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6 16:08: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安全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安全内涵

篇1

第二,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问题。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盲点以及漏洞,使得很多不法分子有威胁网络安全的切入点,主要包括病毒的入侵、木马程序的潜伏、不正当手段介入网络、高频率信息的干扰等。

第三,外力侵害。我国很多的网吧、机房不具备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主要外界侵害包括自然的灾祸以及周围环境侵害等,自然的灾祸指的是自然的灾祸,如雷电、洪涝灾害、火灾、电磁泄露等;周围环境侵害包括断电引起数据、设备损害问题和噪音问题导致的数据高误码率等。第四,用户意识不高。很多用户在进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对于密码、权限、口令等私密的东西没有保护好,随意泄露,或者没有及时修补一些网络漏洞和补丁,黑客可以找到攻击点。除此以外,还存在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素质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目前存在的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第一,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用户网络安全管理意识。对于密码、权限、口令等比较隐私的东西,用户要保护好,不要随意泄露,对于网络漏洞和补丁,要做到及时修补,不要给有心人有机可乘的机会,进行数据备份,防止突发意外事故发生之后,数据的丢失,保持数据完整性,做到能够及时恢复系统,减少延误损失;

第二,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自然等各种外力侵害的防范。在网吧以及机房等公共场所,首先要安装空调,控制室内温度以及湿度,防止温度以及湿度过高,造成网络瘫痪。其次要装好相应的防止雷击的措施,多进行建筑检测,尤其注重电源、网络传输线等的防范措施,最后是防火措施要做好。各种装修材料有可能的话,尽量选择防火的,保持室内通风,放置好防火器等设施;

第三,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问题的研究,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强化对病毒的检测以及清除,加强防火墙的建设,发挥防火墙的作用,做到限制服务访问、防止无权限的外部网的入侵、统计相应的网络流量并进行适时限流等,进行网络入侵检测,一旦发生这些情况要及时的制止。要加强检测、扫描以及评估漏洞,减小安全隐患;

第四,为了改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已有的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一些过于形式化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要缩小范围,提出其操作的细则,对其中有不适应现展的规则进行修正以及改善,使其更能与当代网络发展相适应,对于没有及时建立的法律以及法规,要及时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及发展;

篇2

【关键词】安全技术网络工程应用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信息泄露、软件病毒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了网络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对此,网络安全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有效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进而有效保障网络工程的整体安全。文章就这些安全技术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分析,以期能够促进网络工程的健康安全。

1安全技术的基本内涵

网络安全技术的内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全保护,为了防止相关设备受到影响和破坏,应该制定相应的设备保护管理制度,确保硬件设备在应用过程中的正常规范使用。同时,对于使用者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确保网络用户访问的合理性,对一些重要的设备采取密码保护措施,确保网络访问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从软件方面的角度来说,即是对网络病毒以及信息泄露等进行处理和保护,使得计算机网络不受病毒的影响和入侵。因此,要为计算机设置有效的病毒防护软件以及相关技术,如防火墙等。同时,在使用网络信息时,要对其来源和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和检查,对一些重要信息进行备份,要保证在病毒入侵时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近年来,针对网络安全问题,相关工作者研究出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如:防火墙技术,密保管理技术以及一些智能应用技术,这些都有效对网络安全进行防护,避免了病毒入侵以及信息泄露等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进而有效促进网络工程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2安全技术在网络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用户方面的需求

一般来说,网络工程的终端用户数量比较多,他们在使用网络时对安全技术方面的需求比较高。例如:文件的应用、相关软件的使用、与网络相连的办公设施的使用、访问者帐号的使用及其管理、用户在网络使用时资格方面的管理以及一些其他相关方面的应用和管理。用户在这些方面进行操作时,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同時,由于网络终端的用户数量比较多,因此,在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投入会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2.2网络系统安全维护方面的需求

网络系统的安全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硬件系统,其二是网络操作系统,两者的安全都要得到保障。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windows系统操作方便,应用平台合理,安全性比较高,但在其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依旧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要及时的对保障系统安全的软件进行更新和完善,提高操作系统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处理与解决。在硬件设施上,由于选择的多样性,网络硬件在应用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多样的硬件系统应用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偶保障硬件设施的安全性。

2.3将网络进行隔离

网络的隔离,实质上指的是为了应对网络安全问题而使用的防火墙技术,该技术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阻止一些未经过允许或者被禁止的信息侵入到网络工程内部。同时,可以根据网络系统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对应的防火墙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使其与系统相适应。

在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中,不仅可以将网络工程内部的资源与信息提供给相应的用户,而且能够禁止外部用户访问权限,只对内部用户开放。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从而保证网络工程的顺利开展。鉴于此,文中对防火墙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

(1)防火墙技术除了可以保护内部网络工程,还可以利用服务器对其进行保护,这样就是的外部用户也可以对内部工程网络进行应用与访问。

(2)利用交换机系统将一些数据信息传入到服务器中,利用技术手段把一些禁止和未经允许的信息过滤掉,满足内部用户需求。此种防火墙技术是随着网络工程对于安全技术需求而随时发生变动,了可以有效保护网络工程系统安全。

2.4对安全漏洞进行检测

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技术是目前来说,安全性比较高,技术手段比较先进的技术,它是通过对网络安全系统进行分析和扫描来保护网络工程的安全。该技术的监测范围比较广,涉及的要素比较全面,其中包括操作系统,电子路由器,防火墙,以及整个的网络工程系统。将这些进行扫描之后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参数,为工作人员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有效地帮助工作人员对网络安全的漏洞进行完善和修改。而且,该技术也可以为政工网络工程做出一个安全评估,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扫描为评估过程提供数据支撑,在扫描过程中可以对安全漏洞进行发现与锁定,对其进行部分的完善和改进,这样有利于再次出现问题时更容易的处理。该技术手手段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评估改进,有利于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风险。

3结语

网络工程安全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数据泄露以及病毒的问题,在防火墙技术方面深入研究。网络安全技术的目标是为了保护用户的网络使用安全,在信息访问方面,操作及硬件系统的保护方面,防止病毒侵入以及过滤未经允许及禁止信息方面都可以进行有效防护。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安全技术是整个网络工程中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网络工程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安全技术的应用中,充分的发挥其优势的部分,对整个网络工程进行扫描和评估,努力的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方面的不足,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网络工程服务。只有依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安全技术,才能促进安全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工程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书陈.安全技术在网络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5(12):191-192.

[2]陶跃,田迎华.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在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01):95-100.

