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的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英语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技英语的特征

篇1

科技英语常见的文体内容包括(1)科技著述、科技论文和报告、实验报告和方案;(2)各类科技情报和文字资料;(3)科技实用手册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规程;(4)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回忆、交谈的用语;(5)有关科技的影片、录像、光盘等有声资料的解说词,等等。通过对这些科技文献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科技英语有其独特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呈现科技英语的这些特征,下文将分别从词汇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这些特征进行研究。

一、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词语进入了英语词汇,从第二次世界大站中轰动一时的雷达、原子弹到后来的激光、计算机、互联网、克隆等,他们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语言宝库,而且在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量使用专业术语是科技问题的基本特征。科技文章是有关科学发展或者科技事实,为了概括社会和自然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科技文章必须使用能够准确传达意思的专业术语。如上文所表述的,大量的科技术语用于英语中,构成了科技文体的语言基础,而且科技文体的专业术语是一般专业外读者很难理解的,如Quantum Teleportation(量子隐形传送)、Rufloxacin(芦氟沙星)等。

除上文所说的专业术语外,科技文体中还有很多准专业术语。准专业术语指那些即可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又可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词汇,但是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所指却大不相同。如prescription在日常英语里指“指示、法规”,而在医学英语里却是“药方,处方”的意思。所以,在进行科技文献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类词汇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含义,否则就无法严谨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二、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

科技英语在句法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1、较多地使用长句、复杂句

汉语的句子一般简短,而科技英语文章为了表述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其句子与日常用语、文学语言相比,则结构严密而冗长。且一般情况下,文献的学术型越强,采用的句子就越长。

例 1. Each cylinder therefore is encased in a water jacket, which forms part of a circuit through which water is pumped continuously, and cooled by means of air drawn in from the outside atmosphere by large rotary fans, worked off the main crankshaft, or, in the larger diesel electric locomotives, by auxiliary motors.

译文:因而每个汽缸都用一个水套围着,水套形成循环回路的一部分,由水泵驱使水在回路中不停地流动,并用由外部鼓进的空气来使水冷却。鼓风用的大型旋转风扇是由主曲轴带动的,而在大型电传动内燃机车上,则由辅助电机带动。

2、较多地使用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的广泛使用体现了科技英语以客观、冷静的表达方式叙述客观事实和真理,凸显起科学性,因而在进行科技英语写作时,作者要尽量避免使用人称作主语,而是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

例 2. A diagram of the basic units compris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shown in Figure 3.1.

译文: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单元的简图如图3.1所示。

3、较多地使用名词化结构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重要特点之一。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准确,而且科技英语类文章的信息量一般很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而名词化表达避免了主观语气,有利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科技知识。

例 3. The definition of an electric current as the flow of electric charge is familiar to all of us.

译文:把电流定义为电荷的流动是大家所熟悉的。

4、较多地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结构

非限定性动词结构在科技英语中使用的较为频繁。此类结构的频繁使用,恰可以满足科技文章所要求的行文简练和结构紧凑。通常情况下,科技英语经常使用非限定性动词结构来取代定语从句或者状语从句。这样不仅简化了句子结构,而且也使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明了。

例 4. A capacitor is a device consisting of two conductors separated by a nonconductor.

译文:电容器是由绝缘体隔开的两个导体组成的一种器件。

5、较多地使用后置定语

后置定语的较多使用也是科技英语的重要特点之一。常见的后置定语主要包括: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副词,分词短语及定语从句。

例 5. The distance from the radar set to the target is called the range.

译文:从雷达机到目标的距离被称为作用范围。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43―01

现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很多,但是无论怎么来评价,这些因素应当是必不可少的。

一、整合教学活动与课程资源

在一些语文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成为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更是语文课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活动与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应当以课程资源为主要容来开展课堂活动,但是这里的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指教材当中的内容,更包括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而开发的资源、学生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而且教学活动不是将教学课程内容机械式地向学生进行宣讲,而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二、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我们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能够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学生而言,和谐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和谐意味着上课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可以这么说,能否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评价一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更应当指出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行动,这里和谐的师生P系,是学生、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建立相互理解与信任基础上的沟通。

三、建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能否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成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优劣的一项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使课堂教学失去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换,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进行转换。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内容,在教学不同的内容过程中,应当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一些目标的实现要通过长期训练才能看到效果。

四、追求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开放从内容角度来讲意味着文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文本世界的基础,是文本世界的意义之源。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从课堂角度讲,要把师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课程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让学生有个性地理解,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也必须是学生先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经历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事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中,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的始料未及的教学内容,都将成为重要的教学体验。

篇3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征

(一)微课的概念

1.微课是一种时间短但主题明确的“微课程”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先生是国内关注微课的第一人,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并在此后持续关注着微课。他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黎加厚教授在他所发表的《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以及在他所主持的培训团队就教师培训“翻转课堂”项目中对微课是这样定义的: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2.微课是一类网络视频教学资源

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在他所撰写的《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一文中提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吴秉健老师则对微课持有以下观点:微课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且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吴秉健,2013)

3.微课是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是这样对微课做出界定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张一春,2013)

综合以上诸位专家学者对微课的解释和阐述,可将微课的概念总结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包含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并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应用“小环境”。(王国川,2014)

(二)微课的特征

微课作为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生长”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它的出现得益于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真实需求。(胡铁生,2012)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微课呈现出以下特征:

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短小精悍

从内容上看,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所以形象生动,主题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微课”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5分钟,虽然时间短,但内容很精炼,是一个经过教学设计的主题明确、鲜明生动、知识紧凑的教学单元资源包。(王国川,2014)

2.内容精细,呈现形式多样

微课大多以精短的视频呈现出来,涉及学科多样,且内容精细。不仅可以从学科、主题、模块、年级等方面对微课内容进行分类,更从知识功能上细化,把微课分为概念型、实验型、练习型等。知识点及其功能的明确,为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并且,作为核心部分的微课视频的制作效果和呈现形式对微课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微课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实录,还可通过录屏软件、PPT、Flash等技术制作的视频让其呈现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吸引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张一川、钱扬义,2013)

