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数据分析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2 09:1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据分析课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据分析课堂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22-02

学生出勤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秩序,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只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按时到教室了,老师才可以授课,如果学生出勤率为零或接近零,就没有必要授课了,而应再组织学生到课堂再进行授课。另外,学生出勤率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影响学生出勤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也有教师方面的。完全靠做思想工作和学生的自觉性不可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严格课堂教学考勤制度,制定可操作的、较为严密的考勤方法,保证考勤结果的准确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

教学考勤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教学考勤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对每一个人都特别重要,对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也极其重要。

课堂教学考勤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纪律性和思想素质,为教书育人提供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考勤方法很多,如“点名考勤法”“多层次学生出勤核对制度”“双轨制考勤法”“双轨制平行考勤法”“双轨制交叉考勤法”等。有的学校为解决考勤准确性与效率问题,引入电子磁卡机、指纹机等先进的科技仪器。这些考勤方法各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促进了学风好转。本文采用学生签到表和课内作业实施课堂教学考勤。

一 课堂教学考勤实施

2013年3月至6月,在华南某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0级四个班级讲授石油产品应用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实施课堂教学考勤。四个班级共155人,其中1班36人,2班42人,3班36人,4班41人。前4次授课没有严格考勤,只是定性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做思想工作,要求学生不旷课、不早退,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自律性、自觉性,结果不理想,出勤率很低。第5次授课开始严格考勤,具体做法:(1)上课前发签到表,让学生自由签到;(2)在授课结束前10分钟,发给学生有标记的专用答题纸,让学生做课内作业;(3)统计出勤学生总人数;(4)收签到表和课内作业;(5)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学生自由签到表数据考查学生是否诚实,是否弄虚作假。课内作业理论上是最接近真实考勤的数据。签到表与课内作业数据一致则表明学生是诚实的,不一致则表明部分学生代签名,弄虚作假,不诚实。如果课内作业数比出勤总人数多,则表明有学生代做作业,更是不诚实的行为。

二 考勤数据整理与分析

石油产品应用技术总学时数为30节,每周授课一次,每次课2学时。按照预先设计的考勤方法,共进行了10次考勤。考勤数据见下表。

第一堂课开始就先讲课堂教学纪律,要求学生按时上课,说明考勤与平时成绩挂钩,缺勤旷课会影响学生本门课的成绩。前四次授课只提要求,讲课堂教学纪律,学生签到,没定量考勤,学生自觉来上课。严格考勤从第五次授课开始,第一次考勤代表学生自觉出勤的情况。从第一次课堂教学考勤数据可以看出,出勤率只有40.65%,旷课率达59.35%。说明要使学生来上课,提高出勤率,只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进行思想教育是不行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严格考勤。实际上自觉来上课的学生是希望教师严格课堂考勤的。前几次授课没有严格考勤,曾经有学生主动要求老师严格考勤。

出勤率变化情况如上表所示。从表中看出,严格考勤后,出勤率快速上升,经三、四次考勤后,出勤率达到90%左右,此后出勤率难以提高,一直维持90%左右的水平。这说明只要严格考勤,大部分学生是会来上课的,但有极少几个学生,不管教师是否严格考勤都会旷课。对这极少数学生,首先是要加强思想教育,然后是考试时严格监考,再就是平时成绩一定要与出勤率挂钩。

诚信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诚实守信为大多数大学生所认同。从考勤数据中看到,顶替签到的学生也不少,达到83人次,平均每次课8.3人次,但与应到1550人次相比,只有5.35%,说明近95%的学生是诚实守信的,表明大部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思想素质还是比较好的。

顶替签到的行为比旷课更为恶劣,应属于欺诈行为。顶替签到等考勤作弊行为与考试作弊一样,是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浊流,是一种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不良行为。这涉及做人的原则问题。培根说:“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第一原则”,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诚实、守信用。“诚”也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要以诚信为本。在学校代人签到,这是严重的欺诈行为,会受到惩罚的。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重视学生品德修养。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诚信品德的人是得不到信任的。要使他人相信自己,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做诚实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完善的人。

课内作业除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外,也是较为准确的课堂教学考勤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个别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多拿一张答题纸,替没来上课的同学做一份课内作业,顶替同学考勤。在一次课堂教学考勤中,签到人数135人,实到人数123人,冒名签到人数12人,交作业128份,冒名顶替代做作业5份。冒名顶替为旷课同学做课内作业,欺骗教师的考勤,这与顶替签到一样,也是考勤作弊,是一种严重的欺诈行为。

从考勤结果看出,请假的学生极少,只有7人次。许多学生有事不是事先请假,而是教师考勤后才请假,如果教师不考勤,旷课的学生就变成出勤的学生了。

教学考勤过程中还发现,如果教师在第二节课考勤,有些学生在第一节课结束后才来上课,如果教师第一节课考勤,则第一节课结束后就早退。

准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常常旷课,个别学生甚至没来听过一堂课,他们的理由是考研究生更重要,不旷课就没有时间学习考研资料。应加强考研学生的管理,要认识到本科课程也很重要,应将本科基础打好。

三 结束语

学生出勤率不能仅寄托在学生的自觉性上,教学过程中不严格考勤,学生出勤率只有40.65%。严格考勤制度,并确保考勤准确性,可使学生出勤率达到90%左右,最高出勤率达92.90%。在严格考勤的情况下,旷课率仍有10%左右,最低旷课率仍达7.10%。顶替签到、代做课内作业等考勤作弊行为也较严重,准备考研的学生出勤率普遍较低。严格考勤制度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品德修养,使学生成为诚实而有知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君、王一鸣.对高校考勤制的质疑与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13):190

篇2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 移动端 网络课堂教学

1 大数据分析环境下开展移动端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基于大数据分析环境下所开展的网络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环境的优势,并对常规教学中所总结的经验进行拓展应用,移动端是近年来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的先进性,结合大数据分析的准确定位,可以帮助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效趣味的学习环境。如何利用好大数据分析来促进移动端网络课堂教学任务开展,也成为现阶段重点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文章中将要进行探讨的,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方法上,都应该做出创新,为教学任务的发展落实打下有利基础,为教学任务的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2 大数据分析移动端在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形式

