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9: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刑事案件案例及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独立性基本概念
曾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主席的托马斯・G・希金斯在1962年将独立性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实质上的独立性,另一种是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精神上的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委托业务的时候,不受外界因素的约束、干扰,要时刻保持无私的意识;形式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师保持一种超脱于被审计单位的姿态。
二、安然事件―独立性缺失的严重后果
(一)安然事件――弥天大谎
安然曾名列美国500强第7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并且被称作“美国新式工作场所的典范”,《财富》杂志曾连续六年评选其为美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公司,它的股价最高时达到90美元每股,总市价达到700亿美元。
2001年10月,安然公司公告称第三季度亏损6.18亿美元,其中,处理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损失占5.44亿美元;11月,安然公司承认1997―2001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失实严重;12月,申请破产保护。
(二)安达信的审计情况――缺乏独立性
安然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由安达信审计其财务报表。但是安达信除了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还为安然提供咨询业务,甚至帮助安然公司记账,这使得安达信与安然公司关联过于密切,也使审计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安达信1997―2000年连续四年为安然公司的审计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以1997年为例,安达信提出的审计调整金额为5100万美元,占当年安然净利润的48.6%,在被安然拒绝调整的情况下,安达信仍然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这严重违反了审计准则的规定。1999―2000年,安达信还主要针对安然公司的开办费及部分能源合同所涉及的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了解释性说明。2000年,安然公司了内部控制能够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的声明,安达信也对其出具了认可的评价报告。
三、安然事件引发的审计独立性思考
(一)审计职业内在与独立性相矛盾之处
会计师与委托人的利益关联。会计师的很大一部分收入直接来自委托企业。与企业保持密切关系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显然非常重要,这也是是公共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明显特征,甚至是这一职业的支柱。
职业组织的倾向。在美国,会计审计业务已经大量集中,逐步发展成为仅有的少数大型会计公司垄断的局面。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就难以生存甚至于销声匿迹。
(二)增强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建立审计师定期轮换制度。若能实行审计师定期轮换,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为特定客户提供审计服务的最长年限,比如4-6年。这样一来就可通过规定服务期限来避免CPA同客户之间建立过于密切的关系。
限制审计师向客户公司流动。从安然事件中可以看出,这一事件发生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安达信员工大量流向安然公司,从而造成了审计单位和委托人之间过于密切的利益关联。因此可出台相关规定,在审计结束后两年内审计单位员工不得去客户公司任职,从而达到遏制利益关联形成的目的。
加强非审计服务的监管。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发展和开拓,是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因素,它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会计服务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更是市场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允许会计师提供非审计业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其客户必须严格地限制为不接受该事务所审计的企业,这样才能保证形式与实质的独立性,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取信于社会公众,而且还可以形成内在牵制机制,使各事务所之间可以相互监督。
加强行业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法规体系。这就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国家法律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依法行事,严厉打击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的欺骗和造假行为。同时,要积极建立对审计工作的监控体系,明确哪些组织有资格监控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应有作用,对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责任义务加以明确,尤其是对审计工作独立性有影响的,防止注册会计师因自身利益受委托人摆布,从而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四、结束语
审计独立性虽然是一个动态和多样化的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会由于社会群体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但无论如何,独立性都是确保审计的重要保障。在安然事件后,我们意识到维护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重要性。当独立性正在或可能受到损害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能否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是确保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美】纳普, 孟焰. 当代审计学: 真实的问题与案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姜锡明,郑石桥.独立审计实证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一)民行抗诉案件本身的模糊性
基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对象为基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或者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和行政案件,其中多为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以合同纠纷、债权债务纠纷、邻里关系纠纷为主。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些种类案件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通常都有亲友邻里关系,他们之间的经济交往过程往往是依靠民间的风俗习惯和彼此的信任进行的,并不注重防止产生纠纷的程序和手续的办理,甚至忽视必要的法律要件,因此造成在纠纷发生进而诉诸诉讼程序后对案件事实难以进行认定,或者在裁判后当事人不服的复杂结果。“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案件的证据多为证明力不强的言词证据,或者其它证明力不强的孤证,就使得这些案件在民行抗诉审查之后因为案件事实的模糊性而不宜提起抗诉。
(二)当事人对民行抗诉的不了解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的时间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备,基层检察院一年提请抗诉的案件通常仅在10件左右,加之宣传力度不强,社会公众对民行检察工作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甚至连一些政法类学校刚毕业的科班生都对民行检察工作知之甚少。当事人对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不服习惯采用提请再审、上访的形式进行救济,只有在律师等提醒下才知道检察机关提起抗诉也是一种便利的途径。这种信息不畅通是民行抗诉案件在数量上一直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到检察院申请提起抗诉的当事人,对民行抗诉本身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1、申诉方当事人往往认为只要检察机关提起抗诉,就能使其申诉请求得以实现,因此对民行抗诉抱以很大希望;2、被申诉方当事人认为提起抗诉的检察机关是站在申诉当事人一方,有违法律监督之中立的角色定位,从而对检察机关提起抗诉不满,甚至于抵触。后一原因是当前民行抗诉工作的一个很大阻力。
(三)民行抗诉中检法认识不统一
民行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具有质疑和纠错性质的监督方式,因此在提起抗诉过程中难免会与审判机关产生分歧和冲突。首先,检法两家在个案认识方面的差异。由于民行立法比较笼统,会因为证据采信和个人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认定结果。对于同一个案件,民行检察干警可能按照民行案件办案标准进行审查,从抗诉的角度去看待案件;而审判人员对于同一个案件则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势必造成对同一个案件产生不同看法。
其次,检法两家对民行抗诉认识不统一还表现在法院对民行抗诉工作本身的抵触,认为检察机关的抗诉会影响法官甚至法院的形象。在民行抗诉过程中人民检察院查阅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明文的法律规定,而且在民行抗诉案件受理后,发回原审法院重审的为多,因为当前上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办案都有考核要求,这使得再审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监督活动有赖于被监督者的态度,而且在没有充分的调查取证权的情况下其实效可想而知。因此,来自法院的阻力使现行法律规定的民行抗诉力度受限,导致民行抗诉工作处于被动而且举步维艰。
(四)民行抗诉机制方式存在漏洞
其一、《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虽然都有民行抗诉的相关制度设计,但多是原则性、模糊性的规定,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抗诉权更是没有规定可操作的保障性措施,比如对检察机关在民行抗诉过程中的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也只是原则性规定,给抗诉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其二、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抗诉程序相当繁琐,基层检察院没有抗诉权。对于基层法院作出生效的裁判进行抗诉,基层检察院只能先受理审查,然后向上级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在实践中,尽管该同级人民法院对检察院提起抗诉案件通常作出受理再审,但绝大部分都不是自行再审,而是将案件按法院内部监督程序,以裁定形式指定原审人民法院进行再审,这样,原审人民法院行使了再审职权,这种被动式的监督难免导致其效果效力的低下。可以说如果法院坚持从上到下的维持原判,检察机关也是无可奈何,就造成“你抗你的,我判我的”的尴尬情况。法律规定了繁琐的民行抗诉程序,使得一个民行申诉案件如果需要经过检察机关的抗诉和审判机关的审理,整个程序走下来,一般都要跨一个年度甚至更长时间,我院之前受理的民行抗诉案件就有因为时间太长问题而导致当事人放弃民行抗诉这一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吃透法律法规、做到对案件的全面把握
