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一体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工作一体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工作一体化

篇1

淄博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与淄博汇宝电器有限公司、新华网、淄博高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从全程电子商务的角度寻找校企合作模式的切入点,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入手,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从而为培养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背景

1.企业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企业由于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业务需要,带来了对相关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人才的大量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扩大销售围是企业眼前和长远都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此时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也为企业的带来了新的商机,开拓与发展网络营销、进行网络销售得到企业高度重视。现在企业逐渐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成为企业的共同选择,从而产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2.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

传统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培养的人才距离当前市场的需求还有差距,培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和就业市场不能直接适应企业的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偏向理论,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偏弱,从而导致我们专业毕业的学生找到高新职位,我们很难培育出企业发展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

3.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大力支持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学院十分重视各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方案与实施,并积极为教师创造改革与实施的资金和实训实施的条件,促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训练”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上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更强调能力本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它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及创新点

1.主要目标

(1)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2)通过教学实践,编写“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专业教材。

(3)培养胜任的师资队伍,制定“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4)制定“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5)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全面推行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创新点

(1)企业网络营销项目进入课程。由于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大量需要网络营销运营推广人员,我们通过把企业项目引入课程,既可以为企业解决业务问题,又可以帮企I培养和选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双方具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可操作性强。我们把企业引入课程,用真实的工作任务贯穿教学始终。

(2)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项目运营紧密合作。教学把企业的网络推广、网店运营等电子商务项目引入课程,教师教学中的以企业的运用中的项目为基础来讲课,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企业的项目任务。

(3)“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学生需要在课程中完成大量的企业运营项目,这些项目无论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来说还是项目的复杂程度来说,学生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必须需要在老师这个“师父”的带领下、管理下、指挥下才能有可能完成这项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锻炼。

三、“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的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到位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工作小组,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小组具体负责创新“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全面指导工作,并负责进行创新“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安排、组织、实施、推广及应用。

2.物质保障到位

学校给予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包括为教学服务的实训场地、设备、材料等。

3.师资保障到位

篇2

一、引言

自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MTI)专业学位以来,翻译硕士专业在全国各高校全面铺开。截止目前,全国已有159所院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科特点设置相应课程,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然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健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是MTI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内地院校的实践教学问题更加突出。实践共同体主要是指在相同知识背景基础上,具有共同关注焦点和实践行为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通常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其成员一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某种特质,翻译工作坊其实质就是一种话语实践共同体的体现。从话语实践共同体的视角,对翻译工作坊的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也是对MTI翻译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和改革。

二、翻译工作坊的话语实践共同体特征

(一)实践共同体的核心概念

1.共同体。Ferdinad Tonnies(1887)提出“共同体”这一概念,指任何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这一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Zygmunt Bauman把共同体定义为“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共同体既不意味着一定是共同在场、定义明确、相互认同的团体,也不意味着一定具有看得见的社会性界限。

2.话语共同体。话语共同体的概念始于社会语言学后被引入语言教学。Swales (1990)将话语共同体定义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交流机制、特殊文本和专用词汇的成员组成的团体”。在此基础上,他归纳出话语共同体的六个区别性特征,其中包括话语共同体具有广泛认同的目标、目标的形式、交流机制、交流信息的方式、话语共同体拥有某种或某些体裁以及特有词汇。

3.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同话语共同体关系密切的概念。Wenger(1998)认为实践共同体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所有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

上述定义表明,话语实践共同体更加侧重实践行为,强调在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统一认识。以话语为基础,话语实践通过话语构建并反映社会实践。因此,实践共同体与教学实践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作为语言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参与的实践就是话语实践。

(二)翻译工作坊的话语实践共同体特征

对于翻译工作坊来讲,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一定的分工、职责、流程、规则等,通过翻译实践活动的参与,是一个给每位参与者合适的角色和真实的任务,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

1.以翻译工作坊为话语实践共同体的行动载体。翻译工作坊作为话语实践共同体的载体,主要表现在所有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平台、共同的话语和共同的学习目标。翻译工作坊为成员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研讨和发展的环境。翻译工作坊不仅为成员配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如专用教室、多媒体设施、网络设施、翻译实验室、专业书籍和工具书等,还制定相应的软件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组织领导机制。

