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骨科护理综述,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2012~2013年间我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包括男性61例和女性39例,年龄44.2±12.9岁;以同期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59例和女性41例,年龄45.8±11.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配合相关治疗措施并在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在术后对患者的疼痛状况作出初步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有针对性的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作出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3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处理,P<0.05视为对比显著。
2疼痛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因素分析
2.1.1一般因素包括年龄、性格、心理等方面。一般而言患者的年龄会影响到对于疼痛的感受和判断,年龄较大的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对较高,同时也缺乏主诉疼痛的机会。在性格因素方面,主要表现在患者的性格是否属于外向,外向性格的患者一般主诉疼痛较多,在早期即接受镇痛治疗。心理因素对于疼痛的影响较为复杂,患者的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都会加剧疼痛感[1]。
2.1.2手术创伤因素这是导致患者发生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由于手术而产生的疼痛感主要发生在术后的1~3d内,在这段时间内疼痛感会逐渐降低,通过必要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于此类疼痛的耐受;2.术后的影响,由于病情的特殊性,骨科患者一般在术后都需要严格按照医师嘱咐的加以保持,关节被安置在特殊,患者对于此类情况的认知程度较低,很难及时、清晰的表达出自身的疼痛感,这是造成疼痛和不适的主要原因;3.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操作会造成患者的疼痛,例如牵引、外固定、肢体摆放、翻身等情况,很可能在处理过程中会造成患肢的角度、位置异常,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此外患肢的固定过紧会造成肢体肿胀、功能受损以及骨筋膜室综合症等的发生,也是导致患者疼痛的重要因素;4.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情况,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不足,不能够正确的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需求,造成了处理不得当,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2.2护理对策
2.2.1心理护理在疼痛护理措施中,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贯穿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初步的判断,在增进护患关系的同时对于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分析,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改善患者对于疼痛感的认知,使患者了解术后疼痛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尽量配合护理工作[2]。
2.2.2转移注意术后疼痛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采用一些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而转移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来和患者进行交流,有效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以鼓励、安慰的方式来让患者了解到护理人员的关怀,改善患者的感受。
2.2.3针对性措施每个患者的创伤情况不同,耐受情况也不同,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疼痛做出准确的评估,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对于术后疼痛的重要性认识,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更好的为患者服务[3]。
3结果
在术后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的疼痛缓解率为76.0%,而对照组仅为49.0%,观察组的疼痛缓解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摘 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骨科手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骨科;术后;尿潴留;预防
尿潴留是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影响术后的康复进程。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人民医院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骨科患者术后尿潴留,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18~75岁,平均(57.65±10.27)岁。手术原因包括上肢骨折32例,下肢骨折44例,腰椎间盘突出14例,股骨头坏死1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均可自行排尿,术后均留置导尿管,时间均在24 h以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手术原因、麻醉方式、置管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训练卧位排便、术后诱导排尿等措施。术前访视时告知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可能性、危害性、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嘱患者术前排尽尿液。耐心做好心理疏导,避免患者过度紧张。训练患者进行卧位排便,强调卧位排便对预防尿潴留的重要性,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排便时注意掩盖,保护患者隐私,避免尴尬,同时注意保护手术部位,避免引起疼痛。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尽量协助患者采取习惯姿势进行排尿。疼痛较甚患者可酌情给予镇痛泵,镇痛剂的选择应以不引起排尿抑制的药物为佳。术后定期夹闭尿管,规律,以刺激膀胱功能恢复。术后酌情进行腹部热敷、按摩、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叩击关元穴、针灸三阴交穴等诱导措施.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524.
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往往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由于骨科手术需要对皮肤进行深度切开,其神经敏感性较高,患者术后围期恢复过程中往往因为疼痛造成消极、恐惧等心理,不利于后期与医护人员的配合。我院自2014年以来全面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方法,现将本院护理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11月入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临床手术治疗》[1]中的手术界定标准。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为19~42周岁,平均年龄为(32.4±6.4)周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为27~43周岁,平均年龄为(31.6±7.2)周岁。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麻醉手术,手术采用常规骨外科手术类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术后围期的疼痛反应并做好相应记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心理干预引导 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主动与患者及其陪同家属见面,并做自我介绍,使患者及家属能够认识自己,之后需要向患者讲解骨科手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在面对手术时会表现出恐慌、疑虑、畏惧等状态,护理人员需要以此为介入点,主动开导患者,使患者正确理解骨科手术的意义。
1.2.2环境护理 患者来到医院这样的陌生环境,会对陌生环境感到迷惘甚至畏惧,特别是医院属于特殊环境,会对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因此对于患者住院环境需要特别整理,如病房内的设施、病床用具等摆放整齐,保持整洁,室内无异味,通风、采光正常,有条件患者可以让家属陪同。
1.2.3镇痛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疼痛难忍,则需要服用镇痛药物,为患者准备曲马多等药物,非异常疼痛采用安慰剂代替其他镇痛药物服用。
1.2.4综合性护理 综合性护理结合人性化护理规范,注意患者护理细节:①触觉护理,对患者创口附近皮肤进行按摩,以按摩感受转移患者创口疼痛;②播放影音,通过电视节目、音乐等分散患者注意力;③日常护理中结合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对患者创口附近进行护理,逐渐增强患者的体感。
