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途径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3: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发展的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发展的途径

篇1

作者:张颂心

从全球竞争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低碳技术的拥有作为其未来产业发展的制胜点和杀手锏,其核心技术的引进和购买,已经成为台州企业遥不可及的奢望。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台州市科技的综合能力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低碳道路上的进程。而2010年台州市在科技表现(表略)上却实在差强人意。其综合排名仅居全省第6,且与排名第一的杭州相差非常之大。其科技/GDP之比为88.53%,更是远远低于排名第一的杭州市。从而证明,其科技发展水平与GDP发展情况并不协调,也即意味着台州市在依靠科技发展提升产业效益仍留有空间。产业创新的综合环境现状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会增加企业创新的主动性,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产业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国家财政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及创新融资环境。近年来,尽管台州市政府对企业的科技拨款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总量仍然不足。此外,原本有限的科技经费管理较为分散,并且在立项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非重点项目或“关系项目”,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直接降低了总体投入效果,影响了全省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忽视了基础研究的低碳技术储备和共性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导致创新的基础和后劲日趋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市产业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是构成创新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台州市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选择简单的仿造,来节约开发成本,大量的侵权案件在仿造过程中产生。据统计,2010年,台州市专利执法,共出动执法人员900余人次,检查超市、专业市场170余家次,查处侵权商品近万件;另一方面,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却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极为薄弱,在科技成果研究出来后,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去申请专利、寻求保护,而往往被其他仿造者捷足先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到位,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产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台州市中小企业创新的一个难疾。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存在较高风险的借贷群体,没有稳定的收益和确定的偿还能力,一直以来是银行趋利避害而舍弃的首要人选。而产业创新投入,尤其是低碳技术的研发,作为“高风险、长周期”的一种项目,往往短期内效益不明显且回报率不确定,这一特性,更加决定了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的途径获取资金支持。尤其在今年以来,中央一再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产业创新的管理创新现状管理创新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因子是将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也是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成果的重要桥梁。企业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才可能把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新的产品和设备,才可能形成或创造出新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掌握行业领先的核心低碳技术。它是企业把握市场能力和对创新产品营销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将低碳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后,台州市大部分企业管理还停留在“家族式”、“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创新管理上,则体现在缺乏一个科学且独立的科技投入、科技计划及项目评估的管理机制,未能全面采用科学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考评的有效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很多时候,企业的创新投入在没有得到充分调研就盲目启动,或是事中监督力度不够或不到位,更缺乏事后的科学评价,因此难以保证产业创新投入的绩效。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的数据采集均来自于1999-2009年度的台州统计年鉴,本文用单位能耗强度代表低碳经济发展现状(Y);用科技产出代表产业创新的科技综合能力(tech),用政府对科技的拨款(gov)、知识产权的申请数(knw)和中小企业融资比例(fina)代表产业创新的综合环境;用成本费用利润率(mag)代表产业创新中的管理创新程度。基本分析框架及模型这么我们用代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利用上述的变量,对低碳经济的函数表达关系可表示为:Y=f(tech,gov,knw,fina,mag)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方程式(1)Y^=2.3-0.052tech-0.526gov+0.024knw-0.005fina-0.329magR2=0.72D.W=2.25从回归结果可看到,R2=0.712,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水平显著,但是解释变量中代表产业创新环境的金融环境和知识产权这两个因素没有通过检,并且知识产权保护符号代表的含义与假设相违背,因此我们剔除以上没有通过检验两个因素再重新对剩余的四个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到如下模型:Y^=2.26-0.516tech-0.532gov-0.362magR2=0.712D.W=2.15结果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市的低碳经济是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科技综合实力、创新环境中的政府支持度、管理创新与我市能耗强度之间的关系较显著,并且都于之呈负相关关系,符合现实意义。且模型拟合度达到了70%以上,这足以说明产业创新在降低我市能耗方面确实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述模型可知科技综合实力对于能耗降低的作用低于管理创新和政府支持度,这是因为台州市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技术的能力不足,导致了我国的技术创新成果并未能实现产品和市场的进一步创新,从而并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实现对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从而未能起到降低能耗强度的作用。从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了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度对台州市的能耗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国情下,宏观调控在各个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可以说,在我国,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和强盛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并且在以中小企业为经济主力的台州市,更鲜有企业可以自主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人力、物力、才力的投入。正因为如此,我市的产业创新对于政府支持的依存度也就愈加高。

篇2

目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是碳排放的大国。因此,要想解决现状,加大力度发展低碳经济是十分有必要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一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赢形态。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所以要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立足于现状,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与现存问题

