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2: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特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例如,小学教学设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舍也进行了修缮改造;小学师资也受到重视,给予一定学习机会,师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教学器材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教风学风得到相应改善。但是由于小学教育存在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一些顽疾人就存在,需要逐渐去努力改变。

1.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评判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是以应是教育为主,虽然近年来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是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教育者还是以成绩为核心来评判学生的优良好坏。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成绩评判系统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力都受到了压制,从而形成了许多“书呆子”,只会读书,其他能力较弱,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均较弱,与社会当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要求相悖。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小学教育新课改进行过程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小学教师队伍有部分人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无法与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其一,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与时代要求相悖。有部分教师始终以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有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通过体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都会造成学生身心不健康发展。其二,现代专业知识不够完备。小学教师常年工作在一线岗位,虽然有一定学习机会,但是由于工作性质较忙,相对来说,培训机会还是较少,小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小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引导方式都亟待改进。

3.家校联合亟待完善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一方面责任,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而大部分学校往往只注重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认为校园之外的生活和教育是与学校不相干的,因此导致了家校二者信息沟通的不对称。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仅限于小学生出现重大问题,而平时二者的沟通很少,这也间接导致了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充分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心理,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新课改的充分实施有一定阻碍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传统应试观念的转变

针对部分教师单纯以学习成绩好坏定论学生,对学生进行评判评价的弊端,作为教育者应当及时对此种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进行转变。针对现行的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者应该制定更为适合现代社会的评价体系,应把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标准,培养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小学时期,因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拥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此时作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社会经验。因此,学习成绩虽然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指标,但是更多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部分小学教育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这一问题的解决,小学一线教育者应该随时更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多提供给一线教育者培训学习的机会,并提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手段,让教育者能够通过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快乐的教育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在广西部分地区,当地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条件有所制约,小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新鲜事物较少,其思想也较为落后,对于未来没有较大的理想,对于生活也缺乏较高的追求,而且留守儿童也较多,因此,小学教育者面对这一问题,更应该去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理念能迅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难题。

3.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视

小学教育教学,并非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校园是第一战场,家庭则是第二战场,两个战场相互支持配合,才能获得胜利。学校应该形成一个畅通的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转变传统的被动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座谈、家访等传统的沟通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为小学生制定合乎其个人个体发展的具体教学计划。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家长与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同时教育者还可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网络阵地,开发教育者个人的公众号,及时相关的教學信息,让家校两个战场真正联合,为学生学业保驾护航。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全面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教育教学的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只管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解决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小学教育者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家校联合的作用,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小学教育.2015(10).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12(04).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各类企业却抱怨招不到优秀人才。形成这样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却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根本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寄希望于职业教育,迫使职业教育重视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模式严重落后

很多职业学校的领导不懂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课程表也是遵照普通学校的模式进行安排,实训课较少而且经常被占用,教学效果不明显。有些课程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教师也不做任何改变,直接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内容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全用不到,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技能培训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也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没有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容易误导教师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计划管理不规范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不能制定有效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管理不规范。如一些职业学校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对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了解,不能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一些职业学校偏面地将职业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只重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对职业教育进行明确定位

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当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不符合当今企业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职业学校应对职业教育进行明确的定位,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并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让学生在获得生存技能的同时,人生境界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积极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积极完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计划的规范管理

目前,职业学校的各种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如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数量严重缺乏,而且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整体素质不高。因此,职业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建立并完善教师评审体系,以职业技能和论文为主要评审标准,引导教师在正确方向上发展。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职业学校还可以建立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得到学生普遍认可的编制外教师,学校可以考虑提前给予转正。由于职业学校教学中操作性的内容较多、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而很多学校目前还不具备这个实力,所以,职业学校要进行灵活办学,积极引导学生到各类企业中去进行实践锻炼,有效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学生毕业后会很快进熟悉工作岗位,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这样,不但职业教育服务职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而且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符合职业学校办学的目标。另外,职业学校还要加强教学计划的规范管理,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岗位标准,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然后在遵循学生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按照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教学管理,所以职业学校要正确认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过去许多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职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同时不断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程度。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面临着学生就业、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成为高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教育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教改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落后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还存在问题,常常以升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校内的教师也缺乏动力和主动性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固守传统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教育,传授理论知识,这实际上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违背。在这样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要,其理论知识比不上本科生,而操作能力又不行,这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不太合理,缺乏灵活性

