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4: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
1.影视案例。在课堂上欣赏影视,案例的内容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剪切影视中符合要求的片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激活相关本国文化的框架内对西方文化进行诠释。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一直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的极品。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获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等级森严社会中,很难想象让一个傻子作为集体的代表,独揽所有的荣誉,借助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差异。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剪切和讨论,进而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
2.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在社交场合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者产生的心理投射。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切身体验案例。目前国内高校的涉外专业大都聘有外籍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青岛理工大学每年一届的外语文化节为例,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组织文化差异专题讨论、各种庆祝活动、赴外企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学生与外籍人士交际中遇到的冲突总结分析,进而达到消除障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的参与经历也可以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对于大多数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的师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提高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跃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一、 跨文化教学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不管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旅游爱好者之间掀起的出国旅游热、还是出于爱好主动学习第二语言,这些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跨文化交际。正因为有交流的需要,相对应地跨文化教学及其研究也应运而生了。为此,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跨文化相关的各种课程,教师们也结合教学经验采用了诸如讲课、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素材,这些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在这诸多方法中讲课仍然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对于传授知识的作用最明显,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突出。而案例分析,尤其是对影音资料进行的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跨文化教学中去。
二、案例分析法的选取途径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当时是通过采取真实情景或事件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取得教学的成功。这种方法受到重视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下面着重选取了三个途径来具体介绍一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真实的生活场景
生活是最好的舞台。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挖掘特殊的生活场景,多方面多角度利用外教提供的资源,多和外教交流,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讨论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各种西方节假日庆祝方式、以及赴外企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外企的实训和上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中,面对面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然后把他们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冲突,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以消除摩擦和误会,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些生活中真实具体的案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我们现在了解到的西方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的。因为它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在阅读中对于西方文化进行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在社交场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环境下产生的心理条件,从而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校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空闲的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 多媒体技术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用于教学,尤其是跨文化教学中具有其特殊的优点和特点。因为电影电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且受欢迎的一种媒体,它比别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因为电影电视比起教学课本和其他书籍更戏剧化、动态化。而且它也能更加直观化地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特点或是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将呈现给人们更丰富、更具体的观影体验,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长学生对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意识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西方优秀的电影情节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电影情节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案例主要是提供了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而案例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中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来了解人物的行为,评价其对错,进而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应对。在跨文化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案列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跨文化案例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学习者来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个国家的学习只能依靠书本和电视等,书本上面的东西都是死的,仅仅可以用来积累知识,但生活是活的、流动的,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如此便导致很多人往往书本上功夫很到家,学得很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为其所用。然而,跨文化案例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是真实生活的演绎,里边不仅涉及了语言知识、行为动作,还涉及了为人处世、文化习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形象的场景往往给人更深的心灵感触,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对案例的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为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二)跨文化案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的理解力
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约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则占70%。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尤其是外国人的非语言表达特别丰富。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将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呈现出来,学生能根据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增强对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理解力,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三)跨文化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文化的人看法肯定也不一样。通过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不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多种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立场看问题,促进多元化视角的形成,这种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避免误解、冲突,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对异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国内,跨文化交际这一跨学科研究,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引进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到结合中国实际多角度探讨学科内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关注。至今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注重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内外的普遍共识与具体实践(许力生,2012)。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进行了统计,截止2016年6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60种。本文将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现行教材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课程学习者的需求调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教材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发展和此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帮助。