2.以情感认同为话语实践共同体的维系纽带。话语实践共同体成员关系的确立使其成员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进而提高其对团队行为的参与度。通过团队的建立,工作坊成员彼此学习、相互促进、通力合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话语实践共同体使成员产生相同的认知情感,但是与此同时,情感认同也是维系话语实践共同存在的关系纽带,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归属感的需求,对自我提升的需求,进而激发成员的学习和工作潜能。

3.以翻译成员参与协同合作为话语实践共同体的运转机制。话语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学习与研讨的实践系统,体现为翻译成员参与、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这种机制打破“教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局面,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翻译实践创造最大空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身份也有所转变,由过去的教授与听从的关系转变为对话与协作的关系。翻译成员完成个人翻译任务后,通过小组研讨、同学互查、教师点评、业内专家指导、行业评审和客户反馈等一系列环节来完成某一项翻译任务。因此,翻译工作坊是建立在话语实践共同体基础之上的一个协作系统。

4.以解决翻译实践问题和提高翻译人员水平为话语实践共同体的行动基础。翻译工作坊的目的是参与翻译实践、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翻译工作坊的所有成员都从事相同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语言以及共同的任务。工作坊成员之间既可以通过相同的任务进行交流和学习,又可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成员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了“在翻译中学翻译、在实践中学翻译、在研究中学翻译”的宗旨。

三、翻译工作坊的运作模式

针对MTI翻译实践练习所设计的翻译工作坊的运行模式主要是采取翻译公司的运作模式,时间安排全部放在课余时间,其具体运作有两种形式。

(一)常规的翻译实践练习

常规翻译实践练习以完成每周的翻译实践练习任务为主。为达到MTI人才培养方案中翻译实践练习量的要求,翻译工作坊采取“”和“自由”的运作方式。首先,由学生自愿组成翻译实践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既定的管理制度、规则、流程等分配翻译任务,并组织成员进行研讨,制定术语表,统一翻译时间。其次,成员自行完成翻译任务,并在翻译过程中记下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交小组讨论。再次,成员在小组讨论中解决成员之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与其他翻译小组共同协商。最后,各个小组将最终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教师或专家进行解决。

(二)完成真实的翻译任务

该平台的运作方式完全参照翻译公司的运行模式,平时用于翻译实践练习,并随时接受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有偿翻译任务。翻译管理完全基于翻译项目的管理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平时训练,战时打仗”。该工作坊既是一个虚拟的训练平台,又是一个真实的操作职场。

四、翻译工作坊的实践共同体价值

首先,翻译工作坊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翻译工作坊的实践共同体意味着一个动态体系中的参与监控过程,参与者共享其对这个动态体系的理解。在这个共享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沟通。工作坊成员在同一身份认同基础之上,形成换位思考,凝聚力得到加强。其次,翻译工作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满足了MTI学生的翻译实践训练的需求。最后,具有实战性,为学生进入翻译职场提供真实锻炼机会。

五、结语

翻译工作坊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校,后期被逐渐发展为一种翻译教学模式,以注重实效为典型特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设置特定的翻译情境,学生被组成不同小组,通过讨论和与协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翻译任务。该模式自产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翻译研究、教学和培训者们。基于话语实践共同体的MTI翻译工作坊运作模式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学生成为工作坊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个人翻译和团队协作过程中提高实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德先.翻译共同体[J].译苑新谭,2009,(2):3.

篇3

我们把构建中学德育工作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研究作为今后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崭新课题。我们根据历年来德育工作的经验,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年龄,试想通过抓好年段建设的创新、理论学习的创新和文化活动的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探索德育工作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的方法。着力构建从初一到高三“整体全程规划、目标分层递进、内容各有侧重”的德育工作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为工作目标,全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打造学校德育工作为首的战略地位。

一、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的思想感情,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理想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德育体系

树立“两个观念”,抓住“三条主线”,实施德育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两个观念”,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大德育观”和“在教学过程中文道结合”的“教学德育观”。“三条主线”,即:“一条主线”由政教处牵头,联合保卫科、团委会、学生会、年段及班主任所组成的德育灌输线,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管理育人”的原则;“一条主线”由总务处、办公室等服务部门组成,主要责任是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和优质服务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和感染,体现“服务育人”的原则;“一条主线”由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和任课教师组成,主要责任是以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恰到好处的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体现“教书育人”的原则。

