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用语的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20-02
Fun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Patch Panel in Network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ZENG Qing-y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Nanchong Professional Technic College, NanChong 637131, China)
Abstract: The function of patch panel is often neglected in network premises distribution. There are many mistaken ideas about installation of the patch panel in practice of premises distribution projects.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t combined the project practices, indicate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patch panel,and provded the correct installation procedure and key points of twisted pair wire patch panel.
Key words: network; patch panel;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function; installation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智能大厦的推广,综合布线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中,建设方和工程技术人员往往重视网络核心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比如对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的选择、安装、设置。而配线架常常被当作综合布线工程中可有可无的设备,很多小的网络工程甚至在综合布线时不使用配线架。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常有配线架的选型和安装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
1综合布线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也称结构化布线系统、开放式布线系统,它是适应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工程技术系统,是一种开放式、模块化、标准化、灵活性极高的预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利用各种传输介质(如电缆、光缆)、连接件(如配线架、插座、跳线、适配器)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布设信息传输通道,可以灵活方便地传输话音、数据、视频等信息,并使这些设备和交换设备、控制设备、管理软件等连接成有机整体,既能实现内部信息可靠传输,又能与外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灵活相连;既能满足近期系统的需求,又能适应较长时期系统的扩展。
在通信、计算机网络、智能化楼宇等领域,综合布线系统被普遍采用,它具有的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等优点,为设计、施工和维护带来了方便,加快了项目建设的速度,提高了系统管理效率。
综合布线系统一般划分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构成整体的7个组成部分:1)工作区;2)水平子系统,又称配线子系统;3)垂直子系统,又称干线子系统;4)设备间;5)管理子系统;6)建筑群子系统;7)进线间子系统,又称出入口子系统。
2配线架的分类
配线架是综合布线系统中常用的一种有着特殊作用的设备,它是电缆或光缆进行端接和连接的一种中间设备。ISO/IEC把配线架定义为“适用于跳线连接的配线装置器”,ANSI/TIA将其定义为“由方便管理的成对连接器构成的交叉连接系统”。配线架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由其连接的线缆类型可以分为铜缆配线架和非铜缆配线架。铜缆配线架又可分110型配线架和模块式快速配线架。110型配线架是110型连接管理系统的核心部份,110型连接管理系统基本部件是配线架、连接块、跳线和标签。模块式快速配线架又称为机柜(架)式配线架,是一种模块式、嵌座配线架,以线架后部安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PWB)上的连接块为特色。
在网络综合布线工程中常用的铜缆配线架主要是双绞线配线架,即RJ45标准配线架。非铜缆配线架主要是光纤配线架,又分为单元式、抽屉式和模块式光纤配线架。光纤配线架一般由标识部分、光纤耦合器、光纤固定装置、熔接单元等构成,能很好地方便光纤的跳接、固定和保护。
2)由其线缆端接方式可分为模块化配线架和IDC式配线架:模块化配线架采用模块化跳线进行线路连接,IDC式配线架采用模块化的IDC跳插线和交叉连接跳线进行线路连接。
3)由其安装位置又可分为墙装式或机柜式配线架:一般模块化配线架、大对数的配线架采用机柜安装;一般IDC式配线架、小对数的配线架通常采取墙上安装。
4)按照所处位置分为建筑物配线架和楼层配线架:建筑物配线架是端接建筑物干线电缆、干线光缆并可连接建筑群干线电缆、干线光缆的连接装置。楼层配线架是水平电缆、水平光缆与其他布线子系统或设备相连接的装置。
5)按照管理方式分为传统配线架和电子配线架。电子配线架的标签采用可视化标签,配备专用设备对其进行远程的输入、显示控制,有专用的综合布线管理软件。电子配线架与传统配线架相比管理更科学方便,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配线架。
3配线架在网络综合布线中的作用
配线架是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子系统中最重要的组件,是实现垂直干线和水平布线两个子系统交叉连接的枢纽,是网线与网络设备连接的桥梁。配线架可以方便网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网络故障的发生。
在网络综合布线的工程实践中,常有一些项目(如小型网吧、学校微机室等)为了节约资金或图省事,有时会省略配线架,而将前端的信息点直接接入到交换机上。这样会造成如果线缆一旦出现问题,就面临要重新布线,反倒会浪费大量资金。此外,网络管理上也容易混乱,用户的增减、管理等多次插拔网线可能引起交换机端口的损坏。配线架的存在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更换跳线来快速、灵活地对网络重新配置。
同时,配线架的使用,也使工作间、设备间等场所变得整洁、有序,避免各种线缆的杂乱无章。各种规范的标记、连接,使得系统管理员在维护、管理时一目了然.使网络线路的改动更简单。在配线架上还可以同时管理语音、数据和光纤。
4配线架的正确安装
由于网络综合布线的灵活性,使得配线架的安装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错误操作。为此,结合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实践和国际、国内的综合布线标准,对双绞线配线架安装提出以下要点。
4.1配线架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1)认识正确的连接模式。前端的信息点线缆进入设备间后首先进入配线架,将线打在配线架的模块上,然后用跳线连接配线架与交换机。即正确的模式应该是:交换机――配线架(前面)――(配线架后面)――信息插座――用户电脑。
2)执行统一的布线标准。在网络综合布线中常采用EIA/TIA 568A和EIA/TIA 568B两种国际标准。配线架是一种标准设备,在网络综合布线工程中要注意将网线用打线器按统一的标准、对应颜色打入配线架模块。尤其要注意同一个网络工程中,布线标准必须统一。
3)用好理线架。理线架是配线架的一种辅助设备,价格低廉,使用简单,可以使布线更整齐美观。理线架还能有效降低线缆变形,提高网络连接点的工作稳定性。不少的网络维护实例证明,很多网络故障都是因为线缆松动、变形引起的。
4)合理计算配线架用量。根据总体网络信息点的数量和楼层的分布情况来配置配线架,在计算数量的时候一定要留有余量,以适应网络未来的扩张。
5)高度重视配线架标签的编号。在同一个网络工程中,各种编码规则一定要注意统一。配线架的标签上一般要标注机柜编号、配线架编号、配线架端口号等信息。并且,要同步将配线架标签编号信息登记到网络工程统计表格中。这样,在以后的使用和维护中,通过标签可以快速确定配线架、交换机等所在的位置及对应功能。
4.2双绞线配线架线缆的端接
1)模块化配线架的端接步骤
首先把配线架用螺钉固定在机柜中。然后整理线缆,用尼龙扎带将线缆捆扎在配线架的边缘或机柜的垂直挂架上。然后根据机柜摆放的位置和操作方便程度来选择从后面还是前面端接模块。
选择从后面端接时,先插入、翻转锁定模块,将线缆按照综合布线标准切去一定长度的外皮,再按照模块背面数字的顺序将线对压进金属卡中。如果选择从前面端接,应先把线缆从配线架孔拉入并保证线缆长度适中,既不太紧也不过长,然后再割去外皮进行端接,最后将配线模块推进配线架孔并锁定。
在线对端接时,一定要按数字顺序、颜色标记进行,使用打线工具将线对压入配线模块。注意用工具清除切下的线头,避免电气短路。线对端接完毕,还要注意把线缆理顺、整齐一致地捆绑在在线缆固定器上,避免线缆下坠松弛。最后将填写统一编码的标签粘贴或插入配线模块面板。
2)110型配线架的端接步骤
首先将24根线缆分为4组并编号,每组6根。每组线缆放置在机柜底部过线槽,在配线架的左右两边各分配2组。然后沿配线板的内边缘将线缆用扎带捆绑固定。
在机柜上安装固定好110配线架,开始进行线缆端接。将每组6根线缆分为上下两排卡接,根据线缆到配线架的距离,用割线工具割开、去掉线缆外面的保护皮。沿110配线架的边缘将线对拉进前面的线槽中,注意位于线缆槽底部的线对要靠近布线块。弯曲每一线对到标签条的位置进行切割。全部四个标签条的线缆都拉紧到位后,最后安装110连接模块。
4.3配线架端接完成后的工作
这个步骤的主要工作是:先根据配线架的数量、机柜的高度、距离等,确定预留的双绞线长度,以保证后期网络进行维护时,一旦发现模块端接有问题,可以剪去现在已端接的部分,就近取预留线缆进行重新端接。然后,将保留的双绞线分束、分组进行理顺,垂直盘绕成环型,此时要注意按照布线标准确定线环的弯度,避免弯折影响电气性能。接下来用扎带穿过配线架后侧的线缆托架上的孔将其绑扎在托架上。尽量做到双绞线环捆扎成同样大小、同样高度,以达到美观整齐的效果。尤其要注意预留线缆的长度,不能太短。
5结束语
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配线架的安装需要大量的工程实际操作。由于配线架的中枢地位,以及连接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尤其要引起重视,做到合理选型、灵活安装,以方便网络的管理维护,还要注意严格按照综合布线技术标准进行安装,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当网络发生故障时,要注意对配线架的检查,有利于准确定位网络故障的原因,快速排除故障。
参考文献:
[1]杜思深,刘晓琪.综合布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32.
