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债券投资业务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6 16:08: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银行债券投资业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银行债券投资业务

篇1

一、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业务基本情况

自2013年“钱荒”事件以来,中国央行持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2015年面对股市暴跌,央行连续出台降准、降息政策,债券市场收益率得到较大幅度下降,造就了2014—2016年的债券牛市。伴随债券牛市行情,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取得了巨大发展。2014—2018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债券托管余额年均复合增速达到41%,尤其是在2015—2016年,伴随利率快速下行和同业业务的迅猛发展,众多农商行进入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的年增速均在50%以上。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债券托管余额合计达5.96万亿元,占中债登及上清所合计债券托管量的6.82%。

二、中小银行债券利率风险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资产、负债的重新定价是利率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基础上,银行由于表外业务利率、资产、负债、期限不同,或者因货币政策因素以及标准化资产二级市场波动原因导致资产、负债利率发生变动,导致的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随市场利率波动而减少的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测算利率风险最为原始的方法。当一段时间内到期资产大于到期负债,资产超过负债的部分,即为资产敏感性缺口,此时到期资产释放出来的资金有了重新配置资产的需求,而市场利率决定了配置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收入,此时的利率上升或是下降都将对资产收益造成影响。同样,如果一段时间到期负债大于资产,则形成了负债敏感型缺口,要重新从市场融入资金以保障资产的稳定,市场利率的变化将造成负债端成本的变化,引起净利润的变化。如果一段时间资产和负债到期规模相当,为利率敏感性中性,资产配置收益与负债成本相当,对净资产影响不大。

(二)管理机制不严格

在流动性适当宽松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处于较低水平,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为了增加收益会选择增加杠杆倍数来配置债券资产,债券利率大概率会逐步下行并维持较低水平,如“钱荒”之后的2015年、2016年我国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就了自2014—2016年底的债券牛市;2018年、2019年,在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债券收益率同样大幅下行,债市仍然是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宠儿”,给予债券持有者带来较大收益;而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未来维护自身流动性,被迫压降杠杆,抛售资产,债券利率随即会出现明显上升。2013年和2014年“钱荒”事件,以及2016年末和2017年金融强监管、去杠杆阶段,债券收益率均在短期出现了较大幅度上升,对于债券投资者而言,持仓面临较大损失。因此我国的债券持有结构注定了银行间拆借市场Shibor对于债券利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Shibor对国债利率的风险影响是正向的和理论分析是一直的。黄金和债券一样是避险资产,黄金价格主要受供需关系、国际局势、美元指数等因素影响,黄金价格和债券价格更多的受国际局势突变、美元指数变动影响,作为避险资产,二者在收到不稳定因素影响时,变化趋势趋于相同。股市和债券市场通常会显现出“跷跷板”效应,市场资金就像流动的水一样,而股市和债市作为吸收投资资金的两个“蓄水池”,水是流动的,投资者的钱也是一样,一般而言,投资者为了追求投资收益会将资金配置成各项资产,在股市不好的时候,投资者会将钱从股市抽出并流入债市或者商品市场,当预计债市不好的时候会将钱抽出来流入股市或者商品市场,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通常会表现出“跷跷板”效应。

三、目前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业务市场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

(一)确立债券投资风险偏好及策略

在每年年初中小银行根据年度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结合监管要求和资本目标,确定年度风险偏好,风险偏好的不同采取的投资策略也不同,承担的风险也不同。风险偏好高的银行,债券投资上主要以交易为目的,通过对债券利率趋势的预判,大规模进行债券买卖交易,以赚取债券交易差价,快速收取价差收益,此种策略对交易者的预判能力要求较高,方向看对的情况下收益颇丰,一旦方向看反,损失也会较大,属于风险性较高的交易策略。考虑到安全性,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的统一性,中小型银行的风险偏好总体上是稳健的。风险偏好低的银行,在债券投资方面一般把债券投资作为固定收益资产看待,一般情况下不以交易为目的,在债券利率较高的情况下买入债券,然后放在持有至到期账户,赚取持有期利息收入,不在二级市场交易,不关心购入后的债券利率变化情况。此种策略风险性最低,但是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在债券利率较低情况下配置债券,会出现较大浮亏情况。投资业务策略和战略规划是在历年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和监管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一定期限内应保持稳定,但出现国际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出现调整、经济目标转变、货币政策转向、监管出现重大变革、本行经营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战略规划也必须随着调整,避免造成偏离风险偏好的状况出现。此外,为了更好地防范利率市场风险,有效减少机会成本损失,降低资金时间成本损失,更加合理地进行期限错配、调整久期结构,中小银行必须规范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的划分,将以交易目的投资的资产放在交易账户中,一般将短期交易目的资产放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中,中长期波段交易的资产放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中,以获取利息收入为目的的债券资产放入持有至到期资产科目中,债券投资策略可体现在债券账户的分配上。

(二)建立中小银行债券投资监督机制

相对于资产规模小,业务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中小银行而言,国有大行以及全国股份制银行持有几千亿规模的债券资产,股份制行有着完善的分析计量系统,拥有庞大的技术团队支持,所以中小银行可以学习、借鉴、开发或是直接引入相关债券利率风险计量预警系统,并在系统中引入各类利率风险计量模型,021/09期能够每日对债券持仓的利率风险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并可实现对利率风险情况的预警,以此达到更好的防范债券利率风险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落实风险偏好,实现年度发展目标,本行将风险偏好指标详细分解成各项主要风险的限额管理指标,以便相关业务条线和风险归口管理部门能够及时防控风险。各项指标的限额值均是根据风险偏好的预警值测算得出,当相关指标限额被突破时,可能出现偏离风险偏好的情形。银行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是在历年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监管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一定期限内应保持稳定,但出现国际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国家重大经济决策出现调整、经济目标转变、货币政策转向、监管出现重大变革、本行经营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战略规划也必须随着调整,因此会造成偏离风险偏好的状况出现。

参考文献

[1]曾华,祝开元.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基准利率[J].东北大学,2016(6):426-429.

篇2

1.1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

接着按发行主体和国别的分类来分析各家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结构。按发行主体来分类的话,工商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3.5%,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57.6%,在其他债券上的是18.9%;中信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1.7%,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47%,在其他债券上的是31.3%;中国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47.9%,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8.3%,其他债券的是23.8%;兴业银行在政府债券上的投资比例是24.6%,在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上的是27.2%,在其他债券上的是48.2%。按国别分类的的话,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国内与国外的比例分别是是37:1,3.5:1,28:1.由上述可以看出各家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债券品种的结构各不相同,其中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投资最多的为中央银行债券与金融债券(占比分别为57.6%和47%),中国银行投资最多的为政府债券,兴业银行投资最多的为其他债券;而对于国外债券的投资方面,只有中国银行的占比较大,达到了22.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国有银行比较热衷于风险较小的债券,而股份制银行却更多的愿意投资于收益较大的债券。综上所述,各家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品种大体一致,但是在品种结构上却不尽相同,它们会受到银行规模、管理及经营风格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分析

综上所述,可以将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特点总结为:第一,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国有的与股份制的银行之间在投资量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说明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债券投资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地位的优势,在投资中更具活力。第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占比在近几年内有所下降,说明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投向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分析

债券作为一种有价证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投资的债券主要集中于政府、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信用风险,但是由利率市场化波动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和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购买力风险还是难以避免的。1.债券投资风险的评估方法。在本文进行利率风险分析时,将采用久期并结合收益率曲线变动的方法来研究。

1.1久期

久期是指债券价格对于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如一只债券的久期是3,那么利率每上升1%,则该债券的价格将下降3%,反之亦然。因此,久期的意义在于当利率发生变动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使用其对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度量。

1.2收益率曲线变动

收益率曲线是指收益率随着债券期限的不同,其形状将发生变化的曲线。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意味着债券利率整体上升,商业银行在此之前购买的债券就要蒙受价值下跌的损失;而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则意味着长期债券价值变化幅度超过短期债券,持有中长期债券为主的商业银行资产市值就将会面临大幅缩水。

2.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利率风险的评估及分析

由于我国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且银行的债券资产又是以中期固定利息券为主,因而债券资产价值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较高;加之我国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这就更加重了债券投资的风险。在这里将选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及兴业银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它们的市场组合久期分别为3.43,2.48,4.52,4.16,而当市场收益率变化20BP时,它们债券的总价值分别下降0.69%,0.50%,0.90%,0.83%,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2.06%,1.49%,2.71%,2.50%,当市场收益率变化10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3.43%,2.48%,4.52%,4.16%,当市场利率变化150BP时,总价值分别下降5.15%,3.72%,6.78%,6.24%。我们还知道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主要集中在风险较小债券上,所以在这里也列出了2012年国债和金融债券收益率的变化情况。3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23BP和36BP,5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7BP和58BP,9年期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0BP和45BP,15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5BP和37BP,2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6BP和39BP,30年的国债和金融债收益率分别变化了11BP和32BP。可见,债券收益率的变化都在60BP以下,则这四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潜在暴露的风险损失至少(即当市场收益率变化60BP)应当如下:工商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81976百万,中国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32363百万,中信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9208百万,兴业银行潜在风险损失为6319百万。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业务时还应当综合考虑该业务的风险性质、大小并结合银行投资业务的战略定位、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工具,对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品种不断完善,业务品种包括债券认购业务、分销业务,现券业务,质押式回购业务,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业务等等。这些债券交易的品种正随着债券业务的发展逐渐丰富。

一、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特点

债券业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10年的相关数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债券余额比09年增长了49%,比市场托管总量高出10%,国内商业银行的所持的债券占比是70.48%,较09年提高了4.5%。

