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分析数据选取。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10){1},选取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部分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具体见表1。
2.统计学分析。
从表2—5可知,从1998—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本上是1999年扩招后),普通高校的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2358所,翻了1倍还不止;本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增长非常快,特别是本专科生,从340.87万人增长到2231.79万人,几乎净增长2000万人,每年的增长在百万以上;但教师数增长相对较慢,累计增长只有90多万人,使生师比急促增大,从9.16∶1提高到了17.27∶1,几乎提高到2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教师人数增长不快,但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数在逐步提高,即高校人员的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迅速发展当中,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短期内不可能马上解决或改善,因此,高校发展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方式,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用最佳化。
二、高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分析
1.人力资源配置的含义。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人力资源配置就是在认事和知人的基础上,调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相互匹配和和谐的最佳状态,从而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和组织成员的充分发展。
2.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原则。人力资源配置最终结果就是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以下几个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1)最低岗位数量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就是要求校内的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其岗位数量应控制为有效地完成职责所需的岗位最低数,以使所设岗位工作量满负荷,确保相应组织组织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2)素质与岗位拟合原则。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不同的位置对应不同的能级水平。岗位人员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素质高低(能级水平)与所拟任岗位的层次和能级要求相对应。
(3)优势定位原则。优势定位原则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及岗位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层应据此将职员放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高校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的运用。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测评矩阵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和配置理论进行科学配置{2}。以下举例说明: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77-0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支撑力量。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为这一《纲要》的重要内容。《纲要》提出,要“建立一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科技部每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都少不了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状况的介绍。科技部每年对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所作的统计监测中,科技人力资源状况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正在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持。因此,系统地研究我省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可以为我省有关部门制定科技人力资源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有利于科技兴省、人才强省,以及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与指标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主要由科技人力资源、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以及科技条件平台等构成。而作为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
(二)科技人力资源状况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确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是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状况的前提。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制定的《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以及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科技统计资料――《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穴中、英文本?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科技统计数据集》、《科技统计报告》等资料的仔细分析,发现它们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评价实际上采用了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绝对数与相对数相结合、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就是把各类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分析与所在部门、行业、年龄分析等相结合;绝对数与相对数相结合就是把各类科技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分析与各类科技人力资源绝对数占各类人口总数的比例分析相结合;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就是把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分析与科技人力资源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相结合。UNESCO在《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中明确指出:科技统计的核心总量指标是R&D活动人员、资金、物质。为使统计数据具有最大的可比性,我国的科技统计的范围与核心总量指标均严格遵照了UNESCO《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中所确定的国际标准。我国对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的监测统计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总数、R&D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数等几个一级指标;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R&D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每万名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每百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等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内又可划分为若干三级指标。因此,本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以及黑龙江省科技厅等部门公布的有关数据,并在与吉林、辽宁、北京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做出分析与评价。
二、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及科技创新能力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
1.科技活动人员的总量与结构。根据UNESCO《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的原则,科技活动的定义为:与各科技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系统的体制化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STET)和科技服务(STS)。我国在UNESCO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界定的科技活动包括:(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试验发展;(4)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5)科技服务;(6)生产性活动(指由于具备特殊的工艺设备条件或掌握某种技术专业或诀窍所进行的小量非常规生产)。2001―2005年,黑龙江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分别为8.9万人、9.1万人、9.3万人、9.5万人、10.8万人。2001―2004年每年增长0.2万人,而2004年至2005年一年间增长了1.3万人,超过了前三年增长量的总和。以2005年为例,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其他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分别为1.1万人、7.3万人、1.9万人、0.5万人。由此可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在数量上是占绝对优势的。
2.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量与结构。2005年黑龙江省的这一指标为7.8万人,其中研究机构0.8万、企业5.1万、高校1.5万、其他机构0.3万。