2.1 在课堂交流中运用移动端

交流时知识点巩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常规教学任务完成后,剩余时间很难满足学生有关于知识点交流的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来开展网络教学,有关于知识内容的交流也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影响,能够随时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且大数据分析系统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是十分可靠的,能够帮助解决常规教学方法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知识方面的学习。移动端的优势在于便捷与快速,这一点是传统网络课堂所不具备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的思路与同学进行分析,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学习成绩,实现共同进步。

2.2 实现便捷性资源共享

移动端网络课堂可以通过APP下载来实现学习,注册后可以将个人的学习情况记录在其中,这样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时也不容易遗忘。每一个注册的账号在大数据分析系统中都具有记忆功能,这样学员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也能够通过系统的记忆功能查看轻松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并通过平台所的信息轻松进行一个阶段的学结,与同学之间实现零距离的资源共享。大数据分析背景下所进行的资源共享更新更加及时,不会受到时间以及距离的影响,并且移动端还存在网络可选择的优势,即使在共享过程中受到网络中断的影响,系统也能够自动保存,以免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为接下来教学任务的开展奠基了有利的基础。

2.3 模式选择多样性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师的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在移动端背景影响下,进行网络系统模式选择时,拥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课喜好以及习惯来对现场进行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教学任务也能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应用前首先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并根据所总结出的信息来进行云系统下的框架设计,将大数据分析系统结合到其中,这样接下来所进行的工作内容也会更加的顺利。移动端的网络课堂教学软件是可以不断更新的,可以根据学员的喜好来对个人界面进行自定义,这样应用起来也会更加的方便。由于移动端的存储能力是有限的,在大数据分析系统中还会进行内存拓展,应用解决移动端应用期间内存不足的问题。

上述几点是应用期间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效方法,有目标的对系统进行设计,能够避免出现教育资源、网络资源浪费的现象,也是现阶段十分需要的。除此之外,在应用期间还需要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及强化,降低网络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将大数据分析结合多种网络技术来共同进行,提升系统运用的工作效率,在处理数据过程中也会更更加的稳定可靠。

3 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在发展中也会逐渐提升稳定性与运算效率,在框架设计上必然会更加的简便,这样在运行使用过程中能够节省大量的空间,对网络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灵活性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使用者可以对应用界面进行定义选择,在应用过程中更符合学员以及教师的操作习惯,在使用性能与稳定性上自然也会有明显的提升,降低系统运行使用期间漏洞出现的可能性。

4 结语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并不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是近年来人们最为关心的却是如何使用可以利用的网络技术在网络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有助于提高外语能力的网络资源才是未来真正的研发核心,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分析不同的学习目的下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晓涛,王芬,吴驰,龙涛.云计算平台下网络课堂生成性教学设计框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2]杨俊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混合同步网络课堂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

篇3

体育课的队伍组织和调动是体育实践课的一大特色。体育课因教材、场地、时间、学生的不同,队伍的组织和调动也不同,这就使体育教学的组织工作更加复杂,而在一堂体育课中队伍的组织和调动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这堂课的质量。在叶老师的《站立式起跑》一课中,教学需要五路纵队进行站立式起跑的练习,在队伍调动中,叶老师下达了“四列横队成五路纵队”的指令,并分组站到指定位置,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的队列队形变换中没有练习四列横队成五路纵队,加之学生的空间方位感还不是很强,所以学生在队伍调动时,难以理解教师的指令,不知所措,浪费了很多时间。本节课叶老师的队伍调动总用时5′53″58,占总时的14.7%,其中浪费时间最多的就在“四列横队成五路纵队”这一环节,用时1′19″80。体育课队伍调动中教师下达正确合理的口令,能节省队伍调动的时间,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练习时间,提高练习的密度,叶老师如果用“四列横队成八列横队走”的口令,再将队伍散开到指定位置,既简单,又快速,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二、关于练习强度的安排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以下称《建议》)第12条指出“体育课要保证必要的运动量和身体练习密度,而且要有合理的节奏。”“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与练习、运动与休息的交替,使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有合理的量和节奏。”《建议》第22条指出“临近进入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要逐渐减小运动强度,必要时还要做放松性练习,以便让学生的身心趋于平静。”

姜老师的四年级《跪跳起》一课,从跟踪学生心率变化的情况看(图1),本课的练习强度安排是不够合理的。在临近30分钟的时候,姜老师安排了近6分钟的有氧踏板操,学生心率达到145次/分,是本次课心率最高峰,之后安排了2分钟的静力拉伸放松活动,这两项活动都是比较好的素质练习项目和放松活动,但在一定强度的有氧踏板操之后马上安排静力拉伸活动,不利于身体生理机能的恢复,如果在两项之间再安排一项轻微负荷的项目作为过渡,放松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踏板操结尾部分放慢节奏,再自然过渡到静力拉伸或跟着音乐节奏拍打四肢再到静力拉伸等等。

三、关于学生练习的等待时间

学生练习等待时间因内容、场地、器材、组织队形、练习形式等的不同而不同,教学中要优化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缩短学生等待的时间,以提高练习密度。毛葳老师的八年级《交叉步接球投篮》一课中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共计12′12″22,占总时间的30.5%,其中用于等待时间较长的教学环节是五人一组,组内轮换练习交叉步接球投篮。根据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可忍受等待时间不宜大于80秒,等待时间过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花园中学作为我市篮球训练基地,场地设施较好,一片球场内就有6个球架,相对于一片球场2个球架的场地而言,学生用于等待的时间已经缩短很多了,如何安排练习缩短学生的等待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分组轮换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分成交叉步接球投篮框练习组和交叉步接球投人篮(一生当人篮,定点站立接投篮者的球)练习组,投中篮框加两分,投中人篮加一分,一定时间后两组交换练习,看谁得分高。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等待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练习兴趣,提高了练习密度,又弥补了篮框不足的缺陷。

四、关于保护与帮助

《建议》第20条中指出“要仔细检点教材中的危险因素,并认真预想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景,预想安全对策,备好安全保护方法,教给学生并组织学生的互相安全保护,课中随时提醒和监督学生要注意安全,杜绝危险行为出现。”