二、学习者需求调查
语言学家Harmer1983指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Breen&Candlin1987、Cunningsworth2002等也认为,评估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差异,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是否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特别是Breen和Candlin强调对教材的评估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学习者需求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意见。
(一)调查对象及形式
笔者选取了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5年秋季选修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学生年级分布为大二及大三,学生共110名。调查形式为问卷和面谈结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同时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更详细的访谈。
(二)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102份有效问卷中,大二学生42名(占41.2%),大三学生60名(占58.8%)。
1.对教材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97.1%)对课程使用教材的总体评价良好,其中选择满意的占59.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7.3%。
2.课程学习预期及教材内容评价
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这一课程应涉及哪些内容,学生的认识各有不同。但能看出一些共性的认识,比如“跨国交际”是学生觉得课程最首要的内容,有86.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包含跨国交际。相比之下,对于本应属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跨性别交际”、“跨代(年龄)交际”等内容,学生并未有充分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跨性别交际”属于课程内容,选择“跨代(年龄)交际”的学生为34.3%。根据后续与学生的面谈了解,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对学科内容认识的不足;二是所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多为跨国、跨民族交际,对跨性别和跨代交际并未有所涉及。对于课程学习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生的选择集中在“交际案例分析”(31.3%)和“英语国家文化介绍”(30.3%)。对于属于课程重点的“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只有19.6%的学生选择。经过面谈也对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大部分学生抱着实用性的态度学习此课程,希望能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就本应是重点的学科概念和理论,学生一致反映选文过长过难,理解比较困难。特别对于选此课程的大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一部分更是难点。另外,学生认为各章节选文的编排过于零散,部分篇章之间关联度不大,很难从中提炼出重点。
3.教材练习及配套资料评价
对于教材的练习设置是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这一问题,大部分(74.5%)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说明练习的设置对于此类非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教材是否需要制作配套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超过半数的学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69.6%的学生认为需要添加此类配套资料,以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理解。
(三)学生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得出几点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的学生需求:(1)教材的重点概念和理论性内容应编排得系统化,避免过于零散和前后重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选文应难度适中,重点突出,避免冗长。(2)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需要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将理论运用于实践。(3)除了教材本身,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学和加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三、现行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分析
(一)研究对象
选取经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可得的跨文化交际学国内教材中,大部分为2009年和之后出版或改版的教材。故本文在众多教材中,选取200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8本。其中7本为英语编写,1本为中文编写。8本教材中有1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现行教材分析
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的结果,从教材内容编排、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和练习及补充扩展资料这三方面,对这8本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1.教材内容编排根据教材的目录概览,此8本教材章节编排各有不同,但大都涵盖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话题和理论。对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8本教材均专门设章节讨论;对于“价值观体系”这一重要概念有7本教材设独立章节讨论;6本教材专门安排了一整章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5本教材涉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话题。但是,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研究”这类本属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各只有一本教材设章节讨论。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相吻合。教材内容编排的倾向性,造成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基本内容的认识不够完整。此外8本教材均直接或间接地选取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经典著作或教材的部分篇章或段落内容。其中选取频率最高的就是Edward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7本教材涉及)和“空间和时间的概念”(6本教材涉及)。但是,各教材的选文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些简介摘选改写的篇章过于简单,同时部分教材从国外专著或原版教材直接选用的篇章过于冗长,对国内本科生来讲阅读难度也较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8本教材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4本是在章节内容安排上体现,理论概念介绍和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分编章节。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涉及的有:社会交往习俗、家庭观、跨文化交际与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等。其余教材是在介绍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附上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但是某些案例的编写或选取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案例有明显的“虚构”之嫌,有些案例与之前介绍的理论知识点关联度不大。
3.练习与扩展资料8本教材均在各章编写了练习,并且多为开放式的思考题。在考查学生对各章节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主观能动地考虑问题,而非机械地得出答案。其中有4本教材附有参考课外书目或网址的建议,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拓宽了自学空间。但是有些问题编写过于笼统,与章节内容并无直接关系。有些推荐的阅读书目过于专业,难度不适合本科阶段的学生。
(三)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发展现状
基于以上对现行教材的分析,可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教材发展现状有进一步了解。可喜之处是:1.作为英语专业一门较新兴的课程,可选教材越来越多,越来越新;2.多本教材为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反馈,内容有了更新改进,更适合实际教学,更具时代性;3.章节的编排基本涵盖了跨文化交际领域讨论的主要话题,涉及了重要理论及基础概念。同时也发现一些现行教材的缺陷:1.由于一直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此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描述,教材编写缺乏大纲实质性的指导;2.教材的原创性不够。大多参考国外跨文化交际教材体系,内容重复度高。3.未紧跟学科最新研究趋势。缺少较新理论的探讨,与学科本土研究的结合度不高。4.教学对象不够明确,教学安排不清晰。各本教材语言难度相差悬殊,笼统定位英语专业学生,未指明具体使用对象,如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8本教材都未给出教学时数、学时安排的建议,不利于教材的实际使用。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的起步较于欧美虽然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如今这一课程也大多被置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课程教材从一开始的寥寥数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充分说明了这门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基于学习者需求调查的教材现状分析,发现现行教材优劣并存。对教材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材建设的完善和提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优化教材的使用,仍需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 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on。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也可以被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交际行为。跨文化交际学科最先在美国出现并且得到发展。美国是个大熔炉似的移民国家,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文化碰撞是必然存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同时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是离开文化,语言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文化内容制约、影响和决定语言的形式和运用。