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举措和今后监管重点。

(一)避免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新举措

1.本土机构外币融资难问题及应对之道。为了应对客户对外币借款需求的增加,日本金融机构在集团之间、总部和分支之间合理分配资金。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提高了外币流动性的警示级别,加强了总部对外币的集中控制,还通过分散融资对手和融资方式来稳定中长期外币资金来源,通过延长资金期限来减少资产负债错配。为了使用纽约联储提供的定期拍卖工具,日本金融机构还建立了日本政府债券抵押体系。其他外币直接融资措施也相继被采用,如发行外币债券、维护危机时期交易对手关系和进行期限超过一年的货币掉期交易等。

2.外资机构本币融资难问题及应对之道,2008年9月后,日本的外资金融机构面临非担保资金融资困难问题。另外,回购融资大幅减少也加剧了其日元资金紧张的窘境。为应对危机,外资机构提高了海外机构向日本划转资金的数量,增加了日本央行追加信贷工具的运用: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主要是降低了证券投资和反向回购资金投入数量。2009年以后,市场逐步趋稳,短期融资和回购业务有所回升,追加信贷工具使用量减少。但是,外资机构的资金状况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目前仍然对融资持保守态度。当外资金融机构本币资金状况趋紧时,日本央行非现场监管部门为其提供指导,督促其采用保守融资方式,例如通过提高预见性或长期融资来减少日常需要的资金数量。此外,还组织开展方式灵活的现场检查,检点包括应急方案在内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合理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监管重点

1.评估流动性风险状况和控制流动性风险。近期金融危机表明不同业务类别和经营模式的机构流动性风险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外汇掉期市场中市场流动性的降低显著影响了外币融资。回购交易过去被认为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现在证券公司进行此类担保融资交易时面临较大困难,由于担保资产价格的下降和对交易风险关注程度的提高。一些机构被迫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或减少了赊账余额。因此,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和证券关联度、存款和市场融资的比例结构、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大小。要求各机构准确评估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并建立配套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日常融资的稳定性,日本央行将持续检查金融机构是否根据交易内容和融资工具特点减少融资工具和交易对手集中度,有效管理当日流动性。

2.增强金融机构危机后恢复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督促机构积极应对市场压力事件,提高迅速恢复能力。即当存款迅速流失或资金状况迅速恶化时,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情况采取增加融资或销售资产等积极措施。另外,为了迅速执行这些措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灵活运用变得非常必要,例如加强内部报告和扩大管理范围等措施。金融机构应在平时制定应急方案。同时,预先持有易于变现的资产以便提高流动性压力恢复能力。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决定流动性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压力测试。

3.建立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加强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例如,全球范围内的外币交易掉期市场流动性降低已经使许多金融机构面临外币融资困难。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加强海外机构的当地融资能力,建立了不过分依赖集团内部跨境资金流转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日本金融机构中,出于有效使用国内充足日元资金的目的,许多机构使用集团内资金。

4.适当使用监管部门流动性支持。近期的挑战是如何确定金融机构对央行流动性支持的依赖程度。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采取了不同的流动性支持措施,例如扩大金融市场资金拨备和增加美元资金供给。这些措施被认为有助于保障未来融资和减缓市场压力。由于每一措施都具有紧急救助措施的特点,金融机构对其有抵触情绪,害怕损害其声誉。监管部门使用这些措施时十分小心,例如没有披露涉及的金融机构名单等。另外,单个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不过分依赖公共资源支持的自主风险管理体系,避免监管部门的流动性支持诱发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中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分析

(一)中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差异

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在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各有特点和侧重。主要表现在:

1、适用范围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适用于银行、储蓄机构及信用社等所有存款机构,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而农村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2、流动性险的定义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强调的是由于金融机构无力或预期无力提供流动性而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或整体安全与稳健性受到影响的风险。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强涮虽然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并将其细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3、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同,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和我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基本要素都包括: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及高管层的有效监控),完善的风险策略、政策和程序,完善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有效的应急计划。但具体规定却不尽相同。一是公司治理:二是战略、政策和程序:三是压力测试:四是内部控制:五是应急计划。

4.相比于我国流动性管理指引,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额外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担保头寸的管理。银行机构应

