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安全工程行业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60-03
引言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是中国培养安全领域专业型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安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安全科学的显著特点之一,这种特性反映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就使不同的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办学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2]。实现人类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安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其根本的保证。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从事安全工作。高等院校在此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和研究建立、健全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同时,还要为社会的需求不断地培养高素质专业安全人才,对改善中国各企业的安全状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安全专业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在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和安全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内涵和实施途径。
一、专业平台
打造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其内涵包括:(1)以监管部门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决策监管、协调指导、服务保障的作用,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政府支持平台。(2)以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安全(应急)产品的研发、制造、交易、培训、演练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产研“知识集群”在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实训、实践中的作用,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人才实践平台。(3)以学校为主要载体,实施 “人才兴安”战略,构建完善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演示演练等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基础支持平台。(4)以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和中国安科院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为主要载体,构建安全科研协作体系,实施重大安全科技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打造安全工程学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平台。
二、专业定位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层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分别为: (1)办学层次:以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2)专业定位:培养安全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为主。(3)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面向石油、冶金等高危行业,以安全工程为主体,以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为两翼的安全工程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学科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又不单纯属于社会科学学科,而是属于综合科学。安全工程教育涉及到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理论,以安全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行为科学、可靠性理论、毒理学等学科为应用基础理论,并结合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生产技术及安全技术知识,对人、物以及人与物关系进行安全相关的分析研究,形成在安全科学技术开发与推广、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安全检测检验、灾害与事故调查分析与预测预警、安全评估认证等方面的安全技术理论及其实施方法体系[3]。根据安全工程学科的理论特征和结构体系特点,借鉴中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特点,基于我院的学科优势,结合重庆市安全形势,确立面向石油、化工等高危行业,以培养安全工程为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具有行业安全特色的“一体两翼”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该体系以面向石油、冶金等高危行业安全工程人才需求为主线,突出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运用能力的培养,职业安全健康主要通过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评价和评估、职业危害防治等能力构成,而安全风险控制则主要通过重大危险源检测检验、安全评价与评估和灾害事故定损等能力构成。
四、专业建设条件
(一)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专业配有专任教师17人,博士5人,占29%,硕士学位(含3人在读博士)占53%;教授3人,占 18 %,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等) 3人,占18 %,讲师 6人,占36%;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5%,50岁以上老教师占0.06%;石油类背景6人,化工类背景3人,矿山类背景3人,其他5人。目前师资方面主要不足是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安全工程专业背景人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选拔培养和引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加强本科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批以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业方向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增强本科教学水平以及承担安全生产科技重大科研项目、创造重大成果的能力。
(二)基地建设
1.安全工程实验室及石油、冶金等特色学科实验室。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是以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特色学科行业安全为主要切入点,一方面能够进行相关专业基本的教学、科研活动,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安全工程学科与其他相关优势学科院系共同享有的特色方向安全工程基本实验设施和实验平台[4]。2007年,投入40万元建成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2008年,投入150万元建设安全仿真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与特色学科既有实验室为油气井、机械、冶金、化工、矿山等方向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基本实验条件与平台。
