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分析与讨论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
1.1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和孵化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特色都是通过学科建设层面的提升得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评价的诸多指标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而医学期刊的可持续、高质量、特色发展不能脱离本学科的发展。首先,学科建设中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强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将是无源之水,其未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期刊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学科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医学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才能寻求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突破点,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径。总之,医学期刊发展不能游离于相关学科建设。
1.2医学期刊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剂
医学期刊多以反映临床诊疗、医学科研成果为主,是刊载学科创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科发展的发表者、推广者和推动者,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担负着发现和培育医疗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的责任或使命,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期刊作为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秀的媒介,推动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以期刊为窗口和纽带,加强和扩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医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医学期刊见证和记录着医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积淀中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为例,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的关系可窥一斑。神经免疫学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横跨免疫学和神经病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医学学术期刊众多,但尚无一本较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与神经免疫学相关的杂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于1994年创刊。《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以神经免疫学为办刊特色,紧密配合承办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医院(学会)的学科发展相呼应,刊登了大量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通过检索“知网”1994~2012年发表的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共901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关文献40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59篇,在30多种同类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期刊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除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人员认可和支持专职编辑的工作外,编辑在二者的互动共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医学编辑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提高学科意识,切实融入学科建设的浪潮当中。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除做好传统编辑角色和具备编辑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注重适当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编辑学者化是大势所趋,在学者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一层的职业化。如此,医学期刊的编辑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才可能辨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使刊物成为反映高水准学科研究成果的园地,才能真正融入专业研究领域,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育和成熟。
2.1参与学科临床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对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没有基本的认知,即使在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医学编辑行列的今天,也很难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大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辑人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在不影响正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可以参与临床相关病房的查房活动和病例讨论会,这样能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更新知识库,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时了解到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关键问题。《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值得借鉴。该期刊编辑们结合自己分管的学科,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定点与科室联系,参加医生查房及门诊诊疗等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发现新的报道课题,积极从事组稿活动,发现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人,邀请他们对其专业中疑难临床问题作综述,或展望,或制定标准,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2参与学科科研
编辑亲身参与学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时地跟踪学术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多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医院的医学期刊,具有与医院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优势,医院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医院编辑参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较多可从事科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申请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掌握更多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信息,培养编辑对学科热点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否则,很容易陷入“见玉不识玉”,守着聚宝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尴尬境地。作为医学期刊专业编辑,可从事的科研活动途径和方向非常广泛,例如参与编辑类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等的申请和实施。医学编辑在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家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学科研究项目牵线搭桥。因此,医学编辑可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尝试,锻炼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质。
2.3参与或组织学科学术活动
密切关注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是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和热点的重要渠道。编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参与重要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而且有机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感情,进而有利于进行组稿和约稿工作。其次,医学编辑在长期的编审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设计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编辑经验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学科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期刊与一线学科的联系,也可以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时应注意要广结善缘,充分与本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期刊是由学术团体或协会为主办或协办单位,期刊可利用协会或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共同开展学术会议,不少知名学术期刊甚至亲自策划组织此类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对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为医学期刊打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推动该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学科交流与碰撞,也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提供大量优质的稿源。
关键词: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思考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医院发展的整体水平[1]。医院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建设有特色、有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专业学科。本文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如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医院整体发展谈谈几点思考。
1医院的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现有医护人员150余人(其中,传染病专科医师30余人,护理人员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实际开放床位数160张,医院目前拥有螺旋CT、DR、彩超、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测试仪、人工肝支持系统、持续血液滤过系统、肝穿刺等大型仪器和专科设备。设有结核科、肝病科、普内科、感染科和重肝ICU室等5个重点传染病专科。传染病专科开展的的技术项目主要有: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人工肝血浆置换、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活检、电子胃镜活检、支气管镜镜下给药等技术项目,能基本满足马鞍山市传染病患者的就医需求。
2学科建设情况
2.1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2.1.1制定完善了医院《学科建设方案》、《学科建设奖励办法》、《外出进修、学习管理规定》、《科研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2.1.2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若干规定》,结合《医疗质量管理奖惩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和核心制度。
2.1.3制定与完善了传染病疫情奖罚制度,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临床医务人员及科主任、疫情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并与奖惩挂钩。
2.2重点特色专科及医疗技术稳步发展
2.2.1肝病科为市立医疗集团第一轮重点扶持学科(2010-2013)、市立医疗集团第二轮重点学科(2014-2017)、市卫生局第四轮(2012-2014)、第五轮(2015-2017)重点扶持学科(2012-2014)。目前肝病科医师队伍有12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设置床位60张。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重肝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2013年以来,获得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2.2.22013年,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成为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单位,承担了全市中药防治艾滋病的试点项目。