1.3评价指标 根据《骨科术后围期护理评定标准》[2]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等级进行评分(0~10分),0分代表无痛;1~3分代表轻微疼痛感受(可以忍受);4~6分代表中度疼痛(需要借助镇痛药物);7~10分代表重度疼痛(疼痛难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接受护理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记录,并进行对比,观察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者0例,轻微疼痛8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4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0分疼痛0例,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0例,重度疼痛6例。两组患者在各级别评分中,除0分疼痛均为0例外,其余对比次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术前术后疼痛评估 综合性护理干预需要结合患者骨科手术的特点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进行预期考虑,一般涉及因素有患者手术位置、创口大小、患者心理水平等,护理人员在术前应当对护理对象有全面的了解,从而确定实施护理方案。
3.2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特点 所谓综合性护理干预是从两方面解释,首先是综合性护理方面,要考虑到护理的综合性,不仅涵盖了常规护理中的日常监护、换药、避免感染等,同时还要从人性化角度多方位考虑患者的感受,术前了解患者,术后预先做好镇痛准备等[3];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心理护理入手,疼痛除了神经疼痛信号传导之外,还是大脑对于外界事物的应激性反映,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实际疼痛等级并不高,但由于对于创口的恐惧,从心理上导致“疼痛”,这类“疼痛”就需要护理人员采用心理干预手段,如引导患者正确面对,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
本文针对综合性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对比,对比差异明显,可以确定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围期护理中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患者术后康复速度以及患者满意度都有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摘要】
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创伤骨科病人住院时间长,在治疗和康复整个过程中常常遭受疼痛所带来的忧虑、焦躁、无法入睡、血压升高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变化,严重影响其治愈效果。因此,病人一方面进行舒适、安全的身体疼痛护理,减少治疗过程产生生理疼痛。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睡眠障碍以及忧虑、抑郁和紧张等心理障碍。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综述了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和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和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疼痛护理; 创伤骨科病房;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69-02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疼痛是创伤骨科病人的常见不适现象,常常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创伤骨科病人实施疼痛护理方法。疼痛护理的本质是以病人为核心,给予病人一种舒畅、安全和满意的护理服务,以达到缓解病人疼痛度的目的。因此,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创伤骨科护理中疼痛护理具体方法和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意义进行阐述。
1创伤骨科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护士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护士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第一,她们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当面对突发性的事件,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正确的推断力,没有合适的应急方法和有效的紧急护理方法。第二,没有扎实的护理理论专业知识。护理没有认真学习骨科无痛理论培训课程。
1.2医院的护理制度不健全。医院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部分护理没有实施医院有效的护理措施,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
1.3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护士对病人及家人的态度冷漠,与其缺乏沟通,并且护理服务差,记录的病情不完整、不规范,严重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
1.4护士对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学会功能康复锻炼技能。有些护士对创伤骨科病人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病人缺乏自我护理的相关知识,影响病情恢复进度。
2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开展疼痛护理工作的具体方法
2.1加强护士对疼痛护理知识的学习,组建疼痛护理监督小组:
加强护士对疼痛的基本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护理方法,镇痛药物的类型、作用及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应熟练掌握镇痛泵和疼痛护理记录单的规范使用。组建创伤骨科病房中的疼痛护理监督小组,由专人负责疼痛护理管理。主要工作职责是:指导和检查护士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疼痛护理工作。
2.2对疼痛程度进行合理评估:
有研究表明,创伤骨科病人感受疼痛程度与他们的对疼痛的认识以及心理忍受能力有关。病人对疼痛和疼痛诊治有关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过高评估手术后的疼痛,会造成病人紧张、忧虑和畏惧等负性情绪,刺激大脑神经对中枢调节,抑制内源性抑痛物质的分泌,促使抗镇痛物质或致痛物质的产生,加强病人对手术后疼痛的敏感。因此需要对疼痛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估。使用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疼痛表来评估疼痛。制定和实施疼痛评估的次数、方法和疼痛问询方法,仔细、规范书写疼痛评估护理单(包括评估时间、部位、原因、疼痛评分、延续时间、睡眠状况、情绪状态等方面),以便实施下一步疼痛护理措施。
2.3实施疼痛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主要包括非药物疼痛护理方法和药物镇痛方法。
非药物疼痛护理方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3.1心理护理。加强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合适的沟通内容,详细讲述护理服务内容,引导他们掌握自我排除手术前紧张、忧虑害和恐惧等负性情,帮助其缓解紧张、忧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安慰病人及其家属,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疼痛治疗。治疗手术结束后不应在病人面前随便讨论病人病情,防止病人听到后产生悲观的心理而提高他们对疼痛的反应。
2.3.2健康教育护理。加强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情况的了解,告诉病人有关疼痛产生机理和后果,使他们认识到疼痛对人体是有害的,疼痛可以缓解甚至避免的,准确地告诉其疼痛程度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引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详细记录病人手术后疼痛部分、节律和不良反应等。
2.3.3疼痛舒适护理。使用按摩皮肤、听音乐、深呼吸、热敷、冷敷等方法,分散注意力,缓解病人的疼痛度。听音乐可以让病人释放抑郁和忧虑等负性情绪,稳定血压,减少疼痛,使病人更加舒适、轻松。深呼吸可以降低因肌肉收缩所引起疼痛感。冰敷可以缓解病人伤肢局部水肿和出血。热敷可以缓解病肢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供,缓解疼痛。
2.3.4护理。引导和协助病人使用合适疼痛和合理制动,减少病人疼痛。创伤骨科病人早期疼痛强度较大,需要合理制动能够明显缓解疼痛,减少部分软组织受伤。另外针对有肢体胀肿的病人,需要抬高其伤肢,保持外展中立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2.3.5环境护理。需保持干净、安静、空气新鲜的病房环境,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条件适宜,为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使病人能够更好的休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我科采取神经阻疼痛泵、静脉镇痛泵、静脉注射镇痛药或口服镇痛药等多种镇痛模式。根据疼痛评分采取相应的镇痛方式,主要内容如下:非药物疼痛护理(疼痛评分小于3分);非药物、镇痛药物等结合的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分在4-6分之间);非药物、强镇痛药物等结合的疼痛护理方法(疼痛评分大于7分)。
3疼痛护理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重大意义
疼痛是创伤骨科病人最为常见的不适现象,创伤、手术中、手术后固定肢体、调整合适、功能锻炼等过程都会给病人带来疼痛。研究表明,在疼痛程度测试中,骨科病人疼痛程度很高。因此,采取舒适、安全和满意的疼痛护理,能够缓解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疼痛,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实施疼痛护理是一个必不可少环节,为了加强护士疼痛护理意识,缓解或者解除病人疼痛,让病人在无痛或者轻度疼痛的状态下得到治疗,促使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改善病人伤肢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无痛创伤骨科病房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创伤骨科病房中实施疼痛护理方法,可以缓解创伤骨科病人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95-01