2.国家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实验室建设。2007年12月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两个省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重庆市非矿山安全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正式落户我院,建成后将为重庆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提供技术支撑。全面加速建设的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特色行业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场实践、科学研究、事故鉴定、安全评价方面创造完善的硬件保障能力。
3.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2009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投入建设,实验室包括四大功能,即安全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功能;重大危险源监测与监控功能;职业危害检测功能;风险预测与评价功能。四个功能的分别实施,既满足安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还能满足安全工程技术科研、培训和评价等社会服务的需要。
4.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我院资源为基础,联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构建重庆市安全生产科研协作体系,开展安全生产理论与政策、公共安全、安全管理技术、职业危害、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石油化工安全、矿山安全、危化安全、交通安全、建筑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实施重大安全科技项目攻关,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重庆安科院为安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五、人才培养途径
(一)按照“大平台,小模块”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所谓“大平台”,即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本科教育要求,设置一个课程群,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安全工程学的某个较具体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所谓“小模块”,即根据面向行业,培养安全工程‘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在大平台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个模块课程群,满足安全工程主体,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风险控制两翼的要求,同时依据行业的要求,设置不同行业安全的“小模块”供学生选择某个较具体的领域做深入学习,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为:
1.“大平台”课程群。“大平台”课程群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体系两大部分,包括大学公共教育、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管理专业基础、工程专业知识、管理专业知识,内容涵盖了安全工程学科各个领域深入学习、研究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为终身学习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小模块”课程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为安全工程、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三个方向进行小模块课程教育,而在安全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石油安全工程、冶金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和矿山安全工程等四个方向。(1)安全工程。以石油、冶金、机械、化工等特色优势学科行业为依托,培养在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主干课程主要有《油气安全生产技术》、《冶金安全生产技术》、《化工工艺生产技术》和《矿山灾害防治技术》等。(2)职业安全健康。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平台,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技术、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安全卫生法律方面的知识能力,掌握预防职业伤害技术与方法,能够在政府安全监察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各级工会组织从事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技术研究、监察、管理、监督检查、评价与咨询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主要有《职业中毒预防与急救》、《工业卫生》等。(3)安全风险控制。以重庆市“安保互动”建设为契机,培养掌握产品、设备及工程寿命周期(开发、设计、研制、运行及维护)中的系统的风险分析、安全评价与理论技术,掌握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工程技术与工作环境治理技术及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具备分析事故隐患、消除或控制潜在危险能力,能够在安全监察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及其他部门从事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检测与监测、危险评价安全教育与培训,在保险公司从事防灾防损、事故调查与处理及理赔、索赔等管理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主干课程有《责任与信用保险》、《人身与财产保险》、《灾害事故定损》等。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利用具有行业特色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和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平台,面向行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职业健康检测和安全风险控制现场实践应用能力的安全工程高级专门人才[5]。安全工程实践教学将主要通过应急救援实训平台、安全工程实验平台、职业安全实训平台和安全风险控制实训平台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在应急救援实训平台中通过逃生训练和应急救援训练等培养学生安全生产事故现场应急与救援能力;通过安全工程实验平台,从机电安全、防火防爆、特种设备、职场环境等四大模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通用安全生产技术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利用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和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安全风险控制实训,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突出安全检测、安全评价两大能力的“一体两翼”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
结语
通过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分析和研讨,提出一些新思路和一些创新措施,笔者认为,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内涵不一定强求统一和规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灵活确定。对我校目前采取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安全工程为主体,发展职业健康和风险控制为两翼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易于操作,同时为学生择业创造有利条件,将工程基础课与相关应用技术课整合成综合性课程的做法值得提倡,与我校的几大基地紧密结合,充分开发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 倪文耀.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3):40-43.