[2]雷育春.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M].2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7-63.
[3]向忠宏.综合布线产品与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45-51.
[4]曾松鸣.机房及机柜内部的理线方法[J].计算机网络世界,2010(3):31-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因特网在中国内地开始运行。1994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从此,互联网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I)的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为1.72亿,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8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就达到了2.53个亿,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品的诞生,例如互联网通讯、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学习……其中,以互联网为生存载体的网络语言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令人猝不及防。“BT”代表变态,“稀饭”代替了喜欢,“886”代表拜拜啦,“顶”代表支持……大多数网民都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年龄大多在16―18岁的高中生作为网民大军的主要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深受这些新潮的网络语言的影响。“你out了”、“有木有”、“酱紫”、“偶”、“菜鸟”等网络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中。
一、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分析
为了使得本文的数据真实可靠,实地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对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在高中学生的周记或作文中,平均有29%的学生会偶尔使用到网络语言,51%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网络语言,20%的学生会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一)个人视野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在调研中,从高一到高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学生们对“偶”、“恐龙”、“潜水”、“土豪”等流行的网络词汇的意义了解得越来越深刻和全面。据统计调研,学生们主要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普遍对网络语言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二)个体认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程度
从高一到高三,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周记和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但是,部分同学由于担心在考试中会因网络语言而扣分,因此就减少或自觉杜绝使用网络语言。即使使用,也会使用没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的网络词汇。尤其是高三学生,由于高考或老师的严格要求,大多数人在作文中都不使用网络语言。
(三)教师态度决定着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
据统计,约占68%的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对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比较排斥,尤其是拥有错别字、语法错误、低俗字眼的网络词汇。拥有15年教龄的高级语文教师唐有名说:“根据2007年的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在考试作文中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因此,在平时的周记或作文训练中我就明令禁止他们使用网络语言,即使是表意正确、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也不行。”
(四)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使用意愿
网络语言表达贴切、形象,书写简洁、方便,时尚、有个性,能缓解压力、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等特点对学生们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此外,在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多数人都使用网络语言,不用的话有可能就会当作是“异类”,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嘲笑,被认为是“OUT”了。
网络语言的异军突起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的作文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网络语言简单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作文的写作效率;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生动逼真,这使得作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作文生动有趣;网络语言求新求异、不断创新的特点使得学生的作文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网络语言随意性大、缺少规范使得作文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作文纰漏百出;网络语言自身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作文质量以及对母语的认知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生活历练,分不清美丑。用“霉女”来代替“美女”,“鸭梨山大”来代替“压力山大”或“亚历山大”,BT来代替“变态”,这些错别字、有歧义的字眼、低俗字眼严重扰乱汉语秩序,一旦运用在作文中,就对传统的中国汉语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策略
在本次调查中,约占58%的老师明确表示反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33%的老师认为规范的、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用。的确,流行的未必就是经典,新奇并不代表创造。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加大了汉语语法秩序的规范;挑战严肃认真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对作文,甚至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引导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疏导并不代表“一棍子打死”。
(一)以语法为依托,强化作文基础
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最让学生头疼,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坚持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原则,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旁观者。但是,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对于中学生学好母语,提高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影响就体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上。语法素养决定学生的母语基础,这对于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只有以基础为保障,学生才懂得在作文中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至少可以分辨哪些网络语言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使用。
(二)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
资阳市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课堂实录显示,大多数老师都坚持着传统的“定主题―讲要求―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安排作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作文。教师评改完毕就标志着一次作文练习的结束,个别老师会朗读优秀篇目。因此,学生的作文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在40分左右。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花费时间,效率还是最低的。命令禁止不仅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毫无用处,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反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认为,改革作文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例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鼓励全班同学轮流上讲台展示作文课堂的教学。除此以外,开展“我谈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使用”的辩论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这一措施的实施,就把有语病、有错别字的网络语言放在了全班同学的“放大镜”之下,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就能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明确网络语言的利弊,对规范作文课堂、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交流为保障,塑造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一直都是老师们的责任所在。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尤其是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明白“道”的深刻内涵,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板块的教学正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师不仅可以透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的性格,更能把握他们的思想状态,洞察他们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语更是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此外,通过定期与学生面对面、平等的交流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开展活动也好,教育引导也罢,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宗旨而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情、校情的方式,避免学生使用粗陋、错误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规范写作,在提高作文成绩的同时,促成作文课堂的有序回归。
通过实际调研和访谈,笔者得知,许多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它们仅仅是某个时间段的一种网络交流或口口相传的词汇,没有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规范语言的严格鉴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由于现在他们经常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久而久之便带进了作文中。高中时期,同学们应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要随意跟风。因此,我们要讲究网络文明、尊重传统文化,尽量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即使偶尔使用,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8).
[2]郑玉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育,2007(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前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仲伟丽,申小龙.革命来了[N].E时代周报,2005.