民行检察工作涉及到很多法律法规的适用,特别是民行抗诉案件通常是复杂的民事行政案件,在抗诉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首先就要求民行检察干警具备精湛的法律功底。为此,民行检察干警要及时跟进学习民事、商事、行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适用,通过办案、研讨、汇报等形式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实践操作,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民行案件并不局限于法律领域,具备涉及面宽的特点,因此民行检察干警在充实自己法律素养的同时也应多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成为复合型的办案能手。
其次,民行抗诉案件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检察干警如果要高质量地完成抗诉案件必须做到对案件的全面把握。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严把抗诉案件标准,多思考多分析,务必消除责任心不强,拖拉懒散等不良态度。及时跟踪案件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适时调整办案的方式方法,同时实现案件办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做好民行宣传、悉心与当事人沟通交流
民行抗诉工作容易受到来自社会民众和当事人的质疑,往往在于没有充分做好民行宣传以及与当事人的沟通交流。为了加深社会民众和当事人对民行抗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工作宣传:1、树立“口碑就是奖杯”意识,以办理精品案例的态度对待每一起民行抗诉案件,从案件的妥善处理为切入点提升民行抗诉工作的形象。2、加大采用常规性和经常性的方法对民行抗诉工作的宣传力度,制作好宣传内容,加强与媒体、社区、学校、企业等沟通,采取案例讲座、上街宣传、派发宣传手册、编发网络微薄、群发宣传短信、电视流水字幕等形式广泛宣传民行抗诉工作的职能、任务和作用,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高民行抗诉工作的社会知名度。3、重点加强与人大、党政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厂矿企业、学校等部门和机构的联系沟通,让更多的纠纷当事人了解民行检察工作,营造“有申诉,找检察”的良好氛围。
(三)加深检法理解、促进抗诉与审判相协调
加深检法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进行:1、民行检察部门要精心研究案件,提高抗诉案件的说理水平。以认真制作民行抗诉书为载体,做到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和法定程序等全方面的把握,重点对法院裁判的错误部分作出详细符合逻辑的论证。2、在民行案件抗诉的过程中,要主动与审判机关交流沟通,可以针对案件中的焦点问题和争议问题与他们进行探讨和切磋,同时注意交流方式方法的把握以避免审判机关的抵触情绪,尽可能使检法两家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上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抗诉目的。3、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联席会议等形式,与法院审监部门互通交流,对近期抗诉案件类型、数量、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相互学习和研究,实现在案外的协调统一。4、在与法院的沟通过程中,民行检察干警要经常换位思考,做到及时总结,不断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在对错误裁判进行纠正的同时积极做好正确裁判的息诉工作,实现与审判的良性互动。
一、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的道路建设不断更新拓宽,之前的道路建设满足不了现有的交通状况。商场、住宅等建筑不断拆新、增加,城市建设不断加快,项目的增加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面对如此多、而且重要的工程建设,工程档案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对于工程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求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尽职、尽责的保管好建筑工程档案,不能擅自借阅、损毁建筑工程档案,严重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建筑档案的管理要求不能缺失、保存完善,基本前提是要有金钱的投入。每个项目的建设都要涉及许多建筑档案的保管,文件资料在施工建筑中需要经常查阅,存档的文件资料也是一个区域的建筑项目建设的见证。一个项目的建设需要投入不仅是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沟通、协调很多部门。项目的建设需要很多档案为依托,项目的建设都需要文件资料做参考,一次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未来的城市建设、规划都非常重要的。
城市未来灾后重建、或城市建设发展都要以建设项目档案为依据,如果没有建设项目档案,或建设项目档案不完整、不规范,对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不仅仅费人力、财力、物力,还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像灾后重建,则会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预防上面,建设项目档案也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一个项目的规划、建设,工程的主体结构、管道走向、线路走向等等涉及各个方面,一个项目的整体建设的详细情况都在建筑档案中,为以后的维修、建设等有很多的帮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建筑资料档案的管理非常重要,城市的发展、项目的建设需要依靠建筑资料做参考。建筑资料保管需要正规、完善、完整,一个项目的建筑资料不仅仅涉及本建设工程的使用,其他的项目工程建设也会用到,这个工程资料不仅仅被使用一遍。建筑工程的保管对以后的建设、发展做参考的同时,对未来的科学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建筑资料的保管的重要性是不可复制。
二、工程档案管理的关注要点
1.注重收集未被采纳的方案资料
一个项目的建设需要不同的建设方案,其中未被采用的方案涉及的资料也要重点收集、保存,对以后的项目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注重收集设计基础资料
一个项目从最初的规划、实施、完工需要考察很多因素,而且一个项目的建设涉及很多基础资料,这些基础资料在项目建设的时候也要被考察进去。基础资料是项目建设时重要的参考资料。
3.注重准确的竣工图纸
一个项目的建设从最初的规划、实施,到最后的竣工验收,在竣工过程中,依据双方合同,按照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将资料完整交给档案管理机构。将正确的档案资料交给管理机构。图纸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图纸不准私自更改,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图纸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待项目建设完成后,如有问题依据相关人员签字,进行查找、问责。建筑档案保管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是严格,必须将存档的图纸与建设后的设施进行比对,保证正确性及准确性。
4.注重收集先进、大型、精密设备安装调试形成的记录资料
项目的建设涉及很多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实际运用设施设备不可能完全与计划时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在设施设备实际调试、运用过程中,产生数据要进行记录,与设施设备有关的数据、资料等都要进行记录,对整个项目的建设、及后期的维修等都会是非常重要的。
5.注重收集培训资料
相对于设施设备饿使用说明书、数据的整理、存档,项目建设涉及的各个技术培训也是同样重要,建设中的设施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够促进施工的进程及质量的保障,存档后的资料对以后的维修、维护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建筑工程档案的管理措施
1.建立现场办公制度
一个项目的建设,一般都要求施工、技术、项目负责人在现场临时办公,在临时办公室也要建立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考察、了解,并将所有有价值的信息整理、记录,不仅要具体记录,还有分类进行记录,方便存档和以后查找。档案管理人员要关注项目的建设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依据存档资料能够指点出问题所在,协同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对于将来会有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收集、整理资料,资料尽可能的详细、完整、规范。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跟踪施工人员了解现场的情况,还要分析、研究工程项目的问题,处理一些问题。可见档案保管人员的重要性,及涉及专业知识广泛。
2.统筹部署,健全管理体系
一个项目的建设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工程档案资料也涉及到很多,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关注档案资料在整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建筑项目初期,建筑档案管理人员就要开始收集资料。对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制定一定的约束条件和规则,档案管理人员要较早进驻项目地,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就要进驻。及时掌握完整的项目建设资料。分析、整理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详细性。
建筑建设的档案管理对于项目建设及以后的维修、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建设不断加剧,城市建设不断更新,档案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预防城市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于城市的灾后重建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龙小海(2004;2005)的研究认为,如果监管的广度不足,即使处罚的力度再大,审计师仍会以概率1选择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他认为各部门在实施监管中,监管的比例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确定监管比例的方法和制度。因此,他建议一方面要科学规范地确定监督检查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失职责任追究制度。也有学者呼吁,如果对审计行业的监管不实行规范的轮查制度,不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科学的监管方法,将很难提高监管效率(李长爱,2004)。由于对究竟何种程度的监管广度是最优的尚没有确切的答案,上述文献也并没有提供现行监管广度合理与否的证据。