姜老师在课中随时提醒学生练习跪跳起时要注意安全,前后相互监督、保护和帮助同伴练习,并在教学中请学生进行配合示范保护帮助的练习,这些说明教师已经预测到了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采取了预防的措施。但是保护帮助示范时,老师请了两个学生进行示范,自己只顾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没有留意学生的实际保护帮助法,帮助者手握练习者的手臂前后摆动,这不仅没有起到保护帮助的作用,反而限制了练习者的动作。导致了后来的练习中很多同学受同伴的错误帮助影响,之前会跳的也跳不起来了,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练习的危险性。如果老师只请一个学生上来进行练习,自己进行保护帮助的示范和讲解,学生即可一目了然。

五、活动启示

以上案例只是教学中出现的个别无效或低效的教学问题,要预防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实践与总结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减少和杜绝教学问题的发生,最终提高教学有效性。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建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等教学用书,经常查阅和温习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关注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研活动进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方法,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以理论引领我们的教学。

其次,要吃透教材。教师应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深入钻研每节课的教材内容安排和教法,包括教材本身的难易程度、运动负荷大小、发展哪方面素质、影响身体的部位、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及其它教育因素。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教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更易听懂、领会和掌握。

再次,要精选教学内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实效性,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另外,还要强调课前认真设计教案。体育教案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通过设计教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材融会贯通,从而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如果不认真设计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和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方法,为优化教学效果而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同时教师要集思广益,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缩短教学摸索阶段,提高教学质量。

2.课中应变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随着体育教学的深入,课前的预设会发生变化,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寻找缺陷,及时调整,比如提高练习要求或降低水平,改变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辩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不受预设的束缚,让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动态生成型课堂,使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活力。

篇4

0 引言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就包含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学习和内化阶段的顺序,简单来讲就是将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该教学模式重新规划了教学时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编程的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知识较为抽象、专业要求较高,基于以上特点,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对提高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要介绍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并在课堂上师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解疑答惑等形式开展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颠倒了学生学习知识与内化知识的顺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创新等能力,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认可和应用[1]。

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 翻转课堂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分析

2.1 翻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了文字、公式、图表等资源,更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讲授前应设计制作相应的视频课件,制作时应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总结、提炼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分解和编排课程内容时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进程,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单元;最后就是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微视频。此外,微视频的制作还要坚持量少而精炼的原则,尽可能地细化教学内容为多个知识点。并且可以借助Power Point软件来完成制作。制作完的PPT应简洁美观、重点突出;在演示公式推导等过程性内容时,应借助PPT的动画效果加以呈现,将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化。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主要有:数据的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形结构3种逻辑结构,以及数据的顺序存储、链式存储、散列存储、索引存储4种存储结构,同时还涵盖了数据的排序和查找这2种解决计算机问题时最常见的技术。本文以树和二叉树章节的学习内容作为设计实施对象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介绍[2]。

我们首先要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该章节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和了解树和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和数的存储表示、二叉树的遍历及算法实现、哈夫曼树及应用等重点和难点,而学习这些内容是逐步递进的过程。哈夫曼编码作为树和二叉树知识的扩展应用,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时应将其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二叉树的概念、带权路径的概念、二叉树的遍历等是需要学生手电学习的基础知识点,之后才是哈夫曼编码的应用与实现。以实现哈夫曼编码的知识点需求为基础,构建出本章节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3]。

2.2 完善课程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录音视频和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了制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找到的教学视频,在视频制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特定的算法,频率范围和时间应控制在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接受新知识。此外,教师应建立支持个性化的教学视频上传和学习任务安排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站论坛、答疑、工业、网络考试、问卷调查模块、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4]

课前活动主要涉及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的设计和开发、个别辅导教师。班里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设置一些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研究或一些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适当的帮助和个性化辅导学生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视频,结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自己的节奏,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知识生活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消除困惑。

一是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的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观察,总结学生观察视频,学习任务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学生的问题;教师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是如果学习的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知识竞赛。教师应坚持“群体间同质化分布组、群体异质性”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保证组内组间的互补性、公平、合理数。同时,教师要观察和监督各小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三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团队合作,团队学习的结果应在课堂报告,分享学习和经验交流,同时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提出合理建议,以提高学习效率。

篇5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卫生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联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宫颈病变,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就医的宫颈病变患者110例,患者均为已婚,入院后均行宫颈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并经宫颈多点活检病理确定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妇产科学》中宫颈病变诊断标准[1],患者均为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CIN)Ⅰ~Ⅱ级病变,有行宫颈LEEP术适应证而无禁忌证。患者年龄26~58岁,平均36.5岁;其中CIN Ⅰ级病变48例,Ⅱ级病变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年龄26~57岁,平均36.0岁;其中CIN Ⅰ级病变23例,Ⅱ级病变32例;观察组55例,年龄27~58岁,平均37.0岁;其中CIN Ⅰ级病变25例,Ⅱ级病变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轻重、病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药品 LEEP刀为上海维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频电波(FINESSE)。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由浙江三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成分为壳聚糖、明胶聚合生物敷料。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就诊后经宫颈细胞学、病理检查确定宫颈病变临床诊断,完善相关检查后确定患者有施行宫颈LEEP术适应证而无禁忌证。患者术前如患有盆腔急性炎症、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感染等疾病者,均先治疗相关疾病,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并于同意书上签字。

治疗组给予如下治疗: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标记移行区范围,切除病变宫颈组织。术中注意及时止血,切除的组织标记定位常规送病理检查。术后用推杆将碘伏稍浸泡软化后的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贴敷于宫颈创面,并用无菌带线纱球阴道填塞24 h。术后每周来院1次,宫颈手术创面用碘伏棉球消毒后,予以壳聚糖宫颈抗菌膜上药,至创面全部脱痂为止。对照组手术同治疗组,术后用无菌带线纱球阴道填塞24 h,术后每周来院1次,宫颈手术创面用碘伏棉球消毒,待其自然修复时为止。

术后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和局部干燥,3个月内禁性生活、盆浴、阴道冲洗。记录阴道流液情况、阴道出血量、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

