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都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因为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所以,作为21世纪的新型学校,应该站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把德育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以一种全新的、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使德育融入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凸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针对性,以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重视学生基础道德教育。
笔者对中小学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思考良久,在这里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校长是关键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校长,一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高也在于校长。管理学家曾言:管理就是自己干,和别人一起干,指挥别人去干。要当好一名校长,这三种“干”法值得琢磨。学校的核心目标在于育人,校长必须明确办学的方向。
首先,要创设一种育人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在明确道德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形式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创造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确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提倡优良的学风、教风,从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其次,要有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核心,认真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再次,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建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观点、治学态度、工作作风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对德育工作做出长期的规划和具体的计划,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意识。从德育队伍建设入手,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需 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
然后,要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学校实行德育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一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大到宏观管理,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像《学生礼仪规范》《学生宿舍量化管理细则》《学生会管理制度》《班委会的管理制度》《后进生转化工作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等制度。
最后,要加强自管自律,促进校风建设。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1.注重管理细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德育工作效能较低,对于未成年人来讲,思想道德建设应从小事抓起,从普通的行为抓起,从养成教育抓起。从小事着眼,小到物品摆放,大到校园环境都要求整齐一致,将学生的一日行为纳入规范化、秩序化的轨道,使学生在校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事事有标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来培养他们的情操,进而促进校风建设。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树立自信意识
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或父母经常忙着自己的事业,很少同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为此,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老师,定期开放,对单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治,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会学生处理问题;开展赏识教育,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树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从情感困境中解脱出来,以确立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重拾信心。
3.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管自律能力
开展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或干涉,这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班主任是核心
在校长的有力领导下,学生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还在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处理大量具体业务工作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学生的灵魂。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所以,班主任应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德育活动。
1.召开独具特色的主题班会
围绕各年级德育工作主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班会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
为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专题讲座。
3.召开精彩的“家长会”
学校召开的家长会意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架构家校“连心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思想政治课是催化剂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它是品德教育的催化剂,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诱导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其次,要深入挖掘教学中德育的培养点,将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明确在某一方面,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职校学生大多数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具备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同时,职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职业教育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放在专业技能的教育上,必须突出和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应该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然而德育又常常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这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德育成了空谈。
1.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高大全”。 德育目标的制定应首先考虑德育群体即职业学校学生们人格成长的需要,然而德育工作者们提到德育目标就追求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高大全”的目标。这就导致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偏离了人的真实发展,制定出高不可攀的德育目标。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应该只倡导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而应充分考虑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少讲空泛的大道理,多训练学生的行为养成,开展人性化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适应性。
(2)德育内容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德育工作者常常过多地注重政治教育,而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强调不够,或注重理想道德教育,而忽视基础道德教育。为方便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只注重说教和记忆的知识,不注重情感、意志、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开发。德育内容常常仅局限在教科书中,脱离了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因此使德育工作存在理论性太强、操作性欠佳的问题,德育内容空疏化,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渗透性,难以吸引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
(3)德育方法单一。 有位学者写到:“传统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德育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德育对人的驯化。”在德育实践中,不少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看做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习惯于灌输知识、规范行为,却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德育工作成为了“口头上的德育”,而不是“行为上的德育”,这种知识化的单一的德育工作方式,致使许多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依然难以形成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养成。
