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环境状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5 16:03: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篇1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词汇。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指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地理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而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改变当地生态完整的同时,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个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包括三部分内容。

1.生态旅游主要以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主,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

2.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要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提出,与我们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也影响了当地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那么,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呢?就目前来看,生态旅游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的口号几乎在各地的旅游业中都频繁出现,但很多地方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态旅游仅当成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却忽略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得不到保护和重视而恶化,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过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盲目地上马相关产业,缺乏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和论证,结果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缺乏专业人才的辅助和引导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旅游开发者必须要细致、全面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开发,也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指导,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发展粗放型经济,很多地区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发展目标,这就往往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受破坏严重的状况极为普遍。如大量宾馆、度假村的修建,各种娱乐设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转,而少数游客因为素质的问题,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些问题就导致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

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旅游收益,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地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最为旅游景区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向游客进行引导和影响,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三)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篇2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等问题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而目前国外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只是形成了一系列类似的概念和思想。“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创造性成果。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本文采用的是俞可平教授的定义:“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2.关于生态文明素质的研究鲍宗豪认为:“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城区能否形成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的关键,是‘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市民文明素质是民族文明素质的主导和标志,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民族文明素质提升中的一大难题。黄艳等认为:“大学生素质生态水平是衡量大学生作为‘大学人’和‘社会人’是否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呈现正成长性的综合发展趋势。只有国民拥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很可能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要融入实践行动中,处于“象牙塔”里的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塑造,既是一种理想型的,也是一种实践型的。高校的生态教育课会使学生激情澎湃,但走出校园,社会大众的实际行动很可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从众心理和不坚定的决心会令他们做出错误的行为。学生生态行为的这种不稳定性,是影响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重要原因。

二、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的内容和目的本研究组织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了高校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文明素质、生态责任、影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因素的自我认知4个方面,能够全方位了解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并通过对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调查方法和研究对象本调查正式始于2013年11月,历时1个月。选取了上海、南京、杭州三座城市中的8所高校作为调查样本,选取的研究对象限于公办高校的硕士学生和本科大学生。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8所高校共发放650份问卷,收回558份,有效率为85.84%。从表2可看出,性别分布:男生占50.54%,女生占49.46%。年级分布:大一占6.63%,大二占21.33%,大三占20.97%,大四占6.09%,研一占24.91%,研二占12.90%,研三占7.17%。学科分布:工科占37.81%,理科占32.26%,文科占29.93%。3.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种方法,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各种因素。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生态知识分析在分析高校学生生态知识方面,笔者选择两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单选题“1‘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二是单选题2“‘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其中,单选题1(正确答案为“十七大”)回答正确的有207人,正确率为37.10%,选择“不知道”或选择错误的高达62.90%。单选题2(正确答案是“6月5日”)回答正确率为51.61%,仅过半数,选择错误的占48.39%。从回答状况可看出,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政策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设置的生态教学课程比较少,学生系统学习生态知识的机会较少;二是在现代社会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日趋增大的境况下,高校学生群体更多关注的是与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东西,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补充与前途“无关”的知识,会疏忽对生态知识的关注,影响着自身生态知识水平的提高。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生态知识方面,男生回答正确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这是因为,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政策、时事政治紧密相连,男生相比于女生而言,对时事政策关注更多,导致生态知识掌握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2.高校学生生态行为分析生态行为是生态文明素质的外化和集中体现,是一种表现生态文明素质最直接的方式。高校学生生态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生态恶化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在政府、社会、学校、大众传媒等各方主体宣传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产生了责任感,并将掌握的生态知识、生态技能转化为一种保护生态的情感和责任;另外,学生将自身的生态责任和生态意识逐渐外化成生态行为。从表4、表5可看出,高校学生已逐渐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并付诸实践,杜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自觉使用可循环物品,参与绿色环保宣传活动等。但是,在参与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交付的试卷并不十分满意。这说明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未完全转化为文明的生态行为,在知与行、观念选择与行为选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以上两项生态文明行为之外,高校学生作为具备较高生态素养和公德意识的群体,也有其他的生态文明行为。问卷统计显示:超过76%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超过62.5%的被调查者能够做到购物自带购物袋;超过50%的被调查者能够向有关部门反映排放污水的行为。根据调查数据,现实生活中多数高校学生能够做到爱护环境,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愿意参与有组织的生态保护活动,并身体力行通过多种途径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事情。但是,学生的生态行为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环保和生态发展的责任感不强。一节生态教育课或者演讲后,学生的热情被激发,热情澎湃地要投身于生态环保建设中,但离开那个特定的环境,激情褪去,“随大流”的本性就会显露无疑。对于这种情况,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摆脱不了责任:幼时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入学后教师的教导、学校环保活动的组织,接触社会后社会风气的影响、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等,这些都是影响高校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行为的重要因素。

3.高校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通过周围的生活环境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状况评价的调查结果为:3.9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好”,29.0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41.0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19.40%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差”,6.60%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差”。这说明虽然政府近几年在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改善生态环境,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久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3.23%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是“非常好”,20.6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好”,49.28%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一般”,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差”的仍占21.33%和5.55%(见表6)。同时,根据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T检验值为2.108;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描述性数据,是应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one-wayANOVA)得出P值为0.356。这两组数据均表示,针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学生有理性的认识,对其评价是相对客观的。而且这两组数据是相互关联的,学生认为周围环境状况好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就会高;认为周围环境状况不尽人意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自然就会降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达73.70%的被调查者归责为“政府缺乏相关监督政策,行动不到位”,这又验证了被调查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不高的结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采取的改进生态环境措施正在实施中,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当前生态破坏严重,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在应付上级政府和公众,未真正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我国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面对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应全面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听取各方意见,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可行性措施。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做到爱护保护生态,让社会群体切实感受到政府实际行动的效果。