持续关注各种类型、各种情况下的担保品头寸状况。二是日间流动性头寸的管理。积极管理日间流动性头寸,以便在正常和压力状况下及时地履行支付结算义务,避免因不能履行义务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流动性资产储备。银行机构应当持有一定量的流动性资产缓冲。其总量依据压力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状况来确定,同时应随时保证资产的可支配性,

5.相比于美国流动性管理政策,我国流动性管理指引额外强调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准确、及时、持续地计量、监测、管控和回报流动性风险状况。二是商业银行应定期披露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三是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对资产、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四是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的原则、监管程序及监管合作。五是附件中介绍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部预警指标及应急计划内容。

三、强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总体平稳发展中亦历经几次较突出的流动性困难,乃至局部性银行危机,按照流动性危机的主要诱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体内不良资产积聚下的通货膨胀冲击,以1988年工商银行出现的全国范围的挤兑现象为典型代表。第二阶段表现为90年代中后期“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泡沫经济破灭后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性关闭,以海南发展银行、全国多家城信社为代表。第三阶段表现为近年来个别银行金融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因负面信息扩散导致的挤兑事件。尽管并未发生较大规模或较集中性的流动性危机,但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增大,为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紧缩性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的相继实施,使一些地区,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受到严峻考验,充分暴露出流动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局部患加大。吸取中外流动性风险历史经验教训,强化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随着我国银行业参与市场化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增大,但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我国银行机构整体上对流动性风险危机认识不足,如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而部分银行通过存款活期化的形式降低融资成本,存贷款期限错配愈加严重;金融机构自身国际化程度较低,但走出国门愿望强烈等等,在业务拓展中对流动性风险的忽视、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全球化视野和经验等,都易在国内、国际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对我国银行业产生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隐患。因此,督促、引导各银行机构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已尤为迫切。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已经涵盖了上述日本监管部门的相关策略和具体要点,操作性较强,具体指标和方法更加细致,但部分银行机构存在流动性管理政策、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影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因此,督促银行机构按照指引的要求,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将切实提高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其持续稳健运行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有序协调的运行机制。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护体系之间职责明晰、有序协调的运行机制是构筑有效金融安全网的核心,金融市场和创新技术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更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体系。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存在制度上的模糊性。相对粗放的救助管理模式固化了商业银行对支付危机由政府担保的预期,进而弱化了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发挥提高问题机构处置程序可信度及保护个人存款者利益的功能,但也可能会弱化市场原则,助长高风险金融机构及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丰富了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同时,也使银行的融资渠道、业务模式、资产结构等发生深刻变化,流动性风险的来源、集聚和爆发路径更趋复杂,因此,更加稳健、严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既是应对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务丰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晟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此外,建立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并组织全球银行业进行定量影响测算,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跨国银行应对跨境流动性压力的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跨境监管的一致性。日本银行业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增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日趋紧密,在此情况下,各银行机构应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增强全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并保证其有效运行。

篇4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前所未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劳动力流动势必给社会经济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无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与此同时,研究方法尤其是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更为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劳动力流动研究又有哪些新问题、新进展?“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空间集聚”全国学术研讨会正是2015年这个节点上又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会议。同时,为搭建国内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发挥人口学期刊引领学术研究热点的作用,一年一度的人口学期刊交流会亦共同举办。

此次会议由中国人口学会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专业委员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和《人口与经济》编辑部联合主办,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大学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承办,并于2015年10月10日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人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人口出版社等期刊和出版单位代表近百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担任大会主持,新疆大学副校长吴广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中国人口学会、中国劳动学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领导先后致辞。