[文章来源] 惟存教育
网络,在这里特指互连网。所谓基于网络应用,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仅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与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相对应。其基本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但从学习研究的程度要求上,要低于高中的要求。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去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根据上海教委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要求,九年义务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其中小学开设的比例是3%~5%,1~5年级的总分钟是2115分钟。
目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题化互联网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的"基于互连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1)能够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的有关目标统合起来进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培养目标中,从网络信息素养、专题问题的研究以及拓展阅读三个纬度进行思考。
(2)对不同年龄段的探究学习的目标存在不同看法。
这是上海市宝山三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分年级目标:
低年级(1-2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
中年级(3-4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根据给予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予的信息进行分析练习。
高年级(5-6年级):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有效价值;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能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摘自《上海教育》2000年第六期,作者:钱慧萍】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分年级的区别,不是在探究的完整性上加以区分,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即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学习目标上的区别主要在于问题涉及的范围、理论思维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难度。
例如,在"伞的技术改进"的课题研究中,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伞具有"伞面淋湿后携带不方便"的问题,想进行面料改进或其他补救的研究;而五年级的学生也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一组试验用海绵贴附在伞面上,试验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伞面湿的问题,反而加重了伞的重量,试验失败了。第二组学生利用中国专利发明网,查找了关于能够防水的面料,并试图和厂家联系,最后,面料的改进存在现实困难后,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案,一是在每个伞尖装一个滴水管,二是在伞柄处加一个能反套的伞套,并制作了模型。
因此,对于能否发现问题,能否去主动寻求信息,能否形成独立的观点,能否解决问题,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对于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到哪儿去寻求信息,找到了多少信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这是存在差异的。虎林路小学的语文拓展阅读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范围找到自己的研究专题,但对于阅读信息的联系比较、理解感悟和观点表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1)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2)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3)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有自己独立专题的学习研究。
(4)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杭州胜利小学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1)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2)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宝山一中心的社会课学习
(3)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宝山区三中心的创造发明、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4)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题单元为基本单位,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学习内容素材的教学资源区,其实是一个数字化的教学档案,有一定范围的主题是进行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依据。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程度来看:
按照各个学校实践情况,对于问题探究一般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学生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交全班讨论后由教师协调、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相近的组成协作小组。根据实践教师陈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研讨与交流;二是导师一般由执教的教师负责,因此指导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统筹指导;三是由于小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做一定的信息,大主题集中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做必要的信息。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来看:
上述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采用的方法,多数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
集中上课的教学单位主要还是原来的教学班(40人左右),或是重组的教学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协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一般按照研究主题的兴趣分组,并共同协作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下一轮的研究再按照研究的课题兴趣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时一人一机造成的小组协作不充分,缺乏人与人直接面对的研讨机会与气氛,同时也为了缓解计算机配置上的有限数量,一般在集中学习时采取一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大家合作并分工搜集、浏览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记录。以小组的名义研讨发贴子,并参加集体讨论等。
7、从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来看:
由于各个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学习流程也由所不同,网上网下的教学组织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例举三所学校逐一说明。
(1)虎林路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V为虚拟,R为现实)
广泛阅读(以V为主)------深入阅读(VR结合)---------协作作业(以R为主)---------展示反思(VR结合)
(2)月浦新村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综合主题单元探究学习"问题发现、确立课题(VR结合)---------实践研究(VR结合)----------成果共享(VR结合)
(3)六一小学-------"基于互连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网上讨论(V)-------课堂辨析(R)--------主题研究(VR结合)-----交流反思(VR结合)------修改报告(R)-------成果共享(V)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所学校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在一~二个月左右。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于研究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落实。但周期过长,对于小学生恐怕难以坚持,在教学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从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另外,也包括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开展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校里完成,校外的实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或家长协助完成,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里基本不上网。
另外,除了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学习,学校一般把教学时间安排在原来的活动板块,也有把信息技术课整合进去同时进行的。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看:
目前参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机房有限,以及能够从事这项教学的教师还非常有限,因此,基本上处于教学实验阶段。最多的一个学校是五个班参加实验,其次是三个,绝大多数的是一个实验班(原始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段上看,根据实践情况,大家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的合适年龄。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准备状态和辅导情况来看:
教师在应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学观念上。
有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开始,我非常担心,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喜爱的风景名胜'专题,有些小组对研究瀑布有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也是一无所知,于是,我急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风景,还有很多的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超链的方式,我把它们做在导航页上,但孩子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已远远不止我所找到的,从孩子们的研究中,我又学到很多原来所不知的。后来,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们一起学。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象上述那位老师一样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
另外,各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上由上探究课的教师直接担任导师。也有个别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邀请其他老师担任自己的导师。或在网上发贴子或e-mail寻求一些网上专家的帮助。
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也就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来改进教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主要是指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狭义的主要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网络服务的系统总称。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现状
现如今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
1.利用不充分,首先,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了解的现象,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无忧无虑语文教学网和学乐云”等一些平台。其次,很多教师上课时都不喜欢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仅仅是在“呈现”方面。最后还有部分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网络教学平台都是“搞形式,走过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2.依赖性,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青年教师身上,过于追求语文课堂的“现代化”,觉得课堂变得花样繁多,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会造成教师成为放映员,机械式的播放一张张幻灯片。3.随意性,许多教师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时,往往不细致进行分别,而是大概看一下觉得可以就直接照搬课堂进行使用,不分主次,这对于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利用不充分原因,造成这一原因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意识不足,一些教师虽然对初中语文教学网络平台保持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使用训练,不知道如何利用,进而将此遗憾的搁置在一边。其次,教师没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使用能力,不知道如何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魂应用。2.依赖性原因,意识依赖是最主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一旦固定很难再进行调节,完全不考虑后续学情变化。其次,专业知识薄弱,未能有效分析教学内容。3.随意性原因,部分语文教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因此认真教与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缺乏利用网络平台的意义,其次,大多语文教师工作繁重,每日进行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较长,精力上难以支持研究网络教学平台。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分别是针对学生和教师。