1.4 疗效评价 以阴道流液、阴道出血停止,创面完全脱痂、宫颈表面光滑呈粉红色、黏膜无明显充血者为愈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阴道出血:治疗组1~2周停止者49例(89.09%),对照组1~2周停止者28例(50.91%)。阴道出血量:治疗组20 ml以内者45例(81.82%),对照组20 ml以内者24例(43.64%)。宫颈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1个月内愈合者53例(96.36%),对照组1个月内愈合者49例(89.09%)。具体见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在1~2周阴道出血停止、阴道出血量及1个月内愈合者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细胞呈现程度不等的异型性,病变由基底层逐渐向表层发展。宫颈糜烂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长期慢性的宫颈炎症可以导致宫颈癌变的发生,因此,积极治疗宫颈病变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微创治疗宫颈疾病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不需住院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但因其有术后出血、局部感染等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由壳聚糖、明胶聚合生物敷料组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不仅有广谱抗菌、抗感染作用,而且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有利于术后宫颈机能的恢复,从而不影响以后的妊娠,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伤口愈合剂[2,3]。

本组研究中,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宫颈病变收到较好的疗效,由此可见,宫颈环形电切术后联合壳聚糖宫颈抗菌膜治疗宫颈病变,明显缩短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理性色彩 数学 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0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一节经典课,曾在各种层次的教研活动中大放异彩,被吴正宪、黄爱华、朱乐平、张齐华、周卫东、许卫兵等多位名师演绎过,他们有的注重情境,有的着力探索,有的凸显文化,有的关注基础,有的扣住理解,有的强化应用,可谓是亮点纷呈,各具特色。不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理性精神是其核心精神。数学思维的训练、数学方法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数学理性的参与。透过名师的课堂,可以感受到充满理性色彩的课堂魅力。本文以许卫兵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感想。

一、高点定位,整体“布局”,首尾呼应

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引入分数,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首要命题。回顾以往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以朱乐平老师为例,从“1÷2”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一种以吴正宪老师和张齐华老师为例,从将多个物体平均分两份过渡到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两份,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经验体会“平均分”与“一半”的丰富含义,为接下来学习分数打开思路。这两种方式其实有相通之处,算式“1÷2”同样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本质是一样的。许卫兵老师的站位似乎上了一个台阶,从“数系”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在整数之外,寻找分数的踪迹,并最终实现二者的统一。

课始,师生从“数”的读音聊起,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shù)起源于数(shǔ)”,然后数苹果的个数,得出1、2、4等数,并告知在数学上这样的数叫“整数”。

课尾,让学生看图写分数(如图1)。随着一个图形被平均分的份数增加后,学生开始出现了“点数(shǔ)”的情况。

师(一边做点数的动作,一边追问学生):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数呢!

师:数什么呢?

生: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还数涂色的部分。

师:华罗庚爷爷说“数起源于数”,看来,不仅整数和数(shǔ)有关系,分数和数(shǔ)也——

生:有关系。

生:整数是数个数,分数是数份数。

【赏析】分数的学习建立在整数的基础上,从形式上来看,二者差别较大,但是,从内在关联性来看,又具有统一性,即整数由若干个“1”累积而来,分数由单个的“1”均分得到。学生从幼儿园学数数开始,大量接触了由许多“1”累加得到的整数,但是对于均分“1”得到的分数,却是第一次接触。他们需要把原有的“集中思维”发散开来,逆向完成新的建构。在这里,数学的理性表现为知识之间的承接性、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二、交流写法,回顾意义,深化理解

分数的写法,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是直接告知的。事实上,因为分数包含分子、分母、分数线三个部分,学生在模仿书写时的确出现了从上到下、从下往上、先中间后上下、先上下后中间等不同写法。这里面有什么可以“玩味”的呢?许卫兵老师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点。

师:1/2这个分数你会写吗?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写。(一名学生上前书写,先写分子1,再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2)

师:这位同学是从上往下写的。有书写顺序不同的吗?

生1:我是先写2,再写分数线,然后写1。

师:你是从下往上书写的。还有不同吗?

生2:我是先写分数线,然后写2,最后写1。

师:简单讲,就是从中间向两边。真是不说不知道,这一说还真奇妙。分数的书写到底有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数学顺序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到十分纳闷)

师:要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那是否能举个例子,看看1/2是怎么产生的。比如,一个苹果(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只苹果),哪里是它的1/2?

生3:从中间把它切开。

师(在苹果上画一条线):从中间切开,就是切成两部分——同样大,我们学过,这种分法叫做——

生:平均分。

师:也就是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板书:平均分 共2份)。哪里是它的1/2?

生:其中的一份。

师:(师将其中一份画上斜线,并板书:其中1份)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要产生一个苹果的1/2,首先要——

生:平均分。

师:是啊,有了平均分,才有了2份,从2份中选1份就有了1。按照这样的过程,你们觉得写分数时,怎样的顺序比较好?

生4:先写分数线,它像平均分的线,然后写分母2,再写分子1。

师: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5:正好和分数产生的顺序一致了。

【赏析】在数学史上,分数的书写历经了丰富的过程后,逐渐变得简约了,约定俗成了。然而,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冰冷的美丽”背后一定有“火热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和前人发现数学规律的经历一致,可以和知识的结构脉络一致,也可以和儿童特有的经验、思维一致。但不管怎样,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上述分数写法的探讨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数学学习,最终是建立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理解、数学认识、数学逻辑和数学思考,为每一个理解、认识、逻辑、思考都提供一种可行的注解,是数学理性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数形结合,手脑并用,丰富体验

许老师是简约数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教学简洁、清晰、流畅、丰富而又深刻,能够精确地把握、经济地妙用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简洁的形式美,丰富的意蕴美,灵动的创造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在研究1/2时,教师让学生折出长方形纸的1/2。

根据学生的展示,大屏幕显示左右对折、上下对折、斜着折三种(如图2)。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折出长方形的1/2?(一学生示范,如图3所示)

师:其他人看明白了吗?(生摇头)看不明白正常,难度太高!刚才的三种折法,与其说有三种折法,不如说是一种方法。

(大屏幕显示三种折法中3根折线交于一点,然后课件动态演示,一根折线绕点旋转,将长方形通过上下、左右、对角线、任意角度都平均分成2份)

师:有多少种折法?

