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思想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支部思想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支部思想建设

篇1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重要思想为部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临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面对新的使命任务,部队各级党委必须准确理解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深刻内涵,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努力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继续解放思想”列入大会主题,意义深远。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能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然而,从当前部队实际情况看,不少同志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有的墨守成规,研究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有的固步自封,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工作推进速度慢、落实不到位;还有的顾此失彼,在指导部队建设中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之所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学习不刻苦、思考不深刻、实践不主动。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解放思想,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必须符合部队发展实际。为此,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刻苦学习。学习是促进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各级领导要带头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做到学之求深、信之求诚、用之求实,真正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植根于头脑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层次,促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是勤于思考。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基础的。各级领导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看看落后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跟得上;经常思考中国特色军革和部队建设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看看工作落实情况,如何总结反思;经常思考兄弟部队建设发展态势,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后了,差距在哪里,如何赶上去。只有不断地思考,开动脑筋,才能自觉地从时展、实践需要、他人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跟上时代进步、实践发展的要求。

三是积极实践。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勇于实践。实践为解放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一些摸不清、把不准、理不顺的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实践,往往就会变得清晰和明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深入部队,在实践中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践中寻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二、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眼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

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有的同志还没有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上来,不少工作还没有真正聚焦到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来。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关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关系到部队训练改革的进程,关系到基层全面建设的水平,必须将其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筹划。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能力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相配合,必须进行系统思考、整体筹划。各级党委在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时,要紧紧抓住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这一主线。服务于这条主线的,要全力以赴,抓出成效。军事斗争准备是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经常性中心工作,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从工作全局上突出出来,做到领导精力重点关注军事斗争准备,政策制度制定切实保障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抓落实。要紧紧围绕担负的作战任务,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每项工作、每个课题、每个指标具体分解到政治工作的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人头。游离于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这一主线之外的工作,要删减合并,能缓的则缓,能不干的坚决不干,避免干扰和冲击中心工作。

二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使命能力来落实。工作落实是个动态过程,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把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清晰的目标指向,牢牢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党委要从全局上把握部队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现状,深入分析工作落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具体可行的对策。这几年,我部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作战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抓好战斗精神准备、科学组训方式创新、重难点问题攻关、重大战备任务完成、综合保障质量效益提升等等,为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三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要下功夫解决制约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在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作用。对于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制约因素有哪些,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四是要把是否具备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检验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标准。要把军事训练质量作为衡量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党委工作政绩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抓思想政治建设偏离军事训练工作、不实不深、搞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等现象。各级党委要把创造政绩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战斗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上,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以人为本”已进入部队工作指导的方方面面,为部队建设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但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上,当前仍存有与部队特殊要求不统

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与官兵的新期待不合拍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真心诚意地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坚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要坚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尊重并努力满足官兵求知成才、完善自我的发展需求,既是官兵的迫切愿望,也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客观要求,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必须统一起来。各级党委要把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委领导的重要职责,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官兵健康成才,引导官兵学习成才,帮助官兵在岗成事,并由此推进部队的建设发展。

二是要坚持把解决部队建设的突出矛盾与满足官兵的新期待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兵对训练生活、政治教育、文化娱乐等产生了新的期待;而随着中国特色军革的深入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推进,部队“快节奏、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状态给官兵的学习、休息、健康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力关注和解决这一矛盾,引导官兵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当前,尤其要在引导官兵跳出自我,自觉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上加强教育,确保官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军事斗争准备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善于把官兵的新期待同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文明进步联系起来,从官兵的呼声中感应时代前进的脉搏,从官兵的愿望中获得开拓创新的动力,以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的矛盾为突破口,引导官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

三是要坚持把加强科学领导与尊重官兵创造精神统一起来。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的领导是前提,官兵的创造精神是关键,尊重、激发官兵的创造精神也是科学领导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必须在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素养、提高领导艺术的同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委无论是作决策,还是落实决策,都要到官兵中听一听意见,看一看效果,善于从官兵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官兵的实践中去落实、检验、总结、完善决策,从而使各项决策真正成为激发官兵创造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大力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部队党委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着党委领导成员对官兵的根本感情和态度,关系到党委领导成员在官兵中的形象,反映着党委领导干部的水平和素质。为此,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不注重了解官兵,不注重学习修养,嘴上喊得多、实际做得少,工作不扎实、不落实是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必须按照“始终务实”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以是否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党委领导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篇2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尤其是对人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道德是人的精神基石,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法律的底线。正因为如此,道德教育即德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是具有强制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则是舆论的力量,是通过道德教化而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遵从。道德建设要着眼于眼前,从点滴入手,最忌假、大、空。税务职业道德纪律建设更要从岗位做起,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地位,规范税务职业道德纪律,从而使得地税的整个形象得到社会最大的认可。因此,视岗位为责任,强化“五种意识”,则是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讲政治、讲党性、树正气”活动要求的具体体现。

岗位是人们扮演各种角色的舞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地税干部来说,岗位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在各个方面比一般干部要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素质。干部的层次越高,地位就越重要,责任就越大。联系地税系统的实际,目前绝大多数干部对自己的岗位比较珍惜,并能独立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也有极少数干部随着在税务系统工作时间的增长,逐步放松了学习和要求。主要表现为:有的不求有“成绩”,但求无“问题”;有的干工作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带有主观随意性;有的提职晋职慢一些,不是想自己差在哪、差什么,而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怨天尤人。这说明我们当中有的干部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缺乏正确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视岗位为责任,在强化“五种意识”上下功夫。

一要强化“标杆”意识。即用人格的魅力感召人,用道德的力量凝聚人。人格是人的思想、性格、才能、作风、气质的综合体现,日常生活中,若是某人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政绩平平,别人会说“此人一般”。对于个别干部表现出的“言行不一,表里有别”,受到局领导的批评,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每一个干部本身就是一座人生的“标杆”,其一言一行都不同程度地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烙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良好形象和人格力量去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五正”:一要“心正”,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二要“言正”,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不当“两面人”;三要“身正”,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践行科学发展观、“讲政治、讲党性、树正气”不停步;四要“行正”,在其位、谋其政、倾其心、尽其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讲价钱;五要“风正”,树正气,扬正风,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始终把先进性塑在自身行动上。