关于我国现行对审计师的行政监管广度是否合理,证监会从1998年以来公开处罚的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达300多例,而公开处罚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有39例,数据的悬殊进一步激发了很多学者对审计师监管广度合理与否的考察。张艳(2007)通过以上数据的大样本分析表明,上述结果出现的原因在于证监会的监管存在疏漏,发现审计失败的概率低。由于公司和审计师的责任认定机制存在很大的不同,监管的广度受很多不可度量因素的影响。而忽略个案差异及主观因素的大样本分析方法,并不能深入考察监管的广度合理与否。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行政监管的广度最为合适。案例分析法能够深入挖掘隐含的数据信息,充分把握各种潜在因素的影响,通过事实再现,客观、深入的反映问题实质。
二、案例简述
对于案例研究在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中的作用,李若山教授(2003)有如下阐述:在我国转型经济中,暴露审计的漏洞、暴露审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要靠案例;审计体系的完善、制度的完善,审计准则的完善完全是靠案例来推动的;离开案例无法去发现问题,也无法去发展审计理论。
案例的选择要求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代表性。本文选择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及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该事务所曾受到证监会的两次公开处罚;而其所审计的公司也多次受到处罚,具有典型性;二是该事务所规模比较大,系中注协排名的全国百家事务所之一,而金健米业是湖南省重点食品加工企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一)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 湖南开元会计师事务所的前身是湖南省会计师事务所,于1998年11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制;2007年与湖南天兴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组成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证监罚字[1999]12号”对湖南省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飞龙实业1997年年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2001年“证监罚字[2001]13号”对该事务所在审计张家界1996~1998年年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该所自1999年首次受罚以来的客户变动及签发的审计意见如下表所示:
(二)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湖南省重点食品加工企业,于1998年5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主营开发、生产、销售粮油及制品,新型食品、食品包装材料,销售饲料及饲料原料;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金健牌系列优质米、面、油产品和万家炊系列高级烹调油。
关键词:整合战略 竞争优势 横向整合 纵向整合 宝钢
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国内市场上,跨国企业开始转变自己的战略,由直接投资转向兼并和收购,中国企业似乎无力还击;国际市场上,由于市场占有率较低,中国企业也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力。从整合的视角来看,面对国内外市场上的双重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实施横纵向整合战略,是新形势下构建竞争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理论综述
(一)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经历了古典综合论、竞争优势外生论、竞争优势内生论和动态综合论四个发展阶段(陆淳鸿,2007)。竞争优势内生论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为根基,采用资源战略的原则,企业通过积累与配置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可追溯到Penrose(1959)的贡献,他在其经典著作《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中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Richard Rumelt在1982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内部资源的特殊性。1984年,Birger Wernerflet《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阶段。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Barney在其之前提出的“企业资源是异质的”和“这些异质资源是不可流动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要想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其资源必须具备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等四个特性。本文基于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观点,认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动力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
(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大规模生产的好处,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规模经济解释为大工业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工厂或企业规模与产品最低成本之间的关系,当产量增加时,产品平均成本将降低,这种降低叫做“规模经济”。国内有的学者撰文指出,规模经济是指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种趋势。
John C.Panzer,Robert D.Willig and William E.Baumol(1981)等最早提出了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比把它们独立分散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时,就存在范围经济。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对于在多个行业或产品市场上经营的公司来说,范围经济能节约成本,它通过将资源和竞争能力从一项业务传递到另一项新的业务来实现(Porter,1985)。
(三)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始于康芒斯在《制度经济学》(1934)中提出的“交易是制度经济学分析的最小单位”。而后,科斯在1937年写的《企业的成本》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所有发现而产生的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科斯理论中提出的交易成本包括三个部分:搜寻和信息获取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履约成本(Coase,1937)。Dahlman(1979)则将交易成本分为搜寻信息的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成本。1985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
整合战略与竞争优势模型构建
在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必须通过横向与纵向整合战略,发挥中国所特有的国家优势,建立企业的特定优势,以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上进行有效的动态竞争。企业通过横纵向整合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并且产业特征(产业成长期)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调节变量。本文建立的整合战略与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整合战略及竞争优势
横向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也称横向一体化,是指把在生产―营销链上处于同一个阶段的单位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团,即公司在价值链的同一层面上获取、整合经营业务。纵向整合是在一条产业链上,上游(下游)企业通过资产的运作,来获得下游(上游)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的控制权。企业提升竞争力,纵向整合也是有效的战略选择,已有研究证明钢铁上市公司纵向整合程度与绩效之间正相关(吴利华、周勤、杨家兵,2008)。
企业实行横向整合战略,可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降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实现高效率运营;扩大公司的地理覆盖区域,提高市场份额;快速获得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淘汰一些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产能。企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之后,相关业务内可实现范围经济。企业利用范围经济提高效益,主要通过两类基本经营的经济性来实现:共享活动(经营层相关)和核心竞争力的传递(公司层面相关)(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2004),其中价值链上的活动共享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管理、外部物流的共享;核心竞争力传递,即与各项业务相关的一整套很复杂的资源和能力在公司层面进行转移。
行业内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可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首先,可以减少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成本,以及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即降低搜集成本和信息成本。其次,由于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或并购这些企业,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以及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将大大降低,即降低议价成本和决策成本。最后,纵向整合之后,外部交易成本内部化,可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和违约成本。
(二)产业特征与资源整合能力
