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实习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学专业实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学专业实习

篇1

生产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实际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具体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习教学是学生开阔视野,也是促进学生和社会接轨,走向社会的实践体验。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作为实习效果衡量标准的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与考核,对保证和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此,笔者根据多年带实习的经验,浅谈农学专业生产实习考核方式。

一、当前生产实习成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是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具有教学时间集中,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管理杂的特点,它涉及多种相关课程的知识。目前生产实习的成绩评定基本上是根据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进行的,我们感到这种评定方式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是不完善的,它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首先,由于当前我院学生实习采用“大集中、小分散”形式,即实习学生大体集中在几个团场(农科所),同时又1~2人为一组分散在不同连队,带队教师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同时由于实习经费紧张,教师无法经常性跑点,许多较远的实习点可能整个实习期教师不能光顾,只靠书信及电话联系,模糊指导,带队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其次,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和生产单位实习鉴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如有的学生实习报告写得很好,但对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一知半解,而有的同学实习认真、能吃苦,守纪律,但写作水平有限,加之有的学生习惯于抄袭他人的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最后,实习时的纪律表现、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的质量本身并不能代表学生对实习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目前的这种评定实习成绩的方式缺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实习的作用,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专业指导及对实习过程的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完善目前的实习成绩评定的与考核方式,同时各专业也有必要分别针对科研实习(带教师的科研任务实习)和挂职生产实习制定一个合适的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二、生产实习成绩评定的改革措施

1.健全教学机制,开好实习动员会

规章制度是做好工作、搞好教学、完善管理所不可缺少的措施,实习质量的好坏与实习教学机制的完善与否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实习收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生产实习开始前必须召开实习动员会,指导教师首先要对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详细的实习计划,并要求每个学生熟悉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把生产实习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组织纪律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实习,同时也要将实习计划让实习单位了解,以便安排配合实习时的有关工作。需要组建一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成的教师指导队伍,共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纲和实习时间表,使学生一进点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制订的实纲应包括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等内容。

2.做好实习期间的定期检查与考核

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不但是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依据,而且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外生活和学习不同于校内,因而做好平时的检查考核尤其重要。通过检查学生的日常实习纪律,掌握学生的平时表现,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利于对实习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平时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实习单位遵守纪律情况,另一方面,检查学生实习任务进展与完成情况,前一方面检查起来较方便。对于后一方面,我们教师组织同一实习点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由学生介绍这段时间的工作进展,业务体会、存在问题。教师再提一些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也达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实习情况、实习收获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回答问题的能力,使老师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实习情况,以便客观公正地评定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要加强与学生及实习单位的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实习结束时,应由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劳动、纪律等情况做出全面鉴定,以便考核。

3.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核

考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如果考试在内容和方式上与教学过程脱节,就会丧失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走入误区,成绩也不会真实。对于农学专业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分实习单位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考核,由学校寄生产实习考核表,让实习单位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态度、完成任务、业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同事相处及遵守纪律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语。学校的考核包括平时实习检查、学生中期返校的介绍、实习日记、实习专题论文、实结,实习汇报与答辩,由这些综合得出毕业实习成绩,具体操作及所占比例为:

(1)实习单位考核既要有实习情况评语,又要有实习分数(占实习成绩25%)。

(2)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实习笔记、实习纪律、现场根据实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方面考核,记为平时成绩(占实习成绩25%)。

(3)评价学生的实结报告、专题报告(占实习成绩15%)。

(4)实习结束返校后,结合实结汇报,请实习带队教师(包括实习单位带队教师)、同行专业教师做考官,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笔试或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占实习成绩35%)。

这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生产实习成绩,对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同时也可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实习效果。

总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实习成绩评定机制,是实现生产实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量化了学生实习成绩,评出的成绩是客观、准确的,而且规范了学生生产实习行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14-02

对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省属高等学校农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注重“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适应新时期变化,面向农业、农村的基本教育模式。然而,目前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现了选择和建立基地难度大、长期性和稳定性不够、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1-3],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高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根据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在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提出了对策措施。

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学校为主,但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完成的建设项目,而是学校与校外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多边合作型共建项目。高校的办学宗旨是追求教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企业或事业单位追求的目标显然与高校存在着差异,企业更加注重的是追求效益和利润。由于双边合作追求目标的差异,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出现困难甚至矛盾也是情理之中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校外合作方存在的问题。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主体活动是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校外单位接纳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学生参与到合作方的生产和工作实践中去,由于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是一种实践、锻炼和学习的“非熟练”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干扰合作方的正常生产活动,导致大学生的参与给合作方在管理、生产、安全等方面增加了压力,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另外,为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合作方还要抽出部分技术骨干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以帮助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合作方的人力资源成本,影响和降低了合作方的生产效率等。这种实习实训活动达到了教学单位的目标和学校的办学宗旨,但它是以增加合作方的成本和降低合作方生产效率和质量为代价的。因此,当学校期望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时,有些企业或事业单位常常表现为不情愿、不配合、甚至不接纳,这是导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困难的主要原因。

