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院病区环境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病房是实施医疗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其环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近年, 我科为了提高护理优质服务效果,开展病房环境管理, 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0年1月至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病房,现有病床56张,将其划分为两个责任组,每组分别分管28张病床。两病区布局相同, 主要功能区包括护士站、治疗室、检查室、抢救室、病室、贮藏室、医生办公室、值班室、更衣室等。采用优化病区环境,提高了优质服务的满意度。
2.方法
2. 1对病区环境管理存在问题进行调查
2. 1. 1 病区环境管理分层次管理不到位, 没有按照使用频率进行分类放置。如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机、各种化验单, 治疗车未放置在方便取用的工作区。
2. 1. 2物品标识不明确, 没有定位、定量放置。如常用口服药、注射药品应在放置橱内, 有明确标志, 每一种物品未按需求量设立相应数量, 固定统一基数, 有些备用药物长期不用导致过期, 造成浪费。
2. 1. 3专人负责不到位, 科内工作区域未指定专人负责。如主任办公室、医师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更衣室。
2. 1. 4物品使用后放置归位不规范。未设立用量较大物品的专用位置, 如各类病历应用的病历专用表格、护理表格、检查申请单等。
2. 1. 5物品使用不注重环保, 存在浪费。领用的一次性物品未按时间先后应用、不注重有效期, 存在物品过期浪费。
3.实施病房环境管理
以优化病房环境管理目标, 实现病房医疗活动安全、方便、快速、有效。根据我科特点, 确定必备医疗设备和物品, 根据不同用物的日常用量确定周转基数, 整理不必要的物品、设备、文件。整理原则: 在保证病房物品有效供应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病房内不必要的物品。
3. 1重新划分物品放置区域
按照物品使用的频率重新划分放置区域, 如使用过的表格、交班本等, 放回库房存放。正使用的记录本、表格等保存在工作区域易取用处; 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等放置在工作区附近; 笔、听诊器、手表等随身携带。私人物品施行一人一柜, 集中放置。设立环保回收箱, 注重循环再用[1]。将没有保留价值的纸张集中在一起, 当草稿使用。
3.2 .施行专人专项物品负责制
按照班次的安排分配病房环境管理区, 如办公桌护士负责护士办公室的卫生, 所有表格的分类管理和计划领用物品的放置和标识有明确的记录; 治疗班护士负责建立一次性物品的分类放置, 设立明确标识, 口服药( 兰色) 、注射药有固定的清点记录本; 抢救物品、仪器、抢救车专人负责制, 每位护士专人负责制, 定时清洁、保养仪器, 测试性能完好, 有记录; 小夜班护士负责更衣室、休息室的每日卫生清洁; 医生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由每日值夜班医生负责每日清洁。
3.3 .常检查, 勤自律
每日下班前15 分钟, 每个人对当班的工作进行回顾, 物品摆放归原处, 标识不完整的进行整改, 清点物品不符合基数的及时补充。每班交接时注意工作场所的清洁、物品的放置, 备用药品的清点,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4有序整洁
护士站、医生办公室保持桌面整洁; 更衣室内个人用品全部放人衣柜; 治疗室、检查室内的物品除符合无菌及消毒隔离要求外, 还需按一定次序放置, 并养成用后放回原处的习惯; 将病人及家属的私有物品放人床头柜或衣柜内, 床头柜上放置与医疗有关的物品; 贮藏室内不同种类的物品分类放置, 并做好标签。
4 .效果
4.1 . 规范了病区环境管理病区物品的分类, 定点放置规范, 标识清楚, 基本达到目视管理的要求,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4.2 . 提高工作效率 30 秒内能准确找到所需物品, 减少工作失误,保证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5.讨论:
病房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病人和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工作环境, 为医疗安全提供帮助。我科对科室环境进行规范化管理后, 实现了人、物、场所的有机组合, 改善了工作环境, 使病房环境更加整洁、卫生, 工作流程更加有序, 保证了病人的医疗安全。对病房内的物品按使用频率分类放置, 使物品取用更方便、快捷。实行病房环境规范化管理后, 缩短了取用物品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降低了医疗安全隐患。病房的工作评价最终是以病人是否满意为标准的, 开展病房环境管理使病房的护理工作更加有序, 医疗质量得以保障,病人满意度提高。
现代医院需要不断的提升来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拥有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才能拥有信誉和病人[2]。通过开展病房环境管理,输液治疗室及病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提升了病人及家属对科室和整个医院的印象。而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必然吸引更多的病人[3]。这样形成的良性循环,必将推动整个医院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117-01
【关键词】 五常法 环境管理
我儿科病区日常所用物品、药品品种多,规格多,但用量少周转慢。容易造成浪费和不安全隐患。自从《患者安全目标知识问答》里学了五常法以后,我们将其运用于管理病区的环境和物品及人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实施措施
首先在科例会上,护士长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五常法的概念、意义,讲述五常法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建立和保持质量环境管理的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改进工作和生活环境,改进人们的过程,对护理管理真正起到促进作用。大家统一认识,推广行动,以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
1.1 常组织 运用分层管理法。正确区分需要和想要、保管和保存的方法。将护士台、治疗室、值班室和储藏室物品明确区分要用的和不用的,按物品的需要程度和使用频率,安排合适的位置,把不需要的物品和数量将到最低程度,把需保存的资料、文件等分门别类的进行收藏。建立单一就是好的新理念,同类的产品只能使用一包拆封一包。
1.2 常整理 运用质疑思考法。善于发现问题,认真落实常组织。妥善放置物品,将工作场所物品放置整齐有序,一目了然,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清除过多的物品,物品按类放置,标示明确,橱柜内无杂物,对有使用期限的物品按使用日期先后顺序排列,杜绝物品过期,减少浪费,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最终提高办事效率。
1.3 常清洁 运用目视管理法。 物品放置尽量采用玻璃透明橱柜。按照物品的清洁、无菌要求划分区域和界限,清除死角和污染源,对物品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养,将护士台、治疗室、值班室、储藏室等每一处都落实专人管理。
1.4 常规范 运用标准管理法。通过制度的落实和强化,将前三项指标行动成果进行巩固,形成完整的制度,持续正常的进行并加以监督,定期进行评估,改进不足之处。
1.5 常自律 运用自我管理法。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工作场所。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各人职责,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保持仪容、仪表整齐大方,文明礼貌,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给患者带来信赖和安全感,由此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
2 预期效果和目标
