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儿童文学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主要可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童文学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去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案,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同时,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成相关的儿童文学学习的环境,进而更为深入地发现小学生内心的志向爱好,了解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其次,拥有一颗童心是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文学内部的很多内容对于童心的重新展示及塑造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自身消失已久的童心,这样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看待相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儿童文学内部通常含有较多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性格,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小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的倾向,这对于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较大的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所包含的不良的人物形象能够对小学生在很多方面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小学生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对于小学生良好人生观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较大的作用。其次,儿童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开阔的想象思维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儿童文学内部较多的题材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小学生实现快速智力提升的催化剂。最后,小学生在进行儿童文学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习的好奇心,逐步增强整体的求知欲望。同时由于小学生生活圈子的限制,所能接触的东西较少,小学生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能够扩大其整体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小学生一个探寻丰富多彩世界的窗口,上至神秘的星空,下至幽静的海底,还有大森林内部繁多的花草树木,昆虫异类,同时儿童文学内部也常常包含有不同民族的生活风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让小学生增长一定的历史知识及自然科学,可见儿童文学在提升小学生知识方面也有着较为独特的作用。
赏识教育就是以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真诚的爱为前提,以对儿童的理解、尊重、信任、宽容、激励等为主要原则、方式和手段,理解儿童、赏识儿童,激发儿童潜能,使儿童逐步建立自信、实施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这里有两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赏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作为方法,是指家长和老师运用具体的赏识方法让儿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对其关注和理解。作为理念,是指教育者具备的一种理论素质,即对儿童保持赏识的观念和态度。第二,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时是赏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对象的良性发展。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促进家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即发挥教育者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共同成长。另外,赏识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赏识自我和赏识他人。教育者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仅扮演赏识者,而且还是赏识教育的受赏者。可见,赏识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者和儿童在赏识教育过程中同是赏识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归根结底,赏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爱的教育,是爱的艺术的表达。
二、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赏识教育能够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就是因为其理论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有重要的佐证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赏识教育的特点出发,仅就与“赏识”关系密切的动机理论学派进行重点探讨,以明确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在理论上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部动机来看,现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动物和人类存在一些本能的探求性驱力。这种驱力似乎并不是指向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而是在个体很小时就驱使他们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他人对这一驱力的反应决定了儿童这一驱力的发展。如果他们在探索上的尝试得不到成人的赞同并产生挫折感,那么损伤条件反射的观点认为,这种尝试行为就会减少,而被冷漠或可能是随机的无目的的活动所代替。反之,如果他们不断被他们所发现的东西及带来的兴奋和成年人的赞同所奖励和强化,他们就会持续这种尝试工,并变得更有方向性和成就。然而,无论老师和家长提供怎样的刺激,总会存在一些儿童内部动机缺乏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帮助儿童建立一种外部动机。这类动机通常包括测验和考试的成绩以及学校的各类报告,当然还有老师的评价。在这些方面的成功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成就动机。儿童发现成功,受到奖励,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更有目的的指向成功的期望。
三、赏识教育的儿童观
教育观是受儿童观制约的。如果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那么,它便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儿童观基础之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中,如果要掌握可用于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形成正确的对待学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性。所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实施赏识教育前提条件。本研究从儿童所处阶段的未成熟性、实体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来分析阐述赏识教育关于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从儿童的实体性而言,儿童是人
