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04: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音乐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57-01
一、音乐整体设计精巧
《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青年青春励志剧,它塑造了一群鲜活而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有理想、有抱负、勇于进取的农村青年形象,多角度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画卷。映片音乐确定了以歌曲为主,器乐曲为辅的整体设计,全剧创作了三首歌曲分别用在片头、片尾及剧中的个别地方,起着点明主题、指明事件发生地点、确立风格、衬托气氛的功用,而器乐曲则主要用在剧中作背景音乐,起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喧染矛盾冲突的作用。
《乡村爱情》是一部反映东北农村青年生活、劳动和爱情的轻喜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生活感染,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些观念、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溶入农村青年生活中去,《乡村爱情》如果单纯用传统的民族音乐来反映,那既不现实,也失偏颇。作曲家清醒地看到这点,它在运用民族音乐之时,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整部音乐民族风格浓郁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特色和时尚,这主要表现在旋律写作中节奏的运用、演唱方法与伴奏乐器的使用上。
二、颠覆宏大的叙事情节
首先体现在叙事主题深度感的消失。《乡村爱情》从平民化的叙述视角切入,讲述的是发生在东北象牙山村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他选取的都是些农村老百姓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一些再琐碎不过的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可有可无,可多可少,不具有深刻的意义,造不成多大的影响,却构成了这些长在大山深处的老百姓的全部生活。这些小事情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没有一个统一的重大主题贯穿其中,包括发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些爱情纠葛,也都是这些故事碎片中的一部分,剧中叙事“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苦苦追求”,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些无深度的但却是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场景”。
其次是“反英雄”人物角色的塑造。《乡村爱情》中的角色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小人物,是现实生活中很少被关注到的边缘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有着农民的质朴和善良,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拯世济民的崇高理想,有的是为着小日子各自打的小算盘。无论从人物形象、性格气质还是理想追求上,他们都与传统叙事中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乡村爱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英雄却同样精彩的平民世界。
再者是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乡村爱情》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这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小故事拼贴起来的,这些小故事前后之间并不追求连贯完整、前呼后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只要这些人物存在着,生活着,类似的小故事就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任意拼贴,因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和结局呈现出开放性和延展性的特点。
三、在笑声中解放人望
现代主义要求用理性来压制人的本望,用法律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性中的劣根性,从而维护现代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绝对地位。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反叛,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理性,任性而为,主张解放人望,追求简单直接的欲望满足和。
追求也是人类的总体欲望。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还未真正进入所谓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日益沉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生活在相对发达的都市的人们已明显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气息,并深受其感染,潜意识里渴望通过一种安全的方式缓解压力,解放被压抑的欲望,获得某种心理慰藉。
《乡村爱情》中每个角色的出场都可谓是人性的本色表演,这些乡村小人物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人的劣根性和欲望,但他们从不刻意去掩饰或压抑,把一切都展现在脸上、言谈举止间,反倒让观众感觉到有故意去展现人性缺点和欲望的嫌疑。赵本山运用他独具特色的幽默方式把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和欲望喜剧化,把这些明显缺点变成了这些人物身上的特征符号和出彩点。
四、结语
当今乡村音乐最强有力的当数“新传统运动”。它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怎么音乐听起来会既“新”而又“传统”呢?乡村音乐专家约翰.莫斯兰德分析了“新传统派”的崛起,这些年轻的乡村音乐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创作歌曲,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使他们的音乐更真实地接近它乡村的根,即使(甚至是有意使)其听来不那么像当今的纳什维尔,倒更像是出自所谓“时事艰难的过去好时光”。新传统运动像大部分音乐工业生造词汇一样,是一个市场用词而对音乐的描述,它不是一种观念或特别的风格。在此它是指新一辈乡村艺术家们致力于音乐返朴归真,摆脱已形成的好莱坞式华彩和雕饰。在过去的一年里,新传统派已开始统治乡村音乐电台了。乡村音乐没有像摇滚音乐那样的各类俱乐部、录音公司和广播电台作基地,为艺术家带来声望并使个人作品成为热门。乡村音乐家必须声名广播才足以维生,而在电台播音是他们唯一扬名露脸的良机,销售录音唱片和开专场声音乐会都要有电台播音的过程,那曾使美国一度时尚民谣的音乐形式-歌曲,现已成为乡村音乐中最大一宗,而演唱者已一代新人换旧人了。随着在广播中得势,新传统派已开始改变音乐的面貌,这一变革的迅猛抵得上前10年中几乎所有的变革。实际上乡村音乐的变革在1975年以前,一直缓慢但平稳地进行着,最早的乡村音乐是大西洋彼岸带来并美国化了的“安格鲁-斯科兹(Angol Scots)”乡间歌谣,它主要囿于南部乡村,尤其是山区。当美国社会开始由乡村向城市,由农业向工业和技术化转变的时候,乡村音乐的变革随之即产生了。以演奏自然发声乐器,如吉他,班卓和提琴的乡村音乐,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开始转向使用电声扩音的乐器。50至60年代,乡村音乐追随其听众进入城市。传统乐器仍出现在音乐中,可地位一落千丈,歌声仍带着南方口音可已很少了。提琴和号被加入乐队,以使音乐流畅,声乐合唱取代了从前音乐中“高亢、孤独”的歌声。这种新的形式,即众所周知的纳什维尔风格,是录音制作人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已剥夺了那些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地位,录音冠以歌手之名推出,但通常只是在录音制作过程将结束时简单地把他或她的声音加入产品即大功告成。这种音乐强调的是,复杂而不土气的音响和抓住时代感,抓住广大听众的效果。这一系统被证明非常有效 ,以致于20多年来没有遇到真正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中,乡村音乐也的确提高了可接受性,吸引了更多其它流行音乐听众。接着就是70年代中期的“叛逆(Outlaw)”运动。据说是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这一新运动由维隆.詹宁斯(Waylon Jennings)、威利.奈尔森(Willie Nelson)和汤姆佩尔.格雷瑟(Tompall Glaser)三人小组发起。这种被称为“叛逆”的音乐以一种更适合歌手个性的方式,替代了公式化的纳什维尔风格,摒弃了弦乐配置以及其它多余的华彩演奏,而更多地趋向纳什维尔风格以前乡村音乐的格调。克里斯.克里斯多弗森(Kris Kristofferson)这位最早的“叛逆”派以柔和动人的原声吉他,使歌曲回归到一种词句和观念如“星期一早晨过去了(Sunday Morning Going Down)”、“帮我度过夜晚(Help Me Make It Throuth the Night)”的风格。这种风格很像60年代早斯的城市民谣音乐运动。威利.奈尔森和维隆.詹宁斯发展了一种更西部化的歌曲,如詹宁斯摇滚乡土乐(Rockabilly)中电声和怀旧味俨然是50年代的南方乡土音乐和摇滚乐的合成,他二人录音都与自己的乐队合作,而不像通常与“专用乐手”集团这些使纳什维尔风格程式化的游弋音乐家合作。他俩比以往的乡村歌星更具世界性,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脏脏的衣服,自从20年前摇滚乡土乐出现以来一次将大批受摇滚影响的年轻人吸引回乡村音乐。这些“叛逆”派创造性地突破陈规,仿佛具备神化了的“老西部”的魅力,他们
也成了首批致力于唱片而不是个人巡回演唱的艺术家。1980年,青春偶像约翰.特拉沃尔特出演了一部名叫《城市牛仔(Urban Cowboy)》的电影,它将经典的乡村主题带入了城市。一时间无论大城市还是乡镇居住美国人都开始穿牛仔靴,戴“十加仑”帽招摇过市。庞大音乐市场的征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而易见,因为自3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大众文化追求乡村,而不是乡村受大众文化影响,实际上,只播乡村音乐的广播电台从1980年的1543个,两年间就增达2114个,音乐毫无疑问地被推向,乡村艺术家和制作人为了建立更广泛的吸引力,开始为流行音乐广播制作录音。这意味着大量的提琴、号和合唱将重新被置入。