3.R&D人员全时当量与结构。R&D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简称,是指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开创新的用途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R&D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分为基础研究(BR)、应用研究(AR)和试验发展(D)。R&D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创造性、新颖性;运用科学方法;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2005年,黑龙江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4.4万人年,其中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其他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分别为0.5万人年、2.8万人年、1万人年、0.1万人年。
4.R&D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总量与结构。2005年 全省R&D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总量为3.8万人年。其中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其他机构R&D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分别为0.4万人年、2.3万人年、1万人年、0.1万人年。
5.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以及每万劳动力R&D科学家和工程师量。2005年黑龙江省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5.2人年、21.6人年。
6.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及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指下述人员:(1)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2)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一般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3)虽未担任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正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二者的含义和范围有一定的相似和交叉,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都是科技活动人员。因为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按其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和所处的工作岗位来划分的,而科技活动人员主要看是否直接参加和直接为科技活动服务。如一名主治医师当他主要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活动时,是科技活动人员,而当他在某研究所附属医院主要从事医疗保健工作时,则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05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合计78.9万人,按技术类别分类: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8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3.3万人,科学研究人员0.6万人,教学人员36.8万人。按技术职称分类:其中高级职称92 789人,中级职称317 914人。
单纯就黑龙江省的上述统计指标,很难判断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状况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因此必须通过与其他地区的相关指标进行横向对比,才能较合理地做出判断。因此,我们选取了近几年来在全国技术进步指标监测中连续排名第一的北京以及与黑龙江省在地域、发达程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较多相似性的吉林和辽宁两省作为参照,将它们2005年人力资源状况的主要指标及在全国的位次进行比较,以便更清晰地揭示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状况。
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监测指数,科技部将全国31个地区的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划分为六类:第一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60%的地区;第二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60%,但达到50%以上的地区;第三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5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达到监测标准1/3以上的地区;第五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监测标准的1/3,但达到1/4以上的地区;第六类,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监测标准1/4的地区。近三年来,黑龙江省一直排在第四类,但总指标及人力资源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较居前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2004年科技人力资源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7、6、5、1,2005年的排名分别为8、6、5、1。以下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2005年在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与人力资源状况有关的几项主要监测指标值及位次的对比,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黑龙江292.63,排名第9;吉林329.05,排名第5;辽宁323.59,排名第6;北京959.04,排名第1。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黑龙江8.83,排名第9;吉林6.88,排名第10;辽宁10.15,排名第4;北京88.25,排名第1。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黑龙江51.20,排名第2;吉林19.27,排名第28;辽宁42.86,排名第12;北京11.52,排名第30。
(二)科技人力资源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人员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衡量其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2005年黑龙江省共取得1 009项重大科技成果。按成果性质分,基础理论91项,应用技术855项,软科学63项;按完成单位类型分,由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成果174项,占成果总数的17.2%;大专院校完成369项,占36.6%;企业完成289项,占28.6%;医疗机构完成114项,占11.3%;其他单位完成63项,占6.3%。2005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共9 886人次。在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中,大专院校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36.1%;其次是企业,为27.00%;第三是独立科研机构,为19.71%;医疗机构和其他部门成果完成人员的比例分别为11.07%、7.10%。从年龄结构看,科研人员以中青年为主。据对登记的数据统计,35岁以下(含35岁)的成果完成人员(3 297)的比例为33.35%;36~45岁的成果完成人员(4 403)的比例为44.54%;46~55岁的成果完成人员(1 648)的比例为16.67%;56~65岁的成果完成人员(395)的比例为4.00%;65岁以上的成果完成人员(143)的比例仅为1.47%。可见,中青年科技人员,特别是40岁左右的科技人员已成为我省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这与全国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十五”期间,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55%以上;在2005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60%。
三、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储备
普通高校是培养、储备科技人力资源后备力量最重要的机构,是科技人力资源供给的制度性保障。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作出积极的贡献。第二个方面是加强自主创新,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是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历史责任。全国高等院校都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根本任务的思想。”(《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7日第1版《在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黑龙江省拥有高等学校62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14位。(而黑龙江省教育厅2007年 6月公布的《关于2006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年就业状况的通报》显示,我省现有普通高校已达68所,其中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学校43所,其中高职36所,高专7所。)普通本、专科学生在校学生数540 867人,均为全国第15位。其中本科在校生347 267人,专科在校生193 600人。本、专科毕业生100 791人,招生数162 842人。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均处于前两位的是工学和文学,与当年的毕业生人数相比较,招生人数增长最快的是理学和农学,增幅分别达103%、101%。(笔者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相关统计数字分析计算得出。)硕士研究生毕业生5 695名,在校生29 654人,招生数11 687人;博士毕业生913名,在校生7 421人,招生数1 966人。到2001年底,全省高校的本科专业已涵盖了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近几年来,全省高校还不断调整、新增本科专业。2004年新增94个,2005年新增74个,2006年新增41个。2004年新增的94个本科专业,其中直接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的专业38个,相关专业15个,合计占到今年新申办专业的56.4%。高校在培养模式上越来越重视同企业的合作。如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电站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按企业需求以“产学研+定向”模式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庆石油学院与东北三大油田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培养企业急需的石油工程等方面学生;黑龙江科技学院为切实解决国有重点煤矿人才严重短缺问题,按省政府要求每年为煤炭行业“对口单招、定向培养”400余名科技人才。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调整、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我省未来科技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后备科技人力资源。
