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F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F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F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F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F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一节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第四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F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文化产业特别是新闻出版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2012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为3.48%,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产业占据了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
本文利用2013年最新的统计数据[1]和2006―2011年图书出版公开的统计数据对图书出版产业的总量、结构与速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近些年来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这对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出版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图书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新闻出版产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初期图书发展概况
(一)“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产品规模
2012年年底,图书出版的品种数为41.4万种,总印数为79.3亿册。相对于“十二五”期末的规划目标来说,品种数已经十分接近2015年41.9万种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率为13.1%,远远超过5.0%的规划年均增长率;而总印数已经超过2015年的79.2亿册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率为5.3%,也在2.0%的规划年均增长率之上。从表1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图书出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提前三年完成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中对图书出版产业的规划目标。
(二)“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经济总量
“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显示了图书出版产业蓬勃的发展态势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其中营业收入为723.51亿元,增加值为255.17亿元,总产出为751.16亿元,利润总额为115.22亿元。详见表2和图1。
“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二,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潜力,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第三,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强力推进,为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图书出版品种数分析
中国的图书分为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和不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两类,其中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又分为书籍[2]和课本[3]两类。图书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是大众最易接触到的出版物,图书品种数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2006年至今,图书出版的总品种数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出版社自有书号的逐年增加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国家战略三个因素形成的。图书品种的迅速增长表明出版社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品图书不断涌现和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2006―2012年图书出版的总品种和书籍品种的增速平稳上升,特别是“十二五”初期总品种保持12%左右的较高增速,书籍的增速更是达到14%的高速增长。而课本品种的绝对值虽逐年增加,但“十二五”初期的增速波动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三、图书出版总印数分析
图书的总印数是衡量图书出版整体规模和发行量的重要指标。全年图书的出版规模和发行规模都可以用图书的总印数来衡量,人均拥有图书量也需要总印数这个指标。图书的发行量小于或等于图书的总印数,通过分析总印数可以大致得出图书的发行规模的总体情况。从表5和图4可以看出,“十二五”初期图书出版的总印数和书籍印数增长较快,反映出大众对于图书的需求旺盛;课本则较平稳,主要是因为每年的学生总量相对稳定。
从表6和图5可以看出,“十二五”初期总印数和书籍的增速依然波动较大,课本增速相对平缓。三者的增速均为正数,相对“十一五”时期增速经常为负的情况来说,图书出版的总印数发展趋势逐渐稳定。与图3比较来看,说明市场对于品种的多元化需求增加,而对单种图书的需求量在下降,这就要求图书出版单位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出版更多高质量的图书,而不是一味地增加品种供给。
四、图书出版总印张分析
图书出版的总印张是衡量图书用纸量最常用的指标,是和总印数相对应的总量测算指标,一般说来,总印张的增长曲线及趋势和总印数应该大致吻合。从图4和图6可以看出,两者的发展趋势符合这一规律。同样的,“十二五”初期总印张和书籍印张的增长较快,到2012年,总印张达到了666.99亿印张的新高,而课本印张三年以来均维持在270亿印张左右的水平,也反映出学生总数稳定从而导致课本印数和课本印张稳定的这一特点。
表8和图7表明总印张和书籍印张的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而课本印张的增速出现负数,为-0.79%,但是绝对值在“十二五”初期还是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课本增速下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关注。从图5和图7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总印数和总印张的增长曲线互相吻合,如果综合“十二五”初期两年来看,发展轨迹也基本一致,符合整个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
五、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分析
图书的定价总金额与品种数、总印数、总印张一起组成了衡量图书出版产品规模的四大主要指标。定价总金额是图书总印数与图书出版定价的乘积,也称图书码洋。定价总金额和发行总金额(又称“实洋”)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这是由于图书发行或销售时有一定的销售折扣造成的。码洋和实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图书的产品规模,所以依然不影响用定价总金额来衡量图书出版的产品规模。从表9和图8可以看出,图书定价总金额、书籍总额和课本总额均呈现增长态势,“十二五”初期均创下历史新高。2012年年末,图书出版的定价总金额为1 183.37亿元、书籍总金额为825.47亿元、课本总金额为351.13亿元。这是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紧密相关的。
表10和图9表明,“十二五”初期图书定价总金额保持快速上涨的态势,主要原因有:图书品种数、总印数上涨引起图书定价总额自然上涨;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图书用纸成本上升;CPI近年来持续保持在一定水平,从而造成全社会物价以及图书产品价格上涨,等等。而课本的增速保持在相对低位水平,这与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课本实行补贴,规定定价的政策密不可分。
从图3、5、7、9也可以看出,衡量图书产品规模的四大指标的发展趋势联动变化,曲线轨迹基本相似,以2008―2010年的变动情况尤为显著。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离不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传导到中国,而对中国出版业未造成严重影响,反而2008年图书出版各指标增速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历史高位,而后逐渐回落,到2012年恢复正常水平。所以准确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分析图书出版产业、制定图书出版行业发展战略规划都有积极意义。
六、结语
