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结构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化学结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化学结构

篇1

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感到非常不适应,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化学学习也不例外,就连一些初中时化学成绩佼佼者,也感到无所适从。我是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经历了课改前、课改后,从事过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认真的思考,以及与教师的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意见,供同仁参考。

一、造成高中新生化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1.与初高中化学教材体系编排有关。

课改后,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课程完成了从原来的“为少数人的化学”到“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转变,从课堂的价值取向看,强调化学课程“工具论”意义上的价值;课程内容注重实际,强调公民的基础知识,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关注科学的解释及其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注重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知其然”。而现行高中化学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能力的教学,与初中相比,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许多知识点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元素周期率”等抽象程度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原因。

2.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因此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只作常识性介绍,选学部分则没有讲述,造成学生知识缺陷;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的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延伸等问题,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气氛不活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都是高一新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因素。

3.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水平有关。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一新生因环境、课程、师生等方面因素,心理发生了变化。高一学生在初中时较为活泼,表现欲强,表现机会也多,学习热情容易被激发,所以刚进入高中时,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进入高中后才发现,强手如云,竞争对手多,竞争气氛浓,加上课程增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使他们感到不适应。

二、优化课堂结构,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1.及时复习,帮助高一新生构建化学概念是衔接教学的前提。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在高一新课教学之前,安排几课时,对初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答题的知识,要重点解析,但呈现的角度和方向应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总之,利用新课前的复习,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高一化学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高讨论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如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分组教学等模式,恰当运用,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习策略,各方面做好精心准备。其次要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融会贯通,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等。高中化学教程设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编排和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最后要优化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就是学生要在教师讲解新课前,有计划地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的初步了解,这样上课就有备而来,带着重点、难点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渗透性衔接教学。

初高中教材体系在结构和编排上有差异。初中化学以物质分类为主干,各物质的横向联系较少,理论知识不系统,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还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等为主干,在教学中由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开始,重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由知识“点”出发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并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因此,在化学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充初中涉及不深而在高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等。按教学顺序,在每一章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如对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先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类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总结氧—还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氧—还反应的外在表象,进一步深入到氧—还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应先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认识。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这样一个知识网的形成过程,既巩固了初中化学知识,又使学生对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完整的理解。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0.引言

所谓的衔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教学理念上的衔接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随着国家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整个教育模式已不再单纯局限于"教师一言堂,学生不停做笔记",而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接下来,本文就分条阐述怎样"吃透教材"以及高中化学要怎样注重并切实做好做好这"三个衔接"。并且整个高中无论是其它课程还是化学课,课时数量都处在攀升状,从高一到高三,每天的课时量从两节上升到四节。并且,高中三个年级课程内容和难度都不同、那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个透彻的审视并且做出一个合理的、宏观上的规划。

1.吃透教材

1.1.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首先,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张弛有度,注重节奏,不可赶速度,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过程,因为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教材中的内容也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越发高的要求。例如,当学生刚刚从高一升入高二时,教师不应急于讲授新的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故而,教师因该将高一的重点内容先挑出来为学生概要复述一遍,如有需要,还可将典型又实用的例题拿出来再讲一遍。除此之外,当老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应以关联的眼光看问题。即当发现如今所学的内容是以高一某个知识点为基础,是高一知识的深化,或是以高一某个知识点为重要依据时,应反复提醒学生,并顺带"温故"。这样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和胸有成竹,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和缓冲期。

1.2.结合现实,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一门学科,哪怕再难,学生都会知迎难而上。要让学生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学这门学科是有用的,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能助力其将来发展的。故而,例如当学生从高一升到高二之初,教师应该先将那些带有一定趣味性,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点"透露"给学生,让其首先对新学期的学习抱着十分期待,乐于思索和探究的积极心态,这样才能让其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三个衔接"

2.1.教师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高中化学由易到难,通常在高一阶段,教师在授课时都容易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就是先将知识嚼碎再喂给学生[1]。教师的思路往往被应试二字占据,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主观能动性,甚至会直接忽视选学的内容。然而,到了高二,学习难度提升,主观部分增多,再加之高二高三,无论是学生或是老师的劳动强度都很大,老师再也无法面面俱到,那么,就必须及时做到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使其学会自我温习、预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探索和提问。教师首先应该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在上课时,当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时,应鼓励学生在保持课堂气氛活跃而不混乱的前提下,分成小组讨论,这样才能博取众长,有利于集思广益。除此之外,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建立并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建立一个"强带弱"的学习氛围,事半功倍。

