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2: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的学习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做任何事情就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微观具体的做法叫做学习方法,宏观整体的做法叫学习策略。语文学习有具体的方法,也有整体的策略。我们先来谈学习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未来社会里,“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o富尔《学会生存》)因此,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关于对小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
1、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这一环。上课正确的做法是:
――带着问题上课。 如果孩子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就保持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此时,孩子会集中精力听教师讲重点、难点和要点。要学会放松,因为一节课始终绷紧了弦是不可能的,所以调节课上不同阶段的紧张程度便很重要。一堂课的开头结尾常不可忽略,需要认真听讲。
――紧抓老师思路。学生听讲须注意教师讲课中的逻辑性。如果听时遇到某一问题没听懂可迅速记下来,此时不必死钻“牛角尖”,还要顺着教师的讲解去听,那个问题可相机思考或提问。
――要当课堂主人。听讲时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认真思考教师提的问题,仔细观察演示或实验,大胆提问,大胆发表看法,积极参加讨论。
――养成笔记习惯。学生课上要边听边记,以听为主。记录时善用符号,简洁明了,迅速整齐,可有自己的批语,重点处用重彩或着重符标明。
2、学会复习
复习是学习过程5环中的中间环节,承上启下,十分重要。学生在复习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对知识运用的技巧,进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如果孩子平时不复习,考前突击;不会做题了,才想起要复习;复习时一味死记硬背,没有章法,就要进行教育。可以指导孩子可以掌握以下复习要点:
――多种形式复习。复习是对信息的重新编码,可采用看、听、记、背、说、写、做等多种形式复习整理知识,不必一味机械重复。科学指出,复习的效果在于编码的适宜性,而不在次数。
――当天进行复习。要求孩子听讲之后尽早进行复习,可减少遗忘。同时可使新知识联系起来,搞清楚知识前后的联系和规律。
――单元系统复习。这一般在测验和考试之前进行,这种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要抓重点和难点,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对错题进行再次练习被证明是提高成绩的法宝。
――假期不忘复习。 每年的寒署假及劳动节、国庆节学生闲暇时间较多,家长可以督促和提醒孩子,除完成作业外,应适当复习,防止遗忘。在节假日,孩子还可以适当阅读课外书,加深和拓宽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3、作业不可忽视
小学生通过做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而且学生可以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有利于其能力的培养。指导要点是:
――先复习后作业。就是说,先看书,后做题。这样可以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认真高效检查。做作业态度要认真,独立完成,注意审题,言必有据,推理严谨,写字工整,最后要检查作业是否有遗漏和错误。您如果看到孩子先玩后作,边玩边写,拖沓分心,那是做作业的坏习惯,必须要求孩子改正。
――仔细研究批语。教师的评语经常言简意赅地点出问题所在。要告诉孩子,应认真研究批语,更正错误,深思熟悉。作业应保证完整,分门别类,到总复习时,便可随手拿出来参考。
做作业是小学生的重要工作,要循序渐进,注意阶段性,不必刻意去寻找偏题怪题;要变换形式,注意多样性,题不在多,在于不同变式;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不抱单纯任务观点做题,而是把做作业看成对自己能力的检验;要求孩子独立答题,注意自主性,不依赖他人,宁做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4一定做好小结:
测验与考试前后,是学习小结的时机。小结是学习某过程的终结环节,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通过小结,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对今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进行系统小结。通过系统小结,以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化,实用化。做好小结,迎接考试。
――正确对待考试。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检查。考试时学生要认真审题,想不起来的先放下。紧张而不慌乱,沉着而不懈怠。卷面整洁,书写工整,步骤完整,格式正确。学生不得考试作弊,也不得协同别人作弊。
1.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首先必须让学生对科任老师产生心理的认可。为此,我从下面几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
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口气强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
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语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3. 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的内涵很丰富。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结论通常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同,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中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探究式学习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对于学生来讲,要人人参与,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专利,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为专家所看重。作为教师,我也很努力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这种方式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引导他们接受,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但收效不大。或许是《新课程》刚实施,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这种学习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大适应,或许是长在农村,见识面窄,知识面也不广。一些同学还是喜欢当录音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总的说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坚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想这应该就是进步了。
4. 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5.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5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对老师来说,教好语文的关键就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教师也会每天都把学习语文挂在嘴边,教导学生认真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应该如何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这些问题应该是每位教师都很关注的,因为只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最后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学生该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老师每天都在讲语文很重要,但学生心里难免会有疑问,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语文拿来干什么呢?如果学生没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好。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高考中,语文分值比重很高,语文考得好直接与学生的继续深造有直接的关联,虽然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但现阶段用考试来挑选人才是最合适的方式。既然高考制度存在,那么学生就应该高度重视,我们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省区的高考制度,语文都是主要科目,所以学生要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
第二,学好语文知识是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认识了汉字,才能学习其他学科,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而且其他学科的知识都是用汉字记录成的,如果不学好语文,又怎么能学习其他学科呢?比如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公式定理,都是需要学好语文知识后才能理解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理解那些定理呢?