二要强化“不懈奋斗”意识。就是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做到奋发有为,就要处理好提升职务与提高水平的关系,确实做到“水涨船高”,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增加成绩。想问题、抓工作、办事情,要少琢磨上面挂不挂号,多考虑纳税人需不需要;少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多考虑对纳税人有没有益处。不能干点工作总考虑领导看没看见,更不能干了一两件事就向组织讲价钱。要坚信,只要是真抓实干,能拿出真东西,组织上是能看到的,是不会被埋没的。要处理好加压与加速的关系,面对新形势找差距,知不足,奋发努力,保持一种“事业无止境,奋斗无穷期”的进取精神,保持一种“秉烛夜读书,品茗独炼句”的精神境界。

三要强化自觉“充电”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学无止境,勇于求索的精神。自觉“充电”,在于通过对知识的获取来体现对本职岗位工作的胜任。不管干何种工作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所处的层次越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就越多。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税收设备的更新,知识、技能在不断“增容”。过去掌握的,现在可能落后了;过去熟悉的,现在可能陌生了。因此,在提高素质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与学识深浅联系在一起的。不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要求、一种责任,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习上只有“毕生”,没有“毕业”。学习,一要精,二要悟,三要联。学得越精,悟得越深, 联系得越紧,成果就越大,工作的创造性就越强。目前,随着地税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学习热潮正在兴起,作为地税干部在这种挑战面前,一定要抓紧充实自己,不断增强应对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要强化“创新”意识。就是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时也是干部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我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否则反之。因循守旧,势必被动落伍;只有思想解放,善于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开创新局面,高标准履行工作职能。工作要有所成效,必须靠改革创新拓展空间,找到新的“增长点”。首先,要有创新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干部必须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当表率,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决不能思想落后于人。其次,要建立创新机制。既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创新,那就应该采取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等措施,鼓励创新实践,形成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氛围,营造支持各类创新活动的环境。再次,要充分地相信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让他们在创新中唱主角。创新既是领导的责任,也是群众的事业。部门领导应该深入干部当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把大家组织到创新实践之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同时,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鼓励创新,既能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篇3

关键词:

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目前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

1.财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乡镇财政情况调研,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乡镇财政的真实情况,进而根据乡镇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财政计划。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对财政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制约了乡镇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乡镇财政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方法掌握不足,没有办法实现财政的内部控制,进而不能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2.缺乏完善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我国的乡镇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但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具体表现在:一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与财政管理工作不适应,因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涉及乡镇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而财政内部控制却只包含资金管理的部分过程,所以造成内部控制与财政管理的范围不匹配。二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不能得到顺利落实,使财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配套设施不足,减弱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3.缺乏预算控制乡镇政府对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不足,制约了乡镇资金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一般而言,乡镇政府需要向市级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市级财政部门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拨付资金。但是乡镇政府不能实现对乡镇资金预算的有效监督,造成乡镇资金使用的无计划性,乡镇资金入不敷出现象较为严重,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导致乡镇政府对其他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同时,乡镇财政管理部门由于多种原因经常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使得财政预算和决算缺乏有效性和真实性,对乡镇财政的有效管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

4.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存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现阶段我国的乡镇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落后,目前大多数乡镇主要依据相关账项来作为审计基础,而且相应的监督工作缺乏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制约了乡镇财政监督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措施

1.加强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决定了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高素质的财政管理队伍能够确保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也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因此,财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内部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在录入财政管理人员的时候应坚持公平公正、德才兼备等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择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加大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和培训力度,继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效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通过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奖惩力度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落实。只有全面提高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财政内部控制的效率,进而实现乡镇经济的持续发展。

2.健全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要想实现乡镇财政的科学管理,就要加大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力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资金作为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乡镇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基础,通过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顺利落实。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下,会泽县政府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创新:首先,进一步健全了财政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法规,使乡镇财政在预算过程中的问题得以明确,并通过加大监督力度保证了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其次,提高了基层预算的审理力度。通过全面了解乡镇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会泽县财政部门严格审批了其预算申请,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再次,会泽县财政部门通过与其他部门的联合,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例如通过审计部门的监督,使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运作效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3.加强预算控制建设预算控制是乡镇财政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预算控制,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得到顺利落实。在预算过程中,乡镇财政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预算资金进行严格审批,保证乡镇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通过加大资金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使资金严格按照既定的预算方案来使用,并对资金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此外,审计或监管部门应根据资金使用情况从方案执行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乡镇资金能够科学使用。

4.完善控制监督体系只有通过完善财政内部控制的监督体系,才能确保各级部门独立的实行内部控制和监督,使其免受其他相关部门的影响,提高审计及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同时加强乡镇财政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通过全面落实财政内部控制制度,规避乡镇财政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三、结语

乡镇财政资金是确保乡镇履行各项职能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内部控制能够通过保障资金高效利用来保障人们群众的合法利益和乡镇的持续发展。目前,会泽县的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面临缺乏预算控制、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落实。乡镇财政部门只有通过加强预算控制建设、完善控制监督体系等途径才能实现财政内部控制效率的提高,促进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领.浅析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J].新经济,2015(32).