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语言,它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包括各种礼节、习俗、传统等。商务英语的高职院校学生,既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对世界上各种跨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从容交际,有礼有节,行为得体。因而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跨文化的含义、跨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实训中从课内外多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开设跨文化课程。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来看,《跨文化交际》要设定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经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者的关系,通过精讲多练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强化训练,模拟交流学习,掌握手势和其他形式体态语的广泛应用,掌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根源和预测行为后果,避免心理障碍解决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敏感性,能使用英语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得体的交际,促进跨文化合作能力。其重点学习内容如下:(1)文化多元的存在;(2)言语交际模式;(3)非言语交际模式;(4)文化休克和面子理论;(5)跨文化认同和适应;(6)跨文化行为能力的促进。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建议作为专业课程的衍生课程来对待,所以应在大二或者大三开设。由于大二、大三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训练要求,因此,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设置任务启发学生对各种跨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经常组织课堂情景模拟及实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过程,涉及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双语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个人反思法等。针对跨文化交际属于大部分学生未曾真正接触的领域,除了任课老师要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经历,能结合自身经历,适当以点代面地展开讨论学习,遵循循序渐进法,逐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教学手段方面,大胆地利用目前的校企合作基地,开展跨文化交际课堂外教学,进行文化参观,鼓励学生通过对毕业生的采访,丰富教学资源。教师也可借助各种影像视听及文字材料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和领会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在每个专题结束之后,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自己所见所闻的各种文化现象及案例进行讨论,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体会和观点,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找出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以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并提高其商务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商务活动实践中还存在着语言能力不足,跨文化意识欠缺,跨文化知识不足等问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有助于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如非语言交际的技巧、文化冲突解决之道、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原则等,使自身跨文化环境下的商务交际技巧不断提高, 将来能更好地服务对外商贸行业。并且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逐渐成为国际商务从业人员越来越重要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1]房玉靖,姚颖,主编.跨文化交际实训[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5-18.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近年来,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跨文化语用失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语言教师的重视。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部分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都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的。其他学者以Thomas的理论为基础,对语用失误分别进行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分析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方面的汉英差异,指出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文化差异,文化迁移,母语迁移,违反语用规约,语言语用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的缺乏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其研究为其他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商务英语交际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重要意义
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对于顺利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和商务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需要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商务人才的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功底,熟悉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理解文化差异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跨文化语用能力。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有利于指导商务人员跨越文化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规范,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冲突、误解和分歧,发现交际故障之所在并知道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实现商务合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商务英语的最大特点就是交际性和实用性。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教师只重视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和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使语言与文化脱节。为适应入世后中国商务活动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跨文化语用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十分必要。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有利于推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改革发展,将有关言语行为中的跨文化语用内容增加到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中,在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相融合,以培养既懂得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1问题的提出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学科。[1]SteveKulich强调,21世纪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的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使学生终身受益。[2]《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终稿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这凸显了当代教育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和分析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比较欠缺,跨文化交际课程信息量大而课时少、知识输入多而输出少的窘境要求教师必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将“翻转课堂”模式引进跨文化交际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在国际思潮中的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2翻转课堂的内涵
2.1以建构主义为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核心思想包括:(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外化”,并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的建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能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储备,去接纳和吸收新的知识。(3)强调“协作学习”:开展会话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批判地探讨各种思想、观点,并进行辩论。在翻转课堂上,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通过“微课”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共同协助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正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保持了高度一致。
2.2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依托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以移动互联、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微课”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针对每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录制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一种微型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同时,“MOOCs”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吸纳了在线开放课程的优势,强调“互动、交流、反馈”和“在线学习社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2.3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