1.针对学生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成为教师、课堂和教材进行融合,为学生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平台之中能够获得其所需,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个性也能够得到张扬。首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正向刺激,那么首先要让他们对教材感到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这种限制,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领略语文的情境美,例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我的母亲》一文,学生可能难以深层次的体会母爱,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情境呈现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还有在对《春望》进行拓展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教育论坛来进行引导,“我们身边有哪些爱国行为”学生们可以课后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在里面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针对教师的作用
首先,创新了初中语文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教师转变成为创造力的激发者,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平台里面都有许多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容。其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网络教育平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同时也是针对教师的,里面有许多交流、研讨与学习的机会,并且利用其中的软件,教师也可以自行进行设计课件。网络教学平台里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教学课件等等,不断为平台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避免利用不足、依赖性和随意性等现象的产生。
四、结语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让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更好的成长,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富于时代感的网络教学平台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让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学习能够更加开心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硬件价格的不断降低,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高校信息化发展也更为迅速。各种信息化手段不断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办公自动化、复合型图书馆、园区管理等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么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网络摄像机技术在高校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为校园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硬件资源的合理应用、系统架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研究基础。
1 网络摄像机的现状
现代网络摄像机是数字摄像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网络摄像机拥有独立的音视频采集编码模块、存储模块、网络传输模块,通过网络接口直接连接到网络上,实现音视频的实时网络传输。其中的采集编码模块,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相继过多个图像和视频编码压缩标准,目前网络摄像机主要采用的标准有:MJPEG、MPEG4、H.264。
2 网络摄像机在高校中的应用分析
由于网络摄像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信息化的深入,使网络摄像机在高校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一)网络摄像机在校园安全中的应用
(1)高清视频监控平台
高清监控是网络摄像机在校园安全中最主要的应用。依据《上海市高校校园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沪教委保〔2012〕11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制订新一轮高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三年规划(2013―2016年)的通知》(沪教委保[2013]9号)中关于各高校组织实施技术防范系统,建成满足:实战平台(数字化)、高清图像(高清化)、完善布点(覆盖化)、联网共享(网络化)、高效管理(智能化)的校园技术防范系统的要。
其中“高清图像”指的就是建立一套基于高清网络监控摄像机,覆盖高校重点区域的高清监控平台,建立了实时可监控、事后可追溯的监控系统。
主流编码方式为:H.264。
(2)车牌识别
主要出入口的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中重要方面,除了对出入人员的管理,另一类主要管理对象就是出入车辆的管理。
随着出入高校的车辆逐年增加,除了对进出车辆进行记录,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记录车辆出入时间,自动计费;对于进出车辆根据车牌进行个性化管理;对车辆在校内的运动轨迹进行记录和统计等更细化的管理需求,这些需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
网络摄像机配上车牌识别服务器,实现对车牌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基于车牌的个性化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车牌识别摄像机有别于普通的网络摄像机;除了运用相同的H.264编码方式外,车牌识别摄像机的电路设计、抗反光设计比一般的网络摄像机要求更高,价格也较之一般的网络摄像机更高;一般在出入口,会在低位安装专用的车牌识别摄像机,识别率可以达到90%。通过车牌识别服务器,更具车牌识别算法,可以利用一般网络摄像机实现车牌抓拍和识别功能,但是识别率比较低。所以对于车辆运动轨迹的记录和统计,还需要提高车牌识别率。
(3)人流量统计
人流量统计也是网络摄像机在高校安全中的一个应用方向,通过对网络摄像机捕获的画面进行对比计算,从而得出画面内的人员流动数量。此项应用更多的起到预警作用,当某个区域人员数量短时间内增加或者人员数量大于某一限定值,系统发出预警信息,由管理人员查看判断后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由于人流量过大造成的意外事故或者人员聚集发生突发事件。
此项应用需要在高校的监控系统上增加一台人流量统计服务器,通过交换机转发的方式将监控数据发送给服务器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监控视频的人流量统计算法的核心是运动人体检测和跟踪技术。运动人体检测就是在视频图像中将运动人体目标提取出来,有3中常用的算法:光流法、背景减除法和帧间差分法。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天气、光照、噪声等)、人员之间的互相叠加、人员运动轨迹的不规则性以及对于运动人员目标的检测和跟踪算法的不同,使人流量统计的结果一般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虽然存在误差,但是由于人流量本身是一个动态数据,而且一般预警之后会配合管理人员查看判断,因此误差只要不是太大、误报频率不要太高,大多情况下是可接受的。
(4)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是一项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领域攻关的高精尖技术。它广泛采用区域特征分析算法,融合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生物统计学原理于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从视频中提取人像特征点,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
人脸检测虽然也是高校安全技防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但是由于受到人脸检测技术的发展,实现的成本以及识别精确度的影响,在高校中大面积应用尚需时日。
(二)网络摄像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标准化考场
根据《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暂行)》,标准化考场建设的核心是建立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可进行监控图像实时传送的网上巡考系统,并围绕网上巡考系统建立相应的指挥室、视频监考室。
网上巡考系统主要由网络摄像机(前段监控子系统)、基于TCP/IP的专用网络(传输子系统)、基于ip-san架构的存储器(存储子系统)、用于实时监控及网上巡考的应用平台(应用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
编码方式采用:H.264或MPEG-4
存储方式:集中存储
(2)教学质量管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很多高校在传统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中尝试运用网上评教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工具辅助质量监督体系。
但是相对于网上评教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由于对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师教学工作的尊重等因素的考虑,并未得到普及和认可。但是,在教学事故的事后追溯、学生投诉的认定以及教学数据库的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视频监控系统还是具有其一定的优势。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处理好相关敏感问题,也成为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
(三)网络摄像机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1)实训室管理
随着高校的实训基地、新型多功能实验室等也不断新建起来,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压力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网络摄像机组成的网络监控系统可以成为未来高校实训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已有的校园网络(有线或有线转无线),可以在不布线或者少布线的情况下,完成监控系统的部署;通过网络摄像机对实训室进行实时监控;将时候查证转向实时监控,预防发生;将维护工作由人工定期巡检变为主动提醒模式,实现无人或少人职守,大大减轻实训室维护量,降低维护人员的技术门槛,减少诊断设备故障的时间,提高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实训室的最大投入效益;通过网络监控系统来保证实训室的安全、稳定及高效运作,确保实训室设备的使用寿命、安全和良好的运行状态。
主要采用的编码方式:MPEG-4、H264。
(2)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室管理
利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于TCP/IP技术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可以实现教室的网络集中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基于网络摄像机的数字监控系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监控系统通过多媒体教室端的一台嵌入式视音频压缩编码服务器进行现场画面采集及通过局域网实现高达25帧的动态远程视频图像传输。服务器完全脱离PC平台,采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特别针对多媒体处理而设计的可编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高;不受到计算机病毒危害;系统采用先进的H.264音、视频压缩算法,使得图像传输更加流畅并且显示更加清晰细腻;内置WEB服务器,可以增强传统监视系统的性能和网络联通性。
3 总结与分析
网络摄像机在高校的校园安全、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都有着广泛应用。通过对相关应用的研究,相关应用具有许多共性和特殊性:
共性:(1)系统架构方面:基于网络摄像机的前段监控系统、基于TCP/IP的网络传输系统、基于集中存储的存储系统;(2)编码方面:主要以H.264和mpeg-4为主。
特殊性:(1)面对的用户不同,其分散于各个独立的智能部门;(2)各自应用平台不同。
基于以上共性及特殊性,设想是否可以建立统一的视频监控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系统,而各自的应用平台可以考虑通过共享这3个子系统,以达到前段摄像机、存储、传输线路共享。