2.2.教学理念上的衔接

"因材施教"的理念从被提出到如今,屡屡收获成效,这主要归功于这个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性。每个学生对化学的天赋、兴趣都不同,加之化学这门课起始于初三,那么毋庸置疑,当学生从高一升到高二,或从高二升到高三,优劣已经很明显。故而,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不同学生不同的薄弱之处,从而各个击破。并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并可提倡分层次和阶梯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帮助,让其目标明确地不断突破难点[2]。

2.3.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高一的化学对于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内容而言,相对简单,基础性比较强,故而依赖老师还可以"勉强过得去"然而,试想,当学生已经"升级",学习难度已经提高,如果依然依赖老师,不懂得"自渔",那么当然会不合时宜地觉得越发吃力,故而,学生一定要自行更新学习方法,自行思考,自我总结知识点,并规划、整理。遇到困难时不可丧失信心。并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生切勿作温水中的青蛙,而是应该有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3]。这样才能不陷入化学的"断层"。

3.怎样在课时递增的情况下合理教学

在高一及高二上学期,每周有两节化学课,到高二下学期开始,变成三节课,到高三变成四节课。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调配呢?由于高一和高二上学期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以讲授基本知识为主加以适当的练习,练习的难度不宜过大,需要典型性强,无需过于发散。到高二下学期,课时比较充裕,教师可适当给予学生"自由",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多让其进行小组讨论、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入一些"拔高题"等。而高三是学习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时候,是课时最多,最紧张的"冲刺期"。应以练习为主,因为只有多练习才能折射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老师才能有目标性地为其查缺补漏,对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

4.结束语

本文着眼宏观,分别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做了相对简要的分析探讨,阐述高中师生应如何应对"化学断层"。除此之外还站在课程内容安排的宏观角度上,简要阐述高中不同年级、不同数量的化学课"应该怎样去上"。故而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理论意义,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稍作启示,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篇3

高中化学空间结构问题主要包括有机模型问题、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常见物质的键角与分子构型的关系和新情景的空间结构问题等。

【关键词】高中化学空间 结构 问题 举隅

中学化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以观察物质结构的实物模型、空间图式为基础,用三维的、运动的观点对物质的空间结构进行模拟、剖析、综合和计算的能力。它是近几来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①有机模型问题②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③常见物质的键角与分子构型的关系问题,④晶体结构问题,⑤新情景的空间结构问题。

1 有机模型问题

高中有机物中所含的元素主要有:C、H、O、N、P、S等。它们成键情况及空间伸展方向可以归纳为:

[例1]:在化学上常用两种模型来表示分子结构,一种是球棍模型,另一种是比例模型。比例模型是用不同颜色球的体积比来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的体积。

(1)右图是一种常见有机物的比例模型,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A.饱和一元醇B.饱和一元醛

C.二元酸D.羟基酸

(2)该物质可发生的反应有()

A.与H2加成B.银镜反应

C.消去反应 D.与乙醇酯化

(3)根据(2)中选择,写出该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1)D(观察模型图,结合价健规律,可知:黄球、蓝球、黑球分别代表氢、氧、碳原子,该有机物是α―羟基丙酸,即乳酸)

(2)CD(乳酸分子中存在醇羟基且有β―氢原子,可发生消去反应;存在羧基,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3)CH3CH(OH)COOHCH2=CHCOOH+H2O

CH3CH(OH)COOH+CH3CH2OHCH3CH(OH)COOCH2 CH3+H2O

2 有机物分子共线、共面的问题

原子共面共线问题思维的基础:其一是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乙烯、苯、萘、蒽的平面结构,乙炔的直线结构;其二是碳碳单键可以旋转,而双键和叁键则不能旋转。

[例2]:描述结构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苯环外的其余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B.除苯环外的其余碳原子不可能都在一条直线上

C.12个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D.12个碳原子有可能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解析:判断原子共平面、共直线问题时,要根据题中已给的结构简式结合原子成键情况,及双键、三键、苯环的空间构型画出一定共平面或一定共直线的部分,再结合碳碳单键可以旋转,而双键和叁键则不能旋转进行判断,判断时必须注意“一定”、“可能”等条件要求。

3 常见物质的键角与分子构型的关系(不包括有机物)

分子类型

键角

分子空间构型

键的极性

分子极性

代表物(举例)

A(单原子分子)――

球形――

非极性

稀有气体

A2――

直线

非极性

非极性

H2、N2、O2

A4

60°

正四面体

非极性

非极性

P4

AB――

直线

极性

极性

HF、HCl、NO

AB2

180°

直线

极性

非极性

CO2、CS2、BeCl2

AB2

平面V型(角型)