债券的交易非常活跃,首当其冲的是债券认购交易,10年国内商业银行认购各类从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等,共计11747.9亿元,比09年增加了41.21%。第二大活跃的是回购业务,10年,国内商业银行各类质押式回购业务的累计金额高达500071亿元,比09年增加了61.62%。第三大活跃的债券交易是现券业务,10年,现券交易的二级市场的交易量都维持在6成以上,与银行间市场一样处于主导地位。

开展债券业务的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据结算公司的统计分析,10年商业银行的债券业务有了明显上升,其中除了国有四大银行,一些中等银行的债券业务也发展迅猛。除此之外,像天津商业银行,南京商业银行这样的小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投资债券,可见,债券业务对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二、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策略的制定

(一)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策略制定

存贷款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主营业务,而且存款利率会长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高额的储蓄率,也使得商业银行把扩张存款规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这些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债券投资策略的主要因素是贷款和收益率。商业银行的长期债券投资策略模型可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利润和收益率来建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确定投资策略,但每个商业银行都不同,利润的绝对指标没有一个准确的参考值。基于此,学者们选取资产收益率ROA,来建立债券投资策略模型。

根据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恒等式,排除临时性拆入资金,再贴现或在贷款的情况,那么将得出资产=吸收存款+所有者权益。如果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还可得到,贷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系统内清算资金+固定资产+债券投资+净存放同业+现金=吸收存款+所有者权益。也就是公式1如果把公式1转换为商业吸收存款的函数就可以得到公式2 根据公式2 的原理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可以得到公式3从最后的公式3中,学者们发现国内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长期债券投资策略,根据公式也就是以ROE为当期经营目标,再根据预期存款发展规模D,固定资产目标以及所有者权益,来确定债券投资的可用规模和逾期收益,依照市场收益率,来建仓债券,为确保收益,主要的操作手法为长期持有。

有长期投资策略就有短期投资策略,虽然理论上商业债券投资应该为中长期投资策略,但实际上,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有一些波动,尤其是出现牛市的情况,二级市场的买卖操作会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收益,所以在确保资金流动安全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短期债券投资。国内商业银行的短期债券投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长债收益提前变现操作策略,在持有期内,商业银行可将长期债券抛出,将利息收入变成资本利得,从而提高持有期收益率。这种假设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市场收益曲线是上凸形的,不是一条直线,所以商业银行不但可获得资本利得还可获得实际收益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整体收入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因为市场收益率会波动,由于提前抛出的长期债券而获得的收益率会随着市场收益率的向上平移而下降。相反的情况,收益率会上升。基于此,即便是短期投资,也应该参照长期投资的原则。

其次是回购放大操作策略,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可发挥债券的杠杆作用来开展回购业务,利用杠杆效应来放大有限资金,如果忽略交易费用可放大20多倍。虽然回购业务很普遍,但如果杠杆效应发挥的充分,效果就很可观。可获得数倍的回购利息收入。如果商业银行在资金上有缺口,也可运用债券正回购,来进行做多操作。如果市场的行情上涨,也可利用回购,来获得资本利得。

再次是OAS对冲策略,其中OAS是指债券实际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的差值。OAS对冲策略就是首先计算出债券收益率曲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持有债券的理论收益率,在考虑完每个债券的OAS均值,方差和流动性风险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债券做对冲。如果债券品种挑选的合适,接下来商业银行将卖空高估的国债,做多低估的国债,就可以在牛市和熊市中获利了。

最后是套利操作策略,目前商业银行在债券套利时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商业银行只能在银行间市场操作债券业务。但这并不影响套利操作。商业银行可利用债券回购利息率和短期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利差来套利。

(二)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首先要利用利率互换工具来防范风险。利率互换就是两个主体定期交换与名义本金相等的债券和票据。比较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交换。通过转换浮动利率为固定利率,商业银行可以规避市场利率风险。学者们发现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利率风险都很大。债券发行的频率过快是发行市场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债券招标的发行利率低会导致债券价值的降低。如果流通市场上的市场收益率下滑,收益率曲线平坦这说明市场的短期行为和长债短炒的现象严重。总之利率互换是解决基差风险和利率互换风险的有力工具,也是解决商业银行常年利率风险的好方法。

其次是债券组合期限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要遵循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的原则,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确定资金运用期限的时候要考虑市场流动性风险,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来源期限。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债券资产的比值不断加大,所以确定组合的期限前先要参考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原有的投资账户和交易账户互相转换的制度马上就要被禁止了,所以商业银行要比以往更为谨慎并参照市场变化的情况,来合理配置债券投资组合结构,从而优化债券存量组合结构。

再次是规范信用风险管理。虽然信用风险很小,但是由于银行次级债和企业短期债的发展迅速,其他债券品种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债券信用管理又被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商业银行要建立动态信息传递机制来防范债券主体风险。收集分析企业披露的信息,并从内部建立好信息狗头和专递机制,从而加强债券内部信用评估机制,对于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行不同的限额管理。要在各商业银行实施授信额度的互通与共用,以便于防范个体客户的风险。另外还要建立债券信用评估制度,以便于控制债券业务的信用风险。

最后是提升市场预测能力。商业银行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政策上的变动引起的。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估值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也会受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对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有很高的预见能力。

(三)协调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策略与债券业务策略

债券业务在决策和流程管理上的地位都不是很主要,但是如果独立债券业务的话,就会割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而且还会增加机会成本,整体收益水平会下降,所以债券业务策略需与传统经营策略相协调。

首先要协调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指的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协调管理和比例控制资产与负债,以便于更好的经营管理。债券投资会受到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时候,要根据债券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调整债券资产余额结构和资金来源,这样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目标就可以达到了。要紧密结合利率风险防范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缺口管理手段,运用各种期限数据去计算负债总久期和贷款总久期,最终得出平行移动收益率曲线时的风险免疫的最小组合,这样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其次要协调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商业银行为提高提高资金管理水平,要创新资金管理思路。传统的银行资金管理是以存款的金额来确定贷款的资金量。如果资金有富余就用作备付金。我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较充足,流动性也好,但却不怎么盈利,主要是由于简单和粗放的全盘资金管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加强和回购业务的普及,来源渠道比以前广泛了。这样头寸管理和资金调度就不用依靠存款了。资金管理与债券业务相谐调,可动态化资金流动性管理,彻底解决了备付金过高影响收益的问题。

再次要协调FTP管理。FTP系统是内部转移定价系统,有助于衡量存款和贷款部门的业绩,引导资金来源结构的。FTP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内部利率制定是否有效。商业银行要把FTP管理与债务投资业务相关联,不但要找出市场收益率曲线,还要与市场利率相关联,这样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就能合理的制定了。

最后要协调好中间业务产品资源匹配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结算类和利息转化类产品,所以开发新品种,尤其是投资类产品,对拓展中间业务盈利点尤为重要。债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积极拓展代客债券投资业务,可以缓解自营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同时相应提高商业银行债券定价能力,形成相融共生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提高债券业务整体收益。

综上所述,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债券品种日益完善。但是受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债券业务会遇到各种系统性风险,需制定相应风险措施来防范债券业务风险。此外,债券业务发展还要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协调,并根据不同的期限制定不同的策略。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F830.5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7-060-04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其本质是一种收益增值产品(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是指结合了银行债券和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收益与产品中所规定的银行债券的利率挂钩并互动,同时利用保本型理财产品降低客户财务成本,转移银行债券资产风险。即运用利率产品与传统理财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财产品。

一、对银行债券“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开发的构想

银行债券“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其挂钩的是城市商业银行持有的、有固定收益的中长期“银行债券”和其他金融机构保本型金融资产(包括保本型理财产品、信贷资产、银行债券等)的金融衍生品,其本质是与利率走势相挂钩的理财产品。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种利用存量债券资产资源和风险对冲原理设计的低风险高收益金融衍生产品,对于客户而言则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和“杠杆”放大原理设计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其既适合政务类或对公类客户,同时也适合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较高的高端优质客户。具体的产品组合、操作流程、风险管理和预期收益图示为:

图1说明:

(1)客户向银行缴纳银行债券“利率风险保证金”,覆盖利率波动对银行债券市值损失的风险,银行冻结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

(2)客户向银行支付高于银行债券利息收入的手续费(开放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可以选择后收费;封闭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则选择前收费。“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封闭还是开放取决于挂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协议约定),与银行签订银行平仓和划扣风险保证金回购银行债券的授权委托书,购买“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3)银行接受客户购买“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指令,通过银行债券市场抛售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封闭管理,并买入其他金融机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

图2说明:

(1)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即期划入客户保证金账户,作为补充保证金,但不允许循环使用买入“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2)对于开放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银行接受客户赎回指令后抛售挂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在约定工作日范围内通过银行债券市场买回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将盈余资金划入客户风险保证金账户,或根据客户授权委托书约定,将短缺部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划扣补足。

(3)对于封闭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兑付时,银行抛售挂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买入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将盈余资金划入客户风险保证金账户,或根据客户授权委托书约定,将短缺部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划扣补足。

(4)银行与客户结算,扣除银行固定收益和约定的浮动收益,并将保证金和收益兑付给客户。

图3说明:

(1)银行按约定比例收缴并冻结“利率风险保证金”,覆盖“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锁定期内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异动产生的利率风险;

(2)银行封闭管理抛售银行债券和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

(3)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即期划入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账户,作为补充保证金,但不允许循环使用买入“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4)银行密切监控银行债券市场利率波动,银行债券市值低于止损警戒线时及时通知客户补充利率风险保证金。

