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14 21:0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础化学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1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篇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校为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且范围很广的课程。计算机是科技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把此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的前沿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对该课程的特点做详细研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掌握该门课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教学现状及问题

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计算机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更新速度快,内容繁多,但涉及操作性、实践性的内容较少。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及高新技术等相继出现。这些都需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相应地对教材作修订,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计算机方面的前沿信息。

(二)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很多职业院校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模式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还停滞在基础课本的教授上。目前大多数院校仍以板书教学为主。很多教师在教学进度计划上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授课方式仍停留在理论为先的阶段,上机练习时间较少。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多,涉及面广泛,教师讲授时如果不细化知识点,不与实践结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枯燥。感受不到课堂内容的新颖,必然降低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主动性。

二、教学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把计算机文化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教授,让学生通过对课本基础性的学习来解决专业中所遇到问题。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们就会有很大的兴趣。同时,对计算机掌握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开布置上机作业,学生各自从自身的起点做起,既不会让学生觉得该门课程太简单是多余的,也不会让学生觉得太难而厌学。总之,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内容的新颖,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主动性。另外,我们不能忽视首堂课的重要性,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对该门课程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鼓励和增加学生们学好该课的信心。

(二)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除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做不到这些的,因此,采用新的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所谓启发式互动教学,即在教学的主体学生与作为主导的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而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反应,揣摩学生的思路和疑问,实时改变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启发式互动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地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启发性地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共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熟悉心理学,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最后,要注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但不能拘泥于形式,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利用

提高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应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主要包括:第一,应用多媒体能使教学信息更丰富、清晰,一些复杂的图表可以通过多媒体一目了然。而且还可以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图片等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二,多媒体可以利用视频或者动画来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掌握。这对计算机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多媒体能循环播放,便于学生温故。比如实际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一步步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屏幕上字形、颜色、图表以及设计的变化时,就会产生一种印象,自己上机时就能有针对性,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而言,在教学中应做到多媒体教学应与板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

三、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基础知识教学,也是技能的教学。教学任务重,更新速度过快。教师应该关注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掌握前沿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跟其它课程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这些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课前个别辅导查漏补缺,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吃得了;课堂讲解时“宁少勿多”,让基础居中的学生能够吃得好;课下个别补充扩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采用探究型教学法

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应加快探究型教学法的步伐。因为探究型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而设计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评议→最后得出结论。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概念教学时,通过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有以下现象:加热氯酸钾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时,则放出氧气的速度很快。再把反应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把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再和氯酸钾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且称量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知同反应前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相等。用明晰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很快建立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强调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一定”、“两不变”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了记忆,从而得到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是:(1)是指化学反应速度;(2)这类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未变化。进而外延到:(1)在化学反应里;(2)具有内涵特征的这一类物质。隐含因素:(1)对“变化”二字的理解;催化剂即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又可减慢化学反应速度;(2)一种反应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催化剂;(3)一种物质在这一反应中是催化剂,但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4)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5)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

剂一般是不同的。

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也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教学,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举例来说,有的用“不完全电离”来界定弱电解质,课本上用的是“部分电离”,一字之差,界定域就不同了。不错,课本上用“完全电离”来界定强电解质,很容易引出“不完全电离”这一否定型界定,这一方面犯了“是就是,非就非,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毛病,忽略了“中间状态”、“过渡形态”。

五、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向学生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加上关键字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

总之,要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

出发,采用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七、结论

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准确理解与掌握概念,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思路以及应用概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基本概念的内容、难度不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的对出现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进行总结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篇5

二、合作互助,利用操作体验形成

合作是学生思维的交汇,促进学生思考的全面性、严密性,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修复和完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努力的将自己最全面的思维展示出来,促进了学生对自身的努力.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彻底暴露了思维上的遗漏,实现了对操作的修改、突破和创新.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就可以从原理指导,使学生了解制取氧气的三种不同的制法,从中选择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来制取氧气.教师对本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完成实验,亲自体验氧气的生成、收集和检验,通过学生的合作操作,学生之间就会相互的观察,指出相互之间的操作不同,讨论哪一种操作更为科学、更为严密,从而使课本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有个学生认为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非要在导管口塞上一团棉花,结合学生的这个想法,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一组使用棉花、一组不使用棉花,其它的条件均相同,对比生成氧气的速率.在这两组实验的对比中,学生明显的看到没有加棉花的实验出现了堵塞现象,产生气泡的速率减慢.这样的实验有效验证了实验当中的小技巧,给理论的学习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使得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再完全的依赖于课本,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三、强化迁移,利用延伸提高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逻辑性,往往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多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使学生从课本顺利地走向生活、走向应用,领会探究物质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在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学习和认识后,教师就可以采用延伸性的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镁、铜、锌的活泼性,一时间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验证方法: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利用金属与其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来判断金属性;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等等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写在板书上,让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具体的操作措施,哪一个更为简单、可行、高效?学生纷纷的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不断地完善、改进,最终设计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通过延伸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调动,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了解了再比较中酸不能用硝酸、钾钙钠的盐溶液不能相互置换,从根本上理解了金属的通性和特性.通过这样的延伸实验探究,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总结,掌握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篇6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含义

