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教育系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目前,教育部已批准一些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学校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这种基于电信网的单一模式不利于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其他一些网站、网校的情况也差不多。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有线电视网发展极为迅速,政府职能部门又正在加紧进行全国联网,以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为主,结合其他网络优势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前景十分可观,其主要原因是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具有大容量、宽带宽、高速度、低资费、可靠性强并能进入千家万户的特点与优势,这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数字电视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完善,非常适合于开展大规模的远程网络教育。
一、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目标
科学整合与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电系统的数字电视宽带网络资源,以全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核心技术,摆脱教育的时空限制,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使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变为现实,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成基于广电数字传输网络的多媒体数字传输平台。通过该数字平台,在网上传输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课件。通过该网络平台,将网上教学方式普及全国的上亿有线电视用户及各地的相关教育机构;在各地的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实时交互学习,可以通过宽带的网络接入,点播著名学校的教学课件;在家里通过机顶盒用计算机或电视机可以实时、非实时学习;同时通过该宽带网络与国际Internet进行连接,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二、数字电视教育平台框架
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广电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密切配合,教育部门主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广电部门主
要提供网络和用户资源,同时吸收国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经营,共同构筑一个现代远程网络终身教育平台。
该平台从国内著名教育部门内通过高速专线取得包括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教学课件到省级的广电中心机房内;在省广电中心机房内,将课件加载到广电的SDH传输网上,通过若干个专线,传输到各地市的广电机房;在各地市广电机房再通过本地多点分配系统,将传输到各地市的课件传输到各相关教育机构内,同时通过有线电视城域网(HFC网),将课件送到千家万户。
如图1所示,数字电视教育平台框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信源
主要指信息的来源、课件的来源。将国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分学科、分层次进行管理,或组织专家教授讲课,进行网上直播,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大的教学资源库,力求达到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教学资源库一般由视频服务器、磁盘阵列、课件数据库、控制管理系统等系统组成。
(二)技术平台
以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为技术平台,通过各地市的广电中心机房,将教育信息资源传送至各类教育机构及有线电视用户,实现终端用户自主收看、查询和下载教学课件及数据信息。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各地市的广电中心机房应设置容量比较大的镜像服务器,以便于从本地服务器中取得课件数据。数字电视技术正日益成熟,通过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能建成一套既能发挥广电自身优势又能兼具各家所长的网络教育新平台。
(三)传输网络
主要利用广电数字传输网络和互联网共同搭建桥梁,沟通教学机构的教学内容与广大渴望知识的受众。广电网络具有全国最大的网络和用户群,带宽资源也极为丰富,并即将实现全国大联网。利用广电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可以解决网络教学的成本、规模、用户接入、网络带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普及远程教学和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提供了一条物美价廉之路。但广电网络本身不具有Internet网络出口,所以要和电信部门(具有网络国际出口)合作。
网络的互联及互通关键是对相同标准的遵循,根据现有技术的开发性、成熟性和发展性,以及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议采用TCP/IP协议来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
(四)用户终端
分两种,一种是教学分站(各类各级学校),学习者可在各教学分站的课堂集中听课,能使异地的师生如同身临其境地开展双向交互远程教学;另一种是有线电视终端用户,通过机顶盒用计算机或电视机学习,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三、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服务功能
(一)多节目电视广播
数字电视系统允许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中传输多路电视节目。多节目电视广播和下面的多路声音广播是单向的、非交互的,利用数字视音频压缩技术,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这样可以充分解决频道资源的问题,原有的2―3个频道可以扩大到12―30个频道,很好地解决了为远程教育提供电视频道紧张的状况,使专业远程教育的开展变成可能。
(二)多路声音广播
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中可以传送100路左右的立体声广播节目,这样仅仅用语音开办的教育节目的实施就简单多了。
(三)准视频点播(NVOD)
NVOD是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里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循环播放同一节目,学生可以在一设定的时间内从头观看这一电视节目。利用此系统我们可以把节目源存放在视频服务器中,方便、灵活地进行节目编排。这样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四)节目相关的数据
将与节目有关的数据随节目一起传送。这种数据有两类,一类是电子节目指南(EPG),随时播出当天或多天的课程安排,以及播出时间表、指导教师、复习内容等相关内容,学生可在任意时刻进行浏览。电子节目指南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另一类是与节目内容相关的数据,如与节目有关课文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某些与节目有关的数据。
(五)数据广播
将数据服务器中的大量数据循环地播出,其中可以对某些数据进行实时更新。这些数据可与电视节目无关,可以是课件、软件、辅导资料、复习题、习题解答、游戏、图片、各种网站上下载的信息、电子报纸等。用户可以主动地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数据广播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收入的重要方面之一。
(六)交互式业务
利用有线数字电视回传信道,实现用户与电视中心和有线电视前端的交互操作,视频点播(VOD)是交互业务的典型事例。也可以通过CM(Cable Modem)方式上网,使用电视或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教学。
结语
在广电网络实现大整合、捆绑经营的今天,以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主,结合其他网络资源优势,在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数字电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最新成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建一种大规模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全新远程教育模式,这对加速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开发利用广电网络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德葵.虚拟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2]赵坚勇.数字电视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們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3]赵淑芝运输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一、引言
近十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的建设,对促进教育革新、推进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升外语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语言实验中心建设趋于程式化,表现为功能模块固定、资源信息趋同、教学使用偏低、资源特色不足、学习支持不够等问题。
早在2003年,我校就开始了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改革,通过购买、自建等方式,建设了包括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在内的大量数字化资源。2009年,本校购买了蓝鸽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建立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拥有了一流的语言实验中心,为外语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语言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教学效果如何,学习者是否能有效获取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资源,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对学习者外语学习能力有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不多,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教学应用及其有效性面临实践与研究的双重缺失。①因此,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成为新一轮语言实验中心建设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深入调查,试图从教学有效性视角考察现有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教学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可以从有效获取、有效设计、有效应用和有效影响四个维度进行理解,②依托四个维度的有效建设与应用,支持外语学习者有效的外语自主学习。本研究为深入分析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有效性现状,以了解语言自主学习中心教学应用及其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实际效果的影响为目标,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均为曾经使用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超过一学期的学生,调查对象覆盖了通信、光电、经管、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学生。其中,大一学生275人,大二学生225人。参加问卷调查的被试是随机抽样选出的。