2.办学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作为农学类专业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合格人才。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尽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进行了较科学的设计,特别是对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理解不够。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基地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教学质量。但部分教师对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建设过程中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践教学活动缺少系统、规范管理,降低了校外合作方的配合力。有的专业或课程在校外实习实训前没有制定完备的《实习教学大纲》和详尽的《实习教学计划》;开展实习过程中对实习指导教师在责、权、利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或规定,导致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指导老师责任感不强,管理不严,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同时还给实习实训合作方增加了负担,影响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降低了基地建设的驱动力。在高校招生人数增加,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目前,普遍重视校内教学资源的投入和教学平台的建设。而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其是高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学校对基地所在单位只索取不给予,不仅制约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降低了合作方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④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降低了基地建设双方的合作力。高校的优势是人才,是技术,依托人才和技术优势服务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促进校企结合、校地结合的关键因素。但目前较多的科研成果、关键技术停留在学术刊物上,或停留在实验室中,未能转化为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生产力。因此,降低了基地建设双方的合作力。

二、农学类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是一个以农学类本科为主的二级学院,现开设有林学、园艺、园林普通本科专业。长期以来,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自身的办学特点,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园艺、林学专业构建了“职业定向式三阶段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修订了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设置。在此基础上,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做法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互惠互利为基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要想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彼此关切双方的利益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我院把重点放在了协调与实习实训单位之间在建设目标上的差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各展所长,各取所需。①学院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方实行技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我院林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多年来形成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平台为契机与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和开发相应的技术,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互惠互利,形成协同发展的共生体。如我院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该保护区的业务需求结合我院教学科研需求,在基地建立的理念上采用了“以科研促教学”,在基地建设方式上采用了“共同投资,合作共建”。近年来我们为星斗山保护区进行了植物资源普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与规划、水杉及秃杉原生母树种群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病虫害防治等多项工作,为星斗山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和技术支持;2013年我们与星斗山联合申报并启动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工作,双方真正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体。②学院与基地实行人力、物力资源共享。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不仅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更需要通过实习来获取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对实习实训单位的了解、与技术人员经验交流、对员工的生活工作状况等全方位的了解,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很好机会。如“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我院《树木学》、《植物学》、《生态学》、《测树学》等多门课程的实习。同时,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也是我院师资的有益补充,有时甚至是实习实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③学院与基地实行人才培养成果共享。以实习单位为培训基地,不仅使学校能够实现育人水平的提高,企事业单位也能从中发现人才,选择人才,实现基地共建,培养成果共享。随着企业实用性人才不足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省级发展,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不理性,企业的人才断层越来越严重。通过在实习实训中充分发挥基地的媒介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窗口,为企事业单位搭建挑选适用人才的平台。这既为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又为企事业单位引进后备人才提供了人才库,从而缓解了学生就业和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的双重压力。

2.以综合利用为目标,丰富基地功能。高校在基地建设上应立足于长期合作,选择业务技术强,管理先进、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且有实力、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方。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已有的科研技术、专业人才的优势,大力支持合作方的生产、科研工作,建成多专业综合,学研产一体化,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的基地容纳量较大(至少一次接纳30人),利于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其次,企事业单位内部具较高的管理水平,不仅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上提供保障,还能在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方面提供正确的引导;再次,基地本身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发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研、产”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3.改革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①在管理上采取校企联动,齐抓共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沟通协调。二是强化贯彻执行,加强责任意识。由专任教师与合作方技术人员(实习指导老师)共同组建实习工作执行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实习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与企业齐抓共管,共同指导、共同负责。②在实习实训方式上采取集散结合,统分相辅。实习实训在方式上不实行一刀切,根据需要适宜集中就集中,适宜分散就分散。③在实习实训程序上采取过程管理,实行目标考核。过程管理主要是突出对实习实训工作的事前准备、事中监管。事前准备就是要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与要求、形式与时间、内容与考核等;开好实习动员会,宣讲好实习纪律,落实好安全教育。组织专任教师与学院签订《实习责任书》,实习学生与专任教师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事中监管一是执行组成员要全程管理,监控实习全过程,二是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巡查,既监控学生的实习过程,也督查执行组的管理情况。目标考核采取双层双边考核,双层考核就是既考核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也考核整个实习实训的成果;双边考核就是学生考核由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与专任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对每位学生进行共同考核,综合评定实习成绩。

4.以长效运行为根本,强化经费投入及监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上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因此,要保障基地建设的长效性,学校不仅要高标准选择合作方,还要加大资金筹集投入力度。这就要求学校要多方筹集资金,我们主要是融合了学科建设经费、课程实习经费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共同投入,辅以实习单位资助和学生自筹等方式。在投入管理上我们专门制定了教学实习经费专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监管的透明度,加强对实习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确保基地建设稳定有序长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蔡敬民,董强,等.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2):77-78.

