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3: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篇1

一、引文

初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有难度的课程,其严谨的逻辑性和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性,对于初中生来讲具有双重影响。其一,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型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这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二,尚不完善的逻辑思维特点阻碍了学生对理想状态下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发散性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发散(灵活)程度,从认知过程的不同环节来分析发散性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起点具有发散性,在学生进行认知活动时,逻辑起点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去理解和认识问题,然后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性,思维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灵活的过程,需要经历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再到判断推理,最后才可以形成全面的认识。思维过程的发散性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分析同一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思维的结果具有发散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往往可以获得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转换角度看问题是思维结果灵活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结果的发散性导致个体的认知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发散性思维反映了智力的“迁移”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发散性强的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个体思维素质中重要的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思维的发散性实际上也是深刻性的延续和拓展。与思维广度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思维的发散性强调的是从不提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而思维广度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从多个方面寻找线索为解决问题服务。发散性思维的本质简单说就是一题多解,或者说是求异与创新。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思考,寻找不同的线索和关系,从内部逻辑关系中形成到达彼岸的桥梁,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如此。

三、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就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我们可以循着个体认识事物的三个步骤来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具体途径。

1.通过“是什么”入手,合理引导

“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现象问题。物理教学和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物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物理知识的源头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发散性的思维积累有效的素材,并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当涉及“蒸发”的内容时,由于这种汽化现象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并且多数时候是没有明显的外在可视现象存在,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以理解并出现错误记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将蒸发现象按照“是什么”的模式变化,如可以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字,待其慢慢蒸发,让学生通过与前面“沸腾”现象的比较自己总结出这种汽化现象的特点,从而给出这样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并让学生自己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而进一步理解蒸发的含义。通过“是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面现象来总结或者验证物理知识,这在一些学生看来违背常识化认识的物理知识来讲尤为管用。比如覆杯实验,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大于杯中水的压强,但是当呈现出杯中水不满时也出现了相同结果时,学生的“是什么”认识模式就遇到了有悖先前知识的挑战,这便为教师提供发散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加工、再造和知识衍化,达成对知识的变型、歧化,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意识上强化学生这种发散认识,这是发散思维得以科学使用的基础。

2.通过“为什么”挖掘,有效激发

“为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原理问题。“为什么”强调的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如何透过物理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进行哪些演绎和变化,据此来推断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认识。同样是促进思维发散性的良好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在完成“电流”“电压”的教学之后,可以给出学生这样的思考题:“为什么家庭电路采取各家各户并联的方式,而不采用串联连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串并联电路有更好的理解。可是这样说,传统的理科课程学习强调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这个环节,但是纵观已有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的培养立足点放在了“唯一性”上,似乎只有唯一的才是科学的,这显然违背了科学的复杂性和自然发展的多样性。那么针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中的“为什么”就需要更多的从“殊途同归”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这在物理原理的推理中经常见到,比如对一个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基本的物理公式进行多途径的推导,这种方式体现在具体问题解决上就是“一题多解”,所以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3.通过“怎么样”迁移,学以致用

“怎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方法的问题。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去追寻问题的可能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在探索不同方法与结果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完成《电功率》的教学之后,初中电学基本知识已经全部教授完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样”环节本质上是将学生的认识推向了一种非既定状态,这可以看成是发散思维的具体使用,也是知识学习来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目的实现。

三、结语

在众多思维品质中,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创造力的核心基础。初中物理恰恰能够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进行系统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直接地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比起直接的知识传授,新课改环境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教学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要引导学生用开阔的思维掌握物理知识。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学生可以运用思维能力认识这个世界,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物理产生兴趣后,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对物理探究学习充满动力。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运用实践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当学生发现用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充满求知欲望,大大增强学习动力,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学生进行创新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说明想象思维的重要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实例可以引导学生扩展想象思维,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老师都会做以下实验:将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滑下,在木板、玻璃上分别滑行不同的距离到停下,通过这个想象作分析,最后是得出地面阻力越小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车在绝对光滑的表面滑行的时候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由此引出牛顿第一定理。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新的标准:“学习从物理想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就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物理的概念,通过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物理知识的原理,同时也要注重一定的逻辑性,如在反射规律课程学习的时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地想象,这对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发散思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特性和变通性。在物理教学中,老师可以拿着物理实验器具向学生提出该物理实验器具能够完成哪些物理实验,当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的时候就对物理知识进行掌握。