2.2.32014年重肝ICU专科正式组建并投入使用,拥有ICU病床4张,重症肝病患者的救治能力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42014年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三新”项目管理办法》,对“三新”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追踪、评价及奖惩均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引进和开展“三新”项目共7项。
2.2.52014年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实施方案》。将结核科、肝病科(含感染科)、综合科等临床科室及影像科、药械科等医技科室纳入学科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2.3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3.1针对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对初级职称人员以“三基”与临床规范化培训为主,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以专科专病学习培训为主,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则以高新技术的学习引进和科研培育为主要方向。
2.3.2分学科和专业进行培养。肝病科以人工肝支持系统技术、结核病科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普内科以肿瘤科化疗技术为主要任务。2012-2014年,派往南京二院、南京八一医院、南京胸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医务人员达到19人次,外出短期培训超过100人次。
2.3.3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政策。2014年医院开展了首次人才选拔,共有11位同志进入第一周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队伍。医院为他们量身定做了2~3年周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考核细则,投入数十万元培养经费。目前其中8位同志已分赴南京北京等地学习,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等技术在临床正式开展。
2.3.4加强与先进地区间合作。医院与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南京二院)、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医院)签订了医疗协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会诊查房、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聘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呼吸内科、南京市胸科医院结核科教授为肝病科、结核科外聘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科教培训、病例分析、学术报告等。
2.3.5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医院下发了《奖惩管理办法》,医院鼓励职工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提高了SCI收录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奖励标准,降低统计源及以下期刊版面费报销比例,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及科主任年终目标考核,提高了医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目前,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15篇以上。
3讨论
3.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
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缺少具备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影响较大[4]。由于医院建院时间短、地理位置偏僻、待遇与地位偏低及传染病专科特点的约束等因素,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在高级人才引进工作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近年来针对这个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如制定人才引进方案给予特殊政策、待遇等,但尚未取得实效。
3.2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共有39种,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对结核和肝病之外的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3]。在传染病重症和疑难病例的救治能力方面,与南京、芜湖以及三级综合性医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3医保政策制约专科发展
由于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病人以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为主,传染科病人一旦确诊又存在住院时间长、药品使用量多、门诊检查较少等特点,因此,目前医疗保险部门实行的总额预付制度[5]。“切蛋糕”式资金支付模式就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4改进方法
4.1加强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4.1.1实行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制度。一是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和计划,力争每年引进3~5名中高级职称的实用型人才(3年内不少于10人);二是对该院现有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考核;三是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技术骨干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进修学习;四是实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定期对新技术掌握、新项目开展和、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4.1.2实行重点专科倾斜制度。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重点扶持专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医院应针对当前肝病患者的现状,进一步加强肝病专科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并按年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结核科等其他学科的市重点(扶持)专科建设与申报工作[6],力争3年内有2~3个市级重点(扶持)专科。4.2提升传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4.2.1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加强急救装备建设,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每年不低于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夯实各种急救技术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水平应急队伍,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7]。
4.2.2提升各类传染病患者救治能力。改变观念,由传统的专科发展模式向传染病综合发展模式转变,在不断扩大传染病救治范围、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能力等的基础上,重点加强ICU室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切实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学科建设在农村基层医院的建设中,不能急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按章办事,搞好基金管理,建立医院资金精细化管理模式[8]。
作者:朱春燕 郑帮林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参考文献
[1]翁心华.当前感染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7-19.
[2]申婷,游晶,范晶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339-341.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4]严金二.传染病医院学科建设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70-71.
[5]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卫生部,2003:24-25.
精细化管理是体现管理流程的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的一种管理方法,服务的焦点是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以获得更高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与竞争力[1]。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日本企业,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组织发展战略、运营管理、执行落地等管理提升体系,通过把实战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化梳理和细化处理,达到组织管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精准匹配与高效运行,最终完成组织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2]。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样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精细化管理是精细文化与管理体系的完美结合,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与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精细化的现代管理理念相一致[3]。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文化为一体的中医骨伤三级甲等专科医院[4]。以平乐郭氏正骨为基础,传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优势,融合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五化”(国际化、品牌化、专科化、特色化、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为抓手,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对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管理组织间进行协调,以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为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专科医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1.1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受到各行各业的认可并被广泛使用和推广。其本质就是将抽象笼统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表达,借助量化的标准尺度,衡量管理效果,使管理措施变得更加直观、明确、具体、便于操作。这种管理理念体现管理者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进步过程中对专业分工的精细化要求相匹配。精细化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更能适应时展的步伐,优越性比较突出。精细化管理模式被广泛引入企事业单位以及医院管理中,为企事业以及医院的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明确划分责任及管理责任的落实,为企事业和医院各项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较为客观、有效的依据。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医院进行管理,能够使医院的战略规划得到落实,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协调合作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及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服务水准,确保医院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定向前发展,使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带动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1.2专科医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无论是医院改革,还是等级医院评审要求的共同点就是医院管理走向科学化、专业化与精细化,医院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工作,涉及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内容,精细化管理是助推医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5]精细化管理,可以促进医院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管理转变,专科医院亦不例外,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把满足患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学科建设是医院的核心和灵魂,在医院发展中占据主导和引领作用[6]。专科医院以学科为架构,精细化管理不仅对组织架构有相当明确的要求,而且架构内部具有科学合理的分工衔接,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推动学科稳步健康朝既定目标向前的发展,进而带动医院以学科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精细化管理在专科医院学科建设中的应用
