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分析政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40-03
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1.房地产开发,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的作用。房地产业是促进消费、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一个多功能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较其他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以其投入产出周期短、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带动性强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消费热点和主导产业,房地产业活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
2.房地产开发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房地产业高关联性、带动性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能带动整个建筑业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上游企业包括钢材、水泥等,同时房地产业是耗费能源和原材料较多的产业部门,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施工、建材、销售、交通运输、保险等诸多相关行业,房地产开发也有利于家装市场的兴旺和发展。最近几年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房地产开发带动其关联产业的繁荣,从而拉动我国总需求的增长。
3.房地产开发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提高,其剩余劳动力会逐渐增多,而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房地产业,由于其涉及的行业众多,加之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开发能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造成的社会压力。房地产业繁荣,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能带动大量农民工外出就业,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
4.房地产开发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发展,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脱贫致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从总体上重组城乡结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城镇建设中的房地产开发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重组,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1]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使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5.房地产开发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中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如商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房地产业能够为城市积累资金,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房地产业发展使城镇居民居住更加集中,更容易共享基础设施,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
6.房地产开发吸引外资,促进对外开放[2]。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中国成为外资竞相流入的地区,近几年外资在中国规模越来越大。房地产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工业化标准房、高新技术智能化办公用房的建设,从而带动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的改善,为吸引外资,促进对外开放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资在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房价过度上涨导致的问题
1.投机程度急剧增加,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放大。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住房也不例外。住房的使用价值是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价值规律,住房价格应围绕其固有价值上下波动。而住房的交换价值则意味着住房具有投资性质,可作为资产而带来利润。不仅如此,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一方面人们投资住房时,其回报不仅有房租,还有房价上涨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购房的机会成本通常是按照存款利率而不是贷款利率来计算的。这两个因素造成,只要人们对房价有上涨预期,或房租高于长期存款利息,就助长更多炒房者进入市场,为“卖”而“买”的投机性需求就会产生。
很多较早进入房地产的投资者获取高额利润后,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关注,意识到投资在房地产的收益远远大于投资其他行业所带来的收益,于是他们纷纷进入这一暴利行业,投机程度急剧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房价高速上涨时期,富人和投机者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资金较之前流入房地产行业增加,资金充裕程度不断上升,“到位资金/投资总额”值一直呈上升趋势,造成了房价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上涨。当房价有上涨趋势时,富人和投机者对房价的上涨预期,使得他们对房地产投机需求不断增加。
市场投机行为引起的资产价格脱离其固有价值的上涨就是泡沫。从泡沫的定义中看出,过度投机而导致的房价飞涨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房地产投机会产生大量的投机需求,需求的增加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从而引起进一步涨价的预期,由此形成一个自我强化作用的正反馈过程,最终形成房地产泡沫。凡是从投资或产业角度看待住房问题的,必然强调住房的交换价值,通过投资来获取高额利润。如果房价持续走高,其结果是?熏由于投资、投机与炒作的作用,商品住房的价格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民众被隔离在住房市场之外。不仅如此,由于过度投机,住房价格的“泡沫”越积越大,为经济发展埋下了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因为靠房价上涨?穴非理性炒作?雪支撑的房地产需求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购买力的瓶颈迟早会到来,这样一个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必然会导致泡沫的破裂,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安定。[3]
2.中低收入者无力购房,房地产市场更加偏离真实需求。房价过快上涨,特别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城市中低收入者带来巨大压力,当房价增长速度高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时,必然造成中低收入者无力进入住房市场。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房价合理性的指标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年平均上市房价与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之比。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为3~6倍,按世界银行专家的说法为4~6倍。就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超过7.8倍,许多大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在10倍以上。该指标显示,当前中国房价明显偏高。[4]据报道,深圳、上海、北京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超过30倍,就连西部省会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也高出国际标准2倍以上,中国房价畸高。过高的房价已经把80%以上的城镇普通居民推出了商品房市场之外,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更加背离了房地产真实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需求的支撑。房价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国的国情下?熏住房发展应当优先强调其民生性质,即满足大多数人的住房需要。
3.房价上涨过快,加剧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已经相当严重,而房价大幅增长,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增长过快,意味着财富以货币和固定资产的形式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集聚。现在住房已成为当今最大的社会分化器,借助于住房的价格机制,社会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向少数高收入者特别是投机购房者和房地产商手中集聚,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他们把房地产更多作为一种投机手段,不断获取高额利润,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大部分居民、经营者的收入和财富则变相缩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房价的增长,住房支付能力逐步下降,许多人被排斥在住房市场之外,只能依靠租房来维持生活。
4.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破坏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利润过高,是吸引投机者蜂拥投机的根本原因。据专业人士透露,中国投资房地产的利润大大高于国际平均利润率,也高于发达国家。国际上房地产的平均利润率基本为6~8%,有些国家只有2%,但国内平均利润率在20~25%,大大高于国际和国内一般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专家认为,用1元钱的自有资金赚取80多元的利润,中国房地产行业显然已成为暴利行业。[5]由于房地产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房地产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它们认为投资几个亿在本行业赚的钱还不如投资几千万在房地产行业赚得多,于是把应该投资在本行业的资金转而投入到房地产,使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这就使国民经济各行业比例失衡,打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例如著名的水利水电企业葛洲坝集团,看到房地产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时,它们也向房地产行业进军,于1997年9月11日投资创办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这是典型的水利水电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事例。再如一向以家电业为主打、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的海尔公司于2002年4月成立海尔地产,它是海尔旗下专业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经营的全资法人企业。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就导致许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尽管在房地产专业、经验、人才、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缺陷,它们也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这就打乱了国民经济各行业比例,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一方面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另一方面又有买涨不买跌的双重特性。当房价上涨时,住房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机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造成房地产市场背离人们真实需求的虚假繁荣。又由于开发商永远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当房价上涨时,即使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他们仍然向房地产市场大举进军,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比例进一步失衡。中国出现的房地产业中的投机行为以及相关产业的过热现象,就导致相应的钢铁、建材、水泥行业需求急剧增加,其它行业资源进一步向房地产行业流动,从而打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链条。
三、优化房地产市场的对策
1.改善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针对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而高档住宅供过于求,商品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调控项目和土地供应,安排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搞好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政府应增加低价位住房供应并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在住房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在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的基础上,将经济适用房卖给真正需要补助的低收入者,对一些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无房者,政府应提供廉租房并采取额外补助等办法。[6]