二、会议内容

1.大会主题发言

大会设立主题发言和分会场讨论两个环节。主题发言环节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主编赵善伦教授、云南大学杨先明教授以及山东师范大学李松玉教授先后主持会议。共有9位专家学者发言,他们围绕人口空间分布、劳动力流动与社会发展、城镇化、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就业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在其“社会变迁、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再分布――现代性、城市化与城市病”的发言中强调:大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化意味着人口高度集聚,但人口膨胀不是城市病的病因而仅仅是城市病的表象;中国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市场与政府两股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错位,其病灶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且有其必然性;城市不是排外的,而应该共享与包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陈卫民教授分析了“人口流动对我国老龄化进程影响的地区差异”,认为:庞大的跨区域人口流动由于其主体的年龄选择性强及净流出地与净流入地相对集中的两大特点,使得各地城镇化的水平和各地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有较大差异。陈卫民教授利用数据重新测算了各省的人口老龄化率。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编辑部郭志仪教授和和西北民族大学马子量副教授共同作了题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产业升级:集聚推动、溢出效应与空间衰减――基于西北地区的空间计量”的演讲。他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西北地区主要的30个地级设市城市的城市化率(UR)对加权产业生产效率(PR)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对于城市产业升级有着明显正向的推动作用,而间接效应伴随着空间阈值的增大出现了阶段性的演变,城市间通过城市化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进程中其扩散与集聚效应是并存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探讨了“中国流动人口的选择:为何向‘北上广’集聚?”的问题。她从成本收益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实证得出三点结论:①净收入及收入预期增加显著增加了流动人口选择北上广作为流入地的概率;②与传统观点相异,流动人口个体在流入地的总支出(即成本)并没有抑制流动人口流入北上广;③与其他流入地相比,较高的政府财政支出提高了流动人口选择北上广作为流入地的概率。新疆财经大学高志刚教授以“密度、距离、分割、政策与城市经济发展”为题,通过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着重探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密度、距离、分割和政策四因素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效用。云南大学罗淳教授在其“双重阻隔下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非农化路径选择与动力培育”的发言中认为,不同特征的区域应当有其特色的城镇化路径。由于边疆城镇独特的基础支撑、先决条件和文化底蕴,其城镇化应该超越传统的工业化的非农化路径,应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乡土”气息的亲生态城镇和集简约与精巧为一体的边疆城镇。

新疆大学孙慧教授的汇报题目为“新疆就业现状、预测与政策建议”。她详析了新疆的就业现状、问题及原因,预测了“十三五”时期新疆的就业形式,并就促疆就业给出了对策建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马正亮研究员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就业探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流入地的融合问题,马正亮指出流入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长期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义务。新疆财经大学段秀芳教授做了题为“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的主题报告。报告考察了“一带”背景下新疆对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的影响因素,并就扩大新疆对哈劳务输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专题讨论

会议分会场讨论环节由学术专题讨论和期刊交流会两个分会场的研讨组成。专题研讨的分会场又包含两个专题:“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社会发展专题”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分布专题”,分别由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首席专家侯亚非教授和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安尼瓦尔・聂吉木教授担任主持,10位来自各高校院所的专家进行专题汇报。

(1)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社会发展专题。该专题学者们的发言题目主要围绕城镇化和城市功能区、人口流动等相关问题。王智勇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基于通勤距离的中国城市功能区研究”,基于经合组织(OECD)“城市功能区”(Functional Urban Area, FUA)的概念,他将全国重新划分为376个城市功能区。并提出按照这一标准测量的中国城市化水平约为61.38%,与国际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具有相当水准。马小红副教授在其“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的三地流动人口”的发言中,就三地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及趋势进行分析并作出预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会终结流动人口向北京流入和聚集。

(2)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分布专题。该专题学者们的发言题目主要围绕少数民族人口与城市空间分布、人口流动、人口与政策、族群居住人口分布、劳动力就业等相关问题。雷军副研究员在其“乌鲁木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发言中介绍了他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乌鲁木齐进行社会区域分析并探究城市社会空间形成机制。马晓钰教授在其“新疆分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生育政策调整探析”的报告中,总结了新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揭示了新疆潜在的人口问题,认为:北疆地区人口发展状况与全国较为同步,人口政策的调整适应全国的步伐,而新疆生育政策调整的难点和重点则在南疆。晏月平副教授作了题为“少数民族人口再分布与迁移特征分析”的演讲,报告分析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再分布及人口迁移现状,认为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相对较低、分布相对凝固化,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促进对策。王玉峰副教授的汇报题目是“新疆民族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问题分析”,他从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专业视角总结了当前新疆民族地区的转移劳动力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李松副教授在其“城镇化背景下多民族集聚城市居住人口分异测度、动力机制及优化模式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的演讲中详析了各“族群”居住格局的现状并提出应该以居住融合、文化融合与经济融合为重点,加快推进新疆乌鲁木齐“嵌入式居住模式”的观点。于海凤讲师以“南疆少数民族群众赴内地务工经商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题,总结了目前南疆少数民族群众赴内地务工经商问题,包括:出不去、时间短、适应慢以及难管理四大方面,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3.期刊交流会