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问题,包括5个开放性问题和15个结构化题目,部分结构化问题包括:“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问卷调查于2010年9月在重庆邮电大学进行,历时—周。问卷发放500份,最后收回490份,回收率为 98%,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95.51%。使用 SPSS 进行了数据统计,并结合开放性问题的回答结果,对数据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有效利用不足。一是学习者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时间分布上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资源的有效获取。调查发现,74.12%的学习者每周到语言实验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时间“不到 1 小时”,而“2~3 小时”者也才占总样本的 26.13%。二是学习者学习内容无明确计划,学习内容单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65.1%)、“资源下载”(61.24%)、“信息共享”(23.08%)等“浅表学习”服务,学习者认为自主学习要做的就是进行听力、阅读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超过70%的被试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主要是进行听力训练。而交互性的、自主性的、视觉化的深度的学习模块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学习者在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进行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感低下。有57%学生经常在语言学习系统登陆后,挂机网络聊天、在线看电影、玩游戏;或在学习过程中走神到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其他网站,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学习者对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系统学习监管有待加强。
2.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应用方面,存在影响学习者主动使用的多种障碍。一是技术上的障碍:“资源链接所指和显示内容不相符”(55.12%)、“网络连接速度不够”(52.14%)、“部分内容无法浏览”(50.37%)、“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和等待时间过长”(42.14%)。二是交互:“平台人际互动太少”(70.19%)、“与教师沟通不够便捷”(52.14%)、“与同学沟通不够方便”(64.22%)、“信息有用性低”(54.13%)。三是内容表达的障碍:“影音图文内容不足”(56.12%)、“呈现方式单一”(65.23%)、“内容更新太慢”(50.37%)。四是学习活动呈现的障碍:“课程说明指导学习意义不大”(41.31%)、“活动设计单调不能激发学习兴趣”(68.23%)、“学习活动不利于展开合作学习”(35.17%)。以上因素揭示了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一些教学和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学习者使用语言实验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到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的有效利用。
3.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的使用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明显。调查表明,有近40%的被试表示他们在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找到语言学习有效途径。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他们在选择自主学习活动,决定自主的学习目标、决定时间安排、评价自己的语言学习等方面做得很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现有数字语言学习资源在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习者学习产生有效影响方面显然与预期差距较大。
四、结论与讨论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应用过程中,在理念更新、功能完善、资源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从提升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应用成效的视角出发,从数字化平台教学管理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强化数字语言学习平台应用导向、网络化的建设思路。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网络化教学空间,可以突破教学时空局限,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学互动的实施,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整合资源利用的多种学习活动开发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是一个为外语学科量身定做的真正的专业化学科平台,应以应用为导向,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络作业、无纸化考试以及专业化口语考试的要求,轻松实现对教、学、考的有效控制,使管理和评估更加便捷有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资源,实现资源的网络远程共享。应强化数字语言学习平台建设的网络化应用,把整合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网络资源看作教学的新空间和学习的新平台,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有利促进数字语言学习平台的可持续建设与应用。
2.加强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的建设,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可能,能够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校方应把整合数字化语言系统资源看作是教学的新空间和学习的新平台,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学习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起到核心作用,建立与课堂密切结合的数字化语言学习体系,真正实现既促进“教”,又支持“不教”。③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建立素材库、问题库、案例库等一体化教学资源,从而开启“教与学共融,建和用互通”的资源建设新思路。④搭建数字化语言学习交流平台。要研究与日常交流系统有效对接机制问题,使学生网络学习的交流工具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工具实现有效的对接,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教学平台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促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全新的学习体验。
3.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决定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是外语教学中的主导者,因此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利用的效果好坏,教师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没有外语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辅助教学,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数字化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信息素质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内容,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正确利用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⑤
4.加强自主学习监控管理,提高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目前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教学的现状,培养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利用数字化语言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元认知的意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要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计划、检查、总结评价、反馈、调整和控制,建立学生自我控制与教师、 技术系统外部监控有机结合的调控体系。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从教学任务设定、课堂教学、学习策略提供等几个环节入手,在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成效。
五、结束语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优化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是可取的,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有利支撑。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就应加强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管理。外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课程资源,将数字化语言学习资源看成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教学与应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释]
①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N].中国教育报,2008-05-19.