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沿用过去的老三段教学计划,采用学年学分制,且设置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且其课程体系相对不合理,理论课程相对较多,实践课程安排不足。且在选修课程上,往往是看菜吃饭,有什么老师就上什么课程,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自由选择,实际上选修课程就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兴趣去选择自己想要的课程,是非常不合理的。

(三)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时间性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培养,然后现实中,实践教学却存在许多问题。如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实践课程的比例明显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通常是先上理论课程,等理论讲完了再去实践,这就往往导致学生在上理论课程的时候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上实践课程时又缺乏足够的理论去指导。此外,许多实践课程特别是文科类的实践课程过多地依赖于软件模式,缺乏真实的环境下去实践操作,结果导致实践与企业相脱节,学生在学校模拟的非常好,但是一到企I就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做起。

(四)教材建设跟不上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高职教材普通存在质量比较低,实用性不强的特点。教材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然后现在许多高职教材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质量比较低,内容交叉重复,缺乏针对性,技术知识陈旧,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都是理论性很强,即使有实践性项目设计,这些内容也会受到资源等限制使得其他高职院校或学生开展实训,明显缺乏实操性,且大部分教材都是以学科教材为主,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教材数量不多,对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总体来看,高职教材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职业特征不明显、知识与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没有跟上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教改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好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太合理。对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教学能力及道德素养、指教能力教学效果等都会影响其承担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能力,教学效果强、执教能力强、治学严谨、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往往效果较好。然而,现实是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以青年教师居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教学改革热情不高,而年轻教师学历普遍比较高,但是却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想开展教学改革工作都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大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在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工作时缺乏相应的经验,无法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尽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要求教师下企业实践,但是由于企业不愿意接收及学校的监督考核成本高,使得下企业实践沦为形式。对于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兼职教师工作经历短,还有一些兼职教师则是上完课就走,没有动力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力。

(六)课程考核改革的深度不够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是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而对于实践技能考核则开展的比较少,占比也非常低,这就使得学生没有动力去提升自身的技能,而是单纯通过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获取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

(七)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都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一个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与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高职教育教改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培训,转变教学理念

要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旧理念,就需要校内至上而下的学习并提升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可以推进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对此,可以采用一下方式来提升教学理念。首先,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国内外建设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参观、培训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让教师开阔眼睛,更新现有的教学理念,学习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其次,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来校开展报告与讲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第三,订购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及精品课程建设汇编,让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其课程资源建设能力和专业素养;最后,定期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实践,每年实践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切实提高其实践技能与实践教学理念。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要做到教学改革工作,就必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比例。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下企业实践,将实践工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当中。规定教师必需每年完成多少培训和下企业实践。其次,要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形成规范的兼职教师聘用及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兼职教师比例。再者,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提高其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最后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三)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比例,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同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在编写实践方案时,应注意科学合理,提高其可用性。同r,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就必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式,应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加强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对此,可以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降低期末考核的所占比重,加强平时实训过程的考核。

(五)加强校企共建教材的开发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材,突出其工学结合的特点,开发项目化教材,提高教材的质量,确保教材中实训设计的有用性和可用性。

(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同时制定相关的质量保障制度,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到实时监测与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刘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2,(28).

篇4

问题一:日常行为习惯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时常出现:不穿鞋套进机房,学生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常有杂物……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我们有责任培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课堂。我的对策是下面两点。

1.严

行为习惯的训练要从小抓,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保障。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腾出一些课堂时间,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些简单易懂的规章制度,把它贴在机房显眼的地方,让学生对照、约束自己的行为。

低年级的行为习惯训练可融入趣味性,如结合儿歌。上课后,教师带领学生先唱一唱儿歌,“上课铃声响,脚上穿鞋套,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竖起耳朵听,不做小动作。”简单易懂的儿歌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边娱乐,一边复习行为规范。教师可根据场合编排、应用儿歌。此外,还可以巧用“星星”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现好的授予红星,表现差的给与黑星,达到调动学生的目的。