2.加强银行监管,完善金融体制。当前我国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应对银行信贷加强严格审核和控制,降低信贷风险。在调控信贷过程中,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贷款发放条件,将贷款投向经营规范、信用等级较高的开发企业,降低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同时强化和规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此外,中央银行应通过利率手段、信贷窗口等政策工具,对银行贷款的流向进行监督,防止银行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7]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业务,在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信用制度、抵押贷款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样才有利于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8]
3.提高进入门槛,扩大企业规模。政府适度提高进入门槛,可以有效控制过多企业蜂拥而至。房地产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才能进入。政府可以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和最低注册资本额等准入条件;加强建筑质量审核,加大对资本实力小、开发业绩差、违法违规经营企业的惩罚力度;鼓励企业间以合作联合等方式来提高进入壁垒,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4.激活住房二级市场,加强增量市场的有益补充。国际公认的新商品房与二手房交易量的合理比例为1?押1,按照这一比例,目前我国各地住房二级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二级市场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积极培育二手房市场,建立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住房的最大限度利用。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使之成为一级市场即商品房增量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居民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促进一级市场的联动发展,有助于遏制不断上涨的房价,也是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强化土地资源管理,规范土地市场。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把好土地源头关,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干预,保护耕地,减少浪费,保障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控制房地产行业过热发展的源头;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杜绝乱圈地和土地闲置现象,将土地供应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土地投机行为,保障普通住宅用地供给;完善土地招投标制度,在投标时不仅要考虑投标价格,还要考察开发商的资质、信誉和业绩水平;对违规违纪者应给予严厉的制裁,以保障土地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房价过快上涨的启示
1.任何行业价格过快上涨,都潜伏着严重危机。如果土地、房地产、股票等价格过快上涨,尤其当它们的价格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银行长期储蓄利息时,则该行业的投机性会加大,同时泡沫会吹得越大,这就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当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土地、房地产、股票这类产品价格跌得更快,拥有房地产、股票的投资者就会迅速进行抛售,于是泡沫就会迅速破灭,抵押的房地产、股票就不值钱,银行危机就会出现。[9]所以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某一行业的价格过快上涨,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也背离了国民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
2.着力解决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穷人和富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小城市人口和大城市人口、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普通工薪阶层和高薪阶层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高收入阶层把房地产作为一种投机手段,低收入阶层对住房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会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产生两极分化,出现社会不能容忍的伦理道德问题。严重的两极分化,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分配不均导致总需求减少,投资和就业也跟着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对高额利润行业加强调控。当某一行业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其他行业人员、资本就会纷纷进入这一高额利润行业。房地产行业有超额利润时,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自然会加入房地产行业来分享超额利润。房地产的关联产业数量巨大,它的持续过热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如钢铁、电力、煤炭、运输、能源等一系列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这就很容易使经济出现泡沫化和失衡。这种泡沫不断涨大,就像吹肥皂泡一样,任其变大,泡沫最后必定会破灭,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终结,掉头向下,就会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诸如房地产的俏销产业及商品都有可能引得消费者越涨越买,从而使得厂商越涨越产,由此导致投机及经济泡沫。政府应运用税收、金融等工具,降低诸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
4.加强信息统计工作。在房地产行业交易过程中,投机者采取种种手法恶意炒作,联手操纵市场。而一般的购房者,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他们之间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保护购房者的利益,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及其他行业信息搜寻和统计工作,信息来源渠道应多样化,对捕捉到的信息应进行筛选和分析,以防产生信息失真。在住房交易过程中,政府利用掌握的信息,加强市场监测和引导,建立市场分析制度,及时市场信息,加大市场信号显示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组织协调。政府要不断完善房地产及其他行业的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其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引导房地产及其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严格监视投机行为。由于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主体追逐经济利益基础上的,这种利益追逐在使经济具有巨大活力的同时,又使其具有巨大的投机性。严格监视投机行为仍是宏观调控的一项特殊任务。一是谨防过度投机导致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中,某个时期必然会有一定的产业热点,这种产业热点既有较好的市场,又有较高的利润回报,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情况,如房地产、轿车等产业。但若对于这些热点产业不加干预,追捧过度以至出现过度投机,就会把经济引向泡沫化的境地。二是谨防过度投机使财富向极少数人过度集中并引发社会动荡。因为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高效率的天然优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具有引起收入差距拉大的天然不足。而过度投机的结果,必然是极少数人暴富,绝大多数人受损。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个别行业的过度投机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10]一个正常、成熟的市场应该是理性的、只包含较少投机成分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邱清华,邓绍云,邱义.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08,(6).
[2][6]韩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2004,(3).
[3][5]刘方乐.浅议房地产“泡沫”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
[4]曾旗,袁雯.基于供求理论的我国房地产发展态势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7).
[7]徐亚洲,陈崇.我国房价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产业经济,2008,(2).
一、引言
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其预测问题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动性,试图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证券市场是否对货币政策给予了应有的反馈,投资者们在判断证券市场价格时是否应考虑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2006-2007年中国股市上涨了5倍,而2006年7月到2007年5月期间,中央银行先后七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当紧缩的政策累积到达了一定程度,终于在2008年的暴跌中得到释放。但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政策反应的不敏感性。
股票市场价格是由股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央行调整流动性是试图通过影响股市的多空双方力量来影响价格,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的角度来说明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介绍
在数据选择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任何调整方式都是在影响货币供给,因此选择m2代表货币政策,同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上证综合指数(sp)代表我国证券市场价格。样本范围为2003年1月―2009年6月的月度数据,样本容量为78。其中上证综指为每月收盘价格。为消除异方差,对两个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得到的数列分别用lnm2和lnsp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可表示为:rm2t=ln(m2-t)-ln(m2t-1),同理股票市场收益率表示为:
rspt=ln(rspt)-ln(rspt-1)。
三、实证检验
(一)ADF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为了验证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下:
表1.lnm2、lnsp、rm2、rsp的单位根检验
从结果可以看出,lnm2与lnsp序列接受具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序列rm2与rsp拒绝了原假设,因此为平稳序列。由此可以判断出lnm2与lnsp都属于一阶单整过程,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判断变量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观察其相互影响。对于lnsp与lnm2及rsp与rm2的因果关系检验,分别选取滞后期为7和6。
表2 .lnsp与lnm2及rsp与rm2的因果关系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采取5%的显著水平,检验结果显示lnsp是lnm2的granger原因,同时rsp是rm2的granger原因,而lnm2和rm2分别不是lnsp和rsp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见,央行会将股票市场指数的高低作为参考指标,通常股票产生明显的泡沫或者快速下跌时,为巩固金融稳定,央行会做出政策反应。但是,由于其他因素导致投资者信心过高或过低,导致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存在相当的滞后性,货币政策的紧缩或是扩张在统计上显示不是引起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
(三)lnm2与lnsp的协整检验
在前边单位根检验中得到lnm2与lnsp两个序列均是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由于直接建立的回归方程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因此应对序列相关进行修正。根据残差相自相关及偏自相关图像可以判断,应采用AR(1)来修正残差的序列相关性。估计结果如下: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跟检验,其结果如下:
表3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因此为平稳序列,结果表明lnm2与lns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0.019)。lnm2与lnsp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表明两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一)以m2为代表的货币政策与以沪深指数为代表的证券市场价格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长期以来央行对股票市场的政策影响是有一定效果的,虽然在不同的市场时期表现为某种程度上的滞后性或提前消化,总得说来,在长期看来,货币政策起到了调整股票市场的作用。