对以上图书出版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深入分析表明,“十二五”初期,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延续了“十一五”时期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截至2012年年底,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图书的各项产品指标更是提前三年完成了新闻出版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图书出版产业将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继续探索体制改革的路径,加快图书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逐渐转变发展方式,将建立起由政府引导,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到“十二五”期末,争取全面实现并超额完成新闻出版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
注释:
[1] 文中引用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新闻统计资料汇编》和《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3 年的为2012年的各项统计数据。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对于国家经济以五年为时间段进行的中短期规划,体现了我国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的把控,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十二五”规划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未来五年内经济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最为重要的是:未来五年内中国将会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的结构改变,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从强国向富民的发展重点的转变,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起来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解读和相应分析
(一)“十二五”规划政策摘要
“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做出了方向性和指导性的规划,对于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投资理财的方向,对“十二五”纲要进行解读,可以得到下面的理解:
1、传统能源产业稳步发展
能源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对于其发展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我国第三大能源煤炭资源的开采,在总结“十一五”规划计划7.5%使用率,实际达到11%的经验上,“十二五”规划采用扩大备用煤炭能源开采量计划,规划目标产值41亿吨/年,以保证工业能源供应,能源产业发展更具有计划性。
2、基础性产业高速优质发展
基础性产业,例如电力,铁道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发展影响着众多相关行业发展,也会影响到对其进行投资的关注度。
铁道部对于“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铁路建设加快发展,预计新线规模将要达到三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预计将达到十二万公里左右,与“十一五”相比,投产新线增长幅度高达87.5%。大幅提高运输能力,能加快我国的经济内发式增长,加大铁路运输覆盖范围,对于某些地区的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电力发展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对于其电网建设,“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电力供应,预计投入资金达到2039亿元人民币,在“十一五”基础上继续发展。电力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内发式增长,效果是长久,日益显现的。
3、民生、民营成为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将要实现从国强向民富的转变。具体包括如下方面:其一就是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二,提高公民保障力度,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卫生,收入方面,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将个人看病承担费用比重减至30%左右,提高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性资金等。
(二)对于目前投资理财方式影响
“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进行理财规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作用。
1、现金规划中加大备用金规制
“十二五”规划对于经济发展重点转化为民生方面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GDP计划达到7%的基础上,目标居民收入增长高于7%的幅度。随着民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同时,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收入普遍呈现出上升趋势,如2011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17.9%,城镇居民提高14.1%,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物价水平就会随之而出现上升趋势。因此,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理财规划中留置备用资金数额,则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
虽然留置较多数量的备用资金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但是在总体数额较小的情况下,这是合理减小理财风险,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理财规划的基本的出发点。因此,对于现金规划中的备用现金规划,应适度加大数额。
2、投资产品对于股票、债券观察为主
股市中股票的变化情况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危机的应对逐步取得成功,且从“十二五”规划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对于企业的发展的轨迹,进行了较好的规划。具体包括上述的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煤炭能源企业和经济快速发展动力的铁路事业,电力事业。
那么在进行传统股票类投资时,在关注企业发展远景时,应当对于民营企业,煤炭行业和之前地理位置较为不优越的企业予以适度的关注,因为其随着运输、电力等发展约束条件逐渐消除后,必然会在“十二五”规划时期涌现一批“黑马”。
二、结论
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出现了变化,由此,我们进行了理财规划方面的改变的初步的探索,并得出了对于个人基础性现金理财应加大备用金,对于传统类股票投资应加大关注借助政策发展的“黑马”企业,而不是一直关注于以往企业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
[2]孙明哲.“十二五”规划教材:形势与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3]柴效武.个人理财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旺军.投资理财―个人理财规划指南,科学出版社,2008
[5]欧尼尔.股票投资的24堂必修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1、含义不同:“十一五”规划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时间不同:“十一五”起止日期为从2005年至2010年,“十二五”起止日期为从2011年至2015年
3、侧重点不同:“十一五”规划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十二五”面临很多的转型:从注重经济总量转向注重国民收入,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从经济增长转向经济发展,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
(来源:文章屋网 )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是向州委、州政府提交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重要前提。《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确定了我州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研究、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由州政府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州“十二五”期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研究由州发改委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由州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由州经委负责牵头研究。截止目前,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在4月中下旬能够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情况