高年级可以直接和他们讲道理,指出不足。训练中可以采用对比、表扬等方法来激励学生。比如,我教的班级进网络教室都采取竞争方式,哪组鞋套穿得快,排得好先进教室,享受成绩加分;不好的在门口反思,做好才能进。出机房门,小组长检查本小组的电脑关闭情况,东西摆放情况,合格后,才能以小组为单位出去。把进出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里,效果显著。

2.宽

教师应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从宽,处分过严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执行奖惩制,对学生上课的行为习惯进行记载,课上进行适当表扬、批评。记载情况作为期末学科成绩的一部分,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鞭策的作用。

问题二: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待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护软硬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天工作繁杂,很难静下心深入研究教学。面对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减负。

对策一:大家多动手

信息技术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帮助其他学科的教师做课件。随着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不断深入,教师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多了,掌握了一些课件制作技术,所以在平时应尽量学以致用。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主动给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传授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制作技巧,让这些教师也充当一些大型课件的制作者,尽量给自己多腾出时间研究教学。

对策二:资源共享

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地查找需要的备课资料,根据情况,进行修改,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变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二次备课,有效借鉴、提高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反思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问题三:学生德育薄弱

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搞起小动作来了。我在教授学生文件的复制、删除内容后,计算机中的文件副本冒出来很多,保存文件经常被删除。有的学生浏览一些不该浏览的网页,玩一些不该玩的游戏。硬件也时常遭到破坏,比如鼠标球经常丢失,耳机经常被掰断,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危害性小,但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级,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质,对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现在网络犯罪案件上升势头迅猛,犯罪人也呈现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对策一:重在平时

平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育人意识,做个有心人,多留意学生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小动作,及时指出,监督学生改掉。对于“重点”学生重点关心,把潜在的危险扼杀在萌芽中。

篇5

一、对媒体一知半解的新闻教学

眼下,除了新闻专业开办的过多过滥,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媒体的需要。再一个原因就是专业不专、质量不高,以至于新闻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在招生很火的同时,就业却很艰难。笔者曾先后在新闻媒体工作了20多年,近两年转至高校搞新闻教学,切身体会是,目前许多高校新闻院系无论是办学思路、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还是教师选聘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媒体到底为何物?它有哪些基本运作规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等问题知之甚少,不少新闻院系的管理者和老师对媒体的业务运作流程都不了解,甚至有的人连新闻单位的大门都没有进去过,仅凭从书本上学到的一些新闻知识就来给学生上课,难免一知半解、挂一漏万,其效果和说服力可想而知。使用的某些教材也存在着数据陈旧、观点落后、与媒体现实脱节的问题,有的甚至把媒体的内设机构、职称名称都搞错了,以对媒体似懂非懂的了解来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是不可能的。

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基本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流程,内部也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机构设置,日常新闻稿件处理有着基本的程序,队伍建设、产业发展、广告经营、设备管理等等方面有其自身的方法和规律。而反观目前高校从事新闻教学或管理的人员中又有多少人对它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呢?

二、专业经历不足的教师队伍

同志曾经说过,如果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新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新闻工作无论是采编还是管理、经营,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就像一名外科医生,光靠读书,没有临床经验,他无论如何是不敢也不可能为病人动手术的。近些年来,新闻专业教师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甚至有点学历崇拜的味道,很多学校非博士不要。其实,这已步入了一个误区,因为新闻工作是要做具体工作的。简言之,报社采编人员一定要会写稿子组版面,电视台的记者一定要会摄像、写稿和会上机器编片子,授课的老师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工作,他的课无论如何也不会生动到哪里。笔者一些在高校任教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博士朋友,经常聊起自己在教学中的苦恼,说自己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新闻从业经历。有的人读书期间尽管到媒体实习过,但那往往是蜻蜓点水,所以上起课来总是不得要领,时常招致学生的非议。一次,省电视台的一个朋友告诉笔者,某高校的一位传播学博士生导师在私下里问他电视摄像的“推、拉、摇、移”是怎么回事,并苦笑着说:没有摸过摄像机啊!新闻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业务经历十分重要,仅靠坐而论道恐怕是不行的。试想,你是新闻专业的教师,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不会起码的实际采访,连一个短小的消息都不会写,你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又能怎么样呢?