有许多年,像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多丽.帕顿(Dolly Parton)和“像树岭男孩(Oak Ridge Boys)”小组这样一些表面上的乡村音乐艺术家推出了一点乡村味。然而自1984年起城市牛仔的势头过去,乡村音乐占据的录音市场也因此比1981年的高峰减少了三分之一。更糟的是,真正的乡村之声在流行的冲击之下,从电台里消失殆尽,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了“新传统”派。像10年前的“叛逆”派一样,新传统派以其不加雕饰的乡村音乐满足了那些忠实的乡村音乐爱好者,这音乐不再像是纽约或洛杉矶生产线上推出的音乐制品。他们动摇了一切,以便任何新的东西能出现在乡村音乐之中。至此,乡村音乐的热潮又回来了。回顾新传统的发展,值得一提的主角应数这位出生在阿拉巴玛军人家庭的姑娘埃米洛.哈里斯(Emmylou Harris),她至今是一倍纳什维尔的局外人,哈里斯是60年代纽约民谣音乐圈子里的小歌手,之后她在华盛顿生机勃勃的蓝草音乐活动中扮演了主角,70年代又协助兴起了洛杉矶的乡村摇滚运动。哈里斯并非生于乡村音乐环境,可她热衷于此甚于她生长环境中的流行、摇滚以及其它形式。喻里斯是一倍乡村摇滚圈子里脱颖而出的明星,她纤细、颤动的噪音暗示社会弃满攻击和伤害。实际上她1975年的第一张唱片《天空的碎片(Pieces of the Sky)》就已获得了比任何乡村摇滚歌手更多的东西:乡村的信赖。当她名声渐高之后,她的音乐变得更多而不是更少乡村韵味,完全不循通常的成功之路。她最终未成为还不够流行歌星,而成了还不够乡村音乐的追随者,兼融两种风格于一身。
1980年,她推出了一张蓝草音乐唱片《雪中的玫瑰》(Roses in the Snow)。蓝草音乐(Bluegrass)是一种鲜明的早期山区音乐形式,它是由至今仍活着的比尔.蒙罗(Bill Monroe)创立并使之流行,其他创始人还有莱斯特.弗莱特(Lester Flatt)重唱组、埃尔.斯克鲁格斯(Earl Scruggs)和斯坦利兄弟(Stanley Brothers)。它最初局限于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和肯塔基山区一带,多由原声提琴、吉他、曼陀琳、贝司和班卓演奏,并以复杂的声乐和声为装饰。蓝草音乐最初是对不断增加的乡村音乐商业化的反应,是使时光倒转的努力,但在美国它从未显示出令人狂热的魅力,即使在其声望的顶峰。可60年代早期,它经城市民谣音乐歌手改编后被歌迷奉为南方白人灵乐的真谛,对此的狂热却经久不衰。哈里森的唱片《雪中的玫瑰》是由另一位蓝草音乐老将里基.斯卡格斯(Ricky Skaggs)监制的。继《玫瑰》之后,他录制推出了《等待阳光照耀(Waitin` for the Sun to Shine)》这张与《玫瑰》相似,以蓝草为基础的唱片。由于斯卡格斯在继承蓝草音乐时,具有正统的流行摇滚根基,他使《玫瑰》成为取材最灵活广博的唱片,它将自然声与电声,传统与现代结合了起来,是质朴与华丽的统一体。自比跻身乐坛的斯卡格斯,不仅对乡村音乐坚持不渝,而且风格更突出了。尽管他很虔诚,他的代表作中粗犷的酒吧音乐和布吉音乐(Boogie)仍伴随有福音(Gaspel)与传统音乐的取材。他乐队中的“匹克手”,用指甲或拔片弹奏吉他、班卓等乐器,几乎和他一样出尽风头,尽管大明星仍是他。在埃米洛.哈里斯的乐队中还有三位新传统运动的重要人物。钢琴手托尼.布朗(Tony Brown)和贝司手埃莫里.高迪(Emory Gordy),是纳什维尔当今首屈一指的两位录音制作人,幸亏他们的工作才有斯蒂夫.埃尔(Steve Earle)和佩蒂.拉伍莱斯(Patty Loveless)净的乐声。另一位人物是吉他手罗德尼.克罗维尔(Rodney Crowell),他已成为一名有影响的制作人和歌曲作者,作为歌手也小有名气。
此外,有四位出现在80年代早期的艺术家也可被列为新传统派。乔治.斯特雷特(George Strait)1981年来自德克萨斯中部山区乡村,他值得称道的是将德州的两种音乐形式,酒吧音乐和西部摇摆自然地混合。酒吧音乐(Honky-tonk)是50年代早期由亚拉巴马人汉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推致顶峰,粗鲁直率的歌词和丰富的乡村乐器演奏格外引人。而西部摇滚(Western Swing)则是30年代鲍勃.威尔斯(Bob Wills)兴起的欢快舞蹈音乐。在音乐中,一些音乐小组撷取并吸收了那个时代大乐队的配器,将乡村音乐的弦乐与鼓、号结合。斯特雷特去掉了原先音乐中的刺激和难以接受的粗鲁,但他仍偏爱其小而紧凑,演出小作品的乐队。他清脆和缓的声音和衣冠楚楚的形象吸引了乡村音乐中占相当比例的妇女听众。1986年他连续第二年被乡村音乐协会评选为当年最佳男歌手。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的首张唱片推出于1980年,然而他真正打入乡村音乐界则是以“摇摆(Swinging)”这首追求音乐形式新奇的歌曲。这位佛罗里达青年是位酒吧音乐歌手,急促而带有鼻音的歌声刺耳震颤。而强烈的节奏、华丽的吉他弹奏及其先材,陷约显示出他早先作巡回摇滚音乐家的经历。
1984年,纳奥米.贾德(Naomi Judd)和她的女儿雯娜娜(Wynonna)推出她们的重唱唱片,她俩都看上去那么年轻以至于歌迷们也惊惑:谁是母亲,谁是女儿?这两位漂泊不定的南方人曾在洛杉矶住过几年,她们活泼出色的音乐荡漾出巨大的影响。尽管有相近的山区和声型和主流纳什纳尔的制作、设计,但其对原声乐器的追求使她们的音乐感觉既具时代感又能超越时代。里巴.麦金泰尔(Reba McEntire)是另一位新传统运动的重要人物,她是位来自俄克拉荷马的牧人竞技手,1976年开始录音,1987年才推出首张唱片,而在1984年她制作自己的录音后才达到自己艺术生涯的顶峰。她妇女性的歌声有着与斯特雷特基本相同的特点:简洁、旋律性强,歌曲似在叙述她所谓“女性之歌”的故事。在斯特雷特、麦金泰尔和贾德母女被誉为乡村音乐重要的成功者的同时,新传统运动80年代中期又繁衍出三位重要的新人。斯蒂夫.埃尔来自德克萨斯的圣安乐尼奥,但当1986年首张唱片《吉他镇(Guitar Town)》推出时,他已在纳什维尔音乐界奋斗了近10年。他是位根植于70年代“叛逆”运动的雄心勃勃的歌曲作者。埃尔的歌和音乐兼有摇滚的节奏,民谣的旋律和乡村的叙事。《吉他镇》主要反映的是美国蓝领阶级的失望和渴望,它提示了纳什维尔风格远远迷失了自己劳动阶级的根本。埃尔完全可以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约翰.康加.迈伦坎普这两位关注相同主题的摇滚歌星相提并论,他似乎认为现今的乡村音乐已还是原本的劳动阶级的音乐了。
德怀特.约卡姆(Dwight Yoakam)是位肯塔基煤矿工人的后代。10年前初到纳什维尔时他被拒之门外,因为他的歌太“老式”了。他的“吉他(Guitars)”、“卡迪拉克斯(Gadillacs)”等等有酒吧音乐的印记,尽管稍有变异,但其刺激性、其对现实主义的渴求,是对5年多以来逃避现实的极好的解毒剂。也许在这批人中最不同凡响的还要数兰迪.特拉维斯(Tandy Travis),这位北卡罗来纳乡村青年。他令人吃惊地显示出未受主流流行音乐和摇滚乐丝毫影响。他洒然而来,不亢不插地唱着那永恒的主题:生与死,还有街巷中回荡着的酒吧音乐。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至少3年前他就应该在纳什维尔占有一席之地了,然而却时至今日。这些新传统派艺术家是目前乡村音乐的统治者,大家都关都关心的是这一浪潮又能延续多久。不过一些潜在的天才人物正在崛起,如马蒂.斯达特(Marty Stuart),一位歌手兼吉他手。他已与许多蓝草音乐和摇滚乡土音乐的乐队合作过,包括与他的岳父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再如格拉汉姆.布朗(T.Graham Brown),他把乡村音乐天衣无缝地与60年代孟菲斯黑人灵魂音乐结合在一起。而佩蒂.拉伍莱斯这位肯塔基矿工的女儿则令人加快起主流现实乡村音乐歌手罗丽塔.琳(Loretta Lynn),以及稍后的长于表现现实痛苦的乡村流行曲歌手的帕西.克莱茵(Patsy Cline),佩蒂还发现了布朗和高迪.而“欧肯尼斯(O`Kanes)”小组嘹亮纯正的音乐和伤感的和声使人回想超声使人回想起“埃弗利兄弟(Everly Brothers)”,那支在50年代末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摇滚乡土音乐作品的重唱组。 然而如今的新传统派还没有在乡村音乐中创造出什么特别的东西,一些老将们还保持着他们的领地,如许多卷入城市牛仔热潮的歌手。另一些占据领地的,如肯尼.罗杰斯等,他们以乡村音乐成名但从来不被认为是纳什维尔艺术家。
10年来 ,大部分坚持主流硬派乡村音乐的艺术家,像罗丽塔.琳、塔米.温尼特(Tammy Wynette)、康维.退蒂(Conway Twitty)和迈尔.特利斯(Mel Tillis),他们再也不是乡村音乐的代言人了,时代似乎跨过了他们,只有少数他们的后人继承他们的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他们 从尝试做一些改变,加入“叛逆”派或城市牛仔,或流行曲等流派。不过 却有两个这样的杰出代表,那就是60年代创作和演唱粗犷劳动阶级颂歌并 持续至今的莫尔.哈格德(Merle Haggard),和被许多人认为有史以来 嗓音乡村味最地道的乔治.琼斯(George Jones)。其它乡村音乐的支系如蓝草音乐,基本上未受当今潮流的影响。在西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凯金音乐(Cajun)仍完全停留在当地。它有自己俱乐部组成的圈子,自己的录音公司、商店、录音室和广播电台。这种凯金人激越的音乐,是他们两个世纪前由讲法语的加拿大移居路易斯安时带到这片海滨沼泽地区的。 尽管其主导乐器是手风琴,伴以提琴,凯金音乐还是与乡村音乐有许多共同处,它甚至产生了一支手风琴伴奏的全国流行曲,即1985年“摇滚西德尼(Roching Sydney)“小组的“我的嘟嘟(My Toot Toot)”。这是支兼有西达科(Zydeco)音乐、黑人音乐和凯金音乐变奏风格的歌曲。像当今这样的流派和艺术家百花
齐放,对乡村音乐是很不寻常的。以历史的观点分析,在还远的将来,如还是各派完全孤立,必会有一个大的统一。但这统一并非摒弃从前。实际上,新传统派和乡村流行曲歌手表现出的派系争斗,一点40年代乡村音乐中争斗的味道也没有了,当时蓝草正作为酒吧音乐的对手出现。 回想一下与此时代相拟的那个时代,酒吧音乐领先嘈杂的鼓声、电声乐器和坦露罪恶行为时骇人听闻的歌词,曾为乡村音乐创下录音销售的最高纪录,它追随的是新时代的音乐风格,而接着出现的蓝草音乐却强调韧性,像蓝草歌星说的,“我们还要嘈杂的音乐和关于酗酒、欺诈的歌曲,我们需要动听的弦乐队,歌唱过去艰难但美好的时光。”但蓝草音乐无法代替酒吧音乐这种顺应时代的音乐形式,它所能做的只是塑造并保留了一个对头。酒吧家埃里斯特.塔布(Errest Tubb)与蓝草音乐的创始人比尔.蒙罗同时认为,你会觉得难注置信的是,两种形式同时得到了发展完善。新传统艺术家兰迪.特拉维斯和乡村流行曲歌手肯.罗杰斯说,的确,不仅是蓝草和酒吧音乐,所有音乐都是这样。当歌星红到像过去的能统治一切的时候,这些创始人便开始丢弃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而代之以自己的花样。如果必要的话,你可称之为“乡村的固执”,而这就是在当今乡村音乐中新传统派的所作所为。