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微课的核心组成要素是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胡铁生,2012)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微课发展平台上皆有所体现,如今的微课资源平台不仅提供视频资源,更发展为互动型的教学平台。不但有配套练习,还有知识向导、学习反馈记录等特色化配套资源,配套资源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4.受众广泛,应用形式多元化

微课涉及学科的广泛性及其内容的精细化,使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应用形式,在日常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方面,均能得到应用与推广。且微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形式等都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由于微课简明扼要,主题明确,使得微课的应用人群不再受制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受众范围更加广大。(张一川、钱扬义,2013)

二、微课对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信息时代助推职业教育改革

首先,微课的兴起及使用是信息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时时学习”的需求。职校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但缺乏构建知识的预习、内化、巩固能力,微课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可以共享至客户端,学生根据所需在课前下载,自主学习,课中在教师的讲解下进一步内化知识,课后下载再进行练习巩固。所以,实施微课教学是职业院校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刘海霞、姜光铭,2015)

其次,微课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公平的要求。教育公平包含的内容有: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周英芳,2011)但由于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师资、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人人都能享用均等优质资源的机会微乎其微。微课的运用,最初起源于人们渴望对优秀一线教师授课方式的记录与共享,它是实现优质学习资源、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微课教学的引入,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学生,极大地减轻了中低收入家庭对教育费用的负担。与此同时,职校生也能利用微课所具有的独特学习情境,快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刘海霞、姜光铭,2015)

(二)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需要学生本人有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而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按需学习,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微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空间学习、群组反馈讨论的作用,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沟通和思考。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高技术应用人才,微课的设计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让学生“身临其境”。此外,对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的同学,微课教学的课前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笨鸟先飞”的效果。(刘海霞、姜光铭,2015)

(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职校教师不得不加强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微课教学不仅是针对一堂课的教学,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风采与特色进行宣传与固化。这一做法,对优秀的一线教师及时做出了正面评价,体现了其应有的价值;但对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却是一个考验,给他们施加了无形的压力。此外,微课的引入要求教师在设计前对教学的主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还要做到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把握前沿教学动态,更要做到微课与传统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微课时代的到来,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刘海霞、姜光铭,2015)

三、微课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方向

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教学。微课则可根据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及所需教学资源情况进行制作和应用。

1.重点难点、技术技能类微课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技术技巧、操作技能拍摄并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超链接到空间网络课程相应的位置。当学生需要接触新知识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在网上观看预习。(聂俊红等,2014)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相应的疑问和思考,带着疑问和思考回到课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职业能力训练中微课的应用

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战案例和解析,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需要一种思维方式、经验技巧的传授。因此,当学生经过系统性学习之后,可以通过微课对形成职业能力所需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技巧、经验、思维方式等进行强化。(聂俊红等,2014)

(二)微课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吸引原则

教师所开发的微课要能对“消费者”――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可以从微课的易学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所开发的微课应该使“消费者”流连忘返,反复点击观看。(赵永红,2014)

2.灵活原则

微课被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等节点灵活应用。在课前,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微课,预先了解授课内容,便于师生在课堂上探讨问题,直至学习者掌握该知识点或技能。在课中应用微课,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集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在课后应用微课,为学生提供可以反复学习的课程视频,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复习,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赵永红,2014)

3.反馈原则

微课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进行多元评价(包括微课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的开发与共享。(赵永红,2014)

(三)微课在现代职教课堂中的典型应用模式

目前,国内外已经建立了非常丰富的微课资源,如著名的可汗学院以及我国广东省佛山市的中小学名师精品课例(优秀微课)平台、中国微课网平台等。(张西宁,2013)在各类职业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微课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无体系状态,并有了一系列典型的实践模式。例如,在微课的开发阶段,学校可采用以下两种模式:第一,加工改造式。这一模式可以对教师、学校、区域内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进行加工,使其符合微课的特点。这样既可继续发挥原有各类资源库的教学价值,还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规模数量的“微课”资源库。第二,原创开发式,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根据区域教育教学实际和师生的资源需求特点,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一批新的微课资源库,供全区域内的师生共享。(胡铁生,2013)各职业院校在微课的实际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以下模式:

1.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在适用于多终端访问的学习平台上运用碎片化、序列化的微课资源搭建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并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在线上完成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测试,调整学习进度和策略以完成学习。最终,系统给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成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系统将针对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和每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微型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完整的统计,并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数据和微型资源利用的数据分析,最终为教师提供微课教学资源优化方案和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学习方案。(张国民,2015)

2.翻转课堂模式

根据教学的需要,微课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内,这种应用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学习微课发生在教师讲授或组织问题探究前,即“先学后教”。在学生学习微课后,可安排适当的预设任务,以获取学习者对微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教师的后续教学决策提供反馈信息。(苏小兵等,2014)同时,还可通过收集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供更为优化的微课教学资源。

3.混合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式上的融合、内容上的增强和时间上的延展。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位一体的学习资源。通过借助学习平台拓展学习空间,拓宽学习内容,收集多维度的学习表现(学习时长、学习内容、学习频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学习者数据),并进行可视化数据呈现,让学校的教师更好地掌握、分析以及分享学生个体表现,以此来改善教学、管理课堂。(张国民,2015)

4.课内差异化教学应用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某个模块或知识点讲授后,往往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如数学的变式练习),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或拓展教学内容,但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性,会使得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课堂任务,这部分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微课,及时回顾相关知识或概念,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任务。(苏小兵等,2014)

(四)微课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要时刻谨记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此外,还要注意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胡铁生,2013),课程设计应努力做到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

