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分析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3: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分析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分析的方法

篇1

一、数据挖掘及其作用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被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它融合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统计学、机器学习、信息科学等,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1]。简单地说,数据挖掘就是把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或“找到”有趣知识的过程。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行业监管、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

有一个“尿布与啤酒”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数据挖掘的作用。沃尔玛数据仓库里集中了其各门店的详细原始交易数据。沃尔玛在这些原始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一个意外的发现是:跟尿布一起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经过大量实际调查和分析,发现美国的太太们常叮嘱她们的丈夫下班后到超市为小孩买尿布,而丈夫们中有30%~40%的人在买尿布的同时也为自己买一些啤酒。于是沃尔玛干脆将尿布与啤酒摆在同一个货架上,从而更方便了顾客,促进了销售。按常规思维,尿布与啤酒风马牛不相及,若不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大量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沃尔玛是不可能发现数据内在这一有价值的规律的。那么,怎么样来挖掘数据呢?

二、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和应用举例

挖掘数据,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读活数据(传统方法)、知识运用(推理方法)、大海捞针(筛选方法)、专业软件(技术方法)等方法或手段,挖掘出有用数据。

(一)读活数据――传统方法

通过阅读政策、理论和报表数据,运用政策传导和理论根据,去挖掘数据背后的真实状况。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比较基础数据的增加值、增长率和标准值等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各指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突变情况。在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分析实例一,利率对银行的影响:2007年12月21日到2008年12月23日,央行连续4次下调基准利率,假设在银行存贷款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存、贷款余额和银行的利息收支变化情况如表一:

表一 利率对银行的影响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当基准利率下调时,支付的存款利息和收到的贷款利息都会减少,而且在存贷比保持某个比例时,利差会增大,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那样利差会减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存款人少收的利息大于贷款人少付的利息,结果银行增加的收入来自存款人减少的收入。

(二)知识运用――推理方法

通过经济理论知识来实证当前社会经济的情况或预测世界经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分析实例二,用奥肯定律来分析我国的GDP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456页确切表述,“按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公式表示为:失业率的变动=-(实际GDP的增长率-潜在GDP的增长率)/2”[2]。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2009年GDP增长8.7%,则实际下降0.9个百分点,根据奥肯定律来推测,失业率应上升0.45个百分点,达到4.65%。

分析实例三,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通过用加速模型对中国1978~1997年数据进行检验,从而推断出那些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假设前提的模型不能解释中国的现实。其次,以供不应求为特征的存量调整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因素。在正常年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合理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应增长1.85%[3]。即GDP增长一个点,约需要投资增长2个点。因此,用GDP与投资总量之间的这种理论关系,可以推算出非信贷投资总额。比如:2008年保山市GDP增长率为13.1%(G),从GDP增速倒推,与其相适应的投资增速应在26.2%左右,但本地银行贷款实际增长22.27亿元,增速仅为16.84%,少增9.36%,表明可能有其他资金投放在本地;年初贷款余额N=131.79亿元,S=N×G×2-M=131.79×13.1%×2-22.27=12.37亿元。表明外地资金在本地当年投放12.37亿元左右。

分析实例四,金融危机与菜农的关系:美国金融危机后?圯中国涉外企业十分困难,大多处于关停状态?圯大量农民工返乡?圯返乡后自己种蔬菜(再说也无法买到原来吃的蔬菜)?圯以往这些农民工日常消费的蔬菜没有人消费,形成消费链断裂?圯河南菜农的蔬菜卖不出去?圯河南菜农生产过剩。事实上,根据国新办于2009年2月2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了。假设每个农民工日均消费1市斤蔬菜,返乡农民工有2000万,就意味着菜农每天有2000万斤蔬菜卖不出去。

(三)大海捞针――筛选方法

可以通过Excel的筛选命令,从众多的数据中筛选出需要的信息。

分析实例五,异地贷款统计:在《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没有对异地贷款信息专门统计,给异地贷款风险监管带来难度,可是,银行业《风险预警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客户信息资源。《风险预警系统》中包含了哪个银行在什么地方对哪个企业授信多少、发放贷款多少,以及现在贷款的质量怎么样等48项信息。当银行与企业不在同一个地方时,贷款就衍变为异地贷款,考察全省汇总数据,我们很快发现,可以用筛选方法,将异地贷款统计出来。方法是:分别用筛选命令,筛选出注册地在本地各县区的所有客户,并将其汇总在同一张Excel表中,再删除本地银行机构的客户信息,剩下的就是外地银行在本地客户的贷款信息。反之,也可以筛选出本地银行在外地客户的贷款信息。

(四)专业软件――技术方法

通过《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的查询方法和分析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同质同类比较分析”,可以挖掘出更多有用的监管信息;通过Excel中强大的函数库,可以获得更多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马克威分析系统》等专业分析软件,可以从海量信息和数据中寻找规律和知识,建立起概念模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分析实例六,2009年全国贷款总额预测:根据2002年至2009年一季度贷款余额和全年贷款总量,以及2010年一季度的贷款余额,可以用回归分析预测出2010年贷款总量。如表二所示:

表二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单位:亿元)

表中用回归分析预测函数FORECAST预测了2010年的全年贷款总量将达到47.9万亿元,FORECAST(x,known_y's,known_x's)中的x是2010年一季度贷款余额;known_y's是2003至2009年的贷款总量,是因变量;known_x's是2003至2009年一季度贷款余额,是对应的自变量。在本例中,函数表达式是FORECAST(B11,C3:C10,B3:B10)。

在表中,如果计算同比增加量,2010年全年同比增加贷款7.96万亿元左右。如果以时间作为自变量,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作为因变量,画出全年贷款余额折线图和三阶趋势线,我们发现,决定系统R2=0.997,接近于1,表示线性拟合程度较高。

考虑到出口减少,外汇储备下降,货币生成机制发生变化,企业更加依赖银行贷款等因素,贷款余额将远不止45万亿元,事实上,2010末贷款余额达到了50.9万亿元,这说明这个回归分析预测函数准确率还是很高的。

参考文献

[1]刘明亮.数据挖掘技术标准综述.计算机科学[J].2008年,(06):5.