2.1构建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文化理念
专科医院构建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体系,需要完善服务机制与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学科建设中所有细节[7]。全方位学习和培养精细化文化管理意识,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使精细化管理文化成功植入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依据规范工作,开展人性化服务,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2.2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精细化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因此,医院在修订和完善各项有关医院学科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时,以精细化作理念作为指导,学科建设为核心,处处彰显人文文化,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以保证精细化文化管理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定期对医院全体员工进行精细化文化培训,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确保大家彻底明白精细化文化的内涵和要旨,了解精细文化与医院学科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医院学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管理层发自内心愿意学习和运用精细化管理这种管理的方法,被管理者理解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与管理者达成共识,形成和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以保障精细文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
2.2.1构建完善的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绩效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是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开展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人员首先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围绕实现管理目标的具体环节制定有效措施并进行评价。合理的绩效管理模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主动性,有效带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8]。通过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医院在安排各项具体工作时,可以依据岗位性质和业务范围的不同制定相对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灵活科学的考核方法,从而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成为促进专科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2.2.2完善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激励机制要实现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精细化管理目标,首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规范人的某些行为,但是其本质应该是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修订和完善各项制度时,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彰显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形成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精细化文化氛围[9]。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估、汇总、分析,对执行规范成绩显著的员工,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对所有影响管理效果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并深入研究,针对共性问题,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发现制度问题及时进行完善。经过2~3次完善,确保非制度性问题的前提下,对于成绩连续考核落后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处罚。通过以上措施,不仅能激励员工调动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激发日常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精细文化的引导作用,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
2.3打造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团队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精细化管理中,管理团队各个环节之间包括分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整个管理体系的效果与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实施都密切相关,因此,医院必须着力打造精细化管理团队的道德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树立牢固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团结一心、相互协作、建立一套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体系。并且要兼顾各系统之间纵向、横向联系以及信息交流的流畅性和精准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决策层要求更高,不仅要对精细化管理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更要融会贯通掌握精细化管理的主旨与精髓,结合管理体系的具体要求,加强管理体系的硬件设施配备与完善,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修订现有规范,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科带头人、有关部门负责人等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专项培训,使其掌握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文化,明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最终落实到工作实践中,从而提高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的质量。
2.4临床和科研两手抓,多渠道加强医院学科建设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过程中,优化工作流程是目前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优化流程可以确保学科团队成员在保质保量完成日常诊疗任务的前提下,能够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并提供有利于科研的硬件设施、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医院通过转变服务模式,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医院整体运行效率。
2.4.1注重学科培养该院分别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申报成功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和临床中药学[4]。其中,医院其他学科都是中医骨伤科学的分支学科,有根据临床职能(矫形、康复等)的不同或者人体部位(脊柱、骨盆等)划分为若干学科。临床中药学,研究内容包括传统中药、现代药物等知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平乐郭氏正骨方药系统整理并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挖掘,为平乐郭氏正骨的发扬光大提供科学依据。医院还通过甄选,在院内选拔出7个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康复学、中医护理学、中医文化学、中医药信息学、医学影像学、重症医学和骨健康管理学[4]。通过一定周期对这些学科的培养,有利于发现更多优秀的临床、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2.4.2注重基地建设该医院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医骨科临床研究基地,主要包括四个优势病种:原发性骨质疏松、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类风湿关节炎[4],围绕每个病种组建核心团队,参照学科建设的构架进行培养,培育重点病种的目的,在于以优势病种带动其他病种的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强化沟通对接,用活用好用足区域协作。强化向上汇报,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省市业务指导,全程委托公司代建人民医院。落实好东西部协作沟通,争取东西部协作医疗资源对口帮扶资金,推送新聘人员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培训进修,选派医疗人才到广东增城区进行业务培训、交流学习。全方位推进省内对接,组织医技人员到遵义医学院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前培训,参加市级医学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并在大方县人民医院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全面夯实卫生服务基础。推进百里杜鹃管理区人民医院项目建设,多措并举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全面补齐村卫生室设备短板,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完成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好“三大战役”:即打好创建“二甲”的突破战、学科建设的持久战和综合楼建设的攻坚战。
六项重点工作:即抓好文化建设、惠民品牌、质量安全、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医院六项工作。
实施十大项目:即实施创评项目、学科建设项目、综合楼建设项目、文化锻造项目、科教兴院项目、数字化项目、建设平安医院项目、惠民品牌建设项目、人性化服务深化项目和ORTCC项目。
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是我们做好2012年工作的基本遵循。
“稳”就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体现有利于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更加体现包容性发展。
“进”就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提升医院文化上取得新成效,在学科技术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人性化服务上打造新亮点。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是前提,进是目的,互为条件,紧密联系,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
就我院来讲,把握这个总基调必须做到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从又细又精向又精又细转变,关键在加强学科建设。2012年,力争年内创建市级重点学科1个。
强化肿瘤科龙头地位,实现肿瘤科日均住院病人维持在90人左右,添加相应的治疗设备,实现肿瘤治疗手段的多元化。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关节外、脊柱外开展关节镜手术;
进一步提升显微外科专业水平,实现显微外科技术新突破;
神经外科实现自主显微镜下肿瘤切除;
培养心外科专业团队,为开展心外手术和治疗打好基础;
提高普外、泌尿外、妇科腔镜手术比例,打造医院微创治疗品牌;
加强普外科人才建设,提升普外科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推动血管外科学科发展;
积极开展钬激光碎石技术,打造南部区域碎石治疗中心;
心血管内科初步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心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专业学科的配置,继续提高自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数量与质量;
神经内科在急慢性脑血管病、头痛、癫痫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年内以神经内科为主推出脑卒中单元;
呼吸内科在肺间质病、气道疾病(哮喘和COPD)、支气管镜等方面实现业务新突破;
消化内科提升胃肠病、肝病和内镜三个亚专科的临床服务内涵,胃镜室独立成科;
重点加强ICU建设与提升,以重症医学科ICU为龙头建设与配置NICU、CCU、PICU,实现规范标准运作,扩建新生儿病房;
年内加大镇痛专业发展力度,将镇痛与内五科无痛病房、产科无痛分娩、内镜无痛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舒适化医疗,建设标准化麻醉复苏室;
进一步理顺导管室运行机制,导管室独立成科;
耳鼻喉开展鼻咽喉镜检查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监测及综合治疗;
眼科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眼底激光治疗,建立“二院视光学中心”;
争议:急诊科是“通道”还是“平台”?!