篇4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技术特征

电子教材是一类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利于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本文中的电子教材主要是采用苹果公司提供的电子教材开发工具——iBooks Author开发制作而成。iBooks Author是2012年1月20日由苹果公司的免费电子教材制作工具,制作出的电子教材可以在iBooks上下载,在iPad上阅读。iBooks Author为开发者制作电子教材提供了多种模板,可以插入交互式图片、音频、视频、3D物件等多媒体内容,同时还可利用HTML、JavaScript等技术,所有操作都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iBooks电子教材能够成功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从技术特征来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模拟图书风格和富媒体性。

1.模拟图书风格

电子教材阅读方式应尊重学习者现有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引导学习者轻松愉快地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体验。模拟图书风格主要指电子教材的页面呈现和操控方式遵循了人们阅读纸质书籍的体验。从页面呈现来说,iBooks电子教材采用目录、章、节、页等形式呈现,具有帮助学习者继承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获取教材内容结构和章节目录信息的功能。从操控教材的方式来说,iBooks电子教材提供了滑动翻页、高亮、批注、划线、插入书签等工具支持师生完成教学活动。

2.富媒体性

早期的电子教材仅是几种多媒体素材之间的组合,用户不能对媒体内容进行操控。现在“富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富媒体技术强调媒体性和交互性的有机统一。iBooks电子教材改变了传统电子教材内容的单向呈现方式,通过提供交互式图片、3D图像、拖拽题、选择题等各种Widget控件,实现了对学习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冲击和体验,让学习者可对媒体进行操控,实现了电子教材与学习者的双向互动。电子教材的媒体操控主要有直接触控、多点手势和控制媒体进度三种典型方式。

电子教材走进课堂的四个重要环节

电子教材的高阅读体验和教学体验可以作为纸质教材之外的一种教材选择。那么,电子教材应该如何走进课堂呢?从笔者参与指导的几所实验学校的使用过程和效果来看,可以归纳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如下图。

1.准备环节

(1)落实参与人员

实施电子教材的学校需要成立课题组,落实负责项目的领导。一般来说,选择分管教学的中层校级领导较好,自中而上的方式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中层领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熟悉学校的教学业务流程,可以尽快确定参与课题的教师、学科内容和学生;并且,他有许多机会直接将课题的实施进展程度向校长汇报。当然,如果有相关的专家团队参与指导,会事半功倍。

(2)规划技术培训方案

除了落实参与的人员外,还需要规划好对参与人员的技术培训方案,建立技术使用规范,便于师生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如地使用iPad开展教学。

2.设计环节

在设计环节,采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上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设计工作。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针对实施电子教材课堂教学的科任教师而言,教师需要迁移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经验,听取技术专家讲解App Store上的一些与学科教学有关的应用程序功能和iBooks电子教材的功能,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技术整合课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2)教学资源设计

在教学资源设计方面,需要考虑iBooks电子教材内容的来源、呈现和组织方式;iPad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演示文稿Keynote等承载和表征信息资源的工具。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抓住媒体资源特性,才能有效进行富媒体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3)教学应用方式设计

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教学应用方式可以借鉴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的优势,借助iPad聚合多种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与教方式的转变。

3.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主要包含搭建课堂环境和课堂实施过程。其中典型课堂应用情境包含在常规课堂(学时长度以40或45分钟为一节课)中实施教学和综合实践课(跨度较大的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实施教学。

(1)搭建课堂环境

搭建课堂环境需要考虑网络、屏幕、资源同步与分发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如设置Apple TV无线投影,外网与局域网的设置和转换,多屏展示的位置、同步分发资源、调试软硬件设备等。

(2)在常规课堂中使用

根据T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模型,对iPad操作不熟练的教师和新教师而言,其技术教学法知识储备还不够充沛,在开展正式课堂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进行iPad课堂教学环境的先导体验,以便尽快适应新型资源呈现和媒体呈现的方式。当然,参与课题的教师最好现场观摩同伴的教学过程,并交流经验。只有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新课程理念,变革学与教的方式,才能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

(3)在综合实践课使用

在综合实践课中使用,教师需要思考iPad的便携性,整合iPad提供的多种应用程序(如相机功能、Wi-Fi功能、多种应用程序功能),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分工,协同探究,完成创意表达等活动。

4.反思环节

反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是进行下一轮行动研究的重要基础。反思主要包含任课教师的个人反思,参与课题的教师群体反思和整个团队的反思。在实施反思的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可根据研究需要提供教学评价反思的模板,使教师的反思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环节是可以并行开展的,不同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教学功能

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并不是孤立地在课堂上使用,从教学功能来说,它是以iBooks电子教材带动iPad上的虚拟学教具共同发挥作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具体而言,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的教学功能。

1.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包括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与支持系统。学习材料指经过筛选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用于教学,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包括书本、教科书、教学器具、课件等。无可非议,教材仍然是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学习资源。iBooks电子教材继承了纸质教材的这一重要教学功能,成为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资源,它借助iPad通过内外延伸,最大化发挥学习资源的优势。

(1)向内延伸:集成多种学习材料

iBooks电子教材开发制作简单,可以非常便捷地整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多种学习资源,同时还可通过网络或者同步功能,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互用。这样,整合后的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电子教材的资源属性。

(2)向外延伸:整合App Store商店中的应用程序和网络资源

iPad可以从App Store商店中下载许多面向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序,为教学提供所需资源。这些丰富的应用程序辅助电子教材发挥作用。当然,利用iPad上的网页浏览器,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只要对这些资源合理设计,便可作为扩展iBooks电子教材的重要补充资源,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同步进行。

2.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

关于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观点,乔纳森(David H.Jonassen)早在1996年出版的《课堂中的计算机:支持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工具》 (Computers in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一书中就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他认为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进行建构性的、高级的、批判性的思考。iBooks电子教材作为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认知工具,它对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是:

(1)即时反馈学习结果

传统的师生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言语(口语汇报)和肢体语言(举手)来完成。在iPad课堂上,借助Apple TV无线投影功能,教师可将学生在iBooks电子教材上的书写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实现即时反馈。当然,iBooks电子教材还可以与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如应用程序“iTeach”可提供即时互动反馈功能)配合使用,借助应用程序的即时反馈功能呈现答题结果,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诊断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及时反馈的数据,也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捕捉学习活动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记录课堂教学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技术人员通过专门的摄像机来完成,这样非常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基于iPad电子教材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iPad自带的摄像头捕捉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摄像功能可以非常客观地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

