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安全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安全关系着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命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发展国民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我国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非常重视,各个施工企业也做了大量的安全工作,但由于施工项目的多样性、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何保障和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就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风险的概述,提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的方法。
1.安全风险识别概述
1.1安全风险识别的定义、内容
安全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也就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安全,并将这些风险的特性整理成相关文档。
安全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是:识别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识别风险的性质,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1.2安全风险识别即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是安全控制的主要对象,所以,有人把安全控制也称为危险控制或安全风险控制。即危险源是安全风险发生的前提,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安全风险识别归根结底就是对潜在危险(危险源)的识别,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关键点,一旦识别出潜在的威胁,与之相关的起动事件类型就更容易显现。对潜在危险从物理性质和操作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起动事件和触发条件进行一一对应,这个过程把潜在危险(危险源)转化成了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所以安全风险识别是对与风险项目相关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全面的识别,是安全风险评价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安全风险识别,就不可能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安全风险识别做的不好,通常意味着安全风险评价也会做得不好。安全风险一旦被识别和鉴定,那就不再是风险,而变成了一个管理的问题。
1.3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
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必须按照一定科学的程序进行辨识。安全风险的识别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特别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安全风险识别也是项目管理者识别安全风险来源、确定安全风险发生条件、描述安全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它包括对所有可能的安全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通过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使安全风险评价更具效果和效率。而且安全风险识别是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应当在项目的自始至终定期进行。可以通过系统危险源辨识工作程序图来完成安全风险识别的程序。(见图1)
1.4危险源辨识
据近年安全事故统计发现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始终占据交通、矿山之后的第三位,为此建筑业被列为高危行业,但通过分析发现事故发生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中仍存在危险的能量、危险物质、人员违章操作、管理人员指挥失误,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避免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但物的不安全状态无时无刻地存在于从业人员的周围,只有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及评价,并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使危险源得到有效受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少出事故。
1.5危险源的类型
为了做好危险源识别的工作,可以把危险源按工作活动的专业进行分类。可以采用危险源提示表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见表1)。
2.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分析、评价及其控制
2.1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
搞好安全风险管理分析是预测和防止事故的前提,是对安全风险管理评价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分析,牢牢抓住安全风险分析这个关键环节,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从西部铁路建设实践看,设备设施的完好状态、人的安全思想意识和行为、完善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建立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这是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的基础保证。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通过分析进一步把握安全风险准确度,为超前防范、超前控制提供有效数据。
2.2对安全风险进行科学评价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有了充分的安全风险评价,安全作业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安全风险评评价要结合施工管理实际,针对生产全过程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风险分析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着重从行车安全、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设备故障、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火灾、作业行为等分析,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预见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准确判断各种安全风险,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避险,从而确保安全施工。
2.3加强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施工安全风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要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把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损失。①立足现场实际抓控制。如铁路道口安排固定的防护员跟踪防护;在线路规定方位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安全警示绳;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防护栏、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等。②认真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得到处理,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再次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对事故人为风险因素实施控制。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构成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者安全考试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同时要加强安全事故紧急救护措施的演练,提高处理事故的应对能力,从而尽最大努力降低损失。
3.结语
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建立科学的安全控制综合体系,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建筑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7(30).
[2]李国刚,魏江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究[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层建筑的燃气管道设计中,应充分重视管道的安全设计问题,其中首先应保证城市燃气管道设计及防腐蚀问题,其次应充分考虑高层建筑长期使用中的多种需求,再次应结合消防安全、环境状况、建筑安全、气源、压力等问题通盘考虑。
一、建筑燃气管道安全事故
民用燃气作为清洁能源,正在城市广泛、农村逐步普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01年的60.4%增长到了2011年的92.4%(图1);按照国家住建部的《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目标为94%以上,县城及小城镇的燃气普及率目标为65%以上,居民用气人口、用气家庭数、居民用气量分别达到6.25亿、2亿户、330亿m3。
图1全国城市燃气普及率
在民用燃气普及的同时,有关燃气爆炸的案例不断被报道,住宅炸损、局部坍塌,住户财产受损、身体受伤甚至死亡。2013年6月11日[1],苏州燃气集团下属液化气经销分公司横山储罐场生活区综合办公楼一楼的职工食堂厨房发生燃气泄漏爆炸,导致约400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坍塌,11人死亡(图2)。
图2苏州市某单位职工食堂燃气爆炸
二、高层建筑燃气管道设计
(一)、引入管选材
室内外燃气管道连接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燃气引入管,燃气工程能否安全运行受其影响很大。为使燃气引入管能有效到达建筑物燃气引入部位,上下水管道、热力管道等多条管道有时需要进行跨越,都是在居民楼前进行敷设,这就不可避免会遭受周围环境的腐蚀。所以,应当高度重视设计中对燃气引入管选材工作。常用的民用燃气用户引入管,设计中可选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但其低温冷脆性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应在室内进行人工弯制工作,多次成型且要求温度保持在0℃以上,还应该注意弯曲部位的外观变形问题。