儿童是人首先是说儿童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当中都具有主体性,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独立的人格,拥有法律赋予的各项社会权利。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和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儿童既不是家长的附属物,也不是教育者的依附品,更不可能是教育驯服的对象。赏识教育强调人格的平等,强调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反对体罚儿童或变相的体罚儿童,反对以爱的名义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儿童,反对忽视儿童作为人的社会存在,应该鼓励儿童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二)从儿童的未成熟性而言,儿童是儿童
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未成熟的人。儿童与成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不同,儿童缺少成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其未成熟性使其需要成人的关怀和帮助。一方面,要给予他们物质的支持和精神上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儿童感觉到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儿童,是被大人们和社会所认可的人。为了达到这种教育效果,我们就必须走进儿童,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观察问题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寻求能够积极引导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的教育模式。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摩擦的可能。往往成年人或者教育者会以自己的理解来要求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希望儿童按照他们的思想和方式去发展,但这样的后果一般会适得其反。另外这样做的后果也可能使儿童产生依赖心理,阻碍其独立性发展,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儿童独立性的不尊重。
(三)从儿童的发展性而言,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的未成熟性决定了儿童是发展中的人,要有不成熟逐渐的走向成熟。遗传素质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产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儿童的发展扫平道路,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桥梁。使儿童发展的可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儿童本身具有发展的愿望,在他们严重成年人是强大的,他们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当幼儿第一次迈出小脚的时候,他是很勇敢的,他在尝试着成功的学会走路的本领,及时摔到了,他还是会迈出下一步的,直到成功。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儿童具有发展的内部动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但是儿童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育者需承担因材施教的责任,归根结底,儿童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教育者赏识出来的,绝对不是用命令的口吻强加给儿童的。赏识儿童就是赏识人类的生息发展。
四、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于平凡生活中捕捉赏识教育素材
有些教育者在运用赏识教育的时候往往会举一些例子,比如凿壁偷光的故事,又或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虽然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儿童了解什么样的儿童才是老师和家长赏识的,但是这些故事和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是有很大差异的,儿童很难切身的感觉到要做到一个被老师赏识的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因此在身边的平凡的生活中捕捉赏识教育的素材显得更有意义。比如今天是某位同学的生日,作为班长的同学为这位同学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而且组织同学一起为过生日的同学唱生日快乐歌。教师这时候就应该及时的借题发挥,不仅表扬班长的组织能力,也要表扬同学们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还有过生日同学在同学中的和谐人际关系等。这种素材随处可见,只要教育者有心,赏识教育就可以真正的发挥作用。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理解学生,从而正确评价学生,把赏识教育的教学模式真真正正的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者一种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得到老师赏识的,形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高效的互动,使教学任务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1、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赏识
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个体差异性既有能力方面的差异,也有性格方面的差异。在能力方面由于学习的效率的不同,有些学生学习的速度快,有些学生甚至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要放慢一些讲课的速度,照顾一下落后的学生,在提问问题时对学习好的同学采用当场提问的方式,而对于落后的学生可以在下节课上课前的复习时间提问并给予赏识性的评价。对于在性格上存在差异的学生,教师也必须掌握应对的策略。可能有的学生比较勤奋,有的学生比较懒惰,有的喜欢表现,有的可能在课堂上默默无闻,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就要求对不同性格的同学给予不同的关注,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采用作业不同的方式督促懒惰者,完成作业后给予赏识。鼓励在课堂上发言不多的学生大胆的发言,给其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赏识教育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每堂课都播撒宽容、真诚的种子
在课堂上学生难免犯错,这时候如果老师给予温暖的关注或者运用幽默的魅力代替厉声地训斥和唠叨的说教,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触动,及时准确的改正错误,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教师的宽容,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冲动,考虑问题不周全,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比较自我中心,做错事情在所难免的,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学习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因为我们那时候也错过。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