RobertTalbert[4]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在课前,学习者采取自主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上对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信息输入,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总结、反馈。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中,教师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消化知识,发现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演讲、辩论等形式来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MikeByram[5]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公民素质”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几个方面:(1)了解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与影响,把握交际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2)学生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3)形成和发展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摆脱“文化定势”,开放大脑,解放思维,用包容的方式去和与自己有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交流。(4)提高跨文化交际技能,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加强跨文化敏感性和反思意识的培养。“翻转课堂”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强调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协助能力,来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
3.2实施条件
3.2.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制作完成的微课或慕课。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国文化知识的平面展示,还需要有形式多样的、不断更新的素材和技术来进行对比分析和立体展现。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课程分为不同主题,每个主题需要提炼成约10分钟的小视频,其内容既要包含文化知识,更要能引发思考、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微课或慕课的优势。3.2.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微课来学习和思考,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安排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地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的复习和巩固,这种“逆向”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认识、亲身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认知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思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更强,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3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有足够的时间去自由选择和接受,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学生在做好的知识准备后在课堂上会更自信,表现也会更活跃,这正能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导向。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有宽松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在课堂上,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更有“勇气”来提出问题和想法,与教师或同伴交流,有充分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3.3操作步骤
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许力生教授主编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的unit9intercultur⁃aladaptation为教学内容,笔者尝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3.1课前教学设计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来完成。教师可以在自己制作的视频中,从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interculturaladaptation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视频的内容充实度、互动程度以及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对文化知识点和术语(如culturalshock,sojournerad⁃aptation,ethnocentrism,disequilibrium等)进行讲解时可以借助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来突出视觉效果,强调知识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构建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完成教学视频的学习后,学生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巩固知识要点并拓展思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被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事实”,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忆,并不懂如何应用和实践,更谈不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来,从文学作品、新闻案例或影视作品中选取一些“文化适应障碍”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切身经验,如howdoyouusuallyfeelwhenyoubegintoliveinanewplace?Doyouhaveanysuggestionsforadapt⁃ingsuccessfullytoanewculture?在真实情景中掌握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进行过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在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心得。3.3.2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来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知识点的巩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课前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将重点难点(如honeymoonstage,euphoria,rebuilding,transi⁃tionalshock,futureshock)再提炼,一方面能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对知识点存在的理解问题。(2)案例分析。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的讨论,每组约3-4人。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案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分析过程有理有据,目的性更明确,这就避免了出现无意义的争执,与传统的课堂讨论环节相比,大大提高了讨论的效果和效率。在翻转课堂的互动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态,及时解答问题。学生经过课堂协作学习之后,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心得,提供多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办法,打破“固定思维”和“答案唯一论”,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和发扬创新精神。(3)教师反馈。学生课堂讨论阶段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中包含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从学生分析问题的切入视角、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来指导,纠正在讨论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评判性思维来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问题。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总结,撰写反思日记。(4)评价。翻转课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协助学习中的表现、成果展示、案例报告、反思日记等方面来综合判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应对各种纷杂的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206-02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换句话说,也就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亦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诸多的语境,因此这往往就极可能会造成话语推论错误,造成冲突和障碍。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讲授语言的知识结构,以及过分地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不仅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使外语课成为其演讲课,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求人们掌握正确的语法,而且要求人们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争取做到和母语者游刃有余的无障碍沟通,同时还需要学会做得体的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建构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但更为重要而迫切的则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有关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探索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相关的教学模式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信息来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从而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此外,教师在授课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些有关文化交际方面的材料。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有关英美文化的文章、报刊杂志,从而使其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学典故等方面的语言背景知识。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利用课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手段――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也就是说案例的内容不但要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展开,从而以便于课堂的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案例的材料有很多,譬如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应用、异国文化的体验之旅、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总结等。