2.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建议 “德育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创新课堂模式,让企业家走进课堂。 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积极的转变角色,变填鸭式说教为建议性引导,借助一些时事热点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同时,以企业的“有德有才我重用,有德无才我慎用,无德无才我不用”的用人理念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可以请企业人士和优秀毕业生来做讲座,这样的讲座往往比通常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富有感染力。
(2)开展实践活动,在体验中渗透德育。 德育实效性的最终体现是学生行为上的改善,因此可以说德育是一种实践理论活动。德育需要以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在体验中渗透德育。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勤工俭学、工学结合、社区志愿者、走进福利院、走进困难家庭等活动,体验百味人生,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活动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思考,帮助学生对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强化社团建设,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组织丰富的学生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道德认知。比如定期举办运动会、朗诵比赛、辩论会等丰富的活动,或组织书画协会、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注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富有时代气息、人文关怀和浓厚企业文化的新型校园,以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依托和载体,增强对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4)引导学生进行道德的自我学习。 道德不是法制,德育需要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因此,学生应成为德育的主体,德育工作者需要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诱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自主行为。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者就要避而让之。教师需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学生参与活动不是为了服从指令,而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在德育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汤小友。对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江苏科技信息,2013(11):30-31
[2] 李华。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当代职业教育,2014(2):108-110
[3] 张海峰,康国文。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策略与方法。内蒙古2013(1):23-25
今年学校安排我教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任务,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过这几年时间对学生情况的反馈和自身的总结,自己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单向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把教材讲得精彩完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这样的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创造、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耐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好问、多问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这也是求知欲旺盛的具体表现。小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对于小学生,教师的语言要具体形象、简明、易懂。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老家的目的意义,提高警惕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以故事演讲形式。如:通过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观看叔叔锻炼身体的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保证有强壮的体格,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小学生自控力差模仿能力强,有时对好坏事物难于区别,很容易学好,也很容易学坏,所以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忱,循循善诱。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要注意加以引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以正面教育为主,少批评,多表扬。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不再有畏惧的情绪。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成不了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山羊”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三、严格开展队列练习
队形、队列: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加强纪律性的手段,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使之专心致志,排除一切杂念,这是教师所采取的手段。有时同学出现的顽皮,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是由好动而动得不适时产生的。针对“好动”这一天性,我注意加强课堂常规教育和训练,逐步发展他们的自制力;同时,还有意识地加强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随时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训练队形队列,同学的步伐,精神饱满与否和教师的口令和生动的启发性语言有关,因为学生最敏感,对老师的表情最易感染,老师要起表率作用,单调和枯燥的项目,学生就不会持久,尽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但由于“疲劳”的出现,自然会导致不守纪律的现象发生。队形、队列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8―0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和保障。学校要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学校依然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效果,有些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德育工作,有时甚至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佳,其中原因,值得思考。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五育并举, 智育为首”仍是教育主流。虽然各校高举“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旗帜,但实际上仍然是“智育为首”;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数人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2. 德育工作重形式,轻过程,无结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现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只重视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内容,轻视德育过程,结果根本就无从谈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德育工作被边缘化。
3.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方法陈旧简单。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远”,远离学校与学生实际,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德育内容政治色彩过浓,总是跟着社会政治形势在转,学校经常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发文突击开展热点政治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系统性规律;德育方法陈旧简单,有些教师仍然采用防范、压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导与沟通。
4.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有名无实。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与社会教育内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仍然十分严重,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社会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显不够。
5.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学校最棘手的问题。在农村学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平时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有的甚至会违法犯罪。学校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力不从心,老师就是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也感觉无可奈何。
6.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难以评估,德育工作考核难度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项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边缘化。
二、解决策略
1. 以人为本,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充实,但对人的发展将始终成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是非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飞速发展的新社会。
2. 因人而异,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育,尤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理论的提升。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指导。