三、德育思路

1.第一层:初中一年级,教育主题:好少年我争先

(1)以少先队为依托载体。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特色,分别代表感恩、爱国、科技、健身、传统文化等主题;

(2)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体验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好从小学向中学、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帮助学生认识中学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珍惜中学时代,适应中学生活;通过中学生团校、团课学习小组等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2.第二层:初中二年级,教育主题:谱写青春的序曲

引导学生了解共青团组织,做好团队的衔接工作;加大全团带队力度,开展“团旗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体验方式,树立和培养团员意识;引导团员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学习了解共青团知识,巩固深化对团组织的情感;开展“让团徽闪亮”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通过争评引导学生把刻苦学习与奉献祖国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为初一年级同学做好榜样,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为人处事,鼓励学生参加适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第三层:初中三年级,教育主题:理想与未来

(1)成才的道路有很多,靠上高中并不是唯一出路;理想的实现少不了艰苦奋斗;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2)人生会有无数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我们要慎重地作出选择。我们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责任;

(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努力学习;成功和机会只会给那些坚持不懈、决不轻言放弃的人;学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少不了艰苦奋斗,艰苦学习。

4.第四层:高中一年级,教育主题:扬起理想风帆

继续深化团的知识学习,建立、巩固青年责任意识;帮助、支持学生组建、参与各种校园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引导青年学生努力促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为高中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把对党、对祖国抽象的爱转化为具体的情感和实际行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5.第五层:高中二年级,教育主题:信念、意志、决心

促进班级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教育和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励志成才、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中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意志和决心,坚持不懈,励志成才!

6.第六层:高中三年级,教育主题:走好成人路

在日常活动中侧重加深党的知识培养,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团员可推优入党,成为预备党员;侧重于加强服务他人意识的培养,通过榜样作用帮助高二、高一的学生共同进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18岁成人仪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学会规划人生,增强公民意识,承担社会责任,提高道德认知度和行为约束力,为走好人生路奠定基础。

总之,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一条有效的德育创新工作管理模式为目标,努力研究学校德育特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注重树立和提升教育新理念,引领学校破解德育难题、创建德育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未成年人的德育管理水平,可以帮助学校创设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把德育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具有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意义,真正形成创新德育工作的典型经验的个案。

附:学校每学年传统活动项目:

第一学期

(1)新生军训活动。

(2)常规活动月。

(3)开学典礼。

(4)庆祝教师节。

(5)庆“十・一”活动。

(6)科技文化艺术节。

(7)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服务行动。

(8)各级各类评优评先。

第二学期

(1)学雷h活动月。

(2)革命传统教育。

(3)体育节(春季运动会)。

(4)“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

(5)初、高三考前心理辅导。

篇4

一、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开发过程

一体化课程开发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进行企业实际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划分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具体学习情境序化情境形成课程开发一体化教学工作页实施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开发是在完成岗位调研、任务分析、确定学习领域、形成课程之后进行的工作,开发设计、编写工作页是一体化教师梳理教学思路,设计课程的过程。编写工作页的基本过程:根据课程大纲编制学习任务设计方案编制教学活动策划表编写工作页检查校正定稿印制。

二、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工作页是职业院校中学生使用的主要学习材料,它不是教材,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工作。工作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项目),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引导问题,引导学生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的工作过程中体验并整合知识,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编写原则

(一)情境化原则

工作页的编写要完全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中,按照职业规范要求行动,完成符合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得职业能力。

(二)完整性原则

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监控评价六个环节,只有参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才能完成任务,体验并回顾实践经验,检查和评判相应的认知判断和行动策略,形成和扩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

(三)可操作性原则

工作页中的工作过程是以教学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上具有可操作性,在经济上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参与到,得到真实体验。

四、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基本要素和功能

在编写工作页之前,应先编制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教学活动策划表。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是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能力,单一能力到实用能力,综合能力完善的原则确定的学习单元。教学活动策划表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流程的六大环节,策划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工作页一般由首页、正文和评价三部分构成。

1、首页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任务的名称、学习目标、建议课时、工作情景描述和工作流程与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学习任务的名称:通常源于实际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具备学习价值。命名方式一般以名词+动词的形式。

