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3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32.049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不同企业、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强化。在供应链得到整合的过程中,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问题不断被应用和检验,资金流问题正渐渐成为制约整个供应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备受人们关注。随之,供应链金融作为物流金融和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于一身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在供应链中,企业有优化其财务状况的需求,但企业自身去进行融资的成本一般高于由银行主导的融资,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由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成为现阶段我国最为普遍的情况。对银行而言,由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金融业态的多样化,银行需要迫切解决利润来源单一化的局面,就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来源,拓展金融范围和服务对象,供应链金融正是在此背景下走进银行的视野。
1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站在整个产业链条的不同角度对其有不一样的理解,现阶段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或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产业链上与其有联系的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上真实的贸易背景,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相关融资对象的信用等级,以及未来现金流的直接还款来源,为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存在资金占用或资金短缺的单个或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顺畅[2],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新兴经济的协作碰撞,构筑买方、卖方、银行三方互利共存、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实现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平安银行(前身为深圳发展银行)作为最早涉足并倡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已由“1+N”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发展到系统性地为整个的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融资模式,覆盖了与上游卖家或下游买家的段落供应链;以及民生银行的“产业链金融”、浦发银行的“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光大银行的“阳光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等极具创新型的供应链融资模式。
2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实施供应链金融主要在于抓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相互建立合作关系来获取供应链内部资金流具体的流向,以此为整个金融业务提供基础。在供应链金融中,其与传统信贷模式相比,新增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两大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核心企业作为信用主体,直接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而物流企业则肩负着“监管者”“中间者”“评估者”以及“信息汇集者”的重担,一方面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需为银行提供质押物的保管、担保价值评估以及担保物转移和变现等中间服务,来确保抵押物的真实价值。[3]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物流企业的壮大成熟,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专业化服务。在第三方物流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融资企业的抵押、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因此,物流企业也是供应链中各方利益关联者能否实现共赢的关键节点。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刺激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众多且缺失统一的规范标准,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它的实时监管和快速反应的要求。[4]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出发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结合参考指标来综合考虑第三方物流的影响因素,选择适合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物流供应商,以此来推进供应链金融持续运作。
3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且实力薄弱;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质押物的价值评估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无法根据市场的敏感性进行实施评估;在质押物的监管中,经常出现监管人员操作不当,货物进出仓监管不严,仓单手续不完善等现象;在信息整理收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信息处理不及时,拖延情况严重等现象。商业银行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不当会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经营风险,影响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开展,商业银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考虑以下影响因素。
3.1 成本因素
商业银行在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影响因素就是成本因素。[5]但是物流供应商所需的价格低并不一定代表提供的服务就好,在如今还缺少规范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些第三方物流会通过压低报价来获取合作机会,后期也可能会在物流服务质量、物品交接的及时性等地方达不到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所涉及的服务选择合理的成本分析方法进行评价,来实现总成本最低。
3.2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实力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实力主要有财务能力和交付能力。物流企业财务状况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合同能否有效实施;交付能力是指物流供应商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程度,同时对提供的服务质量有保证。对一些实力较弱的供应商,在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时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连续性;对实力较强的物流供应商而言,在具体的服务中,就能表现出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有较强的抗风险意识。所以,商业银行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应以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
3.3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整体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所需要的服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对质押物进行保质保量管理,时刻了解到商业银行投入资金的流向,确保融资企业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本链条上而没挪为他用。物流供应商整体服务水平表现在仓储管理能力、处理问题的速度、质押物的评估能力等。
3.4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发展潜力
发展潜力关系到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商业银行一方,银行肯定希望能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彼此达成战略联盟,这不仅能降低银行本身变更供应商所造成的人力和物力损耗,更能造就双方共赢的局面。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物流供应商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下去,所以物流企业本身发展潜力也是商业银行选择第三方物流的重要影响因素。
3.5 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程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直接表现。物流企业应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工具,及时获得整个供应链的真实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增值;在整个企业全面普及融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于一体的物流网技术,达到加速供应链一体化进程的目标。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只有为商业银行汇集了整条链上的相关企业和产业运作情况,才能在商业银行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4 结 论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经济环境下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上的大型企业新的利润来源领域。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就需要供应链金融的主导企业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或者融资对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首先要对链条上的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同时要注重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从而使银行本身的融资风险达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宋华.供应链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向文,冯茹梅.物流与供应链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功能发挥同样会大打折扣,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建设良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健康有效地发展与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还没有系统的阐释,但是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全面。