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沟通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作流程是对一整套规则与过程的描述,以便治理在协同工作进程中的信息流通与业务活动。它的目标在于根据企业实际规范和业务操作来定义电子化的工作流,以智能的方式处理过程,保证工作中的某项任务完成后,按预定的规则实时地把工作传送给处理过程中的下一步,保留工作流转进程中的操作痕迹,更重要的是,保证相关数据的自动更新。
基于泛微协同治理应用平台的工作流程治理模块(e-Workflow),为企业搭建一个高效、灵活的工作流程平台,用户可以自行定义所需要的各种流程应用。
设计理念
泛微协同流程治理解决方案是基于泛微协同治理应用平台e-cology而建立的,泛微协同治理应用平台e-cology以"人"为中心,包含七大模块,通过流程来打通各个模块之间的血脉,建立起一张信息网状图,当我们找到其中的一个信息点时,与此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都被提取出来,而这些信息不是本身就结构化的呈现出来的,根据齿轮联动模型的联动效应,当其中的一个齿轮转动的时候,其它的齿轮也被带动起来,并且以它为中心,为它提供所需的支持和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信息都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它们就被结构化的提取出来。
产品架构
基于泛微协同治理应用平台e-cology的泛微协同流程治理解决方案,为企业搭建一个高效、灵活的工作流程平台,用户可以自行定义所需要的各种流程应用。完全基于用户需求,具有较强的灵活定义功能,可自定义流程、表单、直到字段,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运作模式,可由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对流程进行维护和订制,并能够图形化的显示出来。从流程的创建到归档全程跟踪控制,上级可随时审批下属的请求,并提供相应的审批意见辅助下属作出决策。
模块构成
以人力资源为核心,工作流程打通了其它各个模块:知识文档治理模块、客户关系治理模块、资产产品治理模块、项目信息治理模块、财务信息治理模块、供给链治理模块信息流动的通道,实现企业信息结构化的提取及企业流程的最优化。
同时引入企业信息门户EIP,通过工作流程将不同的信息带出到不同的信息门户中去,同时将从不同的门户中收集的请求和信息带入到系统中来,实现企业员工、客户、外部访问者的高效沟通和协作。
协同之道
泛微协同流程治理解决方案的高效性和协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动提醒功能可以在工作流到达时及时知会相关人员;
2. 延误处理的流程会对相关人员发出警示;
3. 所有的流程信息都具有可追溯性,用户可以方便地查看其他人员的处理痕迹;
4. 领导可以全程监控任务的执行情况;
应需而变
面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和社交化的挑战,企业的业务需求、IT架构都在发生变化。举例来说,一个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两三个季度,企业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更加高效、易用、友好的开发平台。这是企业IT人员或者说开发人员必须直面的挑战。面对大量、复杂的应用,企业传统的IT资源使用方式和IT系统的构建方式都必须做出大的改变。服务器与网络之间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沟通,如何满足应用对高带宽、低延迟的需求,如何在广域网中实现低成本、安全的连接等,这些都迫使企业的IT开发者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和工具。SDDC的出现为IT开发者提供了构建新型数据中心的方法论和相关工具。
Michael Hay表示,在建设SDDC的过程中,IT开发者必须转变思路和采用新的工具。在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级联式开发模式必将被迭代的开发模式所取代。“以前,一个开发者关注和管理的只是单个的产品或应用,比如服务器或存储。但是现在,开发者要将数据中心所有的组件统一管理起来,并且实现更高效的整合。”Michael Hay向记者解释说,“开发定义数据中心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在软件定义的时代企业内部IT开发者的重要性、工作范围和职责。IT开发者的职责是提供一个完整、友好的解决方案和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开发。”
HDS提出的“业务定义IT”是对人们经常谈论的“软件定义IT”的另一种诠释。HDS公司首席运营官Brian Householder曾经表示,业务部门对于IT采购和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IT与业务部门正在更加紧密地合作,目的是使技术功能与业务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这就是业务定义IT的核心价值所在。
从HDS的角度理解和落实业务定义IT,关键是把握三项原则:第一,只有确保客户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才能实现HDS的可持续发展;第二,HDS的策略和解决方案时时刻刻要与客户需求保持一致,比如更好地支持移动应用、保证访问的安全性等;第三,HDS要保持持续创新,不仅是技术本身的创新,还包括技术实施方面的创新。
HDS提出的开发定义数据中心的新理念可以看成是业务定义IT这个战略的具体落地。
IT开发者是核心
开发定义数据中心与SDDC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呢?按照Michael Hay的说法,开发定义数据中心是对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扩展和延伸。开发定义数据中心告诉用户为什么一定要采用SDDC的方法构建新一代数据中心。因为IT的大环境变了,用户的需求变了,用户必须综合考虑成本、连接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棘手的问题。应用的变化要求IT架构也随之变化。
IT平台厂商应该按照客户的需要,提供更加全面、高效、完整的平台,并实现开发平台的可视化,让企业的IT开发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更好、更方便、更快速地进行应用开发。企业内部的IT人员管理的不再是单个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而是要对整个架构或平台进行管理。
开发定义数据中心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企业的IT人员和开发者才是开发定义数据中心的核心。“如果IT部门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IT部门的预算不仅会减少,而且IT部门在企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会降低。无论是业务定义的IT,还是开发定义的数据中心,其目的都是帮助IT部门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不会让应该由企业内部IT部门负责的工作被外包或被放到云中,而仍然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数据中心。从这个角度说,开发定义的数据中心其实是帮助IT部门保全并提升自己的地位。”Michael Hay表示。