现在的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师资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的优势。在班级里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可以增进友谊、增加了解,树立集体观念。班集体的活动是赏识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儿童的能力得到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成功的经验,因此,班集体要尽量的多组织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互相支持、互相激励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学校相对于班集体而言是一个更大的集体,学校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会更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尽可能的多组织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树立集体荣誉感。另外,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思想的践行,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些活动可以是声乐比赛、手工作品比赛、舞蹈比赛、相声、诗歌朗诵比赛、小品、硬比书法、器乐、软笔书法、国画和绘画比赛等。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懂得人生价值。
二、巧妙回归文学审美特质,解决作文教学疑难点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小学生写不出作文或者怕写作文的现象,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从儿童文学的审美角度出发,就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找出原因:
①写为心声。如果学生无法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地有感触,是难以写出自然的文章的。
②评价问题。因为教师的评价是以成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的,“好的评价”标准也是来自成人的思想判断,是儿童无法理解的,因此写不好。针对写为心声的问题,教师要运用儿童文学的思路,回归到儿童的心理世界,了解儿童的情感特点,然后再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语言自然地写出心声。如果学生还是写不出自己的心声,可以让学生练习“说”出心声,长期锻炼下去,就可以解决写为心声的问题。针对评价问题,教师同样要用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判,就会使原来枯燥挑剔的作文变得充满童真乐趣。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描述自己学钢琴的时候等待教师的心情,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学生来到了,却仍然没有看到教师,最后就去走廊等一会儿,这样三四次的重复得到教师的评价是“重复啰嗦,注意写出具体同学不同的细节”。而这种成人思维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摸不着头脑。而从非语文的角度阅读时,就会发现这一段描述具有荒诞派小说“无聊”情绪的表现艺术。因此,换个角度,从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纯真、欢愉、稚拙”等分析儿童的作文,就可以发现许多儿童的文采是不错的。
琴房是封闭的环境,没有干扰、没有交流,除了自己、父母和老师外没有别的听众,儿童感受不到表演的兴奋,更体会不到临场的忐忑。从关起门来弹,到走出去,这一步对于孩子的音乐未来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面对什么年龄段的琴童,钢琴教师都要积极创设表演机会,使孩子尽早登上艺术舞台,使他们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并能得心应手地在公开场合中演奏,将乐曲的思想感情既符合原作的精神,又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起初,教师可要求家长举办家庭音乐会,让孩子先弹给同学、亲朋好友听,再扩大到关系较密切的琴童家庭之间,逐渐锻炼儿童的适应能力。正式舞台上的音乐会规模可大可小,但观众要越多越好。演奏形式最好包括独奏、重奏(四手联弹、双钢琴)。只要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方法得当,儿童对舞台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强。对于天生胆小、心理素质较差的儿童,教师要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在正式演出之前,教师一定要带领儿童反复走台,熟悉舞台气氛,习惯包括音响、灯光、舞台等在内的环境,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怯场。
(二)阶段性总结
要为儿童多创造有充分准备的演出机会,不搞突然袭击,最好留存音频、视频资料,同时要善于在演出之后对每个孩子做出阶段性总结。要牢记多表扬多鼓励、演奏刚结束不批评的原则,结合视、音频资料,对其坐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触键与音色、踏板、作品完整性与音乐表现都要反复回味。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孩子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
二、举办音乐基础知识讲座
作为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长,必须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但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要让家长在陪练过程中明确孩子弹奏正确与否,定期举办音乐常识的讲座很有必要。家长要掌握基本乐理知识,速度、力度、表情等常用音乐术语以及基本弹奏方法;了解奏鸣曲、进行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曲体结构;掌握学习钢琴的要领与决窍。通过学习,提高家长的音乐素质,促进儿童钢琴教学顺利开展。
三、开展琴童家长交流会
钢琴教师应适时搭建平台,加强琴童之间、琴童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座谈会、沙龙的形式,鼓励家长畅所欲言,提出教育孩子学琴的困惑,分享成功家长的育儿经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交流切磋后得出的教育理念使许多家长受益匪浅。另外,建议家长多看一些儿童钢琴教学辅导方法之类的书籍,如:《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琴趣满屋》《琴童妈妈的金钥匙》等。
把刚入学的孩子当作“一张白纸”,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个性。是把各式各样的不同孩子看做是同一个孩子,有着一样的性格和爱好,一样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着相同的阅历,相同的智力和相同的非智力因素;看作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着同一目标和同一速度在作匀速奔跑的人。这样的学生观,势必造成“一刀切”的教学,势必用同一模式去打造所有的学生,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和逃学。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时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2]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3]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4]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5]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儿童艺术教育论文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民族出版社,1985:21.
