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3: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长效沟通机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沟通能力,指大学生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意见观点等方面有效地与他人交流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尽快适应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且是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了解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他们经常感到烦恼的问题。有关研究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大学生总体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沟通目的不明确,沟通心理不成熟,沟通语言水平差等[1]。
2008年,我们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本校181名各专业年级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主要如下:(1)对造成沟通能力不强的因素按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认为依次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因素。(2)80.8%的学生表示交际范围狭窄,没有接受过演讲、礼仪等方面的培训。(3)31%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有意识地锻炼提高沟通能力。(4)16.4%的学生认为教师重视沟通能力培养。(5)54.8%的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6)80.7%的学生认为沟通课程学习有必要,但前提是教学质量高。(7)对希望的实践平台按倾向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选择依次是实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学生组织。我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学生总体上对沟通能力培养有较理性的认识,渴望提高沟通能力,但自我培养的主动性和沟通锻炼不够,沟通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师、家庭、学生的力量,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因为机制具有目标的确定性、措施的系统性、运作的持续性,能形成培养的合力,提高培养的成效。
二、长效培养机制的构建
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是指构成沟通能力培养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推动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观念、目标、实施、保障等。近几年,学校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结合专业教育,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学生沟通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1.明确培养目标。沟通是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学校按照现代人才观和质量观,充分认识沟通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沟通能力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又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协调、沟通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具体化,体现目标相对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强调合格的大学生不仅专业能力过硬,而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有效进行自我、人际沟通。如书面语言能力要求学生能撰写计划、总结、论文等,准确表达思想,语言流利,措辞确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实施,使学生和教师都明确培养目标,把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沟通观,深刻认识教育管理从本质上是师生双方通过有效沟通实现的[2],为教师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2.加强沟通教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把沟通课纳入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实用礼仪等选修课;还针对不同专业的素质要求和职场需求,以必修课或专题训练,进行管理沟通、商务沟通、营销沟通、医患沟通等教育。沟通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单靠传授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学校重视沟通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自我展示、游戏等教学方法,加强沟通过程、情景、技能训练,使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还应结合入学教育、实习前教育、就业教育等途径,通过各种成或败的现实案例,加强学生沟通教育。沟通能力是人文素养即一个人理想、智慧、情感的综合体现,学校应通过开展假期读书活动等加强学生课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提高人文素养。
3.强化沟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靠理解后的锻炼,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思维、情感的沟通,设置讨论、辩论、提问等环节,变“要学生说”为“学生要说”;课外作业由学生课堂上报告,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中学会沟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重点关注沟通能力差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化解和协调冲突,鼓励他们加强自我锻炼。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力测试等途径,促使学生认识沟通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和自身差距,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学校积极发挥学生会、班团、社团等作用,如学生组织定期实行换届,采取竞聘演讲形式,给更多的同学当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班级实行团队化管理,划分为若干小团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互相交流、帮助,以团队精神促进共同发展。注重活动的有效参与率,社团、志愿者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组织、宣传、联系等实际工作,以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班团主题讨论活动要求事先准备,每位同学发言,并进行辩论。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能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组织文化,知道如何与上级、同事相处。
4.健全沟通机制。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依赖于畅通的立体化沟通机制。学校将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渗透到育人工作中,加强学生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沟通机制建设,健全学校(学院)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定期座谈制度;组织家长代表来校交流、每学期给家长寄信汇报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切实解决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校健全规范化、经常化的师生沟通机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沟通技术,把联系方式向学生公开,便于与学生及时沟通;更重视面对面沟通,设立师生交流坊、建立教师值班制度,切实做到课内与课外沟通相结合。健全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对他们每学期开班会、下学生公寓、与学生谈心等作出规定;还选派辅导员进驻公寓,有条件的学院建立导师制,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
5.营造沟通环境。和谐的沟通环境中可以激活沟通体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发展。学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事务;加强学生和谐班级、宿舍建设,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校园沟通环境。其次,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沟通能力的提高[3],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普查与访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班级、学院、学校、校外专业机构的“四级心理工作网络”,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认识、情感、人格等障碍。
6.强化考核保障。学校把沟通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通过育人经验交流和宣传先进教师的事迹,强化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平等、双向沟通意识,提高他们以情沟通、用心交流的能力,建设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能成为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教师队伍,以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学生的评分占较大比重,确保他们定期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把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情况纳入课程成绩,规定占一定的分数,由教师评定。另一方面,把能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以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沟通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洁.大学生沟通问题研究及人文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J].2010.23,(1):101-104.
