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题研究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抓读书,打造课题研究合格师资队伍
学习无非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条通道。教师要想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单纯依靠外出学习听课显然是不现实的,认真大量读书确是一条有效渠道。几年来,我们在组织教师外出实地学习名师先进经验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读书工程上,做到了研究、读书、思考、实践、总结、推广有机结合。一是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向和任务。二是结合课题研究认真读书。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读书目录选择适合自己课题研究的名师专著,坚持每天读书30分钟,留写200字的读书笔记。三是认真思考读书所得。我们每两周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要求每一位教师把自己读书中的体会和困惑在读书会上交流,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四是实践读书所得。教师们在课堂上认真推行自己读书所得的新思路、新观点,让课堂与读书联姻,与科研同频。五是反思总结。理论与实践永远不能完全吻合,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或者实践、修正、丰富发展理论,或者理论进一步纠正实践。我们要求教师以写周记的形式把每个周的课堂实践体会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以备在学校组织的月工作总结会上交流。六是推广典型经验。我们利用推门听课和每月的教学工作总结交流会发现典型和先进,而后安排专门领导帮助总结提高,形成可操作的范式后组织全校教师听课,让个人的生长点在全校开花结果。
三、抓重点,锻造教师专业成长引领高峰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是从教育实际出发,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的小组研究,通过多位富有创新、探索精神的一线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究,得到具有实效性的新型教学思想、方式、策略,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强化学生的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与时俱进提供更多可能。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1.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
数学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科书。学科数学的内容是依赖于科学数学而创建和编制的。科学数学是依据科学实际而创造的内容,不考虑人们是否接受,只要能完备、精确地阐述某种数学理论,反应数学空间以及数量关系就可以。而学科数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进行教材的编著,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常见且能接受的方式展现,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了解数学现象的本质、规律,对数学定义、定律、性质等进行揭示。其次,科学数学对所有的定理、定义、法则等都必须要有严格的论证和推导,具有严谨、密切的逻辑关系;而学科数学则限于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事例进行不完整的归纳与推演。再次,科学数学完全按照数学逻辑系统进行安排,其难易可能安排不均;而学科数学则是依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规律地安排难易程度,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由此可知,科学数学是作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果而进行展现的,而学科数学则是以认知对象为依据而产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不仅要遵循科学知识,还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其利于小学生认知,使学生乐学、会写,将其学懂、学活,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小学数学课题的研究就是将科学数学与学科数学进行更加紧密联系的活动,教师通过组建课题组,针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时,要使其符合课程编排的原则:首先,以数与计算为研究主线,以数与形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与彼此的内涵进行联系,使其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其次,要注重由浅入深,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再次,在研究中注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再者,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进行有效连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教学的意义。最后,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数学学科品格
在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中,一般注重对数学学科品格的深化,从而强化数学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1.积极的思维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态度,使学生具有数学的思维,在进行数学学习时,能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科学的思维方式
进行数学教学研究,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构建研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条件。首先,要注重以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简约等形式来表现数学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的研究。其次,在进行教学时注重由表面的、浅显的知识技术型教学向科学型教学转化,使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深入了解其中的定量关系、逻辑关系,从而逐步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3.思维内驱力的培养
数学内驱力主要是数学内部发展和外部需要相适应而产生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为数学材料与人的认识的矛盾与
冲突。
4.密集的脑力当量
例如,数学学科的知识总量为T,其脑力总付出为R,则两者之反比,即为单位知识所含有的脑力付出,通称脑力当量C用公式表示,即为C=R/T。
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时要注重遵循其学科的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学科特征,从而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对其进行相应的探究与实践,从中获取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案,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根基,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二、对理念和理论的学习,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的阶段,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更新知识和改变旧有观念。我首先进行了自我教育,查阅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新时期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师如何提高职业素养的书籍,同时借助到发达省份向大学的专家教授系统的学习理论课程,使我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维,并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构想和设计,确立了关于《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学生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小课题研究的课题。
三、整体的策划和系统的思考,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
1. 搭建研究的整体框架。一切的开始首先需要系统的策划和设计,这些完全基于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关键环节,我做了大量的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如何分组是公平合理的、学生能够喜欢和接受的、奖励的量化设计和如何奖励、设计制做各种评价表格、奖励情况记录单等等。