篇2

行政部门财务经济分析以财务报告为依据,利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一定的标准体系,全面综合评估财务管理情况及生产运营情况,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及其建议,同时预测相关行政部门未来的发展前景,优化资源配置,维持其经济效益的稳定发展与信息提供。财务经济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财务经济分析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单位的发展,为行政部门财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但是由于每种分析方法的使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明确的了解每一种财务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财务经济分析方法,并进行适当改进,最终提高其经济效益与利润成本。

2 行政部门财务经济分析内涵

自从中国加入WPO以来,行政部门财务经济也全面润入到世界经济浪潮之中,这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非常剧烈的挑战。因此,加强行政部门财务经济分析,提高行政部门财务经济管理活动水平,是财务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实际出发,抓住财务经济的核心并进行主体与目的的高度总结,同时对财务经济分析进行重新构架,确定其发展的框架结构,这就是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内涵。要使财务分析具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必须具有确定的财务分析框架结构。对行政部门而言,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方面的管理,投资者分析财务投资,债券人分析其贷款,以及其他主体为自己的目标进行分析,虽然如此,但是任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三、财务经济分析的理论结构

2.1 财务经济分析目标

财务经济分析主体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目标。即财务经济分析主体通过对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再加工,从而为财务经济分析主体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从契约角度出发,Freeman于1990年将行政部门理解成一系列多边契约的组合,契约的参与主体都有可能成为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一是投资者财务经济分析的目标,是指投资者对财务经济的信息分析,最为关注的是部门的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分析财务经济的盈利能力及处理财务关系的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债权人财务经济分析的目标,主要关注的是财务经济的债券偿还能力以及声誉,从而做出正确的债券配置。三是行政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经济的基本目标,一般较为关注的是财务经济的最终成果,以及财务经济活动的过程,从而了解到行政部门内部的一些问题,进行全面优化。

2.2 财务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财务经经济上的假设主要分为信息真实性假设与有限理性假设两种,财务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对财务报表以及初级信息进行资源上的整合,将这些信息在分析过程中演化成高级信息,再由企业监管与运行的管理部门将这些信息整合成报表,上交给企业的管理层。而企业中的行政部门就是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原材料进行收集的一个资源整合部门,如果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时,没有做到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保障上的要求,那么这些财务信息汇聚成的数据就会失去原有的准确性,也就失去了其肩负的参考价值。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计在对财务报表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时,必须保证这些信息的客观性以及真实性进行保障,只有这样,加工出来的高级信息才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行政部门在对这些初级信息进行收集时,也要对其真实性进行保证,因为这些信息在企业事物执行的参考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会让企业出现决策上的错误。

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在对行政部门提供上来的经济活动报表做信息上的分析整理时,也要根据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业务表现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对这些信息进行有限理性假设。建立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模型,这个模型在建立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实际的运行发展体现有针对性的开展。问题得到分析以后,可能会出现结果理性或是程序理性两种结果,如果出现的理性指标是结果理性的,则说明这个分析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企业所制定的发展目标。而出现的是程序理性结果时,则说明企业现有的经济活动正在按照相应的规范开展。企业正属于一个保守的运行姿态开展各项活动,对于经济目标上的制定与实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行政部门财务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篇3

Pick to: to wear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m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scope of various wear beam method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wear beam method, from place to place, because sometimes can achieve bette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ffect.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eel strand; Binding metho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448.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以桥代路情况增多,预应力梁增多。钢绞线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绞线穿束技术,涉及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成本的高低,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人力穿束、卷扬机牵引、穿束机穿束,这些穿束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求的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1、钢绞线各种穿束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预应力梁在操作工艺中,首先在钢筋骨架内埋设波纹管或抽拔橡胶棒定位预应力钢绞线位置,浇筑完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端模进行钢绞线安装。钢绞线的下料长度等于理论长度加两端千斤顶的工作长度,千斤顶的工作长度为千斤顶长度加工作锚长度,一般一端为70~75厘米,应用砂轮锯切割成成品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规范》(GBT5224-2003)规定。

1.1人力穿束

人力穿束方法,一种纯体力施工,不需要能源和机械设备,其缺点是耗费体力大,需多人完成,且钢绞线损耗量大,安装顺直质量不好。钢绞线下料事先找块平坦的地方,通过人力拽动钢绞线来完成每一种定尺钢绞线放线长度,人行走路线不顺直使钢绞线不能够完全展开,造成下料不准确普遍偏长,最后钢绞线的切割通过固定在地面上的砂轮切割锯完成。将下好同一尺寸的钢绞线放在一起,按照管道长短、穿束根数的不同编组,然后通过多人搬运送入预应力管道内,由于每根钢绞线在管道内受力不均衡,相邻钢绞线易在管道内交错,造成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钢绞线缠绕相互挤压,影响预应力张拉质量。

1.2机械拖线

机械拖线方法,其放线方法与前者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穿束方法不同,通过一台卷扬机牵引钢绞线进入管道内完成,先将准备穿入的成束钢绞线头扎在一起,再通过特制的子弹头卡具将钢绞线头锁紧,最后用处于梁另一端的卷扬机通过事先在管道内穿好的一根导线牵引子弹头来完成穿束。与人力穿束方法一样钢绞线在管道外两端的外露部分尺寸长短不易控制,仍需要人力拽拉或顶推使两端长短一致。

1.3穿束机穿束

穿束机穿束是一种通过机械穿束、下料的方法,先将整捆钢绞线放置于梁端的钢绞线放线的支架内,抽出钢绞线头送入穿束机内,穿束机电机带动机内的两个高强的橡胶轮夹住钢绞线传动,将钢绞线顶推快速送入梁体管道内,钢绞线外露部分长短通过遥控器遥感穿束机顶推或后拉,复原到需要的设计位置,然后穿束机上自带的砂轮切割锯在钢绞线末端切割;一机两用完成整个钢绞线的安装。优点:①钢绞线外露部分定位准确;②送入管道内每一根钢绞线根据先后顺序,由下而上依次叠加,保证了每一根钢绞线在管道内不易发生缠绕。

使用穿束机穿束操作技术简便、容易掌控、质量也能保证、又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是以上两种方法所不及的,钢绞线不会在施工中遭到损坏或污染,成捆的钢绞线不需要预先放好线,而是通过穿束机的滚动轮直接将一根根钢绞线送入管道内;钢绞线易于保管,不用预先下料,将成捆的钢绞线吊入放线支架内覆盖保管即可。

2、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技术经济比对分析

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经济分析,综合对比如下表1

表1单跨梁的钢绞线安装费用对比分析表 单位:元

安装方法 计量 人工费 机使费 其它材料费合计

单位

人力穿束 单跨 1500 480/482=1.0 40 1542

1.8*1*0.69=1.2

机械拖线 单跨 1000 480/482=1.0 40+20=60 1084

8000/482=16.6

2*1*0.69=1.4

4*2*0.69=5.5

穿束机穿束 单跨 30030000/482=62.240+20=60430

3*4*0.69=8.2

注:机械设备单价:1.8kw砂轮锯480元/台、4kw两吨卷扬机8000元/台、3kw穿束机30000元/台,人力穿束砂轮锯工时1h,机械拖线砂轮锯工时1h、两吨卷扬机工时2h,穿束机穿束穿束机工时4h。按照目前市场用工情况人工费100元/工日,机使费是采用每种方法所使用的设备摊销费(按青岛莱西南梁场482跨箱梁生产任务计算)和各类设备使用的电费(属工业用电0.69元/ 度)、其它材料费主要指砂轮锯片更换材料费、特制子弹头材料费、遥控装置内接触器更换材料费等。

2.1从能源供应方面分析

对于电能无法供应或经常发生停电条件,生产梁数较少时的施工现场宜优先选用人力穿束;钢绞线穿束运输不便,现场地理位置狭小、不便操作的、存在危险源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机械拖线方法。