课堂教学是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战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或教学平成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且直观、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情境,用多媒体形式有效、真实地再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型化、直观化、动态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这种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像“电影大片”般精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改变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方面,教师走下讲台,从传统的知识信息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服务的辅导者和督导者、信息化资源的挖掘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生走上讲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探究、会话交流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

2.享受学习过程

信息化课堂教学就是依托多媒体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以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支持学生主动“学”提供保障,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由此而创设的信息化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生动、直观、形象和精彩。如利用图片、虚拟仿真、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能够使人体解剖结构中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看穿”人体各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愉快地享受学习过程。

3.创新教学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式,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电子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录像等形式,自主选择《解剖学基础》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由于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校园里,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如学习微课,或者用手机拍摄标本模型、教材中图表、图形及视频等,或者登录QQ群和微信平台,参与师生的交互讨论,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理论,有效巩固和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4.丰富信息来源

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形、文本和动画等,创设了信息丰富、知识海量的教学情境,使得中职生能综合调动手、脑、眼、耳等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又可以营造协作式教学氛围,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二、中职《解剖学基础》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构建信息化解剖学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学校建设了多媒体计算机、师生交互式显微镜系统、解剖学数字化资源库等设施,为解剖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让课程快速“上网”,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标本图片、动画视频、目标测试题和考核办法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相关网站链接上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QQ群和微信平台通知、布置作业、开展讨论、解答问题等。

(二)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曾说过:“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不少是当年中考或高考没考好的学生,没考好呢,显然是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适合传统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使之能适应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能力,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参与式教学。首先,创新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创新编写有利于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保留解剖学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套路,创新编写和编排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增加案例、拓展链接和要点提示,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和启发性;二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直接呈现考点并在正文中加粗标注;三是按信息化需求编排,运用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来代替传统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大幅文字,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更加通俗易懂;四是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自行拍摄教材中的图形和图表等,随身携带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使解剖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解剖学知识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中职生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或整理成《解剖学基础》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或自行录制微课等,使其集科学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室中的模型和标本,建立移动式的学习资源;第三,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媒体,建立解剖标本图库,从不同角度拍摄挂图、模型和标本等,形成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库;第四,在教学不同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在教学人体动静脉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发散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软件进行编制。

篇7

(二)科学、精心的组织实践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每次上机实践教师都要布置具体的实验项目,专人辅导,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可能遇到的办公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了12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1)微机的组装与维护;(2)金山打字通的安装与使用;(3)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4)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表;(5)电子报纸的制作;(6)毕业论文设计与制作;(7)制作成绩表;(8)学生成绩的统计;(9)学院工资表的制作与编辑;(10)职业生涯规划演讲稿设计与制作;(11)电子邮件的收发;(12)设计介绍“古城台儿庄”网站。项目教学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在课前给学生安排好本教学内容的项目,让学生自己找资料,通过学生完成各自的项目熟悉课程内容。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1.网络化教学平台概述。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一个高效运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可以放置教学计划、课程资料、课件等资源,也可以布置作业、上传实验结果、利用论坛交流学习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网络教学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各高校投入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普遍存在造价高、不易于维护、应用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而Moodle平台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基于Moodle的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Moodle的资源和活动的设计提供给学习者一个自由的空间和参与活动的互动平台,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不同。学生的活动有Moodle的资源提供保障,同时活动也生成服务变成了学生可用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Moodle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辅助材料直接上传到网站中供学生浏览和学习。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moodle提供的“作业”“、投票”“、测验”、“问卷调查”等功能在网页上添加活动生成互动性资源,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利用Moodle“问卷调查”,可以方便地设计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单选、多选、填空、排序等多种题型,系统根据教师设计自动生成可视化分析。在Moodle的“测验”设计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测验满足教学需要,如评分方法、答题次数、时间限制等非常灵活。Moodl“e作业”功能可以针对不同个体,采用因材施教,学生自由选择,教师方便处理。3.基于Moodle的协作式课程活动的设计。Moodle平台提供聊天室、讨论区、Wiki等活动进行协作式课程活动设计。“Wiki”功能进行对小组公开群体合作对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究。聊天室可以实现在网络上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教学问题。讨论区则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丰富课程资源。