采访一开始,楚英杰教授首先回顾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背景。他阐述说:“急诊医学独立成学科,迄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最早是在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下发了有关‘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的急诊科;1995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将急诊科列为二级临床学科。从那以后,中国急诊学科真正走上了发展之路,但是,此后的实践却表明,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
楚英杰教授继续回顾说:“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有效的医疗保障;而医疗保障的尖兵,则非急诊莫属!急诊科是医院分分秒秒都不能关闭的一扇门窗,是医疗行为与死神较量最为激烈的主战场,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一把标尺,更是培养医生综合素养最好的基地;急诊科本应是各级各家医院发展最好的、毫无疑问地发展的最好的科室,事实却迥然不同。当前的业界共识是:急诊科的发展模式不一、急诊科的专业范围不一、急诊科的学科建设方针不一、急诊科的人才培养策略不一,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那旷世之争议:急诊科应该是条‘通道’,或应该是个‘平台’?!”
楚英杰教授解释说:“我这么说,丝毫没有不尊重同行之意,我只是想说明问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临床各科都在搞亚专业建设,即便是全科色彩极为浓厚的放射科、超声科、儿科等也不例外;唯有急诊科,虽贵为二级临床学科,不仅没有确切的三级学科,连专业范围都模糊不清,亚专业建设更无从谈起。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不争的事实是,突然中风、突然心梗、突然骨折、突然肝脏脾脏破了的患者,却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急诊科。那么问题就来了:是应该让病人像接力棒一样在所谓的‘绿色通道’中转运,或是在责任很难划分的急会诊中煎熬?还是应该让医院的人力、物力、体制围绕病人、在一个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急救平台――即‘诊治一体化’平台上展开?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
楚英杰教授认为:“由于涉及急诊学科的各种症结长期不解,造成了我国急诊科普遍表现为队伍不稳、业务不精、战斗力不强的现状。这样的急诊科,能很好地保障病人和社会的利益吗?自急诊建科30余年来,几代急诊人在实践、在思考、在探索,也在争论不休……”
现状:急诊科是未经营好的优质资源
鉴于上述思考,楚英杰教授认为:“毋庸置疑,‘急诊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急诊科的发展和建设;而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急诊科是一个未经营好的优质资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继续阐述道:“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急诊工作是多么的重要:首先,急诊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急诊科是医院运行之必须。一家医院无非由门诊、急诊和病房三部分组成。门诊总是夜间可以关门的;而病房,从理论上讲,无论哪个科室的病房都是可以暂时或永久性缺少的;惟独急诊科,一分一秒都不可停止运转。第三,急诊科最能诠释医疗行为之最高宗旨――‘救死扶伤’。急诊科与死神搏斗之激烈、之密集非其他任何临床科室所能比拟。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医之最大,惟急诊科为甚!第四,随着各临床科室在专科乃至亚专科建设道路上越走越深入,急诊科就成了唯一一个能培养医生全科素养的基地。”
那么,中国急诊学科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对此问题,楚英杰教授坦言:“现状毫无乐观可言!先说省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尽管其多数都已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与兄弟科室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受重视程度,都鲜有得意者。换而言之,很少有哪个医院的急诊科能混成医院领导的‘心肝肺尖’的。再说地市级医院急诊科,普遍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规模不大,人员不足,军心不稳,业务不精,设备不良,且更新不济,医生学术尊严不高,领导不重视……这些‘急诊人’的苦衷可谓一言难尽。至于县级医院的急诊科,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了:除了一块牌子、两间房子和几个轮转医生外,几乎要啥没啥,用‘穷得都光了屁股’去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此外,由于急诊科发展模式不一,不仅外人诟病,自己都觉得象支杂牌军。建设模式上有搞通道型急诊科者,有搞诊治一体化型急诊科者。专业发展上有以内科为主者,有以外科为主者。亚专业建设方面,有搞重症者,有搞创伤者,有搞中毒的,也有搞其他服务者。可谓五花八门,乱象横生。而且,在极其重要的院前急救领域,有自己干的,有归120指挥中心调度的,有既归120指挥中心调度又自己另配一套人马的,还有干脆不管院前急救的等等。在组织形式上,可谓真的是‘百花齐放’了。”
问题:究竟谁才是急诊科的服务对象?!