篇3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国家网络安全的内涵

阿诺德•沃尔夫弗斯在《冲突与合作》中将“安全”从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客观意义层面的安全指的是指所拥有的价值不存在现实威胁的状态,重在强调客观事实和结果;而主观层面则更集中于主观的安全与否,指不受价值攻击和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强调感觉,重在不安全感和恐惧的形成。理解“安全”也需要理解安全的反面——不安全——也就是威胁和恐惧。安全状态是一种二元结合、相互影响的理想状态。相反,对于威胁的界定和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安全状态的存续。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也截然不同,“在国际维度上被认为安全的行为,可以是内向的也可以是外向的,换言之,可以是防卫性的,也可以是进攻性的。防卫是对现状的维护,是对自身内部的保护,而进攻则是对现状的改变和对现有格局的突破,是对外的行为。”网络安全包含了两个层面的主旨讨论,一层是“网络”的本体和主旨的描述规划了问题的主要来源和考查范围,另一层是“安全”所隐含的理论背景、发展趋势和本质诉求。“网络”的内涵已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推动而不断被补充,但是对其“安全”问题的探讨一直是伴随其技术发展重要性不断上升的核心问题。安全问题,就安全的属性而言,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安全是一个具有二元结构的问题,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是指外界现状和客观现实,而主观则是对人们心理状态和感觉的强调。”这就将安全问题划入由客观安全和主观安全组成的二元体系。从这个安全观的角度出发,安全问题涉及到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影响范围,具体而言,就落实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以及个人安全。网络已经深入到国家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作用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所以,当下网络和信息安全就成为安全问题所要讨论的重要部分,其牵涉到技术方面的开发和控制,同时在网络系统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环节安全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机制。网络安全关系上至国家信息安全、社会协调,下至民心稳定、个体隐私,对其防御、保护和治理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网络安全因为网络化的进程和网络对现实生活更大范围的介入,使得其安全问题不仅指网上生活的安全,保证网上生活、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拓展到了网下生活的安全,就是与网络关联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安全的,不论个人主体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介入。”网络安全的内涵是丰富、复杂并且多元的,其顺着网络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了国家运行、社会运转和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已经不仅是技术开发阶段的安全问题,在其被使用和利用的过程中,以及衍生出的其他和网络相关的问题都属于网络安全涵盖的范畴。“网络安全若从其本质而言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和探索领域。”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王秀军从“防护对象”和“维护手段”两个方面定位网络安全问题,她认为:“在不同时期,网络安全的称谓和解释都有所不同,其内涵在不断深化,外延在不断扩展,而目前备受关注的网络安全包括技术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渠道安全、资本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网络安全的议题随着时代变迁、技术创新、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的步伐,其理论内涵和外延在不断被重构和丰富,对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公共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成为国家战略选择过程中不能忽视和回避的战略性问题。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在强调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之后,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将网络安全视为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命题,也是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国家安全议题所出现的新挑战、新任务,网络安全甚至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必要安全指标之一。

(一)“网络安全”建构“国家安全”。

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大议题下众多安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层面,我国国家安全理论方面的建设都为国家安全这一重要国家议题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理论成果。“国家安全是维护国家和的根本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其他无从谈起,而国家安全也是推进国家经济可持续、稳健发展和实现全社会稳定运行的安全基础。”从国家层面出发,安全议题可分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内部安全始终作为国家系统内的重大安全问题,涉及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微观的个人安全等,而外部安全则涉及在全球化环境下国际间竞争,以国家为单位应对外国网络攻击、入侵和信息泄露等问题。网络安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行为主体并不再限于国家或者权威机构,而将使用权力下放到了每一个个人,同时将构建网络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义务具体到个人。“由于网络世界的非对称性、去中心性和碎片性,网络犯罪主体的追踪范围已经扩大到个人、组织甚至国家。”个人、组织和国家都是通过网络安全来维护国家整体安全的基本单位。宏观的国家安全被划分成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的安全。目前,我国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的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回应当下错综复杂的各类安全挑战。”所以,网络安全对于我国的完整、政治安全等核心安全问题有着重要保障意义,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公共安全有着重要的建构意义。

(二)“网络安全”保障“国家利益”。

“杜查希克认为国家利益有五个永恒的要素:①国家实体的生存,主要指国民和国土的存在;②基本价值的生存,如自由、民主、独立、平等;③基本政治制度的维持;④经济的发展;⑤领土和完整。”无论是信息还是网络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国家重要资源的维护对象和途径。国家利益同样涉及内部利益和外部利益,内部利益是国家实现外部利益的前提和保证,内部和外部利益也相互影响。而网络安全的内涵指涉的是一个全局、全方位和全空间的安全意义,不仅对我国内部国家利益——国家的存在及存在状态以及内部价值的建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有着提供安全保障的作用,同时对外部的国家利益——比如国际中存在、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的公平和展开有着重要的建构意义。在网络构建空间中,能否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主动权和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三)“网络安全”建构“空间安全”。

网络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共识,网络建设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倘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被控制、威慑、攻击或者破坏,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这个国家整个运行系统必然面临威胁。新《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维护国家网络空间”。网络,已经成为新的空间要素而客观存在,“信息”是在巴西演讲别提出的概念,是继陆、海、空、天之外的国家第五大空间,网络空间的保护和管理,是对连接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空间的总体关照,同时,网络空间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主导动力来源。我国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将网络建设升级至国家层面的议题,此举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拥有最多的网民数量、运行最庞大的互联网应用市场、具备最强大的科技发展动力,树立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发展目标的矢志不移的决心。国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议题的重要性、关键性和紧迫性,再以网络安全为原点辐射和管理逻辑起点,促进国家其他安全问题的落实和跟进——完整、信息公开、隐私保护、经济稳健、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以及全民安全。

三、我国国家网络安全的战略分析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网络自身的特性,2014年是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的第20年,并且多项针对网络安全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落到实处。中国要以2014年为发展元年,确定中国网络安全国家战略六点基本原则:(1)法律底线——保护公民隐私及国家到个人最基本的权益,发挥法规和市场规律的力量;(2)合作先行——鼓励合作,国内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合作,国际上寻求积极合作机会;(3)职责明确——明确各部门的义务和责任,也明确各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4)遵循规律——尊重互联网客观特点和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特征,不能将网络建设视为割裂之要素,更不能反其道而行之;(5)制造共识——群众基础培养和意识形态基础,为主观安全的构建而努力,建立一种全新的安全防护及管理机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状况;(6)应对灵活——尊重网络空间规律和特点,提高灵活性,部门建制要符合需求,增加垂直纵深力度,减少层级和多部门分散。在以上六点原则基础上,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现实社会的发展特点,在思想与对话并重、现实与虚拟并驾的前提下落实我国网络安全的发展战略。