2.2从钢绞线安装质量方面分析

对于穿入钢绞线质量,应避免钢绞线在管道内的缠绕,宜选穿束机穿束方法。

2.3从工程结构方面考虑

对于高质量、高要求且工期紧的施工项目,应优先选用穿束机穿束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质量可靠、施工进度也快,人工穿束方法穿一跨梁钢绞线需要6小时,而穿束机穿一跨梁钢绞线只需4小时,大大节省施工时间。

2.4从材料节省方面分析

人工穿束方法在下料方面,工人未必按照设计8种尺寸去放线,一是下料尺寸繁多,二是容易搞混淆,归其为4种长度放线,每一组都按照这一组内最长的一根管道去下料,将有60%的料超长,每根多损耗达100mm,再加之工人在钢绞线放线行走中的松紧,每根钢绞线无形中又增加了平均在50mm的偏差值,每一跨梁多损耗:(310×60%)根×[(100+50)/1000]米×1.1公斤/米=30.6公斤。机械拖线方法也存在同样问题,而穿束机下料是直接在梁上等长下料,通过机械遥控定位,下料偏差控制在±10mm,单跨梁可节省钢绞线大约0.028吨,482跨梁可节省钢绞线13吨。

2.5从经济因素分析

从前面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经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人力穿束成本最高,其次是机械拖线,再次是穿束机穿束。随着生产梁数的增多,穿束机穿束成本随之递减。482跨梁可节约成本(1542-430)×482=53.6万元,钢绞线材料节约13吨×6058元/吨=7.9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可观,所以生产数百跨的桥梁场选用穿束机穿束很适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中钢绞线安装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生产数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施工方案,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2〕《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50430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篇4

房地产开发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经济活动。为了让房地产开发项目达到良好的经济效果,项目负责人应该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在房地产项目投资前,经过一定的分析,为项目投资者提供诸多方面的决策参考,如经济风险、运作方式等。同时,它也是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根据,应该值得加以重视并研究。

一、经济分析的内涵剖析

第一,经济分析的概念界定。经济分析就是按照国家财税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规,分析某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投资、收益等方面信息,从而为项目承担人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经济分析的前提是分析人员能够对项目相关的所有因素均可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项目也会因各种社会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经济分析面对多变环境时应该能够应付自如。

第二,经济分析的基本步骤。分析人员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必须以提供有效决策为目标,对项目相关的财务进行评价。其基本的步骤描述如下:首先,收集足够的基础数据。经济分析主要是针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数据与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与估算。因此,数据收集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编制相关财务方面的报表,同时针对财务评价指标,计算和评价相关数据信息,对房地产项目所涉及到的财务情况作出评价。再次,以基本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一些不确定性方面的经济分析,包括该房地产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抗风险的能力。最后,根据财务评价方面的结果,做出该房地产项目投资是否可行的决策。

二、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估算

第一,投资成本方面的估算。房地产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成本方面的估算。首先,分析人员要对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开发费进行估算。土地开发费主要包括:出让金额、土地转让费用以及各种附加费用;土地征用以及安装补偿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等开销费用等。其次,分析人员要对附属公共配置设施费进行估算。公共配置设施费主要是指房地产项目中,建造一些并不是直接用于营业的一些公共设施而产生的一些费用。另外,还有房地产项目当地市政工程方面的建设费、建筑勘测设计费以及城市建设费用等。

总之,房地产成本估算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回收以及利润的大小。

第二,项目销售收入方面的估算。任何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最终肯定要面向社会、面向客户。项目销售收入是房地产项目保证收益的前提。销售收入方面的预测要在充分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完成,可以根据房地产公司以往的销售业绩,利用相关方法,对房地产项目所在地未来销售状况有个合理的预测与估算。房地产项目销售收入的估算是否正确与销售价格有关,在实际定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某种定位法来确定,也可以使用多种定位法的组合。如常用的定价法有:成本导向定价法、客户导向定价法以及竞争导向定价法。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公司分析人员可以根据竞争导向定价法实现销售价格的确定。因为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成功,一方面可以获利;另一方面可以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房地产公司可以根据社会因素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决定本项目销售价格是稍高于还是稍等于同类竞争者。确定某房地产的比准价格如公式①所示:

比价价格=■①

在公式①中,n表示的房地产企业进行比较的实例个数,Mi表示第n个比较实例的可比价格。一般在房地产销售定价的过程中,根据公式①确定最后销售价格外,还要进行诸多方面的判断,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销售价格的合理性。如要考虑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营销状况、要考虑外界宏观环境对价格的动态影响、房地产市场中的需求状况等。

第三,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方面的合理估算。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方面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主要有:项目营业税、建设过程中的维护税、土地增值税以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所得税等。其中土地增值税是指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地上附有物,而获取增值收入的个人或者单位所交纳的税。但在通常情况下,因为增值税只能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入完成,并且销售成功后才能有效计算,所以可以在实际销售之际按销售额的1%实施提前征收,最后再统一进行计算后补缴。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所得税是指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得利润的征收税。一般是以25%的利率进行征收,但对于一些利润较少、规模不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实施一定的优惠额度,而对于一些特定行业的新办房地产开发公司,甚至可以考虑免所得税。

第四,项目不确定性方面的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不确定性方面的评价主要涉及到盈亏平衡、敏感性和概率等分析。其中概率分析是使用概率理论研究预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发生对项目评价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而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使项目评价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关键因素,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最敏感的关键因素重新预测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经济评价,以减少投资风险。

三、总结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为了让决策者提出的决策结果更为合理,更为有效,财务数据方面的估算和预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评估预测时,应该尽可能地因不同人、不同方法而造成的估算预测结果的不一致性,或者差异过大。因此,在经济分析时,应该明确不确定的因素,估计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决策的可靠。

参考文献:

1、郭丹,李菲.成本管理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2、胡晶,赵彩霞,文安福.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08(10).

篇5

关键词:技术经济分析; 方案; 因素;指标;评价

技术经济分析就是用经济的观点分析、评价、研究技术工作,从而实现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的最佳结合的统一的最优方案。其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标准为E=V/C>1,其中E代表经济效果,V代表实现技术方案后取得的劳动成果,C代表劳动消耗。本文将以上式为出发点就建筑工程中常用到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简单论述。

一.项目(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所谓不确定性分析就是针对项目(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其在一定幅度内发生变动时对项目(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

1.敏感性分析

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项目(方案)经济效益最大、最关键因素,对项目(方案)提出合理的控制与改善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尽量避免不利因素,以便达到最佳经济效果。其具体步骤为:

a.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

b.选择影响项目(方案)指标的不确定性因素。

c.按照预先给定的变化幅度先改变一个变量因素,而其它因素不变,计算该因素变化对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逐一对所有变量因素进行考察。

d.将计算结果整理分析,选择变化幅度大的为敏感性因素。

e.综合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2.盈亏平衡分析

盈平衡分析就是要找出项目(方案)的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点越低,说明项目(方案)盈利的可能性越大,亏损的可能性越小,因而项目(方案)有较大的抗风险能力。常用的盈亏平衡点有产量、成本、售价、利润等。