目前,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机制,能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爱与关怀,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2.为国家新一代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让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同时可以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家庭观念的落后,压缩留守儿童成长空间
“二元制”城乡社会机构,制约留守儿童成长关怀机制的建设。城乡差距的加大,使得农村社会的日益衰老与凋敝,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愈加不受重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将年幼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会出现各种问题。
家庭观念的守旧,影响留守儿童关怀机制的建设。伴随着整个国家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理性的大力倡导,农村社区逐渐建立起对商品化和货币伦理的广泛认同。受父辈观念和农村习俗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坚持“金钱至上,上学无用“错误观念,对物质利益过分看重。家长外出务工很少回家探望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他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时候往往以牺牲对孩子的教育、关怀为代价,这样对留守儿童成长极其不利。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组织不协调,配合不统一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问题上,家庭教育给与学校教育支持力度不够,二者甚至发生冲突。学校教育极力强调亲情关怀的重要性,希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榜样与示范。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学习的范例,有些行为习惯根本无法养成。当学校要求家长配合教学活动时,家长找各种理由推脱。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家长将全部责任推给学校,以学校未尽到监护、教育义务为由,要求学校负责。
受制于教育资源匮乏与乡村贫困,学校教育存在配合不到位地方。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自主学习、家学(家庭学校)互助教学模式,但乡村教育资源不足,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素质偏低,使得此类教学活动在乡村学校很难展开,留守儿童失去与父母加深感情、增进了解的机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教育很难留住学生。相对贫困的生存状况,让留守儿童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很多留守儿童离开学校,成为城市的“农民工二代”。
3.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志愿服务体制建设不完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相比,农村更显沉寂与落寞。农村社区文化匮乏,乡村学校课外活动单一、枯燥,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乏乐趣。加之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迫切需要情感关怀,然而监护人观念意识落后,很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
志愿服务工作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帮助留守儿童了解世界。然而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志愿服务体制建设面临诸多困境。首先,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队伍相对稀少,他们很难覆盖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偏僻村落,其次缺乏相应领导管理机构,留守儿童成长关怀志愿服务工作组织松散,体系不完善,工作方式不合理,志愿关怀效果不明显。此外运作不规范,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也使得志愿关怀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将爱心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让爱心在农村发挥作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当先,教育是第一要务的思路,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完善留守儿童成长志愿服务体制,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的长效机制。
1.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的关键。国家要重视新农村建设,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就近就业的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家长照顾孩子提供便利。加强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便利,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富裕的成长环境。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援助,开办乡镇企业,使得留守儿童的家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改变唯经济至上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水平与人的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要认清家庭关爱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正确处理好生产、创收与子女成长、教育等之间的关系,明确奋斗的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未来。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增加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要定期通过电话、电脑等媒介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留守儿童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建立家庭、学校联动运作机制,密切配合,加强协调
在留守儿童成长关怀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拿出时间陪伴子女,要重视留守儿童在校表现,强化自身对孩子的关爱思想,要爱护并正确教育子女,父母的关爱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要尽量创造最好的条件保证孩子的健康发育。在农村,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德,配合学校德育建设。要时间陪伴孩子,要重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要理解学校教育,给予学校教育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加强互动,消除误会。
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乡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善乡镇学校的生活条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配合家庭教育,创造更多条件,帮助学生、家长参与教学互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大推行义务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义务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让留守儿童看到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3.大力弘扬农村文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体制
实施“新网工程”建设两年多来,供销合作社抢占了农村市场的制高点,打造了市场竞争的新优势。我们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新网工程”建设,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向农村延伸。目前,全系统已拥有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骨干企业160个。
中图分类号:TS73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燃烧后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SO2、SO3;NO、NO2(通称NOX,氮氧化物);CO2;粉尘等。这些污染物已在局部地区容易造成了酸雨等现象,危害着生态环境。因此,脱硫脱硝工程被国家列入十二五节能规划十大节能工程之一。目前在火电厂应用最广的脱硝技术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法(简称SCR)
催化还原法:利用催化剂或高温等条件来提高、加速烟气中NOx物与还原剂的还原反应,还原成无污染的氮气和水,从而达到净化NOx物。其中催化还原法由于脱硝效率高、投资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催化还原法目前占主流地位。
SCR还原法的原理,是还原剂(NH3、尿素)在催化剂作用下,选择性的与烟气中的NOX物进行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而不是被O2所氧化,故称为“选择性”,其主要方程式为:
4NH3 + 4NO + O2=4N2 + 6H2O
4NH3 + 2NO2 + O2=3N2 + 6H2O
由于大部分火电厂采用液氨作为脱硝还原剂,而液氨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生成氨气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爆炸性气体,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很高。
因此在液氨这种爆炸危险环境中选择气动执行器是较为安全及常规做法。
气动执行器的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气动调节阀的工作原理:调节阀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组成;执行机构是调节阀的推力部件,它按控制信号压力的大小产生相应的推力,推动调节机构动作。阀体是气动调节阀的调节部件,它直接与调节介质接触,调节该流体的流量。其执行机构有薄膜式、活塞式、拨叉式和齿轮齿条式。活塞式行程长,适用于要求有较大推力的场合;而薄膜式行程较小,只能直接带动阀杆。拨叉式气动执行器具有扭矩大、空间小、扭矩曲线更符合阀门的扭矩曲线等特点,但是不很美观;常用在大扭矩的阀门上。齿轮齿条式气动执行机构有结构简单,动作平稳可靠,并且安全防爆等优点,
从技术性能方面讲,气动执行器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负载大,可以适应高力矩输出的应用。
(2)动作迅速、反应快。
(3)工作环境适应性好,特别在易燃、易爆、多尘埃、强磁、辐射和振动等恶劣工作环境中,比液压、电子、电气控制更优越。