第三,学习语文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开始我们是掌握最简单的“说”汉语,在正式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上和生活中的难题。在将来工作后,如果你的语文学得很好,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会得到相应帮助。总之,语文对我们的一生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之后,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课后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自觉的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其实很简单。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学起来很难,这就使他们在心底产生了语文很难的思维,导致学生都很害怕学习语文,对语文敬而远之,长久下去学生的语文成绩必然糟糕。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从小就很占优势了,那些外国友人学习语文都是没有口语基础的,但是他们都能把语文学得很好,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转变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不再对语文保持反感情绪,不要把语文想得那么困难,我们已经有了口语基础,那么学起来就是相当容易的了。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后再让他们学习语文,就没那么困难了。
第二,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为地域的不同,口语的发音也就不同,各个民族的语言各有特色,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语文知识,我们才能发现这些方言的美和地方区域的差异。通过对语文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语言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表达“什么”意思的词语,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口语表达,比如有“么子”、“么尼”、“哪样”等词语都是表达“什么”的意思,通过语言的特色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后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结果。
三、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也能够听得进老师说的话,学生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若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学习的热情肯定也会高涨。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无论你处于社会的哪一层次,你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接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的人。要想在今后幸福的生活下去,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语文的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表达能力,开阔思想境界,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更应该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初中处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延伸了小学时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又为高中语文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传承去发扬。因此,需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苦下工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精心钻研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课余时间或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但无论什么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提高了阅读能力才能保障顺利的学习语文知识。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为读的书多,学习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本中有限的阅读资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初中学生利用课外书汲取更多更有益的文化知识,增强文章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兴趣看似抽象,实则有技巧可寻,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在教授完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后利用最后剩余的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解有趣的故事,无论是科学家的故事是神话故事,体裁不限,选取那些较易吸引学生眼球的故事。同时无论时间多么充足,记住一点,千万不要将故事讲完,不要将故事完完整整的呈现给学生,要留下结局,引起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想知道结尾的欲望。而教师便可趁机告诉学生关于此书的详细情况,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将故事读完,既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又能鼓励学生阅读,实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二)建立读书角,创设阅读氛围
学生能够形成强烈的阅读兴趣固然重要,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之后,接下来便要开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没有阅读资源,没有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即使拥有再强烈的读书欲望也无济于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素材,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读书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本班教室后面多余的空间里设几排书架,上满摆满种类繁多的课外书籍。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一周的语文课程中挑选两节课成为学生固定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可自发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喜爱的书籍来阅读,并与周边同学及时交流阅读心得与体会,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并且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在教室张贴相关读书的标语来刺激学生阅读,类似的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积极向上鼓励学生阅读的名言警句,学生每日都在充满鼓励阅读的标语中学习,时间长了,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熏陶,变得爱读书。
二、记笔记,多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再好的记性也不如把它写在纸上记的牢靠,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这门注重积累的学科,平时学习的知识再多,若不记录在纸上,很快就会忘光。而且通常在语文教训课堂上,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不易理解,这时候就必须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将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快速的记录下来,课后再予以整理。不仅有效避免了重要知识的遗忘问题,还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回忆再整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在笔记的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重点,切忌盲记
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信息量也比较大,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话不计其数,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记录的话,恐怕有点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注意重难点,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师教授的时候抓住重点,对知识的记录有取有舍,层次分明,简化课堂笔记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认准时机,切忌乱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1)累积式学习就。语文的总体知识和能力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宜采用累积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
(2)联想式学习。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篇为单位,一课一课的学,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而要把分散在每课中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性认识,就必须充分展开想象,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直线速进式的方法不适合语文学习。
(3)体味式学习。语文是工具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学科,课文内容不是公式、定理、定义、概念,而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不仅接受它的形式,而且接受它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此对这样的学科,宜采用反复体味、领悟、推敲的方法来学习。