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为了能够提出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办在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和要求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各县(市)、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纳入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基本思路既立足于我州的实际,同时又符合国家和省的战略取向和目标要求。目前,基本思路已形成初稿,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将在近期内提请纲要起草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预计4月下旬按照各方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力争形成送审稿。
三、重点专项规划推进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划部署和我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州确定编制24个重点专项规划。各重点专项规划负责单位都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12个部门已经编制形成初稿
州体育局负责编制的《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广播电视局负责编制的《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安监局负责编制的《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州文化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编制的《州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州移民局负责编制的《州移民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水利局负责编制的《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农业局负责编制的《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旅游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发改委负责编制的《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电网公司供电局负责编制的《州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劳动保障局负责编制的《州就业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共12个重点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完成规划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
(二)12个部门已完成前期研究并着手进行编制
州卫生局负责编制的《州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地震局负责编制的《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州建设局负责编制的《州城镇发展“十二五”规划》、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负责编制的《州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交通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州教育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州商务局负责编制的《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扶贫办负责编制的《州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林业局负责编制的《州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环保局负责编制的《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州经委负责编制的《州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科技局负责编制的《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了前期研究并着手启动编制工作。
四、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工作部署,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要重视对上和周边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全州同步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各县(市)推进工作情况如下:
(一)市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2月开始启动,1月18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3月23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规划纲要委托省政府研究室编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工作,计划4月15日前拿出规划纲要初稿。对“十一五”的评估和28个重点工作也已全面推进,预计可以和纲要同步推进。
(二)县
县在全州动员部署会召开后,于1月5日召开了专题培训和部署会议。共安排6个前期重大课题和23个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办从县级部门抽调骨干组成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起草班子。目前,前期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在进行修改完善之中,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已经开始展开。
(三)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了6个重点研究课题和26个专项规划,目前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形成初稿,待修改完善后可形成研究成果,26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2个已经完成,6个形成了初稿,其余18个完成了规划提纲。“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正在抓紧推进中,近期内可形成纲要初稿。
(四)县
县“十二五”规划工作于12月上旬启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制工作小组,抽调了专门工作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6个重点研究课题中的4个已经形成了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另外2个课题完成了广泛调研工作,形成了初步提纲和框架。确定的22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17个专项规划在开展前期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各专项规划提纲框架,部分已经形成初稿,有5个规划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在抓紧推进中。超级秘书网
(五)县
县工作已经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委托省政研室编制,现已经完成初稿,前期课题研究基本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正在全力推进,部分专项规划完成初稿。
(六)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负责编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初稿,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全县确定的18个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19个专项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初稿,并且开展了乡镇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部分乡镇的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形成,预计4月中旬可全部完成乡镇规划纲要初稿。
(七)县
县“十二五”规划于11月底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各部门负责编制的专项规划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现在正进行基础调研等工作,预计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6月底可基本完成。
(八)县