(4)本质安全,不需另外再采取防爆措施。气动调节阀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实现开关量或比例式调节,源以气缸为执行器,接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来完成调节管道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各种工艺参数。
脱硝中的阀门及执行机构还有其特殊性,因氨用阀门的任何部件都不能有铜,液氨或氨气系统必须使用专用的氨用阀门,氨阀的密封面有巴士合金、聚四氟材料、不锈钢,阀体有碳钢、不锈钢,及球墨铸铁。
电动执行器有五种类型:直行程电动执行器、角行程电动执行器、电动调节伐、PID电动调节执行器和电磁伐。前四种属于DDZ
型。以直行程电动执行器为例,直行程与角行程电动执行器的作用是接受调节器或其它仪表送来的4-20毫安的标准直流电信号,经执行器后变成位移推力或转角力矩,以操作开关、阀门等,完成自动调节的任务。这两种执行器都是由伺服放大器与执行机构两大部分组成的。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都是相似的,区别仅在于,一个输出位移(推力),一个输出转角(力矩)。
(DKJ)和角行程电动执行器(DKZ)
电动执行器的优势主要包括:
(1)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比起气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结构相对简单,一个基本的电子系统包括执行器,三位置DPDT开关、熔断器和一些电线,易于装配。
(2)电动执行器的驱动源很灵活,一般车载电源即可满足需要,而气动执行器需要气源和压缩驱动装置。
(3)电动执行器没有“漏气”的危险,可靠性高,而空气的可压缩性使得气动执行器的稳定性稍差。
(4)不需要对各种气动管线进行安装和维护。
(5)可以无需动力即保持负载,而气动执行器需要持续不断的压力供给。
(6)由于不需要额外的压力装置,电动执行器更加安静。通常,如果气动执行器在大负载的情况下,要加装消音器。
(7)在气动装置中的通常需要把电信号转化为气信号,然后再转化为电信号,传递速度较慢,不宜用于元件级数过多的复杂回路。
(8)电动执行器在控制的精度方面更好。
实际上,气动执行机构和电动执行机构并不互相排斥。气动执行器可以简单的实现快速直线循环运动,结构简单,维护便捷,同时可以在各种恶劣工作环境中使用,如有防爆要求、多粉尘或潮湿的工况。但在作用力快速增大且需要精确定位的情况下,带伺服马达的电驱动器具有优势。对于要求精确、同步运转、可调节和规定的定位编程的应用场合,电驱动器是最好的选择,带闭环定位控制器的伺服或步进马达所组成的电驱动系统能够补充气动系统的不足之处。
因此,一个液氨法SCR脱硝工程,在需要防爆的液氨蒸发区及氨气输送调节区域采用气动执行机构比如fisher ET系列;而在蒸汽吹扫等管路采用精度更准确电动执行机如rotork IQ系列。
现代控制中各种工艺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不是某种驱动控制技术就可满足系统的多种控制功能。电动执行器主要用于需要精密控制的应用场合,自动化设备中柔性化要求在不断提升,同一设备往往要求适应不同尺寸工件的加工需要,执行器需要进行多点定位控制,而且要对执行器的运行速度及力矩进行精确控制或同步跟踪,这些利用传统气动控制是无法实现的,而电动执行器就能非常轻松的实现此类控制。
由此可见气动执行器比较适用于简单的运动控制,而电执行器则多用于精密运动控制的场合。随着制作工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气动、电动执行机构必将越来越智能化,功能也将越来越全面,为工厂生产的自动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106-01
学风是在高校师生面对和处理学习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长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之中,学校的学风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纪律,也体现学校的育人态度、育人精神和育人方法。其中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学风的基础工作,学校进行组织管理的基层单位是班级,班级的情况将会直接反应出学校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学校中各项工作的传达往往要通过基层单位班级,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班级的学生。所以,在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基层着力来强化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采取培育优良学风班的方式往往在提高整体学风方面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动力,它能够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同时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全面化、民主化、细致化的进行班级管理,抓教育促学风
高校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再进一步开展班级学风建设工作中根据了解情况客观实际地处理相应的问题,做到在关心同学、教育听雪方面,细微有实效,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积极构建民主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激发学生在整体工作中的积极性,从而在班级之中形成民主激励效应,让班级学生变得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习。同时在工作中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要意识到班级之殊情况,例如班级中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和一些不注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对此要积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像对于班级中那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要通过鼓励的方法,让其能够更好地发展,成为班级当中其他学生学习上的榜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包括这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一定在工作中积极引导这些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这样才能促使这些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对待一些不注重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学生,辅导员老师以及班主任首先多切实关注、关心这些学生,走进他们、亲近他们,从而让这些学生乐于去接受老师的教育,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平时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于这些学生的努力善于运用夸奖表扬表彰等方式进行肯定,让这些学生树立其信心,从而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进而提高班级学风建设水平。
二、班委会和学生骨干充分发挥核心力量,构建班级精神风貌,抓氛围领学风
班级当中有一支高效率的班级学生干部团队对于提升班级整体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所以辅助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必须重视选拔和培养班级干部团队工作,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团队可以带领、带动班级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来共同实现班级的进步,他们的这些工作有效地辅助了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建设优良学风的工作。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团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往往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能够影响整个班级风气和精神面貌。在高校中,学生大一入学时,辅助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然后通过学生自我介绍和其在一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一步加深对其的了解,这样根据实际客观公正挑选出比较适合、比较优秀学生来担任班级中的学生干部。辅助辅导员老师及班主任要发挥学生干部的才能,发挥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组织、管理班级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带动班内优良学风建设工作。
三、任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改良育人模式,导向班级竞争机制,抓教风引学风
在高校的各个学院之中,每一名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其课堂上的教学秩序都是改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关键,学校可以建立由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以相应职位的领导干部组成的教学管理小组和各班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管理小组来开展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工作重点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进行督导和建议,从而将教学课程计划落实、教师风貌展现、多媒体系统高效利用和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艺术效果提升真正落到实处,是学生可以积极出勤,认真听课,从而形成优良的班级学风。
四、校、院学生组织发挥力量,引领班级特色文化,抓氛围带学风
高校之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校优良学风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学生会在在学习农行学术氛围的熏陶下,自觉养成自信、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所以学校必须组织丰富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在适当时间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的评比活动,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班建设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同时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如班级学风建设展示赛、学习标兵优秀事迹展示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关工作要实事求是,客观对待,根据学院中各自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工作, 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的进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有关活动的宣传工作,各学生组织要积极倡议,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多角度、深层次提升学生自我约束力与自觉学习的毅力。在活动中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爱学习的学习氛围,推进学校整体的优良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劲,余昌海.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3):56.