(4)模仿式学习。模仿是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对于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母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模仿几乎是唯一的习得方式,在学校语文学习中,模仿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
2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N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
(1)加强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2.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要想把话说好写好,首先要记住语文基础知识、记住课文的好词美句以及名篇名言,以便信手拈来表达意思,也可以把记忆东西同观察、感知、思维、想象联系起来,以达“温故而知新。”例如,记住语句对仗的要求是虚对虚实对实、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那么,见到别人的上联,就会想到下联该说些什么了。指导学生记忆,可引导其通过理解、体验等方法进行有意识记。
3.要充分利用文本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师教学时要利用语言描述、设置场景等方法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学《安塞腰鼓》,可叫学生先朗读描述的语言,再让学生闭目想象安塞青年击鼓的豪迈、奔放、雄健的激情,最后,播放安塞腰鼓野外表演的实况,让学生通过阅读、想象和实况对比,体验想象的成功和修正想象的不足,提高想象能力和想象兴趣。
4.要在适当的课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读写训练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方式的联想和推理,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从古到今、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等。
二、适时调动非智力因素
“爱是最好的老师”,有爱才会有所求。这些爱和推动力实际就是心理学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指导学生语文学习还必须调动其非智力因素。
引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和新时代的要求,综合性学习已经成为当今课程的主流。
1.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就是对汉语的文字,文章,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形成了正规的学校,直到后来的“太学”“书院”“私塾”等,都是对学校的称呼。而古代人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主要课程也就是发展到后来的语文课。时至今日,学习者在语文课上仅仅对于汉字,文章等知识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在2001年开始实行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将“综合性学习”列入到了语文课程当中,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学习者在对语文的学习中,不仅仅要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就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学习者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让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 还应获得与自身年龄相符的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在语文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并找到能够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是要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合作及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的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目前我国中学语文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观察法,调查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目前在我国,大量的学习者在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在课堂上缺乏表达与交流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学习者普遍存在消极参与课堂,不主动表达观点,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交流的问题。这种现象在高中阶段尤为明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习者提出一些问题,往往启发多次也得不到良好的反应,甚至很多学习者在中学几年的学习中都鲜有主动在语文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时候。
2.2 在课堂中缺乏探究精神
在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察当中,笔者发现,很多学习者在课堂中只是一味的听从教师的灌输,而对教师的观点,文章的含义等方面从来没有提问或者探究的行为。往往在课堂中,学习者对教师的言论只是以笔记的形式加以记录,很少有学习者提出问题或者抒发自己的理解方法。
2.3 忽视课后的学习机会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保罗万象,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学习者仅限于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很多学习者在中学阶段在课后很少有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的学习。
2.4 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不够
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及访谈,笔者发现很多学习者在中学阶段对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语文,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学习者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的现象尤为普遍。
中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并结合目前我国中学语文学习者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方法。
3.1 积极沟通与表达
中学生主要的感情认识和经验是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综合性学习应将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所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学习者都应积极地参与与他人的沟通当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
3.2 培养探究精神
语文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学习过程,单纯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习者应当积极地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主动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讨论,并能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习者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能力。
3.3 利用课后的机会学习
语文的学习应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限于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并且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学习者在课后也应利用图书,视频,网络等各种资源来学习语文这一门课程,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语文的魅力所在。
3.4 重视语文的学习
很多学习者认为他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中考和高考,所以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其他学科上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而实际上,无论是在中考或者高考当中,语文的分数所占的比例绝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所以在中学阶段,加强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无论是对应考还是培养自身文化素养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
3.5 加强文化的学习
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是将语文的学习转化为文化的学习,学习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应试能力,更重要的通过语文的学习,塑造崇高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束语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素养,使学习者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全面的修订。其中第三条理念中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这样就使有关表述更加贴近“自主”“探究”,这和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相比,标准更着眼于“学生的学”;和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关注“学习结果”相比,标准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导,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累、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
那么,语文学科该如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呢?