(二)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调整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投资者的信心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且国际经济局势的震荡导致境外资金数量的不稳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变动。股票市场价格常常对经济的扩张或衰退做出过度的反应,这时货币政策应该对股票市场价格给予反馈,帮助我国股票市场实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货币市场 财政政策 互相配合
宏观调控是我国最为基本的经济政策,既可以调整国民经济的走势,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能够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参与体最大的自由,而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货币市场,是指由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所构成的金融市场,国家对于货币市场的调整,主要依靠调整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信贷规模调整、收放现金供应和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实现。
相比货币市场,财政政策的概念更为广泛,主要是对于社会的总需求进行调节,其主要手段是政府预算的调整、税率变化、税种增减、公债、刺激性财政支出、专项补贴等等。两者中货币市场一般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财政政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其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决定了其在非经济领域亦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由于货币市场的对象是单纯的经济领域,所以其起效时间短、效果直接,但是从长远来看,货币市场更应该侧重于调整,暂时的维护经济的稳定,但是无法真正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财政政策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改进产能结构、调整收入分配、调整国民负担,能够在本质上解决经济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能够治本的经济手段。
二、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配合中的问题
由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不同属性,所以两者之间虽然能够互相配合,但是由于两者的属性、方法不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必然具有相互间的矛盾和阻碍。
1.关于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之间“松”与“紧”的问题。任何政策都必然具有“松”与“紧”的问题,且都是由现实的环境和政策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在经济生活中,对于“送”或“紧”的要求更为严格,否则极易引发经济过热或经济减缓,所以,两者之间必须掌握平衡。比如,当社会经济膨胀时,便需要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而在税收、公债等问题上,两者也有着一定的矛盾。
2.财政透支引起的矛盾。目前,我国财政透支总额较多,这就导致了流通总量的增加,继而影响了和商品供应的平衡,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产生,这就导致了货币市场的虚假繁荣。但是财政政策一旦收缩,货币市场极易产生泡沫,或者大量带有投机性质的热钱流入实体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基础造成一定的损害。
3.财政信用的发展不利于两者相结合。近年来,财政信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即财政所无偿集中的资金以信用的形式进行的借贷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资金的可用性,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无法保证预算资金的平衡,进而将这种不平衡转移到了金融机构,极大地影响到信贷的平衡,间接地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三、对于处理财政政策和货币市场相互配合问题的建议
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市场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两者的有效配合,应当有以下几条途径:
1.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从本质而言,是国家为了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一种以经济方式为载体的行政手段,其本身有着很重的政策趋向性。但目前我国对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立法相对不完善,导致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做法不一致,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正常局面,这无疑不利于经济工作的展开。所以,国家必须加快有关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立法,使得政府采取这两种手段时能够有法可依,进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两者的配合。
2.做好协调工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故对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这两种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财政和银行部门应当加强联系、做好协调,并且树立确认职责、分口使用、分开管理、自我负责的观点,不能各行其是,更不允许互相推诿情况的发生,使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这两种手段能够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坚持财政自我平衡。财政的平衡是货币市场平衡的基础,不能或者少用从银行借款、透支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甚至有可能导致财政愈穷、货币越热、通胀越重的恶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就是不能实施“赤字”政策,应当加强税收管理、节约不必要开支、优化产能结构,做到量入未出,将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维护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微观经济领域,两者都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做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协调和配合,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88-02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一年,在此期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也经历着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因此,在全球化的背影下审视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和谋划资本市场的发展定位,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我国资本产品及其衍生品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总数达到1 708家,同比2008年新增83家。股票总发行股本24 523亿股,同比2008年底新增2 376亿股。但是,由于政策信息、庄家设置陷阱和一般投资人缺少投资知识。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还是有过从2007年底的32.7141万亿下降到2008年底的12.1366万亿,两市市值共缩水63.9%。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的各项数据均创造了历史的新高,但是,股市在一段时期内的涨落却常常会动摇人们投资的信心,对于那些以保值和适当增值为目的的普通中小股民更是如此。由于我国普通股民缺乏科学的投资知识来分散投资规避非系统风险,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即缺少可供普通股民使用的对冲产品以减少系统风险。由此,导致2008年中国股市大跌时,大多数普通股民只能“望盘兴叹”。
二、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上市公司组成单一
1.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通股占其总发行股本的比例不高。2008年我国股票总发行股本18 900.12亿股,但可流通股本却只有6 964.97亿股,约占总股本的36.85%。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所占比例过高,“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
2.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我国企业的平均水平。长期以来形成的融资体制单一化导致了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通过一系列发行新股、配股等手段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通股不高,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3.我国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截至2008年底,在1 625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比重大,而非国有企业比重小。大型传统产业企业占大多数,中小企业和非传统产业企业占少数。然而这些大型企业的股权在短时期内是不能流动的,这就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二)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我国传统金融业务当中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信贷等传统的零售业务领域仍然占我国银行业务中的大多数。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储蓄存款达到217 885亿元,占各项存款资金总额538 406亿元的40.47%。
这表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中以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的存款机构占据我国居民投资很大的市场。虽然以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速度喜人,但在市场的规模和规范体制方面,其发展与国外发达的金融投资中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契约性储蓄机构中,由于我国国民的受教育度和物资生活水平仍较低,只有与社会保险中的五个险种的公司或基金相关的占有一定的市场,而人寿保险公司却相对滞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了我国金融产品缺乏多样性,由此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种类也就相对贫乏。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严重滞后,而衍生工具又是我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规避或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今交易的品种仅局限于大豆、有色金属等,但是早在1991年我国就建立了商品期货市场。可谓启蒙早、发展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用中金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它的成立代表着我国衍生产品进入崭新一页。目前,中金所正积极筹划推出股票指数期货、期权,并且深入研究开发国债、外汇期货及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由于有帮助其使用者避险的特点,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风险。如中小股票投资者可以使用空头对冲,多头对冲等手段规避股票的系统风险。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资本市场相关法律滞后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缺乏经验,便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建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同样的弊病。个别违法、违背道德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利用证券法等法律的不健全和空隙破坏资本市场的诚信和公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打击了普通投资者的信心。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将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阻碍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行。风险企业和不法分子急于向缺少投资知识或信息的投资者推销证券,导致逆向选择的问题可能降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而不愿涉足资本市场。更进一步,一旦投资者已经购买了某种证券,融资者就更可能从事风险活动或进行欺诈,这种道德风险的问题也会打击投资者因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阶段,培养了1.5亿多的投资者,建立了100多家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伴随我国宏观经济以又好又快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也将迎来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明天。