国家卫生部就临床护理工作曾多次强调,要做到“患者”、“临床”、“社会”贴近[1]。基础护理是临床各项医护工作的前提,新医改的亮点部分即是落实基础护理重要性。为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国家卫生部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针对骨科老年患者多、复杂病例多、急诊手术多的特点,我院自2010年2月在骨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将四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四化管理为护理岗位固定化、全程护理人性化、护理内容个体化、护患关系亲情化的模式。通过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服务意识,改进医疗服务流程,使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现综述如下。
1 护理岗位固定化模式
1.1 岗位设置 本次研究选择的我院骨科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共有护士16名,均为女性,其中助理护士2人。年龄19-43岁,平均26.5岁。护龄>10年6名。5-10年6名,
1.2 护士长工作职责 在病区护士长为管理者,负责指导和检查病区各项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同时对各组患者的医护过程每天要轮换参与[3]。主班护士负责管理患者的账务,医嘱的输入,病区物品的供应。治疗护士负责消毒隔离、药品的管理、较长时间输液的配制工作。
1.3 组长工作职责 组长的职责是开展健康教育,对医嘱执行情况进行把关,在本组治疗医护工作中参与和指导,对患者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组织下级护士的培训并进行病房管理,对本组大手术及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或技术性强的专科操作要负责或直接参与,对危重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每天及时掌握患者病情,指导和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护士长配合做好护理质控和病房管理工作,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医生沟通,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主持或组织护理业务学习和查房工作,负责本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检查和考核,负责本组患者治疗和体检的落实,通常有工作能力强,资历在10年左右的护士竞争上岗。
1.4 组员、助理护士工作职责 组员的病房工作在组长的指导下进行,对所管床位的医护过程负责,包括患者手术前后治疗的护理,晨晚间护理,入院和出院的护理、检查相关知识的指导,健康宣教的开展,对组长所指导的各项护理计划和措施要积极落实,并参与病房管理和基础护理工作[4]。高年资责任护士要在带教和实习护士的临床教学中对低年资护士负责,协助组长对护理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参与护理查房,助理护士主要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协助责任护士完成。
1.5 弹性化排班 针对科室手术时间安排不固定,急诊手术数量多的特点,制定弹性排班制度,为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局面,增设机动人员,以缓解紧张的工作局面。增设责护副班,中晚夜班副班,治疗副班,使工作岗位分工明确,细化到每个环节,以完善护理工作。
2 护理内容个体化模式
2.1 护理级别进行个体化设置 依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病情变化特点来进行分级护理,在骨科患者中自理能力训练及康复训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在完全不能自理时需对其行帮助护理,可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给予协助,并鼓励和指导其完成自我生活护理。
2.2 疾病护理个体化设置 依据患者的病史、既往手术史及效果、并发疾病做好观察了解并与医生沟通,对疑难病例的讨论和查房要主动参与,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
2.3 健康教育个体化设置 依据骨科病种自身各段的特性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锻炼、护理内容、示范病例和家庭护理等,为便于患者更易掌握和接受,可用图文的形式展现。责任护士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在入院时分发,并依据每天治疗的进程给予个体化的指导,及时收集患者意见并对护理计划进行修改。
2.4 医护小组个体化设置 为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建立医护小组可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手术方案及治疗情况进行了解,有计划的行心理护理和宣教,改变患者认为护士只会发药、打针的片面理解,使护理工作更贴近于患者和临床。医护小组的建立,便于护理人员将患者的情况及时有效反馈给医生,医生病例分析和理论讲解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合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做出正确的护理判断,有利于医护关系的融洽合作。
3 全程护理人性化设置
3.1 人性化语言建立 对入住院、出院的全程实施温馨、热情的服务用语,用亲切的笑容、以诚相待来取得患者的信任。如接诊时先问“您好”,操作出现失误时需先道歉,操作结束后说“感谢”等,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做到满足。
3.2 人性化环境建立 为患者建立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依据性别、年龄大小来进行病房病区设置,床间设置隔帘,床边放床旁凳和床头柜,合理增设壁柜,方便规范化放置,对病房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
3.3 人性化便民措施建立 病区内可设置公用电话,便民箱,微波炉,设立送餐、订餐服务,对陪护进行规范,提供出院回访电话、患者联系卡、网站等。
3.4 人性化护理操作 临床护理工作的对象是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的患者,首先强调的是对患者生命健康,人性化尊重、关怀的服务。标准化护理操作是关爱、尊重患者,建立以人为本护理服务行为的有力保证。需要护士有扎实的专科知识、娴熟的操作外,还应从神态、语言方面体现尊重和关爱。
4 护患沟通亲情化设置 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医患有效沟通,重视患者心理干预,以消除思想顾虑[5]。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制作入院须知和骨科简介,对骨科各种疾病的治疗、护理、转归、康复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做出指导,设沟通展板,张贴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表扬、批评、道歉、感谢等,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5 小结 四化管理模式的开展,为骨科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责任心加强的同时,服务于患者的观念也在逐步完善[6],基础护理、健康教育、重危护理、护理文书方面均取得较大改善,表明四化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有益尝试,护理通过展开优质护理活动,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力争以娴熟的操作技术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实施护理岗位固定化,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过程进行有效掌握,顺利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使用规范化护理语言,建立舒适的住院环境,加强护患沟通,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以循证医学的方法和思维开展护理全程,对护理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丽丽.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的权重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法[J].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2-53.
[2] 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59.
[3] 方芳.护理查房现状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48-150.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形成溃烂和组织坏死。压疮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处。骨科病人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现将骨科病人常见压疮成因分析及对策综述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7.10—2012.08共收治病人2280人,接收压疮患者20例,其中Ⅰ度压疮50%,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压疮80%。压疮按部位分布,骶尾部压疮50%,足跟部压疮30%,其它部位压疮20%。
2成因分析
2.1骶尾部压疮 骶尾部压疮位列骨科压疮首位。骨科病人多需卧硬板床休息,如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下肢牵引固定及手术后病人。骶尾部成为病员身体主要的支撑点,压疮成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1.1骶尾部的生理结构是导致压疮发生的直接原因。骶尾部无肌肉附着,缺乏脂肪保护,紧贴床铺,长期受压或受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容易发生压疮。另一方面,骶尾部属视野不易察觉处,如果不能做到及时翻身抬臀减压,病员陪护对压疮防护知识不了解,骶尾部极易发生压疮,压疮极易发展下去。
2.1.2病员自身条件导致压疮的客观原因。患者高龄,瘦弱,肥胖,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术后害怕疼痛不敢翻身等都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