4.高校学生自评生态文明素质状况分析图2显示:10.21%的高校学生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非常好;45.70%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比较好;36.38%认为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为一般;剩余7.71%的被调查者则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比较差或非常差。调查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自评还是不错的。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在影响因素中选择“家庭”、“成长环境”和“朋友”的比例是较高的,尤其是“家庭”这一项,比例高达82.3%。这说明学生认为,家庭教育对其生态文明素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亲属尤其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子女的一生;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在生态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形式化,缺少专业的教师任教,生态宣传及专业活动组织不足,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亟待改进。调查结果显示,84.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现状是“不重视,这方面工作较少”。就高校的生态教育工作而言,81.7%的被调查者表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践行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成立生态环保社团组织。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校生态教育工作已做得很成熟,我国高校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发展学校生态教育,设置相关生态课程,成立专门的环保组织,组织并带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逐渐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其生态文明素质及参与生态行为的机会与能力。根据调查数据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见表7),T值为1.60。这份数据表明,高校学生个人生态文明素质与性别关联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相上下,生态文明素质不会因为性别之差而有明显差异。

5.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道主观题:“请谈谈您对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及建议”。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特有的角色决定了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政府作为政策的主导者,其态度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2)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责任,企业需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其核心价值体系中,自觉遵守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在企业盈利的同时,也要对生态保护承担起应尽的责任。(3)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社会组织要利用其“人员多、涵盖范围广”的优势,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组织环保活动,传递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4)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因此,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优势传播正能量,呼吁公众保护生态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

篇3

2.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建筑的理念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紧缺、城市用地紧张等尖锐的发展问题,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筑物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当前建筑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种建筑工艺的不断完善,给生态建筑的建设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借助这些条件在生态建筑的建设活动中,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建设活动,减少建筑活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这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建筑理念,能够极大的促进建筑行业的生态化发展,同时在建筑活动中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施工的成本。

3.生态建设需要体现地方特色。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特色都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才会形成的,而这种特色建筑形式又反过来推动了建筑的前进与发展,在生态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建筑物所在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保证建筑物的建设形式能够满足当地环境的要求,同时又能体现出足够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生态建筑中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才能从本质上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到一起,生态建筑物的地方特色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体现,是生态建筑物的一个本质特点。

4.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面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在建筑领域已经就生态建筑达成了某种共识,目前生态建筑有两个发展方向。(1)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从建筑物出现的原因出发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产物,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简而言之人之所以会定居,就是因为人类体验到在建筑中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稳定,这种建筑精神可以称之为原生的生态建筑。(2)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建筑物的发展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在建筑领域建筑的设计形态和具体建筑技术工艺都在不断的发展,在未来的建筑领域这一特性也会延续,并以建筑的生态化为目标,所以在建筑活动中不断探索、应用新的技术,将会是未来建筑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篇4

(1)对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

(2)监测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状况及其在治理过程中的恢复状况的监测;

(3)对环境污染物(包括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在生态链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

(4)监测评估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5)水土流失的面积监测及其分布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

(6)监测分析水污染及其对水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影响;

(7)监测生态平衡;

(8)濒危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

(9)监测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量与吸收量。

2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生态环境关乎社会的和谐,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对生态环境的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向深处广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的开展常常遭遇一些影响,如天气的干扰等,所以生态环境的监测需要一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辅助,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以下主要从这三种技术入手,分析他们的应用及其应用意义。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RS技术是利用卫星作业,卫星运作中对物体本身发出的电磁波十分敏感,而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能够反映物体本身的位置及表层等的变化,遥感技术便是借用卫星的这一特点,利用卫星进行远程监控。所以说遥感技术主要关注远程的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遥感技术在监测的时候会实时的将远程信息记录下来,并形成数据库反馈回地面的信息收集站,这整个过程周期非常短暂,但是内容却很丰富,如海洋、森林、草原等都会覆盖其中。其工作原理以草原植被的遥感监测为例大体解释为:草原植被现在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威胁,良好状态下的草原在卫星感测图上基本呈现一种颜色,如果部分草原出现了荒漠化,也就是说草原植被区域减少,从而地表发射的电磁波就会区别于植被完整状态下的草原电磁波,不同的电磁波被卫星感应后草原植被荒漠化的区域在感测图上就会呈现另一种颜色。遥感卫星的检测数据主要是以卫星图的形式,其中有颜色及颜色深浅的变化,颜色深浅主要是指地表、水域等的变化程度,非常的直观简易。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破坏监测,通过卫星监测生态是否被破坏及其受破坏的程度,根据遥感技术的监测结果启示我们某些局域的生态状况及该采取什么措施处理和预防,此外遥感技术应为结合卫星监测所以还可以从气象云图的变化预测局域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为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在生态环境检测中RS遥感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监测与预测于一体,能有效的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环境监测方面的不可或缺的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的监测水平。

2.2GPS技术的应用

GPS是一种定位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能够适时地对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变化区域进行定位导航,具有精确、客观的特性。GPS技术主要是对遥感技术提供的实况数据感测图等加以分析提供地理坐标,其的应用原理是:遥感技术将实况数据传输予GPS仪器,GPS仪器进行定位导航后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同步对实况变化坐标进行动态观测。GPS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创新,它能够应用与实时动态的监测目标的状况,这也是比遥感技术进步的一大特点。此外这一技术还能应用于某一时段的事物数量监测,从而对相关方面进行推测,比如监测某一区域的树木数量从而监测出树木某一时段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这一技术应用也是十分广泛,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可以与遥感技术相互辅助,适时监测出动态数据,并能对一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适时关注,还能监测生态链的平衡程度,这样能够减少物力、人力的投入,而且宏观、便利。

