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课堂教学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转变,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保证拥有健全的理论研究队伍的同时,如何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能活跃于国际大舞台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改革开放对大学英语教学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地培养出大批在国际性的文化、经济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的英语人才。这些挑战和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转变思想,掌握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注重自身素质,以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师思想
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正确观点,这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个教学环节枯燥乏味,教学过程形成一言堂形势,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注意按照大纲要求,把握重点和难点,以提问等课堂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重点内容,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课堂的气氛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兴奋点也放到了课堂中,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合适的教材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改革后的新教材有诸多优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文章内容新颖,题材广泛,趣味性强,文章所讲述的大多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产生共鸣;三是新教材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四是新教材针对性地改进了课后练习题,使练习题内容全面、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更加科学、合理。
三、明确教学任务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即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充分理解教学大纲的规定,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水平要求。目标内容涉及知识、智能要点、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等几个方面。水平要求有三个层次,即认知水平,智能水平、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和教育水平。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体现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其意义在于使课堂教学方向明确,有效组织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掌握每个知识点,确定把握每一具体要求的区分度,然后,再就知识的完整性制定出每一课时明确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意识性,使课堂教学处于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中。
四、优选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实质,使每一堂课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认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教师不仅要知道教学内容的范围,而且要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去。教师只要掌握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内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实现集中、具体、确切。其次,教师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每一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复习、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且每个环节都应精选,避免重复。教师只有把有限的教学实践花在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上,才能真正把握教材实质,学生智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口、笔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知识、内容、方法和情感等方面创造和谐的氛围,在愉快的环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如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准确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但要通俗明白,而且要准确无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了解授课内容,安排授课环节,丰富授课内容。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并总结经验,时刻关注英语教学中的新动向、新趋势。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学习的特点
在大学时期,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觉学习,由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转变。相比中学时期,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1学习的自主性
进人到大学学习阶段,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的过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另外,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开始逐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1.2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从一人学就有专业定向问题,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1.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等方式深人学习,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锻炼动手能力。
2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由于大学学习具有以上一些特点,已不同于中学的传统教育,一些学生在进人大学学习后,没能充分了解这些变化,使自己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2.1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学生除了完成课程的学习外,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支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中学时期的严加管教,一些学生自我放松严重,表现在正常作息时间不能保证,上课有缺席现象;听课不专心、在课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朋友吃喝玩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薄弱的自律意识,加之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在刚进人大学学习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者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
2.2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人大学之后,这种明确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变得没有动力,没有更好地发展自我,个别学生甚至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2.3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经选择了的,不可避免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人到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到大学学习,服从了专业调剂,没能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换专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同学只能凑合着读,学习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也影响到学习效果。
3改进课堂“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教
3.1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学习效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建立一种以尊重、关怀和激励为特征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相信教师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最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持续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比起个人学习目标,学生优先考虑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学习;学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估。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由此可以得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激励会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3.2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双主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权与发言权,除了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考虑积极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自主的管理模式,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好发挥。