四、高层次中青年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引进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及特点
人力资源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早期的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仅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工资发放及档案保管等行政事务性具体工作,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难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在强化咨询角色的同时,其主要任务是处理诸如人员管理、行为评定及劳资关系协调等内部管理职责。当人力资源体系整合进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以后,人力资源管理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这不仅要求剥离常规的事务性工作,而且需要将更专业化、更高质量服务引进企业的内部管理。总的来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断发展,将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事业务。推行人力资源外包其实是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机构运作施加外力管理,从而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各方面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与其主要的经营任务。
人力资源外包的特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通过形成战略型外包关系,它们可以共同工作而不仅仅是履行和维持人力资源职能。如果它们将企业其他职能整合起来外包和发展战略联盟,便可以将外包作为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企业战略环节重新定位的过程,构造一种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新的营利模式,使企业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力量。另外,人力资源外包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彼此的关系。服务提供者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需求或要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服务,是以契约来管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活动过程,即使发展联盟,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明确各联盟参加者之间权责利相互关系的。
二、人力资源外包的主要形式
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其由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特征和性质所决定,不同的人力资源外包形式所产生的手艺和带来的风险以及所产生的成本都是不一样的。其具体形式包括:
1.研发活动外包。研发外包在技术类行业的相关企业当中运用比较多。研发外包是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己研究开发能力的不足。如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和相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将重大技术项目“外包”给他们。
2.招聘和录用活动外包。人才作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能否及时、快捷、廉价的吸纳优秀的人才,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快速成长的企业一直面对优秀人才短缺的局面,包括缺乏富有经验的招聘人员。而招聘和录用是一些困难而费时的职能,诸如起草和招聘广告、接收和筛选求职简历、初次面试、向管理人员推荐最终入围的求职者、审查证明材料等等,都需要有经验的职员花很长时间去完成。如果将这些任务外包给在人才招聘方面确有经验的服务商,则会使企业节省大笔的金钱。
3.职能培训外包。职能培训的外包,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已经发展的很多,其中,外包培训包括聘用外部专家来讲授课程,参加研讨会等。现在的外包培训是将培训的核心职能外包出去,包括制定培训计划、设计课程内容、办理报到注册、确定时间表、提供后勤支持、进行设施管理、选择讲师、进行课程评价等。
4.智力资源外包。即雇佣外界的人力主要是智力资源,解决本部门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一般要为用户提出一个咨询、诊断、顾问、分析、决策方案,实施管理业务、组织的重组、技术改造,实现改进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智力资源外包内容主要有:互联网咨询、信息管理、ERP系统实施应用、管理咨询等。
5.信息技术外包。随着计算机软件的飞速发展,不断开发出的信息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网络,有效进行企业业务活动的追踪,进行电子交易,生成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所必需的报表,并且进行其他相关的增值服务。因此,很多企业已经普遍将信息系统业务,在规定的服务水平基础上外包给软件供货商,由其管理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服务,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风险分析
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外包既定目标之所以难以实现,源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潜在的多重风险。具体来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不对称风险。国外学者的研究标明,人力资源外包失败主要原因是外包商在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时,缺少关键的专业技能和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上述状况的形成在于企业合理选择外包商是非常困难的。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企业和外包商之间是典型的“委托—”关系,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企业无法完全了解外包商背景、技能水平等真实信息。这就极易导致外包商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2.资产专用性形成的风险。由于每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外包商为企业提供专门化、定制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按照交易费用理论,这样就会形成资 产 专用性,即对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投资仅仅是基于外包商和单个企业之间交易关系的需要。例如:外包商设计开发一套专用的软件来管理一个企业的工资福利系统。当资产专用性比较高时,企业和外包商会形成双边垄断的关系,企业和外包商之间彼此高度依赖,会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在这种依赖关系中,企业面临着较高风险:外包商提供服务失败或外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等都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3.信息泄露存在的风险。当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向外包商提供企业内部的信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外包时,外包商需要了解企业的目标、发展战略、运营状况、组织结构、人员状况等;而将薪酬管理外包时,外包商会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薪酬水平、薪酬结构、所有权信息等。由于外包商和企业间仅是契约关系,所以企业的这些商业秘密可能由于外包商有意或无意透露给企业的竞争对手,进而导致竞争对手模仿或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职能越多,与外包商的合作关系越紧密,企业机密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就越大。
4.变革引发的冲突风险。外包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向外包商转移,而外包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介入可能伴生文化冲突的风险,即因为双方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外包商所提供的管理在企业推行时产生摩擦。这一方面可能使外包活动受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破坏企业原有文化。此外,和其他变革(如组织流程再造或裁员)一样,人力资源外包会给企业员工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受外包的影响最大,外包会大大增加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压力,使其抵制外包或离开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人力资源直线经理也会因外包而受到影响。
四、结语
尽管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弥补其“先天性不足”,但同时它也带来了风险。如果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时,能够对企业内部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那么外包无疑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风险却可以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理论不断完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系统的功能日臻强大,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薪资计算系统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及时、准确发放薪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必须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并提供与组织的发展相适应的薪资政策和激励策略,这对于规模较大的组织来说,工作量比较大,用手工计算和发放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即薪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与任何其他应用系统一样,最初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也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复杂、最繁重的部分进行的,对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这部分就是薪资的计算。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