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互帮式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课堂将以学生为主体,需要老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物理教师要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自己列出学纲,总结学习内容和知识点,这样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自我总结知识点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其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每个组对知识点的不同认识或者想法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思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在互帮式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和学习氛围。

四、结语

初中的物理教材在生活、社会、自然等方面均有涉及,新课标的实行是让初中物理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物理,为将来将物理知识在社会中运用打好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能默守成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摸索,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扩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能力,这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将学到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将书本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篇3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既要重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是物理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1.培养模型设计

1.1创设物理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

创设问题清境是将问题蕴涵于特定的场合之中,包括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在特定场合中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通过直观教学、情景教学、教师演示示范以及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鲜明的物理表象形象思维是以表象进行思维的,当研究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就是表象。一个表象贫乏的学生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正确的形象思维的。就像一个瞎子,从来没见过五颜六色世界,你如果要给它描述花红叶绿,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你所描述的事情。只有丰富的表象才能进行形象思维。表象来源于感性认识即直观,也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的影像。因此没有直观,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丰富的表象。

1.2观察与实验结合,探究物理知识

同一思维原则认为,前人用什么思维方式获得的知识,学习时要用同一种的思维方式去掌握这些知识。物理知识是在物理实验中积累发展起来的,离开实验的物理就失去了物理的真谛。目前我们使用的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重视物理实验,安排了一些探究实验,探究的内容基本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很多情况下,由于多种原因,探究实验流于形式,有的变成验证式实验。学生带着结论去做实验,无需真正的观察、真正的思索就能“成功”,使得本应该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不到扩展,也不符合对知识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变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培养。而探究式实验,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做的,仪器选择、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和结论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是最简单的杠杆平衡实验也是自己设计,必须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脑去想。实验中的操作要点由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总结,正如杜威所主张的,实现在“做中学”。

1.3建立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的形象记忆

大脑的记忆内容中视觉一记忆所占比例相当大,视觉刺激与其它记忆方式所占比例是。在动态的物理过程观察、思考、操作是建立形象记忆的基础。反之,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图像,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经过联想、想象的活动才能掌握图像所表达的动态的现象及意义。图像表达具有形象、直观性整体性信息量多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易于记忆。学生在力学分析中先根据题意画出规范的物体受力图、运动分析图,光学中画出规范的光路图、电学中画出规范的电路图、通电螺线管饶线图、磁场分布图等。

2.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2.1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从生活中来,但终究要回到生活中去。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研究和讨论,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综合各种信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2巧设疑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的要求教师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原有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化。我们要巧设疑问,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速度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创设有趣的物理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以学习为享受。因此,作为每一位教师,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我们执教者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造2合适的物理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活跃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物理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演示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拓宽思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并记忆基本概念,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开发和培养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科的增多,知识面的拓宽,往往感到应接不暇。初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某同学的学习很努力,智力也正常,就是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方法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因为学习虽然复杂,但知识是有序的,知识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就能逐步做到深层次地掌握,可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往往只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下多做练习,这虽然是必要的,可对多数学生来说无疑是机械的重复,只能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习负担。试想,初中八九门学科,各学科教师都这样要求,学生哪来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厌学。所以,想真正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既掌握好知识又有发挥个性和特长的时间与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变得会学,使学习变得轻松。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学习指导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经历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达到掌握的目的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概念的引入为先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在引入概念时,首先还原到人类历史上研究、认识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带领学生从零开始,找出规律,然后认识新知识。这样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思维,教给学生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方法。不论多么高深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最基础的知识之上的。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这种认知方法迁移到其他物理概念上,养成一种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有序的思维习惯。

二、以概念的建立为突破口,培养思维的多维性。

在概念建立时,让学生敢于“离经叛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唯书、不唯上,打破思维定势,善于迁移,培养发散思维。仍以速度教学为例,教师可设置这样的导学问题:日常生活中要表示物体运动快慢你会采用哪些方法?学生经过思维后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在相等的时间里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二是通过相等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然后教师接续提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适合表示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可能难以回答。这时教师举例引导:某部队进行两天行军,要知道哪一天走得快,怎么办?几位学生进行百米赛跑,怎样比较谁快?谁慢?学生会立即回答出分别用前者和后者更方便。教师再问:课本上采用的是哪种方法来表示运动快慢的?若不是前人选择了前者,我们是否可以选择后者呢?通过这样层层发问,渐渐深入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学无定法的原则,培养其求异、创新的精神和独特思维与多维思维的能力。