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逐一进行:教师预先提问――自由阅读案例――思考分析案例――分组自由讨论――概括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这是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5个重要环节。教师的预先提问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由的阅读案例使学生在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训练其阅读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在此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效的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在用案例分析法教授跨文化外语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则是思考分析案例的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会形成跨文化的意识,而且还会使其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得到训练。正因如此,教师应对这一环节的运用格外重视。分组自由讨论则可以同时提高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即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交际技巧。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而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就应是概括得出结论这一环节。此外,这一环节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作为运用案例分析法教授跨文化外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归纳总结,这就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二)互动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每种方法也有其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笔者在此介绍以下三种较为特殊但又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互动式教学法。一是主题探讨式互动教学法。主题是互动式教学的“灵魂”,教学双方围绕主题展开互动,有利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方法所遵循的一般步骤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主题鲜明,条理清晰,讨论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但同时,此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就是教师组织的难度系数较大,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而这些往往就会成为影响教学进程的问题。二是归纳问题式互动教学法。归纳问题式互动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前针对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概括归纳出课堂上需要互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将事先所准备好的问题一一向学生抛出,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学生广泛思辨、争论,最终达到了解、熟悉和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开阔学生的思维。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其思维的创造性,但同时也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备课。三是多维思辨式互动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把现有的定论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率先提供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指出这些经验方法的优劣并对其加以完善,也可以有意地设置正反两方,让学生在争论中寻找出最优的答案。一般的程序步骤只有简化的三步,即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分析问题深刻全面,自由发挥度较大,而这对于教师则是一种挑战。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突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强的分析掌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其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互动教学方法。
(三)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法是一种相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方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应该如何考核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根据双语教学所具有的特点,笔者认为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一纸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而可以采用综合几次课业成绩来最终确定学生分数的新型模式。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笔者所说的课业有别于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课后作业。首先,笔者所指的课业需要学生以英文的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时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其次,课业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操作性,也就是说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查询历史资料、具体观察研究、实际应用操作等方法获取课业中所需要的但却是课堂所教授知识以外的材料。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通过完成课业,在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获取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业之前,必须要预先精心的设计作业,明确该课业所要涵盖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应从哪几部分来展示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还有就是需要设置合理的课业等级标准,并要向学生逐一地讲述清楚。在学期末时,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平时课业的综合情况公平全面地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了。
(四)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行为模式。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英语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朝气逢勃地出现在了英语的教学中,这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利用目前已有的众多教学资源,例如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观看英语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但也已普及的互联网技术,浏览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资料,观看经典的或是当下流行的英语原版电影,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领略英美本土的文化风情。
(五)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是学生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需要预先精心地设计、创造出具有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以及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还要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交际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尽管课堂活动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此种教学模式却能够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实战交际能力。在运用课堂活动教学法时,既可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被英美文化所包围的情景中,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的日常交际场景的语言练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role-play(角色扮演)、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short-play(短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动有趣的同时又具有英语本土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的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交流,使学生寓学于乐,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互相配合,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总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需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体现的则是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三、总结
文化除了在内容上是多种多样的以外,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都早已渗透其中、密不可分,而其中较为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则可能就是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动了。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历史的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导致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也使得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存在的差异,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产生跨文化意识和理解异质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边明华.浅谈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2).
[2]黄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04).
[3]李晋.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4]李婷.浅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1).