(一)整体观念,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发展观。

对我国而言,网络技术的全球范围普及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使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网络空间的无远弗届让个体网民的信息安全风险加大,在全球化大局的驱动和全世界各国齐头并进的格局下,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和国际间各国新的博弈。“从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的空间实践来看,人类社会空间的转换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城市化空间、全球化空间和网络空间。”我国网络发展面临的国际局势可描述为:存在竞争关系,在寻求合作的背后是资源的争夺、技术的博弈和实力的对抗,而且国际形势并不乐观,网络攻击和控制始终存在。而国内形势则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覆盖不平衡,受互联网影响大,数字鸿沟始终存在,网络安全问题频发而且呈现形式多样,例如网络诈骗、网络流言甚至是网络犯罪等。“国家不可能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权力,应该在经济方面寻找它的基础,而为了不陷入经济主义,又必须借助于‘多元决定论’去考察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国家权力机构正是具有这种“相对自主性”的特点,从中国国家本身出发,“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内对外双向建设和治理中的概括性战略,是作为国家权力的高度将“安全”议题多元化,将“网络安全”作为整个国家安全总战略的一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既面向国内大局,同时也以整体的形式防御和应对外部国际局势。“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将“网络安全”纳入到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打造国家安全“命运共同体”。2014年4月15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总体安全观从国家角度确定网络大安全范围,从政治治理和国家角度规制了网络安全。“贯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既要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安全,又要体现到保障每个人的安全上。”

(二)强制与认同并行,国内与国外并重。

1.“强制”与“同意”:“葛兰西把国家看作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结合,是强制和同意的结合。”由此在践行网络安全执行的主体讨论中,“强制”和“同意”是网络安全在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双向核心即政治层面的执行力,“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同时,来自市民社会的“同意”反映出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层面的民意基础和舆论基础。在网络安全治理过程中,问题复杂,层级重复而且建制部门之间的职能也有重合和覆盖,这时,国家的建制和从政治高度出发、从市民社会微观表现议题都规定了网络安全防御、维护和合作的要求。

2.“国内规制,国际塑造”是指在网络安全的战略考量中需要考虑的“国内”和“国际”的双向维度,也是综合大环境要素和全球化的趋势:以国内安全带动国际安全。“吉登斯认为不能将全球化仅仅视为经济方面的全球化,实际上全球化涉及到全球的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它甚至深入到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日常生活。”即使是在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和国际间加强交流的语境之下,问题和归属问题都是不能忽视和妥协的关键问题,而网络和归属也直接关乎国家的网络安全水平。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和重要基础安全,一定要建立“统一领导,多维治理”的战略部署格局,国内以规范和治理为主,国际上则是合作与防御并存。中国的国家网络建设需要在国际上获得合法性、国际认同和国际地位,中国的网龄尚轻,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很大塑造空间,现在是定义中国国家网络地位的阶段,所以,国际视野中以“塑造”战略为主,同时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开展有条件有范围的国际合作和共享,既分享网络治理经验和理念,同时也要加强核心技术保密和网络系统安全不被攻击和胁迫,确保在去边界、去中心的网络空间中保持独立自主同时开放包容的角色和定位。

(三)从“防御”到“自生”再到“引导”的多层级战略防御。

防御是我国网络安全战略的执行前提,是最为基础的目标;自生是在防御基础上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大国技术生产的依赖;引导是中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最宏大的目标,从国内内部安全的角度而言,内部引导是规划国家内部网络建设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大国乃至超级大国,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和意识。将国家权威投射在网络空间范围内,并努力将整个国际网络空间纳入到本国的控制系统。从“目标界定与威胁认定”的角度出发,“威胁认定究其本质说是一个‘归因’过程,换言之,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而非纯粹的客观判定。‘归因’之于威胁认定,就是‘科学地找到令人满意的威胁来源’”。放眼全球化和自身建设,实现防御、自生、引导三个层级的目标。实现“保护我国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及自身防御能力、提高自身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开发能力,网络安全的设备安全和技术安全、规制国内安全网络和在国际关系中获得话语权和主动权”三大层次上的战略目标。

(四)上达国家下至个人的多主体多层级的有序安全体系建设。

从划分安全主体的分层级战略出发——相对于本国而言的国外势力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这项战略有助于细化责任归属,切实提高治理效率。第一层级,即最高层级,也是安全问题的核心主体。网络安全的最高层级首先是国家安全,具体也包括一些核心机构和重要职能部门的安全。随着国家网络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被应用到生活和管理的更多方面,从而也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蕴藏的风险也更大;其次是全球化语境中相对于自身国家而言的外国主体,即和国家本身既是竞争又是合作的关系的主体,他们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身份具有二重性: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主体和国际环境中的合作主体。第二层级涉及企业安全。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模式、组织手段和服务方式,网络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各个移动终端、移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都成为一个网络入口,管理成本更高,终端碎片化,也就大大增加了攻击企业内网和信息外流的风险。如此这般,对企业层级的保护也需要被纳入到网络安全议题的日程上来。互联网时代每个位移范围的手机都可以变成一个Wi-Fi,对企业的网络攻击可以绕开防火墙,从攻击员工个人入手,再对单位发起攻击,这同样需要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保护。第三个层次则是个体安全。以上提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终端的发展使网络的入口变得极其复杂和多样,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技术,用户信息通过各种能够感知和不能感知的渠道和方式被无处不在的终端搜集、传输和处理,一旦被攻破,个人隐私便会泄漏,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就存在威胁。同时,个人也是网络空间中散落的个体和小的传播媒介,个人力量也有在网络空间制造威胁和巨大传播流、传播话题的能力。这三个层级的主体战略提供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战略层次:对网络空间和信息化流程中的各责任主体进行规制、引导和保护,他们受到的安全威胁与能够制造的安全威胁同样值得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还要提高应对灵活性和预案预警能力,建设国家规格的网络安全数据库,强化数据保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丰富和演进,不断提高国家适应网络发展但是又不受制受控于网络技术的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硬件发展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要相应支持跟进,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运用垂直纵深的管理模式,寻求政策平衡、区域平衡和国际平衡三者之间的平衡点。网络安全的度要拿捏把握,在保护安全的前提下不能限制了网络使用,压抑了网络本身的发展潜质,这不只是权利获取问题,也不只是信息使用问题,更是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从国家宏观治理的角度出发,减少政策性和可避免的鸿沟的出现,以免出现其他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决策者的认知对于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认知变化成为政策变化的主要动力,研究国家网络安全问题要树立“问题导向”的思路——威胁存在的可能性和形式以及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安全相应系统,安全意识的培训和疏导,提高抵御风险和威胁的能力,国家层面的安全保护以及国际网络安全合作,既驾驭全球网络技术发展的东风同时也辩证理性地看待这其中伴随的裹挟和冲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树立国家网络安全的危机意识。网络世界日新月异,也为国家的治理和调控提出挑战,如何应战、利用、协调和维护对于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都任重而道远。首先技术开发方面即不能受制于人,要掌握充分自主和驾驭空间:将主动权和对技术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本国能力可及范围,硬件、软件都不再受制于人,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先行,降低安全威胁。提升国民网络素养,筑起网络安全的高墙。“我国要举国家之力动员全民共同努力最终建立起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经过五年技术研发、调试和攻关,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身份证”技术等大规模服务技术难题已被悉数攻克,网络安全的客观安全要求有过硬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管理系统。在网络安全的硬件执行力和网络身份管理方面,已经建立起全国唯一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这是中国公安部针对网络虚拟的社会管理,为切实保护公民网络安全而采取的重要安全举措。建立网络身份管理的基础框架,是构成网络社会法治化的管理基础,是形成中国网络信任与身份管理体系的有益探索,这也是建立互联网治理有效的数据库建设以及后续跟进的长期有效的基础保障。同时,我国已经连续两年举行网络安全周活动,切实将网络安全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落到实处,从个人层面抵抗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增强网络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网络安全观念,建设最具有群众基础和社会共识的网络安全保护网,引导公众健康使用网络,共建健康文明的网络大环境,实现网络安全从上至下的分层布局和有序管理。