[2]侯雪.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

篇4

本文认为,推进业务干部“政工化”,应抓好“四个三”:即把握好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综合、全局和局部“三个关系”;树牢发展、责任、创新“三个意识”;提升预判、协调、疏导“三种能力”;建树学习、培训、成才“三项机制”切实为业务干部打上“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鲜明烙印。

业务干部作为烟草商业企业税利保增长的中流砥柱,是上层链接基层、思路链接落地、谋划链接执行的重要纽带,是创造企业利润的关键环节,其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改革稳定发展大局。

当前,行业发展正面对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四大难题”和产品销量下滑、生产成本上升、商业利润透支“三个严峻形势”。在2016年烟草行业提质增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上,国家局党组作出了“止跌回升、调好状态,控制货源、均衡增长,重点发力、冲刺目标”三步施策的战略部署,既为全行业实现“一个发展目标”、落实“五个基本定位”明确了精到注脚,也为业务干部攻坚克难、干事创业指明了奋斗方向。

新常态下,业务干部如何攻坚克难,实现个人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坚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国家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把责任刻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进业务干部“政工化”,把“讲政治”摆在首要位置,引领业务干部牢牢把握国家局党组“三个没有改变、一个有所作为”的基本判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落实的带头人,多谋夯基固本之策,多建滚石上山之功,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中,自觉实现从“单纯业务型”向“政工、业务复合型”的角色转变,切实在行业改革发展的大舞台中当先锋、做砥柱。

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推动业务干部“政工化”,要主动顺应一个“时”字,牢牢把握一个“势”字,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抓好“四个三”,为业务干部打上“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鲜明烙印。

一、把握“三个关系”

(一)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业务干部既要在理想信念、理论修养、方针政策、战略目标等方面宏观起来,也要在提振信心、提升结构、打假打私、提质增效等方面微观下去,时刻以“讲政治、熟业务、重品行”的标尺衡量自己,以过硬的政治定力,引航“十三五”“两个略高于”目标良好开局。

(二)把握好专业与综合的关系。要坚持“学好业务是天职”,不断精湛专业知识、砥砺专业方法、丰厚专业素养,做好行家里手;更要坚持“学好政治是本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严以修身,自觉强化意识、党员意识,把工作业绩体现到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体现到落实中央、国家局党组决策部署上、体现到严格要求自己上,做到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

(三)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要站在“十三五”改革发展的高度,主动向国家局党组看齐,不为“一时”“一域”所困,敢于担当强化责任,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充沛动力,做到“目标不动摇、标准不降低、工作不懈怠、落实不打折”。

二、树牢“三种意识”

(一)树牢发展意识。业务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既要正视当前困难压力,更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冲锋在前,看到行业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仍将处于可以有所作为的平稳发展期,着力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改革发展汇聚众智众力。

(二)树牢责任意识。业务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认真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理论文献,开阔视野胸怀,切实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树牢创新意识。要坚持向创新要发展,紧紧围绕“利税保增长”这一中心工作,找准业务工作与政工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拿出专项奖励资金,鼓励业务干部对“降本增效、调整状态、狠抓双基”等重点工作大胆探索,让党建的良好成效转化为护航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三种能力”

(一)提升预判能力。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稍纵即逝。

(二)提升协调能力。业务干部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责任意识,借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业务党支部、党小组建设,扎实开展“走一线、访客户”、创建党员示范岗、困难零售户结对帮扶等活动,将党建触角向生产经营一线延伸,激励业务一线党员干部增强“四种意识”,践行“四讲四有”,努力把党员的先锋形象竖起来。

(三)提升疏导能力。业务干部要多做一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工作压力、事业难题、生活烦恼,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四、建树“三项机制”。

(一)建树学习机制。坚持“荤素搭配、点菜配菜”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既要有业务技能知识,更要有党建理论知识。

(二)建树培训机制。坚持“分类培训、区别对待”的原则,组织举办普及型、提高型、专业型培训班,重点抓好一线业务干部的政工培训。

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27-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体制机制。西部地区要在今后十年内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克服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障碍,不断探索有效的一体化模式与途径。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可以区分四个要素或驱动轮:城乡一体化的制度结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激励结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能力结构建设。就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看,前两项是核心和前提,后两项对其有促进作用和制约性。考虑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统一性,对这四个驱动轮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本文将运用新发展经济学的“制度一激励一组织一能力”框架,对西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要素进行分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思路。

一、以制度结构一体化为支撑平台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源于传统发展战略的失误,我国城市与农村存在制度和待遇的不平等问题,形成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的格局,在产业进入制度、融资制度、户籍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脱节”与“空挡”,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制度原因。因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就是农村与城市的制度结构如何结合成为一体化的制度体系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市场化程度高、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从区域角度看中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制度现代化、市场化与规范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较落后。这种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城乡制度结构一体化上,不能完全依赖大中型城市,而是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城镇为平台逐渐推进。城乡制度一体化主要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市民支持农民,进而提高弱者的收入水平、公平满足城乡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需求与福利,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城市制度结构改造和重组农村制度结构,改变制度规则自身的二元体系,把原来的二元性制度规则代之以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规则,使农村制度平台得以重构,为后改革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相应的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规范,要包括经济制度中的一体化规范、社会制度中的一体化规范、行政制度中的一体化规范等内容,其设置和创新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展开,按照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和提高收益的原则,既注重规范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使其内部结构协调一致,使之成为一个有效存在与运转的制度整体。在制度一体化的内容上,要依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共同基础上,把农村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的现代化作为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资本化的动力,遵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基本规律,先产业后农业,既要分步实施又系统布局,既引入创新的制度要素,又作好要素的系统耦合,使制度的创设与功能发挥有效协调,形成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的经济制度架构。在做好经济制度一体化的同时推进社会与行政制度一体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行政理念为依据,根据后改革时代的要求不断调适社会行政制度规范的架构和要素系统,通过组织、设备、标识、行为人等制度角色系统的重构和创新,坚决打破前改革时代城乡分割的制度结构格局,建立统一的制度架构。

二、以激励结构一体化为基本方向

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实质和基本动力是城乡经济社会激励结构的建设。要完善城乡经济社会激励结构的功能发挥,突破各自的传统范围相互结合,促进激励功能的现代化、融合化,构成一体化的激励体系,确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基本方向。根据激励结构的内容和功能,可将这个融合过程分解为经济、社会与行政三个子结构的融合。