篇3

2012年3月初,我怀揣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来到实习的地点,这次毕业实习中我只是在我的家乡实习,短短的两个月中,不仅仅是关于我喜欢的果树管理,还是农技师的工作态度,使我目睹且学习了很多。转眼间,一个月的实习期即将过去,回想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与收获,我深深的感到在我今后的发展,给予我的是一笔多么宝贵的人生财富!

经过过去一个月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也为那些渴求知识的农民们提供的帮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系统的应用,农业技术方能一步步走向正轨,带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超级农业大国转向。

二、 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们镇政府给我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曾经谆谆教诲我的老师,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一些做人态度,学习工作的态度,我都深受其惠。

篇4

(l)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劳动、社会相结合的教学特点。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践第一线,改变了教学情景,学生可以较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实践环境.熟悉本专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体验,使他们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这有利于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

(2)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近年来,积极实施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二、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三、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

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农学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单靠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实习是不够的。 在生产实习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参与者。学生经历及阅历不足、可塑性大,思维较活跃,但又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想人非非。特别是受社会上某些不正常因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有些学生学农不爱农,不能牢固地确立专业思想。但是,通过生产实习过程,学生切实地与生产实践及社会接触,大量的社会信息将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需要感,实现思想和行动上的转变。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专业、谈发展,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树立正确择业观。

总之,实践教学改革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独立地思维,使学生得到稳定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积极地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并随时总结实习经验,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77-03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门类,是实践性、技巧性和技术性含量较高的一门专业[1],是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生态和环境建设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实践教学在高等农科类专业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智能型农业人才的重要环节[2]。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始建于1936年,为本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本专业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以来,学院都高度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锻炼,在建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先后与校外的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建了12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多年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条件与本专业本科教育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由于经费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工作也刚起步,相应的工作机制及合作方式都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因此,如何通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让本专业的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间,从书本走向生产,使学生树立劳动、生产的实效思想至关重要。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任务[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智力和人才的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会技术、懂经营、能领导的新型技术应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交际、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技能。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门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4]。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践教学环节更多的是从课程或学科的角度来安排,结果造成学生用在书本知识学习的时间偏多,而进入实验室,进入农村社会参与农产品开发经营、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太少。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农科院校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写不好工作总结等问题。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急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地方院校的特色,我校农学专业新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农学方面特别是作物生产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胜任作物栽培、良种培育、种子生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相应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突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掌握农业生产核心技术为重点,提出本专业的技术能力结构,以此为依据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以实用为目的,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打破课程分割并相对独立的传统培养模式,将全部的专业课程实践整合为几个大的模块。

坚持内涵发展,以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重点,“农科教、产学研”联动为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实际接轨,缩短学校教学与农业企业生产之间的差距。

三、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及其实施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以“基本技能实践模块、专业技能实践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为主要内容,具有层次化、模块化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形成了“学生进校就实践,4年训练不间断”全程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确立了校内与校外并重、侧重于校外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格局。

(一)基本技能实践模块

该模块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目标,安排在一、二年级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一是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训练;二是新生进科研实验室参与实验操作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方面,除了传统的生物科学类和作物生产基础类实验外,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要求,主要增加了生物技术类实验(见图1),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新技术;其次,学院对农学专业实践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科研资源、教师及研究生资源,吸收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鼓励大学一年级新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实验室,跟着学哥学姐们参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团队。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本专业90%的学生在一年级,都有不同程度地进入不同平台、不同课题组开始科研训练,为他们今后在二、三年级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技能实践模块