Michael Hay又举了一个例子。某金融服务企业的内部IT部门虽然开发了数以千计的应用,但是他们并没有和业务团队做过充分沟通,结果造成一些业务部门自己新建了IT平台,甚至从IT部门那里分走了一部分预算。HDS帮助这家企业的IT部门对IT平台进行重组,通过开发定义的IT环境,对工作流和新的应用进行梳理,增强对企业内外部应用的管理,重新树立了IT部门的权威。
开发定义数据中心与HDS倡导的业务定义IT其实是一脉相承,都强调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一定要紧密协作。
转型要小心谨慎
Michael Hay也认同,融合基础设施将成为数据中心的主要支柱。融合基础设施更易配置、管理,可以为IT部门的高效运行提供更好的支撑。HDS本身可以提供端到端的集成解决方案,比如UCP统一计算平台,整合了计算、存储、网络和管理软件,支持主流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HDS依靠由软件厂商和众多合作伙伴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融合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开发定义的数据中心。”Michael Hay表示。
融合基础设施为开发定义数据中心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和方案的基础,但是用户在具体部署开发定义的数据中心时还是要小心谨慎。举例来说,今天,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工作负载放到内存计算环境中。用户通常会有这样的假定:内存是一种稳定的存储。但是,当人们将大量数据转入到内存计算环境中时,多年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灾备、数据保护等策略和做法则需要重新思考和布局。因此,企业在选择内存计算时一定要非常谨慎。
“用户在进行系统升级换代时,应该将所需的运维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保留下来。”Michael Hay表示,“为满足客户的升级需求,HDS致力于在原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我们会尽量减少HDS自己专有的应用,而采用通用的硬件平台加软件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更轻松地完成系统升级和改造。借助HDS的解决方案,无论用户采用的是哪种服务器虚拟化平台,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应用迁移到一个软件定义或开发定义的环境中。但是,有一些工作负载必须依赖一些特定的硬件。因此,在向开发定义的数据中心迁移时,用户必须小心谨慎。而作为一个平台供应商,HDS所能做的就是确保客户的转型尽量保持平滑、简单,并尽可能使用用户熟悉的工具。”
相关链接 HDS是平台公司
据悉,腾讯公司近日已向所有QQ用户开放离线文件传输功能。普通用户每天可向离线好友发送不超过10M的文件,腾讯将为用户暂存这些文件,好友下次登录QQ时将收到提醒并可以立即进行下载。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功能的全员开放使QQ这一即时通信平台更加灵活和富于弹性,将大大提高商务用户的在线办公效率,为QQ进一步抢占高端商务市场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腾讯公司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全员开放离线传文件功能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抵御经济寒流。今后公司会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优化并开放更多方便易用的商务功能。
即时通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沟通的重要平台。权威调查显示,超过8000万网民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等即时通讯工具。来自艾瑞咨询的统计表明,随着即时通信在商务办公中的应用普及,除文字沟通外,文件传输、QQ群、音视频聊天和网络硬盘成为办公人群的最爱,作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提供商,QQ正是以囊括上述四项功能的“快”、“省”商务理念,成为节能减排形势下大多数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支出的首要选择。
文件传输是QQ最受欢迎的特色功能之一。和文本沟通不同,传统上文件传输要求双方都在线,并且接收方必须确认接收后才能开始传输,而且一旦意外断线,双方还需要重复执行传输与接收操作。由于中国网络状况复杂,不同网络环境给文件传输带来了很大障碍,尤其是跨网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一直为人诟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腾讯公司专门立项持续进行文件传输的优化,并在校园网、教育网等各种不同环境下进行了大量测试,确保QQ用户的文件传输稳定高效。同时,为应对意外断线的情况发生,QQ还提供了断线续传的功能,即使在传输过程中意外中断,用户仍可从断点处重新开始传输,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带宽资源。据权威专业网站的横向对比评测显示,QQ在局域网、外网及跨网传输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且传输过程非常稳定。
近年来,商务办公中的文件传输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来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而QQ等即时通讯工具则很好地适应了日常办公和商务洽谈的需要,成为应对金融危机侵袭的网络利器。据了解,QQ2009将在近期公开,届时将整合更加丰富易用的商务功能。
QQ好友不在线自定义表情照样发
QQ的自定义表情让我们能够很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与系统自带的表情相比,当我们向离线的好友发送自定义表情时,就会被拒绝,系统不支持向不在线的好友发送自定义表情。对这种限制,我们该怎么突破呢?
一、多人聊天法
我们可以首先打开与该不在线的好友的聊天窗口,然后单击聊天窗口上方的“邀请好友加入聊天”按钮,在弹出“添加联系人”对话框的好友列表中,随便选择一个好友并勾选其图标前的复选框,将其添加进多人聊天中。
这时,我们再发送自定义表情就已经没有这个限制了。
二、替换法
2电力市场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与意义