为此,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人手,改善教学效果:
(1)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安排,其中包括:每星期的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课下需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验或讨论安排、考试安排、评分标准等等。这样使课程内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2)课中,教师在提纲掣领地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之外,要注重提出个人见解,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适当减轻常规课外作业,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随堂练习,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课后,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之外,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报告和论文,达到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3.3加强学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效果 大学学习特点 现状 改进意见
大学学习的特点
在大学时期,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自觉学习,由片面追求书本知识向发展综合素质转变。相比中学时期,大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的自主性
进人到大学学习阶段,虽然也有老师讲课,但是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的过程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要有很强的自觉性。另外,大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已经不满足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开始逐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学习内容的专业性
大学生从一人学就有专业定向问题,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将大学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相关课程,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术报告等方式深人学习,将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等,锻炼动手能力。
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由于大学学习具有以上一些特点,已不同于中学的传统教育,一些学生在进人大学学习后,没能充分了解这些变化,使自己在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自律意识薄弱
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学生除了完成课程的学习外,有更多的时间自我支配。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了中学时期的严加管教,一些学生自我放松严重,表现在正常作息时间不能保证,上课有缺席现象;听课不专心、在课上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朋友吃喝玩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薄弱的自律意识,加之学习内容的加大和学习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学生在刚进人大学学习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更甚者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进人大学之后,这种明确的目标没有了,面对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变得没有动力,没有更好地发展自我,个别学生甚至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自己的大好年华。
.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由于学生所学专业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已经选择了的,不可避免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进人到大学才发现不感兴趣;二是有些学生为了能进入到大学学习,服从了专业调剂,没能选择喜欢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换专业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大多数同学只能凑合着读,学习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也影响到学习效果。
改进课堂“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教
.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或某类任务的主观判断,是个体自信心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处于一种人际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学习效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建立一种以尊重、关怀和激励为特征的课堂人际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相信教师会利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最好的学习方法,帮助自己持续学习,以达到课程目标;比起个人学习目标,学生优先考虑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来进行学习;学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学业成就的评估。通过总结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这一重要资源的学生,不管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由此可以得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认可和激励会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的双主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权与发言权,除了以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考虑积极采用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交互式的、自主的管理模式,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的,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更好发挥。
为此,教师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人手,改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课程的特点、学习要求和学习安排,其中包括:每星期的课的内容,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每个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的任务;课下需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验或讨论安排、考试安排、评分标准等等。这样使课程内容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课中,教师在提纲掣领地对课程内容重点、难点进行讲授之外,要注重提出个人见解,并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适当减轻常规课外作业,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随堂练习,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应创造性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课后,除了常规的课后练习之外,教师可以考虑设计一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加以扩展、延伸和综合,撰写报告和论文,达到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深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定期与学生交流,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教学过程。
.加强学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倡导和建立的一种音乐体系,也是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美育教育的黄金阶段。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简单的学唱模式,要通过认真学习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来指导音乐教学,以确保学生在自主性的音乐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在歌唱中学会听、唱,在创造中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柯达伊教学法下的音乐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听唱读写中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一、集体歌唱,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柯达伊教学法采取的是无伴奏的歌唱教学,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音感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有巨大的帮助,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在柯达伊教学中,组织学生无伴奏地集体歌唱也就成为该教学方法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唱歌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种太阳》为例,为了提高学生“唱”的能力,也为了确保音乐课堂的高效实现,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先以清唱的方式教学生唱一次,之后,引导学生先“读”歌词,即: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 播种一个 一个就够了 会结出许多的许多的太阳 一个送给 送给南极 一个送给 送给北冰洋……之后,在组织学生学唱和轮唱,最后以“集体合唱”的形式练习,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有效地应用柯达伊教学法,使学生在集体唱、人人唱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音乐技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养成“对位的耳朵”,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曲调学习,打好基础