[2]全淑凤.建设高校优良学风的再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4):33-34.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5-032-05
一.研究述评及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国家角度来讲,必须有办法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衡量金融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取决于制度本身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金融体系使资金从缺乏生产性投资机会的经济人向拥有这种机会的人转移成为可能。除非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地完成这一过程,否则,经济体系将不能良性运行,经济增长将受到阻滞。金融体系高效运营的一个关键是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也就是金融合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少的精确信息。例如,借款人(债务人)常常比贷款人(债权人)对贷款用于投资项目的潜在回报和风险程度具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引发了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问题,那就是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银行在与中小企业的博弈中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就成为银行的理性选择。考虑到信贷配给及其界定现象,抵押资产不足、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将被配给出信贷市场,以规避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Berger、Banerjee、Alian、Stiglitz等学者从引入中小金融机构角度,通过双方的长期合作而拥有优势资源这一核心原则展开理论研究,以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述理论最大的不足在于,他们仅仅是从银行内部结构与成本差异的角度,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一种解释,它并没有证明小银行的存在降低了银行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边际成本,从而并没有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另外,均衡信贷配给是将银行与企业作为整体性因素进行考虑的,并由此来确定均衡利率与信贷配给的数量,这其中已包含了结构性因素。因此,引入中小金融机构仅仅是银行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是小银行融资的信息优势,中小金融机构的引入并没有改变信贷配给的均衡位置,而只是通过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弥补了部分“信贷缺口”。而在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失衡的条件下,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以改变信贷配给的均衡位置,促使信贷配给的局部均衡向总体社会福利均衡收敛。然而,在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失衡的条件下,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制,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根本无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降低金融交易风险的同时也有可能产生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金融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外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形成;二是由于金融担保机构内部所有人(委托人)与经理人(人)存在着内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形成。由于金融担保机构承担了大部分或全部的风险,成为信息不对称下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以往几次金融危机所难以比拟的,在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与演变中所暴露出来的全球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问题,这更值得全球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深思。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下,许多发达国家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所暴露出来的内在脆弱性问题,对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了重要的警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机构存在内在脆弱性问题更是不言而喻的。本研究认为,治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内在脆弱性的科学手段就是科学地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系统性架构,以防范与控制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系统性建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理的经济学分析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科学性架构,该机制主要包括基于政府财政贴补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基于风险自留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两大部分内容。本研究成果将对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理论,对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在担保实践中的风险防御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按照经济学理论,具有很大外部效益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小外部效益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而介入两者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引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是为了通过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来改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从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将有利于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改变国内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及增加出口创汇等,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信用产品,它不仅仅具有微观层面上私人产品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宏观层面上公共产品的特点,显然它是一种混合产品。作为一种混合产品,其最显著的特点无非是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对于产品提供的方式,通常而言,主要有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两种方式。所谓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手段筹集资金,以免费或部分免费形式向消费者提品;所谓市场提供是指消费者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进行购买才能取得产品。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对于私人产品而言,不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依靠市场机制就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私人产品应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而对于公共产品来说,由于“搭便车”现象,即消费者一方面不愿意购买这一产品,另一方面又等待别人去购买,自己可从别人的购买中获得好处。因此生产者的成本得不到补偿,市场供给不足而导致社会效率损失。因此,对于公共产品,即使存在社会效率的损失,采用公共提供方式仍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仅限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呈现出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导,而商业性担保与互助担保机构为辅的分布特点,但不管哪种性质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都必须按照“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原则进行,这也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是不能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来运营的,那么,如果选择市场提供方式运营,是否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效率的损失问题,下面通过给出图1―1来进行讨论。在图中,曲线SS为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即担保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曲线DD为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即担保产品的边际效益曲线;由于金融担保的外部效益性,用虚线TT表示金融担保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即担保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益曲线;曲线TT与曲线DD的高度差取决于作为混合产品的金融担保的外部效益的大小,外部效益越大,高度差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在政府财政补偿之前,金融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都出于其内部效益动机,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在金融担保市场的某一价格状态(A点对应的价格水平)达到平衡,此时所对应的金融担保数量为X(A点对应的担保数量)。但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考虑,金融担保数量的最佳状态应为Y(E点对应的担保数量),于是将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损失程度为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
显然,对于金融担保这一混合产品而言,选择市场提供方式运营还是不明智的,按照上面的讨论,应该采用公共提供和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即混合提供方式,这种方式通过结合上述两种方式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效率的损失问题。
所谓金融担保的混合提供方式,就是在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补贴)方式,来避免因市场供给机制所引起的社会效率的损失。这种混合提供方式对于规避社会效率损失的运作机制可由图1―2得到。在图中,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避社会效率的损失,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补贴),使得金融担保产品的供给成本下降,从而导致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就下降至虚线LL位置。虚线LL与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相交于E点,E点所对应的金融担保数量Y恰好为社会效益最优所要求的状态。此外,由于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下降至虚线LL位置,尽管解决了社会效率损失的问题。事实上,金融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下降至虚线LL位置,尽管导致了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效益损失,但是它弥补了金融担保社会效率的原有损失,即图1―1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损失的弥补程度为图1―2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E)的面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易知,图1―2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E)的面积与图1―1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应是相等的(不考虑制图的误差因素)。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是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导致供给曲线下降的,而由此引发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效益损失理应由政府“买单”,政府财政提供补偿(补贴)的价格部分应为图1―2中所对应的BE部分,显然,BE部分的大小主要是由作为混合产品的金融担保的外部效益的大小所决定的。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如果没有政府财政补偿(补贴),则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主要对商业性、互担保机构而言)应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来定价,即担保的理论价格;但是,对于建立政府财政外部补偿机制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主要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实际收取的担保费应等于担保的理论价格,在扣除政府财政补偿(补贴)之后的价格。下面将来讨论建立政府财政补偿路径的风险补偿机制的相关问题。