[5]王卫,汤九华.关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内涵
2.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自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交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研究。英国语言学家Bela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构成,很多学者都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Kim将这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化:认知层面包括掌握外语语用规则、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文化认知能力。情感层面包括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能力、灵活性及共情能力。行为层面包括技巧运用能力,即运用具体交际技巧的能力、同目的语使用者和谐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国内则以胡文仲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观点为主导。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包括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归为跨文化和交际两方面理解,具体如下:首先,在交际能力方面,可继续细化为“会说”和“敢说”两方面:外语语言交流能力、交际意识及交际技能。其次,跨文化的认知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的文化知识的积累,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状态,就需进入主动的文化融合,从而尽可能克服文化沟通障碍,消除可能产生的交际矛盾,并将这种互相理解运用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如导游对待中国老年游客和外国老年游客的态度自然地表现出不同,以对应不同客人的文化背景,而自身也并不觉得刻意做作。这种认知能力的体现,通常表现在能使用准确的姿体及行为,表达日常生活的活动,如打招呼、用餐及礼仪等。
3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课程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3.1现状研究
根据对跨文化能力的分析,我们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分为外国语言课程、交际能力课程、目的和本土语国家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课程以及旅游跨文化交际专业课程等几类。
3.2问题分析
3.2.1重外语交流能力,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案在外语课的设置上,量质都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外语理论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但在文化课程方面,除了外语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在中文课程,尤其是专业课中较少体现,且没有专门的跨文化理论课程,唯有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仅有极少数学生选修,培养覆盖面受到影响。表1中涉及的部分专业课程只是笔者根据课程名称的猜想,认为可能包含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而实际因任课老师理解不同而可能并未补充相关知识。实践教学平台中也只是学生兴趣使然,并无硬性规定或有意识地引导。
3.2.2重改革形式,轻改革内容
最典型的以双语课、国际化课程为例,这类课程在目前的师资情况下开设,实际效果尚不明显,部分甚至使用教材和改革前并无太大差异,如有的双语课,只是用外语PPT,中文教学,只起到中英互译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未能发挥双语课程的作用。而国际化课程很多甚至只是在课程名称上加了“国际”二字而已,教材不变,内容仅在案例上增加了国际案例或者一些国际术语,并无完整连贯的研究体系。
3.2.3重课堂教学,轻第二课堂活动
在学分总体不变的要求下,培养方案增加了大量的外语类课程课时,专业课学分一减再减,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调查,学生大多盲目参加各类活动,且兴致并不高,也没有特别关注跨文化类的比赛或活动,部分对以双语或外语为比赛语种的活动,还有一定的紧张甚至避而远之的反应。
4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旅游本科课程平台建设思路
借鉴其他高校旅游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经验,结合我校的教学资源,对旅游本科课程平台的建设提出以下思路:
4.1课程设置方面,从交际能力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导向延伸根据我校本科课程平台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外语教学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作如下设想:
4.1.1通识教育平台
在该平台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大一课程相对紧凑,加入课程的空间较小,建议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或报名各种比赛,提高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在比赛项目的内容上,多安排跨文化方向的引导。以酒店技能大赛为例,在应对投诉处理时,增加一些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顾客投诉案例,学生扮演客人和员工,可互换角色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
4.1.2外语教学平台
外语教学平台的改革已经历了多个阶段,无论在量还是质方面,均已趋于成熟。根据众多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建议,应从语言基础、语言技能等多方面,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理论水平(考试通过率)和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外语水平)。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了专业教师与外语教师的开放式交流,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进程。
4.1.3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的课程近年几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课程名称虽略有调整,但教学内容并无与时俱进,部分新增课程也因计划调整尚未稳定,造成课程建设进展缓慢,所以有必要在专业教师方面多组织交流,就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如何改和怎么改?双语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应更重视改革的效果,而非形式的洋化,从而避免沦落为英语翻译或英语阅读课。另外,建议开设《跨文化旅游交际学》等跨文化交际类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专业实践能力。
4.1.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还很不成熟,每学期的嵌入式2周实践时间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旅游系通过组织多次讨论,提出应针对旅游各语种方向(目前已开设英语方向和西班牙语方向),对八学期实践作系统规划的设想,以提高嵌入实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这里可以借鉴对外汉语等较为成熟的本科专业,大一重点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大二重点培养跨文化交际理论;大三开始导入跨文化旅游交际理论;大四则指导学生在论文研究和专业实习上进行跨文化交际方向的自我拓展和研究。
4.2师资建设方面,形成一支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师资问题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学习中对中西文化有较系统的学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较其它专业背景的教师有一定的优势,是承担“跨文化交际”课程比较理想的人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尽管专业知识丰富,但大多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欠缺系统的知识学习、培训。因此,有必要组建一支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各取所需。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这一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涉外商务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989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就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有了一定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商务英语是一门特殊用途语体(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虽然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门语言性学科,但它更是“社会技能学科”,侧重于商务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讲解,基本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英语+商务知识”。这种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误以为学好语言和商务知识就可以成功地进行商务交流了。商务交际是发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的交际,同时也受制于宽泛的交际环境,即文化的影响。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知识和一定的词汇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了解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言语规则,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了解文化,在了解文化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有些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作为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来培养,而在一些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利于这些管理人员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工作情景,帮助企业在这些国家良好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下,都有接触各种不同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机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双向沟通中尤其重要。