二、资金投入不足和教学条件差
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幼儿的学前教育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好出成绩,在很多农村学前教育尚存在经费不足导致办学条件落后、教育设施严重缺乏等问题。与城市相比,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学前教育教学设施很难跟城市的相比。大部分农村学校音体美器材匮乏,几台简陋的放音盒,各个破旧的篮球,几盒单调的彩笔往往就是许多农村儿童开展音体美教学的全部家当,老师只能进行简单教学。孩子们玩的多数是自制的娱乐用具,如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音乐、美术、体育器材短缺或过于简单,严重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纠正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对策
1.认识不足的对策
作为我国学制体系的起始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遵循儿童的这些发展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①在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我们要大力宣传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②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各种素质和能力远比让孩子记住各种数学公式、古诗词等要重要得多。③而参与学前教育的教师应结合幼儿阶段儿童的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思维形象具体和个性强的特点,选择符合儿童发展和需要的学前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形象思维活动中,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幼儿潜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的对策
①幼儿学前教育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给专业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到农村任教。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聘用教师不要只聘用语文、数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大量吸收文体美专业的教师,在教育上形成专业化教育。②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使得农村参与学前教育的教师能够按时得到相应的专业培训,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建立长效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使城市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让农村教师到城市进修一段时间,让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到农村的学前教育中区,已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③另外,政府应加大教师资源的人才引进,为农村学前教育合理调派教师,补充专任教师,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鼓励年轻教师进行教学创新。这些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大幅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二、开展学前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如果针对学前儿童开展英语教学,那么教师就必须要针对儿童的特点与学习外语的优势,遵循如下原则开展教学。
1.必须遵循生理阶段性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对儿童学习的生理特征有正确的把握,才能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确保他们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LanguageDevelopmentofChildren(儿童的言语发展)的过程经历获得言语和基本完善两个阶段,也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连续的,又能够被划为若干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是3岁前,这是言语获得的时期,也就是说这是儿童获得理解母语能力的时期;第二阶段是3~6岁,这是发展完整口头言语的关键阶段,也可以说这一阶段儿童发展出不断复杂化的口头言语,对于言语交际能力有了初步的掌握;第三阶段是7~18岁,这是完善和提高言语的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不断地丰富言语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逐步地产生着质的变化,且日臻完善。理解词语、掌握语法结构形式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且逐渐形成了语法结构意识。由此可见,在人的记忆能力发展过程中,4~5岁是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为他们以后发展各种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必须遵循心理适应性原则
儿童进行英语学习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很少存在心理障碍,勇于开口说英语,不害羞、不害怕出错,在众人面前敢于开展语言实践。他们具有比较强的感知语言的能力,能够很快地接受新鲜事物。儿童年龄越小,越敢于大胆地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是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具有心理防御性,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外语习得者往往在度过青春期以后,就会瞻前顾后,既害怕犯错,又害怕别人耻笑,因此轻易不敢应用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因而其习得语言创造性与灵活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综上所述,遵循心理适应性原则进行学前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开发习得者的潜力和智力。
3.必须遵循兴趣原则
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兴趣是其积极参与的主要动力。通常情况下,儿童的兴趣都关联着一些肯定的、积极的情绪,而且兴趣能够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儿童对某一事物一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钻研,并在这一过程中的精力是专注的,而且保持着忘我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所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图片、直观教具、游戏、活动等,对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从而增强儿童的语言认识、理解和想象的能力,帮助他们强化记忆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适宜的梯度和难度。哪怕儿童仅仅得到了些许的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此会更加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鉴于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虽然学前英语教学一般只是进行生活常用的简单句的练习,但是他们反反复复地说、讲、练,最终难免会觉得乏味枯燥。因此,应该在游戏中融入英语知识,使他们在游戏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游戏。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仅掌握了英语知识,而且又能进一步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同学间彼此还能进一步增进友谊。
三、学前儿童学习英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多方面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1.不要盲目地跟风