学习目标:完成本学习任务后,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

建议课时:建议完成本学习任务的教学时数。

工作情景描述:根据教学活动策划表的设计,为学生描述一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情景置身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和学习任务的相关信息。

工作流程与内容:根据教学活动策划表编写工作流程及内容,就是将教学活动策划中的每个活动,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类和介绍。

2、正文通常由几组学习活动构成。每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名称、学习目标、学习课时、学习过程几部分组成。由引导问题贯穿全文,同时还可设置一些小栏目,如学习拓展、小词典和小提示等。

学习活动名称:简要描述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完成本学习活动后,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程度。

学习过程:通常由引导问题贯穿,引导学生有目标地在学习资源中查找到所需的专业知识,思考并解决专业问题。

引导问题的设置是工作页编写的关键,它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在学生完成每一个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习过程中除了设置引导问题还可以加入其它栏目,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学习拓展: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深入学习和探讨与工作相关的内容。

小词典:简要解释专业名词或技术术语。

小提示:针对工作安全与操作过程的提示,包括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操作规范、维修技巧、安全提示,以及沟通技巧、制定计划等。

篇5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是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企业青睐的高技能人才。

一、数控加工专业教学现状

数控加工专业学制四年(高级工),目前我院的教学安排采用理论与实践双周循环模式。两周理论和两周实训交替进行,这样会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错位,知识条块分割、学生早学易忘等现象,致使学生不能将理论和操作有机结合。理论教学纸上谈兵,实训教学只重视操作技能,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差。因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设想

1.一体化课程体系重构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重构是关键,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重构应沿着一个导向、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五个模块的构建思路。一个导向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六个典型工作任务就是六门专业课程,即机械零件的普车加工、简单零件的数控车削、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削、配合件的数控车削、机械零件的数控铣削、机械零件造型与数控加工;每门课程包括五个模块,就是机械零部件测绘(咨询)、工艺规划(计划)、编程与仿真加工(决策)、机床加工(实施)、零件质量控制(考核评价)五个模块,然后把相关的制图、工艺、编程、实训、刀具、夹具、公差等知识整合序化到五个模块中。

2.一体化课程标准修订

创新教学内容,建立数控加工专业教学基本规范。改变以往课程结构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脱离的状况,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3.一体化学习任务设计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和课程内容设计要坚持“5636”的思路。围绕典型工作任务,遴选具有“普适性、迁移性、重构性、递进性、趣味性”五个特性的代表性学习任务,对各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课程内容融入六“新”,即: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教学过程强化三个“意识”即: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工艺意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六步教学法,围绕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单元设计、学生工作页的编写。

三、一体化教学实施

1.一体化教学实施

打破两周循环的格局,采用二三交替循环模式,文化课两个学期结束,一班次单周二三循环,双周三二循环;二班次单周三二循环,双周二三循环。二三是指两天在普通教室上文化课,三天在一体化教室或实训教学单元上一体化课程;三二与之相反。第三至六学期仍然采用二三交替循环模式。二三交替循环模式可以使授课地点由“固定场所”向“一体化教室、实习车间、仿真室、实验室”等多个授课地点转变,授课地点的轮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启动学习者的形象思维,旨在培养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张贴办法、扩展小组法、站位法、旋转木马法等,提高课堂效率。

3.一体化考核方法改革

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要注重综合能力测评,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活动、能力提高程度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吸收用人单位参与评价。

四、一体化教学的建设

一体化教学建设是实施教学的保障,否则,一体化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1.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坚持“注重技能、优化结构、建立梯队、培养骨干、造就名师、崇尚师德”的原则,贯彻“理论教师技能化,实训教师理论化”的建设思路,树立专任教师一体化教学理念,使每一位教师充分意识到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专任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稳步实施。

2.一体化实训单元建设

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条件,应科学规划实验实训基地布局,如果是开放式大车间,可以将实训车间划分为若干实训区域,每个区域划分若干教学单元,实训教学单元包括操作区和讲授区,在组织教学方面非常有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3.一体化教室建设

篇6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提高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及业务素质。

(1)参加校内外政治学习,提高教师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培养全体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树立把教育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教育就是服务的教学思想,并有为我校体育教学的提高而奋斗不惜,奉献不止的崇高品质。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新教改的理论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看课、评课、开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体育新课改的理念来上课的能力。

(3)积极参加“吴江市小学体育新教改协作组”的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经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训练水平和管理能力。

2、积极参与体育新课程的学习,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1),组织集体备课、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提高掌握运用新课程设计的能力!