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明确金融发展需要的环境,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在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的类似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其背景是讨论中国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并指出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由此系统地引入了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看是金融风险控制理念和手段的创新,是对金融产品与技术的一类创新,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因此,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框架划分成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参与主体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由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金融风险监管)和技术环境(供应链金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即为各类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三、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中小企业的现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为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1%,上缴税收占48.6%,出口总额占62%,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熟悉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会减少甚至不贷款给供应链内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必然产生。
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1DJY052)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链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与链上核心企业同程度的信用水平,可以形成融资的规模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制约难以融资的困难,增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
(二)增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柔性化;资金流可以在供应链内更有效运转,解决了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而不得不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障了中小企业生产性资金的连续,强化了中小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链上核心企业主动加强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信用,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支持与便利,最终使自身受益。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中小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贷前审核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的总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刺激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制度和技术环境进行改善,进而推动了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它们之间相互约束、共同演进。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只有制度,才能对金融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明确界定产权,才能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组织,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制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制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行为的选择及约束条件,并由此决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改变制度重塑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
我国没有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完善的法律,现有的规定也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法律合同和抵押制度是建立信贷人权利保护框架的核心内容。信贷合同对保护信贷人权利的重要性已被发达国家的信贷实践充分证明。而我国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刚刚起步,信贷合同流于形式,不规范,与国外同类合同比较,有很多必要的内容空缺。
在抵押制度方面,我们缺乏规范的、高效率的登记系统,可担保的资产范围有限,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也是混乱,以及没有明确合理的保障债权人在清偿过程中优先受偿的规则。
问题之二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由原先的合规监管转向了风险监管,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群导向、盈利模式及担保资产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各类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供应链金融技术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开发出不同的融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技术环境的欠缺,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异。
我国金融技术环境的现状是国有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
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证券市场等。
金融交易工具品种的缺乏使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利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使交易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也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信息流动带来了便利。然而,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
五、政府在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职能行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大小、供应链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与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的研究,完善结构授信安排等金融技术
现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供应链中,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与核心企业一起成为供应链的成员。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不断演进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经常变化,针对供应链融资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产业部门或同个产业部门,在秉承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研究,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和产业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具有市场的行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链内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安排,使资源尽量合理配置,为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及融资服务。
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构授信安排,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在了解到链内企业进行真实贸易的前提下,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组团授信安排;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完善与提高了金融技术的种类与安全性,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完善与供应链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相适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很少,因此政府在支持供应链金融和完善结构授信安排制度,有必要、有责任通过立法来规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为,减少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法律风险。
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可进一步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担保利益。
用法律手段来重塑中小企业信用,充分保护契约关系。在银行与企业的信用交易过程中,用法律来保证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对不能履行契约的当事人进行严厉制裁,使违约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可对潜在的违约者起到震慑的作用,防范违约之风蔓延。
2.相关政策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为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的产业制定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标准,以此来巩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增加政府的金融支持,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供应链融资中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为了解决链内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贷款,可以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建在县域内或乡镇,因此可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为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力量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贴身的产品与服务。
鼓励民营金融发展,鼓励金融竞争。成立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是信用担保公司,对那些融资困难但具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促进链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获得高额回报。
拓展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鼓励发行包含有链内核心企业信用的中小企业债券,从债券的发行上市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加强供应链融资风险监管