篇4

关键词:

游戏;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

1概述

1.1定义

当今互联网界出现了一种新兴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游戏即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在娱乐的同时让玩家能够学会一些有用的知识技能,学会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网络游戏。教育游戏中,教育应排第一位,而游戏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载体,它将教育内容以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游戏中,通过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从而使玩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到有用的技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通过教育游戏,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是一个提高玩家网络安全意识的有效方法。

1.2设计原理

要通过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首先就要让游戏玩家对游戏产生兴趣,并且能够长期坚持下来。教育虽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教育游戏如果过于严肃,反而会有不好的效果,难以达到通过游戏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设计者要注重教育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让教育游戏保持游戏的最基本的特征,即娱乐性,引起游戏玩家的兴趣。所设置的游戏关卡要有挑战性,从而大大提高游戏的吸引力和保证玩家长久地参与游戏。同时,由于教育游戏在游戏运行过程、传播过程中还要起到安全教育作用,这就导致教育游戏在游戏市场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玩家和游戏之间进行的积极的交流互动。游戏参与者在游戏的过程中根据计算机客户端发出的指令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间接将自己的想法回馈给游戏智能客户端,客户端回馈以不同的场景、色彩、音乐,给出不同的游戏结果。通过这些结果反馈,在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玩家与计算机智能客户端之间的交流,使玩家在反馈与被反馈的过程中,加强各种经验知识的积累和决策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安全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起到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在游戏设计因素中,设计者应加入情景选择环节,根据玩家的选择来决定游戏故事情节的发展,让玩家在做出选择、最后得出结果的这一过程中直接感受到做正确决定的重要性,相应地使玩家在现实环境中做选择时能够提高警惕性,谨慎面对网络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从而达到在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

1.3发展教育游戏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游戏的普及,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发展教育游戏,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能加强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生活基本常识和一些技能,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技能,能帮助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感情技能的收获。当今社会,网络的普及度范围广,通过发展教育游戏,可以更高效地推动信息的传播,模拟游戏中进行教育,会让玩家更有带入感,所达到的教育效果更强。借助教育游戏的成功,可以将一些教育活动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依靠互联网的高覆盖、快发展,让教育活动能更快捷、更迅速、更深入地在社会中运行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游戏,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2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

2.1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网络的前进步伐,当今社会,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度极高,从衣食住行,到学习工作,乃至国家的正常运作都离不开网络。计算机网络把地球各地的范围变小,把全球各地连接起来,对世界交流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手段,使玩家或者社会人士认识到安全教育的作用,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并学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内容及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和操作技能,从意识方面、技能方面都能使游戏者更贴切地感受到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安全教育内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4个特征: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在当前开放的网络大背景条件下,急需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计算机网络背景,完善相关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其中,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首当其冲。

2.2存在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方便快捷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还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互联网安全问题随之出现,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个人信息的泄漏、破坏、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次数逐年增加。一些不良人士运用计算机,窃取网民的私密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的损失。一些严重的计算机犯罪行为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3加强教育的意义

在计算机网络中,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身份证信息、银行账户等私密重要的信息,要着重进行保护,不能轻易泄露。对于计算机网络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要趋利避害,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同时要提高网络安全质量,改善互联网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网民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从根本上杜绝互联网诈骗的发生。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有利于减少当前的计算机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善计算机网络大环境。

3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

3.1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

在设计教育游戏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游戏所含有的丰富内涵及信息量,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最根本目标的实现,即在娱乐中学习,也能使玩家在学习时感到快乐。在游戏中加入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能够在教育游戏中普及开来。同时,还应不断创新教育游戏,增强其趣味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游戏中不断加入新鲜元素,吸引更多玩家的注意力,确保老玩家不会对游戏产生厌恶心理。设置合理的难度,使玩家能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能够有足够的挑战意识去通过关卡,也不会因为难度太高而让更多的人中途放弃。在游戏设计时,教育游戏应该采用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主题,禁止出现含有消极悲观、暴力犯罪的倾向的元素,教育游戏是充满正能量的,不能诱导玩家,加强教育游戏制定时的严谨性,有利于教育游戏发展的科学性。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些时候黄色和暴力充斥着网络环境,虽然网络公安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监管,但是需要从根源解决这一问题。不管是腾讯推出的王者荣耀,还是SquareEnix设计的尼尔.机械纪元,会惊奇地发现中小学生这一类玩家群体特别多,如果能想办法在这样的大型游戏里加以网络安全教育,可想其成效是多么巨大。当然,只有想法而没有具体的技术支持,那这一系列的教育游戏就是空谈。

3.2游戏设计的关键因素

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要遵循几个关键点。游戏的教育内涵必须要突出,能使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保证了游戏的教育内涵,才能保持教育游戏的初衷。在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游戏界面背景也十分重要。运用丰富的色彩,减少玩家的视觉疲劳,简单明了的操作按钮,也能使教育游戏的整体效果清晰,保证玩家的游戏兴趣。设计多样的游戏角色、精彩的游戏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游戏的内涵,同时也能增加玩家对游戏的兴趣,持之以恒地在教育游戏中学习。游戏中运用和现实高符合度的游戏情景,增强玩家的带入感和情感认同,能够更有效地加强教育游戏的作用。在教育游戏中,加入防御和攻击的角色,构建网络安全规则,制定游戏中的网络安全法律,在游戏中强调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在高仿真的网络游戏中,加强玩家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达到教育的作用。游戏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游戏的灵魂,一些合理的思维方式,一些合理的行为动机,都可以成为解释为何要创造性地去贯彻网络安全教育,这既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终结点。

3.3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通过教育游戏,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有利于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充满威胁的网络环境中,让游戏成为一种全新的知识载体,高效、快速地传播重要的、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知识体系。通过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游戏让更多的玩家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科技在创新,教育体系也应该随之更新。加强教育游戏的设计推广,模拟游戏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激发出玩家的学习热情,在平时的娱乐中,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借助教育游戏,可以更高效地传播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是新时期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一大重要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没有任何一条河流的走向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就该如河流一样,刚柔并济,你有没有想过可以在教育游戏中升华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视野得以扩宽,而且扩宽了当今中学生的教育视野。从多年前的俄罗斯方块,到不久前的CS,以及现在风靡的王者荣耀,这些游戏在带给人们欢乐的时候,如果加之网络安全教育,足见其威慑力。