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3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了,特别是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已经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了,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就成为每个在校的学子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出现一些问题,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得到完善。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在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差异

为了了解大一新生入学前计算机掌握水平,以便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针对我所代课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共有4页、31个客观题、5个主观题。两个班级的人数为116人也就是说我的样本容量为116,实发116份收回116份,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归类,发现一些问题:

1、通过分类发现城市、城镇、农村不同地区的学生最早接触计算机的阶段不同,在此数据当中城市人数为16人、城镇人数为32人、农村人数为68人。结果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学生在小学以前没人接触过计算机而大部分都在初中阶段;城镇学生有人在小学之前就接触过计算机并且在小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人数比率和初中差不多;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农村学生没有城镇学生接触计算机早。从第三幅图可以看出城市学生大部分都在小学就接触电脑,并且小学之前接触计算机的比率要比城镇大,而农村和城镇的学生有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才接触过。

2、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在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距,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和学校、家庭、社会有关系,有的同学小学就开始学计算机而有的同学高中才学,由于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与晚都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还和他们的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社会背景有关以及和自己本身的兴趣、动手能力、学习风格有关,所以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由于生源所在地、学校、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在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时无论在计算机知识还是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问卷数据表明,学生在计算机起点水平、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态度、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基于学生的差异水平来进行课程的设计。

(二)学生对基础课程不重视,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由于当前电脑的普及程度比较高,使学生在中学或者小学都多少接触过这方面的学习,虽然不系统但是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原理。这就导致了在学生的意识当中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东西,认为这门课程已经没必要在学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所以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不好好听课,认为可学可不学,以至于最后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三)对学生管理程度不够,硬件设施跟不上

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布置的操做训练完成的质量不尽人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老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想尽办法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外,随着各个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力度的加大,原来的教学设备就显得相对不足,这也是影响教学方面的一个原因。

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一)因材施教分组学习

由于学生前期的计算机水平不一样,采取统一的教课方式效果不明显。因此,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来因材施教。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在老师讲课以前,采用测试,调查,问话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把学生分成“计算机基础水平优秀组,计算机基础水平一般组和计算机基础水平入门组”三个小组来对待。

在讲课的时候,不同组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水平优秀的学生设置一些高级的练习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步一步的教使其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求精。对计算机水平入门阶段的学生,教一些初级知识使其操作水平更加熟练,让他努力练习赶上一般学员。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利用“责任分工,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分工,协作学习”顾名思义是把学生分成小的团队,让他们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协作,但是在协作的同时划分清明确的责任。

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有四点要素是必须把握的:一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二是在共同目标的情况下相互帮助;三是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让小组共同把关,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四是相互信任自己的组员,做到有问题是相互及时沟通。

“责任分工,协作学习”还要求学生会倾听、会质疑、会组织。会倾听既是努力倾听别人的发言重点,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以便最后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正确的评价;会质疑是指,在别人发言时有听不懂或者需要对方解释的问题,在对方发言后马上提出并解决。会组织是指,在每个小组都要轮流担任小组学习的主持和组织者,认真听取组员的意见最后正确的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在相互交流中可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还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共享知识等。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以此提高学习质量

为了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针对“责任分工,协作学习”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两种方式。

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己反思上养成良好习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受自己。从参与情况、交流合作、学习动机等方面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

学生认识和了解同伴的过程可以采取“互评”形式。在相互评价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沟通和交流协作能力。学会客观公平的对自己的伙伴进行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互相学习和帮助的良好氛围。

(四)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的软件知识和版本使教学跟的上社会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计算机行业的故事,甚至某一名称来历的掌故等,都能达到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如讲授Microsoft与IBM名词的时候,可讲授比尔盖茨的创业历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而硬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是更新较快,尤其涉及硬件和网络运用时,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运用的需要,及时为学生补充最新的知识和一些使用技巧。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虽然是一门计算机的入门基础课,但要教好这么课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把握教学技巧。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一个最扎实的计算机基本功。