政府需促进供应链融资观念的形成,多为中小企业开展有关供应链融资方面产品及服务的推荐。
加强由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中介机构的建设,对供应链融资提供货物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政府需要督促链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强化供应链融资贷后的管理和风险监管。同时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公示,保证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把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十一五”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近期发生的世界金融海啸,凸现了转变经济模式的重要性,也凸现了发展供应链生产的迫切性。
二、竞争力提升的突破途径分析
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在考虑如何发展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具体路径时,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需要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组织的演化趋势。得益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也是价值链)体系。 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特殊技能、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供应链生产模式对于总成本会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由于利用了分工,供应链生产模式相比于纵向一体化型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能够大幅度地降低生产加工的成本,即诺斯所说的转型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s)。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因而有可能导致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大幅上升。要防止交易成本对生产效率的侵蚀,就必须要求核心企业具有较高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它不但要协调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包括物流公司、金融机构和电子交易网络等外部机构的支持。换言之,供应链管理能力成为决定一条供应链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银行业应运而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对商业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技术上的创新体现为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则体现为以中小企业为市场导向,力图弥补广泛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 国家竞争力的视角来看,供应链金融由于能够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增强供应链上企业从事创新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度过危机的关键点。 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过程中,与进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相比,采用纵向一体化形式或供应链分布局限于某一地区的中国企业,要么只能充当前者供应链上从事低附加值工作的一环,要么只能在中低档商品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中国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金融海啸中,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这方面的缺陷而陷入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好的有利于从事供应链管理的服务体系,这其中就包括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喜的是,国内一些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它们多数从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入手,从动产抵押或保理等单一融资产品的提供开始,逐步开发产品种类,形成产品集成能力,最终过渡到面向整条供应链提供结构性融资服务。从效果来看,这一金融创新活动不但缓解了不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增强了一些行业(如家电)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另外,这些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也为自身寻找到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利基市场。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1.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指利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资信能力,以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中的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的小微型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双方利益受损,解决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的抵押、担保资源不足等问题,从而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和供应链失衡等问题。但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多样、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从而增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适应和拓展能力。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过程中,由于无法事先预测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产品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资产不能收回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
2.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用模糊数学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或事物做出总体评价。它能系统地解决各种非确定性、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量化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即确定隶属度),然后通过模糊变换对各指标综合分析。其一般步骤如下:
(6)归一化处理
得出具有可比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3.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很多,为提高评估效用,需选取关键指标,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用最简单的体系反映最真实的状况。本文利用传统风险评估的框架,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主体及相应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设计。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可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成4种,分别是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
4.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根据选择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设因素集U有4个评价指标,分别是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U={u1,u2,u3,u4}={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
4.2 确定权重集W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指标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的选取,也将成为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可采用德尔斐法、统计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采用德尔斐法,将第一步各专家个体判断进行整理、归纳、统计,所得结论作为第一轮意见,对每一权重求出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其意见,允许他们重新做出判断,如此进行几轮,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直至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影响因素,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4.3 设评价集R
在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别的情况下,模糊数学评价法非常实用。本文基于德尔斐法法,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即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单一因素作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评价,可设评价集V,V={高、较高、中、较低、低},分别给予5、4、3、2、1五个等级的分数,即从“高”(得分5)到“低”(得1分),中间另有三个选项:“较高”(4分)、“中”(3分)、“较低”(2分)。
4.4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
对收集到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原始评价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对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j作单因素评价。根据隶属函数可以确定评价指标值属于高、较高、中、较低、低每个等级的比重,得到因素Uij的单因素评价结果,用Ri=(ri1,ri2,…,rin)来表示,它是评价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分别对同一准则层的m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可得到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中最大者即为某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价后所属的等级,即经过模糊综合评价,该小微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风险等级属于中等,商业银行可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是否对供应链中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参考。
5.结论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较易分析、确定贷款对象——处于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的风险等级,同时科学、客观地将定性指标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7-31.