(3)支持信息收集和检索

iPad自带的Wi-Fi功能,支持无线上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考虑网络功能。尤其对教授高年级的教师而言,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实施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信息收集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用的数据信息,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和培养信息的鉴别能力。

(4)支持协同创作

自从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中,是否有协作和展示成果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指标。在电子教材课堂上,教师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利用iPad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分享展示学习成果,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由低阶认知目标向高阶认知目标发展。

两种典型的电子教材课堂应用方式

1.利用电子教材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按照知识贯通设计原理,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基础,融自主、协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的学习范式。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这种应用方式。

(1)iBooks电子教材内容包含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

传统教材呈现方式简单,多以知识的阐述和结论为主,辅以一定的插图和作业习题,少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提示及引导,仅凭教材本身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展开有效的教学过程和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在笔者跟踪的实验校中,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主要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为依据,对纸质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更加贴近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将各种多媒体学习材料整合到iBooks电子教材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要求,有选择性地阅读学习材料,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方式既发挥了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的功能,同时还考虑了学习者的多样性,并提供了有选择性的服务。

(2)借助iPad连接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电子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还不能充分满足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为了培养信息时代环境下学生利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考虑选取一些潜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含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或者App Store中的应用程序。一般来说,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学习,通常需要经历“确定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来源-撰写研究结果—汇报研究结果—评价学习过程”等过程。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将信息处理与使用和学习发生的基本要素——电子教材建立了联系,通过与多种资源的交互深入学习某一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知参与深度和广度。

2.利用电子教材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即以问题作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中,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从如下两方面理解。

(1)利用iBooks电子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情境是课堂组织的核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还营造了一种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iBooks电子教材通过改变以往纸质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主要包含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教材内容由“直接呈现”转向“间接呈现”,教师通过提供辅助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在疑难处作必要提示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讨论、想象等途径获取教学内容或知识。另外一种方式是将教材内容由“肯定呈现”转向“疑问呈现”。教学中的知识是应该允许被质疑的,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凸显问题情境,通过这种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2)借助iPad主动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基于iPad的电子教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人手一个iPad终端,借助iPad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活动。这两种学习活动通常包含“根据问题情境开始解决一个实践问题,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利用不同演示工具汇报结果,反思问题解决过程,提炼所学到的知识”等几个典型环节。学习者可把iPad上的多种应用程序作为虚拟学教具,用以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解决教学问题。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学习方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知识获取的途径来看,学习者获取的知识依赖于他自己所建构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直接从教师和课本中获取知识。从学习者主体性来看,学习者获得知识主要靠自己,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发挥自主性、主动性,主动建构知识,不断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5

英语课堂游戏是指以语言练习活动为主线而设计和开展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英语课堂中的游戏必须为英语教学服务,必须符合英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游戏除具备一般游戏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① 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② 有益于学生获取和掌握语言知识;③ 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1]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区分好课堂游戏与一般游戏,否则游戏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会走入游戏教学的误区。

二、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误区

教师对游戏、课堂游戏的界定分辨不清,不适当地运用游戏会导致教学低效、反效现象的发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为游戏而游戏,忽略语言的运用

案例一:为学习“—Can I borrow your…?—Here you are.”教师将全班分为两部分,共同制作生日贺卡。只有一部分学生分到彩笔,其余学生要完成贺卡的制作就必须借彩笔。虽然学生有练习这个句型的机会,但很明显不少人直接拿过同学的彩笔就用,或说汉语去借用,还有的完全沉浸在对漂亮的彩纸和彩笔的欣赏上。这个游戏因为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对话练习,从而失去了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

2.游戏参与面过窄

案例二:《 新起点英语 》三年级上册“Clothing”一课,教师让学生改编课文关于服饰的对话,介绍自己在春、夏、秋、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全班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最后只有三对学生被叫到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在这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余学生有的失望,还有的学生在台上学生表演时借机开小差。对话表演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游戏活动,但因为时间限制,在课堂上能上讲台参与此类游戏的学生不可能很多,导致大部分学生情绪低落。

3.学生过度兴奋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案例三:《 新起点英语 》三年级上册“My Pet”一课,教师在教授宠物单词时,让一位学生上台表演宠物的动作,其余学生猜是什么宠物并说出单词。全班被那位学生有趣的表演所吸引,纷纷模仿,课堂一时陷入混乱。小学生天性好玩,容易忘乎所以,甚至在课堂上有时会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叫。教师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才会出现课堂失控的场面。

4.游戏所需英语水平对部分学生过高

案例四:为复习26个英文字母,教师事先准备26张纸片,在课上指定26个学生分别写出26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然后收上来,重新发下去。教师要求学生从A到Z,依次迅速地站起来。结果因近1/3的学生仍对字母不熟悉,导致游戏占用了大量时间。教师在设计这个游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吃力的学生,致使游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5.游戏形式单一重复,没有新鲜感

案例五:《 新起点英语 》一年级下册Toys一单元,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朵大花,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就可以将自己的英文名写在一个花瓣里。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到第三节课,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意向参与此活动。

三、英语课堂游戏应把握的教学原则

实践表明,英语课堂游戏只要做到设计合理、有的放矢,就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英语游戏教学要避免走入误区,就要遵守以下原则。

1.为教学服务原则,防止为游戏而游戏

英语课堂游戏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游戏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游戏的中心应定位在教学目标上。英语课堂游戏不应只单纯为课堂增加气氛,而是肩负着训练英语语言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始终记住游戏的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因此不能将游戏的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就了事,而应随时予以调节,以免偏离教学的轨道而成为纯粹的玩乐活动。[2] 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游戏的内容形式,在游戏中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增强游戏的知识性与实践性。