(一)进一步发展金融投资中介、丰富金融产品
进一步发展金融投资中介。扩大其服务对象,不但能够提供企业的投资理财服务,而且依据普通投资者风险规避心理能够提供科学稳健的投资理财工具。
金融中介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从而减少妨碍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阻力。如果我国经济社会中有更多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普通中小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这类机构降低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小额储蓄者也可以信赖中介机构间接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
首先,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有更加专业的投资知识来甄别信贷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由逆向选择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它们具有专门技术来监督借款人的活动,进而能降低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再次,投资中介可以选择资产组合来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相关法律、监管体系和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发展,应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的宽度和广度。增加资本市场的层次,丰富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种类。逐步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我国资本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及美国、欧洲等发达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修改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使法律更加公平,机制更加健全,制度更加透明,市场体系更加安全与高效,相关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执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准入标准和审核过程更加公平与透明。严格约束信息的披露,要接受对相关账簿的定期审查和报告,而且还必须向公众公开一些信息。严格限制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所持有的资产。禁止从事超过业务范围外的活动,对金融机构的竞争施以限制性的规定,防止相互之间肆无忌惮的竞争。
完善资本市场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给投资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保证相关法律的执行系统健全、执法高效有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落实相关法律责任制度。严厉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规范资本市场运行制度。限制企业信息的披露,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并使之合理高效地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及全体投资者的投资环境。
四、结论
我国在未来几年应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突出强调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深化市场改革创新,平稳推出创业板市场,有序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市场执法和监管力度。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稳步发挥,增加投资者信心,保持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关各方应抓紧时机,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市场监管体系,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等全局性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 S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查尔斯P 琼斯.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28-03
[基金项目]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浙江省饭店业产业组织研究”(批准号:2007ZJLY-A-04)
[作者简介]魏洁文,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旅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饭店经营管理,旅游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浙江 杭州 310053)
一、浙江省饭店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eal E・Porter)认为:市场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最终决定着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和获利潜力。应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1980)对浙江省星级饭店的市场现状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揭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可以为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依据。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对现实的产业主体来说,进入壁垒高而退出壁垒低是实现经营利润的理想格局。然而,无论规模壁垒、技术壁垒还是政策壁垒都导致我国饭店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很低。因此,饭店业面临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大。
从市场总体供给看,近年来浙江省星级饭店数量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1096家,高星级饭店的增长也特别显著。目前,浙江省11个地市全都拥有了高星级饭店,许多地区都将在不久出现五星级饭店。据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在评、待评、在建四、五星级饭店就达180余家。根据《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2007-2020)的预测,到2010年,浙江省的星级饭店将达到1300-1420家,其中高星级饭店的增长幅度最大,五星级将达到90-100家,四星级200-220家。未来几年,随着高星级饭店规模的持续扩容,将不断冲击和改变现有市场的竞争格局。
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来看,现行土地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政策导致了房地产与饭店的捆绑性投资,是催化新一轮的高档豪华饭店建设热潮的重要原因。同时,浙江省各级政府相应出台对星级饭店的扶持政策,如对旅游宾馆饭店参照工业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实行“工旅同价”,地方政府对高星级饭店实施奖励政策等,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投资主体对星级饭店的投资热情以及饭店产品的市场定位。
由于饭店是产业链的终端产品,联合生产程度极低,有形资产专用性强,导致退出壁垒极高。这种易进难退的市场壁垒不可避免地带来饭店供给过剩,从而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连锁经营加品牌效应是潜在进入者的重要威胁。近年来国外饭店集团纷至沓来,凭借品牌的市场吸引力,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强有力的网络支撑等有利条件,在浙江省的高星级饭店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饭店集团中8家已进入浙江饭店市场。国际品牌饭店不仅在高档饭店市场显示强势地位,而且已开始从高端品牌向品牌组合延伸,从中心城市向二线城市渗透。与此同时,国内品牌和本土品牌也在逐步成长,特别是以开元旅业集团和浙江世贸饭店管理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饭店集团在高星级饭店市场的拓展十分迅速。
2.替代竞争对手的威胁。由于饭店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高,因此理论上,整个产业面临替代品的威胁并不大。但从星级饭店结构分析,不同星级档次的饭店则不同程度面临替代品的市场威胁。尽管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导致部分房地产业项目转为饭店式公寓或产权式饭店,但因数量和规模有限,就高星级饭店而言,尚未构成明显的潜在威胁。但近期市场出现一批商务特色饭店、饭店会所等中高档住宿单位,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强化产品特色,迎合目标市场需求,表现出极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这类“小而精”的饭店将逐渐构成对“大而全”的星级饭店的市场威胁。
2006年以来,经济型饭店的发展给浙江省低星级饭店带来巨大冲击。浙江省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型饭店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世界著名的经济型饭店品牌陆续进入浙江市场。国内的经济型品牌饭店市场增长幅度显著,本土的经济型连锁饭店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距离。据美国饭店业协会的统计,美国经济型饭店约有6万家,平均出租率达到70%;经济型连锁饭店的收入占美国饭店业的64%。因此,浙江省经济型饭店的未来发展还存在极大的市场潜力。
3.客源市场的压力。我国星级饭店评价体系对推动饭店业与国际接轨、促进饭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饭店星级标准也对饭店市场的发展带来束缚和制约。浙江省饭店业中无论高星级还是低星级饭店几乎都是服务大众市场的综合型设施,业态单一,缺少细分市场或利基市场导向的饭店,即真正意义上的商务酒店、会议酒店、度假酒店、公寓式酒店、B&B自助型酒店、汽车旅馆、青年旅馆、主题酒店、精品酒店。随着饭店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行为日益成熟,市场呼唤有更多的细分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业态出现。
掌握市场变化信息是饭店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2008年我国将实行新的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方案。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旅游动机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等需求的变化,从而撼动目前黄金周旅游产品格局。短线旅游、自助旅游、家庭旅游等灵活多样的旅游方式有望成为增长点。旅游饭店和商务酒店的客源结构、流动规律和消费需求也会出现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新兴业态和新型产品也会应运而生。
4.饭店内部和供应商的压力。劳动密集型、工资和福利费用支出大,人力成本高是饭店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近年来,饭店业人员流动率不断攀升,使饭店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成本面临巨大压力。根据杭州市旅游委员会2006年对市内主要的10家四、五星饭店的调查结果显示:10家饭店的人员年平均流动率已从2002年的18.2%上升至2005年的27.8%,而中低星级饭店的比率更高。社会环境、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个人职业倾向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了高流动率。一项调查表明,与其他行业相比,饭店行业员工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是导致员工生理和心理不适,工作绩效下降,人员流动频繁的重要原因,也增加了饭店的运营成本,称为“过度压力成本”。
在提供饭店资源支撑的供应体系中,近年来,能源成本的持续上涨给浙江省星级饭店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饭店设备种类多、分布广、投资高、功能全,不仅直接构成饭店资产,其运行费用也是饭店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档建筑材料的使用、国家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规范,高科技在饭店的推广应用,土地价格的上扬等供应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饭店投资成本和营运成本的上升。
5.饭店之间的竞争。随着大量高档豪华饭店的进入市场,所形成的竞争态势对现有饭店市场构成巨大的压力。2005年以后,星级饭店平均房价开始下滑,一至四星级饭店的平均房价均低于上一年度。而2006年在浙江省宏观经济状况和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平均房价不增反降,特别是五星级饭店也出现下滑趋势。部分热点城市和同质化饭店集中区域屡屡出现杀价竞争的现象。非良性的价格战折射出目前饭店业所面临的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的矛盾。过度竞争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的持续性供给过剩,企业又无法退出困境,使得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无法获得完全竞争长期均衡状态下的正常利润。而竞争不足体现在细分市场的机会空缺,许多新兴住宿领域和产品的竞争还非常不充分。此外,存量巨大的中低星级饭店发展缓慢,经营形势日趋恶化。从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上看,饭店业发达国家更注重运用管理技术、服务质量和企业品牌等策略,而我省的星级饭店市场竞争则更多表现在价格策略上,非价格竞争的因素还较低。
二、浙江省星级饭店发展的应对策略