首先,以经济激励的融合作为城乡两大区域激励结构融合的基础层次。我国农村经济的激励结构大体有两种类型或具有二元特征:一是基于集体所有权的经济组织、行为人,如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所面临的激励结构;另一类是依托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经济行为人,如联产承包户群体所面临的激励结构。相应地,城市经济存在依托所有权的经济组织(如国有制、城市集体所有制、三资企业等)所面临的激励结构,与依托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经济行为人(如公司化、合作化、承包制、租赁制等经济组织)所面临的激励结构。西部地区要在确保农村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城乡激励结构的融合,必须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层面有所创新。从后改革时代的基本要求看,按照是否以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为载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以土地之外农业生产资料为平台者,可借鉴城市经济激励结构设计,以市场化模式为主。第二,以土地为平台者的激励结构设计,在同城市经济结合时,必须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导向出发,有步骤、分阶段改变城市偏向型二元化土地产权制度,推进激励结构一体化、现代化进程。即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农业企业公司等,在与城市的各种经济组织结合时,一方面要采取市场化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探索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社新形式,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在承包制基础上对农民家庭形成新的激励结构,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激励基础。

其次,把社会激励的一体化作为城乡社会经济激励结构融合的服务与保障层次。城乡经济激励结构的一体化、市场化,虽然深化了人们经济活动的激励空间,满足生产经营性活动市场化、现代化的激励需求,但经济活动激励需求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社会活动的激励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文化、休闲等生活方式方面,社会优抚与社会保障等非市场权利体系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的满足与解决,依靠传统的相对分割的城乡激励结构的有限功能,无法完成后改革时代社会激励结构一体化的任务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和谐观,要建立包括市场权利和非市场权利(如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权利)在内的城乡统一权利体系,特别是把其中的非市场权利作为建立正确的社会激励结构的前提,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激励结构融合的进程。

再次,把行政激励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激励一体化的中枢层次。要打破原有激励结构分割,建立城乡行政体制与机制的一体化平台,在城乡行政激励结构的融合中,整合、管理、创制与服务于经济社会激励结构的融合。从后改革时代的要求看,我国城市所形成的行政体制和激励结构,今后其发展主要是一个逐步完善的问题。但是,由于目前农村行政组织的体制与机制实际上是前改革时代城市同类型体制与机制的复

制与同构化,经济、社会功能纠结一体,现代化程度低,加之农村人口数量与需求限制,缺乏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其效率与功能发挥并不理想,变革不仅滞后而且缓慢。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仍然存在分割的现实,城乡行政体制与机制的一体化,必然既涉及同一地区不同部门激励结构的横向融合,又涉及城乡不同地区同类部门激励结构的纵向融合两类,由于前一类结合是关联性部门的激励结构重构,后一种结合是地域间的功能协调机制的确立,应首先推进前者然后推进后者。首先,要以农村乡镇或县级小城镇为基点,推进行政体制的分工深化与流程再造,构建经济与社会激励结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然后,区分以大中型城市为主的经济社会区、以小城镇为主的经济社会区两种类型,在推进区域内行政、经济、社会激励结构系统化的基础上,坚决打破不同区域的行政界限,为激励结构融合创造相适应的组织和群体系统支持,最终构建城乡统一的激励系统。总之,激励结构一体化将使城市中全方位的现代激励结构发散辐射到农村,形成网络化激励模式,扩大城乡经济社会主体的活动舞台。

三、以组织结构一体化为实体基础

城乡经济社会组织运行的一体化是体制机制建设的纽带。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离不开城乡经济社会组织的一体化和现代化。如果说制度和激励的一体化是体制机制建设中的“制”,则城乡经济社会组织的一体化是体制机制建设的“体”。组织一体化的具体过程,要通过还权于民,“确权到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制度的连接顺利进行,使组织之体与制度之制相互耦合。

基于中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育不平衡,从东到西递减的事实,按照新发展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理论,应通过合作社、经营网络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村、农业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村创造出可持续的增收手段和财产性收入,逐渐生成能够与公司企业平等竞争的现代农业组织。要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平获取生产要素的机会和机制,在培养职业化农民的基础上,进而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要以农民组织为中介,以政府和农民组织的合作为前提,构建政府――农民组织――农户的协作链,并通过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崭新的治理结构,完善基层农村经济社会组织架构。要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要求,通过土地使用、新农村建设、运输、通讯设施建设等,健全中心城区―中心城镇―小城镇的体系结构,形成布局合理,有效连接的城乡网格结构,探索网格化、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组织模式。

四、以能力结构一体化为发展动力

对农民还权赋能,对农村微观基础加以再造,实现城乡经济主体能力结构一体化是西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的发展动力。实现城乡一体化要以提高农民能力为前提,以农民而不仅是政府为一体化的主体。首先,加强城市向周边乡村辐射和渗透,建设适应于网格化模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坚实平台。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建设,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布局合理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村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加强产业、产品、技术、资本的关联度,促进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的加速形成,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实现城乡基本物质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强推进城乡市场的有机衔接,实现城乡市场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进而推进城乡市场赋权体系或能力的均等化。要改变城市导向的金融资源配置体制,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减少市场失灵所致的农村金融资源稀缺。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创业办厂,取消各种歧视性准入限制,同时,为本地创业或跨地创业的企业家活动安排好新型产业集聚和剩余劳动力流动与吸纳,促进劳动力转移和配置更为彻底高效。再次,要大力解决农村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薄弱这一基础性问题,夯实城乡一体化的能力基础,不断培育乡村发展的主体和能力。树立小农社会化的新农村发展观,推进社会立法,将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实施社会保护。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农民的基本技能,引导更多农民学习一定科技文化知识,掌握一门致富就业本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职业,使其更好应对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改变单一依靠土地作为农民基本保障的落后局面,实行基本养老、医疗、社保、社会救助等城乡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乡非市场权利体系或能力的均等化。

总之,在新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由能力结构一体化、组织结构一体化、激励结构一体化和制度结构一体化四个子系统为要件构成,四者分别从支撑平台、基本方向、实体基础、能力体系、发展动力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模式和架构,将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在分头推进的基础上加以相互协调统一,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一个可行路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09JZD0029)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8ZD027)的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后改革时代的主要矛盾、改革趋向及其重点”[J],新华文摘,2010,(15)