1、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随着全球变暖,越来越多的因全球变暖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影响着全球生物的正常生活。要想应对不良现状,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节约资源。目前,我国在环境污染问题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洁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有助于我国改变产业结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可以很好的降低碳排放,提升了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保障了国家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并改善环境,为全球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因此,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走科学并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有效的保护环境。

2、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

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还是比较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的。我国的低碳经济体系建立并不完善,并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比较落后,很多技术只能靠引进。所以,导致我国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的一些重工业企业在使用能源方面依然以燃煤为主,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新型能源,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在新能源研发方面技术比较薄弱,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高,并且在使用上消费比较高。所以,应用新型能源的企业比较少。由此可见,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技术水平的不高,是现存的较大问题。

3、目前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使用煤炭资源方面也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在全球排名当中,煤炭的可采取量排第二,产量排第一。并且我国重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人们对重工业的需求要求着人们对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所以,煤炭资源仍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如果在能源使用结构中,改变煤炭资源的地位,不将煤炭列为第一资源,那么,将会对一些重工业产业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一直将煤炭资源列为主要地位,就会依然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生存也会造成影响,对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也是非常困难的。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1、完善并提高低碳技术体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强于其他国家,我国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人才不断增多。但是,我国在走低碳经济道路中却困难重重,因此,加强低碳方面的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在大学中设立低碳经济的相关专业,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并掌握低碳经济的知识。同时,也要对人们普及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还要对现有的低碳经济企业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教育,争取对核心技术的突破。我国还应不断提高对新型能源的研发能力,争取取代煤炭、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地位。要想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提高对新型能源的研发与利用是重要途径。

2、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要想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使用低碳能源是关键。所谓的低碳能源就是碳含量少或者不含碳的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低碳能源可以有效的减少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仍以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污染性较大的资源为主,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必须加强对新型能源的使用。我国应该大力调整能源结构,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核能等能源。使用这些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减少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这些能源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可以有效的改变煤炭、石油资源的地位,改变能源结构。因此,大力发展低碳能源是走低碳经济道路的重要方向。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在节能减排上初见成效,但是,仍与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走低碳经济道路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目标,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可是我国由于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对新能源的研发利用能力不强,经济实力薄弱,使得在走低碳经济道路过程中困难重重。所以我国还需不断努力与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更多的投入人才与物力,并且要和国际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在学习外国技术过程中,要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对于一些不足要吸取教训。与此同时,我国还应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与引进的技术相结合,实现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作为碳排放大国,我国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坚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于我国目前技术水平比较薄弱,还主要以煤炭资源、石油资源等污染较大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主,新型能源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使得低碳经济发展难以很好的持续。因此,我国必须立足于国情,加强教育,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力度投资使用新型能源。

参考文献:

篇3

因为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作为一种较新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地位。所谓的新媒体就其自身来看主要是内容与渠道两个角度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在实际的发展之中,新媒体运用何种运营模式,做出何种运营发展途径,是各个专业工作者面临的需要解决以及探索的重大任务。

1新媒体经济所具有的特征

在规范新媒体经济的过程之中,需要对新媒体经济的特征以及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做出规范性的确定。

1.1缩短时间,信息量以乘积式增长

新媒体经济对于信息的以及传播具有自身的特殊渠道与特点,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数据信息时间周期。与此同时,借由人际传播自身的及时性与互动性问题,进行使得信息的量以乘积式的形式不断上涨,资讯信息量的数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的受众的自身的关注角度。新媒体经济因为传播的对象以及传播的信息形式不再是单一单层向,从而使得信息受众与传播者接受与处理的地位有所交换。

1.2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新媒体经济是多项平台的融合与演化,新媒体经济需要多项平台的融合与发展使得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形成了较大的商业模式,此种商业模式是使得传统媒体向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电子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最终超越了传统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

1.3降低传播的成本,降低技术方面的要求

新媒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成本,拓宽了媒体的发展渠道。基于新媒体与传播的渠道自身的角度来讲,因为网络技术的自身发展的特征与操作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一定信息的的门槛,使得信息的入口更加易得,从而增加了受众具有获取信息的平等权利。其中,传播成本较少是指数码设备之中包含着相当大的信息数据处理的功能,并且与传统机械设备做比较,价格相抵较为廉价。总之,新媒体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经在当前整体的产业环境下,有着自身的发展的优势与北京。这不仅仅使得新媒体能够形成自身的经济增长点,并且能够推动新的商业莫属的发展,为以后的新媒体的运营提供无限可能。