三是办学品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教育科研的武装。
四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来实现。
记得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琼?皮亚杰曾经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个教师工作者队伍,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而且一般都有胜任的能力,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其实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我们的现实教育生活中存在着。在我们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勤勉踏实肯干的教师,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不注重学习教育理论,不善于发现和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当学校布置的教研科研任务与其它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退而求其次。我想,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淡薄、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也是现在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这些尴尬充分暴露了目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均衡,各校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名校比较重视科研工作,行政参与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先导性的认识不到位或者是错位。科研兴校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是在笔头上重要,口头上必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纳入工作日程。有的认为科研可有可无,或认为搞科研不是教师的事,甚至认为搞科研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科研薄弱校依然存在。
2.科研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地位不稳定,有“边缘化”的趋势
有的学校科研部(室)专职科研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县(市)区科研部学校科研室主任基本上都是身兼数职,事务繁多,领域不清。
3.基础教育科研经费匮乏,基本上是零运作
基础教育科研经费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市县科研部门没有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基层学校在科研投入上也很有限。
4.教育科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不完善
有的学校追求课题级别或证书级别,而对是否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却不在乎,原因就和我们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5.科研的功利思想严重,浮躁跟风现象普遍
如有的学校追求课题数量,不顾质量;追求课题级别,不顾实际;追求课题立项,不求结果,课题主持人(校长居多)及教师缺乏真实的课题研究,造成了“空壳”课题;追求证书,不重实效。
6.基础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
教育科研和教研、教学相脱节增加了参加研究工作教师的劳动量,使科研工作成为一种负担,这不仅弱化了学校教科研活动所具有的功能,而且还打击了一部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信心和热情。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科研质量的提高,需要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并妥善解决。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严肃的教育科研态度
教育科研工作是扎扎实实的事情,容不得半点含糊。“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不能停留在口号上。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就必须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正确的前瞻性认识,切实转变对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首先,要强化科研工作的领导,领导首先要有科研意识——走出教育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误区。进一步理顺科研管理体制。应把教育科研工作做为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认识到教育科研要讲求实效性、应用性——走出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认识误区。第三,搞教育科研要有自觉自为意识——走出“搞教育科研是负担”的误区。教师进行研究是工作所必须的,树立工作即研究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是为自己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力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展开。从自己的研究中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就可以熟练地解决种种教育、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就必须树立科学、严肃、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进入“创新思考—实践研究—成果运用—指导实践—提高水平”的良性运行机制。
2.校本科研,课题教研,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著名教改实验家华东师大顾冷元教授指出:“要把教师的研究指向自身的实践”。那种不顾学校和个人实际一味追求级别高的课题去研究或图虚名的做法是错误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体现,实现课题牵动。从学校和教师的总体情况上看,能够主持和参与省、市科研规划课题的还是少数。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主要是要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参与或主持校本课题研究,就是要落实校本科研的基本理念即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实验室;教师就是研究主体;师生成长就是研究目的。有校本科研就要有校本课题,校本课题不要追求数量,关键是质量;不要求大求全求名,而要求实求真求精。有了校本课题就要有课题教研,课题教研就是采用科研的选题方法,运用教研的组织形式,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小专题、跟进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团队,或者说是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队伍,从开题论证到课题实施再到得出结论,这个研究过程就是队伍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就是培训科研型教师的一个完整过程。科研、教研和培训能更好的体现集体的协作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教科研训一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原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准新的立足点,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以此来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只有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教师,才可以把这份感受传递到学生的身上,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其实,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所以,想要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就必须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来,打破以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工作局面,开放管理的策略,和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以此来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教育管理产生质的飞跃。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和促进人才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是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和宽松的交流空间,还可以让学校内每一处都充满着书卷气息,体现一种文化的追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陶冶师生的心灵,培养师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想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并且不断地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而推进学校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幼师教育 职业中学
一、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班主任想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这关系到班主任权威的树立,要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值得信赖的,是学生的榜样。其中,提升自身素质又分为两个部分:
(一)文化知识的提升
班主任首先是一个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通过提高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水平,建立老师的基本权威,在学生有问题时积极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二)精神素质的提升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在细微处树立自己的形象,令学生觉得老师是有素质有修养的人,并在潜移默化中向班主任学习,这样班主任就能在学生的素质修养上起到一个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文明发展。幼师是幼儿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幼师的素质是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成长,而我教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我的学生也将会是别人的老师,而且还是教育祖国幼苗的老师,因此老师不但要教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精神素质的培养则尤为重要。