(2),认真学习并制定学期、学年、单元教学计划!

(3),开展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加强组内学习交流;积极参校市和各兄弟学校的开课、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抓好女篮、田径队、围棋、门球、篮球队训练,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学年吴江市的体育比赛项目较多,任务较重,要及时抓好运动选材和训练工作,采用科学训练,积极提高运动员的水平,争取更上一层楼!

三、工作安排

9月份

(1)组织新课程理论学习,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校队训练计划

(2)女篮、田径队、乒乓队、围棋队、门球队开始系统训练

(3)组织教师积极准备,认真参与吴江市“A”级优质课的评比活动。

(4)各教师制定相关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方案。并进行理论学习。

10月份

(1)组织新课程理论学习,积极组织参与片新课改的交流活动

(2)组织召开全辅导区田径运动会。

(3)积极开展全校性新课程开课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11月份

(1)组织新课程理论学习,参加学校各业务培训学习。

(2)全校学生素质考核,作好分析比较统计

(3)开展冬季三项活动竞赛,并选好各项目的运动员,进行集中培训,

(4)组织参加吴江市小学生冬季三项比赛。

(5)汇总学生素质测试成绩。

12月份

(1)学生身高、体重、视力测试并汇总

篇7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公平正义、规则至上、团结友爱、健康自然的事业,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有着天然而深刻的联系,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性转变中定会承担起更加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我们要让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成为促进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推动力,成为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缓冲剂、减压阀,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一)科学发展观廓清了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体育工作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定位,着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迈出新步伐,在强健民族体魄、促进社会和谐上做出新成绩。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增强群众的健身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加强场地建设,健全体育组织,开展健身活动,完善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第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着力解决和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体育发展与体育改革等诸多关系,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第四,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

(二)奥运会成功举办提出了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北京奥运会作为世界体育盛会和全球文化盛典,既实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空前规模的传播和普及,更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体育意识和健身热情。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继承和发扬这笔宝贵遗产,放大“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效应,并使之长效化、制度化、生活化;要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的综合竞争力;要把北京奥运会培育和彰显的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转化为打造体育强市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让北京奥运会的历史遗产和崇高精神真正惠及群众。

(三)“三年大变样”拓展了体育发展的新空间

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重大战略举措。“五城同创”是市委、市政府扮靓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福祉工程和民心工程。布局合理、质量精良、功能完备的体育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元素和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体育系统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参与,借力发展,谋划建设一批大批量、高水准的体育设施,并在新的城镇规划中预留体育用地,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大众健身设施建设。

(四)应对金融危机创造了体育发展的新契机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和省市在相继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的同时,也安排建设了一批体育项目,突出杂技武术主题。文体产业一定要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要通过强化“两跑四争”,抓好项目带动,在新一轮调整中提升体育综合实力。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9月,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作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针,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推动全民健身、举办市八青会、筹备国字头武术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体育强市,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全市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一)深化“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扎实搞好群众体育工作

一要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要继续支持和引导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兴建“小型、多样、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各类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站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二要培育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加强对全社会健身意识的培养,有效增加体育人口,是体育战线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创建品牌性体育活动、开展“双十佳”评选等手段,广泛普及体育健身知识,让体育进入百姓生活,发挥好体育倡导科学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三要抓好学校体育工作。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标志。体育系统要从关心重视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培养良好健身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四要发挥各类体育组织的作用,以不同群体、不同载体、有效有力为方针,以学生靠学校、职工靠工会、老人靠社区、项目兴趣者靠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为原则,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强化后备才人培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强大基石,人才辈出、明星云集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一要以积极备战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成功举办*市第八届青少年运动会为目标,发挥好重大赛会的杠杆和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唯旗是夺意识,客观分析区域竞训现状,明确参赛目标,落实保障举措,合力攻坚、力求突破,扎实稳健地向体育强市目标迈进。一方面要与省运会赛制完全对接,将八青会办成全市竞技人才的练兵场、竞技实力的检阅台和竞技水平的助推器。二要坚持和完善“举市体制”。举国体制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特征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我们要从中获得启发,寻求借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市一盘棋,强化举市体制的凝聚力、动员力、协调力,充分发挥运动学校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挖掘、统筹和盘活竞训资源为核心,以推行“211工程和建设项目基地为抓手,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集约化、科学化。