2.面向全体原则,让所有学生参与游戏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全体性和参与度。游戏的设计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多创设体现合作的游戏,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小组竞赛活动。[3] 如案例二中教师可采用分组活动的方法,可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先介绍自己的服饰,再由各小组推荐一两名代表参加全班表演,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适时调控原则,保持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保持课堂秩序的有条不紊、活而不乱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使英语游戏活动收到实效,在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必须提供说明,把游戏的规则、要求及奖罚细则等介绍清楚,避免在游戏过程中一边做游戏一边不断补充规则的现象。在游戏过程中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当小学生在游戏时因过度兴奋而产生一些“混乱”的情况时,教师就要适当地进行调控,或去掉小组比赛中奖励的星星,或出示警告标记等。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竞赛表现,评选出“最佳纪律奖”“表现突出奖”等奖项,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游戏后,教师应该及时稳定学生兴奋的情绪,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4.因材施教原则,保证各层次学生参与游戏

游戏的设计要注重难易适中,让各层次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反应速度等因材施教,以求用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比如对那些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适当给予一些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优秀的学生,游戏可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做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进步、都得到发展。通过游戏来激发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4]

5.创新性原则,变化游戏形式

小学生个性活泼,追求新鲜,如果教师在游戏教学中简单重复,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兴趣,成为“旁观者”。要想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形式一定不能太落伍,还要不断翻新,实现游戏的多样化。即便是同一种游戏也要赋予它新的内容、新的含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游戏为英语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新颖、有趣的游戏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训练与趣味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语言,高效地完成任务。但是,如果课堂游戏环节安排不合理,则会导致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把握课堂游戏的特征,遵守游戏教学的原则,才能保证游戏实施的有效性,避免走入误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89)

参考文献:

[1]谢贵华.外语课堂游戏——设计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一、具有学生主体性

对话教学情境中,老师早已不再是始终把持话语权的人,他们只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指导与陪伴,甚至可以说,教师在对话教学情境中有时也是受益者,能从学生的观点与质疑中获益良多。可以说教师更多的是以一种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的。在相互探讨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的身份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再是一种权威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与关系下,老师和学生均是相互关爱与信任的,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师生间的尊重。其中要特别强调的是,不仅是教师的态度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那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还要注意课堂环境上面的布置,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和谐的氛围。

二、具有教学上的拓展性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思想之所以成为目前最具有可探讨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思想,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这种教学上的拓展性。教学上的拓展性主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对话教学情境当中教师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决定了教学的外延,如果你的课是更具开拓性的,对学生的观点是更具包容性的。那么显然,学生愿意接受这种非强制性的知识,而且在接受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具有创新性,不是主观迎合老师的想法,这也是对话教学情境最大的优势特征。其次,我们谈到的教学上的拓展性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它是更具有拓展性。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资源越是多样化、新颖化,越是让我们感受到整个课堂上学生的活力与参与。这样新鲜的教学资源也让我们知识更具有话题性,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而且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教学资源,往往是更具实用性的。在这样具有拓展性的教学环境中,何愁学生的注意力不提升。

三、师生关系上的亲密性

笔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有能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时,才是有利于教学进行的。而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关系,是那种在平等、和谐之上,更具亲密性会获得更为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古语早已有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么良好的对话教学情境中,更多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而不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老师的任务不再是传声筒,强制性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具有生成性与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独立的思考与学习。学生是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花的种子,如果暂时没有开花,那么是他的花期还没有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其实是一颗大树。所以恳请各位老师用更多的爱与宽容来营造我们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孩子能够怀着更为积极、大胆,具有创新意识地去吮吸知识的养分。

篇7

关键词: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

Key words: audit fees;influencing factors;accounting firm;audited entity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74-02

0 引言

审计收费一直是审计市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simunic(1980)研究中,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所涉及的行业数目、客户业务复杂程度、固有风险、审计风险等均列为对审计收费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自此从各个角度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文献日益增多。本文主要是从审计主客体两个方面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该领域以后的研究趋势。

1 基于会计事务所角度的审计收费影响因素

1.1 审计成本 审计收费作为会计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由审计成本与利润组成,审计成本又由审计生产成本和将来可能存在的损失组成。审计成本与审计工作量和事务所投入的人力资源有显著的相关性。中瑞华恒会计师事务所(2006)的实证检验发现,被审计单位工作量和事务所薪资水平等决定审计成本,由事务所规模和组织形式决定预期损失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1.2 事务所规模 会计事务所差级(differentiation)理论把不同事务所提供的服务视为存在级差的产品。一般认为会计事务所的规模越大,提供的审计质量越好,级差就越高,相应的审计收费就越高。张帆、黄晓珍(2009)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大规模的事务所倾向于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此外,张洁(2009)在其研究中亦发现,事务所规模在全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中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事务所的合并,通过中小事务所之间的合并重组,实现中型事务所的规模化经营,努力将我国的事务所做大做强。蒋力、刘尔奎、崔宏(2009)研究了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收费的变化,发现合并促成了事务所规模的变化和审计市场的集中化,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也改变了市场供需力量之间的平衡,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和表现是审计收费的提高。

1.3 事务所品牌效应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他们很难直接判断审计质量的高低,一般的,他们都是通过事务所的品牌来界定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低。所以事务所的品牌越好,就代表着它的更高的审计质量。王兵,张娟,杨德明(2010),吕联盟、吕迎(2010)研究发现公司是否是“四大”审计的与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相关。蒋力、刘尔奎、崔宏(2009)则研究发现,由于“四大”和国内的事务所合并,因而合并之后的事务所也产生了品牌溢价效果,其审计收费就相应的增加。

2 基于审计单位的特征,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

2.1 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 企业的资产规模越大,经济事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使得会计事务所要进行工多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的测试,会计事务所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相应的就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早在1980年Simmunic就研究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同样地,王兵、张娟、杨德明(2010),吕联盟、吕迎(2010)亦对审计市场进行考察,均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和子公司个数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