2.1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概念,最初是从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翻译而来,字面上的意义就是企业用CRM来管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20世纪末,GartnerGroup公司提出了CRM的概念,首次对CRM概念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与客户交流的比较完善的方法,提升企业与客户的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
2.2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在日趋竞争的电力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做好电力资源的营销工作,实行客户关系管理,其意义重大。
(1)电力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与时代接轨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便了客户,而且采用多种服务手段,也能有效改善企业的形象。
(2)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做好电力资源的营销,电力企业会采取一些业务流程方面的变化,方便客户的同时也会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支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3)会积极采取客户评估措施,指导对重点客户的长期有效发掘,同时对客户行为进行追踪,能够使客户风险转嫁行为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4)使客户与电力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更加高效地完成销售任务,提升新客户发掘的机会,减少电力销售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最终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总之,电力企业在市场营销的大环境下,从电力客户关系管理出发,做好市场营销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的有效性。
3基于电力市场营销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综合研究
在电力市场不断开放的大环境下,做好电力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其意义重大。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客户管理,需要结合电力市场的发展特点,满足新时代电力市场营销需求,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机制进行综合研究,本文主要从客户关系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两方面进行研究。
3.1客户关系管理原则
供电企业作为一种公益性质明显的企业,企业的任何行为都要对社会负责,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应尽的义务与社会责任,对于人民群众和相关企业的电力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合理要求都应最大可能地满足。电力企业要定期自身的“社会责任公报”,从而使社会对企业所尽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评价,使企业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同时,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时,还应注重企业利益的实现,尽可能将企业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但是,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以规范的手段获得。在电力企业上述客户关系管理原则下,要充分结合现代化技术,如利用网络手段,建立起适应时展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减轻客户管理成本,实现电力企业营销中客户关系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3.2供电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电力企业也开始重视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应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促使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需要从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原则出发,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作为电力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1)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度是客户在电力产品使用或服务后对效果和期望的感知,直接影响着客户的下次用电选择,而且要想有效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基础就是客户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因此,提升客户满意度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根本点。在企业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培养相关服务人员良好的服务意识,增加服务渠道,对于客户轻微的欠费情况进行特殊处理等,均可有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2)增强客户忠诚度。客户忠诚是客户满意后产生的对电力产品或电力企业的信赖,而希望重复购买的一种心理倾向。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忠诚客户群体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来源。可以采取主动提高客户要求的应对措施的等级,提供给客户更高等级的服务,考虑客户将来发展中各方面的需求,并做好预留服务,这种方式能极大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3)需要保持客户关系。保持客户关系,能够使客户不断重复购买公司产品,保证企业的基本利润和持续发展。对此,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提高电力产品的整体价值,降低客户使用成本和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使得客户关系能够长期稳定维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应急物流的定义