三、基于政府财政贴补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基于政府财政贴补路径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目标的外部路径,它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机制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具有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来源,应当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只有政府财政保持合理的持续介入,才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明确政府财政介入中小企业金融担保必要性的前提下,我们来探讨政府财政介入的方式、程度等问题。政府财政资金任何时候都是相当紧张的,尤其是在我们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资金的紧张更是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观察到。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政策导向,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政府财政外部补偿资金必须予以落实,无论政府财政多么困难,在政府财政预算中都应当有所安排,以落实政府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扶持政策。同时,在制度安排上,如何让有限的政府财政补偿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益,非常值得探讨。
运用政府财政贴息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贴息率的倒数是资金的放大倍数,运用贴息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方式,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规范。贴息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它只是填补了给予倾斜支持的项目所能承担的比较低的利率和商业性贷款相对较高利率之间的缺口,并且是通过经济杠杆的运用来体现政府政策倾斜的。相对于财政贴息而言,如果政府实行以往传统计划体制下经常采用的无偿拨款方式,则整个政府的倾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求面前,就有杯水车薪的窘境,当然也不符合“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的调节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政府财政资金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政策扶持,也必须以“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方式来形成财政支持的持续介入,而担保补贴方式正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政策运用方式。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中,担保补贴率和贷款贴息率具有类似性。政府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给它提供一定的补偿,就是填补金融担保理论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之间的缺口,实际上,就政策性担保机构本身而言,还是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来运作的。但是,通过政府财政对担保补贴的持续介入,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提高了担保的外部效益和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很小的一块财政补贴资金,利用其 “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效应,将产生的相当于财政补贴资金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规模资金引入需要给予倾斜的项目、行业和领域。运用这种经济杠杆方式以小资金调动大资金参与经济运行,可以很好地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政府财政外部补偿路径,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外部补偿目标,而且也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基于风险自留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基于风险自留路径的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目标的内部路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从事金融担保业务时面临着各种风险,为应对各种不同程度风险的可能兑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应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担保风险自留机制,这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的极有效途径,也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机制重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基本含义
金融担保风险自留是指担保机构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假如由于各种因素的改变而产生损失,担保机构将以此时可获得的任何资金偿付,以使损失减小或消失。通常情况下,风险自留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且可以预先为可能发生的损失留存资金或不留存。计划自留是指有意识地对预计风险的风险的自我承担。采取计划自留策略一般是因为它比较便利,有时也是在比较了各种方法之后结合担保机构自身能力而作出的决策。非计划自留是人们没有预计到风险会产生而形成的,但有时即使预计风险会发生,由于风险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被低估,也仍然会发生非计划自留。
本研究讨论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自留主要指有计划的风险自留。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也可以称为自保。自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它是风险管理者觉察到风险的存在,并估计到该风险造成的期望损失,决定以其内部资源(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来对损失加以弥补的措施。显然,自保并没有涉及到风险的转移,风险依然由担保机构自身承担,仍然属于风险自留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保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风险暴露单位数量要足够大,以便能准确地预计损失;二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预期损失进行事前预留。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里,尤其是那些跨国公司,因为频繁而数量较大的国际经营业务和投资项目自然免不了要承担风险,常常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门负责的部门来对自保等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实施和监督。
(二)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筹资形式
在有计划的金融担保风险自留中,对损失的处理有许多种方法,有的会立即将其从现金流量中扣除,有的则将损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分摊,以减轻对单个财务年度的冲击。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资金筹资形式,可选择建立外部和内部风险基金两种形式。
建立外部风险基金,是指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逐期支付一定的捐纳金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为积累和管理基金。与传统的保险不同的是,一旦发生担保风险,保险公司的赔偿以基金中的数额为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可就超过基金积累额的损失与保险公司达成一定的保险协议。也就是说,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保险公司赔偿一部分超过基金总额的损失。与内部风险基金相比较,外部风险基金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掉,但不利的是,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保险公司。
建立内部风险基金在提供弥补损失的一定流动性的同时,不会给财务带来过大的冲击,而且也不必向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支付费用,另外还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从整体上来说,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自留的内部风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代位代偿准备金。代位代偿债务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在保债务规模的大小与担保期限的长短,因此,代位代偿准备金应按照一定时点(通常为年末)的在保债务总额和逾期担保债务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代位代偿的支出准备。其计提公式为:
代位代偿准备金=年末在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逾期担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
2.担保呆账准备金。担保呆帐准备金按照代偿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依据代偿期限的长短而定,如代偿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可按20%~30%提取;代偿期限1年―2年内的可按60%~70%提取;代偿期限3年内的可按90%~100%提取。担保呆帐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由于追偿失败而发生的损失。
3.普通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按担保机构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冲抵担保机构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五、结论与展望
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关键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重点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转嫁、降低银行的部分风险,提高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中小企业金融担保行业是国际上公认的专业性极强的高风险行业。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变,给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机构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路径与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2008年这次规模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使全球金融学术界、全球金融机构界、全球金融监管界等部门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科学构建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管理效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提出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科学性架构,将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来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担保行业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从而确保中小企业金融担保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成果将对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及实现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在促进中小企业全面提升信用能力和缓解贷款难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但是从我国试点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体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担保的实践才刚刚启动,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因而对于中小企业金融担保方面的研究难免会显得较为不足,今后还有待于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学者们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BJY1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45068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16);201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Kenneth J. Arrow.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M]. Basil Blackwell Limited,1994.
2.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8.
3.Baltensperger. Credit rationing: Issues and question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8,10(2):170-183.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
5.Berger,A.N. and Udell,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1995(18): 230-242.
6.Berger,A.N. and Udell,G.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lib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Forthcoming,2002(15): 613-617.
7.Banerjee,A.V. and Besley,T.G. The Neighbou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 Quarterly of Economics,1994(3): 107-110.
8.Alian L.,Riding and George Haines J.R. Loan Guarantees: Costs of Default and Benefits to Smal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595-612.