三、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己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一些高校培养的学生与媒体的需求不相适应或者说不符合媒体要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查阅开设新闻专业相关学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有这样的表述,即培养具备新闻传播(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播音以及艺术、影视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企业宣传部门及其他单位从事新闻(广播电视)采编、播音、节目主持工作与宣传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各级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音像出版、文艺团体及其他单位。笔者所在学校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与管理的人员;培养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培养网络和新媒体需要的栏目策划与编辑人员。培养规格细化为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比较精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摄录、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编导、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具有网络传播媒介栏目设计与制作的技能,并能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应用等。诸如此类,十分详尽。应该说,这些年,教育教学单位为了培养新闻合格人才确实是动了脑筋费了心事的,但万金油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是不可能打造出所谓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何况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和教材本身就存有诸多问题和不足。

四、形同虚设的专业实习

相对而言,由于学生多媒体少,新闻专业的学生实习目前比较困难(对此,笔者曾经专门撰过分析《今传媒》2007年第6期)。加之,新闻传播教学实践环节严重缺失,一些新闻传播院系没有或很少有媒体实习基地,学生实习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找门路。好多学校在大四以前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而在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时间里,不少学生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和写毕业论文等,导致实习无法真正进行,使本来时间就不多的实习变成了“放羊”,也使新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变得徒有虚名。

五、缺乏专业知识的院系管理者

近20年来,各类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为综合性高校或文科类高校开办,进入本世纪以后,理工类高校也纷纷设立新闻类专业,并成立相关院系。以江苏省目前开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从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右表)。广播电视新闻学或编导专业比这还要多。

起初,全国仅有几所高校设有新闻传播院系,传统的文科类高校开设新闻专业大多依托的是中文院系的班底。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有少数学校连一个新闻专业毕业或新闻从业背景的老师都没有就开始招生了(这与前几年新升本院校申报新专业比较容易也有一定关系),除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也造成了院系外行领导的现实。尽管这些年高校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吸纳了一些业内专业人士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但由于这些人进入高校的时间相对较短,难以进入到管理层面,甚至受到一些非专业管理者和老师的抵制、排斥,挫伤了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的学校甚至贻误了最佳的发展时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么,如何调整、改变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新闻传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闻媒介现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性有充分地认识,努力改变目前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学历逐渐趋高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的现实。“从世界范围来看,卓有成效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有丰富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教师。在新闻传播教育比较成功的美国,大学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据调查表明,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①近年来,我国许多著名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等也开始学习借鉴这一做法,主要负责人全为曾经在媒体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资深媒体人担纲,并注重从媒体引进大批编采、经营人员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有效地改变了这些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譬如,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2年成立以后,先后开展的新闻观教育活动、新闻采访大篷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成果李强的《乡村八记》都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且被教育部发文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加以推广,这完全受益于他们拥有像范敬宜、李希光等业界精英和一批较高新闻素养的师资队伍。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以后,对他们的办学思路、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高校新闻院系难以做到上述学校那样,从媒体来的教师仍然偏少,这或许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脱离媒体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新闻传播院系除了要吸纳部分高学历教师,更应从新闻媒体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对于那些没有从事过新闻传播实践的教师,应该设法让他们到新闻媒体挂职工作一个时期,以便从实践层面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的现状、发展和规律,适应教学的客观需要。

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新闻院系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之前,应该到新闻媒体进行调查研究,听取业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呆在学校里面靠上网拷贝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删删改改或凭自己的想象制定培养计划、搞课程设置,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合理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专、眼界不宽、技能不强,无法适应媒体的需要。因此,新闻院系一定要根据媒体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第三,开设灵活而又操作性强的课程

现在,许多新闻院系开设的课程比较传统且教材选用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变化,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也比较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许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重视,有的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就围绕学生的写作、观摩、英语、说话、理论、创作六条线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借鉴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实验课程设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尽管2002年才成立,但由于拥有一批曾在各大媒体任职的资深媒体工作者担任教授和全职授课老师,课程开设经常翻新,教学手段不断变化,在开设常规课程以外,近年又把业界讲座“新闻与传播学前沿讲座”定期化、课程化,使学生受益匪浅。这些有益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四,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教师素质

