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重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中考重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中考重点

篇1

对汉字的音形义的考查这类题型会长期保留,因为它是语文知识基础的基础,再则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可是从历年反馈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得分率很低。其原因一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因其分数占得少,同学们平时掌握得不牢固;二是汉字太复杂,误读、误写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三是同学们对词语或成语的意义掌握得不够准确。

[题型分析]

一、汉字抄写(包括标点符号书写)

此类题是对考生的字形测试和标点测试(个别试卷没有对标点的考查)。字形测试作为汉字测试的一个重要部分,汉字书写要求用楷书在田字格内准确、美观、大方地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因为楷书最能反映汉字的形体的基本结构与特征。汉字的书写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正确规范,二是工整美观。汉字测试侧重的是前者。

例1:(2015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解析:此类题要求应试者用正楷正确写规范汉字。应试者要辨析并纠正书写和使用中的各类错误,尤其是常用字和常用字中容易写错的字。这个要求既包含应试者对汉字规范字形的把握,也包含其对相关规范标准的了解和掌握。测试中对书写的要求,最首要的就是基本笔画清楚准确,而不涉及修改、风格等复杂因素。应试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一笔一画、不要连笔。

标点符号在田字格内的写作格式: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即均需标在紧接上文左边偏下的1/4格的位置;问号和感叹号占一个字的位置,均占左半格。常测试的是逗号、句号、感叹号。

二、汉字注音

此类题型是考查考生对字词的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

例2:(2015 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嘹亮liáo 祈祷qǐ 缄默jiān 忍俊不禁jìn

B. 畅谈chàng 炽热zhì 伦理lùn 潜心贯注qián

C. 澎湃péng 嬉闹xī 娴熟xián 乐此不疲pí

D. 步履lǚ 剔透tī 哺育pǔ 惟妙惟肖xiāo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考生要看清题干,是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还是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解答此类题可用两种简便方法:排除法和直接筛选法。就此而言,排除法就是发现某一项加点字注音不正确就迅速排除该项,再继续查找,留下的项就是答案。直接筛选法就是倘若能够一眼看出某项中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那么答案即可确定,其他各项可不加过问。此题可用排除法。A项有两处错误,“祈祷”中的“祈”应读qí,“忍俊不禁”中的“禁”应读jīn;B项中有两处错误,“炽热”中的“炽”应读chì,“伦理”中的“伦”应读lún;D项中有两处错误,“哺育”中的“哺”应读“bǔ”,“惟妙惟肖”中的“肖”应读xiào。

答案:C。

三、辨析错别字

此类题型主要集中对于错别字的考查,特别是对常用字中的错别字的考查。双音节词语、三音节词语、四音节成语及多音节熟语都在考查范围之内。形声字中有许多字音同、音近;形近字的字形结构很相近。错别字的类型其实不外乎同音字、形近字这两大类型。领悟字义、辨析字形、正确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型的钥匙。

例3:(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一叶孤舟 刚毅不屈 大砌大悟

B. 怏怏不乐 精血诚聚 拖泥带水

C. 齐心协力 一反既往 更胜一畴

D. 恪尽职守 转弯抹脚 勇往直前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字词字形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有误”的,解题方法同“汉字注音”解法,即排除法和直接筛选法。A项中的“大砌大悟”中的“砌”应改成“彻”;C项中的“更胜一畴”中的“畴”应改成“筹”;D项中的“转弯抹脚”的“脚”应改成“角”。

答案:B。

四、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

此类命题综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或书写),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要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例4:(2015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含的体现。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销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zhāo( )示。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装订( ) zhāo( )示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改为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熟悉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二是要熟记字形,了解字义,尤其是同音字和形近字。

答案:(1)dìng,昭;(2)“含”改为“涵”,“销”改为“消”。

五、 成语(词语)的使用

对此类命题,常见的考法是对词语的理解,常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多以成语(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作为考点。在一部分地区也曾出现过将词语的理解与阅读分析结合起来的考法,有填写、修改和简述等类型试题。