如果考虑到个平台之间存储需要分开,或者访问老系统的已有存储,就需要协调平台之间协议开放,实现前段摄像机、存储、传输线路共享。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赵希(1983―),女,重庆万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09 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向移动运营商颁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这标志着我国迈入 3G 时代,3G 信息技术的成功运用促进了手机媒体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1]从年龄结构来看,与整个网民群体相比,手机网民用户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 岁人群占比达到 36.0%。[2]这个年龄段中,青年大学生手机用户的增长态势突出,大学生群体成为手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手机网络的发展日益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重庆市三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选取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四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211重点院校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二所、民营私立学院一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西南大学182人、重庆工商大学177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178人、重庆交通大学182人。学生专业分布情况为文史哲教育类占35.1%、理工科类占26.9%、经济管理类占18.9%、艺术类占19.1%,生源地分布情况为农村学生占65.0%、城市学生占34.7%。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以访谈为辅。采用的是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状况调查表”。调查问卷由31个问题组成,内容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生源地、年级和月均生活费等;第二部分是手机网络使用的基本状况,主要包含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时间;第三部分是使用手机网络的目的和内容,主要包含使用手机网络的惯常场所、上网浏览的内容和手机上网的目的等;第四部分是对手机网络使用影响的认识,主要包含手机网络使用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状况等影响的认识;第五部分则是手机网络使用中的问题,包含不良信息的获取状况和手机网络使用存在的其他问题等。
(三)资料整理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组成员均来自这四所高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37份,回收率为91.0%。全部问卷数据通过SPSS/17.0 中文版进行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统计。此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制了访谈提纲,共8个开放式问题,分别在四所高校选择了16名学生进行访谈,以保证调查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三、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的特征分析
1.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率的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每天都会使用手机网络的人占样本量的69.7%,近半数的学生每天的手机网络使用时间在2~4小时之间,10%的学生超过5小时。这表明手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率为:1小时及以内的为40.0%、2~4小时(包括4小时)的为49.5%、5小时以上的为10.5%。
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使用上的差异
为考察不同生源地(农村、城市)大学生在手机网络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列联分析。结果见表1,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上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χ2=8.444,df=2,p
3.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中每天都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4.8%、69.9%、72.6%呈递增趋势。进一步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级在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0.832,df=6,p>0.05。
4. 每月生活费金额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影响的差异分析
对每月生活费金额不同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网络的情况进行列联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在使用手机网络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χ2=18.689,df=6,p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大学生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存在共性,这使他们在手机网络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手机网络使用的场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内容与目的等几个方面。
1. 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场所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网络的地点有: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上学放学的路上。其中,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此外,有49.8%的学生都表示自己有睡前使用手机网络的习惯,睡前“刷刷微博,看看空间,聊聊QQ”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凸显了手机网络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手机网络较之传统互联网的优越性。
2.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内容分析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的内容;二是常用的“手机网络应用”。调查表明,在上网内容上经常浏览的主要是娱乐,而就业和考试方面的信息则很少被关注。根据问卷分析,具体浏览内容按使用率排序为:C(娱乐21.80%)>D(生活16.70%)>A(时政16.30%)>B(社会16.20%)>G(校园 10.70%)>E(体育 6.70%)>F(就业 6.10%)>H(考试 5.40%) 。
在“手机网络应用”方面,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即时通讯类应用和社交展示类应用。在即时通讯类中,手机QQ的使用达到了79.4%,成为大学生“手机网络应用”最广泛的载体。其次是微信,使用人数占到了46.2%。访谈中,学生就谈到“手机QQ、微信与短信比起来,费用低廉,而与电脑上网比起来更即时快捷”。在社交展示类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手机QQ空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1.3%,其次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分别占49.6%和46.2%,这表明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线上人际沟通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纳和认可。
3.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目的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交流沟通”(71.2%),此外,“获得资讯”(52.8%),“表达自我”(47.1%),“满足好奇心”(31.0%)等也是他们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有19.9%的学生表示他们喜欢使用手机游戏。这表明手机网络是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求知和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但是,也不能忽略少数学生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现实。
(三)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分析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网络走进大学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已是大势所趋。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会逐步深入,旧有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学习、思想等各个层面的改变。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对待手机网络的意识与态度也是值得去关注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与手机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
1. 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据国外研究机构的测试,3G手机的辐射量远远大于2G手机,长期使用手机网络,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辐射。[3]手机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引起基因突变。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辐射会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神经衰弱,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4]而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手机辐射对大学生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小视的。在调查中,大学生自身也意识到了手机辐射的危害,有80.7%的学生都担心手机辐射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调查发现,有66.53%的学生会即时通过手机网络关注朋友状态,并通过在线聊天、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中70.13%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不会导致人际情感淡漠”,18.35%的学生“不确定会不会导致感情淡漠”,只有11.52%的学生认为 “使用手机会导致人与人疏远,情感淡漠”。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认识上对手机网络使用的情感沟通功能持乐观态度,这可能表现了一种积极偏差效应,体现在主观忽略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对心理健康带来的负性影响。比如,访谈中发现,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网络沟通方式,而他们往往自诉为更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
3. 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表明,有95.6%的学生选择携带手机到课堂,其中90.9%的学生选择将手机处于待机状态,而只有9.1%的学生将手机关机。超过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曾经使用过手机网络,58.8%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源于“上课过于单调”,22.1%的学生是为了查资料,8.9%的学生是因为有急事。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手机网络的使用中很少涉及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将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的原因进行外归因,这一方面表明,教师的授课内容在活泼性、生动性方面还需加强,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手机网络的即时性、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互动平台。个体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这样无障碍的信息互动,打破了社交群体之间的藩篱,打通了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渠道。这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促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调查中有91.7%的学生经常或偶尔转发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而超过50%的学生会通过手机网络平台评论热门事情或热点新闻。但是,大学生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而手机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调查发现,近一个月内,58.2%的学生收到过“诈骗类信息”,60.1%的学生收到过“虚假广告短信”;其次21.0%的学生收到过“谣言类短信”,分别有19.6%和18.5%的学生收到过“假新闻类短信”和“恶搞短信”,而“没有收到过其中任何一类不良信息”的学生只有14.3%。同时,在手机不良信息的鉴别上,有33.0%学生认为自己有很好的鉴别能力,40.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好的鉴别能力,仅有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鉴别能力“较差”或“极差”。