2、薪资人事管理系统时代
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第二代系统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二代薪资管理系统在解决了薪资计算问题的基础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包括薪资的历史数据。此外,它的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改善。这个时代的管理系统以薪资处理为主,并兼具了一部分人事信息管理的功能。另外,与薪资管理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也对薪资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阶段,计算技术仍是整个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另外电子表格技术的发展也是当时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3、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第一次革命性变革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竟争优势中的关键性作用。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变为可能。这一阶段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的绩效考评和管理系统,以及培训管理系统。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并通过规范和完善的业务流程,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协同工作。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eHR)时代
HRMS仅是面向企业HR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对象主要为企业HR管理者。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出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流变得更快捷通畅,信息流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远。对于HR管理而言,Internet/Intranet技术将使得HR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流的延伸或改变而突破封闭的模式,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使得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能参与到HR的管理活动中来,并与企业外部建立起各种联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自助服务概念。网络自助服务是建立在HRMS基础之上的,是对HRMS功能的扩展。HRMS与网络自助服务一起,就形成了企业完整的eHR解决方案。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1、强化人力资源门户和人力资源局域网建设
因为企业门户已经发展成为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工具,人力资源网络将更多地得益于新的在线解决方案,包括e-health工具、定制的健康关怀方案、薪酬系统和绩效管理工具。其他人性化的方案将通过由网络为组织和员工提供所需数据而得到扩展。
2、为更多员工提供更多利用技术的机会
企业将会继续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方面进行创新,以便使更多的员工与网络连接,使他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都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容易地进入企业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3、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敏感性是企业进行现有系统优化和集成的主要因素。优化的趋势将包括改善旧有的系统,并且使孤立的各个系统连接起来。这种优化侧重于代替现有的人力资源系统,更趋理智地寻求完善的整合方案。系统的完善主要是指改替原有的系统,并将不同的系统连接起来。
4、提高虚拟办公(职场)的利用率
在线会议、项目团队工作空间、网络会议、录像会议等虚拟办公方式将继续盛行,以对企业当前的生产力保持密切关注,诸如这些虚拟办公方式也会由于对办公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而带来收益,同时也会产生员工安全和时间管理方面的收益。
5、重视系统的集成性和协同性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会仔细、认真地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所运用的技术,以便能够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并将认真检查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是否可以与其他解决方案进行捆绑。所以,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解决方案集成的容易性成为选择eHR系统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部门为企业整体经营谨慎选择各项技术,并且考虑各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其对供应商服务能力的评估和其技术与其他方案的兼容性是关键因素。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上的创新和应用仍然是最重要的趋势,但企业会对此持谨慎的态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投资将优先于助买或使用新的技术和实施新的系统。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决策者的观念误区
大多数企业决策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利润,而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投入往往是长期效应,其效益短期内无法体现,很多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未看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提高员工绩效及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因此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上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
2、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不少中小企业缺乏熟练掌握人力资源软件的从业人员,这直接导致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缓慢。此外,企业在刚开始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从业人员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方式,需要学习和适应计算机网络环境,造成部分使用者心理上的抗拒。
3、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急于求成心理
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步到位的心理,希望功能越多越好,力争一步做到位,加长其使用期,以免以后重复开发。但此心理脱离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既加大投资成本、延长实施周期,也增加了未来升级换代的成本。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时,应选择贴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4、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基础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成败。很多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一套稳定的人事基础管理体系。由于基础管理不到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运作的基础平台缺乏。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1、电子化数据方面的对策
(1)针对E化数据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求在项目规划阶段任用专人负责数据问题,对数据整理进行规划,包括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整理、现行数据和历史数据规划、集团与分公司统一数据规范等;在上线前必须事先完成当前业务组织最新数据的更新,保证上线过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数据混乱。
(2)充分评估数据整理的工作量与难度,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在项目启动前期,必然要充分考虑数据整理、数据规范的工作量与难度。从需求调研阶段开始,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问卷、文档等手段,充分考虑各个层面对HR数据的要求与已有数据的情况,扎实做好数据规范整理工作。
(3)高层参与,同时项目团队成员步调一致。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项目组应该时时保持和公司高层的有效沟通,了解高层对项目的期望与看法,告知高层项目阶段目标与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利于资源的协调与问题的解决。同时,项目组内部各个层面的关键成员,包括HR部门和IT部门,必须在各个阶段保持思想和步调的一致性,清楚了解项目的进展与面临的问题,形成合力,达成阶段目标。
2、对企业是否适合导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认真分析
不少人认为eHR是一剂良方,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有经济实力支付购买和实施费用的企业都可以导入。这种看法是对国内企业现状不了解的表现。目前国内企业形态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既有跨国大公司,也有家族大企业,还有数不清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能分处于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而企业管理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所有制、行业、发展阶段再加上管理模式的巨大差异形成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企业特色。因此,找到一个完全适合企业现状的eHR解决方案简直与大海捞针无异,完全有必要先评估一下企业是不是适合导入eHR。
3、正确处理好标准化与客制化的关系