产业生命周期是产业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一种产业大致可分为产生、成长、发展和衰退四个阶段。在成长期,产出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比重会迅速增加,并且在促使产业结构变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扩大;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整个产业系统的平均发展速度,技术进步迅猛并日趋成熟,市场需求容量迅速扩张,各个企业都在扩大生产规模获取超额利润。处于产业成长期的企业通过横纵向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营的高效率运转,并且在价值链上实现活动的共享,实现核心竞争力在事业部之间的转移,从而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根据竞争优势内生论观点,企业要增强其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优化配置利用企业的资源。第一,构筑资源的不可模仿性。第二,增强企业资源的柔性程度(Ron Sanchez,1997)。Ron Sanchez认为,资源柔性可以通过资源潜在用途的三个维度即资源的使用范围、转换成本及转换时间予以衡量。第三,强化企业资源的组织嵌入性。增强企业资源与企业相关度,使企业资源离开原企业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能,并使企业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企业所处的战略环境相匹配(饶扬德,2005)。第四,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企业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只有创造性或变革性地进行系统学习,才能够获取新资源,不断地提高资源整合的能力。
因此,产业特征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实施横纵向整合战略,形成竞争优势的调节变量。下文将利用上海宝钢的案例来分析这一模型。
案例分析
(一)宝钢横纵向整合的行业背景
自1996年以来,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并且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目前仍是世界第一大产钢国,钢铁年产量远远超过美国、日本、韩国。最近几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然而钢铁工业的集中度水平并未出现相应的提高。2002年我国前十家钢铁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高达50%,但到2006年已下降至34.85%,2007年集中度水平仍呈下降趋势。
从产业周期理论来看,中国钢铁业正处于成长期,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利润率高,产业进入壁垒低,大量厂商进入,产业集中度低。
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7年,是改革开放初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1998年,重命名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2000年2月,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二)宝钢的横纵向整合战略
进入1998年,当钢铁产业步入快速成长期时,宝钢开始大规模的横纵向整合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详见表1。
宝钢的横纵向整合联系紧密,并且紧紧围绕主业,每次整合都着眼于提升主业竞争力,垂直整合产业上下游,为主要业务打造安全的产业链。
(三)宝钢的资源整合
宝钢实施横纵向整合战略之后,形成的“一业为主,多业为辅”的相关多元化格局是不可模仿的。同时公司的其他资源也具有较强的模仿壁垒:
第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交易额,公司资金雄厚,每年利润和盈利使得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流量。第二,宝钢在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技术研发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推广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第三,组织结构复杂化,公司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第四,形成了以技术研发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宝钢的高层注重研发的投入,公司设立的研究院(技术中心)集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于一体,是各种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基地。
宝钢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本、技术研发融为一体,充足的资金保证了对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研发的正常进行;先进的管理模式将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宝钢事业;对人力资本的开发投入又大大改善宝钢的人力资源和管理模式;技术开发不仅培养一批科研人员,新技术的产生还保证了宝钢的行业领先地位。宝钢整合后的各种资源都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嵌入组织,形成了注重创新和技术开发的企业文化。
(四)宝钢的竞争优势
宝钢的横纵向整合活动形成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市场占有率提高,技术创新加快,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形成了宝钢特有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收益增加。至2003年,宝钢的精品钢材生产有了明显发展,轿车用钢、热轧酸洗板、管线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家电用钢、塑模钢(坯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油井管、镀锡板卷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两成。2004年,宝钢产钢2141万吨,比2003年同比提高7.8%,实现合并利润219亿元,同比增加66.3%。2006年,宝钢已形成2300多万吨钢的生产能力。2007年,宝钢的钢产量、合并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三大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营业收入2277.16亿元,净利润254.6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2.92%。200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36.42亿元,同比上升了10.1%。
第二,公司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出新产品。至2003年,宝钢共组织科研开发项目845项,获授专利182件,比2002年增长36%。2004年申请专利数增长53%;审定技术秘密同比增长127%。2005年,宝钢成长为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的全国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2006年,宝钢实现新产品试制190万吨,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2.8%,专利申请受理821件,技术秘密2033项,自主创新和自主集成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宝钢加强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煤气综合利用、余能余热利用、水循环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2005年,宝钢余能余热回收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利用高炉余压、多余副产煤气发电的电能占总用电的比例达79%。2006年,宝钢股份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04%,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15.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32%。2007年,宝钢主要能源、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比2006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钢铁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率为98.48%。
第四,产业链上活动共享,交易成本降低。宝钢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供应链体系的过程中,对铁矿石、煤炭、镍、远洋运输等战略资源的控制能力增强,使交易过程中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等都大大降低,增强了长期抗风险的能力。整合之后,宝钢的供应链呈现出相对较“瘦”的状态,宝钢将一些非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协,大大降低搜寻和谈判成本,使其有足够的精力抓主业。另外,宝钢建成了较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公司的整体产销计算机管理系统(B-ERP)完整覆盖销售、生产、质量、发货、设备维护和财务等业务,公司建成了庞大的企业数据仓库。“宝钢在线”是企业开展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网上业务的平台,加强与供应商、客户沟通,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和搜集成本,极大地提升了宝钢的市场竞争优势。
2009年宝钢再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最受尊敬企业”排行榜,中国内地仅宝钢一家企业获此称号,宝钢已跻身世界钢铁行业前五甲,足见其已拥有了强大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结论与启示
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产业链和行业内进行大规模的并购中国企业必须发挥资源优势,重新进行战略选择。在新形势下,企业进行行业内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优化配置利用企业的资源,才能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钢铁行业目前是一个明显处于产业成长期且产能过剩的产业,宝钢通过一系列的横纵向整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大多数处于产业成长期的中国企业来讲,横纵向整合可以提升绝对市场份额,增加对关键价值链环节的控制,并在低成本基础上获得国际竞争力。另外,利用整合战略带来范围经济效益,尤其是学习效益,可以低成本驱动创新,或者以创新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淳鸿.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演进评述[J].经济问题,2007(4)
2.[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著,吕魏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
4.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5.Panzar J C,Willig R D. Economics of Scop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2)