5. 大学生对手机网络运行现状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手机网络的运行存在不满,主要表现在不良信息过多,同时,学生对手机网络管理的态度呈现出信心不足的特点。在“你觉得手机网络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调查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网上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太多”,有393名学生选择了该项,占62.3%;其次是“一些谣言、不良情绪的传播没有得到控制”占52.5%,此外还有“网络文化环境太差”占43.3%。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手机网络的使用情况特征可归纳为“两高”:普及率高、依赖程度高。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大学生的各个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生源地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相当普遍;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只存在着使用时间长短的区别。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心理依赖程度高,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大学生手机网络的基本使用状况表现出与传统网络的差异性。首先,反映在上网地点上,从传统的宿舍、机房向教室、户外等更广阔的地域延伸,教室成为使用手机网络最为普遍的地方;其次,手机网络时间已经超过传统网络使用时间,手机网络时间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5]再者,手机网络使用内容也比传统网络更丰富,不仅囊括了传统网络的各项内容,还新增了手机网络特有的内容,如即时通讯、即时个人动态、即时信息查询与检索等。
(3)大学生与手机网络的互动关系特征可以归纳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动机具有明确的感彩,以寻求情感交流、表达自我、满足好奇心为主。而在“手机网络内容”的调查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娱乐、生活、时政,而真正将手机网络与学习融合在一起的人很少。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于负面影响的认识,部分大学生还存在认知度较低的现象。
(4)大学生对当前手机网络运行现状及满意度上存在着矛盾、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当下手机网络运行中存在的乱象有较明确的认知,并对当前手机网络文化的管理显得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手机网络运行发展前景有着积极的心态,并抱以很大的期望。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对如何认识和解决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1. 充分认识“多屏化”[6]移动开放共享带来的时代效应,辩证分析手机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
随着3G技术、WIFI热点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移动网络终端的异军突起,现已形成与电视、电脑“三足鼎立”的“多屏化”传播时代,而这是一个“更强调策略、更强调创意、更为注重受众”的时代。[7]在这样的背景下,手机网络兴起,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亚文化现象已然成为时代趋势。而高校的管理者应当顺应趋势,对手机网络这一新事物采取客观冷静的态度,既不一味抵触又不盲目乐观,而是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现状基础上,理性辩证地分析手机网络带给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作出积极有效的对策。
(1)积极影响。首先,手机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依托手机这一移动网络终端,大量名目繁多的即时通讯软件应运而生。这不但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对象扩大,更使交往方式多元化,交往内容趋于丰富,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其次,手机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手机网络信息传播多频化、图像化、互动性、非线性输入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交流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将有利于他们迎接“多屏化时代”对于学习的要求。此外,手机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手机网络凭借其时尚、便捷、娱乐、大众等特性迅速被爱好新事物的大学生接纳。它开辟了一个更加高效、便捷的网络文化时代,让大学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让他们能够更加开放地展示自我、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它与传统互联网络一起为大学生建立了一个更完整的个人虚拟世界,这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消极影响。综合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手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及娱乐中,对手机心理依赖程度高,甚至有学生产生“手机综合症”。[8]而过分依赖手机网络作为沟通渠道,会缩小大学生社交圈,易使其脱离集体生活,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还会扰乱高校原有的秩序。除了对现实层面的消极作用外,手机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削弱,价值观念多元化倾向等都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教育者特别关注和积极引导的。
一、调查背景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语言学习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大势所趋。科技的发展,我们已进入移动网络时代,移动技术支持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在扩展学习时间和空间、丰富学习交互、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移动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无线电的双向无线电通讯或广播,基于蜂窝电话的移动语音服务、SMS、WAP、GPRS等,基于移动设备(主要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等)的GPS、蓝牙技术、RFID,以及基于网络的WiFi。在移动通讯设备广为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越来越便利的移动网络促进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成为教育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调查对象及目的
问卷调查随机选择本校在校二年级大学生的自然班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有3个目的:一是通过调查学生拥有移动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的现状,了解移动学习的设备基础;二是通过调查智能手机进行在学习中的使用情况及相关的态度,了解移动学习的需求;三是通过调查学生使用移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现状,确定开展移动网络自主学习的应用策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6份,回收率为97.6%,最终有效问卷66份。
1.移动设备利用情况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电子产品,其次是笔记本电脑,这是因为手机应用有局限性,不具备某些功能,比如制图、编程等。台式电脑因笨拙,不便携带,受到冷落。Mp3播放器作为价格相对低廉的电子产品,仍然有一定市场。
调查还发现,以上产品中,作为英语学习辅助工具,使用最多的是手机,占到了90%,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占10%,可见目前具备了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移动学习,离不开网络环境。学生开通的流量包中,53%的介于101~500M,23%的介于501M~1G,这说明学生的移动网络基本可满足文字的浏览,声音视频网站耗费流量,极少访问。
2.移动设备应用现状
首先调查的是手机在英语学习中的使用频率,41%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使用,44%有时使用,可见手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辅助工具。
“手机用途”一项是按常用性排序选择,“安装软件”是多选题。从表2和表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手机在英语学习中的主要作用是单词的学习和记忆,其次是倾向娱乐化的应用,学生极少通过网络进行英语自主学习。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72.7%的学生选择网上搜索答案,网络已经成为英语学习中答疑解惑的主要工具。在网络应用上,比如QQ、微博、微信等,关注英语内容方面,71.2%的选择是“有,但是内容极少”,“完全没有”的占14%,仅有4%选择“有,而且内容丰富”。这说明学生没有充分利用社交类软件进行英语的学习,距离移动网络自主学习相差甚远。
3.移动学习态度
首先,调查数据表明,有93.8%的学生支持教师利用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理由从下列图中对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支持者正是看中了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相结合带来的多方面优势,更便于辅助英语的学习。反对者的主观色彩更强烈,“学习效果不好”占了上风。同时反映出了智能手机在学习上的局限性。
最后一项是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因素的认知,“容易分心”得到了37%的认可,这一项看来是学生的经验之谈。智能手机功能繁多,如果学生的自制力差,就会使学习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其次是上网流量问题,流量资费偏高也会影响到网络学习的效果。此外,移动网络学习资源也是学生担心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移动网络英语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
三、结语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基本具备了移动学习的硬件(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和软件(开通流量,安装了基本的学习应用)环境,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设备的功用进行自主有效的英语学习。他们对移动网络学习持肯定态度,有着强烈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增强大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小柳,李新平.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探究[J].软件导刊,2013(1):20-22.
[2]叶成林,徐福荫,许俊.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3]付星.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08):148-149.
[4]李顺玉,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信息技术教育,2008(03).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针对的教育对象是在逐渐成长、逐渐认识世界的中小学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生动的展现在他们眼前。在强烈逼真的情景中发展形象思维,创设语言环境。
1.2教学过程省时省力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讲课教师能够在相同的教学时间里给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很多教师感到讲义多、教材中练习多,但是课时少。利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使教学程序得到简化,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了教学规模,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1.3有利于及时巩固
使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令教学形象变得生动,学生感知更鲜明,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甚至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一些教师在初尝使用计算机的多媒体辅助来教学的方便后,方便很多,不但失去了自己很多年来养成的鲜明教学程序,却不知道计算机的多媒体固然有的其它媒体无法相比的优越性,但是别的媒体和教学方法许多特色的功能是无法取代的,如果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无法分辨出重难点,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稍纵即逝,缺乏了整体性,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效果。传统意义上的演板是不可能在投影屏幕上进行的。所以完全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难题方面优势的发挥。既使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又在需要时兼用黑板,则能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2.2师生间缺乏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要想以最简洁的方法是先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就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发展智力和各方面能力。不过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2.3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不高
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的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多媒体教学具有投影片、挂图等传统教学无法代替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快的掌握好计算机基本操作、基础知识以及教学软件如何制作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多媒体的优势,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教师还处于多媒体技术的摸索时期,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课件,在课堂上还会出现操作不熟练,对于一些突发的小情况无法解决,从而教师只忙着解决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耽误了教学时间,忽视了讲台下的学生。