[2] 许江,鲜学福,司鹄.关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4):16-19.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年,截至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11](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GIS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存贮和管理、查询和显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与应急救援、安全的辅助设计与评价预测等方面。GIS的运用对安全工程行业和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然而,由于所依托的学科不同,GIS在安全工程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为了使高校非GIS类学生获得必备的GIS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将来能将GIS应用于安全管理和科学研究中,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突出GIS、安全工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多元关系。
二、GIS和安全工程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本文根据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GIS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宗旨。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以面向煤矿、建筑、交通、石化、消防、电力等行业为主,培养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和安全科学技术知识,以安全管理、安全健康、安全监控、安全评价等为主要应用方向。高校学生应学习GIS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构建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城市救灾、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安全信息技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安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三、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培养目标具有单一性,这往往有悖于社供需状况,不能顺应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GIS、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GIS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GIS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熟悉基础GIS平台软件的使用,运用GIS、安全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特色表现如下:
(1)依托安全专业进行GIS研究。突出GIS的特点,将计算机理论、空间科学、安全系统工程、测绘遥感、监测监控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GIS理论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决策系统,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2)依托GIS进行安全知识研究。突出企业安全知识的获取、数据处理等优势,利用GPS、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多维GIS空间数据库、集成空间数据,进行安全产品开发,进行“4D”“3S”等安全集成产品的应用开发,重点进行安全工程专业的GIS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发。
(3)依托“互联网+”进行GIS开发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集成和融合GIS技术,实现全国安全行业远距离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及共享,为公共安全提供GIS服务,建立大规模的GIS平台,为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应针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抓住“应用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研究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特点,划分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层次开发人才第一层次技术人才第三层次研究人才第四层次创新人才
图1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分为GIS技术人才、开发人才、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四个层次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培养能熟练应用GIS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安全行业服务的GIS应用类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在计算机、图论、安全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的GIS开发类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在前沿领域具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具备成为科研、教学行业条件的GIS研究类人才;第四层次培养具有从事独立研究、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在行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类人才。
四、具有安全工程特色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构想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背景、学生特点和GIS市场的人才需求,确立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GIS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将逐步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应体现安全特色,加强开发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开发环节,培养GIS创新意识,强调安全和GIS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安全工程、GIS与计算机的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课程设置的特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体系如下:
安全、GIS与计算机关系安全工程理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图2安全工程、计算机课程和GIS知识的关系
主要基础课:以拓宽学生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工科院校基础课程为基础,面向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在内的数学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图形学等在内的图论课程,包括数据结构、VB/V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主要安全工程专业课:以就业为导向,以拓宽学生安全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基础,面向企业和社会高危行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仿真学、事故灾害分析、安全系统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在GIS中的应用等。
主要GIS课程:以延伸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在GIS软件平台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软件及应用、MapGIS二次开发、数据采集技术等。
其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综合应用,并衔接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JAVA等的高等计算机课程,包括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理论等的高等数学课程,包括GIS系统集成基础、WebGIS、三维GIS技术等在内的高等GIS课程,包括安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安全评估技术、重大危险源控制理论等的高等安全工程课程。
五、安全专业GIS教学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模式应确立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环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方式是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为主的培养方式。
1.课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使学生掌握安全和GIS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GIS与安全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将GIS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主导,常常采用讲授式、展现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GIS实验室MAPGIS7.0系列软件、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习的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对MAPGIS7.0软件的综合应用与二次开发能力。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训练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某一课题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研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多个科研任务,每个任务选取4~6名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后,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估。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GIS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置名师讲堂、进行科研训练,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参加GIS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把学生在科技大赛、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奖励以及发表的论文等计入学生综合测评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安全工程和GIS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安全工程学生的GIS应用能力,拓宽安全工程W生的知识面,改变安全工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应用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安全专业的GIS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郑贵洲.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科学,2014(9).