2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

就新媒体经济的自身的特殊性与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途径特点而言,新媒体经济自身因为容易出现无法自动调和的情况,笔者认为国家在新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应该主动并且不断调控与引导新媒体经济的发展。就当前全球环境发展实际来看,在新媒体经济的冲击与发展,各个国家对于新媒体的发展都在进行积极努力地探索与发展。在各国实践的基础之上,实践的基础便是就产业链自身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价值再创造,使得内容能够创新、生产能够持续发展。

2.1丰富创意环节

内容的创新以及丰富是整个产业链自身的开端也是前提,创意内容的打造以及诞生需要创意的丰富与完善。在此项环节之中,创意产品的诞生与发展意味着版权需要合法,利润需要独有。但是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新媒体产业在自身的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的企业不能够把握好发展政策的方向,从而使得在创意环节匮乏造成了决策的失误,最后蒙受较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内容制作环节规范化、科学化

新媒体经济在创意的环节做好后,需要在内容创作的环节进行进一步的投资与运营,但是当前很多涉及新媒体经济的企业很难完成以及设计好较为成本高昂的内容制作与设计。在内容制作与设计方面,这其中的成本包括设备硬件、工作室空间的建立。比如视频的制作便是需要配套的软件与机械并且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进。因为内容制作环节成本较为高昂,所以使得企业需要强大的经济力作为其支撑。除了经济实力的支撑之外,较为科学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思维也是当前新媒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3顺畅生产复制环节,增强竞争力

在新媒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生产复制环节是整个新媒体经济对于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小的环节,但是在同样的人力与物力的情况下,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维护与发展。

2.4国家政策法规的跟进

就传播的环节与渠道而言,需要国家对新媒体经济做出商业环境的保驾护航。但是当前新媒体经济当前市场依然不成熟,仍然存在着很多的政策上的障碍与政策上的落后,为了能够使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整体产业链形成价值,需要国家进行政策的跟进与发展。

3结束语

新媒体经济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较多并且能够很好地推动规范化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当前发展新媒体经济需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不断推动内容创新、保护本国创意,然后对产业链增加经济支持。

作者:王赟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区域布局,资金供给,人民币汇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效益。

首先是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内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使我国工业发展依靠进口的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占石油消费量的40%以上,铁矿进口量已占国内需求量的50%;进口的铝土矿占国内需求的比例为33%,进口的铜矿占国内需求的50%。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构成中的重化工业显著提高。1998年以来,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平均长速度比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由1998年的55:45变为2006年的69:31。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的比重上升,加剧了资源性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资源供给紧约束的情况下,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工业生产成本上升。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加快。从总体上讲,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现阶段仍然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我国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水平不变。持续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总量已进入低增长时期,城乡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民从事农业的收益逐步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是个必然趋势。

三是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超出了当前的社会有效需求,其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能力闲置率超出了合理界限。2002年以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并逐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导致部分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从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生产能力相对的过剩,有利于促进竞争,淘汰落后。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必须是适度的,在利用率低于70%的情况下,将导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产品库存增加。

四是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人民币汇率不断变化。银行贷款利率的多次上调,加大了企业资金成本;人民币汇率升值,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

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关系中运行的。企业既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也要兼顾外部经济性的要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即在追求出资人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污染物的治理以减轻环境污染,都会增加工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六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通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技术标准措施,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上述变化不是暂时的、个別的,而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它直接制约和影响到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和效益。应对这些变化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式增长,使工业发展转移到提高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益的基础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9%,居民消费品零售物价上涨了4.5%。这种高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有可能转向经济过热,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继续实行从紧控制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选择是,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比GDP的增长率高4-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控制在20%左右。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果,同时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新起点。我国工业结构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的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篇5

随着党的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和实施,农民对农业的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是受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贫富悬殊愈来愈大,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问题。因此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大家最关心,也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以农民为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途径

1.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

要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种植区域化、经营规模化、投资合作化、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型农业。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各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寸一品”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好途径。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较快实现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又增收,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例如,在果树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果汁加工;在奶畜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乳品加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培育农村市场。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培育农村市场,建立顺畅的流通渠道和农业生产市场,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培植四个主体:一是培植农业生产主体扶植种植大户,奖励扶植农村种养大户,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二是培植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主体,扶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良好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三是培植农业服务主体,扶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四是培植投资主体,扶植民间资本,优化投资环境,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外来投资。