(5)客户未按指定时间补充风险保证金,或银行债券市值接仓警戒线时,银行根据客户平仓授权委托书,强行平仓客户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并划转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账户资金,通过银行债券市场及时回购所挂钩的银行债券。

图4说明:

银行综合收益率=“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或银行信贷资产价差+协议约定的“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浮动收益+派生存款创利-银行债券利息。

图5说明:

客户综合收益率=风险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银行债券交易利差收益-银行固定收益-银行浮动收益。

二、“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可行性实证分析

(一)利率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挂钩的银行债券应选择长期固定利率债券,适合风险偏好较高、收益预期较高,对于银行债券业务有较高专业水平,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目标客户。其利润诉求以赚取银行债券交易利差为主,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为补充。银行的风险控制重点为利率波动风险,故对于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的放大效应应采取审慎原则,即给予相对较低的放大比例。

以“2005年记账式(四期)国债”(010504)为例:

2007年3月份央行六个月期存款利率R0为2.79%,9月份央行六个月存款利率R1为3.15%。2007年3月30日“05国债(4)”收盘价P0为107.10元,2007年9月28日“05国债(4)”收盘价P1为93.50元,2008年2月28日“05国债(4)”收盘价P2为99.54元。假定客户风险保证金为2000万元,银行放大效应的比例K为5倍,保本型理财产品年收益率Rp为6%。银行固定收益率R*为6.11%,浮动收益约定为客户利润的20%,银行存款年收益率Rd为2%,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率Rc为3‰,银行债券年固定利率Rc为4.11%。

①在客户利率走势判断正确(如2007年3月30日至9月28日期间)的情况下,设银行的综合收益为∑y1,银行固定收益为Y*,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为Yc,银行浮动收益为Y1(t0,t1),派生存款创利为Yd,银行债券利息Yb;客户综合收益为∑y2,客户风险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为Yr,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Yp,银行债券交易利差收益Y2(t0,t1)。

银行综合收益(见公式1):

由公式1,并代入已知参数,可得出银行综合收益为591.69万元。

客户的综合收益(见公式2):

由公式2,并代入已知参数,可得出客户综合收益为1128.54万元。

②如果客户利率走势判断错误(如9月28日至2008年2月28日期间),由公式(1)、(2)可算出银行综合收益为312.45万元,而客户综合收益则为-597.5万元,即亏损597.5万元。

从“05国债(4)”的例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银行而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银行债券利率风险能够有效转移,无论客户对于市场利率的判断准确与否,银行都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综合收益,银行的收益率大约在3%-6%之间,并且至少高于3%。“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推出,银行债券收益在原先4.11%固定收益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到7%到10%,并且至少高于7%,银行债券资产盈利能力增长了一倍以上。

对于客户而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客户收益高低取决于客户对银行债券利率波动判断,专业能力越高收益越高,风险也相对较低。反之,专业判断能力越低可能投资的风险越大收益越低。客户对利率能够准确判断,相对于客户投入的风险保证金而言,客户收益率可能达到甚至超过60%。但客户如果对于利率判断失误,客户投资损失可能超过30%甚至更高。

(二)利率不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挂钩的银行债券可选择浮动利率债券(或者银行采取债券组合打包的方式有意降低挂钩债券利率敏感度),适合风险偏好一般、收益预期一般,对于银行债券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对利率走势有一定判断能力的目标客户。其利润诉求以赚取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为主,以赚取银行债券交易利差为补充,甚至是以赚取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和承担银行债券交易损失的利差。银行的风险控制重点虽然仍然是利率波动风险,但重点要选择收益较高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对于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可以提供较高放大比例。

由于该类产品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对于市场利率波动必须具备较强的惰性,意味着在银行债券品种的选择上要以周期较短的浮动利率型债券为主,或者采取不同利率敏感程度的债券组合打包,削弱利率波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降低利率敏感性。由于对银行债券浮动利率或债券组合测算较为复杂,对于该类产品的实证分析需要后续更深入的研究。但在银行实践工作中,利率不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把握相对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较为容易,收益的预期相应的也略低。故不作精确的实证分析对实际操作没有明显影响。

三、“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启示

(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是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复合型”创新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金融资源“整合型”创新思维,基于自身金融资源和客户资源现状,激活并满足潜在的金融需求,创新成果更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同时也容易形成特色优势。因此,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复合型”创新比单一产品的复制型金融创新更具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复合型”金融创新符合市场细分原理,可以较好地回避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大等相对劣势。

(二)“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合性

一是对于宏观政策和宏观形势的较强适应性。无论是稳健型还是偏紧型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而这种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对称性恰恰为“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提供了“套利”机会。二是对于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高度满足性。随着社会财富和阶层分化趋势的增大,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出现了较大差异,金融资源组合对于风险的有效对冲、收益的交叉补贴,最终给客户的是一种综合收益率,能够较好地调适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三是金融产品开发的灵活性。“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能够随行就市,适应市场的较快变化,哪个金融市场哪种金融产品存在明显的市场机遇便可以直接挂钩哪种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对于特定市场环境和特定金融需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如“加息通道”可以设计“银行债券―保本型理财产品”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降息通道”同样可以逆向运作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如基于利率互动可以设计产品,基于汇率互动同样可以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四是对金融资源历史存量的较强认同性。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发展阶段,银行日积月累的经营过程难免会形成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部分过去属于优势资源的业务或许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累赘,给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困难。“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依托的恰恰就是银行的存量金融资源,挂钩新的市场机会满足新的市场金融需求。

(三)“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能够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的突出问题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可以提升银行金融资源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规避市场转轨时期利率波动较大的经营风险,缩小银行债券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缺口”,弥补城商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还将为城商行金融创新注入新的思维:其一,没有出卖的金融资源是产品,已经卖出金融资源同样能够再生资源,金融领域同样也有循环经济概念。其二,资源优势是价值,资源劣势同样也能创造价值。创新并非意味着先破后立,全盘否定过去,也可能在肯定或承认既成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其三,经营风险是创新,转移风险同样也是创新,经营风险可以创造价值,转移风险同样也可以创造价值。其四,机会成本也是成本,付出了机会成本同样也应该得到利润回报。其五,时间可以创造价值,时间同样也是风险,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也是创新。

参考文献:

1.周雪平:《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环境分析》[J] 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3(3)

2.周雪平:《城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构建》[J] 西部论坛 2005(4)

3.周雪平:《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及预警系统模型构建》[J] 中国金融电脑2004(6)

4.陈黎明:《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J]武汉金融2002(7)

5.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2006年12月11日

篇5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信息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但债券投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通过购买债券,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二)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这些年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需要,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这些债券和票据具有流动性好、收益稳定、风险低等特点,为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

同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快速发展。如政策性商业银行成立后,为解决自身资金不足的问题。发行了大量债券,商业银行成为这些债券的购买主体;1998年,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财政部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资本金;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接受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定向发行了约14000亿元资产管理公司债券;2004年,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央行发行了专项票据,用以购买两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发行了长期次级债,商业银行也是这些债券的购买主体。

(三)国内商业银行的第二大资产

随着债券投资的不断增长,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仅次于贷款的第二大金融资产,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2004年年报中可以看出,债券投资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0%以上。具体数字见表1:

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2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9,338  47,768  19.55% 农行 4,202 29,766 14.12% 中行 6,927 28,541 24.27% 建行 6,765 30,832  21.94% 合计 27,232  136,906  19.89%

续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3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10,918   52,791  20.68% 农行 5,763 34,940 16.49% 中行 6,999 31,402 22.29% 建行 7,744 35,543  21.79% 合计 31,424 154,676 20.32%

续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2004年

债券投资 总资产 占比 工行 12,354   56,705  21.8% 农行 7,731 40,138 19.3% 中行 9,776 39,799 24.6% 建行 10,912 39,048 27.9% 合计 40,773 175,690 23.2%

注:数字来源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一2004年年报,中国农业银行的数字中包含了股权投资。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

1.无论相对额还是绝对额,债券投资都在商业银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如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余额为4.08万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3.2%。

2.总体来看,债券投资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2002年~2004年分别为19.89%、20.32%和23.2%。

3.债券投资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2003年和2004年债券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5%和29.7%,分别比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高出2%和13.5%。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债券投资的交易和管理日渐重视,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设置了专门的资金部门,并在境内外设立资金交易中心。专门从事以债券投资为主体的资金交易。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投资收益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的有效控制,要求对债券投资核算中存在的分类不、计量不规范、信息不透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接轨等问题尽快加以解决。

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却明显滞后于债券投资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债券投资的管理要求。

债券投资的核算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关于债券投资的核算主要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2001年11月27日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合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二者在债券投资核算方面的规定基本相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规定主要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合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有关规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核算规定的主要差异如下:

(一)债券投资的分类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按期限将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各种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短期债券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债券;长期债券投资是指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的债券。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债券投资作为整个金融资产的一部分,按持有意图被划分为以下四类: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A financial asset at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是指为了从价格的短期波动中获利而购置的金融资产,以及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就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Hold—to—maturity Investments)。是指具有固定的或可确定金额和固定期限,且企业明确打算并能够持有至到期日的金融资产。不包括:①在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③贷款和应收款项。

(3)贷款和应收款项(Loans and Receivables)。是指有固定或可确定的回收金额。且不在活跃市场上交投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包括:①打算立即或于近期出售,以及在初始确认时就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Available—for—sale Financial Assets)。是指不归属以上三类的金融资产。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分析来看,二者在债券投资分类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按照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列示习惯,将债券投资分为两类,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则按照持有意图和债券的自身特点。将债券划分为四类(以下简称“债券四分类”)。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看,更加强调债券的持有意图,以便向报告使用者披露各类债券的风险和收益。