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定位问题,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实施手段、内容、评判标准等内容,也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更决定了人才成长、发展的方向。按照高等院校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本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知识、解决安全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具备行业安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安全管理科学知识的,掌握多种事故预防手段,且具备应用能力,能够有效进行事故预防工作、有效进行事故后损失控制工作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这一目标为安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宏观的要求,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大安全型(宽口径、多方向)、应用技术型(重基础、重实践)、工程设计型(重技术、重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我国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设置在工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必然不能偏离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另外,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相关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基本问题。在安全科学中,有一个“大安全”的概念,它是指无行业背景的通用安全,主要研究安全科学的理论、安全原理与安全管理技术;安全工程则是工程安全(或行业安全)的范畴,是以行业为基础的技术型安全专业。我们常说:安全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是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这就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不同生产行业背景,并注重安全科学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融入这种培养理念,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出符合目标要求的人才。
2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安全科学的核心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如表1所示。方案对比可以知道,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充分考虑要以行业为依托并逐步向外拓宽、专业拓宽领域与本学科的相关性、自身的人材力量、本专业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市场的需求等方面。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安全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分为四种: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和文化基础课)、技术及专业基础课(包括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开设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根据专业方向选择设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技术及专业基础课程能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能对本专业领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或从事工作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则保证了在具有通用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较为具体的、深入的专业技能,体现“一技之长”。实践环节则促使其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就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而言,它要培养的是从事安全工作的“工程师毛坯”。既然如此,那么在课程设置中就要充分考虑到所培养的人才的可塑性,以使其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又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从大的方面为其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基于上述考虑,我校化工学院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化学工程领域的安全专业人才。安全工程专业以化学工艺和过程装备专业为依托,以过程安全和设备安全为研究内容,体现化工安全工程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设置划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类型、七大模块。其中,必修课包括:(1)人文社科体育模块、(2)数学自然科学模块、(3)工科基础模块、(4)工程基础模块、(5)专业基础模块;选修课包括、(6)专业必选课模块和(7)专业任选课模块。模块(1)、(2)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和综合素质;模块(3)、(4)则突出工科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设立了四大化学课程和化工原理、化工机械设备基础等工程基础课;模块(5)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学生安全科学意识和基本能力为目的,包括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化工热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模块(6)强调安全与化工学科的结合,突出化工行业对安全人才能力的要求,包括化工安全设计、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化工工艺与安全设计、安全与环境评价、化工装置安全可靠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等课程;模块(7)则为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与志向,设立了供学生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现代企业管理、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危害与控制技术、火灾科学导论管理等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安全专业素质,同时又在行业安全技术方面接收过系统教育,因而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结语
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确立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既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经验,又要从自身出发,通过不断实践、改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总体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培养目标要明确。只有先有了一个准确鲜明的目标定位,各项培养工作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综观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体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划分为工程技术基础课、通用安全课、行业安全课三大类。为实现培养通用安全人才的目标,高校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大多以电工电子技术、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工科专业通用的基础课为平台,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等通用型安全类课程的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为保证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被不断压缩甚至取消。这就导致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却往往因为缺乏具体的行业安全知识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各高校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方工业实际,建立以行业为依托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更需要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工程技术基础课和通用安全课两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工业实际的结合,在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工业实际,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2项目教学法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2.1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projectteaching)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或完成一个项目,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在于[6]:
(1)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通过独立或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发掘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生产或生活实际中的项目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载体,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实际问题,从而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以上特点,将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可以有效缓解由于行业安全课比例偏少,实践环节薄弱导致的学生对工业实际了解不足的问题[7]。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式教学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2安全工程专业课项目式教学设计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四门课程通常合称安全工程专业四大主干课,在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开设。其中,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开设尤为广泛。据统计,在我国开设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中,86.2%的院校将安全系统工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而在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超过70%的院校将安全系统工程设置为初试专业课;同时,安全系统工程的知识体系在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因此,本文以安全系统工程为例,探讨项目式教学法在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安全分析、安全评价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适当的方法对工程、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价的能力。该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案。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实施,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每一步的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此外,从资料的搜集、分析,到评价过程的实施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的研究对象均为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实习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学习工业实例并模拟真实的安全评价过程,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真实生产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态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可能导致项目的完成质量低于预期。为避免这一问题,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项目设计合理。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工业实际,因此,首先应保证项目必须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学时和学生知识水平限制,如果直接将某个完整的工艺过程作为项目进行分析,则很难保证分析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在真实工业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简化,使项目的规模和难易程度更适合学生进行分析。
(2)确保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由于采用分组实践的形式,容易使小组中的个别同学出现依赖思想,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完全不参与。为避免这一现象,首先应明确分组的人数限制,如对于安全评价项目而言,小组人数最多不能超过4人,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安全专家、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等),每个角色应完成相应的分析任务,从而防止所有工作由组长一人或其中几人承担的情况发生。此外,教师应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项目的完成质量。
(3)建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为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应建立与项目式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体系。主要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除将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常规内容外,更应将项目的参与程度、项目的完成质量等项目式教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参与和完成项目的重要性,提高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1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特点
1.1不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
国内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一般具有典型的行业背景。调研发现,安全工程行业背景涵盖矿山安全[6-7]、冶金安全、石油安全[8]、化工安全[9]、机械安全、交通安全、城市公共安全、农业安全[10]、建筑安全等。各高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综合考虑行业背景和培养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
1.2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
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从1988年起开始招生安全类硕士,培养以化工安全为行业背景的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2010年开始设置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这种先学科、后专业的建设思路决定了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具有显著的化工安全行业背景。
1.3国内对化工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虽然国内化工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较好的态势,但是事故总量依然很大,重特大化工事故未得到有效遏制。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仅2017年就发生了203起化工行业事故,死亡238人。化工事故的不断发生,凸显了化工安全技术及管理人才的严重不足。尤其是现有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单一,化工人才不懂安全、安全人才不懂化工,真正既懂化工、又能掌握安全的复合型化工安全人才,是目前国内化工行业的迫切需求[11-12]。针对此需求,我校在已有化工安全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健全化工安全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2以化工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实践培养模式
2.1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制定
所谓化工安全,指的是化学反应、化学工程、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化工安全具有基础性、综合型特点,不仅涉及安全工程的主要基础问题,还兼具燃烧、爆炸、有毒等与介质风险相关的问题,以及与过程装备可靠性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以化工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实践环节的制定上,必须综合考虑安全与化工(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安全与化机(化工机械等)的有机结合。我校在制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参考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定位,即“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反应性物质的安全技术为起源,以过程安全、化工安全、管理安全为应用基础平台,形成以过程工业和石油化工行业为鲜明背景的特种过程装备安全技术、工业爆炸及其防治理论与技术、危险性辨识与灾害反演评估技术为核心的化工安全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经过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并开展讨论,以化工安全为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将化工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工程本科4年的各个实践环节中,达到系统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除了工科院校普遍设置的工程训练、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测试技术实验等实践环节外,我校的其他实践环节均融入了化工安全教学,详细介绍如下。
2.2认识实习环节
认识实习课程是培养工科学生对后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建立工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13],设置在大二下学期,学时为1周。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与化工大类专业如化学功能、化学工艺、工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与生命等专业同标准、同档次开展。同时,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内认识实习课程中增加关于工艺安全与设备安全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理解。
2.3生产实习环节
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学习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实践基础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学时为3周,一般采用驻厂的方式开展。我校安全工程的生产实习与化工机械大类本科生同时开展,实习厂家一般安排在化机厂、化工厂等实践基地。化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工厂内学习工艺及设备安全,才能对化工安全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2.4化工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环节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会开展两次化工工艺与设备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第一次是典型化工结构如塔、换热器的工艺设计,为期2周;第二次是典型化工设备如塔、换热器的机械设计,为期3周。通过这两次课程设计,使本科生熟练掌握化工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工艺安全、设备强度及稳定性安全内容,为从事化工安全技术工作提供支撑。