三、以对概念的探究为主阵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揭示事物的隐蔽性本质,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核心,深思细研,寻根究底,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挥。仍以速度为例,课本是这样说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让学生分析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速度等于路程。学生立即会反思:速度怎么会等于路程呢?速度与路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联系与区别呢?然后进一步分析定语:“单位时间里通过的。”学生马上明白区别就在于路程本身仅仅是长度,与时间长短无关;二速度则是在“单位时间里”这个定语限制下通过的路程,区别显而易见,而联系又是紧密的。然后教师紧追不舍,接着再问:“单位时间”是多长时间?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变速运动的快慢又怎么表示呢?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但会对速度的概念理解深刻,而且会对定义式和单位很自然地接受,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概念上,充分理解才是记忆和应用的基础。学生一旦养成这种深刻思维的习惯,就很容易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概念上,这种迁移一旦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学会”变成了“会学”。

四、以概念间的联系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规律为双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注意概念间的贯穿对比和知识结构规律,特别是在复习时抓联系,找特征,运用分析,鉴别、归纳等手段,以表格、网络等形式为载体,将类似概念、知识结构对比、贯穿,使学生通盘掌握,必将为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物理概念分为两类:

第一,直接定义的概念,如质量、温度、力、电压、电阻等。这些概念的特征是直接给出定义。他们都有规定的单位,大多能用相应的仪器进行“直接测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这个概念表示的是物质或物体的什么性质?(2)他的规定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3)他的测量仪器是什么?怎么使用?

篇5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应当贯彻好国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现如今新课改的政策下,学校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与接班人。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物理知识并同时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打基础的课程,因而更加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举一反三,更加充分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对学习有兴趣学生才会自主的、自发的去学习,也才会真正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知识的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展开教学,那么所收到的效果将会事倍功半。

例如:教师在教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杯水、一根小钢管、一根木头,然后让学生们分别敲击三样东西,来听一听在哪种媒介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利用三样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抛出的问题又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自己动手操作。又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声音的传播”这一物理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与基础。

二、拓展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有了兴趣作为前提与基础,那么接下来就要以丰富的知识来作为创新的铺垫,所以下一阶段就是要教师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学生就有了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动力,那么这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学习更广博的知识;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之间产生一个正迁移;最后让学生能够自己创新出一个自己的知识系统,囊括进所学的所有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电路”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由“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联想到“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这就是一个思维的联想。因为“并联”与“串联”是同为电路知识下的两个知识点,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并联”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而“串联”中任意断开一处,其余也都会受影响的,所以很容易在相互之间产生联想思维。

三、训练直觉思维,开发想象能力

纵观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不难发现他们都拥有一定的直觉思维,所谓的直觉思维就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去思考一些问题,但这些直觉在事后证明都是对的。因此,在有了丰富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后,教师就可以着手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其实现在世界上的很多科学知识,起初都只存在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层面,但最后付诸实践以后发现这就是真理,所以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要让学生们敢于去想象,爱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创新的知识。如果一味只吸收前人的知识,而不自己去思考、去创新的话,那么社会将停滞不前。比如:初中生在学习“力”这一单元知识中,“重力”这一物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假设“如果地球上失去了重力,那么会怎么样?”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大胆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直觉想法,拓宽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课外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

除了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可以在课后进行的物理小实验,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物理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物理知识“压强”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做“糖葫芦气球”这个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明白气球爆炸是因为气球里的压强大于大气的压强,一旦有地方破了,里面的气体便会瞬间冲出撑破气球形成爆炸。而气球的尖端和底部较厚,弹性较大,铁丝扎进去时,仍可保持气球的密封状态,自然就不会瞬间撑破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学是属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学科,学校与教师们都应该响应国家新课改政策的号召,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努力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廉.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3,35:75.

篇6

一、初中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对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开始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弊端,如物理改革的发展还不太成熟,相应的理论和经验还没有系统化,所以面对新课程实施的一系列变化,很多物理老师都很茫然。因此被动地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指令刻板地实施教学方案。物理初级中学课文的教学内容大多选择理科类题目,对已拷贝的习题进行分析讲解,造成教师物理教学水平低、质量差、学生物理素质难以提高的局面。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的分析方式,对于培养物理思维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由于没有正规的测评方式,且对内容做不到整体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进步甚微。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思维培养策略

(一)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缺少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物理思维的自主和创造性。比如多媒体教学、互动课堂等,这些都是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内容,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物理思维能力的自主性。

(二)培养学生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理科需要感性认知,理性系统的分析需要理性思维。理科知识的储备必须不断地积累。初中生普遍存在思维活跃但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只有理性系统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发挥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理性思维能使学生对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这时的理性思维将转化为感性认知,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会得到提升。

