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德育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教育出来的有德有才即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有德无才是可造之才;无德无才是无用之才;无德有才是坏才,是对社会国家有害之才。所以在小学阶段只注重知识分数而轻视德育教育是极端错误的。学校德育工作是方方面面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切实推进学校“有效德育”工程建设。
一、全员德育
学校要做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育人。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学校政教处的工作,而是要学校广大教职工全员参入的系统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不留死角、不留空位,从而使全体学生沐浴在德育的春风中。
二、网络德育
此网络非“E特网”,而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形成的大网络。网络德育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有利资源,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在社区养老中心做义工等,让学生结合年龄和个人实际进行选择,长期不间断的进行德育教育。另外,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接受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德育的第一任教师,不断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
三、活动德育
组织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习得。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请校内外优秀领导老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传积极向上的教育,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接受好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朝读时间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队会进行阵地建设,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聘请的校外法制副校长给学生进行交通、消防等知识讲座,充分提高学生安全自护能力;开展欢庆“六一”儿童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幸福的生活;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九九重阳节”对学生进行爱老敬老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让学生缅怀先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春、秋两季组织学生到户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自我德育
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有时间内省,不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每周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就个人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互相探讨、争论,让他们互相教育,取长补短,自我完善,进而迸发出发自肺腑的自我教育。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长期而有效的。
五、校本德育
通过学校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产生自己独特的东西,让学生打上本校独特的教育理念符号。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德育教育。
六、现代德育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有利资源,运用网络、电脑、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工具进行实时教育,结合当代社会热点进行讨论,老师再适时进行引导,这样就能赋予德育更多的时代鲜明特点。
七、人文德育
现在独生子女多,学生个性比较鲜明,自我意识很强。因此在德育教育上采取一刀切式的说教方法,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德育教育。而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需要,适时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加人文,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德育教育。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转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一)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同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行为规范、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观念,这些都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必备的基础素质。小学德育教育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1]。
(三)保证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目标,都与学生对人生及理想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实行的到位,才能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引导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心理素质是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思想政治观念的发展。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实现家庭思想教育与校内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除了校内教育外,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有积极的作用。基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二任教师,也要注重对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意识到强化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做出改正,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全面落实德育教育[2]。家长在同学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方面和目标,遵循规范的教育模式,选择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进步,为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良好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
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要借助有限的教育资源,将社会、思想品德及语文等多个科学整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对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德育教育,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使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任务融合为一体,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人格的养成。各个学校在制定德育教育规划计划时,应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的构建,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全面、有序、规范地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环节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从事德育教育工作30年。在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校的孩子个个成为品德优秀的学生。如何才能使他们成为品德优秀的人?凭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出以下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教育者首先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习结果直接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影响。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在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好的形象,这样才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
二、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如:在进行科技教育的课文教学时,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我国科技的发达,科技人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国作贡献的伟大与自豪。立志做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又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从而达到既能学好学科内容,又能教育良好品德的培养。
三、让道德教育走出课堂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都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让道德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我们还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慰问五保老人,为老人打扫清洁卫生;打扫公共场所等活动。使德育教育做得扎实有效。
四、让道德观的培养在实践中体验形成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因此,我们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组织好各种有益的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观。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五、抓住机遇实施德育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要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让他们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六一”体育运动竞赛和文艺表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小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七、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八、加强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
可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德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少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曾庆春主编:《跟随榜样成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服务性学习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1990年肯德尔(Kendall)考察教育文献后,就发现了147种不同的定义。人们既可以把服务性学习看作是一门课程理论,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学习方式。在1990年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中,服务性学习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精心组织的服务,满足社区的需求,并在服务中得到知识技能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培养。1993年美国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体系,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有着固定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服务行动和反思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1]马里兰大学负责社区服务的雅克比(Bar-bara Jacoby)认为:服务学习是经历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参加旨在满足人们和社区需要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精心安排的结构性的机会的活动中而得到全方位发展。[2]美国社区服务协会认为:服务学习是传授公民意识、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学生从服务工作的经验中获取未来的知识和技能。[3]
笔者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结合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思中获取新知识,并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理念上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服务性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并不单纯地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认为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社会服务中汲取多种养分,学生的学习包括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在社区服务中的经验总结。服务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充分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发展。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得到很好的检验和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生涯规划按部就班完成。“服务”与“学习”并重的理念,确立了两者同等的地位,保证服务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这也是当代美国基础教育中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理念之一。