极性

极性

H2O、SO2、NO2

AB3

120°

平面正三角形

极性

非极性

BF3、SO3、 BCl3

AB3

三角锥形

极性

极性

NH3、NCl3、PCl3

AB4

109°28′

正四面体

极性

非极性

CH4、金刚石CCl4、CF4

AB3C AB2C2

键角不等

四面体形

极性

极性

CH3Cl 、CHCl3、CH2Cl2

[例3]:右图是某硅氧离子的空间结构俯视图(实线表示共价键),通过观察、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硅氧离子的化学组成为SiO42-

B.每个硅原子与3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

C.Si-O之间的夹角为120°

D.硅氧离子水解溶液呈弱碱性

解析:通过观察该硅氧离子俯视图,可知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形成正四面体结构,故Si-O之间的夹角为109°28′,其化学组成为SiO44-,硅氧离子水解溶液呈弱碱性,故答案为D。

4 晶体结构问题

4.1 概念:在晶体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最小的重复单位称为晶胞。晶胞在三维空间无限地重复就产生了宏观的晶体,可以说,晶体的性质是由晶胞的大小、形状和质点的种类(分子、原子或离子)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所决定的。由晶胞构成的晶体其化学式不是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原子,而是表示每个晶胞中平均含有各类原子的个数,即各类原子的最简个数比(气态团簇分子除外!)

4.2 晶胞中实际拥有粒子数的计算规则:

(1)处于晶胞顶点上的粒子,同时为8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8属于该晶胞;

(2)处于晶胞棱上的粒子,同时为4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4属于该晶胞;

(3)处于晶胞面上的粒子,同时为2个晶胞所共有,每个粒子只有1/2属于该晶胞;

(4)处于晶胞内部的粒子,完全属于该晶胞。

[例4]: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右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位于立方体中心。试分析:

(1)晶体中每个Y同时吸引着个X,每个X同时吸引着个Y,该晶体化学式为;

(2)晶体中在每个X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X共有个;

(3)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的度数为(填角的度数);

篇4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点的内容和组织。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指接纳、吸收、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认知结构同化论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运用同化理念建立的知识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或“归属”新知识的过程;是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或“类属”的过程。这里,新旧知识产生同化的关键是:要在新旧知识间找到适当的同化点;要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因而,新旧知识发生同化的条件是:第一,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第二,新旧知识之间必须具有逻辑意义;第三,学习者有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后,已具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且初三化学知识到高一化学必修知识之间、化学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逻辑意义,所以具备了运用认知结构同化论的第一和第二个条件。有了第一和第二个条件,表明新旧知识的同化具有可能性;但同化不能自动实现,还必须加上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并辨明二者异同的努力。由此可见,知识学习的重要保证是:让学生同化的内驱力处于激活状态。教师在授课中须调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如运用探索性实验,组织学生研究解决实际生活里的化学问题;使学生能自主地、成功地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异同的理解,使其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常处于待用状态,一经需要,便可提取使用,完成知识的同化。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认知结构同化论是完全可行的。

三、认知结构同化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上位学习,升级知识。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原理的水平低于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时,便形成上位学习。显然,上位学习是以原有概念、原理为基础,去理解、接受新概念、原理,并将原有概念、原理纳入新概念、原理之中,使原有概念、原理“升级”,进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水平也相应提高。

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学生有了同化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基础:初三化学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通过讨论揭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缺陷,激发学生主动地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相关原理,用其来分析、探索、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直至最后接受、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将原有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纳入新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之中,从而最终完成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上位学习。这一上位学习不仅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升级”为氧化还原反应,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从较低水平“升级”到较高水平。

其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从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到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到选修5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二)下位学习,扩充知识。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原理的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时,便形成下位学习。当然,下位学习不是将原有的高水平概念、原理“降级”,而是对原有概念、原理的充实。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以原有概念、原理为基础包摄、概括新概念、原理;而新概念、原理又是对原有概念、原理的进一步证实或说明,使原有概念、原理得到新的扩展,并更加准确。

在选修4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本章第一节《原电池》的学习,有了同化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认知结构基础,且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与原电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学生刚刚掌握原电池,便遇到这样的新知识,于是产生了“小试牛刀”的强烈冲动,下位学习便自然发生、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原电池中有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正负极的电极反应、负极反应速率的改变等知识为基础,分析推断出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以及防护方法等知识,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与防护方法又一次证明了原电池知识的正确性。下位学习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扩充为更充实的新认知结构。

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到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学习则又是另一下位学习的例子。

(三)并列结合学习,形成系统知识。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原理的水平和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既没有从属关系,又没有总括关系时,它们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便被称为并列结合学习。通过并列结合学习,学习者原有概念、原理同新概念、原理并列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学习者对这个系统中新旧概念和原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并使用这个新形成的知识系统多角度地去分析、理解以后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