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护理安全,改善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是提升医院形象的一种有效技术。通过五常法管理,日常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
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其集中疑难危重病例进行病情监测和积极治疗,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比普通科室高,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单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ICU住院患者219例,其中男152例,女67例,中位年龄41.5岁。
1.2研究方法 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医院感染情况。
2 结果
2.1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8.72%,其中男36例,女5例。
2.2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医院感染的90.24%,其次为皮肤软组织感染,为4.88%,较少见有泌尿及消化系统感染(表1)。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通过病原体分析,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列于3位,分别占51.4%、29.7%和21.6%,另外真菌感染也有不小比例,为16.2%。二重以上的感染比率较大,多数患者有2~3种病原体感染同时存在。
2.3分析ICU病区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发现,侵入性操作中以留置导尿管、深静脉置管和呼吸机比率最高,在各危险因素中,以气管切开、呼吸机及广谱抗生素使用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气管切开后发生院内感染为78.95%,远远高于其他危险因素所引起的院内感染(见表2)。
3 讨论
3.1高危易感因素 有报道,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0.0%~30.0%[1],分析与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及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ICU医院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分析与ICU患者多长时间卧床,患者大多数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能力,气道分泌物排除困难,加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等有关。
各种有创性技术的应用,如气管切开、动静脉留置管、留置导尿管、各种引流管、气囊漂浮导管等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为细菌侵入打开了门户,尤其是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屏障,削弱了气道纤毛的清除能力和咳嗽反射,细菌随着导管进入下呼吸道并易于吸附并定植于此继发感染。气管切开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损害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再加上如果消毒灭菌操作方面疏忽,留置导管时间过长,气道护理不当,都极易导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2]。
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Fagon等[3]曾报道,机械通气时间每延长一天,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因为呼吸机的通气管道结构复杂,且彻底为机器内部管道消毒灭菌较困难,加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对呼吸机管道的污染等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呼吸机成为院内交叉感染的源头。
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菌群失调,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应用可通过抑制某些产生抗念珠菌物质的肠道革兰阴性菌等途径促进真菌感染的发生[4]。留置导尿也是医院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但留置导尿、深静脉置管及胸腹腔留置引流管因为在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加之较易护理,在调查的患者中继发感染发生率较低。
3.2护理对策
3.2.1加强ICU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病室消毒隔离 定时通风,保持ICU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分开安置感染和非感染的患者;切实做好地面、物品表面清洁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特别做好吸引、吸氧管道的更换消毒;合理控制家属探视。
3.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呼吸道护理 医护人员操作前后需认真、彻底、有效的洗手;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在抢救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用具需专人专用,吸痰盘24 h更换消毒1次,气管内套管每4 h煮沸消毒1次,外套管在气管切开处窦道形成后每周清洗消毒1次。气管切口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切口敷料每天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呼吸机连续使用时,每3~7d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并进行严格消毒,遇管道污染较严重者增加更换频次;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有条件时定期做痰液细菌培养;机械通气时,注意导管气囊的充气量,使导管固定妥当,避免导管滑动加重气管黏膜损伤或口腔分泌的倒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湿化,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
3.2.3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导致真菌感染,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使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必须严格把握抗生素使用指征,最好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病情好转后及时停药;避免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反应,明确给药方法,按规定时间给药,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疗效,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
3.2.4加强留置导管护理 严格掌握留置导管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组织,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确保导管连接紧密,密切观察置管处皮肤、黏膜有无红肿热痛,加强局部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双玲,王东信,吴新民,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03-50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29-02