[2]任保平,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制度、激励、组织和能力视角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3]白永秀,任保平,未来三十年改革主题判断和路径选择[J],改革,2010,(01)

[4]桑加亚・拉尔,《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成功的解释》,《发展经济学的前言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5]薛敏兴,我国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社会学思考[J],理论导刊,2009,(05)

[6]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J],求是,2008,(20)

篇6

在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乡镇卫生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一大推动力量。现阶段,在一些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尤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因此,乡镇卫生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促进乡镇卫生院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乡镇卫生院是重要的医疗保障机构之一,现阶段,公民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化,人们明确提出了对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的要求。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可以确保服务流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软硬件方面对服务条件予以完善,确保医务人员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致力于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借助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医院管理水平提升上来。加强岗位的合理设置,将流程责任予以明确化,在绩效考核的帮助下,实现奖惩分明,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避免徇私舞弊行为的出现[1],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问题。此外,在培训教育的带动之下,可以将人员的思想认知和操作技能水平提升上来,彰显出员工的主体性地位,进而提高对内部管理工作的参与热情。

二、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较不完善在公共医疗机构中,乡镇卫生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乡镇医院院长应将自身的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为乡镇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其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院长集中制管理的影响下,极容易过度集中其权利,这对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决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些乡镇卫生院也没有对内部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提高医疗水平,造成内部控制管理力度不足,进而无法使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得以保证。在现实上,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中[2],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点和空白点,高层管理者尚未按照制度办事,执行力度有待提升,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的结构形同虚设,高效管理和决策流程严重缺失,所以无法将单位经营水平提升上来。

(二)监督评价力度不足现阶段,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不足,制度标准的统一性不足,各个地区的卫生院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差异性较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管理的难度性。一些卫生院内部社设有监督评价系统,但是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如果部门管理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监督人员的工作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出现了虚职现象。

(三)预算管理功能尚未发挥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乡镇卫生院的预算管理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存在着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心理误区,所以其他部门尚未保持紧密的配合,进而不利于预算管理的进行。各级负责人在审核过程中,过于注重单据的完整性,并没有对项目支出情况予以分析,进而造成预算安排的不合理,影响着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乡镇卫生院管理者应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将管理力度提升上来,给予内部控制体系发展动力。一般来说,乡镇卫生院与市中心的距离并不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不平衡,参与培训机会也是微乎其微。同时,一些乡镇卫生院也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工作热情较为薄弱化,工作效率始终停滞不前,从而对乡镇卫生院的经营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3]。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人员,尚未结合员工能力出发,以此来对相应的工作进行分配,也尚未结合乡镇卫生院的经营业绩和个人能力,不利于绩效管理的实施,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行,无法将员工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热情发挥出来。

三、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给予计划和预算工作强有力的制度性保证,同时,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确保相关管理活动在整个工作环节中体现出来,并将监督效力发挥出来。合理使用和调配内部资源,逐步向发展战略的方向迈进。其次,加强决策议事体系的构建,借助岗位责任制,明确规范乡镇卫生院各个岗位的职能,将各个岗位职责予以明确化,使高层管理者的权力实现相互制约和平衡。最后,加强奖惩机制的构建,将卫生院员工与绩效管理结合在一起,发挥出约束力作用。

(二)加大内部控制监督力度在基层很大一部分乡镇卫生院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乡镇卫生院大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严格监督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情况,及时反馈和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构建[4]。同时,卫生院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应树立完善的监督意识,提高监督工作的参与热情,结合内部控制目标,加强乡镇卫生院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将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的拓展范围予以增大,具体涉及到各个部门,而且应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全方面、多角度领域地监督审查目标管理的员工,对其工作绩效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奖惩分明。此外,不断优化和改进乡镇卫生院财会核算方法,尝试选用试点,再进行进一步推广,县级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大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力度,深入分析乡镇卫生院反馈审查结果,并不断予以改进和优化。

(三)强化预算管理控制机制要深入分析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等,将可行性和科学性与全面预算编制结合在一起,将预算执行管理力度提升上来,将预算执行审批的权限要求体现出来,更好地进行资金收付业务[5],此外,如果出现超预算现象,要加大管理和审批力度,并严格审核资产购置等内容,确保项目与预算要求相符。针对重大预算项目,也要予以高度重视,将制度控制力度提升上来,各个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应注重考核,确保奖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预算编制方面,应加强岗位不相容机制的构建,将各个岗位部门之间情况和预算执行的申请,将审批流程和程序落实到位,确保各个业务部门的报销等事项办理成功。在支付资金时,要在审批后,为办理资金支付提供依据。

篇7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没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更没有能为大家基本接受的成熟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将农民工纳入到现有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的劳动力往往是其工业化初期的一个相对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经常使用的手段是国家政策向现代工业部门倾斜,由此而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我国就是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建国初期所建立的劳动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在主要的现代工业部门(基本是“国营”的)建立终身就业和雇主(企业)全部负担费用的“小”社会保险制度。而对城镇非现代工业部门(或“非国营”企业)职工以及农村人口,则没有社会保险。而政府又将“社会救助”降到了最低限度,从而使中国最初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同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似,是与二元经济相适应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极度向社会保险倾斜、极度向城市倾斜,而过度保护了城市中既得利益群体,同时剥夺了农村和非现代、非国营部门群体的利益。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一个新的庞大的“边缘”群体――农民工,而此时,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改革。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时,应分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首先,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其次,解决与生产密切相关、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至关重要的工伤保险;最后,考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二)应对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近年来,上海、成都等地以建立农民工综合保险为标志,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制度“门槛”低,政策可操作性也强。据此,有不少专家学者重点推荐这种办法,认为仍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靠,但对农民工一开始即推出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缺乏财源及其他资源,因此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另有人指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其勾勒了一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从该制度的保障对象、保障项目、基金筹集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三)将农民工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在适当时机,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接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城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障、教育救助,实现“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于有所学”。考虑到东、中、西部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现状,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再选择时采取的策略是梯度推进,即根据不同的经济类型地区选择不同的社会保障内容。在东部地区可选择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中西部地区选择社会救助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建成正式保障与非正式保障相结合,涵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等基本保障项目的、资源得到充分整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待其条件成就后,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形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统筹城乡,重新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工社会保障既不能强行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也不能简单地另外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立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着力于建立制度模式全国统一、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和地区保障待遇有所差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一并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建立独立的过度性社会保障体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如果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那么较高的收费势必得不到农民工以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支持,而对本就薄弱社会保障基金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使其亦工亦农、在甲地贡献,在乙地享受社会保障,就违背了工作地点与其享受社会保障的地点相统一的原则,产生的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也势必阻碍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将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打破,重新建立起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新旧制度的交替必然引起更多、更大的问题;所以,目前,对于农民工应该建立独立的过度性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独立的过度性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另立出来,造成“三元”社会保障结构――那样只会使以后的改革越来越困难,而是在农民工现状和城镇社会保障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给农民工建立一条通向城镇社会保障的道路,使其逐渐过度并最终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首先,最迫切的是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得到确立。