该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在一年级主要增设《专业基本技能实践A》和《专业基本技能实践B》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作物种类的不同,结合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完成作物栽培管理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对田间生产实践内容,有一个初步认知。其次,是在二、三年级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及实习训练。过去农学专业课程的实验课及课程实习均跟随着每门课程走,由于每门专业课程都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对专业课程的实验及实习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实验方面,主要是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创新性。例如,将作物栽培学的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实验与作物生理生态课程的水分对作物胁迫的实验相结合,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环境水分变化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再比如将栽培学的水稻生育时期观察与育种学的水稻杂交实验相结合,避免了两门不同课程同时都要对水稻幼穗发育过程的介绍。实验内容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授课方式的探索,授课方式打破了传统仅局限于实验室的方式,而改由老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到地头进行现场教学。专业课程实习方面,打破了以往单一模式,将全部的专业课程实习整合为几个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由几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及校外专家共同参与指导。具体做法是:在3年级学生学习作物栽培学、育种学、种子学等专业核心课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种子公司的生产繁育基地、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单位,并要求每个学生参与某些生产环节过程,二是组织学生走村入户实地调查和咨询,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交流、田间实践等方式了解当地农村的耕作制度,作物布局、新品种推广、土地流转等情况,让学生全面了解种子生产及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现状。课程实习改革,加强了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实际接轨,缩短学校教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差距。本科四年级主要安排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实施,通过论文的撰写全面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模块

该模块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内容有:“一组一分地”创新创业实践,即农学三年级学生每5个同学组成一组,每组同学有一分的土地,每组分配2个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种植制度、田间种植模式,安排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对比试验,完成田间管理、作物生育记载,并在作物收获后,独立提交生育动态报告、田间专项调查报告、产量估测报告及生产过程问题分析报告等多项报告。其次是,依托创新和创业项目,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总结,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四、主要成效

(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几年来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从课堂走向农村,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实习,使得学生对基层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他们目睹了农村生产水平低,广大农民渴望得到科学技术的时候,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坚定了学农、爱农的信念。最明显的一点是过去将实习生分配到农业企业,很多用人企业直接表态说不要,他们反映说送来的学生还要手把手教他,而且教了还不肯学。这两年情况有了极大改变,学生毕业前就会有很多用人单位来学院联系要人了,2014届农学专业就业率就高达97.33%,名列全校前茅。2013-2014学年,我专业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16人,学生科技竞赛获奖作品4项。12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校级5项,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申请了3项专利,形成了学生参与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

专业实践改革促进了课程教学体系的全面发展。一是促进了教学改革,2014-2015年农学专业获得立项的教学改革项目有:农学专业课程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科教深度融合视野下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探索、作物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运作机制探索、应用PDCA模型持续提高农学课程教学质量、教与学反思视野下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等5项。二是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起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课程网站”。三是加强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建立起了以作物栽培学为主干的“作物生产类”核心课程群。其中,农业生态学为国家级双语课程,农业生态学、遗传学为省级精品课程,作物栽培学校级精品课程。

(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增加,学院也新增了不少新教师。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专任教师共19位,其中有8位都是近2年从高校分配来的。年轻教师有干劲有活力,但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改革实行模块化模式后,要求每个模块都要有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及农业专业户的合作,地方企业技术专家也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既推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同时也使得广大师生尤其是年青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几年来,在校、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逐步完善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计划一体化,为实现创新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显著成效。对校内21亩的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改造,完善四个本科实践教学功能区,即:①本科实践教学工作区;②课程实验教学区;③设施栽培示范区;④作物标本展示区。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已有的校外12个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基地原单位合作共建,定期下拨一定的经费,用于改善个别条件较差的校外实习基地住宿条件,完善其功能,拓展其容量,成为学院永久性的教学实习基地。其中,福建农林大学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为教育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农林大学漳州甘蔗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农业部和教育部共建的大学生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得堂,王敬国,等.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篇6

高级职业教育对推动河南省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就业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级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就在于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专业理论,又要会专业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这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级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到基层,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工作,没有较强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1、实践性教育环节系统性和整体性薄弱

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受到教学计划和作物生长季节性限制,教学安排很难让学生观察研究大田作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农学实验中,往往只能借助标本,让学生了解某种作物某一生育期的形态、特征;缺乏现场,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了解;学生缺乏对农作物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也不系统,在生产第一线实际应用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2、社会、学校经济条件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现有的教育观念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思想落后于环境,与理论教学比较,实践性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实践性环节的质量。由于受实习经费限制,对实习环节进行精减,一些实习费用较高的环节只好变相取消。原有的为期4~5个月的分散毕业实习,大多因实习差旅费、学生生活补贴等上涨难以维系。另外,教师到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难度大,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3、就业压力使毕业实习效果下降

学生毕业不包分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就业,众多学生从3年级第1学期就开始联系工作单位。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同时对毕业实习也带来冲击。毕业实习是分散的,遍布各个县市,学校不能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一些学生就利用实习时间联系工作单位,毕业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得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原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农业推广、毕业实习、农学实验等6个环节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内容