当下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兴趣班、特长班等,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授课,可谓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面对此种情形,很多家长不能做到立足于自己孩子的实际,而是盲目地跟风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学,我家的孩子也必须学,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毫无目的地送孩子进各种班,以期培养孩子具有多方面的特长。英语班就是其中的典型。殊不知,很多英语班往往就迎合了家长盲目跟风攀比的心理,开办英语班就是单纯地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因而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但是实际上其教师素质往往不是很高,实际的教学经验欠缺,对于学前儿童的英语学习帮助不大。
2.不能无视孩子自身学习的感受
有道是童言无忌,学前儿童天性纯真,他们常常是非常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好恶。为此,英语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充分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们的兴奋点和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那么就能够使他们坚持进行英语学习,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较多地进行英语朗读、听英语对话录音、模仿英语对话,同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反之,课堂的信息量如果超越了儿童接受能力的范围,或者教学内容使他们觉得枯燥无味,那么就要立即进行调整完善,以免精力和时间的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持续保持儿童学习的热情。
3.应做到生活英语化
现在的儿童家长大多数都比较年轻,他们一般都在学生时代打下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在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时要尽量使用英语,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逐渐渗透。语言不是课堂中教师教出来的,而应该是儿童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因此,应立足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兴趣,选取合适的语言环境。儿童初学英语,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夯实基础,特别是要掌握流畅标准的发音,否则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儿童如果对英语的学习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那就没有必要勉强他们学习,在小学阶段进行的正规课堂英语教学也会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儿童的年龄范围在国际社会存在一定争议,不同的国家不同国情下有着不同的标准。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儿童的范围划定于16周岁以下,非洲许多国家则划定于12周岁以下。对于此,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就我国而言,古代婴儿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尽管儿童的年龄划分存在争议,但我国社会普遍公认的儿童范畴为0-12岁。因为在我国,儿童阶段正处于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机体各项机能不健全的阶段,也是机体各方面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声乐学习重要的器官——声带、喉头、胸腔等都处在发育之中,适度开发有益,开发过度就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从发声来讲,这一阶段儿童体质弱,气息不稳,声带稚嫩,难以进行长节拍、长跨度的声乐练习。如果训练量过大,则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具体而言,4-6岁的儿童,多用头腔共鸣,声音响亮、稚嫩。可以说,4-6岁的儿童声音“奶声奶气”,好听但不动听,响亮但不嘹亮,婉转但不优美。这个时期的声音如果加以引导会为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12岁儿童,声带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孩子进入变声期,对声乐有了一定的掌控力和辨别力,虽然气息不稳,节拍和乐感不固定,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力。从生理的角度而言,7周岁之后是儿童学习声乐的最佳年龄段,过早则对儿童身体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执意培养其声乐能力,教师可从音乐兴趣角度入手,培养其乐感,至于演唱则不必下太大的精力。
(二)儿童心理特征:控制力差、想象力丰富、兴趣不定型。
从心理角度而言,6-12岁的儿童是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和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反之则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力差。处于变声期的儿童,由于发声持久性差,所以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特征,而是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话,则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声乐理论教学相对枯燥,这种教学会降低儿童声乐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反复的发声、练气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忍受,从而注意力转向周围的事物,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就容易发生儿童半途而废的情况和音准与节奏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儿童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在能够很快模仿出施教者的声音表情,但是准确度却不尽人意。声乐教学中理论性的内容是儿童最需要了解而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和灌输,很多声乐老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儿童的兴趣成不定型性,这一点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今天对弹琴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可能就是对画画感兴趣了。这种兴趣的不定型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当前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社会中针对儿童声乐教学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儿童声乐质量要求过高。
声乐教学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声乐教师具备相当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对儿童教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其不能与成人教学相同对待。当前社会上开设的儿童声乐教学所聘请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声乐的在职教师,他们平日里习惯于面对已是成人的大学生,在对待儿童声乐的问题上,一时间难以转变思维和态度。他们往往对儿童有很高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强度也很高,同时作为儿童的家长也常常急于见到成果,故而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出现,使得很多儿童对声乐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不再对音乐感兴趣。
(二)缺少儿童心理、生理知识的了解。