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中,学生认知结构中有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它与物质的量浓度都可表示溶液的组成,只不过它们之间没有从属和总括的关系。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调动了学生同化学习的内驱力后,学生进入并列结合学习中,理解、建立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使之与溶质质量分数形成一个描述溶液组成的知识系统。学生对这个系统中的新旧概念又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物质的量浓度将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联系到一起,而溶质质量分数将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联系到一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使用这一系统知识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溶液的组成。并列结合学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体系化。

篇5

以往教科书中的习题忽视考查“三维课程目标”,过分重视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察,使高中生既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化学,也不了解学习高中化学究竟有什么用。那么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材中的习题编写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此,作者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习题的数量、习题类型和习题与课程标准相符性,从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教材中习题编写的特点,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标准,进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习题的分类

1.按类型分类

论文将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中的习题按类型分为:常规题、推断题和实践题。其中,常规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考察了学生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推断题是选修三模块中的常见题型,旨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题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和网络信息搜索,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通过网络引擎来丰富学生们的学科知识。另外在实践题中,本册教材还新增了“开放性作业”习题模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举办面向全校的展览会,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2.按三维课程目标分类

(1)知识与技能类

例如,第一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二题:

下列各能层中不含P能级的是( ):A. N ;B. M ;C. L ;D. K

该题考察了学生对能层、能级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体现出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层、能级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基础,也是为接下来所学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奠定理论基础,该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能层、能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类

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一题:

用泡沫材料制作电子云模型以及σ键和∏键的电子云模型,并用铁丝或竹签等插过泡沫塑料制作这些模型的坐标轴。

该题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电子云既是本章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电子云模型,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σ键和∏键的电子云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

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第十一题:

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元素周期律的科学价值》

该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调查研究的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学习元素周期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模块3中习题的研究

1.习题数量统计

论文先以章为单位对全书习题进行统计,对教材进行一个整体把握,分析整本教材中习题大方向的分布特点。然后,对每章内各节习题进行深入分析统计,由外及里,对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材习题进行系统分析,给出其分布特点。

表1 每章习题数量统计表

项 目 习题数 占全书习题

百分比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30 31%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28 29%

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39 40%

合计 97 100%

由表1可知,整本教材中的习题在编制过程中,每个章节的题量差距不大,数量适中,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习题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整本教材教学重点分布均匀,在重、难点多的章节处,通过加大习题量,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那么,在每一节中化学习题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呢?作者对每一节的习题量作出了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每节习题数量统计表

项 目 习题数 占本章习题

的百分比

第一章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章末复习题 8 26%

11 37%

11 37%

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 5 18%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5 18%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6 21%

章末复习题 12 43%

第三章 第一节 晶体的常识 4 10%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7 18%

第三节 金属晶体 6 15%

第四节 离子晶体 8 21%

章末复习题 14 36%

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中的习题在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题量适中,既减轻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又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2.习题的类型统计

作者对新教材中常规题、推理题、实践题的编排进行类型标号,分类汇总如下:

表3 习题类型在全书中的分布统计表

题 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占全书习题的百分比

常规题 22 23 35 82%

推理题 4 0 1 5%

实践题 4 5 3 13%

合 计 30 28 39 100%

表4每类题型在各章中的分布统计表

项 目 题 型 占本章习题总数的百分比

第一章

原子结构

与性质 常规题 74%

推理题 13%

实践题 13%

第二章

分子结构

与性质 常规题 82%

推理题 0

实践题 18%

第三章

晶体结构

与性质 常规题 90%

推理题 3%

实践题 7%

统计得知,新教材在习题编写过程中主要以常规题为主,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来辅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推理题和实践题的题量也随之增加。在基础教学之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动手解决能力,开拓学生们的科学视野,使学生愿意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3.习题与课程标准的相符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那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教材如何体现三维目标,我们以章为单位对习题中三维课程目标的体现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如表5。

表5 每项课程目标每章习题中的体现情况统计表

项 目 知识

与技能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合 计

第一章 26 0 4 30

第二章 23 4 2 29

第三章 34 3 1 38

总 计 83 7 7 97

所占百分比 86% 7% 7% 100%

可见,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中的习题主要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编排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也有所增加。一味地教学生学科知识,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应该在基础教学之上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动手动脑学化学。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从全书及各章节中习题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教科书在习题的编制中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习题量适中,有效地规避了因习题过多致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缺少学习积极性和因习题过少导致无法达到巩固知识,掌握重要知识的效果等问题。