2. 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美术教学有学科的特殊性,适合大胆改革,根据这一特点,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通过以主题研究、动手实践、欣赏评述、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几个课程模块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串连在一起,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动手、实践、创新、综合能力的新要求,这期间我根据学校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了一组将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主题研究型课程,包括《我为学校设计未来》、《我为学校设计壁画》、《我为学校设计校徽》。
3. 变革上课模式。每节课学生将课桌组合在一起,以固定的划分小组的形式来上课,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组织与领导的能力,提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不同优势的学生担负不同的任务。实验比想象的进展速度还要快,很多时候是学生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了我进行课题研究的速度,通过实验我发现,过去教师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应试教育最重要的缺陷之处和问题所在。
4. 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角色的彻底颠覆。我改变以往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前一节课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提前预习、小组课成员课前交流与研究、分工协作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我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开始更多的是一个学习任务者、学习与研究的组织者、评价者,其它大部分工作由学生秘书来协调和管理,学生秘书实行竞争机制,这就给学生中创造了公平竞争、能力培养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学生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自主管理、相互帮助、共同学习、也学会了试着表达友爱和善意。学生们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结果都超出了我的预料。在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全面激活,也激活了他们对学习的喜爱。其实,要改变教与学的模式,只需要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思维的模式和角度。
5. 改变评价模式。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学流程全方位、多维度的配合与支撑。在研究初期,我便设计了《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学生评价记录表》和《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评价记录表》,通过应用这种评价记录单,使学生有了具体的可追求目标和方向,有了对荣誉的想往,同时也使我能即时了解、追综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情况、能力特长和进步阶段。可以说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小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激励学生寻找自我、发现优势、建立自信、超越自己的良方和魔杖。
6. 重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记载与管理。
(1)通过教案体现小课题研究。在教案的设计上我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内容写的少了,一节课的教案只有短短的几条,但是这是在对课的大量的设计、设想和细心准备之后,实际上在这简单的背后,背后是大量看不到的工作。在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花费了甚至几倍于常规课的思考时间,在教案中我会记录对课的思考、反思和发现的新问题等等。实际上它侧面记录了研究的经历和我作为研究者的心理历程,有了思考的厚度和研究的痕迹。
(2)保留每一堂每一给学生的作品。
(3)保留每一节课的学生评价表和研究性学习小组评价记录表。
(4)保留每一张学生和同事写给我的字条。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握好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
2.宜近不宜远。 “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可让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师生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就非常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发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都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在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就可以此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包括 :“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这样的研究最终还是免不了“镜中花”“水中月”的结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初衷相悖的。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小课题研究,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1.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教师在让学生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可以提议让选题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教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各个成员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
2.学会选择,制订研究计划。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订计划。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
3.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探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使其善于提问,主动探究。如我校四年级一班开展了一个“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您认为您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视前您知道怎样卫生用眼吗?近视眼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办法来加强防治近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教学的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
4.适时推介,交流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根据年级的不同,小课题成果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但表达前首先要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验证研究目标,并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策建议或结果展示等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举行成果评价鉴定会,这对学生来说,他们又获得了一个交流、学习的过程。
现象三:课题评价不了了之
不少小课题研究都把主题的确定、成果的展示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评价功能。学生在小课题中的表现好与坏一个样,即便有评价,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了事,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课题评价的“缺位”,导致课题研究实施失去了约束力,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小课题研究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
反思:评定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促进小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所以,课题评价一定要到位,要以课题评价的约束力为课题研究的推进保驾护航。
策略:开展有效评价,提升研究自信
笔者觉得,对待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所以,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中国分类号:G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ctive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icro-effective way. From the study of micro issues guiding ideology, objectives, tasks, topics requirements, specific measures six aspects,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should be taken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miniature.