其次,要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因为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使其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而养老保险方面,由于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体年龄不大,所以对养老保险诉求与工伤保险相比较而言并不是十分突出,但作为政府必须考虑到谁为农民工的未来“买单”的问题,让农民工在城市中贡献青春,然后回乡养老是行不通的,所以应及早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他们的将来作好打算。

再次,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收回其在农村的土地使用权。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结为“三步走”:

(一)改革和完善不合理制度,并建立起农民工的工伤保险。

这是“三步走”的第一步,所指的不合理制度主要是指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城市的“二元用工制度”很难打破,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在国有企业,职工享受着全面的社会保障,而在非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基本上没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而且用工也很不规范,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尤其是近几年来,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与高失业并存,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与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特有现象。在此情况下,大多数城市政府采取了清退农民工,甚至规定了不准农民工进入的行业和岗位,从而将城市的就业岗位留给本地人特别是下岗职工的做法。在外来民工清而不退的情况下,城市政府又转而大大提高了对农民工及雇佣民工企业的收费标准。企业通过提高民工用工成本的办法来迫使民营企业接纳下岗职工。然而用工成本的提高只会导致企业愿意提供的就业减少,进一步造成了经济萎缩。可见,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试图单靠行政手段清退和限制使用农民工行不通,只能导致城市“灰色劳动市场”和“打黑工”现象的盛行。这样更不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完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是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许多问题在此之后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改革和完善各种不合理制度的同时应初步建立起农民工的工伤保险,这种保障项目不存在账户积累与保险关系接转问题,成本亦不高,对农民工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对用人单位则是符合国际惯例和建立在《劳动法》基础之上的工伤赔偿机制,政府部门负责组织赔偿也比较容易操作,且无需政府付出特别的成本。因此,政府在农民工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制度设计和依法强制推行。

(二)建立农民工医疗和养老保险,逐步向城镇养老体系迈进。

这是“三步走”的第二步。

上文中提到,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劳动者,由于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支付基本生活费用后,结余的工资收入再去支付建房、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急迫指出后,往往所剩无几,因而本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农民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低标准准入。建立之初,对于养老保险,企业按照本企业工资总额10%左右缴纳,农民工本人按照工资的5%左右缴纳;对于医疗保险,企业按照本企业工资总额5%左右缴纳,农民工本人按照工资的2%左右缴纳;然后每隔2-3年,上升一个台阶,按实际情况将缴费比例上调一次,这样用7-12年的时间,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制度模式方面,农民工医疗和养老保险应采取完全的个人帐户模式,因为其流动性极大,采取统帐结合的模式,势必会带来极大麻烦。待到其工作稳定,并有能力进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后,再将其个人帐户分割,一部分划分到社会统筹中。

(三)土地换保障,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养老体系的覆盖者。

这是“三步走”的第三步,待到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后,要收回其农村土地的使用权,给予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同时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给予适当补助。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镇养老体系的覆盖者。

最后需要指出,建立农民工独立的过渡性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三步走”的第二步,要想顺利调高医疗和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收入、彻底解决欠薪问题、多渠道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信息,否则制度的实施将困难重重,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农民工认识到参加社会保障的好处,为以后收回土地使用权做好准备。

(作者:侯凤石,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09级本科;侯莹石,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专业11级本科)

参考文献:

[1]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江汉论坛,2003,(4).

[2]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二元社会保障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罗遐,夏淑梅.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

篇8

一、现阶段我国逮捕程序现状

审查批准逮捕程序。是指规范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活动的法定程序。对于我国的审查批准逮捕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是实行书面审查且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审查逮捕程序。具体而言,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的,由公安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检察机关经审查后在法定期限内分别作出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和补充侦查的决定。公安机,-rex于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检察机关复议,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向上一级检察机关提请复核。

二、我国现行逮捕程序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审查批准逮捕程序在立法上及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审查批准逮捕程序所规定的是实行书面审查且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审查逮捕程序,这既无法保证逮捕的正确适用,也与不符合刑事诉讼科学性、民主性。

(二)现行程序中,嫌疑人在逮捕决定后缺乏权利救济途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审查逮捕程序中缺乏犯罪嫌疑人权利救济途径,这是不利于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

(三)没有规定严格的逮捕期限。要准确地计算出被捕后可予羁押的最长期限却并非易事,因为该法定期限中存在许多诸如“延长”、“补充侦查”、“发回重审重新计算期限”之类的“例外情形”。

(四)现行程序中赋予逮捕决定人员追诉职能,使逮捕决定人员中立性存在问题。在逮捕程序中,赋予了审查人员对于公安机关未提请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认为应当逮捕是可以直接作出逮捕决定,送达公安机关执行。该种积极主动追诉的职责使原本在审查逮捕中模拟三角结构发生了倾斜,使检察机关在逮捕中的中立性发生了偏差,不再是一个居中裁判者而变成一个积极追诉者的角色。

(五)现行程序中对于逮捕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尽管我国批捕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贯彻着公、检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但在。侦检一体化”观念的支配下,实践中该原则往往被异化成“重配合轻制约”的关系,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司法实践中、以捕代侦”、错捕滥押、超期羁押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地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三、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确立的重要性