关于应急物流的定义,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认知,主流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从具体措施的实施方面将其定位为在特殊的危机情况下的物流措施集成;二是为了满足突发性的物资流动需求而做出的实体流动过程;三是从物流运作角度将其理解为突发事件背景之下的物流运作模式。
应急物流和常规物流在目标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常规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追求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应急物流因其“应急”这一特性,在经济活动当中还体现出社会公共服务的特性,通常借由高效率的实现来体现出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灾难损失的最小化。
结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应急物流是为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以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灾难损失最小化的特殊物流活动。
二、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灾难应急法律法规方面。为了应对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灾难性事件,世界各国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在危机关头有法可依,例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韩国的《传染病预防法》和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等[1]。我国目前为止针对公共突发性事件制定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领域,对非自然灾害领域的划分认定以及应急处理等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法律规定。
我国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等7种自然灾害,截止到2010年9月,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与自然灾害有关的法律文件达12项[2],但大多是对自然灾害的纲领性文件和宏观管理调控方案,在具体实施上缺乏明确的组织职能确定及划分、作业流程制定、责任归属、物资调配权限确认等重要方面。通常我国发生公共突发性事件后,各级政府就会成立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行政强制力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和法律约束,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出现部门衔接不畅,信息不全,浪费严重,效率低等问题。
(二)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方面。各政府部门成立的危机领导小组所调派的人员通常都是从各单位临时抽调的,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调拨等职能也往往分散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3],缺乏长效应急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物流专业人员在应急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调拨流程和途径也有差异,军地分割,造成在应急物流组织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综合统筹,需要协调的地区、部门和单位众多,沟通成本高,沟通效率低,缺乏系统化指挥。最后,我国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大多以军队和政府力量处理为主,民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危机物流表现出缺乏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征。
(三)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方面。我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的即时沟通和分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危机物流调配中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危机爆发前的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到救灾过程中的物资信息实时更新以及伤亡人员的就医和丧葬安排,到灾后安抚和重建工作的地区间、部门间配合,无一不需要高效的信息传递。我国在应对汶川地震时就曾出现就在初期物资匮乏,后期供应过多,浪费严重,以及物资种类和时间上供需不均等问题。
三、加强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灾难应急法律法规。一方面健全立法,对已经成文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方案,提升法规制度在应急事件当中的实际指导作用,包括明确各项紧急物资的调用权限,妥善处理各种运输能力在救灾工作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征用做出明确规定等;对尚未触及的公共突发性危害领域尽快补充立法,保证各项灾难应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保证在灾难处理当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加强对自然灾害及非自然灾害的责任认定及处理措施,严格对应急物资的使用权限和用途的监管和调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杜绝在危机时刻由于法律落实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完善应急物流组织机制。我国可参考国外实践经验,整合军队、政府和社会物流结构,建立一个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用常态化的组织机构代替临时的危机处理小组,将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加强对应急物资调配、储存、运输等工作的日常协调与配合,保证在危机时刻确保整体物流运作的高效和顺畅。