与专题分会场同时进行的期刊交流分会场召开的是2015年中国人口学会人口学期刊与出版专业委员会年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人口与经济》编委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河清教授和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社长、《人口与社会》主编潘金洪教授共同主持。

篇5

二、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培养

国际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经济活动离不开各国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因素。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了解国际文化的差异,以避免在国际交流和贸易活动中,因缺乏国际文化的了解而引起的文化冲突、误解和违法行为,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外语能力培养和国际贸易等理论的培养,国际文化培养环节较弱,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的培养方案。1.礼仪及风俗习惯。结合语言课程、实践模拟、国际网络交流及现场实习环节,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国际文化素养,了解国际礼仪特点和风俗习惯,尊重国际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国际礼仪包括见面问候、电话礼仪、餐桌礼仪、会议礼仪和穿着礼仪等内容。风俗习惯包括世界各国的饮食禁忌、穿着禁忌、数字禁忌、思维习惯、交流习惯及工作习惯等内容。2.。国际商务交流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问题,避免因不同导致的商务摩擦。在语言课程、时间模拟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注重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对中教信仰的了解,并尊重各国的合法宗教习惯,提升人才的国际修养。3.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国际贸易的开展中,跨文化沟通无处不在,协调能力更是体现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才能独立承担业务,更好的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贸易中错综复杂的多方关系,并能够在外贸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篇6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日渐加深,高等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出访和接待对方来访、教授学者之间互访或讲学、教师的交换与培训、招聘外籍专家教师和招收留学生等等,这一系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们国家的高校得以走向世界,学习成功的教育经验,培养学校和社会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在这些涉外活动中得体的礼仪十分重要,要在与国外友人交往中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参与涉外活动的人员充分了解外事礼仪的知识,做到运用自如又不失大体。本文针对高校外事工作中如何运用外事礼仪做以下几点的探讨。

一、外事礼仪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维护形象,举止文明

涉外交往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们应加倍关注自己的形象,做到面容洁净,服饰得体,着装整洁,注重个人卫生。同时,举止文明、落落大方、端庄稳重;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如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

2、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外事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所谓不卑不亢,就是对对方表现出一种节制与礼仪,热情时不殷勤,冷淡时不失礼,愤怒时不失控。同外国人交往是关系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应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从容不迫、一视同仁。

3、

所谓“”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4、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5、信守约定

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二、外事礼仪具体场合的运用

1、公务场合着装

公务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庄重保守的风格。我国的外事人员目前在公务场合的着装,最为标准的,主要是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具体而言,男士最好是身着藏蓝色、灰色的西装套装或中山装,内穿白色衬衫,脚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穿西装套装时,务必要领带。女士的最佳衣着是:身着单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内穿白色衬衫,脚穿肉色长统丝袜和黑色高跟皮鞋。有时,穿着单一色彩的连衣裙亦可,但是尽量不要选择以长裤为下装的套装。

2、握手礼仪

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年轻人、职务低的人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对方的反应行事,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人、职务低的人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女性握手,男士一般不要先伸手。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人对年长者、身份低的人对身份高者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在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见面时双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礼、我国传统的拱手行礼,这些礼节在一些场合也可使用。

3、介绍礼仪

自我介绍时,要主动讲清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我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应说明被介绍人与自己的关系,以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介绍其他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别人。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先将身份低的、年轻的分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纪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就可以了。交换名片也是相互介绍的一种形式。在送给别人名片时,应双手递出,面露微笑,眼睛直视对方,在接受对方名片时,应双手接受,还应轻声将对方的姓名等读出,然后郑重地收好。