县于9月制定了《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始启动规划相关工作。目前,全县确定的30个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完成,20个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交通、能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广播电视、绿色产业畜牧业的专项规划已经形成初稿,其余15个专项规划正抓紧推进,规划纲要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九)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秉承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为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出行条件和城乡面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此期间建筑业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积极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少产业加快发展,特别是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的若干产业突飞猛进地推进,其中交通领域和房地产领域的若干产业更是充当了重要角色。许多地方、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的创新,都是从房地产领域或交通领域的若干产业起步的,不少市、县、区等区域的房地产产业和交通领域的产业还充当了地方吃饭财政的地位,这也成了不争的历史事实。2010年中国GDP实现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排序中,长期稳步居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公布,2009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5864亿元,实现利润2663亿元,实现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加18.2%,约占GDP的6. 58%,达到历史新高。居制造业、农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之后,位列第五。与此同时,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约为1989年的60倍和46倍,年均增长率约在21%和24%以上。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为国民经济打造建设基础、优化民生环境的同时,不断地积累着物质财富,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在提高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保障房、高铁和改善水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部分,四川省特别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四川要高位求进,必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样的大好形势和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建筑业在“十二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客观条件,必将促进产业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出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
二、发展建筑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建筑业的生产活动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价值的转换器,也是关联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因环节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它在直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和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的同时,对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研发、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对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五十多个相关行业也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各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2007年“十一五”期间投入产出调查报告可知,每增加100亿元的建筑业投入,就会拉动全社会相关产业116亿元的产出。“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和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发展建筑业为进一步改善国民生存条件提供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苏通跨江大桥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等一大批高大精尖工程的顺利建成,充分说明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管理和工程建造能力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工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文化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筑业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在“十二五”期间,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地铁、奥体中心、电厂、城市电网改造等各种工业、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文教卫生、科技等固定资产投资项都要通过建筑生产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需要通过建筑业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物质基础,从而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近年来,政府大力促进城乡住房开发,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并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2.42平方米,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设3500万套保障性住房,2012年末,要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这是建筑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四、建筑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全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十二五”期间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广泛,直接或间接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小平同志在谈话中预见的,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任务大量增加,建筑业在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将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10年,我国仅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从业平均人数就达4100万人,在扩大就业、吸纳社会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行业之一。特别是据推测,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这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就业岗位设置,吸纳大量劳动力,当前从业人员已达到4100多万人,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5%。建筑业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而且还可吸纳城镇化及农村结构调整所转移的大量劳动力,将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五、促进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建筑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行业结构得到调整,非公有建筑企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国有经济在建筑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民营经济的比重则呈明显上升趋势,产值比重到2005年已经占到75.15%;从业人员比重到2005年已经占到81.8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正在对建筑业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而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建筑行业、产业是解决城市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渠道之一,实际上也起到了为城市减压的积极作用。这种趋势在“十二五”期间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它将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和持续发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贡献。