逮捕程序主要具备两项功能,一是防止滥用逮捕权,二是保障羁押的合理性。确立正当的现代批准逮捕程序,并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是发挥逮捕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防止错捕、滥捕的重要保证。

(一)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与国际接轨和履行国际法义务的需要。通过对批准逮捕程序的司法化改造,改变现行的书面审查程序,建立直接听取侦查人员逮捕理由、犯罪嫌疑人陈述、申辩、主张等抗辩式的逮捕程序也是与其他国家的逮捕制度相呼应的。

(二)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保障人权的需要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赋予犯罪嫌疑人对羁押的合法性及正当性提出质疑和辩护的权利,是国际刑事诉讼规则的要求。允许犯罪嫌疑人参与审查逮捕过程,是他们诉讼参与权与知情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当事人资格的体现。

(三)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完善刑事诉讼结构的需要。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法律关系的组合。现代刑事诉讼以控审分离、控辩对抗为其基本构造。这种构造不仅在审判阶段应具备,在逮捕程序中也应体现。就逮捕而言,意味着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进行强制性处分,从本质上看,是具有裁断性质的事项,因此应当由司法官在审查侦查机关的逮捕请求时作出,应当在逮捕程序中形成以检察机关为顶端,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抗辩双方的模拟三角结构。

(四)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是保证犯罪嫌疑人获得公正、有效的司法救济的需要。逮捕是直接涉及公民基本人权的强制性措施的适用,势必给犯罪嫌疑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法律应当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公民相应的救济性程序权利。通过对逮捕程序的修正,赋予犯罪嫌疑人充分的救济权利如申请重新审查、复议、复核甚至要求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等救济途径,可以减少错误羁押的发生。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批准逮捕程序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批准逮捕程序,其根本方向是确立批准逮捕司法审查程序,强化逮捕程序的公开、公正性。即设置检察审查和司法审查两道程序对逮捕进行审查,建立以检察机关为顶端,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抗辩双方的模拟诉讼三角结构模式,同时赋予被逮捕人司法救济权,被逮捕人可以通过法院的审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构建基本原则。确立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首先应在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中确立一些现代批准逮捕程序的基本原则。

1,审查逮捕主体的中立性原则。在检察机关侦查阶段尤其是审查逮捕过程中,检察机关的行为应具有中立性,至少应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中立性。2,逮捕过程的公开原则。批准逮捕过程应当采用一种透明的、公开的过程,应当是一种吸收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侦查机关共同参加的司法审查程序。3,抗辩原则。抗辩原则要求在批准逮捕程序中,实行听审制度。4,消极审查原则。审查逮捕程序中,主办检察官应当放弃积极追诉的功能,仅仅只是等待提请,消极性审查,不应主动出击,配合侦查机关。5,嫌疑人教济途径的保摩原则。审查逮捕程序中,应当着力于保障犯罪嫌疑人对批准逮捕的救济性权利。在检察机关作出逮捕批准决定后,犯罪嫌疑人认为该决定有错误或者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时,应当有要求重新审查、复议的权利,或请求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利。

(二)批准逮捕程序司法审查制度具体构想。笔者认为保持批准逮捕批准决定权原状,但对逮捕适用的具体程序作较大的完善,主要是,公安机关认为根据现有证据材料。认为符合逮捕犯罪嫌疑人条件且有必要,应在最短时间内将犯罪嫌疑人带到专职检察官处,由专职检察官公开开庭听取侦查部门的意见、听取犯罪嫌疑人的陈述。必要时可以听取所委托的律师的意见,然后依法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果被批准逮捕人对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不服,可以向法院申诉,请求法院对逮捕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篇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3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于促进教学深化、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载体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面临有利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巩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的认知把握,在推动中国化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了他们的现实行为,甚至产生其现实行为背离于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何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转化为他们的现实具体行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核心所在。只有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理论魅力,更好地体验中国化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需求。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社会体验不足,生活经验不够,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运用对于澄清大学生思想认识,端正他们观念态度,坚定他们的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认识不够,体验不足,感受不深,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深,容易存在一些思想困惑,陷入认识误区。单纯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在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时显得略微苍白乏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让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坚定他们的个人信念,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真心喜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课程。依托于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建设,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契合内在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作为载体,一方面必须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兼具沟通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依托于这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与大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并形成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立足静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和关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生导引,同时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社会生活,使三者发生交流互动,在三方互动中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动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被发现、认识和检验,能不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统率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发展,为过程发展指明方向;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性,体现载体建设的层次性感和循序渐进的历程。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要体现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的强化过程,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要兼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远大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归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脱离于这上终极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手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手段性存在,同时又肩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就是既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手段,同时,又要明晰载体建设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定位和功能归宿的责任担当,明确载体建设所蕴涵的兼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

三、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应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载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回顾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纵观大类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把继承传统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盲目继承,不搞不加区别的全盘接收,而要批判继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今视古,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另一方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批判借鉴,既充分吸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西方文化资源,又明辨西方文化中潜藏的政治元素和阶级立场,不能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迷失自我,失去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立场,而是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TU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44-02

海南省是海洋大省,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其中北部湾多数鱼虾类性成熟早、繁殖力强、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种群更新快,资源恢复也快,对渔业发展极为有利。

目前,海南省加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本渔港的开发建设,将极大提升海南渔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海南渔业更好更快的融入北部湾经济圈。

1 基础资料

1.1 工程地理位置

本渔港地处海南省西部,面临北部湾渔场。渔港后方陆域宽阔,交通方便,有城镇依托,建港条件优越。

1.2 气象条件

当地气候适宜,无严冬酷署,项目区域附近年平均气温为24 ℃,温差不大;年平均雾日为27.6天;年平均风速为2.4 m/s;气象条件比较适宜项目的建设。但夏季常有台风、暴雨影响,需做好防范措施。

1.3 设计水位(85国家高程基准面)