1、基本思路

农学专业的实践对象主要是种植在大田中的作物,有季节性、农时性,不同于实验室实验。因此,有必要把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重新整合,组成一个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性体系。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根据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条件,可重点加强农学专业,尤其是一些主干课程,如病虫害防治、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入学后每学期均开设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将主要专业课(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中的实验、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以“一门必修课程”性质进行定位和建设,改变原来依附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门与理论课相独立的实践性的专业骨干课程,并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教育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2、基本内容

(1)设置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确定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即社会调查、生产实习、专业实践课、教学实习、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生3年学习中不间断地全面实施。

(2)开设专业实践课,并作为实践性教学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贯穿3年全学程。

(3)实践教学3个阶段侧重点各不相同。

(4)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和方法,编写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教材和指导书。院内建有农学、园艺(果树、蔬菜)、园林(花卉、园林植物、苗圃)等试验基地;校外建有6个综合实习基地,十几个具有专项教学功能的教学实习点(基地),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践性教学师资合理配备,队伍较稳定,均为各专业的骨干,老中青相结合,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而有序

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避免两者的重复与脱节,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灵活机动,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练。特别是改革后所有的校内外实习均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这样,学生大多表现积极,避免缺课不参加生产实习等现象,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基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提供能够很好体现“验证―改进―创新”过程的实践教学现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01-03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与农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是指在农业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技术三方面复合的知识结构平台上各种能力或潜能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该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产业性极强的特点。但是在全国本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与社会对该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1423”型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1.“1”个新型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方案压缩单项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9周减少到4.5周,增加了专业综合实习内容和时间,由原培养方案的5周增加到8周,达到提高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实现工农知识融合掌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的问题。

原实践教学方案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设施操作技能训练、设施环境工程学实习、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17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完全伴随课程性质进展进行,对单独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但实习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合理化安排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改进的空间。修订后实践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项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实践6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理清了实践教学层次,增加了总体实践教学的时间,调整了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的比例,提高了综合实践环节的比例。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层次和顺序,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2.“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的构建。“4”个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是指“认知―专项―综合―科创活动”环节。(1)增加认知实习,强化学生对复合型能力的认知。认知实习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和综合认知实习。虽然是认知实习,但其实践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实践时间打破常规,安排在一、二年级,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复合型要求有一定的认知,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以后有目的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2)缩短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时间。专项实习包括植物保护实习、生物学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等;课程设计包括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以及温室智能化管理顶岗实习等。专项实习和课程设计直接针对核心内容进行,安排在大一到大三期间,时间控制在0.5~1周,强化和深化学生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3)强化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实习是学生将工农两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一次演练。我们与温室企业、设计公司、农业园区等2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生进行4~5周的顶岗综合实习,参与一线的管理、生产和设计等任务,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实习单位或导师的科研工作、生产管理或规划设计工作,从实践中选题,毕业论文(设计)具有科研创新或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4)补充科研创新实践,培养复合能力。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不占用实践教学的计划时间,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有力的补充。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的基本支撑:一是国家、学校的科创项目;二是老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三是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充分利用大一到大四的课余、节假日时间进行。创新与科研技能实践时间安排更为灵活、内容更综合,是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实践内容。现已建立和完善学生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和研究平台保障,培养学生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了大学4年的计划教训时间和节假日,综合性实践教学的时间得到保障,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是指“点”与“面”相结合的实现模式。“点”上实习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设施技能操作训练Ⅰ、设施操作技能训练Ⅱ、生物学实习、植物保护实习、测量实习、设施环境工程实习、设施栽培实习、温室综合管理实习、温室结构与构造课程设计、园区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休闲农业建筑课程设计、休闲农业艺术与设计课程设计等15项内容,重点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面”上实习包括社会实践、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Ⅰ、暑期综合教学实习Ⅱ、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创新项目等内容,是课程实践的深化和强化的综合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设计温室时,学生不仅简单地从温室工程建造角度设计,而且从植物需要、环境特点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从而实现了工程和农科有机结合,优化了温室结构。另外,在设施农业产业中,不仅考虑种植植物种类、栽培管理技术要求,而且考虑产品市场销售。在实习安排中,我们重点加强面上的实习,保障其时间和实习效果,实习贯穿大学四年,计划内综合实习时间达21周,实习内容紧密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一线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并在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对单项点的实习则针对性强,要求精益求精,短时间内突破单项技能的瓶颈,为综合性实习奠定基础。“点”与“面”的合理安排和组合,以理论教学为线,融会贯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复合能力。