[3]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4]张涵俘.模糊诊断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不断扩张,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的整体性风险具有灰色系统性特点,采用AHP和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价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经过最小均方差法对供应链融资评价指标(见《金融经济》2011.09期《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一些相关性较大的评价指标,构建新的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以下三个指标层次:目标评级为因素论域R、5个一级指标因素论域{供应链柔性指标R1、供应链协调性指标R2、核心企业能力指标R3、行业发展指标R4、}、23个二级指标因素论域{订单完成率R11、准时交货比率R12、时间柔性R13、资源利用率R14;供应商产需率R21、销售商产需率R22、信息共享程度R23、信息传递的及时率R24、信息传递的准确率R25、合作时间R26;核心企业的信用评级R31、对供应链的管理程度R32、核心企业产能R33、市场占有率R34、销售网络R35;行业发展空间R41、行业发展阶段期间R42、政策支持度间R43、技术变革对行业的影响间R44;国家政治环境间R51、经济环境间R52、自然环境R53、国际贸易环境R54}。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运用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由专家分别对各级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评判,规则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灰色聚类理论的灰色评价模型
灰色综合评价是以灰色聚类理论为基础。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聚类等原理,通过建立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对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能很好的解决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中,供应链系统的灰色性及其评价指标量纲不同的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白化数矩阵
2. 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
4.综合评价
四、 实证分析
5.结果分析
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的状况进行评价,经过计算,8个样本的整体性风险都在较低风险和一般风险之间,而所选的8个样本的核心企业在各自行业内属于有实力的企业,并且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情况相对较好,评价结果与我们的样本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从各分指标来看,总体来说,供应链内部的风险高(除样本002以外,该样本有属于钢铁行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但有矿源供应商,还有自有矿源),这与国内供应链发展水平较低是相符的。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体现风险状况与行业特征比较相符。001、002样本属于钢铁行业,行业发展风险突出一些,这与该行业是传统行业,并且面临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变革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情况一致。003、004、005属于汽车销售业,供应链内部风险相对较高,这与供应商的数量少和零库存的行业特征相符。006、007、008属于机械设备制造业,核心企业能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对供应链控制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结论
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AHP结合灰色聚类理论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并且该评价模型可操作性强。它不仅可以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状况做出合理、准确的评价,而且通过按照各个指标的风险等级的大小的比较,该模型还可以供应链将来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商业银行可以参照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从供应链系统、核心企业、行业发展、宏观环境四个方面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关注,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Frye J.Collteral damage,a source of systematic credit risk[J].Risk Magazine,2000,21:188-203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金融导向;供应链导向;供应链金融绩效
一、引言
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依托于供应链架构和真实交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我国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率先推出“1+N”供应链融资,主要以焦点企业为基础拓展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胡跃飞,2007)。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突破了银行范围,逐渐形成由焦点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生态模式(宋华和陈思洁,2016)。根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Timme等(2000)提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链外主体通过建立协作来实现供应链目标,并且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进程、全部资产和主体,这时就称作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具有一些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第一,供应链金融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包含两个以上的“机构参与者”,宏观层面包括从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产业或企业主体、链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或政府;微观层面包括所有参与运营活动的部门,如采购、生产、分销和物流部门等(Hofmann,2005)。这些主体保持着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但共享关系资源、能力和信息,并共同承担风险。第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机制灵活,并具有多种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更注重对交易、关系等"软信息"的考察,焦点企业信誉的外化和扩散能够有效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的劣势。除了传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普通贷款、贴息贷款、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此外还包括战略关系融资(宋华,2015)。前三种业务形态已经被部分商业银行、物流机构和供应链焦点企业广泛采用,最后一种是由少数焦点企业所开展的新兴的业务形态。第三,供应链金融具备供应链管理基因,并作用于供应链整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合作、物流和金融的交集,需要参与主体对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共同创造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真正理解内在的物流中的因果关系,并考虑其对金融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要分析供应链系统和流程,将运营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Gomm,2010)。
二、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对供应链金融内涵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兼具供应链管理特征和金融功能(Hof-mann,2005)。已有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金融导向”(Finance-oriented)视角和“供应链导向”(Supplychain-oriented)视角(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1.金融导向。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行为,主题是一系列创新性的短期金融解决方案,侧重对金融工具和融资条款的设计,注重对金融属性的讨论,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构成部分。金融导向的重点是各环节中产生的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和基于其产生的融资本身,Lamoureux和Evans(2011)认为,贸易过程中那些能够激发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活动值得关注,这些活动包括对订单的确认、运输活动以及支付活动。More和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运输前融资方案、运输中融资方案以及运输后方案三种。这种观点正是我国多数银行在实践中的做法,即按照应收和应付账款产生的节点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类。