盈亏平衡分析还适用于多方案的比选。即两个两个以上方案,其成本是同一变量的函数,可以找到该变量的某一数据,使对比方案成本相等,得出方案的优劣平衡点,并结合对不确定性因素未来取值范围的预测,从而选择其中最经济的方案。

如:某混凝土浇注工程,有两个方案:一为现场设搅拌站,据统计资料单方混凝土成本为:C=C1/Q+C2×T/Q+C3,其中C为现场制作混凝土单价,C1为现场搅拌站一次性投资,C2为搅拌站设备租金和维修费,C3为现场搅拌混凝土所需费用,Q为所需混凝土数量,T为工期;另一为购买商品砼,单价用C0表示。两方案的成本均为混凝土数量的函数,成本相等有C1/Q+C2×T/Q+C3=C0,这时可求出混凝土量的特定值,即为平衡点,根据该数值,结合工程所需混凝土数量,判断出选取哪种方案为经济方案。

3.概率分析

确定影响方案投资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可能的变动范围,并确定关键因素在此变动范围内的概率,然后进行概率期望值计算,进而得出定量分析结果。这里以投资净现值的概率期望值为方案经济评价指标。

某建筑公司拟成立一租赁站,有两种投资方案,一种为购买挖掘机、铲车等设备,一种为购买模板、脚手管等周转工具。两方案寿命期均为10年,第一种方案投资额为500万元,其年净收益在市场好时为150万元,市场差时为-50万元;第二种方案投资额为300万元,其年净收益在市场好时为100万元,市场差时为10万元。经市场预测,在项目寿命期内,市场好的可能性为70%,市场差的可能性为30%,已知标准折现率为iC=10%。据以上资料对投资方案比选。

然后计算各机会点的期望值:

机会点②的期望值

=150×(P/A,10%,10)×0.7+(-50)×(P/A,10%,10)×0.3

=533万元

机会点③的期望值

=100×(P/A,10%,10)×0.7+10×(P/A,10%,10)×0.3

=448.50万元

则:方案A净现值期望值=533-500=33万元

方案B净现值期望值=448.50-300=148.50万元

据以上结果应优选B方案,即购买模板、脚手管等周转工具成立租赁站获利更大。

二.方案技术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法

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时,主要应突出主要评价指标,分清主次,权衡其重要性程度的大小。一般程序为:

1.列出方案共同的具有可比性的各项评价指标。

2.根据方案各项指标的效果对其进行量化打分。

3.引入相对权重系数,以考虑各项指标在方案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反映各项指标的主次。

4.把不同的计量单位的指标转化为无纲的综合评分。其计算式为:C=∑CiWi,式中C为某方案综合评分值;Ci为某方案第i个评价指标的得分值;Wi为某方案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标总数。

5.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评价方案的优劣,并提出提高方案技术经济效果的途径。

下面举例说明:

某开发区拟新建一幢科研楼,设计方案有三种:

A方案:大柱网框架轻墙体系,预应力大跨度叠合楼板,墙体为多孔砖,窗户采用单框双玻璃塑钢窗,面积利用系数93%;

B方案:框架结构,墙体内浇外砌,窗户采用单框双玻璃空腹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87%;

C方案:砖混结构,多孔预应力板,墙体采用粘土实心砖,窗户单玻璃空腹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79%。

经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方案评价指标有:结构体系,模板类型,墙体材料,面积系数,窗户类型。评审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对三个方案各项指标打分.

根据各项指标结果应优先A方案,并考虑通过以下措施继续优化方案以降低造价。

1.平面形状力求规则;

2.提高平面系数,节约建筑面积;

3.适当降低层高;

4.合理确定建筑层数。

三.价值工程理论的应用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综合效益。基本公式为:

价值=功能/费用

价值工程的工作步骤如下:

1.选择研究对象;

2.收集有关资料、数据;

3.进行功能系统分析,功能评

4.方案创造,提出各种不同的实现功能方案;

5.方案评价,从技术经济等方面综合评价各种方案达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

6.提案编写,将选出的方案及有关资料编写成

7.进行方案实施并跟踪检查;

8.成果评价。

通过运用价值工程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应用,产生了如下效果:

1.施工进度按计划完成;

2.为土方开挖创造了便利条件,作业环境安全可靠;

3.去掉了不必要的功能,避免多余损耗,使方案更为合理,成本相对较低;

篇6

 

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首先的一点就是要做好相关的财务分析工作,一般来说,我们进行财务分析是通过对财务报告以及相关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对这些主要依据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而来对整个企业财务的运行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考估,进而分析得出其在财务运营过程中的一些得失,对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评价,最终帮助整个企业不断的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对相关的经济决策进行优化处理,在保证重要财务信息提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经济运营的改革和发展。所以,采取什么样的财务信息分析方法,加强对财务信息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于财务经济综合分析的基本认识 

财务经济综合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他们需要的不同以及利益出发点的不同来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因此,我们在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在综合分析的时候,就要全面的进行考虑。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企业这一主体来说,尤其是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他们是企业的主要领导者,所以他们最为关注的也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即投资的回报率。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问题。相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的股息以及相关的红利,这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对于他们来讲,着眼的则是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追求的是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利益。 

2、在财务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我们要分析它的主要需求及关注点,通常来看,债权人对于其持有债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较为关注的,所以他们较为重视的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具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 

3、就企业经营决策者而言,它是整个企业财务经营的重要主体,所以我们的财务分析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详尽的把握和了解。以便决策者及时的发现问题,同时采取有效对策来进行调整和重新的市场规划。 

所以,我们在进行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在对企业的经济运营进行考核的时候,需要全面的进行分析,其中我们不仅要及时的了解企业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财政收入预测,分析其增长的相关情况,从而更加科学的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当然,更要通过对相关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来查处相关的违规违纪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企业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以上我们对于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行了论述,通过相关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在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按照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规划。但是整体概括起来,企业的财务信息综合分析主要包含了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以及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注意一些的一些问题: 

1、关于企业资产与权益综合比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对于企业资产与权益来说,我们在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负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且需要以此为主要的依据,进而进行比较分析和结构分析,这些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了解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例如企业资产总额的增减变动情况及适应情况等。 

2、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财务的变动状况是我们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及时有效的对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内,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当然也包括资金的相关运用情况,以及资产、负债等增减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动的情况,我们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重点说明这些资产的主要来源以及去向,对企业资产以及负债的变动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行概述。 

3、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企业在发展以及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方面的运营状况,只有在了解了这些运营的情况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加科学的制定相关的财务决策。其中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经营以及成本和利润等,对此,需要全面的把握基本的财务状况分析,综合的考虑企业关于资源的投入以及产出比,进而说明整个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三、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分析方法 

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是进行财务分析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财务综合分析的重点。根据这一要求,也就需要及时的做好对基础资料的分析,进而制定出财务状况的变动表。以此来进行财务的分析,说明财务的变动状况和基本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 