2.2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的盈余管理便成了利润操纵。从研究盈余管理文献中,可以发现两个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首先,管理者通过应计利润来掩饰不良业绩,将部分收益提前确认;或将一部分优良业绩递延到未来的年份,将来的费用提前确认(defond and jiambalvo,1994);另一个动机是增加财务报表的净利润,促使公司的股票价格增加以增加公司的是市场价值(Kellogg,1991)。所以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审计师面临的诉讼风险越大,从而审计收费就会增加。王猛,郝运鹏(2009)通过对其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间虽负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说明盈余管理虽然影响审计收费,但不是显著性因素。

2.3 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其控制权的优势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则他们就有能力和动机粉饰乃至虚构财务报表,掩盖事实,谋取私利,因此他们很可能会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从而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意见。张薇(2009)对所有权结构、公司管理进行分析,发现公司所有权集中度与审计收费有显著相关性,公司所有权越集中,审计收费越高。

2.4 风险水平 企业的风险水平是企业盈利能力之外决定企业价值的另一个因素。一般来说,风险水平越高,审计收费就越高。王永海、张文生(2009)基于审计需求的角度,研究发现公司的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的需求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企业的风险管理披露程度越高,审计费用越高。

2.5 区域位置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标准由国家各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制定,用来指导会计事务所的收费行为。但是,就具体的情况看来,我国各地制定的审计收费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审计收费标准时也会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张帆、黄晓珍(2009)研究发现,我国的审计收费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收费要高。王兵、张娟、杨德民(2010)亦研究发现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对审计收费有显著的正相关。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这里主要从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的综述。从这些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规模、子公司的数目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所有权集中程度和股东的制衡度、风险水平及上市公司所在的区域位置等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因素岁审计收费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审计单位主要是会计事务所来看,审计的成本、事务所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对审计收费都有显著的影响。

目前,尽管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国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许多审计影响因素还处于空白的阶段,例如,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以及物价变动等对审计收费都存在着影响,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兵,张娟,杨德明.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长期特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110-115.

[2]叶炜.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09(10):70-72.

[3]中瑞华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预期损失与审计收费—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明[J].会计之友,2006(09):4-7.

[4]郭莉.新审计准则的实施对审计收费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9(04):52-53.

[5]王永海,张文生.风险和风险管理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基于审计需求的角度[J].财会通讯,2009(05):134-136.

[6]张帆,黄晓珍.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区域位置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2007年数据[J].中国商界,2009(08):284.

[7]蒋力,刘尔奎,崔宏.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品牌和规模效应[J].财会通讯,2009(05):137-139接147.

[8]吕联盟,吕迎.我过独立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哈尔滨工商大学学报,2010(04):99-103.

篇8

交互式教学法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应遵循“双主体”原则,并且以“交流、表达”为活动方式,这就体现出来交互式英语课堂的重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还要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才是交互式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特征。

一、交互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循环性”教学:循环型教学要遵循“先学后教,再教再学”的模式。学生要进一步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然后在课上经过老师的启发、示范和引导,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自己找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循环型教学要求教师对于课案的准备要更加充分和深入,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并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随时微调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鼓励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深化学习内容。

2启动“双主体”式教学

“双主体”即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的比例。针对“双主体”这一特点,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更加严格一些。例如:如何设计课堂环节才能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融入课堂环境中;如何让学生敞开心,张开嘴,开动脑,勤动手;如何设计课堂练习,要让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等问题。“双主体”要确保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双主体”式教学要求教师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进行课堂教学。

3掌握“多样性”教学

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类型、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教学内容的延展、深入,教学手段的多样以及教学过程的动态、层次等。教师应注重网络信息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提供给学生有用的教学信息,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下广泛查找,师生间才可以增进交流。交互式课堂教学的这种多样性,能不断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4提升“动态性”教学

在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过程中,将学生座次打乱,分为小组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交际场景,进行大胆尝试也是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课下讨论,经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形成总结报告,并做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这些都是动态性教学的良好体现。尤其是对于口语、听力课堂中的学生,最好是让他们“动起来”,通过切身行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最好能将教学内容融入进游戏中。

二、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逐渐在从教师单方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更多注重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应用英语知识交流信息的能力。

1学生“找茬”教学法

1.1学生找老师的“茬”

教师想要打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让学生“挑刺”是很好的办法。教师在准备课案的时候可以故意流露出一些明显或不明显的“错误”,包括语言点、语法错误、标点错误、社会知识和常识性的错误等,让学生从心里克服对于老师“全对、正确”的心理,打破他们的心理障碍,勇敢的指出老师的“错误”,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因此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严谨,但“错误”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定。

1.2学生之间相互“找茬”

这种做法有2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专心听,仔细查看才能从同学的讲话内容和演示中找到错误;二是学生找的主题内容基本都是符合年轻人的心态和兴趣,能快速而有效地抓住学生们的共鸣点,借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任务驱动法

2.1全班活动法

全班活动法是交互式教学法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巩固练习、老师检查。如果教师能构建积极合理的课堂语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采用这种方法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2小组活动法

首先要在形式上把学生分为小组,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提倡打乱学生的座次,这样一是可以增进不同学生“群”之间的交流,二可以防止学生由于自由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的精力不集中,谈论课外话题。其次要给每一个小组不同的“话题”来讨论,但是所有的分支话题都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大主题当中。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再次,教师掌握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但不会时间太长,在交流结束后要验收成果,要有总结发言,有提问和答疑。这种小组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加强自我控制力,并促进了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黛芬.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篇9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6-02

一、讲授交流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教授交流学将交流作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核心,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通过各自的语言及非语言形式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通过研究交流在课堂讲授中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原因,讲授交流学旨在帮助各个教育层次的实践者能够更加高效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在讲授交流学的研究领域中,学生的交流特征是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最具指导意义的。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在讲授交流学中,学生的交流特征被概括为以下几点(Timothy P. Mottet,2006:109):