4结语

网络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游戏覆盖范围广泛,影响着无数的网络玩家。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创新建立全新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植入教育元素,通过游戏对玩家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在网络环境复杂的现代社会,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抓住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加强教育游戏的建立,通过模拟游戏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高质高效地对玩家进行教育,寓教于乐,让互联网环境能够得到改善。精心设计一些以教育为主的游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玩家的需要,通过游戏进行教育,改善中国当前游戏现状,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水准。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61-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可以说已经无处不在,网络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安全已经人们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是技术研究的热门领域,同时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行为。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或恶意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主要包括:①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系统状态正常;②计算机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把信息原原本本的送给应该接收该信息的人;③计算机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和安全策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④计算机网络上信息传输的安全:保证信息正确传输到目的地。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分析

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手段有一下三种情况:人为的无意失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3.1 网络安全存在的缺陷

3.1.1 协议及操作系统本身存在漏洞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同时计算机网络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的本身存在漏洞。TCP/IP及FTP、E-mail、WWW等都存在安全漏洞。

3.1.2 黑客攻击等威胁互联网安全

WWW中使用的通用网关接口程序、Java Applet程序等都能成为黑客的工具,黑客采用TCP预测或远程访问直接扫描等攻击防火墙;而且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使得网络更加脆弱。常见的网络攻击包括拒绝服务攻击、邮件炸弹、过载攻击、入侵、信息窃取以及病毒等。

常用的网络攻击手段:

(1)信息收集型攻击

这种攻击主要是对目标网络或主机进行信息收集,以便为下一步入侵做准备。它一般不会对网络和系统造成破坏。

(2)安全弱点扫描攻击

在收集到攻击目标的一批网络信息之后,黑客会探测网络上的每台主机,以寻求该系统的安全漏洞或安全弱点,黑客可能使用多种方式自动扫描驻留网络上的主机。像自编程序、利用各种公开的工具、利用性攻击、口令猜测、特洛伊木马、缓存区溢出、条件竞争攻击、CGI攻击等。

(3)拒绝服务型击

这种攻击行动使网站服务器充斥大量要求回复的信息,消耗网络带宽或系统资源,导致网络或系统不胜负荷,以至于瘫痪而停止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

3.1.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无论是种类还是破坏性都与日俱增。而互联网已经成为病毒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电子邮件和网络信息传递为病毒传播打开了高速通道。近几年,在中国大规模爆发的多种病毒,全部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而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与传统病毒相比,表现出了更快的传播速度以及更强有力的杀伤力。

3.2 局域网络安全的威胁

主要有以下几种:未授权访问、越权访问、信息审计、对公开服务器攻击、病毒威胁和远程传输。通过对网络安全的分析,网络安全需求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①解决网络的边界安全问题;②保证网络内部安全;③实现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④建立网络通行身份识别和验证系统,并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⑤在用户和资源之间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⑦建立一套审计机制;⑧融合集输手段和管理手段,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4 局域网安全解决方案

4.1 防病毒机制

安装杀毒软件是实现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杀毒软件可以给局域网络内部的用户提供一个安全保障,定期杀毒和升级软件是系统安全的必要保障。

4.2 安全检查机制

安全检查就是要找出可能威胁系统安全的一场现象或漏洞,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物理安全检查、管理安全检查、网络设备安全检查、服务器安全检查和终端安全检查等内。

4.3 身份管理与认证机制

身份管理和认证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用户能够登陆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通过该用户拥有使用的网络权限和范围来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用户身份管理和认证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申请、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和验证。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加密来实现用户的管理和认证。

4.4 安全恢复机制

计算机网络的绝对安全是做不到的,因此需要做好数据备份,还要做好数据回复的准备。数据备份可以采用双机异地、磁盘冗余、镜像容错等管理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4.5 安全监控机制

安全监控机制是监视、检测用户行为和系统状况,控制用户和系统使用网络资源的一项信息安全技术。它主要包括鉴别验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和安全检测技术。

5 结束语

实现计算机局域网网络安全是多方面的,其环节众多,除了采用品质好的材料和设备、建立合理的网络结构、采取适当的安全策略、实施必要的安全措施,还要重视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以实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网络安全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宇,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3)

[2]赵博,张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与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11)

篇6

论文摘要:该文论述了文化对人的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介绍了网络安全文化的产生背景和构成。并对网络安全文化的内涵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1 引言

网络环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日渐棘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以往,人们注重从技术上去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其它防护,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事实上,信息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加强人的因素管理,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途径。而人是社会的人,他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文化对人的信息安全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笔者从文化、网络文化、安全文化三者的内在联系入手,试图探讨一种新的文化—“网络安全文化”。本文就“网络安全文化”相关概念、与其它文化的联系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有关“网络安全文化”的结构体系与实施途径等内容,将在另外的论文中予以研究,在此不作赘述。

2 网络安全文化的产生背景和构成

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的网络活动日见频繁,并随之产生网络文化,网络活动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包含着安全活动。因此,安全文化便自然地融入其中,引导和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起到约束和管理人的网络信息行为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而被人们忽视了的“网络安全文化”。基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安全文化的概念,它是安全文化的子类,是安全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它继承了安全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它通过影响网络操控者人的行为来影响网络安全,它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贯穿人们网络活动的始终。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一个子类,它指人们对网络安全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对网络事故的评判和处理原则, 是每个人对网络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如前所述,网络安全文化是网络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交集,既是安全文化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属于安全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网络文化的安全影响因素,属于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参照传统的文化结构划分方法,我们将网络安全文化分为三层,即网络安全物质文化、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和网络安全精神文化。网络安全物质文化是网络安全文化的外显部分,也是最基本、最常见构成部分,它主要指包括像防火墙之类的各种网络安全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网络安全制度文化是更深一层次的文化,包括各种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网络安全精神文化是网络安全文化的核心,包括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心理、理论等。在这三层中,网络安全物质文化是物质体现,同时也是决定因素,它决定网络安全制度文化与网络安全精神文化,网络安全制度文化是中间层,既由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决定,也受网络安全精神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和网络安全精神文化,网络安全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网络安全文化的本质,由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和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决定,同时内在于前二者,反作用于前二者,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 网络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3.1 网络安全文化的作用方式

1) 网络安全文化影响人们的网络安全观念,安全观念即人们对网络安全的认识与评判准则,这个认识可以用几个问题来描述:网络应不应该安全;什么是网络安全;怎么评价网络安全;如何保证网络安全。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网络的安全,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及其它方面。2) 网络安全文化影响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法律法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而这种意志毫无疑问是受价值观影响的,安全法律法规一旦颁行后就成为强制性的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安全行为。3) 网络安全文化影响网络伦理的形成,网络伦理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三个层次,与法律法规不同,网络伦理道德是人们在网络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它虽然不像法律那样有强制性,但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网络行为,起到一种软制约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有力。4) 网络安全文化影响技术的发展,技术总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而生产力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当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网络安全的时候,那些更能满足安全需要的技术总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像各种安全理论和防火墙之类的安全设备正变得越来越科学与可靠,从而使网络更安全。5) 网络安全文影响组织结构与权力分配,在网络发展初期,人们更看重的是速度与共享,人们自愿地接入网络而较少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那时的发展行成了今天网络的雏形,随着网络的发展及安全事故的增加,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全考虑也越来越融入到网络建设中去,从而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管理组织应运而生,虽然在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也总存在着一些特权组织与用户,他们拥有一般用户所没有的超级权限以便能够对网络安全进行管理与监控。