在我国医疗改革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政策也正不断地完善。在此过程中,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在实行传统医疗服务水平与医疗措施的过程中,其各方面管理的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患者治疗疾病期间已经不再满足于治愈疾病,其在治疗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生理与心理方面的痊愈[1]。在医院维持正常运营操作的过程中,面对患者越来越高的需求,医院在保证患者治疗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护理工作获得患者的满意,就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人力配置,这方面的问题在外科表现的较为明显。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外科两个病区收治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外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外科两个病区收治的12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为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为20-66岁,平均年龄为(42.3±4.23)岁,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42.6±3.6)岁。两个病区患者于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在本次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设置护理效果满意度膘插标,调查表主要包括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以及健康教育等。在患者入院后发放给患者,在患者填写之前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讲解,并指导患者进行填写。本次的发放的调查表全部收回,均为有效问卷,各项评分标准均为100分。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就可以知道,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评分、关爱沟通评分、服务态度评分、环境管理评分以及健康教育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详情见表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
3讨论
现如今,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们对医疗服务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疾病治愈。,还需要在治疗期间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型的医疗器械、设备与技术逐渐被推广到临床中,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护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进而导致护理服务工作负担加重[2]。正是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护理服务工作。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院规模不断扩大,造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比例明显失调。护理人员的流失导致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乏,临床一线护士缺乏,工作艰苦,与此同时受到交接班的影响,导致护理人员的生活、工作无节律,工资福利相对较低,导致部分护士在年龄较长或者取得中级职称后不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这样更加剧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在患者护理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在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减少护理人员的非专业工作。在护理制度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护理管理已经逐渐认识到护理工作对患者的重要性。当然,在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时候,还需要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避免护理人员流失问题的出现。在此方面可以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进行奖金分配。护理人员在上岗的时候应当根据个人能力分层次适用,合理有效的用人,进而保证医护人员掌握的只是得以充分发挥。在配置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的过程中,还有一点较为重要的就是做好护理人员的再教育,提高护理队伍的素质。在临床护理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单纯掌握学校相关教育临床实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为护理人员提供创造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等,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3]。
综上所述,对外科护理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将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进一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医院护理工作的作用
护理工作对于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康复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护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护理也贯穿到医院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从病人进入医院开始一直到病人痊愈之后出院,整个过程都需要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都需要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给予悉心的帮助,护理工作是医疗救治工作的辅助和支持,是一项经常地不间断的工作。另外,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医院是一个环境复杂的地区,在医院中有患各种疾病的病人,有的疾病更是具有传染性,有的疾病容易受到外界感染,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细心地护理,随时观察病患的状态,并且对病房进行清洁,对病人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减少感染几率。
2.医院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制定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使得护理水平得到提升。当前有的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对护理工作没有进行统一、严格地规范要求,因此导致一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按照护理工作要求进行工作,导致医院的一些本可以控制的感染情况发生,对病患治愈产生影响。
第二,护理人员数量不够。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涉及每个科室,而且护理工作又是不间断的,因此每个时间段都要有人值守,所以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较大,当前有的医院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因此导致有的人员工作中出现疏忽,出现感染问题。