(一) Reticence (沉默):一种保持沉默,不愿交谈的状态。造成沉默的原因可能有紧张,对知识点或相关信息的理解力不足等。长期保持沉默的话,学生在可课堂上的交流会越来越少,直至完全不与教师或同伴交流。

(二)Shyness(羞怯):也被称为社交焦虑。这样的学生在交流中容易感到胆怯,害羞,很少与人交谈。这不仅会给教师和同伴留下负面印象,也常被认为是学习能力不足。这种状态的表现一般包括内心的焦虑和行为上的保守、羞怯。

(三)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WTC, 交流意愿):指的是个人发起交流的意愿或倾向。交流意愿比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举手或直接说出自己想法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交流意愿比较低的学生不愿意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使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并不是所有交流意愿低的学生都会表现出焦虑或胆怯,有些学生只是由于某些原因不愿和教师进行交流。

(四)Self-perceive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PCC,交流能力的自我感知):这是个人自我感觉交流能力比较低的状态,也是造成沉默的一个原因。认为自己交流能力比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拒绝与教师进行交谈。

(五)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CA, 交流忧虑):CA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或对于即将进行的交流产生的恐惧或焦虑。调查发现,超过20%的大学生都有交流恐惧症,他们的交流意愿比较低,也更加容易在交流中感到羞怯。他们需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来适应课堂气氛。具有交流忧虑症的学生社交生活比较封闭,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辍学率也较高。

(六)Public speaking anxiety(PSA, 演讲焦虑):有时也被称为讲台焦虑症,指的是个体在公众场合演讲时产生的焦虑或紧张感。这种特征比较常见, 76%至80%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公共演讲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演讲焦虑也时刻存在。但有些学生会因此产生羞愧感及心理心影,甚至在演讲时晕倒,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逃课、换专业甚至换学校的方式来逃避公众演讲。

(七) Compulsive communication (强迫交流):具有这种交流特征的学生总是主导着课堂讨论或其他课堂活动,具体表现为健谈,总是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但不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这类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但在课堂表现方面得分很高。在集体活动例如小组讨论中,过多谈论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其实是一种不礼貌、冒失的行为。

(八)Receiver apprehension (RA, 理解忧虑):RA指的是个体在接收到他人的信息后,担心自己不能理解或曲解他人意思时产生的忧虑感。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缺乏自我肯定的认知模式。

二、独立学院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消极交流特征

从上述八个交流特征的定义来看,消极的交流特征如沉默、羞怯、演讲焦虑等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具有这些消极交流特征的学生在课堂上会焦躁不安,甚至出现逃课、辍学的情况。这些特征在中国学生的身上变现更加明显,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上。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的交流特征一般表现为:如果教师没有指定某些学生回答问题或交流自己看法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低头保持沉默,甚至拒绝与教师进行眼神交流,而对于被指定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也表现出强烈的忧虑和紧张;在交流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比较羞怯,不能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交流能力,并且将它定位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我的英语很差”,“我不会用英语表达我的想法”等话语;在课堂讨论或问答中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发起交流。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上相关的调查研究,笔者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实施新课改之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存在已久。在采用传统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是课堂的权威。在应试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填鸭式的方式将大量知识传授给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质疑或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逐渐养成了被动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几乎不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

(二)对权威的敬畏和遵从。自古以来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绝对权威,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对于挑战教师权威或不能满足教师期望的学生,教师也给与严厉的惩罚。

(三)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也是一个因素。面子问题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子是不同文化与阶层的人依据自身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社会阶层等背景因素,所形成的关于自身与他人获取社会正向价值的公共意象(赵昌平,2010)。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人们也会根据环境的不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或调整。当然,在课堂中也存在面子问题,为了给教师和同伴留下良好的印象,维护自己的面子,大多数学生也会选择沉默或减少交流,以避免出错。

三、应对策略

为了改变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消极交流特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课堂效率,笔者研究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总结,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在西方兴起了一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外语教学中对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的研究。作为教师,应该重视怎样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从具体情况出发去组织教学的问题。学习动力、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学习技巧、方法、习惯、学生性格等等,都值得教师去研究,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不同的外因条件去帮助内因起作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法都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为目的的,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践行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二)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全面了解教学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做到全局在胸。对学生的要求既要有总体性,也要有阶段性,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之增强学习信心,配合教师达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舒白梅,2013:14)。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如电视、广播、网络,扩大学生与英语的接触面,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将所学知识内化。

(三)正确对待学生语言错误的原则。学外语总不免要犯语言错误,“有错必纠”和“听其自然”的态度都于学生无益。按照心理语言学的看法,语言错误只是是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走向完善的路标;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语言错误提供了有用的反馈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对于那些超发展阶段的错误,教师应采取容忍和鼓励态度;对于学生在语言内在化过程中形成某种系统的语言错误,教师应善于引导,不但要示以正确的说法,而且要加以分析、解释,教师的及时帮助能使学生更快地形成完整的概念;对于那些由于某些外在因素如疲劳、情绪波动等引起的错误,教师稍加提醒即可(舒白梅,2013:16)。

随着各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交流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各种知识和信息通过此桥梁在两者之间传递和反馈。在课堂上,如果没有了交流,“教”和“学”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发生。因此,为了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学习讲授交流学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Timothy P. Mottet,Virginia Richmond,James C. McCroskey. Handbook of 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 Rhetorical & Relational Perspectives. Boston, New York & San Francisco: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6.