在应急物流处理中适当扩大民间物流所占的比重,扩充物资补充渠道,将市场化、社会化的物流管理方法融入危机物流之中,以取代单纯依靠行政强制力的应急物流组织,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三)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在危机处理当中,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传递的高效性、准确性是确保应急物流活动得以协调统筹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加强对统一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用正规高效的沟通渠道弥补临时性沟通的不足,做到共享信息,快速响应,打破以地区、部门为疆界的信息壁垒,建成国家级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中心,科学统筹和分析信息,提升信息的时间价值。
(四)加强应急物流知识的科普教育。危机物流作为应急处理中重要的一环,应当和其他灾难科普知识一样,纳入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当中,不仅从制度上将危机物流看成一种常态,同时向公民传递正确的应急物流有关知识,从思想上了解各种突发性危机以及危机物流,帮助公民在危机发生时能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形成对政府应急物流组织的社会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正确实施和各项应急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等.应急物流.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2管理项目软件存在目的与问题
从目的上进行分析,管理项目软件则为了根据之前预设的成本、质量、进度等这些要求顺利完成软件项目提供保证。由于项目管理器作用显得比较重要,那么要想做到项目管理的真正实施,这件事情也并不是那么简单。要想将项目管理这一过程顺利实施,这就必须做到将以下问题有效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定义项目。由于存在着特别强的互动性在软件企业和客户,因此将客户需求合理定义,充分和客户实施相应的沟通,以便一起实施充分挖掘,这样就能够做到与客户需求真正贴近;第二个问题是实施项目组织。从软件行业来看,这一行业是属于高智力密集型,实施项目组织环节当中,势必会引发项目团队和功能型部门之间的冲突、团队运行模式和知识员工个性化的突出,这些因素应该在实施项目环节当中进行充分考虑;第三个问题就是控制项目。软件在实施项目的全部阶段当中,企业必须充分交流、沟通合作伙伴与客户,不管是其中的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导致对整个项目进程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往往在管理软件项目当中都会存在着变化的业务需求、应用技术等,这也就使得控制项目难度增加;第四个问题就是评价项目。往往对于项目实施相应的评价主要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对项目实施评价,受到难以清晰定义软件项目客户需求的影响,使得项目范围模糊将困难带给项目评价,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对项目成员实施相应的评价,而不管哪名项目成员往往存在的个性显得比较强,那么就会迫切自我实现和创造价值,怎样对员工价值实施量化、客观、公正评价,这也是一个难点在管理软件项目过程。
3开发建设软件过程中管理软件项目的重要性
通过与传统的工业企业进行对比,软件企业则会显得明显不同,而且软件企业比较现代企业别的行业也存在着不同之处。软件企业存在的最为突出的特征,这也就是说企业拥有的最主要资产则是一批能管理、熟悉业务、掌握技术的人。人的成本这是软件企业主要成本,通过积累经验与知识来积累主要财富。针对这样的情况,软件企业最关键的管理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领域所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讨论人这样的被管理对象。
4建设软件开发团队内容
在当前的中国企业中,对于财、物来说,都具备有效的管理,但对于“人”的管理却比较薄弱,因为中国人的个性就是“办事程序喜欢变通”“碍于面子不愿意对别人发号施令”,这样也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举个例子:企业的领导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事没办成不怪我,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事应该他先干完通知我的,但他根本没通知”“这事我早就想向你汇报,但你太忙了,所以就耽误下来了”“这事三天就要干完呀,我以为不那么着急呢”“你是让这事吗,我还以为你让那件事呢”。时间长了,企业的管理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每天早上起来就感觉有一堆事,心里想着“这事我得提醒提醒,不然他们该忘了”“那件事也不知进展怎么样了,得问问”,一天上班,光打电话就得花去大部分时间,到手的财务报告、业务报告反而没有时间看了。而企业的普通员工呢,也因为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任务分配的不明晰、时间限制不固定,而产生了种种的抱怨。
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存在着信息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企业的一个业务链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销售业务中,会牵扯到客户、销售人员、售前人员、商务人员、财务人员、分销伙伴以及决策人等多种角色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关系到整个定单的成败。执行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可以使销售经理对销售员的一举一动了若指掌,但你越是认真的执行这种规范就越远离销售员;而另一个极端是销售经理们,由于害怕挫伤销售员的积极性而放任不管,十天半月也不和销售员进行交流,一到年底,才发现市场大变,业绩滑坡,于是组织突击销售活动。最后企业领导追查原因的时候,每个与销售环节有关的人都尽力推卸自己的责任,以免“热山芋”烫了自己的手,要赶快把它传出去,结果大多是责任不清楚,各自推托与别人的沟通不够。对于与销售类似的这种以业务为核心线索的信息链,彼此之间有效的及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浮出水面
有效的信息沟通非常复杂,如何及时有效将信息传递给最终的目标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信息的接受者是不固定的,如果不是直接与被告知人直接通话的话,就不能最终确认信息传递到了,比如发传真但却不能确认对方收到传真,即便收到了但又不能确认是否阅读了,需要多次的沟通和确认才能保证信息确实有效的传递到。如果信息的接受者数量很多的话,一次完整的信息传递就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沟通的及时性。