生1:无数种。

师: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

生2: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数学就是这么有意思,已经研究得脑子空白了,脑力不够了,换一个角度,就有新的发现。

【赏析】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作为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补充的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认识、理解、建构分数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老师通过折纸环节让学生认识1/2、操作1/2、交流1/2,并智慧地点出3种折纸方法的共同交叉点,以不变(交叉点)应万变(无数条折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萌发了好奇感,激发了学习热情,体会到了辩证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和数学理性的神奇魅力。

再比如,一张纸对折产生1/2后,许老师让学生再对折得出1/4、1/8,并观察图5,完成大小比较。

在说一个比1/8还要小的分数时,在学生说出1/9、1/10、1/11后,许老师激励学生说出一个“吓人的”,学生就说出1/100、1/200、1/500。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为什么拼命把分母说得越来越大?

学生有的从折纸说起,一张纸折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也有的学生举出吃蛋糕的例子,吃一个小蛋糕,两个人吃,一人吃一半;4个人吃,一人吃一小块;如果分给全班吃,每人只能吃点儿塞牙缝;如果分给全校吃,每人舔一舔都不够。

【赏析】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教学难度并不能太大,“数不离图”是教材编排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学只能停留在从图到图、就图说数的浅表层次,相反,要借助于图形直观来孕育学生的理性思考。整节课,我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许老师的一“材”多用,一“材”巧用的匠心独运,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认识变得丰富了,理解变得深刻了,思维变得灵活了,体验变得强烈了。

篇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数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对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视程度,注重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予以培养和发展.这一内容的提出,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初中数学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必要性

数据分析观念指的是学生在对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收集,进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判断,从中体会到数据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在数据分析观念下,学生在对相同的数据进行理解的时候,可以结合相关实际问题的背景,选择多种不同的分析方式.

通过参与到各种数据分析活动之中,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随机性特征.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相同的事情,每次进行数据收集的时候,可能收集到不同的数据.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通过对足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培养必不可少.首先,通过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培养,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其次,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利用数据进行推断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数据分析可以对各种随机变化的数学现象进行描述和客观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各种数学现象,通过对样本调查、概率实验等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进行思考和判断.另外,数学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涉及大量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充满着大量的数据以及随机现象等.拥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各种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判断等方式,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处理数据,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初中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措施分析

(一)打造合理情境激发学生数据分析积极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信息,而数学也是一门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同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依照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课本知识较为乏味,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打造出真实、合理的学习情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其进行数据分析.真实、生动、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有效拉近了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们带来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并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计划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发现各种知识与理论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的时候,便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各组分别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概率问题.经分组合作与讨论,各小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包括日常生活中购买彩票和超市购物抽奖活动的中奖概率等.还可以组织一定的课堂活动,对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予以模拟,并通过具体的活动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频数”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设置一定的主题,举行一场演讲比赛.在比赛结束之后进行投票,并组织学生对投票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进而结合具体的选票统计结果,结合具体情境,对频数以及频率等概念进行讲解.另外,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实施数据分析培养

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时候,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也容易存在一定的抽象性问题,无法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等,此时,教师可以结合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数据离散相关知识的时候,在进行平均数和方差计算的时候,相应的计算过程十分烦琐,并容易出现错误.此时,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求解,迅速得出具体的平均数和方差,有效简化计算的步骤,将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避免将数据分析过程变成单纯的数字计算.从而将更多宝贵的教学时间用于对各种统计思想的思考以及参与各种统计活动中,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并提高了学习效果,课堂上,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另外,在对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作用进行学习的时候,相关的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大多无法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并通过制作Excel表格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整理、排序和比较等,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各项数据的变化趋势,使抽象的统计学知识和推导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思考其中的内涵,促进自身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

(三)通过体验引导学生亲身体会数据分析全过程

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学生对各种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为此,在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培养的时候,为增强学生的数据观念,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要注意引导其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体验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例如,在接触到一定的数据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学习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统计图形的制作方法.进而更好地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读取,并利用一定的统计图表予以描述和展示.在学习概率等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或者课堂小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从中探索、发现相关事件发生的频率.对于学生理解掌握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可能性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在对“可能性”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简单的教师讲解下,学生虽然可以初步理解“可能性”的内涵,并联系实际生活对其予以进一步理解,但缺少真实、直观的亲身体验.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摸球游戏”.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中放上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然后,由学生亲自随机摸球,统计所摸到不同颜色乒乓球的次数.进而通过真实的游戏,体会摸到不同颜色乒乓球的随机性和可能性,亲身观察具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Α翱赡苄浴闭庖桓拍钣枰岳斫猓实现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对相关次数和概率等的统计和计算,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

(四)加强统计、概率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

目前,初中数学教材中,设计了统计与概率相关学习内容,但是,各种内容的设置存在时间跨度较长的情况.在学习了一些知识和内容之后,学生长时间不再接触,容易遗忘,导致不同知识之间发生脱节.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培养,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加强统计、概率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融合.例如,在学生学习过正方形与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和内容之后,可以将其与统计、概率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适当地设计一定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可以设计如下的题目:现有一个等边三角形ABC,其面积S为4,图中的D和E分别处于边AB和边AC的中点位置,图中BDEC为阴影部分.然后,引导学生们结合图形思考:如果采用随机的方式向图中抛掷一枚飞镖,那么,在不考虑落在线上这一情况的前提条件下,飞镖正好落在阴影区域中的概率是多少?于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对学习过的各种三角形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巩固,也对各种概率相关知识和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将不同的知识与统计、概率等知识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是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和培养,有助于增强其收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并利用数据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流程,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习惯,为其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培养措施.但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对数据分析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丽.如何发展初中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以“统计活动案例分析”课教学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21-23,39.