现在绝大多数eHR在招投标或实施前,都会做GAP分析,看系统的逻辑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方法是否能够符合或支持。如果遇到不符合,要么用客制化来做到与企业需要相符,要么就放弃或让企业改流程。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企业,在实施eHR前除了流程分析外,再进行流程评估和优化,从而来决定对产品标准化和客制化的取舍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eHR绝对不能成为现有管理方式的奴隶。现有的管理方式本身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流程和环节。如果用eHR把这种不合理性规范和固化下来,以后调整的难度就会加大,至少在事实上会影响管理的效果。其次,企业管理也不能照搬eHR的逻辑。企业的个性或文化决定了有一些流程在企业无法实施,或至少在当前无法实施,需要做一个妥协和调整。因此,无论是eHR供应商,还是企业,都应该明确如何正确处理好标准化与客制化的关系,让eHR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62
1.引言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从北京地区来讲,北京工业开发区的中小企业科技性更强,企业需要创新,需要通过开发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潜能。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园区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良好的竞争力。
2.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2.1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1.1从整体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管理主要任务。
新时代的变革,对企业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课题,萨维奇博士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的冲击,进而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在管理上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际沟通,企业易于同时进行多样工作,更多强调员工的团队精神,管理结构趋于扁平
2.1.2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讲,其处于企业发展的初期,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要。
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讲,其在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法律制度、融资等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以及中小企业本身在管理上所存在的一些漏洞,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人力资源则是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取的,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讲,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3.北京通州金桥产业园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3.1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产业园区简介
通州马驹桥金桥产业园区处于京津塘高速公路与北京城市六环路交汇处,紧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是北京市东南交通枢纽的中心地带。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落户。金桥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地处“亦庄新城”规划范围内,既是“东部发展带”中的优先发展地区,又是建设新城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和重点政策支持对象。
但是,目前金桥产业园区入驻的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发了许多矛盾,进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产业园区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率较高,最高竟然达到70%,中小企业由于不能留住人才,给企业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北京通州马驹桥金桥产业园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可分为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2.1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普遍偏低
金桥产业园区多为科技型企业,对员工有着一定的素质要求,但是从目前来看,金桥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多数员工受教育程度低,员工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要求,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2)企业薪资普遍偏低
从中小企业角度,企业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希望在各个方面节约成本,并且时常要求员工加班,而对于员工来说,他们希望获得与付出相适应的工资。
(3)企业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园区中小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并不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培训造成成本的浪费,从而员工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从而导致员工甚至企业发展不能满足时代、顾客需求变化的速度,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4)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
而园区中小企业未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形成裙带关系影响企业发展需要;此外,中小企业大多招聘外地员工,企业未能良好协调来自不同地域的员工所形成的矛盾,长此以往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
(5)企业管理方式落后,激励措施不当
时代的发展,更多年轻人进入企业,即更多的80甚至是90员工进入企业。80―90后员工在择业是遵从个人兴趣,不仅重视对于丰厚的薪资的要求,更重视对于娱乐的需要,并且符合他们的兴趣,员工激励措施不能适合员工的需要,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计划。3.2.2企业外部因素
(1)产业园区配套不足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重视娱乐的需求。此外,园区内餐饮位置设置不合理,使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往来,从而不能满足员工在紧张工作的休息要求,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内部配套设施设置不合理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4.提升金桥产业园区中小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4.1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
萨维奇第五代管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竞争管理,创新管理,虚拟管理,模糊管理,人本管理,风险管理。而人本管理强调的两个新观念值得重视高级人才由企业的雇员转变为企业的顾客,人的学习能力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必须重视的就是员工,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
4.2加强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内部培训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对员工培训,增加员工的知识能力。建立切实有效地内部培训机制,对骨干员工,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利用工休时间和工作间隙学习,在培训中学,在工作中干。
4.3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激励机制
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工作,应充分考虑新一代人的需求,除却工作上的需求之外,也要满足对于生活娱乐的需求,从而使其能在工作时间更加投入工作,获得更大的创造力,并减少员工的离职率。
4.4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对于现阶段进入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由被动接受企业文化变为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让他们更多地去体验,使他们渐渐发现企业文化中的可贵以及与他们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例如,可以通过饭后会的形式,来征集他们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为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可以为员工提供卫生保健,每年免费为企业员工提供中医体检。
4.5加强园区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因此,从政府角度来讲,应该加强产业园区周边交通、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满足现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需求,也相应推动区域价值提升。
5.结束语
对于北京地区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建立以人文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加强产业园区内部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园区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从这些等方面加强努力,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员工创造更好的条件,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通讯, 王康. 人才学基础[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 杨宝峰. 关于物流创新与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 2003
第一,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至2012年12月31日止,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1490人,人才总数与上年同期2393人比较净减少903人。其中本年度增加新招聘大中专学生59人,调入36人;本年度减少退休28人,病亡4人,整建制调出916人,调出50人。
一是管理人员情况:本年度末有管理人员96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大学本科291人,大学专科409人,中专123人,高中及以下学历127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87人,36岁至40岁148人,41至45岁177人,46至50岁220人,51岁及以上有236人.