1.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开拓就业渠道,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农村输出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是靠体力劳动挣钱,增收有限,因而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第一,必须改善我国的教育结构。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这对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这不利于各企事业单位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农村输出劳动力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第二,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计划,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不断充实培训内容,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完善培训机制。积极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实行合格上岗制度。凡是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允许上岗。以此提高农村输出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第三,充分发挥各地劳动部门的作用,为外出劳动力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有目的有组织的输出当地剩余劳动力;不仅要维护外出农民的人身安全和合理的工资收入,而且要对他们开展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质量,增加他们的收入。

2.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2.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刀:程,确保农民饮用水安全卫生;三是完善农村电网,扩大电网供电覆盖率;四是建设农村道路,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五是实施农村能源工程,为农民提供清洁卫生能源;六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七是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医疗硬件投入;八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扶助农村弱势群体。

2.2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整治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重点治理好“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务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加强检查和监督,使广大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推广秸秆还田,开发沼气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家园。

2.3培育新风尚

提倡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新生活,形成“崇尚科学、勤劳节俭、诚信守法、乡邻和睦、尊老爱幼”的新风尚。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改变落后的乡风旧习,争创“文明家庭”、“文明村组”。坚持开展送文艺下乡和发展农村民间艺术活动,弘扬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另外要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3.1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

要开办农村各类文化夜校和文化培训班,分期分批分阶段对农村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进行培训。要区分层次,区分对象,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选定优秀教师,采取积极措施,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文化知识培训“内容、人员、时间”三落实。通过培训,力争使农民的文化程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同时,还要从娃娃抓起,进一步加大“两免一补”的政策资助力度,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在书本费和住宿费方面享有政府补助,坚决防止新的文盲和半文盲产生。要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把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作为评选农村先进乡镇的硬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3.2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篇6

1.从城市规模上看,沈阳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对东北地区的广大地域有很强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同时,沈阳也是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随着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沈阳市对周边城市的一小时辐射圈在不断扩大。沈阳的城市建筑和道路风貌拥有北方城市大气、宽厚的独特气质。自2005年沈阳全面启动"金廊夜景亮化工程"以来,以金廊亮化为代表的城市亮化进入,市民夜晚出门,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路灯照明,更是城市夜景观的逐步扮靓。漫步灿烂灯火间,浓厚的大都市氛围,足够让人产生在不夜城进行夜消费的冲动。

2.从居住人群看,沈阳有收入水平尚可的消费型人群。目前,沈阳户籍人口722.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519.1万人),常驻人口还有100多万,加上流动人口,消费人群可达千万。2009年,沈阳晋升到亚洲生活消费指数排名前30名。2011年,沈阳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26元,比上年增长13.6%;人均消费额达到29804元,比上年增长16.1%。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夜间出游了提供保障。

3.从产业基础看,沈阳有丰富的消费类资源。沈阳的百货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超市、折扣店、仓储会员店、家居建材店、便利店等商业业态丰富,饭店、酒吧、茶楼、咖啡店、主题餐厅、休闲餐厅、快餐厅、大型商场休闲餐饮等餐饮业态应有尽有,美容美发、洗浴足疗数量颇多,图书馆、书店、高档影城、健身场馆、歌厅(ktv)、舞厅(迪厅)等休闲娱乐业态档次齐全。这些资源反映了沈阳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由此吸引着外来及本市居民晚间出游、购物、休闲。

4.从配套设施看,沈阳的交通路网已具备一定规模。公路方面,2011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以8条放射状国省干线为主通道、以县乡村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铁路方面,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并拥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编组站。机场方面,桃仙国际机场被国家列为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19条。地铁方面,市内现有地铁线路2条,运营时间(末班车发车时间)已由21:00和21:30延至22:00。公交方面,全市拥有公交线路239条,其中末班车发车时间在22:00-24:00的有27条。

二、沈阳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夜消费高峰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国内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夜经济开发程度尚显不足、各种配套不尽完整的初级阶段,仅仅依靠人们的生活惯性,气温攀升能加热夜经济,气温骤降则会使夜经济遭遇低温考验。沈阳四季分明,2011年全年最高气温33.7摄氏度,最低气温-30.6摄氏度。在寒冷的冬季,夜间出行的人减少,马路夜市和地摊撤掉,广场活动和展会活动也减少,要想使夜经济发展不受气温降低的制约,必须开动脑筋想办法。

2.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是夜消费的精髓,特色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关键,而深厚的本土文化内涵则能以它鲜明的特色与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发展特色夜经济,就是要塑造城市的个性,让消费者通过夜经济看到一座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可是目前,具有沈阳本土特色的知名文化产品数量还不多,知名度还不够大,除了二人转、杂技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力外,缺少更多的能够体现沈阳本土文化的文化产品。