二、热爱班主任工作,理解、关心学生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热爱这份工作或培养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不要因为觉得做班主任工作量很大、工作很繁琐,而产生抵触情绪,要想到这是一份崇高的工作,因为它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这样才有动力去做好班主任工作。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16—18岁的孩子,这个年龄还处于叛逆期,假如经常严厉地苛责对他们,或是三令五申地要求他们,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其实我们只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中去,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学习上热心帮助,生活上关怀体贴,努力和他们做朋友、知己。其次要从学生的身上发现闪光点,多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把班主任当做朋友,愿意和班主任交流。
特别是在学生成绩下降、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时,班主任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心理的障碍和冲突,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和安慰,帮助他们去建立自我的信心,同时也要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人与人的差别并不在于成功和失败,而在于失败之后能否用心去寻求成功之路”。
三、建立良好的班风,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身为班主任,理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契机,比方说新学期或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心里都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希望有一个好的新开始,因此他们会在学期初分外努力,老师要善于把握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发现他们的新变化、肯定他们的变化,增强他们的信心,也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提出要求、制定目标,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还有考试后可以开分析总结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每当看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后及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维习惯等等,各有不同,所以作为班主任,是不可能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好坏,即是是差生,也有别人比不上的优点,不能存有偏心,引起学生的反感。没有学生会喜欢偏心的老师。不偏袒优等生,漠视差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学生犯错,要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不要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学生有了进步,则要大力表扬,给予他们信心,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千万不要用成绩去区分学生,差异对待。
四、言行身教,不断进取
首先要加强自学,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使得教学业务、授课技能、班级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充实,去获取领导的认可与师生们的好评。其次,在日常的班级管理里,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例如在班级的大型活动时,班主任要热情地带动学生投入其中,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取得佳绩,或是在班级受损时,要勇于承担责任,首先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做不好;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也许在你不留意的时候就已经给学生带来影响了,因此老师应该慎言慎行,约束自己,也培养学生的自身约束力,这样就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结语: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是祖国花园里的园丁,这是一份光荣的崇高的职业。老师不只需要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而作为班主任,就更要有一颗奉献的、真诚的爱心
由于现代社会职业训练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因而对职业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既要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服务,更要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服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教育与生存教育为核心,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突出中职教育特色、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等方面,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体差异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所以,中职语文教学要适当汲取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心理及社会行为等进行分析,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点来指导语文教学。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程度,教学中要借鉴学习理论,重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局面。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其学习潜能,张扬其个性,注重培养其听、说、读、写与思维的能力,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英国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并且机智的反应”、“对文学作品有个人的看法”、“理解文章含义,自己有独到的见解”、“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地听与说”。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营造教学氛围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就是创造环境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多媒体以其提供的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丰富的多样化信息,对学生形成了多重感官的有效刺激,从而激活大脑相应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区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冲动。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教师设置的特定教学环境,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特别适合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
三、口语训练要重视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训练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教学内容选择时,要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不然训练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让口语训练可以为学生在将来踏入社会而服务。为了能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应该注重时时加强口语训练,在每节课上可以先讲解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自由练习,然后针对学生的实训结果来开展评价,可以是老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大方地在公共环境中通过语言来展现自己,而且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应对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
这些无疑不是语文口语训练的实用性,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利用情境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在岗位中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加强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四、紧扣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职前教育为主的教育,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紧扣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选择针对性课题,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在班上举行一个“中职生的学习与就业”为题的大型综合实践课题,经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了如下的小课题:(1)谈中职生的能力问题;(2)怎样丰富中职生的人文内涵;(3)专业课最佳学习方法;(4)中职生的升学与就业选择探讨;(5)上网的利与弊;(6)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7)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8)求职时面试前的心理调适。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由结成课题小组,每组选出课题组长一人,从这些课题中自主选定课题后,各自查阅资料,有的查阅图书,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调查走访。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编写论文提纲,由教师审定后撰写成文,各小组再把论文打印数份,在班级公开展示,在互相交流中总结经验。结束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认真总结,发现课题研究的得失情况,及时总结评价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促进中职院校语文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外,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验证,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扬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彰显职教特点,努力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品德好、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2-02