(二)、室内燃气立管
为解决燃气管道的温度变形,波纹管补偿器应设置在建筑物中间楼层中间进行补偿,其中,在实际使用效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确定补偿量。室内燃气立管具有较大的自重以及较长的长度,管道的支撑问题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可在设计中采取以下措施,把一段横向管道进户楼层上一层或者燃气进户楼层,这样燃气立管的自重就可以利用横管段受力来进行承担。对于立管高度超过100m的情况,左转换立管位置形成N字形可以设置在50m左右,用金属波纹管连接两段立管,同时,把固定支座承重设置在立管底部。这样的设计能够较好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既能够满足用户装饰要求,保证美观,还可保证管道的安全。
(三)、消除附加压力的影响
对于高度适中的高层建筑而言,其附加压力较小,因此,可以采用设置分段阀门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小附加压力对建筑燃气管道的影响。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燃气用户来说,可以将低压调压器设置在燃气表的前面,也可以将高层和底层的供气系统分离开来,从而满足高层建筑中不同楼层对于燃气的要求。
(四)、建筑物的下沉补偿
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的整体较大,整个基础需要承受较大的静动载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整个建筑沉降现象,在工程完工后的头3年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建筑沉降会严重影响燃气管道的安置,这是因为燃气管道会随着建筑物一起沉降,而外部的埋地以及架空管道不会沉降,这样一来,在管道的引入处会产生阻碍建筑物下沉的力,从而破坏管道,甚至还会导致燃气的泄漏,出现燃气供应中断事故。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燃气管道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沉降这一因素,适当调整燃气管道的工艺设计。
三、燃气管道设计及防腐蚀要求
(一)、燃气管道阴极保护法
对于大部分埋在土壤中的金属管道的燃气管道,阳极区和阴极区都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在土壤包围的金属管道中,对金属管道进行阴极保护是为了避免局部腐蚀情况出现在阳极区。强制电流法和牺牲阳极法是保护电流供给方式的两种方法。对于城市范围内的埋地钢管,牺牲阳极法较为适用,因其具有保护电流利用率高、安装维护费用低、对外界干扰少、无需外部电源、无需征地或占用其他建构筑物等特点。
(二)、埋地燃气管道阴极保护设计
在选择电防护法时,应注意:土壤电阻率对选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时并无任何限制。在土壤电阻率>100Ω・m的场合中,不宜使用镁阳极;在土壤电阻率>200Ω・m的情况下,不应使用锌阳极。对地电位应达到-0.85V或更负是选用阳极的保护效果的要求,这在牺牲阳极法中能得到很好体现;硫酸根含量大于0.5%,且硫酸盐还原菌在水中或土壤中存在时,地电位应达到-0.95V或更负是对于通电后的要求;对于阴极电位较自然电位在通电时进行分析,要求其向负方向变化值应大于300mV;对于埋设相关的牺牲阳极过程中,应当注意埋设的距离,满足保护的燃气管道的距离为0.3~7m之间,尽量在潮湿的土壤中进行直埋设处理,在1m范围内控制埋设深度,卧式和立式是两种常见的埋设形式。其他金属构筑物应严禁在保护管道和阳极之间进行设置。
(三)、防泄漏问题的处理
对处于接头处的无缝钢管的镀锌管,为了防止发生泄漏,焊接连接应用在接头处。为防止住户钻孔凿穿管道,以及便于日后的维修,管线走向应尽量在楼板埋管位置、墙面进行标明,梁底或墙角是管道设计的合理走向。相应的强度及气密性试验应在进行管道隐蔽前进行,试验压力为0.4MPa,封管必须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
四、高层建筑燃气管道中的安全分析
燃气很容易引发爆炸,当高层建筑中的燃气管道由于外界因素的破坏导致气体泄漏,在这种人口密集的地方,由于爆炸造成的事故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会带来极为消极的社会影响。对此,高层建筑的管道燃气设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在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
(一)、制定应急处置措施
①当消防部门接到高层建筑管道燃气事故报警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并且通知相应的燃气管理单位。②要积极调集抢险救援和防化洗消等器材装备。③要尽快成立临时灭火救援指挥部,其组成人员包括:安保、消防指挥员、燃气管理部门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事发单位的负责人等。
(二)、加强立法和宣传
对于立法部门来说,应该根据相应的规定,制定出适合本高层建筑的燃气设施保护法规,保证燃气管道在所有环节都有法可依,如设计环节、安装环节、使用环节、检验环节等。负责燃气的企业要积极组织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依法操作和依法管理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保护燃气管道的能力。
(三)、建立事故应急体系
最近,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部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针对高层建筑中管道燃气引发的泄漏、燃烧以及爆炸事故,要积极制定事故处理预案;要对发生的事故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不同的等级发挥应急指挥、信息传递、组织保障等功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层建筑燃气管道的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 压力、气源、安全、建筑、环境以及消防安全等,权衡各方面利弊,最终确定可行的设计方案。只有将燃气管道的设计与高层建筑主体的设计同步起来,进行同步施工,才能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在安全上才最有保障。
引文: 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需要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虽然各个行业本身对于工作质量能够做到较高的保障,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并不能做到很好的融合和协调,这就使得建筑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导致建筑施工的投资增加,施工时间增长,甚至会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对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安全性进行重视,针对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安全预警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1.建筑施工项目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是安全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同时也是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发生的前提。要想控制这种具有能量的物质与行为不至于逸散和失控,只有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具有能量的物质与行为,对这些能量转化过程及转化条件、触发因素进行分析,才能使危险源不至于转化为事故。因此,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危险源辩识,同时也是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在对危险源进行确定时,一般从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一是事故发生率高,作业环境不良。二是具有一定的事故频率和严重度、作业密度高和潜在危险性大。三是容易发生重大人身、设备、滑坡危害等。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将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最产检的危险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模板工程。模板工程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发生在模板支撑系统之中,当支撑系统高度超过4.5m,或跨度超过18m时,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性就会降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2)施工生产用电。由于触电事故常发生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此,在施工现场往往需要编制施工用电专项方案,对配电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制指定专业人员对安全用电技术和电气防火设备进行巡检、和维修,建立施工生产用电安全技术档案,确保施工生产用电安全。(3)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施工项目时,需要开挖较深的基坑,这就涉及到深基坑的降水、排水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需要组织专家进行会审,根据施工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确保基坑围护安全。
2.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预控的要求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预防,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得出安全事故可能发生的趋势。通过模拟故障发生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应用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避免相似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去控制安全事故的重复性,通过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并进行汇总分析。查出建筑工程中出现的事故原因。同时针对此类事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相同类型的安全事故重复发生。此外,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存在一定的发生几率,只要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消除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对安全事故进行控制。由于施工建筑过程中,不同的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事故之间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我们要从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入手,针对事故根源进行分析,尽可能的使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预控的原则