2006年冬天,乡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以下简称TS)推出她的首支单曲,以当红乡村巨星提姆麦克罗(Tim McGraw)的名字当作标题,引起广大的注意,也打进了乡村排行前十名。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也许很多人都会直觉的以为那是一首歌颂提姆麦克罗的作品,事实上,提姆麦克罗的名字在这里只是被当作一段爱情故事里面的“书签”,唱歌的女孩子告诉心上人,当你想到提姆麦克罗的时候,我希望你想到我最喜爱的歌曲,我希望你想到我。令人惊奇的是,TS不但是歌曲的作者,她首张同名专辑里面的所有歌曲也都是她亲自参与谱写的,而当时她才十五岁。在乡村歌坛的历史上,我们曾经陆续看到过好些大放异彩的少女歌手:谭妮雅塔克(Tanya Tucker)唱红「Delta Dawn的时候,才十三岁,玛莉奥斯蒙(Marie Osmond)以「Paper Roses成名的时候,也是十三岁,而黎安莱姆丝(LeAnn Rimes)以「Blue首度造成轰动的时候,同样也是十三岁。比较起来,TS的崛起似乎稍微晚了一点点,但是跟几位“前辈”们不同的是,她不必仰赖别人来帮她作曲,不但能唱,更以「创作歌手的姿态出现,展现了相当成熟的创作才华,因此前途是非常被看好的。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建立了一家广播电台。他们开办了一个“往昔的歌剧--老乡音"的专栏节目。邀请了一位名叫杰米.汤普森的81岁的民间歌手演唱,节目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从此,人们统称这种音乐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成为美国劳动人民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美国,"蓝领"指的是下层人,故这种音乐又称"蓝领音乐"。纳西维尔电台自开办"往昔的歌剧--老乡音"节目之后,延续数十年,它成为该台传统名牌节目。而纳西维尔市也被公认为"美国乡村音乐的白宫",所有乡村歌手都视之为"乡村音乐的圣地"。四、五十年代,乡村音乐来到大的城市,受其它乐队的影响,加进了钢琴及其它乐器和电声扩音,那时人们对这种音乐叫"纳什维尔"。由美国国家录音艺术学院举办的"格莱美奖"是其中最高奖项。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在服饰上也比较随意,即使是参加大赛及音乐厅重要场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裤、休闲装、皮草帽、旅游鞋都可以。乡村音乐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弦乐伴奏(通常是吉他或是电吉他,还常常加上一把夏威夷吉他和小提琴)及歌手的声音。乡村音乐抛开了在流行乐中用得很广的“电子”声(效果器)。最重要的是,歌手的嗓音是乡村音乐的标志(民间本嗓),乡村音乐的歌手几乎总有美国南部的口音,至少会有乡村地区的口音。然而,与音乐本身同样重要的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而在这一点上,乡村音乐与流行乐、摇滚、说唱乐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样。乡村音乐一般有主题:一、爱情;二、失恋;三、牛仔幽默;四、找乐;五、乡村生活方式;六、地区的骄傲;七、家庭;八、上帝与国家。前两个主题绝不是乡村音乐所独有的,但是后六大主题则把乡村音乐与其他的美国流行音乐流派区分开来。简而言之,乡村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的幽默感;喜欢牛仔风格的疯玩;以一种与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乡镇、州、地区为荣;极为重视家庭;不羞于表达宗教情感与爱国情感。这些主题使乡村音乐有别于诸如小甜甜与N-Sync的音乐。乡村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最吸引美国南部与西部乡村的白人。作为群体,乡村音乐的听众往往是农民和蓝领,他们通常比美国平均水平穷点儿,在政治与社会问题上也更保守一点。
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原因在于音乐具有教育、认识、审美等多种功能,其情感内涵丰富而多义,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过于劳累,压力过大,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方式是缓解疲劳和减轻压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都市上班族释放情绪,感情宣泄的最有力的工具。在众多音乐种类中,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两种音乐之历史来源
1.中国民歌源远流长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创作自己、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传播的“五自”歌曲。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还处于与自然搏斗,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存的时候,民歌就已经产生,人们在劳动时所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的欢笑声,以及敲打石块,木棒时发出的欢呼声,就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民歌。我国著名的两部经典著作《诗经》中所说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九歌》都是描述的我国古代民歌,是我国民歌珍贵的遗产。正所谓音乐来源于生活,并歌唱着生活,民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民歌歌唱的是人民群众的心声,歌唱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劳动,他们的愿望,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美国乡村音乐历经数代
美国乡村音乐历经了许多年代的革新和演变,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乡村音乐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最初那种原滋原味的乡村味已经有所退减。不过,追根溯源,乡村音乐来源于古老的英国民歌,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民歌。在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歌曲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美国乡村音乐,既然来自落后的农业地区,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落后,在恶劣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宗教政治的影响下,乡村音乐所歌唱的也是人们的生活,歌曲题材和中国民歌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歌曲明确地反映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二、两种音乐之风格特征
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总的来说中国民歌有以下特点:第一,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亲民性。第二,具有高度的口头性,即兴性以及传承性。中国民歌的演唱特点是,歌声高亢洪亮,音乐轻快愉悦,地方色彩浓厚。轻快愉悦的歌声歌唱着人们美好的生活,与此同时,民歌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乐器,比如笛子,二胡,唢呐等等,这些具有民族风味的乐器将歌唱者愉悦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同时不同的乐器也体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
美国的乡村音乐和中国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同样源自于乡村,所以美国乡村音乐也带有强烈的乡土性和民间性,在歌唱的同时,美国乡村音乐也会伴有自己独特的乐器,比如吉他,小提琴以及班卓琴,在乐器的搭配下,美国乡村音乐旋律流畅,朗朗上口,传唱性较强。
三、两种音乐之情感内涵
1.中国民歌——幸福旋律的飘荡
中国民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情感丰富,每一首歌通过其旋律,歌词,乐器以及歌唱者的情感表现,都可以将歌中要表达的内涵意义清晰的呈现给听众,纵观中国不同民族的民歌,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民歌所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幸福和满足,体现出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的民间文化,不管是在节日庆典中,还是在人生礼仪中,民间音乐都贯穿人们的整个人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简而言之,不管歌中表达的情感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它们都有自己想要表达的内涵意义,都对不同形态的社会进行生动的描述,其内涵意义深远而又深刻。
2.美国乡村音乐——一首“悲伤恋歌”
在谈到美国乡村音乐的历史来源时,我们已经知道,美国乡村音乐来源于二十世纪20年代落后的美国南部农业地区,人民的生活穷困潦倒,所以在那个时代的乡村音乐,主要歌唱的是美国当时社会的落后和动乱;到了后来由于城市的诱惑,乡村音乐加入了许多城市生活的题材,南部的农民由于好奇和欲望来到了城市,却发现城市人的价值观与自己截然不同,城市人的生活迷乱而虚伪,所以这个时期的乡村音乐,主要批判当时美国社会秩序的混乱,人们价值的迷失,诅咒城市人的价值观,怀恋以前的乡村生活。
四、结语
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用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反映着一定的时代、阶级、民族的社会意识,积极的音乐内涵可以使听众产生共鸣,并唤起人们的斗志,促进人们在思想观,价值观等各方面意识形态的进步,从而去创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听众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透过音乐表面而进入其深层的内涵意义。通过对中国民歌和美国乡村音乐从来源、特征以及内涵意义的比较,人们可以了解两种音乐背后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的欣赏音乐。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12-04
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分类可依据演出场所与风格进行。按演出场所可分为普通音乐剧(generalmusical)、小剧场音乐剧(chamber musical)与旅游音乐剧(或称景观剧spectacle-musical)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普通剧场演出、小型剧场演出与旅游场所演出三种类型。按艺术风格源流可分为城市音乐剧(urban musical)、乡村音乐剧(country musical)、戏曲音乐剧(Xiqu-musical)三种类型。
一、当代音乐剧演出分类
普通音乐剧指在普通剧场演出的音乐剧,在国内舞台对应着不同题材与不同演出名称的多数音乐剧,不必特指、无须说明,从历史题材的《花木兰》到现代题材的《未来组合2008》,从军事题材的《赤道雨》到工业题材的《钢的琴》,从知识分子与工农交融题材的《三峡石》到城乡交融题材的《娘啊娘》,从民国江南艺人《二泉吟》到北京天桥艺人《爷儿们叁》,从抗战题材《国之当歌》到家国之情的《回家》,从儿童题材《三毛流浪记》到大学校园题材《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等等剧目。它们以音乐剧冠名且题材广泛、大中小型制作、歌舞戏俱全,难以用一种音乐风格概括,音乐剧特点鲜明。它们在普通音乐剧场演出可称为普通音乐剧,占据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半壁以上河山。