2001年,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意味着高校范围内向广大在校生征兵工作的开始。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的退伍大学生返回校园,占在校生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任。
一、加强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退伍复学大学生是2003年以来活跃在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且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他们是在高校期间暂时中断学业,但保留学籍的入伍参军的大学生。服役后,这些大学生将重新回归校园,可是他们面对曾经的校园却是既熟悉又陌生。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摆在近十年来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新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随之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退伍复学大学生区别于普通常规的在校大学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把握其特点因材施教。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育人工作的主线。做好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样一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针对根本,与时俱进,量体裁衣,探索一条适合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二)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落实和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应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出与之相配备的教育方式方法来适应学生们的需要。退伍复学大学生的特殊经历也是他们成才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借助这个优势在教育和培养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道路上推其前进。
(三)加强国防后续教育的本质要求
军营是很多热血大学生梦想的地方,很多学生对军营有着不解的情结,他们梦想着自己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为国家奉献青春和热血。有过此经历的学生国防观念强烈,这当然得益于军营的培养,那么退伍后学校自然就承接了继续对其进行国防教育的使命,因此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其国防教育的延续,同时也激励更多在校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军营,实现自身价值。
二、退伍复学大学生重返校园后存在的问题
(一)学业方面
在部队,这些大学生士兵们不会接触到在大学学习的一些理论课程。复学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去参军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以中下等学生居多,本来对于学习就不是游刃有余,复学后的学习就更是重重困难。他们当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普遍低于在校学生,有考研深造想法的也是少之又少。
(二)心理方面
退伍复学大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自己有着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和认可度。可是回归校园的现实仿佛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普通学生并无两样,顿时失落感产生,没有了积极努力的方向。退伍复学大学生在部队完全按照指令做事,行为规范有序,完全服从,因此在自主性上就稍显得欠缺,缺乏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个性张扬的校园里默默无闻甚至完全被忽视。
(三)重视力度方面
对于退伍复学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高校普遍上并没有将其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殊的一个群体,像普通在校生一样进行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怀,没有看到他们渴望老师、学校关心的期待。这是令人遗憾的。我们不仅要给予退伍复学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更要为其量体裁衣,引导其建立目标和职业规划,让其远大理想和抱负得以实现。
(四)人际关系方面
退伍复学后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也会遇到困难,他们甚至要以新人的姿态面对新同学,有时感觉自己就是边缘化的人,不能很好很快的融入这个新集体中。首先年龄上不同岁,感觉思想上有代沟,兴趣爱好也不一样;经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不同,甚至价值观上的不同,所以面对新同学诸多的个性思想,一时间难以接近;生活作息方面,退伍大学生已经习惯早睡早起,形成了一定的生物钟,可是在校大学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恰恰与其相反,所以相互融合是需要时间磨合的。
三、提升退伍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
(一)落实政策,规划方向
政府对在校大学生参军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学费、专业调换、升学就业优先等等。可是这些政策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学生退伍复学后返校,学校应简化一系列的办事手续,为其顺利复学和享受减免学费等开启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学生为本,各层级积极落实优抚政策。就业方面也是退伍复学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们最希望自己的参军经历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所帮助,因此为其建立职业生规划尤为必要,我们应帮助其树立职业目标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消除其盲目和迷惘状态。同时,要帮助他们解读国家的优抚政策,让他们明白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优待,例如升学深造,退伍大学生就会享有加分的优待;又如考取公务员,相应岗位也会优先录取退伍大学生,鼓励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学业帮扶,生活关怀
学习上,对退伍复学大W生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帮扶工作,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最为重要。要鼓励他们重拾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其自学的良好习惯;在新班级中指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其进行帮扶;实行学业预警机制,经常与任课老师了解其学习情况,在学习上若发现成绩不合格或者成绩不达标的情况,则要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引起重视,解决其学习困难。
生活上,关心与关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直接的方式。大多数退伍大学生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给其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帮其安排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既能自力更生又能补贴生活。
做好辅导员教师的衔接工作。学生入伍前和退伍后往往会经历两位不同的辅导员教师,新辅导员对其不了解,原辅导员可能已经不带这一批学生甚至不在这一岗位。建立入伍学生信息档案,是前后辅导员交流工作的平台。新辅导员可以从档案中了解到该生入伍前的在校表现,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也要多给予退伍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解答他们的心理困惑和疑问,引导其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复学后崭新的学习生活。
(三)给予关注,设立专项
复学回来的退伍大学生多数被安排在下两届的专业班级,有时宿舍也没能被安排与现班级同学同住,所以与现班级同学交流机会较少,这样就会造成面对入党、评奖、助优等方面的群众测评时显得有失公平,这对退伍复学大学生要求进步的心理会有阻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应设置退伍复学大学生专项的评奖评优,政策上向其倾斜,给予关怀,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
(四)搭建平台,树立榜样
退伍复学大学生在自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教育和感染身边的同学。他们与同学是同辈,而且更加成熟,他们的军旅经历更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同学对他们会有一定的信任感和敬佩感,因此我们引导好他们发挥朋辈教育的隐形功能会减少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距离感。
退伍复学大学生在军事上的某些领域会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术训练方面,应尽量给其提供机会和平台,发挥他们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外,在征兵工作上,可让其参与宣讲会,向有志愿参军的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参军经历,增加学生们的真实感。
鼓励和培养退伍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因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有着很强烈的服从性和纪律性,在管理和组织学生方面会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应当多给他们提供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 参 考 文 献 ]
[1] 党的十七大报告[Z].2007.
[2] 退役士兵安置条例[Z].2011.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alternativeapproachto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wWW.133229.Com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