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对债券的分类进行一定的限制,以避免管理层改变分类操纵利润。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在本会计年度或过去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出售,或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比例较大(通常指超过该类债券出售和重分类前本金总额的5%),则需对整个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组合进行重新分类。

债券四分类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债券投资有关规定的核心概念,其关于债券投资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规定都是围绕债券四分类为基础进行的,这种分类的差别,也就导致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债券投资核算规定上的根本区别。

(二)债券投资的确认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纳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

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述一个项目并将金额包括在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的总额中。

在确认环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取得”和“处置”作为债券投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债券投资确认的规定较为详细,强调的是对合同权利的控制或丧失。通常是以交易日或结算日作为确认的时间。这种确认标准。较为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风险和报酬的转移”这一概念。但总体来看,二者在债券投资确认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确认的规定较为详细,更多的是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

(三)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

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金额的过程。

计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是指对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计量单位通常包括名义货币单位和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从来看,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地位仍很难动摇,因此。会计计量的主要问题是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计量属性通常包括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等。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券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中:(1)以现金购入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构成初始投资成本。长期债券投资如果所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投资收益,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债券投资应以其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成本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应在初始计量时计入债券投资的成本。公允价值一般参照交易价格或其他市场价格确定。如果这些市场价格不能可靠地确定,则公允价值应按所有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的当时市场利率来折现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构成初始投资成本。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初始计量来看。国内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二者在计量属性上存在根本的差别。具体差别在于:

(1)成本的外延不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交易费用必须作为债券的投资成本,而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长期债券投资的交易费用可以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不作为成本。

(2)成本的内涵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实际上是历史成本,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成本则是指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的确定进行明确规定。

在以市场原则进行交易的情况下,二者并无差别。如银行直接从债券市场上购买的国债,其买入价(市场价)即公允价值,即成本等于公允价值。但在非市场交易的情况下,二者则存在显著差异。如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购入的债券,如果其票面利率低于同期可比债券的市场利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笔债券需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折现率为同期可比债券的市场利率),因此,该笔债券在入帐时就会产生折价(金额为债券面值与折现值之间的差额),而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仍以取得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导致两套准则下当期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不同。

(四)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帐面余额,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科目的利息除外。长期债券投资应当按照票面价值与票面利率按期、确认利息收入。长期债券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减去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未到期债券利息和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的相关税费,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券溢价或折价;债券的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于确认相关债券利息收入时摊销。摊销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关于减值准备,《制度》规定,短期债券投资期末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长期债券投资应当在期末时按照其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后续计量规定,与债券四分类紧密相关,不同债券的后续计量不完全相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反映在当期净损益中;(2)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中。当该债券收回和对外转出时,应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3)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采用实际利率法。

关于减值准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如果有客观证据显示金融资产出现了减值,且减值数额可以可靠地估计,则应确认减值损失。(1)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和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在损益表中直接加以确认;(2)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发生减值损失时。应将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相应转出,并在损益表中加以确认。

3.二者的差异比较

(1)关于摊余成本的确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摊余成本(即债券溢价或折价的摊销)可以选择实际利率法或直线法确定。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能采用实际利率法。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做法与其按公允价值计量(在无法取得公允价值时,以未来现金流量按市场利率折现确定)的思路是完全吻合的。

(2)关于期末计价。《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短期投资期末计价分别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同债券分类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上。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因此,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对该投资只能确认损失,不能确认收益。而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则即可能产生损失(市价低于成本情况下),也可能产生收益(市价高于成本情况下)。

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可能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也可能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如果是作为短期债券投资核算,其在两种制度下的差别同上;如果是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核算,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下,按成本计价,对债券溢价或折价进行摊销。而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是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即会随着市价或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改变。

(五)不同债券分类之间的转换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改变投资目的,将短期债券投资划转为长期债券投资,应按短期债券投资的成本与市价孰低结转,并按此确定的价值:作为长期债券投资新的投资成本。拟处置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调整至短期债券投资,待处置时按处置长期债券投资进行会计处理。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债券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后,不能再转为其他类别的债券投资;其他类别的债券投资也不能再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投资,或贷款和应收款项。

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在符合规定条件时可以转换。其转换条件及相关会计处理原则如下:

(1)因持有意图和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使某债券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其转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结转,该债券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2)因部分出售或转换的金额比例较大,使某债券的剩余部分仍作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该债券剩余部分转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剩余部分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结转,该债券剩余部分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终止确认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因持有意图和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或公允价值不再能够可靠地计量,或持有期限超过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使某债券仍作为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不恰当的,应将该债券转为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并以该债券在转换日的帐面价值结转,成为所转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入帐价值。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应在该债券的剩余持有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计入损益;该债券于转换日的摊余成本与到期时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在该债券的剩余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损益。如该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在转换后发生减值,则原计入资本公积中的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的余额应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二者的差异比较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允许长期债券投资转为短期债券投资,并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确定结转后的债券投资成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仅允许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相互转换,并按公允价值作为结转后的债券投资成本,且明确了结转前后债券价值差额的处理方法。由于债券的分类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在债券转换方面的规定存在本质差异。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来看,其强调的是债券投资分类的连续性,因此,对债券的转换作了明确的限制和规定,其意图在于限制管理层对债券分类的随意改变,以扭曲债券初始持有意图。同时,在转换后的债券投资价值确认方面,《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更多的是从谨慎原则的角度出发,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强调的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与各类债券投资的初始计量方法保持一致。也体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在思想的统一性。

(六)债券投资的披露

1.《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债券投资披露的规定较少,仅要求商业银行披露金融工具的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债券投资披露的规定较为详细一些,如应披露投资损益、当年提取的投资损失准备、投资的计价方法等。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债券投资的披露相当广泛,主要包括:(1)各类债券投资的分类;(2)风险管理政策;(3)风险头寸,如信贷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4)各类债券的期末计量基础及价值变动的处理方法;(5)对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券,应说明其公允价值确定的方法;(6)对须计提减值准备的债券,应说明表明其发生减值的依据。

3.二者的差异比较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披露的有关规定来看,强调对债券投资的完整披露,以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债券投资分类、风险管理政策、风险暴露及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等全方位的信息。

(七)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债券投资核算上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会计环境是制约债券投资核算改革的重要原因。从会计环境角度来看,一方面是要减少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空间。

实行债券四分类,既要考虑到分类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又要避免管理层随意改变分类操纵利润,二者之间有一个权衡的过程;另一方面,采用债券四分类,需要可靠的公允价值作基础,在债券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可能成为障碍,而采用估算技术又会成为管理层粉饰报表的手段。从国内上市企业的表现来看,会计质量不高的现象一直较为突出,因此,防止管理层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考虑的重要因素。

2.国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债券投资核算的相对滞后。1993年以来,国内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研究制定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依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会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于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而对金融企业会计方面的规定,长期以来侧重于贷款,而忽略了债券投资。当然。这种现状与中国会计改革的整体规划密不可分。但客观上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改革的相对滞后。

3.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必然会带来对准则体系的冲击。如在计量属性上采用公允价值、改变资产负债表按流动性分类的做法等,这些改变都构成对现有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的冲击,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步伐。

三、完善国内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若干建议

从以上差异分析,不难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规定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更为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决定了会计职能的发挥程度。如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在贷款方面,需要披露应计贷款与非应计贷款、贷款的产品、行业、五级分类、抵押状况等多维度信息。而对于债券投资,仅披露长、短期等少量信息,有悖于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第二大金融资产的客观实际情况,不利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对充分的会计信息。

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规定来看,其主要优点如下:(1)更好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债券投资交易的对象虽然都是债券,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管理意图却截然不同。如交易类的债券主要是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取合理的价差,而持有到期日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一系列规定的核心就是债券四分类,而债券四分类恰恰是按照债券的持有意图进行分类的,因此,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管理意图和风险管理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经济业务的实质。此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不同种类的债券转换进行了限制,既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又很好地体现了管理层投资策略的变化。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仅以长短期划分债券投资。无法完整地反映这种经济业务的实质。(2)更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并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化,调整债券投资的价筐和损益,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市场变化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更好地披露经营业绩。这种计量方法,能够及时地反映债券投资风险,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无法及时、动态地反映市场情况的变化。不能充分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3)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完整、充分的信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债券四分类和相应的确认、计量的基础上,完整地披露了各类债券的信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更加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要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债券投资的核算规定。是以债券市场的成熟为重要前提的。而国内债券市场的日渐成熟以及商业银行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债券投资的增加,为改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提供了可靠动因和奠定了良好基础,可以说。改革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外部环境基本成熟。

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需要从准则及制度制定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着手,即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上,要加快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上,要抓紧做好按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准备工作。

(一)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合理成分,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规定

从准则和制度制定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抓紧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国际化水平。

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键是要引入其债券四分类的概念以及相应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一系列规定,以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化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有关具体规定,在前述中已做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的是,在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规定时。需要对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进行明确限制,包括提前出售或重分类等情形,以避免管理层随意改变分类,调节利润。同时,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在过渡期安排上,对于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因政策性原因购入的债券,可以不进行追溯调整,以减轻商业银行执行新制度所带来的财务压力。

(二)改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方式

在引入债券四分类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相应改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方式。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与一般工商企业相同,采取长、短期分别列示的方法。而债券投资的四分类并不区分长、短期,因此,必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列示习惯的全面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客户存款、客户贷款及垫款、债券投资等资产负债的性质进行列示,不应按流动性的顺序进行排列。