小剧场音乐剧音乐界也称室内音乐剧,以便与室内乐、室内歌剧的习惯称谓统一。此类音乐戏剧主要以城市小剧场演出为主,故有小剧场音乐剧的说法。其表演源于京、沪两地小剧场话剧的兴起,是新世纪崛起的一种城市小型戏剧新品种。通常以专业院团、院校及经费不多的文化公司与个体制作人承办,十来个人的小型剧组的小型制作,演职员不多、舞美简洁,在150~300座位置的小剧场演出,可有小型乐队,更多采取前期录音的伴奏形式。张广天的《风帝国》、林志颖的,I Lore you、小柯的《凭什么我爱你》和赵光的《我是你的孤独》等等为代表。近10年来在北京、上海等戏剧文化繁荣的大城市方兴未艾。
景观音乐剧也称实景剧、旅游音乐剧,用景观剧这个早期西方音乐戏剧已有词汇去命名比较准确,看戏看的是景观,中文英文不容易误会。这种音乐剧以地方旅游文化为资源,创制剧目、搭台唱戏。从广西《印象-刘三姐》到云南《丽江印象》,从四川《青城山》到湖南张家界《天山飞狐》,从海南《三亚千古情》到拉萨《文成公主》等等商业演出。这些旅游音乐剧以地方旅游景观为基础,编撰故事、打造人物,半戏半“秀”(show)、歌舞并重,音乐风格混杂,且具备一定地方特色。其中部分音乐剧故事完整、情节丰富、人物贯穿,戏剧品格完备,也适合城市剧场演出,比如《文成公主》《天山飞狐》等等。这些演出立项、创制通常有地方政府、大型文化旅游公司介入支持,以保障经费的大量投入,尤其是保障专门演出场所与景点打造的经费支持。此类剧目是伴随地方经济与旅游文化的发展,在新世纪崛起的一类音乐剧新类型。这是国家现代经济与旅游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产品。此类表演有从音乐戏剧到歌舞秀表演的多种层次。
以上分类提及的后两类音乐剧通常是专指、有说明,说某某音乐剧是普通音乐剧不用加“普通”,大家也心知肚明,仅仅因为它们在普通剧场演出。称谓一出音乐剧是景观音乐剧,说明它的演出是在露天剧场、景观剧场,或者旅游景点等专门制造景色的特殊剧场。说它是室内音乐剧说明它在小剧场内二三百人近距离小舞台里演出,演出创制成本小,票价很便宜。当然,这里分类跟音乐剧票价没有一毛钱关系。此种分类是一个演出场所的概念,并不直接指涉艺术风格与音乐语言。所以,按照艺术与音乐风格分类当代中国音乐剧,是另外的思路与标准,是艺术家、艺术学者与爱好者谈论艺术风格的一种思路与方式。
二、当代音乐剧风格分类
新世纪中国音乐剧按艺术风格音乐源流可分为城市音乐剧、乡村音乐剧、戏曲音肪缛种类型。第一类不必特指、也无须说明。就像音乐剧城里生、城里长,不必下乡巡回,也不必加上“城市”二字去哕嗦。按照音乐艺术风格划分的城市音乐剧泛指采用城市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为音乐表演语言的音乐剧,包含了借鉴西方音乐剧各种演出样式,对应着国内舞台不同题材与演出名称的大多数音乐剧。它们的艺术风格与音乐语言容易追寻到相应的西方音乐剧相应类型的剧目,包含了中国原创音乐剧前面提及的普通音乐剧的大多数,不必赘述、加以过多说明。
而乡村音乐剧滋生于中国本土歌舞与民间歌曲,戏曲音乐剧脱胎于传统戏曲唱腔和表演形式。新世纪乡村音乐剧代表以花灯音乐剧《小河淌水》为起始,采用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民间歌舞为主要元素展演戏剧;随后有浙江艺校《五姑娘》,启用浙江嘉善田歌为主要音乐语言展演戏剧,抒情叙事、塑造人物。近期有《黄四姐》,以湖北恩施地区民歌《黄四姐》为素材,大胆编撰故事,以土家族民歌传承为主旨打造音乐剧本,塑造民间歌手形象,载歌载舞表演戏剧。此类品种包含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贵州侗族音乐剧《嘎老》等一批采用少数民族歌舞元素表演的作品,继承了上世纪50年代以降《刘三姐》《阿诗玛》民歌剧开创的表演路子,续上了本土民间歌舞剧的香火。继续追溯,《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秧歌剧、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明清以降大量民间歌舞小戏,都是乡村音乐剧前辈渊源。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第三类戏曲音乐剧以黄梅戏《秋千架》两个版本为代表,有后续剧目黄梅音乐剧《长河》,越剧音乐剧《女人街》《梁祝》《红色娘子军》,京剧音乐剧《白雪公主》,国外剧目移植改编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等等。这些新编戏曲音乐剧在保持原有剧种唱腔基本特点,改造旧有戏曲表演创腔程式,以新的歌、舞、戏结合的样式表演故事,寻找音乐展演戏剧、塑造人物新的可能,显示出戏曲改革音乐剧化、音乐剧发展戏曲化的生命力,成为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类音乐剧包括一大批没有采用音乐剧命名的戏曲新创剧目。这些新编戏曲舞台剧多由戏曲团体创演,不愿意打或不屑于用音乐剧的招牌。除唱腔保留剧种特点、表演还有戏曲味道,重唱、合唱、舞蹈、话剧表演等大量音乐剧形式的融入,使其演出样式与风格与戏曲音乐剧十分近似。
以上所说三种风格分类并非整齐划一,没有交叉融汇;相反,城市音乐剧的流行音乐与艺术音乐风格可以在一个剧中混合,乡村音乐剧也可能混合有流行音乐的元素,戏曲音乐剧中也可能贯穿了流行音乐的风格,乡村音乐剧还可能混合了艺术音乐的方式。总而言之,因人而异、因戏而论风格不一定纯粹。中国城市音乐剧受民间音乐、戏曲风格影响的也不在少数。尤其在强调音乐剧中国特色的今天,表演形式的本土化探索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然,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剧目,通常有一个大概的、主流的风格类型。可以讨论定型、可以用三类音乐剧风格、三种演出样式或者混合去分析、描述,去分类、界定,去称谓命名,三言两语,说清楚一部音乐剧的艺术特征。
如果说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音乐剧是新世纪伴随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带来音乐剧发展的新生事物,那么戏曲音乐剧与乡村音乐剧也是新世纪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新趋势。此前,这些类型的音乐剧处于萌芽状态。当今小剧场戏剧的繁荣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增长,将继续为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剧发展提供动力;国内戏曲艺术与民间歌舞的保护与发展,将继续推动戏曲音乐剧和乡村音乐剧的发展。同时,城市音乐剧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寻求本土化发展的动力。
三、音乐剧曲目分类
音乐剧曲目分类理念主要源自歌剧与歌曲,其音乐大体分为声乐与器乐曲两类。单纯的器乐曲可成为音乐剧的序曲(Overture)、间奏曲(Segue)、舞曲与对话表演的背景音乐;单纯的声乐曲称为歌曲。实际上音乐剧歌曲很少有脱离器乐伴奏的,音乐剧中的器乐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歌曲的伴奏;而歌曲也可以充当音乐剧之序曲、间奏曲、歌舞曲甚至背景音乐,加上音乐剧之序曲、间奏曲、舞曲与背景音乐多数来自歌曲旋律。所以,分类与研究音乐剧音乐,多数情况下是在研究音乐剧歌曲及其伴奏。音乐剧歌曲及其伴奏构成了音乐剧音乐的主体部分,由此,西方音乐剧作曲家常常被称为歌曲作家(Song-writer)。歌曲写作于音乐剧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音乐剧剧目辞书、汇编与简介通常会将剧中重要歌曲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个名单,留待欣赏者、研究者查阅。
音乐剧歌曲可按抒情曲、叙事曲、进行曲、圆舞曲、颂歌等普通歌曲的理念进行,也可以按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形式划分,还可以按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说唱歌曲的风格类型分类。更可以简单地参照本人提出的音乐剧歌曲性质对立的两分法,分为抒情-叙事、咏叹-宣叙、悲剧-喜剧、戏剧-非戏剧、单曲-联曲五种不同的歌曲。抒情-叙事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戏剧功能,咏叹-宣叙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旋律性质,喜剧-悲剧两分法取决于歌曲的戏剧情感属性,戏剧-非戏剧的两分法取决于歌曲戏剧与音乐变化的程度,单曲-联曲取决于乐曲段落多少和相互关系。这种分类简单易行且满足中国音乐戏剧歌曲包括戏曲、歌剧唱段分类描述的需要,也能适应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剧歌曲分类,是本人博士论文采用的一种专有的戏剧歌曲分类法。当然,采用百老汇歌曲Ballad(爱情歌)、Charm song(迷你歌)和Comedysong(喜剧歌)三种音乐剧歌曲类型来分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最后,音乐剧曲目按照演出时间分类,还有开场曲(Opening)、终场曲(Finale)上半场终场曲、下半场开场曲,间奏曲、11点钟歌等等名称。以上这些音乐剧音乐分类,已有不少文章与著述介绍,容易理解,在此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百老汇音乐剧歌曲分类中容易犯下的错误。通常是爱情歌、迷你歌、喜剧歌三种歌曲类型,我90年代的文章曾翻译为“抒情歌、赞美歌、喜剧歌”三种类型。现在看来喜剧歌翻译还是对的,抒情歌也基本靠谱,赞美歌的翻译显然就错了。因为“Charm”的英文,无论如何都不该译为“赞美”。
翻译错误的原因除自以为是,且精读原著不够仔细,未找到演出录像去认真分析英文原著引用的曲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年阅读到“Charmsong”这个词,同时也读到作者的解释,说明它是介于喜剧歌与爱情歌之间的一类歌曲,不像爱情歌那样对旋律的强调以及喜剧歌对歌词的强调,这类歌曲对词曲予以同等地位,其内容通常是乐观主义的。当然对待生活应该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于是就引申出我的“赞美歌”义译。还自以为对此名词内涵有独到的理解。后来有机会找到书中举例提到的两部音乐剧录像,再细看细听《南太平洋》剧中的《幸福的谈话》、《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剧中的《你爱我吗?》两首举例歌曲,才恍然大悟,明白直译“迷人、迷你歌”更为合适。这种歌曲的功能在于释放乐观主义歌词内容带给观众“会心的微笑”。两首歌仔细听来、分析起来趣味盈然,耐人寻味。显然的与喜剧歌曲完全的讽刺幽默、搞笑吟诵的戏剧功能不相同的。
这样一来,与我们习惯性理解的百老汇音乐剧“抒情”“叙事”“搞笑”歌曲三类型分类的概念就不相同了。这种分类或许用“情歌”“趣歌”“笑歌”三种歌曲名称来说明更为确切,由此带出音乐剧歌曲写作分类概念的转换。在此,作曲家不必思考抒情、叙事歌曲两分法写作的陈旧概念,没有意思的叙事歌曲根本不用写,说白就行了。词曲作家一提笔为音乐剧写歌,要么唱情、要么逗趣、要么搞笑,只此三种类型与功能。那些白开水宣叙调,流水账口水歌一律取缔。如此下去,对创作可能有利无弊。作词作曲免去作那些无趣无用、无情无戏的歌曲,歌曲质量可提高一档。