按照经济的来源以及用途来编制资金变动表。制作相应的变动表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详细的说明,同时也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资产和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化,来把握企业财务的动态。根据这一需求,要做好以下的一些工作。第一,以现金为基础,进而编制关于财务状况的变动表。对于这一变动分析来说,主要的就是对企业财务资金流量的分析,我们需要财务综合的分析方法,对企业资金的来源、运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增加、减少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说明。第二,营运资金的财务变动分析。对于营运资金来说,通常也就是企业净流动的那一部分资产,该资产是在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所产生的净值,我们要做好流动资产以及负债资产的统计,进而制作出净流动资产的流量表。第三,关于货币性流动资产变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于货币流动资产来说,一般其主要的是指变现能力相对较强的,主要包括应收帐款、有价证券及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等,这些主要都是货币资金的本身。对此,我们需要对这类资金的增减变动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四、加强企业财务综合分析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及要点 

1、根据体制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我们知道企业财务资产的分析必须要要一套完善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只有这样资产的管理才会有章可循,才会按照规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所以,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和综合分析的重点就是要理顺体制,明确资产管理职能按照国家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确保企业资产分析和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在这方面,一些省市已经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架构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产使用单位”三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格局,做到各层次管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好相关的资产。 

篇7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如果人类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就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链接,不断的再生,从而达到永续利用。如果在开发利用时,不注意用养并重,超过其再生限度,就会退化、枯竭。即使是空气、气候这些数量大、较稳定的资源,也会产生空气污染、气候变暖、沙尘暴等环境质量的变化。科学告诉我们,就自然界整体来说,资源是无限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更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而新的资源又会不断地出现,以弥补或取代原有的资源。然而,就某一资源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之生态环境是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工的结果。而人类作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主体,离不开自然资源。同时人类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可以通过劳动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超越环境的容量,否则,自然资源的退化和被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并限制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对所处的环境进行评价,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改造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环境评价概述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评价。

环境评价是环境分析的难点。很多环境服务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不存在市场或市场不完全,没有现存的市场价格作为评价的基础。环境经济学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对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环境评价的各种方法是环境经济学对经济学做出的贡献。

二、环境价值与项目分析

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作为一种非排他性的资源,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免费或廉价使用的。环境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量化手段,也没有计入项目分析中。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正渐渐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稀缺资源,要求消耗它们的项目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环境成本作为社会总资源的一种消耗,既是项目承担,又是社会承担。因此,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成本纳入经济评价的范围。

我国目前的项目评价体系分为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3个部分。 财务评价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评价项目的赢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需要国民经济为其付出的代价和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环境评价则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

财务评价无法考察项目对环境的损益。国民经济评价要求考察自然资源的价值,但是对于如何计算环境价值缺少必要的手段。在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前,我国的环境评价制度考察的重点是项目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缺少对环境价值的评判。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项目评价结果往往出现偏差。一方面,许多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因为财务分析结果良好,在费用效益分析中难以被否定,结果大量“可行”的投资项目上马,环境状况却恶化了;另一方面,一些环保项目的宏观经济合理性仅仅因为“价格扭曲”而被掩盖,项目无法实施,环境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将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融于决策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并运用于项目决策过程中,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途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规定,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比较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正是项目环境经济评价的切入点。环境经济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环境价值评估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环境价值评估是对开发项目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计量;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则是将项目的环境影响计入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中,用经济分析手段考察项目的可行性。

三、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和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

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有多种方法,可以分为客观估价法(o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OVA)和主观估价法(subjective valuation approach,SVA)两类。

客观估价法的依据是能够量化的技术或实物量关系,它依赖于客观的环境变化以及货物或服务的价值,是直接根据环境变化所造成的物质影响进行经济评价的。客观估价法通常使用一个“损害函数”(damage function)来表示活动(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对自然资源或人造资产或对人类健康的物质损害。损害函数是一种技术关系,其数据是自然科学家通过调查或实验得到的。一些有关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损害函数非常复杂。然而,关系一旦确定,就可能移植到其他类似的研究中去。但是使用时需要谨慎。例如,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有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数据,研究人员常把发达国家的有关损害函数移植到发展中国家的类似的研究中去,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很不相同,使用时要谨慎比较情况的相同和不同。客观估价法包括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置换成本法等。

主观估价法的依据是行为关系或揭示的关系,通常是使用替代指标来估价,是根据人们的意见或根据对人们行为的观察对可能的损害间接估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时直接询问人们对环境状况的评价,有时通过观察人们对污染和其他商品的选择来估计可能的损害。主观估价法包括预防费用法、隐含价格法、旅行成本法、意愿调查法等。

对于环境影响直接引起可测定的产量的变化,可以使用产量变化方法评估其货币价值。如果市场存在扭曲,则应使用影子价格计算。如果产量的变化不可测定,或者环境影响的后果是环境质量的改变,就应采取其他的分析方法。环境对大气和水的质量的影响可以采用费用有效性法、预防支出法或置换成本法评估其货币价值;对娱乐景观的价值影响则可使用旅行成本法或意愿调查法进行度量。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有关加勒比博奈尔海洋公园的经济分析与生态分析。研究中估计了旅游对BMP的影响以及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把生物多样性和清洁海水都作为旅游的一个直接和派生的需求(旅游收入,生产力变化法),并利用这种需求信息来考察生态服务的支付效应(支付意愿法)。研究表明,海洋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核心是对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和谐利用,而不是在严格保护或任意开发这样的极端之间做出选择。

四、环境经济评价在项目分析中的应用

项目分析涉及两方面的战略考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引导公共部门资金、民间和境外资本投向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对项目的直接和间接的收益与成本做出评价,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投资盈利性涉及到项目投入资金、产出价格、税费及补贴政策等。根据目前一般情况可以作出大致区分,把基础设施项目分为4类:

第1类:公益性项目,产出服务无偿提供,不仅无投资盈利,就连日常经营费用和维修费用也要从外部补充。如防洪排涝、城市道路等项目。

第2 类:低盈利项目,产出服务虽有收益,但未必能够补偿日常经营费用和维修费用,投资基本无法回收,更无法盈利。如灌溉、工程调水等项目。

第3 类:一般盈利项目,营业收入补偿经营费用有余,但只能部分实现投资回收,因此难以靠自身积累完成更新的项目。如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项目。

第4 类:高盈利项目,能够全部回收投资,而且能够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特定的收费公路及桥隧、独立电厂、电站等。其中有些项目的投资盈利性超过一般竞争性行业。如以还本付息加固定收益率确定上网电价的电厂,以及由用户投资而由企业收益的城市电信等。

以上分类中所举的例子不是绝对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情况,越是富裕地区越有可能把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第4类。