(三)营造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初级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把老师看作是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其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教授,并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授,教师对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教导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组织形式要合理新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小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对知识进行探究讨论;设置相应的学习场景,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各种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达到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学生物理思维要求。教师可以灵活变通方法,将比较抽象的知识用非常形象的凸显表达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四)创建一些比较实用的自我评价、自我检测机制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建一些比较实用的自我评价、自我检测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掌握知识的多少和准确度,更不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因此,建立一些实用的自我评价、自我检测机制,比如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准确程度进行了解,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检测,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物理知识掌握的多少,明确以后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间的互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找出物理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五)强化观察,激活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物理知识的应用比比皆是,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尽力生疑、“挑刺”和深思,并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效地把新思想变新创造,其中必定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如,中学物理中几何光学的作图隐含了一个条件:物高既不等于零,又不能大于透镜半径。否则,需要用副轴、焦平面知识作图,超出中学物理范围。而不少资料题目都超出了这个条件,怎么办?教学中首先强化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一个方向、二个分界点、三个特殊点。凹透镜成像规律:永远是成缩小的正立的虚像,像距小于物距。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把物体高度拉高到大于透镜半径,像如何变化?如果把物体高度压缩成一点,在主轴上,像又如何变化?(像的高度变化、成像位置、倒正和虚实不变)如果把物体沿垂直主轴的直线自上而下运动,纵向成像的变化规律如何?运用透镜成像的横向和纵向成像规律进行作图时,我们可以将物高等于零的点拨高成小于透镜半径、物高大于透镜半径的物高压缩成小于透镜半径的物高,按课本上作图方法进行作图。教学结果不应用副轴、焦平面,将特殊光线作图方法发展到非特殊光线作图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前进,物理教学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互动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理性与感性思维,建立健全自我评价、自我检测机制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学生自主和创新思维的引导,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道荣.例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0(5).

篇7

1.教学方面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也不多,且多数与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得上路子,考试时往往只要记住公式,背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到了高中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很多学生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

2.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的习惯。高中物理学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带着初中的一套学习方法,以致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要求。

3.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学都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图景,然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此,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学生,一时是难于做到的。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都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水平状态下,因而压力等物体的重力,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消极影响。

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真正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重新抬头。例如,初二时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到了高一,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又会顽强的表现出来。

那么,面对这些确实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该为学生做些什么呢?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跨过这道坎呢?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合力协作才能使学生顺利跨越.

一、初中教师要对初高中的教学内容了解并理解透彻

初中教师不仅要熟悉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还要积极主动去了解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在了解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例如在运动学中,初中牵涉到的物理量有速度(实际上是速率)、路程、时间,这几个物理量都是标量;而高中物理牵涉到的物理量有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其中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这几个物理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初中教学时就要注意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示意图,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的等等。再如,力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受力分析的习惯,培养一定的分析能力., 其次,要注意初高中在对学生能力上的联系和区别。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长远的目光,在初中阶段能放手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让学生对老师步产生过强的依赖心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建议能够自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其自学能力。

二、高中老师也要对初中物理知识了解

(1)作为高中教师,理解初中的教学大纲的目的主要是在备课中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台阶,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应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进而提出“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从而引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淅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初中电学和高中电学也密切相连,利用原有知识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不排斥。

(2)放慢起始教学进度,以便学生适应高中教学

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由于存在以上不能很好“衔接”的原因,注意放慢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方法,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例如关于静力学的教学“物体受力分析”是含在几节教材中的,没有自成一节。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强,于是就多安排一节“物体的受力分析”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篇8

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性格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验过程,借助实验情景再现,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受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实验课是比较陌生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实验,作为指导教师在实验之前要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上实验课的重要意义以及实验课程对理论学习的影响等。在实验过程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实验之前指导教师应按照实验过程的复杂程度将学生分成几组,并建议每组成员里,有的学生要准备实验设备,有的学生要观察实验过程,还有的学生要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等。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将整个实验完成。使学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项目和内容。指导教师每次在实验之前将每一个成员的任务都明确分工,并在实验结束后总结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为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79-01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呈偏科现象有的比较明显;二是经多次检测成绩欠佳,甚至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跟踪,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表现都比较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跟踪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思维误区。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摩擦力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械效率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篇10

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情况,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解题方法有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比例法等。一些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渗透其中。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事例出发,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

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多举实例,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总之,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卢丽杨.谈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龙岩师专学报

[2]李兴英.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