②丁兴富,王龙,冯立国,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2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51-04
一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
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
数字电路与系统这门课是理工科大部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和数字系统的设计能力。我校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用于该层次学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启动了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对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1.1 弱化陈旧过时的内容
随着数字集成电路及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中小规模电路应用已经逐渐减少,而传统的授课思路过多注重中小规模的应用。且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过程中,逻辑化简已经有开发工具取代,很少需要手工化简。故而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做相应调整。有些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化简只介绍化简的原理和方法,不讲化简技巧,考试也不做深入要求。
1.2 删减原理性内容的讲解,注重应用技巧和分析思路
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减少原理性讲解,比如边沿JK触发器工作过程分析教材上一般有详细的分析过程,但授课中只要分析一两种工作情况,并借此介绍分析思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自己分析,而大部分同学只要弄懂使用方法就可以了。时序逻辑电路应作为重点内容,讲授时应注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对于状态化简等要求要降低,只掌握方法即可。
1.3 教学内容在顺序上的调整
此外,考虑到数字电路是嵌入式系统、FPGA、DSP及IC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为了方便这些后续课程的安排,所以把数电课程提前,跟模电统一学期开设,为后续课程提供足够的时间。这就造成数电中逻辑门电路一章的内容受到影响,因此在授课时把这一章的内容往后移,等模电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学完之后再讲授这部分内容,可以解决数电和模电安排在同一学期的问题。
2.课程教材建设
由于数电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调整,因此教材的选取要能适应这种调整。而现有教材大部分是按照老的教学体系编写的,内容难免陈旧、过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别编写了本科和专科适用的教材。
本科的教材编写思路是采用弱化传统的逻辑代数公式化简和器件内部结构原理等内容,对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重点介绍其使用方法和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建立起数字逻辑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思想,同时在传统内容之上增加了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和硬件描述语言方面的内容,传达了自顶至底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和理念,为运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数字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专科的教材则更加弱化原理讲解,对于集成逻辑门和触发器等着重介绍器件功能和使用方法,原理只做最基本的讲解。除此之外,每一章都增加电路设计和调试及错误排查方法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电路设计的技能训练,再结合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目前本科教材已经在我校使用了三届,专科教材也使用了一届,使用效果良好。
3.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至关重要。在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
3.1 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会导致填鸭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干预,以预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预习必要的知识,然后再课堂上再就预留的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阐述讨论的结果。虽然开始的时候学生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只要坚持这种做法,讨论时加强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2 注重习题课和平时测验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体现在作业中就是对没接触过的类型题目不知道该怎么做,自己没有思路。其实这些题目如果对知识点理解的话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不会做说明知识点理解的不好,所以不会应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习题课,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着重题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然后再通过一些课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测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反映在后续的教学中。
3.3 注重实验教学
数字电路应该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理论课之外设置了两种形式的动手环节:一种是跟理论课紧密配合的电子技术实验,实验的设置以理论教学进度为依据,让学生能够在刚学完某一知识点时就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理解理论知识和培养基本的分析和测试实验结果的能力;另外一种是在学期末的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给学生布置合适的题目,让学生从方案设计、芯片选择、电路布局、焊接查错等方面得到训练,同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切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总结文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路教学也必然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模式的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授课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抓住教学重点,使学生切实学懂这门课,掌握数字逻辑设计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多轮教学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很好的反应当前数电教学的新形势,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杨志忠,卫桦林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1、自我同一性
1.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他提出了人一生成长中的8对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会产生的危机,埃里克森提出在青春期我们所面对的矛盾是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这个理论也是他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在青春期之前,儿童的同一性就像是还未被编织在一起的一块块碎布,但是到了青春期结束的时候,这些碎布将会被织成一整块对于个体而言独一无二的布料。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的危机中的核心过程。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1.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
如今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探寻自我界定的过程会表现为一次彻底的危机过程还是一项更加可控的挑战。因为一般而言,年轻人能接触得到的选择越多,以及必须做出抉择的领域越多,那么在建立同一感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说,在当地中国这样一个青少年要在大量职业中做出抉择的环境中成长,引发职业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要比在小型农业社会中成长大得多,而在后者,每个年轻人会继续耕种他们自家的土地。在如今高速变化的社会,大学生面对着全新的更为复杂的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有与职业计划有关的问题,而且有与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他人的承诺有关的问题。因而,当前大学生经历长期而艰难的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要比以往大得多。
(1)同一性混乱。即以一种不和谐的、间断的、不完整的自我感为特征。个体出现同一性混乱的程度各异,较为轻微的情况是在同一性危机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较为严重的情况则属于心理病理的范畴。同一性混乱还会影响个体的自主性、亲密关系、性以及成就领域。
(2)同一性阻滞。同一性阻滞是指年轻人在建立起健康的同一感之前,可能会出于自愿,也可能会被迫越过那个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这些青少年会过早地将自身束缚在某一角色或者一系列角色(很可能是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为其设定的)之上,并且将某种特定的身份作为最终的同一性的基础,而不是考虑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青少年并没有被给予了,或者说利用了一段心理社会缓冲期。这种在同一性危机中出现的回避状况称为同一性阻滞。
(3)负面同一性。即青少年会选择明显不见容于他们的父母或者社会的同一性。比如说大学教授的子女不好好读书,却去学音乐;官宦之家的子女总惹上官司等。采用负面同一性,其实是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标志。虽然采用负面同一性固然也会得到他或她周围的人的承认,但是这并非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式。通常,对于年轻人而言,选择一种负面同一性,是在一种难以建立能获得认同的同一性的环境中,为了构建某种自我界定感而进行的尝试。