实际上,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按流动性方式列示资产负债表,不仅不符合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也与国际惯例不符。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0号一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中明确提出, “流动性项目和非流动性项目不分开列报,因为银行大多数的资产和负债都能够在近期内变现或结算”。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可以通过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资产负债的偿还期加以解决,对报告使用者来说,并不影响信息的完整性。

(三)提前做好按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准备工作

会计最终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果经济业务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会计改革就缺乏内在的意义。债券投资的核算亦然。采用债券四分类,首先一点商业银行必须切实按照债券四分类要求,对债券帐户进行细分和管理;其次才是从核算上对债券进行如实反映和披露。

按照债券四分类进行核算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债券帐户细分的原则。即根据债券四分类的定义,结合债券的持有意图和自身特点,明确每一类债券的划分标准;(2)对债券投资组合进行细分。即根据债券帐户细分原则。确定每一个债券帐户的归属;(3)建立四类帐户的管理原则。即针对不同债券的性质。确定相应的投资策略、授权管理、交易管理、风险监控手段等,其中在风险监控方面,市值重估应及时进行,并分别确定每类帐户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及其限额;(4)建立机系统,实现对交易和核算的自动处理和监控,包括通过系统对摊余成本的自动计算和公允值与成本的自动匹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及时、完整。

目前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因此,从债券细分角度来看,各类债券帐户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细分: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主要是银行以短期交易为目的债券,包括:(1)流动性高、买卖价差小、易于交易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 (2)交易员自营帐户中根据市场判断建仓的债券;(3)满足日常柜台做市报价需要的柜台报价券种等。

2.持有至到期的债券。主要银行以持有到期为目的并具备相应融资能力的债券。包括:(1)以前年度行政摊派的部分低收益、流动性差的柜台交易国债(少量为满足日常柜台交易需要的国债则需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券或可供出售的债券);(2)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行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债券;(3)商业银行发行的收益较高、资信较好的次级债券或普通金融债;(4)通过承担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以提高收益的企业债(主要是外币企业债);(5)流动性好、有市场报价的可赎回、可回售债券等。

篇6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156-1.5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揭示了债券投资这一传统稳健业务在管制放松后可能聚集的巨量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业务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在反思美国次债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分析

相对于高度成熟的美国债券业务,我国的债券业务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入限制这一行政手段。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张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重要性正不断上升。

(一)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趋势不管加强

与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他部份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在向市场化有序进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

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型资本债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2010年又推出了超短期融资券,市场再添新品种。

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逾万家,较2004年末翻了将近两倍。

从市场容量看,2010年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末,债券发行量已达到9.76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9.30%;债券市场存量20.72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15.42%;各类债券托管量突破20万亿元,达20.18万亿元,较2009年增长15.09%。

从制度建设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建设得到长足进步,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已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银行参与债券投资业务的动力不断增强

由于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银行间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受到较严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联系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行性资产的配置力度。

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数量的迅速增加和类型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是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的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中小型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中小型银行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退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其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要营业网点的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反思美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教训,并对比美国银行业在债券业务中风险管控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虽然收到的制度约束和外部监管较为严格,尚不会出现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但发展差距显而易见,并且严格而言,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处于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债券投资风险管理体现的阶段,管理水平先归于业务发展显得较为滞后,不利于低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近年来虽已展开了对债券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低于市场波动的效果。

(二)风险管理制度有所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指定才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的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多为各个部门的职责规定,没有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亿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

(三)风险信息归集相当困难

一些银行的各类信息系统缺乏有效整合或梳理,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和市场风险需要。此类情况或表现为分别记录的会计核算信息、财务管理信息和风险管理信息处于割裂状态,缺乏有限沟通渠道;或表现为自营业务、业务、代持业务台账未分类记录,无法统计各项业务总体数量。在各类信息系统尚未有效整合的情况下,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无法上升到依据风险计量、检测等手段进行科学决策的层面,只能停留在主观判断阶段。

(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不足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对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也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

(五)短期逐利性仍然较强

频繁的债权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权利率,实现更高的债权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权买卖,亿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权买入卖出总量高达齐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

(六)内部监督机制实现虚化

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高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债登债券研究会.债券市场创新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篇7

最具管理效率银行的评选,主要考察人均净利润、人均净收入、人均管理费用、单位股本实现的利润和单位管理费实现的利润五个指标。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则最终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资本管理上。

上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敏表示,南京银行在最具管理效率的银行中排名靠前,与城商行的业务模式有关。南京银行在业务条线上对公占比比较高,在资产结构中,其债券的占比也比较高,这使得其成本费用比较低,人均创利更大。

考虑到未来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空间,汤哲新认为,这将是南京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管理效率高

从人员总数上看,南京银行是最“迷你”型的银行。截至2010年末,其员工总人数为2926人,是上市银行中人数最少的。这个数字连农业银行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不过其创造的净利润为23.18亿元,却是农业银行的2.44%。

南京银行的创利能力很强,其单位管理费净利润为1.43元,仅次于北京银行的1.44元,在单位管理费实现净利润排名中位列第二。

南京银行的人均净利润为79.32万元,在人均净利润排名中也位列第二。农业银行的人均净利润只有21.35万元,南京银行的人均净利润比农业银行人均净利润超出近三倍。而南京银行的人均薪酬为27.58万元,高出农业银行不到一倍。从这个角度看,南京银行员工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与此同时,南京银行的费用还在下降,2010年末费用收入比同比下降0.92个基点至30.46%;今年一季度更是继续下降至29.01%。

“南京银行的费用和成本控制比较好。”一位市场人士说。汤哲新表示,南京银行的成本费用控制比较好的主要原因是组织架构有优势。“员工主要都是在银行业务的第一线,没有中间环节,管理层压缩比较紧,从而管理人员就比较少,总人数也相对的不太多。因此中国整理,费用也能控制得好了。”

对公为主成本低

南京银行作为一家区域性的银行,主要是对公业务。相比于零售银行的网络建设、业务推广等费用,对公一般来说相对投入较少。

这一点也得到了汤哲新的认同。上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敏表示,由于南京银行对公业务的占比比较高,所以人员的成本会比较低。

郭敏同时表示,由于南京银行以对公业务为主,因此,在IT投入等方面就会少一些,这也就降低了银行的营运成本。当然如果要转向零售银行,那么南京银行的成本必然会上升。

不过,她认为,如果以投资型业务为主的话,成本仍然可以控制住。

以南京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数据分析,南京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重点明显。2010年南京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6.83亿元,同比增长48.28%,今年一季度实现2.20亿元,同比增长9.56%,但是中间业务发展趋势良好,2010年、2011年一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4.64%、75.89%。两者在营业净收入中的占比均略有回升。

从2010年末手续费业务的构成情况看,手续费收入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业务、顾问咨询业务和结算业务等。这些主要都是对公业务发展所产生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年,南京银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却连续下降。2008年到2009年下降11.73%,2009年到2010年下降2.94%。其业务收入占比在中间业务中也只在1%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银行卡主要是个人客户。可见南京银行对个人客户的发展并没有对公那么强势。

此外,总部位于南京的南京银行,其人员成本相对较低也是一个因素。一位行业分析师认为,“南京是二线城市,因此,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以南京为核心的江苏地区的经济非常活跃,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南京银行能赚的不会少。因此,其人均收入还是很高的。”

数据显示,南京银行的人均收入仅次于北京银行,排列第二,人均薪酬同样也低于北京银行。

对于公司转向零售银行是否会提高成本的疑问,汤哲新表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南京银行有一个新的成长性空间。

债券特色银行优势明显

南京银行的债券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比较高,与其他银行债券资产一般不高于总资产20%的比例不同,南京银行的特色在于,这一占比多年来保持在1/3左右。

2010年,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48.09%。除了贷款增加,就是理财产品及债券投资以及同业资产业务的增加。

在营业收入占比中,虽然2010年债券投资的占比为18.01%,同比下降了6.33%,不过整个资金业务的占比仍然达到33.92%,同比增加了5.33%。

南京银行的金融资产也在不断增长。即使在2010年12月31日,南京银行对持有的雷曼兄弟银行债券、花旗银行BETA债券计提减值准备8609万元,但是其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净额,仍然从2009年底的116.69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末的153.37亿元,同比增加31.44%。

南京银行的债券业务发展还在继续。数据显示,公司贷款与生息资产在2010年分别增长了25%和48%,2011年一季度则分别增长了7%和9%。一季度末生息资产中贷款、投资与同业分别占比38%、29%和23%,贷款的占比下降了4%,投资的占比也降低了5%,而同业则增加了8%。环比则贷款和投资均降低1%,而同业增加了2%。中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表示,这意味着南京银行的贷款占比处在历史低位,债券投资持续收缩,同业业务扩张显著。

篇8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摘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明确提出了开办债券承销业务对于在金融改革深化、资本约束增强、贷款规模紧张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意义。并利用波特五力对河北省内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市场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同业竞争应是影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各家银行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市场竞争领域的结论。在得出上述结论后,为了更加科学、系统地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本文运用竞争态势矩阵,对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确认各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劣势和相对竞争地位,为各市场参与者制定竞争策略提供参考。

最后,由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二者在市场定位、融资功能上有明显差异,而债券承销业务是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为确保业务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本文对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具体发展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省内商业银行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顺应金融市场变革趋势,把握时机完成业务转型,制定系统、科学的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bond underwriting business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opening bond underwriting business for commercial bank transforma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deepening financial reform, enhancing capital constraint and tight loan. It uses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to analyze the market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bond underwriting business in Hebei Province and comes up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orizontal competition i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rect debt financing tools underwriting business, so the banks should focus on market competition in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making. After getting the conclusion above, in order to make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article uses Competitive Profile Matrix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of bond underwriting business in Hebei Province and determin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and relativ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the main competitor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arket participants to make competition strategy.