一、必须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纵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入“预定轨道”上来。而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能作为权威将设计好的知识体系主观、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合作、探究知识的活动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思维特点,能自主选择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所以说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不再是教师的惟一角色。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不同程度地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
语文学科潜藏着大量的具有自主、合作、探究价值的因素,那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于漪老师也说过“要能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三、要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都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条科学而又实用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据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合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氛围有两种形式:
1.自主探究氛围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阅历、思想、视角和情感,可能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内容产生不同的见解,对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死守“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说出理由,找出根据,对“言之成理”者给予表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氛围
为了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广泛深入,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具体做法灵活多样,比如:
(1)排演课本剧。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他们自由组合,自己设计台词,自己选择角色,自编自导,演出新意。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62
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运用到,所以语文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学起来比较轻松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比较繁多,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点比较零散,所以,语文也是是很多学生不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上就会不认真对待,这就导致语文学科变得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很多学生在课下都会花费大把的精力来做数学习题,但很少有同学在课下学习语文知识,逐渐导致语文水平日益低迷,所以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创新语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是语文的灵魂所在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所在,无论是从应试角度来考虑还是从语文素养角度来考虑,阅读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从应试角度来考虑,初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语文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初中承接了小学与高中的学习,如果说高中语文是提高,小学语文是基础,那初中的语文学习就是铺垫,作为转接的一个阶段,语文学习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对待语文学习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因为语文学科中的知识都是学生能够轻易理解的,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文课堂走神几分钟,之后会发现并不会落下很多知识,学生还可以轻松地跟上,所以,学生对待语文总是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而数学等其他学科如果在课堂上落下几分钟很可能就会拉下一个典型的知识点。所以,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不够严谨。
关于阅读,学生还应该在日常除了课本中的课文之外,有意识的去阅读一些名著和一些简短的文章,这些简短的文章用来作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手段,而阅读名著,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基本上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的,因为平时的教学要求对课外的一些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去自己提高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初中的学生相对于高中来讲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可以有意识的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从而提高自己的阅历。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了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可是真正践行的学生并不多,在这里,我要说一下阅读的好处,对语文学科的有利方面。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这种能力还可以体现在写作中,因为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另一点就是阅读可以使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潜移默化的学会作者的写作风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并分享
说起记录生活乐趣,好像只有语文才能很好地表达,因此学生应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见识提高文笔,这对于分享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初中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格外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地学习以及生活态度,而记录生活中的乐趣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可以经常记录生活中以及周边同学发生的一些乐趣,将青春时期的乐趣记录下来,并学会分享。学生们都明白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交换之后,我们都有两种想法。因此学生要明白分享的乐趣,更要明白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如何简洁文艺的记录自己的生活,这种能力是语文学科才能帮助学生的。
所以,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经常性的写一写随笔,记录生活,提高写作能力,逐渐培养语文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少会有坚持写随笔的好习惯,虽然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只要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做法相对于以往的传统的按部就班地去学习语文,是一中极具创新的学习方法,能够给语文学习注入创新的种子,不断地去坚持,使创新的种子不断发芽,为语文学科的枯燥学习注入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将中华文化不断提高创新。
三、开放课堂形式,采用开放的学习模式
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没有很大的起伏,大体的内容都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这种没有起伏的学习模式,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无味枯燥的印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定推进,将以往传统的课堂模式打破,创新课堂形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学习中去。以往的课堂大都是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课文,学生记录,这样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以往的想法,建立自由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的表达想法。对待一些现代文,以往都是逐段讲解,而创新课堂形式后,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文,在课堂上,自发的形成学习交流小组,彼此交流心得,将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表达达到内容以及情感主线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统计收集,最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指点。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能够积极地去接受知识,心理学研究也曾指出,主动积极地去接受文化知识比教师逼迫下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很多。这种做法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模式是一种很大的创新,但教师要注意进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常设的题型,一条这几方面考试中常见的具体题目。
要有效简捷的解题思路:思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阅读考题是寻找思路的有效途径,但在读考题前必须对考什么了如指掌。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这样几个角度设题: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写作手法、字词句的探究、中心主旨的理解。这是从大的框架上把握,从细节上说,可以抓住两条线:一条不同文体对这几个方面常设的
题型,一条这几方面考试中常见的具体题目。
以小说记叙文叙事文体为例。
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故事;在故事发展中人物思想的变化;某一个问题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一段的内容等。
字词句的探究:加点词语表达的好处;结合文章谈一个具体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文章语言优美,请从文中任选一处,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给出一个句子赏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