2、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
2.1 就业能力的定义
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以就业能力的概念而言,西方学者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就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
2.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形势,学校教育;主观因素涵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总结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和定位,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就业能力的第一点就是发现工作机会,而后才是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所以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个精准合适的目标和定位。目标和定位具体来说是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规划。很多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中均提到过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盲目攀比,好高骛远,消极面对就业等等现状。但是较少有研究者深入去追究当代大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种现状。
所以同一性教育是时下大学生急需的心理教育,这对他们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意义。
3、加强自我同一性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自从埃里克森提出同一性这个概念以来,心理学界,教育学界都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同一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将同一性与就业能力结合起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有研究者基于目前就业难的状况,将中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比较分析;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同一性混乱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依赖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并且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同一性缺失会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攀比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从众心理,急躁心理,焦虑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羞怯心理;还有研究者认为从同一性过度延缓的角度入手,认为同一性过度延缓会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包括矛盾心理,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恋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
基于前人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所面对不同的同一性问题会导致不同的就业心理问题,而从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问题来看,它们的本质即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中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业目标和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3.1 让学生了解自己
清晰的认识自我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前文对同一性的定义所言,在同一性整合之前,我们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碎片,能力,性格,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无数个碎片的统一结合才能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同一性就是这么一个将碎片整合的过程。在整合之前,势必需要对自己的每一个碎片有所认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兴趣在哪里,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是如何。
关于自我的各个部分,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把人的内在分成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对这四个部分的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对于开放我和盲目我可以通过通过他人直接表达对自我无意识领域的认知,赢得了更好了解自我的可能性;对于隐藏我和未知我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某些测验而得到,比如16PF,投射测验,职业问卷等。
3.2 让学生接纳自我
在对自己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之后,并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每一点都能完全接纳的,可能只是选择性接纳,或者扭曲了事实来接纳,这种对自我的接纳方式就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因此,在客观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完整的接纳自己,包括优点和不足。
很多人能接纳自己的优点,但是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甚至还会拿自己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相比较,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产生这种情况需要改变的是观念:要明白人总是有缺点的,只是缺点多少的区别和表现明显与否的区别;千万防止拿自己的短处和旁人的长处做比较。做到这两点,基本就可以完全的接纳自我了。
3.3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和培训
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同一性,加强就业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试,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心理剧等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并且在活动中体会各种职业的不同,以便能更好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清晰认识之后,学校应该能提供相关的培训得以让学生的技能更好的发展。并且为了让学生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咨询。这样,在自我同一性得以整合的前提下,就业能力才能全面的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数字技术在改变人类所处的世界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类自身。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方面的改革成果,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尤为突出。在与传统思维和技法不断进行抗衡的过程中,现代视觉设计也不断地受到数字技术的“侵袭”。
1 数字化技术在传统视觉传达变革中的应用
在当前信息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数字技术对于视觉设计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变革的日益激烈,现代视觉设计中开始以数字技术的融入为特色,在产品销售和推广方面形成新主力,这不仅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传统视觉传达的突破性改革实践方面也同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1 传统视觉传达的从印刷美术设计到多元化构成
视觉传达技术源自19世纪中叶欧美印刷美术设计领域以设计的延伸和拓展为目标的尝试性改革。俄国在1913年之后连续四年的构成主义运动,尤其是1918年由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所倡导的教育方针改革和制度完善等活动中,视觉传达技术才开始从现代工业设计领域进入到以“构成”为主要课程内容的培养技术和艺术的多样化融合和多元化应用的人才培养进程中。视觉艺术从抽象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造性思维中汲取了新鲜的养分,以极具时代性的设计理念为特色,将视觉艺术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以艺术表现为追求目标,依靠技术的辅助功能来构建起来的视觉性空间艺术表达领域中,此时的视觉传达尚未脱离传统理念中仅仅在于形象表达方面具有效用的地位,因此并不能被视为视觉设计和传达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2 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辅助下的传统视觉传达革命
视觉传达的第一次变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受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传统的视觉传达在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下,原有的只需要带给人类以视觉表达和信息传递的职责,也开始向拓展人类视野,改变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以满足虚拟社区中的沟通交流功能需要,同时,在信息传播渠道和媒体表现形式方面,在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带动下,视觉传达设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研究也开始步入探索轨道,更具有艺术性和更高效的视觉传达效果成为该时代,传统视觉从设计和传达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的工作重点,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领域内的有效融合也与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出现一起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成果。作为视觉传达和视觉设计改革的催化剂,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视觉设计和传达方式产生了最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传统视觉传达和技术设计也从此开始了其作为人类共通语言的创新性变革之路,并承担起数字化时代,为满足基于互联网平台所构建起来的社会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需要的主要媒介的重任。