例5:(2015年 黑龙江省绥化市)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D. 他自称大学问家,打扮得斯斯文文,说话也味同嚼蜡。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首先要看清题干,看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还是“有误的”,要求考生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这个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2. 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3. 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成语(词语)运用的正误;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成语(词语)。D项中“味同嚼蜡”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道的意思。多形容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与语境不符。

答案:D。

[策略指导]

对汉字的音形义的考查,是中考的必考点。要想正确地掌握汉字及词语,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汉字的复杂性决定了汉字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学习过程。

1. 死记汉字的音形义不是学汉字的最好方法,多读书、勤记笔记能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篇2

试题材料新颖,突出能力立意,注重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与水平;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整份语文试卷来看,涉及到课内的内容很少,但是每个考查点,都离不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离不开平时语文学习中应获得的能力,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二)从命题思路来看,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特点的同时,有3点变化:

1.整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突出试题检测的有效性。

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同一背景下设题,一方面有效节约试卷版面,减少文字阅读量,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所设的5道小题以“书博会”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让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情境中,去创作设计并写出感受,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关于读书的重要意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2.设置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言文阅读增加课外篇目,设置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而且今后课外文言文的比例将逐步加大,最终将全部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有利于改变教学中猜题押题、机械训练的现象,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设题主要涉及文言词语、文言句子、主旨把握、内容理解等内容。所设题目切中重点知识,而且所设的课外文言文句子在翻译上只要通顺即可。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外文言文试题中的得分反而比课内试题得分高。

3.淡化作文审题,更加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审题障碍,作文试题改变了以往考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设题方式,设置了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为两选一,两个文题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三)从试题的科学性来看,语文试题的命制严谨、规范。

语文试题内容丰富、合理;表述严谨、流畅;问题清楚、明确;图形清晰、美观;形式灵活、生动;试卷布局合理、规范。试题命制坚持原创,屏蔽所有复习资料中的成题,全部由命题人员自编或者改编,较好地把握了难度,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7:2:1,有效地检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新课程中考命题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试卷结构、考查点的覆盖面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考试结果来看,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

2011年牡丹江市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为6 919人,试卷满分为120分。根据统计,牡丹江市区语文平均分为84.79分,如果折合成百分制,平均分为70.66。从图1可以看出,90分~100分的人数最多,为2 287人,占考试人数的33.13%,110分~120分的人数最少,为22人,占考试人数的0.32%。低分人数比较少,30分以下的占2%。总体来看,语文考试成绩分布比较分散,从30分到100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呈上升趋势,100分以上人数相对减少。如果折合成百分制,72分以上为及格,及格率为80%左右。

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的丢分是因粗心、马虎造成,如第1小题,将所给的文字“用楷体字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一些学生因为马虎大意,出现了抄写错误的现象,填字、漏字,甚至写成错别字;在古诗文默写和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比较常见,一些学生卷面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可见学生在汉字的规范书写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

2. 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表现在:(1)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率较高,本属于教材中客观性的内容,却因为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书写错误而丢分。(2)文言文阅读中课内词语解释(书写注释的内容)、翻译丢分的学生较多。(3)一些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辨别不清,掌握不准确,造成混淆。

3.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须加强。如第4题、第9题,对于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概括,往往只概括图表中的部分信息,缺少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再如第16题,许多学生只是从原文中摘抄句子,不善于从文章中提炼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4.作文中套写、仿写现象仍然存在,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强化了对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套写、仿写、改写的文章,一些作文大段篇幅套用作文书中的华丽语言,内容浮华,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应试指导中为了学生得高分,鼓励学生背范文,以备考场应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抄袭,鼓励学生说假话,作文也自然就没有真情可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问题,对学生作文要求标准过高,用一些优秀作文或者范文的标准要求去“规范”学生的作文,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经历,不是可以规范的,被“规范”了的学生作文,一定是失去了血肉的模式化东西。此外,学生作文中套写、仿写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知识产权教育,缺少诚信教育,应该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