4.“3”是指与校企、校研、校社三联合的实训基地。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涌现出大批设施农业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村合作社,建立了大量的设施农业基地,为实践教学拓展空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我们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校内建立了设施农业环境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园艺植物与设施生理生态实验室、温室工程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外与20家著名的温室公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和设施农业园区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实现了校企、校研、校社联合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研究所和农村合作社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实践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需求,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也为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发展活力。扩大空间,汇聚研企社资源,建立多层面实践教学基地。2008―2011年连续3年,先后选派了346名设施专业本科生分别到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都市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京鹏温室有限公司、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榕绿宝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陕北安塞生态示范园区、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阎良天成园、西安尊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杨凌新天地示范园区、杨凌现代化创新园等公司进行综合实践。校企、校研、校社联合的方式,既为学生实习增加了实践基地,又让企业、科研单位和合作社与学校合作,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我校与宁夏丰甜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宁陕科技合作项目协议书,与宁夏中卫市新阳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支撑项目。

二、实践效果分析

1.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了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实践教学队伍素质,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施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认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设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深刻认识学科在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养成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个性品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心理调整。如通过“专业劳动课”教学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对象和实习实践环节,自由安排实践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在新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下,从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自2008―2010年本科生公开达24人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25.88%以上。

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造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92%,2008年增加到了20.37%,参与学生的人数比例增加。每届毕业生中有2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学生的质量,学生对口就业比例提高,2010级毕业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达85%之多。

3.更好地解决工科知识与农学知识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了解,缓解供求不对应的问题,满足社会对设施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过去围绕课程进行单项技能培养,工科内容和农学内容不易很好衔接,学生综合能力很难有质的提高。通过多次综合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工科和农科两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师虽本身研究方向是侧重某一方面,但由于常年从事设施农业方面工作,而且大多从事社会服务,工农两方面知识结合较好,在教学中也能兼顾两方面知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新体系建设后,我们跟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保证企业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以给学生提供了除正常实习时间以外随时实践的环境条件。寒暑假给学生长时间实习提供了条件,我们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单位实习,保证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满足了企业需要相对稳定的、长时间的实习生要求,也为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就业时供求难以对应的问题。

4.实践教学的社会反响好,报考率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自200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2个班52人来,至2007年招生已达4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生源地涵盖全国各地,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高,由2007年的33%提高到2009年的54%。从学生不了解该专业到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说明了该专业自2003年创立以来,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实践教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作为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创者,本团队对该新型专业的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被全国20余家高校借鉴,尤其是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系一直被其他高校引为模版。2007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全国30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参加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设施专业的完善与发展”为主题的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我们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我校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受到同行的一致赞誉。2009年举办了全国设施专业师资培训班,为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设施工程方面课程的培训,受到了同行的好评。2010年完成了全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规范,供全国高校借鉴。

篇8

二、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1.实习点

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灌排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水库枢纽、渠系建筑物等)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土木建筑相关部门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认识实习的实习点必须丰富多样,涵盖主要典型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实习积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具优化组合的认识实习点库。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文实习点: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头屯河水库水文站、金沟河水文站、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蓄水工程实习点:平原水库:大泉沟水库、蘑菇湖水库、夹河子水库、猛进水库(均是土坝类型);山区水库: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双曲拱坝)、头屯河水库(土石坝)、鸿雁池水库(土石坝)、乌拉泊水库(土石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库(在建)。引水工程实习点:红山嘴电厂引水渠首(一级直线沉沙槽式、二级人工弯道式)、头屯河渠首(底栏栅式)及渡槽工程、乌鲁木齐河渠首。水电站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红山嘴梯级电厂=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灌溉工程实习点:玛纳斯河灌区灌溉工程、222团大型喷灌机及各种灌溉工程,大学试验农场灌溉工程、头屯河量水工程观测站。科研试验站: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石河子大学)、兵团灌溉中心试验站(五一农场)、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管单位: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头屯河流域管理处、巴音沟河流域管理处。生产企业: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上各类实习地点可根据当年实际,优化实习路线和单位,形成不同的实习模式。

2.旨导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环节的关键因素。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是否有所收获以及收获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老中青结合的不同专业合理搭配的专职教师加外聘教师以及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组成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每次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由系领导遴选具有高度责任感、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主指导教师,当师资紧张时,通过聘用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担当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部分青年教师作为辅助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形成实习指导教师小组。我校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的相关专业方向主要有:水工水电方向、灌排及水保方向、水文水资源方向、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方向、施工监理与测绘方向,实习时根据需要从各方向教师中优选。

3.实习模式

根据实习目标,对各实习点及路线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以下几种相对稳定的实习模式。

实习模式一: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石河子。

第三天:石河子——夹河子水库——大泉沟水库——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专题讲座、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前四天可根据各实习点实际情况调整先后次序。