1.3 数字技术对传统视觉传达交互性发展的推动
1960年,视觉传达以独立的传达形象出现在日本的世界设计大会上,同样作为独立传达方式的还有影像,视觉传达在此时已经可以将人类复杂的情感元素等,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进行加工使之融合在艺术创作中。传播技术和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视觉传达和设计拓宽了覆盖领域,从商业美术到工艺美术,从工艺美术专向印刷美术,再深入到装潢设计和平面设计等行业,视觉传达的阶段性成长历程最终停留在以视觉媒体作为载体的视觉符号传播探索中,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形式、信息传播技术等的同步发展,则为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的相互融合添加了催化剂,并不断影响着视觉传达的效果、速度、形式以及水平等。视觉传达在与数字技术之间的立体交互性融合的过程中,也逐步呈现出立体化和动态化的发展趋势,原本的平面化和静态化也开始从单一化的媒体形式中分离出来,经过多媒体的整合创新后,可以从平面到四维进行视觉传达和表现,而被传达的视觉符号和信息也开始具有了交互性特征。
2 传统视觉传达与数字技术的立体交互性表现
数字技术的延展性魅力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以传播手段和工具的模式进行渗透,传统的视觉设计语言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出现了视觉形式方面的新变革,当数字技术作为新鲜血液与传统视觉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时,传统视觉传达逐渐增加了现代化的具有时代性和灵动性的气息。随着数字技术在传统视觉设计中的尝试运用和不断的研究探索,互联网的出现则为数字技术何传统视觉设计的融合打开了一扇通往全世界的窗户,全球信息同步共享的便捷性,为传统视觉传达和视觉设计带来了随时共享、分享、交流的便利,而不同地域、空间、时间下对数字技术在视觉设计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运用,更是为当前传统视觉传达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2.1 传统视觉传达自我中的立体交互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数字化的变革方向,与此同时,传统视觉传达和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时间、区域、风格等方面的瓶颈也被打破,一种完全人性化的人机交互图形界面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将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进而依靠虚拟的网络环境,还原视觉传达的本身价值,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特征下的艺术壁垒一旦被打破,传统的视觉传达和设计方式,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帮助下,从思维和创作方式的创新方面,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借助数字技术和虚拟的网络社交系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可以真正实现将艺术想法作为现实来进行实践性实验,设计师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与数字技术的交互下,新的产品设计和新的营销、宣传的方式、策略也开始慢慢打破广告枯燥无味的桎梏,极具冲击力的立体广告形式和立体传播方式也同时成长起来。
2.2 福娃设计中的立体交互性
数字技术带来的新视觉效应促使传统视觉设计和传播从二维向三维甚至思维立体空间角度过渡,借助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软件等的应用,设计师可以按照创意表达的需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将传统视觉设计中融入多种描述技法、艺术技巧和创意思维等,利用计算机的便捷操作,来进行数字视觉效果的展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设计就将视觉传达和数字技术两者之间的立体交互式融合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以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过程为例,设计者在多次演示之后,将“福娃”的形象轮廓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绘制,在开幕式上,将声音、图像、文字和影响等有机融合成一体,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制作好的“福娃”形象投放到每一个需要该图标的位置,再配合雄浑壮阔的现场活动,“福娃”的形象由静到动,从动到静,从平面到三维立体,从三维跃然游人的掌上,“福娃”的形象自此被深深地映入在游客和各大媒体受众的眼中和心里,经过无限制的传播后,福娃的含义和形象与2008年奥运会一起成为当年最热门的话题。
2.3 信息承载量拓展后的立体交互性
数字技术与传统的视觉设计之间存在着互通性,视觉设计中的数字视觉主要是以“数字技术”为创作和技术处理的依据,基于数字媒体的辅助,创作出具有独立意义和审美价值点的视觉表现和体验,数字技术发挥得越彻底,整个视觉设计的表现则越完整和立体,数字技术直接拓宽了视觉传达的信息量的容积,同时也对视觉传达的整体范畴进行了扩容,视觉传达所附着的信息量也随之增长,受到信息覆盖领域逐渐增大的影响,数字技术将视觉传达中原有的功能点,在改变设计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了全新视觉体验的表达,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那一枚枚经典的烟花大脚印,采用航拍的方式,从鸟瞰的角度忠实记录烟花的每一次绽放,并呈现到受众的眼前,给予受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其中烟花的设计需要计算时间,其中所隐藏的数字技术种类和载体的数量,均无法估量。
3 立体交互性对数字技术和传统视觉传达的促进
3.1 立体交互性对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
数学技术在传统视觉传达中,以立体交互性为融合点,随着传统视觉传达逐渐向现代型的转变,而逐渐深入到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以及绘画艺术等领域,而网络技术、电视、数码艺术设计、多媒体广告、数字电影等也开始进入视觉传达载体的历史舞台,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未来价值取向和未来视觉传递中表现形式的选择等,已经成为当前数字技术进行系统升级的重要依据,同样,受到立体交互性的影响,传统视觉传达在新媒体中的多样化应用,也开始对数字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未来视觉传达和设计为课题,数字技术更需要在视觉设计的表现技法、思维创新、全球化、个性化和灵活化等要求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整改,突破现有的对图画、文字、声音、语言等的有效融合现状,重视视觉感官在传达设计延伸领域的创作需要,配合设计师创作性的设计出更为独特的视觉设计产品,以数字技术革命的形式,将技术、技巧、经验、表现、形象、价值等设计元素纳入到技术创新中来,最大化地实现设计师的创意草图,在这样的发展方向里,数字技术的创新表现才有可能取代传统视觉传达的设计和表现技法,在为传统视觉传达何设计注入设计灵感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功能性。
3.2 立体交互性对传统视觉传达的推动
立体交互性应用到传统视觉传达中,主要从视觉传达设计、图像设计、传统美学概念、图像制作、企业形象设计、企业宣传视频的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不同方面进行数字艺术传达系统的构建和信息的传递。立体交互性巧妙地将不同视觉下的设计标准和数字艺术软件搭配起来,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传统视觉传达里也开始融入了多学科的交叉式概念和思维,诸如艺术、心理学、设计、传播学、数字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和新理念,这些知识点和理念对数字技术促进下设计者的设计视觉和设计情感的引导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设计者汇总现有资源和思想,汇总出一个最佳的视觉形象,并利用其所创造出的视觉语言和视觉符号,构建起合理化、科学化的视觉创意体验空间。在传统视觉传达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立体交互性的三维立体技术表现为传统视觉传达的多媒体、多渠道选择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比如当前互联网技术所承载的各类网站,按照视觉传达效果的美感要求和网站本身的构造设计,由立体交互性所引导的页面设计,必然会出现更为繁杂的站内链接关系和更为丰富的功能性,尤其是在符合人体舒适度的界面窗口排列、字体大小、字间距、菜单和图像的显示方式、色彩的搭配以及视频应用等方面,以一个较为庞大的信息传递视觉传达系统的形式,来帮助来访者获得感官上的体验,与此同时收获满意度和关注度。
4 反思数字技术和传统视觉传达中的立体交互性应用
数字技术对传统视觉传达立体交互时,传达的信息量和传递的次数均不受限制,传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此种改造下的信息必须重新设定传播渠道,使用两者的交互性特征来处理图像或者播放信息视频,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多样和丰富化。科技作为数字技术下,传统视觉进行创新式改革的助推器,其所提供的思维方式、设计工艺、理论模式以及创意点等均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新媒体和新技术形式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原有技术和媒体形式的消亡,因此立体交互性的应用务必从多元化发展的多媒体角度进行运作方式的调整。伴随着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的创造敏感性的不断升级,传统视觉传达和数字技术立体交互所产生的作用力,反馈在企业产品开发和科学技术的提升角度,则可以直接转化为设计生产力的价值和效益。
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带来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艺术化的技术表现,一方面是被技术渗透后的艺术表现,无论使用哪种表现形式,均离不开科学技术和艺术体系双方面在理念和视角等方面的同步发展。此外,随着数字化视觉的不断拓展,传统视觉传达技术在被使用时,务必要保持创造性的敏锐直觉,尤其是在新技术的使用中,科技与设计生产力的能力之间必须坚持不断转化,以此来推动我国传统视觉传达在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曼君.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研究[M].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6).
[2] 王晓瑜.数字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与传统视觉艺术关系的思考[D].南昌大学,2012(12).
[3] 刘黎明.数字化境遇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转型研究[D].中南大学,2010(11).