参考文献:

篇9

二、计算机基础一体化教材

本课程教材采用人民邮电出版社陈秀莉编写的《计算机基础应用一体化》,选用本教材的原因是因为该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思路,将基本应用和操作融入到了具体的案例中,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对教材的讲解进行了一些增删,比如:增加了Excel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内容,删掉了数制和编码部分的讲解等等。

三、教学设计

该课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学科内容为中心,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学习任务,强调与工作世界、就业环境的对接,更重要的要强调该课程与专业的对接。比如学生是楼宇自动控制专业的,就要围绕网络布线的实例多讲解,如果学生是测量专业的,就要利用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实例讲解,那么对于大专班的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就要多讲解个人简历和毕业论文方面的实例。总之,教学设计要以兴趣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统筹安排,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操作。

四、选用的教学方法

1.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任务驱动

从具体的专业中提取典型工作,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为模块,进行实例的设计,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尽量把这些任务设计的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的时候,教师提出典型任务:假如要参加一个招聘会,每个同学要做出一份简历表,简历表要清晰明了,表格设计合理。学生取得任务后,先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检查控制,最后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对于工作任务的提取可以运用鱼骨头技术,如图:图:鱼骨头

2.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材施教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将课本上实例认真讲解并让学生实训,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知识的迁移,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服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方法、接收方法也有差别,所以计算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协作学习

根据学生人数和设备数量的关系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然后布置学习任务,每组进行协商讨论拿出完成任务的计划,由组长展示和汇报,老师进行点评,最后每组成员进行任务调整,实施完成,让小组内互相学习,小组间互相竞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反馈练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体验协作学习的乐趣,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篇10

2授课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2.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提高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黑板板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手语、眼神等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向学生传达知识[4]。这种授课方法较为人性化,教师可以在黑板按步骤有条理地向学生演示,条理清晰,步骤分明,易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不仅可以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达到以视觉和听觉双重途径传送知识的效果。但是传统的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也都有各自的缺点,传统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效率低,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掌控不好课堂气氛,容易形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则容易造成信息量大,学生承受不了,理论公式演示步骤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少,不够人性化。化工机械基础这门课本身既有大量的公式推导等理论内容,又有机械传动和容器设备的实际工程内容,因而可以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发挥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的特长。如在讲授到构件受力分析以及及变形形式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形状以及受力情况,在讲授容器设备和机械传动时,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向学生展示,将传统讲课的二维图形变为动态的三维图形,全方位地展示设备和零部件的结构;运用视频播放让学生理解设备的运作以及工作原理。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则可以通过黑板板书,放慢教学步骤,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记笔记的时间。

2.2以实例或项目为题加强学生理解

根据化工机械基础的授课目的和主要任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工程中一些实例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于做过有关该课程项目的教师,可以安排出一定的时间,结合具体项目讲解课程中有关知识点,从项目的任务、设计思路、所解决的相关问题、设计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等,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有计划分步逐渐地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考察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3.1平时考察与考试相辅相成

由于化工机械基础的内容较多,前后内容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一旦学生对前边力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必然会影响到后边容器设计计算,而材料和焊接不熟悉,则会导致学生在材料选择和容器设计方面出现困难,因此,为打好基础必须加大对学生的平时考察,让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知识,避免吃不透掌握不准的现象发生。平时考察的方法可以由课堂上或课堂下的练习题以及知识点的分组讨论等与平时有关该的课程任务组成,同时将该部分的考察作为期末总成绩的30%计入,让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3.2考试多样化侧重有所不同

对于化工机械基础这样一门知识点非常多的课程,很难用一张卷子将大部分知识点考察到,因而需要对考试形式加以改变。可以将考试分为期中期末考试两次,期中考试着重对前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期末考试着重考察课程的后半部分知识点,做到期中、期末考试侧重点各有不同,从而考察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根据考察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考试形式分为开、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使考试多样化,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立即遗忘的现象出现,而且还可以增加试卷命题的自由度,大胆地出现过去考试试卷中不敢出现的需要应用复杂公式,计算所需的重要知识点也可以出现在考卷中,扩展考查范围;将过去对有限的知识点考查,转化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全面素质考查上来,而且考试结果也将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最后达到对学生课程掌握考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