在有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笔者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些教新闻的老师不爱看报纸、电视和新闻类杂志,也不太搞业务研究、撰写论文,上网关注新闻界信息也不多。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师,不关注时事,不了解媒体最新变化,不知道社会发展动态,怎么能行呢?所以,新闻传播院系一定要强化教师的新闻职业素养,加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经常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编辑记者到学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帮助老师开阔眼界,了解传媒,提高素质,促进教学。

篇6

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承担着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重任,但由于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现行高等会计教育体制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本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作为会计教育模式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决定整个会计教育的发展,因此是不可或缺的,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有定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学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该目标表述不够明确,各高校对其的理解各异。该目标虽由国家制定,但不同的高校对其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学校认为是通用型人才,有的认为应侧重于应用型、专门型,还有的提出开拓型、外向型等等。由于思想不统一,教改的侧重点不尽一致,因而难以评价、判断教改成果。二是职业性和专门性过强。过分强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协作交际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以及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要求。三是未能与时俱进。会计职业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教育界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致使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无所适从,于是大都把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影响到会计人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都说明会计教育目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目标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比重失调。基础课程的学分数在全部课程总学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为20%一30%,而专业课程学分数则占全部课程总学分数的70%一80%。显然,基础课程学分数占全部课程总学分数的比例小。二是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等方面存在重复。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变化,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教材内容上,目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侧重于实务性的制度解释,而缺乏应有的理论论述与分析,会计实务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会计教学的具体内容往往多年一成不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这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的把握。教学在方法上仍然是传统的 “镇鸭式”,只重视强调教师的讲授,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差,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缺乏启发性。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实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会计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习能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熟悉会计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但近年来高等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一般各高校都把实习置于最后一个学期,而毕业班的学生为了求职会放弃实习,即使一些学生勉强进行了,也大多“身在曹营心在汉”;另外,企业考虑到商业机密等各种因素,不愿意接收没有经验的学生实习,这样致使会计实习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二、高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重塑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影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提出会计教育应该使学生对各种会计职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包括公共会计职业、企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工作。澳大利亚的会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会计记账和报表编制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释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方面的能力,以便日后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

我们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迅猛扩张、更新,学科之间知识相互渗透,会计学科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于中国实际,注重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当前和今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一是进一步攻读硕士研究生,二是流向会计职业界,因此本科教育自身可以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前者应为他们继续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其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充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后者,则可以培养成具有较高会计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扎实,视野开阔,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着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学生适应未来的保障。就会计课程设置而言,会计人员仅仅掌握会计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因此,在我国高等会计教学计划中应增加基础课程学的内容,扩充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增大基础课程学分在总课程学分的比例。另外,正确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例如,如何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范围,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这样也节约宝贵的教育资源。

(三)改进高校会计教学方法,推行会计案例教学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应以教为主,重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积极的学习。借鉴国外的做法,实行会计案例教学。会计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与理财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与理财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会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会计案例教学通过个案分析,采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受益的效果。此外,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会计案例教学,能解决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存在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但是,由于案例收集上作时间长,难度大,建议有关教育部门组织各大高校分工协作,按课程内容建立内容丰富的会计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四)强化会计实践课程。

会计实习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会计实习,他们能最直接地感受到职业的状况和要求。因此学校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保证会计实习的质量。学校可采取第二课堂方式开拓教学资源,如成立学生会计服务模拟公司,为中小企业会计业务,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实践,体验真实、完整的会计实践过程。学生会计服务模拟公司的公司环境虽然是模拟的,但是会计业务是真实的。另外,实习尽量不要安排在毕业最后一个学期,可以从大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三年级的寒暑假,都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实习,等到毕业实习,即使学生不能参加,由于其前三年的积累,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邵军.谈改革本科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财会月刊(综合),2008.