2.5安全工程专业实验环节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范围广泛,不同行业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设置有很大不同。经过最终讨论,我校以化工安全为背景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凸显火灾、爆炸、反应过程等内容,设置了闪点燃点测试实验、最大实验安全间隙测定实验、气体及粉尘爆炸特性测定实验、放热反应失控特性测试实验、气相爆燃及爆轰波传播实验、气体及粉尘云火焰传播行为实验、细水雾抑制爆炸特性实验、压力容器超压泄放实验等。经过开展专业实验,使学生对化工行业火灾、爆炸、反应安全有较深的理解,同时能够从事相关的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2.6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大四下学期,为期15周。我校采用如下两个措施实现化工安全人才的培养。(1)安全工程学生与化工机械大类专业学生混合开展毕业设计。即在整个选题、选导师、开展过程,均有具有化工背景的化工机械大类专业导师指导。毕业论文题目均与化工机械相关,这样保证了安全工程学生对化工知识的有效应用及锻炼。(2)聘请部分校外化工企业的校外导师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具有非常显著的化工行业背景。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
3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40-02
一、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矿井通风专业,系矿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后经多年发展,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点给予安全工程专业更丰富的内涵及影响力,使其最终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范畴也不再局限于矿业方向,而是包含矿业安全在内的“大安全”,并逐渐形成集化工、机械、建筑、消防等领域安全科学及技术于一体的工业安全。由于安全专业涉及多个行业,横跨许多专业技术领域,其知识体系必然不同于其他行业特点鲜明的专业,注重“一专多能”的传统培养模式也并不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类型很多,有军工、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这也证明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科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尽管不同方向的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有所差异,但是安全专业的核心知识――安全理论和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却没有本质区别。我国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以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社会对安全的日益关注,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以及《安全生产法》的落实,极大促进了安全专业的发展,也为安全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面对就业市场的繁荣,需要时刻谨记,人才培养不能只看数量,人才质量才是关键。众所周知,懂生产的不管安全必然要出事故,管安全的不懂生产同样不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事与安全有关的工作,除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与各部门生产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安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宽基础”,培养对象必须掌握多个行业的安全及生产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安全学科自身还需要有很大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安全人才市场需要,满足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期望。
二、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引言
民办院校具有选择专业灵活性的优势,主要是应用型、职业性、社会急需的专业,并能高薪聘用一些名校的专家,教授,优中选优,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但目前很多民办院校存在生源不足以及招生成本加大的困境,而且由于发展时间短,很多民办院校无法自己培养或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安徽新华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06年较先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创办了安全工程专业。但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而我校不同于有较长发展历史、较深行业基础的老牌二本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合理并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已有5届学生,其中2届毕业生,目前在校生123人。其中2006年招生67人(女生25人),考上研究生8人(女生6人);2007年招生68人(女生10人),考上研究生11人(女生2人);2008年招生48人(女生8人);2009年招生36人(女生4人);2010年招生39人(女生5人)。目前安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和专聘教师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课程体系已基本完备,实习实践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2006级和2007级学生就业形势很好。
1、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目标定位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在前期“大安全”的培养方向上,通过不断地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结合所在的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优势,依托安徽新华房地产集团在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上的优势,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培养方向,即在“大安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这一专业方向,也即是围绕“大安全”培养模式与“小安全”培养模式相结合来建设安全工程专业,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行业”。
2、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分配
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大模块,最低毕业学分19分,各模块分别占总学分的比例依次为:38%、59.7%、2.3%,其中通识教育课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储备,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指各行业通用的安全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包括工程技术、安全方法及工程技术和安全方法的交叉基础知识,是“大安全”的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现了“小安全”专业课程,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这一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第一体现了本科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体现了较宽的知识面,能在各个行业通用的安全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如: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事故调查分析与应急救援等;第三加大了对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41.8%,比例较以往方案分量加重;第四加强了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安全心理知识的要求;第五,体现了“小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的专业课程,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C、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土木工程材料B、建筑结构、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
3、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设置情况
目前已建成防火防爆、安全检验检测、安全人机三个专业实验室,可开设如:可燃液体闪点、燃点、自燃点测试、水平垂直燃烧、建材烟密度测试、点火温测试、超声波探测试件内缺陷测试、着色渗透探伤实验、磁粉法对焊缝探伤、噪声测量实验、人体静态尺寸测量、运动时、反应时测定、明度、暗度适应测试、听觉实验、手指灵活性测试、动觉方位辨别实验等实验,并具备基础化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实训中心等专业基础实验室,能基本满足所开课程实验需求,但仍需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三、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是否能满足相关施工单位和生产建设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施工及生产单位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储备的具体需求。
2、实验室需扩大建设,实验教师需加强培养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的实验课程开设,但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对于专业教师应加强对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主动钻研和提高实验能力,学校也应多进行相关实验的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3、教师缺乏具体基层实践经验
民办院校专职教师多数较为年轻,缺乏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并且中年骨干教师较少,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轨问题,因而一方面应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下基层锻炼的支持和鼓励,从政策上、经济上、信息上进行支持。
课题项目:校级教研项目:本科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项目编号:2010jy004)。
参考文献:
[1]沈广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和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6-28.