在施工企业预控安全事故时,需要注意以下准则:
3.1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此原则是采用“事先型”解决问题的方法防患于未然,将事故隐患、不安全因素消除在潜伏、孕育阶段。
3.2 系统全面治理原则。施工企业要有效的消除和避免建筑工程重大安全事故,需要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理,分别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施工项目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对施工现场周围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减少人为产生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外在和内在多个方面来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性进行保障。
3.3 事故可控原则。在建筑工程中除了自然灾害等非可抗拒力产生的故障之外,其他的故障都可以通过前期的预防和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行避免或者减少故障损失。通过前期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研究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及对策,从而建立完善的故障预防机制,可以最大程度的防止事故发生,减少损失。
3.4 根除事故原因原则。由于建筑工程中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原因又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而对事故进行预防则是要针对直接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解决措施,从根本上对故障的发生进行预控。因此,需要对引起事故的最本质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消除这些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消除事故的所有原因,并最终根除事故。
4.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预控对策
4.1监测。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事故的监测是预测活动的前提,是建筑事故预控中的重要环节。在监控环节中,首先要确定监测对象,一般针对于安全事故易发频发地区或是对于建筑工程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部位进行监测。在确定了监测对象之后,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过程进行监测,另一方面是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最后建立信息档案。通过信息档案在事故预控系统中的共享和传递,以实现对安全事故进行标准化、数据化的预防控制。
4.2分析。分析环节是在监测环节得到监测对象的信息档案之后,运用相关的安全系统分析方法,对得到的监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周围环境、周围物体和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入手对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和识别,针对不同的监测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故障特征。
4.3预测。预测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对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预估其事态发展的严重性。从众多危险因素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的产生背景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
4.4评价。评价阶段是对已被确认的主要事故隐患进行整体安全性评估,对安全事故给建筑工程项目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针对不同类型的损失计算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环境损失和安全波动的因素,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事故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
5.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进行控制之外,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针对建筑施工项目,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及时发现并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采用合理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预控对策,通过监测、分析、预测和评价四个环节对安全故障进行预控。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稳定安全的运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笔者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六年,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相对比较熟悉,建筑施工很辛苦,也很危险,也亲眼目睹过一些的安全生产事故,失去生命、造成残疾给整个家庭带来的痛苦。虽然工作才几年时间,但我对建筑安全有了不同于从前的认识。
1.建筑施工安全的认识
建筑施工,是与大自然作斗争,地质条件千变万化,生产环节错重复杂,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事故,这就决定了安全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位置。建筑安全工作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向我们七局早年就提出了“人人都是安全员、人人都管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为安全”的理念,并配套出台了许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已经向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如果这些理念、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能够扎根到每个员工的思想当中,那么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1.1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效益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按照项目实际情况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保证达到工程的安全要求的同时也要保证施工队伍的高效率,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与安全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在实现项目目标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做好工程的安全工作,实现工程的安全开展,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按照新的系统工程观念、理论和方法来展开,保证整个工程科学性、安全性、高效性的进行。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规定、业内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和企业安全管理条例等,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设计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力争安全管理工作高于标准要求之上的同时,协调好施工工作方面的高效开展。
1.2建筑施工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特点主要由建筑产品性质的特点所决定。因为建筑产品不合格造成的安全隐患较大,和其他工业产品相比较,建筑产品具有明显的特点是体积庞大、复杂多样、整体难分、笨重不易移动、涉及建筑安全技术等特点:如包括高处作业、电气、起重、运输、机械加工和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等多专业的安全技术。此外还有以下特点:①生产的流动性。一是施工机构随着建筑物或构筑物坐落位置变化而整个地转移生产地点容易造成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触电、坍塌和物体打击等事故;二是在一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各种机械、电气设备随着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着施工对象上下左右流动,不断转移操作场所。②产品的形式多样。建筑物因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用途的不同,工程的结构、造型和材料亦不同,施工方法必将随之变化,很难实现标准化也就没有通用的安全技术措施。③施工技术复杂。建筑施工的季节性和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季节工、临时工和劳务人员占相当大的比例,另外建筑施工常需要根据建筑结构情况进行多工种配合作业,多单位(土石方、土建、吊装、安装、运输等)交叉配合施工,所用的物资和设备种类繁多,因而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较高。④露天和高处作业多。建筑产品的体形庞大、生产周期长,施工多在露天和高处进行,常常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易发生伤亡事故。⑤机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仍要依靠大量的手工操作。
据我了解,在我们的工作实际当中,“看惯了、干惯了”的思想普遍存在,甚至还有人相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该死面朝天、不死又一年”、“出事不由人”这样的话还能从某些工人的嘴里说出来。就在前年我去医院探望一名因高空作业违章受伤的同事时候,我问起他如何受伤,他躺在床上说了一句“这是命里注定的,出事不由人”,我听了之后,印象很深刻。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管理人员、我们的工人,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什么是安全工作,怎么搞好安全工作,他们的头脑里“凭侥幸、撞大运”的思想还非常严重,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安全。对于那名受伤在床的兄弟,我又悲又怜,怜的是,他是全家的支柱,他受伤之后,家庭生活会过得非常窘迫;悲的是,他到受伤在床的时候,都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伤。这样的人,不出事故是偶然的,出事故是必然的。试问,在我们的员工当中,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呢?