6.M.E.Porter,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328
7.Ron Sanchez. (1997). Preparing for an uncertain future: Managing organizations fo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27,(2)
8.饶扬德.基于资源整合观的企业战略重构[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7)
9.吴利华,周勤,杨家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纵向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下降的一个分析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电力建设工程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电力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要想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强化管理、抓住市场动向。电力建设企业在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就是安全、质量、进度管理,而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新形势下电力建设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分析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一、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特点及现状
要想做好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对其管理的特点、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了了解与分析。电力建设企业由于产品固定和作业人员流动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临时性、流动性、事故多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同时,电力建设企业往往要在有限的场地、空间集中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多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作业,不安全的因素诸多,因此提高电力建设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近年来,电力建设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伤亡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职业病危害严重,尤其体现在高空作业、起重作业、施工用电、尘肺病等方面。造成事故多发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施工企业负责人依法安全生产经营的意识淡薄,或者不懂法律,或者明知故犯。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甚至放弃安全生产管理,致使一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松弛,安全监督作用形同虚设,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又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已逐渐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一方面,施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健全,体系本身的可操作性不强,引用的部分法律、法规已作废;另一方面,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修订,都是早期计划经济时代制订的,早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出现大量漏洞,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发生事故后处罚不严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负的责任。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领导者,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而事实上,目前电力建设企业中真正能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非常有限,很多企业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部门的事,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企业对安全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故再要”的现象,不出事故,安全部门提出的安全问题也被忙碌的生产所冲淡,引不起领导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不少项目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包了之或层层分包、转包,安全生产总包不管,分包不懂管, 存在管理上的脱节,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不到实处。事故发生后,对安全事故责任人处罚不力,也是导致电力建设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操作技能较差
由于施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培训,参加工作又缺乏安全教育,并且大部分施工人员还是考虑如何赚钱养家糊口的问题,希望多挣一些钱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生活,而忽视了平安即是福的简单道理。有些施工人员甚至未经培训就上岗,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导致施工过程中人员作业性违章频繁发生,现场装置性违章比比皆是。诸如现场流动吸烟、高空作业不扎安全带、脚手架搭设不规范等问题,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更严重的是无证人员未经培训直接从事行车、叉车,喷漆、电焊、电工等特种作业,致使施工过程中,从根本上意识不到作业中潜在的危险,徒增事故发生的概率。
4、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不完善
贯穿电力建设施工全过程,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与其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密切相关。一方面,施工单位安全投入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管好安全工作的责任,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奖罚机制,致使施工现场各类安全设施不完善、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力度不足、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劳保用品配备不齐全、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应急救援物资准备不充分等,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目前电力建设市场的施工队伍鱼龙混杂,大量拼凑而成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充斥市场,采取挂靠有资质的电力施工企业,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工程建设项目。一旦承接工程任务,为了弥补前期的不正当投入,追求最大利润,而盲目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或租用的施工设备、机具和周转材料陈旧,安全生产投入能省即省,违背客观规律,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因此,安全投入力度不够,安全设施不完善,是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2]。
三、加强新形势下电力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策略探究
1、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又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考核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领导抓、抓领导”的原则的要求,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人,构建“统一领导、综合监督、分级负责、协同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网络。同时,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理,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运行,严格实施监督和考核,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时效性。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在电力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预防为主,注重“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策略。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要把提高全员本质安全意识作为重点内容,落实好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依托周一安全学习、站班会、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强化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把安全规章制度和要求转化为员工自觉行动,切实杜绝违章作业导致的人身及设备伤害事故。树立“我要安全”的意识,培养“我会安全”的技能,充分发挥作业人员对事故防范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生产现场及作业过程中存在危险的敏感性及应对能力,切实做到“三不伤害”,提高争当优秀“本质安全化员工”的氛围。
4、加大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完善各类安全设施
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是保证施工项目安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专门的账户,按照“项目提取,企业统筹,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随意挪用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并且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汇报,明确安全生产费用的去向。同时,安全设施的标准化是提高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水平的标志,只要是前一个工程使用有效的安全设施,就在下一个工程积极推行,并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安全设施的投入,可以有效的降低民工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避免诸多不安全因素,从根本上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因此,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必须给以高度重视,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以保证电力建设施工全过程的安全,为我国电力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83-02