Keywords: mini;research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育科研实际要求,更好地落实“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有效地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和课堂改革活动。我校决定开展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为了使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实现微型课题带动教育教学的大发展。
一、指导思想
依据“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发展”的最新科研理念,结合我校“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制的实施,积极走微型课题之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作为研究对象,把科研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重研究本身,也重成果的应用推广。
二、目标任务
1.完善“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质的变革,提高课堂实效,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独立研究和协作攻关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总体科研水平。
3.丰富教师的教学生活,充实校本研究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选题要求
1.依托我校省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校级课题“构建‘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立足教学实际,各教研组、课题组或个人,依据自身实际,学科特点,课堂教学选择子课题。
2.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亦可另立新课题。
3.选题标准体现4个字:“微”即小之意,课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在细小处立题,题目小,题域窄;“新”要求立题要有创新,不仅要求在思想上创新,在研究的方法上也要创新;“实”要求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课题的研究要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高教学实效,不要做空洞的说教;“快”要求课题研究周期短,快则几个星期,一般3―5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四、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在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上,构建“学校领导小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校长和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亲自抓教研工作,并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教务处、教研室负责指导管理;教研组、课题组负责具体实施。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层层管理,确保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明确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
要利用例会、教研组会议,充分宣传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统一认识。要让教师们明确微型课题是源于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知道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的助推器。
3.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要制定出相应的教科研制度和教科研奖励制度。为了使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优化,切实抓出成效来,学校领导小组随时听课指导,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及时将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本校内推广,同时上报县教研室,并将微型课题研究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考核之中。对微型课题研究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或教研组要给予奖励,优先推荐成果突出的项目参加上一级的教研成果评选。
4.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成长路径
结合我校实际,走“校本化、低重心、小步子、实效性”的教科研之路。结合具体的校情、学情、班情,立足课堂教学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将课题成果利用校报《晨光》、校园网站、校本教材、教师论坛等载体广泛推广,让研究成果为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五、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1.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微型课题研究分析报告。
3.阶段经验总结文集。
4.专题论文。
5.典型课例、案例、个例。
6.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教师研究过程资料,学生活动资料,体现研究过程的图像资料。
7.条件成熟,还可汇编成册,以专著的形式出版。
六、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方法有三种: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2.步骤: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53-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积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将促进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1 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5年9月23日,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交流会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及《纲要》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承担着重要责任、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教学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现代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内涵要求。
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抓好中小学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对开展达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各项实践研究活动工作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2 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观念滞后,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达州市辖区内有8个县市区,8个县市区分别设有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负责各中小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各类功能用房、各类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管理,负责各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硬件、软件的采购划拨,负责教学仪器设施设备质量检测等工作。一段时间其工作理念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认为教育装备部门就是以装备为主,对实验教学研究工作认识不够,认为研究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事情,与教育装备部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
对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职能职责认识不清 他们认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工作就是为学校配置实验室及各个功能用房里面的各种教学仪器、图书馆(室)的各类图书等,帮助他们对实验室及功能用房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他们对实验教学工作的概念理解很狭义,认为就是理化生实验课上教师和学生做实验而已。
对实验教学以及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概念模糊不清 有些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与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清;不开或者少开实验课,黑板上讲实验课和背实验比较常见;课堂传授与动手实验相互脱节,做实验仅满足于验证性实验,自主和探究性实验薄弱;不少教师实验技能不强。
教学课题研究工作起步晚,科研成果不明显 2004年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引入达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内容被明确提出来,由实验管理办公室负责。2005年底,召开一次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聘请专家做动员报告和现场培训。2006年,全市立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10项,能够结题的很少。2007―2010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直到2011年,对该项工作进行调整,才得以初步开展,选配了责任心强、有专业知识的高级实验师负责该项工作,全市立项11项,2013结题率达99%,有1项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全市实验教学课题研究立项14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才步入正轨。
3 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思考
领导要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是领导的工作观念必须更新。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转移,从以前对各中小学校硬件建设配备为重点,转移为政府集中采购;从以前的学校自主花钱建设配备到现在的由国家出钱集中采购配备为主(比如“农薄计划”“全面改薄”计划的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工作职能的转移,说明在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建设配备方面装备部门的职能职责已经被弱化,那么工作重心就应该转移为对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的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等方面。尤其对实验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的培训,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应该加强。
教育装备部门要积极宣传新的装备工作理念 让学校重新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在新时期的工作职能职责,明白技术装备部门的具体工作范围、具体的工作重点以及为学校的具体服务项目等。实验教学工作的范围面很广,涉及学校开设的所有学科,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离不开技术和器材、设施设备的支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不仅要建配、管理,而且要推动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还要推进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等,开展实验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激发教师对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要帮助教师建立课题研究的信心,提高对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实验教学不像单纯的知识传授,记住了就马上能够见成效,实验的作用可能在将来的几年,甚至人的一生都会受益。教师要先转变观念,不要只为眼前的分数着想,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课内外结合,将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场景自发转移,适度地、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组建课题组,以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没有来得及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实验课题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习的边界。教师(学生)在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自我反思,这个反思的过程和阶段,就是教师(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就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问题及课题。