只有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对一个项目作合理的分割,按照公益性和商业性对项目作出划分,可以确定不同的投资主体。根据项目投资的盈利性,第1、2类项目是公益性的,第4类项目是商业性的,第3类项目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商业性项目看待。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部门,即使委托公司去操作,也只是借助公司的“基建”能力而非“投资”能力。就“投资”的严格经济含义来说,公益性项目只有“建设”没有“投资”。

按照公益性和商业性对项目进行分割或合并,可以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投向一些公益性强而盈利性较弱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些兼有公益性和商业性的项目,是可以分割开来分别组织的,以便于项目实施。一些公益性强而盈利性较弱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无法吸引投资者,而高盈利的项目如游乐场,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投资者利用潜在的环境价值获得高额利润。对几个盈利能力不同的项目进行适当的合并,可以使环境价值得到体现,也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运用项目的分割或合并,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的一些合乎法律效果的拆迁案件,社会效果往往很差,这已成为法律人的共同困惑。对此,如果仍试图单纯以现有法律去解释分析,恐怕会成为一种自我证明和循环论证。但如果将拆迁过程作为一个经济问题、将拆迁相关制度作为一种选择激励进行讨论,以经济分析方法进行衡量,相信会对拆迁问题的认识和化解有所助益。

财富创造后的利益分配:拆迁矛盾成因分析

城市房屋拆迁是发展地方经济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过程。拆迁往往涉及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对此都有极大的热情;而分配并不直接关系社会财富的增加,仅是交易剩余在政府、开发商和被拆迁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且会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高于交易收益时,交易就无法进行。当前,我国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拆迁过程中往往通过忽视私有产权的法律地位,弱化私有权人的谈判能力,甚至直接在制度安排上倾向于将土地资源配置给经济效率较高的开发商,节约了大量的交易费用,并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的机场数量由78个,提高到158个(不含香港和澳门),翻了一番;而公路通路里程由89万公里,翻了两番,达到373万公里”。①

而如果充分赋予私有权人谈判能力,将导致交易费用的提高,阻碍自愿交易,这可从同时期美国的情况看出:“1978年,(美国)航空业取消管制,乘客周转量翻了3倍。那么,打那以后,美国新建了多少机场呢?只有一个,1995年建起来的丹佛机场。”美国的公共产品困境反映了一个反公地悲剧的现实:“私有产权能提高社会福利,过多的所有权却造成反效果—破坏市场,阻碍创新,耗费生命。”②这就是市场和私权利的负面影响:私权利会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提高导致交易失败时,市场机制将失灵。

抛开公平方面的考量,中国的经济建设奇迹确实实现了产权的效率利用,同时以剥夺部分产权人交易权利和谈判能力的方式,回避了整合分散的私有产权所带来的交易费用。因此,实现资源的效率性利用并不难,这可以通过自愿交易完成,难在资源流转配置过程中所要应付的交易费用,这也是科斯定理所要表达的意思。正是由于当前的拆迁以非市场手段实现了比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更多的土地交易,最终取得了由交易费用和因潜在的交易剩余实现所构成的经济红利—拆迁红利。表面上看这也符合波斯纳定理的意思:“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③

拆迁和建设是一个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的过程。从短期上看,城市建设的总收益当然远大于被拆迁人的总损失,对损失者的补偿具有合理的物质基础(而非制度安排);从长期来讲,城市建设通常都会有利于社会经济总水平的提高,即使是受害的被拆迁人,经过较长时间以后,境况都可能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获得补偿。但是,经济补偿不能仅通过市场机制,而是需要制度安排,因为长期的经济发展虽然会提高社会成员的平均福利水平,但如果任由市场调节差异化的个体福利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最终成为一个关心社会财富最大化而不关心分配公平的状态。因此,在实现财富增长后,还应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和强制的二次分配,让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福利最大化的成果。这正是经济法的两个重要调整对象:“国家在调节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施第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④

在拆迁激发的社会矛盾中,土地开发通常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相信拆迁户们也希望以此来改善居住环境。但拆迁户往往在协商过程中发现自己缺乏谈判能力,无法享受到预期的拆迁红利,就只有成为钉子户来为自己的谈判增加砝码了。当前之所以社会财富创造越快,社会矛盾越深,就是因为分配环节出了问题,应当从寻找降低分配成本的法律制度入手。

拆迁利益分配的困境:交易成本分析

通过市场机制无法调节交易剩余,可以是因为交易主体不对等及预期差异,但主要原因是拆迁红利的分割在现行法律之下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但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指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⑤新古典经济学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所有的资源都能完成合理的流转配置。但实际上定价制度交易成本会影响交易的进行,当交易成本大于可供分配的剩余时,交易就不会发生。如果在一个交易成本为零且在产权归属既定的情况下,拆迁红利的分配完全可以公平合理地进行,但各种因素构成的交易成本阻碍了自愿交易的进行。以下对几种交易成本进行分析归纳。

土地使用权的处分模糊导致的交易成本。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在我国任何个人都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这带出了有关征地拆迁矛盾的一个核心问题—土地使用权的界定。这里所谓的界定,不仅指权利的归属和使用,更指收益和处分。

实践证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符合效率原则的经济现象和法律制度,使财产所有者能将资产交给更有效率的生产者,这导致产权的增值实际上取决于使用权人,保障使用权的法律地位成为实现效率的前提。国家独占土地无助于财富创造,而分配给个人则会激发个人的生产动力并实现效率。因此,土地使用权并非是一种经济上虚位的权利,而是能创造更大财富的制度安排,使用权人对该权利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当前我国立法对于土地使用权却没有给予必要的尊重,以土地所有权公有化引申出使用权的公有化,弱化使用权的私有属性。虽然土地使用权的现实收益在逐步归于权利人,但处分权却仍没有保障,因为国家有任意征收之权,公民却难有拒绝征收之力。处分权缺失即意味着不具有交易对象、交易时机、交易安排等的选择能力,预期收益更是无法得以保障,这无疑节省了拆迁谈判的大量交易成本,最终使土地使用权在拍卖中更具价值。

诺思的国家悖论指出:“国家不仅具有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实现社会总产出最大化的动机,而且总是力图获得最大化的垄断租金。”在收益权被逐渐公平地让渡给被拆迁人后,处分权是能使租金最大化的最后手段。但这样做的负面影响很明显:处分权无疑会导致谈判地位的差距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其归属状态模糊,短期看会导致交易双方对该项权利都抱有预期并投入成本进行竞争,最终可能会阻碍整个交易的达成甚至引发冲突,而长期看同样会造成私有权利的不安而力图追求短期效益。

产权碎片化和双边垄断所导致的交易成本。所有权分散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这可以认为是方便社会分工和产权利用的途径,或是民事权利张扬的结果,但却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高级的资源利用通常需要将多项较低级别的产权整合成一,如果每一项低级别的资源都有所有人,交易当事人众多,那么整合为一项财产的交易成本无疑很高。相对于拟制的经整合后较高价值的单项产权来说,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产权碎片化”。对于一个建设项目来说,各个被拆迁人的土地使用权是明晰的,似乎只对归属自身的产权才有处分能力,但因为只有将所有被拆迁人的使用权整合一体才是有意义的,所以相当于每个被拆迁人都能影响到整体地块的有效转让。在此整合之前,开发商从政府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呈一种碎片化的形式,整合的交易成本与被拆迁人的数量级成正比。