4、餐桌礼仪

(1)餐桌座次的安排

中国文化中对安排座次有较多规则,我们可以采取“客随主便”的策略,按中国的座次方法安排座次。为了方便外国客人入座,我们可以把事先打印好的座签放在相应的座位上。若客人较多,可以分开多使用几张桌子,为了方便客人之间的交流,应该尽量把同层次、有共同语言的客人安排在一张桌子上,并根据需要配备翻译人员。

(2)点餐方法及注意事项

由于信仰和文化的差别,各民族在饮食上的习惯有所不同。外事接待人员必须提前了解客人的及身体差异、感情偏好(如素食主义者或因为情感问题对某种食物有所禁忌),如果不小心点了客人禁忌的食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点餐时因为客人对主人的食物不是太了解,可以适当推荐特色食物并加以详细解释。还应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在每个菜品的旁边应该添加公筷或是公勺,以备主人为客人夹菜时使用(用自己的筷子或勺子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3)饮酒及敬酒礼仪

在中国人,喝酒通常是男子汉的象征,外事接待时要注意:在西方,酒是一种高雅的社交工具,讲究要细品慢酌。同时,在崇尚个性主义的西方,喝酒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一个人能喝多少由自己掌握,一般不会出现灌别人喝酒的情况。因此敬酒时更要注意,可以按照中国的顺序来敬酒,但是不要强求客人将酒喝完。如果客人敬主人酒也是一样的原则,喝酒要量力而行。

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断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注意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强化具体技能的实践操作。高校外事工作中,我们只要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素养,坚持礼仪文化的学习,就一定能在国际交流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有“礼”走遍天下——谈外事礼仪.学习月刊,2006,(12):20.

[2]陈伟.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中的涉外礼仪.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14.

篇7

2)阿里在整个娱乐产业链方面均有布局,而目前BAT里,只有阿里旗下没有全资控股的播放平台,优酷土豆可以给阿里带来流量、影视内容制作及分发管道,成为阿里电商数位娱乐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双方通过云技术、资料共用可探索新型商户视频行销模式;

3)美团点评事件使得阿里投资少数股权的公司与腾讯系结盟。美团事件是导火索,而优酷的重要性则是此次阿里收购的根本原因,加上阿里的收购习惯使得这件事情成为可能。看好阿里在各个生态圈,以及云上的布局,维持买入评级和85美金的目标价。

事件:10月16日,阿里全面收购优酷土豆的剩余流通股份,据优酷土豆最新提交的SEC档显示,此前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共持有优酷土豆20.5%股份,以每股26.6美元的收购价格计算,优酷土豆估值52亿美金,较要约前一日优酷土豆市值溢价30%。

分析:据优酷土豆最新财报显示,2015年2季度优酷土豆营收16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为24.8%,净亏损3.4亿元人民币。

篇8

一、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17-2一、课题引领实践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我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能系统而深入地开展,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实践,用鲜活的实践反哺理论,我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实践研究》为学校主课题,统领全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各项工作。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先后面向全体教师举行了课题会及专题培训等活动,使全校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世界遗产教育等概念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课题组定期举行主题沙龙活动。活动中,我们探讨了主课题的核心理念,并将其细化到学校的德育目标、家族活动、特色课程之中;我们还讨论子课题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关于学生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活动保证了我校国际理解教育工作能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全盘规划,逐层推进,有序开展,从而形成学校阶段性办学特色。

二、培养民族情怀

1.家族建设活动。“礼、孝、和、责、诚、勇、毅、俭、智、仁”是我校的十个德育目标,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每个年级的一班纵向组成“礼”家族,以此类推,就形成了十大家族。家族内成员年龄各异、学力不同,低年级学生在哥哥姐姐的带动与帮助下,围绕家族文化主题,学习技能,增长才干,走向自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则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而逐步走向成熟。家族文化建设倡导的是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接触不同年龄段伙伴的机会,提供了在活动中促进精神与能力同生共长的机会,达到长幼互助的目的。

2.乒乓育人活动。我校以“乒乓育人”为特色项目,弘扬国球精神。学生在练乒乓技能、做乒乓操中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格;在乒乓知识竞赛、乒乓小报制作、乒乓绘画展览、讲乒乓球冠军的故事、唱《乒乓精神之歌》中,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校内形成了“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练志,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的乒乓文化,乒乓也成为了我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外交手段。