2.杜绝建筑安全事故的具体做法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先要从思想上纠正对安全的认识。人是安全工作的主导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很多项目工人,文化素质普遍较差,长期传统的、封建的家庭教育,形成了他们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安全观,他们始终认为“命运、运气决定自己的一生。”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潜伏在员工思想当中的安全隐患,要消除这一隐患,并不容易。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为这些人员彻底洗脑,在全体员工中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让广大员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安全观,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保障自身的安全,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我们领导也经常给我们讲: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抓安全工作怎么抓都不过分,谁抓都不越位”的安全责任理念,认真落实职责,防微杜渐,严把安全关,对身边的各种违章行为决不能熟视无睹,任其自然,要敢于碰硬动真,及时制止,不怕得罪人,决不能带着感情抓安全。要树立“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这样,违章行为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各种事故也就不会发生。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光有科学的、正确的安全观还不够,还要懂安全、能安全。这就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干的工作,熟悉自己的业务范围,能够按照标准作业,能够按照规程操作。就是要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让他们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保障安全。就是要加强对“人人都是安全员”等一系列安全理念的学习,把理念转化成为安全工作的能力,实现从“我要安全”到“我能安全”的升华。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就必须夯实基础,打造零事故现场。安全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物的不安全状态”。规范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有保障。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从基础管理入手,加大质量标准化工作力度,加强现场管理,加强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扫除安全工作中的死角、盲区,打造零事故现场、创建零事故环境,有效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事故,还必须强管理、重落实。我们每一名职工牢固树立“违章的活不干,带血的钱不拿”,“挣钱不要命,再多也没用”,“干活图省事,早晚要出事”的珍惜生命理念。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金钱、安全与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做到正规操作,按章作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结语
“安全重于泰山!”这个责任,不仅仅关系着我们的企业,更与我们自己息息相关!我们要知道,没有安全,企业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安全,也谈不上我们个人的生存;没有安全,我们的幸福,我们的未来又从何而来呢?为了我们的企业,为了我们的家庭,为了我们自己,请把你的安全思想牢牢树立。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就一定能把好我们的安全关! [科]
从保障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出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思路和理念,研究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中的规律,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创造条件。
一、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现状
在我国,建筑行业一直处于人员伤亡事故多发状态,事故发生率和人员伤亡人数长期位居我国生产性行业第二位。据统计,自 1990 年到 2007 年间,我国每年平均发生建筑施工伤亡事故 630 起,每年事故死亡人数 1500 余人。近年来,虽然总体施工伤亡事故和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年均死亡人数仍然有千人左右。
1.我国建筑行业施工中伤亡事故多发
从我国伤亡事故统计资料分析,仅 2007年全国发生的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就有 170 余起,重伤 124 人,建筑死亡人数 259 人。所以从整体现状看,我国的建筑事故伤亡比例水平很高。保障广大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是我国现阶段施工生产中首要而又急迫的任务。
2 施工项目事故多发类别和部位
根据国家城乡建设部长期跟踪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主要类型可以基本划分为五大类别,它们分别是:高处坠落事故、施工坍塌事故、物体打击事故、触电事故和机具伤害事故。它们所造成的伤亡人数比例约为:42%~45%、15%~20%、12%~15%、10% 和 5%。
从事故易发部位来看,高处作业是事故产生的重要根源,临边洞口的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率明显较高。以 2007 年数据为例,在临边洞口处作业发生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到 19.20%;其他高处作业类型如脚手架上作业,占 12.66%,安装、拆除龙门架(井字架)物料提升机过程中产生事故,占 8.38%;在安装、拆除塔吊过程中产生事故的,占 10.06%。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故易发部位还有:基坑部位,由于基坑挖掘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为 6.96%;土石方施工部位,由于土石方坍塌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为 4.44%;与施工机械和机具混合作业部位,由于施工机具造成的事故死亡人数比例为 4.95%;另外,还有因模板支撑失稳倒塌事故导致死亡人数比例为 7.38%;外电线路死亡人数比例为0.75%;现场临时用电线路死亡人数比例为 2.77%。
3.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建筑行业中存在的施工安全问题,不仅在我国很严峻,在发达国家,该问题依然严峻。以美国为例,通常只有采矿业和农业的工人死亡率会超过建筑业的工人死亡率。据美国 2003 年的统计数据,建筑业雇佣的劳动力相当于美国全国总劳动力的5%,但是却有 11% 的致残事故和 18% 的死亡事故发生于建筑业内。从事故发生类型和事故易发部位来看,两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一致性。根据美国 2003 年的统计资料,美国当年建筑业因公死亡人数 633 人。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原因和比例分别为:物体打击 13%、高处坠落 40%、暴露于危险物质与环境(大部分为施工坍塌)21%、火灾与爆炸 4.6%,其他 0.5%。从发生事故的部位来看,高处作业依然是事故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1.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
(1)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尚难落实,尤其是对个人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不好操作。工程建设涉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设备租赁单位和拆装单位等众多主体,对这些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难以有效的贯彻落实。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一些建设单位和施工总包单位安全意识不强,为了节约成本挤扣安全生产费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尚未有效全面展开,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尚待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方法仍过于单一化,欠缺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
(4)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救援制度尚未健全。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救援制度实施在我国推行的时间不长,一些施工企业尚未制定好企业内部的应急预案,也未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产生联动,一旦发生应急事故,将得不到及时救助和处置,导致事故扩大。
(5)安全技术开发力度和安全资源配置不足。对事故隐患检测能力和一旦发生事故后的事故处置能力均显不足。
(6)安全文化教育欠缺。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安全文化缺失,职工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2.施工项目自身特点导致危险源易于集中
从施工环境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危险源密集,施工危险性增大。
l)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大,时间长,其间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据统计,建筑物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约占总量的 70%,且易受风、雨和雷电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施工危险性增大。
2)施工流动性大,施工环境变化频繁。由于环境变化频繁,导致施工作业人员容易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受到环境中的不利条件影响,使得危险概率增大。
从施工作业特点和作业现场条件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危险源密集,施工危险性增大。
l)施工项目工序多,变化大,环境影响因素突出。建筑施工项目从基础施工、主体工程到装修各阶段,工程内容迥异,工序和施工方法也各一不相同;同时,作业环境也随时改变,其中隐藏的危险源众多,原因各异,导致危险源的辨识困难,危险隐患增加。
2)施工项目高处作业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约占 90%,同时受到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在防护不当时,极易发生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
3)建筑施工过程中通常存在施工作业面狭窄,交叉作业多等危险隐患。由于进度需要和实际施工条件制约,经常需要多工种、多班组在同一作业面内展开施工作业,在有限的场地集中大量的工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进行立体交叉作业,导致危险源在有限时空内高度集中,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从施工作业人员条件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危险源密集,施工危险性增大。