2.1.3高温与潮湿是造成压疮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1]。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会浸润皮肤组织,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造成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于通过且利于细菌繁殖,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潮湿皮肤较干燥皮肤发生压疮的几率高出5倍。我院临床资料压疮70%发生在夏季高温期也证实这一点。
2.2足跟部压疮
足跟压疮多由牵引石膏固定所致,体质瘦弱,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等患者是好发人群。足跟部处肢体的远端,血运不良,肌肉脂肪附着少,是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牵引固定则是压疮发生的外在因素。皮肤牵引时小腿上皮套因牵引锤的牵拉,使皮套下滑,牵引重力集结作用在足跟,造成足跟直接受压;骨牵引病员的患足会不自觉呈外旋下垂状,足跟承受患足重力卡压在帆布垫上;下肢石膏固定患者则由于石膏直接卡压足跟,石膏包裹患肢,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足跟部压疮发生。足跟部压疮在骨科压疮中排第二位。 2.3其它部位压疮 枕颌带持续牵引容易致下颌部压疮;骨牵引患者由于不正确的,大腿根部两侧易卡压在勃朗氏架上;皮肤牵引带膝部两侧锁扣易卡压膝部两侧;锁骨固定带的锁扣及铁环易卡压肩背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压疮,在骨科临床护理中不容忽视。
3护理对策
3.1护理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护理技能;病员及陪护增强主观能动性 按照(医院护理管理学)中压疮发生率为0的标准,组织全科护士学习预防压疮的重要性,相关知识与专科护理技能;对夜间压疮的高发期强调责任意识,采取有力的奖惩措施。针对病员与陪护对压疮防护知识的缺乏与思想的麻痹,应落实宣教,讲明利害关系,做到主动配合护理。
3.2加强基础护理,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卫生护理,保持床整,清洁,干燥,保持病员皮肤清洁,做到勤擦洗,勤更换,勤翻身,勤按摩,勤检查。夏季,应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18~24℃,避免患者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在患者背部加放一条吸汗的棉质毛巾,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擦洗更衣,更换床单被套等,避免患者处于潮湿环境中。使用便盆时,避免生拉硬拽,可指导病员正确抬臀,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布垫,以免擦伤皮肤;对长期卧床病员可指导抬臀运动,每天练习16-20次,每次持续2-3分钟;对行牵引固定患者,经常巡视病房,及时调整牵引,保持正确有效,可协助与指导患者穿衣裤,避免皮肤牵引带或固定带与皮肤直接接触,或在易卡压处放置海绵垫或纱布,减轻局部组织受到的压力。
3.3高危人群,好发部位,重点观察,重点监督,严格交接班。
对高龄,瘦弱,营养不良,肥胖,术后使用镇痛泵者及合并糖尿病等患者,应重点观察与监督,严格交接班,使用气垫床,或在病员骶尾置放海绵薄垫,棉圈体积小,可置于足跟;建立翻身卡,1-2小时巡视,重点查看骶尾部,足跟部皮肤受压情况,协助病员更换,或适时松解牵引,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4根据压疮分期,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
3.4.1度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对已发生一度压疮建议不要按摩,应持续减压使用气垫床,可局部冰敷获涂擦局部涂擦2%碘酊。2%碘酊可使局部皮肤老化,有能有效杀菌,临床使用能起到遏制压疮发展。我院临床资料20例压疮,有50%为Ⅰ度压疮,均得到有效治愈。
3.4.2度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局部减压:小水泡:用厚滑石粉包扎减少摩擦,让其自行吸收,局部悬空待干。大水泡:消毒皮肤-抽水泡内渗液—涂0.1%洗必泰或0.02%呋喃西林—无菌纱布覆盖。
3.4.3度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局部减压,清创,治疗感染,防止创面污染,促进压疮愈合。
3.4.4度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Ⅳ度压疮需要医护人员共同严肃对待,局部减压,局部清创换药,抗生素点滴或皮瓣移植等。
4小结
了解骨科病人压疮的成因,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骨科压疮的认识;介绍骨科压疮的护理对策,有助于护理工作者采取或借鉴有效护理手段,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骨科康复治疗发展及现状
1.1 骨科是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疾病,以功能康复为目的的学科。骨科的治疗和康复是统一的整体,当前骨科临床治疗方面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经常表现为医护人员粗枝大叶地指导和家属的简单帮助模式,康复的效果有限[1-2]。首先,主要原因是对骨科康复知识的缺乏以及足够认识;其次,害怕出现骨折再移位,简单认为在骨折复位后只需保持现状,直到骨折愈合。康复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中后期才正式确立,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门专门学科。虽然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患者对健康恢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促使康复医学迅速的发展。由于康复水平与骨科学发展的不平衡[3],经常出现康复水平与骨科治疗不能有效的结合。表现在骨科的早期治疗中,因手术方法、固定方法和材料以及医疗水平制约,骨科医生对康复理念不甚了解,不允许骨科患者从事相关活动,骨科患者往往只是被动接受骨折的愈合,从而延缓骨关节的功能恢复。
1.2 在现代康复医学出现以前,国外学者就已经重视骨关节和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骨科促使现代康复医学的诞生,关节体操、矫正体操、以及器械训练都成为康复治疗的基础[4-5]。康复医学的发展促使骨科康复医学诞生,明确康复医学与骨科医学的紧密关系,在治疗理念的一大突破和进步,同时也是康复医学和骨科医学相互融合、吸收的结果。当前,康复医学的发展呈专业化趋势[6],包括骨科康复医学、心肺康复医学、神经康复医学、烧伤康复医学、小儿康复医学、老年康复医学等。随着康复医学在骨科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更多的骨科医生认识到康复医学与骨科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
1.3 骨科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一系列方式,使骨科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骨科治疗的效果。但过度的运动锻炼易导致过度训练综合征,原因是[7]骨科患者对肢体和关节用力不当产生的炎症,如肌肉、韧带、肌腱等损伤,引起肌肉不平衡加剧、骨关节变形等。因此,需要正确领悟现代骨科康复理念,合理运用现代骨科技术,将临床骨科与康复医学理念有机结合。针对骨科疾病特点,将骨科治疗技术与康复理念结合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迅速,并与骨科学紧密结合,出现了大量新的康复手段,进一步提高了骨科疾病的疗效。
1.4 骨科康复治疗基本疗法是运动疗法。骨科康复运动疗法是在明确患者疾病性质,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7-8]。首先对运动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肌力检查、步态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等,用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运动疗法包括:①关节活动度练习- -主动、被动、关节功能牵引和助力运动;②肌力练习--保持肌肉功能的专门练习,肌力小于3和大于3分别采用肌肉电刺激和抗阻运动;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掌握好力度与节奏;③持续被动运动--使用康复器械对关节进行连续缓慢被动运动。可加速关节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修复,减轻关节疼痛。
2 中医药在骨科的康复治疗
2.1 骨折的预后以动静结合为主。①早期药物治疗 西药用于消炎镇痛,中药用于清热凉血如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行气活血方面如柴胡疏肝散、顺气活血汤等;亦可用外用膏药如消瘀止痛膏之类,适用骨折初期疼痛。还可以用物理疗法,如温热法,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局部去痛等作用。②骨折中期的康复治疗 由于骨折中期已较稳定,在原有活动量基础上适量增加,加强肌肉抗阻训练。中药易接骨续筋及和营止痛为主,如续骨活血汤、和营止痛汤、接骨丹;外敷膏用如接骨续筋膏;还可辅以中草药熏洗等;在骨折15天后其活动量逐步增加,在医护和家属帮助下活动范围逐步增大,上肢感觉肌肉有力,骨折处无疼痛感,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关节的伸屈,避免骨折产生剪切方向运动。③骨折后期的康复治疗 在后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应提高关节活动量,增加肌肉力量,同时 辅以抗阻训练。中药以养脾胃,补气血为主,常用中药有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用以增强患者关节活动,使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可采用自身重量法、负重和不负重训练法[9-10]。在此锻炼期间,首先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并配合针灸、推拿,局部以阿是穴、手足以阳明经穴,使血液循环,经络疏通,减轻肌肉痉挛。推拿还可以增加患者抗阻运动,增加关节运动范围。
2.2 中医食疗法在骨折的康复中可促进骨折愈合。例如①黄豆5两,猪骨头2斤,加姜盐用文火煮烂后食用;②赤小豆加红糖适量煎熬,服用;③黄芪半两至一两,煎熬取汁,加粳米2两,早晚服用。骨折患者饮食要注意几点:①现代医学实践证明[11],骨折病人吃肉骨头不能促进早期愈合,相反会推迟。原因是只有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以骨髓、骨膜的作用促使受损伤的骨头再生。肉骨头的成分是磷和钙,若摄入太多,使骨质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有机质比例失调。因而对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②忌偏食,骨折患者有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组织损伤情况,机体的修复由摄入的营养素来保证实现。③在骨折初期服三七片来控制积血、消肿,局部出血。在一周以后,若继续服用会使局部血管血液循环不畅,对骨折恢复愈合不利。