二是技术人员情况:本年度末有专业技术人员1172人,学历为研究生的13人,大学本科342人,大学专科505人,中专164人,高中及以下148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385人,36岁至40岁的180人,41岁至45岁的206人,46岁至50岁的202人,51岁及以上的199人;专业技术职务为高级204人,中级职务技术职务的344人,初级职务的382人。
第二,我局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局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有所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同比持平,主要原因为调出高级管理人及技术人员增多。2012年调出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0人。2012年大专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3%,比2011年的69%有所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局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3人。
第三,人才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职称结构比有所变化。2012年工程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6%,2011年为43%,有明显提高,
二是学历结构变动不大。2011年研究生及本科、大专专业技人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9%、43%,2012年研究生及本科、大专专业技人才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9%、23%、46%。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行业结构有所改善。2012年末工程技术、经济会计、政工人员及其他人员占专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6%、24%、1%。2011年末工程技术、经济会计、政工人员及其他人员占专技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3%、18%、4%。综合比较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会计人员同比有所提高,政工人员比去年有所减少。
二、目前我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阻碍我局科技兴局。我局为解决煤与瓦斯突出、井下水患、薄煤层开采等众多技术难题,近几年利用外出培训及科研攻关、邀请专家、院士来局讲授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但在质量和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第二,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我们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我局井下自然环境恶劣,薪酬水平一直处于同行业劣势,公司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留住人才的措施,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纷纷外流。2012年我局有50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调出公司外,且流失人员中大多数人才为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留住的管理技术人员也因为企业缺乏竞争力,以致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用效率不高。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年龄结构尚需优化。2012年末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比率为33%,比重偏小。高级人才中很多已接近退休年龄,有青黄不接的危险。
三、创新人才思路,落实措施,增强企业吸引力
第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关注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舒心,奉献全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作用,积极宣传我局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使“人才强企”战略深入人心。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等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6-03
当前我国医疗形势具有医患矛盾突出、全社会特别是媒体对医务人员的负面影响给予医务人员较大压力的特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重,所护理患者的病情特殊,患者及家属的要求高,与同事、患者及家属的冲突等都会给护士这一职业增添许多压力[1]。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医学护理,而是要求以人为本的全面护理,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规范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健康的心态。近年来,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认知及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同时关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也有较多报道,但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则鲜有报道。有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存在心理症状及负性情绪,且与非精神科护士比较具有显著差异[2]。因此,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可以直接、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自测健康的真正水平和内涵[3]。本研究于2012年11月~2013年1月应用该量表对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全面而深入地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且均无明显不良嗜好,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自行填写的方式,在调查员的统一指导语下填写量表。调查员不对问卷内容作任何解释,待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后,调查员检查问卷、查漏补缺,并及时与调查对象核实相关信息。
1.3 测评工具
1.3.1 自编人口学资料表 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宗教信仰等。
1.3.2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rhms) 采用由许军等[4-5]研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1.0版),该量表由48个项目组成,涉及个体的自测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灵敏度。其中,1~18条目组成自测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bzt),19~34条目组成自测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mzt),35~47条目组成自测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szt);bzt、mzt、szt及量表总分(zczt)的粗得分理论最高值分别为170、150、120、440分;理论最小值均为0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测健康状况越好[6]。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各项研究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信息的基本资料
本调查共计发出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回收率为96.25%,去除漏填误填及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最后合格问卷为366份,合格率为95.06%。其中,男性52例(14.21%),女性314例(85.79%);汉族361例(98.63%),少数民族5例(1.37%);平均年龄39.7
4(10.11)岁。婚姻状况:未婚192例(52.46%),已婚168例(45.90%),其他(离婚、分居、离异等)6例(1.64%)。文化背景:中专文化54例(14.75%),大专文化程度233例(63.66%),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79例(21.58%)。家庭所在地:农村283例(77.32%),城市83例(22.68%)。经济状况:贫困49例(13.39%),非贫困303例(82.79%),不详14例(3.83%)。有宗教信仰117例(31.97),无宗教信仰249例(68.03%)。
2.2 精神科护理人员srhms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本研究结果提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srhms得分与国内常模[7]比较,在bzt、mzt、zczt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1。
2.3 精神科护理人员srhms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提示,bzt、mzt、szt、zczt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自测健康得分比女性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bzt、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mzt、sz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婚姻状态者在mzt、szt及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bz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文化组在在bzt、szt及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mzt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经济状况者在mzt、szt及zc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bzt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mzt、szt及zczt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bz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宗教信仰者在bzt、mzt、szt及zczt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提示精神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健康状况可能不受宗教信仰和家庭类型的影响。详见表2。3 讨论 一个具有多种特性的概念,在进行人群身心健康评价时,不但要探讨客观性的心理健康指标,也应该研究自测健康。相对于客观的临床评估,自测健康可避免因医生主观评估有别而造成的评估偏倚;在以人群为研究对象时,个体对自己健康水平的自测情况往往有重要医学意义。在现代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下,自测健康评价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健康测量方法之一,并成为传统健康测量方法的一个较好补充[8]。
马伟娜[9]认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稍高于于普通人群;然而王秀清等[10]认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本研究结果提示,精神科护理人员在bzt、mzt、zczt上,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水平,提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这与王秀清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精神科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压力状态下工作;同时受到精神科的特殊工作环境、服务特殊的患者群体、意外伤害和社会偏见的影响[11],从而使其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受损,导致护理人员自测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
前期有研究提示,男性的自测健康水平比女性高,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近[12-13]。本研究提示,bzt、mzt、szt、zczt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提示男性自测健康状况比女性好;同时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bzt、zczt上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汉族的自测健康状况比少数民族好。不同婚姻状态者在mzt、szt及zczt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已婚者的自测健康水平高于未婚者,这与黄海燕[14]的研究结果相近,这可能是婚姻生活对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支持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的情绪体验[15]。本研究提示,不同经济状况者在mzt、szt及zczt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贫困者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总体自测健康状况均比非贫困者差,这提示在促进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时,应关注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增加家庭经济贫困个体的经济来源,加强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文化程度者在bzt、szt及zczt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自测健康水平比大专者高。因此,学历可能是自测健康的保护因素[16],文化程度越高的个体自测健康结果则越好。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自测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自测健康状况较差。因此,在精神科开展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应充分考虑性别、种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差异对于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影
,应因人制宜地制定符合精神科护理人员需求的心理健康宣教方案。然而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研究对象抽取自某三甲专科医院,样本的随机性受损,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本调查结果解释还不足以推广到所有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完善调查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
[参考文献]
[1] berg a,hansson uw,hallberg ir,et al. nurses creativity,tedium and burnout during 1 years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ly planned nursing care: comparisons between a ward for severely demented patients and a similar control ward[j]. j adv nurs,1994,20(3):742-749.