电缆终端是用以将电缆导体和相关电气设备连接的电缆附件,安装于电缆末端。电缆终端作为电缆与电气设备关键的连接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绝缘性,应满足在长期带电运行下良好的连接特性和电气绝缘特性,能经受在电气系统中的过电压等。由于电缆终端制作安装过程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各个施工现场环境各异,且终端内部结构复杂、电场集中,因此电缆终端制作对施工工艺要求极高,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电缆终端故障也频繁发生。电缆终端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在电缆及其附件故障统计中显示,电缆终端的故障约占总故障量的70%左右。
每次电缆终端故障发生总会造成相应电缆停电,随之带来的是造成大面积区域停电,由此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电缆终端是电力电缆的连接的关键部位,也是电力电缆线路中的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电力电缆故障的多发环节。为保障电缆线路零故障安全运行,提高电缆线路的供电可靠性,总结电缆终端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文通过对某变电站35 kV电力电缆终端高介电系数应力管施工安装工艺不到位引起电力电缆接地故障进行深度剖析,并就电力电缆终端施工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规范和提高电力电缆终端制作工艺,加强施工人员在电缆终端制作过程中的制作水平,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故。
1 电缆终端事故经过及原因分析
1.1 故障概况
某站#2主变35 kV高压电缆终端型号:26/35 kV户外500~630 mm2,系2011年5月生产,于2012年8月安装就位;电缆长度100 m,电缆终端为冷缩式户内电缆终端,电缆一侧接主变35 kV出线,另一侧接入室内开关柜。2014年1月18日,调度值班人员分别发现该站#2主变组二次保护告警,显示设备运行异常,运维人员进入现场巡视,发现#2主变35 kV侧电缆终端B相出现对地击穿烧毁故障,现场电缆终端完全烧毁,周围可见绝缘材料被烧黑的碳质,故障相被烧毁仅剩导体连接部分,其余两相无异常,运维人员无法直接判断电缆终端产生故障的原因。
1.2 故障原因分析
经过对现场调查发现电缆终端的外部尺寸设计合理,排除因外部尺寸设计不合理引发放电击穿故障的可能;主变压器和开关柜都是室内设备,故障现场气温干燥,现场无积水,解剖电缆终端未发现终端有受潮痕迹,排除因受潮而引发水树枝最终导致击穿的可能;根据电缆终端发生故障的位置推测故障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电缆主绝缘开剥时主绝缘表面刀痕过深,造成主绝缘绝缘强度不足,最终引发放电击穿故障;二是终端屏蔽层处理工艺不好,使屏蔽层间产生感应电流,在屏蔽层上形成较高的感应电压,造成绝缘老化并最终造成击穿故障;三是电缆终端应力锥部分尺寸处理不好,造成局部电场强度过高,最终引发故障。
由于故障相B相已经无法判断故障发生原因,对非故障相A相进行解剖发现,在非故障相电缆终端有明显放电碳化通道,在主绝缘表面存在对电缆半导电绝缘屏蔽放电痕迹,对比非故障相进行尺寸测量发现故障相故障区域与非故障相放电区域相同,可确定为同一故障。
通过对比电缆终端标准化制作卡对电缆终端尺寸进行测量,发现电缆终端的开剥尺寸不符合要求,放电点为电缆终端高介电常数应力管与半导电屏蔽层搭接区域;由于开剥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2主变B相高介电常数应力管与半导电屏蔽层没有形成有效搭接,破坏了应力管与主绝缘紧密的绝缘配合和电场分布,使应力管作用失效,造成电缆半导电屏蔽层处电场畸变,过高的电场强度导致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造成局部放电,在主绝缘的绝缘薄弱环节逐步造成了绝缘击穿。
1.3 电缆终端处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电缆终端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时电缆终端的制作工艺存在问题,是一起典型的因制作工艺不到位引起的事故,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地整改。高介电常数应力管(应力锥)是电缆终端的应力控制单元,是电缆终端的核心部位,这部分部件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电缆终端的制作质量,因此在制作电缆终端时应严格把握电缆的切剥尺寸,保证应力管与半导电屏蔽层处可以形成最少20 mm的有效搭接部分,防止因终端收缩时应力管与绝缘屏蔽层脱离造成搭接面不足引起故障。由于主变两端电缆终端为同期安装产品,对两侧电缆终端全部进行了重新制作更换,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电缆终端的制作工艺对电缆终端进行制作,并经过试验合格后投入运行。
2 电缆终端常见故障及防范处理
电缆终端种类、形式、规格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施工技术平也各不相同,电缆终端运行方式和条件各异,致使电缆终端发生故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该文对电力电缆终端主要常见的故障进行总结分析。
2.1 机械损伤
由于电缆安装环境周围的硬物损伤,或施工遗留缺陷,造成对电缆终端保护不足,引起的机械损伤在电缆终端故障中占有一定比例。常见的电缆终端机械损伤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安装时碰伤;(2)运行时外力破坏;(3)环境恶劣老化等。在电缆终端的制作安装过程中,应配备电缆终端安装专用工具,严格控制电缆终端防止受到机械损伤,杜绝盲目施工。
2.2 电缆施工工艺问题
由于电缆终端施工工艺问题造成电缆终端事故,占电缆终端事故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通常常见的工艺错误有以下几种:铜屏蔽断口处理不好、接地线处理结合不紧密、半导电层环切工艺不好、主绝缘表面处理不好等。对于电缆终端,电场最集中的位置是金属屏蔽层的断开处,在金属屏蔽层断开处造成电场畸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电缆金属屏蔽层的断开处形成了高电场应力效应,在电缆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电压梯度,在越接近半导体屏蔽层的断面处,电场强度越大,形成在电缆运行中电缆终端的薄弱点,容易造成局部放电,并最终引发击穿事故。目前针对电缆终端金属屏蔽层断开处电场畸变采用的手段是在屏蔽层断开处加装应力锥,应力锥的作用是改善金属护套末端电场分布,降低金属护套边缘处电场强度,在10~35 kV冷缩式交联聚乙烯电缆终端,经常采用高介电常数材料制成的应力管代替应力锥,简化了现场安装工艺,缩小了终端外形尺寸。
(1)铜屏蔽金属带断口处理不好,断口处存在尖角扎入主绝缘内,造成尖端放电并最终造成接地故障;在处理铜屏蔽层断口时应用PVC胶带或小恒力弹簧将铜屏蔽层定位并固定,沿PVC胶带或小恒力弹簧定位位置使用刀具压出印痕,但不得将铜带切断,以免损伤内部结构。然后沿印痕将铜带均匀撕断,撕断铜带过程中不得伤及外半导电屏蔽层和绝缘层;铜屏蔽断口处要保证平滑整齐,外形应为均匀的圆周,不得存在缺口及尖角,不允许铜带尖角刺入外半导电层。
(2)接地线与铜屏蔽接触不充分,导致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过热烧毁;在处理三相终端分叉线接地线时,应用恒力弹簧将接地线进行固定,钢带铠装应与铜屏蔽分开接地,不得一点接地,两条接地线应错开一个角度。钢带铠装接地后,在恒力弹簧与钢带铠装外绕包#23绝缘胶带,使铜屏蔽与钢带铠装接地部分保持绝缘。此外,接地线应被防水密封条紧密包裹,防止水分沿接地线渗入内部。
(3)剥除电缆外半导电层时环切刀痕或纵切刀痕过深损伤电缆主绝缘,导致电缆线芯与外半导电层绝缘距离不足造成缓慢放电并最终导致击穿;由于开剥半导电屏蔽层主要采用刀具环切及纵切后将半导电屏蔽层撕开的工艺,这种工艺可以保证主绝缘表面残存半导电颗粒较少,可以有效防止因半导电颗粒存在悬浮电位造成放电故障。剥除电缆外半导电层是电缆预处理过程中要求最高的一个步骤过程,因此需要谨慎操作。采用这种处理工艺时,要求用刀剥除外半导电层时,下刀2/3深,不能伤及电缆主绝缘层;半导电层的切口处要整齐。不能存在尖角,切口处不能有刀痕。去除半导电层时,应沿圆周方向撕去,半导电层去除完成后,应完全打磨去除电缆绝缘表面上的刀痕。
(4)开剥后主绝缘表面处理不好,导致半导电颗粒嵌入主绝缘表面形成悬浮电位造成放电;在主绝缘表面处理过程中,如果存在主绝缘层被划伤,或是主绝缘表面残留黑色半导电颗粒,必须用绝缘砂布打磨干净;处理过程应先用120#粗砂布打磨主绝缘,再用240#细砂布打磨主绝缘,最后用砂布背面抛光主绝缘表面;在处理过程中绝对不可以用打磨过半导电层或金属的砂布来打磨主绝缘,以避免导电颗粒污染主绝缘表面。
以上分析了电缆终端制作及安装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外在电缆终端制作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保持工作现场的清洁,同时应该尽可能将电缆终端制作时间缩短,电缆开剥后一次完成,因为电缆开剥后在空气中时间暴露的越长,空气中的水分、灰尘等杂质侵入电缆的可能性越大,影响电缆终端的质量。
3 结语
这是一起典型由于在电缆终端制作过程中工艺缺陷引发的终端故障而引起的主变停电事故,其代价是巨大的,得到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通过对事故原因的深层次进行剖析,对电缆终端的制作、现场管理、运行维护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电缆终端生产厂家比较多,电缆终端的制作工艺及安装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现场安装制作电缆终端必须严格按照厂家提供施工图纸及安装手册进行电缆终端制作。安装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装手册提供工艺进行安装,现场监督人员应加强现场制作管理,并做好现场制作质量记录,现场出现与施工工艺不符的情况应立即制止并纠正。本文通过对本案例故障进行剖析,并对在电缆终端制作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相关单位电缆终端制作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具备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但在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数据的爆炸式发展,档案的数量也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若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化阶段,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管理效率和水平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中的深入,其优点也日益被人们发掘。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今后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今后简化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及水平的必然选择。事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次档案管理升级,在建设过程中,能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类存储,并进行有效的检索调用,极大的提高了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对调用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作用。用户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就能登录档案数据库,这部件简化了存储,还简化了档案信息服务的流程,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此外,信息化的档案建设不会在使用中打乱档案的存储分类,也不会对后续的档案浏览者造成影响,大大简化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2 事业单位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的多数档案管理人员都存在信息化素养偏低的情况,他们往往习惯于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手段。对计算机的运用还缺乏一定的了解,此外,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纸质数据进行电子化录入,这也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运用和信息处理技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并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缺乏,导致了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缓慢。