3.2 网络安全文化的作用过程

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人们通信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始终是信息共享与交流,它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网络安全文化则产生于人的网络信息活动并影响人的网络信息活动,它的影响过程是全过程的,即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到传输的整个过程。

1) 网络安全文化对信息选取、收集的影响。网络安全文化通过前述各种方式对网络主体的信息收集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来阐述:应该从哪些地方收集信息,原创还是下载;应该怎样收集信息,用合法手段还是非法手段;应该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有益信息还是有害信息,或者非法信息;为什么要收集信息,合法目的还是非法目的。网络安全文化就是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而在行为主体心中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从而制约他们的安全行为。2) 网络安全文化对信息加工、存储的影响。网络安全文化对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为什么要加工信息,合法目的还是非法目的;加工什么样的信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或者是非法的;怎样加工、存储信息,安全可靠,还是不安全可靠。3) 网络安全文化对信息、传输的影响。网络安全文化对信息、传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下问题来阐述:应该什么样的信息,有益的信息还是无用信息,抑或非法信息,应该怎样信息,通过安全合理的渠道还是相反;如何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用技术手段还是管理手段抑或二者兼有。

4 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安全文化存在于人的心里,是引导和规范人的网络行为的“心镜”。人们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与之相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应该发生。它和行为主体的动机、情绪、态度等要素一起作用于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体的行为,并使得网络更加安全和谐,因此培育优秀、先进的网络安全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 能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网络的安全系数并减少由网络安全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

2) 它能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网络安全文化通过影响人的行为来保证网络的安全高效运行。

3) 它能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在网络中,没有种族、地域、财富的限制,人人平等,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

4) 能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网络安全文化总是促使人们去自觉发掘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并解决它们,不断地改进网络性能,使网络更加安全,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5) 它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它能促使人类文化的交融,使优秀的文化得以发扬,使落后的文化得以摒弃。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人们的网络安全活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网络安全活动,它对解决目前日益紧迫的网络安全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安全文化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基本在国内全覆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危险性因素随之产生,且往往会引发各种安全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不只对个人及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及财产安全产生影响,也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若想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还需积极使用先进的防火墙技术,此类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利于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对此,本文将探究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策略。

1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的内涵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目标是避免信息泄露,防火墙技术作为重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其技术内涵便是如同一堵防火墙,对网络传授的内容进行有效保护,将不安全因素分离,防火墙技术已经是重要的网络安全通道。防火墙技术不只能对主机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筛查,也能对涌入网络的信息进行自动监控,达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根本目的,并且可及时抵抗黑客攻击以及避免黑客非法获得网络信息。防火墙除保护计算机内部数据安全的同时,也能提供服务器是否安全的信息及异常登录地点,一旦发现异常信息,便能及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做好资料防护及备案等。因此,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过程中,有必要利用防火墙技术。

2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的意义

2.1保护用户信息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得人们经常在网络上采购物品、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用户信息管理权及所有权处于分离状态,为更好服务用户,网络公司掌握大量的用户信息,而用户在访问网页过程中,其身份信息及消费记录、银行信息等保留在网络,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得,将会产生重大信息安全。对此,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有利于避免信息泄露,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网络体验。

2.2提升数据机密性

在云技术的广泛应用背景下,数据处理门槛进一步提升,在降低硬件要求的同时,用户能实现云端数据共享,但共享后的信息可能会面临网络安全问题。若想对云端数据进行保护,除了做好后台管理外,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避免发生数据篡改及盗用等问题。

3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3.1变异病毒

网络数据的安全性与检测技术、防护技术息息相关,但各种检测技术发展受到网络条件限制,无法与病毒传播速度相比。新型计算机病毒变异后,原有的计算机防护体系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病毒能大面积在网络中传播,导致用户经济损失及信息上的泄露,但相关网络检测技术可能无法检测到病毒。我国缺乏专业的病毒检测人员,无法对抗计算机病毒增长速度,加之检测人员的自身能力限制,导致检测技术存在缺陷,新的病毒进入计算机后,对计算机系统运行产生障碍。

3.2木马病毒

在我国移动网络技术处于不断进步状态下,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业务方式,但个人及企业的信息在网络上呈现,一旦激发木马病毒,便会直接侵入计算机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破坏,甚至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发生瘫痪,木马病毒具有传播性特点,会通过网络软件及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在开放性网络环境下,木马病毒的复制速度较快,虽然部分用户的手机具有杀毒功能,但木马病毒会隐藏在网络软件下,并逐渐渗透到整个系统,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盗取,严重情况下还会盗取用户的财产。

4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策略

4.1信息加密技术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运行过程中不法分子会侵入计算机系统,引发信息泄露及数据丢失的问题,为使此类问题得以缓解,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加密技术逐渐成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防火墙技术。此类技术通过计算机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密文,这种密文在没有密匙的情况下无法查看。对此,很多企业在选择防火墙技术时,会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从而保证用户信息及商业信息的安全性。常见的技术为数据加密技术,该技术通过算法制作密匙,完成层次性信息处理,常用的加密方式为端到端的加密及节点加密。认证技术也是常见的防火墙技术,该技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身份认证信息,这种方式能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避免内容被非法篡改。认证技术将数字签名及消息认证密码等整合为散列函数,身份认证则是将个人信息传递到系统中,由系统对其进行认证。该技术的重点便是验证用户的真实信息,判断用户身份及确定身份是否有效,认证技术能避免不法分子非法盗取用户信息,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公钥技术也是防火墙技术中的一种,利用数字签名的方式,对证书进行管理。在验证用户身份过程中,需要相关认证机构将用户公钥与多项信息进行整合,数字签名能对密钥进行分发管理,在数据加密过程中关注数字签名,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防火方案。

4.2入侵防御及抵抗恶性代码

病毒侵入防御系统过程中,防火墙技术需要对各种攻击进行识别,及时发现木马病毒或者变异病毒,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集中预警,其能够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防范各类病毒的入侵行为。入侵防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众多的问题,比如,病毒攻击手段不断更新,防护系统也要不断升级,在网络安全防护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警惕,关注数据的集中处理。在网络安全防护过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恶性代码,在恶性代码防控过程中,需及时代入病毒引擎技术,在恶性代码的有效整合下,针对恶性代码特点建立特征文件,并在文件扫描过程中对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恶性代码。