第三,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很多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这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护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容易被忽视,这也是造成护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有的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一些护理技巧的掌握不够扎实,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操作不规范,进而导致护理工作水平低,比如有的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引发感染,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另外,有的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对护理职业的认知不清楚,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出现逃避工作、责任意识不高等现象。
二、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1.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制度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有助于临床治疗,减少常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细菌、病毒等感染。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完善护理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医院加强对护理的重视程度,医院的管理者要对护理管理进行重视,对医院的护理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安排,让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护理工作进行完善。例如医院要加强监控网络的建立,可以建立三级监控网络,病区护士长和监测员为一级管理、部分护士长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为二级管理,护理部为三级管理。一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对病区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情况等进行检查,二级管理人员则主要从管理小组的层面出发,按照消毒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对病区的感染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三级管理则主要从事监督管理,不定时对病区护理人员的操作过程、一次性物品的处理情况、病区的卫生环境等进行突击检查,从而实现对护理工作的有效监督,提高护理人员的卫生意识、感染控制意识。
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受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影响,为了对医院的感染率进行控制,必须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从而减少各种感染问题的发生。例如护理人员要提高洗手的执行率,通过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数脉、协助病人换、为病人铺床等工作时,手上会沾染很多细菌,但是有的护士没有勤洗手的习惯,因此很容易的导致细菌传播,引起感染,所以要引导护理人员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强调护士七步洗手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院内感染率。另外,要坚持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有很多工作是需要护理人员完成的,例如透析术、动静脉插管术、导尿、穿刺等,护理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都会影响感染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引导护理人员加深无菌操作的认知,减少感染情况。
3.加强环境管理
3护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孙树英将PDCA循环法运用在门诊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调查PDCA循环法施行前后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护士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显示PDCA循环法施行后,门诊急诊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士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庄素芳等实施了护理隐患查找制度,并运用PDCA管理方法对查找出来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就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明显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投诉,增强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4院内感染管理杨小燕通过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PDCA护理管理程序对控制白血病患者PICC感染并发症的影响,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PICC导管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PDCA护理管理程序进行PICC导管护理,在计划阶段对既往PICC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初步的护理计划;实施阶段为PICC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护士按照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护理;在检查阶段护士每4周及在患者PICC导管停止使用后进行检查,评估护理效果及护理不足;在处理阶段护士巩固已取得的护理效果,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结果显示护理组导管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蔡珺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分析和讨论可能影响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因,确定阶段性的主因,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组成监控小组科学规范地进行监测,将结果报告并反馈;对于所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商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于成功的经验予以标准化,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解决。结果显示,在导入PDCA循环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明显加强,管理质量显著提高。