“如果双边垄断是一项两人交易中的重要因素,即当事人双方都没有更佳的交易对象可供选择,那么交易成本可能是相当高的。”这是因为交易的合作解可在零与全部交易剩余之间浮动,并完全只受交易双方的决策影响,所以每个人都有独占最大化价值的冲动而只追求自我利益,导致分配交易剩余的难度加大。而一旦交易成本高出合作剩余或双方对未来的预期相差太远,那么交易就将宣告失败,此时损失的不只是已投入的交易成本,还有未达成的交易的价值。开发商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双边垄断即源于交易对象的唯一性,而在我国,这种双边垄断的形成更为复杂。因为双边垄断不仅源于交易的唯一性,还源于沉没成本的支出。“沉没成本是已经支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应忽略沉没成本。”土地交易过程中沉没成本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发商需要先通过政府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再与被拆迁人展开协商,这是交易对象唯一性导致的双边垄断。其次,从政府手中获得开发土地的许可,程序繁杂,并且难免产生寻租现象,这些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财务成本就构成了第一笔沉没成本,而后开始向被拆迁人购买土地,随着进度加深,沉没成本也越来越大。假设开发商在此过程中认为钉子户太多交易成本太大,而意图转向其他开发项目,这些沉没成本是无法收回的,所以在决策中只能将当前开发项目的后续成本及全部收益与未开发项目的全部成本收益作比较。最终决策几乎只有继续投资可选。因此,沉没成本越高,双边垄断程度就越深。并且,“交易成本在双边垄断和众多参与交易当事人这两个因素同时发生时达到最高。”⑥

每项土地使用权都是整个地块的一项产权碎片,却可以损害整个地块的产权完整,阻止整个开发项目的实施,每个钉子户都深知自己具有如此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谈判的最大筹码。而开发商在获得拆迁许可证后,不论与钉子户的谈判多艰难,钉子户的数量有多少,都不得不用尽手段占有整个地块,这些手段包括正常的自愿交易和交易成本过高后的强制拆迁。

钉子户行为的外部性成本。钉子户具有一定的收益预期,无论能否兑现,至少不会比按期搬迁收益更少,但其造成的损失不仅于此,还有因为其拖延时间,给其他已搬迁的拆迁户造成无法按期回迁的损失、给开发商造成工期拖延的经济损失、给拆迁地块的周边地区造成的损失、因整个拆迁地块空置造成的损失等等。除自身的损失外,钉子户不需要为其他的损失进行补偿,而其他主体则被迫承受这种成本,这种“个人或企业强加于他人的未予补偿的成本,即外部性成本”。正由于钉子户不需要考虑其行为的外部性成本,所以具有选择不合作的激励。即使拆迁补偿合理,也仍会有人可能选择不合作而寻求更大的利益,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倾向。这使拆迁户的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碍交易的进行,构成极大的交易成本。要制约拆迁户的钉子户行为选择,除了提供合理的拆迁补偿外,还应当力图使这种外部性成本内部化。

法经济学认为:“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⑦如果能够明确产权的归属,即明确受益的权利和受损的权利的归属,使收益集中于创造收益的人身上,成本集中于产生成本的人身上,那么人们就会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减少更多的成本,这一过程可谓产权配置的过程,也是外部性的内部化过程。激励人们将外部性内部化,正是产权制度或法律所应达成的主要功能。

拆迁矛盾的合理解决: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假设

明晰产权,整合产权碎片。依据科斯定理,产权的初始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并非如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的那样,是当然的前提假设,并且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符合经济规律的产权界定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手段。

首先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地位和价值实现途径,避免因差异化认识造成的交易成本,同时也为被拆迁人的谈判能力奠定基础。其次是整合产权碎片。产权越明晰,成本收益内部化程度越高,当事人决策就越理性。一个拆迁地块上有多个使有权人,每个人都能阻止整个地块的有效利用,交易费用很高。而且,单个使有权人的交易能力有限,要面对很大的信息成本和谈判能力局限。因此,可以尝试由所有拆迁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组建项目公司,聘请专门的财务人员、法律人员和谈判专家,负责与开发商、政府进行交易。这可以增强被拆迁人的谈判能力,为被拆迁人争取更大的合作剩余。从外部角度来说,由拆迁户组成的实体进行统一决策,将极大地提高拆迁户的整体谈判能力,取得更优越的补偿。同时可使全体拆迁户受到共同的章程约束,实现成本和收益较大的内部化。

明确并严格执行具有权威性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多变、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不够中立,成为阻滞交易的重要原因。这其实也可看作是由于产权不够明晰而导致的交易信息模糊,交易双方将为探求该信息而付出较大的交易成本,同时也为交易方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激励。因此,地方政府或中立机构应以市场评估方法,定时确定地方各地段的拆迁补偿标准,并严格遵照执行,在充分合理的补偿标准下,避免拆迁补偿前后不一、迟搬多受益的现象。

结语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问题涉及多方利益群体,事关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当前敏感而又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依法妥善地解决城市房屋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是一个亟待研究与破解的课题,既是广大民众对司法的合理诉求,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赋予法律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拆迁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具有必然的制度因素和经济原因,以法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进行分析,对于化解拆迁矛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应加以重视与研究。

(作者为厦门大学法学院2010级经济法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 李鸿谷:“拆迁经济学”,《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9期,第53页。

②[美]迈克尔·赫勒:《困局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③[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④朱崇实:《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经济法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⑤[英]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41~42页。

篇9

中图分类号:TL75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后,面是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指标间也互相联系,并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自接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环保工作也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才能体现环保参与宏观决策、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揭示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倒U字型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环保部门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参与政府宏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以规划目标、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

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环保部门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适应政府宏观调控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现阶段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环保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

图1

二、 基本思路

1、总体框架

形势分析应结合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按照“透过经济看环保,透过环保看经济”的要求,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数据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客观研究经济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体框架见图1。

2、重点分析的几个问题

1)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主要是分析体现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趋势预测,就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2)重点关注污染减排进展情况。

污染减排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环保焦点。准确把握污染减排形势,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形势分析要在分析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减排进度滞后地区实施预警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

从经济发展全局判断污染减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等方面;

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梳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重污染行业整治等工作,按照年度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完成情况和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对没有按进度完成的工程和地区,可建议行督办、通报和约谈;

环保监管情况,包括减排核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情况、管理减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

3)客观判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环境质量是检验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准。形势分析应对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进行判断。重点关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M2.5以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等,可按十年或五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客观判断本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部分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指标,要从减排进展、环保工作力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气候因素、主要污染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改善较为明显的指标,也可从上述几方面阐述是属于阶段性改善还是趋势性改善。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主要从总体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变化情况、水质下降断面分布主要区域、主要变差指标等方面查找原因。