4.3防火墙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具体应用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和特点

1.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安全,它包括对于软件、应届的维护、对系统安全的维护以及通过相关的技术来提升计算机网络抗攻击的能力。做好这一工作可以避免计算机网络受到恶意的攻击与破坏,进而实现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及管理方面。在对其安全进行维护的过程中,主要体制是由网络安全技术及管理制度结合构成的。

1.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有着很大的转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所具有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安全隐患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相比以往都更加多元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的。另外,针对这种背景,网络安全技术也出现了多技术多系统的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体系化,导致网络安全体系化的主要因素依旧是互联网的开放性,由于开放性使得网络安全只有实现体系化才能够好的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另外,各种安全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加快了体系化的实现过程。

(3)复杂化,随着客户端联网方式的日益增加,这也增多了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各种安全因素不断的延伸。针对这种情况,网络安全技术需要不断地提升才能适应这一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

2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2.1 系统及网络的安全漏洞。这是影响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大因素,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个方面:

首先,系统及网络本身的不足。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用户及企业所使用的系统都是盗版的,加上系统更新的不及时,使其存在着很多漏洞,这就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另外,很多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这一问题。

其次,网络环境中的威胁。虽然我们的系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各种蠕虫及病毒等也在不断地升级以更好的适应系统中心的漏洞,一旦这些蠕虫或者病毒通过漏洞侵入到系统之中,就会给我们的系统带来巨大的破坏,不仅使网络处于一个瘫痪的状态,还会造成信息泄露及恶意篡改等严重后果。

2.2 计算机病毒。这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于病毒,有良性和恶性两种,这二者都具有传染性、隐蔽性、破滑行、寄生性以及触发性等特点。经过网络的传播,计算机病毒将会给计算机的硬件带来破坏,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使整个网络都无法正常的运行。

2.3 黑客攻击。这也是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较大影响的一个因素,黑客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对网络进行没有经过授权的操作。在黑客攻击的手段中,最为常见的有木马程序、隐藏指令以及种植病毒等,通过这些手段,黑客能够控制用户的计算机并窃取用户的信息和资料,给我们的工作、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2.4 保护措施不足。保护措施不足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使得很多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比如系统漏洞都不能及时修复;对于账户及密码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够等,这一点的危害也因为网络的开放性表现的尤为明显。

3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技术

3.1 技术层面的措施

(1)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当前应用很广的一种防范技术,所谓防火墙,主要指的是一个保护屏障,这一屏障是由硬件和软件共同组成,处于外部网和内部网之间,能够对网络和网络起到隔离的效果。在防火墙的具体分类上,主要有路由器防火墙、过滤式主机网关防火墙、双层网关防火墙、吊带式防火墙以及过滤式子网防火墙等。一般来说,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和要求有:能够经受自身攻击、放行特定网络流量以及过滤所有通信。其工作的原理是构建一个安全的屏障防止数据外泄,利用对通信的过滤以及对非法端口的控制实现只允许合法数据通过的目的。

(2)VPN技术。所谓VPN技术指的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它可以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一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建设一个连接远程客户机及企业内网的临时虚拟连接,通过这种连接就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几倍加密,进而实现安全通信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使用虚拟网络的过程中会配合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以及身份验证技术等。

(3)身份验证技术。这一技术又包括身份识别及身份认证这两个方面,所谓身份是被主要是指用户想系统表明身份的过程,而身份认证主要是系统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核对,以避免冒名使用的情况。

(4)数据加密技术。这一技术是利用加密密钥及加密函数来完成密文与明文的转换,进而实现对信息的保护,这是网络安全技术中最为基础的一个技术。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密技术又可以分为不可逆加密、对成型加密以及不对称型加密这几种,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病毒防范。病毒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一大因素,做好对于病毒的防范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一工作是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做好整个防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力的工具就是杀毒软件,比如:金山毒霸、360、江民、瑞星、卡巴斯基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好杀毒软件的更新工作,否则它对于日新月异的病毒而言将形同虚设。

(6)入侵检测技术。在我们构建安全网络环境的过程中,这一技术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很好地阻拦入侵源。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这一技术主要是全面的检测各种数据源,如果发现入侵源,能够很快的形成防范体系,进而对网络的安全起到保护的作用。此外,这一技术还能够对有效地跟踪入侵源。这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干扰效果。

3.2 非技术层面的措施

在进行网络安全防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技术以外,我们还要加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及法规的完善。首先,法律永远是最为有效地手段,当前我国的网络安全现状中的极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导致的。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将会给我们的网络安全营造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其次,加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这主要是指我们要在思想上重视网络安全,并建设一个非常严密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尤其要加强用户和授权管理,做好这一工作将会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4 结语

保证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病毒以及黑客的手段也在不断地升级,安于现状必然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对于先进的经验要善于借鉴。我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安全技术来保证我们的网络安全。

篇9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177-01

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安全的问题。滥用他人内部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传递非法信息、各种互联网攻击行为等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只有实现了良好的安全管理,才可以将其应有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如果不能实现安全管理,那么必然会给网络用户造成危害,甚至还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

1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

1.1 操作系统的不完善

操作系统具有扩散性和集成性等特点,结构复杂,体系庞大。但是不管操作系统是如何的完美,如何的成熟,它都会面临着安全漏洞的威胁,有了这些漏洞,病毒和黑客就可以入侵操作系统,而这些安全漏洞没有任何一种补丁程序能够完全根治,都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操作系统升级,才能够将操作系统不完善这个问题克服掉。

1.2 网络管理员的防范意识和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由一些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计算机知识培训,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且责任心不强,工作马马虎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仔细、不用心就造成了很多人为管理问题。如给予网络用户过大权限,没有按照网络用户的类型来划分不同的权限登记,没有限制和预防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缺乏实时的计算机监控机制,甚至还会出现低级的网络管理错误,使得计算机网络系统极易受到攻击。

1.3 病毒的广泛传播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就是病毒,它具有破坏性、传染性、隐秘性等特点,不依靠防火墙和反病毒软件很难发现,计算机一旦感染上如木马程序和蠕虫病毒之类的病毒,那么往往就会导致计算机系统反应速度大幅度降低,丧失部分数据和功能,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丢失掉计算机内的重要文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损坏。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内涵与内容

一般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都具有生命周期性,应包括应急响应、安全检查与稽核、安全意识的技术培训和教育、安全原则和安全目标的确定、安全工程的运行和测试、安全工程的实施监理、风险分析、安全工程的实施、安全产品与安全技术的选型与测试、需求分析、安全实施领域的确定、安全体系、安全策略等,这些构成了网络信息安全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经过安全检查和稽核之后,又开始孕育下一个生命周期,周而复始,不断上升、不断往复。黑客水平在提高,信息技术在发展,那么相应的安全技术、安全体系、安全策略也要随之实现动态调整,使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都随时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更新。