3 展望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医学也融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和评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传统的中医康复包括:中药疗法、饮食疗法、针灸疗法、传统物理疗法、环境疗法、推拿疗法等,通过大量实践与研究,其效果和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一致。因此,中西医相结合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行之有效,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勇,骆艳红,曾本强等.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692-2694.
[2] Babak Shadgan,W. Darlene Reid,R. Luke Harris et al.Hemodynamic and oxidative mechanisms of tourniquet-induced muscle injury: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orthopedics sett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2,17(8):1-8.
[3] 席明霞,郑雯,陈银娟等.13家医院236名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3,(15):26-28.
[4] 黄莉.骨科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16-18.
[5] Adali,N.,Mars,M.,Petrie,A. et al.Presurgical orthopedics has no effect on archform in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12,49(1):5-13.
[6] 白跃宏.骨科康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21(9):849.
[7] Milan Zdravkovic,Miroslav Trajanovic,Milos Stojkovic et al.A case of using the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for custom orthopedic implants manufacturing[J].Annual review in control,2012,36(2):318-326.
[8] 万大千,徐义明,白跃宏等.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597-600.
骨科患者由于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带来的活动受限,导致胃肠道动力减慢,这是常见的骨科护理问题便秘的相关因素。便秘在骨科卧床患者中,发生率为50%-70%[1]。治疗便秘应以理气通腑,促进胃肠道动力为主[2],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措施有鼓励患者多饮水,更换,顺时针按摩腹部,遵医嘱口服润肠剂,缓泻剂,开塞露纳肛等,在这些措施中,对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的穴位按摩的关注较少,现就穴位按摩对骨科患者胃肠道动力的影响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应用穴位按摩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息息相通,紧密相连,相互为用,脏腑以“通”为顺,腑气通则五脏安[3]。胃肠道动力减弱在中医上是指气机郁滞、大肠气机不畅,导致肠道通降传导功能失常[4]。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穴位与病理,生理等反应存在关联[5]。穴位按摩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良性刺激肠道,可调理气机、温中去湿、扶助正气,畅通经络,脾气得运,从而增强胃肠道动力[6],软化通畅大便[7]。所谓穴位按摩是指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上,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按摩,以调节机体病理、生理状态,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8]。表现在胃肠道方面,穴位按摩[9],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根据“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按摩虽然在体表,但其作用可达于脏腑,四肢百骸,它疏通经络、导滞消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促进胃肠道肠动力[10]。
2 穴位按摩的实施
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11]对便秘的辨证分型,大致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和寒秘等,虚秘包括血虚秘(阴虚秘)、气虚秘(阳虚秘)和气血两虚秘。原则上热秘者:面赤身热、口干舌躁、小便量少黄、大便干结,掐揉内庭,按揉大肠俞、太冲、足三里。气秘者:嗳气频频、胸腹满闷、大便干结,按揉膻中、章门。寒秘者:腰膝酸软冷痛、四肢不温、排便艰涩,加按手掌按在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腰骶部,按揉肾俞。虚秘者:神疲、气短、汗出、临便努挣、排便不畅,按揉肾俞、长强、志室和膻中。具体操作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穴位按摩的意义,功效,穴位位置及按摩方法,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准确,护士大拇指交替按摩穴位,略震动手指,逐步用力,由轻到重,以患者感到酸麻沉胀为限[12],每穴3-5min,每天早上晚上各1次,情况允许以选择晨起的时间为佳,因晨起结肠活动活跃,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13]。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这四穴在治疗便秘中的使用率均超过1/3[14],其中60.7%取穴天枢,50.0%取穴上巨虚,46.4%取穴足三里,39.3%取穴大肠俞,现具体来分析这四穴:
2.1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开两寸,是身体之中点,犹如天地交合之升降清浊枢纽,人的气机升降沉浮,上下沟通,均通过此穴。按压天枢,犹如调顺肠胃气机,促进胃肠道动力[15]。李艳慧等[16]报道,治疗便秘深刺天枢穴,总有效率达100%。
2.2 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在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为大肠经的下合穴[17],能调顺本经络循行所涉及的脏腑,调顺胃肠气机。
2.3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与下合穴,犊鼻穴下旁开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具有调和气血、强健肠胃、扶正固本之功效[18]。动物实验表明,刺激足三里能调整胃泌素、胃动素的分泌量,促进胃肠道动力[19]。按摩足三里可疏通经络、和胃消滞、调理气机、健运脾胃、促进胃肠道动力,改善术后腹胀[20]。
2.4 大肠俞 属太阳膀胱经,主治肠炎、便秘等。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方法
3.1 患者方面知识的缺乏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急于见效心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便秘的方法多为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穴位按摩不如药物治疗和灌肠治疗见效快,而且虽能取得一时之效,但一旦停用往往复发,日久会导致传输功能障碍,结肠神经黏膜损伤而加重便秘。因为长期使用大黄、番泻叶、和爽、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等药,干扰胃肠激素调节,损害胃肠神经丛,最终依赖泻药,形成“泻剂结肠”,而中医认为中气不足而脏腑乏力,不应轻易用泻药而强行攻下以免伤正。因此知识宣教,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告知穴位按摩对胃肠道动力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穴位按摩使患者调畅气机,调和阴阳,促进胃肠蠕动力,达到泻下通便的目的。二缺乏重视心理,未发生肠蠕动减慢前患者意识不到便秘带来的危害和痛苦,一些患者认为护士每日询问排便情况纯属多余,排便是无关紧要的,预防便秘宣教和饮食宣教不能配合,发生便秘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便秘一般予口服润肠通便的药物、开塞露纳肛灌肠等措施,此时患者便秘已形成,同时常伴有纳呆、腹痛、腹胀症状。所以我们在患者未发生便秘之前就开始进行穴位按摩治疗,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原则。针对知识缺乏的改进方法:加强护患沟通,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便秘和泻药的危害。告诉患者有便意时尽快排便,避免粪便滞留肠内时间过久加重大便干结。同时在患者排便时,提供隐蔽的环境,保护其隐私,消除紧张情绪。
3.2 护士方面对中医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 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但是经过培训后,普通护理人员均能掌握穴位按摩的方法,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广使用。针对知识缺乏的改进方法: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中医护理相关知识,提高中医护理操作技能。
4 小 结
通过穴位按摩可和肠理胃、宽胸理气,有效促进胃肠道动力。它避免了用药及灌肠之苦,减少了泻剂型肠病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气机得以恢复,阴阳调和,标本兼治,也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操作简便,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阳世伟,罗静,殷磊,等.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5):331-332.