三、当前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1.强化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比较多的现象,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抓起,学生的每天、每节课,每一个写字的机会,都要注意规范写字要求,加强指导,持之以恒,不可松懈。其实语文学习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循序渐进,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恒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

2.夯实语文基础,研究学习规律。

教材中一些文学知识、字词、经典句子、优秀古代诗文等基本知识和常识,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是不可省略不可忽视的,不能因为新课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忽略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注和培养。三维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更不可偏废。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3.加强对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篇3

文言文阅读选择的材料是《岳阳楼记》,这是《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推荐背诵的名篇。从设计的试题来看,既有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常规题型,又有不少创新的题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从以下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

首次引入朗读能力的考查。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在文言文学习中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我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直未涉及此类题目,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今年的第5题,要求标出两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尽管所设计的题目难度不大,但却弥补了文言文考查上的这种缺憾,对文言文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沟通课内外,强化拓展能力的考查。如第6题,“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文中‘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这一题目与传统的命题形式不同,既考查了考生对“前人”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调动知识储备的拓展能力,这一命题点是非常巧妙的。一般考生可答《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孟浩然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水平较高的考生也可能答出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关于描绘洞庭湖的诗句。

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考查对文言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一种常规的题型,这种题型导致学生总是对文言词语死记硬背。今年的第7题,也是考查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但改变了语境,题目要求考生解释“天涯海角”的“涯”、“日薄西山”的“薄”、“白头偕老”的“偕”、“如临大敌”的“临”。这些词语好像是考查课外知识,实际上这些词语均出自选文,只要对选文中的相关词语能够正确理解,解答这道题目是不成问题的。这道题设问新颖脱俗,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将读写有机融合,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如第10题,要求考生结合选文的阅读,写一则“岳阳楼简介”的文字。回答这个题目,考生需要对文段总体把握,归纳主要信息,然后付诸笔端,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个题目新就新在它既考查了考生读的水平,又考查了考生写的能力。把读和写有机融合,集于一题,这在我省近年来文言文命题中是比较少见的。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并重。不仅要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对文章内容、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感悟,要从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以丰富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现代文阅读,最明显的变化是:由2000年以来每年考查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篇文章,改为考查说明文、记叙文两篇文章。这种变化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不是实质性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来年仍是考查两篇文章。这种变化,一是为了减少学生考场上的阅读量,增加其思维时空;二是为了改变试卷结构僵化呆板的模式,体现改革的精神。这也符合命题不求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的原则。

(一)

说明文阅读,选取的材料是《金字塔之谜新说》。这篇文章篇幅适当,语言通俗,条理清晰,趣味性强,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况且学生对金字塔并不陌生,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因而这篇文章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说明文阅读重在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但考虑到我省中考语文没有单独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实际情况,结合说明文阅读材料,命制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试题。也就是说把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结合起来考查,这是我省中考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说明文阅读试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次引入语病修改的考查。因《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的要求,所以在考试中对语法的考查就成了一个。今年的第12题,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对用词不当语病的辨识和修改,这是一个突破。其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关注语言的规范准确,增强语言感受力,提升语言表达力。

注重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如第13题,“根据文章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木乃伊’?”这道题既是考查语言运用中的“简明”原则,也是考查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第14题,“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这一惊人见解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道题也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回答这道题首先要找到有效的阅读区间,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转换。

联系相应学科,辐射课内外。第16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学过的相关知识,对‘胡夫金字塔’作一简要说明。”回答这道题,既要结合文章内容,同时还要联系地理、历史课本中学过的埃及及金字塔的相关知识。这道题体现了较大程度的综合性,难度较高。为了降低难度,题干作了一些提示,要求“从形状、规模、功用等方面说明”,这些在答题时都要综合考虑。

设置开放性的试题。第17题,“‘金字塔之谜’和‘金字塔之谜新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这是一道开放题,回答这道题要围绕“谜”的创造和探究才合乎命题意图。“金字塔之谜”给人的启迪: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世界奇迹。“金字塔之谜新说”给人的启迪: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揭开科学的奥秘。