1)施工作业者劳动强度高,手工劳动多,作业人员易产生工作疲劳、注意力分散,从而出现误操作和事故发生。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安全的因素。国家政府部门对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也非常重视,要求相关企业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在这个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本文分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行业在我国GDP中比重逐年上升,对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美好的前景下,建筑事故却屡次发生,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监督工作依旧停留在落后的突击检查方式,缺乏日常监督工作,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的处罚纠正措施不及时措施。同时一些工程承包方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出现安全生产费用的投放不足,缺少安全事故的防护能力,安全措施不到位,再加上施工工序的不合理最终酿成事故。‘
2、安全管理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现在来说有关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也就是这个原因造成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难度比较大,建立施工安全责任制的工作难以落实,从地方监管部门到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空白。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加剧,很多企业也对安全管理费用的投放力度不够,缺少安全管理的器材设备,无形之中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等。种种原因倒是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同一开展。
3、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人员70%都是来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大多数的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还不满足施工质量的要求,缺少先进的施工技术指导和培训,对于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很用以出现安全事故。
4、缺少安全防护措施。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对一些必要的安全设备准备不足,例如临边不加设防护栏杆。在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和处理,对已经出现的隐患没有采取的应急措施致使事故的扩大。据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行业没有建议应急医疗队伍,对于已经出现的事故不能及时救援。
5、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目前我国并没有专业培养安全管理人员的机构,依靠传统边学习边管理的落后方式,这样也就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和甄别安全事故的能力,在加上建筑施工的环境比较特殊,造成事故的不断发生,屡禁不止。
6、缺少安全管理信息库和信息交流。我国安全管理工作的比较落后,没有相关的安全管理信息库和信息交流,无法从已经出现在一施工现场的事故很难汲取教训。
二、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现在施工事故呈现出递增趋势,这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其他国家地区却很少出现事故。因此必须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加强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规范和加强监管体系,明确监督的职责,增强行政执法的意识,加强主动执法,要敢于执法和严格执法。将安全监督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岗位,提升他们的安全管理意识。对于不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企业家的处罚力度和监督,对于已经出现安全事故的建筑企业要予以追究责任,自上而下大地培养安全管理意识。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教育,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意识,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各个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以及从中感受到经验教训,做到每一个施工企业之间能够做到安全管理的信息交流,这也是防止安全事故的一个有效手段。加强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措施,通过这些培训机构培养专业管理人员在施工中加强安全管理,尽早地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到及时排除隐患。加强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提升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前面我们分析到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由于缺少规范的施工操作导致。在施工人员上岗之前必须进行专业的技术能力培训,相关的监督部门应该做好这方面的测试工作,对于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禁止施工操作,对于施工企业聘用不专业的施工人员要严肃处理。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具有安全生产知识和接受过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达到熟练操作本岗位的操作流程。只有从各个岗位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才能从整体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4、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人员依据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9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88);《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 91);《龙门架及并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范》(JGJ88- 9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 2001);《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 2000)等相关规定对施工过程做好评估工作,消除隐患,加强现场的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在检查工作中必须做好备案记录,方便以后查询。
5、增加企业对于安全管理费用的投放。监督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投放及投放产生的效果,增加安全费用的投放也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措施才能够帮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结语: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一个严格的过程,必须全员参与和防控,提升安全防护意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安全防护工作。我们必须对安全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手段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也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苏丽.建筑施工安全的新对策[J].中华建筑,2007.(7):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措施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危险性大,不安全因素多,是事故多发行业。近几年我国建筑业的死亡率是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高的行业,损失巨大,令人痛心。虽然强制实行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了建筑市场的准入控制,并进一步加强对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检查力度,但伤亡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本人认为,伤亡事故多主要是由建筑行业的特点决定的。而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及全社会都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一、建筑业项目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建筑业的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施工现场,可以说,施工项目是事故发生的发源地。
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是否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是否符合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否满足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改进或更新项目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
(二)安全管理事故的原因分析
1.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所谓人的原因,是指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人在生产活动中,具体不安全行为有:操作错误(启动操作不给信号、忘记关设备)、奔跑作业、送料过快、以不安全的速度作业;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的摆放不安全;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在起吊物下停留作业;机器运转时加油、清洁、修理;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未使用防护用品;不安全着装;工作时说笑打闹、带电作业等。
2.物(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对建筑行业来说,“物”包括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材料、半成品、燃料、施工机械、机具、设施等。不安全的情况有:施工电梯的限位失灵,造成冒顶;塔吊的钢丝绳脱丝;未及时更换,造成钢丝绳断裂,掉物坠落;电锯等用电设备电线老化,造成电线失火等。
3.不良的生产环境对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引起的。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一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也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还应当进一步研究造成人的过失的背景条件,即不安全环境,如照明光线过暗或过强导致作业现场视物不清;作业场所狭窄、杂乱;地面有油或其他影响环境的东西等。与建筑行业紧密相关的环境,就是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精心布置的施工现场,事故发生率较之杂乱的现场肯定低。到处是施工材料、机具乱摆放,生产及生活用电私拉乱扯,不但给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引起人的烦躁情绪,从而增加事故隐患。当然,人文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某企业从领导到职工,人人讲安全,重视安全,逐渐形成安全氛围,更深层次地讲,就是形成了企业安全文化,那么这个企业的安全状况肯定良好。