9.Stiglitz,J.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on information[R].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91,71(3): 393-410.
10.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 金融研究,2000,5:58-63.
11.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 金融研究,2001,5:68-70.
12.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四个统一”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将“四个统一”贯彻到市场监管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监管水平。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为首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大局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将积极履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转化为主动、高效的工作。
二是围绕科学发展观、2008年奥运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科学准入理念,完善市场主体准入规则,积极促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发展,为多种所有制主体资产重组和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优化首都产业结构做好服务。
三是进一步规范交易行为和竞争行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积极构建服务型工商,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一是积极推进准入服务改革,完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三级公众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网上登记服务系统的全面应用,进一步提高注册登记工作效率。完善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工作模式,不断改善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助式电子服务系统,搭建多渠道咨询服务平台,对投资者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是深化年检制度改革,提高年检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网上年检系统功能,通过电话预约年检、上门年检、集中年检等举措。全面提高年检效率。在年检中,对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实施差别化服务,保证无违规记录企业快速通过年检。
三是深化工商行政指导,提高监管服务水平。通过行政提示短信息、网络互动平台等新的行政指导渠道,进一步提高行政指导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在对行政指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程序,使行政指导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效地应用行政指导提示事项办理、消除违法隐患、纠正轻微违法、引导科学消费。
四是整合工商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充分研究利用信息资源,定期专业研究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反映市场发展的客观情况。为投资者、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不断扩大工商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工商服务产品。
(三)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
一是继续推进12315两级调度指挥体系建设。2007年,北京12315投诉举报系统共处理信息39.7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239.67万元。通过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对执法力量实现定位、定人的信息调度指挥,使现有执法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切实提高对消费热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
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工商工作站建设,通过流动工商工作站和网上工商工作站的建设。使基层维权工作进一步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解决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积极推进执法抽检、市场自检和经营户送检相结合的三级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地区、重要商品监测抽查的力度,并及时监测抽查的结果,通过消费提示、消费警示等方式。引导公众实现健康消费。
四是有效利用社会监督,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将市场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通过举报奖励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引导公众支持并参与市场监管,促进行业自律水平不断提高。
(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专业素质,树立良好的首都工商形象。
一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通过细化自由裁量权、应用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建立罚没物品公物仓等措施,实现对案件查办全程的监控和规范,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减少执法人员以权寻租的可能,保证工商严格依法行政。
二是继续倡导以“甘当主力、甘当苦力”为核心的首都工商统一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强化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不推不拖,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积极履职,真诚配合。培养干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工商事业的职业信仰。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惩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化廉政文化建设和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推进具有工商职业特点的廉政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举办“工商开放日”、基层工商所向监管服务对象开展述职述廉等活动。拉近与百姓的距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纪律作风督察和节日督察,强化基层纪律作风建设。充分利用内外监督合力,促进机关作风的改进。
二、不断推进“四化”建设,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首都工商行政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深刻领会推进“四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做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促进首都工商履职到位。
(一)深化市场监管改革,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完善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机制,夯实市场监管的基础工作。着眼于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切实减少辖区市场秩序问题的存量。进一步深化对经济户口动态监管数据的整合分析,客观评估市场主体成长周期和市场秩序状况,建立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加强以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建设,构筑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信息总量目前已经达到1127.2万条,要进一步提高汇集信用信息的规模和质量,建立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执法信息服务平台。继续完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的制度和标准。深入推进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三是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健全消保维权体
系。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蔬菜、水产、鲜肉、豆制品、调味品等25个大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制度,采取备案、抽检、下架、退出四项措施,确保了首都流通领域重点商品的质量安全。通过全面应用商品质量监控系统。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落实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分类监管。提高商品质量监管制度化水平。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商品流通数据的综合分析。把握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重要商品的流通特点以及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的局部性、多发性问题,从而准确锁定监控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方案。
四是规范契约行为,深化合同监管。通过制定和推行60余种合同示范文本,我们目前已在商品房、汽车、旅游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签约体系。围绕市场监管重点、垄断行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将继续扩大合同示范文本应用领域,建立合同欺诈预警机制,加强对不公平格式条款的治理。切实维护交易安全。
五是完善电子商务监控系统。维护互联网交易秩序。目前北京市工商局利用电子商务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全市6万余家电子商务网站的全面监控。通过监控数据下放和网络违法线索筛查,实现了对互联网交易秩序的有效规范,有力地震慑了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结合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规定的电子商务监管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监控数据在日常监管中的应用,将网上巡查与网格监管紧密结合,重点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现、跟踪和取证能力。
六是继续强化有形市场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监管模式创新。结合贯彻《商品交易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全面提升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在奥运会召开前100%达标。根据市场风险度和信誉度,科学评定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类别,实施分类监管,逐步建立有形市场秩序评价体系。
(二)积极推进工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场监管专业执法能力。
一是继续完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保证全市登记注册工作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口径一致。强化平台的服务功能,完善登记政策信息化、受理核准规范化、绩效考核标准化、微笑服务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准入流程。确保登记数据的真实、准确,降低市场秩序风险。
二是加强以风险预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市场秩序控制力。通过对辖区市场秩序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出可能带来市场秩序风险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建立风险分析机制,深入分析风险的来源和发展趋势。根据风险的类型和等级,确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有效控制市场秩序。
三是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着力培养拥有丰富监管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具备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充分挖掘现有潜能,对现有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整合和调配使用。我们在全系统推行岗位职责管理,通过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共制定5436份岗位说明书、12272项工作规范、14518项工作流程,解决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得怎样”的问题,干部管理更趋规范化,为构建“数字工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是积极推进工商执法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围绕建设数字工商,提高监管效能的目标,北京市工商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原则,不断改善执法装备。我们将继续强化现代化的装备对工商执法的保障,完善移动执法终端的应用。配备现代化的特种装备车,通过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科学的流程管理,切实提高工商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是进一步强化工商数据管理,夯实经济户口监管数据基础。通过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内、外网及各应用系统数据层面的整合和集成。不断完善登记、企监、信息、档案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衔接工作机制。建立数据录入、更新、维护、检测、修补的长效制度。对工商系统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利用。