[2]冉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篇7

1.问题提出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学生非常重要,高职学生也是如此。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教学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学校管理体制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高职教学交往,学校体制管理问题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问题,提出对策。

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职教学交往的缺失

对高职“教学交往”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基本都是认同以下的观点:高职交往活动的主体是高职教师和高职学生;交往的目的是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实现沟通;交往的载体主要有情感体验、人生观、知识需求、行为规范、言语交流等。理想的交往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但现在很多高职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二是教学交往形式也过于简单,在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自身的优点,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并不完全适应丰富多彩的个体形式。三是教学交往的载体过于简单化,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是完全依靠教材进行课堂授课,内容单一,也没有新意,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

2.2学校体制管理问题

高职院校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工作。教师队伍人员不足且流失严重。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属于民办院校,没有编制。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虽然有编制,但由于经费问题,教师和教辅人员的编制较少。由于没有编制或者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

通过对华东2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有七成的学校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生师比要求,即1:18的比例配置教师。有两成的学校生师比接近1:18。只有一成的学校辅导员配置达到1:14,这种人员上的不足,使得高校教师不能跟每一位学生充分沟通,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思想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方法,就不容易取得满意的效果。

2.3人才培养模式不到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发展暴露出很多问题,教学管理往往停留在“遵循制度”的层面上,很少关心孩子的感受,这种重视管理,轻视服务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的步伐,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适应。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上都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现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以前的教学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3.对策分析

面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分析,通过有效途径谋求解决问题的良策,逐步被动落后的局面。

3.1高职学校应加强交往

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要注重交往。特别是职业院校,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授课模式,而应该注重协调互动的交往行为,满足个人认同的需要。教学活动也不仅仅是向高职学生单方面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一种互动交流行为。现在的学生很有思想,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站在更高的角度,教学交往也是一种社会沟通现象。教学沟通形成主体能力,要形成属于发展主体能力的所有活动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交往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中学时代由于升学压力、时间紧张的各方面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的参加团体活动,班集体意识也不强。在加强教学交往中,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能力。

3.2优化学校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人群主要包括五大类:学生、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按照传统的观点,学生管理只是教师的工作,其实不然。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其中,教师每天面对学生的时间可能比辅导员更多,通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理念,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这样要比专门组织一场主题班会要更好。确实如此,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教师也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人生真谛。可以把自身作为正面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可以实行教师与班主任进行共同管理班级,这样可以与每一名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创新,要注重理论创新、工作创新和思想创新。还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集各方之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3.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服务性。教学管理应以主动服务为主,保障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应该顺应产业发展需要,贯彻先进理念。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校企合一”、“工学交替”的理念,活动深受学子的喜爱。第二,重视建设性。在高职院校中,兼顾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设置的日趋完善,应该采用先进的分级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分级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帮助解决学校扩张,发展学院特色。

4.小结

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学生一样,承担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任。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分支,确实非常重要,面对高职教育教学暴露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克服,努力提高。密切关注高职教育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改进错误。以期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科]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72-0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该课程的学习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一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思想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形式,一方面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地培养。人教版初中政治教材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着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然而,据笔者了解,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却忽视了插图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带领学生浏览。

2.正文与阅读辅助材料在教学中得不到有效的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参考材料。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有的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内容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背景,不可忽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基础教育改革的10多年时间以来,在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构建高效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我们不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图文并重,突破教学重点。图像图片资料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图片大量增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总结出图片所蕴含的各种知识内容。例如,笔者在九年级教材(人教版)“循环利用资源”教学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生态农业”不但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意义。

2.正文与辅助资料并重。新教材中,每节教材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分析,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笔者在九年级教材(人教版)“我国人口现状与特点”教学时,从“相关链接”的数据中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特点。

篇9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身体素质会得到有效提升,继而对学习与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观念存在偏差,体育意识淡薄,加上资源条件的局限,致使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面临许多难题。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问题所在

(一)体育教育理念落后

农村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教育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要学科当中,对于体育教育不够重视,这与农村地区体育教育理念落后有着直接的关联。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对于体育教育不重视,未能将其作为教育工作内容。课程安排不合理,其中还有一部分课时被语文、数学等学科占用,体育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与家长的体育观念落后,甚至将体育视为学生“玩”的学科,对体育教育的支持不够。体育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终究会得不偿失。体育教育理念落后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问题根源所在,需要适时予以改善。