六、鼓励建筑业走出国门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海外工程或劳务输出业务,以2008年为例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但是,我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的多数是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的中低端市场,与国际领先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实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建筑业产值占世界上工程承包市场的比重仅为5%。2009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进行的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共有50家企业榜上有名,入选企业大都集中在225家名单的后半部分,排在100名以外的达到35家,2009年ENR国际工程设计200强榜单中,仅有22家中国企业上榜。“十二五”期间国家应出台有关政策和理顺管理机制,对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选择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市场,有针对性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大型企业之间、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建筑企业对外合作,形成资金、市场、设备、设计、建造综合优势,通过工程总承包带动建材、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出口。与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相结合,通过建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换取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当前,还应尽快组织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并力求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不少建筑产业的某些项目的不科学、不经济、不环境、不生态等建设,造成了若干不协调和不和谐的负面影响。其关键的源头是项目的审批立项及真正意义上的可行性研究由于在发展观念、理念,以及在诸多利益交汇等原因上出现问题和差错,导致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建设行为,导致与建筑产业宗旨相反的结果,这是建筑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应当特别反思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建筑产业在最新时期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要坚决贯彻小平同志关于“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的指示,进一步明确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大力振兴建筑产业。不断完善建筑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时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抓住转变建筑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业的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尤其是对海外建筑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使建筑产业的产品不仅成为一种商品,还应使它成为地球上为人们文化所需求的艺术品。从人与地球、自然界和谐发展意义上讲,它更应是一种生态的、环保的作品,只有这样,建筑产业才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作为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自制定之日起,“十二五”规划就倍受各界关注。投资者对其中每一个数据的出现、每一个名词的表述,都应仔细解读,因为打开下一扇财富之门的钥匙就藏身于此。
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分为16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12项预期性和12项约束性指标。
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纲要还在结构调整、科教水平提高、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等多方面均提出数量目标。并且,纲要对资本市场表述积极,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多项目标,表明对资本市场基础性作用的重视。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与过去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相比,“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五年GDP增速的预期大大降低,调整为年均7%。
不过,国务院总理在3月14日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的确,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7%的速度使经济增长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基数大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如此,“十二五”规划增加的新重点,主要体现在城市化、提高居民收入、房改、收入的再分配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等领域。
而且从“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行业着重点放在于内需消费、农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与城镇化及环保等七大主题。
比如,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明显加大了发展服务业的力度。具体包括对生产业、生活业的支持,具体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等。此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8%左右。
那么,未来中国5年的经济增长点是否在这七大主题行业呢?
招商证券对比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以及股市中各行业的表现后,发现“五年规划”对行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规划中的重点行业在实践中通常会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扶持,也蕴含着更广泛的投资机会。
历次规划内容看似面面俱到,但不同时期的基调和侧重点明显不同。譬如在工业方面,“十五”规划首要强调“积极发展原材料工业”,而“十一五”规划则将“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前列;在服务业方面,“十五”强调“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而“十一五”放在首位的是“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房地产业方面的提法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在历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的榜单上,“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原材料行业拥有大量上榜企业,而“十一五”期间扶持的装备制造业中,快速出现了一批国际级的大型企业。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规划中的重点行业有望排名靠前。如“十五”期间的黑色金属、采掘行业等原材料工业和“十一五”期间的机械设备行业,分别是两个规划的重点行业,在两个时期的股市表现也分别较好。但同样作为“十一五”规划优先发展的高科技行业却落后于市场指数,这说明政府规划的行业有望但并非全部或必然表现较好。
鉴于五年规划对行业发展有比较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十二五”规划中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行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链接: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
GDP增速 7%
新增就业 4500万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提高4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 提高4个百分点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7%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3.3件
耕地保有量 18.18亿亩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降低3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提高到0.53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11.4%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降低16%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17%
化学需氧量 减少8%
二氧化硫排放 减少8%
氨氮排放 10%
氮氧化物排放 10%
森林覆盖率 提高到21.66%
森林蓄积量 增加6亿立方米
全国总人口 控制在13.9亿以内
提高1岁,
达到74.5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7%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增长7%以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实现制度全覆盖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达到3.57亿人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提高3个百分点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法