5临床护理带教管理沈立燕在断指再植的护理实践教学中使用PDCA循环,参照PDCA循环的4个阶段实施教学计划,比较实施前后教学质量的差异。结果显示应用PDCA循环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张红艳等为了比较PDCA指导下的临床带教方法与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对护理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性的差别,将护理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和PDCA指导下的新临床带教方法,学生在出科时用有效临床带教教师特征评分表为自己的带教老师打分。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理临床带教教师有效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PDCA指导的新带教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教师的带教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6病区环境和物品管理病区环境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医疗环境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影响。在病区卫生工作中,病区卫生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但由于卫生员文化程度低,培训接受能力差,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医院感染的隐患。陈正琼等针对此情况对病区卫生员采用了PDCA循环管理法。PDCA循环法实施两年后,卫生员工作质量合格率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病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医疗废弃物是病区重要的污染源,熊雅等运用PDCA循环法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运用PDCA循环法对医疗废弃物的来源及护理人员进行评估,建立、健全管理监控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严格分类、标识、终末管理。结果显示护士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减少了对病区环境的污染。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2]。耐药菌株感染仍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3]。而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而言,轻则加重的患者的痛苦,重则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住院开销,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因此对于多从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2015年1月~12月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4例,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龄39~81岁,平均59.97岁;肿瘤患者28例,其他患者16例。
1.2方法 通过规范的方法对患者的痰液、血液或尿液进行标本采集,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分析耐药菌株情况。
2结果
通过细菌培养分离出多重耐药菌17种5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9株(37.25%);革兰氏阴性菌32株(62.75%),见表1。
3讨论
从统计表中可见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株中鲍曼不动杆菌最多,达到了15例(29.41%)。U曼不动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泌尿道、呼吸道,也广泛存在于医院各个病房环境当中,它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性都呈快速增长趋势[4]。而这也是耐药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样的形式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对多重耐药菌进行有效的防控。
3.1原因 医疗方面:①4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往往创伤较大,手术时间持续较长,术后留置各类管道较多或时间较长,以上因素均增加了患者的感染风险。②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而使用抗生素不合理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这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出现耐药菌株感染的可能性。③医务人员在患者整个就医住院过程中与患者的接触非常频繁,在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措施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医务工作者。但医务人员对于多重耐药菌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容乐观,有文献指出:低年资、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员工对于多重耐药相关只是掌握较差;医生对于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比护理人员好,但护理人员对于实施措施方面的掌握比医生好[5]。
患者自身方面:4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肿瘤患者28例(63.64%),年龄在60岁及其以上的患者有25(56.81%)人,肿瘤与较大的年龄往往使得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较低。此外,吸烟、自身基础疾病及营养状况等因素也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
3.2护理措施 接触隔离:当确认患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后,应立即对该患者进行隔离。有效的隔离措施不仅是对被隔离者的保护,更是对病区内其他患者的保护。有条件的病区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于单间内;条件有限的病区则可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单独区域或者将同菌株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进行隔离,此时则需做好病床之间的隔离。设置专职隔离护士,穿隔离衣上岗,并在患者床尾醒目位置张贴"接触隔离"标志。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当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应做到标准预防。
严格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进行诊疗操作前后都应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擦手或洗手,推荐使用具有抗菌活性皂液。洗手过程采用流动水冲洗,有条件的病区可选择感应式水龙头,同时配备干手设施。
无菌原则:对患者进行各项侵入性操作或无菌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物品管理:一般仪器设备如听诊器、体温表等专人专用;对于监护仪等体型较大的设备每日对接触面板用浓度为5%含氯剂进行擦拭。患者使用过的床单、被套、病员服等用医疗垃圾袋装好后及时送洗涤室处理。床单元产生的垃圾都按医疗垃圾处理。
环境管理:让病房保持舒适的温度与湿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5%含氯剂对床单元进行擦拭和拖地,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
限制探视:与病人及家属做好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对探视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探视者应采取穿隔离衣、戴口罩等隔离措施,并减少与患者的接触,做同时到手卫生。
做好交接工作:患者转科或去其他部门检查时,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告知接收方。接收方须执行隔离措施。
终末处理:床单元用浓度为5%含氯剂进行擦拭和拖地;床单位用专用消毒机进行密闭消毒。
4总结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多重耐药菌的防治也就得从多个环节进行干预。不仅需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环境管理等措施,更需要医院与科室之间,医护之间协作对患者进行管理。只有将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够有效的减少多重耐药感染的发生及交叉感染,避免院感爆发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2):65.