3.经典诵读活动。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擦亮学生“世界眼”的同时,更应关注他们“中国心”的成长。为此,我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进。推荐经典诵读书目,开展经典诵读考级,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创设经典文化氛围,浸润书香心灵,涵养品格情操。经典诵读成为培养学生民族情怀的重要途径,使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扎根、发芽、生长。

三、拓展国际视野

1.国际交流活动。学校多次组织师生赴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短期修学活动,让师生全面、深入地体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融入异域文化的交流互动之中。修学的师生不仅带回了浓浓的异国情谊和先进的教与学的方法,他们还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良好的礼仪素养传递给了国际友人,让优秀的中国文化与素养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绽放靓丽夺目的色彩。我校师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已经成为当地媒体关注的的热点,在修学地区掀起了浓烈的中国风。

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为获取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我校与入驻园区的英国德威国际学校共建友好交流模式。在双方学校领导、老师互访的基础上,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教学互动,深入课堂,相互浸润,还互相参加两校的“国际节”“双语节”“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与交往能力,同时也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让中西两种教育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2.课程开发建设。依托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公益教育项目,在各年级中开设了“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系列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国际理解教育的诸多育人理念,渗透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既关注到了环保、新能源、城市规划等全球热点问题,又获得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能力。

世界遗产教育。学校还以三年级为重点年级,开设世界遗产教育课程。世界遗产教育是以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为内容,以保护遗产、传承文化为目的的教育。世界遗产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是我校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世界遗产标志及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形象,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了解、研究。

篇10

一、以“开放、合作、共享”的

教育国际化理念为引领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位于三国文化胜地武侯祠旁,学校现有学生1100余名,教师73人,中高级教师占80%以上,其中获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教师称号70余人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设施设备完善优良,教育环境优美,钟灵毓秀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师生的性情和品格。学校秉承“快乐教育”这一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的、快乐的、幸福的人,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效益,获得了“全国青少年优秀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实验学校”“四川省小学智能机器人活动十佳学校”“北师大外语教学实验基地”“四川省绿色学校”“四川省科技教育示范校”“成都市校风示范校”等殊荣,被誉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

学校办学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是优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从2005年以来,学校开始引入外籍教师任教英语。学校用国际视野来观察、思考、把握教育与发展教育,用世界眼光优化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教师与学生。在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整合国际课程和资源,让教师用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快乐地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国际交往和竞争的综合能力,逐步形成了 “理念引领,交流合作,共建共享” 的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

二、形成多元开放的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加强师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充分吸纳优秀世界教育思想与经验,并为我所用。2010年,学校成为成都市首批“中英校际连线”学校,与外籍学校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友好关系,每年的师生互访不仅有益于双方的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而且我们以“教师的世界课堂”和“学生的世界舞台”为主题,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世界课堂

学校设置了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课程,通过开设“全员英语语言培训”“国际交流礼仪培训”“赴英国担任汉语教师”“赴香港担任汉语志愿者”“参加海外研修班培训”“设立学校海归工作室”等课目,让教师认识、感受、走进、实践“世界课堂”,培养高水准的国际理解教育教师队伍。目前,教师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全员教师均能用英语进行对话与交流。到海外进修学习的教师有9名,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教师达到100%。李蓉、唐嘉奕等教师先后到英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工作,王蓉、夏娟等教师在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现场执教国际教育研究课,并深受好评。学校先后请6名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邀请英国校长克莱尔女士等10多名外籍人士到我校访学。

2.学生的世界舞台

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自我、成长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2010年至今,我校学生以互访、录影、电子邮件、写作等方式参与中外交流活动达20000余人次,参与面为100%,并有近30人次参加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赛绩。2011年4月, VEX世界锦标赛——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在美国佛州的迪斯尼体育主题公园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3余个国家,400余只队伍,1800多人参加了本次比赛。由于没有设置小学组,我校作为为数不多的小学队伍参加了中学组的比赛,和各国的中学生精英同场竞技。比赛时,学生们分工合作,靠着扎实的英文功底,和不同国家的联队沟通,和比赛评委对话。获得了此次比赛中学组冠军,以及机器人最佳设计奖。学校机器人代表队已连续三届获得世界机器人竞标赛冠军。