那么,究竟哪些患者才是急诊科真正的服务对象呢?对此问题,楚英杰教授分析说:“病分轻重缓急,进而还可细分为轻而不急、急而不重、既急又重、重而不急四种类型;那么,哪些患者是急诊科的服务对象呢?无外乎急而不重或既急又重者也。疾病又分专业,专业是按系统划定的。现代急诊科工作范畴究竟该如何界定,自临床医学有了急诊科开始,就开始争论了,而且从未停止。”
楚英杰教授进一步解析说:“当前的急诊工作范畴之争,突出表现于急诊科建设的两种模式之争。一种是接力式救治模式:先有院前救援,后有急诊科处置,历经一次或数次的会诊和协调后,再转送相关科室,甚或还会有再一轮的会诊、转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看似严格的急会诊制度和貌似合理的绿色通道,在实践中却时常被打折扣。另一种是无缝隙救治,或称一站式服务模式:一旦急危重症患者出现在急诊科,相关人员、设备、技术、后勤保障乃至管理体系即云集而至,并流畅运转。大家心无旁骛、心无芥蒂,同心协力于病人的抢救。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其实是一目了然的。放眼欧美,尽管其各国急救模式不尽相同,急诊科的发展速度也不太一致,但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却是完全一致的。”
楚英杰教授还认为:“患者无论是生了什么病,其发生、发展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系统的处置本是基本要求;慢性病、哪怕是极重的慢性病被分阶段、分科室、分医生处置,也不至于耽搁,但若是急危重症被人为地切割开来――急诊科处置一段,别的科室再进一步接手、转手,这岂不是严重违背了医学的基本规律吗?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急诊科接诊的病种也在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也非常之大。创伤、心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和多脏器衰竭,都成了急诊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且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原有的急诊工作范畴不断拓宽。此外,有些疾病专科特征极强,仅涉及一个学科;有些是多个系统病变而牵涉多个学科;还有些则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不同的表型,从而分别需求不同的学科。因此,现实中有很多疾病都与急诊、急救难以割裂;患者就医时,也不以任何医生的意志为转移,往往第一时间出现在急诊科。急诊医生没有理由不去履职尽责。”
“所以,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应因急诊病种的变迁,高举患者利益至上的大旗,不断深化急诊科及其亚专业建设,不断拓宽急诊工作范畴,这才是‘急诊人’应该恪守的、正确的执业理念。”楚英杰教授归结说。
呼吁:急诊科亟需设立住院病房
为什么急诊科作为一项优质资源,长期以来却经营不善?楚英杰教授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急诊科要不要有住院病房。”
他接着分析说:“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一家医院的各个科室,包括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都有住院病房供病人接受医疗救助、供医生系统诊治病人、供医生赖以积累经验以资不断成长;唯有急诊科,在设置住院病房的问题上一直面临重重阻力。急诊医生就像失去土地的农民一般,在学科建设上‘无立足之地’。实际上,急诊科要不要设立住院病房的问题,关键仍在于急诊科业务范围的界定。1983年刚一建科,‘急诊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发现,几乎所有临床疾病都被别的科室跑马圈地、瓜分得干干净净了;大大小小的专业都是既有门诊又有病房,连门诊色彩极为浓厚的皮肤科都不例外。所以,急诊科自一问世就被‘告诫’:你们只能前期处置,不得完整地诊疗某一疾病,否则,就是‘干了别人的事儿’;而且‘急诊人’认同此说法的,也不在少数。”
楚英杰教授举例说:“比如,急诊科做气管插管算不算干了麻醉科的事?急诊科使用呼吸机、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算不算干了呼吸科的事?急诊科做血液净化算不算干了肾脏科的事?急诊科做心电图算不算干了心电图室的事?急诊科做电除颤算不算干了心内科的事?此外,恐怕所有的医生都认为心肺复苏是急诊科的事,但为什么《心肺复苏指南》是美国心脏病学会组织专家来撰写并发表于《循环》杂志了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心肺复苏应该是心内科的事嘛!很多其他的临床科室都会因为患者病情变化而做心肺复苏,那算不算干了急诊科的事了呢?”
举了几个技术层面的例子之后,楚英杰教授又以几种疾病为例阐述说:“若问急性心肌梗死是哪科的病,恐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心内科应诊的疾病。可是,院外就猝死的急性心梗、到了急诊科正做心电图就呼吸心跳骤停的急性心梗、复苏成功但形成多脏器衰竭的急性心梗呢?还有,急性肺栓塞是哪科的病?急性脑卒中又是哪科的病?这能一概而论吗?原来归心外科开刀的先天性心脏病,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到心内科做介入治疗,连心脏瓣膜置换也开始有心内科做介入治疗了,怎么不见心外科抱怨心内科同道‘不小心干了别人的事’呢?学科交叉、融合,本来就是医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当所有关于疾病从属问题的讨论都让急诊科‘靠边站’时,急诊科当然就不需要、也不应有自己的住院病房了――这其实是忽视急诊科的重要性的一个悖论!”