[2] 李信群.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03.
[3] 刘延英,张玉华,李华君,等.指针护理促进腹部手术后排气的临床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12-13.
[4] 韦玉芳,邓学军.穴位按摩治疗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8):51-52.
[5] 王世华.选穴针刺及腹部按摩对卧床患者排便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7,25(8):78.
[6]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7] 姜,宁文帅,李刚.脑卒中患者便秘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0,27(6A):839-840.
[8] 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9] 张远玲,朱诗文,刘素芳.中医护理干预中风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3):310-311.
[10] 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2.
[1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0-205.
[12] 于爱华,周蟾娟.穴位按摩预防术后尿潴留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9):689.
[13] 彭月娥,梁海英.按压法促使便秘患者排便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9):49.
[14] 黄刚,陈平,陈海云.腹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便秘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1,43(3):107-108.
[15] 张雅丽,陈方蕾,蔡俊萍,等.耳穴贴压与常规通便治疗肾脏疾病便秘效果及成本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0,25(1):45.
[16] 李艳慧,尹丽丽,王澍欣,等.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89.
[17] 罗才贵,刘明军.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71-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是骨科病人的常见问题。1996―2002年,中国人骨科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63%,而近年发表的AIDA研究更进一步明确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DVT发生率与西方国家接近[1]。有研究表明[2]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对DVT致病因素在术前及术后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现将DVT的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术前、术后的预防性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危险分级
1.1 危险因素:静脉血流减慢或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DVT形成的主要原因[3]。任何外界的危险因素最终都是通过这3个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引发血栓形成。
1.1.1 年龄: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DVT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80岁病人DVT的发病率可以增加30倍[4]。
1.1.2 制动:长时间的卧床,固定姿势状态下均可因血流缓慢淤滞使DVT的发病率增高,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5]。
1.1.3 手术: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DVT发生率越高。手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引起较多生理反应,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易形成血栓;术中长时间静脉牵拉可导致不同程度血管内皮损伤;物应用可使肌肉松弛,导致血液流速减慢;术后使用止血剂使血液凝固性增加等均可使DVT发生[5]。
1.1.4 既往有血栓病史 大约有23%―26%的DVT病人既往有血栓病史。因纤溶系统受损造成纤维蛋白沉积是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原发性高凝状态起着重要作用[6]。
1.1.5 原发性高凝状态:在健康成人中约0.5%因遗传因素造成的有关凝血因子如凝血酶蛋白C、蛋白S的缺乏及血小板增多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在下肢DVT的病人中,约42%―46%可存在上述高凝状态[4]。
1.1.6 其他 女性、吸烟、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A型血、SLE、口服避孕药与雌激素治疗都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7]。
1.2 危险分级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提出DVT危险等级①极高危极:≥40岁的病人行大手术,同时伴有已知的DVT病史,癌症或血液高凝状态,膝关节或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骨折术后、较大的创伤、脊髓束的损伤。②高危组:≥60岁的病人行中型手术,伴或不伴有临床危险因素;③中危组:40岁―60岁的病人行非复杂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40岁的病人行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④低危组:<40岁的病人行非复杂性手术,没有临床危险因素[8]。由此可见,骨科下肢骨折的手术患者属于DVT发生的高危险人群。
2 术前预防
2.1 一般护理:术前与患者做好交流,评估患者的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做好卫生宣教及凝血时间、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鼓励患者多饮水,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戒烟禁酒,预防便秘[9],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2 治疗性预防:方秀统[9]等人研究主张全髋置换前1天即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李承罡[10]等人研究发现术前1天输注同型浓缩红细胞2―4U或血浆可以对术中出血进行有效补充,减少出血量和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率。
2.3 主动性活动:Wilson等[11]研究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48小时后血液凝固状态显著增高,大部分患者在2―7天后进行手术,正在血液凝固状态高峰期,增加了术后中DVT发生率。因此,早期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和足踝关节背曲和旋转活动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DVT的关键之一[10]。
3 术后预防
3.1 机械性预防(1)术后使用弹力绷带,方法为术后即开始,从肢体远端向近心端缠绕,压力一般为15―20mmHg左右,绑30分钟左右放松,下地活动期间绑于患肢上,休息时放松[12]。(2)下肢弹力袜,具有独特的最适合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压力模式,能有效加速下肢血液流动达138%,还能对静脉给予有效的压力支持,减少静脉淤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肠静脉血栓[13]。白燕[14]等观察应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显示术后使用压力梯度长袜的DVT发生率为4.88%,而未使用的对照组DVT发生率为33.33%。(3)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可使血流增加200%[15]。它是从足、小腿及大腿序贯加压,临床多为足底、小腿联合气囊加压泵,足底气囊膨胀的频率为3次/分,小腿为1次/分,合适的压力为足底160mmHg,小腿50mmHg[16]。机械性预防方法,使用简便、安全,临床上常与药物预防结合以加强预防效果。