2.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一种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处理、应用等。其内部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分析数据,从而对措施的采取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GIS技术联合遥感、GPS技术能够形成数据监测和处理的系统,对生态环境某段时期内的变化还能提供原始数据,对生态变化的分析提供参考。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作用非常突出,该技术具有丰富的地理数据,可辅助宏观决策。GIS技术在生态发展的规划方面作用突出,此外还能分析地理资源的开发状况,参与地理资源的管理,从而极大地辅助生态平衡的监测。该技术还能联合GPS的气象预测功能,在生态环境的灾害预测方面起到十足轻重的作用,因此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具有准确性、真实性、辅、实用性。

篇5

生态餐厅是一种倡导生态理念、回归自然的餐饮模式。这种类型的餐厅规划、设计和建设涉及到建筑、景观园林、设施园艺、生态经济等多个学科,运用冷暖通风设施的人工与自然调控技术,结合农艺栽培和生态管理技术,创造出餐厅内持续的的优美生态环境。通常以观景植物为主体,以蔬果、花草、药类植物进行配套种植,引入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山石飞瀑等园林景观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展现出生态宜人、优雅自然的就餐环境。生态餐厅一般空间开阔,占地面积大,位于市郊,多与农业地块结合。餐厅内常用中等高度植物做成绿篱来分隔空间,用较大植株的观景植物来营造氛围,让消费者如入世外桃源之境。多数生态餐厅与自有的农业园区或农场配套建设,可以种植蔬菜、养殖鱼类、饲养家畜,基本实现食材自给。农业园区通过种植、养殖、沼气、餐厅等经营类型来实现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餐饮模式。近年来生态餐厅这种模式得到了政策的支持,被大量的复制,同业竞争开始加剧,另外因为占用农地较多,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因而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1.2室内交往空间

室内交往空间是隶属于室内空间的一种类型,泛指交往行为所发生的空间。交往空间并不是特定为提供交往行为的空间,各种空间只要能够发生交往的行为,都属于交往空间的范畴。其以建筑空间环境为载体,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同时还承载着人与环境的交往、人与信息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往,在室内空间方面常见的类型有门厅、走廊、中庭、休闲区、活动区等,任何建筑空间,只要存在人的活动,就会促使发生一定的交往行为。

2生态餐厅与交往空间的关系

生态餐厅为消费者提供人与生态环境交往的餐饮场所,是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生态环境,同时产生餐饮消费的一种模式。其营造的卖点就是现代都市人群渴望触摸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交往的一种诉求。优秀的生态餐厅不只是提供顾客餐饮消费的场所,更是提供一个人与自然交互沟通的平台,通过顾客与环境的交往,进而形成餐厅的吸引力。基于此,生态餐厅的交往空间就要充分的让消费者与环境进行交往,通过特色植物观光、异域生态风情体验、山水嬉戏等方式,在热带雨林、南国风情、江南水乡中,在享受着美食的同时感受着自然带来的愉悦。生态餐厅与交往空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又是一个反向促进的关系。整个生态餐厅包含了交往空间,门厅、过道、中庭、休闲区等这些空间本身就是整个餐厅的内部空间,承担着餐厅的交通、交流功能。反过来,在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又是整个生态餐厅与消费者之间最直接、最密切的交往,直接决定了餐厅的经营状况,交往空间功能开发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是否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体验评价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交往空间又对整个餐厅是一个反向促进的关系。

3当前生态餐厅交往空间设计的典型做法

南阳市金岁月生态餐厅是典型的园林式中餐厅,建筑面积约8000m2,采用钢结构,顶部为塑料采光顶。该餐厅集餐饮功能和园林艺术为一体,采用经典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木、假山应有尽有,给人一种远离都市,与自然亲密交往的感觉。

(1)门厅交往空间设计。进入生态餐厅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卧石,名人手写题名,卧石的侧后方是一个中国传统风格的亭子———陶然亭,亭子与卧石相应成趣、错落有致,构成了生态餐厅入口的正立面。

(2)中庭交往空间设计。卧石的背后是该餐厅较为开敞的中央大厅,古榕阁、小桥流水和藤条编制的桌椅共同渲染了大厅浓厚的自然气息。

(3)室内庭院交往空间设计。在生态餐厅的雅间设置南北两侧,曲径通幽的房间,粉墙黛瓦、木雕字画的装饰充分展示了江南园林风格。

(4)室内通道交往空间设计。在餐厅中的主要通道上设置有供人短暂停留、休息、交往的各种类型亭子,傍边往往配置有可供观赏的奇花异草、金鱼嬉戏、文人墨宝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互相交流的欲望,对共同的自然话题达成共识,进而有效的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4当前生态餐厅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餐厅的交往空间设计现在看来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此总结出来当前生态餐厅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

4.1重静态景观,轻互动体验

从大多数生态餐厅的做法来看,生态景观的展示仍然是主要的内容,调动消费者进行互动体验的项目却没有开发出来。消费者选择去生态餐厅就餐,本身就是渴望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因此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交往空间进行生态活动的体验,让消费者亲身参与,互动起来,与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交往。生态餐厅的环境及硬件的建设,往往是委托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设计施工的,从景观的角度来看确实非常专业,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对交往空间这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环节缺少完善的配套服务。不应仅让消费者参加一些采摘活动、水中摸鱼活动等,对于消费者参加活动获取的蔬菜、水果、鱼类等生鲜的食材,还应该更进一步的进行美食创作的过程体验,让有兴趣的消费者亲自参与到菜品的加工过程中。这样既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又增加了生态活动的体验服务环节,这些配套的服务功能在交往空间设计时都应该有所体现。