4.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常见的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由此看来,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人和物的安全状态,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并通过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来达到目的。
二、建筑安全的管理措施
(一)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才能上岗。所有新员工或从事新的工作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即公司、项目部、班组的安全教育,并要定期培训,不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强化工程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具体作业安全要求。
(二)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科研合作。
鼓励施工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研究、开发、推广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措施和装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社会力量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制约作用,从而把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三)加强风险评估,做好重点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作出评估,并对每个项目具体化,做好安全防护和重点管理。
(四)编制安全措施,执行科学程序。
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法规标准的要求,结合工程的特点编制安全技术措施,遇有特殊作业(深基坑、起重吊装、模板支撑、人工挖孔桩、临时用电等)还要编制单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按程序经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
(五)搞好“五定”,认真落实。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做到“五定”,即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三、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一)全员安全管理模式
1.注重培育全员安全文化
这种全员安全管理模式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因此,其安全文化应该是全员安全文化。形成新的安全文化就是要培育全员安全文化。全员管理不仅包括总承包管理人员、分包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人,还应包括业主、设计、监理及社会相关方。
作为总承包方,要积极调动和发挥相关各方安全管理的监督作用,使安全管理成为压倒一切的工作。当然,首先要充分调动本单位全员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安全文化。只有形成全员安全文化,才能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保障人员安全。全员安全文化是新的项目安全模式的核心。
2.全员安全管理模式的四个转变
全员安全管理模式与传统的项目安全模式相比,有四个转变,分别是:变单纯的安全专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管理为全员参加的体系安全管理;变单纯的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与进度、工序穿插和施工方法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变以点为主的间断的、静止的管理为线面结合的、连续的、动态的管理;变并行的安全与生产两条线为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一条线。
3.全员参与是全员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
全员安全管理模式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独的岗位安全管理组织,而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以专职的岗位安全管理为核心,以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班组长及工人全员参与的,安全监督管理层和安全管理实施层既独立设置又互相依托和紧密联系的体系安全管理,是将生产与安全的紧密结合的组织,是对项目安全管理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安全目标管理模式
制定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生产水平是一个国家政冶、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家声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各个层面,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建筑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建立新的安全管理模式,提高职工的安全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对施工安全缺乏应有的重视
不管是施工单位的管理层,还是负责机械设备的检查、维护人员,还是在施工工地上具体施工的施工人员,只要有一个人对于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度,那往往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而往往在具体工程项目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工程的进度;关注的是工程的成本,有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将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操作要求、规定视而不见,违规操作,或者减少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再加上有时候人们的侥幸心理,形式主义,总认为安全事故那是嘴上讲讲的,所以对于一些安全检查也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往往忽视了存在的安全隐患。
2、施工单位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施工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的素质。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本来就不多,另外,他们的职业道德是高还是低,专业水平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安全事故是否会发生。道德水平高的,为人正直的,工作认真负责的,专业水平高的,在进行安全检查的时候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职业道德或专业水平不够高的,也许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也隐瞒了,这些都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其次是具体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许多一线施工的人员是农民工,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的意识和水平也都比较低下,在这些因素下往往就会蕴藏着安全隐患。
3、安全管理中“物”的因素
3.1施工中的材料是否合格,是否合乎工程的要求
由于工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这给材料的检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承包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采用一些不合格或者与工程技术规范不一致的材料,甚至有的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些都给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3.2施工中机械设备的质量影响着工程的安全
工程施工所采用的施工设备数量多,种类也多,流动性也大,这给机械设备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的不重视,对机械设备的态度是重使用、轻保养。没有专业的人员对接械设备进行专业、有效、定期的保养,在具体工程中,为了追求工程的进度,盲目操作,使一些机械设备长期得不到休息,线路老化或内部零部件长期超负荷运作,成为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3.3对一些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物质的存放管理是否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施工需要一些特殊的物质,尤其是有的时候一些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化学物质等。对于这些物质的存放、管理,都有具体的相关规定。在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由于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专业知识的缺乏,没有引起相关的重视,随意处理、放置这些物品,也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4、安全管理中“环境”因素
这里的环境既有自然环境也有人文环境。由于建筑工程的环境具有露天、高空、水中、涵洞等各种自然因素,有些时候作业施工的场地狭小,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安全事故的产生。人文环境是指施工单位对安全的重视度,施工队全体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对施工纪律的遵守度。如果整个施工单位能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施工队友相互之间能经常提醒严格遵守施工纪律和相关规范,就可以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1、整肃建筑工程外部环境
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整顿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给各建筑施工单位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整肃行业内部的不规范行为,比如拖欠工资、价格不合理、随意转包工程等。同时,只有通过法律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在行业内形成守信的良性循环,彻底转变行业风气。
2、抓好施工前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2.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安全的准备工作,要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首先是做好施工前的调查研究。针对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以及现场安全警示的工作。其次在施工生产准备阶段,企业管理层,要根据施工项目的特点,开展好安全生产的宣教,实施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2.2狠抓施工生产安全计划的落实
工程项目部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目标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并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和施工条件,合理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确保施工生产中的安全。