以此类推,前面提及的小剧场音乐剧与景观剧两个分类概念,也蕴含着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的改变。小剧场的小空间、近距离交流,小制作、小场面,简装舞美,少量演员,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与理念,也带出新的表演方式与表现理念,以及观赏音乐戏剧新的环境体验。与景观剧一样,观众得到了不同于普通剧场新的视听体验。而景观剧凸显视觉场景特点的重要性,将舞美空间设计摆放到音乐戏剧创作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也带来音乐剧创作与表演理念与方式的改变。当然,音乐戏剧风格作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分类研究更是有益无害。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69-1
欧洲是古典音乐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古老的声乐艺术的发祥地。在当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欧洲民间唱法主要有美声唱法(BELCANTO)和约德尔唱法(Yodeling)等。美声唱法是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伴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动听的、也是最为科学的唱法。而约德尔唱法则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流传至今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演唱方法。
首先来谈一下大家所熟知的美声唱法(BELCANTO)。美声唱法又被称之为美歌唱法,意指美丽的、美妙的声音。由于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相比较今天而言,没有任何电声设备,因此,歌者要穿过伴奏的乐队,使声音传到剧院的每个角落,需要强大的发声技术作为支撑,从而获得较高密度、较大共鸣和较强穿透力的声音。随着当今电子音乐的异军突起,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美声唱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乡村音乐等音乐元素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对音乐欣赏的选择。而对于美声唱法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看到美声唱法对流行音乐和我国民族声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据考证,美国百老汇(Broadway)的音乐剧演员,大都出身于美声唱法的学习,有着良好的气息、真假声等技术的控制力。而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中,美声唱法同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最早多是由民间歌曲和地方民歌改编而来,受到美声歌唱家演唱的影响后,许多作曲家纷纷采用西洋调式结合本土音乐元素,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其次是演唱形式的多样化,近年来,许多“民美”“美通“歌手的出现,都是借鉴了美声唱法所产生的。
约德尔唱法及其歌曲最早是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流传开来的,后来又传播到奥地利和德国,可以说约德尔唱法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并且流传至今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唱法。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约德尔唱法被生活在中央山脉或者高山村庄的居民用来当做交流的语言工具,那里的牧民常用这种大喊大叫的方式来呼唤他们的牛、羊群,也用这种美妙的歌声向山谷里的朋友传递信息或向他们的情人表达爱意。这种“大喊大叫”的方式后经发展成为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音乐形式。后来由于移民,约德尔唱法被带入了美国,被运用在美国的乡村音乐及蓝调音乐中。在美国,约德尔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美国人在原始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本土乡村元素和流行因素,使约德尔唱法在伴奏形式和演唱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改变又加上语言因素,美国的约德尔唱法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在美国逐渐成为流行音乐。詹姆斯・查尔斯・罗杰斯(JamesCharlesRodgers)是20世纪初的美国乡村歌手,他作为第一个乡村音乐超级巨星和开拓者,被称为“蓝色约德尔歌唱家”和“乡村音乐之父”。吉米・罗杰斯的作品中广泛地应用了约德尔唱法。他是早期最有名的约德尔歌唱家,在20世纪20年代的后期和30年代的初期录制了几十首流行的约德尔歌曲。约德尔唱法的特点是演唱的时候灵活使用真假声快速交换,一般情况下真声被运用在中、低音区,到了高音区后突然用假声来演唱,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奇特的演唱效果。在学习这种演唱方式的时候,可以试着用头腔和胸腔来发声。演唱时音调比较高的部分用头腔,音调低的部分则用胸腔。对于初学者来讲,高低音的转换常常会出现中断的现象,而经验丰富的演唱家表演起来就会相当的轻松,他们可以控制声音在这两个领域里自由地重叠、转换,给听众一种轻松愉快且“眼花缭乱”的感觉。这种运用真假声快速交换的演唱方式,带给人一种有趣的、令人惊讶的神奇效果,能够使一首朴素简单的歌曲变得活泼生动,并且充满神奇的色彩。
近年来,约德尔唱法在流行音乐中也被广泛地应用,比如:周杰伦的《魔术先生》,在歌曲的开头就使用了约德尔唱法;陈汝佳在1988年发表的歌曲《黄昏牧牛》、林依轮的《火火的歌谣》、龚琳娜的神曲《忐忑》都加入了约德尔唱法,使得观众对他们的唱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笔者认为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都是世界音乐长河中不朽的篇章,之所以至今很多人都不了解它,是因为后人没有将其广泛地宣传推广,甚至到现在有很多人还从来没有在现场听过这些唱法的演唱。对于这种流传百年而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笔者认为应该把它推到世界民族传统音乐的前列。为了推广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我们可以在学校世界民族音乐课本中加入美声唱法和约德尔唱法,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们了解它们。同时,也可以融入新的元素,加入当代的有趣的流行作品,来激发学生对欧洲古典唱法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王耀华.外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9.
唱片公司:巨匠文化
发行时间: 2013-09-25
专辑风格:民谣
本刊推荐:
作为国内流行音乐的中心,北京代表了全国,也变得越来越国际,但却总是失了属于这座古老城市自己的声音。好在还有于江、何勇,以及郝云。
于江 、何勇和郝云的作品,当然不是在歌颂北京,传递主旋律的北京精神,他们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京腔京韵的传承。即使于江的《爱谁谁》、何勇的《钟鼓楼》和郝云的《北京北京》里没有三弦的声音,他们的歌声,一样会让你想起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个群体,当然还包括杨嘉淞、刘君利、田震等等。而以京韵本身的语言特点作为旋律线,也恰恰是以普通话为载体的中文流行音乐,一直以来相比英语流行音乐的弱势。要知道后者往往可以通过单词的音节变化本身,就能创造出许多丰富悦耳的韵律。
而通过上两张专辑《北京》和《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郝云也已经确定了既北京又自我的独特创作格式。西洋的口琴,老北京的三弦;美式的乡村和布鲁斯,以及京腔十足的歌谣,两者相结合,既传统又现代,既东方又西方。而简洁上口的旋律,以及通俗逗乐的歌词,更让作品保持了极高的亲和力,听来轻松又惬意。
虽然歌曲的创作还是民谣化的,但在制作处理上来讲,《活着》也是最乐队化的一张专辑。几乎所有作品的编曲,包括乐器音色在内,都可以直接在现场使用,而不像《北京》时期,多少还有录音室制作的痕迹。这也让《活着》这张专辑,有着很高的完成度和完整性,当然,自然少不了Band Sound感。
新专辑《活着》在歌曲内容的创作上,也像是前两张专辑的延续,尤其保持了上张专辑一脉相承的创作格局。主打曲《活着》的副歌,好不容易在《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面前刹住词,否则就会撞车;《一声叹息》除了编曲上的蓝草 元素,亦和《卖艺的小青年》如出一辙,文字主题同样算是与《结了》异曲同工。从创作体系上来讲,这固然是郝云的日渐成熟和成型,但从一个创作者不断创新的角度,《活着》也应该到了郝云换个活法,为自己的三部曲画上句号,至少是分号的时候了。
当然,《活着》依然是一张非常入耳和动听的专辑,郝云也依然如邻家的普遍的文艺青年,或者文艺的普通青年。不苛求郝云自身创作格局的纵横对比,洋溢着生活情趣的歌词,轻松活泼又不乏幽默感的氛围,以及原声乐器实在的伴奏,都让音乐有了一种朴实、真实的韵味。而“都说钱是王八蛋,但长得真好看”这样的歌词,既像感悟,又像嘲讽,属于平民草根阶层的深刻和醒世,通俗但同样有力,娱乐又不彻底麻木。从这个意义上,《活着》确实没有低于或高于生活,而接近活着的平均线。就像豆汁、卤煮或蜜三刀的味儿,实在更真实。 注 解
1994年推出专辑《爱谁谁》,主打歌因为三弦和民谣摇滚的结合,让人印象深刻。而同时期因为“东方时空”的MTV传播,也让这首歌曲小火了一阵,专辑磁带也一度卖得红红火火。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此后于江再没有新作问世,他也和黄群、黄众的《江湖行》一样,成为记忆中经典的一片歌手。只因一首歌曲而传世,但却曾经潇洒走了一回。
中国摇滚乐第一代乐手,早年曾经与臧天朔等人组建过“白天使”乐队,九十年代初加入崔健乐队演奏贝司。此后陆续为常宽、李小燕和“水木年华”等歌手和组合出任过乐手、创作者和制作人。而刘君利创作的作品中,则属田震演唱的《野花》最为著名。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他们。”其实,很多时候,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问问自己: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吗?你上课的内容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吗?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先让学生爱上教师的课,随之而来的师生互动、激发想象及创新发展才能成为可能。流行音乐进课堂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音乐课程价值和理念的体现与反映,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是高年级音乐课中教师可以尝试的方式,而且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奏响成功的前哨。
“精彩镜头一”: 与RaP音乐“零距离”