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由资金的支付和接收错位产生了资金缺口,银行针对各环节产生的应收和应付账款进行质押、担保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供应链导向。在供应链导向下,学者从供应链资金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框架在供应链情境下进行扩充,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彼此通过合作实现对现金周期(C2Ccycle)的管理(Randall&FarrisII,2009),银行的角色重要性则被淡化了。因此,供应链导向下的研究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着重考虑融资的目的,强调资金流和企业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和财务交易的协调,可以为产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提供支持(Blackman,Holland&Westcot,2013)。供应链金融通过将全球价值链中的客户、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以及技术提供者联系起来改善全球价值链中各个部分的资金流,可以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效率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Lamoureux&Evans,2011)。这两种研究导向都会讨论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营运资金的优化和管理,但供应链导向下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特定手段实现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的;而金融导向的研究只对融资产品本身金融属性进行讨论。基于金融导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脱离了管理研究的范式和供应链情境,一般也是短期导向的(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供应链金融如何从产业供应链当中发展演变而来,以及回归到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模式、流程、金融手段等,以及所实现的融资绩效。
三、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整体状况的改善,财务方面包括降低企业或供应链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全链条产品周转率、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绩效等,非财务方面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增强供应链成员关系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将供应链金融所实现的这些间接改善作为其本身的绩效体现。这种做法不太恰当,供应链金融与其带来的间接绩效不应被混淆,特别是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时,只有确定了融资绩效的内涵,才能挖掘出各因素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下,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理解有很大区别,本文根据不同导向对现有研究中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进行了整理。1.金融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外部债务融资,可以按照统一的计算规则将其绩效与外部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统一的计算规则就是“投入产出比”(魏开文,2001),主要是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成本与使用收益相比,得到的比值就是融资工具的效率,即供应链金融绩效。闫英和王超峰(2007)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的绩效,其中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是五个主要的评价因素。李占雷、吕伟伟和牛箫童(2014)专门测量了供应链企业在对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即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信用成本(核心企业担保代偿成本)和时间成本(收到融资时间长短)三个方面。薛梦婷、程克群和孟令杰(2016)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不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采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期限、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融资机制规范度六个方面来进行融资效率的衡量。金融导向下,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是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抽象成一个比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供应链情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也导致对融资成本和融资收益方面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2.供应链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供应链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营运资金开展的融资实践。链上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导致生产和库存等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于是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问题。与供应链中资金流最相关的指标是供应链运营资金,即现金循环周期(CashtoCashCycle,C2CCycle)。营运资金周期模型是衡量企业的资金流如何在不减少企业利益的情况下维持供应链整体运行,是将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库存的周转都折算成为以天数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可以体现供应链中资金流动情况,因此成为衡量不同环节或整体供应链金融绩效的手段。以营运资金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做法在国外早期研究中较为常见,AberbeenGroup(2008)在报告中指出,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为平均现金周期、上一年现金周期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Randall和FarrisII(2009)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企业金融实践在供应链层面的拓展,即企业之间共同对现金周期管理、现金流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管理,优化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现金周期情况。Blackman,Holland和Westcott(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绩效区分为运营/操作、质量以及战略三个方面,主要也都和供需企业之间的支付活动有关,运营/操作方面的绩效包括支付额的减少、支付周期中的提前期、供需企业结算日期的变化情况等。韦桂丽,王耀球和薛工(2009)在研究物流金融时,提出可以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作为宏观物流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是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除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得到的。尽管供应链导向更加重视供应链金融运行的供应链情境,加入了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下资金形态的考虑,但仍然仅以时间作为主要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同样比较单一,不足以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真正内涵。3.整合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前两种导向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整合性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衡量方式。在整合视角之下,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更是一种资源,应该从“获得”和“分配”等方向去评价这种资源。因此,在选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不仅要反映出资金资源的获得成本(难度),还要体现金融资源为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样的衡量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学者所提出的维度也相对全面,主要以可得性和价值性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稳定性和未来潜力进行刻画。Tagoe,Nyarko和Anuwa-Amarh(2005)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包括资金的可获得性(Ac-cess)、融资期(Duration)、成本(Cost)和融资充足程度(Ad-equacy),这四个维度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获得资金的本身和对资金利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者Gomm(2010)将经济价值增值模型纳入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提出消费市场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对应资本市场中的未来、风险以及市场导向,因而供应链管理所提高的金融价值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衡量,即时间(Duration)、量(Volume)和成本(Cost)。