3解决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容量大、速度快、直观形象等,但是它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是为了辅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应该穿插板书教学,做到两者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其内容的传递速度不符合我们的认知思维过程。
3.2根据一定的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在课件设计时首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是什么?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想通过怎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追求课堂容量,给学生灌输大量而有次要的信息,是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创新能力也会缺失。教师应该根据被教育者的年龄来呈现最有效的信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重点、难点、关键字要特别的标出,加深它们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3.3突出教学主体,增强互动性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握好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课件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教。
结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把“静止”的课本内容变为“活”的生动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听,写,读,说等综合运用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9-0000-02
学分制的改革和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改革之路,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现代化运用的水平有着积极意义。河北金融学院从2003级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本、专科学分制体系。
1 学分制实行现状
1.1 健全的制度:我校依据多年的学年制教育管理经验,柔和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学分制制度。按照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属性进行了必修、选修和任选的划分,对课程性质进行了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划分。毕业审核时,对学分的计算与成绩的考核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人员配备上,从排课到成绩管理,从选课到毕业都设专职人员负责。
1.2 学分制运行的平台与系统的安全性。现代化软件系统是学分制实行的平台,我校目前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开发使用的综合教务系统软件。系统使用的平台开发式是基于校园网C/S和B/S混合模式,系统在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而这种开放性导致了其潜在的不安全性,所以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权限管理实现全面的安全策略。教务管理流程复杂,因而在本系统可为每个进入本系统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平台使用人员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系统,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工作。权限控制大可设到模块,即是否可对某一模块有操作权限。权限控制小可设到记录或字段,读取权限与修改权限分开。系统自动记录每个使用人员的登录和操作日志,方便核对和管理。让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够顺利工作并互不干扰,通过集中的用户权限管理可使教务能以最安全的模式工作。
1.3 排课的自动化与教室资源的最优化安排。新升本科院校普遍教学资源缺乏,多媒体教室,普通教室,语音室、机房、操场及运动器械都缺乏。学分制需要比较宽裕的资源,所以对课程安排,我们本着教室资源最优安排,如此安排就用到了自动化排课。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排课,必须将基础数据准备完整,包括公共信息维护中的班级、专业、系所、教师库,课程信息中的各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籍中的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等信息,还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和课程组。这些模块的数据必须维护正确,才能进行排课。这些基础数据会被系统整理而输出到开课任务书录入模块。每一个时间模式都要有具体的上课节次与之对应,地点信息采用树型结构存储校区、教学楼、教室信息。一个上课的时间模式结合一个上课地点构成一个组合,而每一个任务书都试着向这个组合里安排。
1.4 如何实现学生选课。采用每学期控制最高学分,预制必修课,仅让学生能选择限选课和任选课的课堂的方法。做到了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情况下,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生通过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通过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选定下学期的所学的课程。预选、正选、选课确定三个阶段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选课的阶段由教务人员在选课系统管理平台控制,少于开课规定人数的课堂会在预选结束后删除,选课人数过多的课堂会建议增加或扩大课堂容量,统计和汇总结果给开课单位,等待开课单位反馈后进行操作。在非选课时期,学生不能在选课,只可以通过选课系统查询自己本学期的选课情况和课程信息。
1.5 考试成绩管理。做到成绩录入方便、分层管理、监控详细、查询自由。任课教师能够从教师平台登陆录入学生成绩,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总成绩,还可以生成成绩清单和成绩分析。而学生可以从网上登陆自己的账号,来查询每个学期各科成绩和成绩排名。成绩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录入成绩,系部管理员统计、分析课程或课堂成绩和学生查询成绩,教务处管理员监控并维护成绩录入的顺利进行,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上报给主管领导。
1.6 学分制建设和改革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教务数据集中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同时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基于网络的学分制管理平台改善了管理思想,提升了学校教务管理的效率化、科学化、信息化,是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的强有力支持。
2 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2.1 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首先是学生对课程情况不了解,不知道此课程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无帮助,不知道此课程所讲授内容的深浅,是否需要基础知识,进而产生了胡乱选课,选了课又不去上课,逐渐从而对所选的课失去兴趣。其次是学生有凑学分的思想,凑足每学期的最高学分,哪怕根本就不想学,也要选上,最后到毕业时,成绩库里还有选上了但没有上的选修课,这种现象了很多想选这门课的学生,由于人数满而选不上。
2.2 个别学生上课时间过度集中现象。课程安排存在着学生最优,教师最优和资源最优三种模式。学生最优就是上课时间均匀,课程难易时间分布合理;教师最优包括重复课集中安排,多门课程分散安排的要求;资源最优是利用现有的教室资源,最大限度的安排课程。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采用资源最优排课,并考虑教师实际困难而调课,所以会出现此情况。
2.3 教务软件中数据不一致。教务软件是一个数据紧密联系的系统,数据流向是从课程库到教学计划,到排课,到选课,到成绩,最后到毕业审查。伴随着学生的大学四年时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种调整的增多,软件系统会出现此隐患。这就需要教务人员调整时刻注意数据的一致,并需要数据库管理员时时监控oracle数据库的异常。
2.4 软件开发。学分制所依托的软件系统是清华大学开发并使用的,里面包括了清华大学的学分制理念,我校从2003年应用之后,吸收了它的学分制的一些理念,对我校本、专科学分制的形成帮助很大。但要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特色,就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完善学分制平台的功能,目前基于平台已开发了补考报名、体育选课、毕业资格审查、学生评教等功能。另外,系统备份存在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备份的问题,要经常备份,防止发生严重的系统问题。
2.5 任选课堂存在监管盲角,学生出勤率低的情况。任选课课程容量一般较大,有的课堂选课人数多达300人,任选课堂中没有班级组织,学生往往来自几个甚至几十个班级,依靠教师点名的话,由于人数过多,即使只点一半的同学也要十几分钟,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3 展望
3.1 因材施教的初衷,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我校学分制实施接近10年的摸索与实践,认识到不在乎让学生有多少门课程可选,而是学生所能选择的和所学习到的深度与宽度。除了扩大学生的学习面,还应开出不同档次,不同难度的同门课程,依据人的能力、素质,因才而教。
3.2 加强对选课的重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导师制和选课中心,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学习存在盲目性,选课中心的作用是同一协调全校的开课、排课、选课、协调等管理工作,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以利于学生选择不同档次、类型、风格的课程,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年限的灵活性。目前,我校的学生管理还是班主任制。班主任、导师、选课中心是一种好的模式。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管理工作,而导师职责是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指导,选课中心负责对导师的协调和管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寻找突破口,不失时机推动学分制改革。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教育水平始终是高校的根本,提高学生水平,我校的学分制就是由此而从学年制改变到学分制,所以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也要以此为中心,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条件的学分制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静.基于校园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系统管理,2009(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99―04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教育日益成为一种成熟和正规的教育形式,它在学历教育领域的成功发展必然也将导致其在企业培训领域的普及应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要“发展远程与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实际上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一种政策导向,即:把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把远程教育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但从企业实践来看,开展继续教育不是制定培训规划并实施规划这样一个简单流程,实际上总有大量的培训规划未能付诸实施。那么,远程教育,尤其是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形式的网络教育,在解决企业培训的突出问题时是否真的发挥作用了呢?它在企业培训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发展策略又当如何呢?借助于面向广播电视行业的一项调查研究,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
广播电视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虽然只有50年发展历程,但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一个最重要的行业。广播电视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揭开了产业升级改造的序幕――从传统模拟电视向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直播电视、移动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多种电视媒体发展。对于这样一个不断变革求新的行业,培训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它与新媒体技术的紧密相关性,其使用新技术变革管理与培训的可能性也更显著。因此,以广播电视行业为案例,借以分析整个企业培训领域的发展现状,具有典型意义。
一 企业培训中的需求与矛盾
这项调查涉及两省六地市(河南省郑州市、焦作市、许昌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8家广播电视台(集团)。这些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实力既有走在全国最前列的(如湖南省广播电视集团),也有处于全国一般水平的(如许昌市电视台),总体来看,能够代表全国广播电视机构的中等偏上情况。调查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面向单位的主管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员工。问卷主要面向电视台主要业务部门的员工,共发放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
在对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方面,得到以下结果。
在培训认知方面,受调查员工对参加培训持积极态度,期望值较高(如表1所示)。46.7%的员工认为参加培训对提升个人素质和指导工作非常有帮助,52%的员工认为作用比较大,可以选择性学习,只有1.3%的员工认为培训对个人帮助不大。但受各种条件(如经费、工作时间等)的限制,企业组织的培训至多只覆盖到员工总数的60%,其中很多培训只允许骨干员工参加。另外有40%的员工表示很少或从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如表2所示)。