三、共建课程,共享快乐

丰富与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校本拓展性课程”和“校本实践性课程”的学校快乐教育课程,让学校优质课程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土壤。学校在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等学校签署的合作交流项目中,共建课程是一项重要合作内容。双方共建了“中英课堂碰撞”“艺术、科技教育共享”“社区点亮生活” 三大主题系列课程,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子(见图1)。

(一)开展“中英课堂碰撞”教学研讨活动,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

学校以中英课堂交流为载体,通过与英国哈尔佩尼雷恩友好学校开展“交换双方教材与书籍”“现场开展中英课堂碰撞(同课异构)”等项目的教学研讨活动,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学科课堂教学。学校与外国学校教师围绕主题“家”“食物”以及“环境保护”,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通过课堂碰撞与深度研讨,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发现我校的优势与不足,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 以语文学科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中外课堂教学特征的差异(见表1)。

课堂教学碰出对中英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深层思考,以此探寻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努力,达到共建课程,共享课程的目的。来自英国的主讲教师克莱尔表示:“因为之前担心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尽量用简单的词汇去替换复杂的关键词,但没想到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超出了我的预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校按照英国小学教室原样创建了全市首个英式教室。教室里任何一个装饰都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和教学环境,引入英国的教学方式,实现国外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学校教育真正与国际教育接轨。在中外课程共享共建中,我校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教学课程改革中迈出崭新而坚实的一步。

(二)共享中外艺术、科技教育,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拓展性课程

1.音乐艺术文化交流

每学期,学校与外国友好学校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定期交换节日活动、运动会等视频,与英国等外国学校师生对比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和效果,促进文化交流,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师生的艺术鉴赏力。

2.国学经典诵读交流活动

中方学校进行经典诵读及中国传统礼仪展示,英方友好学校由汉语助教教授简单的国学三字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学生学会了尊重并认同他人的文化。

3.机器人教育交流

与英国哈弗彭尼学校开展机器人合作项目,交流两校机器人制作发展情况。

(三)以“社区点亮生活”为主题,建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实践性课程

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 把国际元素引进各个课程领域,让学校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培养文化意识,世界公民意识,语言、沟通和信息沟通技术能力。学校立足于龙小分校所在蜀汉社区的三国文化,以雅俗共赏的锦里为切入点,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处,理解成都独特的休闲文化所蕴含的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文化。只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在社区的自豪与热爱,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对社区生活提出建议。

通过课堂指导,让学生们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蜀汉文化。美术、音乐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英语和计算机课程指导学生与英国友好学校的交流,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对社区改进提出构想并走进社区沟通实施等。学校通过整合社区与学校,整合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课程的资源,整合英国的综合课程建设经验,共同协作完成了综合性的开放课程,并围绕这一课程成立了包括社区人员在内的涵盖多个学科综合课程小组,以深入挖掘资源。

课程实施流程如下:走近社区,了解锦里——了解代表着锦里中蜀汉文化的民间艺术——尝试学习民间艺术——用民间艺术手法创造艺术作品——发现生活中的遗憾——再创作——放眼社区,给社区提出相应的改进计划。

在教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走进锦里参观、摄影、与民间艺人交谈、与游客交流等,初步了解了学校所在社区的蜀汉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了以蜀汉社区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活动——蜀汉文化周,绘画、十字绣、皮影、剪纸等蜀汉文化展,成都小吃美食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教师和艺术家的带领下,学习用锦里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刺绣、皮影等来创作反映社区文化的艺术作品,改造了学校的废旧凳子,完成了呈现锦里的建筑及生活风貌的艺术品展览;与川剧艺术家沟通,初步尝试进入川剧;以“我与社区”“我的理想社区”等为主题,对所在的蜀汉社区发表感言、展开思考,并从小学生的视角对社区生活提出建议,对社区改进提出相应的计划,并与社区沟通协商共同完成社区改造:制作了锦里的明信片、参与社区文化墙的设计、为“锦里”招牌纠错字、和锦里合作开展“地震三周年,感恩与您同行”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