一、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英语是语言系统与专业课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虽然学生在日常用语以及阅读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阅读安全工程专业方面的英语书籍、刊物以及在学术报告上进行交流的能力仍然不足。经分析,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参考教材匮乏。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着专业英语教材匮乏的问题,有些高校选择出版社发行的教材,只能笼统地进行学习,不能系统地阐述和突出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内容。而且,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形式为基础,忽略安全专业知识的常识引导等问题。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应具有高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才能够将安全工程的专业课和英语课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为了能够在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对于不同行业的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3.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目前,有些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明、目标性不强,当面对专业英语中比较生僻难懂的词汇、复杂难懂的长句时,兴趣和积极性就更低了,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更难达到要求。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研究型教学是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多年前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将研究融入教学。其基本原则是,改善或改变师生之间传统被动的教与学模式,教师以启发式、探讨问题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门或各门课程涉及的知识,使学生作为探索规律的主体,以高度的热情接受新知识[3]。在安全工程这种涉及多个学科,涵盖了理、工、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对理论课程系统地学习,培养具有解决安全工程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翻译和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研究型教学就是在满足正常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自学、分析、综合等能力。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活跃的学习环境,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整合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4]。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大部分的学生经过基础性的英语学习后,英语的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小组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增强凝聚力,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三、北科大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
2完善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措施
针对本文提出的,在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整体质量与水平,要求以对组织机构的完善为前提,以科学的规划与统筹为基础,以技术推广为根本,以产权明确为重点。具体而言,上述各项完善措施的实施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组织机构
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角度上来说,需要进一步明确在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构建更加清晰,结构明确的管理组织机构。一方面,需要加强水务站对集水供镇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于基层部门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工作:①需要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与权限:即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村镇供水工程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研究、制定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等;②需要以乡镇为单位设立乡镇水务工作站。其行政关系隶属于区(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③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将对所管辖辖区内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行业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作为重点的关注对象,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持续加强对供水站和人员的资质管理,组织业务和技术培训,逐步建立从业资格注册制度,实行行业准入控制。(本文来自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杂志。《水利科技与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2.2科学规划与统筹
在现阶段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发展过程当中,针对乡镇级分散式供水工程管理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与不足之处,一方面需要将其作为管理的重点,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另一方面需要在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当中,正确处理近期、远期的发展关系。在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需要落实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饮水工程管理进行集中的规划与统筹安排。在建设规划当中,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①需要将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在确保乡镇居民用水环境,乃至整个水环境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下,以点带面,将水务统一管理模式落实至实处;②需要建立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使其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与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2.3重视技术推广
在促进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以区域性单元为载体,通过设置水利站的方式,将所配置的专职水利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还需要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在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之上,依托于专业性的技术工作部门,发挥农民自办的服务体系支持力量,将各种新型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推广至具体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当中。同时,还需要积极展开包括水资源利用、保水、蓄水、输水、配水、用水、节水等多个环节在内的技术研究工作。同时,需要立足于饮水安全工程所处的环境特征,加大对于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力度,使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价值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与提升。
2.4明确工程产权
为了能够立足于实际发展情况,使饮水安全工程能够得以持续、高效的运行,同时确保其管理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升,就需要将对饮水安全工程产权的明确以及相关运行管理工作职责的界定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来抓。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证实,只有确保了产权的明细,才能够使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权责利三者之间的平衡度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但对于偏远性乡镇而言,由于饮水安全工程的产权归属于集体,现阶段是通过镇政府相关机构对其进行直接的管理,社会效益表现比较突出。为了能够使其运行管理的工作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需要在组建管理实体的同时,通过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的方式,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之下,按照其一般性规律展开运作,在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形成现代化的企业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