At last, because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investment banks and commercial banks in market positioning and financing function, and Bond underwriting business is a typical investment banking busines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ight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proposes rela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 bond underwriting busines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anks to Comply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 change trend, seize the moment to complete th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and mak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debt financing tools underwrit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关键词 :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河北省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bond underwriting;Hebe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004-05

作者简介:柴祎(1981-),女,湖北宜昌人,河北经贸大学mba在读。

0 引言

本文以近年来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内商业银行债券承销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行业情况,得出同业竞争是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发展的主要挑战,再运用竞争态势矩阵,确认各家承销商的优势、劣势及相对竞争地位,量化分析各家主承销商的优势所在及优势大小,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在当前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如何加快业务转型,发展以债券承销业务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提出政策建议。

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是波特80年代提出的分析企业竞争环境的重要工具,最早出现在波特1979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题为《竞争力如何塑造战略》(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的论文中。五力分别指同业竞争力、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新进入者威胁及替代品,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波特五力模型通过对上述五个方面力量的分析,明确企业的行业地位,并制定符合竞争情况的战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竞争态势矩阵,CPM(Competitive Profile Matrix),是指用于确认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及相对于该企业的战略地位,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特点、优势与弱点。CPM矩阵中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评分则表示优势与弱点。

CPM矩阵的主要分析步骤包括:

①确定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一般为10至15个;

②根据每个因素对该行业中成功经营的相对重要程度,对每个因素的权重赋值,权重和为1;

③为各关键竞争因素评分,取值在1至4之间。评分值表示企业对各因素是否做出了有效的反应:1为弱、2为次弱、3为次强、4为强;

④讲各关键竞争因素的评分与权重相乘;

⑤将各关键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

1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简介

按照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定义,债券承销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主承销商、联席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财务顾问,依照与企业签订的承销/财务顾问协议,经交易商协会注册,采用代销或余额包销方式组织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并督促企业进行持续信息披露并按时兑付债务融资工具本息等,为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的业务。

就河北省内的情况而言,发展与全国整体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尽管与全国情况类似,2002年起河北省社会融资总量中贷款占比开始下降,债券融资占比开始上升,但与全国情况不同的是,河北贷款占比下降与债券融资上升较为缓慢。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后贷款占比从71%反弹至86%,债券融资占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由18%下降至6%左右。(图2)

从企业债、公司债以及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来看,与全国情况相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占比最大,近三年占比分别为60%、54%及75%。近三年河北直接融工具发行占比有所波动,但仍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与全国占比80%左右的情况相比,河北2013年占比为75%,仍有一定差距。(表1、图3)

2 河北省商业银行债券承销行业分析

2.1 构建债券承销业务波特五力模型

本章将债券承销业务视为解决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行业情况。其中供应商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指资金供应方,即债券的投资者;客户(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指通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的企业客户;新进入者(Threat of New Entrants)指新获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资格的承销商;替代品(Substitutes)指企业可以选择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贷款、公司债、企业债、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同业竞争程度(Rivalry)指目前省内市场竞争情况。

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债券承销业务的供应商指投资该笔债券的投资者。对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而言,交易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主体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银行间证券市场参与者。

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持有人来看,商业银行及非法人机构是最大的投资者,投资占比分别为50.71%和33.95%,合计占比达到85%左右。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及其管理的理财产品,是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主要投资者,投资者的集中度较高。

由于受《商业银行法》中贷存比要求及自身流动性需求,除贷款等流动性较差的生息资产外,为了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收益,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有配置部分债券资产的需求。从投资者需求的债券品种来看,银行间市场投资者需求较为趋同,评级多在AA(含)以上,久期一般不超过5年,投资者需求标准较为一致。

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但有刚性配置需求,且投资债券种类较为标准化,在市场资金紧张时有一定议价能力,总体来看议价能力一般。

2.3 客户议价能力

商业银行承销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承销费率按照行业惯例在0.3%-0.4%/年,但客户议价能力相对较强,商业银行经常给予发行人一定程度的承销费优惠。

第一、从各家主承销商提供的承销产品标准化看,各家主承销商除受内部风险管理要求的准入标准控制外,能够提供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产品种类及期限完全相同,但在发行价格以及对新产品的推动方面有所差别,总体来看产品的标准化水平较高,不利于对客户的议价能力;

第二、目前能够在市场上发行债券的门槛较高,截至2014年6月末,全省已发行过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企业仅43家,客户较为集中,客户议价能力普遍较强,但低评级发行人(AA评级以下)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总体来看,承销商能够为融资客户提供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省内融资客户数量有限,且单支发行规模较大,具备一定规模效应,总体来说融资客户议价能力较强,但低评级发行人议价能力有限。

2.4 潜在进入者

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带来大量的资源和额外生产能力,并且要求获得市场份额。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可能使整个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近年来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极为迅速,行业前景看好,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希望进入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领域。

从准入门槛来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门槛较低,但获得承销业务资格需要人民银行审批,准入门槛很高,目前仅获得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资格的仅有37家机构,其中证券公司11家,银行28家,另外22家机构获得承销商资格,已基本囊括市场中较大规模金融机构。未获承销牌照的机构从投资银行业务能力、资金规模等方面与现有承销机构相比差距较大,且短期承销牌照可能逐步扩容,但短期内全面放开的可能性不大,总体来看潜在进入者威胁不大。

2.5 替代品

除采用直接债务融资外,目前融资客户在市场上可以选择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包括贷款、公司债、企业债、信托贷款、保险债券投资计划等。

从融资客户转换融资品种的成本来看,融资客户融资方式选择的自由度较高,转换成本很低。

从替代品自身的情况来看,其他融资品种在期限方面与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差距不大,但融资成本均较高;手续方面除信托贷款较为简便外,其他手续均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增信措施方面企业债、公司债无需抵质押或担保,而其他融资方式基本均需要相应增信措施。

从社会融资总量中债券融资占比逐步提升的情况看,债券融资占比持续提升,同时信用债发行量大幅提高,显示债券融资市场竞争力较强。更进一步,从各品种债券的发行量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远超企业债、公司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总体来看,作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替代品的其他债务融资方式竞争力不强。

2.6 行业内竞争

近三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银行是河北省内市场上主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稳居市场份额前两位。自2013年起,工农建三大行明显加强了对直接融资业务的重视程度,但。由于三大行起步较晚,在业务水平方面处于劣势,但随着三大行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结合其资产规模、网点覆盖的优势,未来必将对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银行承销市场地位构成极大威胁。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赫芬达尔指数,是一种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它是指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收入或总资产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份额的变化,即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 赫芬达尔指数是产业市场集中度测量指标中较常用的一个,是经济学界和政府管制部门使用较多的指标。本文运用HHI(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对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竞争情况进行分析。

从图4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市场HHI显著高于全国水平,显示河北省内市场竞争程度小于全国水平,市场份额较为集中。从近三年HHI趋势来看,全国与河北普遍呈下降趋势,显示伴随着债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市场参与者数量及重视程度的提高,承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2011年河北省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市场HHI为1706,仍处于垄断阶段且垄断程度相对较高,2013年HHI降至1064,但仍处于垄断阶段。2011年至2013年全国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市场HHI从831下降至679,始终处于竞争阶段,且竞争程度逐渐加剧,市场份额分散明显。

同时,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数目有限,且发行量受净资产40%的限制,导致主承销商对客户的激烈争夺客户;另一方面发行人更换主承销商成本很低,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完成注册,仍可采用注销注册额度的方法更换主承销商;再者就是各家主承销商提供的产品差异程度不足。上述原因都导致了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7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五个方面来看:

①由于市场规则及刚性配置的存在,供应商议价能力一般;

②获得资格困难、建立客户关系耗时较长,新进入者威胁有限;

③各类债务融资替代品不具备比较优势;

④由于集中度较高,客户拥有一定议价能力;

⑤同业间的市场竞争程度较为激烈。

同业竞争应是影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市场竞争领域。

3 省内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竞争态势分析

通过波特五力模型的分析,能够得出行业内竞争是影响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加科学、系统地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本章运用竞争态势矩阵(Competitive Profile Matrix),对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确认各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劣势和相对竞争地位。

3.1 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业务专家的访谈,本文选取包括承揽能力、承销能力、销售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内的四项关键因素,作为承销业务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为尽量减少后期权重赋值与评分的主观色彩,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对行业竞争关键因素的评比的指标尽量选取客观因素作为竞争关键因素的表现,其中:

①承揽能力,指承销机构承揽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能力。包括机构网络、客户关系等。通过机构数量与贷款投放情况有关;

②承销能力,指承销机构完成承销项目的能力。包括工作经验、专业水平、协调能力、方案设计等,通过客户及业务专家问卷调查、部分项目招投标结果等方面确认;

③销售能力,指销售承销债券的能力,包括在市场困难时顺利完成发行及为发行人争取更好票面利率、节约财务成本方面,主要与金融市场地位、自营债券投资规模与理财业务规模有关;

④创新能力,指承销新品种债券,扩展新类型发行人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承销省内首只新品种及拓展新客户首次发行方面。

3.2 关键因素权重的确定及主要竞争者评分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综合省内5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业务专家,对承揽、承销、销售及创新四项关键因素的权重进行了赋值,并尽量根据关键竞争因素的客观表现,对河北省内主要承销业务参与者进行了评分,得出了如表3所示CPM矩阵。