从习题类型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科书在编制习题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常规题为主,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们掌握学科知识的效率,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而推理题和实践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体现的较少些。

从习题与课程标准相符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编制习题时仍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的相对较少些。

2.建议

(1)在编制习题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考察学生们基础知识,还应该多增设一些推断题和实践题。推断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可以为学生创设习题情境:假设你是一名侦探,现让你去调查某事件,将化学反应和化学性质与案件推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习题在编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实践题的考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2)在编制习题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利用一些社会调查和网络信息平台,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化学,使学生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6

    基于结构解释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以下简称为ISM)教材分析方法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避免了教材分析中过度主观化导致知识网络散乱不易梳理的问题,能较客观地反映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前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顺利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与记忆。

    本文通过实例来介绍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提供参考。

    一、ISM教材分析法的内涵及步骤

    1.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内涵

    结构解释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国John Warfield教授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及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系统要素,利用人们思维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建立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3]。

    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意图,又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正确认识到教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来弥补这种不足,从而能够轻松、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并在课后对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性。

    2.ISM教材分析方法的运用步骤

    根据John 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们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谓“三段式”分别是指:(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2)确立目标关系,理清教学思路;(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该模型运用的步骤及内容见下页表1。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来讨论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变更和增减,要素间的形成关系是否需要进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则应重返阶段1,直到所得的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为止。在使用该模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地套用模型,否则不但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反而故步自封,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二、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前面我们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的关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级递进的结构形式。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若能掌握这种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学1》中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例[4],阐述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

    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即“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5],仔细研读教材,并抽出该单元的8个重要概念作为知识要素(见图1)。

    2.确定要素关系,理清教学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对要素A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要素B,则称要素A为可达要素,要素B为先行要素。教师在确定各要素关系的时候,不仅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决定教学思路,还应当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本例中,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4.粒子总数、6.体积和7.质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由教师的分析判断和经验,可以决定各要素间的形成关系(见下页图2)。

    图2向我们展示了该单元所要学习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图示是教师在一般备课或者分析教材中经常采用的。该图示的优势在于它是根据教材内容的进度来描述相应的要素关系,具有紧扣教材,覆盖全面、能够提供给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思路等特点。但是它没有考虑到学习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便捷性,整个图示给人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层次感,知识内容非常零乱,尤其是在向来以知识点“杂”、“多”且“分散”的化学学科中,这种图示不但不能为教师深层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会使教师陷入一种教学思维“短路”或是面对庞杂的知识点不知从何教起的困境。

    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要素目标的层次水平,将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层上,较低一层的要素是较高一层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据各要素关系示意图,我们可以算出每个要素的可达要素集合和先行要素集合(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号)。

    在本例中包含了8个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达要素8。因此就有了。

    (1)对于=(空集合)要素i,表示该元素没有先行要素,它属于最低阶层。在本例中,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要素4、5、6、7没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为空集,因而要素4、5、6、7为最低级别,将要素4、5、6、7从图中取出,得到层级1。

    (2)在层级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的i,此时i=1,它表示要素1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1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2。

    (3)在层级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的i,此时i=2,3,它表示要素2、3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2、3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们便处于层级分布的最高层。层级分布见表2。各要素层级分布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该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层级有4层。4,5,6,7为前提知识,位于整个层级的最底层;然后是1位于第二层;2,3位于第三层;总目标知识点8位于第四层。箭头末端要素为箭头指向要素的可达要素。

    此外,要强调的是,在确定教学过程的时候需要在教学要素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按低级要素先于高级要素的原则排列;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有较多先行元素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对于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和先行要素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在绘制了结构模型之后,本章节的教学过程就清晰了,即:质量、体积、粒子总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此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则不但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将知识传授系统化,授课思维清晰化,彰显出内容重点。若将此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则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领悟以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64-02

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就是以课堂为教学的主轴,借助相关的教学材料,通过良好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展开别具生面的教学活动。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中,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关于“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方面的教学,老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一方面要结合教材来为学生设定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全面考量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实践问题教学方法的内容,本文通过对设问策略和实际的教学途径展开探讨,希望能为老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设问策略

1. 设问角度要新颖

对于一门教学科目而言, 学习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所以,老师在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问题的切入。关于问题的设计,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对于一些热点、关注焦点、兴奋点等来进行合理的把握,让学生在思维上具备一定的动力,这样才能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既能有感而发,又能有话可说。而对于那些答案较为浅显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对问题作出适当的变形和延伸,正确做到浅中求新,这样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 设问难度要适中