Song等(2016)综合了以上两篇文献,在研究中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质量以资金可得性、利率、量和贷款时间四个维度来测量。宋华、王岚和史晓盟(2014)将Gomm提出的模型转化为资本融资率、业务融资周期率和成本盈利指数三个维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原先EVA三维度的适用性。杨毅和候雁(2015)认为,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研究中基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企业可采用替代融资方案的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了考量。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理解供应链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运营层面的驱动因素与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因此,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未来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与价值性,应该将供应链金融绩效落在可得性、成本(费率)、时间(周期)和量(额度)四个维度上。这四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融资费率是资金获得和使用的代价,这种代价的确立,是考虑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以及风险控制的直接结果,供应链越是稳定、持续,参与各方关系良好,融资费率越低,从而实现融资周期缩短和频率的加快,单笔融资量变小但总量变大,融资的可获得性也更高。融资周期是被融资者可以利用的时间跨度,融资机构为了防止在长时间内供应链运营波动而出现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从而在不影响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资金被占压,融资可得性可能也较低。融资额度对应着中小企业需要相应创造的价值额度,融资过大的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一旦供应链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产生延迟阻滞,会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和收益,因而风险高的情况下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融资可得性同样不会太高。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对我国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中种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管理水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链概念和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形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时间比较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正式提出来,至今发展了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概念时间较短,但是供应链金融管理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管理已经深入人心,企业争相把供应链金融管理作为自己的核心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供应链在企业的经营中广泛应用,并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管理形式,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了自身的经营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供应链金融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优越性,让企业坚信供应链金融管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资金和货物的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到产品销售。通过一种成体系的网络,将供货商制造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型供应模式。供应链金融管理最初是由生产扩大化这个概念衍生而来的,它分为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例如一些汽车公司将汽车的各个零配件由各个不同的供应商来生产制造,这就是向前延伸,向后延是指企业的供应链涉及到产品和服务方面。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原材料的供应,制造分配销售将企业和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融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供应链产生一定的风险,这种是无法预测的。这种风险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最终的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偏差,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企业那里收回贷款从而导致坏账和呆账产生风险,从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意识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种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它包括各种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现有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导致一部分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产生变化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之前的投资面临严重的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企业无法按照原计划生产和销售产品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下滑无法归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风险。
另外一种是内在的风险,这种内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当中,中小型企业信用的缺失是我国国有银行信用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这是因为中小型企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技术力量不足,资产规模较小,生产周期短,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的信用不足,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信息风险指的是,由于供应链将供应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分解开来导致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够顺畅,信息交流中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信息风险,供应链上游的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市场顾客的实际需求从而生产出与市场有所差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当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通过供应链市场自偿性来解决,一种是通过利用资金来控制风险,另外一种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带动引入其他合作形式来分散降低风险。
通过对现金的控制来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传统的银行贷款有着重大的区别,这种差别在于对系统性授信理解不同导致的,传统对银行贷款主要是针对贸易资金专款专用的背景下实现。在贸易专款专用背景下,银行可以对企业对利润做出比较充分和明确的预测,从而评判企业还款的风险程度。同时,在这中贸易专款专用的背景下,银行有着比较系统具体的炒作模式和流程,可以对企业对还款进行有效对控制,实现企业对银行对按时还款。因此,在当前供应链金融新发展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金控制,来实现对企业还款对评估和控制。要实现对资金对控制,主要从现金流对管理和资金流向对控制两方面来实现。在对资金流对控制方面,国有银行要控制授信的总量,要对授信人或企业对资产进行详细对了解,还有授信人的还款能力。对企业来说,就是对企业采购和销售能力进行详细对考察。除此之外,银行还有时间周期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对风险控制方面,现金流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保证制造商和供应商、销售商能够在一定对时间内顺利完成物资和资金对交换。
四、结语