3.文化高端产品数量不足。从文化产品的类型看,"观赏性文娱消费"、"参与性休闲消费"、"高端奢侈消费"已成为"夜经济"这一黑色背景下映衬出的高光点。而沈阳的文化娱乐同餐饮、购物等其他物质消费载体的融合度比较低,特别是缺少大型的、高端的、富有创意的主题活动策划,缺少体验式、互动式、高科技含量的消费方式,没有形成良好的共赢。从文化产品的辐射与集聚效应看,沈阳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片"式文化消费品牌还不多,除中街、太原街、西塔等,仍然缺乏著名的酒吧街、小吃街。

4.夜消费场所的经营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沈阳的商家经营水准参差不齐、良莠共存。从政府管理角度看,发展夜经济重点要解决"消费好"的问题,只有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才能让商家摆脱顾虑、放手经营,让消费者"买着放心、用着舒心"。但是目前某些主管部门对商家的管理"不管则已,一管就死",缺少服务意识。

三、大力发展夜经济的主要途径

1.制定发展规划。夜经济考验城市的运营能力。针对目前夜经济存在的发展无序、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加强规划指导,制定促进市区夜间消费的意见。一是制定总体规则。要将发展夜经济纳入整体经济的发展视野,协调相关部门在商贸、旅游、文化、工商、税务、交通、治安、卫生、环保、劳动保障、财政等方面给予支持,成为力挺"夜消费"的巨大推手。二是制定专项规划。通过专项策划对购物街区、餐饮消费街区、娱乐场所等进行布局规划,合理归类,使它们归类清晰、相互补充、相互依靠、共生繁荣。

2.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扶持大型专业性或综合性夜经济载体的建设,对企业举办的主题休闲美食广场、美食节等活动项目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延长夜经济载体的营业时间,并分行业对延时场所给予电费补贴。对目前的商业场所进一步实行延时经营,如延长到24:00。各类文化场馆的运营时间,可逐步与商业场所同步。

篇7

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效推进,自我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企业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危害企业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

政法干警结对服务企业活动更加深入,涉企法律服务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护航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企业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要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指导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责任。要充实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力量,保安人员按照《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经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械,保障保安人员依法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对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指导企业完善技防设施,将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接入公安监控平台,属地公安派出所要不间断地开展“视频巡逻”,实行安全隐患不定期自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强化企业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实行企业及周边区域治安承包制度,政法干警定期对所帮企业和周边区域治安状况进行研判分析,及时会同综治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综合治理。综治部门把企业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建立企业周边区域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制度,有效整治和消除“黑网吧”、“出租屋”、“黄赌毒”等治安乱点和治安隐患。落实公安派出所属地管理责任,以推进大型企业警务室建设为抓手,统筹安排警力,加强企业周边区域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程度地做到在上下班期间、案件高发时段、案件高发部位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增强员工安全感。

3.建立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快指导建立大型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预警化解机制,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企业、工地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开展劳资纠纷、员工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加强联动,及时做好欠薪逃匿案件的诉前财产保全。密切与企业人资、工会之间的联系,高度关注员工工作环境、生活状况、职业健康、工资福利等,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注重与宣传部门协作配合,密切关注涉企案事件舆论导向,严防媒体炒作。

三、要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法机关应配合工商、物价、烟草、经济发展等部门加强市场整治,深入开展医药、食品、烟酒专项打假行动。对于强迫交易、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侵犯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做到快侦快破,快诉快审。联合工商、劳动等部门,加大对非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查处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秩序良好。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机制,协助行政机关依法整治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化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职务犯罪。要建立重大经济犯罪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检察机关要严肃查处贪污、受贿等破坏经济发展的职务犯罪行为,加大、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渎职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重点查办发生在金融、房地产、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征地拆迁、物资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和环节存在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办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中的犯罪行为,保障政府投资安全,促使国家补贴政策和支持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重大经济案件的组织协调。对涉及金融机构犯罪、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违规改制、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出走等可能影响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和特殊情况,主动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政法机关报告,在更高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协商通报制度,政法委员会应加强组织协调,公检法定期研讨、集体会商,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整体合力,确保执法效果。

四、要在更高标准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稳定风险评估在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潜在的重大隐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工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动态评估,确保不因涉稳问题延误、推迟工期。落实重大工程项目民警驻点服务制度,强化巡视督查力度,定期研判分析“涉建”警情、社情,确保警务工作有力跟进。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零干扰行动”,以公安刑侦部门为主,严厉打击争夺工程承包权、抢劫工地财物、破坏重点工程施工秩序的涉黑涉恶犯罪行为。