3.2 药物预防: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预防DVT的药物是低分子肝素。很早就有研究表明[17]低分子肝素可使术后DVT发生率减少25%―30%,并且能显著降低PET的发生率。马卫华等[18]研究显示,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增加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低分子肝素使用时机对术后DVT发生率无影响,术后使用更安全。但Gallay等[19]研究表明髋关节置换术后第12天开始使用肝素,共注射5天,可以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形成,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这一点与国内李军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刘军等[21]用参麦加丹参注射液每天静脉滴注法与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相比,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相当,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顾广飞、王家琪[22]通过比较低分子肝素和一种新型防血栓药物利伐沙班在髋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发现利伐沙班作为一种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具有口服方便、剂量固定、起效快速、生物利用度高、治疗窗宽、无需监测、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小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3 运动预防:几乎所有的文献中都强调在DVT预防中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出术后早期活动越早越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运动方法有足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伸膝以收缩股四头肌、伸髋屈膝、被动按摩等[23]。王华等[24]在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的研究中发现不同方式的主、被动足踝运动及深呼吸训练可提高健康志愿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尤其以足踝主动运动的作用最强。并且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的危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DVT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针对性的综合预防措施可以大幅降低DVT的发生率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但更好的预防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邱责兴,戴魁戎,杨庆铭,等.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5,636-639
[2] 王玉静,陈明芬.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2):145
[3] Aqulia AM. Deep venous thrombosis.[J]Cardiovasc Nurs,2001;15(4):25-44
[4]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7
[5] 郑光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558-559
[6] 张柏根,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200
[7] 王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7,12(6):58
[8] 陈悦,李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169
[9] 方统秀,丁立群,陈迎春等.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3):8484
[10] 李承罡,贺曼,罗华云.38例老年人髋部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体会[J].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8,7(17):521
[11] Wilson D,Cooke E A,McNally M A,et al.Changes in coagulability as measured by thrombelastography following surg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J].Injury,2001,32:765-770
[12] 文芳.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J].当代护士,2006,(1):18-19
[13] 袁训芝,吴新民,袁家颖等.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2):103-106
[14] 白燕,杨雪华.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10):877-890
[15] 吴远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及护理[J].护理杂志.2004,21(5):55-56
[16] 李弘.弹力袜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63
[17] Nurmohamed M T,Rosendal F R,Bullet H R,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versus standad haperin in general and orthopaedic surgery:a metaanalysis[J].Lancet,1992,340:152
[18] 马卫华,张树栋,慕宏杰,等.低分子肝素使用时机对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和DVT发生率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0):833-837
[19] Gallay S,W addell JP,Cardella P, et al.A short cours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to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 bosis after elective totalhip replacement[J].CJS,1997,2:119-123
[20] 李军,朱天岳,马忠泰,等.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性[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6:1223-1225
[21] 刘军,万豫尧,许树柴,等.益气活血法预防老年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J].中国骨伤,2006,19(6):344-347
1.1 正确的饮食指导 根据阳世伟等[2]的调查研究发现,骨科卧床患者的便秘与疾病部位,术后进食时间,饮食种类,饮水量和饮食中的蔬菜量、水果量、主食量都有一定的关系。
1.1.1 增加食物中粗纤维含量 做好饮食知识宣教,让患者及家属都理解合理的饮食对康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张莉[3]认为,饮食指导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经常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嘱其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多维生素食物,如每日早晚各加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中午吃适量肉类,一日三餐主食中粗细粮合理搭配。保证每日饮食中蔬菜与水果量均不少于250 g,因为纤维素可增加肠腔容量,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强,肠内容物通过时间缩短,粪便的水分增加,大便软化,易于排出。
1.1.2 多饮水 每日饮水1000~2000 ml。术后6 h进食前可先喝一杯淡盐水,量约300~400 ml,以后每日晨起、饭前空腹先喝一杯温开水,每晚睡前用蜂蜜两勺兑水调服等,因为水作为剂,食物纤维在肠道内充分吸收水分、膨胀,软化粪便,增加粪便体积和重量,刺激肠蠕动[3-4],诱导产生排便反射促进排便。同时,应注意饮水技巧:宜大口多量,晨起空腹饮温开水300~400 ml,分2次或3次饮尽[5]。
1.1.3 术后及早恢复进食 术后进食时间是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术后进食时间每增加1 d,其便秘发生的危险性将增加6.377倍,而水果、蔬菜为便秘发生的保护因素,有研究报道,患者禁食7 h以上会导致恶心、呕吐,从而食欲不佳[6]。因此,术后应告诉患者尽快恢复进食、饮水。对于一般非腹部手术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全身不良反应者,手术后即可随患者需要给予进食,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术后3~6 h可根据患者需要进食,全麻患者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即可进食[7]。
1.1.4 术后进食量及种类 张莉[3]观察认为,术后3 d内食含盐食物,少吃或不吃甜食,进食时尽量做到细嚼慢咽,要求每吃一口食物就开始默默数数,数到10才吞咽(时间大于5 s),避免快速吞咽过程中过多空气吞进胃肠道内引起腹胀。并且术后第一餐以咸流质饮食为主,如鸡汤、排骨汤加煮碎青菜,量约400 ml。保证每日主食量,避免以鸡肉、牛肉等动物性食物为主食。按照择期手术每天所需的能量计算,每日需供主食量为150~250 g[8],如果术后第一天的主食量能保证大于150 g,则基本可以防止便秘的发生[9]。
1.2 心理护理