2.2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事业单位要推荐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配套软硬件的支持。但是,目前不同的事业单位的软硬件配置有着很大的差异,通常东部沿海地区的软硬件配置要大大优于中西部地区。这造成了在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无法进行有效的统一和规范性操作,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普及造成了不良影响。
2.3 事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和制度化的建设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众多,且各地区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信息化建设配套设备差距极大。因此,在整个事业单位中,信息化建设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和制度建设,这导致了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创新意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动力。同时,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制度化建设的欠缺和信息化建设意思的淡薄,就容易导致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问题。
3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途径探讨
3.1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具有极高信息化素养的专门人才进行推动。为此。事业单位在招聘中强化对计算机专业和信息化素养较高的专门人才的招聘工作,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定期安排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信息化知识培训。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老员工的方式,双管齐下的提高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此外,除了信息化素质的提升以外,还要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培训,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化素质得到提高。
3.2 强化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基础设施的配备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各事业单位在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各种软硬件方面的通入,不断更新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这样不仅能避免因硬件问题而造成的档案信息丢失和泄露问题,同时可以通过优秀的软件应用极大的简化档案管理工作,并提升管理效率。此外,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要积极进行档案资料的备份管理,防止因数据丢失而造成的档案管理问题。
3.3 针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进行制度化的建设
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进行制度化建设,有利于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展开,并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科学依据。因此,各事业单位应该积极进行制度化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节方面的调整,便于其执行的可操作性。同时,还需要制定良好的监管体系,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从而在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发展的同时,避免因信息泄露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制度化的构建过程中,要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根据不同的权责划分进行不同的管理,从而督促各职能人员做好其分内工作。
3.4 进行合理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工作
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并做好各项调研及建设安排。并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工作,使整个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转移到信息化的发展轨道上来,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为信息的需求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各阶层员工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配合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构建高效、安全的?n案管理体统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持。
3.5 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好档案保密工作
近几年,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建筑安全事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虽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强安全管理。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根本不重视,也不愿意在安全管理上加大投入,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诸多原因最终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调查,我国已知的建筑企业有将近五万家,建筑企业工作人员数量大概在3000万,其中农民工一直是建筑企业施工的主要力量。建筑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助于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在将近五万家的建筑企业中,国有建筑企业仅不到一万家,其余都是私营企业或者采用其他形式组建的企业。建筑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人员数量众多,这些都给建筑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国建筑企业也在努力加强安全管理,降低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二、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企业中,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都相互关联。现在有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督人员本身就严重缺乏施工安全意识和施工安全管理理念,致使管理者和安全监督人员在建筑施工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多建筑企业为了节省建筑成本,保证施工进度,就缩短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时间,甚至有些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之前根本不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更不具备安全意识,农民工未经培训就直接进入施工现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安全管理岗位,就算设置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岗位,也是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安全监督管理的实际作用。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尽可能的减少在安全设备上的投资,还有一些建筑企业购置了安全设备,但是安全设备一直处于闲置的状态,并不能提供给施工人员基本的安全保障。
在很多建筑企业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以后,企业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施工进度和企业的名誉,多数会选择和安全事故中受伤一方进行私下了结,这样的行为不仅有损受害者的利益,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应该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杜绝这样的现象发生。
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健全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施工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安全事故,国家针对这些安全事故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安全事故的处理也没有明确的标准。目前,建筑安全事故的处理只能按照原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但是原有的法律制度处理内容不明确,处罚的力度也不得当。国家应该加大对建筑施工的监督力度,从建筑设计开始一直到建筑施工项目完工,切实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安全。