2.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公安部门与企业安全、人资之间的联动机制,落实企业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实行员工在外住宿申请备案制度,推行公寓式管理新模式,改变公司员工居住混乱、易受侵害的现状。增加二代身份证识别仪配备数量,加强录用员工身份信息比对,严禁冒用他人身份、提供虚假证件、负案在逃人员混入企业工作。公安部门定期到大型企业为员工办理有关证件,到建筑工地现场采集从业人员信息,发放暂住证。

3.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要成立大型企业司法服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涉企法律援助。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律师事务所积极配合,全面启动“律师进企业”活动。以大型企业、建筑工地为主阵地,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工程、大型企业所需的投资公证、股权公证、经济合同公证等,提供上门服务。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搭建法治论坛、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征文、法治服务月等系列平台,提高法治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

五、要在更高要求上体现执法总体效果

篇8

0.引言

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国有46亿亩林业用地,在林下种植药材、蔬菜、蘑菇、木耳、花卉,养殖蜜蜂、家禽、家畜及野生动物,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产品,相当于我国扩大了几十亿亩的土地利用面积。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加快发展林下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本文就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1.林下经济的涵义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

2.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2.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现有条件下,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很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依靠传统种植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2.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会引导带动更多的农民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本领,必将产生更多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企业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3.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强化政策保障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很关键。林改以来,我们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争取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项目为引导,资金投入为主体、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加强组织领导,在全省形成政府主导、林业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发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发展林下经济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同时,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目标分解到镇、村(社区),把林下经济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内容之一,严格考核评比和奖惩制度。为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一是搭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较为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二是搭建林业产业融资平台,提高林权抵押贷款的成功率,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3.2推动林下科技发展

一是狠抓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紧紧围绕林下经济发展,积极引进推广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大胆探索林下种养新模式,千方百计增加林区群众收入。二是着力打造林下品牌,重点发展无公害的林(畜禽)产品,打造畅销知名品牌。三是搞好技术培训。依托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技术骨干和示范户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通过参观学习、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模式、技术、效益、前景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让更多林农了解林下经济,增强其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在标准化建设设计、统一供种(苗)、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加工增值、贮存运销、科技推广、资金筹措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良好对接。

3.3优化产业模式

一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成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大型生态养殖公司或养殖大户牵头,建立养殖基地,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生态动物养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实行农民养殖,公司收购,统一销售,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良好对接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了生态动物养殖的组织和商品化程度,保护了广大农户的利益。二是“六统一分”模式。即对加入公司或合作社的农户实行统一动物、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分户养殖的新模式。林下放养的生态动物,公司或合作社配送以玉米、草、虫为主的自制有机饲料,确保产品无公害、绿色无污染,提升品质,赢得市场。三是把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林产业发展、科技推广等项目有机结合,采用规模流转,公司经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土地银行)+农户”的方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切实发挥资金投入的导向和发酵作用。为尽快加大对生态养殖产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为公司或合作社注入新活力,促进群众从中受益并得到实惠,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不断拓宽经费来源。

3.4抓好林下种养

实践证明,同一片树林,林下养殖的单位面积产值,往往相当于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林木林果单位面积产值;林下种植的单位面积产值,也毫不逊色于传统模式经营的林地甚至于耕地,呈现“副业赛主业”的可喜态势。与林外种养相比较,林下种养产品更健康无害,经济效益也更好。更喜人的是,在林下种养特别是养殖,还能增加林地肥力和减少林木虫害,从而大大提高林木林果的单位面积产出。总之,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下经济,能实现主副相辅,长短结合,大幅度提升林地的综合产出水平,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时,还要抓好林下产品如菌类、松脂、草药等采集加工,利用生态景观发展森林旅游;同时,林下种养也要向加工、服务业延伸。林下经济实际上横跨一二三产业,牵动经济发展全局。做足林下经济发展,不仅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而且对于发展整个林业经济,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以林为主、保护第一,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将林下经济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来推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可提高林地的利用率,有利于解决林、牧、菜、药等争地的矛盾,缓解占用基本农田问题,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实行农林间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可以通过对农作物的管理,促进林木生长。因此,在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重视立体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篇9

1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物流的相关概述

1.1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际上也就是“地区经济”,是指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域部分的国民经济。它的形成原因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这样的劳动地域分工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到历史、宗教、地理、政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经济上有一定往来的不同,地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特色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域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经济全球化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经济区域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二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1.2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概念