(三)细化节庆筹备工作,强力打造*武术品牌

武术是*体育的特色和优势,于2010年10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武术节已经进入倒计时的攻坚阶段。全市体育系统要勇于担当,将扎实做好筹备工作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武术节奠定坚实基础。一要以武术进学校为重点,实施武术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警)营、进农村的“武术六进工程”,抓好武术普及提高工作。二要加大武术资源挖整、申遗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武术文化精品工程和武术拔尖人才建设工程,推动形成著名拳师宝刀不老、中青年精英实力雄强、少年才俊屡创佳绩的武术人才团队,提升和巩固*传统武术的领军地位。三要以创建中国·*武术学院、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城为依托,加快发展以武术教育和武术旅游为重点的武术产业体系。

(四)量化指标体系,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

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大众健身、竞技训练和产业运营的载体和平台。要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量化指标,加快推进,大力改善体育硬件设施条件。一要按照“设计、施工、监理、管理、质量、运营”“六个一流”标准,高质量完成*体育馆后续建设任务,确保2009年7月竣工投用,为举办“两节”和高水平赛事提供场馆保障。二要加快谋划新的体育中心项目,努力建设精品工程,创传世之作,大力提高中心城区体育设施水平。三要学习借鉴河间市体育中心、南皮县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县开放式体育广场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加快县市体育场地特别是体育中心的谋划和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农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和全民健身重点工程等民康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体育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四要加强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动员、扶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开辟和兴建各类体育设施,促进体育场馆开放,增强多元化的体育供给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五)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体育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基层体育的生命线,要用大体育、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品牌眼光,紧紧抓住扩内需、保增长的历史性机遇,优化体制机制,发展壮大体育产业。一要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体育事业特别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在于改革创新。要以激发和引导体育消费为先导,以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为主线,以武术和重大赛事为重点,以“环京津健身休闲圈”为依托,抓紧制定全市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二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围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体育需求,分类指导、政策倾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三要结合实际,构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体系,要重点培育、扩大和提升健身休闲服务和体育竞赛表演等核心产业,延伸拉动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培育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壮大我市体育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四要规范体育彩票销售和体彩公益金管理,强化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扩大发行总量,提高实用效益。

三、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作风转变,为开创全市体育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保证

(一)强化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要把体育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二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确保体育设施不被侵占和群众体育权益不被侵犯。三要争取主动,积极作为。实践证明,做好体育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必须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多干实事、干中求助是争取领导的最好办法,沟通宣传,互惠双赢是获得社会支持的根本途径,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解放思想,转变作风

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振奋精神,转变作风。要始终保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不言弃的信心决心,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以勇于超常发展、勇于争先晋位的豪气,以位居第一不止步、不居第一不罢休的锐气,用高目标激励斗志,用高压力增强信心,用高追求凝心聚力,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精神,在不断拼搏进取中开拓新局面。

篇8

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是德育新的生长点,它推动了学生工作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应立足学科发展特色,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动性,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发展为核心,学生工作为载体,促进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的完人;以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为平台,推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的职能与内涵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的培养目标随之而变,相应的,学生工作的内容面临更新、扩展和转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勤工助学、招生宣传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内容相继进入学生工作领域[1]。学生工作向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内容并重转变。促进学生道德、智力、情商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学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不仅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中越来越重视通用技能培养与训练,探讨和实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通用技能,承认和张扬学生个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学习、生活的自和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用技能不同于专业技能,它是各个领域中都可以运用的能力。英国里丁大学认为最重要的七项通用技能是:商业意识、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字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2]。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指出,新世纪的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应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适应的深度和范围体验这些学科,为学生毕业后做细致而广泛的准备,不管他们将来是进入研究生院还是寻找第一份工作[3]。

很多知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不考虑其所学专业,而是将考核重点放在通用技能的考核上。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用人单位对通用技能的重视程度都并不低于专业技能。可见,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理念