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充分体现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需求特点,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模型。主要理论点有:(1)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学习模式。(2)建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可以支持师生间畅通无阻的交流与协作。(3)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等特性。(4)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容量巨大。(5)体现技术先进的特点,可采用SAN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流媒体技术等。(6)能实现以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应用于各个教学与学习环节。
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校园视频点播系统、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讲授型网络课程库、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和学校精品课程库等。
1.多媒体素材库
多媒体素材库中存放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片段型视频等。
多媒体素材库应有的技术特点有:基于全文检索系统核心技术开发,检索功能强大;基于WEB技术开发,所有操作均在浏览器中进行;可管理多种素材格式如各类流式媒体、文档文件、图片文件、动画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教师通过浏览器上传素材,填写各类属性描述,便于素材的查询与检索;系统设置临时上传目录,素材经过管理员审核后,才可进入正式库中:设计多种查询方式如按学科素材查询、按素材格式查询、按素材类型查询、按关键词查询,在前一次查询的结果中再进一步更精确查询;实现跨库检索功能,可同时检索多个数据库(素材库、课件库、VOD视频点播系统)的记录,检索的结果可在线呈现;基于WEB方式的管理功能,管理员可进行方便管理。
教师可以方便地从多媒体素材库中查找、调用各类素材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可以在上课时,通过网络直接调用某一图片、声音、动画、片段型视频素材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前与课后通过校园网系统,查阅、观看或下载各类素材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
2.多媒体课件库
多媒体课件库设计有课件的上传、查询、下载、管理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关键词查找到你所需的课件,然后下载试用,如果觉得可以用于教学,则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通过校园网用本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件库中,直接调用,通过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登陆进入课件库,下载、使用他所需的课件。课件的上传、管理、下载等功能和环节针对不同的用户都设有权限,以便整个系统的维护管理,并对教师的作品进行版权保护。
多媒体课件库中的课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购买有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再将光盘上的内容拷贝到服务器中即可。另一种是发动全校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上传。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库的技术特点有:基于WEB技术开发,所有操作均通过WEB浏览器进行;采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多种格式课件的存储与管理。可管理的课件格式有PPT格式课件、WEB网页格式课件、可执行文件格式课件、光盘课件、视音频格式课件等;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对视音频课件的管理。系统采用RealServerBasic和Windows Media Technology技术,构架通用的流媒体服务系统。可以运行、管理多种流媒体格式的课件,如RM、RAM、ASF、WMV、WMA、MOV、MP3等;设计用户课件上传功能。系统采用两种上传方式,一种是基于WEB的上传方式,一种是通过FTP的传输方式。
3.教育视频资源库
教育视频资源库内含有各种教育教学用的视频资料。如教育电视片、教学电视片、各类经典影视片、爱国主义教育片和学校自行拍摄制作的实用操作型教学环节录像片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对所有视频资料进行查询检索,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实践教学前进行预览。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该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资料进行观看和学习。
教育视频资源库的技术特点有:基于WEB技术开发,客户端需经过初始化操作;能承担几百个用户同时点播;教师申请注册,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可以进行视频节目的点播;学生也可注册,点播视频资料,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后播放;采用流式媒体技术,播放效果优良。
视频资源库WEB端主要功能模块:
(1)用户注册模块。用户从网上注册后,经审核通过后可开始使用本系统。
(2)节目列表模块。按一定规律(如学科)进行节目列表,单击相应节目条目可查看详细信息。
(3)节目检索模块。可按照各种方式灵活组合进行检索。
(4)视频点播模块。用户点击相应节目的点播按钮即可启动此模块进行播放。
(5)私人收藏夹模块。用户可使用此功能形成自己的视频资源中心。
(6)其他信息模块。包括在线用户,人气排行榜,公告,调查,推荐节目,最新节目,使用帮助等等。
4.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建议以教育部推荐使用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管理系统平台。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开发统一基于WEB格式,每一门网络课程内有多个功能模块,如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教师特征、学生特征、教师的电子教案、各类参考文献、背景材料(或是超链接)、习题库、E-MAIL作业布置与答疑、课程BBS论坛、各种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素材库等。此类网络课程能有效的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来源主要有获赠、购买和自制三种。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原则:
(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又充分体现其生动性、灵活性。
(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设计。
(3)课程内容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4)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 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问题解决等。
(5)网络课程的导航设计要简单、明确,易于浏览。
(6)充分体现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的特点。
5.讲授型网络课程库
讲授型网络课程开发是指以一门课的课程讲授为对象,将教师上课的视音频信号、教师上课用的演示文稿或软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的讲解备注等多路信号合成一种高级流媒体,形成独立单元的网络课件,并分章分节进行制作,最后形成一门完整的网络教学课程。完成的网络课程存放于TOD点播服务器中,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随机点播,来进行教学或是学习活动。此类网络课程最大特点是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再造教学情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讲授型网络课程库的建设主要以自己摄制为主,且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资源共享。
讲授型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1)选择使用面广,可充分发挥课程效益的课程,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等。
(2)综合运用视频技术、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3)教师讲解视频画面清晰、稳定、色彩逼真;语音清晰、准确。
(4)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影像丰富,信息适量,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5)教师的讲解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相辅相成,声画同步,教学效果好。
6.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
教学网站以“站点”形式连接到校园网中,教学内容以web页面为基本元素出现在网点中。在构建教学网站时,要充分利用了网页的基本组成要素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文本恰当地融入到教学资源之中。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的设计比较灵活,可有选择地开设预习室、网上课堂、案例欣赏、在线练习、网上资源、教学BBS、自我测评等栏目。学生课外可在网上复习所学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在线测试或者参加该课程的问题讨论,通过留言板或E-mail对教学提出意见或建议。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不仅含有具较高学术价值的专题性内容,还可包括教师个人成果的汇集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这样,通过教师个人教学网站,学生不仅能进行多层次的学习,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了解。
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和应用的过程。教师个人教学网站规模不一定要很大,也可以体现出比较浓厚的个性化,但必须要能够为教学服务,并且考虑到师生互动的需要。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将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一种趋势。
7.学校精品课程库