1.改善结构分布,引导理性投资。浙江省星级饭店的总量在未来几年中仍将保持迅速增长的趋势,如果不加以合理的调控,将导致供需关系的失衡,从长远看,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经营绩效。因此,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大前提下,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饭店建设项目总量的调控,一是在项目的审批上,要适度控制高档豪华型饭店的建设,制订政策鼓励中低星级饭店和经济型饭店的发展;二是定期饭店建设信息和饭店业的市场分析报告,引导饭店投资者理性投资,合理定位;三是根据全省地区客源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合理地进行饭店结构布局,使不同档次的饭店拥有合理比例。
2.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形成业态多元化和产品差异化。虽然星级饭店目前已成为浙江省饭店业的主流,但随着市场的变化,星级饭店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内涵和外延。一方面,星级饭店标准体系的修改应更加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以往的刚性标准向柔性标准过渡,引导饭店更加关注市场定位,产品个性化和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应打破单一性的饭店星级评价体系,建立以各种不同类型饭店为评价对象的子标准体系,使评价体系能够覆盖度假型饭店、经济型饭店、精品饭店、会所饭店、会展饭店等多种业态,进一步推动星级饭店的普及,全面提高饭店业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质量。
3.推进品牌化战略,加快国际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是浙江省饭店业国际化发展,饭店企业跨区域成长的前提和基础。继续拓展国际品牌和走出去发展中国品牌应成为品牌战略的两个立足点。一方面,浙江省的国际饭店品牌中,虽拥有一些高端国际饭店品牌和经济型饭店品牌,但尚缺乏国际顶级品牌,特别是度假型顶级饭店品牌尚未出现,而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品牌更是真空。因此,引进顶级品牌、度假型饭店品牌,尤其是中档饭店品牌不仅有利于提升浙江省星级饭店业国际化水准和整体绩效,也有利于提高浙江省饭店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益于促进浙江省城市国际化和旅游业的开放进程。另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成员国服务协议中的保护条款来看,饭店业属于“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之外的非保护部门,而对于一国政府来说,饭店业也是整个服务贸易中需要较少保护的行业之一,这就意味着中国饭店业既可以向国际市场开放,也可以到国外投资经营。浙江省星级饭店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具有综合实力和市场认知度的民族品牌,就要从粗放式的硬件设施的攀比及单纯的价格策略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基础的价值战略和品牌策略,需要从企业文化、服务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信息化网络水平等品牌关联要素上下功夫。
4.实施集团化战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规模经济有助于抑制过度竞争,促进行业的发展。面对饭店市场单体规模小,过于分散和跨国竞争激烈等现状,浙江省饭店业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快组建饭店集团的步伐,以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从浙江省饭店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在集团化战略的路径选择上应重点把握几个环节:第一,推进国有饭店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饭店民营化,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第二,鼓励以资本为纽带扩张的成长方式。通过市场化资本经营途径来推进饭店集团的成长与发育。第三,培育专业化管理集团。应着重解决规模扩张所需的资金问题,人才缺失的问题,管理体制的约束问题。
5.强化专业化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的前提。饭店从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配置和激励,要求通过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形成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政府层面,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吸引人才,有效协调社会资源,促进教育和企业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企业层面,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实施人本化管理,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形成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教育层面,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适应行业发展和国际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高级技术性人才和管理人才,彻底改变“人才瓶颈”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Chih-Min Pan. Market structure and profit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industry[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845-850.
[2]戴唯.亨格,托马斯.L.惠伦,著.,应瑛,译.战略管理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 竞争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黄静波.中国省域星级饭店业的优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J].旅游学刊,2007,(5).
[5]郑洁.饭店市场过度竞争的原因研究及对策――析恶性价格战的根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2,(1).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能否及时正确制定经营策略并付诸实施,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摆在我们供电企业面前最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建立,就是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电力市场细分及市场竞争策略问题。
一、电力市场细分
(一)按用电分类细分
1. 城乡居民客户用电市场。目前居民生活用电在全社会用电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这几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代化电器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用电器需求的不断上升,由区域客户经理对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掌握其用电需求,并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及用电业务咨询服务。
2. 一般工商业及其他客户用电市场。目前我市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业的兴旺及其它运输事业的发展等扩大了对电力的需求,这类用电比重增长潜力较大。由客户经理对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掌握其用电需求,并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及用电业务咨询服务。
3. 大用户市场。大用户用电市场一般电力销售量大,用电负荷率较高,一直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及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用户用电量速度及用电量比重在逐年变化。10千伏及以上客户为我局重点电力市场,由大客户经理对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掌握其用电需求,其中对龙煤集团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乌拉嘎金矿这三户省重点用户每日跟踪电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二)按潜在需求以及竞争程度细分
1. 园区市场。园区经济也已成为电力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按照我市城市的整体规划,今后主城区的工业企业将逐渐集中到开发园区、工业园区等,以集中优势和规模效益带动和促进各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 能源替代市场。通过改造和更新企业的技术和工艺,用电能替代其他能源而形成的用电市场,电力的清洁环保和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将替代其他能源,使电力的潜在需求增加,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3. 自备发电市场。自备发电市场的存在挤占了电力企业的终端销售市场,使售电量被削减。如果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营销策略,使自备电厂的规模逐渐萎缩,将会扩大电力企业的终端销售市场。
(三)按行业进行细分
按行业细分情况表:
(四)按内、外部营销因素细分
内部营销:就是充分调动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员工在市场销售工作中主动性。用电市场开发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其他相关部门的作用发挥也十分重要。
外部营销:做好外部营销就要转变过去的销售观念,树立“大营销”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共同推进电力市场开发,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并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和推动广大客户绿色用电消费;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设施建设。
二、市场竞争策略
1. 加大用电宣传力度,培育引导电力市场
通过发放宣传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宣传使用电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清洁、省时的优越性,大力推广电采暖、热泵和蓄能技术和以电代煤、农业电力灌溉等能源替代技术,使电力用户明白电能绿色清洁、方便、安全、价廉物美,具有其他能源无法取代的优越性,比较后觉得还是用电能比较划算,使用户自觉选取用电能。
2. 缩短报装接电速度,提高办电效率
客户服务中心要真正发挥好“一口对外”功能,优化办电业务流程,提高报装接电效率。推行 “首问负责制”,实行“内转外不转”,推进业务手续简捷化、用电报装透明化、营业窗口规范化、重要客户个性化服务。在严格履行“一口对外、便捷高效、三不指定、办事公开”的原则基础上,秉承“你用电、我用心”的供电服务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用电需求。
3. 超前做好配套服务,全力保大项目用电
本着“以鹤岗城市精神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立以营销副局长为组长的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对省、市重点产业项目逐一跟踪服务,专人负责、专项推进。派代表常驻市大项目服务中心现场办公,上门提供VIP“绿色”服务,实现 “一口对外”、业务上下顺畅、职能左右协调的办公机制,能够逐项摸排、逐项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有关用电问题,确保不出现因供电影响产业项目的及早投产。
4. 加快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目前电网存在结构薄弱,尤其是配电网络结构薄弱是制约用户用电的“瓶颈”,因此依托“大运行”、“大规划”、“大建设”“大检修”努力提高电网供电能力,改造部分变压器过载、线路卡脖子工程,释放用电潜力,加大电网的覆盖面积,不断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开拓电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加大对大用户用电设备的安全检查,深入开展高危及重要客户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用电设备安全、好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5. 规范企业自备电厂管理
严格依法依规控制企业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加强对营业区内自备电厂的管理,对厂用电率高于10%的电厂进行排查,规范厂用电,清理私自转供电行为,减少自备电厂自发自用电量的情况,提高电力市场占有率。
利率既是一个经济内生变量, 也是一个政策变量 。作为经济内生变量, 它与投资和消费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作为一个政策变量, 它则是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利率, 除了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成本和借贷数量来扩大或缩小社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进而作用了实体经济的运行过程以外, 还可以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来达到间接调控实体经济运行的目的。因为股票价格等于股息收入除以市场利率, 股票价格与利率成反比, 利率的调整必然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
在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利率与股票价格是反向变动的。因为根据一物一价定理,投向货币市场的单位货币与投入资本市场的单位货币应该得到等比率的收入,否则就会发生套利性的资本流动,即货币会从低收益的市场流向高收益的市场,并通过这样的流动而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重新归于均等。如果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那么只要利率上升了,套利资本就会从资本市场流出,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只要一国的中央银行决定升息,那么股票市场的价格就会下调。