曲调学习是小学音乐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柯达伊教学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仅是简单地教学生唱歌词,并不学“曲调”,导致很多学生学了很久的音乐,但不识谱,不懂曲调。所以,在应用柯达伊教学法时,我们可以通过视唱练耳来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进而为大幅度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质量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新年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也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先从曲调开始教,通过人声来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歌中包含的情感,即:
1 1 1 5 | 3 3 3 1 | 1 3 5 5 |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
4 3 2 ―| 2 3 4 4 | 3 2 3 1 |
新年好, 我们唱歌,我们跳舞,
1 3 2 5 | 7 2 1― ||
祝R大家 新年好。
先引导学生学唱曲谱,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纠正、互相学习,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地将歌词添进去,以词来代替曲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对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应用柯达伊教学法时,我们要组织学生在曲调学习中享受音乐,感悟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进而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做好保障性工作。
三、手势教学,提高效率
柯尔文手势教学是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将音乐课堂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之一。所谓的柯尔文手势是用不同的姿势,通过在空间中的高低位置显示高阶中各音的高低关系的一种方式。我们要通过口与手的结合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手势的辅助教学中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利用大指向下表示“Fa”,向下倾向于Mi;大指向上表示“升Fa”,向上倾向于Sol……先组织学生从基本的手势学起,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手势的表达含义,之后,再用手势来指导学生学习音乐,辅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进而为高质量音乐课堂的实现作出贡献。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柯达伊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来指导小学音乐教学,使学生在无伴奏的环境中感受音乐中的美,使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在人耳与心灵的碰撞中感受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在享受音乐、感受音乐中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为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学生健全地发展都作出相应的贡献。
备课的第一要素是“备学生”。备课必须立足于对学生的了解,教师越是尽早对班级学生状况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就越能早早融入班级管理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有效课堂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知识应该由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建构知识的机会和动力,帮助学生形成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合作学习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动机”、“兴趣”都无从谈起,再优秀的教学策略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实施。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教教材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第一追求,不在乎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布鲁纳的教学结构原则强调:要教给学生最佳的知识结构,知识再现的形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基础;教材组织要符合经济法则,应教给学生简明、扼要而又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教材;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所教内容,并实实在在地取得进步和发展。
因此,备课时,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敢于将知识结构重新整合,要预设教学进程和结果,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准备,其中包括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确定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编排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围绕重点、难点实现有效动态生成,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机智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等等。
例如,在“溶液”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将庞大的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知识小块,流畅地呈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如其中重要的知识链条:溶液概念的形成――溶液的组成――溶液组成的表达方式――配制溶液,从理论到实践一气呵成,由于知识结构简明,呈现方式流畅,学生理解和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是知识结构整合带来的课堂效益。
又如,讲到原子结构,难点在于原子形状的空间想象、原子核在原子中的位置以及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有的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建构原子模型,将本来晦涩枯燥的理论变成了一堂精彩的演讲。从阴极射线管到伦琴发现X射线,再到汤姆生发现电子,从汤姆生想象的“面包夹葡萄干”的原子模型到卢瑟福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原子的行星模型,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表面上看,教师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他讲的这些科学探索和成就既不是课程目标又不是考试内容,但科学不是功利的,特别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学生已经很难再听到科学探索的精神,很难体会科学家们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精神动力。教师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侧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出发,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正确人生观和科学的人文素养。实际效果是:学生兴致盎然,不仅掌握了原子结构,领悟了电中性,还将心里迫不及待的探索欲望和进取动力带入了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中,这种看似另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课就是有效的课,前提是备课时教师用心收集资料并细心加工整理。可见,“优备”是“优教”的前提。
三、备课严谨,预设课堂,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的强调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即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起主导作用。
但化学学科的特点注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弱化,有时甚至要站在学生的主体性之上,这是因为:(1)学生新接触这门学科,要靠教师的引领才能将化学思维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产生联系;(2)在接触化学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学生还不习惯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向与思考方式,需要教师慢慢培养;(3)学生即便是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没有资料背景的前提下,许多新知识不能通过预习而获得,这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例如化学实验,如果学生连实验仪器都没见过,脑子里根本没有这样的影像,让他说出实验目的、评判实验装置的优劣是根本不可能的。
布鲁纳在强调学生内部的动机时,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作用,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时取决于教师何时、按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即教师的总结、评价、纠正等主导。