楚英杰教授接着说:“急诊科的作用被忽略的另一个症结,是对‘绿色通道’的错误理解。很多时候,对绿色通道有意或无意、有知或无知的解读就是从急诊科转到另外一个科甚或再一个科。我认为,这种‘接力式救治’不是绿色通道的真正内涵,其真正内涵应该是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医疗救助,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是‘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当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所有的人员、设备、管理体系以及后勤保障都围绕着病人转,形成‘无缝隙救治’。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医疗资源和医疗动机都不可能主动地汇集于急诊科,并高效地围绕着病人运转。还有,关于绿色通道的另一个问题是急会诊。这一看似非常有效、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当一个病人需要收住某一专业科室时,若其不合该科室的‘口味’,会诊医生会有诸多理由予以推脱,于是,病人统统要在急诊科等着。是‘通道型’急诊科更能保证患者的利益,还是‘诊治一体化型’的急诊科更能保证患者的利益?这个答案,其实已经不辩自明!鉴于这些因素,为了更好、更及时地维护患者的利益,急诊科设立自己的住院病房,已经是大势所趋,也迫在眉睫!”
分析完以上问题,楚英杰教授乐观地认为:“急诊学科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无论是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的《急诊科建设指南》,还是2011年原卫生部出台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评分标准》,以及同年原卫生部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对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的支持都非常明确,这构成了急诊科住院区域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呼吁,急诊科是患者的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必须好好经营之。”
1中医专业认证对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专业认证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认证来评估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标准;通过中医专业认证可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以成果为导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法,确定中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2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
在中医专业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指导下,我校修正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更新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是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我校修订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强化了实践教学,并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后的中医专业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的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能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抢救急危重症;掌握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了解常见中医儿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流行病学特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增添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传承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3明确学科主攻方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中医专业认证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下,我校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坚持“院系合一”(即医教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儿科教师坚持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全部从事系统的医疗实践,增强解决临床实际的能力。我校儿科团体先后开展了“麻杏陷胸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陷胸颗粒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麦冬汤治疗肺炎喘嗽风火阴虚证临床研究”,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我们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目前我校中医儿科已形成气血并治治疗小儿病症、经方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两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科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建立类似于内科学科的三级学科分支,借鉴现代医学以系统划分,如肺系(呼吸)、脾系(消化)、肾系(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生长发育)、心肝系(神经、心血管、血液)等专业;坚持以学术前辈思想为指导,传承与发扬并重的方针,对学术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挖掘。在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病种(如哮喘、复感、厌食、肾病)方面,深入开展了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优化推广工作[1]。我校中医儿科课题组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在取得医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如“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中的运用”“中医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依托附属医院及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研促教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中医儿科科研团体依托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麻杏陷胸颗粒对热性哮喘小鼠模型血清IL-12、IL-13调控的实验研究”,不仅明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部分学生通过跟师观摩实验、辅助实验也提高了将来搞学术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依托学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心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跟名师、多临床,加强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建设
同时,医疗费用较为低廉,1997年中医医院平均每1门诊诊疗人次的医疗费用41.6元,综合医院为61.6元。中医医院平均每1出院病人的医疗费用为1857元,综合医院为2384.3元。但病床利用效率低下,门诊与病房业务量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到1997年,中医院病床使用率由83.9%下降到了52.1%,年均下降2.65%,综合医院年均下降2.07%。另外,在病床,人员,设备等资源增加的情况下,1997年,全国中医医院门急诊人次比1996年反而下降了0.027亿人次。中医医院每张病床每天承担的门急诊人次由1985年的4.3下降为1997年的3.1%。
中医现代化迫在眉睫
全国优秀院长,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的院长池明宇教授,不赞成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讨论“中医院为什么会西化”的问题,他认为何必让这些当前很难说的清楚的理论,给本来就在政策的夹缝中左右为难的院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限制了事业的发展?同时,他表示中医以及中医院应如何跟上需要实现中医现代化,才是中医院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池明宇说:“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曾领先和带动世界医学长达数千年之久,但这种优势在西方近代文明崛起之后逐渐缩小,许多项目由主导地位变为辅助地位,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理化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等,对于疾病的定位,定性,严重程度分析都越来越准确,以往中医领先的一些疾,病在这些因素的比照下,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承认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就拿我院常接触的血栓病来说吧,血栓堵在哪儿了?堵了几处?严重程度如何?再高明的中医靠号脉,靠望闻问切也诊断不出来。对西医来说却很简单,一个检查就能明白究竟,而且诊断清楚了才能指导临床治疗,是适合吃中药还是手术?是需要开颅还是介入?假如颅内出血量大还非要坚持以中药解决,就会造成病人生命无可挽回的损失。再说了,中医自身没有检验,没检验也就没有证据,而现在对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是举证倒置,中医这一关就过不去。西医能够依据临床需要主动引进CT,核磁等现代科学技术,中医为何不能引进西医技术?我们何必为了突出中医特色而合近求远?”