二是通过智能化监管系统的应用,推进市场监管方式的创新。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相继建设了互联审批、企业信用信息、食品安全监控和企业网上年检等四个重要的市级电子政务平台。12315投诉举报系统、广告监测系统、企业登记系统、电子商务监控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也先后投入运行,通过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政务管理和统计分析三大应用体系,保证了工商部门对市场竞争和交易行为的有效监控,也使公众在办理企业登记、年检申报、消费投诉等事项时更加快捷、方便,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政府服务。
三是创建工商技术中心,为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提高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及商品质量控制能力,我局组建了商品质量控制技术中心和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实验室技术要求。实验室环境、硬件设施以及分析评估能力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专项分析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逐步健全,大大提高了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技术含量。
(四)积极推进工商法治化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一是清理执法依据,积极促进市场监管立法工作。2007年北京市工商局对655件法规进行了清理,理清了工商153项具体职责。明确了工商行政执法依据。案件管理系统得到全面应用,案件评查和执法监督工作继续推进,推动了执法水平的稳步提升。历时3年,修改30余稿的《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已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进一步提升首都食品安全及奥运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具有工商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结合北京工商实际情况,北京市工商局正在编制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五年工作规划,以权力观教育为核心。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健全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依法依纪查办案件为重要手段,强化惩治腐败工作机制。
三是针对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效能监察和综合治理。将围绕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范,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利用科技手段有效规范执法行为,堵塞制度漏洞,杜绝执法寻租,确保执法公平。结合工商实际,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实现“阳光工商”。
三、紧抓奥运契机,全面提升首都市场秩序整体水平
2008年。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残奥会,是北京对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首都城市管理、政府公共服务实现飞跃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工商部门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的重要契机。
1、全局将城区分成四个工作片区,按照前期开展工作要求各片区1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常态化创卫长效机制建立。采取每周巡查一遍,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宾馆、小旅店整改。对发现问题拒不整改的及时协调片区派出所,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长效机制, 四方联动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可见,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意义重大,它关系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建立。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学生承担岗位的全部职责,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获得企业支付的报酬。顶岗实习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方要素,“政企校生”四方联动,构建顶岗实习长效机制,不仅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的有益探索。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及问题
自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得到广泛推广,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基于顶岗实习结果表象的视角,而很少从顶岗实习涉及的“政企校生”四方要素分别展开深入研究。因此,从“政企校生”四方要素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及问题,有利于挖掘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机理,有利于系统构建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1.政府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政府最主要的责任是完善法律法规、协调各方利益和关系、监督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目前,尽管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指导高职教育发展,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导高职教育顶岗实习,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从税收优惠等方面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但顶岗实习法律法规制度缺失现象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落实宏观政策,缺少具体如何操作、组织实施的细则;第二,有些法律法规用词模糊,缺少对实习学生身份的准确社会定位;第三,有些法律条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评估,通过评价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检查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但缺少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的监督考核,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2.企业方:企业以利润为中心,生产经营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目前,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顶岗实习的态度比较消极,大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学生;学生工作效率低,生产过程中经常因操作不当损坏机器,造成人员伤害,企业因此需承担较大风险;有些企业接收实习学生,往往是看中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学生加班时间长,从事的工作任务单一,企业缺少培养学生技能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计划。
3.学校方:高职院校就学生顶岗实习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缺少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系统管理制度,缺少教师指导顶岗实习的管理章程;缺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校疏于管理,对学生考核评价难度较大;学校教学制度与企业用工不适应等问题较为突出。
4.学生方:目前,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从学生转换为企业职员,适应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怕吃苦,比较浮躁;有些学生责任意识差,工作不积极;有些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频繁跳槽;有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个人权益常受侵害等。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机理分析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要素,四方均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希望能快速提高技能、顺利就业;学校希望校企合作稳定,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希望能获得自身所需的劳动力和人才储备;政府希望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发展职业教育,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接收学生实习,但缺少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导,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觉得接收学生实习是“赔本买卖”,损害了企业利益,不愿参与顶岗实习。缺少企业积极参与的顶岗实习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缺少企业的积极推动,顶岗实习也无法实现“政企校生”四方联动。企业的消极,造成顶岗实习出现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等很难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也很难真正培养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造成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能力较难有效提高,政府推动的高职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利益是顶岗实习有效推动的动力,“政企校生”只有在四方利益实现平衡,各方才会在“互利共赢”的利益驱动下,积极参与顶岗实习,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运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顶岗实习的强有力推动者。
三、四方联动顶岗实习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从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来看,构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培养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见图:“四方联动”顶岗实习长效机制模型),它将有利于实现“政企校生”四方利益平衡,有利于促使“政企校生”四方联动,共同推动顶岗实习有效运行。
1.培养机制。培养机制是指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学生等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有机联系,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建立顶岗实习培养机制,第一,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供需制度。政府建立实习学生供需信息平台,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实习学生动态。学校与企业定期互访,交流信息,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生产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技能要求等,学校根据市场化的人力资源供需变化,预测人才需求方向和规模,调整专业结构;第二,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企业根据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并参与某些课程教学;第三,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等;第四,建立实习指导师傅培训考核制度。企业要对负责实习指导的师傅进行选拔和培训,政府要建立实习指导师傅考评制度,通过培训和考试,让合格的实习指导师傅持证上岗;第五,企业要建立实习学生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要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轮岗锻炼,要指派实习指导师傅,点对点进行培训指导,要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沟通机制。沟通是“政企校生”四方获取信息、协调关系、解决问题和建立情感的重要方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沟通信息的真实对开展顶岗实习十分重要。第一,政府与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了解顶岗实习进行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政府亦可去学校或企业调研,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真实想法和学生权益保障情况等;第二,学校与企业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学校可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企业培养实习学生计划和学生顶岗实习学习情况等,企业可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数量及基本素质,并根据企业需求,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教学课程。