4.2重环境氛围,轻生态教育

生态餐厅的环境氛围可谓是赏心悦目。但是消费者体验过后除了放松心情,舒缓工作压力之外还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获取什么,这个方面就有所欠缺。现代人比较重视情境教育,一些消费者也希望获取一些亲子教育、生态教育的触动,这些优雅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极佳的情境教育场所,因此生态环境氛围的附加值应该更高一些,选取的生态景观的典型性、文化内涵、生态观念、自然理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体现,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

5生态餐厅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理念

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体验让消费者对生态餐厅的食材、加工、环境、内涵做到充分的了解,让消费者与生态环境、与生态产品、与生态教育进行交往,同时还要让消费者之间面对同一个生态话题产生一些沟通。面对生态餐厅大量复制的竞争压力,从室内交往空间的角度入手,提升生态餐厅的消费者认可度,也不啻为一种思路。

5.1激励消费者参与生态体验,融入生态教育

体验式营销已经成为了当前济济转型升级时代的宠儿,因此在生态餐厅的运行方面也应该做出响应。生态餐厅以往的“环境+美食”的思路已经落伍,加入体验消费的元素才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就是以注重消费者体验为切入点,利用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出展示。体验、教育、消费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功能,把这几个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促进生态餐厅的进行转型升级。依托现有的生态景观展示的基础,加入各种特色的生态体验活动,对中庭等较为开阔的交往空间进行改造,开发戏水摸鱼、石缝捉蟹等生态游戏,以此实现互动体验的升级。也可以把现有的厨房中某些功能外置到交往空间中,如大厅、过道等,让感兴趣消费者参与到美食加工的流程之中,更加丰富了交往空间的体验功能,同时可以加强消费者的认同感。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态教育的竞猜活动,把生态饮食、生态保护、生态危机等各种知识点穿插到竞猜活动中,通过生态教育来体验品牌升级的档次感,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5.2用互联网思维来丰富生态餐厅室内交往空间的内容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生态餐厅作为一个标榜时代名词的典型空间,也应该与互联网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一般餐厅常规的做法就是在门厅、过道、大厅、休闲区、包间等这些人流量较大的空间中设置二维码,开展扫码有奖活动,这些做法都是对室内交往空间功能的二次开发。除此之外,在生态餐厅的室内交往空间还可以比普通餐厅更加前卫一些,因为这里同时存在“互联网”和“生态”两个引领时代的标题,更加能够引起消费者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通过扫码活动在生态餐厅内收集某一特色蔡菜品的食材植物来源。或者通过二维码对食材的植物进行组合,创新特色菜品抽取大奖等。这就要求在门厅、过道、大厅、休闲区、包间等这些交往空间中,设置对应的植物食材样本、种植组合等基本条件,与移动互联网进行对接。

篇6

生态餐厅是一种倡导生态理念、回归自然的餐饮模式。这种类型的餐厅规划、设计和建设涉及到建筑、景观园林、设施园艺、生态经济等多个学科,运用冷暖通风设施的人工与自然调控技术,结合农艺栽培和生态管理技术,创造出餐厅内持续的的优美生态环境。通常以观景植物为主体,以蔬果、花草、药类植物进行配套种植,引入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山石飞瀑等园林景观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展现出生态宜人、优雅自然的就餐环境。生态餐厅一般空间开阔,占地面积大,位于市郊,多与农业地块结合。餐厅内常用中等高度植物做成绿篱来分隔空间,用较大植株的观景植物来营造氛围,让消费者如入世外桃源之境。多数生态餐厅与自有的农业园区或农场配套建设,可以种植蔬菜、养殖鱼类、饲养家畜,基本实现食材自给。农业园区通过种植、养殖、沼气、餐厅等经营类型来实现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餐饮模式。近年来生态餐厅这种模式得到了政策的支持,被大量的复制,同业竞争开始加剧,另外因为占用农地较多,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因而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1.2室内交往空间

室内交往空间是隶属于室内空间的一种类型,泛指交往行为所发生的空间。交往空间并不是特定为提供交往行为的空间,各种空间只要能够发生交往的行为,都属于交往空间的范畴。其以建筑空间环境为载体,以人的交往行为为核心,同时还承载着人与环境的交往、人与信息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往,在室内空间方面常见的类型有门厅、走廊、中庭、休闲区、活动区等,任何建筑空间,只要存在人的活动,就会促使发生一定的交往行为。

2生态餐厅与交往空间的关系

生态餐厅为消费者提供人与生态环境交往的餐饮场所,是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生态环境,同时产生餐饮消费的一种模式。其营造的卖点就是现代都市人群渴望触摸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亲密交往的一种诉求。优秀的生态餐厅不只是提供顾客餐饮消费的场所,更是提供一个人与自然交互沟通的平台,通过顾客与环境的交往,进而形成餐厅的吸引力。基于此,生态餐厅的交往空间就要充分的让消费者与环境进行交往,通过特色植物观光、异域生态风情体验、山水嬉戏等方式,在热带雨林、南国风情、江南水乡中,在享受着美食的同时感受着自然带来的愉悦。生态餐厅与交往空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又是一个反向促进的关系。整个生态餐厅包含了交往空间,门厅、过道、中庭、休闲区等这些空间本身就是整个餐厅的内部空间,承担着餐厅的交通、交流功能。反过来,在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又是整个生态餐厅与消费者之间最直接、最密切的交往,直接决定了餐厅的经营状况,交往空间功能开发是否完善,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是否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体验评价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交往空间又对整个餐厅是一个反向促进的关系。

3当前生态餐厅交往空间设计的典型做法

南阳市金岁月生态餐厅是典型的园林式中餐厅,建筑面积约8000m2,采用钢结构,顶部为塑料采光顶。该餐厅集餐饮功能和园林艺术为一体,采用经典与现代结合的方式,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木、假山应有尽有,给人一种远离都市,与自然亲密交往的感觉。