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联系起来,既不能教师一言堂,也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必须把握好“度”,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例如,将演示实验交由学生完成,学生的参与度、情绪兴奋性和注意力都会超过教师的演示。又如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找出其内在规律。
四、认真准备实验,以实验教学魅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更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它能抓住学生眼球,使之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准备实验是备课环节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耗费了教师很大的精力,即便有专职实验员,实验设计也还是要靠教师完成。此外,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提前验证,某些需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现象的实验要提前做好,以便举证。例如“铁生锈的探究”“铁与硫酸铜或稀硫酸反应后溶液颜色的观察”等实验,因为当场的实验结果是溶液并没有变为浅绿色,而是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这时如果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结论,学生会感觉老师是“睁眼说瞎话”。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对结论的认可和怀疑都直接或间接与实验有关,直观的感觉和知觉不是任何影音、视频资料可以取代的。
此外,根据教学进程和要求,有时需要补充实验或者改进实验设计,这都是备课过程中要考虑的。
如果实验准备不充分、不细致,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继而导致本堂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任何探究都遵循的过程,若实验失败,教学效益最大化便成为空谈,学生甚至会质疑教师的水平。而成功的实验进程,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探究交流、合作学习,更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有效互动,实现“优学”。
然而百密一疏,不经意的疏忽和意外造成实验失败或结果偏差有时在所难免,教师要能根据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不回避失败,不强加结论,审时度势生成课堂资源,引领学生向预设的结果发展,这恰能体现教师的备课智慧。
“教学做合一”认为做是学和教的中心,需要根据做的方法确定学和教的方法,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深化理解,并教给他人知识。与“实践出真知”理念一致。新课改下,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让学生真正在做的过程中观察、体验、实践、反思、总结与应用,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教学做兴趣
“教学做合一”属于“生活教育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也就是说,提倡在生活中参与实践和学习。由此,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到,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做的兴趣,也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感知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借助生活素材、生活画面、生活故事、生活问题等,在多媒体、实物、语言的辅助下,创设生活化情境,能有效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做。
如教学《方程》知识时,我拿来天平,引导学生感知方程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假设苹果一样重,都是200g,左边放一袋苹果和400g的梨,右边放2kg的砝码,天平平衡,请问这袋苹果有多少个?”天平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验器材与生活器材,购物需要称东西,学生能从中感知左边重量等于右边重量,天平才会平衡。如此在生活化情境下,学生将方程的等式与天平进行比较分析,方程左边相当于天平左边,平衡相等于等号,方程右边相等于天平右边。进一步建立方程200x+400=2000。由解答可以知道有8个苹果。创设生活化情境,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做的兴趣。
二、激励实践探究,展开教学做过程
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做实践。引导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互动交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由此完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学做合一”指出,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做”即为实践探究过程。需要重视实践探究过程,激励学生全身心参与,运用多方法、多模式,展开科学预设、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建构知识网络,强化综合能力。
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校园绿化面积”的教学做合一。学生分为6人一组,带着皮尺、笔、纸等来到校园中,开始观察和统计有几处绿化,并记录下来,再对每处绿化植被的面积展开测量、画示意图。对于规则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绿化植被,直接用测量、画图并计算的方法。对于组合图形,运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建构、合作交流、实践探究,在教学做合一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深化对数形结合、数学模型思想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应用数学,提升学习质量。
三、引导总结反思,提升教学做质量
“教学做合一”做是学和教的中心,也就是说,学和教的方法需要基于做的方法确定。为了真正实现高效学和有效教,教师要秉承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实践探究,掌握知识与方法,提升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通过自身实践引导,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提升学生“做”的意识,并在“做”完成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理清思路,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再细致、有条理地教给他人。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考、实践应用的能力。
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非常经典的数学问题,涉及分类讨论思想、类比划归等数学思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关于“植树问题”展开课题实践探究。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两端种、环形种法这几种不同的植树方法,经过画图或动手实践(运用教具或在生活中观察统计)、举出特例、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了解到一端种的情况下,若是一排,总距离为L,间隔为k,那么种植的棵数n=L÷k,两端种即为n=L÷k+1,两端都不种即为n=L÷k-1,若是两排,则在原基础上乘以2。同时,植树问题可以延伸到环形种树、路灯安装、排队问题等。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在各小组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换经验和方法,实现综合素质提升。
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师要科学预设,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再结合教师的科学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互动交流、建立方案、动手实践,以此在实践探究中完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并通过总结反思,实现学生间的相互教、互助学,优化教学做合一质量,促进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提升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00-01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生物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有效形式,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做到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统一。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浅谈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的五种教学观念。
一、建构概念教学意识,树立正确课程观。
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往往强调对生物概念的记忆和背诵。要达到深层理解生物学概念仅凭记忆、背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或重要概念的有效生成。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多样性决定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物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有效形式,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教师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或经验,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新概念。我们知道,通过观察得出概念比生硬的给概念下定义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为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例如:在教学“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运用民间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针对概念,设计问题: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形象生动,学生不但踊跃参与,而且学而不忘,学而难忘。再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联想,“胚,胚胎、胚珠”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结构。再比如珠被并不容易观察,但教学中知道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白胖子”是住在“帐子”里的,这样将不易观察的珠被以“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东西来观察研究。然后点拨学生,胚又存在于哪里?发育成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在学生脑海里便形成了“果实种子的形成”的正确理解。