[2]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51-02
1 老年病房风险的相关因素
1.1 医务人员自身因素
1.1.1 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不足,病情观察能力不到位,应变能力差,处理事情不周到,治疗抢救不到位等,不能及时、全面、正确的识别患者存在潜在的各种护理风险。
1.1.2 个别护士责任性不强,消毒隔离不严格,不注意手卫生,发生交叉感染。操作不规范,查对制度不严格,造成发错药、打错针。对病人评估、宣教等不到位,采取措施不周到,容易发生意外事件。
1.1.3 医务人员队伍配备不足。医院床护比不达标,包干床位太多,造成护理、巡视、宣教等不到位,直接导致护患沟通障碍。医生配备不足,尤其是下午,一旦发生抢救、突发事件等,就难以应对。
1.1.4 家政公司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我院的病房结构局限,一间病房只有住两个或三个病人,一个护理人员照料四到五位病人的话,就势必导致跨越二个房间。大多数老年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说话、意识不清、行为异常的患者,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晚上,一旦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发现和抢救。碰到护理人员请假时,又没有后备的人员顶替,这样就会使照料病人数量增加,照顾范围扩大,相对安全隐患也就会增多。
1.2 环境设施因素
地面潮湿或有障碍物,无提醒标识,易引起老年人摔跤。病区走廊、楼梯墙砖松动,脱落,易造成病人砸伤。病区为开放式,病人没有标志性的病衣,对能走动又无控制能力的病人外出,门卫人员不能识别,可能会发生病人走失。病床床栏功能欠缺距床头距离长或无床栏,对意识不清、烦躁的病人容易发生坠床。病区窗户无保护性隔栏,对精神、行为异常的病人可能会发生意外。
1.3 病人自身因素
1.3.1视力问题,如患有老视、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
1.3.2 患有慢性病
1.3.3 药物不良反应
1.3.4 衣着及鞋袜不合身
1.3.5功能减退:如体力和平衡力不足
1.3.6 年龄因素:器官老化和功能衰退
1.3.7 饮食因素:对不同疾病的人及对牙齿不好、咀嚼困难、吞咽困难的病人,会发生噎食等不安全事件。
1.4 医疗文书的书写
医生、护士医疗文件书写字迹不清,有时有涂改,易发生错误执行医嘱,造成医疗纠纷。
1.5 服务流程不规范
1.5.1 药房在发放病区口服药时,未按照电脑输入的信息发药,若不能及时转抄医嘱,容易发生遗漏,造成病人漏服药,直接影响治疗。
1.5.2 由于老年病人大多数病情复杂,每日服用多种不同规格、剂量的药品,药房摆药药物使用的药杯容量比较小,容易翻掉。有些药品的外形相似难以辨认,对药品的管理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1.5.3 新病人入院时,自备药比较多,药物的规格和剂量与本院不同。病区没有固定的药柜存放自备药,若放于病人身边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如多服、漏服、误服等。
2 老年病房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1.1 加强对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护理部和科组每月组织“三基”理论和操作培训和考试,平时通过晨间提问形式进行提问,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人人过关。
2.1.2 加强对每位护士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责任心,提高法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认真核对,一定要做到对患者身份识别2种以上,杜绝打错针,发错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环境管理和设施建设
2.2.1 清洁地面时,使用干、湿两把拖把拖地,既保持地面的清洁,又能保持地面的干燥。在拖地时放有防跌倒标识。同时避免或减少病人来回走动,如遇特殊情况,必需有护理人员陪同。
2.2.2 加强对病区设施的维修,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维修。病区的窗应设计为有保护性的窗栏,杜绝病人不良事件的发生。
2.2.3 老年病房的每个床位必须要有床栏保护,并能保持其良好的功能,每个病区出入的地方要有大门,防止精神、行为异常的病人外出走失。
2.3 加强对病人安全和自理能力的评估
老年病房的患者大多数反应迟钝、行走不便、活动障碍、思维不清、行为异常等等,特别容易发生跌倒、烫伤、压疮和导管滑脱等不良事件。
2.3.1 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合适的眼镜,及时治疗眼疾,及早治疗慢性病。
2.3.2 用适当的助行用具或请陪护。
2.3.3 坚持做适当运动,减少因功能减退而引起跌倒的机会。
2.3.4 穿着宽松合身的衣物,选择鞋底有防滑功能的鞋。
2.3.5 降低病房环境的危险性。光线要充足,通道要保持清洁,避免湿滑,浴室要保持干燥,在地面上铺上防滑垫,常用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走廊过道要有扶手。
2.3.6 服用降血压药、安眠药、抗过敏药后避免独自行走。在行走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步伐,更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行人。
2.3.7 对有导管的患者,妥善固定导管,翻身时避免导管的脱落,对意识不清或烦躁的患者,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约束。
2.3.8 加强对病人饮食的管理,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适当的饮食。像煮鸡蛋、馒头、排骨水分少,不宜咀嚼,而汤圆、粽子黏性较强,吞咽时均易引起哽噎。对牙齿不好咀嚼困难、吞咽困难的病人,少吃或不吃蛋糕、馒头、鸡蛋、排骨、汤圆等,提供半流质或糊状的饮食,并免费提供食物料理机。
2.4 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管理
2.4.1医生开出处方和医嘱时要剂量要正确,不得有涂改,否则会造成护士错误执行医嘱。
2.4.2 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件时,有时会碰到漏记、错记时,不得有涂改,应在错字上划双划线,要看得清错字。医疗文书书写要简明扼要,正确,清晰,内容真实,运用医学术语。
2.5.规范服务流程,加强对药品的管理
2.5.1加强对医嘱的核对,二人以上同时呼应式核对医嘱,防止错输或漏输医嘱。
2.5.2 药房要规范发药,应按照病区输入的医嘱给药,杜绝错发、漏发、多发药品。
2.5.3 老年病人各器官功能在逐渐的衰退,排毒功能在下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成倍的上升,应根据病情正确给药,对摆放的药车要上锁,容器用有封口的、透明的药袋。
2.5.4 对新入院的病人有统一的规定,一律不得用外配药,特殊情况例外(如病情需要,社区医院又没有的药)。
2.6.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配备
2.6.1 应根据老年病房的要求配备护士,护士包干床位不能太多,以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护患沟通,提升服务质量。
2.6.2 根据病区实际情况配备医师,有利于医护、医患的沟通,更有利于对病人病情的了解及治疗,以减少医患纠纷。
【中国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96-02
在医院工作中,护理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医院感染有直接关系,护理工作始终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强管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 护理环节导致医院感染的原因