通过高层对话,学校与企业可建立良好的情感互信,为双方长期合作奠定基础;第三,学校与企业建立基层沟通制度,学校顶岗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定期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共同探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四,学校和企业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和需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积极认真参与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亦可从与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看法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协调机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政企校生”偶尔会因为沟通不畅或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这时良好的协调机制为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进行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政府在整个协调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最大。第一,政府应建立实习学生供需信息平台,协调企业与学校信息不畅的矛盾,保证企业用工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第二,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企业和学校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使顶岗实习出现的问题有部门负责,协调处理有章可循;第三,企业与学校成立合作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人员和学校老师,建立问题处理责任人制度,制定问题处理流程;第四,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可由班干部向学校实行指导老师反映,由老师负责协调处理,对于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可及时与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沟通,由老师和师傅共同协调处理。
4.评价机制。良好的评价机制能加强“政企校生”四方联系,能促使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第一,政府应定期对企业和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评分等方式评选出顶岗实习运行优秀高职院校、接收培养顶岗实习学生优秀企业等,以评促建,保证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第二,学校对实习企业进行评价,考核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规模和软硬件设施,考核其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情况,督促企业改善实习条件,提高实习指导水平,学校也可通过评分考核,奖励优秀实习企业,淘汰不合格实习企业,优化实习企业资源;第三,企业对学校实习前基础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管理等进行评价,选择继续或终止合作,或选择与其它职业院校合作,以此督促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标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考核;第五,建立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评价制度,以此督促其认真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
5.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对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意义重大,它能使各方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使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政府在保障机制建设中作用最大。政府应通过立法,把接纳学生实习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应完善《劳动法》,明确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保障学生薪酬、保险等基本权益;地方政府应在现有《职业教育法》、《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现有政策法律法规下,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保障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利益,并通过税收减免、经费资助和奖励的措施,对积极支持顶岗实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政府应加大高职院校的投入,支持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为高职院校开展顶岗实习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政府应建立顶岗实习师傅资格考试,规范实习指导师傅队伍;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水平;学校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生产、权益保护等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应建立顶岗实习学生薪酬制度、工作制度等,保障学生同工同酬,保障学生实习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赵荣奎,沈向光,苏启立,郑利群.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04-1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92-01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机制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逐渐形成,在此期间,我国针对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构建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卫生机构、卫生管理专业人员等,形成了一套与公共卫生相联系的法律体系。在各个地区也建立了各级卫生防疫,这些卫生机构承担着大量的卫生监督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共卫生监督机构也在逐渐的完善,其职能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而不断完善。因此,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职责,协调管理职责,确保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有财政作为保障;其次就是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后就是要确保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1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概念
长效机制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机制来发挥其长期效用,机制就是机构和制度,机制构建的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提升监管的效率。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通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机构中的职责部门,划分机构的权限和隶属关系,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卫生监督制度,卫生监督制度在较早的时期内就已经实施,卫生监督制度是公共卫生事务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卫生监督制度对于改善我国的卫生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其行使的一切权利都是要依据法律为保障。公共卫生管理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其宗旨是服务于全体国民,坚持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以合法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手段,发挥其行政权利。公共卫生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行政理念,其为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维护社会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维护我国政治与经济稳定的前提,我国在经历了一场SARS战役中,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更加的重视。可见,公共卫生与国民健康有着很大的联系,而且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与国民经济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问题也暴露出来,例如我国的打工潮的新起以及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其带来了各地人口的大流动,一些流行性传染病,诸如性病、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面向全社会,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公共卫生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公共卫生属于国家安全的部分,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可以说,公共卫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卫生的作用是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主要是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性事件。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就要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履行其职能,必须要依靠法律。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建立要依法履行其职能。公共卫生管理依靠法律来协调各种活动,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民利益,保证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建设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3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在危机管理机制方面较为缺乏。危机管理的范围主要是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自身和外部的环境,危机管理将预测出来危机,制定解决的措施,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但我国的卫生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管理职能不够清晰,加之政府的投入不足,导致资金分配不够合理,趋向于功利性。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未建立应急和预警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属于公共事业,必须要建立常规的预警系统。但公共卫生管理却没有建立这种预警系统,一些部门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与民众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致一旦发生危机,各种支援准备力量就会处于缺乏状态。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缺乏危机公关措施。危机公关是为了安抚民众,依据一定的指导原则,运用公关的措施将危机发生的机率降至最低。但这种危机公关措施仍是缺乏,危机事件处理效果不佳。
4 公共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机构,保证管理工作相互协调。由于公共卫生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包括卫生、财政、医疗、环保、治安等,如果只依靠卫生行政部门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其管理力量还是很单薄。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成立各级公共卫生领导、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逐步形成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二是公共卫生管理要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应急制度。公共卫生管理要将疾病预防制度落实,预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法律,各项制度要依法落实,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制度,有效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的建立要先落实指挥体系,其次是应急预案,之后是应急防护措施,加上备齐、应急物资储备,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
三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确立法制化的机制。
公共卫生的法治机制要先立足于法律。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部分卫生管理人员对法律知识认识的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卫生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要依据法制化,提升社会卫生法律意识,加强卫生法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宝瑞.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监管水平[J].河北医药,2003,5(25)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