近年来的人才需求表明一向备受冷落的农业专业人才,尤其是涉农企业和食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走势开始上扬,并正在成为职场新热点。食品企业需要既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又有扎实的农业环境资源、食品基础知识的人才。因此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食品经济管理人才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从食品产业体系和食品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视角研究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强化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产学研结合、校企生互动,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食品经济管理高级人才”为专业教育理念,并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产学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践行这一理念。从2007年第一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至今,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已经有5届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以社会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食品产业生产经营规律,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方式,拓展产学研结合途径,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走出一条“创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新路[4]。

篇9

【摘 要】焊工技能操作培训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针对技能动作形成的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选用合理的指导方法,提高学员学习电焊技能的兴趣,从而提升操作技能。

关键词 工学结合;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教学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各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职教改革,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始终没有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电焊工的技能操作技术性和技巧性要求很强,要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成为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就要运用焊接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独力地完成电弧焊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课题。2013年以来,我院焊工实习车间承担了11级焊接班的实习教学,以及相关专业第二工种培训任务。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

1 工学一体化

“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为大家普遍认识。为了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适应学习者个性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培养“高素质”、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和国情实际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工学结合一体化” 教学是目前机电专业最适宜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包括教材、大纲、计划的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一体化,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多门课程的综合化,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一体化。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 实习+生产一体化

学员学习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面,学员要初步了解和认识其掌握技能的相关知识,设备的功用及使用方法,操作过程的变化,了解操作动作的难度及要点,注意事项和安全事项。从指导教师的角度上看,认知过程包括讲解和演示两个环节,从学员角度上看则包括观察、记忆、实践三个环节。传统的焊工教学,实习和产品生产是分开的,没有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焊工实习消耗非常的巨大,这也是很多培训学校不愿开设焊接班级的原因,为了既能够培训好学生,又能够获得效益,故而我们采用实习+生产一体化方式来进行学员的培养,即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放鞋架、花架、垃圾收子等,?焊接专业在学生进行了钳工、焊工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学生用高低床”制作。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成型、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以期进行最直接的“工学结合”。

从而使学生们在实习中参与了实际产品的生产,加工制作的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整个生产过程从接到订单、制作计划、现场施工、项目验收、工作总结及评价,把产品加工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实习+生产一体化为学员的培养确定好了很好的一种方式,但是仍然是需要相应的实际任务来作为载体,故而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对学生进行焊接结构生产及焊接工艺教学时我们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下:

工作情景描述:新校学生宿舍投入使用后,急需大批量的学生用高低床。

结合制作学生用高低床制作,基本流程为:了解客户的要求初步设计与客户沟通确定方案设计图纸放样加工制作表面处理涂装包装安装。

1)工作步骤一:明确工作任务

能够根据基本流程确定工时、工作内容、工艺要求,并在老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

2)工作步骤二:生产现场布置

熟悉焊机、焊材、切割机、气瓶、气割、焊接辅助工具等,布置生产现场。

3)工作步骤三:制作工作计划

各组能根据图纸,布置施工现场,制定工作计划,领取材料,工具等。

4)工作步骤四:加工制作

让学生4~6人为一组,在老师指导下,利用4周60学时 ,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学生从下料、连接件制作(包括划线、弯曲、钻孔等工序)、折边、焊接、油漆(参与),甚至加橡胶脚套等各环节进行实践。

5)工作步骤五:工作项目验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套学生用高低床的制作。对床体结构、承重能力,安装等进行逐项验收,包括刷漆、所加的橡胶脚套等进行验收,保证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6)工作步骤六: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会客观评价,总结自己;通过互评、自评、教师评价,使学生建立自信,能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展现自我。随着“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尽管尚未毕业,但学生已经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高就业率,近年来,学生的取证率一直是100%,不少学生还获得了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使他们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同类院校的前茅,去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今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明年才能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被用人单位所“预订”。

4 结束语

总之,我院焊工专业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课堂,这样一来,枯燥的理论不再是抽象的,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边学边干,在做中学、学中干,教学结合实物,采用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充分营造了企业工作生产的环境,紧紧围绕典型任务,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变电设备异常故障处理办法[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篇10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专家及同仁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本课程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及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学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对比、探索、研究、实践创新,最终确定“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1 课程定位及设计理念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许多职业院校开始不断地探索研究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等问题,但由于受国外高职教育多种模式及国内学科教育的影响,致使在高职教育探索中对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准确界定始终处于含糊其辞的状态。《特种加工》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先前课程建设的局限,纠正课程存在的弊端,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在对行业分析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并且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进行研讨座谈,最终共同确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定位标准。