(二)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的不完善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开展。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运动器材的购置及场地建设很难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这就导致农村体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面狭窄,体育课程的开展局限性较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体育设施不完善,加上枯燥、单一的教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三)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其中,一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是体育专业出身,虽然也经过了系统的体育课程学习,但体育教育的专业性不强,很难保证教学的规范化。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和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不大。体育运动知识匮乏、运动技能掌握不熟练及动作不规范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当中的主要问题,与体育教师的能力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水平,对改善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状有积极作用。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新思路

(一)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首先,学校应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围绕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教育方面给予有力支持,推动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需要,开展具有特色的小学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其次,制定合理的体育标准,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体育教学。保证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确保足够的教学学时,不得因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而随意占用体育课课时,将体育教育工作作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基于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明确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将体育课程建设作为关键点执行。第三,将体育考核作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查的主要内容,进而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只有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学校和家长都应对此予以重视。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体育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国家相关部门要给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足够的资金支持,用来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及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小学资源条件,购置运动器材,建设运动场地。增设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及乒乓球台,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体育项目,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既锻炼了身体,还享受到乐趣,对释放学习压力有着良好的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有效提高,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结语

新时期的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学校应结合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针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办法积极予以应对。通过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其身体素质,这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华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文殊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胡燕霞.探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2):202.

篇10

(一)师资匮乏是制约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问题。

从全县来看,各乡镇小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虽然教研部门多次对其进行了培训,使一部分教师取得了小学英语教师资格,但仍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工作在英语教学的第一线。这些教师依靠的是初、高中的英语基础,且不谈教学方法了,就连基本的语音、语调也掌握不准。如果小学生不打好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将来升入中学就极难纠正,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减弱。

英语开课之初,学生对英语兴趣深厚,把学英语当成一种乐趣,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少数学生甚至把学英语当成了一种负担,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能保证。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课应遵循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但因为师资关系,每周最多只能开展三次教学活动,有的学校每周甚至只有两次教学活动,这就无法保证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2.学习资源少,家长辅导跟不上。

学生手中除了书和练习册外,再无其他的课外学习资料,教科书成了学生唯一可利用的资源。学生遇到疑难向家长请教,但能辅导孩子的家长少之又少。曾经有学生哭着跟我说:“老师,我不会问我爸妈,他们说连一个字母也不认识。”这就是大部分农村小学生面临的实际情况。

3.教学方法滞后,课堂气氛沉闷。

有些教师,特别是非正规英语教师,他们仍用滞后的教学方法教现在的孩子,教学方法单一,不能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方式单一,课堂毫无新意。这样的课堂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二、针对困难所在,采取相应措施

如何克服英语教学中的困难,圆满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校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通过深挖学校、教师、学生资源的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一)尽快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

我县在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方面,提供了机遇和便利条件。

1.从点滴做起,搞好校内培训。

规定每周三全乡英语教师都集中到中心校,利用这宝贵的一天,把下一周的教学内容,从语音、语调、目标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完成,确保不出现知识性错误,确保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2.骨干示范,指导引路。

每学期,全县都会准备几节英语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采取一听二评三对照的形式,查找自身不足,吸取他人经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的模式,把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

3.外出学习,开阔视野。

每学期,中心校都要组织英语教师参加省、市、县举行的观摩课、教研课等活动。通过走出去,教师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从教师主观找原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制约着小学英语前进的步伐。但我认为教师更应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主观努力,弥补客观不足。要想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英语新课程标准,驾驭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英语课开设的目的、课时结构及各学段在听、说、读、写方面要达到的要求,同时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各单元的知识点及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只有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熟练掌握,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创设情境,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由此可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合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充分利用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把教学内容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虽然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要求,要精心组织每一堂课,根据不同课时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多采用歌曲导入、为歌曲编动作、复述对话、情景对话、创编对话等形式,让学生感到每一节课都是新的,都有学习的欲望,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根据三年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在讲解Is this/that a...这一句型时,运用了动物图片来进行提问,而且这样做还不够,还要为每个句子编上动作。如,在Is this a bird?我就做出小鸟飞翔的动作,还有鱼儿游、青蛙跳、小猴爬等动作来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