在进行设问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就需要老师对于设问的难度有所掌握了,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还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甄别,让学生借助回答能够有所提升的同时,还不至于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了解“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的内容时,可能学生对于那一系列概念并不能进行详细的背诵,那么老师不妨在黑板上绘制出几个相关的数量计算习题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话来对计算方法进行概括,这样也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3. 设问层次要清晰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上,老师对于提问的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不能将设计出的问题内容一下子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适合老师教学策略的深入,清晰的提问层次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渗透,也能够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兼顾,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当然,把握问题教学的层次性时,老师要立足于教材,在内容的关键点、疑难点上多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问题的深度,围绕教学重点,逐项进行突破。

4. 设问计划要明确

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安排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内容,老师要在事先进行一定的预想,在这个基础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引入,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也可以利用问题链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例如,在对几种典型晶体的性质进行比较时,老师可以先对这几项物质存在的化学键进行比较,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再顺势将物质类比的内容引入进来,帮助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如果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的话,那么老师不妨从“构成晶体的微粒”方面入手,展开进一步的指引。具有明确的提问计划,可以帮助老师将课程的开展变得有条不紊。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途径

1. 结合教材来创设问题

教材是老师展开教学的保障,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老师要把握住教材上的关键点,体现出学生自主性和持续性的学习特点,从教材中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在学习“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对“离子键的形成”“晶格能的应用”以及“原子晶体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关系”展开探究,深化学习内容,同时结合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用金属键的理论来对一些金属的性质进行解释。同时,在实施问题教学法对化学知识进行教授的时候,老师要弱化自身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在问题教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问题教学的思想,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要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

2. 利用电教来创设问题

在化学内容的学习中,老师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进行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在对一些知识进行讲授的时候,借助一些电教手段,这一点,在问题教学法中同佑行А5缃淌侄慰梢园镏学生对于那些更为微观的细节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被提问的过程中建立更为形象的认识。例如,在了解“原子晶体”的内容时,老师不妨利用投影技术和互联网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较为有名的钻石图片,像《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并借助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钻石的一些特性、用途进行了解。之后,老师可以针对学习过程展开详细的提问,像“为什么金刚石的熔点那么高,并且具有相当大的硬度?”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再放映一张金刚石的结构图,帮助学生从结构的方面进行回答,同时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回答收集到电教资料中,便于学生在后期进行全面的掌握。

3. 联系生活来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将理论知识孤立地讲述出来,老师不妨利用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来进行问题的创设,帮助学生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结合到一处,利用问题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老师要利用问题引入,帮助学生对身边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够摆脱一定的局限性,加深理解程度。例如,老师在教学中,不妨拿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内容来进行举例,像“食盐晶体”“雪花晶体”“食糖晶体”,以及“单质硫”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辅助讲解。同时,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大家常见的内容,像“玻璃砖”“雪花”“食盐”等,来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并且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的性质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借助生活实例展开探究,加深自己的学习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利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素质教育的深入,在课堂上凸显出了学生的重要性。利用问题导学,一方面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老师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课堂环境。对于“晶体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内容而言,问题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理论要点。同时,将其与实际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一些微观的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完善高效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瑜.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晶体”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78-80.

篇8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各组微粒互为同位素的是(

)

A. 1H和2H                      B. 14C和14N                      C. 37Cl和37Cl

-                      D. 56Fe2+和56Fe3+

2.16O

和18O

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16O

和18O互为同位素                                        B. 16O

和18O的核外电子排布不同

C. 16O2

和18O2互为同素异形体                             D. 16O2

和18O2的化学性质不同

3.53131I

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

53131I

的含量变化来检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以下有关

53131I

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

A. 53131I

的化学性质与

53127I

相同                                B. 53131I

的质子数为53

C. 53131I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53131I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4.8235Br标记的溴化铵作为示踪剂用于监测沿海污染。该原子的中子数是〔

A. 47                                        B. 35                                        C. 117                                        D. 82

5.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 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

B. 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也相等

C. 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

D. 1mol

92235

U的中子数比1mol

92238

U的中子数少3NA个

6.与NH4+所含电子总数和质子总数相同的粒子是〔

A. Ne                                       B. F-                                       C. Na+                                       D. K+

7.某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 酸性氧化物一定不能和酸反响

C.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D. 混合物:氯水、氨水、水玻璃、水银、福尔马林、淀粉

8.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居民小区,同住一栋楼的两家人相继得上一种怪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严重偏低。经黑龙江省辐射监督管理站的专家检测,发现是放射性物质铱—192在作怪。那么铱〔19277Ir〕原子中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A. 115                                       B. 38                                       C. 269                                       D. 154