实习模式二: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

第三天:昌吉——猛进水库——222团——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石河子。

第四天:石河子——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肯斯瓦特水库工地、红山嘴梯级水电站一级渠首——石河子。

第五天:石河子——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实习模式三:

第一天:石河子——塔西河石门子水库坝后式水电站——红山嘴梯级水电站、引水渠首——石河子。

第二天:石河子——头屯河水库、水文站——渠首、渡槽、排沙漏斗——量水工程观测站——昌吉头屯河流域管理处——乌鲁木齐。

第三天: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乌鲁木齐河渠首——鸿雁池水库——乌拉泊水库——乌鲁木齐。

第四天:乌鲁木齐——猛进水库——兵团灌溉试验中心站—石河子

第五天: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大学农试场——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整理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

4.保障措施

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式。

(1)实习前准备:知识准备+思想准备+行动准备。注重实习前的校内实习动员和课堂实习相关内容教学,往年实习情况介绍,组织观看往年实习相关图片。通过课题教学明确实习重要性及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实纲和指导书。实纲和指导书是指导实习顺利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应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前自学相关专业知识。先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了解目标实习地点工程概况。预先充分了解实习目的、实习单位、实习工程、实习程序、内容、实习计划安排、实习成果格式、考核方式、实习纪律、安全规章等相关要求和知识,熟悉实习中动手操作部分程序步骤、方法、要领,如流速仪工作原理、仪器操作、流速计算办法、公式等。召开实习动员会。实习动员是实习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指导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水利工程类型分类指导动员部署。由指导教师明确实习性质、实习分组和指导教师组成,简略介绍实习地点工程情况,强调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任务,要求实习过程中,要把所学理论知识、规范、制度、定额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力求融会贯通。做好实习衣食住行等相关准备工作。明确应该有哪些收获,注意培养团队精神。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实习纪律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基本要素。

(2)实习中思维:多看、多听、多问、多动手、多思考。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地去观察、体验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逐步强化对实际工程和具体建筑物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实习现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积极为工程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篇9

新疆农业大学(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并以培养边疆各族农业专门人才为己任。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则于2010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药学院的基础上合并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这个学院,此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自治区的重点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进行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原理、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它不但涉及化学、物理、药学、农学、医学、生物、机械等专业,并且与管理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市场营销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1]。这就要求作为有着60年悠久历史的新疆农业大学,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走创新之路,力争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新疆处于领先地位、特色鲜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高且示范作用强的本科专业。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食品贮藏、加工、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商品检验等食品行业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质量检测、质量安全控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和培养,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八项能力[2]:

1、了解食品原料的生物学和加工特性及食品保藏、加工与原料综合利用的原理与工艺设计和完善的知识;2、掌握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3、掌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分析检验方面的技术;4、具备食品生产中技术经济分析、市场流通营销和组织管理的能力;5、能进行食品加工贮藏设备的选型及一般工程的设计规划;6、学会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查阅本专业外文文献;7、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于本专业中;8、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业务要求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使创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今日新月异的学习型社会。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新疆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服务自治区的农村经济,立足自治区的特色资源,不断推动自治区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为了达到上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具备国际化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累积和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将本科学生训练成为出色的食品行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并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最重要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能力,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更容易的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

此外,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结合知识与能力,确定品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即优化品格,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品格的发展与平时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优良品德,以及工作之后的职业操守。

因此,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4]。在知识结构体系中包含素质平台和专业核心知识平台,其中素质平台建设中主要建立了公共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所含课程学分各占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26.1%、24.5%和7.8%,专业核心知识平台占总学分的20.8%,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拓展课程;在能力结构体系的建立中主要从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现场操作能力和创业实践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占总学分的20.8%。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可见其重要性,以下重点探讨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5],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学院必须以服务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新疆食品领域的发展特点,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加强完善基础理论、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增加知识面、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增设人文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2]。从点到线,线到面,最终形成课程体系网络,全方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总学分不宜过多。为了减轻本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因学时过多而造成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6],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格外控制课程的总学分。要适时地淘汰一些不能适应本学科和专业发展的课程,并要避免因人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的发生[7]。课程贵在精而不在多,减少课程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任务及机会,一切都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2)要突出工科特点。新疆农业大学虽然作为一所农业类院校,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加强工科类学科的学习,增加工科性质课程数量与课时,突出本专业的工科特点[8],从而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食品领域各行各业中。工科知识不在广而在精,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能力,加大工程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深度,基础是构建一切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流砥柱,加强工科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使学生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基础积淀。