“但这些并不能抹煞中医的先进性,中医有着自己无可替代的特长。”池池明宇表示。中医的整体观使它不像西医那样仅仅局限在某一疾病那某一个点上,而是时刻考虑到全身和疾病的发展,对不认识的疾病也能通过辨证施治和提高全身抗病能力加以克服;同时,中药相比西药的毒副作用小,作用缓和,持久,这都是西医所欠缺而需要我们加以发扬的。
池明宇举了自己医院的例子:早在10多年前,医院就瞄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病这一全国医疗机构的空白,终于总结出了治疗血栓病的十大方法,实现了血栓病药物研究国内领先,在血栓病的全面系统诊断、治疗,康复方面,也形成了无人可比拟的优势,300张血栓病病床常年使用率达100%以上。除根据病情常规使用中药外,该院的开颅止血手术,显微外科的介入治疗等对危急重症的抢救,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我院的中医治疗率达68.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病就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特色没人能克隆。”
加快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有专家指出,中医医院首先要突出中医专科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特色是中医医院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应围绕“四专”(专科、专病、专家、专药)进行,突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及回归自然的疗法,坚持“人有我专、人专我优”的观点。
中医医院医疗技术尤其是特色专科建设发展定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断超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中医医院只有从中医特色及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因为这是中医医院的固有领域,也就是优势领域。如果一个医疗结构不健全,整体实力处于劣势的中医医院,与同级西医综合性医院在现代医学领域去拼设备,拼技术,那将长期处于劣势,而要根据本地群众的习惯,如以骨折病人一般多找中医看病的特点,可以把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及颈,肩,腰,腿痛专科作为重点突破口,作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科室,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重点倾斜。
在重视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利用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做到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洋为中用,重视在急危重症抢救和手术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医医院整体服务功能和实力,才可以提高医院效益,促进医院发展。
中医人才是关键
池明宇指出,最关键的是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思想不能跟着“西化”。现在年轻中医较多,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是中医院领导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池院长分析,年轻中医的理论基础较差,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中医水平自信心不足,觉得还是用西医方法解决来得更快,更好,而把中医技术扔在一边,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医这一根本,像某些地区级中医院甚至出现了每年3000万的业务收入,而中药收入不到200万的怪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及中医培养人才的特点,特别是市,县级以下中医医院的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性医院对比差距较大。因此,中医医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围绕专科专病建设进行,及时培养专科专病的人才。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要考虑到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要引进以中医专业为主,又经过西医系统进修,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保持持久发展动力;积极引进和推广成
熟技术,创造规模效益;加强科研工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此外,中医医院文化包含了以医疗道德为重要内容的中医医疗行为规范,也包含了现代医院管理和建设中,“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广泛内涵,它反映了中医医院人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行为规范和中医特色之魅力,因此必须搞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也是医院人才的需要,更是医院发展的基石。
中医院练好“内功”很重要
池明宇说:“内部管理需要变革,寻求稳定发展,作为改革转型后的中医医院,如何能迅速稳定内部并达到稳定发展是医院的目标,这对保障学科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在学科建设前应进行内部体制改革,简化组织结构,落实基本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管理思想。”
据了解,中医院组织结构应趋向扁平化发展,减少医院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医院效率有明显的变化。要实医管在此次组织结构设计中,根据该院规模设计出小而精的组织结构,并确定科室职能,职工岗位职责。
池明宇介绍,首先要明确责任制,适度授权、分权,放权:作为领导,工作一定要适当授权,分权,放权,但同时也一定要适当收权与监督。要实医管在咨询过程中指出该院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授权、分权,放权的使用问题,提出有效分权的建议。并优化工作流程,为了明确区分日常工作与项目性工作,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医管通过对职工、中层管理干部启发性培训的方式,将企业项目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与项目工作中,将学科建设课题作为该院项目进行管理,融入企业项目管理理念,制订计划与总结制度,并就计划、总结的具体内容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学科建设要创新,学会打造医院的第一品牌,重点学科对于二级医院的未来建设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推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能够形成医院在当地医疗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品牌。
最后,要对中医院的市场总体定位,积极打造医院自身的中医专科特色,力争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这一定位的依据是紧密地结合当地医疗市场需求,明确医院自身在医疗市场的定位和学科建设方向,结合医院现有优势并制定出系统,完善的学科建设实施规划。通过优势分析能够找到有利于医院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通道。
特定模式的特殊对待
专家指出,中医院学科建设的特定模式,是根据疾病分型,制定多个有差异的、规范的治疗大原则。在各治疗大原则的统领下,对所涵盖的中,西药物保守治疗、手法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微创治疗、开放手术治疗等各种手段制订出各自的治疗原则与方案,进行协同安排,突出“系列化,一体化”的概念,实现“全面化,规模化”的实力。
池明宇指出,患者到该院就诊时,无论何种病情需要,均可得到相对应的,规范的,有特色的、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需再选择其他医院进行询问或就诊。在基础打造扎实以后,可鼓励患者更多地参与、选择治疗方案,逐步打造“医疗超市”的概念。以治疗方案的“全面”对抗竞争对手的“部分”;以治疗手段的“综合”对抗竞争对手的“单一”;以治疗方案的“特色”对抗竞争对手的“雷同”:以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主动参与,亲自选择”对抗竞争对手的“患者被动接受、毫不知情”。
但是,与该疾病紧密相关的伴随症状(如疼痛等)或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并无有效治疗方案或手段,甚至相当多的医院对此并未予以充分重视,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危害甚至会大于疾病本身。这种现象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伤害。因此,从疾病伴随症状和严重并发症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并发”的有效控制与处理,提升对疾病整体的治疗水平,并对患者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中医院转型期的规划
近年来,县医院领导重视,县财政给予支持,加大能力建设,改善诊疗环境,添置仪器设备,县医院发展重点逐步从房屋、设备等硬件设施转向人才、技术、管理等软实力,努力实现医疗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医院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县医院改革发展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与发达地区县医院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县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等软件建设亟待增强。突出表现在高水平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专业管理能力普遍短板。因待遇、生活及工作环境等原因,县医院难以吸引和留住技术骨干,县医院高级职称和高学历技术人员人才比例非常低。尤其县医院科室发展不够均衡,重点科室优势不够明显、重症医学及院前急救体系薄弱等问题。目前,我县医院只设有内、外、妇、儿、中医、急救等级诊疗科室,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骨科等专科资质等级低、规模小,专科尚未实行三级分科,如普外科无力细分为肝胆、胃肠等四个专科。由于专业学科不足和诊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的有待提高,常见疾病患者外转诊治较为严重。如附表1所示:、、、疾病外转率都比较高,也反映出县医院这些学科力量薄弱和建设迟缓。县医院管理手段也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县级政府财力有限或认识不足,未能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医院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医院自筹,而医疗服务价格远低于成本,药品加成收入成为医院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