在儿童初级阶段,唱歌时出现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的情况很正常。但一些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看到音准不够完美的儿童就认为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天赋,从而导致一些人才的埋没。其实在儿童阶段,声乐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唱,而是练耳,只有听准了音乐才能唱准。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跑调儿,也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引导其兴趣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三)过分强调呼吸练习。
虽然呼吸练习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是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根本就不了解声乐是怎么回事儿,更不知道所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儿,让其体会胸腔的发声与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时,呼吸练习虽然要进行,但并非最主要的进行内容。让学生体会身体的感觉,了解音乐的发生机理和演唱时身体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儿童声乐教学的建议
儿童声乐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一)科学的安排声乐教学进度。
生长发育贯穿在儿童的整个阶段,胸腔的扩大、声带的生长甚至变音期的过程,都是儿童声乐教学者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每一个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学者要针对这些特点科学的安排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前期的声乐教学中要把“视唱练耳”放在首位,先让儿童解决识谱、音准、节拍、节奏感的问题。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音阶开始,然后在训练中逐渐增加难度,切记务必要让孩子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根据儿童身体不同发育时期有针对性的训练童声。
如果儿童形成了不规范的发声习惯就会失去童声那种甜美、空旷,反而让人感觉尖利、刺耳。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训练,儿童的音色不但保持其纯真和空旷,还会增加轻灵和悠远的优美的音色。一千颗树有一千颗树的样子,一千个儿童也有一千个儿童的声音。声乐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加以强化。比如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被称为“天籁之音”而感动全场的少年乌达木,一曲《梦中的额吉》就是童声强化后最好的代表。当前国际儿童声乐教育家们大多提倡儿童用带有头腔共鸣的假声来唱歌,从而保护孩子们的嗓音,进而为将来的艺术成长铺平道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声乐训练时机和强度。
孩子们的声带发育不完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受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要很准确的控制当天的训练的强度。声带在较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有轻微充血的现象,这一点即使是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无法避免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声带充血的状况就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从而避免充血严重导致不可逆的损伤。选择教学曲目时,歌曲难度要有梯度,尽量在儿童音域范围选择训练歌曲,避免儿童挤压喉头习惯的形成。声乐教师要对每一个进行声乐学习的孩子真实有效的评价实际学习和身体情况,尤其是针对那些非专业学生的儿童,应该放弃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吸引力的容易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他们将是受益终身之收获。如通过国外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小组讨论、抢答、实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意欲,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并督促并指引起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博爱仁爱厚爱,建立师生高品质沟通
(一)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平等博爱。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这无疑会给很多留守儿童带去无形的伤害。而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围绕学生的意识展开,好学生的判断标准也是按成绩和心理的安定程度两方面来考量。因此教师在努力通过教学提高留守儿童成绩的同时,理应秉持平等博爱的观念,不将个人情绪和偏见带入教育教学中,平等对待,力求留守儿童人群的心理安定。
(二)重视教育性别平等,鼓励男女两性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社会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性别观念,如学习中男生更擅长数学、女生更擅长语文;德行上男生应当阳刚绅士,女生应该温柔淑女,而这些性别观念并不能客观、公正而全面地表达男女性别的丰富内涵。目前我国在既“单一性别”教育模式后也出现了“重性施教”的举措,然而过分强调社会性别的差异,有可能让留守儿童产生诸如“生理性别导致智力差别”等不正确的潜意识,不宜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学科教育时应加强对社会性别(gender)的理解和学习,尊重两性的共性与不同,承认男女两性发展的多样性,避免根据社会预定角色进行刻板教育。
(三)减少对留守儿童自身属于特殊群体的心理暗示。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早期阶段,往往借助外在环境,尤其是身边人们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定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目的之一是培养起成为人格健全。给留守儿童贴上弱势的标签,故意地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疏导,必然会对其造成负面的心理暗示,形成其弱势身份的意识、导致自卑性格的强化。教师应尊重留守儿童人格,呵护其自尊心,通过合理、恰当、有度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用同理心在有意中无意间给予其提携和帮助,增强其自信心、被尊重感、平等感和存在感。
三、连携高校社团与相关媒体,打造多元校园生活
(一)与高校社团长期联合、让大学生回乡支教活动形成传统。除设立文体活动小组,定期举办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加强其凝聚力和归属感外,可以通过本市出身、在外地高校就读的大学生集结回乡支教,为留守儿童带来新鲜而多样的体验,给予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支持和帮助。如南开大学阜兴会是以安徽阜阳籍在外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社团组织,借学校号召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连续多年于暑期组织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天津高校学子到安徽阜阳县朱寨中学和新村中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教学科目除了英语口语、趣味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诗词、写作等,还有话剧表演、植物鉴赏、岁寒三友、素质拓展等。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虽然支教时间不长,但意义却非同寻常,比起短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们的深彻的感染与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对未来有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憧憬。很多当年的留守儿童与支教队员一直保持联络,把支教队员当成知心兄姊,并在他们的激励与帮助下考入支教队员曾经就读的高校。各地学校可以以此为范例持续常年稳定地开展。对于受支援留守儿童和高校社团人员而言可以说是双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