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面向就业岗位,以服务企业及个人发展的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标准专业技能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指导思想,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辅导作用,学校和企业的平台作用,四位合一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特种加工》一体化课程。课程开发以企业典型工作项目分析为任务,作为切入点,引入单元课程的主要目标任务,由目标任务分析,解决类似问题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依此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具体工作过程的先后实施顺序、重要程、难易度,确定课程知识点先后次序、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依据学生已经学习的前续课程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开发设计项目和任务单元。

2 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乐学”,“能学”且“学好”。

2.1 以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 一体化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和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内容设置要求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同时,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详细分析课程在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中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和任务,明确课程目标。

2.2 以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相统一的课程内容 通过对行业分析、相关企业调研、专家研讨座谈等方式,获得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对企业资料进行提炼概括整理出企业典型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内容,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相融合,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统一的课程内容。基础理论知识是完成工作项目任务必需的知识储备,也是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证,至于理论知识涉及的范围和深度根据工作任务和个人未来发展需要进行选取,可以分为必讲内容、选讲内容、拓展内容,分别对不同内容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打破传统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类似的学科化知识体系,构建属于职业教育特点的工作过程知识体系。职业素养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专业素养应成为完成工作任务中的积极因素,不良的职业素养不仅影响自我任务完成,也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士气,知识和能力都可以后续再进行学习和提高,唯有专业素养才是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基于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复杂程度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依次展开。课程设置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设施条件和教学进度安排,以每个项目设计为由将工作任务展开教学模块。

2.3 以工作过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力,项目完成为目标,使学生按照工作任务要求、现有资源条件及合理的工艺要求去完成任务,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经历工作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改变以往学习的盲目性(学生学了许久往往不知道学有何用的困惑),不仅学习了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能力和态度,为今后进入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就自我奠定基础。该课程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在同一地点和时间穿行,教学中边讲边练,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实训操作,教师给予必要的示范讲解纠正,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2.4 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任何企业都强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精诚合作、助人为乐、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以厂为家,但是优秀的品质并不是我们生而有之,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日常小事日常工作中得以培养提高,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要求学生自己进行任务分工,互帮互助合作完成,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以为团队贡献力量为荣,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注意安全、倡导自觉学习。

2.5 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方式 按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改变长久以来课程考核“一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建立由平时考核、理论作业、实训作业、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课程考核体系,利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驱动力,不再是死板板的一张试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能力为立足点,其中理论性的内容以理论作业和理论考试等评价形式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则以实训操作练习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实训作业和实训态度考核评价形式为主,重点考核评价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综合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改变学生以往对过程学习不重视,上课不来不听,下课不学不练,期末背书的局面,形成过程学习和结果学习并重的良好氛围。

2.6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根据一体化课程要求建立了适于工作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过程的教学场所——模具特种加工中心,该中心配备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和一体化活动桌椅,可以满足教学区和讨论区的要求,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和问题探讨环节;该中心还有电火花成型机床和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主要是学生实训练习区,用于教师对实训内容的示范和教学,学生实训练习作业,另外,该课程由两名老师共同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方便对学生分组同步教学,并且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2.7 以企业工作资料开发课程资源 在运转规范的企业中收集工作资料,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资料和传统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开发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内容贴近企业实际工作情况的课程资源,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体现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采用图文并茂,对重要内容重点突出,了解内容适当介绍,拓展内容适当补充,以工作任务分析、解决任务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项目实施、知识拓展的顺序依次展开,项目实施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实现情境化教学。教师示范教学实行小组分别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观察教师操作,理解操作要点,教师在示范时适当加入企业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更多了解企业的运作。企业工作项目在企业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要求、典型性、学习性的原则,进行合理地教学加工和提炼。

3 结束语

《特种加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化,学生边学边做。该课程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该一体化教学方法切实可行有效,改变了以往学生上课睡觉发呆,老师讲课无聊没劲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晋春等.特种加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周旭光.模具特种加工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