对此,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转型,需要我们导入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这些新的变量和影响因素。导入这些新的变量和因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国资本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利率和现金流量(即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而且也取决于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投资者对汇率的变动预期。
虽然汇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由汇率变化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向的变化,最终会传递到资本市场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其传递机制可以用一个汇率变动的利率平价模型来加以说明。
据此模型,现在我们假设,本国的中央银行决定提高利率,就像今天中国这样,同时,又因为贸易巨额顺差而导致巨大的本币升值压力,从而在市场中引发了汇率变动的升值预期,结果汇率变动的利率平价告诉我们,国际资本将会大量流入中国,理由很简单,因为利率上升而产生套利机会,预期汇率升值而产生套汇机会。
与此相反,随着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除了外生的决定的贸易价格可以保持不变之外,其他商品与资产的价格都会因为资金供给的增加和流动性的泛滥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所以,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的区别关键在于资金供给是否受到约束。
由于封闭经济中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所以利率的变动必定会引起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流动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或者上升。但在开放经济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因此,开放经济国家的资金供给就不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货币供给,而且还取决于因国际资本流入而导致的资金供给的增加,正因为资金供给的国民约束被打破了,利率与股票价格的正向变动的现象就产生了。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因素会强化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正向关系:第一,假如本国存在通货膨胀,那么因为实际利率为负,所以,即使名义利率上升了,也不会引发资金从资本市场向货币市场的流动;第二,假如本国存在通货收缩,那么流动性就会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本国名义利率上升了,但因为流动性过剩,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也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三,在本国利率上调的同时如果还伴随着汇率升值的预期,那么因为有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而造成的本国资金供给的增加而出现利率与股价同步上升的可能性;最后,如果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从而贸易品所占的比重越高,那么本国的一般价格(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就将越低,从而进入商品市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也就越少,流动性也就越是充足,利率变动对股价变动影响也就越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提出这样的假设:
H1:利率变化导致贴现率同方向变化。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反方向影响证券的现值。
H2:利率的高低变动会使国际间短期资本发生运动,进而影响汇率。一国利率水平相对提高,对国内而言,可以紧缩信贷、抑制通货膨胀,在国际上可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尤其是可以使汇率上升本币升值,吸引外国短期资金流入,从而使得股价上升。
根据这两个假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由于时间有限和数据收集的不便,本文简化了模型中其它因素。只考虑了利率与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指标的选择方面,我们采用股票市场的月度指数涨跌幅度来表示股票价格。利率和汇率也采用月度数据。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汇率数据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
因此我们股票市场的月度对数指数与利率与汇率进行回归检验,构建一个两变量模型,考察利率、汇率对股票市场价格存在怎样的影响。
所构建两个单变量模型为:
(1)
其中Pt为股票价格指数对数,[1为常数项,[2利率系数,r为利率,[3为汇率系数e为汇率, e为随机误差项。
一、利率、汇率与股价变化的实证研究
(一) 样本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Wind金融数据库中,从2003年1月到2009年3月的股票市场中全部A股月度指数对数表示股票市场的价格。而关于单一货币政策本文选取了利率和汇率两个变量。并分析它们与股票市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采用了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从2003年1月到2009年3月的利率和汇率的数据。对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其它相关因素本文没有加以考虑而是把它们放在随机扰动项里。
(二)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文建立的简化模型可以得到与之对应的样本回归模型为:
(2)
其中[1为常数项的估计值, [2为利率系数的估计值, [3为汇率系数的估计值,e为随机误差项的估计值。
我们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再应用60个股票价格指数对数、利率和汇率的数据再采用Eviews软件对这60个样本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
即模型一为:
Pt=8.985184 +(0.525439)r+(-0.339664)e
t(15.73037) (8.83085)(-5.447637)
由于样本数据采用的是月度数据,前期数据对当期的数据影响必然比较大,这也是经济现象本身特点决定了上述结果,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从而确定上述结果不是伪回归。
下面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检验:
首先,分别对r序列、Pt序列、e序列进行单整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方法,将各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值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容易得出,一阶差分序列Pt、r、e均已平稳,可以判定其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第二步是用变量r、e对P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u的取值。然后对残差序列u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5252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2.9017,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u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Pt、r、e具有协整关系。这表明模型不存在伪回归的问题。
从回归结果来看,利率r前面的系数为正数、汇率e前面的系数都为负数,这说明利率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动具有正相关关系和汇率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动具有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当利率上升时确实引起了国际热钱的流入,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货币供给,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倾向于上升,而一方面利率上升对股票市场具有负效应,两重效应相互作用,当国际货币供给增加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时,利率的系数就会为正。而另一方面当汇率水平下降时股票市场价格则倾向于上升。这就从实证方面说明了当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行利率上升时,会引起股票市场的价格双重效应,这就证明了单一的货币政策确实对股票市场价格具有双重效应。
参考文献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下就改革成功。我国推行的是有步骤、层层推进的方式,利率市场化的过快实现将对银行产生极大的风险或者是产生债务危机。只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才能降低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本文将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国外经验、中国利率市场改革、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效应来综合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国外经验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
利率作为一个经济变量,对市场经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利率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不过直到1970年以后经济学家才逐步完善了利率决定理论。1933年凯恩斯提出“流动性偏好理论”,首次提出利用利率来宏观调整经济的分布,各国争相使用凯恩斯的理论来干预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从1970年以后,使用凯恩斯理论的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的现象,直到1993年泰勒提出“泰勒规则”。该规则反对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并再次指出利率的调整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极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也可叫做利率自由化,即利率将由市场自主确定,而不是由原来不结合市场实际的央行所制定。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改变利率的制定过程,即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便遇到了瓶颈,其失败原因是商业银行大量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1975年阿根廷迫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进行第二次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次改革仅限定了存款利率,1977年解除全部利率管制。阿根廷由于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急功近利导致国内金融急剧动荡,甚至还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资金,最终由于债务危机,阿根廷于1990年后结束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投资,并且在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投资股市,最终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当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囊括银行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活动,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于调控经济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90年代初,我国就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相关设想,与此同时央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管理。即让双方协商利率,这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虽然在这改革中遇到许多困难。为了抑制生产部门的信贷需求,央行于1995年连续两次上调贷款利率,避免经济通胀的发生。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举加快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快速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虽然我国正缓慢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但还是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金融部门的调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实际,金融部门对于经济的调控始终在金融问题发生之后,这严重妨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困难而持久,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私营经济得到了长期发展,大量资金无法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如果建立民间融资平台将有效的促进资金流动,使资金始终在金融市场里流动,这样便可以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三、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利率政策将对居民存储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利率较高且持续上调的环境中,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储在商业银行来得到利息。如果存储利率降低,居民更愿意将钱花在日常消费中。利率政策也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据数据资料对比分析,得到结果如下。实际利率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将提高0.879个百分点。所以利率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经济低迷时可以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民间资金来促进经济复苏。利率政策对就业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使得企业增加投资,而企业增加投资就业的机会必然会增高。利率政策与汇率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当利率提高,投资消费便会减少,抑制了进出口贸易,使得本外币汇率降低。同时本国利率上升,国际投资者将会注入资金,从而本币汇率得到提高。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效应分析