[2] 冯怡,王菊吾,徐东娥. 精神科与综合科护理人员自测健康量表的评定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81-683.
[3] 张文娣,许晶,胡志云.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30-31.
[4] 许军,罗乐宣,赵静波,等. srhmsv1.0评价深圳特区人群健康状况的信度效度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38-340.
[5] 许军,郭榕,刘永生,等.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的反应度研究[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71-273.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2:35-45.
[7] 聂雪琼,李英华,马昱,等. 我国6省市5类城市职业人群自测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6):403-407.
[8] kaplan g. what lies behind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health status[j]. soc sci& med,2003,56:1669-1676.
[9] 马伟娜. 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03,18(7):531-532.
[10] 王秀清,王爱环,程金莲,等. 临床护士心理状态研究[j]. 护理研究,2002,16(8):468.
[11] 孙梅花,高慧萍,王书会,等. 工作压力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1,33(11):1749-1750.
[12] 许军,罗乐宣,王跃平,等. 深圳特区人群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的性别年龄特征[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9):816-817.
[13] 袁震. 湖北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0-322.
一、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人力资源战略有不同的定义。简单的说,人力资源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手段。而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阐明一个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的总体方向。
如果从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出发,人力资源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
二、环境分析介绍
(一)环境分析的意义
环境分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进行环境分析不仅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并获取有可能对企业未来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外部变化信息,它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分析、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环境分析的内容
1.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
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以及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四大组成部分。
2.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因素
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环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的相关性,以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针对性、配套性和可行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人员状况、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三、贵州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十二五”对酿酒业的规划将完善产业结构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白酒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受到的重视和优待逐步消减,这与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的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此国家政策也对茅台集团造成了相应影响,促使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造成了影响。
同时,近期“禁酒令”的出台,使得酿酒产业较大受到冲击。茅台酒更是被定性为奢侈品,在销量、价格上都大打折扣。在政策的影响下,茅台集团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力资源战略。
2.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茅台酒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而言是利于贵州茅台集团的发展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短期内经济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居民消费减少,也减少了对茅台酒的消费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而现阶段稍有回落。
3.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
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茅台自身特点来看,茅台集团的人力资源供求大致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茅台酒的酿造需要独特的气候、水质等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够通过异地建厂等方式扩大生产,导致了茅台集团的员工需求较为稳定,同时我国酿酒、管理、营销等行业人才的供给也相对稳定。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是影响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4.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酿酒科技取得了进步,酿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而且质量逐步提升。这对于茅台集团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茅台酒的不可复制性,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相对稳定,因而茅台集团更多追求的是人才在质上的提升而非量上的增加。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战略
在“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和“健康永远,国酒永恒”的愿景引领下,根据公司长短期发展方向,茅台集团建立了以白酒产业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国酒茅台”旅游公司为辅的企业战略,并建立完善了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将受到其影响,并在此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2.企业的组织结构
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其显著特点是突出酿酒及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将技术部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茅台集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对其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企业的人员状况
贵州茅台集团的管理层人员以本科学历居多,此外还有部分为高中以及硕士学历。在年龄结构上,由于酿酒需要经验的积累,故其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血液。同时,其技术性职位设置详细,专业人士占大部分。
4.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
截止2013年半年报的数据,贵州茅台总资产大约397亿,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32.6亿,扣除营业成本、税费等净利润大概为73.49亿元,其净资产收益率大概为25.13%。
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其能够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环境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中应考虑并分析的首要因素组成。
参考文献:
[1]Wright,P.M.,Dunford,B.B.,&Snell,S.A.,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27,2001.