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来源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耗系数不同。在工业化初期,由于耗能多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加之能源利用技术落后,因此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都大于1。工业化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随之变化,原来耗能多的比重相对下降,同时能源利用率普遍提高,因此,能源弹性系数逐步下降。为更进一步研究煤炭消费相关问题,有关学者引入了“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概念。其计算式为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在0.7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需求会有所放缓,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估计为0.6左右,而我国“十二五”期间GDP增速预计在7%左右。据此,可以预测出20112——2015年间我国煤炭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需求预测(弹性系数法)
2.电力装机容量法
电力行业是我国最主要的耗煤行业,其耗煤量一直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2010年电力行业用煤17.57亿t,占全国煤炭消费的51.7%。预计到“十二五”末,电力消费仍将占煤炭消费的50%左右。
电力装机容量法是根据电力行业的火电装机容量,反推出全国煤炭的消费量。其计算式为
根据《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燃煤火电机组开工规模预计为3亿kW,到2015年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33亿kW,而火电单位煤耗约为2.2kg/kW·h。将相关数据代入上式可算出,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41.052亿t。
3.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即依据GDP能耗、GDP、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之间的关系,来测算煤炭消费量。其计算式为
根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tce(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tce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tce下降32%。如果以“十二五”期间7%的经济增长率计算,2015年我国GDP约为55万亿元,当年的能耗则为47.79亿tce。以此推算,到2015年如可以实现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63%,则煤炭消费量为42.15亿t左右。
4.人均耗能法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对一次能源的消费量也不断增长,如今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口数量巨大,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9年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1.69toe,不足美国的1/4(6.95toe)。发达国家历经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并且随着清洁能源和节能措施的不断革新,人均能源消费量也趋于稳定。我国在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消费方式下要达到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必然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达到较高的消费水平。根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人均能源量约为2.34toe,到2030年基本达到当今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U.S Census Bureau)对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值,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我国煤炭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例的预测,预测得知我国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量。
5.模型法
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等相关方法进行模型预测。国内多位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对煤炭市场消费量进行了预测,在此笔者不一一列举说明。
6.结论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节能减排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决心和力度非常大,并将减排目标纳入了国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更能体现我国能源消费的导向作用,用这种方法对煤炭市场进行预测,更具准确性和导向性。
【参考文献】: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电力弹性系数反映了用电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拉动重工业和电力工业以超过前20年平均发展速度的高速不断增长,趋势还在继续;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和电力发展的周期来看,我国经济和电力发展从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将进入深度加工化阶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工业结构优化及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速度上升,人口大量转移,也将使我国的单位GDP电耗趋于下降,但电力需求维持增长态势,电力工业将由快速发展阶段过渡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每万元GDP电耗将由2010年的1,487千瓦时下降为2020年的1,100-1, 200千瓦时。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使生活用电水平达到700-800千瓦时/人,生活用电的比重将超过20%。预计到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8万亿千瓦时左右,电力弹性系数在1左右。
“十二五”能源规划发展思路:一是要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加快核电建设,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产业;二是加强传统能源的产业,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努力发展煤、电大型的能源企业;三是提高能源综合安全保障机制,统筹国内外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能源布局的平衡和协调衔接,合理安排煤电油气的建设;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健全资源开发的合理机制和生态修复的机制;五是改善城乡居民的用电条件,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发展目标:煤炭仍将保持主体能源地位,水电、风电、生物质能、核电、太阳能生产规模都将有大幅提高。“十二五”末期国内将形成六到八个大型煤炭集团并且按照区域经济特点提出煤炭调入区和调出区概念。同时,可再生能源方面,将力促水电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主体作用,将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新生力量,将太阳能作为后续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十二五”能源规划投资预计为5万亿元,其中电源建设投资预计2.65万亿元,电网建设投资预计2.35万亿元。
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部署、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加快向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时期,研究编制好“十二五”规划,事关北京发展的全局和长远,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意义十分重大。说到底,规划这张蓝图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之于民”,那么规划蓝图的描绘就应该并且需要“取智于民”。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印春说得好:“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公众建议,把“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为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的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