2.在实施中强调结构性反思。反思是提升服务性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与学习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协助学生将“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酵素。[4]服务性学习中的反思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从服务前的背景、能力反思,到服务中的阶段性反思,再到服务后的总结反思,这些对于学生每个阶段的服务性学习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反思将学习内容与服务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合,加深对问题根源的理解,促进学生自身知识与技能系统地构建。由于服务性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社区的大力支持,而在服务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社区人员也会一步步反思,如何实现服务性学习的最优化发展。通过结构性反思,可以给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各方以充足的时间思考、平衡和解决在服务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各方在服务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保持服务与学习并重的局面,在不打破服务性学习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服务性学发展。
3.在目标上强调实现学生的成长与满足社区真正的需要。服务性学习的目标是整个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是一切服务性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性和交互性是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概念,服务性学习的目标是双重的,于学生而言,是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并在经验反思中获得新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于社区而言,就是在学生为社区服务后,能切实解决社区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服务性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社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目标制定上,不能由单一的一方完成,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商讨完成。通过服务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知识,认识和了解了社会;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优化发展;国家的公民教育也有了有效的载体。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对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当前,虽然每个小学都十分注重德育,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也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方面的进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1.德育方式过于简单。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主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当前小学课程中主要有《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这两门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内容相对枯燥,激不起学生听课学习的热情,师生形不成互动。也有教师通过班会活动、校园活动方式开展,比如“祖国山河”书画展、“理想信念”方面的写作演讲比赛,虽有一定效果,但形式老套,没有创新,缺乏韧性与活力。学生都是通过教师说教、同学榜样示范等方式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而非主观体验,由此个性受到抑制,能力得不到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2.德育资源不够丰富,缺乏与社会、家庭的有机联系和互动。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德育资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对于社会、家庭里这种丰厚的德育资源学校并未拓展开来,德育缺乏与社会、家庭的联结和互动。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当前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很多的德育活动都限制于校园内部,很少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社区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也缺乏研究,长时间以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学校把学生的信息向家长反馈,要求家长如何配合,缺少双方的互动,家庭教育的资源没运用到位,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挖掘和加强。
三、服务性学习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服务性学习有着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当前,美国利用服务性学习进行学生的公民教育,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态度的确立,公民技能的提高。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来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内隐在服务性学习中,通过服务性学习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性学习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体现。
1.服务性学习创新了小学德育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我们一直在寻找德育的新路径。服务性学习打破传统德育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局限,在学习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把空间扩展到社区,使学生在服务社区、服务他人的真实体验中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学习方式上,也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服务性学习的始终,都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他们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服务性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自身的体验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升华,它创新了小学德育形式。
2.服务性学习丰富了小学德育内容。传统的小学德育基本都是局限于德育教本,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已经让学生熟记于心,但具体的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内容缺少深度和广度。服务性学习把道德学习的内容放到社会中去,学习社会中直接的道德文化和道德要求,学习最直接的做人做事道理。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下,把所学的大道德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真实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接触道德模范,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引发自身思考,审视自身,慎独躬行。社会是个大的课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德育效果也得到切实增强。
3.服务性学习增强了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德育目前已经由灌输式向体验式教育迈进,服务性学习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类型,这种教育方式必须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存在。其一,服务性学习的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让大家有热情参与其中;其二,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具有学习性、互补性与反思性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其三,教育的实效是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而不是以灌输式的作业为中心。[5]服务性学习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其中深入有效地开展,使外化内化的德育过程得到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目前,一些国家利用服务性学习来填补道德教育的空缺,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也可利用服务性学习,挖掘德育深度,拓展德育广度,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许会展现出一派新的气象。服务性学习在解决社区真实需求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中获得了技能提高、品德发展,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Meyers,Susan,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J].ClearingHouse, 1999,73(2).
[2]陆为群.服务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比较及其对区域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3]刘大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课程评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1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有适应它发展的具备某种优良品德的人,尤其是作为民族未来与希望的小学生更是如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教育学生学会分辨社会中的是非善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个性;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
1.2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是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萌芽阶段,可塑性很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是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小学生健康成长,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需要正确有效的德育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2.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2.1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位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功效。因此,要搞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以其强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影响着学生。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教师从多方面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人生道路。所以教师要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典范。久而久之,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成了自己的榜样,这样就产生了很好的模仿效应,为培养唯美是学、唯先是学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学会赏识教育,每位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
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做的事是发现他们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要学会恰当运用表扬,使学生的积极因素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教师要用期待、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教师在工作中要用诚挚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位学生,要运用情感和爱心来引导教育学生。
2.3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班级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转化小学生的德育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力,能使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活泼生动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皮亚杰认为,从他律到自律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他律”的引导是形成“自律”的基础。因此,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提高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等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品德和语文课,渗透着人的理想、追求、情感和做人的道理;数学、科学课程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辩证地看待事物的科学方法等,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认识,学会自主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更获得了道德成长。
二、挖掘活动资源
要提高德育实效,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每年的植树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电影节等,学校都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道德体验。如在“手拉手庆六一,迎亚运创和谐”大型联欢活动中,学生与家长、老师一起排演节目、同台演出;在“感知快乐,体验童趣,放飞梦想”校运会上,多位家长志愿者承担了裁判、医务、摄影、安全保卫等工作;130位师生、家长到农村小学开展手拉手爱心活动。家长还自发组织成立了广州市首支“家庭志愿爱心服务队、医疗服务队”,家长们忙碌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成为学校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触动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逐渐变得自信、自律、愉快和成熟,如此,以活动为载体的自我教育,有效促使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以多元评价促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德育功能,将活动与评价相结合,制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雏鹰争章”评价制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