(二)

记叙文阅读,选取的材料是《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这篇文章语言浅显通俗、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文章主题鲜明、积极,文章引导人们关爱他人,尊重人格,启迪人们要有同情心,激发人们树立责任感,同时,倡导人们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阅读这样的文章,对于中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确立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叙文阅读重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领悟能力的考查。试题基本遵循了从易到难、难易适度的原则,题目的设计针对考生的认知水平,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记叙文阅读试题大体上着眼于以下几方面能力的考查:

识字写字能力。如第18题,考查了“嬉”和“敞”的书写,这道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教学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普遍忽视识字写字,尤其是教学中识字写字意识逐渐淡薄。因此,通过中考的引领,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还是非常必要的。

整体感知、理解能力。如第19题,让考生归纳“我”去拜访新邻居的原因,从而明白故事的缘起。第21题,理解心理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第22题,考查学生理解特定语境中的句子的含义,同时,也是换一个角度理解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第20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问题看似简单,要得出正确答案,却需要对全文的情节进行梳理,弄懂故事情节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篇4

1.一般情况下,选择问句,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句末。

例如: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如果就全句来看并不是疑问,末尾不用问号。关键点是分清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

例如: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陈述句)

3.倒装句中,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问号应放在全句的末尾。

例如: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真题演练]下列问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

2.(2012甘肃金昌市)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

3.(2012贵州遵义市)“我到底要行去何处?哪里是我的终点?不重要了,”徐霞客对自己说,“重要的是,我行走在天地之间。” ( )

4.(2012四川阿坝州)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

5.王老师走进高三(2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

[答案及解析]1.×,选择问,前一个问号应该改为逗号。2.×,从全句看是陈述句,问号应改为逗号。3.√,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4.√,典型的问句。5.×,引号里的句子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

二、顿号

1.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2.并列词语作谓语,在没有共同的宾语的情况下,中间有较大的停顿,多用逗号分隔。

例如:剧中机器人“罗伯特”(Robot)聪明,听话,能干。

3.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4.句中的数字,表示概数时,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中间没有停顿,例如,“十五六”“七八十”等;而表示确数时要用顿号,例如,“第一、二单元”等。

例如:她看上去有十五六。(表概数)

语文课本第三册四、五单元是小说,同学们学习得很有兴趣。(表确数)

5.用连词连接的词语,有停顿时,连词前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如: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约会。(“或者”是连词)

[真题演练]下列顿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1福建三明市)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 )

2.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

3.(2011贵州遵义市)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

4.(2012贵州遵义市)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就像往别人的身上洒香水,在芳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

5.(2012山东威海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

6.(2011四川资阳市)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

7.(2012甘肃嘉峪关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

8.(2012甘肃嘉峪关市)篮子里有番茄和黄瓜、豆芽等。( )

[答案及解析]1.√。2.×,并列词语作谓语,在没有共同的宾语的情况下,中间有较大的停顿,多用逗号分隔。3.×,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停顿“龙宫”“武隆”后应用逗号。4.×,表示概数时中间不用顿号。5.×,并列词语作宾语时,强调同一人或事物时,要用逗号。6.×,句中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7.×,“或”是连词,前面该使用逗号。8.×,“和”应放在“豆芽”一词前面,“番茄”一词后加顿号。

三、分号

1.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但句中不能不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多的就多做,钱少的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真题演练]下列分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

2.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 )

3.(2012山东德州市)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

4。人们常说: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一座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

[答案及解析]1.√,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2.×,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即“风”前面用分号。3.×,“80后”“90后”之前的逗号该用分号。4.×,不是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句中也没有逗号,因此分号应改用逗号。

四、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某某说”在引语前,后面用冒号;“某某说”在引语后,后面要用句号;“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

例如:“这是国家财产,不能随便动!”王师傅看不惯这几个人的作派,严肃地说,“就是拿走这里一根铁丝,也是破坏行为!”