1、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主要表现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牢、基本概念不清、常用检测方法不熟,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质控要点不能完全了解。
2、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缺乏自觉性与自律性,如不进行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监测,对无菌物品的灭菌有效期、破损情况检查不细,随意取放无菌物品,不按要求洗手,器械的灭菌消毒措施不当等。缺乏双向责任心,过多重视自身防护而忽略对患者的保护。
3、技术质量原因。没有得到与本科业务相适应的感染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不到位,检查标准不统一,护理质控线与医院感染控制线达不到整体性统一。
4、医疗器具消毒不规范。呼吸机管路、氧气湿化瓶消毒效果不达标,体温计、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消毒处理不规范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的原因。
5、对环境的管理不到位。治疗室、处置室卫生不达标,各区分区不明确,物品摆放不合理;地面、空气消毒与记录不符,未达规定要求;病房内患者、陪护过多;基础护理工作淡化;非医疗用具污染,如床单位的反复使用,没有做到终末消毒,都可造成医院感染。
6、医疗垃圾处理不当。未按卫生部《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规定处理医疗废物,垃圾分类不明确、标识不清、回收运送不规范等均可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二、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1、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素质教育(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首先,健全护理管理体系中的医院感染监控组织,由护理部主任和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病区护士长、病区兼职医院感染监测护士组成三级护理管理体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各科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计划、标准、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报告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医院感染管理预案,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2)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护理行为的好坏与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关系。护理部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培养护士做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拟定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开展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与技能,加强“三基”培训,选派骨干护士外出学习院感新知识,并对全院护士进行传达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普遍预防理念。
2、严格护理管理规范行为(1)规范重点管理部门。对手术室、供应室、腔镜室等重点部门严格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工作流程合理,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方案,并予以落实,直至达标。(2)强化洗手等基本操作规范的力度。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执行手卫生制度,在操作间洗手池上方粘贴六步洗手法图解,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有效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3)加强一次性医疗器具的管理。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专人管理,使用前认真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灭菌有效期内,禁止重复使用,避免污染。(4)规范病区环境管理。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的消毒隔离措施,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抹布严格分区使用放置。保持病室内空气及环境的洁净,按规范湿式扫床,卧具污染及时更换。(5)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制度严格分类放置医疗废物。收运垃圾的工勤人员要经过培训,配备防护用具,医疗废物须经清点并与回收人员核对无误双方签字记录后方可回收,并保存好记录资料。接触锐器物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损伤性废物放置于专用锐器盒,一旦被污染的利器物损伤,立即按职业暴露流程处理,防止在工作中意外伤害引起感染。
3、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给药时间、配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护士应将观察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严防因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4、推广循证干预方法。护理管理部门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护理质量感染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疗行为中常见的可致严重后果的难治性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
5、加强检查与监测。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进行环境监测,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进行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的监测及使用中消毒剂浓度的检测;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科室监控人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高危科室、高危人群、高危因素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力度,强化无菌操作理念等各项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管理者要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保障作用,加强管理,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