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统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工具。在以人为本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统计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时代契机。
一、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是人通过教育等方式而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人们重视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本单位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取得高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人力资本理论为人力资源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统计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的工具,人力资本及其作用的客观存在,为统计的发展趋向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人力资源统计正是适应社会对人力资源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的利用指标。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不仅取决于其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其实际利用效率的大小。我们可通过设立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指标,比较其类型、特点,从而构建出人力资本的利用指标。
二、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首先人力资源现状统计。通过多年的工作总结,我认为人力资源现状统计的内容主要反映人力资源总量、种类、结构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由人力资源个体信息和人力资源整体信息两部分组成。人力资源个体信息是反映个人情况的原始资料,包括:自然状况、受教育状况、工作经历,工作态度、培训状况、工资收入情况等。人力资源整体信息是将个体信息汇总得到反映整体情况的指标,其中反映人力资源丰富程度及利用情况的指标有人口总数、人力资源总数、经济活动人口、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源密度、人力资源经济密度、人力资源率、劳动参与率、人力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反映人力资源种类及其构成可以按城乡、性别、年龄、行业、文化程度、职称等标志分别统计人口数、人力资源数、经济活动人口及各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同时还可以就每组计算相应指标反映人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另外,可以通过计算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高低。这对安排就业,研究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程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统计①人力资源投入统计。人力资本的投入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性,所以只有人力资源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人力资源统计角度看,不仅应该统计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即人力资本的存量,同时还应该反映人力资源投资状况,即人力资本的流量。投资是积累的基础,无论是微观统计还是宏观统计都应该分析预测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把握人力资源投资的方向和力度。因此,人力资源投资统计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投资主体看,人力资源投资的主体有国家(政府)、组织和劳动者个人。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动机。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统计,不仅要统计人力资源投资总额,还应按投资主体和投资内容分类统计投资额并分析其构成。与人力资源投资密切联系的是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是为了形成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可以按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投资的实际支出计算。②人力资源产出统计。我对人力资源产出统计的内容的总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算人力资源贡献值,二是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所谓人力资源贡献值,是从已实现的角度反映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可以采用一定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测算。所谓人力资源价值,是指能够操纵非人力资源的个人或群体,为其经济组织创造未来经济效益的能力。一般将这种可能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折算为当前值。目前来看,在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中,有两观点:一种被称为“个人价值说”,另一种被称为“群体价值说”。不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群体价值,其计量方法都有货币法和非货币法两种,由于货币计量的规范性和其特有的综合性能,货币法比较常用。由于人力资源为其经济组织可以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说,人力资源产出价值的计算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个难点问题。第三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效益是通过产出与投入的对比来体现的。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将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均折合为现值进行比较。既可以计算总体投资效益,又可以就某一方面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如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医疗保健投资效益等。由于人力资源收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多效性特点,所以必须综合考虑本企业的多方面因素。目前来看,通过我的总结,我认为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包括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法和丹尼森的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及劳动简化法,其中第一种常用来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个人收益率进行评估,后两种则用于宏观教育投资分析。正因为其计算方法的复杂性,所以我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时,始终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直接计算与间接测算相结合、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内容上还要兼顾我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
一、人力资源统计学研究
统计作为一种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活动,必须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新经济时代统计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同时新经济也为统计的新领域——人力资源统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时机。
人力资源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描述、衡量、跟踪、预测人力资源状况,并对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论学科。对于人力资源统计学研究,将对人力资源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向定量化和精确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目前国内对人力资源统计研究体系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未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衡量的指标体系和统计研究方法体系,国内外对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也涉及较少。目前,国外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员聘用与人员流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组织文化建设及领导者开发等方面。
通过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内容、指标体系、计量方法等方面展开,旨在丰富和完善人力资源统计学体系。概念方面,我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做了区分,其中,我认为二者不仅概念不同,而且所研究的视角和分析的内容也不同,并将人力资本理解为人力资源质的方面。在内容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统计、人力资源产出统计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统计以及人力资源供求统计纳入人力资源统计研究范围。而认为人力资源统计应包括人力资源现状统计、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统计、人力资源供求情况统计。
针对指标体系的设置,我认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指标应围绕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来设置;从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动态指标、效能指标五个方面构建了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以上的研究给人力资源统计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的形成,提供了多种思路,起到了奠基作用。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关于人力资源的描述统计,而在结合统计推断理论对人力资源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统计分析上还比较欠缺。总之,系统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统计学学科体系尚未形成。
二、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学框架体系
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学重点在于如何反映人力资源数量特征,从而来构建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框架。因此,需在首先界定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范畴;以此为出发点设计考察人力资源的综合指标体系,如人力资源的存量、流量、投入、产出及效益等统计指标;进而进入统计分析阶段,介绍一系列的统计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未来趋势、配置等情况展开研究。
1.人力资源统计学理论基础
包括人力资源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统计学基础,人力资源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基本范畴、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2.人力资源统计数据调查、整理与显示包括人力资源数据获取的主要调查方法,如,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进而介绍数据整理方法,如统计分组、统计图表等。
3.人力资源综合指标设置
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从宏观和微观分为国家、部门、企业、个人,从时间上分为静态和动态,从空间分为国家、地区、行业、职业,从范围分为群体和个体,包括设定人力资源存量指标、流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五大板块,并确定各指标计算方法。
4.人力资源回归与相关分析
包括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分析、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人力资源发展趋势预测等。
5.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的系统设计
包括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的内容,在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应用以及人力资源统计分析中的作用,对现有人力资源统计范围、方法、调查方式、资料完整性等方面的反思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统计制度的初步设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各级经济活动单位对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需要,规范数据来源渠道,保证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统一性、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我发现人力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角度反映人力资源状况和规律的指标群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比单一指标、综合指标等能提供给人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强的功能。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统计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利用这些统计数据,进而界定、统一人力资源的范围、统计口径、统计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统计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了解人力资源的现状和供求状况,客观地反映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投入、配置等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由于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数量化,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难度远远超过物力资源,国内外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尚未解决这一难题。
人力资源是国家财富,人力资源统计是了解掌握和监控人力资源规模、水平及其变动情况的根本手段。但通过我的研究,我发现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统计无论是从理论方法还是实践活动上都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成果,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完善人力资源存量统计指标,建立人力资源流量统计指标,并加快建立一个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投入产出及效益等进行跟踪监控和辅助决策的长效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统计调查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统计信息共享,为国家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