在经费投入方面,员工期望企业能够投入更多经费用于培训。但企业的实际投入是与企业的经济实力相关的。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如省级电视台)每年都会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员工培训。例如,湖南省广播电视集团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派遣骨干员工到国外进修。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如市级电视台)在培训的投入力度上相差较大,有的市级电视台可以每年投入10万元,有的则几乎没有任何投入。总体来看,不管是实力雄厚的企业,还是实力薄弱的企业,它们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均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
从员工个人来看,个人在培训方面的支出也是大相径庭(如表3所示)。少数员工平均每年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支出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访谈结果证实为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但多数员工是在300元以下,甚至有30%的员工表示个人没有培训支出。
在培训内容方面,员工期望培训可以满足个别化需求,以拓展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培训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则习惯于自上而下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或者尽可能组织能够覆盖较多员工的培训(如专家讲座),而这样的培训显然不适宜员工自主选择。因此,受调查员工普遍认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对个人帮助不大。于是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员工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但不愿意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企业想尽办法投入了有限的经费,但无法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在培训时间方面,员工期望每年或每几年参加一次较长时间的系统化培训,如一个月左右的短期培训,或者半年左右的中期进修(如表4所示,经访谈证实)。员工产生这样的需求是由于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技能、理念等更新较快,员工需要通过系统化学习来适应岗位需要;另外,有的员工专业背景与当前岗位不符,也需要通过系统化学习来弥补这种不足。但现实状况是:面向员工的培训多数是为期1-2天的专家讲座或者为期一周的短期培训(如表5所示,经访谈证实)。专家讲座包括两类:一是由企业聘请同行专家开展的讲座;二是由行业主管部门聘请专家学者(来自高校、政府部门等)开展的讲座。由于讲座时间短,内容少,员工对培训效果评价不一。
在培训形式方面,员工期望参加脱产面授学习,包括聘请专家到当地面授,或者被派出到外地面授,其中又以当地面授作为首选。这样的需求显然与现实不符。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在满负荷工作,在一些员工规模不大,经济实力较弱的单位,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如一人承担新闻的采访、撰写和编辑)。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很难抽出一段完整时间去参加脱产学习,即使员工愿意暂时放弃工作,单位也不会放行。
总之,员工对培训的普遍需求是:期望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培训内容更加适合个人需要,培训方式是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但是目前的培训现状不能保障员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在培训需求与培训现状之间形成了一些突出矛盾,包括:
• 培训投入与培训机会的矛盾。企业投入的培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员工对高质量培训的需求,而员工的收入水平也不能保障员工自费参加培训,因此,培训经费成为企业面对的最大难题。
• 培训规划与需求分化的矛盾。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难以满足员工对培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客观上造成了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 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员工期望较长时间的脱产面授学习,但这与紧张的工作时间形成矛盾。
二 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现状
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培训所面临的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网络教育的形式来解决。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比较,网络教育具有以下优势:教学信息交互性强,学习资源真正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以学生为中心[1]。根据这些特征,学员在网络教育模式下可以实现基于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就为解决培训规划与需求分化的矛盾,以及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奠定了基础。另外,研究发现,网络教育平均到每个学员身上的费用较低[2]。因此,企业通过网络培训的方式,即使不增加经费投入,也可以扩大培训覆盖面,为员工创造更多培训机会;如果企业致力于实现全员培训,那么也必然可以大幅度降低资金投入水平。总之,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培训方式,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完全可以成为企业突破培训困境的一个基本途径。
然而,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我们考察了受调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近三年组织的培训项目,结果发现,没有一项是通过网络教育形式开展的,它们全部采用面授教育形式,包括专家到当地面授,以及员工到外地面授,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对员工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员工最期望的培训形式是面授学习,而不是网络学习(如表6所示)。这揭示了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中的一种应用现状:企业不善于组织网络培训,员工也不习惯于接受网络培训。
这个结果值得深思。众所周知,网络教育在学历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为社会所普遍认可,那么它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应当初见端倪。尤其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设施和服务正在向数字化模式过渡,而其培训模式却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说明,网络教育在企业培训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不会自然形成。
为了弄清楚制约网络教育应用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我们对选择网上学习的员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员工是否选择网上学习与所在单位的经济实力相关性不大,因为各单位选择网上学习的员工数量相当,平均占该单位受调查人数的15%;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大,21-30岁的员工占48%,21-40岁的员工占83%;与工作岗位类别的相关性较大,从事工程技术、采编业务、经营管理的员工占了84%,这些岗位与其他岗位相比,更需要员工经常使用网络。这说明,员工越容易接触网络,越经常使用网络,就越易于接受网络教育的理念和形式。
其次,通过对员工访谈,我们发现,有的员工虽然支持网络学习,但更愿意选择面授学习,他们认为脱产面授学习显得更正规,也更乐于接受。有的员工明确表示不支持网络学习。他们认为网络学习就是观看讲课录像,缺少互动与答疑,不能保障学习质量;同时,他们也不希望利用个人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因为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业余学习会造成额外压力,因此没有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他们认为单位许可的脱产面授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形式。这说明:第一,多数员工对网络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优势并不了解,有的员工甚至从来不接触网络。第二,多数员工习惯性认同有组织学习,并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而不习惯于业余自主学习。第三,员工在繁忙工作中普遍形成一种认识,即脱产学习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学习方式,既完成学习又不增加压力;如果业余学习的结果不足以补偿它所造成的压力,那么就不值得参加。但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经常性或全员性的脱产学习是根本不现实的。
再次,根据对企业领导的访谈,我们发现,企业领导对实施网络教育表示高度认可和支持。领导者看重的是网络形式所能达到的员工覆盖面和不受时间限制的灵活性。不过他们也有担心:一是目前培训市场上鲜有基于网络形式的培训项目,二是企业自身缺乏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因此,他们建议专业的培训机构能够承担起这些职责。
综上所述,在企业培训中,制约网络教育应用和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 培训市场缺乏基于网络的培训项目;
• 企业没有能力建设网络课程资源;
• 员工缺乏接触和应用网络的环境;
• 员工缺乏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 员工缺乏自主学习的理念和习惯;
• 员工缺乏业余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这些原因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培训项目;主观因素包括:网络学习理念、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动力。实际上,这些因素恰好是实施网络教育所需的基础条件。也就是说,网络教育在企业中的发展瓶颈是由于这些基础条件缺失了。这个结论可以通过与网络学历教育的对比来进一步证明。网络学历教育的发展一开始便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和网络教育学院的推动,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例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网络教育学院自主设置网络教育专业(项目),网络教育学院提供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资源),校外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基础设施(设施),网络学习者接受了网络教育理念(理念),适应了网络学习方式(习惯),还要通过网络学习完成对学历、学位、专业能力的诉求(动力)。
因此,网络教育的发展瓶颈,不是由于网络教育本身不适应企业培训的需要,而是由于网络教育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建立起来,网络学习的理念和形式还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和员工的视野。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使网络教育的理论优势转变成现实优势,首要的前提就是建立健全这些基础条件。
三 促进网络培训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设网络教育的基础条件,要牵涉到参与企业培训的各个主体,包括: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即提供培训课程和服务的机构,如学校、培训公司等)。如果从学习型行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参与主体还应包括行业主管部门。也就是说,网络教育的基础条件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来共同建设。
行业主管部门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应当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战略引导和政策保障。例如,可以参照教育部建设数字化学习港的理念[3],引导建设面向本行业的数字化学习港,作为行业继续教育的资源中心和培训中心,把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面向行业内各企业和部门共享。在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初期,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责建设基础硬件和软件,后期运营费用(资源建设、服务提供、维护管理等)则可以由数字化学习港的使用者(企业)共同分担。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应制定必要的政策或法规,鼓励各企业、各部门通过数字化学习港开展培训,并努力保障数字化学习港的公益性质,做到共建、共享、共赢。
企业作为培训的投资者、组织者和间接受益者,应当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例如,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环境,逐步增加对培训的经费投入,基于数字化学习港制定灵活的培训规划,建立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机制,建立应用所学开展工作创新的机制,等等。
员工作为培训的直接受益者,应当主动适应网络教育的理念和形式。例如,树立终身学习和数字化生存的理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学会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摆脱对有组织学习的依赖,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开展工作创新,等等。
培训机构作为培训课程和服务的提供者,应当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例如,树立与行业共同发展的信念,开发基于网络学习的培训项目,面向企业定制培训课程资源和服务,等等。
以上提出了在企业培训中建设网络教育基础条件的原则性建议,在这些基本原则之上,还应当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