2006年10月,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举行的小学音乐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我以《与RAP音乐零距离》一课,获得了专家、同行的认可,更被学生所欢迎。课上,我与学生共同体验古今中外的RAP音乐,更介绍了我们南京本土的“RAP”――白局。在拓展环节,我们共同欣赏了南京本土的一个说唱乐队用南京话演唱的歌曲《欢迎来南京》,接着又欣赏了内地最早的说唱乐组合“隐藏乐队”的经典歌曲《在北京》,之后让学生用《在北京》的伴奏和《欢迎来南京》的表现形式重新创编歌词――“在南京”“在琅小”,创编后师生共同合作,用南京话进行了现场表演。
在流行音乐世界中迷失方向的孩子们,其实特别渴望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节课我没有单单停留在所谓的“流行”中,而是由近及远,由今至古,多方面地带领学生领略不同风格RAP音乐的特点,在众多的RAP音乐作品中筛选精品,引导学生欣赏、自由创作和表演。
“精彩镜头二”:以流行的方式演绎民族的经典
《彩云追月》是2008年10月我面向全市的一节“市优青展示课”。在学会演唱歌曲《彩云追月》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彩云追月》歌曲。其中,欣赏了“超级女生”演唱的R&B音乐风格的《彩云追月》。之后师生共同尝试用这种曲风来演绎新的《彩云追月》,学生合着流行歌手爱戴演唱的《彩云追月》的伴奏,边唱边加入演唱流行歌曲时自然的身体动作。学生的本色表演为本节课增色不少,此环节的设计也获得了听课专家和同仁的阵阵好评。
与古典、民族音乐相比,现在的学生接触最多和最喜爱的还是流行音乐,教师有选择性的将一些融合传统音乐元素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引进课堂,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堂提倡多元文化的一种尝试。
“精彩镜头三”:疯狂的Jazz
2010年11月,在全市小学音乐片段课研讨活动中,我展示了《走进JAZZ》一课。这节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六年级下册《彼岸新潮声》这个单元中的欣赏曲目《蓝色狂想曲》。我抓住爵士乐的节奏特点,采用节奏创编游戏、奥尔夫声势教学、教师现场演奏爵士钢琴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领略了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美国流行音乐。很多学生课后告诉我:“老师,我被爵士乐深深地吸引了。”
现在的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了解都比较肤浅,他们所接触到的多是港台、大陆的一些“快餐文化”“口水歌”,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主流流行音乐形式知之甚少。这节片段课,我将被美国人称之为 “民族音乐”的爵士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学会了放眼世界,去了解和体会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二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指出:“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他音乐要好,这正如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要好。”实践证明,选择适当的教法,挖掘流行音乐的深层,让流行音乐适度“触电”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反而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巩固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更是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教师共同去探索课本之外的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享受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流行音乐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课堂上,能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丰富教学内容,但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与当堂教学内容联系最紧密的作品,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一,挖掘旋律价值――引流行音乐辅助歌曲教学
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最直观的感受是聆听其旋律,因为大多数流行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简单易学。现在有许多流行音乐会借鉴传统优秀音乐作品的旋律加以重新填词,这也给我在进行歌曲教学时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比如,我在教六年级教材中的泰国歌曲《故乡恋情》这一课时,就引用了台湾流行歌坛的经典歌曲《相思河畔》、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李大嘴与杨慧兰演唱的《恰恰恰》这两首歌曲,学生发现这三首歌曲的旋律是相同的。学唱前,我由《武林外传》中的幽默搞笑的插曲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在他们学会《故乡恋情》之后又接着让他们欣赏蔡琴演唱的《相思河畔》。学生一直都被音乐深深地打动和吸引着,同时通过我的引导讲解,也体会到了原来同样的旋律编配不同的歌词后,所表达的情感与情绪、意境也会发生改变。
第二,挖掘内容价值――引流行音乐深化欣赏教学
除了直接运用流行音乐中的有益体裁之外,音乐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的新形势来作为教学的“引子”。很多通俗歌手范唱的民歌曲目就很有代表性,他们利用民歌原始素材,辅之以时尚现代的编曲方式和表现手法,使歌曲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魅力。例如,歌手斯琴格日勒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一首嘹亮缠绵的山歌,被歌手用高亢明亮,略带摇滚的唱腔演绎出来,再加上节奏感鲜明的配器编曲之后,变得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在进行四年级音乐课《太阳出来喜洋洋》和五年级音乐课《五指山歌》的教学时,我都采用了这首歌曲,教学效果良好。又如,在五年级音乐教材歌曲《浏阳河》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超女”周笔畅演唱的流行曲风的《浏阳河》后,学生直呼“太惊喜了”“太意外了”,接着我利用这首歌把学生带进了“流行音乐的民族风”这一主题中。学生忽然发现,原来他们熟悉的许多偶像歌手如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等,这些人的许多歌曲中都包含着民族风。在这之后的音乐课中,梁静茹的《茉莉花》带领我们走进了“飘逸的南国风”;王力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我们领略了“粗犷的西部风”。通过几节课的嫁接,学生们对原本比较枯燥单调的民歌单元早已没有了之前的反感了,反而重新认识了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提升了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第三,挖掘形式价值――引流行音乐创新“双基”教学
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多停留在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表层,无法深入阐述,殊不知有些流行音乐作品也蕴藏着“双基”教学的契机。人们常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教学除了采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打击乐训练、模仿训练等方法外,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也不失为一大创新。周杰伦的许多富有鲜明节奏感、独特风格韵味的说唱歌曲,如《双节棍》《霍元甲》等,就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那种近乎于“念歌词”的演唱方法,更让学生联想起教学中“按照节奏读歌词”的教学过程。在欣赏流行音乐时,也可以让学生听辨音乐伴奏中的配器,了解和掌握一些器乐常识。
第四,挖掘表现价值――引流行音乐开展雅俗共赏的综合教学
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开展雅俗共赏的专题鉴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收获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我在进行六年级歌曲《哦苏珊娜》一课教学时,课前经过精细深入备课,发现这是一首具有典型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歌曲。所以,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和了解了美国的乡村音乐,通过欣赏美国乡村音乐组合“南方小鸡”在格莱美颁奖典礼上的实况演出,了解了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常用伴奏乐器,也就是《哦苏珊娜》中唱到的“班卓琴”等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然而,社会音乐活动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音乐素材,甚至有些不健康因素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瀚的音乐海洋,弱水三千,该取哪一瓢饮呢?作为小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于是,音乐教师就应适时做好指导,告诉他们,哪一瓢该饮,哪一瓢不该饮。
1.“借一双慧眼辨良莠”
教师应该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健康向上、富有审美理念的流行音乐作品,将这些作品引进课堂,介绍给学生。我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了一份《流行音乐进课堂推荐曲目表》,让学生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欣赏了解。