二、强调师生交往互动,树立有效课堂观。
实施新课改,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信息交流、共同发展的统一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牺牲和时光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有效课堂观,要让学生体会、感悟、思考、交流。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探究性学习,才能发展性地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三、突出学生兴趣培养,树立学生主体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教师可事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在课堂上直观演示,并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进行对照,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得出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
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树立多元化评价观。
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要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只以学习成绩论成败,而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赏识教育的观点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更多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树立专业发展观。
运用教学反思是研究自己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的一个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
参考文献:
0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行为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突出了教师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师的一言堂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去的几十年g,教育界普遍都认同构建主义理论,也获得教师以及学生的广泛支持。根据构建主义理论,所谓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应该体现出主动学习的特点,应该强调学生则是学习中的主体。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基于构建理论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前进,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出现了当前最为流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相关问题。
1翻转课堂概述
课堂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普及而逐步深化,课堂模式发展已经呈现出根本性的变革。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听讲、课下作业的教学环节,而是通过课前的视频讲解进行预习,课堂中通过视频资源,进行知识点详细讲解,课后充分利用教师进行答疑解惑,通过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探究性教学活动。上述转变,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好地结合学生个体情况,促进其性格发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构建主义教学,能够有助于学生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中,能够利用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激发旧知识的联想,更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此过程中,杜绝了简单的知识的重复灌输,而能够利用自己的分析能力,进行知识的重新构建,一方面,保证能够吸收、复习掌握原有旧知识,另外,还能积极有效保障新知识的获得。
所谓的翻转课堂,则是从西方教学理念中翻译过来,也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翻转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堂开始前,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掌握教师所分发的数字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主动性强的互动教学过程,比如,相关的教师答疑环节、课堂小组讨论环节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进一步颠覆,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教学角色也更多担负起教学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很难被激发,利用翻转课堂,他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保证让更加优质的课堂学习呈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语言环境。另外,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学习资料的选择,缓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焦虑情绪。翻转课堂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所缺乏的师生互动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大提升,同时,也能有助于克服哑巴英语的弊端,以便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
从我国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此模式在2011年底引入我国,最早在重庆市的聚奎中学,试验应用范围比较小,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也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
2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为了更好保证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行为的培养,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则应该重视将良好的情景为学生创设。首先,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应该确定良好的语言环境的搭建,由于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全英文的教学方式,并且尽量减少母语对于教学的干扰,同时,还应该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的发言,在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其次,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构建多种语境环境,保证学生练习英语效果,更好实现英语知识的快速构建。
(2)开展多边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表现为被动性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这种方式存在非常枯燥的特点,被动性的接受知识不利于思维得到锻炼,容易产生思维僵化的问题。所以,应该结合构建主义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独特性得到发挥,更好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改变教学理念,体现出师生互动的特点,应培养能够主动开展知识构建的意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更好地实现原有知识的认知。应该确保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提供必要的大量教学资源,并能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应的资源以及环境,能够实现旧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构建。另外,教师还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应该通过合理方式,保证良好学习环境的搭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使得原有的教学弊端得到改善,切实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出构建主义理论的优越性。
(3)保证课后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学生一般能通过课堂了解必要的学习内容,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所以,应该在课堂练习之外,积极通过(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16页)各项活动,保证额外课程任务的增加,能够更好地实现情景中的锻炼。例如,在进行英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及时补充必要的视频、短语以及作文的相应应用任务,在较为深入了解后,方可动笔写作,保证具有较强的写作目的。
(4)利用分组形式学习,培养学生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以及分析,具体的讨论中,应该及时要求学生对于问题的想法、观点进行英语表达,在仔细倾听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也能有助于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弥补存在的缺点。利用分组式学习方法,能够有效锻炼独立思考的水平,同时,还可以明确团结合作的精神。