[2]陈庆来.提升初中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几点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4(6):1-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40-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20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在各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大数据时代要求人才具有极强的“数据视野”、“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即对所处行业数据的形式种类详尽把握,对数据的作用深刻理解,对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软件熟练运用。其中“数据能力”是前两者的基础,是实现大数据所有思想和理念的根本保证,是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本素养和技能。

我国的财经类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类高级人才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要求极大增加,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越来越重视数据分析的特点。这要求人才既有深厚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又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结论。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对数据分析能力培养更加重要。

然而,目前在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各财经类院校均存在着较多的不足。首先是覆盖面小,除各院校的统计学院(或类似学科的学院和专业)外,强调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的学院和专业较少,导致研究生对数据的运用和分析能力不足;其次是形式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完全忽视了数据分析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不好;再次是教学所用软件平台薄弱,多数使用SPSS,极少数专业学习SAS,对于在学术界和业界非常流行R语言、python等平台则少有涉及。因此,合理设计数据分析类型课程,提高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是广大财经类高校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本文讲就财经类高校数据分析类课程的特点、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财经类高校数据分析课程的特征

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形成知识。因此在绝大多数专业领域均有大量的数据分析需求,对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均有较高的需求。从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分布看,可以把对数据分析能力的需求分成三个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以统计学院、信息学院(或类似学科的学院和专业)。这两类专业的教学主要突出理论性、基础性和方法性,立足于对学生的“数据视野”、“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进行全面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在任意领域迅速承担起高级数据分析的任务。

第二类是经济学门类的相关学科。这类学科对于数据分析教学的要求偏重应用,即学生的“数据视野”、“数据意识”,但由于部分专业(如数量经济学)对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于“数据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兼顾。

第三类是管理学门类的相关学科。当前的管理学实践离不开数据,对数据分析教学主要是应用层面的。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数据视野”和“数据意识”,而对于学生的“数据能力”的培养则并没有太高要求。

三、财经类高校数据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生数据分析课程建设应当采取分层设课的原则,基于不同的教学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群。

对于上述第一类专业,需要在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如分布式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分析、R语言、python语言等。在教学中,案例化教学和上机实操应当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尤其软件类课程应当在机房进行,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熟悉操作并能随时与教师互动。

对于上述第二类专业,需要以一门基础课程为先导(如统计学导论),在配合若干专业课与软件课的组合,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纵向数据分析与Eviews、SAS和R语言的配合。在教学时,理论与实操并重,在实操方面突出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训练,SPSS类型的软件不应当成为此类专业的主要数据分析平台(学生应当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自主学习使用)。

对于上述第三类专业,可以考虑以一门数据分析课程为基础,配合合适的软件平台,同时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突出各个课程的数据分析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既可以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这类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数据分析方法模型的理解,切忌死记硬背,同时辅以一定的案例和上机实操。在软件平台使用上,以SPSS这类拥有完善的GUI环境,所见即所得的平台为主,也可以使用R语言强大的图形能力作为演示工具,在演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R系统,进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建立基层。

四、财经类高校数据分析课程建设方案――以R语言课程为例

在上述三类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建设中,R语言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本部分将以R语言课程为例介绍建设方案。

(一)R语言的优势

R语言作为功能全面地数据分析平台,在国际学术界和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是应用最普遍的数据分析软件之一。与其他统计分析平台(如SAS、SPSS、S-PLUS等)相比,R语言具有若干明显的优势:

第一,完全免费,完全开源。与SAS多达几十万元的价格相比,R语言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平台,且功能同样强大。

第二,安装简便,更新迅速,功能完善。R语言的安装对于硬件的需求很低,且拥有Windows、Mac、Linux等多个平台的版本。并且R通过其大量的程序包实现了功能的扩展,用户总是能通过下载功能包获得最新的分析模块。

第三,R语言是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绝大多数国际知名高校都将R作为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具。

第四,R语言既是编程语言,又是高度功能化的数据分析平台,同时具有编程语言的灵活性和功能化数据分析软件的易用性。

(二)开展研究生R语言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作为一种编程语言,R语言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作为一种数据分析平台,R语言可以训练学生数据分析模型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一功能是其他非语言类软件系统无法实现的。

其次,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R语言课程,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在求职就业、考博和出国深造方面的竞争力。由于R语言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熟练掌握R语言无疑会使我们的研究生更加具备竞争力。

(三)研究生R语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迫切性

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R语言仅仅是少数专业才有的课程。但是基于本人这几年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来看,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缺少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若要在不过分增加研究生课程量的前提下迅速提高研究生这方面能力,R语言这种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实操紧密集合的平台是最好的选择。

(四)R语言教学的内容划分

R语言集合了计算机语言与数据分析系统的特点,既能像SPSS那样通过简单操作即得到结果,又能够项C语言那样进行新功能的开发,尤其是其强大的图形能力,更为数据分析人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平台。为了能够为学生全面地讲授上述内容,需要对课时进行合理分配,辅以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下面本文将以48学时的研究生课程为例,介绍R语言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R语言简介(2学时),介绍R语言的历史、基本操作环境、相关网站、系统本身和软件包的安装方法以及参考书籍等。

第二部分,R语言的数据结构(12学时),介绍向量、因子、索引、数组和矩阵、数据框、列表等概念和相关算法。这部分是后面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R语言区别于其他编程语言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时要突出对因子、索引(以及利用索引实现筛选等功能)、数据框等数据结构与数据分析的关系的介绍。

第三部分,R语言的编程结构(12学时),介绍成组、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在这部分教学中,重点在不能按照传统程序设计语言的模式进行教学,要突出数据分析的特征,可以考虑使用R语言自己编制景点统计方法的代码,如最小二乘法、距离判别、快速聚类等。

第四部分,R语言的绘图功能(12学时),介绍高级绘图语句、低级绘图语句、交互绘图语句以及ggplot2软件包等。绘图是R语言的优势,允许使用者自由的定义图形,尤其是ggplot2软件包的出现,更是将R的绘图功能推上了新的高度。这部分不但是上述第一类、第二类专业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是第三类专业研究生应当了解的内容。

第五部分,R语言的基本统计功能(10学时),经过前述四个部分的教学,学生已经对R语言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应该具有独立编制代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本部分的教学,即对于使用R语言实现诸如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进行介绍。由于这一部分功能均有对应的软件包和函数,因此在软件操作方面非常简单,如果跳过前面几个步骤直接进行这部分的教学会使学生对R语言一知半解,缺少对R语言核心知识的理解。

2.教学及考核方式

由于R语言是一个操作性非常强的语言平台,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机的教学模式会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建议该课程全程在机房进行,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讲解更到位。编程类课程重要的是思考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传统的课堂上听讲,上机课练习的模式会使得思考过程与结果脱节。而在机房上课则可以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随时练习和实验,使得教学效果更好。

第二,师生互动更容易。学习编程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地从发现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中提高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重要。