基于高效沟通管理系统理念的“管理者”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它是一套充分利用现今最新网络和通信技术,旨在提高企业运营中的沟通效率,加强企业管理的新一代智能通信系统。通过它可以将企业内外的沟通变为一种面向沟通目标、可灵活定义沟通策略的行为。每一次沟通,都设定一个目标,沟通的过程就是向沟通目标不断靠近的过程,只有达到目标后,沟通才算结束,否则高效沟通管理将会不断地提示沟通相关人员,直至完成沟通目的。
三层架构
“管理者”的体系结构分为消息层、控制层、业务层3个层次,层次之间可完全拆分,具备明确的接口,既可灵活拆开调用,也可组合运行。
消息层将目前存在的多种通讯方式进行集成,通过消息网关进行消息格式的转换,使企业内外的沟通不受沟通方式的局限,真正实现实时的多渠道的交互式沟通。
控制层是整个架构的核心,实现对企业内外任何一个沟通的有效控制。当实际沟通发生时,以沟通状态机为核心,控制每个沟通任务的策略执行、流程执行、监控执行和权限控制,并通过消息控制器调用一种或多种通讯控制模块来实现。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是以教师的“解读”牵动或代替学生的“解读”,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应如何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每一个人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因此教师精心地选择例题和学生的训练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也应乐于研究教学方法,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教师应重视情景创设,努力让学生易学,乐学。例如:在讲解《轴对称》一课时,笔者通过视频《千手观音》引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应当包括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2.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我们要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或者把讲授的内容化成练习的形式,或者是通过讲授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
3.富有变化。对于数学题型,讲完一道题后,应变题让学生做,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此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重视师生交流,研究教学对象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要熟悉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潜能,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调整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开展教育工作,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起到主导作用。
三、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高效课堂就是要实现知识面前师生平等。课堂洋溢的是知识探究的思维火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是优与差,还应有鼓励评价。课堂上没有权威与听众,有的是对知识的追寻,对各种思维的肯定。教师要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不仅应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还应帮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中,为了得出勾股定义,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严格的定义,对于学生的不准确的叙述,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进而帮助学生得出定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师不能上演“独角戏”、“满堂灌”,要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双方经常性地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可能避免误解和消除误会,不影响教学工作。教师关心和尊重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心灵与心灵之间是相通的,就能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日见增长的经营问题和风险控制的不对称导致了银行业倒闭的危机层出不穷。巴塞尔委员会对几次金融危机的调查表明,危机根源在于商业银行缺乏完备的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机制。随着我国金融全球化进程和金融开放程度的加快,健全的内控制度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不得不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与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中不断完善并提高其内控的效率,特别是一些城商行现在已经走出本市、本省迈向全国,那么在庞杂的“总—分—支”机构中,内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城商行存在对于内控概念的盲点,因此,只有先明确内控的构成要素,才能有效全面的实施内控措施。
一、内部控制构成——五要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塞尔委员会1998公布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 Banking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框架》)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受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影响的程序。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特定时间执行的程序或政策,它一直在银行内部的各级部门连续运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4月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从《框架》及《指引》中的定义可看出内部控制是一项繁杂且关联性很强的程序,将其细分后更利于实际操作中的有序进行,所以下面将《框架》划分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来探究。