其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活动,通过中小学实验教学评比、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示、实验技能比赛、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优秀实验室评比等交流平台,培养一支课堂教学与实验操作能力双优的理科教师队伍。
最后,建立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实验技能是理科教师的基本能力,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队伍、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实验教学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打造一支专业指导和服务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队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的课改活动在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围绕新课标的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毋庸置疑,深入的研讨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科研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围绕新课标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存在一些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一、研究课题重功利,轻内需。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广大学校领导的共识,同时,学校教科研工作也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各级领导都普遍高度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总课题,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是,在数以百计的课题中,许多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还有是教师为了评职称而立的,很多的农村学校课题立项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育的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教育经验的依托,科学性、可行性都值得探讨,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同时,教科研的选题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是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
二、究课题重成果,轻过程。
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1、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2、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经过几次的展示活动后,积累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形成了论文集,结论往往是“该课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偏差却常常轻描淡写,甚至遮遮掩掩。3、课题更换频繁。为追求所谓的科研成果,许多知名的学校课题研究都搞“短平快”,当一个课题结题后,新的课题又上马了,教师刚刚从研究活动中得到的教学体验已不再适应,角色又要进行转换。诚然,以上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专家指点确实能保证课题实施的规范性,名师引路又能确保少走弯路。但教育关系到的是人的成长,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剥茧抽丝,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而且,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无法适应不断变换的课题,往往被牵着鼻子走,课题研究也只能是走过场。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是万万不能忽视的。课题研究只有扣住“研究内容”,抓住内在联系,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的呈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三、研究课题重展示,轻推广。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精神因素和行为准则及作风。它能够体现班级的形象特征,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它渗透并影响到班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要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先理解清楚什么是班级文化。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我认为班级文化可以概括为: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和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班主任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同学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实际、班级状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作用,才会是有效的班级文化。如果提出的班级文化空洞、不切实际,不但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还可能由于高不可攀或者没有具体指导意义而让学生失去信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起到反面消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对班级管理的好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好的群众基础,班级文化的实施才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为此,我反复给学生做思想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课余活动,与各宿舍同学交谈,与个别同学交谈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并给大家说明加强管理只是我们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当有同学违反纪律之时,我也总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为了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每当有同学过生日之时,我们都为他过集体生日,在校广播站为该同学点歌祝贺。在自己的耐心工作下,全班同学统一了思想,树立了为班级争光,争创优秀班集体的想法。这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加强教室的环境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如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
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从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从事教学,特别是理、化、生等学科中的某些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跨越时空界限的协作交流能力;如何使学生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信息来源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信息更新速度更快,从而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信息素养等,是传统课堂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它鼓励和支持程度较深的自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标准课程之外,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且具有交互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表现在:①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②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③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具体就本课题的研究而言,它有助于:①对教师的教学起促进作用――教师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都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有助于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学生从基本的学习(读、写、算、听)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
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途径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培训、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建设,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能发挥效用,学校提出:以教育城域网建设为核心,以校园信息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数字化学校创建为抓手,以信息化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如此各种要素的整合、放大,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3.研究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最终要看教育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效益。如果我们的技术不能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来指导,那么很可能成为强化“应试教育”的利器。因此,我们提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五个通道”(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展示的信息化通道;②教师扩大视野、提升素质的信息化通道;③学生拓展兴趣、形成能力的信息化通道;④课程深化改革、教学整合的信息化通道;⑤学校、家庭和社会交流互动的信息化通道)的作用,从而确保信息技术发挥积极的效应。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课题研究基础
学校领导多年来坚持提倡先进教学理念,扩展先进教育手段,营造先进的教育气氛,形成先进教学特点,信息化校园建设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初步显示诱人的发展空间。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重庆市渝北区教委批准的区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消除学生创新学习心理障碍》
该课题研究时间是从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以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适应创新学习为基本目标,遵循学生心理的适应与发展两条基本规律,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大基本因素,根据认识、个性、适应性三维心理素质结构,采取“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沿着“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优化素质”的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五个阶段,切实把“消除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障碍”有机融入到“判断鉴别、引导训练、反思体验”三大训练环节之中,努力帮助学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适应教材、适应发展、适应社会六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2.参研者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