(1)门厅交往空间设计。进入生态餐厅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卧石,名人手写题名,卧石的侧后方是一个中国传统风格的亭子———陶然亭,亭子与卧石相应成趣、错落有致,构成了生态餐厅入口的正立面。

(2)中庭交往空间设计。卧石的背后是该餐厅较为开敞的中央大厅,古榕阁、小桥流水和藤条编制的桌椅共同渲染了大厅浓厚的自然气息。

(3)室内庭院交往空间设计。在生态餐厅的雅间设置南北两侧,曲径通幽的房间,粉墙黛瓦、木雕字画的装饰充分展示了江南园林风格。

(4)室内通道交往空间设计。在餐厅中的主要通道上设置有供人短暂停留、休息、交往的各种类型亭子,傍边往往配置有可供观赏的奇花异草、金鱼嬉戏、文人墨宝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互相交流的欲望,对共同的自然话题达成共识,进而有效的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4当前生态餐厅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餐厅的交往空间设计现在看来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此总结出来当前生态餐厅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

4.1重静态景观,轻互动体验

从大多数生态餐厅的做法来看,生态景观的展示仍然是主要的内容,调动消费者进行互动体验的项目却没有开发出来。消费者选择去生态餐厅就餐,本身就是渴望回归自然,体验自然,因此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交往空间进行生态活动的体验,让消费者亲身参与,互动起来,与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交往。生态餐厅的环境及硬件的建设,往往是委托专业的景观设计公司进行设计施工的,从景观的角度来看确实非常专业,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对交往空间这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环节缺少完善的配套服务。不应仅让消费者参加一些采摘活动、水中摸鱼活动等,对于消费者参加活动获取的蔬菜、水果、鱼类等生鲜的食材,还应该更进一步的进行美食创作的过程体验,让有兴趣的消费者亲自参与到菜品的加工过程中。这样既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又增加了生态活动的体验服务环节,这些配套的服务功能在交往空间设计时都应该有所体现。

4.2重环境氛围,轻生态教育

生态餐厅的环境氛围可谓是赏心悦目。但是消费者体验过后除了放松心情,舒缓工作压力之外还能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获取什么,这个方面就有所欠缺。现代人比较重视情境教育,一些消费者也希望获取一些亲子教育、生态教育的触动,这些优雅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极佳的情境教育场所,因此生态环境氛围的附加值应该更高一些,选取的生态景观的典型性、文化内涵、生态观念、自然理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体现,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

5生态餐厅的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理念

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体验让消费者对生态餐厅的食材、加工、环境、内涵做到充分的了解,让消费者与生态环境、与生态产品、与生态教育进行交往,同时还要让消费者之间面对同一个生态话题产生一些沟通。面对生态餐厅大量复制的竞争压力,从室内交往空间的角度入手,提升生态餐厅的消费者认可度,也不啻为一种思路。

5.1激励消费者参与生态体验,融入生态教育

体验式营销已经成为了当前济济转型升级时代的宠儿,因此在生态餐厅的运行方面也应该做出响应。生态餐厅以往的“环境+美食”的思路已经落伍,加入体验消费的元素才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室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就是以注重消费者体验为切入点,利用室内交往空间设计出展示。体验、教育、消费等不同类型的空间功能,把这几个功能融为一体,促进促进生态餐厅的进行转型升级。依托现有的生态景观展示的基础,加入各种特色的生态体验活动,对中庭等较为开阔的交往空间进行改造,开发戏水摸鱼、石缝捉蟹等生态游戏,以此实现互动体验的升级。也可以把现有的厨房中某些功能外置到交往空间中,如大厅、过道等,让感兴趣消费者参与到美食加工的流程之中,更加丰富了交往空间的体验功能,同时可以加强消费者的认同感。还可以开展一些生态教育的竞猜活动,把生态饮食、生态保护、生态危机等各种知识点穿插到竞猜活动中,通过生态教育来体验品牌升级的档次感,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5.2用互联网思维来丰富生态餐厅室内交往空间的内容

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无孔不入,生态餐厅作为一个标榜时代名词的典型空间,也应该与互联网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一般餐厅常规的做法就是在门厅、过道、大厅、休闲区、包间等这些人流量较大的空间中设置二维码,开展扫码有奖活动,这些做法都是对室内交往空间功能的二次开发。除此之外,在生态餐厅的室内交往空间还可以比普通餐厅更加前卫一些,因为这里同时存在“互联网”和“生态”两个引领时代的标题,更加能够引起消费者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通过扫码活动在生态餐厅内收集某一特色蔡菜品的食材植物来源。或者通过二维码对食材的植物进行组合,创新特色菜品抽取大奖等。这就要求在门厅、过道、大厅、休闲区、包间等这些交往空间中,设置对应的植物食材样本、种植组合等基本条件,与移动互联网进行对接。

篇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污染以及资源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思想及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提醒人类要关注世界人民发展的需要和环境质量,确保全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能持续生存。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可持续发展依然非常重要。玉溪庄园是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云南省庄园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由于玉溪庄园的特殊性,其生态旅游的发展一直存在诸多问题,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一直不好,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不大。因此,针对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寻求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玉溪庄园概况

玉溪庄园位于澄江县龙街街道,地处云南烤烟黄金走廊,紧靠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海拔高度1700米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2173小时,森林覆盖率达80%。玉溪庄园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优势,为有机化生产和生态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玉溪庄园被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批准为2013年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整个庄园以“三个一”建设为核心,即一个核心示范区――有机烟叶技术创新区、一条生态示范带,一个综合管理中心。庄园按照“政府引导、烟草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公司+工业企业+合作社”的组织经营管理模式,打造出云烟园、云花园、云药园、云菜园、云果园“五大园区”。