4.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6.同一句内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

例如: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随便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真题演练]下列冒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随州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2.(2012四川达州市)“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 )

3.(2012山东威海市)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4.(2012四川凉山州)“我……我……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他问得很突然,我也就随便反问了一句,“你可是真的没有骗我?” ( )

5.总公司领导认为: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一、具体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不重视,只抓生产进度,不抓安全;二、具体操作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

6.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

[答案及解析]1.×,在总说性话语“散步”后面应用冒号。2.×,“说”在话语的中间,后面用逗号。3.√。4.×,引语不是同一个人说的话,“问了一句”后应用冒号。5.×,两个冒号不可同时使用在同一句里,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6.×,冒号应一管到底,可是这里只能管到三位作家“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却不能管到最后一句“在一起谈笑风生”。所以,冒号改为破折号,起局部解释作用。

五、引号

1.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2.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5.引文末尾的点号位置:①如果引者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末尾的点号应该放在引号之内。例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②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点号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③如果引语末尾是问号或叹号,即使作为引者话的一部分,也要放在引号内。

[真题演练]下列引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天津市)网路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

2.(2012山东威海市)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 )

3.(2012湖北黄冈市)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

4.李老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

5.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 )

6.(2012江苏泰州市)客居在外的梅葆玖先生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

[答案及解析]1.√,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用引号标示。2.√,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3.×,引号内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外。4.×,句末点号应在引号内。5.×,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6.√。

六、括号

1.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①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2.就句内括号说,语句内部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是语句末尾不能有句号(问号、叹号例外),哪怕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3、就句外括号说,它的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子末尾可以用句号或问号、叹号。

[真题演练]下列括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 )

2.(2012山东威海市)《简爱》中由彼此对立的自然因素(如冰与火、丽日与风雨等)构成的比喻形象,呼应着主人公内心的这种矛盾和斗争。( )

3.猴子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 )

4.果戈里的《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后句删去了)。( )

[答案及解析]1.×,“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注释“葫芦”,应该紧跟在“葫芦”后。2.√。3.×,这是句内括号,括号内末尾不能用句号。 4.×,这是句外括号,句号应在括号内。

七、破折号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话题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用破折号标明,破折号前面也应有句末点号。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真题演练]下列破折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贵州遵义市)用表格整理材料的优点是——容量大,直观性强,眉目清楚,便于对材料作进一步的分析。( )

2.(2012山东泰安市)“混沌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

3.专家们经剖析以为,打捞俄潜艇,最可能被采取的方法便是混合打捞法——即先行封舱,将内水抽干增添潜艇自身浮力,再应用浮吊、浮筒来起浮沉艇。( )

4.这家碳素厂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松花江畔——吉林市。

5.在亲人金珠玛米————的辅助下,我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6.情况突然有了改变,母亲给女儿一件出乎意料的礼物、一个漂亮的小闹钟。

[答案及解析]1.×,“是”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分说,破折号应改为冒号。破折号与冒号用法的主要区别: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注释,则用破折号。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内容和形式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2.√,破折号表声音的生长。3.×,“即”与破折号功能相等,应删去。 4.×,由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语句与被解释说明的对象不照应。 5.×,该用括号的地方用了破折号,“”只是对“金珠玛米”的注释。 6.×,该用破折号的地方没有用,“一个漂亮的小闹钟”是对“礼物”的解释说明。

八、省略号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列举的省略,可以用省略号,也可以用“等”“等等”“诸如此类”,但不能同时使用省略号和“等”“等等”“诸如此类”。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真题演练]下列省略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山东济南市、青岛市等)史铁生、铁凝、贾平凹、余秋雨……等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重的文字,带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

2.王大瑞带着一脸的困惑问:“这位马小姐是?” 柏志林说:“马小姐可不是一般人物,是我们公司公关部经理。”( )

3.(2012贵州毕节市)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

4.世界上一年大约需要10亿双运动鞋,仅美国在1990年就买了1亿双……( )