(3)要注意课程的衔接和递进规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不能盲目地随意设置,必须注意课程的衔接和递进规律。如[6]食品工艺学是先修课程,应先于各门加工课程包括粮油、软饮料、果蔬、畜产品等的开设。只有将课程完美的衔接,并一定程度的递进加深才能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生产实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设置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应尽量涉及到具体的生产实际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多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像组织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实践型讲座;在食品生产企业参观时,让学生亲自接触一些食品的加工工艺;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工艺对食品色泽、口感、品质的影响。

(5)课程的设置需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学院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自治区的经济建设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和优势来开展教学和科研。例如学院可以利用新疆丰富的马资源这一优势,在畜产品加工这一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新疆马产业的发展概况融入其中,深入讲解马奶、马肉、马脂、马骨等的加工工艺,通过对马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新疆的经济建设需求,从而更好的为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6)要充分重视实验、实践和实习。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除了学习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外,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过程的学习同样重要,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非常重要,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只有将每个过程都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7)要严格规范教材的选用。对于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新版教材,甚至是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7]。同时,进行教材体系的改革,推广国家优秀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且积极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将反映专业发展前沿和教学实践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融入教材,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在讲授教材的同时,应当把世界最前沿的信息资料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及拼搏意识。

3、课程结构的确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这就给本科教育增加了难度。我们只能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梳理本专业各课程的知识点和单元,形成跨课程的知识构架,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的确定在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上主要分为三条干线:(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线性代数、专业英语文献检索食品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2)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艺学(3)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采后生理学、发酵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学。

在课程结构中,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由基础到专业,形成了强大的专业知识发展脉络,并与专业实践相联系,为今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除了上述专业课程的建设之外,还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加一些特色课程[6],如食品标准与法规、内部检验员、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营养师等专业职业教育,这类课程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必要的,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管理经济类以及体育类课程等,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五、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学院有了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还应进行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只有通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才能使得构建的课程体系得以实施,才能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食品行业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具体要求,我们需立足现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探寻适合学院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下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

德国的“全民教育”思想、seminar教学法、“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思想等[9]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些教学思想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养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创新型人才。

2、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9-10]

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通过活生生的实验举例,深入剖析企业的生产实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

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国内外食品生产加工具体案例的对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原理,同时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1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内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的有机组合,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充分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在喷雾干燥这一干燥工艺的讲述过程中,可将常用的喷雾干燥机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喷雾干燥设备的原理及操作规程以视频的形式给予讲解,这样在加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也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4、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双语教学在本科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将双语教学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和本领域的先进技术[11],而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创新人才。尤其在教育程度较为落后的新疆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内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形成了我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一个弱项,只有将语言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我校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六、展望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卫生、品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这就给高校培养创新型食品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运用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相信经过多年建设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更好的为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 释】

[1] 杨胜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与体会[J].科技信息,2008(18) 9-10.

[2] 邓尚贵等.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 (5) 17-20.

[3] 王维坚等.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6) 84-86.

[4] 梁峙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9(1)28-30.

[5] 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6] 黄业传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50-52.

[7] 李忠海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5-177.

[8] 张剑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1(10)153-155.

[9] 包海蓉等.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78-179.

[10] 孙庆杰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9-61.

篇10

农业专业是国家重点资助的中职专业,农业专业的学生可以享受免除学费等优惠措施。但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是“种地的”农民这一偏见在家长和学生的认知中是根深蒂固的。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所以转变学生对农业专业的观念,让学生接受农业专业,形成专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是学生能否学好专业、发展自我的前提。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农业专业的培养方向。农业专业培养的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人才,是农业类的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普通农民。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现代农业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未来。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耕作式生产是有根本区别的,现代农业正朝着多维方向发展,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转型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农业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还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国家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鼓励个人或集体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对农业专业的学生也提供特别补助。最后,教师可以借助行业内的优秀榜样激励学生,袁隆平教授就是农业专业最好的代言人。

二、改革农业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分养殖和种植两个方向,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识记。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或划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具有实践特点的农业专业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比如在农业专业生物学《细胞的分裂》的教学时,传统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图或借助图片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图例。这些做法不但会消耗教学时间,而且作图的精确性与图片展示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静态的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态过程,辅以教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三、营造农业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

专业学习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根本区别,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教师的讲授辅导。在学生、教师、学习时间等这些影响学习主要因素外,良好、浓厚的专业氛围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好的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专业氛围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实训场地等空间类的各个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符合农业专业宣传或展示的图片、标语、代表人物、行业信息等,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农业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农业专业的专业特点布置教室。比如将教室内的盆摆绿色植物换成观赏类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培育绿色植物布置教室。学生在充满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专业。

四、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偏低,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创业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