玉溪庄园采取超前的理念、先进的科技、先进的管理,创新的把庄园理念和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全国第一座集高端旅游、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烟草庄园,推动了澄江县旅游业发展,增加了烟农收入,为全国烟草行业生态旅游打造了一个样板。作为现代庄园经济的典型代表,玉溪庄园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定位较高、发展较快,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富集地区,探索现代庄园开发经营,在发展种养加循环经济的同时,拓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在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全面跨越,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也为云南省在发展庄园经济上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笔者对玉溪庄园的实地调研以及访谈,认为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主导性过强

当前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运行完全是依照政府意志在行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导致了玉溪庄园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庄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主导使玉溪庄园在土地审批、资金获取等方面占据了优势,但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其生态旅游的运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严重与当前生态旅游市场脱节,所以单从旅游方面讲,玉溪庄园目前的收益并不理想,示范作用并不强。

(二)封闭性过强

玉溪庄园采取的是半封闭式管理,目前只接待团队游客,散客不得进入,并且绝大多数游客来自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虽然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小众化的旅游,游客数量的减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玉溪庄园的封闭方式会导致公共资源私有化,玉溪庄园也就成为了特殊群体的私人庄园。这样的封闭与当今日益大众化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大相径庭,正是由于玉溪庄园的封闭,导致其目前的知名度并不高,对于多数人来说它是一座神秘的庄园。从整个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玉溪庄园的封闭也使得它无法融入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建设的大局。

(三)旅游业态不完善

玉溪庄园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其旅游业态还不完善,游客在庄园内的多数时间是在参观,体验项目极少,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游览乐趣,缺乏丰富的旅游业态无法长时间的留住游客。玉溪庄园综合管理中心内部大部分面积为烟草育苗区,虽然有一定的参观价值,但是专业性比较强,并非适合一般游客参观,所以玉溪庄园的核心吸引物的打造并不成功。

(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玉溪庄园地处抚仙湖沿岸,拥有水质优良的灌溉水源,但是玉溪庄园的需水量会随着园区的发展日益增加,抚仙湖的水位正处在不断下降的过程中,玉溪庄园的用水对抚仙湖水位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此外,如此巨大的庄园,种植农作物面积很大,这必然会改变土壤的肥力,长久下去极有可能发生土壤板结等土地问题,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不利。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最好采取纯天然的方式,过多的人为干预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日趋紧张的社区关系

玉溪庄园建立之初,是把当地村民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烟草合作社。这种利益分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增加村民收入的目的,目前看这种方式还没带来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但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越来越感到利益分配的不均,社区矛盾很可能被激发,社区居民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作用很大,一旦与社区居民产生矛盾,生态旅游将无法开展。

(六)与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发展脱节

由于玉溪庄园的特殊性,虽然每次旅游发展规划都将其纳入其中,但是它更多受红塔集团企业内部决策的限制,企业制定的发展策略主要目标市场是烟草市场,这样发展重点与旅游发展的重点不尽相同。目前,抚仙湖北岸湿地的旅游发展已经纳入了整个玉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大盘中,发展前景广阔,多个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展,但是玉溪庄园旅游发展显然并未能跟上这种步伐,造成了与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的旅游发展脱节的结果。

四、玉溪庄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针对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从提出以下的实现路径。

(一)市场导向

生态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一样是一种市场商品,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玉溪庄园的生态旅游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可以在人事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干预,但是在产品设计、运营模式等方面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牢牢抓住目前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的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包装旅游产品对其进行市场化营销。

(二)加大开放力度,走大众生态旅游路线

在旅游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大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玉溪庄园目前这种封闭化的生态旅游运作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大众生态旅游的需求。鉴于这种现状,玉溪庄园应加大开放力度,从之前的只接待团队游客变成通过提前预约等方式将散客组织起来,达到一定人数后即可开始游览。

(三)丰富和完善旅游功能

如今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已经不简单停留在观光层面上,要有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才能给游客更多、更好的体验。玉溪庄园应在现有观光项目和极少的体验项目基础上,开设专门的体验园区,提供采摘、手工艺品加工、生态美食品尝、生态住宿设施等新颖的生态旅游项目。此外,还必须确保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

(四)确保对抚仙湖的零破坏

玉溪庄园现在的经营已经达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相关标准,对生态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抚仙湖这一特殊的湖泊,细小的影响也是不容许的,必须做到零污染、零破坏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因此,玉溪庄园种植作物的灌溉应限量从抚仙湖内取水,差额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庄园内作物一律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并大力推广最新的保水节水技术,确保最大限度保持抚仙湖的原生状态,进而实现玉溪庄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区参与方式

玉溪庄园的烟草合作社形式,是红塔集团广泛采用的一种反馈社区居民的方式,在某些地区已经显现出来了弊端。因此,玉溪庄园生态旅游的运作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社区参与方式,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可以放出部分项目的经营权,在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允许社区居民自主经营,只收取一定的租金,其他收益归居民所有。同时还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本地居民。

(六)打造成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重要节点

抚仙湖是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的著名旅游资源,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在玉溪市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抚仙湖北岸湿地的建设已经被纳入玉溪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大局,玉溪庄园正好处在抚仙湖北岸湿地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融入整个抚仙湖北岸湿地建设,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结合相关规划的具体安排,围绕建成抚仙湖北岸湿地旅游重要节点的目标,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打造和宣传,在大环境下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当前生物技术包含了新兴生物技术以及传统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通过使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乃至人工改造生物等方式完成物质生产及新兴技术的处理。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环境治理的能力,对环保技术的推广十分有利。