4)着力体现阶段性环保工作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阶段性重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面有所变化。从宏观层面,环境保护已逐步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要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环保工作本身,环境保护已经从重点开展单领域的污染防治到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新的污染防治重点领域不断出现,由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阶段性环保专项重点工作日益增加。形势分析应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和宏观政策要求,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理清轻重缓急,切实体现阶段性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5)及时呼应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新诉求。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资讯、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手段的普及,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及新闻媒体频繁聚集的焦点。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核辐射影响,到PM2.5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迅速关注的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形势分析要紧紧抓住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新诉求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分析环境投诉举报和形势,广泛收集舆情,对群众关注较多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3、主要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是建立在专题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指标和GDP、工业投资、用电量等经济指标的专题分析。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如减排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对数值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总体形势判断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的专题研究是提高形势分析深度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和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是一种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表征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探索复杂性系统问题的途径。简单的说,“保持稳定、趋势向好”就是定性,结合环境统计、监测等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内容的可视化就是定量分析。

3)定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对环境与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如季度分析),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内重大宏观政策(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走向与调整,迅速做出分析与研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增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时效性。远期分析可根据多年环境与经济数据的比对,探索两者之间的规律,有利于统筹谋划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节奏和重点。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纵向分析是对各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环境基本情况各指标进行研究,获取其数据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研判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横向分析是借鉴相似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或者借鉴现有环境经济分析模型,预判本地区环境指标走势。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正视差距,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

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但总体面言,该项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各地形势分析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形势分析工作也由于缺少技术方法的有效支撑,容易使分析成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在全面掌握环境及经济形势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更

多地运用科学工具实现定量预测与定性研判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篇10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向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碳排放权交易(Carbon Emission Permits Trade),又称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指碳减排购买合同或协议(ERPAS)。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会在环境总容量一定条件下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管制的优点, 实现“政府+市场”的理想结合,并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经济学理论渊源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实质是由使用某种资源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带有“负外部性”效应,而目前并没有人去承担由此产生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有以下几种:

(一)稀缺资源理论

一种资源只有在稀缺时才具有交换价值,所以交易得以进行的前提就是资源稀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较少时,土地、空气、水等环境资源要素非常丰富,是不存在稀缺性的自由物。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功能的需求开始产生竞争、对立、矛盾和冲突,环境资源多元价值的矛盾和环境功能的稀缺性日益显露。而这种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就是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重要经济原因。环境资源出现稀缺后,经济还要继续发展,但现有的环境资源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这时环境资源交易制度应运而生。

(二)哈丁:“公有地悲剧”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教授将环境问题形象地称为“公有悲剧”,并认为是“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公有地的自由使用权给所有人带来的只有毁灭。“公有地悲剧”理论同样可以说明环境污染问题。不同的是,环境污染不仅从公有地上攫取东西,同时也排放各种污染物。环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环境资源具有公共财产的特性,纯粹的共有物品是一种共有财产资源。在环境可以不加限制地自由使用情况下,环境向所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开放。由于向公有的环境排放污染物是自由而免费的,企业只会考虑如何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产量即排污量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会去考虑整个环境的污染和退化,从而酿成“公有环境污染的悲剧”。

(三)外部性理论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因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理论也是用来解释环境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全球气候变暖的经济学实质是由于使用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带有“负外部性”效应,目前没有人去承担由此产生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社会主体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由于受到其个人自身狭隘的“经济人的限制"不会出于“生态人”的角度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其相对独立的利益决策体系内"这就导致了环境保护中的外部不经济性。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据此认为,由于这一外部成本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直接的联系,环境污染并不会影响到该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因而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即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家或政府进行干预,采取税收的形式,将污染成本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即将外部不经济性企业内部化,才能促动污染者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四)产权理论

罗纳德・科斯理论指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或是相对低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核心是使碳排放造成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它通过制度设计把一种外部性的不需要支出任何成本的资源变成一种“稀缺资源”。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通过以法定的形式明确某种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所有权,以使该种资源稀缺化,该理论就是产权理论。产权理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克服外部性,降低社会成本。这是排污权交易制度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法经济学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必须要从制度上尤其是法律上加以确认,即所谓“立法先行”,这样才能为该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提供保障,因为社会权利的法律保障是最严格也是最优的选择。

按照科斯定理,市场交易的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追求社会成本最小化,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碳排放权交易领域的法律制度,必须立足于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能使交易成本效应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科斯定理指出在一个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权利和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而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只要明确产权的所有者,无论谁拥有产权,最终的结果都能使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无论受损者还是排污者拥有对环境的产权,均可以通过协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解决污染外部性的方法,经济学中有三种手段,即庇古税(污染税)、合并企业和明晰产权。

根据庇古理论,“谁污染,谁治理”,与此相对的应该是“谁受污染,谁得补偿”。而每个人几乎都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面临的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而对由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却没有或很少加以考虑。而且在竞争的压力下,市场主体即使意识到了其活动给社会造成的环境成本代价,只要其行为不受社会的严厉惩罚,也往往置之不理。所以,只要污染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污染者承担,污染者就绝不会花费大量投资来防治环境污染。市场对这种现象基本是无能为力,而只能通过政府干预才能解决。

(一)碳排放权交易成本―收益分析

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追求目标,企业的投入与产出都将围绕企业利润进行。企业运营要力求低成本高产出,企业对无利可图的事情绝对不会干。碳排放权交易得以运行,是因为它为企业带来了额外收入,即将企业通过改善技术节省出来的碳排放权出卖给其他需要更多指标的企业。出卖碳排放权的收益不仅弥补了企业因完善技术投入的成本,还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在成本――收益的权衡中,企业因有可图之利,所以产生一种激励,即提高技术投入,减少污染排放。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博弈研究

目前世界上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四个碳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英国和美国的交易所是全球碳交易的两大中心。目前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提出的征收碳关税提议,引发全球争议,尽管如此,法国日前仍坚持己见,将从2010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国内已宣布实施该新税种,对某国生产的产品不达标的,将征收特别关税。碳排放指标的分配实际上就是变成了给该国多少权益,指标高了可以直接换取钱,相反指标低了就要从他国来购买,这恰恰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博弈过程,世界的利益瓜分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全球实物资源瓜分殆尽以后,在环境保护方面又人为衍生出了大量的衍生资源和利益,成为进一步掠夺他国利益的手段。

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设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内容是在现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的基础上,排污者向政府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材料,政府根据材料和排放总量向排污者发放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符合要求的污染物;排污者的“减少排污信用”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因此,在完善立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以法律形式确认排污权,实质上就是解决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问题;其次应以法律形式规定补偿政策、气泡政策、排污银行等政策;第三应制定排污权交易的规则;最后要明确政府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职责。

法律制度的制定应明确界定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排他性及可交易性,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基本架构应涉及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合同、总量分配、申报登记制度、交易监管机制以及交易所等方面。新制度的建立应注意消除以往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环境问题时的各种弊端,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制定应赏罚分明。对超标排污者严惩不贷,对未超标者当然应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