[答案及解析]1.×,“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2.×,问号前要加省略号,以表示因为不明马小姐的身份,有话没说出。3.√。4.×,“仅”表示只举一个例子,不用省略号读者也知道还有其他例子未举。

九、书名号

1.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①《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书名)②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篇名)③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报名)④桌上放着一本《语文世界》。(刊名)

2.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名称也必须用书名号。

例如:最近热播《我的兄弟叫顺溜》。(影名)

3.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不能使用书名号。

[真题演练]下列书名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四川广安市)《红色歌曲,唱响广安》活动,表达了我广安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

2.音乐会上,音乐家们演出了中外音乐着名作品“二泉映月”“梁祝”“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 )

3.(2011江苏泰州市)贾平凹历时4 年创作的小说“古炉”出版发行,该作品延续了其乡土文学的创作风格。( )

篇5

2、撒上盐、五香粉、辣椒粉,淋上料酒、酱油、油,抹均匀,放上几片姜,腌制两个小时以上。

3、烤盘上放好锡纸,铺上洋葱做底。腌制好的鱼放在洋葱上。

4、烤箱220度上下管预热10分钟后,把鱼放入烤箱,220度烤35分钟。

5、在烤鱼的同时,炒熟配菜。土豆和红薯比较难熟,可以小火慢慢煎熟,要不停翻面,煎至金黄,盛起。

篇6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环节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许多初中学生仍然存在作文水平较弱等问题。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要不断地对作文教学进行及时总结,并提出相关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促进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初中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章结构混乱,主题不突出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结构混乱、主题不突出的问题。结构混乱,主要是由于作者思路不清楚导致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所谓主题不突出,指的是学生在作文表述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几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好像是文中的主要表达内容,这就导致作文中的主题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让读者看不到作文的主要立意。

2.存在词不达意现象,表述不正确

在初中作文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表述的时候完全词不达意,不能将需要表述的内容真正表达出来,这就导致整个作文表述混乱,作者的主要表达意向无法被人理解。除此之外,词不达意现象常常是学生故意炫耀自我的语言技巧,不能运用平实的语言去表达,因而导致词不达意现象出现。

3.作文中存在“假、大、空”现象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敢说实话,写真情,而是故意编造一些内容来充实写作内容,这就导致作文中存在“假、大、空”现象,形成作文中的浮夸之风,这种风气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慢慢丧失表述的信心,进而使个人写作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如何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使学生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指导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做阅读笔记,让学生不断积累优美的语言和句子,从而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写真实故事的习惯

许多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会感到无从下笔,不知道怎么去写,写些什么内容。有时候尽管写了长篇大论,也用了一些华丽的辞藻或者是名人名言,但是文章真正的没有任何立意,显得十分空洞,没有真正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将自我融入写作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写作题材,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包括对自己的看法,还包括对文章的看法,通过自我真情流露的方式写出真情实感,从而使作文有良好的立意。而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写流水账、乱用词语的毛病,并让学生分享写作的感触,让学生探讨写作的技巧和意义,从而使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3.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方式去查询相关内容,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写作课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一个短片,让学生根据这个短片写一个观后感,这种练习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写作材料丰富,更能使学生愿意去写作。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写作,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加强,从而创作出更加真实、独特的文章。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写作的天赋,不断抓住学生的写作崆椋鼓舞学生写作。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一解决,消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惑,从而使学生写作的动力得到增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到各科教学中,对于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引入信息化教学工具既能够改变教学过程中内容单一的现状,还能够丰富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感悟度,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真情实意地去表达,写出更有内容、更有立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篇7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

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呜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摘自《读者》2004年13期,有删改)

17、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将成语代码填写在下边相应的序号里。(4)

选项:A.唯我独尊B.滴水之恩C.忘恩负义

甲乙丙

18、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4分)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19、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20、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________________。(2分)请你为这一观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2分)

21、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4分)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3日A6)