设计高水位:2.24 m,设计低水位: -0.75 m;极端高水位:3.59 m,设计低水位:-1.52 m。

1.4 潮流

根据流场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区域涨潮西南向流和落潮北偏东向流,最大流速在25 cm/s左右,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有较明显的潮流滞后现象。

1.5 波浪

根据测波资料分析,工程区海域常浪向为NE,频率占24%;次常浪向为ENE,频率占17%。强浪向为NNW,次强浪向为E。设计波要素:H1%=3.90,,H13%=3.59,波长L=54.93,平均周期T=6.57s。

1.6 泥沙运动

基于岸滩动力地貌特征和区域主导风向特征判断,本工程所在的海岸的沿岸输沙方向是沿海岸走向从东北向西南输移。

根据规范公式计算沿岸输沙率得知总输沙率为50165.7 m3/a;净输沙率为 46553.5 m3/a,方向为西南,因此,工程后在波浪作用下对周边冲淤影响是较小的。

根据港池回淤量分析,本渔港年回淤量为0.086 m/a,相对于海口港目前港池的年回淤量0.3~0.4 m/a及六十年代最大年回淤量1.7 m/a而言,这回淤量相对是较小的。

1.7 设计代表船型

项目以600 HP渔船为设计代表船型,总长为44 m,型宽为7.6 m,满载吃水3.3 m。

2 研究范围

本渔港工程的研究范围为渔港码头、防波堤和停泊锚地疏浚工程等总平面布置方案。

3 总平面布置

3.1 主要思路

根据《渔港总体设计规范》提出“港址水域宜选择在有天然掩护,波浪、水流作用较小,泥沙运动较弱和天然水深适宜的水域”,所以港口工程规划及其布局与水动力条件有密切关系。

(1)航道、口门的走向与波向的关系。

根据测波资料分析,工程区海区常浪向为NE,次常浪向为ENE,强浪向为NNW。据此,航道、口门的轴线走向最好以SW~NE走向为宜,避开常浪向和强浪向对航道、口门的影响。在航道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渔船能顺畅的进出港口作业。

(2)防波堤的布置。

从自然条件分析来看,波浪条件和泥沙条件是制约总平面布置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防波堤的布置,一方面要有效的掩护住常、强浪向的波浪,保证港内船舶作业、避风的泊稳条件;另一方面,拦截或削弱沿岸漂沙运移途径和输沙量,使防波堤既为防浪又具拦沙的功能。

(3)水域的布置。

目前该渔港已建成码头300 m、护岸1034m、停泊锚地Ⅰ15.8万m2,东北防波堤1038 m主体工程已完工,陆域回填与配套生产设施正在建设中,但受到港址地形限制,该渔港在SW向浪作用下,港内避风水域面积仍不足20万 m2,仅能容纳附近渔村约50%的渔船避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渔船停靠避风需要。

为了改善港区的泊稳条件,形成良好的装卸作业环境,项目拟通过新建西南防波堤(及东北防波堤延长段)、停泊锚地Ⅱ疏浚,使渔港港池水域总面积大于30万m2。

3.2 总平面布置方案

(1)防波堤的布置。

拟建的西南防波堤与续建的东北防波堤延长段采用环抱式布置,其中在建东北防波堤长1038 m,拟建的东北防波堤延长段向S向延长262 m;西南防波堤采用突堤方式向外海延伸270 m,然后向北转弯并延伸154 m,呈倒“L”型布置,堤顶高程取+7.20 m。

根据工程海域设计波浪要素计算结果,50年一遇设计高水位时,NNW、NW和W向浪作用下,港内H1%波高小于1 m的面积分别约为36万m2、33万m2和32万m2,满足渔港的要求。

(2)航道、口门布置。

本工程进港航道轴线方向拟定为SW~NE向,进港航道方位角为166°~346°,船舶经口门进港,向码头前沿线方向行使即可进入码头作业区,可满足本工程的船舶的进港要求。进港航道按600 HP渔船设计,航道有效宽度为60 m,底标高取-4.3 m。

口门的设计主要考虑与进港航道相协调,港区口门朝向为SW~NE向,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和《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 9010-2000),口门宽度在满足航道布置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根据计算本工程口门宽度取100 m。

(3)码头岸线布置。

根据港内渔船的作业流程,兼顾陆域各生产设施之间的相对关系,本工程新建码头采用顺岸形式布置,码头岸线总长400 m,布置8个600 HP渔船泊位。由于一期300 m渔业码头正在建设,因此剩余100 m渔业码头拟放在二期进行建设。

600 HP渔业码头前沿底标高为-4.30 m,码头面高程为+3.60 m,码头前沿作业地带宽度为25 m。

(4)港内水域布置。

本方案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宽度分别按3艘600 HP渔船并排系泊进行设计,取32 m。码头前沿停泊水域端部底边线与码头前沿线夹角成45°,600 HP渔业码头结构设计前沿底标高为-4.30 m;船舶回旋水域布置在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前方,回旋圆直径按2.0倍设计渔船船长设计,回旋圆直径取88 m;港内航道按600 HP渔船设计,航道有效宽度为60 m,底标高取-4.30 m。

根据本渔港的建设规模与渔港的定位,港内水域面积约为37.6万m2。

港内停泊锚地分为停泊锚地Ⅰ和停泊锚地Ⅱ,其中停泊锚地Ⅰ为大船锚地(200 HP至600 HP渔船),面积为15.8万m2,设计底标高为-3.30 m,可容纳约400艘大型渔船避风需要;停泊锚地Ⅱ为小船避风锚地(200 HP渔船以下),面积为12.3万 m2,设计底标高为-1.80 m,可容纳约600艘小型渔船停泊需要。

详细布置见总平面布置图(图1)。

4 结语

经专家评审论证,总平面布置原则基本合理,将口门布置在港池西南端,波浪入射影响范围较小,且港内有效掩护水域不被分割为两部分,扩大港内有效避风面积,提高避风水域利用率和维护口门处航道水深,使港内有效掩护水域成为一个整体。建设本渔港符合《全国渔港十二五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渔港的避风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是一项关系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