9.有关H、D、T、HD、H2、D+、H-这七种微粒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互为同位素                  B. 是七种氢元素                  C. 电子数相同                  D. HD和H2均是单质

10.以下分子或离子之间互为等电子体的是〔

A. CCl4和PO43-                     B. NH3和NH4+                     C. NO2和CS2                     D. CO2和SO2

11.氦-3聚变〔3He+3He4He+2H〕可作为未来可控核聚变的清洁能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氦-3聚变属于化学变化

B. 3He和4He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C. He位于第1周期第ⅡA族                                     D. 2H和3He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12.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标准状况下,11.2

L的SO3中所含原子数为2NA   B. 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C. 1

mol/L的Na2CO3溶液中所含阴离子数大于NA  D. 标准状况下,11.2LCH3Cl含质子数为13NA

13.美国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曾在1999年宣布用86Rb离子轰击208Pb靶得到118号元素的一种原子,其质量数为293。其后,反复实验均未能重现118号元素的信号,因此该实验室在2001年8月宣布收回该论文;但是科学家们相信,完整的第7周期包含的元素数目与第6周期相同。假设118号元素将来被确认,那么以下预测合理的是(

)

A. 它的中子数是118       B. 它是活泼的金属元素       C. 它是第8周期元素       D. 它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14.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

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

B. 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

C. 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                  D. 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

15.以下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选项是

A. Ca:1s22s22p63s23p64s2                                  B. Mg2+:1s22s22p6

C. F﹣:1s22s22p5

D. 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16.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假设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m>n

那么以下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A. a-c=m-n

B. b-d=m+n

C. a>b>d>c

D. a

二、综合题

17.根据以下微粒答复以下问题:11H、21H、31H、14C、14N、16O、35Cl2、37Cl2

〔1〕以上8种微粒共有________种核素,共种元素________.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

〔3〕质量数相等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中子数相等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18.a、b、c、d、e、f、g为七种由1~18号元素构成的微粒,它们都有10个电子,其结构特点如下表:

微粒代码

a

b

C

d

e

f

g

原子核数

单核

单核

多核

单核

双核

多核

多核

所带单位电荷

1+

2﹣

1﹣

1﹣

1+

其中b的离子半径大于d的离子半径;c是四原子分子;e与g加热可形成c和f两种分子.试写出:

〔1〕c分子的电子式为________;a和e两种粒子组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e与g加热形成c和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3〕a的单质与f反响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9.阅读下面短文.

原子核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你也许会说,原子核应该是球形的吧.没错,对于大多数的原子而言,它们的原子核都是球形〔如图1〕或者比拟接近球形的椭球形,就像橄榄球一样〔如图2〕.但是,科学家也发现极少数的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会聚集成罕见的梨形〔如图3〕.

要想验证原子核是否为梨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寻找不同核状态间的八极形变〔octupole

transition〕,这是梨形结构原子核特有的现象.利用这一手段,研究人员先后确认了224Ra、226Ra及其他一些重原子核均为梨形的,但一直没有发现质量数小于200的梨形原子核.

近日,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的一组科研团队制备了144Ba原子束,使其与铅箔发生碰撞并进入激发态.通过分析原子核产生的伽马射线光谱,研究人员发现几次八极形变的强度是核结构模型中预测数值的两倍多.由此,确认了144Ba的原子核也是梨形的.

请答复以下问题:

〔1〕224Ra原子核的形状是________.

〔2〕224Ra和226Ra可以互称为________.

〔3〕Ba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6,那么144Ba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是________.

〔4〕科学家确认144Ba的原子核是梨形的,其根据是________〔填序号〕.

a.直接观察了144Ba原子核的形状

b.由核结构模型做出的理论计算

c.发现了八极形变现象.

20.按要求答复以下问题.

〔1〕A元素的负一价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相同,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

〔2〕B元素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次外层有2个电子,其元素名称为________

〔3〕D元素基态原子的M层全充满,N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D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

为________

〔4〕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

Y元素的某同位素原子无中子.X和Y形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结构式为________

〔5〕M元素的正三价离子的3d能级为半充满,M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6〕如表是N逐级失去电子的电离能.

I1

I2

I3

I4

I5

I6

In

578

1817

2745

11578

14831

18378

那么元素N的常见价态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

A

3.

C

4.

A

5.

B

6.

C

7.

A

8.

B

9.

D

10.

A

11.

D

12.

D

13.

D

14.

D

15.C

16.

B

17.

〔1〕6;5

〔2〕11H、21H、31H

〔3〕14C;14N;14C;16O

18.

〔1〕;

〔2〕NH4++OH﹣

_

NH3+H2O

〔3〕2Na+2H2O2NaOH+H2

19.