材料二:一位农村孩子罗某在离家出走前给父母留言:“爸爸,您虽然对我很好,但我丝毫未察觉,因为您限制了我的自由。……我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做,仿佛这不是我的家一样,我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反而觉得有些陌生了……

(摘自《南国早报》2005年6月11日24版)

材料三: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3日A6)

答案:

17.甲B乙C丙A

18.①需要感谢父母、同学、老师,感谢工人、农民,感谢一切对我们有帮助的人。

②需要感谢父母,感谢天地万物,感谢祖国。

(每小题只要列出两项即可,少一项扣1分;重复、答错、答不齐两项酌情扣分。)

篇8

1、德育实践力度不够。重点高中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尽管在制订学校计划时都强调德育,但为了升学率这一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学校又不得不使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德育内容空泛。有的重点高中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或者没有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核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很难从思想和行动上接受,有的即使暂时接受,也不能心服口服。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有些重点高中只是应付课时,学生也心不在焉,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3、德育途径单一,方法死板。重点高中的德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且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学生总处于被动教育地位,这种教育方法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迫于学校、教师的威力而不得不坐在那里,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

4、德育评价不规范,因人而异。有些重点高中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为依据。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是优,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能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而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无所谓。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

5、德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班主任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二、增强重点高中德育实效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树立德育为一切教育之根本的思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具体的学校德育中真正坚持“德育为首”,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这一观念,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巩固。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2、激活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

在迈向21世纪之时,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质教育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我深深体会到,日本人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韩国人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新加坡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加坡人,但中国人就是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这是很大的危机。“看不出有中国人的特色”,就是指看不出能体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气质。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现在在一部分人身上已经消亡了,同时,体现国民素质的社会公德也有较大的滑坡,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作为学校教育,德育要牢牢扎稳自己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它产生、成长的特殊条件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些独特风格不仅是该民族的标志,也是这一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依据,没有民族特色,也就没有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我们先辈反复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结果。今天的教育,不能脱离悠久的民族优良传统,离开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会降低德育的实效,从长远说,也会使我们的民族失去支柱,是十分危险的。

3、改进学校德育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学生置于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的道德素质,这是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此外,改变德育教育只是德育教师工作的错误观念,应树立全体教师都是德育教育者的全方位的观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育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是言传身教的楷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但要传授道德知识,还要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它,才能形成道德意志和品质,最后才能转化成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每个教师都按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去教育,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并自觉成为一名道德实践者。

4、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评价民主化、制度化

篇9

但是,在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语文的认知方面,并不认可语文即为语言和文学此一常识性认知,并将此认知视为违背传统理念的片面看法,而“什么才是语文”这一常识性问题,竟然成为了困惑了我国教育界50余年的难题。众多的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所诠释的“什么才是语文”,大多背离于人们的常识性的认知,并不乏失实之处。

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传统,但是,由于在历代封建王朝,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儒学置于社会教育的最高地位,而无一例外的都会对文学进行边缘化,而《诗经》作为自西汉以来至清代末期,一直是我国2000余年的儒学重要教材,《诗经》仅仅是自隋唐“开科取士”以后古代科举的入仕之书、以及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之书,其自身作为文学作品的知识性与艺术性,大都被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所歪曲。《诗经》之所以被奉为我国长期的儒学教育教材,正是佐证了我国在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传统。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发展的影响下,废止“以儒入仕”的科举制度,由“效法西洋教育”的现代学校取代了私塾教育,意味着我国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在当时,源自于西方近现代教育的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正是完全学习西方教育的产物。由于传统的封建教育当中,多只是注重于儒学的学习,近现代教育课程当中的化学、美术、生物、音乐等多元化的课程,都是古代封建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由西方引进现代化的教育,从编定教学大纲,学科设置、教材内容,都有着学习西方教育的厚重痕迹,所以在当时能够较快的使得我国教育与世界接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传统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封建伦理纲常为核心道德,其目标为科举入仕,所设置的是近似于文科综合课。现今,在“国学”教育兴起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提倡以《弟子规》《千字文》等古代“蒙学”知识作为当代语文教育的基础教材。