人为的管制利率并使其降低,不仅没有使得资金得到压低以促进资本积累,反而居民会将资金用于其他的投资渠道,使得资本积累更加困难。但如果央行对于利率的管制放宽,银行提高利率来达到资本积累的目的。央行对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会使得银行对于存贷款产生决策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银行的利益受损,但如果央行放宽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银行的经济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是综合考虑投资的风险和项目收益以达到最大效益。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让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得到资金的支持,使得银行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政策效应两者彼此联系而且彼此影响,真是因为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才会避免由于改革而造成的经济低迷。
参考文献
一、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
当前国际上将电力市场设计主要分为下面三类:
(一)第一类电力市场设计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而是继续沿用原来的电力管理体制以及模式——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这种电力市场的输电网没有进行对外开发。比如美国东南部的民营公共电力公司和西北部公营电力公司皆是使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二)第二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对冲交易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是在一整体区域范围内的输电网系统层面上进行市场交易,有时也能够支持单一的市场交易或者形成独立的发电调度计划,而这些单一的市场交易和独立的发电计划与整体区域输电网系统运行会产生部分联系,比如电力市场之外的双边交易或者是另外的双边合同。当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电力市场设计。
(三)第三类电力市场设计是采用一种有组织的现货市场模式进行设计。这种电力市场设计模式拥有一个单独的系统运行机构,主要协调发电调度,但是不具备输电网。美国三分之二的电力市场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设计。
二、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
上述三种电力市场设计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已经实现了设计的本意,但是在实践运行中也逐渐地暴露出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而低碳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不必要却非常麻烦的问题,再加上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正迎合了当前社会发展所需,所以设计低碳电力市场便显得愈发的重要和迫切。但是由于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流程,要考虑的问题相当繁多,如果掉以轻心,必将会导致整个电力市场设计的失败,因此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低碳电力市场设计的关键问题。
(一)关键问题之一:促使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市场
要实现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一方面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潮汐发电等一系列低碳发电技术;另一方面,从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的目的出发而形成的发电投资最优化应当是低碳发电技术投资与其他发电投资方式的最佳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下使得更多的低碳发电技术进入电力市场。
(二)关键问题之二:有效地选择低碳技术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低碳的电力系统,就务必要调整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地想到碳排放的特性与低碳技术的经济特征,要努力设计出一个有利于激励低碳技术进步的电力市场。工作人员在无法确定该选择哪一种低碳技术的时候,应该利用市场信号和市场激励来选择技术。
(三)关键问题之三:处理好技术成本与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刚步入市场的新型低碳发电技术的成本往往是高于传统发电技术成本,由于过高的投资成本造成低碳发电技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因而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它的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它的投资成本低于它所具备的竞争力水平。
(四)关键问题之四:解决好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问题
一些低碳发电技术向电力系统提供的发电出力波动性很强,而这样波动性发电出力往往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可靠供电。因而要依据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来限制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而且还要降低电能的价格,这样一来就能留下足够的系统容量来应付发电出力的波动性难题。
三、制定促进低碳电力市场发展的相应政策
低碳电力市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低碳电力市场设计想更加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系列制度政策来扶持和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探究和推广。根据当前低碳电力市场的实际具体情况来说,这些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1.关于碳排放限额方面的政策——对那些碳排放超标者收取相应较高的费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推广低碳发电技术,使其获取利益;2.关于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标准方面的政策;3.关于长时间保护性价格方面的政策,电力系统调度机构务必要用被批准了的价格收购一切低碳发电技术的发电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强制性的行政方法来保障低碳电力市场的成本;4.关于使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方面的政策,利用强制手段规定电力系统调度机构要求相应的电力市场运用新型低碳发电技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电力市场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也是电力市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力市场设计的基本类型,然后分析了设计低碳电力市场的关键问题,最后解析了应该制定怎样相应政策来扶持低碳电力市场的发展,以此希望低碳电力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鸣,张徐东,田廓等.低碳电力市场设计与政策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4):7-11.
【关键词】
物流市场;竞争;swot分析。
一、引言。
物流市场是现代新兴起来的服务业市场之一,在保证生产和流通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为商品在流动和暂时停留提供一系列服务;同时,它也是在包装、装卸和搬运等方面起辅作用的市场。在现阶段,中国物流业市场也大力发展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
规划中均得到充分重视。“十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引进新型生态和技术,推进物流配送、多式联运,改造并提升传统的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规划特别指出要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同分发挥铁路、公路、内河与海洋、航空等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和完善城市旅客快速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等。
据统计,201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已达到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7个百分点①。物流业专家表示,2010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势态良好,物流需求大幅增加,运行效率也有所提高。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我国gdp的17.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②,足见其效率的提高。我国各省市对“十二五”规划关于物流业的发展也分别提出目标。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对物流业的发展制定了如下目标:到2015年,我国物流业年均增长值在12%左右,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③。
二、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及竞争特点。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拓,物流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在码头和航运领域,像马士基、和记黄埔等国际企业纷纷在中国物流市场建起自己的地盘;在快递、零售领域也蹦现了像沃尔玛之类的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例如,马士基在中国物流市场已经建立了11家分公司,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货物流通领域。我国物流业市场起步较晚,物流业发展尚不成熟,物流服务提供商水平也参差不齐。我国物流市场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物流市场缺乏统一的政策领导和规范指引。在发达国家,物流市场具有健全的法律基础,且政府对物流网络合理规划并统一布局,形成跨地区、跨行业、公平竞争、有秩序的成熟的物流市场,促进了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显著提高。而在我国,物流行业没有健全的法律基础作支撑,导致物流市场的混乱无序,进退壁垒的高低也阴晴不定。若进入壁垒太高,则外部资源的进入便成了大问题,直接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若进入壁垒过低,则物流资源便蜂拥而上。
第二,物流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星点般分布在我国各省市,市场占有份额较低。我国物流企业迄今仍有多、乱、散、小四大特点。据估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的相关企业有70余万家,如鱼鳞般遍布全国,种类五花八门,而且服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国外物流市场的规模就不可小觑了。就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就达到9000亿美元,占美国gnp的10%以上。
第三,物流管理不统一。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物流市场的管理及操作尚没有理顺,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地区间协调性较差,物流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而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体系就很完备,物流业呈现集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散布在各国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可大幅削减物流成本,物流业呈现规模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四,物流服务中介组织欠缺。物流服务组织比较特殊,它具有双重身份:对供给主体而言,它是物流需求者;反之,对需求主体而言,它又是物流供给者。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在物流市场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服务中介组织严重缺乏,远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除了以上四点问题,我国物流市场的问题或不足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尽管我国物流市场存在很多缺陷,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物流业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可观的。概括来说,当今我国物流市场及其竞争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物流需求稳步增加,物流业增加值持续上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稳步下降。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万亿元,2009年增加到6.