〔1〕梨形

〔2〕同位素

〔3〕88

〔4〕c

20.

〔1〕第三周期第VIIA族

〔2〕碳或氧

〔3〕4s1

篇9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由于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使得化学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模块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程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优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优化

课程结构之中的很多要素都会对化学课程功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结构变革之前,化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但是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利用各个化学模块提升了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进化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就需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及总结,提升对相关的教辅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质量.

篇10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3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反思多月走过艰辛,离子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像两座大山横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面前。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忘的所剩无几;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形成,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仅是一些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层次相对较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困惑?

二、原因分析

1. 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

(1)初中教材规律的隐性呈现

左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仅隐含了酸与碱的电离,隐含了复分解反应“交换”的内涵,还隐藏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学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很难挖掘得全面。

(2)初中教材某种缺陷

教材中只涉及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1]等碱,却没有介绍高中教学中需要的“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却是离子反应概念建立的最佳实例。

(3)高中教材的某些内容因为初中教材的删减而突然出现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在初中课本已经不出现了,人教版《化学1》 P59页突然出现“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2]”;P58页也出现“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与强碱。它溶于强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由于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实验的缺失,氯化钠晶体中阴阳离子紧密结合便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无法运用微观离子图解释电离(见下图[2])。

显然,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存在先天不足,个别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从而导致思维不畅,可从宏观到微观恰是学生的认知“死穴”,教材以氯化钠的紧密堆积做电离起点,教学时总觉得学生了解的少了点什么。知识是环环相扣,缺少必要的铺垫,离子反应就少必要的理解环境,衔接是“必需”的。

2. “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省略”或“错位”

教学衔接的“省略”或“错位”的原因有:第一,教高一的教师一开学就要准备分组实验,工作很忙,即使衔接,衔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验;第二,很多教师用“课时少”做借口,无暇顾及衔接问题;第三,缺乏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内容的本质理解,生怕“自找麻烦”。 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教学便缺少必要的理论与规律支撑。

三、问题解决

进入高中,学生心态轻松了,高中的化学学习才能比较轻松,因而第一次课是新的起点,起点必须低。在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异同、学习方法区别后,重点针对初中化学缺失进行衔接。笔者以元素符号为引子,进行面对面的衔接,实现化学语言的重构。

1. 挖掘初高中衔接点,实现由元素到化合物到反应的衔接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什么,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帮助学生重构化学语言体系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关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做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发展,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除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首先由元素符号开始复习。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

(1)化学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你能写出1-20号元素的符号吗?还有常见的锰、铁、铜、锌、银、钡呢?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快回答出H2O。

(2)分析为什么水分子式写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引导认识其分子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可以帮助正确书写化学式。回顾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写出某化合物中若只有碳和氯两种元素,其中碳为+4价、氯为-1价,写出化学式,并说出命名。展示四氯化碳,演示溶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为分液做准备)

(3)请你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化学式:Ⅰ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Ⅱ在下列化合物中Si的化合价为+4,请写出氧化物、硅酸、硅酸钠的化学式。

(4)边提问便写出:NaOH+HCl[=]NaCl+H2O,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演示NaCl固体导电实验,引出NaCl固体离子间作用力强紧密堆积;演示NaCl溶液导电实验,引出NaCl在H2O的作用下解离成Na+和Cl-即电离;NaOH类似电离出Na+和OH-,HCl在H2O的作用下电离出H+和Cl-;反应的结果即一种化合物的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这样教学时不仅遵循结论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形成复分解反发生条件

(5)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反应规律即:

① 酸+碱 盐+水 ;② 酸+盐 新酸+新盐;③碱+盐 新碱+新盐 ;④ 盐+盐 新盐+新盐;⑤酸性氧化物+碱 盐 + 水;⑥碱性氧化物+酸 盐 + 水;⑦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⑧ 酸性氧化物+水酸(个别不反应);⑨碱性氧化物+水碱 (难溶不反应)。

2. 以复分解反应为起点,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语言(反应)体系

(1)在细节处理上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反应体系

如以NaOH+HCl[=]NaCl+H2O 为例,引导学生形成复分解反应规律即: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然后通过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对比CaO+HCl和Ca(OH)2+HCl得到CaO碱性氧化物,进而形成碱性氧化物定义;分析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形成酸的通性,纵向分析得金属转化线。思维导图如下:

(2)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化学反应的基础(除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化学语言体系

学生对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感到内容多,重难点多,虽然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理念的落后,教学策略的不当。从化学语言重构的角度进行衔接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但教学细节的处理仍需要继续提炼。抓住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等),让化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引导学生有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思维认知结构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