第三,课堂练习更直接。课堂练习在学习编程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重要性,传统授课模式下,无法做到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联系,是知识技能的掌握不牢,效率低下。

在考核方面,建议采取开卷上机考核的方式。由于R语言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因此“会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同时,由于R语言极强的可扩充性,因此单纯地考查学生对于R语言中一些功能代码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采取开卷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上级考试才能够实现对学生R语言学习水平的测度目的。

五、结论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任何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脱离了数据分析类教学内容都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而数据分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数据分析理论模型的讲解,又重视数据分析平台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财经类人才的培养跟上市场对于人才需求内容的转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14-04

移动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新一轮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传统课堂向数字化、智能化课堂发展。随着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成为教育技术界越来越关注的研究热点。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其意义

不同视角下对于“智慧课堂”有不同定义,这里从信息化视角来理解“智慧课堂”的概念。从实际开发和应用来看,“智慧课堂”可以定义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信息化、智慧化、高效互动的课堂。”它应用“云+端”服务方式,通过智能推送、动态学习数据采集和即时分析,实现基于数据的教学决策、实时全面的教学评价、全过程的交流互动、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从而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翻转课堂发展的新体现、新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利用学习数据分析来改进教学行为是变革传统课堂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教育机构和部门都十分重视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2012年美国国家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2016年4月,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正式对外了一款免费线上教学工具――雨课堂,它通过微信服务号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实现对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学习数据收集和分析,雨课堂的推出为智慧课堂构建提供了环境和技术支持。

利用雨课堂构建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适应教育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有助于实现个性化、高效互动的课堂

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变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为主,从“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外,学生自主移动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教师依据课前预习数据反馈,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设计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一起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将课堂时间的运用发挥到极致。这种课堂内外的教与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更多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2.有助于实现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智慧课堂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过程进行动态、实时记录和统计反馈,从而能够更全面、客观、真实地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做出评价。这种全过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习活动起到引导作用,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智慧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推动课堂变革和创新

将雨课堂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探索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并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这为智慧课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一线教师开展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同时,引起教师关注并尝试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推动传统课堂的变革和创新。

二、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

1.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架构

在对雨课堂特点及其功能研究基础上,构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架构(如图1所示)。雨课堂是应用于PowerPoint中的一个插件,采取“云+端”的服务方式,通过云计算、云存储和云服务等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只需要会PPT和微信就可以快速便捷地部署智慧课堂。在学生端,雨课堂提供课前预习自测、课内“不懂”按键、弹幕和随堂测试等功能,帮助学生预习、巩固知识并反馈学习情况;在教师端,可以推送PPT课件、分享链接和微课视频、测试、统计和反馈学生学习数据,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轨迹。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具备实时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即时分析功能,实现了智能、高效的教学交互与反馈,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

2.基于全过程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用数据改变教育,学习数据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实时、客观、全面反映当前教学状态,是一线教师的迫切需求,传统课堂上教师面对几十位学生,很难及时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智慧课堂基于学习数据分析,使课堂教学从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及直观判断转向依赖于学习数据的分析反馈,用数据说话,依靠客观、实时的学习数据对教学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智慧、高效的课堂。

在χ腔劭翁锰氐恪⒓芄寡芯康幕础上,同时结合雨课堂的技术特性,设计基于全过程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课前,通过推送预习资料,进行预习情况统计分析和检测,深化学情分析,优化教学设计;课中,通过“不懂”按键、发送弹幕、随堂测验,进行即时学习数据分析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程;课后,通过作业数据统计分析,进行针对性指导,推送拓展学习资料,实现个性化学习。雨课堂的技术支持对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实时动态学习数据采集、分析和智能推送。

三、智慧课堂应用实例

利用雨课堂开展智慧教学的准备工作非常简单,教师只要安装好雨课堂插件,然后在手机微信里关注雨课堂后,进入我的课程页面点击“我要开课”即可创建课程和班级,创建成功的班级对应有专属的二维码和邀请码,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告知学生,学生扫码或输入邀请码进入班级,这样便快捷地完成了智慧课堂的部署。

下面以高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计算机网络”一课为例,具体阐述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环节

(1)预设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根据之前对于课程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学情分析后,预设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预习资料和预习反馈

教师利用PowerPoint中的雨课堂插件将上课PPT课件快速转换成可以随时推送的微课课件,同时还可以轻松插入慕课视频(如计算机网络MOOC视频)和网络视频(如局域网组建),在预习内容最后添加了客观题作为课前预测。微课制作完成后,教师将预习课件生成并推送到手机,在手机微信端点开收到的推送后预览课件并针对性对每页添加语音讲解,最后至班级。全班学生收到推送课件后,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完成预测并即时得到自动评分,另外,学生可以“报告老师”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或想法。教师也可以实时查看到已预习学生人数、预测题各题答题情况,浏览学生反馈并和他们进行课前互动交流。

(3)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手机端实时看到的学生整体预习情况统计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随时记录教学设计与备忘等,根据课前预习反馈,深化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设计,以便精准教学。如课前预测题答题情况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协议、网络地址的理解有一点困难,需要课堂中对这些问题重点解决;个别学生给老师的报告中反映出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在表层,引发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和设计教学。

同时,教师通过邮件获取课前每位学生预习情况统计详细数据(如每位学生观看页数、观看的页面、预习时长、预测题评分统计),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行为,以此作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以及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2.课中环节

(1)开启授课,进入课堂

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后,手机微信端即刻收到推送并点击推送信息,等待学生进入;学生用微信扫码或输入邀请码签到进入课堂,教师可邮件得到课堂情况统计详细数据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等所有学生扫码完毕后教师点击开始上课,手机变遥控器控制课件的播放,学生端同步接收到课件。

(2)课程导入,分享与展示

教师将课前做的投票调查结果分享给学生,课前调查统计发现89%的学生之前极少接触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同时将预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之间有比较和定位,使他们做好课堂学习的心理准备。教师从“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的功能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分享观点,展现课前自学成果,通过学生互评,教师展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而展开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