(二)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在建筑企业施工中,要明确施工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保证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能够找到相关负责人。对于比较重大的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应该按照安全事故科学鉴定结果承担责任,建筑项目的业主也应该在安全事故中承担一定的责任,还有就是安全监理部门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把责任落实到位,才能让建筑企业和相关人员关注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筑企业应该建立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对建筑企业和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想让建筑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建筑施工中自然离不开先进技术作为支撑。先进技术的使用也可以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保障。在当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该逐渐向信息化转变,统一对施工进行安全管理。
(四)建筑企业需要完善安全事故上报制度
建筑企业应该在工作人员进场之前就为员工买好意外伤害保险,这是国家对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为工作人员买保险既可以维护员工的利益,也可以维护建筑企业的利益,也是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记录,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也应该做好详细的记录,并且把记录上报。但是,在建筑企业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很多建筑企业都没有把安全事故上报,想要掩盖事实。要想从根源上解决建筑企业隐藏安全事故的问题,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安全事故记录和上报制度,对不上报和隐藏安全事故的企业给予重罚。其次,要想更好的避免建筑企业隐瞒安全事故,就要加大对安全事故中的伤亡人员的赔偿数额,这样就避免建筑企业出现私下了结的情况。建筑企业的安全事故记录应该接受群众的审查和监督,让安全事故的记录和处理结果都可以公开透明。
(五)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安全设施投入
要想保证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除了要依靠法律法规做保障,还要进行内部调节。目前,我国很多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不重视,建筑企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很多建筑企业把对建筑施工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看作是多余的成本支出,所以很多企业管理者不仅不会加大在安全设备上的投入,还会想方设法减少在安全设备上的投入。在一些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者为了赶施工进度一般会让施工人员加班加点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状态长时间下去会超过施工人员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很容易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设备的监督和管理,不仅要让建筑企业加大在安全设备上的投资,还要监督施工现场安全设备是否落实到位。而且建筑企业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不惜牺牲建筑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企业要以人为本,从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考虑,保证工作人员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项目施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结语:
建筑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本身带来损失,还会给国家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建筑施工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是不容小视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很多管理者对安全管理不重视,安全管理职位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安全管理的作用。要想让安全管理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就需要国家和建筑企业共同努力。国家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建筑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筑企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其次,建筑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安全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建筑项目施工。
参考文献:
[1]郝龙.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任志伟.建筑安全生产政府监管博弈分析与路径选择[D].山东建筑大学,2013.
[3]张庆.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彭本.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作者对本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精神病医学鉴定资料中116例精神病人刑事案件司法鉴定资料分析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6例鉴定精神病人中男103例,女13例;年龄17~81岁,平均(33.71±12.46)岁,21~40岁的青壮年96例;婚姻状态:未婚85例,已婚19例,离婚11例,再婚1例。文化程度:文盲35例,小学46例,初中25例,高中10例。职业分布:无业74例,农民16例, 渔民7例,工人4例,干部1例,其他14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作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案件类型、鉴定目的、结论、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诊断等项目,鉴定诊断依据1998年年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案第2版(CCMD2-R),2001年起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案第3版(CCMD-3),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五条第一、二款的规定及我国修改后的《刑法》第十八条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本院在实际操作中把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按照“完全”、“部分”或“限制”、“无”3个等级进行判定。
2 结果
精神疾病与案件类型的关系见表1;表1 精神疾病诊断与案件类型的关系(略)
各类精神病法定能力评定情况见表2;表2 各类精神病法定能力评定情况(略)
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情况见表3。表3 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情况(略)
说明:MR:精神发育迟滞;分裂:分裂症;躁狂:躁狂症;人格:人格障碍;癫痫: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冲动:冲动控制障碍;酒精: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脑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短暂:急性短暂性精神病;妄想:妄想阵发;滋事:包括寻衅滋事、扰乱、打人;破坏:损坏公共、家庭财物
重大刑事案指危及他人生命的案件:伤害、杀人、猥、放火、投毒
3 讨论
国内研究中精神病人刑事案件鉴定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占49%~80%[1~3],精神发育迟滞其次。本研究中精神疾病分类以精神发育迟滞45例居首,占38.8%,高于李良杰的10.4%[4],和宋建成的18.6%[3]。精神分裂症31例,占27.6%,低于张钺[5]的80%,朱国钦[6]的78.48%,李良杰的44.7%[4],与陈维梅的61.4%[7]。说明本地区精神病人刑事案件中以精神发育迟滞为最多。
凶杀案件在司法精神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组资料凶杀案例占同期全部鉴定案例的4.8%,明显低于朱国钛的40.19%[6]张钺的30.4%[5]李良杰的26.8%和沈慕慈的21.9%[1,4]其中精神分裂症杀人5例,占50%,抑郁症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各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说明精神分裂症是凶杀案的主要病种,与朱国钦、陈维梅等学者的研究基本相符[6,7]。精神
分裂症可以幻觉妄想支配下作案,对社会治安、人身安全危害极大,因此,加强对精神分裂症的防治工作是防范精神病人作案的重要措施。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均在意识障碍下行凶杀人,或因人格障碍激惹性行凶,作案手段残暴,后果严重,同样是防范的重点。
精神发育迟滞病人作案中以盗窃和为主,分别占62.5%、22.5%,本研究中未见有凶杀案,由于精神发育迟滞病人控制能力和辨认能力差,易在冲动情况下或在易受他人指使下犯罪。
本资料精神病人作案以21~40岁的青壮年占绝大多数,未婚者多;文化程度以受教育程度低的占多数,其中文盲35例、小学46例;职业分布为无业人员74例、农民16例。说明这类人群的精神病人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精神病人发生刑事案件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影响力大,引起舟山市政府的重视,2005年舟山市开展“暖人心、促发展”工程(简称“暖促工程”),由政府出钱对重症精神病人进行集中收治,刑事案件发生率,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1998~2004年精神病刑事案件年均发生14.3例,重大案件年均发生5.9例,“暖促工程”后年平均发生刑事案件8例,重大刑事案件年均发生1例,说明在政府重视精神病人管理后精神病人刑事案件,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成效显著。
因此,政府重视精神病人管理,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及时治疗各种精神疾病,尤其是对有攻击、伤人言行的精神病人加强治疗和管理,及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是防止精神病人刑事案发生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沈慕兹,金伟,蔡建华,等.司法精神医学鉴定654例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3):168.
2 邓武.67例凶杀案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分析.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3,4(2):57.
3 宋建成,吉中孚.精神病司法鉴定1389例分析.神经与精神卫生杂志,2004,4(3):179~181.
4 李良杰.48例凶杀案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上海精神医学杂志,1998,1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