1 我国自然环境中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我国在工业生产中投放了较大的人力及财力,令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不论通过工业生产还是居民消费能力,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可是这些发展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在解放初期,工业能力十分落后,运用的机械设备较为落后,技术水准也无法与发达国家持平,我国工业生产均为高能耗生产方式,大量的生产耗费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在发展当中,技术能力逐步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可是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依旧未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经济发展依旧在原本方式中进行,不论作为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均会严重影响到环境,在遭受人为破坏后,诸多特有的稀有资源均会枯竭,自然环境让人们逐渐意识到,无节制的开发以及破坏会对社会的发展节奏造成影响。所以我国开始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把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相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在确保资源的前提下,强化治理环境污染工作,且寻求出可以替代的能源,确保人类所依赖的环境变成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1]。

2 生物工程技术的特点

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状况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诸多,并且现代化生产以及生活排放量较大,令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难上加难。现代化生物工程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全新的路径,也因为近些年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获得了诸多成绩令其收到了重视。生物工程技术透过运用生物制剂把污染物从环境内进行分解和清除,在这一过程里不具备二次污染,并且获得良好的处理,其应用价值十分重要。通过环境系统分析,生物工程技术引用的生物制剂,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透过对总体生态环境失衡的协调,令环境获得保护,所以环保功效十分明显。生物工程技术十分灵活,可以依照各种污染物的特征,融合基因工程的先进技术有目的地进行治理,而且从实践中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逐步在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中展现出良好的优势。

3 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 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体质量,并且能够进一步治理水源的污染。在改善水体质量方面,大量运用了生物技术。污水内具有诸多有毒成分,其中具有较多复杂的物质。运用微生物本身的新陈代谢等方式,可以把水体内的一些有毒物质排除,以此令水体内的有害物质变成无毒物质,令水体获得净化。固体化酶技术则成为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大多透过物理或化学等方法将水溶性酶与固态不溶性载体相融合,以此把酶变成无法溶于水却依旧具有催化活性的衍生物,以此有效处理污水内的有机污染物。

3.2 生物技术在废气净化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已经长期使用在水环境治理当中,可是在废气治理中时间较短,研究也十分有限。在20世纪80年代末,生物技术在工业废气净化中的运用已经变成诸多学者分析的重要所在。目前较为成熟的废气生物处理方法与传统处理方法对比,具有诸多优点。

3.3 生物技术在固废处理中的应用

固废指的是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污泥乃至工农业的生产废物等。通过生物技术,可以把固体废弃物通过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进行解决,以便令其可以用在农业生产当中,以此真正变成以废为宝。通常生活垃圾堆肥工艺能够分成好养堆肥以及厌氧堆肥两种,而当前最为推崇的则为高温好氧堆肥工艺。透过高温好氧堆肥工艺获得的腐熟肥料可以将土壤进一步改良,提升肥效,令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最终保护环境。

3.4 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在治理土壤污染时,生物技术大多使用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当中,也就是通过微生物乃至植物的作用,净化和消减土壤内的重金属,从而减少毒性。透过生物作用,将土壤内的重金属变成化学形态,以此令重金属固定或降解,透过生物吸附的方式,提升有机质的含量,令生态结构获得改善,从而对土壤的固定尤为有利,以免水土流失。

4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前景

4.1 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发

煤在燃烧时会排除诸多有毒气体SO2,对空气造成污染。假如通过微生物将煤中的无机硫以及有机硫脱去,则能够良好控制煤在燃烧时排放有害气体。日本已经透过运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将H2S脱除,并且脱除率为99.99%。在处理燃煤r,可以把微生物脱硫技术以及浮选工艺相融合而完成煤与黄铁矿的分离,实现清除或减少燃煤排放SO2。并且,微生物还能够使用在石油的脱硫当中。微生物脱硫技术和高活性脱硫菌种的研发及培育,结合清洁技术的分析将会备受瞩目,并且也会变成处理原煤燃烧产生SO2污染的最佳方式[2]。

4.2 其他技术开发

(1)水污染治理工艺需要持续完善。好氧及厌氧工艺相融合、无公害化的生产工艺过程乃至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培养分析等层面成为未来需要努力的方面。

(2)研发难降解污染物处理技术。医疗废物、橡胶制品以及塑料等一些均为难降解的污染物,研发这些技术成为当前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3)生物传感器的研制。生物传感器能够自动执行连续监测,分析环境污染的发展形势,探寻环境内的污染物变迁乃至降解规律,查询出污染物突变的原因,了解污染物的来源,以此令环境检测更为灵敏、便利。

(4)与其他技术的结合。生物技术的发展无法脱离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应科学技术的融合能够提升处理的效果,提高处理的效率。

5 结语

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环境的治理能力,提升了环境保护,减少了环境污染。在生物工程技术的深入下,生物工程技术会愈发醇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也会愈发普遍,必定会加快城市的健康化发展。

篇9

1.2数据来源文章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及相关计算主要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13》[24],部分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与指标权重赋值

2.1.1数据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的差异,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无量纲化通常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用于计算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不同指标的功效系数。

2.1.2指标权重的赋值不同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不同,当前学术界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众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由于每种方法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片面性[26],本文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求出指标权重后,再将两种方法所得权重进行综合处理,结果即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权重。

2.2协调发展度模型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借鉴相关协调发展研究[3]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发展定义出发,建立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协调度只是反映f﹙x﹚与g﹙y﹚两个子系统有序发展关联性和互动耦合作用,并未体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为此,在协调度的基础上引入协调发展模型,以进一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综合发展程度。通过﹙4﹚、﹙5﹚两式,测算了山东省2003年以来10a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类型划分标准见文献[28].