(3)精讲与拓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并依据直观的学习数据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在听课中发现有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随时点“不懂”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实时看到课件中每页“不懂”的人数,及时知道学生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如授课中发现在讲解网络地址时有很多学生对“子网掩码”都不懂,教师就以实际的一个操作演示进行说明,使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课间,教师开启“弹幕”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弹到屏幕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后,教师介绍计算机网络前沿知识进行拓展,并下达新的学习探究任务,如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为学生分组并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开展小组协作探究学习,进行互动讨论。

(4)实时测评和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后,教师把随堂测验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当堂完成并提交后,能即刻看到得分及答案,教师也会即时得到统计数据(如每位学生的得分、成绩分布、各题答题情况),还可以通过邮件获取试题统计详细数据来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的个性化指导。另外,教师将分数分布公布至大屏幕,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自己在班里的水平,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巩固。这个阶段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5)总结点评

教师通过“不懂”、“弹幕”、随堂测评得到的实时反馈,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点评,对重难点补充讲解,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学生在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后,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巩固内化。

3.课后环节

(1)课后讨论和投票、拓展学习

为了让学生结合所学网络知识并联系实际展开思考,教师课后作业(“大家一直都在说IPv4的地址不够用了,但IPv6推出至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还需要IPv6吗?”),学生“报告老师”阐述各自的想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交流探讨问题并个性化指导,从而学生可以深化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投票,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反馈。

另外,教师通过推送和分享链接方式给学生推送课后拓展材料,如网络信息安全、Internett学应用、组网案例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随时点击查看每次上课课件,重点复习课堂中点“不懂”和收藏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

(2)总结改进

教师依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课后讨论及投票情况,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记录下教学设计,从而来优化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

四、结束语

雨课堂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模式基于混合学习理念,应用“云+端”设备,将移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直接、动态、即时的全过程学习数据,详实记录了课前-课上-课后教学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数据转换为改进教学的决策依据,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从以经验驱动转变为以数据驱动,“用数据说话”,展现了教师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教学机智。同时,智慧教学的模式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于一体,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课堂内外多渠道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

当然,这种智慧课堂模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将存在新情况、新问题,有待研究者们根据教学实际去思考、更新和发展。笔者也将在目前对于智慧课堂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应用研究,积累实践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李新义.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3):112-114.

[2]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篇10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现状与趋势

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又一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阶段之后,“智慧校园”将是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最重要的发展思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迅猛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是指数据结构比较复杂、数据规模大的数据集合。其数据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数据管理工具可以承受的处理时间以及数据处理及存储管理能力。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及数据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为高校决策分析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基于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系统。

1.2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综述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基于大数据开展的高校校园数据分析与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对大数据的定义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维基百科对大数据(Bigdata)的定义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加特纳(Gartner)于2012年修改了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大量、高速、多变的信息资产,它需要新型的处理方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力与优化处理。而在高校学生数据的分析应用方面,国内外高校均有开展相关的研究。纽约州波基普西市玛丽斯特学院(MaristCollege)与商业数据分析公司Pentaho合作发起开源学术分析计划,旨在一门新课程开始的两周内预测哪些学生可能会无法顺利完成课程,它基于商业分析平台开发了一个分析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线上阅读材料、论坛发言、完成作业时长等数据信息,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干预帮助问题学生,从而提升毕业率。上海财经大学基于校园信息化数据基础,开发了校务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科学研究和师生服务等方面开展决策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利用校园信息化基础数据,开展了校车人数与载客分布分析,提升了校车使用率;利用一卡通数据开展了贫困生的特征确定、潜在贫困生分析、后续跟踪验证,有效提升了帮困扶贫的工作效率。

2需求分析

结合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海量的数据积累,建立“智慧校园”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此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从而在大数据中获取数据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有效提升校园管理的决策效率,提升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通过调查走访各部门,了解教师、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相关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各分院、招生办、教务处等部门对于招生、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分析。二是生活服务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图书馆、后勤等部门对于学生的消费行为即图书借阅、网络行为、资源利用等项目的分析。三是财务、人事、宣传等部门对于全校的资产、师资力量、宣传效果等项目的分析。四是研究发展部门对于全校科研项目与成果完成情况的分析(见图1)。

3系统方案设计

3.1框架设计

结合需求情况,开展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初步将系统分为三大板块,包括数据监测、决策支持和查询定制(见图2)。

3.2系统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引擎、数据挖掘、数据库解决方案和交互平台。数据引擎部分将集成校园WIFI、固网、一卡通、教务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源,数据挖掘将通过分布式计算架构和数据分析平台对潜在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通过数据库建立本系统的分析数据库,最终通过PC、手机等客户端向用户进行呈现(见图3)。

3.3典型应用研究内容

3.3.1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属于高校定期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发掘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大数据运用到高校教学评估系统之中,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高校的教学部门带来非常科学的决策信息,同时让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3.2教师教学能力分析以往的教学缺乏大量数据支撑,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靠教师自我度的把握。现在,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等技术,搜集大量课堂情况信息,比如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课堂测试的成绩、学生课堂纪律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熟悉教案的程度、课堂氛围等,改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表现,从而发现课程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从而让教师能够进一步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善,提升教学质量。

3.3.3个性化课程分析个性化学习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过去的班级制教学中无法很好达到这一点,通过把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指导学习者规划学习发展方向,制订学习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功能。通过评估个人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推荐可能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方案。首先获取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然后从已毕业学生的成绩库中找到与之成绩相似的学生信息,分析前期成绩和待选课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学生选择的课程中可能取得的成绩,最后综合权衡预测学生成绩和各门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推荐一份专业课程清单。

3.3.4学习行为分析通过一卡通门禁信息、网络信息、课程信息、在线教育系统等相关数据,可以把学生到课堂时间、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习情况等学习信息记录下来,进行变量分析。当一些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因素(如旷课、纪律问题、课堂表现)发生变化时,对学生提示并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系统分析,可以很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技术创新点

4.1大数据环境下提升数据挖掘范围

相比于传统常规环境下的数据获取渠道,大数据环境下,校园数据的获取更为广泛和准确。常规环境下的数据主要以经费收支、课程建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来源,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事件数据、舆情数据、一卡通、日志搜索等数据的抓取与分析,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校情。

4.2可视化技术展现数据分析结果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地呈现大数据特点,同时能够非常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就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智慧校园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的各类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与图表展现,让用户只管了解数据分析的结果。

4.3数据质量管理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