供应链金融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基于供应链来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这种供应链贷款新模式为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也是银行对自己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虽然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供应链金融对于提升商业银行,提高绩效水平,增强国有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了供应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理论内容,从供应链金融的起源谈起,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意义,着重介绍了有关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针对当前供应链金融存在对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够为商业银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静.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王璇.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郑晓炜.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风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86-03
引 言
20世纪末,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为一项全球瞩目的金融创新。自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成功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陆续跟进。供应链金融不仅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还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同时,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迅猛,金融模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第三方支付和小额贷款等领域,传统金融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源自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则是由技术创新引发的金融业态创新,两者均服务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供应链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点对点”经营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质押、抵押贷款模式,其融资需求催生出存款和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共计16家上市银行开展由供应链金融催生的外业务规模合计占上市银行信贷规模的19.5%。因此,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在互联网金融引起的“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努力转型摆脱“利差业务独大”的有效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度开放的特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参与,P2P网络借贷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配置,以阿里巴巴、京东、eBay等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阿里小贷公司共投放贷款280亿元,服务对象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与个人。互联网金融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挑战,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能否取代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能否成为银行成功抵抗互联网金融的手段值得深思,因此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然后从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四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一、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特定的产业链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供―销”链条借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降低整个供应链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借助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同运作,在银行与企业间努力构建一个互利共存、持久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信贷企业、物流公司、银行。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的信息集合中心,是配合银行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然而当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担保的质押品价值超出其债务上限,将引发更广泛的系统性风险。信贷企业若违约则影响其与核心企业间正常合作关系,该安排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违约概率。物流企业主要担任第三方监管的角色,通过对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物流信息的掌握,了解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动态,缩短信息采集的半径,提高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辅助银行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和保兑仓等多项业务。物流企业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银行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信贷企业的存货质押以及物流企业对货权的控制降低对信贷企业授信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具备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职能的一种新兴金融业态,是传统金融行业结合互联网精神的产物。
传统金融机构与非传统金融机构均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形式及电商化形式,如网上银行、银行商城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借助信息技术推出金融服务的电商企业、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移动终端理财应用软件服务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本文研究的互联网金融指由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融资服务、P2P网络借贷服务及众筹等业务。
二、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联系与区别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推进了“金融民主化”进程。金融民主化进程呼吁公众参与金融活动,内化金融知识,预防社会出现财富和权力过度集中,更重要的是,“金融民主化与金融人性化是同步的”,在设计金融体系、模型和预测时都应把人类心理因素考虑在内。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带小”,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符合信贷要求的中小企业能够享有金融服务,银行拓宽市场的同时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信贷市场中。互联网金融则借助电子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一定程度地体现了“金融民主化”精神,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从整条供应链出发,以企业为单位服务更多的客户,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依托,并以个体为单位扩大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供应链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信息在供应链中传递的损耗,最终达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目的。以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物联网技术使得供应链金融参与方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体系的双向渗透,不断发展的搜索引擎与云计算等后台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对潜在客户实现精准识别,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数据挖掘技术使得获取用户行为信息成为可能,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间信息更加透明。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所需的“软信息”依赖于其他参与方: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SCM信息系统与CRM信息系统提供信贷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往来信息,物流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质押品的物流信息。只有整条供应链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提供的关于信贷企业的信息足以满足银行要求时,银行才可能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适用于所在供应链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均拥有完善、先进的信息系统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则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小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相较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用户信息,因此其所服务的对象无需拥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只需是互联网用户即可,这也是互联网金融能够飞速发展的基石。