[2]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赵昌平,中国人爱面子的进化心理学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57-02

20世纪以来,各种新型材料的发现及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材料学是集物理学、化学及分子学等的一类大学科,在我国新材料的研究制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目前,虽说众多高校都开设了材料学专业,但我国的材料学研究工作与国际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材料学方面影响力较高的文献及专利材料大多以英文呈现。作为世界官方通用语言,英语成为世界科研成果展示的载体,在了解材料学前沿动态及对外交流方面不可或缺。我国的材料学想要发展,就要求从事材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并对材料学方向的专业词汇有所掌握。

一、材料科技英语语言特征分析

材料科技英语包含在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之内,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重要分支之一,指在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所使用的英语语言体裁。[1]材料科技英语要求用语客观完善,可以严谨地体现学科知识,将科研成果真实、准确地呈现。

(一)材料科技英语词汇特征

科技英语主要包括技术词、半技术词和非技术词这三类词。材料科技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技术词主要包含较多的物质名称,含有的专业性名词较多,例如:limestone(石灰石)、fluorspar(氟石)等,因此对材料学者的词汇记忆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半技术词主要指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同的英文词汇,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pig”这个单词的意思为“猪”,但是在与材料学相关的文献中,它的意思为“生铁块”。非技术词与我们日常使用的英语没有区别,主要是指英文用语中的连词、语气词等,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最低。尽管材料科技英语中含有较多的技术词,但大多技术词都为复合词,包含一定的规律,构词较为稳定。

(二)材料科技英语语法特征

广泛查阅材料英语文献可知,材料科技英语大多使用被动语态,并且文章中大幅篇章都采用定语后置,名词性结构、无灵名词做主语的现象也很普遍。语法较为简单,减轻了材料学者阅读英文文献的压力。材料科技英语中的名词性结构主要是指用“名词或动名词+of+名词+修饰语”来替代日常用语中动词所代表的实际动作意义。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增加信息量并且简明表达文意。英语中得无灵名词(inanimate nouns)是指没有生命体的名词。材料科技英语要求文艺表达的客观性,大量使用无灵名词作为主语,可以使内容陈述更加真实。

(三)材料科技英语语篇特征

材料科技英语中的英文句子较长并且较为复杂,并且单纯利用语法规则分析常有句子逻辑脱层现象,文中否定句较少,信息展示直观。材料文献一般都会介绍物质特质、相关概念、定理及制作流程等客观事实,前后逻辑关系环环衔接,这也是材料学科的特点。科技文献的呈现方式毕竟有限,不同于耳濡目染,其内容的陈述难免出现模糊现象,读者难免发现很多句子词不达意的现象。

例1:Steel theoretically is an alloy of iron and carbon.When produced commercially,however,certain other elements―notably manganese,phosphorus,sulfur,and silicon―are present in small quantities.

译文:理论中的普通碳素钢是由铁、碳组成的合金。但是,工业生产的钢铁中也会包含锰、磷、硫和硅等微量元素。

上面这句话中的produced的逻辑主语并非句子的主语certain other elements,违背了英语的语法规则,但是材料科技英语中的这种现象一般在涉及专业常识的句子中出现,材料学相关研究人员必须注意这N现象,掌握好专业词汇及材料科技英语的语法特征便会轻松领会文献所要表述的含义。除此之外,材料科技英语中的“悬垂分词”(dangling participle)现象也常会出现,即“ing”或“ed”分词结构在整个句中无逻辑主语,处于“悬垂”状态,这也是需要阅读材料科技英语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材料科技英语的语篇中大都会出现展示图及计算公式以实现表达的直观性,在进行相关文献阅读时,必须结合文字、图示以求全面掌握文章的含义。

二、材料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探索

材料科技英语的学术性质决定了材料英文文献的客观性,因此在材料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信、达、雅”应该转化为“准确、真实、简练”,即翻译过程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改变原文的含义,要始终遵循科学的严谨性,并且做到语言的简练,简洁有力地传达原文作者的理论,也就是“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异化”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译者尽量不要打扰原作者,而是把读者带向原作者。”[2]

(一)材料科技英语翻译方法

基于上文中提到的“异化翻译”,我们将材料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分为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音译(Transliteration)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三种。零翻译是将原文中某些成分采取不翻译、直接引用的策略,如英文缩略词“X-ray”可直接翻译为“X光”,“T-slot table”可直接翻译为“T槽工作台”。音译是根据英文单词的读音直接翻译为对应的中文名称,如“Austenitizing”(奥氏体化)、Vicalloy(维卡合金)等。对于含有“描写”、“定义”“指令”等修饰类词语的材料科技英语论文,可采用直译的方法以更好地传达信息,准确翻译。

例2:Modulus of elasticity is defined as the tensile stress divided by the tensile strain for elastic deformation and so is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part of the stress -strain curve.

译文: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发生弹性变形时应力除以应变得到的值,也是应力-应变曲线中的直线的斜率。

例2就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该句是对“弹性模量”进行了定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对“异化翻译”的三种方法进行灵活应用,此外还要注意一定的翻译技巧。

(二)材料科技英语翻译方法

1.增译(Addition)与减译(Omission)。由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性,为了表达的合理性,我们在对材料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有必要增加连接词、类属词等实现规范表达,使译文更加流畅。同理,也可以采用减译的策略,将英文中的连接词等不必要的词语进行删除来实现表达的简洁性。

例3:In general,all the metals are good conductors,with silver the best and copper the second.

译文:一般来说,金属都是良导体,其中以银为最好,铜次之。

例3中的译文中增加了“其中”来表明原文中名词之间的类属关系,这样增加词语的方式没有改变原文含义,使中文表达符合中文逻辑,更加通顺。

2.分译(Division)。分译是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避免主语过长、逻辑层次不清等现象产生,将材料科技英语原文材料进行拆分,将复杂长句分为几个短句进行翻译。

例4:The oldest and most common machine tool is the lathe which removes material by rotating the workpiece against a single-point cutter.

译文:最古老和最通用的机床是车床,车床是通过工件相对于车刀旋转实现切削材料。

例4的原文较为复杂,是一个主从符合结构的长句,原文中“which”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用来修饰主句中的“lathe”,因此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进行拆分为两个并列单句。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材料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给出了材料科技英语翻译时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同时针对中英文差异给出了相应的材料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材料学者必须加强对材料科技英语的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掌握世界前沿的材料学发展动向,为我国的材料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岷山.从解决“语言危机”方法的不同看科技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3,02:22-26.