也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活动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如同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先进的技术一样,是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笔者阐述了现阶段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方法,旨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文化教学的更有效开展。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容易步入一些误区。
1.将商务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等同于普通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专业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了“纯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及讲解。而实践证明,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个人的知识含量,熟悉商务英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在教学中穿插一些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敏感度,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差异方面的介绍和讲解。
2.外语教学涉及的文化只限于目的语文化,忽视学生将来的就业实际情况。因为学习目的语(英语)并不一定只是用于和目的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一方面,英语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母语或通用语,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的还很大;如在跨文化沟通中谈及的空间关系学的内容中,中东人和美国人对陌生人身体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是英语的本族语使用者,人们也常常分为各个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及文化习俗。沃尔夫森(Wolfson,1989)曾指出,不能以某一特定文化社团(往往是强势文化社团)的交际文化来统领所有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目的学习不同的交际文化。
3.将文化内容简单等同于目的语国家概况和其他普通文化,忽视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顾嘉祖认为:“文化现象可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被称作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及价值取向,以东方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尊崇儒教文化,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组织内强调一致性和遵从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的标新立异不被认同,个人的感情不能在公众面前表露,在公众场合异性朋友之间不能太亲密。而西方社会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对立思考,独立判断,崇尚自由、平等,强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社会鼓励个人的情感公开地披露,赞成个人享有隐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存在极大差异,思想决定行动,差异带来了行为方式的不同。如在中西方商务谈判中,我们可看到,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有不同意见时,中国谈判代表往往会就此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或者向上级领导请示,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之后才作决定。纠纷或危机发生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的舆论支持,很多应该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习惯于通过“组织、关系”等方式来解决。而西方人则不同,遇到纠纷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知行合一,社会活动范围不广,知识面狭窄,所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修裁。在授课中,教师只能肤浅地讲授一些知识概念和现象,对具体事件的分析不够透彻,对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全方面地讲授跨文化现象的知识。
文化差异性可以给人带来冲击程度不同的文化冲击,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在跨文化沟通中失败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恶化;有些人不能接受和包容文化差异,在精神上、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错过了许多学习机会,延长了适应当地生活的时间。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误区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带来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如何去了解这些差异呢?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去了解行为方式后面的文化差异性,避免沟通上的误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本校历年来学生的就业实际,在教学时深入挖掘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2.课堂设计上要强调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适量地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商务文化的独立的认知能力是外语文化教学的更为重要的另一个目标。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曹文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而在文化知识的层面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理解层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工作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容量。
3.教学模式要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教师应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通过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教师与学生分享案例思考的过程,体会文化差异性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认识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课堂内容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包含许许多多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还有一些适用于任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际的习惯和技巧(Snow,2002:21)。教师应创造和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广开渠道,让学生投身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交往、观察和体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商务文化。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进行跨文化训练,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项专项培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案例分析:通过对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了解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2)亲自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或田野作业(field work),营造一种文化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体会到异国文化的特点,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3)信息介绍: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方法对异国商务文化进行介绍;也可邀请外国专家作专题讲座或进行交流,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5.学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增强个人的跨文化商务工作技能;邀请知名企业代表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专才为教师举办跨文化沟通讲座,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
综上所述,学习一门语言,其本质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作为当今世界跨国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浩如烟海。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纯语言的同时接受这种理念,加强文化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