2.“开一扇心门孕情智”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信息时代不仅对教育的产品(即人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更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但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能、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对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着相当重大的作用。可是很多教师对欣赏的教授仅停留在“听”这一层面上,所以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且经常出现学生不喜欢上欣赏课的现象,欣赏课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奈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反复尝试,就利用信息技术提中学学音乐欣赏课效率,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把多媒体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
兴趣对音乐欣赏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音乐产生好奇,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达到视听结合的教学效果,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借助于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运用其绚丽多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大为小、化静为动的特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通过课件学习时大脑中不断产生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中学学生,思想前卫,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还要多。在他们看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信仰,还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音乐课堂上,如果我们教师仅仅围绕课本来学习,确实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时他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而作为音乐老师又不应该拒绝回答的问题。比方说,教材第十三单元要求我们欣赏爵士乐经典作品《南部之子》和《不知为何》,学习这样的内容,课堂气氛是很好的。可是一些学生在听完这些作品以后往往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诸如美国的乡村音乐是怎样产生的?摇滚乐发展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内容当作另外一种形式的“拓展与探究”,如果学生掌握了它,无疑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话又说回头,很多乡村音乐和摇滚乐方面的知识我们做老师的也不一定都了解,怎样回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利用多媒体则是非常好的选择。借助它,我不仅让上学生了解了二十世纪美国乡村音乐和摇滚产生的背景和历史,了解Catter家庭,了解BillHaley、ElvesPresley等人为摇滚乐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同时还可以借以了解美国相关的历史。如果下载一些诸如《Sayyou,Sayme》这样的歌曲让学生听,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乡村音乐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有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煤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侯,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地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三、引导律动表演,提高审美素质。
活泼的律动和歌表演是最能表达他们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视觉训练的结合,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律动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质,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个性。
例如,在欣赏了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后,我出示了电脑图片,图片上只有一个起伏连绵,上下摆动的动作。我问学生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表示这个动作,学生说是个“飞”字,我马上放手让学生自由去飞。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音乐启发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一停,要求每个孩子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孩子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注意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孩勾起了一只脚“金鸡独立”,我问他,这只鸟儿在干什么呢,他说,鸟儿站在电线上,为祖国守卫大桥。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多媒体图画进行模仿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生就跟着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悠美抒情的旋律时,则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挤奶的动作。通过模仿表演,学生很快便掌握了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我也是巧妙运用多媒体音乐和图片,设计了骑马、瞄准、行军礼等动作,学生都注视着图片,倾听着音乐,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小骑兵了,以舞代词,学生边唱边演,一切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着,乐感、美感,得到了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也增强了。
运用多媒体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律动,在实践中,他们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骑马的动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个性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听的习惯。
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应注意培养,而且要创造一个安静的听音乐的环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要耐心的工作,才能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在教学中,当学生不能安静下来时,教师应马上关掉录音机,再重新提出要求:“我们能不能安静一分钟,听美妙的音乐?”这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值得一次又一次的去反复,而这一观点不仅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在教学法中的体现,也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很多老师一直在坚持努力尝试的。曹理老师在讲座时,也重点的提到了这个习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当教师开始放音乐,学生马上就能静下来进行欣赏,若发现学生不安静了,应马上停下,直到学生安静为止,这一动作哪怕是做千百次都值得。”大多音乐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音乐课中的音乐开始播放时,学生的“会议”也开始了,于是音乐与学生的“讨论”一起进行着,当老师再也容忍不住时,就会将音乐的音量开大,想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哪知学生的“讨论”音量并不因为音乐的音量大了而减弱,恰恰相反,他们开始与音响进行较量,也跟着音乐放大了音量,老师突然“啪”中断了音乐,此时教室里的“会议”声却渐弱,随之而来的是一片寂静。由此可见,学生“听”的习惯是需要老师耐心,逐渐的培养的,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不安静时,就应注意培养这个习惯养成的问题了,否则,学生的听的习惯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也就没有所谓的“欣赏”音乐了。而使学生能认真听,热爱和理解音乐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使他们熟悉音乐,学会掌握音乐的分句结构和旋律,这是建立美感的重要基础。欣赏时引导学生能够清楚地分辨音乐的分句,并且逐渐理解每个作品都是一系列分句组成。有的是重复出现的句子,有的是新的乐句,有的是变化的句子,用这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语言逐渐形成对音乐曲式的直接感觉,来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力。
总之,音乐是一门感性色彩很浓的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逻辑推理和思索,要的是悟性和灵气,作为音乐教师,不应该把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完全地孤立起来,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大大地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和容量,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多媒体音乐教学能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音形兼备,有效地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信息丰富,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注意使用适时,恰到好处,定能获得音乐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又能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拥有一颗充满感情善良的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声键.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58