所谓物流便是将运输的产品从其生产地移动至计划消费地的一个过程,对这一移动活动实行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包括的业务类型较多,主要运输产品类型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信息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物流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活动,其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健康性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物流属于服务型工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世界性经济活动关联紧密。当前,国内致力于商品与信息等方面的全社会性发展,其中物流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多,跨国物流也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成为物流发展的一大中心点,以及跨国物流的重要始发区域和送达区域。因此,我国将来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交通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就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交通运输才能建立起不同地方的连接,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根本要求就是促进物品之间的转换或流转,这样才能形成经济上的交往。三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发展好了,区域经济就会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好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表示,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以内经营的基础性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会使得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发生急剧增长和扩增,而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顺利进行,往往会影响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督导优势。就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处理好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型业务发展任务,这对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不可轻视的支持作用。

2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

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这种重视程度不是在对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到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其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上。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就导致交通运输以及物流方面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购物交易服务。并且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物流业务水平也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水平,这也是物流运输分散的主要原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物流业务时,相关企业就需要立即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其时间的紧急性,方案的不足也会增加,这样一来,企业的不足也会暴露出来。这是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因为物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数据化时代产生的,近些年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专业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再加之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对于物流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培养相关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但目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招聘的人员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也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这样一来,导致物流行业不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内部的专业标准化也很难建立。

2.4缺乏物流机械化技术

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作业,逐渐与数据时代接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方面,他们的使用开始更加集中化和高端化。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周期较短,它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很多都还无法达到机械化水平,这样一来,降低了其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能很好的做到省时省力,从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特别是在部分地方物流行业还没有渗透,地区之间的连接不够,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大部分地方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人工完成,这样不便于物流行业间建立信息连接和信息交流。

3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3.1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防止在交通物流运输中出现不规范、不集中的现象,以此来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在区域经济中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对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应该积极的对该类企业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发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与现代社会的信息数据化时代接轨。同时,各个地区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使其走上现代化和信息数据化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3.2加强小地方交通建设和物流建设

受交通建设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通质量和物流运输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该地的区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且受到地势地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偏远的地区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不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就极易受到限制。比如,在完成物流运输时,需要物流工作人员自己规划路线,费时费力,并且无法保证物流运输的路况情况,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够完全,而人工物流的费用也就相对增加,直至到基本无物流运输,这样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到限制,也就导致越偏远的地方区域经济水平越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单位应该重视这类问题,首先是应该大力建设该地的交通运输,其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的物流人员,加强交通运输的水平以及物流运输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让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走出去”。

3.3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渐提高,但是物流行业还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现在很多的物流工作者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于物流行业发挥其最大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即使这种情况下,依旧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很多的物流岗位也无法招到专业对口的合适人员。如此一来,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物流行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到该问题,加强培养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只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物流行业的真正质变。促使物流行业能够真正的进步发展,有强大的专业人员作为后盾,形成规范、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物流行业是能够促进两个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并能够互相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使物流行业更加的规范完善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连接。另外,物流行业的规范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当下的物流行业并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于交通运输的建设,完善物流管理的模式和内部优化,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豪.浅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

[2]吕雪.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6).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县域经济 因地制宜途径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农业大国中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综合体现。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农业科技创新应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城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不同县域、县域不同农产品在农业科技创新时要采取因地制宜的途径。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应立足沿海地区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全国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以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商品化为基本取向,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把农业培植成为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基础产业,实现效益型、环保型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培育、开发与推广优质化、特色化的新产品,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及广大消费者需求;发展适应人多地少特点的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WTO挑战,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以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资源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和发展需求;开发生态型规模化生产技术,在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全程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开发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技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经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展便捷型的质量检测与动物检疫技术与设备,提高动植物检验检疫水平,加强市场产品质量检测。

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针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但具备发展特色农产品和草地畜牧业的优势,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切实提高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培育集水、节水与高效用水技术。针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单位耕地耗水量多的特点,大力开发集水农业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多方位开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土地持续高效利用与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一是针对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研究开发综合性技术方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针对土地沙化问题相当突出的现状,研究开发生物治沙与工程治沙技术。三是针对牧区草地退化与牧民增收缓慢问题,研究开发高效畜牧业与保护草地生态技术系统。四是针对土壤盐碱化问题,研究开发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耐盐碱作物育种技术等;创新高效造林与种草养畜技术。研究开发一系列如林草合理比例、林草优质适应品种、林草保护利用、高效养畜技术等技术体系,以满足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解决退耕之后当地农民的生存与增收问题;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针对西部地区农作物品种单一、单产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变化需求,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后耕地面积大幅度下降的现实,研究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新品种,满足当地农民生产与生活需求;开发动物良种培育和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西部地区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栏率低、产品产量低、品质差,迫切需要引进、培育高产优质品种,迫切需要发展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保温栽培、养殖技术与耐寒动植物品种培育。针对西部大部分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作物有效生长期和畜禽有效发育期短的特点,研究开发保温栽培、养殖技术,延长作物生长期和畜禽有效发育期,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并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特点与品种培育出高产、优质耐寒动植物新品种。