“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学习,可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网络教学环境,具体包括网络资源、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的评审指标。学校在教育技术中心的积极配合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网络资源、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的建设,逐步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本校一流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学习。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自身精品课程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均参照国家有关文件,结合自身课程教学的优势与特色,制定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并开展大规模的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以上多个资源库的建立,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将为学校的数字化教学和学习营造一个相当优良的环境。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为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系统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必须对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
1.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技术层面的高效管理
采用各系统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此种模式具有系统轻便、易于维护、管理负荷分散、减轻工作量、风险分散等特点,且单个子系统故障并不影响其它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多媒体素材库系统采用了以中文分词技术为基础的词索引技术,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与检索。采用数据库网关的技术,实现了跨数据库平台的数据检索。
多媒体课件库系统是一个完全的B/S系统。系统采用了RealNetworks, MediaServer等免费的视频内核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思想,结合后台数据库对课件资料信息进行处理,能够实现在校园网上实时顺畅地播放教师的各种教学课件。
教育视频资源库主要采用3CX的内核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技术,结合后台数据库对视频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支持国际工业标准的视频格式及多种事实性标准的视频格式;管理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可提供文本、语言及静态图像服务。对视频资料具有强大的查询搜索功能,支持多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信息终端,服务器端支持多种视频文件格式(MPEG―1、MPEG-2、MPEG-4、DAT、AVl、DVI等等)。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以教育部推荐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管理平台,实现对多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管理。
讲授型网络课程库可以江苏科建教育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的TOD网络课程点播系统为管理平台。
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以独立网站的方式统一存于专用的服务器中,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维护。
学校精品课程库以网站管理的方式进行,精品课程开发完毕后,独立存于服务器上,统一由技术人员管理维护。
2.人力资源科学分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运转高效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有必要成立资源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任组长,下设多个工作小组,有视频资源建设小组,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小组,多媒体课件库建设小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讲授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建设与维护小组,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维护小组等。
视频资源建设小组又分电视节目录制人员、录像资料压缩人员、录像资料信息描述人员、视频资料上传人员、学校自摄节目制作人员等。
电视节目录制人员的工作职责为不定期广泛收集学校教师对电视节目录制的需求信息,根据需求信息制订录制计划,在电视报的帮助下,准点录制电视节目。负责随时接收教师临时提出的录制需求,及时满足 教师的教学需要。并负责粗略写出节目的简要内容描述。并将录像带归类存放入库,供录像资料压缩人员查阅,压缩。
录像资料压缩人员负责从录像带库中选出急需压缩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压缩,并截去广告等非教学内容部分,采集压缩成MPC格式的光盘。交给录像资料信息描述人员进行信息描述。
录像资料信息描述人员负责在录制人员粗略信息内容描述的基础上进行较为具体、准确的信息描述,包括节目名称、关键字、所属学科/专业、作者、上传时间、节目简介等等。这些信息描述将在使用全文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时发挥巨大的作用,可极大提高检索的查全率、查准率。
视频资料上传人员负责将数字化的视频节目上传到校园视频点播库中,并及时将入库的最新资源目录对全院师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学校自摄节目制作人员负责对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学术讲座进行记录,并将录像带交给录像资料压缩人员,继续后面的工作。如各类重大新闻、各类学术报告、讲座、培训等。另外还负责进行学校电视教学片的制作。
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小组主要负责多媒体素材库中的素材建设。有多名人员专门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信息描述,并入库。素材的来源主要有购买、下载、自制等方式。购买大量的素材光盘,特别是各类图片库、材质库、模型库、动画库、音频库等。上传时为每一条素材加入较为详细的信息描述。或从Intemet网上下载各类素材,进行信息描述后入库。有些素材通过自己拍摄、扫描获取,加上信息描述后入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40-05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同来源的教学资源采取不同的数据规范和标准,使数字资源之间难以统一口径,资源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除此之外,资源本身的描述不够具体,用户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提取所需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教学资源的智能化进程。2000年,Web之父、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Berners-Lee)提出了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自2009年肖顿・戴维(Shotton David)等人提出语义出版概念后,语义出版就受到了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语义出版是一种语义强的期刊出版形式,它通过语义标记的方式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助于增强文章内容的关联性,改善科研用户的阅读体验,最终实现智能化出版。[1]
近年来,面对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窘迫的现状,语义相关技术逐步受到关注。杨现民、余胜泉等[2]2013年基于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 System, LCS),提出了C合应用语义基因、基于规则的推理、关联规则挖掘等技术实现资源动态语义关联的方法,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杨现民[3]提出教学资源动态语义聚合是要自动生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资源结构体,且可以随着资源之间关联关系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和发展。语义标记技术可以增强教学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促进资源的发现获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资源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鉴于此,本研究将对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相关技术进行探索,提出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系统模型,并以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为例对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实现路径进行分析,期望能对当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1.语义标记的概念与意义
语义标记是建立在资源深度揭示与高度集成基础上的信息组织方式,它的出现为创新教学资源组织与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通过对资源知识单元进行语义标识提高资源对象间的关联度,有助于实现资源内容的按需重组与。[1]借助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相关技术,可以丰富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特征,增强不同资源间的语义关联,并提供相关资源数据集的获取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形式和服务等方面来看,语义标记具有五方面显著的意义:
(1)实现资源内容结构化。在海量教学资源中,存在着大量碎片化、非结构化的信息,用户无法高效地进行筛选、提取和利用,通过XML、RDF、OWL等技术和标准,可以将大量非结构化、碎片化信息转变为结构化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语义标签,划分教学资源的结构层次,建立资源与数据库之间的链接,以便实现教育内容的获取和处理。
(2)促进教学资源的融合。在语义标记的网络环境下,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不同描述方式的内容可以通过提取元数据、构建本体库、进行数据关联等方式实现数字资源的有效融合;通过语义互操作实现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融合,从而解决不同数据描述方式带来的资源异构问题以及不同数据库来源带来的跨库检索难以实现的问题,改变信息孤岛等情形的存在,大大提升用户的检索效率和检索体验。