其次,是基于现实的原因。上个世纪曾进行过两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50―70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其主流的教育理念为,语文应具有宣传教育的使命,是传播思想政治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当时的语文课也异变成为了政治教育课。例如在60―70年代初期的中学语文课程当中有鲁迅的多篇短篇小说,名义上是文学课,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实质是政治教育课,《呐喊》当中的人物都被政治化的划分成不同的政治面貌,泛政治化下的文学作品,也异变成政治文章,从而与作为文学作品的《呐喊》的思想意识相去甚远。这是由于在当时“阶级斗争生活化”的特殊的年代所造成的问题。

篇10

近年来,“中国风”一词随处可见可闻,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但究竟何谓“中国风”,却没有书面化的确切定义。将其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审视,笔者以为“中国风”是指那些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各地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等颇具地方特色又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文。如何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广泛出现的“中国风”现象,又怎样理解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呢?笔者试从教材编写角度,以《端午的鸭蛋》为例,探讨“中国风”存在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缘由及意义。

一、“中国风”类题材入选缘由

“中国风”类题材的美文因其淡而有味的语言、充满趣味的内容以及质朴平和的情感,备受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者的青睐。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的缘由:

1.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明确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提示中说:“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①看来,关注民俗、着力开采地方特色文化已在悄然落实中了。

2.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任何教材的编写,最先考虑的因素必然是读者。顾之川在《语文论稿》中曾谈到,“教科书的‘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②。如今,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他们的视野也早已不再闭塞。这就对语文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范文既要文质兼美,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需要、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说,选什么样的文章进入教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

“中国风”类题材的作品以其趣味横生的内容和平实而又不失活泼的语言,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单看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中的《端午的鸭 蛋》,作者像一个说书人,对家乡高邮的独特美食——鸭蛋娓娓道来,平实的文字中不时夹杂一两句逗趣的话,显得充满童趣和生机: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鸭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这段对鸭蛋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尝美味一般,绘声绘色。读着,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冒着红油的鸭蛋,作者将白描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剩下的空白就由读者们填补了。“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像是一个小孩子埋怨撒娇的口吻,若是能朗读到位,定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如: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这段改装鸭蛋为灯笼的描述,也十分有趣儿。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可塑性很强,倘若读了这段,估计会琢磨着制作一样小手工。即便不动手,单是读起来,已经“好看极了!”

二、“中国风”类题材入选意义

1.彰显人文精神价值。语文教材内容,要兼顾民族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涵养同语文技能训练等诸多因素,找到最佳的交融点、科学化的轨道,实现目标的最优化。”[1]笔者以为所谓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倡导一种自然、和谐、舒展人性和关爱人生的状态。“中国风”类选文进入初中语文教材,以其饱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加上清丽、恬淡的外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化,同时也满足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隐含深刻教育意义。一般来说,讲到教育意义,可以从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两方面去说。从外在意义来看,“中国风”的语言质朴天然,值得鉴赏学习。这一类的文章从其语言表达来看,多用俚语、俗语,且多有变化,这着实为初中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很好的仿写素材。《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语言着实令人着迷,处处都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仿佛一弯清泓,直淌到底,这正是我们中学生写作训练可借鉴、学习之处。

而“中国风”带给我们更多的则是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这一类作品中,作者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选取我国经典的民俗文化作为素材,更以家乡作为背景,层层刻画,着力点都放在“吃”、“喝”、“玩”之上。莫不是作者单单为写这个?恐怕非也。对于我们而言,“端午“风俗由来已久,“淡淡的熟悉”怕是对它最好的描述,而故乡也许已变成了“昨日的路人”。如何使初中学生深化对优秀民族文化和故乡的情感成了这一类文章的内在意义所在。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现今已有了规模性的变革,甚至说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探寻阶段。“中国风”题材的美文的入选,足以证明语文教材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风”类的选文将更多地进入教材编写者们的视野,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工具。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