3 如何有效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3.1 防病毒软件

采用防病毒软件,如卡巴斯基、金山毒霸、360安全卫士、瑞星杀毒软件之类的能够对新病毒进行及时更新、联网查杀、预防,还可以实时监测病毒、实时查杀病毒,保护用户计算机系统数据安全,提高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保护。现在计算机病毒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严重威胁到地震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一旦发现地震数据存储设备感染了病毒,就应该采用防病毒软件进行实时防范,扫描出病毒所在位置,对地震数据存储设备的感染程度进行彻底地检查,将病毒彻底、完全地清除掉,从而保障地震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如360安全卫士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独具“自学习、自进化”优势,秒杀新生木马病毒,助力360杀毒获得AV-C国际评测查杀率第一,实时捕捉病毒威胁,预防效果更出色。全新架构进一步减少对系统资源的占用,性能提升30%以上,电脑轻快不卡机。智能引擎调度技术升级,可选同时开启小红伞和BitDefender两大知名反病毒引擎,双剑合璧查杀监控更凌厉。同时,隔离沙箱为用户提供百毒不侵的安全体验,运行风险程序不感染真实系统,新增“断网模式”保护隐私不侧漏。

3.2 从制度出发,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1)成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员,明确了领导小组和管理员的职责,构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2)在网络改造升级过程中,严格按要求实行管理网段与业务网段分离,杜绝业务用机上因特网。

3)局域网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建立了防病毒体系,同步升级,定期扫描。

4)全面淘汰一些配置较差的电脑,全部使用单位下发的性能好的计算机,确保不能因为计算机硬件的故障而出现重大事故。

5)全面安装防火设备,在机房,安装了防火报警器,购置了灭火器材,消除一切可能引发火灾等不安全隐患。

6)加强计算机应用管理,按照“单位统一管理,分部门保管使用”的办法,指定计算机负责人,并按权限设置了开机密码与网络密码。

7)严格执行“双重备份、异地保存”的数据备份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3.3 加强外联网络安全防护

目前外联的方式可以通过蓝牙系统、红外线系统、无线网卡、PCMCIA、有线网卡、USB端口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互联,应该在终端就对非法网络行为进行阻断,这是最为安全、最为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应该屏蔽不明端口,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来固定设置,一旦发现有那些非法的客户端企图连接网络,那么应该将非法的客户端进行网络屏蔽或者阻断。笔者建议建立一套身份认证系统(基于PKI体系),进而实现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同时,将CA认证系统和认证网关部署在重要服务器区附近,并且使得二者实现联动,促使实现传输通道的加密功能和用户的安全访问控制。

参考文献

[1]罗平,李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体系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02:111-114.

[2]陈丹.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与应急响应技术[J].办公自动化,2011,10:153-157.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08

1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

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在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普及,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也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

1.1 狭义上的内涵。从狭义上来说,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及其网络信息资源不受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威胁和损害,保护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简而言之,就是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正常运行,避免被破坏、更改或泄漏。

1.2 广义上的内涵。广义上来说,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保密性,从而得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主要特征有:

(1)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首要特征是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即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是计算机网络能够积极、高效、持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首要目标和最基本特征。

(2)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是指保护网络数据不被非法更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保护的另一内容是,要求数据信息在存储、传输的过程中不被非法修改、删除或丢失,保护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网络数据的可用性,是指网络用户的合法指令和访问能够得到积极回应的属性,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根本目的之一。

(4)网络数据的保密性,是指度网络用户的保密信息予以加密保护,防止被窃取和泄漏。

2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在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上,网络用户通过网络信息浏览和应用,网络信息管理、以及同其他用户的交流等方式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目的。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所接触到的客体有计算机本身软硬件设备、内部网络用户、外部网络用户,因此可以总结出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因素可以分为计算机网络内部原因、人为的外部原因、及客观的意外因素等。

2.1 内部因素。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内部因素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本身的漏洞和缺陷、管理人员管理漏洞、计算机用户自身失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计算机软硬件的漏洞和缺陷造成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首先,计算机操作系统自身的自由性和可操作性,使访问者可以自由访问,并不留痕迹的进行无限复制或删除等操作,这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一大隐患;其次,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中的缺陷,不同行业对计算机软件有不同的要求,因而不可能有完美的软件系统,总有可能的缺陷和漏洞;同时,电磁泄漏、通信系统及通信协议、及数据库系统等存在的漏洞都可能造成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事故。

(2)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管理过程中,为便于管理和操作,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留“后门”,便于管理的同时也为网络安全留下了隐患。

(3)计算机用户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强,失误或有意泄漏相关信息,造成信息资源的泄漏或丢失,同时,访问非法网站,造成网络病毒的入侵,从而造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事故。

2.2 外部因素。造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外部因素,即人为的对网络安全的侵害和破坏,主要包括:

(1)黑客的入侵,黑客往往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缺陷有充分了解的专业人士,通过窃取身份验证信息或绕过计算机安全控件机制,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窃取信息。

(2)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病毒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或信息接收等途径,植入计算机病毒,并通过信息传输中获取信息,或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窃取信息。计算机病毒因其更新速度快、具有强繁殖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等特性,使其成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最大威胁。

2.3 自然因素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

(1)温度、湿度、震动等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震动等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但当下的计算机运行环境一般不会为此单独投入相应的防控设备,导致计算机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因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中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老化或意外破坏也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可能影响因素,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在日常管理中的不当管理,定期检查不及时等原因,计算机硬件设施意外损坏,造成计算机系统的中断。

3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降低因网络安全事故造成的破坏,是目前计算机安全的努力方向和终极目标,以下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维护提出几点对策:

3.1 利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目前维护网络安全的必要和明智之选,作为网络安全的屏障,具有低成本,高防护性能的特点。在网络安全的维护中,应当坚持科学、适当的原则,选取最为适宜的防火墙技术,从网络建立坚固的过滤网,保障网络安全。

3.2 充分发挥人的因素的积极作用。建设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技能的管理队伍,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准,从客观的硬件上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

3.3 加强病毒防范。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警惕,不断完善和更新计算机的防毒能力。计算机病毒的更新速度之快,繁殖和传播能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大使计算机病毒成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最大隐患,因而应当不断的更新计算机防毒系统,将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充分的结合起来,全面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和防范。

3.4 采用加密方式防止病毒入侵。加强对计算机数据的保护,实行信息加密策略,结合用户授权访问等措施,通过链路加密、断电加密、节点加密等多种方法,全面拦截信息盗取,防治数据的流失和泄漏。

3.5 做好备份,防止重要数据丢失。定期实施重要数据信息的备份,对一些因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因数据流失造成的损害。

3.6 加强安全防范宣传。加强对用户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防范意识宣传。对计算机网络的用户而言,应当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意识,提高警惕,同时文明操作,及时维护,避免因失误或疏忽造成的不必要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事故。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益,加快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难操作、高度自由性、及外部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侵扰,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维护和防范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主要因素,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各个流程,各个方面出发,多管齐下,全面管理,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高效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