2.3确保材料供应的质量
材料部门对于各种原材料,应建立健全进场前检验验收和取样送检制度。为此,要求材料员、工程技术人员,要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掌握好常用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性能,熟悉材料在保管和运输的规定,做到分门别类的保管和堆放。凡属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运到工地,以确保材料不会造成施工安全问题。
2.4电力、机具、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首先规定它们的操作者,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颁发的上岗证;其次,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遵守作业制度;第三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与管理档案,实现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
2.5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总结以往的安全教训,找出“通病”、“顽疾”,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在日常施工中,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当场剖析原因,即时指正,限期整改。对预防措施和纠正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应跟踪验证,保存验证记录。同时要建立健全奖罚制度,以经济辅助手段,促进施工安全生产。
2.6加强施工安全的事后总结工作
要认真回顾项目工程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成效及弊病,提高安全素质,增强安全理念,持之以恒地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
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设备及高空作业的重点监管
根据我国当前的施工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我们发现设备设施引发的事故和高空作业引发的事故是所有事故中的最主要的两点,几乎占据了所有事故比重的百分之七十。因此,加强施工现场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和高空作业的检查是安全人员的工作的重点内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设备设施检查的时候,要求我们的安全人员熟悉施工现场所用设备的拆装,如升降梯的拆装,如果不熟悉,那么安装人员即便是违规操作你也很难发现问题。落实用电规范,严查违规用电行为。对于未经检验或是检验不合格的设备,要及时的清除现场,尤其要加强施工前的设备检查是防范设备事故的最有效措施。
高空作业事故发生往往都会造成人员的死亡,主要是这类事故多是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措施没有做好就进行作业,发生事故也多是坠楼。加强高空作业的安全管理需要从高空作业设备的穿戴规范着手,防止大意麻痹心理而忽视了安全绳以及头盔的作用。尽量避免高温天气下的户外作业,必须进行施工作业的,也不能长时间呆在户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户外作业活动。
4、进一步深化房屋建筑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要想做好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除了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的检查,加强施工中安全因素的定期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联系网。需要围绕机械动力、电气线路、高处作业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以防止机械伤人、触电、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发生。另外还需要针对自身施工的特点进行专业的检查,例如:防毒、防爆、防塌、防火、架子平台、高空吊装、深基坑等方面。
探索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新方法,要积极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新设备,提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也要应用创新的措施、方式、方法,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应用实际可靠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安全管理超前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的管理控制,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既可以更好的实现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保障施工单位的利益,又可以推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的部门要通力合作,严格施工规范,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管理,确保工程安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林鹏,张屹泽.试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469.
1.2火灾危险源(1)人为因素。古建筑中都存在用油灯照明,香灯礼佛的现象,尤其是在藏传佛教建筑中更为普遍。以甘南拉卜楞寺为例,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寺内酥油灯常年点燃,而且存放着大量的经幡、经卷等易燃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2)火源电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被大量开发利用,电气设备大量增加,电器线路乱拉乱接的问题经常出现,再加上古建筑中生活用火较多、违章用火用电现象严重,极易造成火灾。据统计,因用火用电不当而引起的火灾约占古建筑火灾的18%。(3)周边环境。在评估周边环境时,考虑周围是否有危险源,周边是否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储存加工等危险场所,当周围有加油加气站或者是化工装置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时,建筑危险性较大。当建筑物周围比较空旷,没有危险源时,建筑危险性较小。
1.3古建筑特征[1](1)火灾荷载。火灾荷载是指在一个空间里所有物品包括建筑装修材料在内的总潜热能。在古建筑中,火灾荷载包括自身的木构件及装修材料,几乎所有的古建筑内部都悬挂有大量哈达、宝塔伞、垂帘等大量的极易燃烧的织物制品,火灾荷载极高,是造成火灾蔓延扩大的主要原因。(2)防火间距。建筑之间设置合理的防火间距可以有效地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我国古建筑虽多以单层、单体建筑为主,但在总平面布局上呈现成组、成群的格局,建筑密度大,防火间距小,极易以热辐射、飞火等造成火灾蔓延扩大,形成火烧连营。(3)耐火等级。耐火等级能决定建筑物内部发生火灾的风险和概率,以及起火后有效灭火的可能性等一些因素。古建筑一旦起火后,屋内烟热不易散发,温度容易积聚,迅速导致“轰燃”形成立体猛烈燃烧。另外,建筑内的各种木结构及棉、麻、丝、毛等帷幕织物,一般没有经过防火阻燃处理,遇火后会使火势迅速蔓延。
1.4消防设施完好率(1)建筑消防设施。建筑消防设施应作为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在火灾初期及时地发现火灾,有效扑救初期火灾。对于有效地防止火灾蔓延,降低火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古建筑发生火灾后,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其原因很多,而着火后由于无可靠的消防设施,无法确保火灾发生后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因此,建筑消防设施的安装及完好是影响古建筑火灾风险重要因素之一。(2)消防给水。消防给水直接影响着火灾扑救的效果。据统计,在古建筑扑救成功的火灾案例中,有93%的火场消防供水条件较好,而扑救失利的火灾案例中,有81.5%以上的缺乏消防给水。故消防给水是影响古建筑火灾风险的重要指标。
1.5灭火力量(1)消防装备。消防装备是当代消防部队队伍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发挥消防员战斗力的关键因素。根据建标152-2011《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将消防装备作为古建筑火灾评价的一项指标。(2)消防队站。消防站建设是保障古建筑安全、提高古建筑防灾抗灾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古建筑周围环境不断变化,各种致灾因素对消防站功能及建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消防站建设是否符合标准制约着抵御火灾的能力。
1.6消防安全管理(1)消防安全组织。在古建筑场所消防安全应坚持技防和人防并重的原则。因此,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逐级落实消防管理负责人,是抓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途径。(2)消防安全制度。2009年以来,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快速增加,因游客吸烟点火、乱丢烟头等诱因,导致古建筑发生火灾的案例全国共有14起。因此加强消防安全制度十分重要。(3)消防宣传培训。古建筑管理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增强从业人员、游客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灭火能力。公安部令第61号《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称公安部令第61号)要求,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对每名员工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4)消防应急演练。制定火灾应急预案,有助于合理使用灭火救援力量,快速有效实施灭火救援行动。根据公安部令第61号中消防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5)消防安全检查。针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特性,管理使用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消防安全检查,督促落实各项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2古建筑消防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构成
2.1建立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所评估的古建筑火灾风险的各主要方面,其主要指标要能够准确反映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体现科学性。只有这样,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估的结果才有较高的可信度。(2)可行性原则。从我国古建筑保护的现实出发,所选指标的评估方式要简便易行,尽量简化评价工作的程序,容易实现量化定性,要有可行性。这样,评估的实施方案才容易被各级部门所接受。(3)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要有可比性。这样便于各区域间进行横向比较,也便于文物保护及公安消防部门总结共性问题,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更好地指导消防安全监管。
2.2构成以上分析研究表明,古建筑火灾风险大小与气象、火灾危险源、古建筑特征、消防设施以及消防安全管理等因素有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见表1。
2.3评估等级划分根据所得分值,对古建筑划分火灾风险等级(R)。借鉴国内外火灾风险等级的划分方法,将古建筑的火灾风险划分为极高、高、中等、较低、极低五个等级,如表2所示。
3评估应用及防火对策