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降低了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互相协调与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经济效率。供应链金融主要从交易频率、交易稳定性、资产专用性三个方面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频率。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连结的产业系统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若银行能够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维持稳定的交易关系,必然能促使交易各方主动沟通,降低交易频率与交易成本。其次,供应链金融可以提高交易稳定性。在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供应链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减弱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再者,供应链金融还能提高资产专用性。供应链金融基于真实的交易背景,能够使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更为主动地进行专用性投资,链内企业间互相监督降低了企业违约可能性,信贷企业能够维持其资产专用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在交易的不同阶段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不同。在交易初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弱化了客户接触与服务渠道实体的重要性,利用IM(即时通讯)、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界面完成与客户的沟通,降低交易初期的成本;在交易中期,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网络广泛收集客户的各类数据并且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判断客户资质,其信息分析的成本非常低,如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自动化量化贷款模型,显著提高放贷效率,降低放贷成本;在交易后期,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回收与监管资金使用的实体机构,很难有效约束贷款资金的专用性,在此阶段无法显著地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能降低交易成本,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借助供应链来降低交易频率、提高交易确定性、确保资产专用性,最终降低交易成本,只有当供应链与银行合作长期且稳定、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为实现共同利益互相协作以及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互相监督时,银行才有可能向该供应链上的信贷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来自于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有效处理的成本低,因此需要所服务的对象在互联网中留下足够的数据,包括交易数据、物流数据、信用数据等信息,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获取满足放贷模型需求的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信息,才有可能提供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子业务,因此其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角度进行有效管理。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贸易背景特定化的特点,银行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信贷企业的交易流、货物流、资金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资金挪用、盗用。互联网金融机构借助搜索引擎与云技术收集、存储客户交易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建立信用评级与风险控制模型,并利用数学与统计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如电商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据大数据建立量化放贷模型代替人工审核,将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自动化、程序化、批量化。虽然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风险管理中都借助信息技术,但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商业银行其他融资业务一样,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及贷款监控要求,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仍依靠传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存在提高了获取数据的效率与质量,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互联网金融则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并有效处理数据,将传统的被动防御、事后处理式风险管理转为主动识别、事中控制式风险管理。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质押实物与监管实体,其线下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使得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了技术风险。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比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种金融模式,并研究两者在推进“金融民主化”进程、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无法代替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具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数据以及更好的信息技术,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则在于充足的资本、良好的信用和更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互联网金融适合于“短小频急”的小微企业乃至个体的融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适合发展稳定、有核心企业信用担保的供应链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二者无法取代对方,但是可以互相借鉴。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以竞合思维创建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商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构成了直接威胁,供应链金融机构必须借鉴其运作模式,并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应横向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基于自身现有数据能力与业务平台,聚合其他企业的多方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其次应纵向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共同建立共生化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并整合客户信息,共享线上线下数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之一在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商业银行虽然受银监会与央行监管无法将其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对接,但可以在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实现数据集中,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线下资源,共享不同银行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借助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对信贷企业的信用评估、风险评价、信贷资产分类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之一是稳健的风控体系与监管体系,而互联网金融由于过于依赖计算机系统及互联网,同时外部缺乏相应监管机构,因此其薄弱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升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等信息技术,参照行业的技术标准,与国际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与规范接轨,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型监管”,提高金融交易安全性,保护客户信息,从内部与外部共同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乔婧■.基于小微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3(34):98-99.
[3] 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