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大中城市郊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大中城市为依托,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挖掘大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高科技集约化农业、资源环境型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型农业,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环保功能与科技示范效应。

大中城市郊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

挖掘生态型规模化生产技术。大城市郊区的规模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此,研究和创建环境生态型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挖掘节水型农业技术。随着大城市郊区农业功能结构的逐步调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的地位将显著提高。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耗水量过大的现象较为突出,给大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带来较大压力,必须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创新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技术。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某些大城市郊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我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起步晚,科技相对落后,需要根据各大城市郊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特点等制定符合区情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提升籽种农业与精品农业技术。籽种业与精品农业己经或正在成为某些大城市郊区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精品制种技术,胚胎移植扩繁技术,苗木脱毒快繁技术等。

开发低价位、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设施农业是大城市郊区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过去许多技术与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这些设备和技术价格高、耗能高、劳动力需求较少,不符合经济相对落后、能源短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因此,开发低价位、低能耗、劳动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技术与设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与便捷型的质量检测技术。大城市郊区农产品的供应对象主要是大城市居民。随着大城市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实施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并能对农产品采取及时有效的质量检测,为此需要提供标准化、优质化生产运营与便捷型的质量检测技术。

粮棉油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粮棉油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发挥其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优势,继续强化粮棉油生产,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规模较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后续效益。

粮棉油主产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是:开发与应用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优质、专用品种系列化。品种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也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以及市场优势,重点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新品种,以满足粮棉油加工业以及畜牧水产等企业对优质粮棉油的迫切需要;开发与应用粮棉油等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重点围绕该地区主要农作物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多熟种植、精量播种、机械化技术等领域进行创新研究,显著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开发与应用畜牧水产以及加工业技术。重点围绕农畜水产品资源的巨大优势,依靠养殖业技术进步带动畜牧水产扩大规模,加快农牧结合和转化;同时,加快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的创新,带动主要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创新低成本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技术。重点围绕农业主产区目前普遍存在大水、大肥、粗放投入而造成经营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的问题,突出研究开发节水、省肥、节能等低耗高效的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新环境安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田降低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品的使用以及常规的地膜、污水灌溉的防治等,研究开发新型低毒农药、生物农药、降解地膜、土壤改良等技术和产品,同时,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检验技术研究,促进农业土产区绿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不同优势农产品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根据比较优势的大小,我国主要农产品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比较优势比较明显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特色资源产品,如小杂粮杂豆、羊绒、特种用途的经济作物、地方性特色畜禽、珍稀水产品等;二是目前在国际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产品,如部分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等;三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但国内需求量大,有一定区域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根据不同的产品特征与不同的比较优势,应采取不同的技术重点,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农产品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对于这类农产品,主要技术需求是把它们作为完整的产业链进行开发,实现扶大扶强的目标。这些产品多数依托原产地的独特资源,并形成了当前的生产模式,即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但个体经营规模较小。这类产品本身的特点不可避免地要求人工操作,劳动力密集成为必须攻克的技术壁垒和瓶颈,它们需要的是能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体系,如简单化农事操作程序,可以大面积使用的生物防治技术、不破坏产品外观的机械化技术、适当的产地储藏设施等。目前,这类农产品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规模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力增加优势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可显著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国际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这类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但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降低农药、兽药残留等制约因素,可以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对于畜产品,主要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疫标准,争取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发展高效饲料与配套饲养技术、药物残留控制与检测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对于蔬菜、水果产品,关键是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化学物质残留同时大力开发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延长出口半径,扩大市场范围。针对这类农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及发展安全食品的迫切需求,今后须重点研究解决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无害化生产控制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技术。

(三)整体优势不明显的大宗农产品农业科技创新途径

通过扶持和建设,能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可以巩固国内市场,抑制同类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对于比较优势己经变得不明显的产品以及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要在提高技术含量与整体效益的基础上主打国内市场,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生产的出发点,跟踪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产品的技术特征,力争形成进口替代局面,避免进口产品过多侵占国内市场份额。对于国内需求大而生产不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建立和完善该产品的加工体系,进口初级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后一方面满足国内对其制品需求,另一方面还可再出口国际市场,获得增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