附表2、常见外转疾病不同级别医院费用分析,从费用分析看,------等疾病,县外医院的费用明显高于县内医院的费用(计算t值,p≤0.01),---等疾病县医院的治疗费用低于乡级医院治疗费用(因为县医院实施按病种付费管理,有些病种费用确实比乡镇医院要低,计算t值,p≤0.05,结果有显著性意义,),---等疾病县医院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县外医院治疗费用(计算t值,p≤0.01,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从统计分析再次推出结论:外转与县内技术水平的关联性进一步提示医院应尽快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强医院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与上级医院的差距。
二、造成转诊率高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不完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总体来
看,县级医院在基础设施条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体制机制也需要综合改革。政府对县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不能对医院进行足额补偿。医院既要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又要确保自身生存发展,在经营上就难以避免趋利性。有时,县医院还出现负债经营现象。目前,县医院负有债务万元,这些负债大部分只能通过收取患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从而直接推动了医药费用的上涨。
(二)专科建设乏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县级医院发展。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以及专业特色人才相对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引不来、留不住、养不起”现象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
(三)医疗设备配置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需求。财政对县医院的配套能力不足,财政缺口仍较大,建设投入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较大,县医院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进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医院业务用房陈旧落后,存在安全隐患;诊疗设备与省市三级医院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影响了部分诊疗项目的开展,难以适应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落后,群众信任度不高。
(四)农民期望值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低。首先农民的经济条件有明显改善,这是改革开放、社会向前发展的成果,是客观不争的事实,经济条件的改善导致期望值的明显提高,其次提高本地新农合补偿比例,加大本地治疗和外地治疗的补偿差距,应该是降低外转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社会公平性的表现,同样的疾病,同样的缴费金额,而外转治疗会耗费更多的新农合资金,对在县内治疗的患者来说造成不公平。第三,目前新农合基金的补偿范围,只限于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补偿,除外责任、目录外用药、诊疗项目外费用不能纳入补偿范围;如门诊统筹补偿、住院补偿等也不统一,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民来县医院就医的积极性。
三、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降低转诊率的措施与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和患者的就医需求,县委、县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县医院,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县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多措并举,协调联动,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切实降低转诊率,提高县医院的医疗水平,更好地为全县农民群众服务。
(一)全县上下联动,推进县医院综合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有效运转。一要建立补偿机制。要落实财政投入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切断药品和医疗之间的利益联系,减少药品滥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坚持县医院的公益性,就可以大范围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县级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县域内就诊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二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大力支持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三要建立监管考核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开展县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县级医院医疗安全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
(二)加快专科学科建设,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县医院的专科、学科建设,是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转诊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推动全县整个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卫生科技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力量,使科学技术能对经济和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二是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带动县医院乃至全县医疗与科技工作的开展。社会对不同门类的学科的需求度在不断变化,有着主次、轻重、缓急之分。通过开展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医院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将成为医院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并以此为“龙头”和依托,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县医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一个门类、结构、比例较合理的科研体系,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和后劲,为医院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医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重点学科建设有赖于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学术造诣深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队伍。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有利于增强学科带头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一定的压力和较优越的条件下不断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作用,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作贡献。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县医院硬件环境。县医院应当由政府规划、建设,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职工工资等,要纳入财政预算,并按照足额拨付以维持县医院正常运转、专科学科建设和业务技术的开展。政府应当认识到,医疗卫生是一个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特殊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稳定的重要行业,不应该简单地把它视为一种普通的行业推向市场。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县医院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尤其装备、充实、完善县医院急救、检验、感染性疾病科基础诊疗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和诊疗水平。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县医院主要临床及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提高主要临床和医技科室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样医院的公益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农民才乐意来院就诊看病。
(四)提高补偿标准,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加大新农合对本地住院治疗的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是降低外传率、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手段。患者外转与新农合补偿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有较高水平的新农合补偿是农民外出治疗的较大因素。因此,县委、县政府要从长计议,尽快出台受益于民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患者)就近就医,本地就医,让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增强新农合的吸引力。
首先,要明确工作目标,稳步发展新农合。在已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基础上,要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进一步调整、完善和统一统筹补偿方案,全面推行门诊统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