(一)内部控制五要素介绍
1.控制环境。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控制环境是企业的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内控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其具体包括:(1)治理结构(管理层授权和职责分工);(2)组织结构;内控文化(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3)员工素质(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因此,控制环境是全面建立高效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只有稳住控制环境这个基础,才能推动其他要素的有序进行。
2.风险评估。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风险评估是通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中,风险识别不仅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而且需要考虑与相关外界之间的所有重大联系,它是一个重复的过程,需要针对环境的变化持续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二步是针对识别出来的特定风险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后再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并且随时对现有内控程序的适应性进行检测。
3.控制活动。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其具体包括:(1)岗位不相容控制;(2)授权控制;(3)会计系统控制;(4)财产保护控制;(5)预算控制;(6)运营分析控制;(7)绩效考评控制;(8)业务控制;(9)应急处理机制;(10)对子公司的控制;(11)关联交易管理等。
4.信息与沟通。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信息系统不仅处理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处理与外部的事项、活动及环境等有关的信息。企业所有员工不仅从最高管理阶层清楚地获取承担控制责任的信息,而且有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并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其具体包括:(1)内外部信息获取渠道;(2)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3)信息系统建设;(4)反舞弊机制建设;(5)投诉举报制度。
5.监控。根据COSO内控框架的定义,监控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运行质量的过程,目的是保证内控的持续有效,监控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持续性的监督活动和独立的评估。商业银行内控的监控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与稽核,以及内部评价两部分。
(二)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关系——“三道防线”
上面已经对内控五要素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发现上述五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反馈。因此,我以纵向逐层递进的理念将内控五要素分层纳入商业银行“三道防线”中,构建新的五要素“三道防线”模式,如图1所示。
在观察我的孩子的学习状态时发现,她在学习半小时后开始游荡或玩耍,若无人提醒,时间快速消耗。这是自扰或自我打断的工作特征。
而我们的工作团队呈现另外一种特征,即他人干扰或打断,白天被电话、短信、会议或其他事务干扰,效率极低,只能夜间工作或独自到僻静地点完成工作,但这并不可取。
前些日子,我碰到一位大学教授,虽然工作繁重,却能在他所在领域名列全球前十,为我推荐了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英文原版名称:Pomodoro Technique Illustrated:“The Easy Way to Do more in Less Time”,介绍“如何以更少时间做更多的事”的工作方法。作者Staffan Noteberg,瑞典人,是此方法的使用者和获益者,其发明者Francesco Cirllo为这本书写了序。
我认为,这本书讲述的工作方法可作为PSP工作方法的前导或基础,使用番茄工作法两周后,可升级推进PSP工作法。这本书另外一个序作者认为番茄工作法和Scrum、XP等敏捷方法类似,但它关注更“微观”层面,我也深以为然。所以,我将番茄工作法定义为“最微观层面的有效工作法”。
工作方法是:定义25分钟(或其他时间间隔),作为一个番茄单元,启动定时器,在此时间内集中做一件事,只要不出现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中断,直至时间到,无论完成与否都停下来不再工作,然后开始另一个番茄时间。很多人认为这种方法的原理像闹钟系统,其实不是,所以向大家提醒注意以下内容。
番茄时间的定义有四层前提:其一,单一时间内只能高效完成一件事情,同一时间内多项事情出现必然导致低效率;其二,必须提前做工作定义和工作承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不拖沓;其三,人们无法长时间保持高效状态,因此需制定时间段,所谓的“工作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其四,即时反馈,思考一个番茄时间内工作完成的如何。当下的反馈会有当下的提醒,我们将自己分成“任务督导者”和“任务完成者”两个角色去看待工作,书中定义为战略帽和工作帽,个人认为两种角色的说法更符合人性和工作特点。
若要更为高效完成工作,必须另有两个动作在番茄工作开始和结束前实施。准备三张纸,分别为:活动清单、今日待办、记录,对应的是:最近希望完成的事情,当日安排完成的事情及这些事情将占用的番茄时间,同时记录当日有效番茄时间以及每一番茄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和打断情况,便于提高和思考。其中,活动清单,可能按周、月或年更新,今日待办是当日开始前需要思考的工作列表,记录是一天的总结。这三张表和番茄时间钟组成了番茄工作法的全部工具。
有意思的是,番茄工作法暗合了戴明循环PDCA(Plan-Do-Check-Action),包含计划、工作、检查、改进四个环节。
这里的工作会形成两层循环:第一层按天进行,每天思考工作的展开和落实;第二层在每一个番茄时间,进入和退出看具体事务处理如何。现代的管理中的工作效率提升鼻祖就是戴明,项目管理逻辑是PDCA,软件工程学更是以此为基础的。同时,番茄工作法也符合日本复兴核心文化和工作基础:改善(Kaizen)原理,是一种以改进为目标、对渐进变化关注的方法,对个人提升和组织能力提升相当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