3.1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报送公安消防机构,并抄告相关的主管部门,作为消防安全监管资料和依据,有关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可作为旅游景区星级评级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存在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的依法处理跟进。
3.2防火对策(1)加强消防规划,改善消防安全环境。科学规划消除各类危险源,设置防火间距或防火分隔,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因地制宜地加强消防水源建设,配备实用有效的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2)改善木构件的耐火性能。古建筑采用大量木质材料,耐火极限极低,在不影响其外观或文物价值的前提下,可通过喷涂防火涂料,以增强其耐火性能。特别是修缮改造时,应对木构件进行防火浸料处理。(3)严格控制火源、电源,消除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严格香火管理,严格生活用火管理,严格电源管理。(4)设置自动消防设施,及时发现及扑救初期火灾。凡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应建立全方位消防监控系统,在不破坏建筑原有结构、不影响使用功能、满足建筑装饰效果的前提下,均须采用先进的消防技术措施,安装自动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推广安装细水雾灭火系统。(5)制定灭火和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建立与空间分布关联的古建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基于危险源辨识的火灾数据库,包括可燃物种类、数量、特征及分布,应急力量和装备数量、分布等。针对古建筑特点,建立不同等级相应的应急预案。针对古建筑人员疏散的特点,建立人员疏散特性的量化数据库,发展工程应用模型,在此基础,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开始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其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对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为了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保护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必须对有限的空间和资源进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选择切合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使建筑更加美观和舒适,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设计初始阶段,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区域的空间大小、地质状况、周边环境等进行综合了解和考虑,结合建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与建筑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建筑的面积、空间、造型等进行相应的设计。只有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与美观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才能建造出好的建筑物。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设计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五个,即实用性、安全性、美观性、经济性以及简便性,简便性主要是针对建筑施工单位来说的。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和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建筑对于造型和舒适方面的要求,也可以使建筑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和安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适用房。建筑结构设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总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建筑工程结构分部的优化设计两个方面。在实际施工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自身的不合理
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由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不足或问题,造成建筑结构设计与实际建设情况出现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安全隐患或其他方面问题的出现。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得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建筑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一味关注设计的美观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也有一部分建筑设计人员,虽然认识到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是为了迎合企业的要求,保住自己的工作,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只考虑经济效益,,这也从客观角度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这些情况,对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时,要在提升设计人员能力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于其安全意识的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人员从根本上重视起建筑的安全性能。同时,在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前,设计人员必须对建筑周边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经过细致地分析和思考之后,才能进行设计,杜绝设计方案中的不合理现象,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2.抗震强度不够
最近几年我国地震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建筑的抗震性能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当前许多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重视程度不够,在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忽略抗震性原则,使得建筑并不具备真正的抗震能力,一旦遭遇强度较高的地震,建筑的安全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如何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抗震规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偷工减料现象严重
当前建筑的主要构造多是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材对于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也是最为主要的,而因为钢材不足而导致的功能患也是最为常见的。首先,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预算,一味节约钢材,偷工减料,无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导致建筑中钢材短缺,使得建筑质量不合格,安全性能下降。其次,一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仍然使用冷轧变形钢筋,虽然其强度较高,但是与其他优质钢材相比,韧性小,脆性大,其抗震性能不足,使得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加强对于建筑结构设计的监管工作,一旦发现这种现象,要从重处罚。
三.提升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措施
1.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制定和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而这些法规和标准,不仅仅具有相当的技术性,同时还具备极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遵循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提高建筑质量,消除安全隐患为目的,对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发现并提出整改意见,避免安全隐患向安全事故的转化,将安全事故消灭于萌芽之际。
2.对设计技巧进行改善和创新
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以从设计技巧和设计软件的改善和创新出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是浅显易懂的。随着当前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难度也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现有的结构设计软件和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设计人员的需求。因此,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建筑安全性,首先要开发出精准度较高的设计软件,这就需要设计者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的共同合作,完成设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和创新。
3.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安全性的认识
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设计人员立足扎实的理论基础,灵活地进行创新,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设计人员要精益求精,对于建筑中各个结构构件的产生都要进行深刻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要理解相应的规范和章程的具体含义,与施工单位紧密配合,进行建筑施工。要善于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同时,要本着对建筑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态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工作认真负责,加强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认识,保证设计出来的建筑结构不仅美观实用,更加安全可靠。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安全性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建筑的结构设计人员要加强对于设计工作的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提高对于建筑质量安全问题的辨别能力,确保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增银,严庆平.浅谈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保证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221.
[2]刘欢.刍议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措施[J].中华民居,2011,(1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