(3)实现数字资源可视化。语义标记通过添加语义标签、高亮词条等可视化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帮助用户快速理解资源核心主题,获取相关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4)实现资源对象关联化。语义标记借助语义技术,通过自动识别资源中有意义的实体,从内容的逻辑结构等不同层次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准分析,实现知识单元之间的多层次关联,深度揭示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便于用户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教学资源的多重引用关系和本体技术,实现不同语义资源之间以及内外部资源的联系,便于用户拓展阅读。
(5)实现资源个性化推送。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个性化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面向语义标记的数字教学资源有必要关注用户同数字化资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户的兴趣所在,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组织和提供适合的教学资源。
2.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表现形式
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对资源外部形式特征的揭示,如揭示资源的媒体类型、格式、适用对象、作者、日期、版权管理、标识、评价等信息,并根据这些外部的形式特征建立起与相关实体资源的关联。另一种是对资源内容特征和逻辑结构的揭示和描述,具体可以体现为标题、学科、年级、教材版本、知识点等实体的语义标注,实现资源内容的结构化导航及相关资源之间的联系等。语义标记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描述外部特征的初级阶段、浅层语义特征描述阶段和深层语义特征标引阶段。在浅层语义特征描述阶段,主要关注半隐性或半显性语义特征的描述。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逐步过渡到全面实现语义特征标记的高级阶段。
3.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技术
语义标记通过XML、元数据、本体、关联数据等语义相关技术,能够实现非结构信息的结构化,通过添加语义标签使信息资源内容有层次,从而为实现内容的自获取与融合提供基础。
(1)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由W3C定义的一种用于对信息进行描述的语言,是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的一个优秀子集。XML既能对数据内容进行描述,也可以对其结构进行描述,从而体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数据交互和集成方面,XML有着独特的优势。XML的可扩展性使用户可以根据特定的需要定义文档中的标记,非常灵活;XML可以使数据结构化,方便建立任何层次复杂的模型。作为数据表示与交换的标准,XML可以表达各种类型的不同数据,提供数据结构和内容表示的通用格式,从而实现数据的交互与共享。此外,其跨平台能力能够实现不同数据源数据的无缝集成。
(2)元数据
元数据是用来对数据属性进行描述的“关于数据的数据”。信息界将元数据定义为:既可以用来描述信息资源,也可以为各种不同的数字化信息单元和资源集合提供规范,并且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和组织利用。[4]元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泛在性,为数字资源聚合提供了数据基础;其规范性的结构特征能够实现数字资源不同层次的集成。
(3)本体
本体是某个领域的概念集合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形式化的方式表达该领域的知识及其知识结构。在Tim Berners Lee提出的Web体系结构中,本体层起着关键作用。本体可以为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资源提供统一的概念描述标准,从而实现资源的语义化标注和资源与资源之间的语义互操作,这为解决不同资源间的语义异构难题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不同领域的资源构建本体,可以将不同的知识本体聚合,有利于解决数字资源孤岛问题,从而实现数字资源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聚合。[5]在知识组织中,本体的主要作用就是基于资源集合构建一个本体概念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将其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从而完整清晰地反映资源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实现知识检索。[6]目前,基于本体的应用主要是构建各种类型的本体知识库和本体概念模型,在语义层面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描述和揭示。
(4)关联数据
关联数据由语义网创始人Berners Lee在2006年7月首次提出,是W3C推荐的用来在语义网上、共享、链接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标准。关联数据是一种推荐的语义网最佳实践,是语义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关联数据可以理解为用URI来命名数据资源,采用RDF模型来描述和联接资源,并揭示资源间的语义关系,通过HTTP协议来获取这些数据。关联数据对数据资源进行语义描述,不仅可以揭示数字资源内部的复杂联系,还能够实现不同数字资源之间的语义互操作,从而促进资源之间的语义互联和深度聚合。它不仅使分散异构的数据实现语义关联,还常与本体技术结合,增强资源之间的语义相关,从而使数据资源成为无缝关联的有机整体,便于实现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等其他应用。
二、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系统模型
基于当前数字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语义标记为导向的数字资源建设所具有的优势和价值,本文依据王晓光、陈孝禹提出的语义出版的DBIU模型,借助数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相关技术,构建了数字教学资源的语义标记系统模型。[7](见图1)
依据王晓光、陈孝禹提出的语义出版的DBIU模型,⑹字教学资源语义标记层次模型分为数据层(Data)、业务层(Business)、交互层(Interaction)和用户层(User)。
数据层用来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在语义标记中,数据类型丰富,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数据层即用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它是语义标记系统的基础。数据层不仅仅是传统的以单个资源作为存储单元的教学数据资源库,还有大量的以细粒度“知识单元”作为独立存储单元的数据库,例如XML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满足了用户实现知识快速获取和高效利用的信息需求,将信息服务由资源本身深入到了资源内部的知识单元,使语义标记具备了知识服务的功能。
业务层则是在数据层存储各类数据、建立知识单元的独立知识库的基础之上,对知识单元进行识别,实现知识单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的自动关联,从而构建一个广泛的、充满语义联系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自动发现。业务层能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对资源内部的知识单元进行细粒度的识别和语义标注,将众多资源联系起来,建立起层次多且丰富的知识关联,满足当前环境下用户对信息和知识集成和集中获取的需要。业务层建立的关联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建立一个资源同相关资源之间的联系,还包括资源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资源内部知识单元同外部资源之间的链接,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的知识内容。
二、远程成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策略
(一)建立专用的虚拟网络。专用的虚拟网络以安全性能较低的网络为信息媒介,并通过身份认证和加密,以及隧道技术等方式来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学习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通常,网络防火墙所附带的专用虚拟模块可以实现虚拟网络专用,从而保证了虚拟专用网的安全性能。
(二)数字加密方式。为了防止信息被非授权用户窃听,以及恶意软件的攻击,在数据传输时可以使用数字加密技术。数字加密技术在远程教育系统中通过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来实现。硬件加密具有实现方便和兼容性好的特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点,例如密钥管理复杂,而软件加密由于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从而使攻击者更容易采取程序跟踪等方式对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进行攻击。
三、远程成人教育系统服务器安全策略
(一)安全的远程教育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在成人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占大多数,而这一系统存在多种安全漏洞。因此,要定期进行补丁下载,如果宽带速度受限,则可以通过相关程序设定来更新补丁,从而保障服务器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二)负载均衡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平衡服务器群中的所有服务器,并通过实时数据的反应,均衡服务器之间的工作分配,使得服务器达到最佳的性能并且实现服务器的智能管理,从而保证了远程教育系统的可靠性。
四、远程成人教育系统访问控制策略
远程教育网络的访问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控制外部不知名用户通过网络服务对主机的访问;第二,控制内部人员对远程教育系统网络的访问。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设置服务器程序来进行限制,比如限制来访者的IP地址或只允许部分用户访问主机,坚决拒绝恶意用户的访问。而第二种情况,可以设置用户的身份认证控制,核实访问者的身份是否符合设备或进程所声明的条件,构成网络安全访问的第一道防线。通常,会设置相关口令对访问者身份进行核实。在此情况下,非授权的用户就不能够使用账户。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其主要方式是明文传输或者静态方式,所以会发生对字典的攻击,网络被窃听,信息机密被泄露等情况,为此,必须对口令设置等相关程序进行更新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