从矩阵中可以看出,国家开发银行综合竞争优势最强,中国银行位居第二,与第三名兴业银行差距不大。工、农、建三大行之间各项关键因素差距不大,本文对其进行了合并,列第四位,交投银行列第五位,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列最后。综合“表2-10:2011-2013年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排名”情况,各金融机构实际承销业务排名与CPM矩阵中的竞争能力基本一致,显示该矩阵对省内各承销商的竞争力具备一定的解释能力。

3.3 基于CPM矩阵的战略选择

对于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国家开发银行而言,除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外,根据兰卡斯特战略,应主要争抢与自己实力差距较大的三大行、交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以保持市场份额的领先优势。

对处于跟随地位的中国银行及兴业银行而言,因争揽能力弱于国家开发银行,应避免在大客户争夺上与其正面冲突,一方面要在自身具备优势的承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点及资产规模优势,在销售环节提升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应用新产品、开拓新客户,提升市场竞争力,保住市场份额。

工、农、建三大行,交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市场份额较小,总体竞争能力相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及兴业银行并不突出,在与占据优势地位的对手竞争中应扬长避短,采取差异化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如三大行可充分利用网点数量大、投资规模庞大等优势,在挖据新客户、争取更好发行利率方面提升竞争力;交通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可采取避免全面竞争,聚焦于新产品和特定客户的竞争策略。

4 河北中行运用竞争策略实例

近年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产品由于具有成本低、资金运用灵活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受到客户的追捧与重视,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首选产品。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也是银行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正因为如此,省内各同业机构均不断加大发债业务的营销投入力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2013年以来,河北中行运用基于CPM矩阵判断,一方面狠抓客户营销,通过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和产品推介方案,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大业务的过程管理力度,通过成立项目工作小组,缜密谋划、倒排工期,提升项目管理的流程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理财与发债的业务联动作用,债券承销业务为理财业务提供基础资产,理财业务拓宽优质债券销售渠道。

河北中行在领先的市场业绩基础上注重业务创新。2014年以来,成功发行省内首支超短期融资券,并将债券承销与理财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债券对接中银平稳收益理财产品模式,有效缓解债券销售压力。

上述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河北中行债券承销完成发行16支,总计发行量133亿元,发行量超3大行总和,市场份额21.65%,列省内同业第一,显示波特五力模型及CPM模型对河北省内债券承销业务分析是有效的。

5 政策建议

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两个专有名词,尽管在名称上都冠有“银行”字样,但实质上二者在市场定位、融资功能上有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服务是间接融资,充当融资双方的中介,并且主要活跃于货币市场上,是该市场的核心,而投资银行的服务则是直接融资,定位于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的核心。

债券承销业务是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发展债券承销业务,除认真分析市场情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外,为确保业务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在业务具体发展上,还应注意根据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区别,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调整:

5.1 转变传统观念

河北省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相对缓慢,2013年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为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内各商业银行观念相对保守,传统商业银行意识渗透在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存款立行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债券承销业务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展的新业务,不管是对银行还是对发行主体即企业都要一个逐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银行内部各条线、各分支机构对开展债券承销业务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尽管发行债券对于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会对利息收入造成的直接影响,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优质大中型企业提升资金效益、降低财务成本的意识在逐渐加强,主动运用选择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替代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已成为趋势,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将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提高到战略高度,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才能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在优质客户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5.2 创新管理体系

在组织架构方面,设立投资银行业务专营部门,以整合当前分散在各业务条线的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行理财及资产证券化等投资银行业务,便于及时跟踪重点企业,指导分支机构挖掘优质项目,推进承销业务快速、高效发展。

对于单一债券项目,通过设立投资银行条线、公司金融条线及风险管理条线参与的项目工作组,从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全局角度出发,沟通业务进展及授信安排,明确分工形成合力,最终促成项目的注册发行。

在绩效考核方面,要在传统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适用于债券承销业务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方式。除考核指标可选取:债券发行量、发行支数和承销费收入,由投资银行条线主要负责外,还应将上述指标设定为公司金融条线的联动指标,同时采取双边记账等方式,将承销费收入在投资银行条线及公司金融条线之间分解。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充分调动各相关业务条线的积极性,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5.3 调控标准

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关键。作为商业银行最普遍的投行业务,要促进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必须采取与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相对应的风险管理体制。反之,利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框架,去管理债券承销的业务风险,就会束缚其发展,必然会使债券承销部门成为商业银行的边缘部门。

为满足债券承销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应结合人民银行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监管要求和信用债券承销业务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风险控制体系进行相应调整。通过设立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业决策机构,从全行视角出发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系统性、前瞻性指导,明确银行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战略,为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

6 结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债券承销业务是金融市场化改革、适应资本约束、贷款规模限制及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需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规模为王的经营理念和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

本文通过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议价能力、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比较优势、客户议价能力及同业市场竞争程度五个方面对河北省内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同业竞争应是影响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的主要因素,各家商业银行在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应重点关注市场竞争领域。

参考文献:

[1]王利亚.金融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思考[J].浙江金融,2014(01).

[2]崔小秋.HX银行南京分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发展及策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3]符华玉.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对策[D].云南大学,2010.

[4]杨超.基于风险防范视角的商业银行信用债券承销业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1).

[5]马岩.“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风险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

[6]曹萍.商业银行承销公司债券:挑战与可行性[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4).

[7]时文朝.公司直接债务融资研究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9

鉴于中小微企业在经济体中的重要性,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对于助推经济转型、提升经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遂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热点。除传统的银行信贷外,债券市场对于丰富多层次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意义也开始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等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工具先后面世,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选择。但是,这些尝试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面世初期的鲜花与掌声后,有的归于沉寂,有的原地踏步……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应有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债券市场的核心优势,更务实、更有效率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发展实践来看,债券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将中小微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与合适的投资者相匹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二是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使其具备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规模的能力;三是促进金融脱媒从而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融资服务。本文将对这三种途径作具体分析和评述。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一)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展概况

在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方面,业界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被大家提到最多的两类融资工具。

2007年,中小企业集合债面世。作为一种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创新工具,在推出伊始就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集合债的出现,本是为了解决单个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发债成本高、规模不经济的问题,通过统一增信、统一冠名降低各发行人的发债成本,提高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但是,在过去近6年的时间里,中小企业集合债组织协调难度大、融资成本高、发行周期长、与实际募资用途匹配度差等缺陷不断暴露,发行规模长期在低位徘徊。截至2012年末,仅发行了12只中小企业集合债,一共仅为97家中小企业提供了48.02亿元的直接融资。

继中小企业集合债推出之后,2009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又粉墨登场。尽管其发行机制在吸取中小企业集合债的经验后有所改进,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还创新了“政府资金支持、中介机构让利、工作流程集优”的“区域集优”融资模式,在很多省份和区域内实现了批量化和规模化的债券融资。但截至2012年末,在4年发展过程中,总计只发行了89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为33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218.47亿元的直接融资。

总体算来,从2007年到2012年末,仅有427家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或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从债券市场获得融资,金额不足270亿元。这与数量逾4000万家中小微企业潜在的融资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个集合债券品种对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究其原因,这两类集合债券产品存在浓厚的行政色彩,中小企业自发集合的少,政府人为撮合、推动的成分多。在此类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中,政府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不论是担保的获得还是中小企业的筛选,都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量的促进工作。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当作一项关乎经济稳定、促进就业和民生和谐的重要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融资也成为地方政府可以圈点的政绩之一。为确保发行成功,政府所遴选的中小企业都是当地相对优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完全具备从商业银行融资的能力,尽管参加集合债或集合票据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公开发行促进规范经营、提升市场形象,但融资本身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此外,这类债券的发行还严重依赖第三方担保的增信安排,市场化程度低。对承销商而言,发行集合债和集合票据业务周期长、协调成本高、费用收入少,投入产出比有限,接手此类项目更多的是出于维护当地政府关系的需要,或是为了挖掘当地潜在的IPO企业源,本身并无多大动力去拓展这类业务。

(二)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概况

相较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低市场化, 2012年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探索向市场化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尽管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中小企业私募债面世时间不长,且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但它摆脱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发行对地方政府协调的依赖,其相对灵活的发行机制和宽松的发行条件要求也是创业板企业私募发行公司债所不及的,相对于公开发行债券融资更是优势明显。在2012年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就有101只中小企业私募债起息发行,共筹集资金118.56亿元,超过了同期中小企业集合债和集合票据的融资总和(见图1)。

图1 中小企业债券品种融资结构(2010-2012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尽管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初期,监管机构和投资者还未完全做好准备,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顽强的生命力将逐渐显现。

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中,市场对于高收益信用品种的投资需求将日趋强烈。一个突出的事实是,由于预期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定存利率,银行理财产品连年高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定期存款的有效替代,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需要高收益投资品种作为支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第65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第72号)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第8号)等部门规章对银行理财投资品种进行了一系列规范,总体的监管思路是指引银行理财由融资型向投资型转变,特别是8号文的颁布,使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非标准化金融资产时面临诸多限制。因此,标准化、可上市交易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投资标的将是大势所趋。

不过,尽管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美国高收益债市场的部分特征,但在市场微观结构方面与后者仍存在差距。无论在市场化程度还是在保护投资者条款的设计上,中小企业私募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我国债券市场缺少可以活跃高收益债券市场交易的做市商制度;二是缺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担保难题、分解分散信用风险的信用缓释工具;三是财务造假的代价较低;四是债券契约中约束发行人行为的条款不够齐备。因此,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出现虽然标志着我国债市已在设计思路上找对了方向,但在诸多方面依然有待完善。