智慧课堂指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师应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分配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与潜能。音乐节奏明快、内容有趣,学生可伴随着动作、节拍,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下,自由欣赏、感受和创造。因此,教师可以引入音乐节奏,构建英语智慧课堂,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一、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奠定智慧课堂基础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小学属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说英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引入音乐节奏,营造和谐、有趣、快乐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模仿、学练、创编音乐节奏的活动中,从而快速掌握英语知识。
例如,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入《Jingle bells》《apple tree》等音乐节奏欢快的儿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或者引入英语歌曲《Hands up hands down》,师生一起摆动身体和手臂。明快的音乐节奏使学生身心统一,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为构建学生创新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智慧课堂奠定了基础。因此,将音乐节奏引入课堂,以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展开教学,有利于构建智慧课堂,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巧妙套用音乐节奏,丰富智慧课堂内容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儿歌或是童谣,通过套用的方式,填入英语单词、句子,形成有趣的英语歌曲,以此展开英语知识教学。启发性的套用音乐节奏教学,给学生留足创新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把握音乐节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智慧课堂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套用歌曲《两只老虎》来教学关于“my body”的英语单词,将单词结合歌曲,编成英语歌曲:“ I have two hands. I have two hands. My left hand,my right hand.Do you see my two hands?Do you see my two hands?”“Two tigers,two tigers,running so fast,running so fast. One has no ears,one has no tail. How strange!How strange!”教师通过巧妙套用音乐节奏,引导学生学习“hand/tail/ear/fast/run/tiger”等单词及其用法。音乐节奏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编趣味音乐节奏,构建高效智慧课堂
小学生敢于大胆想象,教师应鼓励他们发挥创新能力,根据学习内容,尝试创编趣味音乐节奏。小学英语语言浅显、语法简单,教师要注意音乐节奏形式的形象性、可感性,构建智慧课堂。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关于四季的小诗后,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节奏创编活动,为小诗配上自己喜好的音乐节奏,并在节奏、韵律中歌唱小诗。同时,笔者还让学生自主创编节奏,可以是合作或个人完成。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创编音乐节奏,并将曲调唱了出来。有的学生唱的曲调婉转,完全是自己即兴发挥,很有乡村音乐的味道,笔者与学生一起把它冠名为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版本;有的学生配合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节奏和曲调,唱出了小诗;还有的学生为小诗配上了凤凰传奇的歌曲《自由飞翔》的曲调,获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音乐节奏创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智慧课堂。
英语智慧课堂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的课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师用音乐节奏来进行英语教学,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通过引用、套用、创编音乐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构建智慧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
感知音乐的音画性和情感性,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的音画性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营造氛围,使孩子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以通过联想,组合成新的意象,家长只需略加描述提示,就能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张开想像的翅膀,进入美妙的艺术境地。而情感性的音乐插入了感彩和情节因素,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再配合家长的讲解和引导,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音乐氛围,逐步感受乐曲的风格,如活泼欢快或抒情柔和,并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成为真正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艺术家”。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音乐家,让孩子尽早接受音乐的陶冶,不但能培养其艺术品位,还能发展右脑形象思维,在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架构孩子健康自信、和谐安全的环境十分有益。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从家庭教育中做起,尽早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将音乐知识化繁为简,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世界吧,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融入音乐启蒙
文/刘大坚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几乎每一个儿童从某一点上都可以用音乐去打动、去促进。”事实正是如此,音乐智能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而产生,调节着人类的节奏和韵律活动,对于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提升艺术品位有着莫大的作用。
虽然幼儿的活动天生具有音乐性,但如何创造相对丰富的音乐环境、保护和开发其音乐潜能、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乐趣,才是大多数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并非一定要把孩子早早送进音乐兴趣班进行视唱和乐器学习,根据其年龄和性格特点,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音乐启蒙和熏陶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乐器学习不必太早,但音乐启蒙可以从婴儿期开始
大部分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音乐环境,如妈妈哼唱的童谣、催眠曲等等,都能为其习惯音乐的节奏性与旋律性打下基础。但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如广泛接触各种发声材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随音乐节拍抚拍孩子、用手掌拍打简单的节奏、辨别各类人声的高低……这些都能够给年幼的孩子带来最初的兴趣和启蒙,为其更深层的音乐欣赏埋下伏笔。
营造和谐的音乐氛围,促进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
经常处于音乐氛围中能训练孩子默唱(内心听觉)的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在孩子起床、吃饭、阅读或绘画时播放音乐,营造温馨静谧或活泼生动的家庭音乐环境。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跟唱,对此家长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在一旁打拍子或带唱,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家长的喜好播放某种类型的音乐,或只给孩子听儿歌童谣,这样反而限制了他接触各种音乐类型的机会,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等不同风格、不同演奏乐器的音乐都可以让孩子多接触。
把音乐结合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无论是作为孩子的乐感培养还是日后的技能训练,热爱音乐的前提永远是培养兴趣。许多孩子之所以将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看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都是因为无法从中享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家长最好能从小在孩子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的音乐活动让孩子参与:如在学唱儿歌时用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其节奏感;利用音乐曲目编成童话故事;用环境、身体或乐器的声源来尝试音乐的组合搭配;用歌唱为未完成的旋律创编“答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