身体任何部位受到严重创伤时,胃肠道的蠕动和吸收都将受到抑制[10]。创伤性骨折患者往往是由突发事故造成,瞬间的变化使患者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活动,对其心理和身体带来直接冲击,生活不能自理,对治疗和预后顾虑重重,会使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孤独和自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变化,损伤疼痛、情绪紧张等应激反应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蠕动减弱,食欲缺乏,消化不良,造成便秘[11-12]。因此,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十分必要。对有可能发生便秘的长期卧床患者要有预见性,经常与其交流,生活上的不便及时给予帮助,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嘱患者便秘有意识地抑制排便[13-14]。
1.3 按摩法
1.3.1 腹部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腹部放松,双手重叠(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置于右下腹部,以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反复推展按摩,使腹部下陷约1 cm,幅度由小至大,直至产生肠蠕动。1次/d,10~15 min/次,于每日早餐后30 min进行,或在排便前20 min进行[6]。或者[15]操作者将手掌放在患者脐上方,用除拇指以外的4指从右向左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按摩,当按摩到左下腹时,加强指的压力,向骶部加压,用力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度。亦可用双手重叠,以摇浆的方式进行按压,按压时嘱患者呼气,2次/d,15~20 min/次。也可根据患者的排便习惯,在排便前20 min按摩,15 min/次。可明显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发生。
1.3.2 穴位按摩法 封志英[6]报道指压穴位法用于78例骨科卧床患者,有效75例,有效率为96.2%。方法是: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于每日排便前10 min进行。取穴:①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由轻至重,逐渐加力,3~5 min后可有酸胀、酸痛感和肠蠕动。每次按压可持续数秒至1 min;②支沟穴(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手法同上,3~5 min后可显效。如一次按压效果不佳时可反复交替按压,直至排便。黄英英等[16]报道,按压气海穴治疗便秘时间在2~10 d的患者,大部分在1 d内能顺利排便,总有效率为96%。邵红霞等[17]采取耳穴压豆舒适护理,取穴:主穴:胃、大肠、小肠、直肠、三焦、内分泌;配穴:脾、肾,随证选用。用75%乙醇消毒,取0.5 cm×0.5 cm医用胶布,中央粘一王不留行籽,准确贴于耳穴,每日按压3~5次,3~5 min/次,以酸痛为度,3 d换1次,两耳交替。可以促进患者排便,省事而又疗效显著。赖红梅等[18]报道用王不留行耳穴压丸预防和治疗便秘时间在3~10 d的患者,大部分患者在24 h内能顺利排便,总有效率为96%,72 h内98%的患者顺利排便,便秘发生率仅为2%。
1.4 排便训练 定时对患者进行排便训练[13],每天早餐后按压刺激括约肌,模拟排便过程重建排便机制,争取重建与进餐相联系的刺激反应性排便,逐步适应病房环境,建立床上排便、定时排便的习惯。另外,嘱患者经常进行深呼吸,增加腹肌力量,利于粪便的排出。
1.5 为患者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19-20]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隐蔽的环境和充足的排便时间,以利于排便,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拉上屏风;②要求访客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③打开窗户(或换气扇)和收音机(或电视机);④利用芳香剂除臭。
1.6 合理使用镇静止痛剂和缓泻剂镇静止痛剂可使感觉便意的阈值增高,促使便秘发生[1]。对骨科慢性疼痛患者,可多用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使疼痛减轻,尽量减少静脉止痛剂的用量和频率,减少便秘发生的机会。使用缓泻剂应遵循最小剂量、最短疗程、最合理剂型的原则[1]。对于骨科卧床患者,要询问患者每天大便情况,3 d以上未排便者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服用胃肠动力药或缓泻剂,临床常用普瑞搏思、潘泻叶、果导片、排毒养颜胶囊等均有效果。排便前1 d睡前服用适量的缓泻剂,排便当日清晨空腹饮热咖啡或热茶300 ml,以刺激肠蠕动,有助于排便,但也要克服长期使用泻剂或灌肠排便的习惯[21]。刺激性泻剂小量应用,作用温和,效果显著,但肠道易很快适应而失效,故必须掌握短期适量应用的原则。甘露醇、山梨醇、硫酸镁等高渗性泻剂能增加消化道内水分,刺激肠道运动,但易导致腹胀、腹泻、电解质紊乱。石蜡油等剂有肠道作用,能有效妨碍水分吸收,对顽固性便秘、粪便干结、排出无力的老年体弱者最为适宜,可长期服用。如每晚睡前服石蜡油20 ml,第2天晨起排便,有利于养成定时排便的条件反射,但应注意长期应用可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
1.7 理疗 王波兰等[22]采用NEMECTRON德国尼万隆公司EDIT电脑骨折愈合治疗仪,对32例患者在入院24 h内即进行骶尾部理疗。理疗的频率2次/d,30 min/次,理疗方式选用运动功能方式,采用旋转干扰电刺激频率为叠加,刺激强度为20~40 mA不等,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调节。理疗时机的选择一般在患者平时习惯排便之时。理疗结束后,患者自觉舒适,紧张、焦虑、疲乏感减轻。此时,患者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内外括约肌能有效的得到放松,从而能促使粪便的排出。
1.8 鲜梨汁预防便秘的效果 陈胜琼[23]等根据每100 ml梨汁中含有2 g的山梨醇和6.4 g的乳果糖,山梨醇和乳果糖是不吸收的糖类,经结肠细菌降解成低分子酸类,从而增加粪便的渗透性和酸度,使液体摄取增加的理论研究,应用于下肢骨折卧床患者,方法是入院后第2天开始给予饮用鲜梨汁150 ml,2次/d,上、下午各1次,鲜梨汁由研究者从水果雪梨中直接榨取,常温下现榨现用。结果显示鲜梨汁能有效预防下肢骨折卧床患者便秘,有效率为79.5%。
综上所述,通过种种积极措施有效降低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对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彤,崔如珍.骨折患者便秘发生原因调查.中医正骨,1996,8(5):33.
[2] 阳世伟,罗静,段磊,等.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调查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5):331.
[3] 张莉.骨科围手术期患者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3.
[4] 查良锭,周璇,崔月英,等.实用营养治疗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93-94.
[5] 施永敏,周永香,马文芳,等.老年慢性便秘的干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2):30.
[6] 封志英.介绍一种指压按摩解除卧床患者便秘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491.
[7] 吴存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
[8] 蔡美琴.医学营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9-130.
[9] 阳世伟,殷磊,李键.饮食教育预防骨科术后病人便秘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4.
[10] 王小玲.外伤性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华夏医学,2001,14(5):743.
[11] 连芬,高俊芳,吴雨琴.创伤性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17(2):144.
[12] 马风华.护理干预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青海医药杂志,2006,36(4):44.
[13] 胡秀文.健康教育对预防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分析.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78.
[14] 宋霞,陈玉秋,陈瑛.小剂量甘露醇溶液治疗便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护理研究,2004,18(6B):1103.
[15] 董凤仙.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389.
[16] 黄英英,杨骏,柯振花.按压气海穴治疗便秘.南京部队医药,2002,4(1):53.
[17] 邵红霞,姜海波.骨折卧床病人的舒适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68.
[18] 赖红梅,程薇,李萍,等.对王不留行耳穴压丸防治骨科患者便秘作用的探讨.护理杂志,2000,17(3):9-10.
[19] 赵晓丽,李宣兰.骨科卧床病人便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63.
[20] 韦红英,谈燕飞,刘一芳.骨科卧床便秘患者的循证护理.护理学杂志,2005,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