(三)中小微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有限

尽管近年来债券市场上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概念越来越多,但实际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规模却较为有限。

2012年,中小企业的直接债券融资规模为221.39亿元(其中中小企业私募债118.5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93.02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9.81亿元),仅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2012年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与高达十万亿量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相比,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中占比很低。

从理论上看,出于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债券融资对融资企业的经营规范性和信息披露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能够满足债券融资条件的只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那么,如何发挥债券市场的核心优势,更务实、更有效率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笔者认为,债券市场通过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以及通过促进金融脱媒推动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方面,具有更为现实的作用。

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在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效率等方面较大型金融机构具有优势。但中小金融机构在网点数量、市场声誉方面都明显不如大型金融机构,在吸储、债券融资等负债业务方面存在天生的劣势。受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率等考核指标影响,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因负债规模有限而难以充分施展。因此,进一步拓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债券市场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合理的资本补充和稳定的负债来源,是债券市场间接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有效率的方式。

长期以来,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一直十分有限。以商业银行为例,如果将商业银行次级债和上市商业银行发行的可转债也考虑在内,2009年和2010年,中小商业银行 债券融资规模均未超过500亿元,其中,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债券融资规模分别仅有271亿元和153亿元,仅占商业银行债券融资总额的10%。2011年,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推出改变了这个局面。2011年末,第一只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11兴业01)发行,募资300亿元,一举超过了2010年全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债募资额,当年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从上年的450亿元猛增到1108.5亿元。在2012年发行的23只商业银行金融债中,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占了18只,融资主体既包括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杭州银行、哈尔滨银行、兰州银行、汉口银行、台州银行、南京银行),也涵盖了外资商业银行(瑞穗银行和星展银行)。借助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进一步扩容,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在201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至2582亿元,翻了一番还多;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在全部商业银行债券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29%大幅提高至66%,其中,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占比从原来的10%提高到19%(见图2)。

图2 商业银行债券(含金融债、次级债和可转债)融资结构(2008-2012年)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出现显著扩宽了中小商业银行债券融资渠道,为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金来源,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意义重大。由于专项金融债不用缴纳存款准备金,且金融债募集资金中用于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有效缓解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募集资金集中供应小微企业也更具导向性。

此外,在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方面,债券市场也可以有所作为。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中小金融机构的存量贷款,提高资产周转速度,释放占用资本,扩大资金来源,以便满足中小微企业新的贷款需求。通过将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既能够发挥商业银行在中小微企业信息搜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又能够发挥金融市场在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优势,对于增强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有关部门表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但是相关产品的发行尚未跟上脚步。

促进金融脱媒,推动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其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从机构数量还是从贷款规模和金融服务种类上看,商业银行都当仁不让地成为目前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流渠道,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换一种思路思考,通过不断推进债券市场的建设,使债券市场真正成为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由此产生的金融脱媒压力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拓展中小微企业客户群,那么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规模、地位以及分布程度,相较于提供直接债券融资,这种间接的作用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将更为有效,也更能发挥债券市场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规模相当有限。不过,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一局面已经悄然发生改变。2002年,企业债券融资额为362.02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 的比重仅为1.80%;10年后,2012年企业债券融资达到2.25万亿元,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已达到14.30%(见图3)。在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方面,债券市场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对金融脱媒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加大,这一趋势从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启动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变化中可以得到印证。

图3 企业债券融资额及其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2002-2012年)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资讯

(注:左纵坐标上加上“亿元”,右纵坐标上加上“%”;图例括号中的“亿元”改为“左轴”,“%”改为“右轴”)

从债券发行主体的结构来看,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仍有提升的空间。2007年以前,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当年全部债券融资规模的比例始终低于6%;2007年以后,受益于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以及短融、中票市场的发展,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逐年提高。但截至2012年,即使将地方融资平台考虑在内,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占比也仅达有47%左右(见图4)。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选择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将为中小微企业腾出更多可用的信贷规模,从而为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创造基础条件。

图4 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量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比例(2002-2012年)

注:其他发行主体包括财政部、地方政府、政策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注:左纵坐标上加上“亿元”,右纵坐标上加上“%”;图例括号中的“亿”改为“左轴”,“%”改为“右轴”;右纵坐标的刻度数据全部去掉%)

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债券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三条主要路径的梳理,可以看到,债券市场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已逐渐清晰。

1.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直接债务融资服务方面,尽管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融资都是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益探索,但笔者对其非市场化的机制设计持有保留态度,宣传上的高调并不能掩盖其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有限意义。中小企业私募债是值得鼓励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将在匹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对应投资者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经历了诞生初期的阵痛后,期待监管部门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债券品种,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化程度,摆脱对担保或中介隐性担保的依赖,同时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允许更多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中小企业私募债投资中来,使其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2.在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债券融资渠道、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方面,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创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松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债券市场融资的限制,通过多种债券工具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合理的资本补充渠道和稳定的负债来源,是有效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目前能够在债券市场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还是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期待更多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在中小微金融服务市场中表现活跃的中小(准)金融机构也能叩开债券市场的大门。此外,在客观认识资产证券化所存在问题并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仍应该是值得鼓励和推动的创新。

3. 在促进金融脱媒、推动商业银行下沉客户结构重心方面,债券市场的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促进作用,这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期待债券市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更多高信用等级的大中型企业的主流融资渠道,从而释放出更多的信贷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

上述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实现,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债券市场的深化和发展。利率市场化为债券市场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产品的结构化创新,将有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到债券市场中来,无论是促进直接融资还是推动间接融资,债券市场规模的增长、金融工具的丰富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加,都有助于化解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桎梏,使资金从盈余部门配置到经济体中最具活力与韧性的中小微企业中去。

注: 1.这里的“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含城商行、农商行等重点经营范围在省域或部分省域内的非全国性商业银行)。

篇10

商业银行一般性金融债,与商业银行次级债均属于企业债券,但性质却显著不同。一般性金融债的性质等同于一般负债,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先于商业银行长期次级债、股权资本。当然,《商业银行法》规定,如遇公司破产清算,债券在清偿顺序上应次于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与发行人吸收的企业存款和其他负债具有同等的清偿顺序。

而次级债指商业银行发行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商业银行股权资本的债券。其用途在于充当附属资本,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银行倒闭或清算除外),固定期限为5年以上(含5年)。

两者相比,由于次级债偿还顺序在一般债务之后,所以发行成本较高,同时次级债不如一般性金融债券的用途广泛,且较为被动,难以作为经常性大规模融资渠道。

浦发、招商、兴业银行债券发行

浦发、招商、兴业银行发行的一般性金融债券共性较多,差异较少。从期限结构看,这3家银行普遍“青睐”于3年―5年之间的中期债券。浦发银行与兴业银行均发行的是3年期债券,招商银行则分别发行了3年期和5年期两个品种。选择中期债券,说明发债银行较为注重防范利率风险,在稳定资金来源的同时,有意识地降低负债期。

从利率水平和结构看,招商银行3年期债券招标利率为2.13%,5年期债券招标利率为2.56%,这两期债券的招标利率均低于浦发银行3年期债券,出乎市场预期。原因主要在于,浦发银行是国内第一家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的银行,市场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利率基准。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3年期债券利率相比同期发行的农业发展银行3年期政策性金融债仅有8个BP(基点)的信用溢价。与二级市场上剩余期限在5年左右的国债收益率相比较,招商银行5年期债券利率仅高出21个基点。此外,3家银行债券均采用固定利率计息且不计复利。发行方式上,浦发与招商均采用单一利率(荷兰式)招标,兴业采用簿记建档的方式发行。

从信用评级看,招商银行债与兴业银行债经联合资信评级公司综合评定为“AAA”级,也就是最高级别的信用评级,浦发银行债经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也评定为“AAA”级。但3家银行在风险提示中均指出,本期债券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

从筹资用途上看,浦发银行声称债券用途为“补充长期负债,期限匹配地用于优质资产”。招商银行债券用途为“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兴业银行债券用途“作为稳定的负债来源,按照期限匹配原则运用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项目”。从中可以看出,3家银行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的主要目的是吸收稳定、较长期的负债,以此为基础发生相应的资产业务。

从发行费率看,发行手续费费率在0.1%~0.15%之间。此外,3家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不纳入存贷款比例考核指标;债券均不设担保,发行人均不可提前赎回。招商银行还特别提示,“投资者不可回售”。

商业银行为何“钟情”于一般性债券

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有助于解决一直以来困扰它们的资金“饥渴”问题。事实上,2004年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热捧”人民币理财产品,部分股份制银行甚至要求定期存款配比,原因之一就是对定期资金的强烈需求。2004年末,招商银行流动负债合计为5472.85亿元,长期负债仅为346亿元。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结构中,储蓄存款占比较少,公司存款占据主体地位。例如,2004年,浦发银行存款结构中,储蓄存款占比仅为11.79%。但是公司存款稳定性相对较差。

与此同时,2004年以来,股份制银行资产运用中长期化的倾向也较为明显,然而,“借短贷长”,用高流动性的储蓄存款或者公司存款来支持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和长期投资,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导致商业银行产生大量的流动性风险。如果直接融资扩大,资本市场转暖导致储蓄存款大量流失的话,流动性风险则会真实地面临。

再则,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网点少的天然缺陷,因此它们吸收储蓄存款的增速远远跟不上资产的扩张速度,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则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了获得中长期稳定资金的良好机会。

对国有银行有何借鉴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对国有银行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于,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正在从消极被动地吸收存款转向积极主动地、根据资产负债匹配的需要去主动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