2.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预测

预测是进行决策与调控的基础,现有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等,这些方法难以适应系统复杂、数据量少的问题.灰色系统GM﹙1,1﹚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也能在数据有限、系统复杂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预测效果[29].为了深入探究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未来发展趋势及演变情况,在协调发展度结果的基础上,通过GM﹙1,1﹚模型对其未来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

2.3.1协调发展度预测根据GM﹙1,1﹚预测模型,得出社会经济预测模型为。

2.3.2预测精度检验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式﹙6﹚、﹙7﹚得到2003−2012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预测值﹙见表4﹚,并将预测值进行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30],结果均满足预测模型精度要求.根据表4预测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误差都较小,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6%、2.19%.故在未来经济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本文所建GM﹙1,1﹚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时序变化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从时序发展速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指数发展变化快,除2008−2009年稍有放缓之外,其他时间段均为均匀快速上升增长.与社会经济相比,生态环境则呈波浪形缓慢曲折发展.生态环境效益除在2006−2008年发展较快外,其他时间段平缓发展,且慢于社会经济.从效益指数值来看,生态环境效益初始值较高,但发展缓慢,且在2003−2006年为负增长,因而10a内变化量不大,社会经济效益初始值虽较低,但发展速度快,效益指数与生态环境差距不断缩小,自2010年超过环境效益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从效益指数变化幅度来看,社会经济效益变化幅度大,平均年变化率为8.89%,生态环境变化幅度小,年均变化率仅为0.75%.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环境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制约作用.山东省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大户,也是受渤海跨海通道建设影响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山东省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向促进和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3.2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图2为协调发展时序动态,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0.660~0.852之间,即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向良好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说明山东省当前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良好.根据协调发展度类型划标准,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说明此阶段山东省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较好.在中等协调发展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一直滞后于生态环境,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到2009年时,生态经济转变为经济环境同步发展型,反映了此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比例配合得当.在良好协调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距离继续缩小,协调度不断提高,并在2010达到协调度最高点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开始滞后,生态经济在2012年开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类型.在图2中,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和协调发展均呈平稳发展态势,反映了各指数内在的互动关系和相互约束作用.生态经济协调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综合评价指数则相对较低,表征了在测度时间段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虽是协调有序、相互影响,但由于各子系统低水平效益,未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增强,因而协调发展度未能达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不断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协同共生、促进物质交换频度的同时,努力提高二者的功效水平,增强系统整体功能.

3.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结果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测模型,通过式﹙4﹚、﹙5﹚计算得到2013−203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状况,其发展趋势见图3.按照现状预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在协调度中,协调度曲线自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持续快速下降,并于2030年低于0.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原本处于协调一致状态的两个子系统数量上比例失调,结构上缺乏有效的相互促进和协同一致的交换匹配,导致二者之间的演化趋势背离系统整体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发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协调度不断下降.协调发展度曲线初期由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提高而在发展初期不断攀升,并于2024年左右达到其最大值,但由于受生态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的制约和瓶颈作用,使得协调发展度在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呈加速衰退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体现系统总体功效的协调,也要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和谐有序.2013−2030年是按照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自2003年10a以来协调发展变化作出的预测,是在渤海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下得到的结果.然而,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设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省生态经济的协调性,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因而,这种只重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以环境保护发展滞后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维持区域的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引起高度重视.

篇10

1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形势

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过在当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同时,只有很少的区域意识到了生态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缓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比如,缺乏科学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制度,养殖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影响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进程。目前的畜牧生态经济完善程度较低,而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不断的提高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水平,需要对其有更多的重视,比如可以利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科技相融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保证经济效益[1]。

2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政府需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把控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监督和调控,而且需要结合畜牧生态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要制定科学的畜牧生态消费措施,并且要用合理的法律来保护畜牧经济市场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政府支持可以推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可以提高起市场竞争力,重视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等,为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2]。2.2注意环境保护和卫生。在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动物的健康成长,所以需要重视环境的作用,比如引进清洁生产的理念,并且要注意在动物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清洁生产,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也要为动物提供足够空间的养殖场地,尽量减少畜禽污染,合理的空间安排能够为动物带来更好的环境,不过这一空间的设置也要保证合理,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还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动物饮水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避免水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了更好的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动物的福利,比如动物生长的环境以及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况等。动物福利一般有生理、卫生、心理福利等,而且要保障动物在较寒冷的环境下不会挨饿受冻,在炎热的环境下不会难以忍受。因此要求为动物提供符合科学标准的福利,不断的完善饲养方式以及环境的建设,保障动物的健康。2.3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动物的饲料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在调整动物饲料的过程中,最好可以结合科学的方法,并且添加一些无害的添加剂,减少畜禽排放物中的氮污染。因此在进行营养搭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要注意调配粮食的营养,营养的调节,主要是包含粮食营养调节以及能够调节消化系统的调节技术。第二,要使用特制的调控剂,注意根据饲料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然后注意环境的保护,使用环保的添加剂,制定调控秘方,并且要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再一次的加工,还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饲料的使用价值,不过在使用添加剂的时候,拒绝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第三,饲料的调配,需要分析传统饲养模式的弊端,在当前的条件下,要选择符合现代动物生长的饲养模式,比如采用分段饲养的方式,对不同禽类采用分开饲养的方式,都是符合环境保护的他要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饲料的浪费。如果将公和母进行分开饲养,则有利于养殖人员对动物进行针对性的营养调节。第四,要注意改变饲料的工序,比如采用粉碎等方式,能够更大的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结合调查分析,饲料如果采用膨化的方式,营养价值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是粉碎后的饲料,会帮助动物更好的消化[3]。

随着动物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动物的产品也会质量越来越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的走向国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注意环境的优化、饲养模式的优化以及政策的扶持,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作者:王启席 单位:山阳县南宽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