(5)应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应该要求教师进行长期的鼓励,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课文要求来进行音频制作,能够保证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避免出现哑巴英语的困境,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利用自己动手的小音频,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让同学和教师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词汇、语法以及发音提出必要的意见,在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进行二次分享,这个过程能够更好地为学习创造真实的语境,保证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语言的理解;二是,利用听力日志的形式,增强必要的听力水平训练,结合具体听力时间、内容进行基本记录。通过上述方式,能够不断督促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教学内容;三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大量语言教学活动的进行。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能够同外国朋友进行交流,教师还能及时推荐优秀的英语文章,以及国外CNN,BBC及时的网络新闻,让学生阅读并进行读后感写作,增强写作能力。
3结语
总体来说,基于构建主义的英语教学活动,结合翻转课堂的理论,能够提供英语教学中创新思路,帮助实现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明确英语教学中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并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激发课堂气氛,不断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英语学习。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材料。教材讲的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教材是怎样讲的。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对教材的使用,有三个层次:①尊重教材。教师细细地研读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教材重难点,领悟作者情感、编者意图,必要时还应对比读读作者的原文,这样,才会准确把握教材,驾轻就熟,深入浅出;②活用教材。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甚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确定教学重难点;③创编教材。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文化适当补充进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1.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把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
教师要带着激情去讲课,尽可能引人入胜.要把课堂设计得巧妙,不时有悬念,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环环紧扣,让学生印象深刻,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能看懂的老师不教,学生能独立学习的老师不教,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老师不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老师不做,学生能说清楚的老师不说。课堂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表见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收益,从而提高课效。
3.新课程背景下,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实践证明,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为核心。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
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人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最佳阶段是在小学时期。老师想要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好奇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一些最常见的问题往往也能够激起小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水为什么是透明的?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可乐为什么摇一摇就产生大量气泡……这些都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急于了解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达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合
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若不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就好比一潭死水,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不仅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再丰富的书本资料也无任何实际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会受到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制约,就好比笼中之鸟,有翅膀有飞的欲望也有飞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牢笼的禁锢不能展翅,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其飞行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作为课堂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积极贴近大自然与社会,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课本中所讲的话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课文的思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54-001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以继续深入落实临沂市35X教学策略为主,以追求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40分钟“含金量”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为重点,展开了探索高效课堂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明确了我校“一建二抓三关注,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
“一建”即: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排排座”座位方式是“开展合作交流”活动的一大障碍,学生之间不容易形成“合作体”。若是有机的把班内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形成一个个独立的战斗小分队,在老师的引领下,就很容易将每个小组的战斗激情激发出来。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合理搭配、科学分组;选好学习小组长,有利于组织本组活动的开展;营造小组间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定期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学;引导每位学生都能在本小组内大胆参与;推行“小先生”制,每位学生都是小老师,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不在全班范围内解决;对组长要大胆放手,让其独立开展本组的学习活动;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遇到问题可以互相交流;充分发挥人少好组织的优势,强化课余时间的自学、预习等小组活动。
“二抓”即:“晨读指导提纲”抓晨读、“预习导学提纲”抓预习,将晨读、预习抓实、做细
“晨读指导提纲”抓晨读。晨读在我们小学教学环节中并没有被老师们关注并加以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记忆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小学生的“读写背记”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所以,晨读时间应是学生整理、记忆的“黄金时段”,为此,我校加强了晨读的管理:一是要求学生“入校即晨读”的习惯;二是为使学生晨读有时效、有目标,学校统一设置了“小学晨读指导提纲”印发给每位老师,此“提纲”包括:日积月累(古诗词一首、名言警句一句)栏目,温故知新(背诵、熟读)栏目,预习指导(对即将要学习内容的阅读、浏览)栏目。“晨读指导提纲”由老师根据所任学科的特点、进度提前设计、填写好,每天下午放学时展示给学生,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就能按照晨读提示自觉的、有目的的进行晨读。
“预习导学提纲”抓有效预习。为能更好的落实新课标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学校全体教师多次研究、考证,最终从课前预习方面入手进行了“改革”:课堂前置、预习导学提纲导航,引领课堂上的高效生成。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老师们反复讨论交流发现: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预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已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在此理念的支持和引领下,我们开始思考“预习”这个由来已久、但似乎已被淡化或忘记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提纲”的思路在老师们的脑子里逐渐清晰:老师们通过学习、借鉴、交流探讨,经过精心地备课标、教材、学生,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教学实际情况的“预习导学提纲”。有了“预习导学提纲”,学生的自学基本上在课下、学习小组中进行或是老师灵活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课上完成。在这过程中,以独立思考、互助和讨论为主,也可到其他组寻求帮助。对于有共性的疑问,可提前向老师请教或待课上提请教师予以点拨。教师尤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组内形成一帮一对子,让他们不输在这一环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