0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已达到74.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3.7%④。按此平稳增势,预计今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0万亿元。200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3%,2007年降到18.2%,2008年与2009年该比率均在18.1%,2010年已降到18%⑤,这表明我国物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迅速。
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投资规模大幅增加,既扩大了地区的物流需求,也大大改善了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经济发展态势及商业化往中西部地区的渗入,中西部地区货运量不断增长,又有大规模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的兴起,物流市场在需求和供给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三,物流市场受传统物流竞争方式的束缚减小,竞争范围慢慢扩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物流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物流行业从工商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多方物流与工商企业共同竞争的多元化格局。在全球化格局下,物流行业由原先简单的地区间流通演变为现在的全球化物流,打破了区域的限制。行业的竞争也已从传统的运输、包装等的单独竞争发展到多功能综合竞争场面,包括物流服务的水平、手段及物流业技术、人才的竞争。
第四,竞争模式发生转变。从竞争目的、竞争重点、竞争方式和竞争关系四点入手,竞争模式的转变包括四个方面。其中,竞争目的从追求物流市场份额转变为追求客户信誉;竞争重点从只注重功能的简单化竞争转变为注重全过程的综合性竞争:
物流全球化使物流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协调这些环节之间的流动;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转变为非价格竞争,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非价格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竞争关系从只顾自己利益的竞争转变为既合作又竞争的双向关系。
第五,竞争手段不断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竞争由传统的功能、环节和设施、工具等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利用信息技术协调物流各环节,提高物流运行效率的竞争。可以说,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并合理运用与物流业,谁就在物流竞争中持有更多的胜券。国际化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一的竞争手段无法在物流市场立足,无法满足市场复杂化之下的物流服务需求,难以争得竞争优势,逐渐为物流市场所淘汰。只有将价格、促销和服务等多种手段并用形成复合式竞争手段,才可能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物流市场竞争策略的swot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巨头大肆进军中国物流市场,同时,许多新兴产业也腾飞发展,对中国物流市场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下面通过swot分析对我国物流市场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对策略。
(一)优势(strengths)。
1、由于我国物流业普遍规模较小,可在低工资、低支出状态下经营,这边充分发挥了成本优势。而且本土物流业熟悉本地的交通及市场特征,在物流运输上可根据市场快速调整,达到随机应变。这些都提高了物流市场的效率。
2、物流市场存在品牌效应。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初期,诸如fedex、ups等国外品牌一直是实力派的代表,在我国物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是高端和品位的象征。
[11]但我国物流业品牌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视的,国外物流品牌与中外合资物流品牌竞争优势现已相继削弱,而以中远、中储、中集、中外运等为代表的国内物流品牌以崛起并处强盛势头。[12]由于这些品牌经营相对比较合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各种服务比其他品牌周到,许多顾客都纷纷倾向于这些品牌,形成了品牌效应。而且由微观经济理论可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客户具有虚荣效应,故追求品质品牌,这对物流业一流品牌带来了很大优势。
3、从上述对我国物流市场竞争特点的分析可知,技术创新在物流业经营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高。而我国科学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家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为物流市场提供技术资源,而且借助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媒介,为技术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必定会带来创新,技术创新是物流企业长久发展强有力的保证。
4、时间、价格优势。许多物流业在时间和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这是物流业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方面。快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顾客所需物品送到手里,而且快递价格也不昂贵,这种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物品运送服务业的主流。再如,在中短程运输(800公里以内)方面,乘坐高铁和飞机所需时间几乎相同,但乘高铁所需价格就比飞机低很多,而且高铁的运载量相当大,充分提高了效率。
5、随着物流需求市场的不断发展,真正靠近客户需求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而我国现代物流业功能不断增多,物流服务不断细化,为不同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二)劣势(weakness)。
1、运输、风险问题。无论是物流行业内部还是与客户之间,物流行业本身就存在很多风险。就物流项目经营过程来说,存在如下内在风险:货物自身的风险、基础设施的风险、物流上面临的责任风险、分包商及托运方的风险。例如在托运过程中出现货物不同程度破损,都将导致托运方的索赔。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存在风险,首先客户所需的物品本身存在风险,这可能让顾客感到不满意;再者,托运方将物品运送到客户的途中可能存在物品丢失的风险。
在实际生活中,快递运送失败的情况绝不罕见。
2、客户可能对某些物流业的满意度比较低。在淘宝网里,许多客户都怨中通快递速度太慢,中通快递的运送失败率也是众快递之中最高的,客户对中通快递的差评也比比皆是。但这只是沧海一粟,顾客被物流公司“忽悠”的频率也比较高。若物品运丢,赔偿费也不尽人意,很多情况下顾客都是亏本的,既没了物品又收不全已付出去的钱,该物流公司在顾客心中的印象还能好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3、某些物流业成本太高。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铁,铁路造价非常高,金属材料耗费量大,短途的运输成本也很高,造成了资源浪费,需政府给予补贴才能维持高铁运输的良好运行。
(三)机遇(opportunity)。
1、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消费者需求增加,而且国内又积极提倡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从一定程度上为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客户资源。
2、国外物流市场比中国物流市场完善,从一定程度上国外物流市场在经营上有良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所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方案对促进我国物流市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3、广告业是新发展起来的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第三产业。我国现在广告业发展迅猛,而且沿着从“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进军的道路不断攀升,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浙江以浙江卫视等传统媒体,积极打造“中国蓝”平台。物流公司可以通过这个良好的媒介进行宣传,使物流市场更贴近人群,间接为物流市场的壮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我国物流市场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充分显示了我国对物流市场的重视。物流市场可以借助政府的援助之手,既受到政府的视察,汲取高级部门提出的建议,又维持自身的市场化自由发展。
(四)挑战(threats)。
1、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至2009年物流业各项指标增长都减缓。
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增幅为26.5%,但2009年该增幅下滑到7.4%,且2008、2009两年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均为18.1%,[14]这表两年内物流运行效率没有明显改善。可见,金融危机对物流市场带来很大的挑战。
2、中国入世后,国外物流市场登陆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国物流业须积极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物流经营素质,是本土物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中国的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物价不断上涨,这必然会使物流成本增加,随之物流价格也会增加,根据消费需求曲线,物流价格的增加会导致物流需求的减少。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特点及swot分析,认为中国物流市场应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充分利用机遇,从容面对自身的劣势及挑战,具体可以提出以下策略:
我国本土物流企业可利用熟悉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等优势,充分发挥成本优势,优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借鉴国外物流的经验,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物流市场应不断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重视各环节的运行,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贴近民心,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物流业在具有时间、价格优势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服务的细致度,改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及风险。物流企业之间可以充分合作,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技术,并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使自己更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说,物流市场应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的号召,不断完善物流市场法制建设,并根据已经制定的相关政策,建立合理的物流市场秩序,直接或间接地争取政府有关产业的援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金融冲击后我国物流市场再次得到改善,促进我国物流市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开明。构建我国物流统计体系初探[j].物流技术,2003,(2):35-38.
2、王伟娅。中外物流产业之比较——问题与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39-42.
3、龚晓丹。全面开放后的中国物流市场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9,(1):90-96.
4、佚名。国际物流市场带给我们的启示[j].大陆桥视野,2010,(8):41-42.
5、刘秉镰。全面开放下的中国物流市场结构与特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4):37-40.
6、蒋笑梅。李贵春。金融危机后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特征分析[j].港口经济,2010,(6):33-36.
7、傅岚。国际物流市场竞争趋势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导刊,2010,(3):70-71.
8、小水。国际物流市场竞争方式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4,(26):12.
9、张涵。中国物流市场竞争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5,(6):3-5.
10、旷健玲。陈建华。中国高铁营销环境swot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2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